一、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改革的有益尝试——安达市创办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的调研(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涛[1](2021)在《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继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又一次制度变迁。到2020年底全国已有近八成地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核心任务,剩余20%左右未改革农村地区将于2021年收官完成。那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特征何在?方式又是什么?农村改革仅是手段,发展集体经济才是最终目的。那么改革的创新发展空间何在?面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力求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给予解释,并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基层持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因此,对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和创新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作者2018年—2020年对11省(市)18县(市、区)的实地调研,采用座谈、深度访谈、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获取的资料,基于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框架下,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产权科层结构模型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第一,基于科层视角理论剖析产权制度改革。第二,阐释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基于11省(市)18县(市、区)的调研从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界定成员等各环节和试点的整个过程阐释本轮(2015年以后)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第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框架并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和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典型案例分析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第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新方式。以陕西省高陵区等四个地区为例,重点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联营制‖创新发展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农村集体资产―嵌套性‖规则体系及其双向互动机制说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采用产权科层理论分析发现,(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科层规则构成―嵌套性制度体系‖,通过正向促进和反向反馈的双向机制形成动态良性循环制度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改革与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产权科层结构在国家主体这一科层存在差异。第二,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是核查资产—确定资产主体—以股权形式分配到人—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逻辑是集体组织成员化、集体资产资本化,资本(财产)随成员走,成员随股份走。(1)界定成员:确定了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2)产权制度改革最根本的步骤是清产核资。产权制度改革具备目标任务结构层层深入,制定的相关政策富有弹性,以及评估体系系统性整体特征。但也不能忽视政策试点方式―政策势差‖带来―副作用‖的可能性。第三,制度环境是影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引致―潜在收益‖的产生,为创新制度提供可能性。多层次主体协作结构是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高度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多层次参与主体尤其是初级行动团体通过识别―潜在收益‖、判断制度变迁成本收益的高低、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新均衡,进而获得―潜在收益‖。多层次主体参与产权制度改革,各主体各司其职高效协作,一方面高质量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另一方面―捕获‖最大量制度绩效。根据经验以及所处结构中的位置不同,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均衡的程度和原因敏感度不同,以此形成差异化制度变迁方式。本研究借鉴杨瑞龙等(2000)和吴红宇(2004)阐释的对我国制度变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制度变迁模式分析两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复合型;来安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单一型。第四,―联营制‖创新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关键是突破村(组)本身的封闭性,前提条件是产权归属清晰,借助置换或整合手段使集体资产形成规模效应,并运用规模效应和政策倾斜形成虹吸效应吸引社会企业入驻,并将农村资产以股份形式加入涉农龙头企业、村(组)与村(组)合作、村企联合建设、扶贫开发等多种方式联合发展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使农村地区形成广义上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由内向外扩散带动经济发展。但四种创新发展模式存在各自的不足,其他地区在借鉴时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与所选模式的契合性,以便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得到如下政策启示: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强集体组织带动作用;构建动态政策支持保障系统,发挥产权制度改革的外溢效应;全面开展配套改革,形成农村综合改革联动效应;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产权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多项政策启示。
高云亮[2](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邢伟[3](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孙昕航[4](2020)在《股份合作制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践 ——以河南济源花石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以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标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股份合作制则是贯穿改革始终的基本思路。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在传统合作社基础上,吸收股份制因素,以农村集体资产入股方式形成的一种创新型产权制度。自1984年在山东周村试验区发端以来,这一自下而上的诱致型制度变革在争议声中逐渐完善。其实质是对农村集体产权困境的应对,是对农村集体经济和产权制度的修补和完善。它一方面盘活了沉睡的农村集体资产;另一方面,赋予了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并进一步完善了权能。但是在实践中,这一制度创新还因村庄异质性而存在诸如集体股保留与否、成员界定复杂、股权固化与否以及工商资本进入风险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对股份合作制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践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股份合作制相关概念,并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线索,以对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起源和发展有宏观上的把握。微观上,从集体产权的制度特性出发,通过对其制度特征的一般性及特殊性两方面比较,应用产权理论对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股份合作制制度机理顺应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能够有效弥补产权模糊和虚置的缺陷,并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巩固集体经济主导地位。之后依次从清产核资、资格界定、股权设置、股权管理、运营管理、收益分配六个方面阐述了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做法。并在此框架下,对河南省济源市花石村的股份合作实践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花石村股份合作制的优势与做法,得出花石村股份合作制的启示以及需要着重关注的几个问题。最后针对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牛鑫磊[5](2020)在《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国务院相继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正式拉开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序幕,并对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阶段的任务进行了细致划分。本文以安达市为研究对象探究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策,对其乡村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的研究方式对我国建国以来的乡村发展路径、国内外研究现状、安达市乡村振兴战略安排及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其次,列举安达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面临的资金、人力、资源等共性问题以及战略安排、农业产业分散且规模较小、行政区域较分散等个性问题。最后,针对目前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两项重点工作,从实施主体、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资金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张伟[6](2020)在《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家庭农场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家庭农场在取得成就的同时逐渐出现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单独依靠家庭农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妥善解决。探索家庭农场的联合与合作才是出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是本文解决中国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该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以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理论、列宁农业合作理论、毛泽东农业合作理论、邓小平农业合作理论、江泽民农业合作理论、胡锦涛农业合作理论及习近平农业合作理论为组成部分的开放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包含农业合作的必然性、性质、重要原则、最终定位、作用等基本内容。家庭农场是中国正在积极探索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具有特定的内涵,体现出家庭化、专业化等多重特征,形成丰富多样的类型。中国发展家庭农场有其必要性。因为家庭农场在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上具有比较优势,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并且能从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找到理论依据。通过调查、访谈以及文献研究发现,土地流转不畅、融资困难、品牌缺乏影响力、家庭农场劳动力素质偏低以及社会化服务水平依然有待提高等问题仍然在影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为我国探索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思路。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土地流转顺畅。以互助合作的方式融资,拓宽融资路径。政府牵头组织,多主体协同参与,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优势互补,以此提高品牌影响力。利用合作组织、专业机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树立榜样典型的方式示范引领,促进家庭农场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通过加强各类服务组织内部的组织化和外部的一体化以及构建线上线下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社会服务水平。
马池春[7](2020)在《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资本下乡日趋活跃和频繁,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潜在推动着乡村社会的秩序变革。当前,围绕资本下乡议题学界争论不断,既有资本下乡的坚定支持者,也有资本下乡的强烈反对者,争论双方的核心关切是资本下乡究竟促进还是损害农民利益?本文以粤东北地区的育村为研究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采用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理论分析框架,详细考察了资本下乡在个案村的具体实践过程。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形态变革是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内容。资本下乡能否促进农民利益根本上取决于多元主体间利益秩序均衡与否,关键在于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而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过程,是农民利益发展与利益保护的均衡过程,也是村庄秩序再造和乡村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研究聚焦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深入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全景展现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过程及其结果,并试图揭示资本下乡良性机制建构的内在逻辑机理。本文主要由导论、正文、结论与讨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回答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并进行简要评述,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概况及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由五个章节构成,围绕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脉络,论述和呈现资本下乡对村庄秩序的再造过程和结果,揭示和分析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第一章主要从政府、企业和村集体三个层面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逻辑,研究认为政府的治理逻辑、村庄的发展逻辑与企业的生存逻辑具有内在契合性,推动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行动路径的适应性耦合,实现了乡村关系、政企关系和村企关系的再造,形塑了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第二章主要呈现资本下乡中政府和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过程,分析认为村治精英在资本下乡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加速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进程。企业的“需求—回应”机制和政府的体制压力传导是资本下乡中精英吸纳的主要动力来源。资本下乡中政府与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实现了对村治精英的再造,引致村治精英“政治化”。第三章主要展现资本下乡中企业主导的现代规则与乡土规则的碰撞过程,分析认为资本下乡为重塑和再造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契机。资本下乡中乡村社会基于共同需要具有规则再造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的强制性矫正则为乡土规则再造提供了外部辅助。同时,资本下乡中企业理性与农民理性的耦合过程也内涵着企业对乡土规则的再造。第四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农民再组织化的动因,呈现农民再组织化过程。资本下乡中企业基于生产成本控制需要,具有吸纳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而企业基于交易成本控制需要,则将分散化的农民参与推向了再组织化。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的农民再组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自主性“集体”建构。农民再组织化搭建了农民组织化利益表达新秩序,重塑了农村政治经济格局,拓展了乡村精英成长空间,推动了村社集体再造。第五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遵循内在多重逻辑进路,具有积极治理效应,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助推作用。同时,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潜在冲突、政企关系诱变、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使得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再造有其限度。基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围绕如何建构和完善资本下乡良性机制,推动资本下乡秩序均衡,促进农民利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是基础;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的保障;有效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中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打造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是资本下乡进程中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方向。
陈亚男[8](2020)在《百年乡建历史与乡村建设权研究 ——以威海荫子三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的人口、土地以及建设发展历来都是国家的首要问题。“乡村兴则国兴,乡村衰则国衰”。我国乡村长期处在传统、落后的状态,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科学有序地处理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发挥好村民、集体、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是当前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亟需破解的问题。本文从乡村“建设权”的视角,分析了乡村建设的“权力”分配和“权利”享有,对我国乡村建设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建设分期。结合威海荫子三村不同阶段建设权变迁所导致的乡村建设变化,在村庄规划建设实践中探讨了建设权的分配和享有,尝试了多元实施主体之间的权益调解和让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乡村建设权的概念内涵与多元主体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权力分配与权利享有的视角下,乡村的“三类建设”和“五类主体”,即村民住宅、公共设施和企业设施,村民个体、村集体、乡镇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团体。进一步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建设主体在建设中的所有、使用及经营等权利,以及发挥的不同作用。其次,基于建设权视角,对我国乡村建设历程进行了分期,阐述了建国前的乡村建设背景和建国后的乡村建设分期。在分期研究中,根据各个时期的政策导向、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管理规定等,分析阶段转型。将我国乡村建设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19491957年“共有私建”时期、19581977年“公有共建”时期、19782003年“公有自建”时期和20042017年“共建共享”时期。并从乡村建设的重点和实践效果,归纳出9个阶段特征。第三,对威海荫子三村的乡村建设历程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档案资料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分析了各历史时期和阶段荫子乡村建设的内容和重点。从“三类建设”和“五类主体”入手,研究了各时期建设权的分配和享有,剖析了村民主体参与性不足的现象,以及规划建设工作前瞻性、系统性不强造成的问题。最后,在荫子三村的规划编制中,探讨了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合作的多元主体参与规划建设的组织机制。结合实际建设项目,实施了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调整、让渡和重构,提出了符合市场原则和利益平衡的乡村规划建设思路和实施的保障措施。
叶欢[9](2020)在《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农村改革已全面进入深水区,尤其在经济领域。集体经济作为农村主要经济形式和组织农民的有力载体,其发展强弱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完成。伴随着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城乡在居民生活水平、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农民分散性特点明显,碎片化农业亟待转型,乡村治理陷入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强大。然而,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面临与市场契合的困难,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有的集体经济模式未适应农村变化。集体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村改革的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于多年农村实践和丰富的调研经验专门部署并积极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他在撰写的农村着作、召开的会议发言和调研的报告谈话中无一例外对集体经济进行了深刻阐释,其中蕴含的一系列观点凝聚成一个重要论述体系—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不同于过去单一集体化的集体经济,习近平主张的集体经济是新时代的新型集体经济,具有新的内容和当代价值。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实践。从20世纪70年代梁家河创办集体产业到21世纪全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经历了初步探索、形成和发展时期。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习近平在宏观上回答了农村集体经济应该走什么道路,确定了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基本发展方向。在微观上解答了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应在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农民自愿的原则下,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新型农业人才队伍、传统农户多方力量,完善农村土地、农村基本经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设。从而在双重维度上构建了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的四个方面主要内容。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是新时代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具有突出理论和实践价值。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中国共产党集体经济理论的最新探索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上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和有利于农村和谐美丽。
谢宁[10](2020)在《榆林市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土地撂荒、村庄空壳凋敝、农村要素流动缓慢、农民辛劳不致富、矛盾纠纷增多”等问题急需寻求破解之策。对于Y区来说,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既能有力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更能强力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针对以上问题,Y区通过不断深化区情认识、调研考察及理论分析,深刻认识到:制约农村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问题是农村资源资产沉睡、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空壳、青壮年劳力短缺,只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破解农地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是抓乡村振兴、促进脱贫攻坚的长远之计和治本之策。这一思路完全符合中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精神和技能实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在Y区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改革效果与群众期待和上级要求还存在差距,明确阻碍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的因素,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手段,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是目前有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完善农村治理、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的本质需要。2014年,农业部、中央农办等印发《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全国29个县(市、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2017年全国新增100个试点县区,2018年试点县区增加到300个。榆林市Y区就是2017年被确定为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2019年4月Y区317个村全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目前改革取得显着成果,总结完善H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分析制约因素,提出更加有效的对策建议优化产改路径,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机制和运行模式,为其它相似地区乃至全国广大农村推广产改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运用产权与产权制度、制度变迁、委托代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田野调查等调查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与实际,把总体研究与个案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以Y区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切入点,梳理了Y区的改革路径选择、基本做法、模式构建等,着重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当前榆林市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阻碍改革或者改革收益的因素,指出思想认识方面、外部政策方面、治理结构方面、管理运营方面4个层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务实可行的对策建议。通过对Y区产改模式、经验的研究,为我国其它相似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有效路径选择。本文具有几点研究特色:一是选题富有挑战性。选取本选题,主要原因是2017年Y区被农业部、中央农办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之一,2019年,Y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学习推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要求,为更多农村地区提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所以完善其模式、经验,研究价值、实用价值非常大;二是研究内容相对具体。目前学者大多数研究的是针对宏观层面的产权改革,对于微观方面,本文研究榆林市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效果分析、阻碍因素,特别是利用在Y区H镇产改专干一职,深入到H镇的产改实践过程当中,对具体工作的开展非常了解熟悉,研究更接地气,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研究方法比较丰富。采取文献研究、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榆林市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状,剖析制约改革进程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原因,提出进一步完善优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合理可行务实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改革的有益尝试——安达市创办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的调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改革的有益尝试——安达市创办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3.4 数据来源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研究评述 |
2.1 产权制度研究 |
2.2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2.3 农村―三变‖改革 |
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及评价 |
2.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
2.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因素 |
2.4.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评价 |
2.5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总结 |
2.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
2.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
2.5.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问题的原因 |
2.5.4 解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的路径 |
2.6 相关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产权、农村集体产权 |
3.1.2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3.1.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3.2 理论基础 |
3.2.1 产权理论 |
3.2.2 科层制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 |
3.2.3 制度变迁理论 |
3.2.4 集体行动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与进展 |
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
4.1.1 农村地区集体发展存在多重问题 |
4.1.2 财产性收入偏低但农民主动参与改革意识增强 |
4.1.3 顶层制度设计和试点推动 |
4.1.4 农村地区技术水平显着提升 |
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历程 |
4.2.1 探索改革阶段 |
4.2.2 试点改革初始阶段 |
4.2.3 试点扩大阶段 |
4.2.4 ―扩面提速集成‖阶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分析:基于科层视角 |
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嵌套性‖规则特征 |
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机理分析 |
5.3 不同类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与特征 |
6.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 |
6.1.1 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 |
6.1.2 界定成员 |
6.1.3 股权设置与管理 |
6.1.4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6.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三变‖改革二者关系 |
6.3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特征 |
6.3.1 产权制度改革目标任务结构逐层递进 |
6.3.2 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制定富有弹性 |
6.3.3 产权制度改革评估体系极具系统性 |
6.3.4 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政策势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 |
7.1 案例选取和基本情况 |
7.1.1 案例选取 |
7.1.2 案例基本情况 |
7.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分析 |
7.2.1 复合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
7.2.2 单一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
7.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联营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
8.1 ―联营制‖内涵机理 |
8.2 ―联营制‖实践探索 |
8.2.1 ―联营制‖实践模式 |
8.2.2 ―联营制‖深度解析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
9.1 主要结论 |
9.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问题意识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梳理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成果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
3.1.1 样本选择 |
3.1.2 现实表现 |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理论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
三、推进乡村振兴 |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股份合作制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践 ——以河南济源花石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农村股份合作制与相关概念比较 |
2.1.1 股份制、合作制与股份合作制 |
2.1.2 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内涵 |
2.1.3 农村股份合作制与合作制、股份制的比较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类型 |
2.2.2 农村股份合作制经典模式 |
2.2.3 简要评述 |
3. 农村股份合作制发展的基本线索 |
3.1 1985-2007:股份合作制被确立为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基本思路 |
3.2 2008-2012:土地政策的调整为股份合作制实施提供有利条件 |
3.3 2013-2017:股份合作制赋予农民股份权能,分类实施 |
3.4 2018至今: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全面铺开 |
3.5 小结 |
4. 股份合作制是应对农村集体产权困境的有效路径 |
4.1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的制度特性 |
4.1.1 产权的内涵 |
4.1.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特性 |
4.2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的固有困境 |
4.2.1 集体产权的模糊性导致集体资产流失 |
4.2.2 集体产权“虚置”导致集体成员缺乏实际控制权 |
4.2.3 集体产权的社区封闭性阻碍集体资产增值 |
4.3 股份合作制能有效弥补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固有缺陷 |
4.3.1 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制能弥补产权模糊及虚置的缺陷 |
4.3.2 股份合作制中的合作制能保障公平,巩固集体经济主导地位 |
4.4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
4.4.1 定产环节:清产核资 |
4.4.2 定人环节:资格界定 |
4.4.3 定权环节:股权设置 |
4.4.4 定股环节:股权管理 |
4.4.5 定制环节:运营管理 |
4.4.6 激励环节:收益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5. 股份合作制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践:以花石村为例 |
5.1 案例背景:村庄概况与改革动因 |
5.1.1 花石村概况 |
5.1.2 花石村的改革史 |
5.1.3 花石村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优势 |
5.2 花石村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
5.2.1 全面进行清产核资 |
5.2.2 分三步完成资格界定 |
5.2.3 分类进行资产折股量化 |
5.2.4 按比例进行收益分配 |
5.2.5 “四个结合”辅助股份合作社发展 |
5.3 花石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进展:村庄的变化 |
5.3.1 小农户能分享到资源资产的增值收益 |
5.3.2 兼顾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 |
5.3.3 改善了人居环境 |
5.3.4 形成了先进的治理理念 |
5.3.5 形成了集体经济刚性监督机制 |
5.4 花石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中面1临的难题 |
5.4.1 资金供给不足 |
5.4.2 监督成本增加 |
6.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应着重关注的几个问题:花石村的启示 |
6.1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清产核资与成员界定困难 |
6.2 集体股去留两难 |
6.3 股权流转还是固化存争议 |
6.4 原集体经济组织固有弊病难以纾解 |
7.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含义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5)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的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概念界定 |
一、乡村振兴 |
二、乡村振兴战略 |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第二节 建国以来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演变历程 |
一、理念演变 |
二、内容演变 |
三、方法演变 |
四、效果演变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理论基础 |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就、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就 |
一、安达市乡村经济社会基本状态 |
二、安达市乡村振兴战略安排 |
三、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就 |
第二节 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 |
一、本地方案执行难度较大 |
二、战略实施效率不高 |
三、战略实施效果覆盖范围不够全面 |
第三节 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问题的成因 |
一、方案制定针对性不强 |
二、方案实施主体主观认识不足 |
三、资源分布不均衡 |
四、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及管理不到位 |
五、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储备不足 |
六、乡村振兴领域资金保障不充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对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提高安达市各方主体工作力度 |
一、细致调研安达市各乡镇自然资源特点 |
二、科学分析安达市各乡镇资源优势并有效利用 |
三、寻找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破点 |
第二节 加强安达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
一、完善安达市乡村生活设施建设 |
二、提高安达市乡村医疗设施建设水平 |
三、提高安达市乡村教育设施建设水平 |
四、改善安达市乡村交通条件 |
第三节 加大安达市乡村人才储备力度 |
一、解放安达市乡村生产力 |
二、提高安达市农民生产内生动力 |
三、吸引专业人才 |
四、发挥安达市域内农民自治作用 |
第四节 夯实安达市乡村发展经济实力 |
一、优化安达市乡镇营商环境 |
二、深化安达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促进安达市传统农业规模化发展 |
四、拓宽安达市乡村振兴融资途径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家庭农场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2 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概述 |
2.1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理论 |
2.1.1 农业合作的理论来源 |
2.1.2 农业合作的必然性 |
2.1.3 农业合作的原则方法 |
2.1.4 农业合作的最终定位 |
2.2 列宁农业合作理论 |
2.2.1 农业合作的必然性 |
2.2.2 农业合作社的性质 |
2.2.3 农业合作的重要原则 |
2.2.4 农业合作的必要条件 |
2.2.5 农业合作的作用与意义 |
2.3 毛泽东农业合作理论 |
2.3.1 农业合作社的形式与性质 |
2.3.2 农业合作的地位 |
2.3.3 农业合作的重要原则 |
2.3.4 农业合作对“三农”的重要作用 |
2.4 邓小平农业合作理论 |
2.4.1 农业合作理论的提出背景 |
2.4.2 农业合作理论的内容及内在逻辑 |
2.5 江泽民农业合作理论 |
2.5.1 双层经营体制的稳定与完善 |
2.5.2 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
2.5.3 农业联合与合作的多种形式 |
2.6 胡锦涛农业合作理论 |
2.6.1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
2.6.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方式 |
2.7 习近平农业合作理论 |
2.7.1 “农民股份合作”的内涵、原则、作用 |
2.7.2 “三位一体”的内涵、地位、作用 |
3 我国家庭农场的内涵、类型、特征、发展历程 |
3.1 家庭农场的内涵界定 |
3.2 家庭农场的类型 |
3.3 家庭农场的特征 |
3.4 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 |
4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 |
4.1 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4.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生产力矛盾凸显 |
4.1.2 家庭农场在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上具有比较优势 |
4.2 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理想载体 |
4.2.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要求 |
4.2.2 家庭农场符合要求的具体表现 |
4.3 农业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 |
4.3.1 根据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
4.3.2 根据西方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
5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 土地流转不畅 |
5.2 融资困境突出 |
5.3 品牌影响力缺乏 |
5.4 家庭农场劳动力素质偏低 |
5.5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6 解决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的路径——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视角 |
6.1 推行农民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土地流转顺畅 |
6.1.1 依托土地股份合作社,改变土地流转方式 |
6.1.2 落实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土地流转的顺畅与稳定 |
6.1.3 加强土地股份合作的组织建设,完善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 |
6.2 尝试互助合作式的融资,开拓融资路径 |
6.2.1 实行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的互助合作式融资 |
6.2.2 形成以龙头企业做担保的互助合作式融资 |
6.2.3 尝试构建家庭农场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
6.3 合作打造农场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
6.3.1 明确品牌建设的指向,树立品牌建设的意识 |
6.3.2 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建设品牌,多主体协同参与 |
6.4 机构合作与示范引领并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6.4.1 利用合作组织、专业机构的平台综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6.4.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示范引领农民的整体提升 |
6.5 整合社会服务力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
6.5.1 加强各类服务组织内部的组织化和外部的一体化 |
6.5.2 构建线上线下综合服务中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
(一)资本下乡研究综述 |
(二)乡村治理研究综述 |
(三)政企关系研究综述 |
(四)村企关系研究综述 |
(五)农民组织化研究综述 |
(六)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
三、关键词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案例概况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案例概况 |
五、分析框架与结构安排 |
(一)论文分析框架 |
(二)论文结构安排 |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利益主体行为逻辑及其关系再造 |
1.1 引资入村:政府的治理逻辑 |
1.1.1 以资引资:国家资源下乡的策略 |
1.1.2 政府入股:政治资源的隐性配置 |
1.1.3 政府的市场观与市场化中的政府 |
1.2 乡村争资:村治逻辑转换与权力内嵌 |
1.2.1 产业振兴:村集体的富民兴村策略 |
1.2.2 社会资本获取:工商资本的政治表达 |
1.2.3 竞争捷径:主动谋求政府支持 |
1.3 选村投资:政府干预下的资本下乡 |
1.3.1 情感偏好:资本下乡中的政府意志 |
1.3.2 企业配合:寻求政策倾斜与扶持 |
1.3.3 村企共谋:强化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 |
1.4 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关系再造 |
1.4.1 企业参与下的乡村关系再造 |
1.4.2 村庄参与下的政企关系再造 |
1.4.3 政府参与下的村企关系再造 |
1.4.4 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 |
1.5 小结 |
第二章 村治精英吸纳与乡村精英再造 |
2.1 经济精英主导下的村庄治理 |
2.1.1 做企业家:从“草根”到经济能人 |
2.1.2 张榜竞选:从经济能人到村治精英 |
2.1.3 精英的困局:村庄治理内生性缺失 |
2.2 资本下乡中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
2.2.1 情感俘获:私人关系的公共性拓展 |
2.2.2 需求对接:对村治精英破局构想的回应 |
2.2.3 信任建构:企业股权结构的社会效应 |
2.3 资本下乡中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
2.3.1 先建后补:政府对村治精英的承诺 |
2.3.2 垫资建厂:村治精英对政府承诺的回应 |
2.3.3 褒奖与荣誉: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反馈 |
2.4 精英吸纳的动力来源及其再造结果 |
2.4.1 可信承诺:企业的政治关联效应 |
2.4.2 “三强四带”:政党能力建设机制 |
2.4.3 “联乡兴村”:政府权力下沉机制 |
2.4.4 再造结果:村治精英“政治化” |
2.5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规则下乡与乡土规则再造 |
3.1 资本下乡中的现代规则下乡 |
3.1.1 股份合作:企业的利益联结策略 |
3.1.2 市场排斥:村集体反对股份合作制 |
3.1.3 按价收租:村集体的确定性追求 |
3.2 乡土规则运行下的秩序冲突 |
3.2.1 宗族认同:乡土规则的生成机理 |
3.2.2 规则碰撞:产权与收益单位的分合 |
3.2.3 祖宗与神明:分配失序下的暴力抗争 |
3.2.4 资本逃离:地方性知识的挤压 |
3.3 政府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
3.3.1 寻找土地:选定新址与产权重构 |
3.3.2 利益均沾:秩序建构的均衡过程 |
3.3.3 程序再造:权力渗透与强制性矫正 |
3.3.4 资本回流:乡土规则再造的效应 |
3.4 企业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
3.4.1 拒绝签约:农民的理性选择策略 |
3.4.2 寻找中间人:企业的行动逻辑 |
3.4.3 推举代理人:农民的行动逻辑 |
3.5 小结 |
第四章 农民再组织化与村社集体再造 |
4.1 农民再组织化:企业的治理逻辑 |
4.1.1 企业成本控制:农民再组织化缘起 |
4.1.2 向政府说好话:重新俘获中间人 |
4.1.3 为政府造亮点:寻求政府支持 |
4.2 “四社协同”:农民再组织化的过程 |
4.2.1 劳务合作社:闲散劳动力组织化 |
4.2.2 产业合作社:产业过程组织化 |
4.2.3 资金合作社:农民分散资金集聚化 |
4.2.4 土地合作社:土地碎片化及其整合 |
4.3 组织化利益表达:农民的集体行动 |
4.3.1 表达梯度:从中间人到代理人 |
4.3.2 理性抗争:利益再表达的过程 |
4.3.3 “新中间人”的诞生:政府 |
4.4 集体再造:农民再组织化的效应分析 |
4.4.1 权力渗透:经济过程中的政治表达 |
4.4.2 政经分离:农村政治经济格局重塑 |
4.4.3 精英塑造:农民的“新代理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 |
5.1 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 |
5.1.1 利益主体关系:从失衡到均衡 |
5.1.2 制度建设: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
5.1.3 组织建设:从失序到有序 |
5.1.4 农民能力建设:从单一到全面 |
5.1.5 农民认知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 |
5.2 村庄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 |
5.2.1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体系 |
5.2.2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能力 |
5.2.3 资本下乡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
5.3 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限度 |
5.3.1 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碰撞冲突 |
5.3.2 政企关系的诱变及其风险 |
5.3.3 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 |
5.4 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一、基本结论 |
(一)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信任建构是基础 |
(二)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的主要桥梁和纽带 |
(三)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性的保障 |
(四)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 |
(五)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是根本 |
二、进一步讨论 |
(一)如何完善资本下乡中的企业治理 |
(二)如何构筑更为合理的利益增长分享机制 |
(三)如何实现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百年乡建历史与乡村建设权研究 ——以威海荫子三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乡村建设关乎国家发展 |
1.1.2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 |
1.1.3 百年乡村建设历史的反思 |
1.1.4 乡村建设主体与乡村建设权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案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与框架 |
1.4.1 学术构想 |
1.4.2 学术思路 |
1.4.3 技术路线 |
1.5 相关研究综述 |
1.5.1 “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
1.5.2 百年乡建历史分期研究综述 |
1.5.3 乡村建设“权力”与“权利”研究综述 |
1.5.4 小结 |
1.6 数据来源 |
第2章 建设权视角下的百年乡建历史回顾 |
2.1 民国初期至建国前的乡村建设 |
2.1.1 知识分子、实业家等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
2.1.2 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乡村革命运动 |
2.1.3 国民政府主导的乡村复兴运动 |
2.2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实验 |
2.2.1 梁漱溟主导的“邹平模式” |
2.2.2 晏阳初主导的“定县模式” |
2.2.3 卢作孚主导的“北碚模式” |
2.3 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研究 |
2.4 乡村建设权的内涵与主体研究 |
2.4.1 乡村建设权的内涵 |
2.4.2 乡村建设主体的多元性 |
2.4.3 乡村建设的对象 |
2.5 乡村建设的历史分期 |
2.5.1 “共有私建”时期(1949-1957) |
2.5.2 “公有共建”时期(1958-1977) |
2.5.3 “公有自建”时期(1978-2003) |
2.5.4 “共建共享”时期(2004-2017) |
2.6 小结 |
第3章 荫子三村建设权演变的实证研究 |
3.1 荫子三村基本情况 |
3.1.1 荫子三村建置沿革 |
3.1.2 荫子三村发展条件分析 |
3.2 建设分期与阶段特征 |
3.2.1 “共有私建”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
3.2.2 “公有共建”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
3.2.3 “共有自建”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
3.2.4 “共建共享”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
3.3 荫子三村建设现状分析 |
3.3.1 建筑年代 |
3.3.2 建筑功能 |
3.3.3 建筑质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荫子三村乡村建设权在村庄规划中的系统建构 |
4.1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政策的调整 |
4.1.1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 |
4.1.2 建设权相关政策的调整 |
4.1.3 趋势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建设权在三村规划中的体现 |
4.2.1 荫子三村规划及目标 |
4.2.2 产业及生态环境营造计划 |
4.2.3 五类主体的建设权划分 |
4.2.4 实施中的协商与调节机制 |
4.3 建设权分配与享有 |
4.3.1 金辰厂房功能性改造 |
4.3.2 荫子公社保护性改建 |
4.3.3 民宿1 号院改建工程 |
4.3.4 青岘庄生活社区建设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的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9)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阐述 |
1.3.1 农村集体经济 |
1.3.2 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
2.1.2 列宁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
2.1.3 斯大林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
2.2 中国共产党人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
2.2.1 毛泽东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
2.2.2 邓小平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
2.2.3 江泽民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
2.2.4 胡锦涛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的实践探索 |
3.1 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的初步探索 |
3.1.1 梁家河:小规模集体产业 |
3.1.2 正定:“两户一体”经济 |
3.1.3 宁德:“统”“分”并重 |
3.2 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的形成 |
3.2.1 福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
3.2.2 浙江:“千万工程”“三位一体” |
3.2.3 上海:大城市郊区农业转型 |
3.3 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的发展 |
3.3.1 脱贫攻坚中的集体经济发展 |
3.3.2 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集体经济振兴 |
第4章 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的主要内容 |
4.1 确立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 |
4.1.1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底线 |
4.1.2 走组织化、市场化的农村集体经济道路 |
4.2 提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原则 |
4.2.1 因地制宜 |
4.2.2 循序渐进 |
4.2.3 农民自愿 |
4.3 凝聚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力量 |
4.3.1 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 |
4.3.2 培养新型农业人才队伍 |
4.3.3 改造传统农户 |
4.4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制度建设 |
4.4.1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4.4.2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4.4.3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第5章 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的价值 |
5.1 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的理论价值 |
5.1.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
5.1.2 中国共产党集体经济理论的最新探索 |
5.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 |
5.2 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的实践价值 |
5.2.1 促进农业现代化 |
5.2.2 推动农民脱贫增收 |
5.2.3 利于农村和谐美丽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榆林市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权制度 |
2.1.2 清产核资 |
2.1.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2.1.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状 |
3.1 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
3.2 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案例 |
3.2.1 土地股份制改革方面 |
3.2.2 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方面 |
3.2.3 集体资源性资产股份制改革方面 |
3.3 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推广 |
第四章 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案例研究:以H镇为例 |
4.1 Y区H镇基本情况 |
4.2 研究方法 |
4.2.1 访谈情况介绍 |
4.2.2 问卷调查 |
4.3 H镇产改历程分析 |
4.3.1 安排部署阶段 |
4.3.2 清产核资阶段 |
4.3.3 股份改革阶段 |
4.3.4 检查验收阶段 |
4.4 H镇产改效果分析 |
4.4.1 建立了运行机制 |
4.4.2 加强了基层组织 |
4.4.3 壮大了集体经济 |
4.4.4 助推了脱贫攻坚 |
4.4.5 促进了乡村治理 |
4.4.6 激活了资源要素 |
4.5 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
4.5.1 思想认识方面 |
4.5.2 外部政策方面 |
4.5.3 治理结构方面 |
4.5.4 管理运营方面 |
第五章 推进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 |
5.1 思想认识层面 |
5.1.1 加强思想重视 |
5.1.2 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
5.1.3 全面理顺党支部、合作社、村委会三者的关系 |
5.1.4 加强集体经济组织队伍建设 |
5.2 外部政策层面 |
5.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5.2.2 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 |
5.2.3 探索财政投资在合作社中的实现形式 |
5.2.4 健全改革后的政经分离相关制度 |
5.3 治理结构层面 |
5.3.1 优化现代农业结构体系 |
5.3.2 打造综合治理示范样版 |
5.3.3 建立健全产权交易专业服务体系 |
5.4 管理运营层面 |
5.4.1 发展培训经济 |
5.4.2 持续深化改革的“三条路径” |
5.4.3 加强合作社规范管理 |
5.4.4 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改革的有益尝试——安达市创办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的调研(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D]. 张瑞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3]“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股份合作制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践 ——以河南济源花石村为例[D]. 孙昕航.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5]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牛鑫磊.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家庭农场发展路径研究[D]. 张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D]. 马池春. 山西大学, 2020(07)
- [8]百年乡建历史与乡村建设权研究 ——以威海荫子三村为例[D]. 陈亚男.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9]习近平农村集体经济观研究[D]. 叶欢.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10]榆林市Y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D]. 谢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农民论文; 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土地产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