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橡胶补强用PFM系列酚醛树脂(论文文献综述)
李艺铭[1](2021)在《树脂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耐候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丁苯橡胶(SBR)改性沥青自从被发现及使用以来一直以较好的低温性能而着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荷载及频次的不断增加,SBR改性沥青高温抗变形能力的不足以及老化后性能劣化严重的问题逐渐在使用中突显出来,影响SBR改性沥青的使用与发展。为提高SBR改性沥青高温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使其应用于夏炎热冬寒冷地区的气候环境,开展SBR改性沥青的进一步综合改性研究。采用物理共混法,在基质沥青中加入丁苯橡胶(SBR)和热塑性酚醛树脂(PF)进行综合改性,制备成树脂橡胶改性沥青(PSBR)。通过物理性能试验,研究两种改性剂的掺配比例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PSBR的制备工艺参数。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结合CAM模型分析PSBR在宽温度域内的流变特征,研究PF对SBR改性沥青抗永久变形能力的影响;通过线性振幅扫描试验(LAS)研究PSBR的耐久性及抗老化能力。利用旋转薄膜烘箱(RTFOT)室内模拟沥青不同程度的老化,对比研究老化作用对沥青物理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荧光显微镜(FM)在微观尺度下研究沥青结合料的热稳定性,探究其行为机理。在此基础上,对PSBR混合料原样及经短期、长期老化后的混合料分别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研究老化、水侵蚀以及冻融循环作用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Logistic损伤模型研究不同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损伤行为特征。此外,分别对PSBR混合料原样、短期及长期老化后的混合料进行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5/10/15、50/100/150)作用,利用半圆弯拉疲劳试验(SCB)研究老化、温度变化、冻融循环等气候环境因素作用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研究PSBR混合料的耐候性,考虑环境因素研究PSBR混合料疲劳寿命规律。研究结果表明:PF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SBR改性沥青的物理及流变性能,拓宽使用温度范围,使其适用于更高的交通荷载等级。SBR与PF的掺配比例及制备工艺参数对PSBR的性能影响较大,综合考虑PSBR性能及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改性剂的最佳掺配比例为3%PF+4%SBR(S4P3),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剪切温度175℃、剪切时间45min、剪切速率为3500rpm。PSBR不但高低温性能良好,同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SBR在长期老化过程中,羰基及亚砜类化合物生成少且生成速率较低,丁二烯键裂解速率低,化学体系保持稳定性。PSBR、SBR和基质沥青中大分子(LMS)的含量与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及蠕变恢复率(R)具有较好的相关性。LMS的含量越高,不可恢复蠕变柔量越小,蠕变恢复率越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越小。PF加入后的SBR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明显改善,与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相比,动稳定度能提高74%、累积变形量可降低25%;冻融损伤发展速度和冻融损伤程度更低,且老化作用对水稳定性的影响更小。建立了考虑老化和冻融作用的PSBR混合料疲劳寿命方程。SCB疲劳试验结果表明PSBR混合料具有更加良好的耐久性,加入PF可以有效减缓老化、冻融及水分侵蚀等气候因素对混合料耐久性产生的影响。与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相比,PSBR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在10℃、15℃、20℃下分别提高了 65.7%、65.2%、75.7%;疲劳寿命损失率更小,且损失率曲线斜率低,具有更加良好的耐候性。综上所述,PSBR及其混合料具有较好的高低温性能及耐候性能,并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性能的稳定,适用于夏炎热冬寒冷地区的沥青路面。研究结果可为耐久性路面的建设提供技术性能优良、耐候性强的新型路面材料。
张坤,鲁代仁,董栋[2](2017)在《差示扫描量热仪预判酚醛树脂对胶料焦烧时间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酚醛树脂进行非等温和等温固化评价,并将达到相同固化度的酚醛树脂所需的时间与加入酚醛树脂胶料的焦烧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DSC等温模式下,通过处理固化曲线得到的酚醛树脂固化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可以反应其固化的快慢,并与加入酚醛树脂胶料的焦烧时间变化趋势一致。
甄博鸣,鲁代仁,李红伟,张坤,张成,董栋[3](2016)在《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游离酚含量对胶料加工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分别制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和游离酚含量的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并测试添加这些树脂的天然橡胶(NR)的加工性能。结果表明: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对胶料的焦烧时间和门尼粘度有一定影响,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胶料的焦烧时间趋于延长,门尼粘度有增大趋势;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中游离酚含量对胶料硫化时间和门尼粘度有影响,树脂中游离酚含量增加,胶料的硫化时间趋于缩短,门尼粘度有减小趋势。
甄博鸣,鲁代仁,李红伟,张坤,张成,董栋[4](2016)在《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游离酚含量对胶料加工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制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以及不同游离酚含量的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并测试含有这些树脂胶料的加工性能。结果表明: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对胶料的焦烧时间和门尼粘度有影响,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大,胶料的焦烧时间长,门尼粘度大;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的游离酚含量对胶料硫化时间和门尼粘度有影响,树脂中游离酚含量高,胶料的硫化时间短,门尼粘度小。
房师涛[5](2016)在《加工助剂对半钢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系统研究了Arizona Chemical生产的三种功能树脂Sylvatraxx的结构、性能以及在半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并以工厂实际生产使用的配方为依据,进行配方调整,得出最佳加工工艺。在最佳工艺的基础上,在实用配方中添加不同的树脂份数以获得最佳的用量。研究表明:三种Sylvatraxx树脂中均存在环状结构,这保证了其与溶聚丁苯橡胶间良好的相容性;三种Sylvatraxx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介于40oC-65oC之间,软化点介于85oC-120oC之间,树脂高的Tg能够使橡胶基体的Tg移向高温,提高胎面胶的损耗因子。Sylvatraxx树脂在SSBR和BR基础配方中的应用表明:三种Sylvatraxx树脂均能降低混炼胶的最低转矩,延长硫化时间。在SSBR标准配方中Sylvatraxx树脂能明显降低Akron磨耗体积,Sylvatraxx4150对提高耐磨性的作用最大;三种树脂对BR标准配方胶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压缩生热和Akron磨耗均有不利影响。三种树脂均能降低炭黑填充SSBR和BR的Payne效应,改善填料的分散,显着提高了0oC下的损耗因子,同时60oC下的损耗因子也会上升。三种Sylvatraxx树脂在胎面胶配方中的应用表明:添加15phr的Sylvatraxx4401树脂,一段混炼温为100oC,转子转速为80rpm,树脂随小料一起加入;添加15phr的Sylvatraxx4202树脂,一段混炼温为80oC,转子转速为80rpm时;添加15phr的Sylvatraxx4150树脂,一段混炼温为90oC,转子转速为90rpm时胎面胶具有较低的Payne效应和较小的压缩生热、0oC下的损耗因子与60oC下的损耗因子平衡性最好。Sylvatraxx4401/4202树脂均能改善填料在橡胶中的分散,降低Payne效应;但会使硫化速度降低,模量降低。会使胎面胶的强度略有降低,但能使硫化胶的压缩生热降低,耐磨耗性提高。Sylvatraxx4401能明显提高0oC下的损耗因子,并能降低60oC下的损耗因子;Sylvatraxx4202能明显提高0oC下的损耗因子,但同时会提高60oC下的损耗因子。
王荔宁[6](2015)在《复合氨基树脂增强天然橡胶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树脂与天然橡胶的相容性好,作为天然橡胶的增强剂可改善胶料的加工性能,在用量3~10份(质量比)的情况下就可提高橡胶制品的硬度、定伸应力和低变形性。但是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酚醛树脂(PF)在橡胶加工时必须与低毒性的固化剂如六亚甲基四胺(HMT)并用,才能达到增强的效果。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自固化型生物基氨基树脂(HS树脂),研究HS树脂对天然橡胶的力学性能影响,并使用核磁共振交联密度仪(NMR)、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橡胶加工分析仪(RP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仪(SEM)对HS树脂增强天然橡胶的机理进行初步探索,同时研究了HS树脂在天然橡胶/胶清胶/再生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前景,具体内容如下:采用常规混炼方法制备了天然橡胶/HS树脂复合材料,考察HS树脂对天然橡胶的化学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影响。发现将5%含量的HS树脂添加到天然橡胶中,可以提高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抗张积、定伸应力和硬度,其中在载重子午胎面胶配方中,天然橡胶/HS树脂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24.79%,拉断伸长率提高21.02%,抗张积提高33.78%,300%定伸应力提高0.68%,邵尔A型硬度提高6.06%;同时天然橡胶/HS树脂复合材料的门尼粘度ML(1+4)100℃由67降低到66,焦烧时间由21.45min提高到22.18min,正硫化时间由13.32min降低到12.22mmin,加工性能得到改善。研究了HS树脂增强天然橡胶的机理。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分析发现,天然橡胶/HS树脂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G’)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Tg)略微降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仪(SEM)发现,HS树脂与天然橡胶达到热力学相容。通过核磁共振交联密度仪(NMR)发现,随着HS树脂用量的增加,天然橡胶/HS树脂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增大、交联链弛豫时间缩短。这说明HS树脂自固化形成的树脂网络结构与天然橡胶大分子网络形成IPN互穿网络结构,从而起到增强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HS树脂的应用市场,制备了天然橡胶/胶清胶/再生胶复合材料并研究其各项性能。发现添加5%含量的HS树脂后,天然橡胶/HS树脂/胶清胶/再生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抗张积、300%定伸应力、500%定伸应力和邵尔A型硬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再生胶的含量达到20份,胶清胶的含量占到45份,HS树脂添加到天然橡胶/HS树脂/胶清胶/再生胶复合材料中,可以在不降低力学性能或有所提升的的前提下,提高再生胶和胶清胶在天然橡胶中的使用比例,解决国内橡胶资源紧缺的问题,提高橡胶产品的综合利用价值。
赵学康[7](2014)在《丁腈橡胶力学性能随温度变化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丁腈橡胶(NBR)具有优良的耐油耐热性、耐老化性和物理机械性能等综合特性,故主要应用在石油化工、石油钻探及汽车行业等苛刻环境中。目前丁腈橡胶的耐热性耐寒性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其具体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很少。研究高温下丁腈橡胶力学的变化规律对丁腈橡胶件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不同ACN含量的NBR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和高温下,不同ACN含量的N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邵尔A硬度、撕裂强度均随炭黑用量(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加。炭黑含量相同的不同ACN含量的N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邵尔A硬度、撕裂强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NBR3445力学性能随填料和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常温下,N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邵尔A硬度、撕裂强度随炭黑或者白炭黑用量(一定范围内)增加均呈线性增高的趋势;在125℃下,添加白炭黑的NBR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和常温下一致,添加炭黑的N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邵尔A硬度随炭黑用量增加仍呈线性增高的趋势,而撕裂强度呈现出指数增加的趋势。以上规律可分别用线性y(Ψ)=A+BΨ和非线性y(T)=A+BeKT数学模型形式拟合,此时得出的相关系数R2较高。加入40phr炭黑或者白炭黑的N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邵尔A硬度、撕裂强度都随测试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降低的趋势,因填料种类和用量以不同对应的数学公式中的指数A、B、K会不同。不同硫化体系对NBR3445力学性能的影响及不同温度下NBR断裂形貌分析表明:不同硫化体系硫化的NBR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且降低趋势有所减缓。不同硫化体系的硫化胶邵尔A硬度随测试温度升高先降低后保持不变。四种硫化体系中,DCP硫化体系硫化胶具有最好的高温拉伸强度,最差的高温撕裂强度;测试温度低于75℃时,CV硫化体系硫化胶的撕裂强度最好,SEV硫化体系硫化胶稍差。常温和高温下拉伸断面形貌有较大差异,常温拉断面表面炭黑颗粒大部分被包覆在橡胶基体中,断面表面比较光滑;高温拉断面表面炭黑颗粒大部分半裸露或全裸露出橡胶基体,断面表面比较粗糙。
何燕,徐瑾[8](2013)在《酚醛树脂改性石墨/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文中提出采用酚醛树脂对石墨进行改性处理,制得改性石墨/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石墨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改性石墨/NR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石墨的表面粗糙度增加。改性石墨/NR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平均热导率高于未改性石墨/NR复合材料;随着酚醛树脂含量的增大,复合材料导热性能有所降低。与未改性石墨/NR复合材料相比,改性石墨/NR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定伸应力和硬度增大,扯断伸长率和永久变形降低;酚醛树脂含量高的改性石墨/NR复合材料较酚醛树脂含量低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所降低。
王海燕[9](2013)在《丁腈橡胶/氯丁橡胶共硫化及补强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丁腈橡胶(NBR)具有良好的耐油性、耐非极性溶剂性及抗静电性。氯丁橡胶(CR)力学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自补强性,两者均为极性橡胶,若两者并用可获得较好的耐老化与耐油性能的平衡。本文对NBR/CR共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1)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红外光谱分析(FTIR)、及动态力学分析(DMA)分别对并用胶的混炼胶及硫化胶微观测试表明:NBR与CR两橡胶共混后两相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相互靠近,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在20℃~60℃范围内的储能模量(E’)都保持了一段较长的平台,说明硫化胶的有效交联比较高,交联网比较完善。(2)在NBR/CR共混体系中,随着共混比减小,CR并用量的增加,共混胶的门尼粘度、硫化速率(tgo-t10)-1呈下降趋势,拉伸强度、100%定伸应力、200%定伸应力均增大且耐老化性能提高,但耐油性能降低。采用不同混炼方法,通过物理性能分析,发现NBR和CR与各自的硫化剂制成母炼胶后混合在一起,硫化剂几乎不存在迁移现象,硫化胶各相的交联程度比较高,共混胶的力学性能和老化性能较好。采用RPA动态力学性能扫描测试发现采用此混炼方法得到的并用硫化胶的动态性能对应变的依赖性比较大,当应变>15%时,储能模量迅速下降,损耗因子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鉴于两橡胶硫化体系的差异,在NBR/CR为70/30的配比下,研究了不同并用硫化体系对共混胶的硫化情况,通过NBR的不同硫化体系比较:普通硫黄硫化体系因共混胶NBR相与CR相的交联密度差小,硫化速率相近,共交联程度大,共混胶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CR的不同硫化体系中,采用金属氧化物与其它硫化促进剂并用的硫化体系其胶料的流动性及耐老化性能优于硫黄硫化体系,但硫黄硫化体系的交联密度最大且硫化胶耐抽出和耐溶胀性能好。金属氧化物硫化体系中并用TT后因共混胶两相硫化速率相差比较大,导致力学性能低于其它并用体系。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并用胶中两硫化体系的硫化剂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S用量为1.4~2.5phr,NA-22值为0.14~0.6phr时,胶料的综合性能较好。同时在研究NBR与CR硫化体系对并用胶影响程度的大小中,通过物理性能及RPA测试分析得知NBR的硫黄硫化体系对NBR/C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明显大于CR金属氧化物/硫脲硫化体系。(4)对并用胶的过氧化物体系研究中,发现在DCP/TAIC并用体系中,当DCP用量为2.4-3.4phr,TAIC值为2.6-3.6phr时,胶料的综合性能较好。用过氧化物双2,5硫化NBR/CR时,随着双2,5用量的增加,并用胶的力学性能均随双2,5用量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其用量不应超过3.5phr。(5)研究了树脂206,PN160、VPN1132对NBR/CR共混胶性能的影响,表明在无炭黑的共混胶料中,加入树脂均能提高胶料的加工安全性,但硫化时间延长,硫化速率降低。在相同用量下,206树脂的补强效果最好。当树脂206用量为10-20份,树脂PN160用量为10-20份,树脂VPN1132用量为10-15份时,综合性能最好。通过对N550炭黑用量对NBR/CR共混胶性能影响发现炭黑用量的增加,对共混胶的动态性能、加工性能、硫化特性、和力学性能都有一定的影响,用量越大Payne效应越明显。炭黑用量为60份时最佳。(6)在炭黑与树脂复合补强硫化胶研究中:保持炭黑与树脂总量不变,用206树脂代替部分炭黑后,并用胶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及动态性能均产生很大变化。当两者并用总量为80phr时,力学性能最优且当树脂代替10phr炭黑时,炭黑与树脂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
徐建双[10](2012)在《橡胶/木质素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木质素(lignin)代替部分苯酚合成木质素酚醛树脂(LPF),将其分别与丁腈橡胶(NBR)、丁苯橡胶(SBR)和顺丁橡胶(BR)并用,制备出生物基橡塑复合材料,并研究了木质素酚醛树脂和橡塑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利用木质素作为部分原料制备出生物基酚醛树脂LPF,并对其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结果表明,LPF相对分子质量及分散性略大于同等条件下合成的酚醛树脂(PF)。LPF在乙醇中的溶解性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后LPF中的木质素在乙醇中的溶解性明显好于反应前的木质素,说明LPF中的木质素结构性能发生了变化。红外分析(FTIR)结果表明,在制备LPF过程中, lignin与酚、醛发生了反应,成功合成了LPF;且所合成的LPF与PF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具有热固性。将LPF应用到NBR、SBR和BR三种不同性质的橡胶中,制备出了NBR/LPF、SBR/LPF和BR/LPF三种复合材料,并对三种材料的形态结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等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分析(SEM)结果表明:NBR/LPF、SBR/LPF和BR/LPF的拉伸断面的粗糙程度随着LPF用量的增加而加剧;LPF用量增加至30%以上时,NBR/LPF、 SBR/LPF和BR/LPF三类材料中均形成了一定的互穿网络结构;差热分析(DSC)结果表明LPF与NBR, SBR、BR的相容性较差,其中SBR/LPF和BR/LPF中表现出明显的相分离。力学性能结果表明:LPF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NBR、SBR和BR的力学性能,其用量和构成组分对改善效果影响较大。当LPF构成组分为lignin30%-phenol70%时对NBR、SBR和BR有最佳改性效果。NBR/LPF体系中以NBR/LPF(70/30)的综合性能最佳,与纯NBR相比,其拉伸强度、撕裂强度、100%定伸应力、硬度分别提高了186%、164%、227%、33%;SBR/LPF体系中以SBR/LPF(80/20)的综合性能最佳,与纯SBR相比,其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硬度、撕裂强度分别提高了262%、110%、16%、61%; BR/LPF体系中以BR/LPF(80/20)的综合性能最佳,与纯BR相比,其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撕裂强度和硬度分别比BR提高了281%、425%、119%和33%。热性能研究表明:LPF的加入可以提高NBR/LPF、SBR/LPF和BR/LPF三类胶料的T50%(分解失重50%的温度),可以改善NBR和SBR的耐老化性能,但对BR的老化性能无明显改善作用。
二、橡胶补强用PFM系列酚醛树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橡胶补强用PFM系列酚醛树脂(论文提纲范文)
(1)树脂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耐候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制备工艺对树脂橡胶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1.1 沥青 |
2.1.2 改性剂 |
2.2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PSBR)的制备 |
2.3 掺配比例对PSBR性能的影响 |
2.3.1 PSBR的物理性能分析 |
2.3.2 PSBR的温度敏感性分析 |
2.3.3 PSBR的稳定性分析 |
2.3.4 PSBR最佳掺配比例的确定 |
2.4 PSBR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及耐久性 |
3.1 试验方法 |
3.2 PSBR主曲线的建立及粘弹特性分析 |
3.2.1 频率扫描试验(FS) |
3.2.2 时间-温度等效原理 |
3.2.3 CAM模型拟合 |
3.2.4 主曲线分析 |
3.3 温度对PSBR流变性能的影响 |
3.3.1 温度扫描试验(TS) |
3.3.2 弯曲流变试验(BBR) |
3.3.3 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 |
3.4 基于线性振幅扫描的PSBR耐久性分析 |
3.4.1 线性振幅扫描试验(LAS) |
3.4.2 PSBR耐久性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的热稳定性 |
4.1 试验方法 |
4.2 老化时间对PSBR性能的影响 |
4.2.1 老化时间对PSBR三大指标的影响 |
4.2.2 老化时间对PSBR流变性能的影响 |
4.3 老化时间对PSBR微观结构特征的影响 |
4.3.1 FTIR结果分析 |
4.3.2 GPC结果分析 |
4.3.3 FM结果分析 |
4.4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分析 |
4.5 微观结构特征与沥青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及水稳定性 |
5.1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
5.1.1 矿料 |
5.1.2 最佳沥青用量 |
5.2 PSBR混合料路用性能 |
5.2.1 高温稳定性 |
5.2.2 低温抗裂性 |
5.2.3 水稳定性 |
5.3 混合料的老化及水稳定性试验方法 |
5.3.1 短期老化(STOA) |
5.3.2 长期老化(LTOA) |
5.3.3 浸水马歇尔试验 |
5.3.4 冻融循环试验 |
5.4 老化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
5.5 冻融作用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
5.5.1 常规多次冻融循环作用(CFT) |
5.5.2 快速多次冻融循环作用(RFT) |
5.6 冻融循环过程中损伤特性 |
5.6.1 Logistic损伤模型 |
5.6.2 损伤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气候条件对树脂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
6.1 疲劳试验方法 |
6.1.1 试件制备 |
6.1.2 试验过程及参数 |
6.2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
6.3 冻融作用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
6.3.1 冻融后试件破坏形式分析 |
6.3.2 CFT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
6.3.3 RFT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
6.4 老化作用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
6.4.1 短期老化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
6.4.2 长期老化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
6.5 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预估模型的建立 |
6.6 混合料耐久性与沥青耐久性的相关性分析 |
6.6.1 失效破坏 |
6.6.2 疲劳寿命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差示扫描量热仪预判酚醛树脂对胶料焦烧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1.3 基本配方 |
1.4 样品制备 |
1.5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酚醛树脂理化性能分析 |
2.2 非等温模式下酚醛树脂固化的评价 |
2.3 等温模式下酚醛树脂固化的评价 |
2.4 酚醛树脂的应用性能评价 |
3 结论 |
(3)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游离酚含量对胶料加工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1.3 树脂制备 |
1.3.1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苯酚甲醛树脂 |
1.3.2 不同游离酚含量的苯酚甲醛树脂 |
1.4 树脂测试 |
(1)游离酚含量测试: |
(2) GPC测试: |
(3)软化点测试: |
(4) DSC测定: |
1.5 胶料制备 |
(1)配方: |
(2)混炼和硫化工艺: |
(3)试样制备: |
1.6 胶料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苯酚甲醛树脂相对分子质量对胶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
2.2 苯酚甲醛树脂游离酚含量对胶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
2.3 不同牌号苯酚甲醛树脂对胶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5)加工助剂对半钢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胎面胶 |
1.1.1 胎面胶的定义 |
1.1.2 胶种选择 |
1.1.3 胎面性能的“魔鬼三角” |
1.2 填充补强 |
1.2.1 炭黑 |
1.2.2 白炭黑 |
1.3 硅烷偶联剂 |
1.3.1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及选择依据 |
1.3.2 硅烷偶联剂对性能的影响 |
1.3.3 混炼工艺 |
1.4 树脂 |
1.4.1 反应性树脂 |
1.4.2 非反应性树脂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Sylvatraxx树脂在基本配方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材料与配方 |
2.2.2 试样制备 |
2.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4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ylvatraxx树脂的基本物性 |
2.3.2 Sylvatraxx树脂的红外谱图分析 |
2.3.3 Sylvatraxx树脂在SSBR基本配方中的应用 |
2.3.4 Sylvatraxx树脂在BR基本配方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Sylvatraxx4401树脂对半钢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材料与配方 |
3.2.2 试样制备 |
3.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4 性能测试 |
3.3 加工工艺对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3.3.1 混炼温度对半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3.3.2 转子转速对半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3.3.3 Sylvatraxx4401树脂加入顺序对半钢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3.4 Sylvatraxx4401用量对半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3.4.1 Sylvatraxx4401树脂用量对加工性能的影响 |
3.4.2 Sylvatraxx4401树脂用量对填料分散的影响 |
3.4.3 Sylvatraxx4401树脂用量对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4.4 Sylvatraxx4401树脂用量对硫化胶动态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Sylvatraxx 4202 树脂对半钢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材料与配方 |
4.2.2 试样制备 |
4.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4 性能测试 |
4.3 Sylvatraxx4202树脂的加工工艺对半钢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4.3.1 混炼温度对半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4.3.2 转子转速对半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4.4 Sylvatraxx4202用量对半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4.4.1 Sylvatraxx 4202 用量对加工性能的影响 |
4.4.2 Sylvatraxx 4202 用量对填料分散的影响 |
4.4.3 Sylvatraxx 4202 用量对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4.4 Sylvatraxx 4202 用量对硫化胶损耗因子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Sylvatraxx4150树脂对半钢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材料与配方 |
5.2.2 试样制备 |
5.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4 性能测试 |
5.3 Sylvatraxx4150树脂的加工工艺对半钢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5.3.1 混炼温度对半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5.3.2 转子转速对半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复合氨基树脂增强天然橡胶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引言 |
1.2 天然橡胶增强的研究进展 |
1.2.1 天然橡胶增强填料 |
1.2.2 炭黑填充天然橡胶增强机理 |
1.3 树脂/天然橡胶复合材料 |
1.3.1 树脂增强机理 |
1.3.2 树脂增强剂类型简介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2 样品基本配方 |
2.2.1 硫化胶基本配方 |
2.2.2 胎面胶基本配方 |
2.3 主要实验设备 |
2.4 样品制备 |
2.4.1 天然橡胶/HS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2 天然橡胶/再生胶/HS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3 天然橡胶/HS树脂/胶清胶/再生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制备 |
2.5 测试方法 |
2.5.1 化学性能测试 |
2.5.2 静态力学性能测试 |
2.5.3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试(GPC) |
2.5.4 硫化特性试验 |
2.5.5 交联密度测试(NMR) |
2.5.6 加工性能测试(RPA) |
2.5.7 动态力学分析(DMA) |
2.5.8 磨耗性能测试 |
2.5.9 断面扫描电镜分析(SEM) |
3 结果与讨论 |
3.1 HS树脂对天然橡胶/HS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1.1 对复合材料化学性能的影响 |
3.1.2 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3.1.3 对复合材料在载重子午胎面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
3.2 HS树脂对天然橡胶/HS树脂/R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1 对复合材料化学性能的影响 |
3.2.2 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3.2.3 对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
3.2.4 对复合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
3.2.5 对复合材料交联密度的影响 |
3.2.6 对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HS树脂对天然橡胶/HS树脂/胶清胶/再生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1 样品配方及编码 |
3.3.2 不同天然橡胶的性能对比分析 |
3.3.3 对复合材料化学性能的影响 |
3.3.4 对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3.3.5 对复合材料分子量的影响 |
3.3.6 对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
3.3.7 对复合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
3.3.8 对复合材料交联密度的影响 |
3.3.9 对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丁腈橡胶力学性能随温度变化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NBR的概述 |
1.1.1 NBR的结构与性能 |
1.1.2 NBR的分类 |
1.1.3 NBR的应用 |
1.1.4 NBR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 NBR的配合体系 |
1.2.1 硫化体系 |
1.2.2 补强填充体系 |
1.2.3 防护体系 |
1.2.4 增塑体系 |
1.3 NBR硫化胶耐热性研究 |
1.3.1 主题材料 |
1.3.2 硫化体系 |
1.3.3 防护体系 |
1.3.4 填充体系 |
1.3.5 增塑体系 |
1.3.6 硫化胶的表面化学处理 |
1.4 橡胶补强剂概述 |
1.4.1 炭黑 |
1.4.2 白炭黑 |
1.4.3 有机补强剂 |
1.4.4 短纤维补强 |
1.4.5 新型纳米增强 |
1.5 橡胶拉伸断裂理论 |
1.6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7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丙烯腈含量NBR力学性能研究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与配方 |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2.3 基本工艺 |
2.2.4 性能与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丙烯腈含量NBR混炼胶的硫化特性 |
2.3.2 炭黑用量对不同ACN含量NBR胶料硫化特性的影响 |
2.3.3 炭黑用量对不同ACN含量NBR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4 不同温度下NBR硫化胶力学性能及性能保持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填料对NBR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与配方 |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2.3 基本工艺 |
3.2.4 性能与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炭黑对NBR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2 白炭黑对NBR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3 炭黑/白炭黑并用比对NBR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硫化体系对NBR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与配方 |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4.2.3 基本工艺 |
4.2.4 性能与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硫化体系对NBR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BR高温拉伸断裂机理探讨 |
5.1 温度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
5.2 NBR硫化胶不同温度下拉伸断面分析 |
5.2.1 填充40phr炭黑的NBR硫化胶常温和高温下拉伸断面分析 |
5.2.2 填充40phr白炭黑的NBR硫化胶常温和高温下拉伸断面分析 |
5.2.3 填充炭黑/白炭黑(20/30)常温和高温下拉伸断面分析 |
5.2.4 不同硫化体系硫化的NBR常温和高温下拉伸断面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酚醛树脂改性石墨/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原材料 |
1.2 试样制备 |
1.3 分析与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酚醛树脂改性石墨的表征 |
2.1.1 SEM分析 |
2.1.2 TG分析 |
2.2 酚醛树脂改性石墨/NR复合材料的性能 |
2.2.1 硫化特性 |
2.2.2 导热性能 |
2.2.3 力学性能 |
3 结论 |
(9)丁腈橡胶/氯丁橡胶共硫化及补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丁腈橡胶 |
1.1 丁腈橡胶的发展概况 |
1.2 丁腈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3 丁腈橡胶的配合体系 |
1.4 丁腈橡胶的共混改性 |
2 氯丁橡胶 |
2.1 氯丁橡胶的发展状况 |
2.2 氯丁橡胶的结构与分类 |
2.3 氯丁橡胶的硫化体系 |
2.4 氯丁橡胶的性能 |
2.5 氯丁橡胶的共混研究进展 |
3 NBR/CR并用共混 |
3.1 橡胶共混的目的和意义 |
3.2 NBR/CR的研究进展 |
3.3 NBR/CR并用硫化体系 |
3.4 NBR/CR并用补强体系 |
4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1 原材料 |
2 基本配方 |
3 使用仪器 |
4 制样及工艺条件 |
4.1 胶料混炼 |
4.2 硫化 |
5 性能测试 |
5.1 胶料硫化特性测试 |
5.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5.3 热空气老化性能测试 |
5.4 耐油性能测试 |
5.5 动态力学分析(DMA) |
5.6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5.7 RPA2000动态性能测试 |
5.8 平衡溶胀法测表观交联密度 |
5.9 共混胶中各相交联密度表征 |
第三章 NBR/CR共混比对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
1 概述 |
2 不同共混比NBR/CR对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
2.1 实验方案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 混炼方法对NBR/CR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方案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BR/CR共混胶硫化体系的研究 |
1 概述 |
2 NBR、CR各自常用硫化体系对NBR/CR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2.1 NBR常用硫化体系对NBR/CR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2.2 CR常用硫化体系对NBR/CR共混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3 硫黄/硫脲复合硫化体系对NBR/CR共混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3.1 试验配方 |
3.2 硫化特性分析 |
3.3 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
3.4 耐热老化性能和耐油性能分析 |
3.5 NBR/CR硫化胶交联密度的表征 |
4 NBR与CR硫化体系对共混胶性能的影响程度 |
4.1 实验方案 |
4.2 硫化特性分析 |
4.3 物理特性分析 |
4.4 应力-应变曲线 |
4.5 共混胶动态力学DMA分析 |
5 过氧化物硫化体系对NBR/CR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
5.1 DCP/TAIC复合体系对NBR/CR共混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5.2 双2,5的用量对NBR/CR共混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BR/CR树脂-炭黑补强体系的研究 |
1 概述 |
2 酚醛树脂对NBR/CR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
2.1 实验方案 |
2.2 硫化特性分析 |
2.3 物理性能分析 |
2.4 耐热老化性能和耐油性能分析 |
2.5 NBR/CR硫化胶RPA动态性能分析 |
3 炭黑N550对NBR/CR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
3.1 概述 |
3.2 实验方案 |
3.3 硫化特性分析 |
3.4 物理性能分析 |
3.5 NBR/CR混炼胶RPA动态性能分析 |
3.6 NBR/CR硫化胶RPA动态性能分析 |
4 酚醛树脂与炭黑复合补强体系对NBR/CR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实验配方 |
4.3 硫化性能分析 |
4.4 物理性能分析 |
4.5 耐热老化及耐油性能分析 |
4.6 NBR/CR混炼胶RPA动态性能分析 |
4.7 NBR/CR硫化胶RPA动态性能分析 |
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橡胶/木质素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木质素-高分子材料 |
1.1.1 生物质木质素 |
1.1.2 木质素/高分子共混材料 |
1.1.3 木质素合成高分子 |
1.2 橡胶/酚醛树脂共混材料 |
1.2.1 橡胶共混改性 |
1.2.2 酚醛树脂 |
1.2.3 橡胶与酚醛树脂共混材料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3.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木质素酚醛树脂的结构性能表征 |
2.1 原料及设备 |
2.1.1 原料 |
2.1.2 设备 |
2.2 LPF的合成 |
2.3 表征方法 |
2.4 LPF结构性能表征 |
2.4.1 LPF的GPC结果 |
2.4.2 LPF在乙醇中的溶解性 |
2.4.3 LPF的红外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丁腈橡胶/木质素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 |
3.1 原料及设备 |
3.1.1 原料 |
3.1.2 设备 |
3.2 NBR/LPF的制备 |
3.2.1 NBR/LPF的制备 |
3.2.2 NBR/LPF的配方 |
3.3 NBR/LPF测试与表征 |
3.4 NBR/LPF性能研究 |
3.4.1 NBR/LPF硫化特性研究 |
3.4.2 NBR/LPF形态结构及相容性研究 |
3.4.3 NBR/LPF的力学性能研究 |
3.4.4 NBR/LPF热性能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丁苯橡胶/木质素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 |
4.1 原料及设备 |
4.1.1 原料 |
4.1.2 设备 |
4.2 SBR/LPF的制备 |
4.2.1 SBR/LPF的制备工艺 |
4.2.2 SBR/LPF的配方 |
4.3 SBR/LPF的测试与表征 |
4.4 SBR/LPF性能研究 |
4.4.1 SBR/LPF形态结构及相容性研究 |
4.4.2 SBR/LPF的力学性能研究 |
4.4.3 SBR/LPF热性能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顺丁橡胶/木质素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 |
5.1 原料及设备 |
5.1.1 原料 |
5.1.2 设备 |
5.2 BR/LPF的制备 |
5.2.1 BR/LPF的制备工艺 |
5.2.2 BR/LPF的配方 |
5.3 BR/LPF的测试与表征 |
5.4 BR/LPF性能研究 |
5.4.1 BR/LPF形态结构及相容性研究 |
5.4.2 BR/LPF的力学性能研究 |
5.4.3 BR/LPF热性能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英文缩写名称对照表) |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橡胶补强用PFM系列酚醛树脂(论文参考文献)
- [1]树脂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耐候性的研究[D]. 李艺铭.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差示扫描量热仪预判酚醛树脂对胶料焦烧时间的影响[J]. 张坤,鲁代仁,董栋. 橡胶科技, 2017(10)
- [3]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游离酚含量对胶料加工性能的影响[J]. 甄博鸣,鲁代仁,李红伟,张坤,张成,董栋. 轮胎工业, 2016(07)
- [4]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游离酚含量对胶料加工性能的影响[A]. 甄博鸣,鲁代仁,李红伟,张坤,张成,董栋. “科迈杯”第12届全国橡胶助剂生产和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5]加工助剂对半钢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D]. 房师涛.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6]复合氨基树脂增强天然橡胶的性能研究[D]. 王荔宁. 海南大学, 2015(07)
- [7]丁腈橡胶力学性能随温度变化关系的研究[D]. 赵学康.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5)
- [8]酚醛树脂改性石墨/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J]. 何燕,徐瑾. 合成橡胶工业, 2013(05)
- [9]丁腈橡胶/氯丁橡胶共硫化及补强性能研究[D]. 王海燕.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10]橡胶/木质素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徐建双.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