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

一、“热带雨林”水土不服(论文文献综述)

冯加付[1](2021)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群众性体育赛事是广大民众参与健身活动、切磋运动技艺、挑战自我极限、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审批制度改革对于落实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加快群众性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办赛程序、吸引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近几年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办赛数量有了显着的上升,但与此同时,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参与主体的权责、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现实背景下,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第一,探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第二,揭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第三,实现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效应。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治理缘起、治理政策与治理困境等进行了阐述,构建了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继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案例验证,最后提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优化策略。经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经历了起步与曲折,政府一元化管理(1949—1965);停滞与异化,深受“文革”运动影响(1966—1976);恢复与转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1977—1992);协作与探索,多元治理萌芽(1993—2012);协同与完善,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2013—)等5个历史阶段。并表现为办赛宗旨从“为国”到“为民”,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办赛手段从行政到综合,办赛效益从“输血”到“造血”,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等5个演变特征。(2)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结构主要由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于深化改革所趋、政府管理转向、多元主体融合和体育产业驱动等;国家和地方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一定政策支持,并正在完善过程当中;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正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政府部门权责模糊、多元主体利益冲突、治理过程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境。(3)研究所构建的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由办赛环境、办赛主体、参与动因、协同引擎、互动行为和协同结果6个核心范畴构成,6个核心范畴在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中既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体系;此外,每个具体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生命历程表现为“协同开启——协同过程——协同完成”3个阶段。(4)将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同国内外其它领域协同治理模型、以及相关支撑理论进行理论对话,试图将实质理论发展为形式理论,发现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其领域特殊性,尚不具备从实质理论向形式理论升华的条件,扎根理论以建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的实质理论而结束。(5)案例验证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与赛事实践是基本吻合的,说明该理论模型有较高的外部效度。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办赛环境、办赛目标、办赛过程、主体结构、参与动因、互动关系等千差万别,难以在实践中找到同理论模型完全契合的赛事协同治理过程,说明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前文的综合分析,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面临的困境和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的启示,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和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等6条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李林蔚[2](2021)在《论央地关系背景下我国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公园是目前国际上进行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的主流制度手段,为打破我国原有自然保护地体系标准混乱、设置重复、管理多元、保护不足、过度开发的桎梏,通过立法确立以国家公园制度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势在必行。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对旧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整合与改造,将其中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全国战略意义的生态系统和地理区域划为国家公园,原则上由中央实施垂直管理,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作为一项新生制度,我国在多个地区进行了国家公园管理制度试点,并形成了三种管理模式。国家公园管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国有自然资源产权管理、管理机构设置和职权划分等内容,实践中相关制度的探索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其主要原因是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在公园管理中的分配没有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国家公园实施最严格环境保护措施,必然存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利益冲突。旧有自然保护地体系下各类生态保护区域实行以“属地管理”为主,区域内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产生的收益也主要留存属地政府。国家公园的建立不仅缩减了属地政府在园区内的权力内容,更减少了属地政府从园区资源开发利用中获取的直接收益,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必然在园区建设中存在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行为,这实质上也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衍射。由此,为更好完善国家公园管理制度,有必要站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背景下,以新的视角梳理试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进路。在央地关系背景下,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立法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划分、财权保障、机构设置和监督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它们涵盖了自然资源产权管理、生态保护与执法监督、园区生态补偿、特许经营、园区分区管控等主要内容。当前我国相关立法存在着这些领域中央与地方间事权划分的不清晰、财权保障的不匹配、机构设置的不统一、监管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通过考察比较域外典型国家的相关制度经验,如美国的联邦主导型、德国的地方自治型、日本的协同治理型制度经验,以及法国从集权向放权的制度变革经验,对于通过立法厘清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未来应当在制度完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基于央地关系视域,本文建议在我国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完善中,首先要明晰中央与地方间的事权界限,进一步加强中央事权的履行,明确地方事权的分担,分级确定中央与地方共享事权。其次,根据“财随事配”原则,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制度保障,通过生态补偿等制度填补地方财政损失,并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再次,应通过立法规范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设置,设置全国统一的基本行政架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法律授权各地出台地方性立法等方式,赋予各地国家公园管理制度构建以一定的灵活空间,在公园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地方性、特殊性考虑,实现一般与特殊的有机结合。最后,还要优化政府内部监管考核机制、加强公众外部监督参与机制,形成国家公园运行监管制度的完整闭环。

徐颖[3](2020)在《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下,《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提出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这些都要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因此,本文尝试提出了一种新的戏剧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的研究。以此丰富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生们感兴趣的地理课堂。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初中地理戏剧课堂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探讨性的提出了初中地理戏剧课堂的内涵,总结了初中地理戏剧课堂的特点,提出了如何将戏剧要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又通过教师访谈和课堂观摩法,得出所访谈教师都认为现如今地理课堂教学模式需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待提高,于是笔者分析得出了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师访谈,提出了一系列可构建的初中地理戏剧课堂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的原则和策略;最后,运用案例实践法,依据戏剧课堂构建的流程,编写了初中地理戏剧课堂的典型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初中地理戏剧课堂的构建思路,期望在实践中能够得推广和应用。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在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和戏剧教学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戏剧课堂的概念,首次尝试在初中地理戏剧课堂中将戏剧的结构、样式、角色等要素与地理教学相融合,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次,本研究充分地分析了初中地理教材,并提出了一系列可构建初中地理戏剧课堂的主题,并编写了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案例。

李东玲[4](2020)在《严寒地区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人们在长期生存演变中形成了对自然的本能需求。严寒地区因其气候的特点,室外绿色景观相对短缺,尤其在冬季,人们在室内空间活动的时间增长,长期处于冷漠的人工建筑空间,致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休闲境域。经济的发展致使人们增加了休闲内容的生活主题,商业综合体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站式的服务优势成为人们休闲游憩的首选之地,目前商业综合体室内缺乏对人们自然需求的考虑。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严寒地区人们的自然休闲需求,提出在商业综合体内引入园林景观,为寒冷地区人们提供适宜的自然休闲场所。将园林景观要素引入是塑造建筑内自然环境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那么如何在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营造出不拘季节的、适宜的室内园林景观,在建筑内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正是本文所述。本文通过对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基础理论及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室内园林景观的功能和做法进行探讨研究,总结出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论文首先对严寒地区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室内园林景观等基础理论进行相关概述,重点介绍室内休闲空间类型及室内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然后通过分析调研现状总结出目前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存在的问题,针对室内休闲空间存在的问题剖析总结出室内休闲空间设置园林景观的作用,为之后文章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对室内园林景观设计影响因素研究总结出室内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并对室内园林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配置手法进行系统的阐述,最后结合之前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分析,针对不同功能休闲区休闲空间特点,对商业综合体室内不同功能休闲区休闲空间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进行论述。全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探讨出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希望对之后园林景观引入室内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王耀[5](2020)在《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的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地理课堂中,言语互动是师生交往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文献梳理,在现有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的基础上,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进行地理学科的适应性改进,借助课堂观察法从表层的角度分析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借助第三层次分析法从深层的角度对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问答互动进行聚焦分析。在总结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特点、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本研究的重点,对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进行概念界定,并明确理论基础。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进行适应性改进,并经过专家咨询和相关分析,最终确定本研究所使用的改进型FIAS编码系统。第二阶段:基于改进后的地理课堂FIAS,运用课堂观察法对采集到地理优质课样本进行观察、编码、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理优质课堂中,师生言语行为差异较大,教师言语比重高,沉寂混乱比重极低,学生言语比重差异较大,主动表述多,但仍存在被动回答的情况,地图、实验和技术占比较高;情感气氛比较和谐,消极互动较少;教师主要向学生施加积极强化,消极强化较少,但对课堂的直接控制明显;师生问答以封闭性问答为主,开放性问答有待提高等。第三阶段:运用第三层次分析法,聚焦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中的问答互动,重点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认知的变化以及此过程中沉寂混乱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地理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地理理性知识为主,但涉及地理成因相对较少;学生的地理认知发生变化,仍比较浅显、破碎,变化不大,未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沉寂混乱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四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地理优质课存在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仍存在一些瑕疵。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优化建议:更新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丰富互动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转化问题类型,注重地理成因知识;完善教学细节,减少课堂沉寂和混乱;重视地图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总体较为理想,在课堂言语结构、师生情感气氛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2)针对仍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优化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选题视角新颖。在地理教学领域,师生言语互动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但以往研究一般从数据角度进行表层分析,从多个角度来刻画地理优质课的师生言语互动的研究较少。笔者选择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作为样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地理优质课的师生言语互动,为地理教师提升课堂言语互动质量提供借鉴,研究视角更加新颖,也更加深入。论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优化策略的可行性问题、课堂观察及分析结果客观性问题以及改进系统的合理性问题。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2019年代理教育年会展示课,但由于课堂观察、编码、统计均是人工完成,可能会存在疏漏之处;笔者所提出的策略未经过实际课堂的检验,其有效性或科学性难以保证;五大类言语的划分是否完全符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编码及操作性定义是否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需要再反思之处。

韩鑫鹏[6](2020)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探险家非洲行记中的疾病与医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日益深化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非洲大陆,由此揭开了非洲内陆探险事业的序幕。然而好景不长,这一次内陆探险活动的风潮很快便沉寂下去。究其原因,疾病是横亘在探险活动面前的一大难题。这一时期探险家们难以克服热带疾病对自身及他人健康构成的威胁,非洲疾病的肆虐给探险者的活动带来一系列了致命的打击。直到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才重返非洲大陆,再度深入非洲开展探险活动。这有赖于西方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抗疟特效药奎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为探险者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在非洲的东部、中部地区,探险活动围绕着寻找尼罗河的源头展开,理查德·伯顿、约翰·斯皮克等人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戴维·利文斯顿、亨利·斯坦利二人则在南部非洲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勘察。尽管这些探险家对非洲的疾病问题有所准备,但在非洲旅行的各支探险队仍然会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奎宁这一种药品的出现尚不足以彻底解决在非洲面临的健康问题。非洲疾病给这一时期的探险活动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疾病的爆发、健康问题的出现都在阻碍着探险活动的整体进程,各种疾病的感染令各支探险队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给队员们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探险过程中,探险家在深入发现、了解非洲的同时也在时刻与疾病作斗争,并因此借助旅行行记、日记、书信的形式留下了诸多有关非洲疾病的记录。除了疟疾等常见的热带疾病时有爆发之外,像是天花、霍乱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在探险活动中也并不少见。探险队自身具备的人数众多、人员密集的特点更是明显放大了传染性疾病所带来的威胁。因此,在关注传统的热带疾病的同时,探险活动中传染病的爆发也同样值得关注。面对非洲探险中种种疾病给队员们身体健康带来的严峻考验,这一时期的探险者相较于前人在疾病的预防、应对等方面显得更为成熟,尽管此时的探险家们仍旧无法彻底克服疾病给探险活动带来的困扰,但各支探险队在遭遇疾病后的死亡率、损失程度有了明显的下降。这一方面得益于前人经验的积累以及西方医学领域取得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则与探险者的丰富经验、医学素养以及当地人的帮助、支持息息相关。19世纪中后期英国探险队在非洲内陆开展活动时,针对非洲的疾病问题采取的策略相对明晰,受制于医学水平、医疗物资储备等因素,探险家们大多以疾病的预防为主,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应对措施为辅。即便探险家们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非洲的本土医学,态度略显鄙夷,但当西方医学难以发挥作用时,多数探险者并不排斥借助包括非洲医学、伊斯兰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手段应对疾病。多样的疾病预防、应对措施很大程度上为探险活动提供了生命保障,有效地缓解了疾病给探险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在关注自身健康的同时,探险家也会在旅行期间在非洲为当地人开展诊疗活动。通过诊疗活动这种医学层面的互动,探险者与当地人建立了良性的联系,同时凭借西方医学手段在非洲的实际运用,将西方医学带到了非洲内陆,为日后西方医学在非洲的推广与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19世纪中后期探险家的非洲行记为资料基础,对这一时期非洲探险过程中疾病的遭遇、探险家、非洲人面临的其他健康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归纳总结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探险家为应对探险活动中的疾病问题采取的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并就疾病、健康问题给探险活动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英国探险家对西方医学在非洲早期的应用与传播中做出的一些贡献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庄婷婷[7](2019)在《马来西亚中医温病方运用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是希望帮助马来西亚中医界了解温病方药在马来西亚的运用现状,分析温病方在马来西亚的运用规律及其治疗的病证。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的论文更加了解中医学在马来西亚的历史进程和当前马来西亚中医临床现状以及温病方在马来西亚的运用文献理论研究。目前,马来西亚中医温病方使用现状的调研属于空白区,之前尚未有人进行过,故本研究具有一定开拓性。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通过这个部分阐述了中医学如何传入马来西亚,从不被马来西亚政府承认到今天获得了合法地位的进程。此外,也从两位已故的马来西亚中医师饶师泉教授和王叔平教授的医学文集里整理了关于温病方的运用和经验分享。本文的第二部分是通过发放马来西亚中医诊所常用温病方问卷方式,调查马来西亚中医师对温病方运用现状、治疗的病证和运用的频率。结果发现:1.马来西亚应用最多的前3个温病方为辛凉解表的银翘散、桑菊饮和祛湿清热的甘露消毒丹。2.在马来西亚温病方治疗的前3种病证是风热犯表型感冒、风热犯卫型咳嗽和湿热内郁型泄泻。3.温病方的使用频率,23位(52.3%)参与这次问卷调查的中医师的温病方运用频率是介于40%到59%的。经研究结果得知,马来西亚因为地理、气候因素的外在条件再加上饮食习惯、生活起居和体质因素的内在条件而促成运用温病方的频次较高于其他方剂。通过这次调查研究,首次对马来西亚温病方的运用现状进行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陆春祥[8](2019)在《认真审视一棵树》文中研究表明除了空气、食物和水,我想象不出,人类还有什么比树更亲密的伙伴。泰戈尔轻声咏道:这树的颤动之叶,触动着我的心,像一个婴儿的手指。一我住五楼。一楼的前面有一个小环岛。小环岛上有一棵树。这是一棵树龄大约有几十年的樟树。我不知道它来自何方,但肯定不是从苗圃

于会丽[9](2017)在《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大量持有,微文化、碎片化等新型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形式,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微视频大量出现,从而对现代教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微视频教育资源的应用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而且由于其时短、生动形象的特点对广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微视频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情况也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梳理了已有的相关文献,并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微视频应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主要内容有:1、微视频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微视频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论文认为微视频是为开展有效教学,为教师所选取、编辑使用的,时长在3至8分钟之间,内容精、设计巧、结构全的一种地理视频教学资源。微视频由于其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生动形象,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微视频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对微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分析研究,把握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微视频主题的选择、制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微视频的制作过程和主要原则。3、微视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以自己教学的两个班级作为参照对象,以《走进国家》单元中的《巴西》一课为实验课程,对微视频在实际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课堂检测、期末检测等手段,对课程的即时授课绩效和长期授课绩效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具体分析微视频在授课中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参与行为、课堂思维、学生成绩的影响。通过教学实验对比,发现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明显。微视频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课堂的思维,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更加积极,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习成就感普遍上升。

莫国香[10](2016)在《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即为当地傣语“竜社勐”(部落祖先灵魂居住的神林)、“竜社曼”(氏族祖先灵魂居住的神林)等神山林的统称,它是在当地原始宗教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蕴含祖先神灵崇拜文化特质的原始森林,是傣族集农业崇拜、森林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诸多崇拜为一体的复合载体,即它是集傣族原始宗教神灵观念和农耕文化现实需要为一体的傣族神山林。由于“竜林”不仅承载着傣族传统社会稻作生产赖以生存的森林水源,也寄托着傣族人民对森林和祖先的依赖、敬畏与感恩以及对祖先权威与规矩的信仰,因此,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基于以保护森林、水源等自然生态环境和稻作农业生产为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傣族“林-农”农业生态观以及基于祖先崇拜名义的以建立稳定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为目标的农业社会规矩和由此衍生的遵循祖规的傣族系列传统农业社会文化习俗。总之,它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最古老、原生型的傣族典型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既包括“竜林”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也包括以“竜林”信仰为基础而衍生的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就其性质上来说,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是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农业文化遗产。从起源上来看,尽管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具体产生的时间无法考证,但从当地傣族的起源及“竜林”地质、生态和神话传说等文史资料可以推断,该遗产应该发端于当地傣族原始农业社会初期,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它是一种远古的森林形态和文化遗存。由于西双版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有限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以“竜林”为文化表征的森林水源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丰收的最主要保障,因此自然也是依靠水稻而生存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社会的根本依靠。所以,西双版纳傣族“竜林”的设立应该是出于强烈的稻作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考虑。加之,“竜林”祖先权威的规矩对农业社会的凝聚作用,因此,可以说,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是当地傣族借助祖先神灵的名义保护森林水源、建立农业社会生产秩序的生存智慧,是该地傣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为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而形成的独特的热带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和文化传统,这种生存模式和传统源于傣族崇拜森林的文化特质和农耕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并同祖先崇拜交汇融合在一起,成为依托森林、崇拜祖先、保护农业丰收的文化现象。作为傣族居住地的生存根源和文化寄托,“竜林”如同血脉一样将当地傣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并得以长久的传承和延续。特别是召片领政权时期,由于“竜林”文化对经济繁荣、政治统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历代召片领政权对其都十分重视。这一期间,傣族人口和村寨日益增多,“竜林”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分布的地域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等级也不断得到提升,它从最初的单纯民间祖先崇拜祭祀活动发展到召片领政权的重大政治统治手段。这段时期,不仅召片领及其地方官员必须亲自参加“竜林”的祭典活动,部分已故召片领以及佛门菩萨请进“竜林”加以祀奉褒扬,各级地方政权还设置了有关“竜林”文化事项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竜林”文化管理制度,使得“竜林”这一特殊森林所包含的价值不断扩大,成为不仅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上层统治者对于竜林思想及“竜林”文化的认同、推崇和褒扬,同时又浓缩地体现了“竜林”发展之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因此,西双版纳“竜林”文化在傣族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如此,在当地傣族人民和政权机构的共同推崇和维护下,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还保护了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观和热带地区“林-农”农业生态传统,这种传统是具有农业的、生态的和社会文化的突出价值。特别是,这种传统对于当今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因此,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珍贵价值的历史遗存。然而,这种遗产的价值需要被社会和公众所认识和重视并使其从中受益,但是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西双版纳现存的相当数量的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并不容乐观。本文将选题确定为“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史为鉴,以点带面,目的在于完善傣族“竜林”文化研究,唤起人们对西双版纳现存傣族“竜林”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重视和保护以及对森林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并试图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创新:第一,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竜林”在以水稻生产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二,挖掘遗产价值,建立“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并找出其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使“竜林”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传统与现实的维度上达到统一;第三,系统研究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历史与现实保护的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面临困境的根源,为人类如何有效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包括绪论、研究内容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内容主要为提出问题。在本章中,对于本论文选题的提出和确定进行了阐明,对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本论文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来源、基本结构和研究重点以及创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研究内容包括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以及“竜林”文化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后文的论述和发展提供依据。第二章从傣族聚居的生态环境系统、“竜林”生物多样性系统、水文化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农村聚落系统以及村民的宗教信仰系统六方面阐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构成。第三章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需求以及宗教信仰两方面论述了 “竜林”文化的起源,揭示“竜林”文化起源有着深刻的农耕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渊源。同时从形成、发展、繁荣、衰落及恢复阶段论述了“竜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阶段性特点,揭示“竜林”文化历史变迁与稻作文化的兴衰存在内在关系。第四章通过对磨歇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考察和分析,发掘傣族“竜林”的水稻农耕文化根源。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磨歇村“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以及根据这些问题而创造的保护模式,为后面章节的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第五章从生态、科技、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六方面阐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并从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和社会文化方面论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第六章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欠佳以及“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相对缺乏三个方面考察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重点论述加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在本章中,首先对“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进行了思考,提出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应寻找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净土和热带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契合点,使得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传统和现实的统一的维度上达到更好的利用和保护,同时还提出了保护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当前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在此基础上,针对第六章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其在当代社会的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提出六种典型保护模式建议。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的结语,是在前七章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的总结性论述,同时进一步阐明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所具有的珍贵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对其保护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对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未来提出展望。

二、“热带雨林”水土不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带雨林”水土不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步入新时代:广大民众对群众性体育赛事需求增加
        1.2.2 面对新环境: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
        1.2.3 治理新格局: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驱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论
        1.5.2 具体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1.6.1 研究内容创新
        1.6.2 研究视角创新
2 研究综述
    2.1 文献综述
        2.1.1 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
        2.1.2 治理的相关研究
        2.1.3 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2.1.4 协同治理模型构建相关研究
        2.1.5 研究述评
    2.2 核心概念
        2.2.1 群众性体育赛事
        2.2.2 协同
        2.2.3 治理
        2.2.4 治理机制
        2.2.5 理论模型
3 理论基础
    3.1 协同治理理论
        3.1.1 协同治理的概念
        3.1.2 协同治理的内涵
        3.1.3 协同治理的本土化
        3.1.4 协同治理的实践应用
    3.2 其它相关的理论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2 协同优势理论
        3.2.3 资源依赖理论
        3.2.4 委托代理理论
4 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回顾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历史阶段划分
        4.1.1 起步与曲折阶段(1949—1965):政府一元化管理
        4.1.2 停滞与异化阶段(1966—1976):深受“文革”运动影响
        4.1.3 恢复与转型阶段(1977—1992):政社合作关系形成
        4.1.4 协作与探索阶段(1993—2012):多元治理萌芽
        4.1.5 协同与完善阶段(2013—):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4.2 新中国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演变特征
        4.2.1 赛事宗旨:从“为国”到“为民”
        4.2.2 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4.2.3 管理手段:从行政到综合
        4.2.4 赛事效益:从“输血”到“造血”
        4.2.5 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5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现实审视
    5.1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
        5.1.1 制度改革:群众性体育赛事数量增加与各种问题并存
        5.1.2 赛事治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客观要求
        5.1.3 改革转型:传统的赛事管理路径出现“政府失灵”
        5.1.4 多元融合:协同治理主体互动关系亟待理顺
        5.1.5 产业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5.2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
        5.2.1 政府:监管服务与部门协调
        5.2.2 市场:资源配置与经费扩充
        5.2.3 社会:公益服务与技术支持
        5.2.4 个人:民众参与与资源整合
    5.3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
        5.3.1 国家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2 地方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3 基于公共政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分析
    5.4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困境
        5.4.1 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
        5.4.2 政府部门权责模糊
        5.4.3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
        5.4.4 治理过程协同不足
6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构建
    6.1 理论模型构建研究设计
        6.1.1 方法选择
        6.1.2 样本选取
        6.1.3 分析工具
    6.2 理论模型构建过程
        6.2.1 产生研究问题
        6.2.2 资料收集
        6.2.3 资料分析——实质性编码
        6.2.4 理论建构——理论性编码
        6.2.5 理论应用
    6.3 理论模型阐释
        6.3.1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整体性阐释
        6.3.2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核心要素阐释
    6.4 关于理论模型严谨性的说明
7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1 案例研究设计
        7.1.1 案例验证思路
        7.1.2 资料来源与收集
    7.2 验证案例介绍
        7.2.1 案例一:中国(京山)绿林网球·英雄会
        7.2.2 案例二:陈仓区周末篮球联赛
    7.3 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3.1 办赛环境
        7.3.2 办赛主体
        7.3.3 参与动因
        7.3.4 协同引擎
        7.3.5 互动行为
        7.3.6 协同结果
    7.4 案例验证结果与启示
8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8.1 双管齐下: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
    8.2 政社共治: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8.3 定权定责: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
    8.4 互监互督: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
    8.5 软硬兼施: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
    8.6 精准施策: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
9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体育赛事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附件2: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访谈提纲
    附录3:调研照片
    附录4:调研访谈内容节选
    附录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论央地关系背景下我国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国家公园管理制度概述
    (一)国家公园和相关概念辨析
        1.国家公园
        2.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
    (二)我国国家公园管理制度及其实践发展概况
        1.相关立法和政策的规定
        2.相关改革实践工作的发展
        3.国家公园的三种管理模式
二、央地关系背景下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完善及其难点分析
    (一)央地关系背景下完善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提出
        1.国家公园管理涉及的主要方面
        2.我国“央-地”关系的基本现状
        3.国家公园管理制度中理顺“央-地”关系的必要性
    (二)央地关系背景下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央-地”间的事权划分
        2.“央-地”间的财权保障
        3.“央-地”间的机构设置
        4.“央-地”间的监管机制
    (三)央地关系背景下国家公园管理制度完善的难点
        1.事权划分的“不清晰”
        2.财权保障的“不匹配”
        3.机构设置的“不统一”
        4.监管机制的“不完善”
三、央地关系背景下域外典型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考察
    (一)美国联邦主导型的制度经验考察
        1.国家公园管理的事权上收
        2.公园管理资金的联邦保障
        3.公园管理机构的联邦直管
    (二)德国地方自治型的制度经验考察
        1.国家公园管理的事权下放
        2.公园管理资金的地方保障
        3.公园管理机构的地方直管
    (三)日本协同治理型的制度经验考察
        1.国家公园管理事权的分级确定
        2.国家公园管理资金的分层配套
        3.国家公园多元共治体系的确立
    (四)法国从集权转向放权的变革考察
        1.“中央主导型”管理制度的水土不服
        2.“大区公园型”管理制度的良性发展
        3.法国国家公园管理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五)域外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四、央地关系下完善我国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明晰“央-地”事权界限
        1.中央事权的“加强”
        2.地方事权的“确定”
        3.共享事权的“分级”
    (二)确保“央-地”财权匹配
        1.确立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
        2.完善地方财政损失填补的机制
        3.健全保障公园收支平衡的制度
    (三)规范“央-地”机构设置
        1.明确全国统一设置机构的法律性质
        2.明确公园特殊机构设置的法律授权
    (四)完善“央-地”监管机制
        1.完善国家机关的内部监督考核机制
        2.健全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参与机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初中地理课标要求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2. 地理课堂要求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3. 当代学生普遍喜欢趣味性较强的课堂
    (二) 研究意义
        1. 有利于丰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3. 有利于构建网络课程资源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综述
        1. 戏剧课堂内涵的研究综述
        2. 学科戏剧课堂构建研究综述
        3. 地理戏剧课堂构建研究综述
    (五) 技术路线
二、 戏剧课堂概述
    (一) 戏剧课堂的内涵
    (二) 相关概念辨析
        1. 戏剧课堂与角色扮演法
        2. 戏剧课堂与情境教学法
        3. 戏剧课堂与戏剧教学法
        4. 戏剧课堂与活动课堂
    (三) 戏剧课堂的戏剧要素融入
        1. 建立戏剧的结构
        2. 符合戏剧的样式
        3. 设计戏剧的角色
        4. 其他戏剧要素的融入
三、 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一) 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的教师访谈
        1. 访谈对象选择
        2. 访谈问题设计
        3. 访谈结果分析
    (二) 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 创设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的需要
        2. 实践活动贯穿地理课堂教学的需要
        3 提高初中生对地理课程兴趣的需要
四、 初中地理戏剧课堂的主题选择
    (一) 初中地理戏剧课堂主题选择的依据
        1. 选取适用初中地理戏剧课堂的教学内容
        2. 选择具有编排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3. 选择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
    (二) 初中地理戏剧课堂主题选择的内容
        1. 地球与地图部分主题选择
        2. 世界地理部分主题选择
        3. 中国地理部分主题选择
        4. 乡土地理部分主题选择
五、 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原则和策略
    (一) 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原则
        1. 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原则
        2. 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原则
        3. 坚持融入戏剧要素的原则
    (二) 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策略
        1. 突出地理戏剧课堂的教育性
        2. 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
        3. 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4.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 注重地理戏剧课堂全方位准备
    (三) 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案例——《南非遇》
        1. 选择主题,完成剧本编写
        2. 结合剧本,设计分配角色
        3. 设计服装道具,全方位做好准备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情况
致谢

(4)严寒地区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追求日益加强
        1.1.2 可持续发展主题下自然生态观念融入建筑空间设计
        1.1.3 自然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命活动组成部分
        1.1.4 商业综合体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2 论文的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严寒地区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园林景观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2.1 严寒地区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概述
        2.1.1 严寒地区概念
        2.1.2 商业综合体的概念
        2.1.3 严寒地区商业综合体特征
        2.1.4 商业综合体休闲功能业态
        2.1.5 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定义
    2.2 室内园林景观概述
        2.2.1 室内园林景观
        2.2.2 室内园林景观构成要素
    2.3 适合设置园林景观的室内休闲空间类型
        2.3.1 商业购物休闲空间
        2.3.2 休闲娱乐休闲空间
        2.3.3 餐饮休闲空间
        2.3.4 文化教育休闲空间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景观美学
        2.4.2 环境心理学
    2.5 本章小结
3 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设置园林景观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3.1 目前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现状描述
        3.1.2 目前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存在的问题
        3.1.2.1 缺乏自然景观本能需求考虑
        3.1.2.2 空间环境质量差
        3.1.2.3 空间环境生硬冷漠,缺乏亲和力
        3.1.2.4 空间主题模糊,缺乏环境刺激
        3.1.2.5 空间组织被动
    3.2 严寒地区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设置园林景观的作用
        3.2.1 严寒地区地域特征
        3.2.1.1 严寒地区气候特点
        3.2.1.2 人们的自然休闲需求
        3.2.1.3 “自然休闲需求”与“严寒地区”的矛盾
        3.2.2 园林景观的自然休闲境域
        3.2.3 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设置园林景观的作用
        3.2.3.1 延续室外自然景观
        3.2.3.2 改善室内空间环境
        3.2.3.3 丰富美化室内空间
        3.2.3.4 有效组织空间
    3.3 室内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3.3.1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
        3.3.2 室内空间结构
        3.3.3 空间的大小与尺度
        3.3.4 空间的装饰风格
        3.3.5 人的行为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及配置要点
    4.1 室内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4.1.1 功能性原则
        4.1.2 季节适应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1.4 以人为本原则
        4.1.5 自然生态原则
    4.2 .室内植物的配置
        4.2.1 室内植物的选用
        4.2.2 室内植物种植形式
        4.2.2.1 盆栽、盆景及插花
        4.2.2.2 室内附种植器具式
        4.2.2.3 地面栽植式
        4.2.3 室内植物的配置方式
        4.2.3.1 陈列式
        4.2.3.2 悬垂吊挂式
        4.2.3.3 攀附式
        4.2.3.4 .壁挂式
        4.2.3.5 组合片栽式
    4.3 室内山石配置
        4.3.1 室内山石类型
        4.3.2 室内山石配置形式
    4.4 室内水体配置
        4.4.1 室内水体表现形式
        4.4.2 室内水体类型
    4.5 园林景观与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关系
        4.5.1 限定分隔空间
        4.5.2 过渡引导空间
        4.5.3 柔化丰富空间
        4.5.4 烘托环境营造空间氛围
    4.6 本章小结
5 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5.1 商业购物区休闲空间园林景观设计
        5.1.1 交通过渡空间的过渡引导
        5.1.1.1 行列式布置乔木盆栽
        5.1.1.2 设置种植坛或喷泉对景
        5.1.1.3 侧界面壁挂配置观叶植物
        5.1.2 功能过渡休闲空间的丰富渗透
        5.1.2.1 点式对置花卉盆栽
        5.1.2.2 规则种植坛或水池组织水平向秩序
        5.1.2.3 组合片栽布置简洁欢快主景
        5.1.2.4 多层次种植丰富空间
        5.1.3 室内商业街的指引与美化
        5.1.3.1 线性配置观叶植物
        5.1.3.2 有节奏设置视觉主景种植坛
        5.1.3.3 结合设施布置盆栽
    5.2 休闲娱乐区休闲空间园林景观设计
        5.2.1 过渡休憩空间的延伸与充实
        5.2.1.1 悬挂垂吊盆栽延伸界面
        5.2.1.2 组合配置种植坛充实空间
        5.2.1.3 节奏布置花坛
        5.2.2 娱乐运动空间营造活力氛围
        5.2.2.1 面式配置热带宽叶攀援植物
        5.2.2.2 起伏渐变式配置盆栽
        5.2.2.3 对比方式运用观花植物色彩
        5.2.2.4 动态水组合盆栽活跃气氛
        5.2.3 儿童活动空间自然互动场景塑造
        5.2.3.1 设置可互动涌泉水池、壁景石
        5.2.3.2 运用攀附式植物修剪成景观小品
        5.2.3.3 组合单株盆栽划分区域
        5.2.3.4 铺设草皮砂石自然材质场地铺装
    5.3 餐饮区休闲空间园林景观设计
        5.3.1 餐饮空间和谐温馨氛围营造
        5.3.1.1 盆栽或花坛分隔餐饮区域
        5.3.1.2 垂直壁挂植物墙背景衬托
        5.3.1.3 配置假山水体景观
        5.3.1.4 均衡布置色彩素雅盆栽
        5.3.2 休憩过渡空间的自然柔化
        5.3.2.1 运用柔和曲线形态花坛
        5.3.2.2 主次分明布置盆栽
        5.3.2.3 运用自然软质铺装
        5.3.3 室内美食街的亲切环境塑造
        5.3.3.1 攀附式隔断限定休憩区域
        5.3.3.2 线性种植坛或水池引导人流
        5.3.3.3 运用乔木层次覆盖区域
        5.3.3.4 垂直绿化配饰侧界面
    5.4 文化教育区休闲空间园林景观设计
        5.4.1 展示走廊的指示与烘托
        5.4.1.1 陈列规则形态观叶盆栽
        5.4.1.2 壁挂式盆栽衬托背景
        5.4.1.3 孤植种植坛
        5.4.2 学习阅读空间烘托安静氛围
        5.4.2.1 均衡对称布置盆栽
        5.4.2.2 运用具有文化意象的植物
        5.4.2.3 设置小型艺术水体及盆景
        5.4.2.4 特置或对置山石小品
        5.4.2.5 塑造抽象自然式场地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前景展望
    6.1 结论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实地调研调查现状记录
    附表二 室内常用植物名列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的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理教育年会为优质课提供展示的平台
        1.1.2 言语互动成为师生交往的重要途径
        1.1.3 地理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现实问题的驱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言语互动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地理优质课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1.4.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6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地理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相关概念
        2.1.2 地理优质课的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互动理论
        2.2.2 三层次分析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表层分析
    3.1 分析目的
    3.2 分析系统确定
        3.2.1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
        3.2.2 地理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分类编码
        3.2.3 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2.5 地理课堂改进型FIAS分析系统的科学性
    3.3 分析过程
        3.3.1 数据来源
        3.3.2 编码及结果统计
        3.3.3 课堂言语结构:师生言语差异大,地图实验比重高
        3.3.4 师生情感气氛:情感气氛和谐,消极反馈少
        3.3.5 教学倾向或风格:积极强化为主,但直接控制明显
        3.3.6 师生问答:封闭性问答为主,开放性问答有待提高
        3.3.7 曲线分析:交叉型曲线为主,总体互动良好
    3.4 分析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的深层分析
    4.1 分析目的
    4.2 分析维度
        4.2.1 教师提问分析
        4.2.2 学生认知变化分析
        4.2.3 沉寂混乱分析
    4.3 分析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特点与问题
    5.1 特点总结
        5.1.1 课堂言语结构特点
        5.1.2 师生情感气氛特点
        5.1.3 教学倾向或风格特点
        5.1.4 师生问答特点
        5.1.5 师生言语曲线特点
    5.2 存在问题
        5.2.1 教师言语主导课堂,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5.2.2 师生言语互动主体单一,互动机会失衡
        5.2.3 教师开放性提问偏少,地理成因知识关注不足
        5.2.4 教师干扰或操作不当,造成沉寂混乱
        5.2.5 学生主动提问言语少,缺乏质疑精神
    5.3 本章小结
6 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优化策略
    6.1 更新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6.2 丰富互动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6.3 转化问题类型,注重地理成因知识
    6.4 完善教学细节,减少课堂沉寂混乱
    6.5 重视地图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存在不足
    7.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19世纪中后期英国探险家非洲行记中的疾病与医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人在非洲的探险活动
    第一节 非洲内陆探险的兴起与早期面临的困难
        一 非洲内陆探险活动的兴起
        二 非洲内陆探险活动早期面临的困难
        三 疾病的障碍
        四 奎宁问世及其初步影响
    第二节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探险活动的扩展
        一 非洲东部、中部地区的探险:寻找尼罗河源头
        二 非洲南部地区的探险:利文斯顿与斯坦利
    小结
第二章 英国探险家行记中的非洲疾病
    第一节 英国探险家在非洲旅行中遭遇的疾病
        一 已知的疾病
        二 未明原因的症状
    第二节 非洲疾病的自然因素
        一 气候条件
        二 地形地势
        三 蚊蝇、昆虫等疾病传播媒介
        四 水质
        五 瘴气
    第三节 非洲疾病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 社会风俗
        二 环境卫生
        三 生活习惯
    小结
第三章 探险活动中的疾病问题与应对
    第一节 探险者的食物来源与饮食构成
        一 食物来源
        二 饮食结构失衡与食物短缺
    第二节 探险者的医疗物资准备与补给情况
        一 医疗物资储备情况
        二 非洲内陆地区的医疗物资补给
        三 随队医护人员的缺乏
    第三节 疾病问题对探险活动造成的深刻影响
        一 影响探险活动的整体进程
        二 造成人员伤亡
        三 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第四节 探险活动中的疾病应对措施
        一 药物治疗
        二 外科医疗手段
        三 预防措施
        四 运用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
    小结
第四章 西方现代医学在非洲的运用与传播
    第一节 探险活动中的医疗卫生活动
        一 为非洲普通民众治疗疾病
        二 为非洲王室成员、各地首领诊治疾病
        三 探险中医疗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非洲人对西方医学的认识与态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马来西亚中医温病方运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马来西亚中医学历史起源(公元前1世纪至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
    2 马来西亚中医现状(1957年独立后至2018年)
        2.1 马来西亚政府对中医的临床管制
        2.2 马来西亚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3 马来西亚中医运用温病方剂情况概述
        3.1 饶师泉教授
        3.2 黄叔平教授
第二部分 马来西亚中医学温病方运用调查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调查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常用温病方
        2.2 温病方治疗的病证
        2.3 温病方使用频率
    3 分析讨论
        3.1 温病方在马来西亚运用的外在条件
        3.2 温病方在马来西亚运用的内在因素
        3.3 温病方的临床运用
        3.4 马来西亚中医运用温病方现状特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马来西亚中医诊所常用温病方问卷调查
致谢

(8)认真审视一棵树(论文提纲范文)

(9)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动态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微视频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微视频概念
    第二节 微视频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生成性教学理论
        二、微学习理论
        三、情境教学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弥补地理感知匮乏短板,地理教学自然发生
        二、培养地理空间素养,地理教学自然发生
        三、推进地理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四、创设地理情境,激活地理课堂
第三章 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对象与实施
    第二节 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有效度分析
        二、信度分析
        三、基本信息统计结果及分析
        四、教师使用微视频情况
        五、课堂教学中微视频的使用情况
第四章 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制作设计
    第一节 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制作
        一、微视频的选择
        二、微视频的加工
    第二节 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类型及其案例分析
        一、导入型微视频
        二、知识呈现型微视频
        三、小结型微视频
        四、复习型微视频
        五、练习型微视频
    第三节 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个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个案教学设计
        四、学习模式设计
第五章 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用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目的
    第二节 实验设计
        一、实验变量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被试
        四、实验工具
    第三节 实验过程
    第四节 实验结果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测试题结果分析
        三、期末成绩分析
        四、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概况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
        一、“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和保护对象的演进
        二、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内涵
        三、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
    第二节 “竜林”文化的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水资源
        四、气候
        五、土壤
        六、植被
    第三节 “竜林”文化的社会背景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区沿革及现状
        二、人口及民族概况
        三、社会经济
        四、宗教文化
        五、农耕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构成
    第一节 傣族聚居的生态环境系统
        一、森林环境
        二、江河环境
        三、坝子环境
    第二节 “竜林”生物多样性系统
        一、植被类型的多样性
        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三节 水文化系统
        一、“竜林”文化与水文化的关系
        二、“竜林”文化体系中的水文化表现
    第四节 农业生产系统
        一、森林水源提供
        二、土壤肥力补充
        三、农林病虫害防控
        四、农田水土保持
    第五节 农村聚落系统
        一、竜林
        二、村寨
        三、稻田
        四、河谷
    第六节 村民宗教信仰系统
        一、原始宗教信仰
        二、小乘佛教信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的起源
        一、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需求
        二、宗教信仰
    第二节 “竜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一、桑木底时代竜林文化的形成
        二、勐泐王时代竜林文化的发展
        三、召片领时期竜林文化的繁荣
        四、解放后至二十世纪末竜林文化的衰落
        五、二十一世纪初期竜林文化的恢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个案分析
    第一节 磨歇村概况及选点依据
        一、磨歇村概况
        二、选点依据
    第二节 磨歇“竜林”文化系统构成及其根源
        一、文化系统构成
        二、稻作文化根源
    第三节 磨歇“竜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一、磨歇村“竜林”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二、磨歇“竜林”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一、生态价值
        二、科技价值
        三、历史价值
        四、社会价值
        五、文化价值
        六、经济价值
    第二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作用
        一、生态环保方面作用
        二、农业生产方面作用
        三、社会文化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一、橡胶种植与“竜林”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二、城镇化及开发建设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三、稻田种植结构调整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第二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欠佳
        一、当地政府重视不足
        二、传统宗教信仰保护力量式微
        三、村民“竜林”文化观念淡化
        四、社会消费环境较差
    第三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相对缺乏
        一、研究相对缺乏
        二、投入相对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对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的思考
        一、寻找“竜林”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进行保护
        二、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当前“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尝试
        一、生态小区保护示范模式
        二、公益林生态建设保护模式
        三、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保护模式
        四、城市雨林公园建设保护模式
        五、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保护模式
        六、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模式
        七、多渠道宣传教育保护模式
    第三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建议
        一、促进“竜林”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营造“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加大“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力度
    第四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典型保护模式建议
        一、生态友好型胶园发展模式
        二、“竜林”文化遗产旅游和大健康产业保护模式
        三、碳汇交易保护模式
        四、防护林生态建设保护模式
        五、生态农业保护模式
        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热带雨林”水土不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D]. 冯加付.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论央地关系背景下我国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完善[D]. 李林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初中地理戏剧课堂构建研究[D]. 徐颖.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4]严寒地区商业综合体室内休闲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研究[D]. 李东玲.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高中地理优质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2019年地理教育年会展示课的分析为例[D]. 王耀.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19世纪中后期英国探险家非洲行记中的疾病与医疗问题研究[D]. 韩鑫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马来西亚中医温病方运用现状研究[D]. 庄婷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认真审视一棵树[J]. 陆春祥. 美文(上半月), 2019(05)
  • [9]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 于会丽. 江苏师范大学, 2017(08)
  • [10]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莫国香.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热带雨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