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国的甲鱼养殖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牛春格[1](2019)在《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思辨与路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中华鳖是余姚市的主导养殖品种,是我国中华鳖产业的主产区,被誉为“中国生态甲鱼之乡”,养殖产值占余姚市渔业总产值的60%,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鳖类养殖发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为推进中华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余姚市在20132016年期间开展了由宁波市互助保险协会牵头的政策性病害互助保险,20172018年开展了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参与的商业性保险—甲鱼气象指数保险,两种保险模式在降低养殖损失、增强养殖信心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以余姚市中华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养殖户实际调研、咨询相关渔业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访主要养殖单位的形式,依据调研的65份有效问卷为样本,从位居一线的养殖者处得到养殖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真实看法:对现行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自己愿意承担的保费、拒绝参保的原因及政策调整等问题做了详细的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购买保险需求的因素进行显着性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养殖年限、养殖面积、养殖收入占比、养殖亩均年损失、培训内容7项因素对保险需求产生显着影响。实际调研发现:甲鱼养殖病害互助保险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封顶赔付导致的展业难、养殖户有效需求低,勘查方式粗糙、定损难,大灾风险分散难,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而开展的气象指数保险因无封顶赔付的限制、定损快速公正、避免了道德风险等优点深受养殖户喜爱。为实现“应保尽保”、大小户利益均沾,切实提高保险受益面,整合出政策性互助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性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途径,并提出合理建议:(1)建章立制、确立“大农险”理念;(2)提高技术保障、简单精准定损;(3)灵活使用资金;(4)严查参保门槛;(5)建立再保险制度,化解巨灾风险;(6)调整财政补贴分担机制;(7)取消“封顶赔付”。
王嘉正[2](2017)在《霍乱弧菌的甲鱼定殖及噬菌体清除研究》文中指出霍乱弧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的水生弧菌。主要通过水和食物进行传播。感染人体后霍乱弧菌能够定殖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产毒型霍乱弧菌通过产生霍乱毒素导致人体产生严重腹泻、电解质平衡失调、代谢酸中毒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中国多次出现了由于聚餐食用甲鱼而导致的霍乱疫情(主要是由O139血清群霍乱引起),在公共卫生学领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为止,对这一公共卫生学事件的研究还仅限于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分析,还没有人进行过感染实验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阐释。本研究首先通过构建生物发光的霍乱弧菌并利用小动物成像的方法对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在甲鱼体表及体内的定殖情况进行了探索。在甲鱼体表,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的定殖存在位置分布的聚集性,其中,霍乱弧菌在甲鱼背面的定殖能力要强于腹面,主要定殖部位为:背面的甲壳、裙边及四肢上,腹面定殖菌量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四肢上。在甲鱼体内,霍乱弧菌的定殖部位是消化道,其他器官中并没有发现霍乱弧菌的定殖。之后我们构建了 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重要定殖因子(mshA,gbpA,tcpA)的基因缺失株、回补株,根据小动物成像实验确定的定殖部位,通过竞争定殖实验定量的对一些重要粘附因子在甲鱼体表和体内的定殖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的重要定殖因子在甲鱼的体表和体内呈现出不同的定殖作用。其中,MSHA(甘露糖敏感血凝素)是霍乱弧菌在甲鱼体表定殖的重要因子,但是TCP菌毛(毒素共调解菌毛)以及GBPA蛋白(几丁质结合蛋白)对于霍乱弧菌在甲鱼体表的定殖方面并没有发挥作用。在甲鱼体内,起重要定殖作用的因子是TCP菌毛和GBPA蛋白,mshA基因的缺失并没有引起霍乱弧菌在甲鱼肠道中定殖能力的下降,相反,缺失株的定殖能力还有轻微的上升。接着我们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了生物发光标记的O1群霍乱弧菌菌株在甲鱼体表的定居部位及增殖。结果发现:O1血清群霍乱弧菌在甲鱼体表的定殖同样具有位置聚集性,表现出了与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相似的定殖部位。以甲鱼背部裙边和背甲定殖最强,四肢上也有一定数量霍乱弧菌的定殖。与背部相比,腹面的定殖菌量相对较少,且集中于四肢上。通过构建O1血清群霍乱弧菌主要定居因子的基因缺失株并通过竞争定殖的实验方法,我们分析了 O1群霍乱弧菌在甲鱼体表定殖的主要决定因子。发现甘露糖敏感血凝素(MSHA)也是O1群霍乱弧菌在甲鱼体表定殖的主要因子之一。之后,我们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选择生长能力接近的O1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进行不同血清群霍乱弧菌在甲鱼体表的竞争实验,比较O1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在甲鱼体表定殖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在整体数据上来看,O139群霍乱弧菌比O1群菌株有更强的定殖优势,且直接分离自甲鱼的菌株定殖能力更强。最后,通过双层平皿裂解实验,我们检测了本实验室保存的五株O1血清群霍乱弧菌分型噬菌体对产毒型霍乱弧菌甲鱼分离株(包括O1及O139血清群)的裂解情况。并发现VP2噬菌体能够裂解全部的O1血清群产毒型霍乱弧菌甲鱼分离株和绝大多数的O139血清群产毒型霍乱弧菌甲鱼分离株。借助第一部分研究所建立的霍乱弧菌定殖模型,并通过向甲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噬菌体的方法,我们观察并检测到了定殖于甲鱼体表霍乱弧菌逐渐减少的趋势和定殖于甲鱼肠道霍乱弧菌数量明显下降的现象。此外,通过对水体中霍乱弧菌数量的检测,我们发现VP2噬菌体对甲鱼养殖水体中的霍乱弧菌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清除效果。通过本部分对VP2噬菌体清除效果的初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VP2噬菌体对产毒型霍乱弧菌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可以进一步研究并发展和应用于甲鱼养殖业,已达到对甲鱼体表、体内以及养殖环境中的霍乱弧菌进行清除的目的。从而预防和减少食源性霍乱感染病例的发生。
江育林,陈信忠[3](2016)在《从台湾地区进口甲鱼蛋传入疫病的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贸易的增长,来自台湾地区的甲鱼蛋输入量猛增。为了在促进两岸贸易的同时,防止有害生物传入,保护大陆地区养殖业安全和人民健康,根据世界贸易组织SPS协定的有关原则,对从台湾地区输入的甲鱼蛋携带的霍乱弧菌等10种细菌和甲鱼虹彩病毒等8种病毒进行了风险分析。评估结果表明:从台湾地区输入甲鱼蛋的主要风险是蛋表面在自然条件下可能被病原性微生物,如细菌和病毒等污染。这些病原可能会随着甲鱼蛋传播到大陆地区,造成疾病流行,或者危害人类健康。虽然其风险不高,但一旦传入,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有些病原也会引起严重后果,因而必须进行适当监管。监管重点是控制蛋表面污染的微生物。基于风险评估,本研究提出了3个风险管理备选方案。
宋颖[4](2016)在《水产养殖污染源强及多介质土壤层技术废水处理效果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养殖方式逐渐向高密度放养和饲料投喂的集约化养殖转变,而这种养殖方式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和养分富集,进而引起水体水质恶化。这不仅影响了养殖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周边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威胁。因此,了解不同水产养殖业的排污源强,研发和推广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对于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保护意义重大。本研究选取江苏和浙江两地区的典型养殖种类为对象,探索水产养殖污染源特征及其排污规律,以温室甲鱼养殖废水代表,研究多介质土壤层系统(multi-soil-layer,MSL)对淡水养殖废水处理效果;以南美白对虾为例,研究了MSL系统和人工湿地对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在甲鱼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以MSL系统作为污水处理技术核心,建立了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并进一步研究了MSL工程实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脱氮微生物生物量及分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选取了江苏和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水产养殖种类作为研究对象。水产养殖污染调查点:海水养殖为文蛤(滩涂,单养)、南美白对虾(池塘,单养)和脊尾白虾(池塘,混养);淡水为异育银鲫(池塘,单养)、加州鲈鱼(池塘,混养)、黑鱼(池塘,单养)、甲鱼(温室,单养)、罗氏沼虾育苗(工厂化,单养,淡水有一定的盐度)、团头鲂(池塘,混养)、团头鲂(围栏,混养,人工投喂饵料)、花白鲢(围栏,单养,不加饲料)。监测表明,单从养殖水体水质指标看,海水养殖水质好于淡水养殖水体水质;不投喂饵料养殖水体好于投饵养殖水质;围栏养殖水体水质好于池塘养殖水体。单位养殖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计算表明,淡水养殖中温室甲鱼养殖污染物排放强度最高;海水以南美白对虾排污强度最大;以单位产量计,海水南美白对虾污染物排放强度仍最大,而温室甲鱼养殖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小;以万元收益计,海水养殖脊尾白虾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温室甲鱼养殖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小。研究结果认为,养殖产业布局、结构等调整应从单位养殖面积、单位产量和单位收益污染物排放量综合考虑,选取对环境影响小且经济效益好的养殖类型,使水产养殖与环境协调发展。(2)养殖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表明,MSL系统和潜流式人工湿地都对海水养殖废水有一定的处理效果。MSL系统对海水养殖废水中COD、NH4+-N、TN、N03-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0.38%、42.68%、40.79%、54.19%和68.14%,均高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但对于土地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议选择湿地系统,而对土地资源紧张的养殖场建议选择MSL。(3)温室甲鱼污水处理效果研究表明,MSL系统对该类污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在进水COD,TP,TN和NH4+-N平均浓度分别为288.4,17.9,213.4和252.0mg/L时,通过系统中添加0、5%、10%和20%污泥后(MSL1,MSL2,MSL3和MSL4)发现处理效果在添加20%污泥时最好。MSL4对COD,TP,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0.3%,58.2%,66.5%和72.7%。基于系统土样总细菌16S rDNA的PCR-DGGE分析表明,添加不同比例污泥的4个MSL系统在处理甲鱼养殖废水后系统内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 index (H)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都存在差异。MSL4系统内微生物H指数最低,但硝化类细菌多样性和生物量较多。这表明MSL4系统对NH4+-N的去除效果最好是因为系统内硝化细菌的多样性和生物量增多,从而提高了系统对NH,-N去除能力和系统去N稳定性。(4)本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MSL技术为核心,建立了温室甲鱼养殖废水处理示范工程。在运行期间系统出水水质为:COD、NH4+-N、TP浓度量分别为65.8、4.46和7.30mg/L,污染物去除率分别达到97.4%、96.6%和93.7%。结果显示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虽然TP未达标排放,但具有很高的去除效率,其原因是因为养殖废水进水污染物浓度远远高于设计进水浓度。(5)作者研究了示范工程在2年的连续稳定运行后,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以及脱氮相关功能菌在不同介质的分布情况。基于系统内介质样品454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MSL示范工程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门的水平上与其他污水处理装置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类似,在属的水平上差异显着。具有降解有机物功能的拟杆菌门细菌主要分布在MSL系统P1层中,该结果从微生物角度验证了COD大部分在MSL系统表层被去除。系统内优势微生物菌群包括变形菌门、浮霉菌门、绿弯菌门等细菌,从微生物学角度阐明了MSL示范工程系统内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作用共存。通过Q-PCR进一步检测发现系统内存在含nirK和nirS两类反硝化功能基因的菌群,说明系统内存在多种脱氮途径。反硝化功能基因大部分在MSL系统中SMB中被检测到,amoA基因只在SMB中检测到,nxrB只在P2中检测到,说明系统内氨氧化与反硝化反反应可能主要发生在SMB中,而亚硝酸盐氧化可能主要发生在P2中。
张建人,杨芳[5](2014)在《甲鱼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甲鱼产业发展现状我国甲鱼养殖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甲鱼养殖经历了从利用天然资源粗放式养殖到人工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我国淡水渔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集约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2013年全国甲鱼养殖产量约有33万吨。近年来,由于科研不力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甲鱼种质明显衰退、产品质量有所下降,安全隐患越来越大;再加上进口鱼粉的提价、土地租金递增、工人工资提涨,养殖成本也持续上涨;另外,品牌营销与精深加工也非常滞后,进一步制约了甲鱼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甲鱼养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13年甲鱼生产出现结构性、阶段性过剩,市场销售价格跌至历史最低谷。
赵春光[6](2014)在《珠三角三步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珠三角三步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是近年来根据珠三角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市场变化进行创新的新型甲鱼养殖模式,因模式的创新,广东省的甲鱼养殖产量从2010年开始跃居全国第二,养殖经济效益也大幅提升,目前这个模式开始在福建南部和广西部分地区推广(图见彩中插2)。一、模式特点与工艺流程1.珠三角三步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的特点第一步,当年晚秋、冬季和早春用小面积塑膜大棚高密度加温育苗至鳖种。第二步,到第二年春季把鳖种移到野外大池塘露天低密度养殖成初级商品。第三步,第二年晚秋深冬在露天野外大池塘盖棚保温养成合格商品鳖并逐步上市到第三年早春清池,全过程18个月
赵春光[7](2013)在《两步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上)》文中研究说明两步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也叫两段法甲鱼养殖,其第一步是从鳖苗到鳖种的培育,完全在人工可控的工厂化温室中进行,第二步从鳖种到商品鳖的养殖则在野外养殖池中进行。两步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主要发展在长三角地区的浙江、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近年来河南、湖北部分地区也在推广。长三角是我国甲鱼的主要养殖区,年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其中用两步法养殖的产量占总产量的70%,两步法甲鱼
陈小勇[8](2013)在《云南鱼类名录》文中研究说明该文在《云南鱼类志》等文献基础上,参照最新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成果,对云南鱼类名录进行整理,对各分类阶元、水系进行统计,并列出了云南鱼类分布及主要参考文献。至2013年,云南省共记录鱼类13目42科198属620种,占中国淡水鱼类种数(1583种)的39.17%,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土着种586种,外来种34种,云南特有种254种,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共6科66属152种。云南六大水系按鱼类物种数排列依次为:珠江水系202种,澜沧江水系183种,金沙江水系142种,红河水系120种,伊洛瓦底江水系84种及怒江—萨尔温江水系77种。云南省境内分布有各类珍稀濒危鱼类99种,其中,保护鱼类23种(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及云南省珍稀保护动物1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的共43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的共73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各类濒危等级的共50种及列入CITES附录Ⅱ的共3种。
向坤[9](2013)在《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净化温室甲鱼养殖废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甲鱼养殖国和消费国。其中,浙江省是甲鱼养殖大省,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甲鱼养殖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工厂化甲鱼养殖主要采用恒温密闭环境的温室养殖,是以高投入人工饵料和控制生长环境为特征的高密度养殖系统。由于温室甲鱼养殖废水具有氮磷含量高的特点,在温室甲鱼密集区,养殖废水未经处理而无序排放已成为周边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成因,严重影响了村镇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的质量与安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并成为制约甲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通过实地调研典型温室甲鱼养殖模式和水质特性,发现甲鱼养殖水属于低C/N比养殖废水,生物脱氮效果差、费用高,采用生物生态净化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本研究通过经济植物浮床技术集成与系统优化,开展了温室甲鱼养殖废水生态化处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净化效果。开发的简单经济、高效低耗的处理甲鱼养殖废水技术,对构建具有产业链特征的区域甲鱼水产养殖循环经济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开展了上海黄心芹(Apium graveolens)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黄心芹对NH4+和N03-吸收符合Miehaelis-Menten方程,对硝态氮的亲和力大于对铵态氮的亲和力(Km硝态氮<Km铵态氮),说明当介质中氮浓度较低时黄心芹有优先吸收硝态氮的趋势;黄心芹对硝态氮的最大吸收速率大于对铵态氮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默硝态氮>Vmax铵态氮),说明当介质中氮浓度较高时,黄心芹对硝态氮的净化速率要比对铵态氮的净化速率更大一些。(2)在玻璃温室内,通过中试试验比较了利丰小白菜(Chinese cabbage)、意大利改良生菜(Italian lettuce)和上海黄心芹(Apium graveolens)生态浮床系统对温室甲鱼养殖废水净化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小白菜不适应温室甲鱼养殖废水,生菜和芹菜的适应性较强。生菜生态浮床系统对甲鱼养殖废水中氨氮(NH4+-N)、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cr)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为98.9%、95%、95.5%和85.6%,优于芹菜生态浮床系统的97.2%、80%、90%和75%。生菜对吸收甲鱼养殖废水中N、P的量分别占废水中N、P去除总量的14.9%和29.3%,相应的芹菜为4.1%和7.9%。经济植物生态浮床系统去除N、P的主要途径是填料的吸附、沉降和微生物的作用。(3)为了比较循环水流和间歇曝气两种不同的运行方式对经济植物浮床系统甲鱼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的影响,在玻璃温室内,研究了芹菜生态浮床废水处理系统对工厂化甲鱼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9d的处理,间歇曝气方式处理对温室甲鱼养殖废水中的NH4+-N、CODcr、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9.52%,98.2%,88.6%和84.6%;相应的循环水流方式去除率为97.22%,95.5%,73.9%和74.9%。间歇曝气方式芹菜体内氮、磷的积累量分别为0.2和1.03mg·株-1·d-1,优于循环水流的0.098和0.9mg·株-1·d-1。间歇曝气比循环水流对TN和TP有更好的去除效果,且运行能耗较低。(4)低温对经济植物净化甲鱼养殖废水的能力成为一个限制性因素。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冬季环境对经济蔬菜净化甲鱼养殖废水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低温条件下,芹菜生态浮床系统对甲鱼废水中的NH4+-N、CODcr、TN、TP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7.7%、54.8%、94.6%和88.5%,相应的青菜生态浮床系统的去除率分别为85.5%、50.3%、79.7%和70.7%、。其中,二者对废水中的CODcr的去除率很低。低温条件下,无植物浮床系统会发生短程硝化现象,植物浮床系统没有使NO2--N得到积累,植物发挥了重要作用。(5)试验设计了一种微曝气经济植物生态浮床系统,通过联合经济植物浮床技术、生物膜填料和间歇曝气来净化工厂化甲鱼养殖废水,以评价微曝气经济植物生态浮床系统对工厂化甲鱼养殖废水处理效果。空心菜生态浮床系统C(空心菜+组合填料+间歇曝气)中的空心菜生长状况优于生态浮床系统A(空心菜+间歇曝气)和生态浮床系统D(空心菜+弹性填料+间歇曝气)中的,空心菜体内TN和TP的积累量为0.993和0.31mg·株-1·d-1,优于系统A和D中的0.455和0.13、0.641和0.19mg·株-1·d-1。对工厂化甲鱼废水中的NH4+-N、NO2--N、CODcr、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8%、99.3%、84%、87.3%和73.7%,并且能使工厂化甲鱼废水的浊度在短时间内降到一个较低值,优于系统A和D。(6)为了探明循环水水产养殖系统紫外杀菌效果,研究了紫外线功率、循环水流速和水的紫外线的透射率对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水体的紫外线输入功率越大,杀菌效果越好;水体通过紫外灯杀菌器的流速越大,总杀菌效果加大;254nm紫外线透射率越大,杀菌效果越好。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循环水紫外线杀菌系统模型,并得到粪大肠菌群的一价失活系数为0.0062m2/j。该研究结果可为循环水系统紫外杀菌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依据。
张蕊[10](2012)在《温室甲鱼养殖废水生物滤池—蔬菜水培系统联合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鱼养殖业是我国农村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农村重要的水产养殖业。工厂化甲鱼养殖主要采用恒温密闭环境。为保持甲鱼快速生长,甲鱼养殖以高蛋白的鱼粉为主食。由于饲料利用率相对较低,养殖废水含有大量高蛋白饲料和甲鱼粪便,导致温室甲鱼养殖废水含有相当高的氮(N)和磷(P)。在农村,含高浓度N、P的温室甲鱼养殖废水通常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成为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成因,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并成为制约甲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本研究在实地调查了典型农村温室甲鱼养殖废水水质基础上,通过筛选适宜水生并具有高效氮磷去除能力的经济蔬菜,协同生物强化过滤,设计了一套生物强化脱氮和水培经济植物相结合的温室甲鱼养殖废水处理工艺,并选择典型集约化温室甲鱼养殖场开展了温室甲鱼废水生态化处理工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室甲鱼养殖废水悬浮物含量较高,pH呈中性或偏酸性,电导率为0.4~0.8ms/cmo废水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变化较大,CODcr浓度为27.9~152.7mg/L, TN浓度为20~450 mg/L,TP浓度为1.6~68.4 mg/L, C/N普遍小于3,属于低C/N养殖废水,生物脱氮难度大。(2)通过静态水培实验对比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上海青(BrassicachinensisL.)、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菜(Chinese lettuce)、小白菜(Brassica rapa L.Chinensis Group.)和菠菜(Spinacia oleracea)等经济型植物对温室甲鱼养殖废水N、P的去除率,结果发现,空心菜对养殖废水N、P去除效率最高,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5%、83%和96%。(3)为提高植物浮床对废水的处理效率,将填料和植物浮床处理系统进行集成,并选用芹菜、空心菜和生菜三种植物考察了集成系统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集成系统对CODcr去除率均在90.0%以上,NH4+-N去除率97.0%以上,TN去除率73.9%以上,TP去除率74.9%以上。综合比较空心菜与填料的集成系统处理效果最佳,其CODcr、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5.6%、93.1%和90.0%。(4)在设计和实验室验证生物滤池-经济植物浮床废水处理系统的基础上,选择一家典型温室甲鱼养殖场开展了中试工程。结果表明:该技术适用于温室甲鱼养殖废水的处理,处理出水CODcr<40mg/L、NH4+-N<2mg/L、TN<5mg/L、TP<1 mg/L,基本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GB18918-2002)二级标准要求。
二、泰国的甲鱼养殖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国的甲鱼养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思辨与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农业保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农业保险相关概念 |
2.2 农业保险需求理论 |
2.3 计划行为理论 |
第三章 中华鳖养殖产业风险 |
3.1 种质问题 |
3.2 病害问题 |
3.3 灾害性天气 |
3.4 其他因素 |
第四章 余姚市中华鳖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分析 |
4.1 养殖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行为分析 |
4.1.1 被调查养殖户的基本情况 |
4.1.2 养殖户养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
4.1.3 养殖户对保险的认知 |
4.1.4 养殖户参保动机和首要考虑因素 |
4.1.5 养殖户愿意承担的保费 |
4.1.6 养殖户拒绝参保的原因 |
4.1.7 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效果评价 |
4.2 养殖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分析 |
4.2.1 模型变量定义 |
4.2.2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中华鳖病害互助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比较分析 |
5.1 保险模式 |
5.2 保费组成 |
5.3 赔偿标准 |
5.4 实际赔付对比 |
5.5 病害互助保险优劣势 |
5.6 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劣势 |
5.7 小结 |
第六章 余姚市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准备 |
6.1 引入商业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6.1.1 引入商业保险的必要性 |
6.1.2 引入商业保险的可能性 |
6.2 中华鳖政策性互助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
6.2.1 勘察定损难 |
6.2.2 道德风险规避难 |
6.2.3 散户参保难题亟需解决 |
6.2.4 设置封顶赔付,补助资金受限 |
6.3 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措施 |
6.3.1 建章立制、确立“大农险”理念 |
6.3.2 提高技术保障,简单精准定损 |
6.3.3 分门别类提供精准模式 |
6.3.4 规范保险标的 |
6.3.5 建立再保险制度,化解巨灾风险 |
6.3.6 调整财政补贴分担机制 |
6.3.7 取消“封顶赔付”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甲鱼保险”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霍乱弧菌的甲鱼定殖及噬菌体清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霍乱弧菌在甲鱼上的定殖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O1群霍乱弧菌在甲鱼体表定殖模式的建立及与O139群霍乱弧菌定殖能力的比较 |
一 材料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噬菌体清除研究的初步探索 |
一 材料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霍乱弧菌与甲鱼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表 本研究所用霍乱弧菌 |
博士期间文章 |
致谢 |
(3)从台湾地区进口甲鱼蛋传入疫病的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风险分析 |
1.1 风险分析的范围 |
1.2 危害因素的确定——风险识别 |
1.3 风险评估 |
1.3.1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
1.3.1. 1 传入评估(包括病原简介)。 |
1.3.1. 2 发生评估。 |
1.3.1. 3 后果评估。 |
1.3.1. 4 风险预测。 |
1.3.2 沙门氏菌(Salmonella) |
1.3.2. 1 传入评估(包括病原简介)。 |
1.3.2. 2 发生评估。 |
1.3.2. 3 后果评估。 |
1.3.2. 4 风险预测。 |
1.3.3 嗜水气单胞菌——甲鱼的细菌性病原 |
1.3.3. 1 传入评估(包括病原简介)。 |
1.3.3. 2 发生评估。 |
1.3.3. 3 后果评估。 |
1.3.3. 4 风险预测。 |
1.3.4 其它几种对甲鱼是非病原的细菌。 |
1.3.4. 1 传入评估(包括病原简介) |
1.3.4. 1. 1 副溶血弧菌。 |
1.3.4. 1. 2 杀鲑气单胞菌。 |
1.3.4. 1. 3 迟缓爱德华氏菌和鮰鱼鱼爱德华氏菌。 |
1.3.4. 1. 4 链球菌。 |
1.3.4.1.5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 |
1.3.4. 2 发生评估。 |
1.3.4. 3 后果评估。 |
1.3.4. 4 风险预测。 |
1.3.5 几种鱼类和虾类病毒。 |
1.3.5. 1 传入评估(包括病原简介)。 |
1.3.5.2发生评估。 |
1.3.5. 3 后果评估。 |
1.3.5. 4 风险预测。 |
1.3.6 甲鱼虹彩病毒(包括蛙病毒)——甲鱼腮腺炎的病毒性病原 |
1.3.6. 1 传入评估(包括病原简介)。 |
1.3.6. 2 发生评估。 |
1.3.6.3后果评估。 |
1.3.6. 4 风险预测。 |
1.4 风险评估小结 |
2 风险管理 |
2.1 备选方案 |
2.1.1 备选方案1。 |
2.1.2 备选方案2。 |
2.1.3 备选方案3。 |
2.2 备选方案的效率及影响评估 |
2.2.1 备选方案1(必须来自非疫区)。 |
2.2.2 备选方案2(进行病原检疫)。 |
2.2.3 备选方案3(采取强制消毒)。 |
2.3 小结 |
3 结论 |
(4)水产养殖污染源强及多介质土壤层技术废水处理效果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水产养殖概述 |
1.1.1 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
1.1.2 水产养殖污染物的来源 |
1.1.3 水产养殖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
1.2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策略概述 |
1.3 现有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
1.3.1 物理处理技术 |
1.3.2 化学处理技术 |
1.3.3 生物处理技术 |
1.3.4 生态处理技术 |
1.4 多介质土壤层(MSL)污染物去除微生物机理研究进展 |
1.5 环境微生物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
1.5.1 PCR-DGGE |
1.5.2 454高通量测序技术 |
1.5.3 荧光定量PCR |
1.6 问题的提出 |
1.7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1.7.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典型水产养殖的污染源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采样监测地点 |
2.2.2 调查方法 |
2.2.3 样品采集 |
2.2.3.1 池塘及工厂化养殖采样 |
2.2.3.2 围栏养殖采样 |
2.2.3.3 滩涂养殖采样 |
2.2.4 水样检测 |
2.2.5 污染排放强度计算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调研点养殖基本状况 |
2.4.1.1 封闭式水体养殖与排水方式 |
2.4.1.2 开放式水体养殖 |
2.4.2 养殖水体水质 |
2.4.3 不同养殖水体污染排放强度 |
2.4.4 开放性水体养殖污染 |
2.5 结论 |
第三章 海水养殖废水生态处理技术研究—以南美白对虾养殖废水为例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地点 |
3.2.2 实验装置 |
3.2.3 进水水质及运行方式 |
3.2.4 实验步骤 |
3.2.5 分析测试方法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淡水养殖废水无动力生态化处理技术研究—以温室甲鱼养殖废水为例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装置 |
4.2.2 实验设计 |
4.2.3 水质检测方法 |
4.2.4 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 |
4.2.5 16S rRNA基因序列号 |
4.2.6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 |
4.3.2 添加污泥对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养殖废水处理示范工程设计 |
5.1 引言 |
5.2 工程建设点概况 |
5.2.1 工程建设点龟鳖养殖污水排放状况 |
5.2.2 工程建设点污水主要水质参数 |
5.3 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技术要求 |
5.3.1 出水水质控制指标 |
5.3.2 设计污水处理规模 |
5.3.3 工艺设计 |
5.3.3.1 工程工艺流程设计 |
5.3.3.2 主要建(构)筑物功能及参数设计 |
5.4 龟鳖养殖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5.4.1 系统运行水质监测 |
5.4.2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
5.4.3 水质监测结果与分析 |
5.4.4 系统运行成本分析 |
5.4.5 示范工程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示范工程系统内微生物群落及脱氮微生物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样品采集 |
6.2.2 主要试剂 |
6.2.3 主要仪器 |
6.2.4 实验方法 |
6.2.4.1 高通量测序 |
6.2.4.2 荧光定量PCR |
6.2.5 数据计算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MSL工程运行效果 |
6.3.2 微生物群落结构 |
6.3.3 系统内脱氮微生物生物量及分布 |
6.4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水产养殖调研表 |
附表2 龟鳖养殖废水处理示范工程出水水质报告 |
附图1 示范工程全景图 |
附图2 MSL系统布水管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5)甲鱼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甲鱼产业发展现状 |
二、甲鱼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三、甲鱼产业升级措施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
(一) 以生态养殖为核心, 用科技研发推动甲鱼产业升级 |
1.创新甲鱼养殖模式 |
2.利用科技推动甲鱼的养殖技术创新 |
(二) 建立完善甲鱼养殖生产的质量保障体系 |
(三) 实施品牌营销的策略, 创新传统甲鱼营销模式 |
(四) 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 提高甲鱼产品的附加值 |
(五) 挖掘弘扬甲鱼文化, 发展甲鱼创意文化产业 |
(六) 实施甲鱼种苗产业“走出去”战略 |
(6)珠三角三步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式特点与工艺流程 |
二、第一步采光棚增温苗种培育 |
1.温棚建造与设施布置 |
2.采光大棚的环境特点与变化规律 |
3.鳖苗放养 |
4.培育管理 |
5.转塘准备 |
(7)两步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式特点与工艺流程 |
1. 两步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的特点 |
2. 两步法高效甲鱼养殖模式的工艺流程 |
二、第一步工厂化苗种培育 |
1. 温室建造 |
2. 鳖苗放养 |
3. 养殖管理 |
4. 温室出池 |
(9)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净化温室甲鱼养殖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厂化甲鱼养殖现状及养殖废水污染状况 |
1.2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 |
1.3 温室甲鱼养殖废水处理技术 |
1.4 经济植物浮床技术 |
1.4.1 植物浮床 |
1.4.2 国内外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在净化废水方面的研究进展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经济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植物材料 |
2.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黄心芹对NH_4~+、NO_3~-的吸收动力学特征 |
2.3.2 对NH_4~+、NO_3~-的吸收动力学参数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态浮床技术系统处理温室甲鱼养殖废水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试验用水 |
3.2.2 经济植物 |
3.2.3 试验装置 |
3.3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蔬菜的生长状况 |
3.5.2 经济蔬菜对甲鱼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 |
3.5.3 经济蔬菜对甲鱼养殖废水中N和P去除的贡献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循环水流与间歇曝气方式对温室甲鱼养殖废水净化效果的比较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废水 |
4.2.2 试验蔬菜品种与种植方案 |
4.2.3 试验装置 |
4.2.4 取样与分析方法 |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水中的溶解氧量 |
4.3.2 植株的生长状况 |
4.3.3 甲鱼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 |
4.4 芹菜生态浮床系统工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拟冬季环境条件下对经济植物生态浮床净化甲鱼养殖废水能力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2.1 试验用水 |
5.2.2 经济植物 |
5.2.3 试验装置 |
5.3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5.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1 植株的生长变化 |
5.5.2 甲鱼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微曝气经济植物生态浮床净化甲鱼养殖废水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6.2.1 试验用水 |
6.2.2 经济植物 |
6.2.3 试验装置 |
6.2.4 试验方法 |
6.2.5 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6.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植物的生长变化 |
6.4.2 微曝气生态浮床系统对甲鱼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紫外线对水产养殖循环水的杀菌效果 |
7.1 引言 |
7.2 理论分析 |
7.3 试验研究 |
7.3.1 试验设备和方法 |
7.3.2 试验结果分析 |
7.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7.3.4 模拟结果与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科研成果及奖励 |
(10)温室甲鱼养殖废水生物滤池—蔬菜水培系统联合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 我国龟鳖养殖现状及养鳖废水污染状况 |
2 甲鱼养殖废水处理技术 |
3 植物浮床 |
3.1 植物浮床的定义 |
3.2 植物浮床的水体净化机理 |
3.3 浮床植物的选择原则 |
3.4 国内外植物浮床研究进展 |
4 生物滤池 |
4.1 曝气生物滤池的原理和特点 |
4.2 生物滤池对滤料的要求 |
4.3 曝气生物滤池应用和研究现状 |
5 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5.1 研究意义 |
5.2 研究目标 |
5.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温室甲鱼养殖废水水质调查 |
1 引言 |
2 采样及测试方法 |
2.1 温室甲鱼养殖废水样品采集 |
2.2 采样原则 |
2.3 测试项目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表观性状 |
3.2 理化性质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适生水培植物筛选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筛选植物的准备 |
2.2 植物浮床处理温室甲鱼养殖废水静态试验设计 |
2.3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经济植物对NH_4+~-N、TN、TP的处理效果 |
3.2 曝气对NH_4~+-N、TN、TP、COD_(cr)去除及蔬菜生长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过滤-水培蔬菜联合处理模拟试验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用水与实验材料 |
2.2 实验系统设计 |
2.3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流动条件下不同经济蔬菜对COD_(cr)、NH_4~+-N、TN、TP的处理效果 |
3.2 各经济蔬菜对废水中N和P去除的贡献率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物滤池-蔬菜水培处理系统中试应用研究 |
1 示范应用研究 |
2 处理废水水质及中试工程装置与材料 |
2.1 中试工程装置与材料 |
2.2 测试项目及实验方法 |
2.3 示范工程的运行方式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沸石、陶粒和砾石吸附曲线及吸附容量 |
3.2 生物滤池对NH_4~+-N、COD、TN和TP的处理效果 |
3.3 各生物滤池对废水污染物去除的途径 |
3.4 各蔬菜水培系统对NH_4~+-N、TN、TP和COD_(cr)的去除效果 |
3.5 蔬菜对水培槽去除N、P量的贡献率 |
3.6 中试工程费用效益评价和空心菜重金属含量及食用安全评价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专利及奖励 |
四、泰国的甲鱼养殖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思辨与路径探索[D]. 牛春格.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2]霍乱弧菌的甲鱼定殖及噬菌体清除研究[D]. 王嘉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 [3]从台湾地区进口甲鱼蛋传入疫病的风险评估[J]. 江育林,陈信忠. 中国动物检疫, 2016(09)
- [4]水产养殖污染源强及多介质土壤层技术废水处理效果与机理研究[D]. 宋颖. 浙江大学, 2016(03)
- [5]甲鱼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张建人,杨芳. 中国水产, 2014(07)
- [6]珠三角三步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上)[J]. 赵春光. 科学养鱼, 2014(06)
- [7]两步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上)[J]. 赵春光. 科学养鱼, 2013(11)
- [8]云南鱼类名录[J]. 陈小勇. 动物学研究, 2013(04)
- [9]经济植物浮床技术净化温室甲鱼养殖废水研究[D]. 向坤. 浙江大学, 2013(06)
- [10]温室甲鱼养殖废水生物滤池—蔬菜水培系统联合处理技术研究[D]. 张蕊. 浙江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