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黄河宿迁段水质污染现状及综合整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季雄,尹子龙,杨源浩,丰叶,肖鹏,王明明[1](2021)在《古黄河宿迁段水生态现状及生态评价》文中指出通过2019年春、夏、秋、冬4次对古黄河宿迁段的水生态调查和评价来了解该河段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判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藻类和底栖动物污染水平。
杨丹,唐德善,周祎[2](2020)在《基于正态云模型的人水和谐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综合评价区域人水和谐度,从水系统健康、人文系统发展、人水系统相互协调3个方面选取16项指标构建区域人水和谐度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建立基于正态云的人水和谐度评价模型;模型采用博弈论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利用正向云发生器确定指标隶属度,通过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和谐度等级。采用该模型评价宿迁市2013-2017年人水和谐度,评价结果显示宿迁市历年人水和谐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部分不和谐指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与其实际情况相符,表明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合理可行。评价结果及相关建议有助于进一步协调宿迁市人水关系。
张曼[3](2020)在《郑州孔河马寨滨水景观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滨水是城市活力的象征,是城市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开发热潮背景下,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河流陆续出现驳岸形式硬化、植被破坏、水质污染等明显现象,因此如何恢复河道生态景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郑州市马寨孔河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国内外城市河道研究进展分析,阐明城市河道景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梳理国内外滨水景观的经典案例,对其设计理念及方法策略进行分析与总结。结合生态恢复理论与方法,针对马寨河道景观现状,通过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并且查找大量的资料文献后,发现现存主要问题。在认真分析上述问题基础上,以生态修复理论为指导,从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多样、水功能、水空间等几方面提出了一套可行的马寨河道滨水景观治理策略及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运用驳岸修复,消除硬质驳岸,借助植物与土壤间的关系,防护与加固水土,为生物创造栖息空间,改善环境功能,增加游人的亲水性与参与性;(2)植被多样性营造,合理栽植护坡、湿生、水生区域植被,运用点状、片状、带状景观,营造舒适的视觉效果;(3)营建生态栖息生境,对河道进行生物操纵,构建底栖生物群落,在缓坡处建设生态鱼巢砖增加生物繁衍栖息空间,提高流域生物多样性;(4)通过生态湿地景观,利用植物根系吸收作用,经过沉淀—吸附氮磷钾元素—氧化还原水中氧气—分解的流程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5)对场地坡面进行固土措施,根据不同高度、坡度的坡面采用不同的挡土墙,营造垂直景观,达到固坡作用。坡面建设生态植草沟,收集雨水过滤灌溉,防止冲刷;(6)优化多种空间功能格局,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活动。通过本次研究,将生态与景观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孔河生态系统稳定,恢复活力与生机,利于人与水的情感交流,提升马寨整体景观形象,营造舒适健康的自然滨水生境。本文研究希望可以为其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阳[4](2020)在《宿迁运河中段风光带滨水景观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胡彬彬[5](2019)在《城市滨水空间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以淮安市里运河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滨水区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伴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滨水区的需求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满足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到水运交通的需求,到承载生产方面的需求,再到最近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滨水区精神面貌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也体现出人们对水资源、对滨水区认知的不断转变。本文首先分析了滨水空间的发展和功能演化,总结出滨水空间特色的基本特征,以及塑造具有特色的滨水空间的现实意义。结合国内外相关成功案例,本文提出了滨水空间特色的塑造方式。而后,通过对淮安历史沿革的梳理,本文研究了淮安水文化的起源和演化,并分析了淮安水文化的构成和特征,为提出更适合淮安文化特点的滨水空间特色塑造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设计思路。最后,文章分析了里运河的发展概况,结合前两章的研究,提出了里运河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里运河清江浦段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并结合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段的规划方案对该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6](2017)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攻坚战9个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豫政办[2017]5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7—2019年)》《河南省辖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7—2019年)》《河南省辖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7—2019年)》《河南省辖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7—2019年)》《河南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2017—2019年)》《南水北
陈玉柱[7](2017)在《淮安市饮用水源环境质量评价与保护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淮安市现有8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所以对淮安市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保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2011年至2015年的8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数据,利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分析评价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以二河水源地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5年,淮安市各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综合污染指数涟水县取水口最高,盱眙取水口最低。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汞、总磷单因子污染指数较高。淮阴区取水口综合污染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他水源地变化不大。城南取水口石油类指标呈显着下降趋势,淮阴区取水口氨氮指标呈显着上升趋势。二河水源地主要影响因素为上游洪泽湖来水以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本研究提出主要保护措施有: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环境整治、完善环境监控体系、构建应急保障体系、加快备用水源地建设、建设综合管理体系。
王婧[8](2015)在《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运河沿线古镇的旅游发展探究 ——以宿迁段皂河镇为例》文中认为随着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这条昔日以漕运为主要功能的“黄金水道”获得了成功的转型,世界遗产的美誉使其沿线的城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运河旅游的热潮持续上涨,与此同时运河及其相关遗产资源的保护也面临着新的威胁与挑战。我国关于京杭运河这样大尺度线性遗产保护体系的缺失,使得遗产廊道这一新兴的遗产保护理念得以被广泛关注并应用。在运河沿线旅游开发活动日渐升温的背景下,遗产廊道的应运而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指导性,使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互协调发展成为可能。我国目前关于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研究不足,仅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运河沿线的旅游热点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等,而运河沿线特殊的聚落遗产——运河古镇却无人问津、相关研究十分匮乏。运河古镇在漕运兴盛时期往往承担着漕运枢纽、管理机构或军事防御等重要职能,有的古镇甚至是历史时期重要的区域商业中心,如今随着大运河功能的转型,运河古镇开始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部分运河古镇借运河申遗之际开始走上“旅游兴镇”的复兴之路,但盲目无序的建设活动正侵蚀着古镇丰富的遗产资源与鲜明的文化特色,“各自为政”的开发与管理模式,相似的旅游资源带来的恶性竞争等问题凸显无疑,严重制约着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运河遗产廊道的整体性、连通性与原真性。基于此,笔者以遗产廊道为切入点,以运河古镇为研究对象,试探究其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首先,通过对遗产廊道及其旅游开发相关理论的解读,奠定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沿线古镇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评价,归纳其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以解决共性问题为导向,提出了遗产廊道视角下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构建了基于遗产廊道视角的古镇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最后,以运河宿迁段的皂河古镇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Delphi)、模糊数学十分制法对其旅游价值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得出结论并加以分析,明确皂河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制约因素等,并进一步提出基于遗产廊道视角下皂河镇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与优化策略,以期为其他运河古镇及廊道节点型古镇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与启示。
孙媛媛[9](2015)在《后发地区生态县区建设研究 ——以宿迁市宿城区为例》文中认为后发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工业起步迟、生态破坏少,环境容量大、可持续发展潜力足。后发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少走弯路,减少发展成本,这一后发优势对后发地区生态区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宿迁市经济发展程度在江苏13个地级市中位于倒数,工业化明显落后于苏南及苏北其它地区。宿迁市宿城区是江苏典型的后发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快速发展期。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招商引资的政策,产业南北转移,工业化进程飞快,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利用后发地区的优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是当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发地区能否避免走上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宿迁市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依据,提出了生态县区建设规划。规划分析了宿迁市宿城区作为后发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后发优势和劣势,确定并通过对宿城区区域环境、社会概况、环境质量现状、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调查,提出生态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生态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后发地区优势,避免后发地区劣势,推进后发地区生态建设。生态区建设规划结合后发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充分利用后发地区优势开展生态区建设,切实打造城乡繁荣、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宿城。
裔兆宏[10](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研究说明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二、古黄河宿迁段水质污染现状及综合整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黄河宿迁段水质污染现状及综合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古黄河宿迁段水生态现状及生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采样点设置 |
2研究方法 |
2.1监测指标 |
2.2监测方法与时间 |
2.3评价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水生高等植物 |
3.2 浮游植物 |
3.3 浮游动物 |
3.4 底栖动物 |
3.5 着生藻类 |
3.6 古黄河生态评估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2)基于正态云模型的人水和谐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区域人水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 |
2.1 人水和谐内涵 |
2.2 评价指标选取及分级标准 |
3 区域人水和谐度评价模型 |
3.1 指标权重确定 |
3.2 云模型计算隶属度 |
3.2.1 云模型基本理论 |
3.2.2 数字特征确定 |
3.2.3 隶属云及隶属度确定 |
4 实例研究 |
4.1 评价模型应用 |
4.2 评价结果分析 |
5 结论 |
(3)郑州孔河马寨滨水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滨水景观设计相关理论解析与案例分析 |
2.1 城市滨水景观的相关概念 |
2.2 河流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及方法 |
2.2.1 生态修复的概念 |
2.2.2 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
2.2.3 河流生态修复具体方法 |
2.3 滨水生态恢复性景观营造方法 |
2.3.1 设计原则 |
2.3.2 景观营造方法 |
2.4 相关案例分析 |
2.4.1 宿迁市马陵河治理项目 |
2.4.2 海口美舍河生态治理项目 |
2.4.3 河北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
2.4.4 美国斯坦福德市磨坊河公园 |
第三章 场地现状调研及分析 |
3.1 场地现状调研 |
3.1.1 水域环境现状 |
3.1.2 驳岸现状分析 |
3.1.3 植被现状分析 |
3.1.4 流域污染分析 |
3.1.5 场地使用者行为调研分析 |
3.1.6 场地内部要素分析及问卷调研 |
3.2 场地SWOT分析 |
3.3 场地现状主要问题分析 |
3.4 马寨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
3.4.1 驳岸设计策略 |
3.4.2 植被多样性营造策略 |
3.4.3 营建生态栖息生境策略 |
3.4.4 生态湿地净化系统策略 |
3.4.5 强化坡面固土技术策略 |
3.4.6 场地空间多样性策略 |
第四章 郑州孔河马寨滨水景观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背景 |
4.1.2 上位规划发展解读 |
4.1.3 设计范围 |
4.2 基址现状分析 |
4.2.1 用地现状分析 |
4.2.2 交通现状分析 |
4.2.3 气候及地形分析 |
4.2.4 景观资源分析 |
4.3 设计理念与构思 |
4.3.1 构思过程 |
4.3.2 设计理念 |
4.4 总体设计 |
4.4.1 总体布局设计 |
4.4.2 总体结构设计 |
4.4.3 功能分区设计 |
4.4.4 道路及公共设施设计 |
4.4.5 公共设施设计 |
4.5 详细设计 |
4.5.1 文化展示区 |
4.5.2 湿地漫步休闲区 |
4.5.3 生态景观净化区 |
4.5.4 活力水岸区 |
4.5.5 教育科普区 |
4.5.6 种植设计 |
4.6 生态修复在马寨段滨水的应用设计 |
4.6.1 生态驳岸设计 |
4.6.2 植物景观设计 |
4.6.3 生态栖息地建设 |
4.6.4 生态湿地构建 |
4.6.5 坡面设计 |
4.7 专项设计 |
4.7.1 座椅设计 |
4.7.2 标识设计 |
4.7.3 景观照明设计 |
4.7.4 小品设计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品集 |
(5)城市滨水空间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以淮安市里运河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相关概念 |
1.5.1 滨水空间 |
1.5.2 水文化 |
1.5.3 运河文化 |
1.6 相关研究综述 |
1.6.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6.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与特色塑造 |
2.1 滨水空间的发展及功能演化 |
2.2 城市滨水空间特色的基本特征及塑造价值 |
2.2.1 城市滨水空间特色的基本特征 |
2.2.2 塑造城市滨水空间特色的意义 |
2.3 国外滨水空间特色的塑造 |
2.4 国内滨水空间特色的塑造 |
2.5 滨水空间特色塑造的方式 |
2.5.1 以传承为基础保留滨水空间的传统意象 |
2.5.2 通过创新的手法引入新的意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淮安水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
3.1 淮安的历史沿革 |
3.2 淮安水文化的起源和演化 |
3.3 淮安水文化的构成和特征 |
3.3.1 淮安水文化的构成 |
3.3.2 淮安水文化的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里运河清江浦段滨水空间特色的规划塑造 |
4.1 里运河概况 |
4.1.1 历史脉络 |
4.1.2 区段文化遗存 |
4.1.3 里运河滨水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里运河滨水空间的规划原则 |
4.2.1 滨水空间规划的一般原则 |
4.2.2 里运河滨水空间规划的原则 |
4.3 里运河清江浦段滨水空间特色的塑造 |
4.3.1 发展定位及设计思路 |
4.3.2 展示历史风貌 |
4.3.3 注入创新活力 |
4.3.4 整体性景观规划 |
4.3.5 完善旅游服务支撑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淮安市饮用水源环境质量评价与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全国水资源现状 |
1.2 饮用水源地保护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2.1 淮安市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土壤植被状况 |
2.1.3 气候特征 |
2.1.4 水资源情况 |
2.2 淮安市饮用水源概况 |
2.2.1 淮安市饮用水源分布情况 |
2.2.2 淮安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情况 |
2.2.3 淮安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情况 |
2.3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2.3.1 监测断面 |
2.3.2 分析方法 |
2.3.3 评价方法 |
2.3.4 淮安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常规项目水质评价(2011-2015年) |
2.3.5 淮安市二河水源地月度水质评价(2015年) |
2.3.6 淮安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特定项目水质评价(2015年) |
2.3.7 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淮安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结果 |
3.1 淮安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常规项目水质评价结果(2011-2015年) |
3.2 淮安市二河水源地月度水质评价结果(2015年) |
3.3 淮安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特定项目水质评价结果(2015年) |
3.4 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
3.5 主要污染因子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淮安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
4.1 水源地污染源调查 |
4.1.1 调查范围及内容 |
4.1.2 点源调查 |
4.1.3 面源调查 |
4.1.4 内源调查 |
4.2 入河水质评价 |
4.3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
4.4 备用水源地水质调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淮安市饮用水源保护措施与建议 |
5.1 开展污染源整治 |
5.2 完善环境监控体系 |
5.2.1 水质自动监测 |
5.2.2 视频在线监控 |
5.2.3 水源地预警监测 |
5.3 构建应急保障体系 |
5.3.1 编制应急预案 |
5.3.2 完善应急预案 |
5.3.3 演练应急预案 |
5.3.4 执行应急预案 |
5.4 备用水源地建设 |
5.4.1 京杭大运河和白马湖水源地 |
5.4.2 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
5.4.3 备用水源地建设方面 |
5.5 建设综合管理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全文结论 |
6.2 研究特色与不足 |
6.2.1 研究特色 |
6.2.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运河沿线古镇的旅游发展探究 ——以宿迁段皂河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京杭运河申遗成功 |
1.1.2 遗产廊道理念的兴起 |
1.1.3 沿线古镇旅游亟待发展 |
1.2 研究综述 |
1.2.1 遗产廊道研究综述 |
1.2.2 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辨析 |
2.1.1 古镇 |
2.1.2 京杭大运河 |
2.2 遗产廊道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2.2.1 遗产廊道的概念 |
2.2.2 遗产廊道的内涵及主题确定 |
2.2.3 遗产廊道的选择标准 |
2.3 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 |
2.3.1 遗产廊道旅游资源构成及特点 |
2.3.2 遗产廊道的旅游类型 |
2.3.3 遗产廊道旅游地的特征 |
2.4 京杭运河构建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
2.4.1 世界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
2.4.2 申遗成功给予的机遇与挑战 |
2.4.3 统筹战略下的保护与开发 |
3 遗产廊道视角下运河沿线古镇的旅游发展分析 |
3.1 运河沿线古镇的特征及职能分析 |
3.1.1 运河沿线古镇的特征分析 |
3.1.2 运河沿线古镇的职能分析 |
3.2 运河沿线旅游发展概览 |
3.2.1 沿线古镇的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
3.2.2 沿线古镇的旅游发展概况 |
3.2.3 沿线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 遗产廊道视角下运河古镇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
3.3.1 廊道遗产保护优先 |
3.3.2 重视廊道生态环境 |
3.3.3 保护与开发中的区域联合及互动 |
3.4 基于遗产廊道视角的古镇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
3.4.1 评价方法介绍 |
3.4.2 评价意义及目标 |
3.4.3 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
3.4.4 评价体系指标内容的选择 |
3.4.5 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
4 运河宿迁段皂河古镇旅游发展分析 |
4.1 宿迁段运河旅游发展概况 |
4.1.1 宿迁段运河遗产资源构成及评价 |
4.1.2 宿迁段运河文化特色 |
4.1.3 宿迁段运河旅游发展概况 |
4.2 皂河古镇的基础条件分析 |
4.2.1 皂河古镇概况 |
4.2.2 皂河古镇遗产资源构成及等级 |
4.2.3 皂河古镇文化特色分析 |
4.3 皂河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4.3.1 遗产资源保护方面 |
4.3.2 旅游产品开发方面 |
4.3.3 旅游保障设施方面 |
4.3.4 客源市场方面 |
4.4 皂河古镇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
4.4.1 丰富的运河遗产资源 |
4.4.2 优良的生态资源环境 |
4.4.3 有力的政策支撑 |
4.5 遗产廊道视角下的皂河古镇旅游价值评价 |
4.5.1 评价目标 |
4.5.2 操作步骤 |
4.5.3 评价因子的指标量化 |
4.5.4 评价结果分析 |
4.6 遗产廊道视角下皂河古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4.6.1 运河文化内涵未得到深度挖掘 |
4.6.2 运河廊道特质未得到充分发挥 |
4.6.3 遗产资源保护意识欠缺 |
4.6.4 旅游保障设施建设薄弱 |
4.6.5 经营与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
5 遗产廊道视角下皂河古镇旅游发展策略 |
5.1 遗产廊道视角下皂河古镇旅游发展基本策略 |
5.1.1 丰富运河旅游产品体系 |
5.1.2 发挥运河廊道特质及价值 |
5.1.3 加强遗产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
5.1.4 加强旅游保障设施建设 |
5.1.5 完善经营与管理体制 |
5.2 遗产廊道视角下皂河镇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
5.2.1 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 |
5.2.2 旅游发展竞合策略 |
6 结论 |
6.1 主要内容及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附录1 基于遗产廊道的古镇旅游价值评价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2 评价因子相对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附录3 基于遗产廊道视角的皂河古镇旅游价值评价表 |
致谢 |
(9)后发地区生态县区建设研究 ——以宿迁市宿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后发优势理论研究 |
1.2.2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1.3 后发地区生态县区建设理论研究 |
1.3.1 后发地区生态县区建设概念内涵 |
1.3.2 后发地区生态县区建设的特点 |
1.3.3 后发地区生态县区建设的SW分析 |
1.3.4 后发地区生态县区建设规划结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宿城区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
2.1 自然地理 |
2.2 社会经济 |
2.2.1 行政区划 |
2.2.2 经济发展 |
2.2.3 基础设施 |
2.3 环境质量现状 |
2.3.1 水环境 |
2.3.2 大气环境 |
2.3.3 声环境 |
第三章 宿城区生态区建设规划 |
3.1 建设规划目标 |
3.1.1 总体目标 |
3.1.2 阶段目标 |
3.1.3 生态区建设规划指标体系及差距分局 |
3.2 宿城区生态建设后发优势与劣势 |
3.2.1 后发优势 |
3.2.2 后发劣势 |
3.3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
3.3.1 生态工业建设 |
3.3.2 生态农业建设 |
3.4 资源与生态保护利用 |
3.4.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
3.4.2 土地合理利用和保护 |
3.4.3 林木资源保护 |
3.4.4 生物多样性保护 |
3.5 环境污染防治 |
3.5.1 水污染防治 |
3.5.2 大气污染防治 |
3.5.3 声环境污染防治 |
3.5.4 土壤污染防治 |
3.6 生态人居环境建设 |
3.6.1 系统生态创建 |
3.6.2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 |
3.6.3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
3.7 生态经济功能区划 |
3.7.1 区划原则 |
3.7.2 生态功能经济区划 |
3.7.3 重要生态红线区域 |
3.8 建设生态区的支撑保障 |
3.8.1 政策保障 |
3.8.2 资金保障 |
3.8.3 技术保障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古黄河宿迁段水质污染现状及综合整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古黄河宿迁段水生态现状及生态评价[J]. 徐季雄,尹子龙,杨源浩,丰叶,肖鹏,王明明. 江苏水利, 2021(09)
- [2]基于正态云模型的人水和谐度评价[J]. 杨丹,唐德善,周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0(03)
- [3]郑州孔河马寨滨水景观设计[D]. 张曼.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4]宿迁运河中段风光带滨水景观更新策略研究[D]. 杨阳. 东南大学, 2020
- [5]城市滨水空间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以淮安市里运河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为例[D]. 胡彬彬. 东南大学, 2019(03)
- [6]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攻坚战9个实施方案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08)
- [7]淮安市饮用水源环境质量评价与保护对策[D]. 陈玉柱.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运河沿线古镇的旅游发展探究 ——以宿迁段皂河镇为例[D]. 王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9]后发地区生态县区建设研究 ——以宿迁市宿城区为例[D]. 孙媛媛.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