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现象在土壤中的应用

电现象在土壤中的应用

一、土体中电现象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汤永强[1](2021)在《软基电动化学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软土在我国分布广泛,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软基处理成为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电动化学加固方法通过排水固结和离子迁移形成化学胶结作用来提高软基强度,相较于其它传统的软基处理方法,具有处理工期短、强度提高显着、均匀性好等优点。但目前针对电动化学加固机理的研究尚不完善,工程应用也鲜见报道。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微观机理分析和工程实践,确定了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取得的成果如下:1、根据黏土矿物晶体的形成过程以及化学特征,阐述了黏土颗粒的土-水相互作用机理和扩散双电层理论以及电场作用下土体中离子的迁移机制。2、黏土颗粒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土中的极性分子水和水化阳离子,形成双电层结构。在电场作用下,土中自由水、部分结合水和水化阳离子发生定向移动,减薄了双电层厚度。3、在电场作用下,阴、阳两极之间p H发生显着变化,靠近阴极附近成强碱性,金属阳离子在阴极附近发生沉淀,阻塞了排水通道,通过注入化学浆液一方面促进排水,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大量的胶凝物质,改变土体的微观结构。4、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给出了电动化学加固中电力渗透系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5、研究了阳极和阴极附近土体强度提高的机制,其中阳极附近由于排水固结,土体强度得到提高,阴极由于生成大量的胶凝物质使土体强度随龄期得到大幅度提高。6、基于珠海软土的电动化学加固试验土样,采用多晶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微观测试方法对加固前、后土体进行土粒结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分析,证明了电动化学加固使软土微观结构和矿物成分发生显着变化,是其物理化学性质改变的根本原因。7、珠海地区的的工程实践表明,电动化学加固后土体的含水率降低了18.4~29%,十字板剪切强度提高了1.6~2.3倍,黏聚力提高了1.4~2.2倍。

臧俊超[2](2020)在《污染地基土电渗加固和电动修复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布着大量含水量高、渗透性差、压缩性高的软弱土,随着城镇化进程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软弱地基土受到污染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环境部和国土部在2014年对我国土壤污染进行普查并发布了污染数据报告,发现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各类典型地块土体污染物超标点位占比在25%以上。软弱地基土被污染后其渗透性能、液塑限等土性参数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加固和修复较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电渗加固和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在低渗透性土体加固和修复中优势明显。城镇化不断发展需要获取更多的可建设和利用的土地资源,滨海地区污染地基土加固和修复的相关研究工作亟待开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室内宏观微观试验、耦合理论模型及其解析解、Comsol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4个方面对污染地基土(生活源有机污染土和重金属无机污染土)加固和修复进行了系统性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包括:(1)生活源有机污染土试验:经过27组对比试验得出影响被“渗滤液”等污染后土体电渗排水加固效果的主次因素顺序和最优水平组合。室内配制的生活源污染地基土中Na+、K+、Mg2+、Ca2+等离子浓度较高,含有一定浓度的有机物和CH3COOH-(有机酸根)等离子,土体中复杂的有机无机组分造成了电极严重腐蚀以及pH更明显的变化,也影响了土体的抗剪强度。针对被污染土体复杂的孔隙液组分,本文基于含水量的非均匀变化假设建立分段函数得到电导率和排水量的经验公式。最后笔者针对性提出黏土被污染以后电渗加固排水的方案设计建议。(2)重金属无机污染土试验:基于改进的电动土工合成材料(EKG)电极开展多组不同螯合剂对比试验并提出了适合于加固修复过程中污染土“基于土体温度、含水量、电导率的土体污染物浓度计算方法”。分析pH、zeta电势、能耗、电导率等参数变化规律并发现不同试验组阴极池(排出液)的电导率的变化明显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多组试验阴极池中电导率和重金属的浓度进行数据拟合得到两者的经验关系。阐述了重金属解吸附和金属电极反应与Cu(II)-EDTA的螯合物竞争干扰修复的机理,发现金属电极反应产生的Fe3+会影响重金属的去除率10.6%左右,在室内试验中笔者建议使用电动土工材料,能够避免电极反应带来的负面作用。针对EKG电极定量计算得到其“搭接孔隙”数量变化规律,结合电镜图片和试验观察分析了 EKG电极接触电阻较小的原因。(3)耦合理论研究:以往关于土体施加电场以后的研究往往单独关注电渗固结或者重金属污染物迁移修复作用,关于污染物迁移与土体变形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的相关理论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重点考虑电迁移、电渗流和扩散等过程,分别推导出液相和固相中吸附平衡式,得到电场作用下污染物在固相中的吸附为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式的一维污染物运移方程,从而将吸附在固体颗粒上的污染物浓度项引入到污染物运移模型中,考虑了土体变形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最终得到考虑固相吸附作用和土体变形的电动力学修复模型。(4)解析解及数值模拟:结合Esrig电渗固结理论、电动力学污染物运移理论以及不考虑体力的Biot固结理论推导了考虑土体变形和固相吸附作用的电场作用下污染物在变形多孔介质中运移的一维数学模型。基于实际情况对方程进行简化,推导得到模型的解析解。将解析解与室内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并与Comsol有限元法求得的数值解进行对比,综合验证了解析解求解结果的正确性。利用数值模拟软件Comsol对不同电势、不同通电时间下考虑土体变形和不考虑土体变形的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进行了计算,发现随着电势梯度的提高阳极附近土体重金属的平均“污染物去除率差值”逐渐升高,施加电压25 V通电720 h之后阳极附近的“污染物去除率差值”为6.42%。但是高电压作用下随着通电时间不断延长,考虑土体变形作用对于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5)现场试验:分析发现现场土体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并且存在竞争解吸附作用,导致单一重金属去除率明显下降;过量的富里酸影响了土体pH进而对排水速率和重金属运移产生了影响;结合“尺寸效应”对室内和现场试验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李哲[3](2020)在《分级真空预压与逐级加压电渗法处理吹填土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海涂围垦是解决这一发展瓶颈的重要方式。真空预压是一种处理软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但真空预压法存在着固结周期较长、排水板淤堵和土体固结不均匀等缺点。近年来,电渗法常与真空预压法联合使用,以提高地基处理的效果,降低地基处理成本。本文对分级真空预压与逐级加压电渗法处理吹填土地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分级真空预压联合逐级加压电渗的新方法,分级真空压力分别为20k Pa、40k Pa和80k Pa,逐级电压分别为6.5V、8.0V和9.5V,对吹填土试样共进行了5组室内试验。试验过程中监测了真空压力、电流、排水量和平均土表沉降量的变化;试验之后测量了含水率、抗剪强度和电极腐蚀量,并进行了排水板滤膜的电镜扫描试验。结果表明,分级真空预压联合逐级加压电渗法有效缓解了排水板的淤堵和提升了土体固结的均匀性;分级越多,联合法处理地基效果越明显。(2)采用了分级真空预压联合间歇电渗法对吹填土进行处理,并对间歇通电的时间及间歇逐级加压电渗进行了研究,分级真空压力分别为20k Pa、40k Pa和80k Pa,间歇通电时间分别为12h、24h和36h,逐级电压分别为4.5V、6.0V和7.5V,对吹填土试样共进行了5组室内试验。试验过程中监测了真空压力、电流、排水量和土表的沉降;试验之后测量了含水率、十字板剪切强度以及电极腐蚀质量。结果表明,间歇通电时长超过24h时,土体处理效果开始减弱;间歇逐级加压电渗比间歇恒压电渗获得了更佳的土体处理效果,并且其电极腐蚀质量和电渗的平均能耗系数也显着降低。(3)研究了分级真空预压的不同真空梯度(80k Pa、60k Pa、30k Pa、20k Pa和10k Pa)对吹填土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过程中监测了真空压力、土体的排水量、土表的沉降和孔隙水压力;试验之后测量了含水率和十字板剪切强度,并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和排水板滤膜的电镜扫描试验。结果表明,10k Pa真空梯度处理过的土体获得了最大的固结度(78.56%),并且其在排水板附近和远离排水板位置处黏土颗粒含量的最大差值仅为23.66%,可见较小的真空梯度改善了排水板的淤堵情况和土体固结的均匀性。然而,减小真空梯度的同时也延长了试验周期,20k Pa的真空梯度获得了最快的土体固结速率。

孙彬[4](2020)在《基于地电场探测的黄土含水率监测研究 ——以黑方台党川滑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甘肃永靖黑方台非饱和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一维电阻率试验,对比了两相电极法与四相电极法、直流供电与交流供电的差异,分析了电阻率的时间特性,讨论了提高黄土电阻率测试精度的途径,得到了这种黄土电阻率与其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在黑方台开展了地电探测和传感器监测,获取了研究剖面连续的土壤电阻率数据、土壤含水率数据,进而得到了含水率剖面,讨论了含水率变化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结论:(1)室内一维电阻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测试时间的增加,四相电极法比二相电极法更加可靠,通过合理的控制充放电时间,直流测试可以得到与交流电阻率试验一致的测试结果。(2)在这种黄土吸湿和脱湿过程中,黄土的含水率与电阻率呈指数关系,脱湿和吸湿过程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含水率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土体的电阻率逐渐减小。在同一含水率条件下,吸湿过程的电阻率大于脱湿过程的电阻率,存在明显的滞回效应。(3)研制了适用于野外长期监测的高密度电法设备进行现场监测,通过合理的布设电极,实现了现场电阻率的连续观测。(4)在灌溉和降雨前,黄土表层和剖面前端以及中间部分较深处存在较大的高阻区,灌溉以后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大,高阻区大面积减小,灌溉以及降雨后土壤整体电阻率表现为上部较下部高,灌溉比降雨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大。

苏俊伟[5](2020)在《运营期过湿路基电渗加固的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路基含水率极大地影响路基承载力,含水率过高会使路基正常施工受到干扰,并带来各种不明的工程隐患。运营期的路基在一系列内外因素作用下,会出现水分迁移和湿度重分布现象,路基土含水率上升甚至达到饱和,使公路在运营期发生水损害。因此,降低运营期过湿路基的含水率对保证道路正常使用有着重要作用。电渗法常用于高含水率土体的排水,具有排水效率高、土体固结快且不受土体颗粒大小的影响等优点,常被用于地基排水工程中。本文提出将电渗法用于运营期过湿路基排水工程中,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三维室内试验模型箱模拟运营期过湿路基的电渗排水过程,研究了不同电渗参数下土体模型的排水效果,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电渗过程中土体含水率数值的变化规律,为电渗法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本文设计了一套三维的路基电渗排水室内试验模型装置,利用该装置模拟运营期路基的电渗排水过程,研究不同通电方式、通电电压及土体初始含水率等排水工况下的路基排水过程,并对试验过程中土体整个空间不同点位的排水量、含水率、土体沉降和能耗等试验参数进行分析研究;(2)当采用不同通电方式进行排水处理时,电渗后的土体参数有较大差异。与连续通电排水相比,间断通电和间断反转电极通电的方式能有效延长土体的处理时间,且电渗后土体排水量大,土体含水率低;间断通电和间断反转电极处理效果相近,但间断反转电极通电能有效降低电渗过程中的能耗值;(3)电渗排水效率受通电电压的影响。当电压过低时,土体排水的有效电压较小,电渗效率较低;随着通电电压的升高,电渗的有效电能增大,电渗效率提高,通电电压达到45V时处理后的路基土含水率将满足工程要求。电渗过程存在最佳通电电压,超过最佳通电电压后,继续增大通电电压会导致电能的损耗增加,土体的最终含水率减小不明显,这将导致电渗后期的能耗增大。本试验中的最佳通电电压约为45V;(4)本文中土体初始含水率过低(低于23.1%)时无法进行电渗排水;不同土体初始含水率仅影响排水前期的排水效率,对后期排水效率影响较小;(5)数值模拟能有效反映出电渗过程中不同时刻土体各部位的含水率分布规律,通过对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电渗法能有效降低路基含水率;但由于在数值计算过程中不考虑土体含水率对土体电阻和电渗能耗的影响,使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金志伟[6](2020)在《盾构泥浆的真空—电渗排水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地下盾构隧道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高含水率泥浆,由于泥浆中含有膨润土及泡沫剂等高分子添加剂,具有高含水、低渗透、塑流性强等特性,在其运输中容易出现抛撒滴漏等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放置泥浆会占据大面积的土地导致土体资源的浪费并且产生环境污染,有时堆放不当还会形成地质灾害。基于此,需要对盾构泥浆脱水处理缩减泥浆的体积、降低运输和再利用的成本。传统的机械脱水法虽然能够有效地排出泥浆的自由水,但泥浆包含大量地黏粒时,机械脱水方法受到泥浆的水力渗透系数的限制,在泥浆排水硬化中难以有效地排出其中的弱结合水。近些年来工程技术人员把软基加固的电渗排水方法引进到泥浆硬化当中,它有着其他机械脱水法无法比拟的优势,电渗法的排水效果不受颗粒粒径的限制,与泥浆的水力渗透系数无关联、能有效地排出泥浆中的结合水。然而,电渗脱水机理不明朗和电渗设计方法的不明确一直制约着电渗技术的发展,因此对电渗脱水的机理研究和试验方法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对开敞式泥浆真空负压排水的机理进行了解释。指出真空负压对泥浆排水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泥浆中的水在孔压差的作用下被吸出;二是孔隙通道中的水在气体压强差的作用下向负压边界运移。(2)在扩散双电层模型的基础上,基于B-P模型和Helmholtz-Smoluchowski电渗模型推导了微流道中电渗流流速表达式并结合MATLAB对表达式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微流道的Zata电势、电场强度梯度与电渗渗透流速成正相关。(3)本文通过COMSOL求解了真空-电渗的排水固结控制方程,绘制了真空-电渗过程中的超静孔隙水压的时空分布图。结果表明,通过电渗技术对土体排水形成了负超静孔隙水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值受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控制,外因是对土体施加的电势梯度,内因是电渗透透系数与水力渗透系数之比,比值越大,形成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值越大,因此对电渗透系数较高的细颗粒土适合采用电渗法来进行脱水硬化。(4)通过自制的真空-电渗联合排水试验装置对经过沉淀初步处理的泥浆分别进行真空负压、电渗及真空-电渗联合泥水分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电渗联合泥水分离法优于真空和电渗单一方法,真空-电渗联合方法既可以排出泥浆中的自由水也可以排出渗透结合水,处理后的泥浆含水率大大降低,接近塑限,泥浆被有效硬化。

欧阳俊[7](2019)在《堤后桩基防渗的专项设计与研究 ——以江西九江江洲风电场工程桩基防渗为例》文中指出风电是目前技术较成熟且具有规模化发展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江洲风电场的开发建设作为江西省能源供应的有效补充,有利于省内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而且作为绿色电能,十分有利于缓解江西电力工业的环境保护压力,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风电机组基础为桩基础,考虑到沿江堤防堤基存在夹砂层或粉砂互层的等不利地质情况,同时考虑到江心洲大堤保护范围及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对桩基础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桩基础实施后需进一步分析和论证堤身、堤基的渗流稳定安全、堤后压盖安全以及项目实施后保证堤防安全需采取的补救措施。桩基础深入堤身或堤后现有覆盖层至相对不透水层,破坏覆盖层整体性,易形成沿管壁渗流通道,当堤外水位升高时,堤后出逸点渗透坡降大于堤后土体坡降允许值时,导致地基中细颗粒在渗流力作用下从土体骨架流出,进而沿土体与管壁接触薄弱带流失,容易造成管涌渗漏险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以免险情进一步恶化,特别在沿江堤防堤基存在砂层等不利地质的情况下,在较高承压水作用下,险情恶化容易出现涌水带砂,使堤基土体骨架遭受破坏,可能导致堤防发生塌陷甚至引起堤防决堤等重大事故发生。根据国家计委、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政[1992]7号)及江西省水利厅关于“权限内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规定确需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其他公共设施等需编制防洪影响评价报告及拟采取的防洪补救措施。通过对拟建工程近堤的桩基进行防渗专项设计,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以满足堤身及堤基渗流稳定的要求,保证堤防的安全。本文内容主要为风电机组及升压站桩基座落于江洲堤后的防渗专项设计及实施后评价;

高璇[8](2019)在《工业废渣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文中提出近3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建设不断扩张、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尤其是矿业开采、金属冶炼等产业的发展,导致重金属离子流入土壤、水、大气中。由于污染面积的不断扩大、蔓延的趋势,对粮食安全、人居住环境安全、饮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构成了威胁。因此全面执力于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技术刻不容缓,有利于实现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本论文以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基于工业废渣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依托,把水泥和电炉渣、转炉渣、水淬高炉渣、底渣作为固化剂,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壤,促进了工业废渣的资源化利用,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其中主要研究工业废渣在不同影响因素下,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浸出浓度和微观结构特性的变化规律。都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工业废渣的pH、元素组成和含量、XRD表征可初步判断出工业废渣的活性。4种工业废渣均呈碱性,均有游离的氢氧根能够与阳离子重金属形成共沉淀,得出电炉渣、转炉渣、水淬高炉渣的活性较强,底渣活性最弱。(2)分析养护龄期和工业废渣添加量不同条件下,对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得出结论:固化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工业废渣添加量、养护龄期的增长呈正相关。其中水淬高炉渣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好。但四种工业废渣在添加量为15%、养护7d时强度都能满足欧美国家的土壤修复标准(1Mpa)。(3)基于固体废物浸出毒性试验,分析养护龄期、工业废渣添加量对固化土体浸出浓度的影响。得出结论: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浸出浓度均随养护龄期和工业废渣添加量的增大而减小。其中电炉渣、转炉渣、水淬高炉渣固化铬污染土的固化效果比底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要好。浸出液pH值对工业废渣吸附重金属离子影响很大,随着浸出液pH值的增大,工业废渣对污染土中砷、铅离子的吸附能力增大。(4)对比分析了养护龄期和工业废渣添加量不同条件下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结构特征。得出结论:工业废渣在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过程中有大量水化产物生成,其孔隙数量和大小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大逐渐减小,结构稳定密实;其中转炉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最好,填充孔隙使得土体变得密实。

刘志涛[9](2019)在《铅污染高岭土电动修复与反向电渗流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电动修复技术是一种效率高、适用性强的新型土壤修复技术。本研究以人工配制的铅污染高岭土为研究对象,引入新型电动土工合成材料(EKG)电极,采用两种不同的电动修复手段,通过分析土体pH和含水率变化、土中元素迁移、修复能耗并结合重金属存在形式软件模拟,研究不同添加剂对污染土重金属去除效率的影响以及两种修复手段的差异性,并针对修复中出现的反向电渗流现象进行机理分析。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添加剂下阴阳极换水试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添加剂对修复后土体pH和含水率变化、能耗以及铅去除率的影响并结合Visual MINTEQ模拟分析原因。结果表明:修复过程中电流存在三阶段,修复后土体含水率都呈现中部高、两极低的规律,缓冲溶液控制土体pH的能力比酸强;针对铅污染土的电动去除,醋酸类的添加剂比柠檬酸类的添加剂效果更好,由于柠檬酸与铅离子易生成难电离的物质,不利于铅在电场作用下迁移;增大电压梯度和通电时间,铅去除率有一定提高,但去除单位铅能耗明显提高。(2)不同添加剂下阴阳极循环试验研究: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添加剂让土中重金属离子迁移与电渗流保持一致,通过分析换水试验和循环试验的电流、土体pH、土体含水量、重金属离子形式、修复后土壤铅残留量、土中固有元素的迁移以及能耗,对比两种试验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阴阳极循环解决了OH-和H+对土体的干扰,而且循环试验后土体pH和含水率都从阳极向阴极逐渐递减明显区别于换水试验;换水试验铅平均去除率为76.87%,且移除的铅84.6%都在阳极中发现,试验结束后土体中Mg、Ca、K、Fe元素含量明显减少;循环试验铅平均去除率66.97%,吸附树脂的吸附效果有待提高,土体中Mg、Ca、K元素减少量明显下降,Fe元素仍有明显下降。(3)反向电渗流机理分析:进行不同添加剂的电渗排水试验并结合不同溶液介质中高岭土ζ电位的分析。结果表明:醋酸、柠檬酸、醋酸钠加入高岭土中均会引起土体产生反向电渗流现象;引起反向电渗流的原因不是土颗粒ζ电位变成正值或产生新的胶粒,而是添加剂含有羧基,含有羧基的阴离子会结合一定量的水分子向阳极移动,导致产生反向电渗流。

高井超[10](2019)在《软土地基多电渗联合排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前苏联科学家Reuss在1809年通过实验第一次发现土中的电渗现象,到1939年由Casagrande将电渗技术用到软土地基的处理中后,各国学者对电渗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软土地基的快速高效排水和深土层排水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难题,电渗法因而再次受到关注。目前,如何利用电渗法快速高效排出软土地基中水是研究电渗解决软土地基排水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总结了电渗法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提高电渗效率的研究情况,电渗法在处理软软黏土地基中的优缺点等;通过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对辽宁沈阳建筑大学地下7m深的软黏土开展了多组室内模型电渗排水试验研究,主要探讨提高电渗法处理软黏土的排水效率和深土层电渗排水,为电渗法的推广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指导。主要工作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双水平电渗联合排水试验研究。完成了两个电渗排水系统下的双水平电渗排水试验和一个排水系统下的单水平电渗排水试验。通过对两组电渗排水试验的电渗排水量、排水时间、能量消耗、含水量变化等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得到双水平电渗排水试验的电渗排水效果优于单水平电渗排水试验。即经多电渗处理的电渗排水试验提高了电渗排水效率。二是电极板电渗排水试验研究。本部分共开展了五组电渗排水试验。五组基本电渗排水试验包括全绝缘电极板电渗排水试验、不绝缘电极板电渗排水试验、绝缘阳极板电渗排水试验、绝缘阴极板电渗排水试验、全绝缘电极板与绝缘阴极板联合下的电渗排水试验。得到如下结论:绝缘电极板电渗排水试验可提高电渗出水量、减少能耗、但是会延长电渗排水时间。联合电渗排水试验的电渗排水效果最佳。然后利用COMSOL来研究了竖向一维土柱试验板状电极电势场分布及变化规律。三是深土层逐级电渗排水设计,进行了两级电渗排水试验研究。设计了两组对比试验:一是全绝缘电极板逐级电渗排水试验,二是普通电极板逐级电渗排水试验。通过对比两组试验的排水量、排水时间、能量消耗、含水率变化等影响因素得到全绝缘电极板逐级电渗排水试验可提高电渗排水量、降低能量消耗。但也存在电渗时间变长及逐级电渗排水试验第一级阴极板下方有存水现象。

二、土体中电现象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体中电现象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软基电动化学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电动化学加固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试验类型
        1.2.3 软黏土动电特性及参数的影响
        1.2.4 土壤-电极界面损失和能耗
        1.2.5 电极材料和电极布置
        1.2.6 化学浆液
        1.2.7 工程应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电动化学加固的矿物学机制
    2.1 引言
    2.2 黏土矿物的晶体化学特征
        2.2.1 晶体的形成和控制因素
        2.2.2 硅酸盐晶体化学特征
    2.3 土-水-电解质系统的电化学性质
        2.3.1 黏土矿物的电荷
        2.3.2 土-水相互作用机理
        2.3.3 离子扩散双电层理论
        2.3.4 离子吸附和交换
    2.4 电场作用下的离子迁移机制
        2.4.1 电迁移(离子迁移)
        2.4.2 电渗透
        2.4.3 电场作用下多孔介质中离子耦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化学加固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调节溶液PH对电动化学加固的影响
        3.2.1 试验装置和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通电时间对电动化学加固的影响
        3.3.1 试验基本参数
        3.3.2 试验现象
        3.3.3 电流变化规律
        3.3.4 能耗和排水量
        3.3.5 土体电阻变化规律
        3.3.6 土体承载力分析
    3.4 盐溶液的掺量和浓度研究
        3.4.1 试验材料
        3.4.2 实验方案
        3.4.3 排水量
        3.4.4 加固后含水率
        3.4.5 加固后无侧限抗压强度(UCS)
        3.4.6 电极腐蚀与能耗
    3.5 注浆方式对电动化学加固的影响
        3.5.1 试验材料
        3.5.2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3.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6 试验曲线拟合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土电动化学加固机理
    4.1 引言
    4.2 软土的特性分析
        4.2.1 不同地区软土的共性与差异
        4.2.2 软土的结构稳定性
        4.2.3 有机质对软土电动化学的影响
    4.3 影响软土电动化学加固强度增长因素
        4.3.1 电渗流机理
        4.3.2 双电层厚度的改变
        4.3.3 离子迁移和胶结作用
        4.3.4 调节p H值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土电动化学加固微观分析
    5.1 概述
    5.2 微观机理研究方法
    5.3 微观特性测试设备及使用步骤
        5.3.1 多晶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5.3.2 扫描电镜(SEM)
        5.3.3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
        5.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化学成分分析(XRF)
        5.4.2 矿物成分(XRD)
        5.4.3 扫描电镜(SEM)
        5.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
    6.1 概述
    6.2 珠海南屏某基坑软基加固
        6.2.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6.2.2 电极设计和安装
        6.2.3 电动化学加固后含水率测试
        6.2.4 十字板强度测试
    6.3 珠海斗门A片区软基电动化学加固试验
        6.3.1 工程地质条件
        6.3.2 现场试验方案设计
        6.3.3 软基电动化学加固系统
        6.3.4 电流和排水量
        6.3.5 电渗透系数
        6.3.6 加固后含水率的变化
        6.3.7 强度指标
        6.3.8 孔隙比
        6.3.9 界限含水率的变化
    6.4 本章小结
    6.5 附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专利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污染地基土电渗加固和电动修复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污染地基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电渗加固污染地基土的研究现状以及基本原理
        1.2.1 电渗加固污染地基土的研究现状
        1.2.2 电渗加固污染地基土的基本原理
        1.2.3 电渗加固污染地基土的优势和劣势
    1.3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地基土的研究现状以及基本原理
        1.3.1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地基土的研究现状
        1.3.2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地基土的基本原理
        1.3.3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地基土的优势和劣势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思路和创新之处
        1.4.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2 研究思路
        1.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活源有机污染地基土电渗加固对比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预试验方案与结果讨论
        2.2.1 生活源污染地基土土样制备
        2.2.2 试验装置和仪器
        2.2.3 电渗加固效果评价参数选取
        2.2.4 预试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与方案改进
    2.3 正式试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与对比试验
        2.3.1 正式试验方案设计
        2.3.2 加固评价参数极差分析与验证性对比试验方案
    2.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4.1 电渗前后元素成分对比及机理分析
        2.4.2 基于含水量非均匀变化的污染土电导率和排水量的关系
        2.4.3 单位排水量能耗分析
        2.4.4 土体被污染前后电渗排水速率变化
        2.4.5 电极腐蚀、土体颜色变化及电极反应
    2.5 生活源污染地基土电渗加固方法可行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KG和铁电极处理重金属污染地基土试验研究和微观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EKG(电动土工合成材料)电极的改进与制作
    3.3 污染土电学参数测量方法杭理与试验装置介绍
        3.3.1 TDR100测试仪
        3.3.2 TDR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
        3.3.3 温度传感器与采集系统
        3.3.4 溶液电导率测试仪器
    3.4 试验设计与试验过程
        3.4.1 重金属污染土制备
        3.4.2 螯合剂准备
        3.4.3 试验方案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重金属含量与干扰解吸附分析
        3.5.2 加固修复过程中基于电导率等参数的污染物浓度计算方法
        3.5.3 含水量降低百分比和电渗排水速率
        3.5.4 接触电阻与单位排水量能耗
        3.5.5 EKG电极与土体的微观结构变化
        3.5.6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固相吸附作用和土体变形的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运移模型
    4.1 引言
    4.2 模型建立的基本方程和假定
        4.2.1 一维电渗固结理论
        4.2.2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运移理论
        4.2.3 重金属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
        4.2.4 Biot固结理论
    4.3 考虑固相吸附作用和土体变形的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运移模型
        4.3.1 固液相污染物质量守恒方程
        4.3.2 不同吸附模式下考虑土体变形的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运移方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电渗固结变形理论的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运移模型及其解析解
    5.1 Esrig电渗一维固结方程求解
    5.2 基于电渗固结理论的电动力学污染物运移模型解析解求解
    5.3 解析解验证与数值模拟
        5.3.1 解析解计算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验证
        5.3.2 Comsol对比验证及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宁波铜盆浦垃圾填埋场污染地基土加固修复现场试验
    6.1 试验场地基本情况及取土过程
    6.2 土体基本物理特性以及污染情况分析测试
    6.3 室内预试验以及现场试验方案设计
        6.3.1 室内预试验
        6.3.2 现场试验方案设计与步骤
    6.4 试验结果分析与尺寸效应分析
        6.4.1 重金属含量变化及竞争解吸附
        6.4.2 排水、沉降等数据变化规律
        6.4.3 尺寸效应分析
    6.5 关于现场大规模应用电渗加固和电动修复技术的思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3)分级真空预压与逐级加压电渗法处理吹填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真空预压法国内外研究概况
        1.3.2 分级真空预压法国内外研究概况
        1.3.3 电渗法国内外研究概况
        1.3.4 真空预压联合电渗法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分级真空预压联合逐级加压电渗法处理吹填土
    2.1 引言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土样
        2.2.2 试验装置
        2.2.3 试验过程
        2.2.4 监测和测试点的安排
    2.3 试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2.3.1 真空压力和电流
        2.3.2 排水量
        2.3.3 平均土表沉降
        2.3.4 含水率分布和十字板剪切强度
        2.3.5 电极腐蚀和电镜扫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级真空预压联合间歇逐级加压电渗法处理吹填土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土样
        3.2.2 试验装置
        3.2.3 试验方案
        3.2.4 监测与测试系统
    3.3 结果分析
        3.3.1 真空度和电流
        3.3.2 排水量
        3.3.3 土表沉降
        3.3.4 含水率
        3.3.5 十字板剪切强度
        3.3.6 电极腐蚀和能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真空梯度对分级真空预压法处理吹填土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土样
        4.2.2 试验设备
        4.2.3 试验方案
        4.2.4 试验过程
        4.2.5 监测和测试点的布置
    4.3 测试结果和数据分析
        4.3.1 真空压力和排水量
        4.3.2 平均土表沉降和最大差异沉降
        4.3.3 孔隙水压力
        4.3.4 含水率和十字板剪切强度
        4.3.5 颗粒分析和电镜扫描
        4.3.6 固结速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基于地电场探测的黄土含水率监测研究 ——以黑方台党川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水分监测技术
        1.2.2 物探技术在土壤水分监测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地形地貌特征
        2.1.4 地层岩性
        2.1.5 岩土体类型
        2.1.6 水文地质条件
        2.1.7 人类工程活动
    2.2 研究区滑坡发育情况
        2.2.1 滑坡空间分布规律
        2.2.2 滑坡时间分布规律
    2.3 研究区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3.1 黄土的物理性质
        2.3.2 黄土的强度特性
第三章 黄土电阻率的室内试验研究
    3.1 黄土试样的制备
    3.2 土壤电阻率的测试方法
        3.2.1 土壤电阻率
        3.2.2 二相电极法和四相电极法
        3.2.3 电阻率直流试验与交流试验
        3.2.4 电阻率的时间特性
        3.2.5 小结
    3.3 黄土电阻率与含水率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电场探测的现场监测
    4.1 高密度电阻率法
        4.1.1 高密度电阻率法系统工作原理
        4.1.2 电极的排列方式以及特点
        4.1.3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反演
        4.1.4 高密度电法监测设备的改进
    4.2 监测方案及其实施过程
        4.2.1 传感器布设
        4.2.2 高密度电法测线布置
        4.2.3 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与处理
    4.3 监测结果
        4.3.1 传感器监测
        4.3.2 高密度电法监测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电场探测的监测结果及应用
    5.1 斜坡电阻率剖面的获取
        5.1.1 灌溉对电阻率分布的影响
        5.1.2 降雨对电阻率分布的影响
    5.2 含水率剖面的获取
    5.3 高密度电法在斜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5.3.1 基于高密度电法监测的渗流场反演
        5.3.2 斜坡渗流稳性定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运营期过湿路基电渗加固的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基含水率变化
        1.2.2 电渗试验研究现状
        1.2.3 电渗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1.2.4 电渗机理研究现状
        1.2.5 电渗固结方程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基电渗排水法室内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电渗试验装置
        2.2.1 水平电渗排水试验箱
        2.2.2 电极管
        2.2.3 直流电源
        2.2.4 数据测量设备
    2.3 试验方案
        2.3.1 土样选取
        2.3.2 试验内容
    2.4 试验步骤
    2.5 试验测定参数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引言
    3.2 排水量变化
        3.2.1 排水量测点分布
        3.2.2 不同通电方式下电渗排水量变化规律
        3.2.3 不同通电电压电渗排水量变化规律
        3.2.4 不同土体初始含水率下电渗排水量变化规律
    3.3 土体含水率变化
        3.3.1 含水率测点分布
        3.3.2 不同通电方式下的含水率分布
        3.3.3 不同通电电压下含水率分布
        3.3.4 不同土体初始含水率下含水率变化分布
    3.4 土体沉降变化
        3.4.1 土体沉降测点分布
        3.4.2 土体沉降
    3.5 电渗过程中土体内电势变化规律
        3.5.1 电势测点分布
        3.5.2 不同通电方式下电势分布
        3.5.3 不同电压土体电势分布
        3.5.4 不同土体初始含水率电势分布
    3.6 单位排水量平均能耗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渗排水法的数值计算及分析
    4.1 概述
    4.2 数值计算方法选取
    4.3 数值计算方程
    4.4 模型求解
        4.4.1 计算模型建立
        4.4.2 方程输入及参数确定
        4.4.3 计算工况与边界条件
    4.5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1 土体含水率随时间变化
        4.5.2 不同通电电压下土体含水率变化
        4.5.3 不同初始体积含水率对电渗效果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盾构泥浆的真空—电渗排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真空预压的研究概况
        1.2.1 真空预压的应用概况
        1.2.2 真空预压机理的发展概况
    1.3 电渗的研究概况
        1.3.1 电渗的应用概况
        1.3.2 试验研究概况
        1.3.3 电渗理论的发展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泥浆的电渗联合真空排水试验
    2.1 试验装置
    2.2 盾构泥浆的基本特征
    2.3 试验方案设计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排水类型的变化
        2.4.2 电流变化
        2.4.3 电渗系数
        2.4.4 排水量
    2.5 小结
第3章 真空排水机理
    3.1 真空负压的排水机理
    3.2 真空度的发展规律
    3.3 真空三维固结理论
        3.3.1 基本假设
        3.3.2 真空负压固结方程的推导
    3.4 小结
第4章 电渗微观理论分析
    4.1 动电现象
    4.2 双电层模型结构
        4.2.1 黏土颗粒的带电性
        4.2.2 双电层
        4.2.3 理论模型
        4.2.4 电渗透系数
    4.3 小结
第5章 真空-电渗耦合理论分析
    5.1 电渗排水二维固结理论
        5.1.1 基本假设
        5.1.2 电渗固结方程的推导
        5.1.3 结果分析
    5.2 电渗排水三维固结理论
        5.2.1 电渗固结方程的推导
        5.2.2 分析和讨论
    5.3 电渗法的优缺点
        5.3.1 电渗法的优点
        5.3.2 电渗法的不足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堤后桩基防渗的专项设计与研究 ——以江西九江江洲风电场工程桩基防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国内外概况
    1.3 桩基防渗方案比选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江西九江江洲风电场工程涉河专项设计
    2.1 综合说明
        2.1.1 项目背景
        2.1.2 编制依据
        2.1.3 拟建江洲风电场基本情况
        2.1.4 风电场主体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2.2 水文
        2.2.1 河道概况
        2.2.2 水文基本资料
        2.2.3 气候概况
        2.2.4 水文泥沙特征
        2.2.5 径流
        2.2.6 设计水位
    2.3 工程地质
        2.3.1 前言
        2.3.2 场址工程地址条件
        2.3.3 场址工程地质评价
        2.3.4 地基承载力评价
        2.3.5 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2.3.6 建筑材料
        2.3.7 结论与建议
    2.4 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情况
        2.4.1 江洲圩区概况
        2.4.2 现状堤防情况
    2.5 风电机组及升压站桩基防渗专项设计
        2.5.1 风电机组及升压站布置
        2.5.2 地质情况
        2.5.3 风电机组或升压站对堤防影响初步分析
        2.5.4 基础渗流稳定分析及处理
        2.5.5 风机和升压站桩基防渗设计
        2.5.6 结论和建议
第三章 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
    3.1 江西江洲风电场风机基础防渗质量及效果
        3.1.1 风机施工过程
        3.1.2 历年险情对比分析
        3.1.3 可能影响及影响分析
        3.1.4 结论
        3.1.5 工程运行期防渗效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工业废渣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现状与进展
        1.2.2 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2.3 我国现有固化/稳定化药剂体系及药剂筛选
    1.3 技术研究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土
        2.1.2 固化剂
    2.2 试验方案
        2.2.1 配合比设计
        2.2.2 试验准备
        2.2.3 制样
        2.2.4 所涉及试验方法
        2.2.5 试验所需仪器
    2.3 本章小结
3 工业废渣的活性初步筛选
    3.1 活性评价方法
    3.2 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工业废渣固化稳定化重金属离子性能研究
    4.1 浸出液中重金属离子浓度
        4.1.1 浸出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浓度随养护龄期的变化
        4.1.2 工业废渣添加量对浸出液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
    4.2 浸出液的pH值
        4.2.1 浸出液pH值随养护龄期的变化规律
        4.2.2 浸出液pH值随工业废渣添加量的变化规律
    4.3 本章小结
5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力学性能研究
    5.1 工业废渣添加量的影响
    5.2 养护龄期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观特性研究
    6.1 养护龄期对固化土体微观结构影响
    6.2 不同种类工业废渣对固化土体微观结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章小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铅污染高岭土电动修复与反向电渗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动修复技术的原理
    1.3 电动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电动法修复铅污染土换水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2.1 土样
        2.2.2 化学试剂
        2.2.3 试验装置
        2.2.4 试验方案
        2.2.5 试验分析方法
    2.3 铅污染高岭土电动修复换水试验结果分析
        2.3.1 电动修复过程中电流变化分析
        2.3.2 电动修复过程中电渗流量分析
        2.3.3 电动修复后土壤pH分布
        2.3.4 电动修复后土壤含水率分布
        2.3.5 Visual MINTEQ模拟Pb2+与有机酸共存形式
        2.3.6 电动修复后土样中铅的迁移和分布
        2.3.7 电动修复能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法修复铅污染土循环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装置
        3.2.3 试验方案
        3.2.4 试验分析方法
    3.3 铅污染高岭土电动修复循环试验研究
        3.3.1 电动修复过程中电流变化分析
        3.3.2 电动修复过程中土体电势变化分析
        3.3.3 电动修复后土壤的pH分布
        3.3.4 电动修复后土壤的含水率分布
        3.3.5 Visual MINTEQ模拟Pb2+与有机酸、EDTA2Na共存形式
        3.3.6 电动修复后土中铅的迁移和分布
        3.3.7 电动修复后土体固有元素的迁移
        3.3.8 电动修复中能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向电渗流试验研究及Zeta电位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4.2.1 土样
        4.2.2 试验装置
        4.2.3 试验方案
        4.2.4 试验分析方法
    4.3 电渗排水试验宏观特性分析
        4.3.1 电流
        4.3.2 排水曲线
        4.3.3 土体电势及电阻变化
    4.4 微观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软土地基多电渗联合排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电渗的研究进程
        1.2.1 理论研究
        1.2.2 数值模拟
        1.2.3 模型试验
        1.2.4 实际工程应用
    1.3 提高电渗效率的研究现状
        1.3.1 电渗加固的影响因素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路线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2 双水平电渗联合排水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
    2.3 试验装置
    2.4 试验步骤
    2.5 试验结果分析
        2.5.1 电渗排水量和排水时间
        2.5.2 能量消耗
        2.5.3 含水量变化
    2.6 讨论
    2.7 结论
3 电极板电渗排水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装置
        3.2.1 主体试验装置
        3.2.2 电源装置
        3.2.3 测量装置
    3.3 试验方案
    3.4 试验步骤
        3.4.1 T1-T4组电渗排水试验步骤
        3.4.2 T5组电渗排水试验步骤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排水量和排水时间
        3.5.2 电流变化
        3.5.3 能量消耗
        3.5.4 含水量变化
    3.6 结论
4 板状电极扩散场的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定义
        4.2.1 建模流程
        4.2.2 AC/DC模型
    4.3 土中电势场的建立
        4.3.1 电磁学基本理论
        4.3.2 空间电势场模拟
    4.4 模型创立步骤
    4.5 本章小结
5 深土层逐级电渗排水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3 试验装置
        5.3.1 主体试验装置
        5.3.2 电源装置
        5.3.3 其他装置
    5.4 试验步骤
        5.4.1 M组电渗逐级排水试验步骤
        5.4.2 N组电渗逐级排水试验步骤
    5.5 试验结果分析
        5.5.1 电渗排水量和排水时间
        5.5.2 电流变化
        5.5.3 能量消耗
        5.5.4 含水量变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土体中电现象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基电动化学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 汤永强.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
  • [2]污染地基土电渗加固和电动修复理论与试验研究[D]. 臧俊超. 浙江大学, 2020
  • [3]分级真空预压与逐级加压电渗法处理吹填土试验研究[D]. 李哲. 上海大学, 2020(02)
  • [4]基于地电场探测的黄土含水率监测研究 ——以黑方台党川滑坡为例[D]. 孙彬. 西北大学, 2020
  • [5]运营期过湿路基电渗加固的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 苏俊伟. 山东大学, 2020(12)
  • [6]盾构泥浆的真空—电渗排水试验研究[D]. 金志伟. 南京大学, 2020(02)
  • [7]堤后桩基防渗的专项设计与研究 ——以江西九江江洲风电场工程桩基防渗为例[D]. 欧阳俊. 南昌大学, 2019(03)
  • [8]工业废渣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D]. 高璇.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9]铅污染高岭土电动修复与反向电渗流机理研究[D]. 刘志涛. 武汉大学, 2019
  • [10]软土地基多电渗联合排水试验研究[D]. 高井超.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电现象在土壤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