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行小额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 提高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1](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余丹妮[2](2020)在《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研究 ——基于龙县案例》文中研究指明“三农”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一直都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倍受各方面的关注。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的有力支撑。不管是国务院“一号文件”,或是银行监管文件,均对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做出了要求,特别是对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要强化服务三农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国有银行作为金融经济的核心,其本身的公共性也要求国有银行承担起服务三农工作的重任。国有银行参与惠农政策执行,具有政策性动因和商业性动因,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具有特殊性和必然性。国有银行本身具有资金雄厚、网点覆盖广、乡镇网点多、产品体系丰富、风控措施强等优势,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推动国有银行落实服务三农工作。国有银行在参与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通过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等,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农民创收增收、农业现代化转型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然而在现实执行中,仍存在着农村金融需求未有效满足、惠农政策执行流于形式、涉农金融产品服务不足、政府风险补偿不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差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对国有银行有效落实惠农政策,对农业、农村、农民更好地享受到金融服务,对国家三农工作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以上情况,本文结合公共政策执行理论、金融支农相关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借鉴国外经验等,并通过龙县国有银行服务三农的案例,具体阐述了国有银行在执行惠农政策中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惠农政策执行主体(国有银行、政府)、执行对象(农业经营主体)和政策执行环境(农村信用环境)三个维度,进一步提出国有银行需从扩大服务覆盖、拓宽支农模式、加强风险管控、提升队伍素质等着手,同时要加强政府及监管推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等方面,促进国有银行更加精准、高效地执行惠农政策,更有效地服务三农。
李晖[3](2020)在《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金融是核心推动力。然而在县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县域金融的发展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金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推动县域金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实现高效的资本累积与资本配置,如何提高农信社自身的发展实力极为关键,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很多县城内的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从而影响到农村信用社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效。如何进一步帮助农村信用社提高自身发展实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在关于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研究上,主要将研究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具体总结为:第一,针对文章主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等内容展开论述,以期能够更好地明确文章思路,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打下重要基础;第二,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念、特征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等相关理论进行论述,为文章主题的研究工作打下理论基础;第三,结合文献资料以及YG县农村信用社所获取的相关数据资料进一步对农村信用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有问题展开具体剖析;第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分别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出发提出具体解决对策来帮助YG县农村信用社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提高质量水平;第五,针对文章研究内容作出概括性总结,与此同时也针对文章研究作出展望。本文主要围绕YG县农村信用社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面临问题展开研究,对解决其中存有问题具有极大帮助。通过文章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YG县农村信用社解决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存有问题,从而提高YG县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本文关于主题的研究也能够为国内其他县级地区农村信用社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刘波[4](2020)在《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重视,如何解决农村金融服务落后的问题,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工作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关于整体的金融工作核心。尤其是对普惠金融概念深入落实到我国的各农村基层,强化金融体制基层建设,能够对广大农村贫困人口、低收入者和那些弱势群体实现真正的帮扶,也是现在我国农村金融工作重要工作内容。本文研究以永兴镇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当地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分布情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永兴镇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状况,并着重阐述了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现状;其次从审批流程、岗位配备、授信额度等角度分析了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再次从工作流程、人才战略、审批制度、风险控制等方面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本研究对更好地管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在研究过程中,以永兴镇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的我国农村信用社在进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贷款很难全面满足农户需求、贷款审批流程存在问题、贷款岗位配备不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结构不合理、信用贷款风险有效控制不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问题;通过大量的调研、访谈和文献查阅,归结为几个层次的原因,如对农户融资需求分析不清、审批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关键岗位人才严重缺失、信贷规模认识不足、农户信用及贷款后期风险控制有漏洞等;就如何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水平提出了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市场吸引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防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强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经理配置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有所借鉴。
嵇钰[5](2020)在《微小贷款发展中的服务创新研究 ——以江苏紫金农商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微小贷款是机构向中低收入阶层及中小企业提供小额信贷的服务活动,为低收入阶层进入信贷市场提供平等机会,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实现目标群体自助。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是薄弱环节,制约着农村发展。2019年中央1号文指出,要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微小贷款作农村金融机构重要支农业务,不断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中小企业的作用,依然是当前很有必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紫金农商银行为例,采用文献法等资料搜集方式,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对微小贷款的发展历程梳理、微小贷款发展中的服务创新分析。我国的微小贷款业务自引进后不断经历着政策革新、对象更新及业务创新,为农户等资金需求者提供了经营、消费等应急渠道,促进了机会公平;与此同时面临着社会经济、网络技术提出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着不能有效对接农户需求、遭遇技术发展瓶颈、缺乏发展定位等问题。通过对紫金农商银行的微小贷款研究,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对焦三农目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信贷风险文化教育与管理,强化信用体系建设,重视风险管理及延伸大数据应用范围等建议。
何松龄[6](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康巧丽[7](2020)在《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普惠金融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当前普惠金融主要实践区域在农村,而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则因立足村居社区、服务三农、网点遍布城乡各地等特点,成为践行国家普惠金融政策的重要力量。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作为一种有效的支农手段,对有效解决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融资问题起到了巨大作用,已逐渐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仍较弱,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也存在贷款管理成本及违约率高、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既要承担起践行国家大政方针、服务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责任,又要兼顾风险和收益以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长期地为农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稳定的金融服务这一社会目标,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仍然是一个重大问题。N市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本土金融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在农户小额信贷方面建立起了相应的业务发展及风险防控机制,但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年轻客户群体的进入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本文以N市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研究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及相关理论基础,并对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了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总结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接着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自然风险、声誉风险等方面,对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进行风险识别。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估,并结合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从研究结果来看,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其业务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较大提高空间,需进一步提升当前的风险控制措施,本文研究所得的结论,给N市农村商业银行提供借鉴及参考价值。
王胜男[8](2020)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小额贷款的供需情况分析 ——以山东齐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村脱贫工作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2013年,党和国家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扶贫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导向性。在精准扶贫中,小额贷款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路径,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商业银行,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了一系列小额贷款扶贫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无论是从银行层面的反馈,还是对农户层面的调研,均发现小额贷款扶贫工作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银行推动不积极,不敢贷、贫困农户不积极,不愿贷的不寻常现象。通过专门的扶贫效果调研也发现,无论是从银行层面的反馈,还是对农户层面的调研,均发现小额贷款扶贫的认可程度并不高。有鉴于此,本文从信贷额度、供给量与信贷成本等3个角度出发,就金融扶贫中小额贷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发现,金融扶贫中的小额贷款扶贫出现的问题,实质上是银行等贷款机构的小额贷款供给与贫困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和张力。从银行层面来说,本行利益最大化考虑的出发点使得银行在挑选贷款对象的时候偏好于信用等级较高的群体,贷款的覆盖面无法深度触及真正具有信贷需求的群体;另外一方面,贫困农户的经营观念及信贷途径偏好尚未扭转,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民间借贷等可替代性的信贷途径,使得对小额贷款的需求被压制,无法产生有效的需求。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小额贷款的扶贫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借助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方法,就上述难题出现的原因展开了系统研究分析,从消除信息不对称,促使经营风险下降层面切入,借助信贷目标瞄准作用机理、风险管控和分担作用等方面展开了针对性的应对,通过这一方式增强小额贷款的供需冲突,旨在增加收入、降低风险作为整体分析框架,从资产证券化、风险共担、信息共享及惩罚和激励等角度做出了小额贷款风险和收入平衡关系的尝试,同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对策。
肖节海[9](2020)在《永春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地区的建设和投入持续加大,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不断扩大,需要汇聚广泛的金融资源和社会力量,支农贷款的需求也变得更加急迫。为助力农村发展,农村信用社主动扛起金融服务乡村的大旗,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投放力度,取得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小额信贷作为一款支农的信贷产品,在解决农户生产资金困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在经济、信用双下行的背景下,还存在农业生产不确定性、小额信贷产品同质化竞争、发展潜力面临瓶颈以及小额信贷覆盖面广使风险防控难等问题,阻碍小额信贷的良性循环,影响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永春县信用社为研究对象,从小额信贷发展的相关理论展开,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完成了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包括农村小额信贷在支持农村发展中的优势理论和制约小额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理论;其次,基于永春县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发展潜力面临瓶颈、经营环境变数增多、产品服务短板凸显、数据共享不充分、风险防控难度较大等,并分析了风险成因;再次,建立风险因素评估模型,分析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针对当前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永春县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建议和对策。
郜祥安[10](2020)在《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控研究 ——以F农信社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力推广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片区的金融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支农贷款的需求变得更加急迫。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信用社主动扛起金融先行旗,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大农村地区信贷支持力度,大力投放农户小额贷款,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农户小额贷款作为一款支农的信贷产品,在解决农户资金困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但目前在经济、信用双下行的背景下,同时受农户小额贷款投向面广、农业生产不确定性和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农户小额贷款的风险逐步暴露,不良率居高不下。本文以F农信社为研究对象,从农户小额贷款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相关理论展开,以理论到实践,逐步完成了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识别和防控的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包括农户小额贷款和信贷风险核心概念,信息不对称、内控制度缺失和风险防控等相关理论;其次,基于F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的现状,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主要包括自然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分析了风险成因;再次,建立风险因素评估模型,分析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并对同业风险防控进行比较;最后,针对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成因及风险影响因素,提出联合净化社会信用环境、构建良好信贷文化、着力防控信贷领域风险、完善外部保障机制等控制对策。本文主要得到以下三点研究结论:一是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F市农业产业基础雄厚,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不断增大,这为F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二是F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成因主要为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信贷团队素质偏低、内控管理流于形式、还款保障有待完善等。三是信用风险是F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的最主要风险。在各种风险的影响因素中,农户信用状况,员工素质水平、合规意识,区域信用环境,农户的违约成本,信贷操作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等因素对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影响较大,在风险防控时应重点关注。
二、推行小额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 提高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行小额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 提高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的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
4.2.2 时变性检验 |
4.3 实证研究 |
4.3.1 TVP-SV-VAR模型 |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
5.1.1 PVAR模型构建 |
5.1.2 变量和数据 |
5.2 实证研究 |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
5.2.2 脉冲响应分析 |
5.2.3 方差分解 |
5.3 区域差异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研究 ——基于龙县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惠农政策 |
2.1.2 金融支农 |
2.1.3 国有银行 |
2.1.4 企业社会责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政策理论 |
2.2.2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
2.2.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2.4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动因分析 |
第三章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必然性和举措 |
3.1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必然性 |
3.1.1 国有银行服务宗旨的特殊性 |
3.1.2 中央对国有银行的具体要求 |
3.1.3 国有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
3.2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举措 |
3.2.1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总体情况 |
3.2.2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势 |
3.2.3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举措 |
第四章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涉农金融有效覆盖不广 |
4.1.2 惠农政策执行流于形式 |
4.1.3 涉农金融产品服务单一 |
4.1.4 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 |
4.1.5 政府风险补偿机制不足 |
4.1.6 涉农贷款违约风险较高 |
4.1.7 农村信用环境亟待改善 |
4.2 原因分析 |
4.2.1 惠农支农积极性不强 |
4.2.2 银行同业竞争日益加剧 |
4.2.3 涉农保险保障体系不全 |
4.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
4.2.5 农村信用环境不佳 |
第五章 国外银行经验借鉴 |
5.1 国外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经验 |
5.1.1 以农业经营主体为本的美国经验 |
5.1.2 以国家控制为主导的法国经验 |
5.1.3 凸显政府主导作用的印度经验 |
5.2 国外银行金融支农经验的启示 |
5.2.1 构建多层次、覆盖广的涉农金融体系 |
5.2.2 提供针对性、高效性的涉农金融服务 |
5.2.3 政府为银行金融支农提供强有力支持 |
5.2.4 注重发展农业保险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
第六章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建议 |
6.1 优化银行网点布局,扩大惠农金融覆盖 |
6.2 丰富惠农产品体系,增强执行政策能力 |
6.2.1 拓宽支农模式,丰富涉农产品体系 |
6.2.2 改进担保方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
6.3 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惠农支农可持续 |
6.3.1 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支农信贷管理能力 |
6.3.2 加强平台合作,实现风险分散风险转移 |
6.3.3 发展农业保险,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
6.4 提升支农队伍素质,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
6.4.1 提升支农队伍素质,增强服务三农能力 |
6.4.2 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激发银行内生动力 |
6.5 加强政府监管扶持,提升国有银行支农动力 |
6.5.1 加强政府监管扶持,保障银行合理利益 |
6.5.2 统筹政银担保合力,加大涉农扶持力度 |
6.6 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改变农业经营主体弱势地位 |
6.7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确保惠农政策精准执行 |
6.7.1 加强法律教育,增强农户法律意识 |
6.7.2 推行区域管理,实现区域信息共享 |
6.7.3 管理民间借贷,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龙县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情况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县域经济概述 |
2.1.1 县域经济的含义 |
2.1.2 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2.2.1 金融发展理论 |
2.2.1.1 金融结构理论 |
2.2.1.2 金融深化理论 |
2.2.1.3 金融约束理论 |
2.2.1.4 金融功能理论 |
2.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2.1 古典增长理论 |
2.2.2.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
2.2.2.3 新古典增长理论 |
第三章 YG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YG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
3.2 YG县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
3.2.1 YG县农信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3.2.2 YG县农信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3.3 YG县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
3.3.1 发展历程 |
3.3.2 业务规模 |
3.3.3 主要特点 |
3.3.3.1 坚持服务“三农” |
3.3.3.2 坚持普惠金融的市场定位 |
3.3.3.3 坚持加强队伍建设 |
3.3.4 主要做法 |
3.3.4.1 发挥庞大的金融网络优势服务县域经济 |
3.3.4.2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品牌 |
3.3.4.3 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农民增收水平 |
3.3.4.4 通过推行营销贷款为着力点延伸服务触角 |
3.4 YG县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1 外部宏观问题 |
3.4.1.1 供求错配 |
3.4.1.2 信用环境较差 |
3.4.1.3 农村金融知识薄弱 |
3.4.1.4 利益风险补偿机制欠缺 |
3.4.2 内部微观问题 |
3.4.2.1 资金不足 |
3.4.2.2 服务层次不全 |
3.4.2.3 不良贷款比例偏高 |
3.4.2.4 信贷业务创新不足 |
3.4.2.5 产权改革步伐缓慢 |
第四章 YG县农信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
4.1 优化外部宏观环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
4.1.1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4.1.2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
4.1.2.1 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环境 |
4.1.2.2 要坚决打击和制止信用缺失行为 |
4.1.3 不断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 |
4.1.4 完善利益风险补偿机制 |
4.2 调整YG县农信社内部经营策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
4.2.1 强化资金组织工作 |
4.2.2 拓宽服务层次 |
4.2.2.1 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
4.2.2.2 要提升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
4.2.3 采取有力措施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
4.2.3.1 深化信贷管理制度 |
4.2.3.2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 |
4.2.3.3 多措并举化解不良贷款 |
4.2.4 加强新的信贷产品创新 |
4.2.5 深化产权改革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背景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信用社 |
2.1.2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
2.2 农村小额信贷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
2.2.1 农村小额信贷的特点 |
2.2.2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作用 |
2.3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件 |
2.3.1 普惠金融理论 |
2.3.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3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理论 |
第3章 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现状 |
3.1 宜宾市农户小额信贷政策支持 |
3.1.1 评级授信 |
3.1.2 金融产品 |
3.1.3 财政贴息 |
3.1.4 贴息方式 |
3.1.5 风险补偿 |
3.1.6 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保证保险 |
3.1.7 保险保障 |
3.2 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发展概况 |
3.2.1 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发展历 |
3.2.2 永兴镇农村信用社现状介绍 |
3.3 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现状分析 |
3.3.1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分布 |
3.3.2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流程 |
3.3.3 近5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长情况 |
3.3.4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目前的管理架构 |
第4章 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贷款无法满足农户需求 |
4.2 贷款审批流程存在问题 |
4.3 贷款岗位配备不齐 |
4.4 小额信贷的结构不合理 |
4.5 信贷风险有效控制不足 |
第5章 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贷款无法满足农户需求原因分析 |
5.1.1 信贷需求量小 |
5.1.2 信用社需求调查工作不足 |
5.2 贷款审批流程缺陷原因分析 |
5.2.1 借贷者征信情况不了解 |
5.2.2 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 |
5.2.3 操作不规范 |
5.3 岗位不齐原因分析 |
5.3.1 人才严重缺失 |
5.3.2 现有人员存在全责交叉 |
5.3.3 职位风险与报酬不匹配 |
5.4 信贷的结构原因分析 |
5.4.1 问题对农业发展信贷规模认识不足 |
5.4.2 考核引导存在误区 |
5.4.3 金融政策限制 |
5.4.4 小额信贷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
5.4.5 农户金融信贷认识不足,违约率较高 |
5.5 信贷风险有效控制不足原因分析 |
第6章 改进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对策建议 |
6.1 厘清农户需求,提升小额信贷额度 |
6.2 优化贷款审批流程 |
6.3 强化小额信贷人员培养和配置 |
6.4 提升农户小额规模,扩大贷款市场吸引力 |
6.4.1 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 |
6.4.2 强化营销布局 |
6.5 防范小额信贷风险 |
6.5.1 强化对农户信用等级的管理 |
6.5.2 对恶意违约农户采取多重手段催收 |
6.5.3 加强贷后管理和信用风险的防范 |
第7章 研究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微小贷款发展中的服务创新研究 ——以江苏紫金农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相关理论回顾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搜集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搜集方法 |
1.5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5.1 重点与难点 |
1.5.2 创新点 |
2 我国微小贷款的发展背景与服务现状 |
2.1 我国微小贷款发展的背景 |
2.1.1 我国微小贷款的界定与特点 |
2.1.2 我国农村金融、农村信用社及微小贷款的发展 |
2.2 我国微小贷款实施存在的问题 |
2.2.1 机构运行与微小贷款成本高 |
2.2.2 农户认知、经营与担保限制 |
2.2.3 信用风险与不良贷款较高 |
2.2.4 微小贷款需求供给发生变化 |
2.2.5 金融体制与外部环境不完善 |
2.3 我国微小贷款发展的创新方向 |
2.3.1 市场细分理论下的差异化业务 |
2.3.2 服务对象多元化与服务理念深化 |
2.3.3 贷款技术的组织化增信升级 |
2.3.4 互联网大数据与金融产品的结合 |
2.3.5 微小贷款与保险、投资与贷款联动 |
3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 南京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与现状 |
3.1.1 南京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阶段 |
3.1.2 南京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与特点 |
3.2 紫金农商银行的发展 |
3.2.1 机构规模 |
3.2.2 资产总额 |
3.3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的发展 |
3.3.1 贷款总额 |
3.3.2 贷款业务 |
3.3.3 贷款行业 |
3.3.4 农林牧渔业贷款 |
3.3.5 贷款主体 |
3.3.6 担保方式 |
3.3.7 不良贷款率 |
3.4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特点分析 |
3.4.1 微小贷款的需求空间大,层次化的业务需求多 |
3.4.2 基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机构分布广泛 |
3.4.3 贷款服务三农与公共建设,具有指向性 |
3.4.4 发展趋势向好,不良贷款率横向比较偏高 |
3.4.5 消费性贷款超经营性贷款,担保方式变化有限 |
3.5 紫金农商银行前期发展中的困境 |
3.5.1 线下网络化平台的优劣势转化 |
3.5.2 单一信贷业务与需求多样化冲突 |
3.5.3 风险因素与不良贷款率偏高 |
4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的服务创新 |
4.1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的营销创新 |
4.1.1 服务理念更新与业务创新 |
4.1.2 网格化线下平台与电子银行设置 |
4.1.3 服务团队建设与文化塑造 |
4.1.4 贷款利率定价分类设置 |
4.1.5 营销创新对微小贷款的优化 |
4.2 紫金农商银行微小贷款的技术创新 |
4.2.1 组织化信用增级 |
4.2.2 ODS数据仓库项目建设 |
4.2.3 自动化审批与在线放贷 |
4.2.4 技术创新对微小贷款的优化 |
4.3 紫金农商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创新 |
4.3.1 流程化建设 |
4.3.2 标准化建设 |
4.3.3 风险防控创新对微小贷款的优化 |
4.4 微小贷款服务创新下存在的现象 |
4.4.1 担保方式的结构特征未发生变化 |
4.4.2 金融产品服务存在同质化现象 |
4.4.3 流程设置与风险防范有待优化 |
5 简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5.1 简要研究结论 |
5.2 政策启示与展望 |
5.2.1 进一步对焦服务三农目标,提高微小贷款效用 |
5.2.2 不断构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金融服务 |
5.2.3 采取组合分解策略,宣传与教育方式完善风险建设机制 |
5.2.4 延伸大数据应用范围,构建智能化贷后管理 |
参考文献 |
(6)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
第二节 理论借鉴 |
一、企业产权理论 |
二、制度金融理论 |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小额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2 关于小额信贷风险评估的研究 |
1.2.3 关于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农户小额信贷的界定 |
2.1.2 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 |
2.1.3 信贷风险管理的界定 |
2.2 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贷配给理论 |
2.2.3 篮子理论 |
2.2.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3 小额信贷风险的度量方法 |
2.3.1 德尔菲法 |
2.3.2 信用评分法 |
2.3.3 层次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1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现状 |
3.1.1 N市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3.1.2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概况 |
3.1.3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分类 |
3.1.4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流程 |
3.2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2.1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3.2.2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
3.2.3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信用情况评价体系 |
3.3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 |
3.3.1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2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识别 |
4.1 自然风险识别 |
4.1.1 农作物减收风险 |
4.1.2 基础设施损毁风险 |
4.2 信用风险识别 |
4.2.1 借款人欺诈风险 |
4.2.2 尽职调查风险 |
4.2.3 农户信用信息缺失风险 |
4.3 操作风险识别 |
4.3.1 信贷审批流程风险 |
4.3.2 人员风险 |
4.3.3 信息系统风险 |
4.4 声誉风险识别 |
4.4.1 客户投诉风险 |
4.4.2 不当宣传风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评价 |
5.1 风险评估方法阐述 |
5.1.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5.1.2 层次分析法运算步骤 |
5.2 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5.2.1 指标选取原则 |
5.2.2 风险评价模型及指标选择 |
5.3 构建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评价模型 |
5.3.1 矩阵构建 |
5.3.2 指标权重 |
5.3.3 评价结果 |
第6章 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风险控制措施 |
6.1 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
6.1.1 完善借款人准入机制 |
6.1.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6.1.3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
6.2 操作风险控制措施 |
6.2.1 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
6.2.2 加大科技系统支撑 |
6.2.3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
6.3 声誉风险控制措施 |
6.3.1 规范业务宣传方式 |
6.3.2 提升舆情管理能力 |
6.4 自然风险控制措施 |
6.4.1 分散资金投向 |
6.4.2 落实农户保险制度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精准扶贫视角下小额贷款的供需情况分析 ——以山东齐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小额贷款的运作模式研究 |
1.3.2 小额贷款对脱贫效果研究 |
1.3.3 小额贷款的配给效率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小额贷款概述 |
2.1 小额贷款含义 |
2.2 小额贷款的特征 |
2.2.1 贷款对象为低收入者 |
2.2.2 贷款数额小贷款期限短 |
2.2.3 担保形式多元化 |
2.3 小额贷款实现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 |
2.3.1 金融排斥理论 |
2.3.2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2.3.3 普惠金融理论 |
第3章 山东齐河农商行小额贷款供需分析 |
3.1 齐河农商行小额贷款供给情况 |
3.1.1 齐河农商行简介 |
3.1.2 小额贷款为全行战略性业务,贷款规模持续增长 |
3.1.3 贷款聚焦三农主业,但用途监管难落实 |
3.1.4 小额贷款的发放形式多样,授信以整村授信为主 |
3.1.5 贷款期限逐步灵活,客户认可度逐步提高 |
3.2 齐河农村贫困户小额贷款需求分析 |
3.2.1 需求的调查 |
3.2.2 贫困户的资金需求具有普遍性 |
3.2.3 贫困农户对农商行小额贷款偏好程度较低 |
3.2.4 贫困农户的实际信贷用途以日常生活为主 |
第4章 山东齐河贫困户小额贷款供需冲突分析 |
4.1 小额贷款存在着较大的供需冲突 |
4.1.1 贫困农户存在资金需求缺口,但实际贷款意愿不高 |
4.1.2 贫困户对齐河农商行的贷款意愿较低,更愿意寻找借贷途径 |
4.1.3 贫苦户的贷款用途与银行设定的贷款用途不一致 |
4.2 小额贷款供需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1 博弈行为问题 |
4.2.2 信息不对称问题 |
4.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齐河县农商行与贫困户的博弈分析 |
4.4 小额贷款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
4.4.1 逆向选择问题 |
4.4.2 道德风险问题 |
4.5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小额贷款供需冲突的问题分析 |
4.5.1 逆向选择与小额贷款供需冲突 |
4.5.2 道德风险与小额贷款供需冲突 |
第5章 小额贷款供需冲突的解决路径 |
5.1 解决思路 |
5.2 具体内容 |
5.2.1 精确瞄准与识别机制 |
5.2.2 风险防范与分担补偿机制 |
5.2.3 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 |
5.2.4 激励与惩罚机制 |
5.3 政策建议 |
5.3.1 建立金融扶贫长效机制,推动金融服务多元化发展 |
5.3.2 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和信用信息共享体系 |
5.3.3 完善小额贷款风险的补偿与分担制度 |
5.3.4 加强农村金融人才队伍的培育 |
5.3.5 建立全国性的扶贫基金组织,提高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力度 |
5.3.6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永春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小额信贷支持农村发展的优势理论 |
2.3 制约小额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 |
3 小额信贷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
3.1 营造农村金融环境 |
3.2 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
3.3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
3.4 支持三产融合发展 |
4 永春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现状及做法 |
4.1 现状 |
4.2 主要做法 |
5 永春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
5.1 发展潜力面临瓶颈 |
5.2 经营环境变数增多 |
5.3 产品服务短板凸显 |
5.4 科技产品接受度低 |
5.5 信息数据共享不足 |
5.6 风险防控难度较大 |
6 小额信贷风险防控实证分析 |
6.1 贷款五级分类的定义 |
6.2 变量选择 |
6.3 样本情况 |
6.4 建立模型 |
6.5 结果分析 |
7 小额信贷发展对策 |
7.1 加强小额信贷创新,突破发展瓶颈 |
7.2 加大小额信贷供给,应对环境变数 |
7.3 畅通服务渠道,补齐服务短板 |
7.4 聚焦回归本源,提升产品接受度 |
7.5 践行支农支小,实现信息共享 |
7.6 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贷风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控研究 ——以F农信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2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农户小额贷款 |
2.1.2 信贷风险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内控制度缺失理论 |
2.2.3 风险防控理论 |
3 F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识别 |
3.1 F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的现状 |
3.1.1 F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2 F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的基本概况 |
3.1.3 F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的业务运行模式 |
3.2 F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的主要风险 |
3.2.1 自然风险 |
3.2.2 信用风险 |
3.2.3 操作风险 |
3.2.4 市场风险 |
3.3 F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
3.3.1 农户信用意识淡薄 |
3.3.2 信贷团队素质偏低 |
3.3.3 内控管理流于形式 |
3.3.4 还款保障有待完善 |
4 风险因素实证研究 |
4.1 风险因素评估模型建立 |
4.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2 风险因素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 |
4.2.1 选取风险因素指标 |
4.2.2 构建风险因素判断矩阵 |
4.2.3 风险因素层次排序并一致性检验 |
4.3 风险因素评估模型结果分析 |
5 同业风险防控比较研究 |
5.1 风险状况比较 |
5.1.1 总体风险状况 |
5.1.2 沿海县市风险状况 |
5.1.3 山区县域风险状况 |
5.2 风险防控比较 |
5.2.1 自然风险防控比较 |
5.2.2 信用风险防控比较 |
5.2.3 操作风险防控比较 |
5.2.4 市场风险防控比较 |
6 加强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控的对策研究 |
6.1 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
6.1.1 打造良好信用环境 |
6.1.2 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
6.1.3 整合信用查询平台 |
6.2 构建良好信贷文化 |
6.2.1 加强信贷团队建设 |
6.2.2 推进信贷文化建设 |
6.3 着力防控信贷领域风险 |
6.3.1 强化内控制度执行 |
6.3.2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
6.3.3 加大风险化解力度 |
6.4 完善外部保障机制 |
6.4.1 提升农业保险保障 |
6.4.2 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推行小额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 提高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研究 ——基于龙县案例[D]. 余丹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3]YG县农村信用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晖.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永兴镇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波. 西南大学, 2020(05)
- [5]微小贷款发展中的服务创新研究 ——以江苏紫金农商银行为例[D]. 嵇钰. 浙江大学, 2020(02)
- [6]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7]N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康巧丽. 华侨大学, 2020(01)
- [8]精准扶贫视角下小额贷款的供需情况分析 ——以山东齐河为例[D]. 王胜男. 南昌大学, 2020(01)
- [9]永春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 肖节海.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控研究 ——以F农信社为例[D]. 郜祥安.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标签:三农论文; 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农村信用社贷款政策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