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初探

环境教育初探

一、对环境教育的初步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孙雅妮[1](2020)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保护地资源的破坏,还会提升群众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工作尚不完善,缺乏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其标准化作为生态文明领域的标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为了给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质量控制标准和行业指导依据,促进自然保护地资源的保护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及系统分析法,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发展及标准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分类法、过程法和三维坐标法构建了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最终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的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存在一些如以科普解说、自然体验为主,教育手段较少,缺乏人才和资金保障,管理权责不清,工作流程不清晰等问题,机遇和挑战并存,急需加强环境教育标准化和管理工作。(2)直接对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做出规范的标准仅有14项,数量少,覆盖的范围和领域不够全面,自然保护地的环境教育缺乏法律法规和标准保障。(3)可编制进标准体系表的现行标准数量较少,可以援用的标准仅有3项,在补充修改后列入标准体系标的标准有16项,迫切地需要增加现行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相关标准。(4)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应从标准化领域、层次、标准要素三个维度构建,并编制配套的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共有标准77项,其中需要补充修改的标准有16项,可直接援用的有7项,还需新增54项标准。文章结合研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积极拓宽环境教育发展方式;加快国家及行业环境教育标准的制修订;建立配套的管理和评价反馈机制等建议。

周一博[2](2020)在《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的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教育在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推动近三十年之久,自2010年公布《环境教育法》开始提供制度保障。继美国、巴西、日本、韩国、菲律宾对环境教育立法进行实践之后,我国台湾地区作为全球第一个环境教育立法的地区,有众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因此,本研究采用深度个体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描述性归纳法、文献分析法为研究方法,探讨台湾地区环境教育制度与实践的发展,以提供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执行状况之全貌,以及其他拟进行环境教育法制化之构建的地区或国家借鉴经验及启示。引言部分,指出了当前学界将公众参与作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的主要对策之一,主要聚焦于信息公开、听证会、公示等外部措施,对环境主体环境能力之改善存在些许空白。以及在海峡两岸既有的文献资料中,学界关于台湾地区环境教育立法研究关注较少,尚未有较为系统性研究。第一章,台湾地区环境教育立法背景与过程。本章以1992年台湾地区环境教育立法正式提出为节点。一方面,自此时间节点之前台湾地区环境公害、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教育发展等影响立法的背景因素进行探索。另一方面,自环境教育法正式提出至2010年6月5日正式公布,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构建的过程概述及分析。第二章,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的主要内容。本章分析了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所涉及的17项制度规范,以此作为本文讨论的法律语义范围。并将所涉及的213条条文,以《环境教育法》为主线,横向系统化解析并归纳为一个基本规范部分以及执行制度、品质认证制度、审查评议制度、保障制度、反馈制度五项主要法律制度。第三章,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的成果与不足。本章节就历年环境教育执行成果提报和多位受访者参与之重要经验来探讨台湾地区实施九年过程中,五项法律制度实践中的真实状况、社会意义以及规范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从而造成的衍生问题等,并据此进行剖析。在环境教育法律体系保障下台湾地区的环境教育经费、设施场所、专业人员等基础保障充足、民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境教育市场规模增加。但在执行过程中法律定位与执行之间的矛盾、环境教育内涵存在理解差异、环境教育时数执行形式化、环境教育基金效用受限、认证制度定位及背书不清楚等困境,制约着该体系价值的进一步实现。第四章,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的经验启示。该章节以拟进行环境教育法制化之构建的地区或国家为角度,总结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制度及实践经验。欲建构科学的环境教育制度保障,应当明确制度目标,选择适宜体系为构建前提,通过保障管理体系、人员、场域、基金等资源为基础,构建多中心主体合作参与主体模式、以系统及主体为主要施行路径,实质约束与激励并重的执行措施、丰富政策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塑造出“执行——评估”的闭环。结语部分,指出环境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公众了解环境伦理,做出明智且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拥有制度保障的环境教育可以更好、更快地达到此目标。

彭卿卿[3](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改善、治理环境问题迫在眉睫,环境教育是必要措施,所以近些年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逐渐升高。生物学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多与环境、资源、人口、科技等方面有关,所以高中生物学课程可以作为环境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在新课改的推行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为在生物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笔者以重庆市南坪中学高一(4)班和(6)班的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挖掘出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探究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渗透环境教育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掌握、环境态度的转变、环境行为的形成、对渗透环境教育持有的态度以及生物学学科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环境知识、态度、行为、对渗透环境教育的态度以及生物学成绩方面无显着性的差异。以高一(4)班作为实验班渗透环境教育,以高一(6)班作为对照班进行正常的生物学教学。经历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在环境知识掌握、环境态度改变以及环境行为形成方面,实验班的后测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后测成绩,二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独立样本t检验);在对渗透环境教育持有的态度方面,实验班的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实验班前测成绩(P<0.05,配对样本t检验);在期末考试成绩方面,实验班的生物学平均分为75.57,对照班生物学平均分为69.96,实验班生物学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有效果的。笔者根据本次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建立制度化的渗透环境教育体系;有效选择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教学;教学时把握好环境教育的“度”,学会分担给各科教学。最后,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坚持,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努力。

张涛[4](2020)在《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与之相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因此,将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成为了教师教育研究者和环境教育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分析了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的内涵以及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对学校环境教育的意义,并对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指出现今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现状中存在教师对环境教育内涵理解单薄、对中小学环境教育认知不足、教师环境教育技能缺失、教师缺乏跨学科的环境教育合作交流、教师对环境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评价意识薄弱、部分教师环境意识欠缺等问题。结合访谈,对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指出,提升教师环境教育素养首先要更新教师环境教育认知,增强环境教育意识。其次要发挥学校的整体教育功能,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再次是重视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培养。最后是中小学教师的自我努力。

嵇淑珍[5](2020)在《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选择研究 ——以济南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越来越重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2016年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简称《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展学校环境教育,培养环保专业人才,更好的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输出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承担着培养更多更好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重任;中职学校学生又是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直接参与者与执行者,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开展环境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成为当今中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进行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全面、长期的过程,而我国中职学校环境教育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运用有效路径培养中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还有待探索。本文所研究的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是为了实现环境教育目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学工具、渠道,将环境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环境行为能力的过程中所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其中的环境教育指宏观层面的学校环境教育,它是以老师为教育主体、学生为教育客体,以培养环境知情意行为内容,以树立学生生态文明观为重点的绿色教育。本文通过梳理有关环境教育的理论,结合我国环境教育发展,对中职学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环境教育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相关环境教育经验对中职学校环境教育的路径进行研究和探索。本研究以中职学校为背景,选取济南部分中职学校为样本,从学生和老师两个维度具体分析出中职学校环境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和教师环境素养差、教学方法片面、教育途径狭窄等问题。主要影响因素是学校环境教育滞后、社会的重视不够、教师素质与经历缺乏。针对以上问题,在文章的第四部分,通过文献参考,吸收国外相关环境教育研究成果,从理论实践结合的需要、国家政策的要求、教育目的与内容的需要、中职学校育人目标的要求出发,提出理论与实践、内部与外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路径优化原则。在文章第五部分,将优化措施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检验发现,运用恰当的环境教育路径对学生环境素养的提高有着显着作用,从而加强了中职学校培养环境职业专业人才的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强国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韩百川[6](2020)在《环境教育背景下的国家矿山公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全球人口剧增,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导致全球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培养好公民的环境意识,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而环境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定途径进行培养,而环境教育正是为这一目的而产生的;环境解说是实现环境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环境教育得以发挥作用的有力保证;而健全的环境解说系统是环境解说实施的基础。国家矿山公园将废弃的矿山环境重新利用,以矿业遗迹景观为主题,其优秀的环境教育资源应该被充分利用;目前关于国家矿山公园环境教育及环境解说系统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在国内外在环境教育和环境解说系统研究基础上,以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风景园林学科特点,以环境教育为出发点,重点从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将环境教育的理念及方法应用到国家矿山公园的开发建设中,通过合理的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将国家矿山公园的资源转化为环境教育资源,探索国家矿山公园环境解说系统相关理论。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对台湾桃源县东眼山森林游乐区和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环境教育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环境教育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吸取其环境教育理念,结合国家矿山公园的资源特色,总结形成了国家矿山公园环境教育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公园环境教育目的、目标、受众、内容和组织形式。其次,通过问卷方式对公众对国家矿山公园环境教育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了目前公众对环境教育的认知与情感态度、公众对国家矿山公园环境教育内容的需求、公众对环境解说方式的偏好和对环境解说系统特性的偏好情况;再次,综合前期文献总结与问卷分析,提出环境教育背景下的国家矿山公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理论框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环境解说系统的组成要素与系统功能、主要规划目标与原则和环境解说系统实现环境教育功能的途径。最后,以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作为实例,完成其环境解说系统规划和设计。通过对其环境解说系统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将公园环境解说系统整体布局规划为“1个环境教育中心+1个寿山石博物馆+2个游客服务中心+3条主题游线+4条特色解说步道”,最后对公园环境解说系统的解说步道、解说牌、游客服务中心、环境教育中心、出版物和环境解说活动六个分项提出设计策略。

方阳阳[7](2020)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及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以信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只有他们树立了正确的环境观,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2017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其对环境教育相关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环境教育教学策略的探究,进而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不断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人进步的需要,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调研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及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对目前信阳市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现状开展调查;并探讨环境教育现存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结合信阳市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及优化建议,并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案例。首先,选取河南省信阳市、县、镇三级4所高中12个班级的4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所在学校的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4所信阳市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得到了基本的贯彻和落实,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环境基础知识;(2)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环境基础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环境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欠缺;(3)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行为具有浅层性特征;(4)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教学存在教育模式单一化与教师环境教育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其次,在对信阳市、县、镇三级4所高中地理教师专题访谈的基础上,来探究信阳市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现存的问题及产生原因:(1)环境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2)缺乏专业的环境教育师资力量;(3)环境教育教学资源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开发环境教育相关的素材;(4)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功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通过对目前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教育教学策略及优化建议:(1)转变传统思想,重视环境教育。学校应将环境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使环境教育不再是教师的自发性行为,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环境素养。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学习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充实自己环境教育专业知识;(3)挖掘地理素材,丰富环境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环境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环境教育;(4)走出教室校园,开展多样环境保护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周边的环境知识,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5)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兴趣;(6)改进评价体系,落实环境教育有效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水平、解决环境问题技能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行为状况的评价。

赵张弛[8](2020)在《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落实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一定要加快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治理的步伐。环境保护,教育先行,而环境教育想取得效益最大化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这使得环境教育立法工作势在必行。我国的环境教育立法走的是先地方,后国家的道路,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完成环境教育法规的制定。本文以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中外环境教育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从环境教育的产生、发展历程、目标、内涵和意义着手,对环境教育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在立法工作时更好的把握环境教育的内容。第三章结合黑龙江省自身实际情况和环境教育的开展情况,深入分析了黑龙江省进行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确定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依据基本形成,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立法现实条件已经具备。第四章重点阐述美国和日本在环境教育立法方面的内容和发展历程,借鉴了已经取得成果的国家在和环境教育立法中的先进模式和经验。第五章从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的背景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自身特点出发,从立法目标、立法原则和基本制度方面,构思了关于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工作中的建议。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过程中,应当确立以发展完善环境教育专业、促进环境教育专项资金利用法制化、加强政府和环境教育相关部门协作以及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为目标,以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并构建以环境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环境教育培训制度、环境教育评价制度和环境教育监管制度为框架的基本制度,明确环境教育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对环境教育立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推动黑龙江省环境教育法制化的进程,早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刘紫微[9](2019)在《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风景区的发展历时多年,已具备一定规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建设载体。但由于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缺少对于环境教育规划设计的指导和规定,使得众多风景区在科研科普方面一直处于明显的劣势。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着重体现在国家加紧对中国国家公园制度的建设。在我国国家公园建立之前,风景区一直作为一定意义上的我国国家公园的位置架构存在着,对于风景区以及对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益的。论文在针对目前环境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理论分析基础上,由国内外环境教育应用研究入手进行研究,提取出适宜我国自然公园环境教育规划借鉴的启示,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目前我国环境教育总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行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体系构建。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针对太阳岛风景区环境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根据构建的环境教育规划体系制定相应的环境教育应用规划设计及措施。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相关概念及应用理论。对论文进行深入的前期研究,详细阐述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归纳总结目前环境教育研究的现有成果及欠缺点,根据问题制定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主要针对环境教育相关概念、概念辨析、相关应用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本篇论文所运用的理论模型,为之后的论文写作做充分的理论准备。第二部分:国内外环境教育应用分析。由环境教育意识起源的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机制入手进行研究,全面深入地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规划设计的现有成果以及国内外优秀环境教育案例,并提取出适宜我国自然公园环境教育规划借鉴的启示。第三部分: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体系构建。对目前我国环境教育总体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详尽的分析。根据分析结合理论及实际,针对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体系构建提出问题并解决。通过所构建的环境教育规划体系用以指导第三部分太阳岛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设计。第四部分:通过前文所构建的环境教育规划体系和对太阳岛风景区环境教育现状的调研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环境教育规划应用,以此对前文所总结的环境教育规划体系一般规律进行印证。针对太阳岛风景区环境教育现状关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概况以及环境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根据前文构建的环境教育规划体系制定相应的环境教育规划设计及措施。论文的核心部分即第三部分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体系的构建,建立在环境教育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调查问卷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应用规划,由此论证论文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刘静佳[10](2019)在《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没能从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应运而生,成为了改善环境污染和防止破坏的有效方式之一。国家公园作为重要的保护地类型,也承担着环境教育的核心功能,这一功能将对国家公园功能体系的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国际上国家公园一直都是环境教育天然的大教室。然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中国国家公园有了漂亮的环境教育大教室,却出现了少有学生、少有教师、少有教材、少有教育机构的“一有四少”的状况,环境教育教室缺乏活力;而在国家公园之外,以自然教育和自然体验为主要表现的环境教育类商业活动却供不应求。面对这两组冷热矛盾,建立中国的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将人们吸引至国家公园场域内主动接受环境教育,成为国家公园探索和发展的一个新命题。囿于社会发展阶段和国家公园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局限,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研究此前并没有在国家公园的系列研究中占到重要位置。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过程中,应该以系统思想和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引入系统理论、动力机制和多中心理论对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是一种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从要素至系统至功能再到路径的体系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构建了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双模型引入系统理论、动力机制和多中心理论等相关理论,基于理论与现实的依据,在对模型要素进行筛选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的结构模型(ESFP-S),这一模型包括系统要素(E-Elements)、动力子系统(S-Subsystems)、功能(F-Functions)和路径(P-Paths)四要素,体现了动力机制的整体存在,缺一不可。进一步厘清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构建了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机理模型(ESFP-M),为黄石与普达措的对比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2、运用动力机制双模型对比发现普达措的短板通过运用ESFP-S和ESFP-M动力机制双模型,根据在美国和中国的田野调查资料,将黄石和普达措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动力机制无论是要素构成还是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未真正构建起来。黄石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磨合,环境教育已经进入“汽车”时代,动力系统要素齐备,建立了以推动力、协同力、引导力、拉动力和驱动力为作用力的动力子系统,这五种力的合力决定了黄石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动力,合力的大小决定了动力的大小,使得黄石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沿着公益性、市场性和混合性三条路径前进,成为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国际范例,在不同的道路上都能发挥动力机制,飞速前进。同黄石相比,普达措环境教育的动力机制存在如下短板:①结构模型(ESFP-S)中系统要素、动力子系统、功能和路径都存在缺失问题;②机理模型(ESFP-M)中人员流和资金流呈现单一、媒介流呈现静态化的特征;③其动力子系统中摩擦力系统的存在对公园环境教育的动力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力,尚未形成闭合的动力功能。动力系统要素的单一和阻力的存在对公园环境教育的开展起着制约作用,容易形成“木桶”的短板原理;加之年轻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在现阶段走在唯一道路上却受限于种种摩擦阻力,动力系统也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的良好运转受限于协同力子动力系统的不完善和不完备,因此需要结合公园的实际状况以及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现实需求,弥补短板。3、修正普达措模型并构建其环境教育动力机制体系通过前述理论研究和案例对比研究,对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的模型进行修正,主要从要素健全、动力系统提升、功能完善和路径开拓四个方面进行修正。根据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中存在的要素、动力子系统、功能和路径的缺失问题,提出了从理念、主体、利益和制度维度的多维构建策略,来实现普达措国家公园动力机制的良好协调运作,从而实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创新点主要有三:一是构建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的理论双模型;二是构建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体系;三是发现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子系统内含的摩擦力系统。研究对于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动力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解决中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中出现的两组冷热矛盾,促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二、对环境教育的初步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环境教育的初步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与发展现状
        2.1.1 国外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与发展现状
        2.1.2 国内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研究与发展现状
        2.1.3 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2.2 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研究与发展现状
        2.2.1 国际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现状
        2.2.2 国内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现状
    2.3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2.3.1 相关概念
        2.3.2 标准体系的基本理论
    2.4 标准体系构建的方法比较研究
        2.4.1 层次分析法
        2.4.2 过程法
        2.4.3 分类法
        2.4.4 三维坐标法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资料来源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现行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分析
    4.1 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分析
    4.2 我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4.3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需求分析
    4.4 国内外现行标准适用性分析
        4.4.1 国外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现行标准适用性分析
        4.4.2 国内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现行标准适用性分析
    4.5 小结
5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构建
    5.1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5.2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
    5.3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的依存主体
        5.3.1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要素的选择与确定
        5.3.2 研究方法
        5.3.3 问卷设计与回收
        5.3.4 结果分析
        5.3.5 标准体系要素分析
    5.4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框架
        5.4.1 标准领域
        5.4.2 标准要素
        5.4.3 层次
    5.5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表
    5.6 标准体系表编制说明
    5.7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自然保护地标准名录
附录B 中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相关标准名录
附录C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要素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流程
    (五)研究方法
        1.深度个体访谈法
        2.参与观察法
        3.文献分析法
        4.描述性归纳法
一、台湾地区环境教育立法背景与过程
    (一)台湾地区环境教育立法之背景
        1.环境公害之频发与救济
        2.自然资源之破坏与保育
        3.世界环境教育之思潮与启蒙
        4.在地环境教育之实践与发展
    (二)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之沿革
        1.萌芽阶段(1982年—1992年)
        2.发展阶段(1992年—2007年)
        3.法制阶段(2007年—至今)
二、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规范
    (二)执行制度
    (三)品质认证制度
    (四)审查评议制度
    (五)保障制度
    (六)反馈制度
三、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的成果与不足
    (一)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既有成果
        1.环境教育法律体系形成
        2.环境教育基础保障充足
        3.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
        4.民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
        5.环境教育市场规模增加
    (二)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现有问题
        1.法律定位与执行之间存在矛盾
        2.环境教育内涵泛化风险
        3.环境教育时数执行形式化
        4.环境教育基金效用受限
        5.环境教育认证定位不清
四、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的经验启示
    (一)构建前提:整合既有需求及资源
        1.明确环境教育制度目标重心
        2.选择环境教育制度嵌入体系
    (二)基础方面:构建系统资源支应
        1.部门管理体系建设
        2.强化环境教育根基
        3.设立环境教育基金
    (三)主体模式:多中心主体合作参与
        1.台湾地区主体参与模式及省思
        2.多中心主体参与模式设计原则
    (四)施行路径:保障教育覆盖全面
        1.系统施行路径
        2.主体施行路径
    (五)执行保障:实质约束与激励并重
    (六)考核制度:丰富绩效管理体系
        1.打破量性指标迷思
        2.纳入质性绩效指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基于改善环境的需求
        1.1.2 新课改推行的需求
        1.1.3 生物学学科是环境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环境教育的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研究
        1.4.2 国内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研究
    1.5 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原则和途径
        1.5.1 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原则
        1.5.2 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6 创新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实验研究法
        2.3.4 统计分析法
3 教育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
    3.1 高中生物学学科中涉及的环境教育内容分析
        3.1.1 人教版必修一涉及的环境教育素材分析
        3.1.2 人教版必修二涉及的环境教育素材分析
        3.1.3 人教版必修三涉及的环境教育素材分析
    3.2 教学设计及分析
        3.2.1 《细胞的癌变》教学设计及分析
        3.2.2 《细胞中的无机物-水》教学设计及分析
        3.2.3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设计及分析
4 环境教育与学生相关性行为分析
    4.1 学生环境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4.1.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结果分析
        4.1.2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后测结果分析
        4.1.3 实验班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4.2 学生的环境态度情况分析
        4.2.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结果分析
        4.2.2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后测结果分析
    4.3 学生的环境行为情况分析
    4.4 学生对于渗透环境教育的态度分析
    4.5 学生期末成绩分析
5 结论
    5.1 高中生整体环境素养不高,应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
    5.2 在生物学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5.3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环境知识、态度、行为以及生物学成绩
6 建议与反思
    6.1 建议
        6.1.1 建立制度化的渗透环境教育的体系
        6.1.2 有效选择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教学
        6.1.3 把握好环境教育的“度”,分担给各科教学
    6.2 反思
        6.2.1 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6.2.2 实践活动时间有限
        6.2.3 实验样本数量较少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学生环境素养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 :中学生环境素养调查问卷(后测)
致谢

(4)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一)环境教育的必需性
        (二)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的重要性
        (三)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研究有待丰富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小学环境教育与教师
    一、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环境教育的内容
        (一)确定环境教育内容的心理基础
        (二)国内外环境教育内容与中小学教师任务
    三、环境教育的模式
        (一)课堂模式的环境教育
        (二)非课堂模式的环境教育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二)问卷的设计
        (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基本信息
        (二)调查结果
        (三)结果分析
        (四)访谈分析
        (五)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提升策略
    一、更新教师环境教育认知,增强环境教育意识
    二、发挥学校的整体教育功能,加强教师校本培训
    三、加强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环境教育
        (一)师范院校应重视师范生的环境教育
        (二)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环境教育在职培训
    四、中小学教师的自我努力
        (一)积极参与环境教育科研
        (二)积极投身于环境教育实践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5)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选择研究 ——以济南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教育
        2.1.2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
        2.1.3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教育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现状调查分析
    3.1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现状
        3.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1.2 学生环境素养调查情况分析
        3.1.3 学校开展环境教育调查情况分析
    3.2 影响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选择的因素
        3.2.1 教育制度不完善
        3.2.2 社会环境功利性
        3.2.3 学校教育不重视
        3.2.4 师资力量不充足
        3.2.5 学生水平差异性
        3.2.6 理论实际脱离性
4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的路径选择
    4.1 环境教育路径选择的依据
        4.1.1 理论实践的需要
        4.1.2 国家政策的要求
        4.1.3 教育目标的规定
    4.2 环境教育路径的他国经验借鉴
        4.2.1 美国路径借鉴
        4.2.2 法国路径借鉴
        4.2.3 英国路径借鉴
    4.3 环境教育路径优化选择
        4.3.1 遵循路径选择原则
        4.3.2 丰富环境教育方法
        4.3.3 优化环境教育途径
        4.3.4 拓展环境教育路径
5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运用于德育课程实践案例
    5.1 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5.1.1 实验对象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过程
    5.3 访谈调查与实验结果
        5.3.1 访谈调查
        5.3.2 实验结果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件3
致谢

(6)环境教育背景下的国家矿山公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1.2 环境教育有助于培养公众良好的环境意识
        1.1.3 环境解说是实现环境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1.1.4 国家矿山公园优秀的环境教育资源亟待开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环境教育
        2.1.2 风景园林学
        2.1.3 环境解说
        2.1.4 国家矿山公园
    2.2 相关概念联系辨析
        2.2.1 风景园林学科与环境教育
        2.2.2 环境教育与环境解说
        2.2.3 环境解说与环境解说系统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环境教育研究现状
        2.3.2 环境解说研究现状
3 环境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3.1 环境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3.1.1 台湾桃源县东眼山森林游乐区
        3.1.2 香港世界地质公园
    3.2 国家矿山公园环境教育体系基本理论
        3.2.1 环境教育目的
        3.2.2 环境教育目标
        3.2.3 环境教育受众
        3.2.4 环境教育内容
        3.2.5 环境教育组织方式
4 公众对国家矿山公园环境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
    4.1 问卷设计
    4.2 问卷发放
    4.3 调研结果与分析
        4.3.1 受访者基本信息分析
        4.3.2 环境教育认知与情感态度
        4.3.3 国家矿山公园环境教育内容需求
        4.3.4 国家矿山公园环境解说方式偏好
        4.3.5 环境解说系统特性偏好
        4.3.6 小结
5 环境教育背景下的国家矿山公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理论框架
    5.1 环境解说系统的组成要素与系统功能
        5.1.1 组成要素
        5.1.2 系统功能
    5.2 环境解说系统的主要规划目标与原则
        5.2.1 主要目标
        5.2.2 规划与设计原则
    5.3 环境解说系统实现环境教育功能的途径
        5.3.1 规划与设计方面
        5.3.2 解说内容方面
        5.3.3 解说方式方面
6 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6.1 公园现状调研
        6.1.1 公园概况
        6.1.2 环境解说系统现状调研
    6.2 公园环境教育资源提炼
        6.2.1 公园基本知识层面
        6.2.2 环境意识层面
        6.2.3 环境行为层面
    6.3 公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
        6.3.1 现状分析
        6.3.2 规划目标
        6.3.3 主题定位
        6.3.4 总体布局
        6.3.5 解说游线规划
    6.4 分项设计策略
        6.4.1 解说步道
        6.4.2 解说牌
        6.4.3 游客服务中心
        6.4.4 环境教育中心
        6.4.5 出版物
        6.4.6 环境解说活动策划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公众对国家矿山公园环境教育需求意向调查问卷
致谢

(7)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及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以信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理论背景
        (二)现实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环境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内环境教育研究现状
        (三)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课程
        (二)环境教育
        (三)教学策略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亨格福德“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四)启发式教学理论
        (五)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第三章 信阳市高中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三)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结果描述
    三、信阳市高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基础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环境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原因及分析
第四章 优化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转变传统思想,重视环境教育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环境素养
    三、挖掘地理素材,丰富环境教育资源
    四、走出教室校园,开展多样环境保护活动
    五、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
    六、改进评价体系,落实环境教育有效评价方法
    七、案例展示
        (一)信阳市浉河水污染现状探究教学案例设计
        (二)“鸡公山风景区”环境教育教学案例设计
        (三)高中生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案例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8)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环境教育立法概述及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现状述评
    2.1 环境教育概述
        2.1.1 环境教育的产生
        2.1.2 环境教育的目标
        2.1.3 环境教育的内涵
        2.1.4 环境教育立法的内容及意义
    2.2 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概况
        2.2.1 环境教育专门法律法规体系未建立
        2.2.2 环境教育立法研究逐步得到重视
        2.2.3 环境教育地方性立法的先行探索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3.1.1 符合实现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1.2 为黑龙江省的环境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3.1.3 严峻环境形势下的迫切需要
    3.2 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的可行性
        3.2.1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3.2.2 法律制度的有力支撑
        3.2.3 其他省市实践经验的借鉴
        3.2.4 环保新形势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3.3 本章小结
4 国外环境教育立法的借鉴和启示
    4.1 美国环境教育立法
        4.1.1 美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
        4.1.2 美国环境教育立法的主要特点
        4.1.3 美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影响
    4.2 日本环境教育立法
        4.2.1日本环境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
        4.2.2 日本环境教育立法的主要特点
        4.2.3 日本环境教育立法的影响
    4.3 国外环境教育立法的启示
        4.3.1 明确环境教育管理体制及职责
        4.3.2 环保部门主导环境教育工作
        4.3.3 提供充足的环境教育经费
        4.3.4 培养环境教育人才
        4.3.5 保证环境教育的持续性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构想
    5.1 《黑龙江省环境教育条例》的立法目的及主要内容
        5.1.1 立法目的
        5.1.2 主要内容
    5.2 《黑龙江省环境教育条例》的基本原则
        5.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2 政府主导原则
        5.2.3 公共参与原则
    5.3 《黑龙江省环境教育条例》的基本制度
        5.3.1 环境教育管理制度
        5.3.2 环境教育培训制度
        5.3.3 环境教育评价制度
        5.3.4 环境教育监管制度
    5.4 《黑龙江省环境教育条例》的法律责任
        5.4.1 各级政府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律责任
        5.4.2 明确经费来源及挪用、克扣经费的法律责任
        5.4.3 扰乱环境教育工作和活动秩序的法律责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教育意识起源
        1.1.2 我国环境教育意识兴起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应用理论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风景名胜区
        2.1.2 风景名胜区与其他自然公园的异同
        2.1.3 环境教育
        2.1.4 环境解说
        2.1.5 环境教育与相似概念的异同
        2.1.6 生态文明
    2.2 相关概念联系分析
        2.2.1 “正规环境教育”与“非正规环境教育”联系分析
        2.2.2 环境教育与环境解说联系分析
        2.2.3 环境教育与景观设计的联系分析
    2.3 环境教育理论应用
        2.3.1 相关应用理论
        2.3.2 环境教育理论模型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环境教育应用分析
    3.1 国外环境教育应用分析
        3.1.1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
        3.1.2 国外环境教育案例应用分析
        3.1.3 国外环境教育机制构建策略对我国的启示
    3.2 国内环境教育案例应用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体系构建
    4.1 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体系调查问卷及分析
        4.1.1 问卷设计分析
        4.1.2 调查分析
        4.1.3 风景区环境教育现状分析
    4.2 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体系构建原则与内容
        4.2.1 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体系构建原则
        4.2.2 环境教育规划分类
        4.2.3 环境教育功能分区规划
        4.2.4 自导式游览解说步道规划
        4.2.5 环境教育体验活动规划
        4.2.6 环境解说系统规划
        4.2.7 环境教育规划应用后评价
        4.2.8 环境教育管理规划
    4.3 本章小结
5 太阳岛风景区东区环境教育规划应用
    5.1 太阳岛风景区东区概况
        5.1.1 太阳岛风景区东区区域历史背景
        5.1.2 太阳岛风景区东区交通分析
        5.1.3 太阳岛风景区东区环境教育自然资源概况
        5.1.4 太阳岛风景区东区环境教育文化资源概况
    5.2 环境教育调研现状
        5.2.1 环境教育现状分析
        5.2.2 环境教育与环境解说展示现状
        5.2.3 环境教育体验活动现状分析
        5.2.4 风景区游览路线现状分析
    5.3 环境教育规划
        5.3.1 环境教育规划原则
        5.3.2 环境教育资源分类与分区规划
        5.3.3 游览步道游线规划
        5.3.4 环境教育活动规划
        5.3.5 环境教育解说系统规划
        5.3.6 环境教育规划应用后评价
        5.3.7 环境教育管理规划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2 问题提出的现象
        1.1.3 问题的科学逻辑
    1.2 研究综述
        1.2.1 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1.2.2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1.2.3 普达措国家公园研究综述
        1.2.4 动力机制研究综述
        1.2.5 综述结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可行性
        1.4.1 课题和项目支撑
        1.4.2 实地调研工作基础
        1.4.3 案例地选点的典型性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概念、理论及案例
    2.1 核心概念
        2.1.1 国家公园
        2.1.2 环境教育
        2.1.3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
    2.2 相关理论应用分析
        2.2.1 系统理论应用分析
        2.2.2 动力机制理论应用分析
        2.2.3 多中心理论应用分析
    2.3 案例点基本情况
        2.3.1 黄石国家公园
        2.3.2 普达措国家公园
3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ESFP模型构建
    3.1 模型构建依据
        3.1.1 构建思路
        3.1.2 理论依据
        3.1.3 现实依据
    3.2 模型要素筛选
        3.2.1 动力系统要素(E-Elements)
        3.2.2 动力机制子系统(S-Subsystems)
        3.2.3 动力功能(F-Functions)
        3.2.4 动力实现路径(P-Paths)
    3.3 结构模型(ESFP-S)
    3.4 机理模型(ESFP-M)
4 黄石和普达措环境教育动力机制ESFP模型对比分析
    4.1 基本情况的对比
        4.1.1 发展时间对比
        4.1.2 发展情况对比
    4.2 结构模型(ESFP-S)对比
    4.3 机理模型(ESFP-M)对比
        4.3.1 系统要素(E-Elements)对比
        4.3.2 动力机制子系统(S-Subsystems)对比
        4.3.3 动力功能(F-Functions)对比
        4.3.4 动力实现路径(P-Paths)对比
        4.3.5 机理模型(ESFP-M)对比结论
    4.4 对比分析结论
5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构建
    5.1 动力机制模型的修正
        5.1.1 E-要素健全机制
        5.1.2 S-系统提升机制
        5.1.3 F-功能完善机制
        5.1.4 P-路径开拓机制
    5.2 理念维度的构建
        5.2.1 生态正义的理念发展国家公园
        5.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环境教育
        5.2.3 地方性理念丰富环境教育
    5.3 主体维度的构建
        5.3.1 施教者的主体性构建
        5.3.2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构建
    5.4 利益维度的构建
        5.4.1 利益导向机制
        5.4.2 利益激励机制
        5.4.3 利益约束机制
        5.4.4 利益协调机制
    5.5 制度维度的构建
        5.5.1 国家层面的制度构建
        5.5.2 公园层面的制度构建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理论研究结论
        6.1.2 实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构建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
        6.2.2 构建普达措环境教育动力机制体系
        6.2.3 发现普达措环境教育动力子系统内含的摩擦力系统
    6.3 研究展望
        6.3.1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量化研究
        6.3.2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发展的周期演进研究
        6.3.3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科学+人文二维内容体系的研究
附录
    附录1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2 普达措国家公园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3 普达措国家公园社区居民访谈提纲
    附录4 美国国家公园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5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游客访谈提纲
    附录6 普达措国家公园田野调查照片
    附录7 美国国家公园田野调查照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对环境教育的初步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标准体系研究[D]. 孙雅妮.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制化的质性研究[D]. 周一博. 河南大学, 2020(02)
  • [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D]. 彭卿卿.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4]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研究[D]. 张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选择研究 ——以济南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嵇淑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环境教育背景下的国家矿山公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例[D]. 韩百川.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7]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及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以信阳市为例[D]. 方阳阳.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8]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立法研究[D]. 赵张弛.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风景区环境教育规划研究[D]. 刘紫微.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10]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研究[D]. 刘静佳. 云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环境教育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