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及其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油茶及其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一、油茶及其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段彦,李顺祥,黄丹,周炎辉,杨富茗,周婷婷,王智,李娟[1](2021)在《湖南产不同油茶资源的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10种湖南产不同油茶种质资源的外观性状、经济性状和茶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多指标综合评价湖南产不同油茶种质资源的品质,合理指导油茶的品种优选及种植。方法:测定油茶主要形态和经济性状;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茶油"项下检测方法测定茶油的理化常数;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茶油中脂肪油组成;以油茶经济性状和茶油品质质量为评价指标,建立灰色关联-TOPSIS综合评判模型,对湖南产不同种质来源油茶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0种油茶的单株结实量在(368±97)~(1911±102)g之间,鲜果出籽率为(28.64±2.50)%~(68.77±2.42)%,干出籽率在(38.48±3.05)%~(71.13±2.51)%之间,种子出油率为(31.23±0.38)%~(46.67±0.79)%,酸值在(2.02±0.23)~(2.85±0.21)mg/g之间,皂化值在(173.54±4.09)~(199.13±3.54)mg/g之间,碘值为(80.62±2.34)~(87.87±3.08)g/100 g;10种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其相对含量为86.09%~90.16%,饱和脂肪酸为棕榈酸(6.76%~10.38%)和硬脂酸(1.26%~3.53%);10种油茶的相对接近程度为0.360~0.599,排序靠前的两个油茶品种分别是YCZ-3(0.599)和YCZ-2(0.594),可作为油茶优质种源引种。结论:YCZ-3和YCZ-2为优良的油茶种源,本研究可为湖南油茶资源的分类和油茶的合理引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田仟仟,黄建建,温强,周文才,黄彬,龚春,徐林初[2](2021)在《油茶分子育种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培育高产、优质品种一直是油茶育种工作重点。传统育种周期长且存在盲目性等缺点,已无法满足当前油茶育种需求,而分子育种可以快速选择目标性状,加速育种进程,实现精确、高效育种。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油茶分子标记、多组学研究及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挖掘等相关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现存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今后油茶分子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肖凯英,刘娟[3](2021)在《普通油茶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油茶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重要油料经济树种。培育优良品种是油茶产业发展的根本和重要任务。从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良种选育、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分子育种等方面综述了普通油茶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探讨了当前油茶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展望,以期为油茶品质进一步改良和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胡可人[4](2021)在《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三花枫(Acer triflorum)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槭属(Acer)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作为秋色叶树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受到分布范围和种子深休眠特性的限制,三花枫目前还未能有规模化栽培,对其生理特性的研究还未成体系,其籽油在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价值也尚未得到开发。通过对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的研究,我们可深入了解三花枫的遗传变异规律,为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以及良种选育提供参考。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观赏树种的多用途开发以及神经酸原料植物的可持续发展,还需探索更多有潜力发展的树种,对三花枫的籽油特性进行测定对于判断其能否成为观赏与经济兼用植物,即神经酸来源植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辽宁、吉林地区20个三花枫单株为研究对象,采集翅果并测定形态和品质性状,分析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揭示其变异规律,阐明各形态、品质性状之间以及各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对种仁的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三花枫籽油多样性特征和变异规律,探究三花枫籽油特性与种实表型性状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结合种实表型性状和籽油特性分析结果,筛选出优良三花枫种质,并为三花枫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在单株间存在着极显着差异,1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为11.66%,种实表型性状中的形态性状尤其是果实形态性状稳定性较差,不同单株的遗传差异及对环境的适应差异导致了单株间以及各性状间变异程度的不同。三花枫种实的形态和品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性状类群,两类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每类性状内部则有着较强的相关性;除张开角、连接角、果厚和种子大小指数外,绝大多数形态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在品质性状中,地理生态因子的变化主要对翅果百粒重产生影响。经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果实形态变异对种实表型性状的变异起主要作用。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三花枫种实的表型性状并非完全按照地理位置聚类,其表型性状变异具有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地理生态因子仅为其中一部分影响因子,表明个体间存在非环境影响的遗传差异,使得我们对三花枫优良种质的选择则更有意义。(2)三花枫的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含量在单株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平均含油率为36.31%,主要由两种饱和脂肪酸[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六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一烯酸(C20:1)、芥酸(C22:1)、神经酸(C24:1)]组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总含量为91.98%,神经酸的平均含量为4.69%。在13个籽油特性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含油率(12.40%),最小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0.47%),神经酸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37%,三花枫具有筛选高油种质资源的基础,其籽油有着稳定的高不饱和特性,神经酸含量的稳定性相对于其他性状来说居于中等,既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含量,同时也让三花枫不乏筛选高神经酸种质的潜力。三花枫种仁的含油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性状,与脂肪酸组分含量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而不同的脂肪酸组分之间则有着丰富的相关性;籽油特性与部分种实表型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各地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则不显着,相较于环境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对籽油性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经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芥酸、神经酸性状对籽油变异起主要作用。(3)经过对种实各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筛选出WN181、GGC215、GGC260三个的翅果较大且种仁较为饱满的单株;综合各项籽油特性,筛选出WN181(OC:40.35%,NA:4.37%,EA:11.80%)、WN190(OC:38.44%,NA:4.47%,EA:12.15%)两个“高油低芥”单株,以及GGC260(OC:48.52%,NA:5.07%,EA:13.10%)、GGC215(OC:38.21%,NA:4.85%,EA:12.70%)两个“高油高神”单株;综合种实表型性状和籽油特性,最终筛选出WN181、GGC260、GGC215三个可开发为油料和神经酸来源树种的优良种质。

赵君茹[5](2021)在《广东揭阳地区高州油茶主要性状评价及优株筛选》文中提出高州油茶(Camellia gauchowensis Chang)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因适应性强、果实大而被广东省各地种植。揭阳位于粤东北,是高州油茶核心种植区之一,但由于20年前种植的油茶大多数为实生播种,导致分化较大,良莠不齐,急需选优进行良种推广。为此,课题组应邀于2019-2021年在广东揭阳地区高州油茶分布较集中的新亨镇、锡场镇和白塔镇开展了大量优树筛选工作,从两万多株生长健壮、结果较好和高抗病性的20 a以上的高州油茶中初选出了 52个优株。本研究以52个优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其果实经济性状测定分析,采用“合理-满意度”和多维价值理论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10个优良单株进入复选阶段;对10个复选优株油脂品质、生长特性和光合生理特性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对10个复选优株产量、果实经济性状、油脂品质和光合性能等15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当地筛选出高州油茶良种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52个初选优株果实经济性状比较分析及综合评价。52个初选优株果实经济性状10项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6.73%~32.72%,其中百粒重(32.72%)、单果重(31.24%)和干出籽率(27.8%)变异较大,具有很好的选择潜力。52个优株,平均单果重为121.26g,变化范围为58.19~203.67 g,优株HMZ31果实最重;平均鲜出籽率为33.62%,变化范围为11.63%~49.10%,优株HMZ13最高;平均干出仁率为52.99%,变化范围为34.91%~63.20%,优株A11最高;平均干种仁出油率为40.28%,变化范围为27.94%~55.13%,优株HM349最高。对52个优株果实单果重、果皮平均厚度、鲜出籽率、干出仁率和出油率进行综合评价,按照果实经济性状评比排名且符合油茶选育规程的前十的优株为HMZ31、A5、HM349、HMZ32、HMZ23、HM19、HMZ13、HMZ22、HMZ33 和 HMZ11,作为复选优株。2.10个复选优株性状比较分析。10个复选优株间油脂理化性质、脂肪酸主要成分和微量生物活性成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0.53%~45.35%,其中角鲨烯含量(45.35%)、总酚含量(42.79%)、亚麻酸相对质量分数(33.67%)变异较大,具有较大选择潜力。油脂酸价和碘值均能达到《油茶籽油:GB/T11765-2018》浸出油一级油标准;油酸平均相对质量分数为78.66%,优株HMZ13最高,为80.99%;亚油酸平均相对质量分数为8.14%,优株HMZ11最高,为10.77%;α-Ve平均含量为17.92 mg/100 g,优株HMZ33含量最高,为24.2 mg/100 g;总酚平均含量为8.4 mg/kg,优株HMZ11含量最高,为13.02 mg/kg;10个优株中角鲨烯平均值为374.82 mg/kg,β-谷甾醇含量平均值为326.36 mg/kg,含量最高的优株均为A5,分别达 695.6、382.4 mg/kg。10个复选优株生长性状比较分析发现,10个优株间叶及花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叶表型及解剖结构指标变异系数排名前三的指标为叶面积(22.92%)、韧皮部厚度(21.85%)和气孔密度(19.04%)。叶面积变化范围为14.55~29.25 cm2,优株HMZ33、HMZ31和HM349显着高于其他优株,韧皮部变化范围为75.75~157.95 μm,优株HMZ13最高,气孔密度变化范围为126.75~232.82个/mm2,优株HM349最高;花性状指标变异系数排名前三的指标为花药数(38.21%)、花粉数量(30.03%)和花粉活力(22.02%),单枚花药花粉量平均值是5359粒。花药数变化范围为49.4~180.6,优株HMZ32最高,优株HMZ13和HMZ23单枚花药花粉量显着高于其他优株,分别为8080和8030粒,花粉萌发率变化范围为45.31%~87.45%,优株HMZ33、HMZ13和HM19花粉萌发率均超过80%。10个复选优株光合生理特性比较分析发现,10个复选优株间光合性能指标变异较稳定,仅气孔导度变异系数较大(12.08%);净光合速率变化范围为6.72~8.53 μmol·m2·s-1,优株HM349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为2.787mmol/L,其中优株HMZ13最高,为2.937mmol/L。净光合速率与叶片解剖结构中栅栏组织厚度、组织紧实度和气孔密度成均极显着正相关。3.复选优株综合评价。按照丰产、优质、高光效和抗病育种目标,并遵从《油茶良种选育技术规程》(GB/T 28991-2020)要求,对10个复选优株产量、果实经济性状、油脂品质和光合性能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高州油茶复选优株综合性状存在差异,其相对关联度在0.400~0.489之间;10个复选优株综合评价由高到低排序为 HMZ23、HMZ13、HM349、HMZ33、A5、HMZ11、HMZ32、HM19、HMZ31和HMZ22。建议对其中排名前五的优株开展无性繁殖和区域试验,进入决选阶段。

戴艳花[6](2020)在《陆川油茶子代叶片及果实表型性状差异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陆川油茶(Camellia vietnamensis)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以及越南的北部地区,是南部油茶种植区较有发展潜力的物种之一,但现有油茶林中以实生林分为主,产量变幅大,大小年明显。为了更好的了解陆川油茶的遗传变异规律,指导陆川油茶育种,本文以陆川油茶实生林分、无性系、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层次对陆川油茶叶片和果实表型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陆川油茶实生林分、无性系及半同胞家系叶片叶重、叶柄长、叶片长、叶片宽、叶形指数、锯齿数、叶片尖端长度7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无性系叶片平均变异系数和相对极差为14.9%和49.54%,半同胞家系单株叶片平均变异系数和相对极差为15.61%和41.73%,其中,叶片尖端长度差异最大,叶重次之,叶长、叶宽和叶形指数差异最小。半同胞家系内各单株间叶片的表型特征F值均极显着,而家系间均不显着,表明变异主要以家系内变异为主,占比39.79%,家系内单株间叶片表型性状变异丰富。2、陆川油茶半同胞家系间及家系内单株间果实单果重等表型性状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果高、果径及果形指数变异幅度较小,分别为5.59%~11.25%,其次是鲜出籽率和果皮厚度,变异系数为16.08%、19.33%,而籽粒数、单果重、鲜籽重和单籽重变异幅度最大,为26.69%~39.4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半同胞家系果实果高、籽粒数和鲜籽重的变异来源于家系内,果实鲜籽重的变异来源于家系间,而果实单果重、果径、果皮厚、果形指数和鲜出籽率5个性状的变异不仅来自于家系内,还来自于家系间。半同胞家系间多样性程度小于家系内,平均分化系数为43.90%,各表型分化系数变化幅度18.93~74.92%之间,鲜出籽率的变异以家系间变异为主,占比34.95%,果高、籽粒数和单籽重的变异以家系内变异为主。3、陆川油茶无性系和半同胞家系单株叶片叶重与叶长、叶宽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叶柄长度与叶片长度也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无性系果实表型性状相关性结果中,单果重与果高、果径、果皮厚、籽率数、鲜籽重之间,果高与果径、籽粒数、鲜籽重、鲜出籽率之间等18个关系呈现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半同胞家系单株果实中则有19个关系呈现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半同胞家系果实单果重、果高、果径和果形指数与母本无性系果实形态特征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P<0.01)。陆川油茶无性系与母本有显着性差异(P<0.05),单株内叶片和果实的形态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果实形态特征的遗传稳定性要优于叶片形态特征。半同胞家系果实的形态特征较好的遗传了母株果实的形态特征。

代佳妮,于靖,戚华沙,郑蔚,王健,吴友根,赖杭桂,胡新文[7](2021)在《基于trnH-psbA和matK序列的不同种油茶种苗DNA条形码分析》文中指出为有效鉴别出不同种油茶种苗,收集101份不同种油茶种苗作为试材,其中18份越南油茶、79份普通油茶、1份博白大果油茶、3份红花油茶,利用叶绿体基因组trnH-psbA和matK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随后对序列进行拼接及特征分析,并计算样本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01份供试材料的trnH-psbA序列全长381 bp,有10个变异位点,可通过变异位点鉴别出越南油茶、红花油茶及部分普通油茶,系统发育树将越南油茶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为64%;matK序列全长797 bp,有5个变异位点,可通过变异位点鉴别出越南油茶、红花油茶及部分普通油茶,系统发育树将红花油茶聚为一支,越南油茶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分别为65%和64%。因此,trnH-psbA序列可对越南油茶进行有效鉴别,而matK序列可对越南油茶和红花油茶进行有效鉴别。该研究结果对避免油茶种苗混杂、规范海南油茶种苗市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任重[8](2020)在《黑果枸杞遗传多样性及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为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果实富含丰富的花青素、多糖、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被称之为天然的抗氧化剂。黑果枸杞不仅具有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作为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先锋树种,还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近年来,由于黑果枸杞生长环境的恶化,加之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芽率低、人们的破坏性采摘等原因,导致黑果枸杞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坏。目前,黑果枸杞已开始人工栽培,但在良种选育和繁殖、定向培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并建立了黑果枸杞离体快繁体系,为我国黑果枸杞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和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转录组数据开发并筛选出多态性好、条带清晰的20对SSR引物用于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并对SSR-PCR扩增体系进行了优化。2.所有引物在黑果枸杞的样品中均能有效扩增,可以用于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其中,基于SSR标记黑果枸杞居群的主要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等位基因平均为1.66,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为1.36,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21,Shannon指数平均为0.31,观察杂合度(Ho)的平均值为0.30,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23。通过软件计算得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说明本研究中采集到的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3.AMOVA分析结果表明,黑果枸杞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部,居群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居群间基因流(Nm)为0.5026,说明黑果枸杞居群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4.Mantel检验黑果枸杞各群体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矩阵的关系,结果显示出较低的相关性(r2=0.037,P=0.250),这表明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特征没有明显受到地理距离隔离的影响。经BOTTLENECK软件分析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黑果枸杞3个群集在遗传瓶颈的两种模型IAM和TPM下均有显着的过度杂合(P<0.01)和显着的遗传瓶颈效应(P<0.01),这表明黑果枸杞群体的遗传分布很有可能受到遗传瓶颈效应的影响。5.黑果枸杞快繁技术体系为:以无菌苗为培养材料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1.0mg/L)+NAA(0.5mg/L),愈伤组织生长情况最佳,出愈率达95%;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0.2mg/L),不定芽的增殖系数为5.6,以培养基MS+6-BA(0.2mg/L)+NAA(0.05mg/L)的配方诱导不定芽增殖成丛生芽效果最好;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 MS+IBA(0.2mg/L),生根率为80%。

戚华沙[9](2020)在《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评价》文中认为油茶是中国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作物,海南岛是中国油茶资源分布最南缘地区,资源和产业发展特色明显。由于海南岛油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起步晚,国内外对该资源的系统评价尚未开展,关于海南岛油茶资源的分类问题仍无定论,这对海南岛特异油茶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海南特色油茶产业发展极为不利。同时,油茶组物种的分类和归并问题存在较大的分歧。此外,对包括海南岛油茶资源在内的国内越南油茶资源进行评价,以进一步明确海南岛油茶的资源特色,了解海南岛油茶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为相关资源的创新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研究对42个居群共867份油茶种质资源材料进行分子分析,基于ISSR和SRAP标记技术,分析山茶属油茶组普通油茶、越南油茶、小果油茶、高州油茶、陆川油茶,以及香花油茶的分类地位与亲缘关系,并对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资源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基于SRAP标记评价海南岛油茶资源和中国越南油茶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和分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海南岛油茶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方法,建立海南岛油茶SRAP-PCR最优体系,即在20μL体系中包含:10×PCR Buffer 1.8μL,模板DNA 5 ng,dNTPs 0.20 mmol/L,Taq DNA聚合酶4U和引物浓度0.6μmol/L。经验证,该体系稳定可靠。(2)SRAP和ISSR综合数据分析,18个供试居群中获得489扩增带条,平均多态性百分率(PPB)为96.52%。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油茶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居群的平均Na、Ne、H、I和P值分别为1.46、1.28、0.16、0.24、46.47%;居群间的遗传变异水平相差较大,其中H、I和P的CV值分别为16.32%、15.66%和15.17%;其中小果油茶居群和普通油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遗传分化系数(Gst值)为0.22,基因流(Nm)为1.7696,大于1,表明不同居群间有一定强度的基因交流。(3)油茶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UPGMA聚类图把18个供试居群聚为三类:普通油茶两个居群和小果油茶两个居群分别组成一个小分支聚为类群Ⅰ,香花油茶单独为类群Ⅱ,类群Ⅲ由所有的高州油茶、越南油茶、陆川油茶、海南岛油茶居群组成。PCoA分析的结果与UPGMA法构建的18个供试居群系统树基本一致。依据聚类结果和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小果油茶至少应为普通油茶的一个变种加以区分,而不应简单地把它归为普通油茶;高州油茶、越南油茶和陆川油茶合并为同一物种,不支持将越南油茶归并为普通油茶;支持香花油茶为独立的物种,且它与越南油茶的关系较普通油茶近。(4)海南岛油茶居群属于类群Ⅲ中高州油茶、越南油茶、陆川油茶以外的一个分支,GD在0.03-0.09之间,平均GD为0.07。依据UPGMA系统进化树、PCoA和STRUCTURE的分析结果,分析认为海南岛油茶资源属于越南油茶;但海南岛油茶又有别于岛外的越南油茶,海南岛油茶资源应是越南油茶的一个生态类型或者是越南油茶的一个变种。(5)采用22对SRAP引物对33个供试居群进行扩增,可扩增出298条可重复性SRAP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14.14条,其平均多态性百分率(PPB)为96.71%,其中海南岛油茶24居群可扩增出285条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12.95条,平均多态性百分率(PPB)为92.70%。海南岛油茶的居群平均水平和居群间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H、I和P在居群间水平分别为0.17、0.27和80.45%,居群平均水平分别为0.10、0.15和30.44%,其H、I和P变异系数(CV)分别为8.97%、8.44%和9.22%,变异系数较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差异不大。供试所有越南油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海南岛的略高,H、I和P平均值分别为0.11、0.17和32.87%,其H、I和P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4.20%、14.79%和14.90%,差异显着。岛外越南油茶居群的H、I和P平均值分别为0.14、0.21和39.35%,较高于海南岛油茶居群。(6)海南岛油茶居群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8,基因流仅为0.78,居群间基因交流受限制。UPGMA聚类结果、PCoA分类结果和STRUCTURE分析结果表明,33个供试的越南油茶居群划分为两大类群,其中一类是岛外居群,另一类是所有的岛内居群;海南岛油茶资源区别于岛外的其他越南油茶居群;海南岛油茶资源居群的起源较岛外的复杂,少量居群与陆川地区和高州地区的居群有相同的遗传背景。海南岛油茶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相关性不显着(r=0.20),海南岛油茶居群的现有遗传结构不能用地理距离的远与近进行解释。分析认为,海南岛油茶现有的遗传结构与海南各地方的油茶历史文化及人文交流有较大的关系。

林伟才[10](2020)在《普通油茶无性系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及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但是,福建省现有的连片集中油茶林主要是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种植的,存在着品种老、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虽然通过油茶低产林改造能一定程度改善上述问题,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良种选育才是釜底抽薪之策。本文从油茶种质资源群体中选取40个表现优良的无性系,在福建省福安国有林场开展无性系测定,对40个无性系的36个性状进行变异分析,估算各性状的遗传参数,以亩产油量为育种目标进行无性系选择。主要结果如下:1.对40个无性系的树体、叶片、果实、产量等表型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40个无性系各个性状的变异系数(CV)变幅为8.81%~171.81%,平均CV为39.43%,由此可知40个无性系之间变异较为丰富。其中叶脉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8.81%,果实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71.81%。2.方差分析表明,单果鲜出籽率、冠幅、单株果实数、种仁含油率、果实纵径、叶长、叶宽、果实横径、种仁含水率、叶面积、果形指数、叶柄长、单果干出籽率、果皮厚度、叶周长、籽粒数、叶脉数、单株产果量、干籽含油率等19个性状在无性系间存在极其显着差异(P≤0.01)。40个无性系各个性状重复力最高的是果实纵径,为0.89,最低的是梢粗,为0.1。3.相关性分析表明,亩产油量与单株产果量、单株果实数、干籽含油量呈极显着正相关(R=0.811,0.720,0.519)。4.以亩产油量为育种目标,表现较好的无性系为FA-15、FA-8、FA-16。

二、油茶及其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茶及其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产不同油茶资源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油茶外观性状的测定
    2.2 油茶经济性状的测定
    2.3 茶油理化常数的测定
    2.4 茶油脂肪酸分析
        2.4.1 样品制备
        2.4.2 色谱质谱条件[10]
    2.5 灰色关联-TOPSIS法综合评价油茶种质资源
        2.5.1 最优及最差指标的确定
        2.5.2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2.5.3 熵权法客观赋权[11]
        2.5.4 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12]
        2.5.5 相对接近程度的计算[13]
3 结果
    3.1 油茶外观性状的测定
    3.2 油茶经济性状的测定
    3.3 茶油理化常数的测定
    3.4 茶油GC-MS分析结果
    3.5 灰色关联-TOPSIS法综合评价油茶种源
        3.5.1 熵权法客观赋权
        3.5.2 10种油茶种质资源的相对接近程度及排序
4 讨论

(2)油茶分子育种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茶分子标记相关研究
    1.1 常用分子标记
    1.2 遗传多样性分析
    1.3 品种甄别
    1.4 标记性状关联分析
2 油茶多组学研究
    2.1 基因组与转录组研究
    2.2 蛋白质组
3 油茶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
    3.1 油茶籽含油率相关基因
    3.2 茶油品质相关基因
    3.3 控制成花基因
4 问题与展望
    4.1 油茶良种选育应重视遗传学基础
    4.2 复杂倍性下油茶全基因组测序策略
    4.3 油茶农艺性状形成关键基因的挖掘与应用

(3)普通油茶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2 良种选育
3 杂交育种
4 辐射育种
5 分子育种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三花枫研究概况
        1.1.1 三花枫的生物学特性与资源分布
        1.1.2 三花枫的抗逆性研究
        1.1.2.1 抗寒性研究
        1.1.2.2 耐盐碱性研究
        1.1.3 三花枫育苗与栽培技术研究
        1.1.4 三花枫的开发利用现状
        1.1.4.1 观赏价值
        1.1.4.2 药用价值
    1.2 木本油料树种研究概况
        1.2.1 整体概况
        1.2.2 槭属油料树种研究进展
    1.3 神经酸研究进展
        1.3.1 神经酸的功能
        1.3.2 神经酸的来源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采集
    2.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测定及统计分析
        2.2.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测定
        2.2.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统计分析
    2.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及统计分析
        2.3.1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测定
        2.3.2 三花枫籽油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
        2.3.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含量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3.1.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差异性分析
        3.1.1.1 形态性状差异性分析
        3.1.1.2 品质性状差异性分析
        3.1.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变异情况分析
        3.1.3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1.4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3.1.5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3.1.6 三花枫单株种实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多样性分析
        3.2.1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差异性分析
        3.2.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变异情况分析
        3.2.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3.2.4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分性状与种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5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分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3.2.6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3.2.7 三花枫单株籽油特性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特征
    4.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
        4.2.1 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
        4.2.2 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
    4.3 三花枫籽油特性多样性特征
    4.4 高品质籽油三花枫种质的筛选
        4.4.1 高油种质的筛选
        4.4.2 不同脂肪酸特性种质的筛选
        4.4.3 三花枫籽油中的神经酸与芥酸
    4.5 三花枫保护策略与合理开发建议
5 结论
    5.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特征
    5.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多样性特征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项目情况

(5)广东揭阳地区高州油茶主要性状评价及优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主要育种方法及其应用
        1.1.1 选择育种
        1.1.2 杂交育种
        1.1.3 其他方式育种
    1.2 油茶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1.2.1 形态学
        1.2.2 油茶果实经济性状
        1.2.3 油茶油脂品质分析
        1.2.4 光合特性
        1.2.5 综合评价方法
    1.3 高州油茶研究现状
    1.4 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52个初选优株果实性状比较分析及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初选优株产量
        2.2.2 初选优株果实经济性状比较分析
        2.2.3 初选优株果实经济性状相关性分析
        2.2.4 初选优株果实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5 初选优株果实经济性状的聚类分析
        2.2.6 初选优株果实经济性状合理满意度综合评价
    2.3 讨论
3 10个复选优株性状比较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复选优株油脂品质比较分析
        3.2.2 复选优株生长性状比较分析
        3.2.3 复选优株光合特性比较分析
    3.3 讨论
4 复选优株综合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构建评价矩阵
        4.2.2 无纲量化处理
        4.2.3 关联系数的计算
        4.2.4 关联度与相对关联度的计算
        4.2.5 10个高州油茶复选优株综合评价
    4.3 讨论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试验照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陆川油茶子代叶片及果实表型性状差异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油茶研究概况
        1.1.1 油茶发展及价值
        1.1.2 油茶种质资源情况
        1.1.3 陆川油茶的研究相关情况
    1.2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3 油茶相关遗传多样性研究
        1.2.4 陆川油茶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广西宁明县派阳山林场鸿鸪分场陆川油茶林分
        2.2.2 子代试验林分
    2.3 主要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试验方法
        2.5.1 叶片形态测定方法
        2.5.2 果实形态测定方法
        2.5.3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陆川油茶叶片表型差异分析
        3.1.1 叶片形态特征分析
        3.1.2 叶片异同性和性状变异特征分析
    3.2 陆川油茶果实表型差异分析
        3.2.1 陆川油茶果实形态特征分析
        3.2.2 果实异同性和性状变异特征分析
        3.2.3 果实经济性状综合评价分析
        3.2.4 半同胞家系子代间和子代内果实表型性状分化程度分析
    3.3 陆川油茶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3.3.1 无性系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3.3.2 半同胞家系子代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结论
    4.3 主要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图

(7)基于trnH-psbA和matK序列的不同种油茶种苗DNA条形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叶片总DNA提取
        1.2.2 PCR扩增
        1.2.3 双向测序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DNA提取和PCR扩增
    2.2 trn H-psb A和mat K序列的特征分析
    2.3 trn H-psb A序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分析
    2.4 mat K序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分析
    2.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5.1 trn H-psb A序列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5.2 mat K序列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 讨论

(8)黑果枸杞遗传多样性及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
        1.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1.2 经济林树种遗传多样性
        1.1.3 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2.1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方法
        1.2.2 经济林树种组织培养技术
        1.2.3 黑果枸杞组织培养技术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黑果枸杞SSR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1.4 DNA提取
        2.1.5 黑果枸杞转录组获取、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2.1.6 引物设计
        2.1.7 DNA浓度检测
        2.1.8 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1.9 引物的筛选
        2.1.10 琼脂糖凝胶电泳
        2.1.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1.12 数据处理
    2.2 黑果枸杞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药剂
        2.2.3 制备培养基
        2.2.4 无菌苗培养
        2.2.5 愈伤组织诱导
        2.2.6 黑果枸杞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
        2.2.7 生根培养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果枸杞SSR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
        3.1.1 黑果枸杞DNA提取
        3.1.2 黑果枸杞转录组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3.1.3 黑果枸杞转录组SSR位点鉴别及引物设计
        3.1.4 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分析
        3.1.5 引物筛选结果及多态性分析
        3.1.6 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7 黑果枸杞的群体分化和群体结构分析
        3.1.8 黑果枸杞群体遗传距离、地理隔离和遗传瓶颈分析
    3.2 黑果枸杞茎段组织培养体系
        3.2.1 黑果枸杞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3.2.2 黑果枸杞茎段愈伤组织不定芽诱导与增殖
        3.2.3 黑果枸杞茎段愈伤组织生根诱导
4 讨论
    4.1 黑果枸杞SSR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
        4.1.1 基于黑果枸杞转录组数据开发黑果枸杞SSR标记
        4.1.2 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分化
        4.1.3 黑果枸杞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的群体样本选择
    4.2 黑果枸杞苗木组织培养技术
        4.2.1 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
        4.2.2 植物激素对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影响
5 主要结论
    5.1 黑果枸杞转录组数据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5.2 组织培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9)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油茶概况
    1.2 油茶种质资源评价与鉴定
        1.2.1 油茶种质资源的形态评价与鉴定
        1.2.2 油茶种质资源的核型分析
        1.2.3 油茶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与鉴定
        1.2.4 油茶组种质资源的分类问题
    1.3 海南岛油茶资源研究与利用现状
        1.3.1 海南岛油茶资源调查与评价
        1.3.2 海南岛油茶资源的分类鉴定
    1.4 应用于植物资源评价与鉴定的主要分子标记技术
        1.4.1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1.4.2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
        1.4.3 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分子标记
        1.4.4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1.4.5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1.4.6 简单序列重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海南岛油茶SRAP-PCR体系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浓度检测
        2.2.2 海南岛油茶SRAP-PCR单因素试验
        2.2.3 油茶SRAP-PCR正交试验
    2.3 讨论
        2.3.1 油茶DNA提取
        2.3.2 单因素和正交试验
3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有效引物在供试居群中的扩增情况
        3.2.2 ISSR和 SRAP标记技术在供试居群中扩增结果的一致性和效率
        3.2.3 油茶组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3.2.4 油茶组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分析
        3.2.5 油茶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结构分析
    3.3 讨论
        3.3.1 油茶组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3.3.2 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
        3.3.3 亲缘关系分析
    3.4 结论
        3.4.1 油茶组油茶资源居群的遗传变异与遗传分化
        3.4.2 山茶属油茶组油茶资源的亲缘关系
        3.4.3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4 海南岛油茶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SRAP分析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RAP扩增结果
        4.2.2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4.2.3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分析
        4.2.4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结构分析
    4.3 讨论
        4.3.1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4.3.2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与遗传结构
    4.4 结论
        4.4.1 遗传多样性
        4.4.2 遗传分化
        4.4.3 遗传结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致谢

(10)普通油茶无性系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油茶的利用价值
        1.1.1 油茶的生物学特性
        1.1.2 油茶的利用价值
    1.2 油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2.1 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1.2.2 选择育种
        1.2.3 杂交育种
        1.2.4 分子育种
    1.3 油茶繁殖与栽培技术
        1.3.1 无性繁殖技术
        1.3.2 栽培技术
    1.4 林木无性系测定研究进展
        1.4.1 无性系测定
        1.4.2 林木无性系测定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表型性状的测定方法
        2.4.1 树体性状测定
        2.4.2 叶片性状测定
        2.4.3 果实性状测定
        2.4.4 产量相关性状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3.1.1 树体性状的变异分析
        3.1.2 叶片性状的变异分析
        3.1.3 果实形态性状的变异分析
        3.1.4 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分析
    3.2 方差分析及重复力估算
    3.3 相关性分析
    3.4 优良无性系的选择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讨论
        4.3.1 关于油茶表型性状的分析
        4.3.2 关于油茶无性系选择
    4.4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油茶及其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产不同油茶资源的综合评价[J]. 段彦,李顺祥,黄丹,周炎辉,杨富茗,周婷婷,王智,李娟. 中医药导报, 2021
  • [2]油茶分子育种现状与趋势[J]. 田仟仟,黄建建,温强,周文才,黄彬,龚春,徐林初. 南方林业科学, 2021(05)
  • [3]普通油茶育种研究进展[J]. 肖凯英,刘娟. 生物灾害科学, 2021(02)
  • [4]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D]. 胡可人.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广东揭阳地区高州油茶主要性状评价及优株筛选[D]. 赵君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6]陆川油茶子代叶片及果实表型性状差异初步研究[D]. 戴艳花. 广西大学, 2020
  • [7]基于trnH-psbA和matK序列的不同种油茶种苗DNA条形码分析[J]. 代佳妮,于靖,戚华沙,郑蔚,王健,吴友根,赖杭桂,胡新文. 热带作物学报, 2021(03)
  • [8]黑果枸杞遗传多样性及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D]. 任重.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9]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评价[D]. 戚华沙. 海南大学, 2020(08)
  • [10]普通油茶无性系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及选择[D]. 林伟才.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标签:;  ;  ;  ;  ;  

油茶及其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