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范政[1](2020)在《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 ——以X地公安民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警察在经历或遭遇创伤事件后,由于不能有效的自我调节而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这不仅会对警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不利于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为了探讨影响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素,为减少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本研究以福建省X地级市278名经历创伤事件的警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借助SPSS19.0以及Process2.0等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2、人口学因素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影响。年龄、警龄、婚姻状况均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显着影响。3、创伤事件强度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创伤事件强度越大,警察越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反,越不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4、社会支持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显着负向影响。社会支持状况越好,警察越不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反,越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5、神经质人格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显着正向影响。高神经质人格倾向的警察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低神经质人格倾向的警察不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6、社会支持和神经质人格在创伤事件强度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创伤事件强度既能直接影响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也能通过社会支持和神经质人格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影响。本文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着重从公安机关和警察自身两方面提出了预防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对策。
熊华威,杨昆鹏,李丽萍,周丽[2](2017)在《深圳市校内中小学生骨折知识和行为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小学生骨折的认知和高危行为情况,为制定针对中小学生骨折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中小学生5 116名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人群骨折的认知和危险行为特征。结果 13.1%的中小学生能正确判断是否骨折;多数认知方面男生的认知程度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骨折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行为方面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的骨折相关的危险行为相差很大(P<0.05)。结论中小学生对骨折伤害的总体认知水平很低;存在相关的危险行为,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干预行为中,应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骨折相关知识和现场急救等技能的健康教育。
时慧洁[3](2014)在《自我效能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的状况;2.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通过便利取样、随机分组、实验对照,评估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状况,探讨自我效能干预方法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9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由调查者逐一条目询问患者并代其填写问卷,填写时间30分钟。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我效能干预。出院后通过电话、网络支持平台等方式进行干预效果随访。数据录入Excel2007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分析。检验标准取α=0.05。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相关分析、方差分析或t检验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两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或t检验;干预后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干预前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00例,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6例,有效回收率为96%。2.患者一般资料调查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弹性越高,自我评价高,对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评价也高,自我效能也随之升高,而自我效能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3.通过护理人员选择“躯体化”“焦虑”“抑郁”为主来评估症状自评量表,干预后统计数据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躯体化χ28.89,0.01<P<0.05,焦虑χ26.38,0.01<P<0.05,抑郁χ216.46,P<0.01),对患者进行特征分析,采取多种干预措施,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证实了,自我效能不仅提高了患者心理弹性,而且增强了患者对突发事件所致负性情绪的适应能力,是一种促进患者身心康复的有效措施。4.96例患者生活满意度得分分析显示,低29例,中51例,高16例,极高0例,由此可见,创伤性骨折患者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从而提升患者对生活经历质量的认知评价。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生活满意度5个方面结果分析可见,干预前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差异较显着,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自我效能干预,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显着提高,由干预前低弹性16例,中20例,干预后低弹性降至3例,中弹性升至30例,经统计学检验, P<0.01,干预前后差异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创伤性骨折患者对自我效能的认知缺乏,在突发生活事件时存在不正确的观念。2.自我效能干预可提高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让患者发挥社会和家庭系统中的作用,消除负性情绪,让患者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突发事件,改善对应激事件的态度,以促进病情转归,从而为创伤性骨折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3.自我效能干预可促进患者通过自我效能的提高而提升心理弹性,解除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提升创伤性骨折后生活满意度。
周白瑜,石婧,于普林[4](2013)在《北京市社区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其后果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及跌倒后致伤情况,并探讨跌倒致伤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某社区≥60岁1512名老年人,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对可能与跌倒致伤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寻找对跌倒后果有影响的因素。结果 272名老年人在过去的1年中共发生379次跌倒,跌倒发生率为18.0%;272例跌倒的老年人中有131例(8.7%)因跌倒致伤,在379次跌倒中,发生143次(37.7%)跌倒后致伤;跌倒致伤性质以软组织损伤和表皮擦伤为主,分别为84次(58.7%)和57次(39.9%),其次为骨折(20次,14.0%)、割伤/开放性伤(9次,6.3%),脑震荡及内脏损伤较少;跌倒致伤的部位以下肢最多(67次,46.9%),其他依次为上肢(39次,27.3%)、头部(27次,18.9%)、面部(19次,13.3%)、髋部(11次,2.9%)、腹部/腰部(10次,2.6%)、胸部(6次,1.6%)、脊柱(5次,1.3%),颈部伤最少(3次,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09)、楼梯台阶高度合适(OR=1.94)、经常饮酒(OR=3.10)、能独立行走400m(OR=2.11)、曾因跌倒过害怕再次跌倒(OR=3.30)是老年人跌倒致伤的危险因素;室内扶手充足(OR=0.41)是老年人跌倒致伤的保护因素。结论北京市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和致伤比例较高,跌倒的发生和致伤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廖华琴[5](2013)在《青少年骨折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青少年骨折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88例青少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骨折危险因素,并总结有效预防护理措施。结果:青少年发生骨折的主要因素包括运动、车祸意外、跌倒、军训等原因,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好发骨折类型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针对青少年骨折的危险因素,社会、学校和家庭应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相应预防护理措施,杜绝危险因素的发生,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张晓斐[6](2013)在《绝经后骨含量降低人群相关因素及证候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绝经后骨含量降低的相关因素,探讨对于诊断绝经后骨含量降低有价值的证候特点。方法:本研究依托于2011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Ⅰ型的早期预测及无症状期辨识方法的研究”(NO.2011GGB14022),研究对象从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在门诊就诊及义诊招募的绝经后人群中选取,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女性200例,病例组为骨密度降低者,正常组为骨密度正常者,为确保数据统计的均衡性,按照1:1比例纳入研究对象,两组各100例。1.建立数据库,保证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采用横断面观察方法,通过问卷式调查,采集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信息、病史资料、中医证候信息,纳入数据库。3.运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在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分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多分类秩和检验,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找出绝经后骨含量降低的相关因素;在证候特点研究中,证候频数分布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运用Logistic逐步判别方法,分析对于诊断绝经后骨含量降低有价值的证候特点。结果:1.绝经后女性骨含量降低的相关影响因素中,文化程度、豆制品、奶制品、散步、跳舞、每周锻炼次数、是否午休、饮茶、初潮年龄、绝经年限、产次、钙剂、雌激素13个因素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饮茶、初潮年龄、绝经年限、产次是危险因素,饮用豆制品、每周锻炼次数、午睡、补充雌激素是保护性因素。2.证候特点方面,膝痛、腰痛、视物模糊、身高变矮、下肢沉重、头晕、齿松7个证候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逐步判别分析,得出身高变矮、视物模糊、膝痛、四肢沉重4个证候对诊断绝经后骨含量降低有意义。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绝经后骨含量降低的8个相关因素,探讨了4个对诊断绝经后骨含量降低有意义的证候特点,Logistic统计方法在发病相关因素和证候特点研究方面是有帮助的,开展绝经后骨含量降低的流行病学调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爱华[7](2012)在《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意外创伤者(车祸及工伤)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心理弹性的内涵及特点,发生变化过程、心理康复轨迹;揭示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其创伤后身心康复进程的关系;聚焦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尝试构建可促进伤者心理弹性水平提升的发展模型,为丰富意外创伤者临床心理护理理论及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应用文献分析法,探讨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发生机制及用于指导本研究的理论依据。2.采用混合性研究方法中的同时或三角相互验证设计方法(Concurrent design ortriangulation, parallel design),质性与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量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心理弹性量表、医学应对量表、大五人格量表、自我效能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为测评工具,收集280例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压力应对、人格、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等资料。采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性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相关分析探讨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与人口统计学及创伤相关特征变量、人格特质、压力应对方式、自我效能、领悟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以上变量对伤者心理弹性总分的解释力。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3位意外创伤者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其心理弹性的发生变化过程及心理康复轨迹,进而分析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3.基于理论研究,量性研究及质性研究的结果,初步构建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发展(干预)模型。【结果】1.在文献分析及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指导本研究的理论框架。2.量性研究结果:①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平均值为66.22±13.49(n=280)。②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未呈现其人口学特征的显着差异;与其创伤客观严重程度(ISS评分)呈负相关(r=-0.170,P <0.01)、创伤后康复治疗时间呈负相关(r=-0.166,P <0.01)。③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与其人格特征有关,其中与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r=0.313,P <0.01);外倾性(r=0.248,P <0.01);责任感(r=0.248,P <0.01)均呈正相关,但与其宜人性、神经质不相关。④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与其自我效能(r=0.454,P <0.01)呈显着正相关、与社会支持(r=0.295,P<0.01)、生活满意度(r=0.259,P <0.01)呈正相关;伤者的心理弹性与其压力应对方式相关,其中与回避式应对呈正相关(r=0.178,P <0.01);与屈服应对呈负相关(r=-0.275,P <0.01)。⑤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主要预测因子为自我效能、屈服应对、创伤后康复治疗时间、创伤客观严重程度(ISS评分)、社会支持和大五人格的责任感维度,各相关变量可解释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31.4%(校正了其他因素后,adjusted R2=31.4),其中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大五人格的责任感维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屈服应对、创伤后康复治疗时间、创伤客观严重程度(ISS评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对伤者的心理弹性发展具有显着预测作用,可单独解释心理弹性所有变量(影响因素)的20.4%。3.质性研究结果:①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内涵及特点包括:接受变化、个体能力、忍受压力、社会支持、未来希望5个主题。②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可概括为:痛苦悲伤期、接受期及重整康复期。③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包括个体因素(乐观、自信、担当、幽默、控制力)和环境保护性因素(社会支持、医院卫生资源支持、应对方式)。④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主要概括为:①疾病相关症状;②康复效果的不确定感;③对未来的担忧。4.以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形成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发展模型。【结论】1.我国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整体水平偏低。2.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受其创伤客观严重程度(ISS评分)、人格特征、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其中与ISS评分、创伤后康复治疗时间呈负相关,与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外倾性、责任感均呈正相关,但与其宜人性、神经质不相关。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与其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与其压力应对方式有关,其中与回避式应对呈正相关,与屈服应对呈负相关。3.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主要预测因子为自我效能、屈服应对、创伤后康复治疗时间、创伤客观严重程度(ISS评分)、社会支持和大五人格的责任感维度。其中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大五人格的责任感维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屈服应对、创伤后康复治疗时间、创伤客观严重程度(ISS评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对伤者的心理弹性具有显着预测作用。4.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要素包括:接受变化、个体能力、忍受压力、社会支持、未来希望。5.初步构建的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发展模型,有望为进一步开展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岳宏[8](2010)在《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的护理与康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提供一个完善的护理与功能锻炼。使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可根据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状况,健康状态,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以及手术完成情况来制定不同的训练护理方法。同时,护理和功能锻炼相互进行,相互配合。结果:患者功能锻炼掌握率达90%,老年患者接受能力良好,但未出现不掌握现象。结论:在护理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时,医护人员要把患者看作整体,给予全身心的护理和指导,使老年患者尽快康复。
张维儒[9](2010)在《医用钛板在面骨骨折中的应用165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钛合金夹板在口腔颌面部骨折固定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各种不同类型面骨骨折患者,用医用钛合金夹板做固定,追踪随访复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钛合金夹板在面骨骨折固定中效果良好。结论:医用钛合金夹板基本可适合各类型面骨骨折患者骨折固定。
文海涛,石建平[10](2009)在《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应用微型钢板技术治疗掌指骨骨折,评估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4月2008年7月应用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57例(65处)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7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1个月,65处骨折均达解剖复位,平均8周,无不愈合的病例,没有内固定物断裂或术后再移位等并发症。按TAFS评分标准评分,优34例,良16例,差7例,优良率为87.7%。结论: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固定牢靠,对肌健的滑动影响小,能早期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患手的功能。
二、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 ——以X地公安民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2.1 文献分析法 |
1.2.2.2 访谈法 |
1.2.2.3 问卷调查法 |
1.3 创新性 |
1.3.1 多种影响因素综合研究 |
1.3.2 探讨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1.1 人口学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2.1.2 生物学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2.1.3 心理学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2.1.4 社会学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2.1.5 创伤事件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3 研究假设 |
4 研究方案设计 |
4.1 变量的选取 |
4.2 问卷的选取与编制 |
4.3 问卷的预测 |
4.3.1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2.1 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 |
4.3.2.2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问卷 |
4.4 正式施测 |
4.4.1 问卷设计 |
4.4.2 问卷发放与收回 |
5 研究结果 |
5.1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
5.2 人口学因素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5.2.1 不同性别差异的比较 |
5.2.2 不同年龄差异的比较 |
5.2.3 不同警龄差异的比较 |
5.2.4 不同婚姻状况差异的比较 |
5.2.5 不同学历差异的比较 |
5.2.6 不同警种差异的比较 |
5.2.7 不同职级差异的比较 |
5.3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5.4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5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分析 |
5.5.1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分析 |
5.5.2 神经质人格的中介作用分析 |
6 讨论 |
6.1 假设结果比较 |
6.2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总体情况讨论 |
6.3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人口学因素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6.3.2 社会支持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6.3.3 神经质人格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6.3.4 创伤事件强度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6.3.5 社会支持、神经质人格对创伤事件强度与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中介作用 |
7 结论与对策 |
7.1 本研究结论 |
7.2 对策 |
7.2.1 公安机关 |
7.2.2 警察自身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问卷 |
一、 个人基本资料: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在符合的选项上打“√”。 |
二、 人员筛查表: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或在符合的答案上打√。 |
三、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 |
四、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深圳市校内中小学生骨折知识和行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骨折的定义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中小学生骨折相关知识 |
2.3 学生骨折相关危险行为的现况 |
2.3.1 学生骨折相关危险行为的现况 |
2.3.2 不同性别学生骨折相关危险行为比较 |
2.2.3不同年级学生骨折相关危险行为的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自我效能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创伤性骨折研究现状 |
1.2 心理弹性研究现状 |
1.3 自我效能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 |
3.1 心理弹性 |
3.2 创伤性骨折患者 |
3.3 自我效能 |
4 理论框架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退出标准 |
1.4 样本含量及分组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干预方法 |
2.3 资料收集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技术路线 |
结果 |
1 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均衡性比较 |
1.1 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1.2 实验组和对照组疾病相关资料比较 |
1.3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理弹性状况得分比较 |
1.4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各因子比较 |
1.5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1.6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生活满意度得分比较 |
2 干预后各因素得分比较 |
2.1 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弹性得分比较 |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症状自评得分比较 |
2.3 干预后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2.4 患者生活满意度比较 |
讨论 |
1 干预前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调查分析 |
1.1 一般资料调查分析 |
1.2 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总体情况比较 |
2 创伤性骨折所致患者心理应激状态改变的分析 |
2.1 症状自评量表的改变 |
2.2 生活满意度的改变 |
3 自我效能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干预前后患者心理弹性的比较 |
3.3 干预前后患者症状自评量表的改变 |
3.4 干预前后患者生活满意度的改变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4.1 局限性 |
4.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A |
附表B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青少年骨折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青少年发生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 |
2.2 不同性别青少年发生骨折的情况比较 见表1。 |
2.3 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发生骨折的情况比较 见表2。 |
3 危险因素分析 |
3.1 性别 |
3.2 年龄 |
4 预防护理 |
4.1 运动指导 |
4.2 开展安全教育 |
4.3 合理膳食 |
5 小结 |
(6)绝经后骨含量降低人群相关因素及证候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内容 |
(一) 临床资料来源 |
(二)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
(三) 临床资料 |
二、 研究方法 |
(一) 观察方法 |
(二) 数据分析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一) 病例组临床资料概况 |
(二) 病例组与正常组临床资料差异性研究 |
(三) 绝经后骨含量降低相关因素回归分析 |
(四) 绝经后骨含量降低证候特点 Logistic 逐步判别分析 |
讨论 |
一、 文献研究 |
(一)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学病因病机研究 |
(二)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西医学发病因素研究 |
(三)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证候特点研究 |
二、 研究结果分析 |
(一) 绝经后骨含量降低人群相关因素分析 |
(二) 绝经后骨含量降低人群证候特点分析 |
三、 本研究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7)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心理弹性的文献回顾 |
一、心理弹性研究的缘起与历史 |
二、 心理弹性的概念 |
三、 心理弹性的内涵及结构 |
四、 心理弹性的评估与测评 |
五、 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 |
六、 小结 |
第二部分 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研究方案 |
一、 研究设计 |
二、 理论基础 |
三、 理论模型框架的构建 |
四、 研究问题和假设 |
五、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量性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小结 |
第四部分 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四、 讨论 |
五、 小结 |
第五部分 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发展模型的构建 |
一、 模型建立的方法 |
二、 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发展模型的建立 |
三、 意外创伤者心理弹性发展模型 |
四、 本研究对临床护理的启示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性与局限性 |
一、 研究结论 |
二、 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与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参编着作、会议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8)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的护理与康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一般康复 |
2.1 防止老年患者的再次损伤。 |
2.2 卫生知识宣传。 |
3. 心理护理 |
4. 功能锻炼 |
4.1 功能锻炼的内容。 |
4.2 功能锻炼的方法。 |
4.2.1 全身功能锻炼。 |
4.2.2 股四头肌锻炼。 |
4.2.3 预防并发症。 |
5. 结果 |
6. 结论 |
(9)医用钛板在面骨骨折中的应用16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钛合金夹板固定优点 |
3.2 适应证 |
3.3 钛板固定中应注意问题 |
四、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 ——以X地公安民警为例[D]. 范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2]深圳市校内中小学生骨折知识和行为调查[J]. 熊华威,杨昆鹏,李丽萍,周丽.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7(01)
- [3]自我效能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D]. 时慧洁. 郑州大学, 2014(03)
- [4]北京市社区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其后果的相关因素研究[J]. 周白瑜,石婧,于普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08)
- [5]青少年骨折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J]. 廖华琴. 齐鲁护理杂志, 2013(10)
- [6]绝经后骨含量降低人群相关因素及证候特点研究[D]. 张晓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 张爱华. 第二军医大学, 2012(09)
- [8]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的护理与康复[J]. 岳宏.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05)
- [9]医用钛板在面骨骨折中的应用165例分析[J]. 张维儒. 慢性病学杂志, 2010(03)
- [10]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分析[J]. 文海涛,石建平.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