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面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1)在《公路路面评价指数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公路的建设理念由“建设管理为主,建设养护并重”,转化为“养护管理为主,建设为辅”,由此公路养护管理行业已然成为交通管理行业的重要环节。在公路养护管理中公路路面评价指数是关键性指标之一,路面评价指数是道路智能检测车对公路路面、路基、桥涵、沿线设施等采集到的用来全面反映公路技术状况和整体服务水平的信息数据。依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18)所提出的行业标准,养护管理数据包括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标PQI等十二项技术指标。目前交通行业缺少对公路路面评价指数高效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对养护管理需求的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无法在交通信息化平台中实现可视化的表达。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部分交通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以上问题,对公路路面评价指数可视化的方法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公路路面评价指数的组织与管理参考交通部颁布的《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18)对公路路面评价指数的十二项指标数据的组成结构、算法公式及评分细则进行详细探讨。对数据库结构进行设计,建立公路路面评价指数数据库,高效的对公路路面评价指数进行组织与管理。(2)公路路面评价指数可视化方法利用线性参考与动态分段技术实现了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一对多的整合目的,实现了多重属性信息的可视化表达。引入矢量切片技术,基于Mapbox本地部署的地图服务系统实现矢量数据切片与发布,对路面评价指数进行可视化渲染,解决评价指标大数据一对多及快速渲染问题。(3)路面评价指数的综合统计与分析以各级行政区划为单位,对不同道路、不同指标以及不同时期的公路路面评价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生成能表达其含义的统计分析图,实现对公路路面评价指数的可视化,更好服务养护决策。(4)公路路面评价指数可视化应用实践在矢量瓦片技术体系的研究基础上,将渲染的交通专题地图应用于辽宁省公路大数据基础管理平台中,利用矢量瓦片渲染的灵活性和用户自定义优势。该论文有图36幅,表21个,参考文献59篇。
余朋里[2](2021)在《基于博弈论—集对分析的旧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十四五”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起步期,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为当前首要目标。但随着国家公路网的建设、展开,部分路段的交通量迅速增长,沥青路面不可避免出现了各种病害,道路服务水平下降。为改善道路使用情况,目前多采用改扩建方式进行处治。改扩建工程中需对旧路路况进行准确、合理的检测评价,而国内缺少一定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基于此,本文依托二赛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对于旧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的建立展开研究。本文首先调查二赛路面的病害情况,依托《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5210-2018)对路面使用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分析改扩建工程的特点,判断现有标准的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指标评价体系不适用于改扩建工程,为优化此评价体系建立了博弈论-集对分析的旧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最后将建立的评价模型应用于二赛改建工程,利用标准评价结果与物元理论路面性能评价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具有一定准确性,可为其他改扩建工程路面性能评价及处治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如下:(1)通过对二赛公路进行路况调查,二赛路面存在病害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路面块裂和龟裂,并且部分路段基层破损严重。(2)利用《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评定得出二赛公路PQI均值为81.50,路面使用性能状况为良等级。通过雷达检测表明部分PQI指标评定良、中等级路段存在基层松散、破碎和缺陷情况,结合改扩建工程实际要求分析,判断评价结果等级不符合实际路况。(3)通过选用集对分析理论综合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路面跳车指数PBI、路面抗滑性能指数SRI、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及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建立评价模型,模型考虑指标更加全面;优化权重时对PSSI指标赋权重视了路面结构强度对评价结果的影响。(4)利用标准中的评价方法和物元理论路面性能评价方法进行模型验证,结合二赛道路的PSSI指标数值大部分低于60且数值波动性大以及钻芯取样、探地雷达结果表明路段基层结构破坏严重等情况分析,博弈论-集对分析模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杨天宇[3](2021)在《基于物元理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评价方法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向着愈来愈注重质量转型。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亟需推进铁路、公路、水运及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其中公路的飞速建设离不开后期的养护管理和旧路改建。在公路改建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原有路面使用性能进行检测和评价。本文基于G338国道盐池至红寺堡段改建工程K142~K162段路面典型病害特征及改建侧重点,针对现行规范路面破损状况指标PCI值不能真实反映破损情况的缺点,提出将沥青路面裂缝率、沥青路面修补面积率与除去裂缝类和修补类病害的路面破损率(DR)、平整度指数(IRI)以及路面结构强度系数(SSI)结合形成改进路面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主观权重,熵权法确定指标客观权重,二者形成综合权重,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评定本旧路改建工程中路面病害严重程度,建立基于物元理论的路面性能评价模型。将物元评价结果与规范中PQI对比,得出结论:(1)将沥青路面裂缝率、修补率与除去裂缝类和修补类病害的路面破损率(DR)、平整度指数(IRI)以及路面结构强度系数(SSI)结合形成新的路面性能评价体系,此举应用于沥青路面性能评价中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原评价体系的不足。(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主观权重,熵权法确定指标客观权重,二者形成综合权重,可以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影响,平衡了依靠单一权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3)物元评价模型相比于PQI评价方法更贴近实际,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改建公路路面性能。与利用基于TOPSIS的路面性能评价方法所得结果对比,通过贴近度排序进一步完善了物元评价模型的准确性。
王锐[4](2021)在《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洛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导致强降雨多发,是陕西省内典型的强降雨多发地区。为在发生强降雨时保证商洛地区公路、设施运行安全,在发生灾情、突发情况时积极响应,对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的应急响应进行研究。本论文根据我国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和路面养护管理的现状,以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养护管理应急响应时的决策优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在路面性能预测和评价基础上,分析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养护需求,制定优选对策方案,建立路面养护管理应急响应优先模型和年度路面养护资金分配优化模型,并结合历年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性能实测数据,选取适合的方法建立模型进行路面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性能预测与评价。在路面结构性能评价时,针对商洛地区强降雨的特殊环境,从路面的功能需求和商洛市路网系统整体出发,提出一种适用于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的路面结构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在路面结构性能预测时,提出了一种马尔可夫概率预测模型与衰变模型相结合的组合预测方法,并给出了一种计算单指标属性测度的简化方法。(2)路面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是本研究的重点,目标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商洛地区强降雨时的路面受损做到应急响应,制定的路面受损养护应急管理计划和年度路面养护资金分配方案。针对商洛地区构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养护应急管理决策优化研究的主要框架。对各公路进行了养护需求分析并制定相适应的养护对策,利用灰色物元法对各路段进行养护优先排序决策。(3)资金限制下效果最优的养护决策优化。路面养护资金分配优化问题,将线性规划思想、多目标规划思想结合起来,建立了路面养护资金分配优化的项目多目标线性决策模型。进行全局优化,实现养护的优先排序和资金优化分配的目标。通过以上研究为商洛地区建立科学、高效的路面养护应急管理系统,为商洛地区公路主管部门和具体养护部门在强降雨环境下的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管理决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程思胜[5](2021)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补强,然后加铺沥青面层,这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路用性能和结构性能的设计方法。本文围绕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徐州市城市道路特征,采用现场原位测试分析、物理力学测试实验、室内小梁模型实验、算法预测、实体工程验证等技术手段,研究获得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强度条件及预测方法,提出了最佳加铺层结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徐州市10条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现场调查,选出3条代表性道路并对其进行详细调查及钻芯取样,制作了18块试件,获得了不同特征、不同病害程度的道路的残余强度,对其病害进行分析,阐述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模式及机理,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合理设计方法提供了依据。(2)采用理想点法建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评价模型,通过特尔菲法建立评价矩阵确定指标权重,这种评价方法使评价等级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通过理想点法建立5个界值0,8.44,14.98,22.2,31.59,由此将旧水泥混凝土道路划分为5个评价等级,即优、良、中、次、差,对3条道路进行了评价验证,当评价等级为差时,不具备加铺条件,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3)通过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残余强度、加铺沥青面层厚度、玻纤格栅和防裂贴四个因素及3种型式参数、11种工况、33个模型试件开展室内小梁实验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最合理的设计厚度及防治反射裂缝的方法,为泉新路的加铺沥青面层提供依据。(4)利用FLAC3D5.0软件,针对12种工况,从弹性模型、塑性模型和断裂模型逐层递进,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后反射裂缝的形成问题进行研究,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相同加铺层下结构塑性区宽度和高度逐渐减小,随着加铺层厚度的增大,同一混凝土标号下结构塑性区宽度和高度也逐渐减小,且增大加铺层厚度对减小旧混凝土路面底部塑性区范围效果更加明显。(5)根据理想点法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泉新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调查和评价,分值为8.99,评定等级为良,具备加铺沥青面层条件。通过对泉新路病害的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补强方法并付诸实施,完善了泉新路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通过具体实施进一步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常勇杰[6](2021)在《市政道路路面病害检测评价与维修处治研究》文中指出市政道路的建设总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进行延伸,而我国城市化进程现在已日臻完善,市政设施目前大多已经处于老旧状态。市政道路的良好运行是保障市民出行的前提条件,但现状老旧的市政道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路面病害。路面结构层是市政道路的一个重要部分,路面病害严重阻碍了道路发挥正常交通功能。因此,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路面性能进行检测、研究病害的形成机理、通过研究对比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对市政道路路面病害进行检测,通过分析路面病害检测的种类、方法及原理,对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同时结合西安地区路面病害检测的现状,选出适合于本地区路面病害检测的方法,并对本地区路面病害检测现状提出改进与完善的建议。其次,在完成路面病害检测之后,筛选出本地区主要路面病害的种类,将主要路面病害类型作为后期检测的重点。结合本地区的路面病害特点,对主要路面病害种类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各类病害原因提出应对措施。再次,对路面病害程度分别从整体性能和各分类单项性能上进行评价,从而相对全面的对路面病害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价。通过对西安地区路面病害情况进行评价,优选出本地区路面病害评价的主要性能指标,在后期路面病害评价中加以着重分析。最后,结合西安地区路面病害处治工程实践,依次通过对路面病害进行检测,归纳主要病害种类并分析形成原因,在路面病害损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若干种维修处治方案。结合实际工程效果及工程造价,对几种方案进行综合对比,找出不足之处,在后期进行方案优化完善,以供同类项目参考和借鉴。
曾晟[7](2020)在《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沥青混合料摊铺均匀性检测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是保证沥青路面沥青路面优良路用性能和长期使用寿命的前提条件,由于生产、运输、摊铺、碾压等自然和人为因素而使沥青路面产生的离析现象,是导致沥青路面局部出现结构性能薄弱点加速路面早期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目前常用的离析检测方法普遍以沥青路面建成后进行抽样检测为主,且方法费时且主观随机性大,而新兴无损检测方法检测成本高,且往往无法在沥青路面建设过程中对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均匀性进行实时的评价,沥青混合料均匀性问题在公路工程建设与质量验收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其高效、准确、成本低的优点在公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摊铺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离析现象,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工业相机对摊铺沥青混合料进行采集,提出适用于摊铺沥青混合料的粘连集料预处理与分割技术,基于图像颗粒的四边静矩分析,提出加权分档静矩离异系数的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并通过开发的沥青混合料摊铺均匀性快速评价系统实现沥青路面摊铺过程的均匀性的现场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概括如下:(1)在试验室对离析沥青混合料级配进行模拟,通过室内马歇尔试验研究离析程度与沥青混合料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并以空隙率变化为指标的提出离析评价指标;并根据贝雷法确定的关键级配区间与不同离析程度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变化进行灰关联分析,分别研究AC-13、AC-20、AC-25不同级配类型级配类型沥青混合料对空隙率影响最大的级配关键区间;(2)通过对现场图像样本的实测分析,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摊铺沥青混合料数字图像进行预处理,并针对集料课题图像处理中粘连颗粒过度分割的问题,提出适用于摊铺沥青混合料数字图像分割方法——基于扩展极大值变换分水岭分割方法,通过对图像中集料颗粒尺寸按照集料筛孔尺寸进行分档,将每一档占集料颗粒总面积的比值与对图像应区域混合料筛分试验级配对比,验证了本文数字图像预处理算法的准确性;(3)基于集料颗粒图像的四边静矩分析,提出以相对于理想均匀分布的分档加权四边静矩离异系数Cv作为摊铺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评价指标,并给出了分档加权四边静矩离异系数Cv的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依托实体工程,分别对AC-13、AC-20、AC-25级配类型摊铺沥青混合料实时数字图像进行了分析计算,依据得到的分档加权四边静矩离异系数Cv给出了其均匀性评价结果;基于AC-13、AC-20、AC-25标准级配混合料的空隙率变化离析评价标准,通过铺沙法实测沥青面层表面构造深度并结合构造深度离析评价标准提出分档加权四边静矩离异系数Cv的摊铺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评价标准;通过对不同采集高度下静矩离异系数Cv的变化进行研究,确定适宜的图像采集高度范围;(4)试验室进行不同离析程度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离析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变化与静矩离异系数Cv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均匀性评价指标Cv的增加,沥青混合料离析程度增加,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明显变差,其中发生粗集料严重离析对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影响更为显着;(5)运用Matlab图像工具包对摊铺沥青混合料进行图像预处理与均匀性评价,并结合Labview软件开发了沥青混合料摊铺均匀性快速检测系统,并对现场实铺路段进行摊铺均匀性实时实测及评价,验证了系统的适用性及准确性;
陈曦[8](2020)在《城市道路排水路面功能综合评价方法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道路BIM领域现有的BIM设计软件如Openroads,Civil3D,Revit等均已经实现了设计阶段的BIM化,但不支持后期管理和养护等阶段数据的集成,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仍然在探索中。为实现道路后期运营、管理和养护等阶段的数据和资料支持,本文进行了沥青路面功能综合评价研究。本文阐述了采用高速公路的路面评价方法和检测数据进行研究的合理性,研究了排水性沥青路面的特性,分析了苏沪地区的气候特征,并结合主要病害所需的测量指标,确定了对应的试验方法。其次,本文介绍路面性能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和计算方法。依据排水沥青路面的特性,探讨了路面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并优化了车辙深度的计算公式,简化了PQI计算模型。结合相关研究,分析了该评价模型的缺陷。接着,为便于在Revit平台直观地显示路面各项性能情况,文章提出了道路主病害计算模型和修补病害评级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病害的权重,确立了病害评价的分级指标。由经过研究,选取渗水残留率作为排水路面的功能评价指标,确立了排水性道路的CR分级标准。再次,本文对道路BIM参数化建模方法进行了探索,根据2019年最新发行的《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规则(江苏省内规则)》和《市政道路桥梁工程BIM技术(公开版)》定义了道路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工程项目阶段和工程基本属性的编码,并基于此确立了道路族系统的基本结构框架,创建了道路族结构库和材料库。此外,本文基于道路功能评价系统的特性,研究了道路关系属性集和自定义属性集的应用。基于对道路IFC文件的规则分析,定义了病害评级和功能评级的属性集、属性类型和关联实体等内容。最后,本文采用了外部数据的继承和模型数据转化的方法,将自定义属性集成到路面构件中,实现了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工程项目阶段和工程基本属性在Revit软件中的一体化和可视化,建立了基于Revit的道路功能综合评价模型。本文研究了道路功能的主要评价指标,提出了新型道路功能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建立道路基于IFC标准的属性集和道路族构件库,对Revit平台下的道路建模领域进行了探索和扩展,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道路功能评价和可视化流程,为BIM技术在道路评价决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经验。
唐樊龙[9](2020)在《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BIM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当前道路领域在学习与引进BIM技术同时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高速公路的设计不仅包括线形设计,路面设计也是重要环节。路面设计离不开结构分析,目前BIM环境中却缺少与设计同步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功能。另一方面,在施工中更多的是利用BIM进行动态模拟与过程展示,却很少建立BIM为基础的可视化施工质量管控,以及相应的质量预警体系,很难应对工程后期频繁的变更以及施工质量问题。在养护阶段,由于病害数据量大,信息存储困难,文本调阅耗时,很难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估算。此外,对于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整合,模型归档,统一管理,依然缺少完善系统的信息平台,使得高速公路服役后期管理难度大,数据调取困难。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当前道路BIM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分别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养护阶段,以及搭建信息平台等四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基于BIM的典型沥青路面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研究。首先确立Revit作为主要建模软件,通过建立公制常规模型族的方式完成了沥青路面基础模型的创建。然后总结了国内典型沥青路面组合形式,并通过基础模型的参数调整完成了典型沥青路面的三维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Dynamo编程进行了BIM软件的二次开发,完成了在BIM中的三维路线自动设计,然后将结构分析公式以Python语言的方式写入Dynamo程序中,并将设计参数与结构分析参数进行串联,实现了在BIM环境中设计与结构分析的同步进行。此外,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结构分析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数据中转接口,将参数化的BIM模型以数据文件格式导入ABAQUS中,通过借助外部有限元软件计算的方式实现了基于BIM-ABAQUS的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精确分析。(2)进行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研究。首先采用Dynamo编程创建了能够从Excel自动读取数据的节点程序完成了地质模型创建,然后进行场地模型布置,最后通过Navisworks完成沥青路面施工的模拟。接下来以智能压实技术为基础,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压实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通过MATLAB用最小标准差的方式将压实参数进行区域划分,以代表性压实度参数建立了基于BIM-GIS的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将智能压实获取的质量参数以直观可视的图像表达取代传统的数据繁多读取困难的Excel表达。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以专家打分的方式通过C#语言编程建立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可视化评估程序。最后本文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典型的级配离析病害为研究对象,结合图像处理采用基尼不纯度模型建立了基于图像识别的沥青路面级配离析病害参数获取,并将图像识别结果反馈到三维的BIM模型中建立预警提示,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离析质量状况预警体系。(3)针对养护阶段的BIM技术应用不足,开展了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研究。为构建基于BIM的参数化病害模型,首先采用Context Capture利用三维重构技术重构了沥青路面病害的三维模型。另一方面,针对局部病害利用Revit建立基础参数模型的功能,直接在BIM模型中建立三维的病害模型然后进行病害纹理贴图,实现病害的精细建模。然后将完成的参数模型导入到道路总体模型中,实现病害尺寸参数在BIM模型中直接测量获取,同时建立关注点,详细记录病害的其他关键信息方便后期查询。在此基础上,接下来是建立基于BIM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首先结合江苏省历年的养护资料建立不同养护措施的平均费率,通过三维道路模型中的病害信息建立养护成本估算程序。然后结合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与养护设计规范,以SRI、RQI、PCI、RDI等公路技术状况评价指标对上述建立的养护成本估算程序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了基于数据式与三维病害图像相结合的沥青路面自主养护决策模型。(4)开展了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信息平台的研究。建立了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模式,并对采集的数据建立了基于IFC格式的信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DW网页编程软件,建立了基于全生命周期BIM式数据采集的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信息平台主体部分包括密码式的加密窗口登录界面,平台主页总体信息概况以及大类目录标签,视频与模型文件存储查询专区,数据文件详细资料归类专区等。
胡若雯[10](2020)在《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养护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的服务能力和使用年限。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是高速公路养护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日常养护管理的缺失,导致高速公路病害问题越来越明显,高速公路使用性能不断退化,最终影响其服务能力。对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进行研究,建立责权明晰的质量评价体系,为今后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决策和养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全面提升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对国内外高速公路养护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的相关理论,并以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为例,分析出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路面、路基、桥涵、隧道、绿化、交通安全设施和日常养护管理七个方面筛选出能直观反映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的评价指标,构建了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质量评价过程、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排序方法进行说明,并将评价模型应用到江西省JX养护所高速公路日常养护项目,经过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提升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的对策建议,为今后的日常养护工作计划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的创新与特色之处在于:结合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作实际,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出简单、易测、适宜的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指标,为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提供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对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补充,填补了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研究领域的空白,对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建立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二、路面评价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面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路面评价指数可视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公路路面评价指数的组织与管理 |
2.1 公路路面评价指数基本情况 |
2.2 公路路面评价指数体系的建立 |
2.3 公路路面评价指数数据库的设计 |
3 公路路面评价指数可视化 |
3.1 公路路面评价指数传统模型表达方式 |
3.2 线性参考与动态分段技术 |
3.3 矢量数据与属性信息整合 |
3.4 路面评价指数渲染符号设计 |
3.5 矢量瓦片技术 |
3.6 基于矢量瓦片技术的专题图渲染 |
4 公路路面评价指数的统计分析与可视化 |
4.1 指定区域路面评价指数的统计分析与可视化 |
4.2 指定路线的路面评价指数的统计分析与可视化 |
4.3 多指标路面评价指数的统计分析与可视化 |
4.4 多时段路面评价指数的统计分析与可视化 |
5 公路路面评价指数可视化实践应用 |
5.1 辽宁省公路大数据基础管理平台架构 |
5.2 路面评价指数可视化效果展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博弈论—集对分析的旧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总结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二赛一级公路现状调查检测及使用性能评价 |
2.1 项目概况及工程背景 |
2.1.1 工程背景 |
2.1.2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概况 |
2.2 路面状况调查与病害特征分析 |
2.2.1 路面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
2.2.2 结构内部状况分析 |
2.3 路面技术状况检测及使用性能评价 |
2.3.1 路面技术状况检测 |
2.3.2 基于标准的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2.3.3 评价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博弈论-集对分析建立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 |
3.1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优化权重 |
3.1.1 序关系分析法 |
3.1.2 熵值法 |
3.1.3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
3.2 集对分析理论优化评价指标 |
3.2.1 集对分析原理 |
3.2.2 综合联系度确定 |
3.3 评价模型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博弈论-集对分析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的验证 |
4.1 博弈论-集对分析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4.2 物元理论路面性能评价 |
4.3 评价结果对比 |
4.3.1 上行路段评价结果 |
4.3.2 下行路段评价结果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4.4 工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基于物元理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评价方法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G338 国道盐池(蒙宁界)至红寺堡段路面状况 |
2.1 工程概况 |
2.1.1 当地气候特征 |
2.1.2 公路概况 |
2.1.3 交通量和交通等级 |
2.2 路面状况检测 |
2.2.1 路面破损状况检测 |
2.2.2 平整度检测 |
2.2.3 路面结构强度检测 |
2.2.4 路面结构层检测 |
2.3 本章小结 |
3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改进及指标权重确定 |
3.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3.2 基于旧路改建工程的路面性能评价体系改进 |
3.3 确定指标权重 |
3.3.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步骤 |
3.3.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步骤 |
3.3.3 路面性能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物元理论建立路面性能评价模型 |
4.1 物元理论基本原理 |
4.2 物元理论在路面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4.2.1 确定经典物元、节域物元 |
4.2.2 确定待评物元 |
4.2.3 计算各指标关联度函数 |
4.2.4 指标关联度及路面性能等级评价结果 |
4.3 评价模型准确性的完善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强降雨路面受损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1.2.2 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评价 |
2.1 商洛市公路概况调查 |
2.2 路面性能评价模型对比分析 |
2.3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2.4 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路面性能综合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 路面性能预测 |
3.1 常用路面性能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
3.2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预测模型建立 |
3.2.1 衰变模型建立 |
3.2.2 马尔可夫模型建立 |
3.2.3 单指标属性测度分析计算 |
3.3 商洛地区路面性能预测计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路面受损养护对策选择 |
4.1 路面破损分类分级 |
4.2 路面典型养护措施归纳 |
4.3 路面养护需求分析与对策选择 |
4.4 商洛地区基年养护对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的应急决策优化 |
5.1 应急决策的优化方法遴选 |
5.2 基于灰色物元法的路面养护优先排序 |
5.2.1 灰色物元模型的建立 |
5.2.2 路面养护应急管理排序计算 |
5.3 资金限制下效果最优的养护决策优化 |
5.3.1 项目决策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建立 |
5.3.2 商洛地区养护资金规划 |
5.4 路面受损应急措施 |
5.4.1 成立应急管理工作机构 |
5.4.2 制定强降雨前的应急工作计划 |
5.4.3 采取措施及检查落实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模式分析及性能评价 |
2.1 旧水泥混凝土强度检测 |
2.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模式及机理分析 |
2.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设计研究 |
3.1 旧水泥混凝土沥青加铺层厚度设计研究 |
3.2 厚度模型实验方法 |
3.3 厚度模型实验数据分析 |
3.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实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后反射裂缝形成机理模拟研究 |
4.1 数值模型及方案设计 |
4.2 无加铺层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
4.3 加铺层Ⅰ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
4.4 加铺层Ⅱ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
4.5 加铺层Ⅲ时混凝土面层开裂机理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旧水泥混凝土加铺沥青复合路面的应用研究 |
5.1 泉新路工程概况及路况性能调查 |
5.2 旧水泥混凝土板块补强应用研究 |
5.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组合设计 |
5.4 实体工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市政道路路面病害检测评价与维修处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市政道路路面病害检测研究现状 |
1.2.2 市政道路路面病害类型及成因研究现状 |
1.2.3 市政道路路面病害评价研究现状 |
1.2.4 市政道路路面养护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市政道路路面病害检测方法 |
2.1 市政道路路面病害检测方法 |
2.1.1 市政道路路面破损状况与裂缝检测 |
2.1.2 市政道路路面平整度与车辙检测 |
2.1.3 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强度与厚度检测 |
2.1.4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级配比检测 |
2.1.5 市政道路路面抗滑性能检测 |
2.2 西安地区市政道路路面性能及病害检测中的优缺点 |
2.2.1 西安地区市政道路路面检测的优点 |
2.2.2 西安地区市政道路路面检测的缺点 |
2.3 西安地区市政道路路面病害检测的现状 |
2.3.1 西安地区路面病害检测设备 |
2.3.2 西安地区路面病害检测现状综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市政道路路面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
3.1 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
3.1.1 沥青路面病害类型 |
3.1.2 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
3.2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
3.2.1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类型 |
3.2.2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
3.3 西安地区路面病害种类及成因分析 |
3.3.1 西安地区路面病害种类 |
3.3.2 西安地区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市政道路路面病害评价 |
4.1 市政道路路面使用性能综述 |
4.2 市政道路路面性能分类单项评价 |
4.2.1 市政道路路面破损指数(PCI) |
4.2.2 市政道路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 |
4.2.3 市政道路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 |
4.2.4 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 |
4.2.5 市政道路路面抗滑指数(SRI) |
4.2.6 市政道路路面跳车指数(PBI) |
4.2.7 市政道路路面磨耗指数(PWI) |
4.3 路面性能整体性评价 |
4.3.1 常用路面性能整体性评价系统 |
4.3.2 路面性能评价及相应指标 |
4.4 西安地区市政道路路面病害及性能评价 |
4.4.1 西安地区新老城区间路面性能状况与区域影响 |
4.4.2 西安地区市政道路路面养护概况研究 |
4.4.3 西安地区市政道路路面基层病害情况研究 |
4.4.4 西安地区市政道路路面底基层病害情况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市政道路路面维修处治方案研究 |
5.1 市政道路路面病害维修处治影响因素 |
5.2 西安地区市政道路路面维修处治方案 |
5.2.1 市政道路路面预防性养护及裂缝处治方案 |
5.2.2 市政道路路面中修处治方案 |
5.2.3 市政道路路面大修处治方案 |
5.2.4 市政道路路面大中修处治路面造价及治理后效果 |
5.2.5 市政道路路面维修处治后,后期优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沥青混合料摊铺均匀性检测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混合料均匀性研究 |
1.2.2 沥青混合料均匀性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离析对沥青混合料结构参数的影响研究 |
2.1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定义 |
2.2 离析对沥青混合料结构参数的影响 |
2.2.1 离析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2.2.2 离析沥青混合料结构参数 |
2.3 基于空隙率变化的离析评价指标 |
2.4 级配区间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 |
2.4.1 集料尺寸区间的划分 |
2.4.2 级配区间与空隙率灰关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摊铺沥青路面数字图像预处理方法 |
3.1 数字图像技术基础及原理 |
3.1.1 数字图像概念 |
3.1.2 数字图像的表示类型 |
3.2 沥青路面图像采集方法 |
3.2.1 采集设备的选择 |
3.2.2 采集方案 |
3.3 摊铺沥青路面数字图像预处理 |
3.3.1 彩色图像灰度化 |
3.3.2 灰度图像的滤波处理 |
3.3.3 图像增强 |
3.4 沥青路面图像的阈值分割 |
3.5 沥青路面图像的形态学处理 |
3.5.1 图像形态学的腐蚀和膨胀 |
3.5.2 图像形态学的开、闭运算 |
3.5.3 二值图像的面积过滤和孔洞填充 |
3.6 粘连颗粒的分水岭分割方法 |
3.6.1 基于距离变换的分水岭算法 |
3.6.2 基于扩展极大值变换的分水岭算法 |
3.7 沥青路面数字图像处理结果的准确性验证 |
3.7.1 图像中集料颗粒特征参数 |
3.7.2 沥青路面的颗粒面积比的定义 |
3.7.3 沥青混合料筛分试验 |
3.7.4 沥青路面数字图像预处理准确性验证 |
3.8 光照强度对沥青混合料图像预处理影响研究 |
3.8.1 不同光照强度对沥青混合料图像预处理的影响 |
3.8.2 基于图像HSI色彩空间的低照度图像增强预处理技术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摊铺均匀性评价方法与指标研究 |
4.1 均匀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1 加权四边静矩离异系数均匀性评价算法 |
4.1.2 理想状态均匀分布标准静矩和 |
4.2 沥青路面摊铺均匀性计算结果 |
4.2.1 工程概况 |
4.2.2 不同路面结构层摊铺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评价结果 |
4.3 摊铺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评价指标 |
4.3.1 基于空隙率评价标准的静矩离异系数Cv评价指标 |
4.3.2 基于构造深度评价标准的静矩离异系数Cv评价指标 |
4.3.3 两个静矩离异系数Cv均匀性评价标准的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离析对其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 |
5.1 不同离析程度时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 |
5.2 离析对和易性的影响 |
5.3 均匀性评价指标与水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
5.3.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5.3.2 冻融劈裂试验 |
5.4 均匀性评价指标与高温稳定性关系研究 |
5.5 均匀性评价指标与低温抗裂性能的关系研究 |
5.6 均匀性评价指标与室内试验结果汇总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沥青混合料摊铺均匀性快速检测评价系统及现场实测 |
6.1 沥青混合料摊铺均匀性快速评价系统 |
6.1.1 系统结构框架 |
6.1.2 软件系统设计 |
6.1.3 系统涉及的相关技术 |
6.2 沥青混合料摊铺均匀性现场实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城市道路排水路面功能综合评价方法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排水性沥青路面 |
1.1.2 BIM技术的优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道路功能评价方法 |
1.2.2 BIM技术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排水沥青路面分析 |
2.1 路面数据来源 |
2.2 苏沪区气候特征 |
2.3 排水沥青路面主要病害 |
2.4 数据采集所需的试验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排水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3.1 沥青路面性能评价指标简介 |
3.2 PQI计算模型优化 |
3.3 路面性能评价方法的缺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排水沥青路面病害分级评价 |
4.1 主要病害分级评价 |
4.1.1 主要病害评级标准 |
4.1.2 计算主要病害权重系数 |
4.2 切槽修补分级评价 |
4.3 渗水性能分级评价 |
4.3.1 选择评价指标 |
4.3.2 渗水系数残留率 |
4.4 路面功能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evit的道路模型 |
5.1 Revit软件简介 |
5.2 工程信息分类和编码 |
5.3 道路族的构建 |
5.3.1 族的类型和属性 |
5.3.2 道路族的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IFC的道路综合评价信息表达与集成 |
6.1 IFC标准架构 |
6.2 道路信息的IFC表达 |
6.2.1 基于IFC的路面信息模型 |
6.2.2 道路关系的属性集表达 |
6.2.3 分级评价数据的属性集表达 |
6.3 基于IFC标准的道路综合评价信息集成 |
6.3.1 病害评级、功能评级信息的属性集集成 |
6.3.2 道路评级信息的轮廓族构建 |
6.3.3 基于属性集和构件族的道路综合功能评价及可视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3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4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管养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5 基于BIM信息数据平台研发的相关研究 |
1.3 当前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维管养面临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典型沥青路面的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 |
2.1 参数化模型建立 |
2.1.1 Revit简介 |
2.1.2 族构件创建 |
2.1.3 参数化模型创建 |
2.2 典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2.2.1 沥青路面组合类型 |
2.2.2 典型路面结构组合 |
2.2.3 代表性道路的参数化建模 |
2.3 基于Dynamo的沥青路面自动化设计与结构分析 |
2.3.1 利用Dynamo实现路面参数可控的三维道路 |
2.3.2 结构分析的参数准备 |
2.3.3 基于Dynamo的路面结构分析 |
2.4 基于BIM的数据中转系统的研发 |
2.4.1 数据转换方法 |
2.4.2 数据转换接口的研发 |
2.5 基于ABAQUS-BIM模型的力学性能验算 |
2.5.1 基于BIM-ABAQUS转换接口的参数化模型数据转换 |
2.5.2 典型路面的ABAQUS结构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 |
3.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 |
3.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 |
3.1.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
3.1.3 当前施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可视化施工模拟 |
3.2.1 施工模拟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
3.2.2 基于BIM的施工场景构建 |
3.2.3 基于BIM的施工过程模拟 |
3.3 基于BIM的路基施工质量管控 |
3.3.1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3.3.2 路基压实度对路面性能的影响 |
3.3.3 确立压实度作为施工质量评定标准 |
3.3.4 基于BIM-ArcGIS的智能压实质量的可视化监控 |
3.4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信息集成与质量性能评价 |
3.4.1 沥青路面施工信息的参数化集成 |
3.4.2 层次分析法方法介绍 |
3.4.3 基于层次分析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 |
3.5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预警 |
3.5.1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相关研究 |
3.5.2 集料的边缘检测 |
3.5.3 集料图像分割 |
3.5.4 沥青混合料的离析程度表征 |
3.5.5 基于BIM的可视化呈现与预警机制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 |
4.1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
4.1.1 三维重构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简介 |
4.1.2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
4.2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参数化建模 |
4.2.1 Revit中的基础病害模型制作 |
4.2.2 病害纹理贴图 |
4.2.3 病害模型融入到BIM模型中 |
4.3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
4.3.1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备案 |
4.3.2 基于BIM模式的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管理 |
4.4 基于BIM模式的养护成本估算 |
4.4.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框架 |
4.4.2 沥青路面养护阶段的成本分析 |
4.4.3 基于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 |
4.5 基于BIM的养护自主决策模型建立 |
4.5.1 预防性养护决策的方法与过程 |
4.5.2 基于BIM的养护决策分析 |
4.5.3 养护自主决策模型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研发 |
5.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采集 |
5.2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处理与表达 |
5.2.1 IFC标准的信息表达方式 |
5.2.2 基于IFC格式的数据表达 |
5.3 信息的上传与导入 |
5.3.1 信息创建过程 |
5.3.2 信息的传递与存储 |
5.3.3 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 |
5.4 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研发 |
5.4.1 开发平台介绍 |
5.4.2 平台的总体设计 |
5.4.3 平台的可视化展示与功能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 |
(10)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的相关理论 |
2.1.1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概念 |
2.1.2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特征 |
2.2 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概述 |
2.2.1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内容 |
2.2.2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基本要求 |
2.2.3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基本原则 |
2.2.4 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特点 |
2.3 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方法 |
2.3.1 德尔菲法 |
2.3.2 层次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
3.1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影响因素 |
3.1.1 路面 |
3.1.2 路基 |
3.1.3 桥涵 |
3.1.4 隧道 |
3.1.5 绿化 |
3.1.6 交通安全设施 |
3.1.7 日常养护管理 |
3.2 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日常养护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2.3 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3.3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模型 |
3.4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3.3.1 准则层指标重要性的确定 |
3.3.2 指标层指标重要性的确定 |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 |
4.1 评价过程 |
4.2 评价标准 |
4.2.1 评价内容 |
4.2.2 评分标准 |
4.3 评价结果排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JX养护所日常养护项目的质量评价实例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2 JX养护所日常养护质量综合评价 |
5.2.1 养护质量评价 |
5.2.2 养护质量评价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5.3.1 路面日常养护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5.3.2 路基日常养护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5.3.3 桥涵日常养护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5.3.4 隧道日常养护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5.3.5 绿化日常养护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5.3.6 交通安全设施日常养护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5.3.7 日常养护管理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5.4 对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置评价指标调研问卷 |
四、路面评价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路面评价指数可视化方法研究[D]. 王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基于博弈论—集对分析的旧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研究[D]. 余朋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物元理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评价方法改进研究[D]. 杨天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商洛地区强降雨环境下路面受损应急响应研究[D]. 王锐.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5]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 程思胜.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市政道路路面病害检测评价与维修处治研究[D]. 常勇杰. 长安大学, 2021
- [7]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沥青混合料摊铺均匀性检测与评价研究[D]. 曾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城市道路排水路面功能综合评价方法与策略研究[D]. 陈曦. 东南大学, 2020(01)
- [9]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D]. 唐樊龙. 东南大学, 2020(02)
- [10]江西省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质量评价研究[D]. 胡若雯. 南昌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