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网站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源[1](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漆笔霞[2](2020)在《网络直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在线教学提供了多样的途径与丰富的资源,网络直播教学作为在线教学的其中一种形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以其教学互动感强、反馈及时等优势受到了众多师生的欢迎。2020年春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导致延期开学。为了让学生不因疫情而耽误学习进度,在这特殊的时期,各地教育部门迅速启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直播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启动了基于钉钉平台的网络直播教学,由高三到高二,再到高一逐级试点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由于学校之前从未进行过线上教学的相关实践,教学实践过程和教学效果有待改进和提高,本文在一些网络直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疫情期间高中地理网络直播教学进行研究。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几种方法,结合笔者的地理网络直播教学实践的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进行研究。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学生对高中地理网络直播教学的认可度,学生在地理直播课学习中的表现、作业及订正情况、网络直播课学习效果、网络直播课与传统课堂的对比、学生对网络直播教学的建议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访谈法主要针对教师对直播平台的适应情况、教学方法和授课时长、教学互动、教学反馈、评价和建议几个方面进行访谈,旨在了解地理教师对网络直播教学的运用和实施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案例分析法以高二区域地理的复习课为例进行网络直播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网络直播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区域地理直播课教学效果进行测试和成绩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网络直播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有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途径和资源,有利于学生把握自主学习的节奏,及时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和评价。但是,网络直播教学过程“师”“生”处于不同的教学空间,由于空间阻隔的限制,网络直播教学会产生学习的空间距离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对学生自主学习监管不到位,尤其是自控力比较差的学生,导致最终学习效果较差,知识掌握度较低,导致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结果,说明网络直播教学存在其局限性,不会成为将来的教学常态,需继续寻求和探索适合“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综合上述研究,本论文针对网络直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学校建设互联网环境。为适应信息化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学校要加快校园互联网覆盖;(3)教学模式的改进。针对网络直播教学的局限性进行改进,可以探索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尝试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4)直播平台的设计与改进。直播平台要从对学生的监督、作业在线布置批阅、特殊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改进。
席红英[3](2020)在《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生活是语言国情、族情、区情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信息化、城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实用功能逐渐降低,语言使用范围不断地向家庭内部收缩,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蒙古语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之一。呼伦贝尔市尤其是牧业四旗是蒙古族聚居区,较好地保留了蒙古语和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及民族文化。全方位调查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的蒙古族语言生活,对了解该市蒙古族的语言生活现状,判断母语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可以为其它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聚居区——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主要调查地,以该四个牧业旗的蒙古族语言生活为主要调查内容,综合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在收集第一手调查材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蒙古族语言生活的内部和外部生态环境,认为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聚居区语言环境有利于蒙古语的保持,但不利于蒙古语的发展,蒙古语使用和发展方面面临使用人口减少、增长率变低,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语言地位不断下降等问题。本文由八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地理位置、民族人口、生产方式、历史源流及牧业四旗基本情况等方面介绍呼伦贝尔市概况,目的是展现呼伦贝尔市整体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调查蒙古族家庭环境中祖辈、长辈、同辈、晚辈三代人的语言使用情况,与熟人邻里、在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等环境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而分析语言使用现状及其社会差异;第三章,调查不同社区居民的语言习得、语言掌握和语言能力;第四章,调查蒙古族语言认同、语言情感、语言行为倾向。第二、三、四章为蒙古族居民语言生活状况的定量分析,第五和第六章是调查数据的分析。第五章从语言外部生态环境入手,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三方面分析地理、气候、人口、民族、教育、文化等因素对语言生活现状的影响;第六章从语言内部生态环境入手,分析语言结构、语言格局、语言景观对语言本体、语言地位的影响。最后是“结论与余论”部分,在总结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调查表明,呼伦贝尔市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较好,但蒙古语使用存在代际、城乡、部落和阶层差异:老年人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年轻人,牧区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城镇蒙古族,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其他部落的蒙古族,牧民母语保持好于公职人员和学生。在社会交际领域,汉语使用率逐渐增加,但未出现骤增情况。在汉语使用稳步增长的同时,蒙古语的使用逐渐下降,蒙汉语兼用情况普遍,语言生活向双语化转换。监测整体语言生态环境发现,牧业四旗语言生活呈现三种类型:作为传统牧业旗县,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的语言环境较为封闭,母语保持较好;作为城镇化牧业旗县,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语言环境开放,汉语使用率较高,境内厄鲁特和布里亚特蒙古人因居住集中,尚未出现母语使用的明显下滑现象;作为由传统牧业旗向城镇化牧业旗发展的陈巴尔虎旗在语言使用上呈现出过渡性特点,即语言生活状态介于前两者之间。从呼伦贝尔市的整体环境看,维持语言保持的主要因素较为稳定,不易变化,主要包括人口数量、民族认同以及语言系统的稳定性等;影响蒙古语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传媒影响、文化冲击等。本研究在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蒙古族不同社区内语言生活现状,试图展现语言生活全景,但仍存在以下不足:语言服务涉及较少;微观层面的个人语言生活调查欠缺,今后将对此进一步予以补充和完善。
杜静[4](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升人能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而地理实践力则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得以培养。为落实课标要求,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践和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等内容展开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类型单一、案例区域特色不显着、可操作性低等问题,但可基于原有活动内容进一步拓展和运用。通过梳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可知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的活动板块数量分别有39个、37个和26个,共102个,其中图文分析的活动类型占多数(共16个,占16%),较少的是地理绘图类(3个,占3%)和制作类(1个,占1%)。第二,通过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和活动案例的实施与评价分析,表明:(1)教师对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力和认识有待提升(65.79%的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了解较少,67.11%的教师偶尔运用教材开展实践活动);(2)学生趋向于喜欢参与动手操作的活动(55.67%的学生对操作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28.89%的学生表示感兴趣);(3)学生参与率低、认知程度低(62.2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地理实践活动);(4)学生安全和活动经费问题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校外活动)的主要挑战。第三,针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发现的问题,综合课标、教材、学生兴趣和教师能力,基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和平台,设计以下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案例:(1)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活动;(2)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实践活动;(3)《老干妈辣椒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分析》论文写作活动。通过采用网络授课方式实施设计的实践活动,经评价表明:运用网络直播平台,组织实施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远程操作和观摩学习的活动组织模式是可行的;从活动评价结果来看,参与学生能完成活动的目标要求,各学习小组分工合理、合作紧密、个人参与程度较高;同时也发现学生存在: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差、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第四,根据培养现状调查分析、课标和教材分析、以及典型活动案例的设计与实施评价结果,提出以下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提升途径和策略:(1)引导学生使用常见的地理信息工具或平台;(2)鼓励学生设计课堂实践活动;(3)加强高中地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4)加强地图在教学中的使用;(5)加强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建设;(6)开设校内地理实践场所;(7)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地理实践活动;(8)加强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活动。目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受应试教育导向和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还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对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课标、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设计合理、安全、可操作的地理实践活动,制定有效的组织和评价方法,探索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提升途径和策略,对地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育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芳慧[6](2020)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图表选择及其信息呈示方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图表一直是地理教学当中特别重要的教学工具和学习对象。教师对于地理图表的选择和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和信息提取有重要意义。本文重在研究观察高中地理教师图表的选择及其信息呈示方式,找出教师在地理图表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的问题,提出和归纳地理图表选择和呈示的有效教学策略。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概念界定,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根据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原则,阅读文献和进行专家访谈,确定课堂观察量表的评价指标、设计课堂观察量表。通过观察3节课的预实验修改观察量表,最终确定课堂观察量表。在构建量表的基础上对10节课例分别从选图行为、呈现行为进行课堂观察分析,发现地理教师在选图方面存在图表来源单一且缺乏权威性、图表清晰度不高、图表无法对应教学目标、图表类型单一数量过多、存在虚假情景图片、图片科学性和图像质量需要提髙的问题;在呈示行为方面,多媒体呈示运用手段单一,多为静态呈现、众多图表要素同时呈现、缺乏对重要信息进行圈划(画)、标注,呈图与收图时间把握不准,没有对图表进行二次处理或者二次处理有错误,对处理图表的软件不会运用或不熟练运用。依据课堂观察发现的问题设计教师调查问卷,结合教师访谈分析问题原因,问题原因有:理论知识不足,缺少教学反思;技术水平落后,缺乏相关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能力较差;图像教学素养不足,缺乏深入探究;教师专业发展较封闭,阻碍教学思路的扩展;职初教师比重大,管理与教学工作难以兼顾,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扩展教学理论,增强图像意识;精选地理图表,克服“拿来主义”;创设真实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动态呈现图表,注重图表层次;图表化繁为简,运用图层叠加;选好呈图时机,恰当呈图收图;注重培训交流,提高处理图表技术。
李改莲[7](2020)在《基于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文中提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规定乡土地理为必修内容,要求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基于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镇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研究内容,以从众多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中遴选出的14个典型的适合初中生开展的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案例为研究资料,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及行动研究法,为地理教师提供了教学素材及活动案例,丰富了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总结出适合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内容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自然资源类调查、人文地理类调查、环境保护类调查及社会经济类调查,筛选出了基于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的课题15项。第二,提出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的组成:调查背景说明、调查目标、调查内容、调查过程、调查总结与评价、调查实践活动拓展和反思六部分组成。同时,提出了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策略:精心选择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题目(依据课标和教材,依托典型的乡土资源);准确把握实践活动目标(基于学生特点,体现地理实践力素养);注重实践活动过程(根据活动规模选择不同的组织方式,依据活动内容选择不同的调查方法,最主要的是在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重视实践活动评价(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主体多元化)。第三,设计了四个基于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实践活动案例,分别是:人文地理调查类的“家乡地名的由来”、社会经济调查类的“东康伊”城市核心区建设对阿镇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环境保护调查类的“伊金霍洛旗人的生产活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及自然资源调查类的认识阿镇“三河两湖”环城生态水系建设调查实践活动。并且实施了“家乡地名的由来”和“‘东康伊’城市核心区建设对阿镇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两个案例,获得了从课堂开始,向课外延伸,基于课标源于乡土,精心选择调查实践活动主题;科学合理地设计是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夯实实施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等活动启示。
李裴培[8](2020)在《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与进一步深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继基础教育改革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又提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建议,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鼓励“基于全媒体资源的探究学习”。通过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视频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加工,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深入和拓展。由此可见,只要是对学生学习有利的,无论是物化还是非物化的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的显着综合性、地域性和差异性的特征,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中,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相对抽象复杂。在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时,学生空间思维弱,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大,容易导致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的丧失。短视频素材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和再现工具,发挥着载体功能。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的为学生展示抽象复杂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将知识可视化,独具特色。适当的使用短视频素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展开了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在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短视频在课堂上应用的意义及价值,结合国内外对短视频应用情况的现状了解,对短视频素材及教学进行概念界定,依据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经验之塔”、学习动机等理论知识,为本研究建立理论支撑。本研究对XX市二中高一年级5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XX市二中及XX县一高的共20名地理教师进行访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展开调查研究,目的为更全面了解短视频素材在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情况。通过对数据的汇总与分析,总结出高一地理短视频素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大部分老师了解短视频,但课堂实际应用较少;(2)教师获取适合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短视频获取途径单一;(3)短视频素材的获取受到技术因素影响;(4)获取合适的素材费时费力。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教师自身对于搜集整合视频素材的意识不强;(2)网络视频资源库丰富,但有一定的版权限制;(3)受技术限制,例如受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影响,教师获取素材的能力有限;(4)必修一地理主要以自然地理为主,本身知识重难点较多,备课任务量大,尤其年轻教师的主要精力不能用于收集视频。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1)短视频素材的获取,利用短视频素材辅助地理课堂教学,首先要获取到适合教学的视频素材,这是课堂教学中应用短视频素材的“源”;(2)短视频素材的加工处理,考虑到课堂时长和教学进度等方面的问题,教师获取到的视频素材,往往需要整合拼接成短视频素材,经过加工处理后应用于课堂;(3)短视频素材使用,获取已整合的短视频素材,对于素材应用于课堂的合适时机需要合理安排。本文结合短视频素材实施建议的研究,在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期间,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为例,注重各类短视频素材的搜索积累,进行视频素材的运用分析,服务于课堂具体实践,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同时本研究设计了有关于短视频课堂应用的相关教学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成果,论证短视频素材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从实验结果来看,应用短视频辅助课堂教学的实验班学生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班,说明了短视频素材应用到教学中的成效明显,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创新之处:将短视频素材应用于高一地理教学中,丰富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形式。一方面,视频资源一般时长过长,不适合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本文就存在的弊端进行优化,提出收录不同类型的地理教学短视频。另一方面,将收录到的短视频素材按教材章节和短视频的类型分类整理,方便教师进行查找使用。短视频素材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符合新课标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一种新的地理课程资源,辅助高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地理原理性知识和地理过程,运用得当可以更好的为教师指导地理课堂服务。
甘晓雯[9](2020)在《基于STEM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课程改革和物理教学的实际需求,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物理教师作为物理教学的主导,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前其自身的跨学科素养也应达到较高的水平。故而,对于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突破学科边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素养的跨学科STEM教育成为了热门研究。目前,中小学中已经掀起STEM教育热潮,STEM课程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也有很多针对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培训。因此,基于STEM教育调查中学物理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并提出培养建议具有研究的价值。本研究通过分析文献及教师访谈建构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分析框架,并结合国内外的测评经验,编制调查问卷进行线上调查。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目前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性别对于跨学科素养水平的高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2)掌握学科知识的水平较高,但在多学科知识整合运用上存在不足;(3)系统思维和科学论证能力比较强,但跨学科的实验探究能力有待提升;(4)团队合作能力较强,有组成教师团队的可能;(5)自身跨学科意识较强,但跨学科教学意识有待提升。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国内外培养STEM教师的经验和《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STE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试行)》两份权威文件的要求,对培养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物理教师自身要直面教学中跨学科问题、树立跨学科教育的课程观、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提升跨学科素养、将STEM教育作为职业发展新方向和组建跨学科教师队伍;师范院校对教师的职前培养采用跨学院培养并提供跨学科的实习机会;教师任职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建立奖励机制;其他社会力量积极作为共同促进物理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提升。
朱德玉[10](2020)在《台湾地区初中历史考察课教学研究 ——以新北市漳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我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十二年“国民”基础课程纲要总纲》,并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纲要以实现“三面九项”的核心素养理念为目标,在历史学科增设“历史考察”课。历史考察课的设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户外活动,而是历史学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的课程改革下,台湾地区的教师也对历史考察课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在本文中,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研究,对当前台湾地区历史考察课的教学进行讨论。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台湾地区历史考察课的实施依据、课程设置所反映的教学理念以及历史考察课与历史常规课、课外活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其次,以漳和中学历史考察课的三则案例为主,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历史考察课的教学实践。第一则案例以课程统整为核心,阐述教材课程统整理念以及跨学科下历史考察课的实施内容、教学方法等。第二则案例以议题教育为背景,分析多元文化议题类的历史考察课的教学设计问题。第三则案例以户外历史考察的实践来阐述其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以及户外历史考察课的优势所在;最后,通过三则历史考察课的案例分析,提炼出台湾地区历史考察课教学的基本特点、有效教学的策略、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大陆历史教学的启示。其中,历史考察课教学的特点有:统整性、自主性、人文性、趣味性。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包括:研读课纲要求,明确考察目标;多维视角综合,确定考察主题;弥合学科界限,制定统整课程;把握考察环节,组织考察过程;多元评价主体,综合评价方式。当前历史考察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教师素养有待提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不足、学校资源配置不合理、去中国化教育体系影响。历史考察课对大陆历史考察课的启示有:实行课程统整教学,加强课程结构与内容整合;组织多元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完善学科课程体系,加强对教师的学科指导。
二、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网站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网站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网络直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2 理论依据 |
第三章 高中地理网络直播教学的调查研究 |
3.1 调查方式 |
3.2 问卷调查 |
3.3 访谈调查 |
3.4 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
第四章 网络直播教学案例——以“欧洲西部”为例 |
4.1 直播平台简介 |
4.2 网络直播教学策略 |
4.3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以高二区域地理“欧洲西部”复习课为例 |
4.4 教学效果测评 |
第五章 网络直播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建议 |
5.1 网络直播教学的反思 |
5.2 网络直播教学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未来需解决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呼伦贝尔市概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 |
一、地理位置 |
二、民族人口 |
第二节 历史源流及生产方式 |
一、历史源流 |
二、生产方式 |
第三节 牧业四旗概况 |
一、陈巴尔虎旗 |
二、新巴尔虎右旗 |
三、新巴尔虎左旗 |
四、鄂温克族自治旗 |
第二章 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
第一节 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概述 |
一、调查前期准备及问卷结构 |
二、抽样情况 |
第二节 家庭语言使用状况 |
一、与长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
二、与同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
三、与晚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
第三节 社区语言使用状况 |
一、交际对象 |
二、交际场所 |
小结 |
第三章 蒙古族语言能力调查 |
第一节 语言习得 |
一、母语习得 |
二、多语习得 |
三、习得途径 |
第二节 蒙古语能力的自我评估 |
一、蒙古语口语能力 |
二、蒙古语文字能力 |
第三节 汉语能力的自我评估 |
一、汉语口语能力 |
二、汉语文字能力 |
小结 |
第四章 蒙古族语言态度调查 |
第一节 语言认同 |
一、学习语言的动机 |
二、语言发展展望 |
三、对族际通婚态度 |
第二节 语言情感 |
一、最重要的语言 |
二、方言情感 |
三、蒙古语标准音情感 |
第三节 语言行为倾向 |
一、电子媒体选择 |
二、印刷媒体选择 |
三、子女教育选择 |
小结 |
第五章 外部语言生态环境调查 |
第一节 生态语言学理论 |
一、理论译介 |
二、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生态调查 |
三、语言生态评估 |
第二节 自然环境 |
一、地理因子 |
二、气候因子 |
第二节 社会环境 |
一、人口因子 |
二、民族因子 |
三、经济因子 |
四、教育因子 |
第三节 文化环境 |
一、文化活动 |
二、文化传播 |
小结 |
第六章 内部语言生态环境调查 |
第一节 语言结构 |
一、语音特点 |
二、词汇特点 |
三、语法特点 |
第二节 语言格局 |
一、外语接触 |
二、汉语接触 |
三、方言接触 |
第三节 语言景观 |
一、抽样情况 |
二、牌匾特点 |
三、受众态度 |
第四节 语言生态环境评估 |
一、采用公式 |
二、评估结果 |
小结 |
结论与余论 |
一、结论 |
二、若干思考 |
三、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地理核心素养 |
2.1.2 地理实践 |
2.1.3 地理实践力 |
2.1.4 地理实践活动 |
2.2 理论基础 |
2.2.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2.2.2 认知发展理论 |
2.2.3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2.2.5 具身认知理论 |
2.2.6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2.2.7 情境学习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实践力分析 |
3.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3.1.1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内容构成 |
3.1.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
3.1.3 高中地理学业要求 |
3.2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课程资源开发需求 |
3.2.1 高中地理教材实践活动内容 |
3.2.2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活动课程开发 |
3.3 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试题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问卷、试题和访谈提纲 |
4.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4.2.1 调查教师基本情况 |
4.2.2 地理实践力的认知程度 |
4.2.3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情况 |
4.2.4 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情况 |
4.2.5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制约因素 |
4.2.6 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
4.2.7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建议 |
4.3 学生问卷和测试题调查分析 |
4.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2 学生测试题结果分析 |
4.4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的教师访谈分析 |
4.4.1 访谈目的 |
4.4.2 访谈调查结果汇总与分析 |
4.4.3 访谈总结 |
4.5 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
4.5.1 地理实践力培养面临的教学环境问题 |
4.5.2 地理实践力培养面临的学情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5.1 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原则 |
5.1.1 基于课标的原则 |
5.1.2 学生主体性原则 |
5.1.3 提升地理实践力原则 |
5.1.4 区域特色原则 |
5.1.5 多元评价原则 |
5.2 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 |
5.2.1 实验类活动案例 |
5.2.2 地图分析类活动案例 |
5.2.3 地理写作类活动案例 |
5.3 活动设计的关键环节与模式 |
5.3.1 活动设计的关键环节与模式 |
5.3.2 实施的方法 |
5.3.3 地理实践活动的评价 |
5.3.4 地理实践活动评价模型及评价量表设计 |
5.4 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和评价 |
5.4.1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
5.4.2 实践活动案例一的总结与评价 |
5.4.3 《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
5.4.4 实践活动案例二的总结与评价 |
5.4.5 《老干妈辣椒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分析》写作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
5.4.6 实践活动案例三的总结与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策略 |
6.1 学生方面 |
6.1.1 引导学生使用常见的地理信息工具和平台 |
6.1.2 鼓励学生设计课堂实践活动 |
6.2 教师方面 |
6.2.1 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相关的培训 |
6.2.2 增强地图在教学中的使用 |
6.2.3 加强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
6.3 其他方面 |
6.3.1 开设校内地理实践的场所 |
6.3.2 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地理实践活动 |
6.3.3 加强地域特色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
6.4 提升途径调查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2 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学生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活动实验记录表 |
附录5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对地观测数据共享平台数据下载操作指引 |
附录6 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提取操作指引(ENVI5.5.x) |
附录7 《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活动实验记录表 |
附录8 中国气象数据网地面气象数据下载操作指引 |
附录9 计算机辅助绘制气温和降水图操作指引(微软Office Excel 2019) |
附录10 高中地理实践力提升途径调查(教师卷) |
附录11 高中地理实践力提升途径调查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中地理教学中图表选择及其信息呈示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图表在课程教材体系中的价值 |
1.1.2 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地理图表教学的要求 |
1.1.3 地理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
1.1.4 有关地理图表内容的教学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地理图表 |
2.1.2 地理图表的选择 |
2.1.3 地理图表信息的呈示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学理论基础 |
2.2.2 地理课程理论 |
2.2.3 图示理论 |
2.2.4 脑科学理论 |
第三章 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及实施 |
3.1 评价量表的设计原则 |
3.1.1 整体性原则 |
3.1.2 科学性原则 |
3.1.3 独立性原则 |
3.1.4 可测性原则 |
3.2 量表的设计过程 |
3.2.1 量表的初步设计 |
3.2.2 预实验及最终量表的确定 |
第四章 图表选择及呈现方式的观察与分析 |
4.1 观察课例的选择 |
4.2 观察过程 |
4.3 观察结果分析 |
4.3.1 教师选择图表行为分析 |
4.3.2 教师呈示图表行为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现状及问题原因调查分析 |
5.1 调查研究过程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内容 |
5.1.3 调查对象 |
5.2 调查结果分析 |
5.2.1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5.2.2 教师对地理图表选择的意识及行为分析 |
5.2.3 教师对图表的的呈现方式的意识行为及原因分析: |
5.3 问题原因分析 |
5.3.1 理论知识不足,缺少教学反思 |
5.3.2 技术水平落后,缺乏相关培训 |
5.3.3 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能力较差 |
5.3.4 图像教学素养不足,缺乏深入探究 |
5.3.5 教师专业发展较封闭,阻碍教学思路的扩展 |
5.3.6 职初教师比重大,管理与教学工作难以兼顾 |
第六章 图表选择及呈现方式的改进策略 |
6.1 扩展教学理论,提高图表意识 |
6.2 精选地理图表,克服“拿来主义” |
6.2.1 确立选择图表的依据 |
6.2.2 拓宽选择图表途径 |
6.3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
6.4 动态呈现图表,注重图表层次 |
6.5 图表化繁为简,运用图层叠加 |
6.5.1 学会地理要素简笔画法 |
6.5.2 提高图层叠加意识 |
6.6 选好呈图时机,恰当呈图收图 |
6.7 注重培训交流,提高处理图表技术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不足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二、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内容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
(一)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内容分析 |
(二)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概况 |
(三)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关系 |
三、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二)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的启示 |
四、基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 |
(一)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的组成 |
(二)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策略 |
(三)伊金霍洛旗阿镇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
五、基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的实施 |
(一)调查类实践活动的实施 |
(二)实施调查类实践活动的启示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案例分析一览表 |
附录2:案例分析 |
附录3:伊金霍洛旗阿镇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案例设计教师预实施记录 |
(一)“家乡地名的由来”调查实践活动(教师准备) |
(二)“东康伊”城市核心区建设对阿镇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调查实践活动 |
(三)调查“伊金霍洛旗人的生产活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实践活动(教师准备) |
(四)阿镇“三河两湖”环城生态水系建设调查实践活动(教师准备) |
附录4:“东康伊”城市核心区建设对阿镇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调查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
致谢 |
(8)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
(二)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 |
(三)地理学科性质的内在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短视频素材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二)短视频素材的分类 |
(三)短视频素材的特征 |
二、理论基础 |
(一)信息加工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经验之塔”理论 |
(四)地理教学理论 |
第三章 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访谈提纲的编制 |
二、调查对象选取及数据收集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数据搜集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一)课堂中运用短视频素材对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
(二)课堂中教师运用短视频素材的调查与分析 |
(三)短视频素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四、调查总结 |
第四章 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流程 |
一、短视频素材的搜集和下载 |
(一)短视频搜集原则 |
(二)短视频素材搜集来源 |
(三)短视频素材的下载 |
二、短视频素材的处理加工 |
三、短视频素材的应用 |
(一)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阶段 |
(二)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类型 |
第五章 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及效果检验 |
一、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一)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
(二)短视频素材在地理教学中具体案例展示 |
二、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效果检验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过程 |
(四)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一)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在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二)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B 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调查(教师) |
附录C 前测试卷 |
附录D 后测试卷——期中、期末试卷 |
致谢 |
(9)基于STEM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跨学科的STEM教育蓬勃发展 |
1.1.2 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
1.1.3 中学物理教育中渗透了STEM教育理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跨学科素养的内涵 |
2.1.2 STEM教育的内涵 |
2.1.3 STEM教师的内涵 |
2.1.4 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内涵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教师跨学科素养分析框架的建构 |
3.1 教师跨学科素养分析框架的建构依据 |
3.1.1 教师访谈 |
3.1.2 国内外测评经验 |
3.2 教师跨学科素养分析框架的具体建构 |
3.2.1 教师跨学科知识的指标划分 |
3.2.2 教师跨学科能力的指标划分 |
3.2.3 教师跨学科态度的指标划分 |
3.3 本章小结 |
4 教师跨学科素养问卷的编制 |
4.1 教师跨学科素养问卷的编制原则 |
4.2 教师跨学科素养问卷的具体编制 |
4.2.1 双向细目表 |
4.2.2 问卷的测试题与答案编码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调查及分析 |
5.1 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调查 |
5.1.1 研究的对象 |
5.1.2 研究的工具 |
5.1.3 数据的采集 |
5.2 信度和效度 |
5.2.1 信度 |
5.2.2 效度 |
5.3 对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水平的定量分析 |
5.3.1 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现状的整体特征 |
5.3.2 性别对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影响 |
5.3.3 对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知识水平的分析 |
5.3.4 对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能力水平的分析 |
5.3.5 对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态度水平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对策与建议 |
6.1 对物理教师个人的建议 |
6.1.1 重视物理教学中的跨学科问题 |
6.1.2 树立跨学科教育的课程观 |
6.1.3 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提升自身跨学科素养 |
6.1.4 将STEM教育作为职业发展新方向 |
6.1.5 组建跨学科教师队伍 |
6.2 对师范院校的建议 |
6.2.1 实行跨学院联合培养,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 |
6.2.2 组成多学科背景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教育课程活动 |
6.2.3 优化实践课程规划,提供跨学科实习机会 |
6.3 对物理教师任职学校的建议 |
6.3.1 组织有效的跨学科培训 |
6.3.2 建立奖励机制 |
6.4 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
6.4.1 优化线上平台,丰富跨学科资源获取途径 |
6.4.2 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主要工作 |
7.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致谢 |
(10)台湾地区初中历史考察课教学研究 ——以新北市漳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历史考察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历史考察课的实施依据 |
第二节 历史考察课呈现的教学理念 |
第三节 历史考察课与历史常规课、课外活动的关系 |
第二章 漳和中学历史考察课的实践 |
第一节 课程统整下的历史考察课——以《台南城墙》编写为例 |
第二节 多元文化议题融入历史考察课——以《多民族并立的宋元时期》为例 |
第三节 户外历史考察课——以《清朝前期的社会发展》为例 |
第三章 历史考察课教学的思考 |
第一节 教学特点 |
第二节 有效教学的策略 |
第三节 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历史考察课对大陆历史教学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社会领域的学习主题 |
附录二 社会领域学习内容统整 |
致谢 |
四、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网站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网络直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 漆笔霞. 西南大学, 2020(05)
- [3]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席红英. 内蒙古大学, 2020(10)
- [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D]. 杜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高中地理教学中图表选择及其信息呈示方式的研究[D]. 张芳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伊金霍洛旗阿镇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调查类实践活动设计[D]. 李改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短视频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为例[D]. 李裴培. 河南大学, 2020(02)
- [9]基于STEM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调查研究[D]. 甘晓雯. 苏州大学, 2020(02)
- [10]台湾地区初中历史考察课教学研究 ——以新北市漳和中学为例[D]. 朱德玉.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