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计量法》,服务校园不留“死角”

落实《计量法》,服务校园不留“死角”

一、贯彻实施《计量法》,服务校区不留“角”(论文文献综述)

罗睿瑶[1](2020)在《基于城市风道构建原理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气候问题日益凸显,高密度的建筑物极大的削弱了新鲜冷空气的流通,加剧了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问题。城市通风能够有效的缓解这两大城市气候问题,但对于城市高密度的建设区通风条件的改善不宜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因此积极利用绿色基础设施优化,以最小的代价改善城市通风环境是最优方式。故本文以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优化为落脚点,分别对城市尺度的通风廊道和中观尺度的热力环流提出建议,以实现成都市建成区老城的通风廊道优化。本文首先梳理、总结绿色基础设施在适应城市通风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此作为理论基础。然后借助Arc Gis10.2工作平台,利用网络开源数据获取遥感影像构建研究区既有绿色基础设施和潜在绿色基础设施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并通过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识别作用空间和补偿空间。选取影响城市通风潜力的主要指标9项,通过综合权重法测度各指标权重。利用渔网工具划评价单元,结合空间计量法对各单元的单项指标进行计算,通过叠加运算获得研究区通风潜力的分布型特征。最终借助最小阻力模型并辅以现场实测,识别出7条潜在风廊和5处中观尺度热力环流的街区,并提出相应的绿色基础设施改善策略。研究发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于气候适应性规划有着独特的作用,合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不仅可引风入城,保障城市尺度通风廊道的顺畅,还可作为冷空气补充区促进中观尺度热力环流。成都市年平均静风率高,被污染的空气不易流通;且成都建成区老城内建设密度高,成都市热岛效应主要集中在老城范围内,呈现出中心化的特点。成都市老城内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各绿地连通性不高,网络结构破碎,其气候适应性较低。通过叠加反演地表温度、下垫面用地类型和建设密度在研究区中共识别出16处主要的作用空间,21处主要的补偿空间,其空间分布为:西北部、西南部作用空间较为集中,补偿空间点团状分散分布;北部、东部作用空间数量多、面积小,补偿空间呈楔状深入;二环路内以作用空间为核心,多个点、带状补偿空间相连围合。以绿色基础设施(绿地、耕地、水体)形状指数、景观指数,道路平均宽度、路网密度和加权建筑迎风面积密度为通风潜力影响指标,计算得出研究区地表通风潜力。其潜力高值与低值区域呈“占区型+嵌套型”分布,错落相间排列。高潜力通风区主要依托道路、河流和大面积绿地分布,低潜力通风区域在二环路内部呈面状集中分布。综合绿色基础设施布局、地表通风潜力、作用空间和补偿空间位置等因素,识别出NNE、NW盛行风风向下7条最小成本路径,并划分为4条一级通风廊道和3条二级通风廊道。

何李[2](2017)在《中国市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很长时间以来,市制一般是作为行政区划的组成部分被大家所认识的。但是,城市型政区与其他类型政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城市发展直接相连。这使得市制运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问题的演化而变得日益复杂。实践过程中,“市制”这一概念兼具城市建制、市政体制和城市间权力体系等三个要素或三层含义。对前两个层面的研究较多,而第三个层面则鲜有研究涉及。城市间权力体系具体指的是:因权力因素影响,部分城市对另一部分城市形成了强力作用,当强力作用日益蔓延甚至制度化之后,城市之间所构成的权力网络。从城市间权力体系的这一视角切入将基于这样的设定:在市制运行中,城市之间所产生的强力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优势资源的分配。为了验证这一基本设定,拟从历史归纳、对比研究和现实考察等三个方面来推进研究工作。第一,梳理了中国市制演变的历史。在古代,城市很早就出现了等级划分。宗法等级制深刻塑造着城市的设立与布局。及至近代,虽然在市制产生初期较为强调自治属性,但是在时代驱使之下,行政属性、政治属性相继产生并日渐增强。城市之间的强力作用也由此扩大开来。当然,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辩证看待这一现象。不能主观判定政治属性强化就是城市桎梏的元凶。第二,作为对比,对典型国家(地区)的市制特点做了重点概括。它们的市制形态均受到了本国(本地区)历史、文化和现实因素的深刻影响。虽然其表现形式各具特色,但一般而言,在这些国家(地区),城市之间所存在的强力作用均较为淡化,城市自治因素在市制运行中也占据着主流。当然,它们也往往存在着治理碎片化、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市制改革阻力较大等弊病。第三,现实分析则是将市制看成一个动态过程,着力于观察与市制相关的政治与行政因素。将分别从政府职责、政府机构、城市体系和非制度因素等四个方面切入。研究发现:城市政府和地域型政区政府之间存在着“职责趋同”现象,可是,行政区类型的差异并没有在政府职责上体现出来;城市政府内部的机构设置出现了膨胀和分化并存的局面;各个城市在层级、立法、职权等因素的作用下组建为一个等级体制;受国防、民族、政府谈判能力等因素干扰,市制运转也发生了偏离。经过上述三个方面的验证,对城市间权力体系也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前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政治势差结构”(简称:势差结构)这一概念。它尝试对市制的第三层含义进行概念化。其所描述的是这样一类现象:由于存在着行政层级、政治地位、行政级别、职责权限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城市拥有了比另一些城市更多的政治势能,当这些势能差距逐渐常态化、稳定化的时候便使得各城市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这一结构有着以下五个特征:政治势能影响着优势资源在城市间的配置;“条条”发挥着资源整合与传输的作用;城市府际关系表现为非对等性;非制度因素对结构本身有着较为突出的塑造作用;中央政府成为关键的外部影响力量。接下来,针对势差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平衡-伙伴-协调”改革导向。这一导向的内容是:其一,中央政府弱化对市制的直接控制,转而注重各类城市之间的政治平衡和政治稳定;其二,加强城市政府间的伙伴关系,通过深化合作来缓释城市间的势能差距;其三,推动地域型政区政府(主要指省、自治区政府)剥离城市职责,使之侧重于协调辖区内城市间的发展和治理问题。根据这一思路,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对策建议分两大部分:操作化和保障机制。在操作化中,中央政府应分类推进城市平衡发展;城市政府之间既需要按照城市功能来明确城市职责,又需要借助多样化的城市建制来加以区别;省级政府则应该重点作为协调者和平台搭建者的角色出现。在保障机制中,则建议将法治化、信息公开、改革标准、评估与监管、党政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等环节的相关配套机制作为市制改革的辅助性保障。

户可英[3](2014)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不仅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应对西方价值输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着时代的紧迫性和现实的重要性。高校是意识形态争锋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试图渗透的重要对象。当前,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社会转型的日趋发展,这一系列的复杂形势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因此,如何立足于新环境,通过科学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并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时代境遇与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系统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思想基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特点与功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方法等系列问题。第一章主要对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选题价值、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相关概念、论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创新点和重点难点等一些列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引领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联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纽带,是保障教育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手段。结合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本论文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理论体系。第二章主要对我国古代社会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发达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等几个问题展开论述。这些方法不仅为当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施提出了创新性的发展要求。第三章主要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时代背景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现状着手,指出了教育方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尝试着构建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新体系。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为基本维度,按照教育者和参与者所起的作用不同,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分为:以社会、家庭和高校共同合作参与的合力育人法,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教育法、以及以受教育者大学生为主导的自我教育方法共三大类基本教育方法。这三类教育方法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体现出了协作性与融合性等特征。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施原则、特点和功能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效性,首先应该明确在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使各种方法相互结合,交错使用,实现方法的合力效应。第五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育人方法。无论是高校还是家庭,都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依赖于高校教育力量外,社会、家庭、高校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合作也是必须的。只有整个社会都凝聚成一股绳,有劲往一处使,有力往一处用,共同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才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无形之中,最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的教育效果。第六章主要论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教育法。建设一个良性运转的网络系统,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教育者一定要主动抓住网络媒体这个有力的现代武器,优化网络环境,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健康心理,加强网络道德自律。这是有效应对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七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自我教育方法。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大学生追求自觉提升的一项重要方法。大学生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克服了思想和行为中恶的一面,张扬了善良和德行的一面,再经过自我净化和自我提升,最终实现个体的自觉转变。

程小静[4](2013)在《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使命,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考察和评估,是高校人事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帮助其实现个人目标,还可以为学校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因此,各大高校都在寻求新的改革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尝试用绩效管理的方法来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成熟。在高校中引入绩效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主流趋势。本文旨在探索适合西藏大学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法,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可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西藏大学现有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法主要体现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该考核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有诸多弊端。该考核方法存在改革的需要。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教师绩效考核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本文中通过采取资料收集、数据调研、问卷调查、重点访谈等方式,对西藏大学的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有做出深入的了解。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西藏大学的自身特点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可行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法。即以360度绩效考核方法为主,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考核工作分为日常考核、年终考核和聘期考核三个阶段。考核指标体系由基本素质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三个方面组成。本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为重点章节,详细介绍了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工作过程以及对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改进对策和建议。力争为西藏大学的绩效管理工作贡献微薄之力。

陈红卫,钱明,马以春[5](2011)在《创建节水型高校的成功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节约用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建设节水型高校,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盐城师范学院在创建江苏省节水型高校工作中,得到了江苏省水利厅、教育厅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成绩显着。结合实际,介绍了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突出宣传教育、加大节水投入、纳入学生守则、提升队伍素质、做好水平衡测试、严格考核奖惩、开展节水研究等成功的节水实践,对节约型校园建设、提升校园文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刘荣[6](2009)在《面向教育领域的固定短语提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是比词更大的重要的建筑材料。但是,语言学界对于语的研究却一向比较薄弱。目前,对于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之外的语的关注越来越多。语言信息处理领域不但需要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些传统称为“熟语”的固定短语,而且更需要面向实际应用的“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其他固定短语。信息处理领域定义的“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分词单位”既包括词也包括语,但对于“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语却没有办法大量收录。“结合紧密、使用稳定”是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定义“分词单位”的基本原则,但是中文信息处理界所定义的“分词单位”没有一个具体标准去实施,判断是否“结合紧密、使用稳定”主要依靠人的语感,在自动分词时具有不可操作性。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对“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固定短语提取方法研究,并基本实现对教育领域的固定短语的自动提取。论文以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的动态流通语料库中的2006~2008年十五份主流媒体报纸的教育领域文本作为考察对象,对教育领域“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固定短语进行提取研究。教育领域3年语料总计文本数量142,069个,总计字节数量216,154,807字节。本文所处理的候选串3年总计24,116,507个。论文首先提出了“结合紧密、使用稳定”固定短语的定义,然后利用统计加规则的方法分别从频次、互信息、熵、句法、语义、历时考察角度对固定短语候选串分年度分步筛选,并基本实现了“结合紧密、使用稳定”固定短语的自动提取,提取出的固定短语是660条。本论文为“结合紧密、使用稳定”原则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为“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固定短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量化考察途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高频领域种子词的选取和固定短语候选串长度确定:高频领域种子词的选取需经过文本预处理、文本领域分类、词语切分过程。文本预处理主要是把网页格式语料转化为纯文本格式语料。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特定领域的固定短语,首先要对语料进行领域分类,所用语料是基于DCC语料库2006~2008年3年全部语料,语料规模是文本总数2,500,169个,总字节数3,614,364,074字节。利用DCC文本分类软件提取2006~2008年的教育、经济、娱乐、体育四个领域文本,这4类文本语料规模是文本总数921,529个,总字节数1,213,283,890字节。本文所提取的固定短语是以分词软件的切分单位为基础,词语切分是必须的工作。论文用中科院自动化所赵军提供的分词软件对教育、经济、娱乐、体育四个领域文本进行了切分。本文用序比的方法提取高频领域种子词,在教育领域提取了5000词作为高频领域种子词。通过对文本字串长度的考察,确定了固定短语候选串提取长度为2~5个切分单位。利用高频领域种子词提取固定短语候选串,固定短语候选串3年总计24,116,507条。◇基于统计量对固定短语候选串的筛选:通过对频次、互信息值、熵值阈值的研究与设定,对24,116,507条固定短语候选串从统计量的角度筛选得到满足条件的16,896条固定短语候选串。◇基于句法规则对固定短语候选串从句法的角度筛选:利用句法规则确定了汉语的五类类联接模式,分别是“a+n、n+v、n+n、v+n、v+v”。通过这五类模式从句法的角度对固定短语候选串进行筛选。从16,896条候选串中选取了满足类联接模式的固定短语候选串,经过合并去重后得到785条固定短语候选串。◇基于语义的方法对固定短语候选串从语义的角度确认合法性。利用《知网》的语义模式对固定短语候选串从语义的角度确认。确认后的结果是785条。◇通过历时考察方法对固定短语候选串的“使用稳定”性进行考察和筛选。本文对3年的结合紧密的固定短语串进行了历时考察,从中选取了3年都出现的固定短语候选串,作为“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固定短语,数量是660条。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主要贡献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本文界定了“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固定短语。基于DCC语料库,首次对2006-2008年的报纸语料中教育领域语料的2个切分单位进行大规模的统计计算和句法、语义考察,并在历时层面进行了考察,最后提取出教育领域“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固定短语660条。◇首次对“结合紧密、使用稳定”原则确定了机器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在多特征融合的框架内从统计、句法、语义的角度,对“结合紧密”程度进行量度;从历时考察的角度对“使用稳定”进行量度。◇提出了一种短语固定程度的考察方法,为固定短语的考察提供了一种从定量到定性分析的方法。◇提取“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固定短语的研究方法可以由特定领域推广到通用领域。本文的研究方法对于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分词单位”的“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语的补充,对于语言资源监测领域固定短语的监测、对于汉语语言学领域语的研究、词典编纂领域固定短语的收录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既可以推广到这些领域,又可以提取固定短语直接为这些领域服务。

袁建良[7](2008)在《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度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和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所有机构都面临着不断增加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度量研究已经成为今后若干年内风险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对信用风险进行及时准确地度量,同时建立起具有早期预警和后期绩效评估等功能的风险管理机制,不仅在微观上有利于银行实现自身经营的安全性和赢利性,而且在宏观上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随着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逐步提上日程,不断提高信用风险度量水平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深入研究适合我国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学习借鉴国外银行业先进的、科学的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围绕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度量的技术和方法开展了五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国内外信用风险度量技术、模型和方法的进行了比较分析;二是深入分析了开发性金融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理,从多个角度对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的成因进行了讨论;三是对政府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等级设置、指标筛选以及权重确定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四是运用信息和数据处理技术深入分析了各项定性和定量因素对政策性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五是从制度平台层面分析了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点。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总结出了开发性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三大特征:长期大额、高度集中、特殊风险主体;(2)提出了完善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度量体系和方法的基本思路:即根据风险主体特征将现有的公司类信贷资产划分为无政府组织增信的公司类资产和政府组织增信下的公司类资产并采用不同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对于政府组织增信下的公司类资产,宜以打分卡为主,结合债项评级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为主,但是重点应放在对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的完善和修正上,不断提高方法的敏感性和有效性;而对于无政府组织增信的公司类资产,则可以在适用打分卡评级的基础上,研究使用统计模型建立PD、LGD的判别预测模型。(3)设计了以政府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地区信用评级指标相结合的政府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并选取了30个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建立和完善了政府组织增信下的公司类资产信用风险度量方法。(4)根据各项因素对信用等级和资产质量分类等级的影响程度筛选出最显着的定量因素,进而利用其结果分别建立了基于Logistic模型的PD预测模型和基于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以贷款到期的风险等级为被解释变量的判别分析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上述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适用性。(5)提出了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包括风险评级模块结构和风险等级评定流程在内的核心基础架构,同时提出了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工作重点和制度保障措施。

宋为[8](2007)在《紧凑城镇规划理论与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中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乡村差距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涌动。但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若仍以摊大饼式的城市形态发展,势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在总结西方国家实施紧凑城镇发展战略的经验上,结合国内外在紧凑城镇规划上取得的经验,以崭新的视角介绍当前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阐明了当代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应该坚持的城镇发展策略,为我国当前城镇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论文的第一章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紧凑城镇理论,并结合实例介绍了它在国外的发展演变过程;第三章则着重研究了紧凑城镇在国内的适用性,提出现阶段在我国建设紧凑城镇是有必要及可行的;第四章笔者提出紧凑城镇规划的两个核心理念,通过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对紧凑城镇形态的空间演变过程总结,提出了紧凑城镇理论指导下的一般性规划方法;第五章介绍紧凑城镇在三个案例中的运用;最后在第六章总结全文,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总之,在优化空间布局的思路指导下,今后的城市将从过去的单中心转向多中心,从点状式的发展转变为组团式的发展,小城镇则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指导理念走集约利用的新道路。

朱季康[9](2004)在《苏中地区报刊事业早期现代化进程(20世纪初—1949年)》文中认为本文收集整理了数百份报刊基本资料,基本囊括了自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江苏中部地区(扬州、泰州、南通3市)范围内的所有报刊状况。全文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启动抉择阶段;五四运动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的蓬勃发展阶段;8年抗战期间的斗争分流阶段;1945年9月至建国的恢复尾声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对每份报刊的创办年代、发行、发行区域、性质、人员组成、版面、通联、印刷和广告经营等9个方面的介绍,从而形成对该区域各个历史阶段报刊事业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并通过报刊创办人之身份考、报刊名称考、报刊宗旨考、报刊内容探和经营策略探等5个途径对该区域各个历史时期报刊事业的职业化、报刊环境的法制化、报刊运营的主体化和报刊品格的主观化等4个方面进行了解释。通过对这4个报刊早期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的估计,并结合同时期苏中区域报刊事业发展4化与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较,得出结论:苏中报刊早期现代化进程虽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起伏,但是自其20世纪初期诞生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基本大致处于全省、全国的中上等水平。本文最后还对一些苏中报刊的特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分析。

施旭锋[10](2003)在《贯彻实施《计量法》,服务校区不留“角”》文中研究指明 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工作会议提出的“以‘三个代表’想发展,以改革创新谋发展,以求真务实抓发展,以勤政廉洁保发展,主动下厂区、商区、校区、社区、园区服务,使计量工作上台阶”的要求,近期,杨浦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杨浦区教育局的积极配合下,主动深入全区114所中小学,进行《计量法》的宣传,并在上海市计量器具强制检定中心的配合下,对全区中小学的卫生室在用计量器具主要是血压计(表)进行了检定和维修,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二、贯彻实施《计量法》,服务校区不留“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贯彻实施《计量法》,服务校区不留“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城市风道构建原理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气候问题日趋严峻
        1.1.2 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呼声渐起
        1.1.3 成都建设国家级公园城市的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风环境
        2.1.2 绿色基础设施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城市气候学理论
        2.2.2 大气流体力学
        2.2.3 城市通风系统理论
        2.2.4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城市风道相关研究
        2.3.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气候适应性相关研究
        2.3.3 成都市风环境及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基础概况
        3.1.1 区位关系
        3.1.2 地形地貌
    3.2 研究区风热环境特征
        3.2.1 热环境特征
        3.2.2 风环境特征
    3.3 研究区风环境作用空间与补偿空间特征
        3.3.1 识别方式选择
        3.3.2 研究区地表温度反演
        3.3.3 研究区作用、补偿空间的分布关系
    3.4 研究区绿色基础设施分布特征
        3.4.1 GI数据获取与识别
        3.4.2 研究区既有GI分布特征
        3.4.3 研究区潜在GI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地表通风潜力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因子选取与指标架构
        4.1.2 指标含义
    4.2 评价单元划分
        4.2.1 划分方式
        4.2.2 尺度选择
    4.3 单项指标计算与处理
        4.3.1 计算方式与结果
        4.3.2 分级赋值
    4.4 指标权重测度
        4.4.1 AHP层次分析法
        4.4.2 熵权法
        4.4.3 综合权重法
    4.5 通风潜力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风环境下GI优化策略
    5.1 基于GI的城区尺度盛行风风廊优化
        5.1.1 潜在风廊识别
        5.1.2 现场实测验证
        5.1.3 潜在风廊特征
        5.1.4 城市尺度风廊的GI优化策略
    5.2 基于GI的中观尺度热力环流风环境优化
        5.2.1 热力环流区域识别
        5.2.2 热力环流区域GI优化策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2)中国市制改革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选题论证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理论价值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外市制发展和相关研究
        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第三节 研究框架
        一、基本设定
        二、基本概念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理论支持
        一、与政府过程相关的系列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政府间纵向关系理论
        四、尺度重组理论
第一章 回顾与反思:中国市制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趋势
    第一节 中国市制的历史脉络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演变
        二、清末民初的市制初创和民国时期的市制发展
        三、1949-1978年的市制探索
        四、1978年后的市制调整
    第二节 中国市制演变的总体趋势
        一、行政区市制化:行政区划调整的主体走向
        二、城市直辖区域的快速扩张
        三、中央控制与城市自治的此消彼长
        四、市制与政府层级的参照、渗入与契合
    第三节 深层归纳与分析:政治属性的强化及其探源
        一、市制中的政治属性逐渐增强
        二、政治属性增强的原因探析
第二章 梳理与比较: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市制
    第一节 英国:英联邦国家的市制样板
        一、市制的形成和1974年后的频繁变动
        二、“单一管理区”体制
        三、伦敦大都市区和特许市
        四、对英联邦国家市制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联邦制国家中的市制代表
        一、地方政府体系的概况
        二、多元化、职能化的城市建制类型
        三、城市建制的自治属性和法治属性
        四、大都市区的“巴尔干化”
        五、与幅员广阔的联邦制国家的对比
    第三节 日本:东亚文化圈引入市制的范例
        一、扁平化的政府层级体系
        二、政令指定市、中核市和特例市
        三、新形势下的市制诉求
        四、东亚国家市制的异同
    第四节 中国台湾地区:大陆市制改革的可参考对象
        一、市制的形成及设市标准
        二、建制市的三层结构
        三、市制模式与县市改制
    第五节 对典型国家(地区)市制的共性认识
        一、自治、法治与服务成为市制的底色
        二、历史文化因素对市制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小结:应在正反认识基础上寻求借鉴
第三章 对中国市制运行现状的总体描述
    第一节 专门化缺失:城市政府与地域型政区政府的“职责趋同”
        一、“职责同构”与“职责趋同”
        二、“职责趋同”的表现
        三、“职责趋同”的局限性
    第二节 膨胀与分化:城市政府机构设置的特征和转变
        一、城市政府与地域型政区政府的“机构趋同”
        二、条块关系下城市政府的机构分化
        三、综合城市管理机构的出现与隐忧
    第三节 城市等级标识:“三层五级”行政层级体制
        一、层级体制的主要构成要素
        二、“三层五级”之外的要素
        三、层级体制的基本架构和链接因素
    第四节 政治因素叠加:市制运转过程中的偏离
        一、特殊功用加剧市制功能的异化
        二、城市政府谈判能力的影响
        三、官员政治影响力是城市政治地位的构成要素
第四章 城市政治势差结构:对中国市制运行规律的理论提炼
    第一节 “城市政治势差结构”的内涵和特征
        一、市制蕴含的资源禀赋
        二、城市政治势差结构的内涵
        三、势差结构的现实特征
    第二节 势差结构的支撑性认识
        一、加强中央政府对城市政府的政治控制
        二、借助“偏向策略”促进大城市的经济崛起
        三、利于统筹大都市区内的城市规划
        四、为公务员的晋升和调动提供载体和依据
    第三节 央地分歧对势差结构的形塑
        一、市制政治化:中央发展逻辑的嵌入
        二、势能竞争:地方发展逻辑的驱动
        三、央地分歧是势差结构形成的强化因素
    第四节 势差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一、市制受到了中央政府的过度控制
        二、重城市间的“势能差距”而轻“功能分工”
        三、城市建制的经济区分强而服务区分弱
        四、城市政府间的“伙伴关系”难以建立
第五章 “平衡—伙伴—协调”:中国市制的改革方向
    第一节 “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内涵和现实逻辑
        一、“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内涵
        二、现实逻辑:通过缓释势能差距来优化市制功能
    第二节 改革依据:“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应然性和可行性
        一、导向的提出是条件限制和形势需要下的应然选择
        二、三者之间协同推进的现实可能性
    第三节 “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指导性原则
        一、中央政府从深化控制到把握平衡的思路转换
        二、淡化城市级别,强化城市差别
        三、着力推进市制构成要素的创新与调试
        四、凸显省级政府在城市伙伴关系构建中的协调职责
第六章 “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操作化和保障机制
    第一节 “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操作化
        一、中央政府分类推进城市平衡发展
        二、以城市功能为导向明确各类城市政府的专属职责
        三、多样化城市建制类型的设计和分类改革
        四、省级政府推动城市政府间合作平台的搭建与协调
    第二节 “平衡—伙伴—协调”导向的保障机制
        一、提高市制的法治化水平
        二、分阶段实现市制改革过程的公开透明
        三、市制改革标准和市制调整机制的精细化
        四、加强市制评估和监管的机制建设
        五、党政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及时跟进
结语逐步构建职责清晰、势差弱化的新型市制
    一、市制改革实践需要基于“中国场域”的理论支持
    二、建立新型市制是未来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3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2.4 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思想渊源与时代发展
    2.1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探索
        2.1.1 儒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
        2.1.2 道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
        2.1.3 法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
        2.1.4 中国古代思想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评析
    2.2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开创
        2.2.1 通过批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
        2.2.2 领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方法是实践
        2.2.3 坚持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2.2.4 开展多形式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2.3 发达国家对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动
        2.3.1 注重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
        2.3.2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感受社会核心价值观精神
        2.3.3 借助大众传媒和环境熏陶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2.3.4 利用心理咨询奠定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2.4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
        2.4.1 加强国家政策的宣传工作
        2.4.2 提倡党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
        2.4.3 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与斗争
        2.4.4 关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3.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背景
        3.1.1 全球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的冲击
        3.1.2 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的要求
        3.1.3 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的影响
    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现状
        3.2.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取得的成效
        3.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3.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体系构建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原则、特点和功能
    4.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应用原则
        4.1.1 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4.1.2 先进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4.1.3 理论灌输与全面渗透相结合
        4.1.4 正面教育为主与批评引导相结合
        4.1.5 坚持与时俱进与创新教育方法相结合
    4.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特征
        4.2.1 关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4.2.2 凸显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4.2.3 重视教育方法的传承性
        4.2.4 注重教育理念的开放性
    4.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功能
        4.3.1 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4.3.2 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目标
        4.3.3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力育人法
    5.1 合力育人方法的内涵阐释与实施依据
    5.2 合力育人方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5.2.1 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5.2.2 把握重点、全程育人
        5.2.3 协调合作、全员育人
    5.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常用方法
        5.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教学法
        5.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管理育人法
        5.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服务育人法
        5.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实践活动法
        5.3.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推动法
    5.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家庭、高校协同性方法
        5.4.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优化法
        5.4.1.1 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5.4.1.2 优化高校教育环境
        5.4.1.3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5.4.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舆论引导法
        5.4.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德行代偿法
        5.4.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推进法
        5.4.5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德法兼治法
第六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法
    6.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法的内涵阐释与实施依据
        6.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法的内涵阐释
        6.1.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法的实施依据
    6.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具体方法
        6.2.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环境优化法
        6.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互动法
        6.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自律法
        6.2.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实践法
第七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法
    7.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方法的内涵阐释与实施依据
        7.1.1 自我教育方法的内涵阐释
        7.1.2 自我教育方法的实施依据
    7.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7.2.1 主动提升自我剖析能力
        7.2.2 积极树立自我教育目标
        7.2.3 认真实施自我管理计划
    7.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常用的具体方法
        7.3.1 自学自得法
        7.3.2 自我净化法
        7.3.3 互动自教法
        7.3.4 自我修养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理论评述
    2.1 高校绩效考核的相关概念
        2.1.1 高校绩效考核的内涵
        2.1.2 高校绩效考核的原则
    2.2 高校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2.2.1 高校绩效考核指标的类型
        2.2.2 高校绩效考核指标的构成要素
        2.2.3 高校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原则
第三章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3.1 国外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3.2 国内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3.3 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4.1 西藏大学的历史概况与现状评述
        4.1.1 西藏大学的历史概况
        4.1.2 西藏大学的现状评述
    4.2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4.2.1 西藏大学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法
        4.2.2 西藏大学的教师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3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4.3.1 客观、公正的原则
        4.3.2 宏观指导、促进发展原则
        4.3.3 分层管理、分类重点考核
        4.3.4 实行合同管理、强化激励原则
        4.3.5 程序优化、简明高效原则
第五章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5.1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思路
        5.1.1 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5.1.2 以 360 度绩效考核方法为导向
        5.1.3 三个阶段的考核模式
    5.2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
        5.2.1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原则
        5.2.2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5.2.3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确定
        5.2.4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解析
    5.3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问卷调查分析
        5.3.1 西藏大学教师基本信息以及对绩效考核的认知情况
        5.3.2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实证调查
    5.4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过程
        5.4.1 日常考核
        5.4.2 年终考核
        5.4.3 聘期考核
    5.5 考核结果的应用
        5.5.1 岗位聘任
        5.5.2 职位晋升
        5.5.3 奖励
        5.5.4 惩罚
        5.5.5 培训进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对策与建议
    6.1 科学地设计教师绩效考核标准
    6.2 考核内容要切合实际,提高针对性
    6.3 介入更加多元的考核主体
    6.4 重塑考核过程,规范考核程序
    6.5 建立、健全绩效面谈和反馈制度
    6.6 对于发展中的西藏大学绩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6.6.1 完善相关制度文件,考核不留死角
        6.6.2 有效组织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培训
        6.6.3 在西藏大学健全完善的网络体系
        6.6.4 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并寻求更适合西藏大学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创建节水型高校的成功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2、创建节水型高校的成功实践
    2.1 强化组织领导
    2.2 健全规章制度
    2.3 突出宣传教育
    2.4 加大节水投入
    2.5 纳入学生守则
    2.6 提升队伍素质
    2.7 做好水平衡测试
    2.8 严格考核奖惩
    2.9 开展节水研究
3、结语

(6)面向教育领域的固定短语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动因
    1.2 本文对固定短语的界定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1.5 本研究的意义
        1.5.1 本研究方法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意义
        1.5.2 本研究方法在语言资源监测领域的意义
        1.5.3 本研究方法在汉语语言学领域的意义
        1.5.4 本研究方法在词典编纂领域的意义
        1.5.5 本研究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意义
        1.5.6 本研究方法在舆情分析领域的意义
    1.6 研究特色
第二章 短语提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语言学界对固定短语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1.1 国内语言学界对固定短语的定义
        2.1.2 语言学界对固定短语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2.2 信息处理界对短语的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关于短语识别的基本方法
        2.2.2 术语提取基本方法和技术
        2.2.3 国内对于短语研究所做的重要的工作
        2.2.4 搭配的度量指标——搭配强度、搭配离散度、搭配尖峰
    2.3 国外短语提取的最新进展
        2.3.1 多字词表达的定义
        2.3.2 多字词表达一般概述
        2.3.3 多字词表达的复杂特性
        2.3.4 多字词表达的提取
        2.3.5 多字词表达研究的代表性工作
第三章 固定短语提取的基础平台
    3.1 基础数据资源——DCC语料库
        3.1.1 语料库和语料库语言学
        3.1.2 动态知识更新理论与动态流通语料库
        3.1.3 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主要研究
    3.2 本文研究所用工具简介
    3.3 基础数据资源加工——语料的准备和预处理
        3.3.1 语料的选择标准
        3.3.2 语料库的存储模式
        3.3.3 语料库的语料量
        3.3.4 原始语料格式转换
        3.3.5 文本分类
        3.3.6 文本分词
第四章 利用特定领域的高频种子词提取固定短语候选串
    4.1 教育领域高频种子词提取
    4.2 面向特定领域的固定短语提取长度的确定
        4.2.1 已有的研究成果
        4.2.2 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4 结论
    4.3 固定短语候选串提取
第五章 固定短语候选串的定量考察与分析
    5.1 “结合紧密”和搭配的关系
    5.2 搭配研究综述
        5.2.1 国外搭配研究综述
        5.2.2 国内语言学界对搭配的研究
        5.2.3 国内外语界对搭配的研究
        5.2.4 国内计算语言学界对搭配的研究
    5.3 本文对“结合紧密”的搭配从统计量角度的分析
        5.3.1 互信息和熵简介
        5.3.2 互信息和熵的计算
        5.3.3 互信息和熵的计算结果
    5.4 按照频次、互信息结合的方法提取两个切分单位固定短语候选串
        5.4.1 实验方法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3 对“v+n”的考察
    5.5 利用频次、互信息、熵值结合的方法提取固定短语候选串
        5.5.1 实验方法
        5.5.2 实验结果
        5.5.3 数据分析
第六章 固定短语候选串的句法角度考察及分析
    6.1 固定短语候选串从定量到定性分析
    6.2 句法角度考察
        6.2.1 类联接简介
        6.2.2 本文对类联接的定义
        6.2.3 本文的类联接类型
    6.3 类联接模式对固定短语候选串的提取
        6.3.1 实验方法
        6.3.2 实验结果
    6.4 数据分析
        6.4.1 类联接“a+n”候选串分析
        6.4.2 类联接“n+n”候选串分析
        6.4.3 类联接“v+n”候选串分析
        6.4.4 类联接“n+v”候选串分析
        6.4.5 类联接“v+v”候选串分析
第七章 基于语义的方法对固定短语候选串的考察
    7.1 搭配与语义的相互关系
        7.1.1 语义对搭配的制约
        7.1.2 搭配的语义基础
        7.1.3 搭配决定语义
        7.1.4 国内研究综述
    7.2 知网简介
        7.2.1 知网的结构
        7.2.2 知网对词的描述
        7.2.3 知网的信息结构规则
    7.3 基于知网的考察和过滤
    7.4 基于知网的考察实验
        7.4.1 实验方法
        7.4.2 实验数据
        7.4.3 实验分析过程
第八章 固定短语候选串的历时考察
    8.1 历时中包含有共时和共时中包含有历时的相对时间观
        8.1.1 索绪尔的时间观
        8.1.2 历时中包含有共时和共时中包含有历时的相对时间观
    8.2 时点和时段的相对性
    8.3 历时考察相关研究工作
        8.4.1 语料数据
        8.4.2 历时考察对象
        8.4.3 历时考察方法
        8.4.4 数据分析
第九章 结语
    9.1 全文总结
    9.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专着类
    论文类
    其他资料
附录
    附表1. 位序比法提取的教育领域高频词(按频次降序排序前一百)
    附表2. 左熵排序(按左熵降序排序前一百)
    附表3. 右熵排序(按右熵降序排序前一百)
    附表4. “v+n”互信息排序前100(按互信息降序排序前一百)
科研成果
致谢

(7)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
        1.1.1 信用风险的普遍性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的重要性
        1.1.2 开展信用风险度量研究对国家开发银行的意义
    1.2 本文的有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2章 信用风险度量基础理论、方法和模型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风险的概念
        2.1.2 信用风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1.3 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2.1.4 信用风险度量的概念
    2.2 信用风险度量的理论基础
        2.2.1 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理论
        2.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2.2.3 期权定价理论
    2.3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模型综述
        2.3.1 专家分析系统
        2.3.2 多变量信用评定模型
        2.3.3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2.3.4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分析
    2.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度量体系和方法
        2.4.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度量信用风险的基本思路
        2.4.2 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内容
        2.4.3 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
    2.5 小结
第3章 国内外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3.1 国外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3.1.1 美洲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3.1.2 花旗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3.1.3 瑞士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3.2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3.2.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发展历程
        3.2.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
        3.2.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情况
    3.3 比较分析和启示
        3.3.1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3.3.2 比较分析的启示
第4章 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分析
    4.1 开发性金融概述
        4.1.1 开发性金融的基本概念
        4.1.2 开发性金融产生的背景
        4.1.3 开发性金融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模式
    4.2 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的成因和特性分析
        4.2.1 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成因
        4.2.2 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分析
    4.3 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创新方向
        4.3.1 国家开发银行现行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4.3.2 完善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度量体系和方法思路
第5章 政府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5.1 政府信用评级理论与方法
        5.1.1 信用评级概述
        5.1.2 信用评级体系的设计方法
        5.1.3 标准——普尔的政府信用评级体系介绍
    5.2 组织增信框架下的政府信用评价方法
        5.2.1 政府信用评级体系
        5.2.2 地区信用评级体系
    5.3 实证研究
        5.3.1 实证对象的选择
        5.3.2 政府信用评级实证
        5.3.3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基于财务数据的违约概率及违约损失率度量模型
    6.1 建模思路
    6.2 信息和数据处理以及样本选择
        6.2.1 信息及数据处理技术概述
        6.2.2 OLAM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6.2.3 OLAM技术在确定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变量中的应用
        6.2.4 数据样本的选择和数据处理结果
    6.3 PD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6.3.1 违约概率模型的选择
        6.3.2 违约概率模型的建立
        6.3.3 违约概率模型的检验
    6.4 LGD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6.4.1 LGD模型的选择
        6.4.2 LGD模型的建立
        6.4.3 判别模型的检验
第7章 建立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7.1 银行建立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意义
    7.2 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7.3 实施难点和策略选择
        7.3.1 建立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实施难点
        7.3.2 建立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策略选择
    7.4 实施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制度保障
        7.4.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7.4.2 建立严密的内控机制
        7.4.3 设计有效的风险报告流程并进行信贷组合管理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紧凑城镇规划理论与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定义
        1.1.1 紧凑城市与紧缩城市
        1.1.2 定义
    1.2 研究背景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外城镇建设模式及相关理论
    2.1 基础理论
        2.1.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2.1.2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
        2.1.3 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
        2.1.4 中心地理论
        2.1.5 "核心与边缘"理论
        2.1.6 芝加哥学派"古典人类生态学"
        2.1.7 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的概念
    2.2 国外紧凑城市理论发展过程
        2.2.1 效区化
        2.2.2 可持续性发展与城市规划
        2.2.3 "精明增长"
        2.2.4 小结
    2.3 国外紧凑城镇建设实例——斯德哥尔摩建设可持续的紧凑城市
        2.3.1 规划的城市
        2.3.2 二十一世纪策略: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城市(Build the City inwards)
        2.3.3 与公共交通相联接的城市开发区
        2.3.4 环境良好的混合利用型城市开发
        2.3.5 Kista科学城——无线谷
        2.3.6 建设工作和生活的网络区域
        2.3.7 保留和建设绿地结构
        2.3.8 在市郊建设上强化公众参与
        2.3.9 环境和民主政治
第三章 紧凑城镇在我国的适用性
    3.1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道路
        3.1.1 几种不同城镇化模式比较
        3.1.2 中国特色化城镇发展道路
        3.1.3 小结
    3.2 当代中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城镇布局不合理,规划缺乏科学性
        3.2.2 土地制度、政策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3.2.3 小城镇建设资金匾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2.4 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3.2.5 小结
    3.3 现实国情与未来发展趋势呼吁新的城镇建设模式
        3.3.1 现实国情
        3.3.2 未来趋势
        3.3.3 小结
第四章 紧凑城镇规划方法
    4.1 核心理念
        4.1.1 土地集约使用
        4.1.2 生态可持续发展
        4.1.3 小结
    4.2 宏观层次上的紧凑
        4.2.1 概念及演变机制
        4.2.2 我国现有城市群分析
        4.2.3 对策及建议
    4.3 微观层次上的紧凑
        4.3.1 形态上的紧凑
        4.3.2 控制上的紧凑
        4.3.3 紧凑新城镇基本特征(小结)
    4.4 实施措施
        4.4.1 城镇发展控制:
        4.4.2 城区增长引导:
        4.4.3 城镇管理
        4.4.4 小结:
第五章 实例研究
    5.1 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5.1.1 发展背景
        5.1.2 发展着力点
        5.1.3 小结
    5.2 连云港市朝阳镇片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5.2.1 发展背景
        5.2.2 发展着力点
        5.2.3 小结
    5.3 沅陵县官庄镇中心区规划设计
        5.3.1 项目背景
        5.3.2 发展着力点
        5.3.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回顾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下阶段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苏中地区报刊事业早期现代化进程(20世纪初—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章 苏中早期报业之兴衰
第一章 《文明汇报》的诞生-启动抉择阶段(20世纪初-1919年4月)
    第一节 应时而生
    第二节 基本状况
    第三节 因素孕育
    第四节 进程评估
第二章 《海陵声》的催生-蓬勃发展阶段(“五四”运动-1937年)
    第一节 新的契机
    第二节 基本状况
    第三节 因素发展
    第四节 进程评估
第三章 《联合日报》的出现--斗争分流阶段(抗战期间)
    第一节 三分天下
    第二节 基本状况
    第三节 分流斗争
    第四节 进程评估
第四章 《溱湖日报》的引子--恢复尾声阶段(解放战争期间)
    第一节 新旧交替
    第二节 基本状况
    第三节 转型收尾
    第四节 进程评估
尾章 关于苏中早期现代化报业的再思考
    第一节 半个世纪的教训
    第二节 四化的再思考
    第三节 苏中早期现代化报刊的联合
    第四节 从传声机的喧闹到曙光下的强音
结语
附录
    附表一 苏中通讯社简录
    附表二 笔者搜集之现存苏中报刊原件馆藏地及保存刊期信息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四、贯彻实施《计量法》,服务校区不留“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城市风道构建原理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罗睿瑶.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中国市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 何李. 南开大学, 2017(05)
  •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D]. 户可英.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2)
  • [4]西藏大学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研究[D]. 程小静. 西藏大学, 2013(12)
  • [5]创建节水型高校的成功实践[J]. 陈红卫,钱明,马以春. 城镇供水, 2011(04)
  • [6]面向教育领域的固定短语提取方法研究[D]. 刘荣. 北京语言大学, 2009(10)
  • [7]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 袁建良. 中南大学, 2008(12)
  • [8]紧凑城镇规划理论与适用性研究[D]. 宋为. 中南大学, 2007(06)
  • [9]苏中地区报刊事业早期现代化进程(20世纪初—1949年)[D]. 朱季康. 扬州大学, 2004(04)
  • [10]贯彻实施《计量法》,服务校区不留“角”[J]. 施旭锋. 上海计量测试, 2003(06)

标签:;  ;  ;  ;  ;  

落实《计量法》,服务校园不留“死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