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老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米老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一、米老排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论文文献综述)

黄木易,梁燕芳,苏福聪,朱原立,李志辉,刘立玲,赵苏亚,龚映匀[1](2021)在《桉树不同间伐强度下套种乡土树种对林分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桉树不同间伐强度处理下各套种树种的生长状况、蓄积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探索适于桉树间伐后套种混交的最佳改培方式。【方法】在广西国有七坡林场,选择不同栽植密度的尾巨桉(DH32-29)与红椎、米老排、火力楠混交,建立4种不同间伐强度的桉树近熟林改培处理(CK、LT、MT、HT),分析不同改培处理中各树种生长状况、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桉树配置比例的减小,可促进桉树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表现为HT> MT> LT> CK;4个处理中HT和MT桉树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生长与LT、CK存在显着差异。2)在CK和LT处理中各套种树种的平均单株材积表现为米老排>火力楠>红椎,在MT和HT处理中则表现为米老排>红椎>火力楠;米老排在各处理中平均单株材积均大于红椎和火力楠,红椎在不同改培林分中生长变化最明显。3)各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通气度、总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各组间差异不显着,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大于20~40 cm土层;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各组间差异不显着;在相同土层中,土壤通气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表现为HT> CK> LT> MT;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表现为HT> CK>LT> MT,田间持水量则表现为CK> HT> LT> MT,且差异显着。4)各处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在0~20 cm土层中pH值、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随林分中桉树比例的减小而增大,全钾相反;在20~40 cm土层中pH值和速效氮随林分中桉树比例的减小而增大。【结论】不同改培处理对混交林各树种林分生长、土壤物理性状及养分的影响显着。从林分质量、土壤改良效果和改造后混交林产量的几个角度考虑,HT处理在促进林分生长、改善林分结构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上更具有优势。

黄木易[2](2021)在《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七坡林场尾巨桉DH32-29无性系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近熟龄桉树间伐后套种优质阔叶树种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的过程,以期为桉树纯林改培方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主要内容有林分生长量、生长动态、林分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1.林分改培后的桉树生长: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径阶分布并未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偏正态分布。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较未改培林分明显。间伐强度较大的改培林分中,桉树的连年生长量下降趋势明显缓于未改培林分。各林分隶属函数的得分表现为:HT>MT>HT*>MT*>LT>LT*>CK>CK*,总体以改培后的HT林分最佳,改培效果则以中度间伐的桉树人工林最为明显,MT较MT*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总蓄积量分别提高了11.70%、14.33%、26.39%、24.56%。2.林分改培后的乡土树种生长:米老排在所有处理下生长状况和林分结构均最优,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其单株材积较红锥分别高出:742.86%、625.64%、262.38%、39.15%,较火力楠分别高出:661.29%、387.93%、302.20%、400.95%;不同间伐强度下红锥的生长变化最明显,高强度的桉树间伐最有利于红锥的生长,HT中红锥较CK平均胸径提升了 194.70%,平均树高提升了 117.82%;火力楠各处理中偏度均无明显差异,但峰度在各处理中都明显高于红锥和米老排。总体而言,林分中较小桉树密度配置的改培方式更有利于套种树种的生长,表现最好的HT林分三类树种的总蓄积量较最差CK林分提高267.67%。3.林分改培后土壤物理特性:各土层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含水率均随林分中桉树间伐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容重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以改培后的CK林分为最佳,改培的效果为对照中的深层土壤(40~60cm)最明显,从土壤持水能力来看,土壤饱和持水量增加了 142.84%,土壤毛管持水量增加了 158.21%,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了 154.38%。4.林分改培后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与未改培林分相反,同土层中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pH值较未改培林分的提升在表层土壤(0~20cm)中最明显,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分别提升了 2.60%、3.10%、6.35%、7.05%;有机质在全土层均表现为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全钾在全土层中均表现为对照优于各间伐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则表现为较高间伐强度优于较低间伐强度。总体以改培后的林分MT最佳,对照的改培效果最明显,有机质、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在对照的表层土壤中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30.77%、33.87%、70.57%、97.47%、26.51%、40.84%。5.林分改培后土壤酶活性:四种土壤酶活性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酶在不同处理中的活性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以MT林分表现最佳,中度间伐的改培效果最明显,其中土壤磷酸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11.16%、93.43%、-7.71%;土壤蔗糖酶分别提升了 114.67%、196.20%、-34.14%;土壤脲酶分别提升了 8.89%、8.81%、-3.16%;土壤过氧化氢酶分别提升了 246.04%、183.81%、258.31%。6.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改培后林分在相关性区分度上较未改培林分高,林分结构更加复杂,但在林分经营和指标间互作关系的分析上较未改培林分复杂。在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到MT林分综合得分最高,这说明了 MT林分质量最优,所以如果营林者在后期需对桉树纯林进行改培,间伐所保留的桉树密度应以MT林分为标准。通过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林分和未改培林分主成分得分差值可得,弱度间伐下改培后林分较未改培林分综合得分提升了 1.224,改培效果最明显。说明营林者在已有的四种间伐强度下,选择弱度间伐的林分进行改培,效果最好。

黄永珍[3](2021)在《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表层土壤团聚体养分及微生物活性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探讨不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林分表层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在团聚体尺度下的微观表征,可为促进杉木人工林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理论基础,从而保障和提升土壤健康和肥力。本文以杉木-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混交林,杉木-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采集原状土样,将土样分为>2、2-0.25及<0.25 mm粒径团聚体,并测定各粒径团聚体养分及微生物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微团聚体(<0.25mm)分布较少。表征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MWD值排序为Ⅰ>Ⅱ>Ⅲ,说明相较于纯林,混交林有更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且不同林分团聚体MWD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混交林土壤大多数养分及微生物活性均高于纯林,且Ⅰ林分优于Ⅱ林分,而纯林土壤的K、AK、交换性K+含量及ACP则高于混交林,且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趋势主要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降低。(3)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及微生物活性主要分布趋势为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增大,次要分布呈现为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4)不同粒径团聚体在0-10 cm土层中对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储量的贡献率主要表现为(>2 mm)>(0.25-2 mm)>(<0.25 mm),而在10-20 cm土层主要表现为(>2 mm)>(<0.25 mm)>(0.25-2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养分含储量贡献率与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分布高度相关。(5)研究结果显示,C、Na+、K+、EB是影响Ⅰ林分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主要养分因子,AK、Na+、AP是影响Ⅱ林分微生物活性的主要养分因子,C、N、Mg2+、EB、CEC、AP、AK是影响Ⅲ林分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主要养分因子。(6)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的相关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降低。不同林分C、N含量与微生物活性相关性较强。此外,Ⅰ林分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与微生物活性相关性较强;Ⅱ林分土壤EOC、AN、AP、AK含量与微生物活性相关性较强;Ⅲ林分0-10cm土层土壤EB、K+、Na+及10-20 cm土层土壤P、EOC、AP、AK含量与微生物活性相关性较高。综上所述,相较于纯林,杉木与火力楠、米老排的混交林表层土壤具有更稳定的团聚体结构,凋落物量大的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表层土壤具有更多的大团聚体,稳定性更高,土壤结构优于杉木-米老排混交林。由此可见,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能够有效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缓解杉木纯林土壤有机质分解及养分流失等问题。

黄永珍,王晟强,叶绍明[4](2020)在《杉木林分类型对表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养分变化的影响》文中认为探讨不同杉木林分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在团聚体尺度下的微观表征,可为促进杉木人工林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理论基础,从而保障和提升土壤健康及肥力。本研究以杉木-火力楠混交林(Ⅰ)、杉木-米老排混交林(Ⅱ)和杉木纯林(Ⅲ)的土壤为对象,在0~10和10~20 cm土层采集土样,通过干筛法将土样分为>2、0.25~2和<0.25 mm粒径团聚体,测定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林分表层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均随粒径减小而增加,不同粒径团聚体对有机碳和养分储量的贡献率在0~10 cm土层表现为:(>2 mm粒径)>(0.25~2 mm粒径)>(<0.25 mm粒径),在10~20 cm土层为(>2 mm粒径)>(<0.25 mm粒径)>(0.25~2 mm粒径)。不同林分类型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的平均重量直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及储量均为林型Ⅰ>Ⅱ>Ⅲ(10~20 cm土层的有效磷除外),而速效钾含量和储量的排序为林型Ⅲ>Ⅰ>Ⅱ。相较于杉木纯林,杉木与火力楠、米老排混交林的表层土壤具有更稳定的团聚体结构,而未受到人为因素干扰的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表层土壤具有更多的大团聚体(>0.25 mm),土壤结构优于受到人为干扰的杉木-米老排混交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能够有效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缓解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分解及养分流失。

林立文,邓羽松,杨钙仁,许振欣,刘德杨,魏国余,黄智刚[5](2020)在《南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颗粒分形与水分物理特征》文中认为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的6种不同林分(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尾巨桉林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米老排林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林Castanopsis hystrix和天然次生林)为对象,运用分形学和森林水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颗粒组成以及水分物理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颗粒组成以黏粒为主,其次为粉粒和细砂粒,粗砂粒的含量相对较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杉木林、米老排林、红锥林、马尾松林和尾巨桉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水分物理特征存在差异,蓄水性能大小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米老排林、杉木林、红锥林、马尾松林和尾巨桉林,且土壤表层(0~10 cm)的蓄水能力要好于下层(20~50 cm);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主要受黏粒含量的影响,分形维数与黏粒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总孔隙度、饱和蓄水量显着正相关,与土壤密度显着负相关,而与非毛管孔隙度、非毛管蓄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相关性不显着。土壤颗粒分布的分形维数可作为反映南亚热带赤红壤地区人工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综合性指标。

邓厚银[6](2019)在《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林与其它典型林分生态功能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粤北生态公益林区低质低效杉木林与其它典型阔叶纯林、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积累营养物质、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净化大气环境等5个方面生态功能指标类别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不同林分类型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指数,比较低质低效杉木林(以下统称“杉木林”)与其它林分类型间生态功能大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较6种阔叶纯林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优于杉木林,总体上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杉木林好。不同纯林生态功能评价指标间存在差异,在各指标间的大小排序也有差别。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红锥碳储量最高(65.14t/hm2),香樟最低(17.47t/hm2),前者是后者的3.7倍,杉木林为22.68t/hm2,仅比香樟林高,其中红锥与杉木、乐昌含笑、火力楠及香樟4种纯林的碳储量达显着差异(P<0.05)。在保育土壤方面,香樟林分的土壤容重最大(1.37g/cm3),乐昌含笑最低(1.29 g/cm3),杉木林为1.30 g/crm3,处于中等水平;红锥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32.62g/kg),香樟林则最低(12.07 g/kg),前者比后者高170.3%,而杉木林为24.75 g/kg,处于中等水平。在涵养水源方面,田间持水量的变幅范围369.70~289.12t/hm2,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火力楠和木荷,杉木林田间持水量均低于红锥、乐昌含笑、火力楠、香樟;红锥林的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11.33 t/hm2),香樟林最小(5.23 t/hm2),前者是后者的2.2倍,杉木林有且仅比香樟林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均是香樟林最高,杉木处于中等水平。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火力楠林分负氧离子最高达881.11个/cm3,杉木林负氧离子浓度最低为255.56个/cm3,火力楠林内负氧离子浓度与剩余林分均达显着差异(P<0.05)。(2)杉木林与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差异分析杉阔混交林具有明显的提高低质低效杉木林生态功能作用,但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各生态功能评价指标存在差异。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杉木X火力楠碳储量最大(35.51t/hm2),杉木X香樟最小(17.02t/hm2),前者是后者的2倍,两者差异显着(P<0.05),杉木林碳储量为22.68 t/hm2,只比杉木X香樟高。在保育土壤方面,与杉木林相比,杉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征水源涵养能力方面的指标如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等都得到了改善。灌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杉木X火力楠负氧离子浓度最高(1797.33个/cm3),杉木林仅有255.56个/cm3,前者是后者的7倍,杉木X火力楠林内负氧离子浓度与其它林分均差异显着(P<0.05)。(3)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比较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在积累营养物质、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净化大气环境4个方面均是近熟林最高,幼龄林最低,同时不同龄组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存在差异,且各指标的大小排序也有差别。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近熟林碳储量最高达46.20 t/hm2,幼龄林最低为21.89 t/hm2,前者是后者的2倍,两者达显着差异(P<0.05)。在保育土壤方面,各林分的土壤pH值均小于4.5,属强酸性土壤;随年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不同龄组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着差异。在涵养水源方面,所有土壤持水指标均是幼龄林最大,近熟林最低,前者与后者达显着差异(P<0.05)。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是近熟林最大。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近熟林最大达673.33个/cm3,幼龄林最小为331.11个/cm3,近熟林与幼龄林达显着差异(P<0.05)。(4)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对不同林分类型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3种林分类型中,混交林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均高于其相应的纯林。其中杉木X火力楠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香樟纯林最低,低质低效杉木林仅比香樟林高,其大小排序为为:杉木X火力楠(2.512)>杉木×木荷(1.481)>杉木×红锥(1.183)>木荷(0.839)>红锥(0.758)>杉木×乐昌含笑(0.376)>乐昌含笑(0.223)>火力楠(0.023)>杉木×香樟(0.018)>杉木×枫香(0.004)>米老排(-0.256)>杉木(-1.270)>香樟(-1.472)。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指数近熟林(0.569)最高,中龄林(0.559)次之,幼龄林(0.482)最低。

唐靓茹[7](2019)在《南亚热带4种红锥人工林碳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乃至全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4种15年生红锥人工林:红锥纯林(Castanopsis hystrix plantation)、红锥+湿地松混交林(Castanopsi+ hystrix+Pinus elliottii mixed forest)、红锥+火力楠混交林(Castanopsis hystri+Michelia macclurei mixed forest)、红锥+米老排混交林(Castanopsis hystrix+Mytilaria laosensi+ mixed forest)为研究对象,通过重铬酸钾氧化-加热法和常规理化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红锥人工林碳储量分配和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差异,旨在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红锥人工林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容重(pb)、含水率(θg)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差异显着,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4种林型SOC、TN、全磷(TP)、θg均表现为逐渐降低,pb表现为逐渐增大。0-60cm土层4种林型间SOC、TN、TP、θg、pH值、pb均差异极显着,其中红锥+米老排混交林土壤SOC、TN、TP、θg和MBC、MBN均最大,pH值和pb最小,红锥纯林土壤SOC、TN、TP和MBC、MBN均最小,pH值和pb最大。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TP呈显着正相关,与pb呈显着负相关;MBN与SOC、TN、TP呈显着正相关,与pb呈显着负相关;SOC、TN、TP与pb呈显着负相关。说明红锥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且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更能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2)不同红锥人工林中,红锥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明显高于红锥纯林,混交能有效增加碳汇。红锥+火力楠混交林(325.602 Mg/ha)、红锥+米老排混交林(348.054 Mg/ha)总碳储量远远高于红锥纯林(288.591Mg/ha),红锥+湿地松混交林(285.365 Mg/ha)总碳储量略低于红锥纯林。3种混交林土壤碳储量都显着高于红锥纯林。这是由于这3种混交林空间分布格局合理,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充分利用光照,因此能明显提高红锥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改善土壤养分和结构,促进碳的积累,提高碳储量。(3)不同红锥人工林中,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占了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99.11%-99.72%,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仅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0.28%-0.89%。乔木层的碳储量大部分分布于树干中,树干碳储量占了乔木层碳储量的57.67%-62.74%,树皮、树枝、树叶、树根占乔木层碳储量的37.26%-42.33%。红锥+湿地松混交林林下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是最高的,说明湿地松与红锥混交能有效提高红锥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林下植被层碳储量的积累。土壤层(0-100 cm)碳储量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占土壤层总碳储量的58.55%-62.32%,40-100 cm 土层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37.68%-41.45%。红锥+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层碳储量是4种林型中最多的,其次是红锥+米老排混交林。说明火力楠、米老排与红锥混交可显着提高红锥人工林土壤层碳储量。

唐继新[8](2019)在《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米老排是我国南亚热带区域适生范围极广的优良用材树种,具有一定的天然更新潜力,但当前其人工林的作业法主要为传统的同龄林皆伐作业法,生产的产品主要为中小径材,更新全为人工更新,需育苗、炼山、整地、挖坑和造林等。存在地表水土易流失、植被易破坏、更新成本逐年高涨、森林经营目标单一和功能不强等问题,既不利于发挥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潜力,也难于维持其人工林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南亚热带区域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基于野外固定样地观测、实验室和苗圃控制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更新的机理,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人工中龄林生长的影响,并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本研究阐明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分内外的时空动态规律,探讨了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适宜的作业时间、带宽和抚育时间等,揭示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更新的机理,探明了不同密度调控下米老排林分的生长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成熟米老排人工林林分内天然更新的种源充足,不存在天然更新的种源限制;其种子雨散落的起始期、高峰期、消退期分别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保留带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在林缘外皆伐迹地扩散的最远距离分别为25 m和20 m,其种子雨及沉水种子的空间分布可用指数函数描述。皆伐迹地种子雨的沉水种子百分比,随林缘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加随后再降低的变化规律;基于指数函数转化的对数函数模型,对米老排种子雨与沉水种子相对密度值随林缘距离变化的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利用水选法,去浮取沉,筛选及判定米老排新鲜沉水种子活力的可靠度>80%。(2)采伐作业方式对促进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密度和频度的影响极显着(P<0.01),光照是影响米老排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与天然更新特性,使用皆伐、渐伐或带状皆伐方式,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均可达良级标准(更新密度>3 000株·hm-2,更新频度>60%)。(3)高浓度的米老排凋落物浸提液,对米老排种子萌发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米老排凋落物的物理机械障碍是阻碍其种子萌发及幼苗定居的关键因子;米老排种子属于光中性种子,其萌发率受光照影响不显着。(4)在间苗作业后第3.5年,间苗抚育措施对促进皆伐迹地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影响极显着(P<0.01),对改变其林分径阶分布的类型、峰值和分化程度作用明显;但对其林分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不显着。前5年为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径向生长的旺盛期,间苗抚育至合理密度对其林分径向生长极为重要。(5)除萌后第3.5年,密度对米老排萌生幼龄林平均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影响不显着,对其优势木胸径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显着(P<0.05)。前5年为米老排萌生幼龄林径向生长和高生长的旺盛期,合理保留密度及抚育对其林分的生长极为重要。每伐桩保留1~2株萌条的措施,对提高萌生幼龄林优势木比例的作用明显。(6)在南亚热带的中等立地,米老排树种径向生长的缓慢期在第1~2年,速生期在第3~10年,衰减期在第14年后。树高的早期速生特性明显,连年生长量呈多峰状,速生期主要在第2~6年。平均木与优势木材积生长的缓慢期均在前6年,从第8年起均进入速生期;在第14年后,米老排树种的实验形数趋于稳定。林分密度调控在520~1 200株·hm-2的范围内,密度调控措施对米老排林分平均木的胸径和材积的生长影响显着(P<0.05),对林分树高和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不显着,对优势木的胸径与材积的短期生长影响显着(P<0.05),对其长期生长的影响不显着,对减小林分径阶分化及提高大径木比例的作用明显。(7)基于米老排树种的天然更新机制和生长过程特性,本研究设计的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可为南亚热带区域米老排人工林健康、稳定、高效和多功能的经营提供参考。

许冰,李宝福,郑耀三,吴云忠,何德镇[9](2019)在《桉树择伐后套种3种阔叶树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桉树择伐后套种阔叶树的可行性和适生性,摸索适宜的桉树套种混交模式,对闽南山地桉树人工林择伐后分别套种米老排、卷荚相思、灰木莲所形成的复层异龄混交林分的生长量及土壤理化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桉树择伐后,采用3桉∶3阔的行带状方式套种米老排、卷荚相思、灰木莲的不同混交林中,3个阔叶树种的保存率均较高且生长良好,均可达到速丰林的年均生长量标准;桉树—米老排、桉树—卷荚相思、桉树—灰木莲混交均可以有效促进桉树的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2)套种后混交林中的桉树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比纯林提高3.35%~11.24%、4.05%~12.32%和11.85%~40.59%。3)米老排、卷荚相思和灰木莲与桉树的套种方式可作为桉树纯林择伐后套种混交的推荐模式。

方怡然,蔡金桓,薛立[10](2018)在《3种改造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文中指出【目的】对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3种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以期为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及养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石笔木Tutcheria championii纯林(简称P1样地),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尖叶杜英Elaeocarpus apiculatus、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l、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v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简称P2样地),以及米老排、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等为主的阔叶混交林(简称P3样地)调查并记录各林分样地内灌木和草本的种类、盖度、株数及平均高度,运用多样性及均匀度等指标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在各个样地分别用100 cm3环刀采集020 cm土层的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物理性质。【结果】各林分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平均值小于草本层,但是灌木层的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大于草本层;各样地草本层生长状况优于灌木层;P1样地的灌木及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均多于P2、P3样地;3种林分中,P1样地的土壤容重最大,P2样地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指标均表现为P2样地>P3样地>P1样地。【结论】混交林的群落结构较纯林合理且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更好。

二、米老排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米老排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1)桉树不同间伐强度下套种乡土树种对林分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和经营设计
    1.3 数据调查
        1.3.1 土壤养分调查
        1.3.2 生长指标调查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桉树的生长
    2.2 套种树种的生长
        2.2.1 胸径的生长
        2.2.2 树高的生长
        2.2.3 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
    2.3 林分结构及林分质量状况
    2.4 不同改培处理对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影响
    2.5 不同改培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2.5.1 不同改培方式下土壤p 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2.5.2 不同改培方式下土壤全N、全P、全K含量的变化
        2.5.3 不同改培处理下土壤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2)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桉树在中国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2.2 营造人工混交林的研究概况
        1.2.3 抚育间伐对林分质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经营设计
    2.3 数据调查
        2.3.1 土壤养分调查
        2.3.2 生长指标调查
    2.4 试验方法
        2.4.1 径阶划分
        2.4.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2.4.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2.4.4 土壤酶活性测定
        2.4.5 林分生长隶属函数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桉树的生长
        3.1.1 未改培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3.1.2 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3.1.3 不同处理下桉树生长指标分析
    3.2 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2.1 不同间伐强度对未改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2.2 不同间伐强度对改培后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3 桉树的生长规律
        3.3.1 桉树胸径的生长规律
        3.3.2 桉树树高的生长规律
        3.3.3 小结
    3.4 套种树种的生长
        3.4.1 胸径的生长
        3.4.2 树高的生长
        3.4.3 胸径的生长动态
        3.4.4 树高的生长动态
        3.4.5 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
        3.4.6 林分结构及林分质量状况
        3.4.7 小结
    3.5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3.5.1 不同间伐强度下未改培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3.5.2 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后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3.5.3 相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3.5.4 小结
    3.6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3.6.1 土壤pH值
        3.6.2 土壤有机质
        3.6.3 土壤全氮
        3.6.4 土壤全钾
        3.6.5 土壤全磷
        3.6.6 土壤速效氮
        3.6.7 土壤速效钾
        3.6.8 土壤速效磷
        3.6.9 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3.6.10 小结
    3.7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7.1 土壤酸性磷酸酶
        3.7.2 土壤蔗糖酶
        3.7.3 土壤脲酶
        3.7.4 土壤过氧化氢酶
        3.7.5 土壤酶活性的改培效果分析
        3.7.6 小结
    3.8 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1 未改培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2 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3 小结
    3.9 桉树间伐对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影响的综合评价
        3.9.1 主成分分析
        3.9.2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表层土壤团聚体养分及微生物活性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
        1.2.2 土壤团聚体养分及微生物活性
        1.2.3 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差异
        1.2.4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差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地概况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4 土壤性质测定
        2.4.1 土壤理化性质
        2.4.2 土壤微生物活性
    2.5 指标计算
        2.5.1 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
        2.5.2 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储量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分布
        3.1.1 不同林分全土有机碳及养分含量分布
        3.1.2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
        3.1.3 土壤团聚体全量养分含量分布
        3.1.4 土壤团聚体有效养分含量分布
    3.2 杉木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养分储量分布
        3.2.1 土壤团聚体全量养分储量分布
        3.2.2 土壤团聚体有效养分储量分布
    3.3 杉木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微生物活性分布
        3.3.1 不同林分全土微生物活性分布
        3.3.2 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分布
        3.3.3 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呼吸作用强度
        3.3.4 土壤团聚体酶活性
    3.4 杉木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活性关系
        3.4.1 不同粒径团聚体土壤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活性关系
        3.4.2 杉木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活性关系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杉木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分布
        4.1.2 杉木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养分储量分布
        4.1.3 杉木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微生物活性分布
        4.1.4 杉木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活性关系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杉木林分类型对表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养分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分类型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
    2.2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
    2.3 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养分含量
    2.4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养分储量
3 讨 论
    3.1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
    3.2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养分含量
    3.3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养分储量
4 结 论

(5)南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颗粒分形与水分物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颗粒组成与分形维数
    2.2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物理特征
    2.3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水文特征
    2.4 土壤分形维数与颗粒组成、水文物理参数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6)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林与其它典型林分生态功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2.2 针叶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2.3 阔叶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2.4 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与土壤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植被分布情况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样地设置与调查
    3.3 碳储量、生物量研究方法
    3.4 土壤理化分析方法
    3.5 枯落物持水性能研究方法
    3.6 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方法
    3.7 负氧离子研究方法
    3.8 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法
        3.8.1 主成分分析法
        3.8.2 模糊数学法
第四章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较
    4.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4.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4.2.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物理性质
        4.2.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
        4.2.3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水分状况
    4.3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4.3.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储量
        4.3.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4.4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4.4.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4.4.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4.5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负氧离子分析
第五章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差异分析
    5.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5.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5.2.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
        5.2.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
        5.2.3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水分状况
    5.3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5.3.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储量
        5.3.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5.4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5.4.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5.4.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5.5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负氧离子分析
第六章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比较
    6.1 不同龄组杉木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6.2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6.2.1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
        6.2.2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化学性质
        6.2.3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水分状况
    6.3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6.3.1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储量
        6.3.2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6.4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6.4.1 不同龄组杉木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6.4.2 不同龄组杉木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6.5 不同龄组杉木林负氧离子分析
第七章 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2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南亚热带4种红锥人工林碳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1.1.1 物理性质
        1.1.2 化学性质
    1.2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1.2.1 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概况
        1.2.2 森林土壤碳储量研究概况
    1.3 红锥人工林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的设置及样品采集
        2.2.1.1 样地的设置
        2.2.1.2 乔木层样品的采集
        2.2.1.3 林下植被层样品的采集
        2.2.1.4 枯落物层样品的收集
        2.2.1.5 土壤层样品的采集
        2.2.2 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测定
        2.2.2.1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2.2.2.2 土壤全氮的测定
        2.2.2.3 土壤全磷的测定
        2.2.2.4 其他理化性质的测定
        2.2.2.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测定
        2.2.3 生物量的估算
        2.2.3.1 乔木生物量的估算
        2.2.3.2 林下生物量的估算
        2.2.4 碳含量的测定
        2.2.4.1 植物碳含量的测定
        2.2.4.2 土壤碳含量的测定
        2.2.5 碳储量的计算
        2.2.5.1 植物碳储量的计算
        2.2.5.2 土壤碳储量的计算
        2.2.6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人工林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及微生物量差异分析
        3.1.1 各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3.1.2 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异
        3.1.3 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3.2 不同人工林生物量分配
        3.2.1 单株乔木生物量
        3.2.2 乔木层生物量及分配
        3.2.3 林下层生物量及分配
    3.4 不同人工林碳储量分配
        3.4.1 乔木层碳储量分配
        3.4.2 灌木层碳储量分配
        3.4.3 草本层碳储量分配
        3.4.4 枯落物层碳储量分配
        3.4.5 土壤层碳储量分配
        3.4.6 总碳储量分配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森林的天然更新、密度调控及作业法研究概况
        1.2.1 森林天然更新研究概况
        1.2.2 森林密度调控研究概况
        1.2.3 森林作业法研究概况
    1.3 米老排树种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1.3.1 生物学特性
        1.3.2 生态学特性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和土壤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植被
    2.2 试验林及试验材料概况
        2.2.1 试验林概况
        2.2.2 种子萌发试验材料概况
    2.3 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1 米老排天然更新研究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2 密度对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1 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研究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4.2 密度对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影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4.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影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研究及带状皆伐作业法设计
    3.1 带状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的时空动态及预测
        3.1.1 种子雨的数量及组成
        3.1.2 种子雨的季节动态
        3.1.3 皆伐迹地内种子雨的空间分布
        3.1.4 皆伐迹地内种子雨空间分布的预测模型
    3.2 采伐方式及环境因子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
        3.2.1 采伐方式对种子更新幼树分布的影响
        3.2.2 采伐方式对天然更新幼树更新密度、更新频度及生长的影响
        3.2.3 林缘距离对天然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及更新频度的影响
        3.2.4 采伐方式对种子更新幼树直径及树高结构的影响
        3.2.5 环境因子对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
    3.3 光照强度及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影响
        3.3.1 遮荫处理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3.3.2 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4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
        3.4.1 设计依据
        3.4.2 适用条件
        3.4.3 目标林相
        3.4.4 主要经营技术措施及指标
        3.4.5 带状皆伐作业法的小班作业设计案例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1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1.1 间苗对林分平均生长的影响
        4.1.2 间苗对林分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4.1.3 间苗对林分径阶结构的影响
    4.2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萌生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2.1 密度对萌生幼龄林平均生长的影响
        4.2.2 密度对萌生林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4.2.3 密度对林分蓄积量生长的影响
        4.2.4 密度对萌生幼龄林直径分布结构的影响及模型拟合
    4.3 不同更新方式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差异分析
        4.3.1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平均生长的差异分析
        4.3.2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优势木生长的差异分析
        4.3.3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径阶分布的差异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过程的影响
    5.1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平均木生长的影响
        5.1.1 密度对平均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5.1.2 密度对平均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5.1.3 密度对平均木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5.2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5.2.1 密度对优势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5.2.2 密度对优势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5.2.3 密度对优势木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5.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蓄积生长量的影响
    5.4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
    5.5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径阶分布的影响
    5.6 不同密度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回归拟合及预测
        5.6.1 QS试验林生长模型拟合分析
        5.6.2 SP试验林生长模型拟合分析
    5.7 讨论与小结
        5.7.1 讨论
        5.7.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分内外分布的时空动态
        6.1.2 采伐方式及环境因子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
        6.1.3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6.1.4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1.5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应用
    6.2 讨论
        6.2.1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及抚育的适宜作业参数
        6.2.2 带状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缘外的扩散模型
        6.2.3 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效果及分布
        6.2.4 光照及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影响
        6.2.5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皆伐迹地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6.2.6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2.7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及应用
    6.3 展望
        6.3.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3.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桉树择伐后套种3种阔叶树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混交林营造设计与实施
    2.2 调查与测定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混交林生长情况分析
    3.2 混交林林地土壤的理化性状
4 结论与讨论

四、米老排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论文参考文献)

  • [1]桉树不同间伐强度下套种乡土树种对林分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黄木易,梁燕芳,苏福聪,朱原立,李志辉,刘立玲,赵苏亚,龚映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1(06)
  • [2]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D]. 黄木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表层土壤团聚体养分及微生物活性分布特征[D]. 黄永珍. 广西大学, 2021(12)
  • [4]杉木林分类型对表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养分变化的影响[J]. 黄永珍,王晟强,叶绍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9)
  • [5]南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颗粒分形与水分物理特征[J]. 林立文,邓羽松,杨钙仁,许振欣,刘德杨,魏国余,黄智刚. 生态学杂志, 2020(04)
  • [6]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林与其它典型林分生态功能比较研究[D]. 邓厚银. 广西大学, 2019(01)
  • [7]南亚热带4种红锥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 唐靓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D]. 唐继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9]桉树择伐后套种3种阔叶树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效应分析[J]. 许冰,李宝福,郑耀三,吴云忠,何德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04)
  • [10]3种改造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J]. 方怡然,蔡金桓,薛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标签:;  ;  ;  ;  ;  

米老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