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7E10阳性巨噬细胞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益馨[1](2021)在《IL-3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白介素38(Interleukin-38,IL-3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患者10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102例食管癌组织中IL-38的表达情况,并选其癌旁组织作为对照。HE染色下评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应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以及Spearman相关等方法,分析IL-38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情况、TILs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IL-38表达于肿瘤细胞胞浆,IL-38的评分以中位数(M=4.78)作为临界值(cutoff)分为高表达组(IL38-H)和低表达组(IL38-L)。IL38-H有51例,IL38-L有51例。与癌旁组织中IL-38蛋白的表达水平(M=0.96)相比,IL-38在食管鳞癌组织较癌旁组织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瘤栓以及淋巴结转移中,IL-38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TILs浸润程度分为:G1(<20%为低浸润)、G2(20%-50%为中等浸润)、G3(>50%为高浸润)。食管鳞癌组织中低浸润淋巴细胞者33例,中等浸润淋巴细胞者36例,高浸润淋巴细胞者33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38蛋白的表达与TILs呈负相关(r=﹣0.244,P=0.014)。即随着IL-38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升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密度随之减小。(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L-38高表达、肿瘤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食管鳞癌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而性别、年龄与DFS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肿瘤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而IL-38高表达、性别、年龄与OS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L-38高表达、神经侵犯、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食管鳞癌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神经侵犯、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食管鳞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1)食管鳞癌组织中IL-38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2)食管鳞癌组织中IL-38的表达与TILs呈负相关,提示IL-38可能间接参与肿瘤微环境。(3)食管鳞癌组织中IL-38高表达是食管鳞癌患者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罗小彬[2](2021)在《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免疫相关基因C5AR1可能是胶质瘤潜在的预后标志物》文中认为目的:免疫相关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发现与脑胶质瘤患者预后有关的免疫相关基因,并探索与免疫相关基因有关的脑胶质瘤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首先,下载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CGGA)数据库中脑胶质瘤样本的表达谱(m RNAseq)数据,由于其被分为了两个批次,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和批次校正。然后再筛选出其中的原发性胶质瘤样本进行后续分析。其次,使用ESTIMATE算法对原发性胶质瘤样本进行基质评分和免疫评分,并对其进行差异分析,然后把基质评分和免疫评分的差异表达基因和Immport数据库中的免疫基因取交集,得到共同的免疫相关基因(Immune Related Genes,IRGs),再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此外,我们使用了IRGs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从中筛选出前30个连接度(Degree)高的基因。我们通过Pubmed数据库对PPI中连接度最高的前30个基因进行筛选,筛选出在胶质瘤中未被深入研究的IRGs,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生存分析、与肿瘤分期的关系、单基因的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独立预后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预测靶基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等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另外,我们还对靶基因进行免疫相关通路及Hallmark、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我们使用CIBERSORT算法对原发性胶质瘤的表达矩阵进行22种免疫细胞含量的估算,并分析了靶基因的表达和免疫细胞的关系,以及靶基因和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分析。重要的是,我们还对免疫细胞进行了生存分析。结果:基质评分共发现915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695个,下调基因220个);免疫评分共发现991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614个,下调基因377个);然后将上述差异基因与Immport免疫数据库取交集,结果共获得118个IRGs。经过Pub Med对PPI连接度中前30个基因的筛选,我们发现只有C5AR1基因在胶质瘤中未被深入研究。因此,我们选择C5AR1基因进行后续分析。整合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C5AR1基因在低级别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中差异表达(P<0.05)。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C5AR1基因可以显着降低低级别胶质瘤(WHOⅡ级)、高级别胶质瘤(WHOⅢ级和WHOⅣ级)患者的总体生存率(P<0.05)。并且C5AR1基因的表达和胶质瘤的分级成正比,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基因的表达也随之升高(P<0.05)。单基因GSEA分析发现C5AR1基因在Hallmark通路上主要富集在多条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通路上,如P53 pathway(P53通路),PI3K/AKT/MTOR signaling(PI3K/AKT/MTOR信号通路),Angiogenesis(血管生成通路)等。在KEGG通路上主要富集在VEGF signaling pathwa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P53 signaling pathway(P53信号通路),Pathways In Cancer(癌症途径信号通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信号通路)等。独立预后分析表明C5AR1基因可以作为脑胶质瘤的独立的预后因子(P<0.05),并且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1,亦支持其可以作为胶质瘤的靶基因和治疗靶点。此外,肿瘤微环境分析发现靶基因的表达与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有关(P<0.05)。重要的是,相关性分析也提示靶基因的表达和嗜中性粒细胞有关(P<0.05),生存分析表明靶基因的高表达可以显着降低胶质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P<0.05)。结论: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5AR1基因在正常脑组织和原发性胶质瘤中差异表达,并和原发性胶质瘤的分期及原发性胶质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有关。此外,C5AR1基因的高表达还通过多条生物学途径参与原发性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并且它还可以作为原发性胶质瘤疾病的独立预后因子,用于评估原发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通过对原发性胶质瘤免疫微环境的分析,发现C5AR1基因的表达和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有关,并且在原发性胶质瘤患者中嗜中性粒细胞表达越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也就越低。
王一同[3](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马雨竹[4](2021)在《中医药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Ⅲ、Ⅳ期大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中医药对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以指导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诊疗、为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采用中药治疗将病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以生存期(以月为单位)为主要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对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中晚期大肠癌预后相关因素,并将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引入Cox风险比例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期有影响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Ⅲ、Ⅳ期大肠癌患者病例资料,中西医结合组71例,失访5例,失访率7.04%,西医组49例,失访3例,失访率6.12%。中西医结合组治疗Ⅲ、Ⅳ期大肠癌平均生存时间31.8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4.13个月,西医组平均生存时间28.7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0.00个月;中西医结合组治疗Ⅲ、Ⅳ期大肠癌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85.32%、66.78%、49.24%,而西医组为 83.17%、59.15%、41.3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示临床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治疗前KPS评分、治疗前CEA是否阳性是影响Ⅲ、Ⅳ期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差异呈显着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临床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治疗前KPS评分及是否中药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类型腺癌相对于非腺癌是保护因素。组织学分级高相对而言为保护性因素,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时,组织学分级每增加一个级别,死亡风险降低32.7%。临床TNM分期Ⅲ期相比Ⅳ期为保护性因素,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时候,Ⅲ期可以降低52.2%的死亡风险。其他因素不变时,KPS评分每增加一个级别,死亡风险降低26.9%。根据是否采用中药治疗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同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是Ⅲ、Ⅳ期大肠癌的预后保护性因素,其他因素不变时,中西医结合治疗相比单独西医治疗,可降低17.4%死亡风险。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Ⅲ、Ⅳ期大肠癌平均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及1、2、3年生存率均优于西医组;治疗前KPS评分、病理类型、临床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是否中药治疗是影响Ⅲ、Ⅳ期大肠癌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临床TNM分期为Ⅲ期、病理类型为腺癌、组织学分级为高分化、治疗前KPS评分90-100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影响中晚期大肠癌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因此中医药在中晚期大肠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董丹宁[5](2021)在《鼻咽癌T细胞CD39、CD103表达与临床预后相关性及免疫功能研究》文中提出
韩松岭[6](2021)在《胃腺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每年新增几十万胃腺癌(Stomach Adenocarcinoma,STAD)确诊病例,给公共卫生系统造成很大负担。尽管目前对于STAD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STAD患者预后仍然很差,缺乏有效的预后标志物。本文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一个结构简单的预后模型,对预后模型的机制和分子功能进行探讨,并且应用样本病例和细胞实验对分析结果进行了一定的验证。研究结果如下:(1)胃腺癌预后潜在标志物的挖掘。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三个STAD数据集筛选出44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生存分析进一步筛选出5个影响STAD患者预后的基因。利用COX回归搭建了一个独立于年龄、性别和肿瘤分期的风险评估预后模型,该预后模型包含LRFN4和CTHRC1两个变量,可以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利用另一独立的数据集对该模型预测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6种免疫细胞在高低风险组之间浸润程度存在差异,TIM-3和PD-L2两个免疫检查点表达水平与风险评分高度相关。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多条信号通路如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受体相互作用和肥厚型心肌病在两组病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LRFN4和CTHRC可以作为胃腺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用于胃腺癌患者的临床预后预测和治疗。(2)LRFN4潜在生物学功能分析。LRFN4表达水平受到TTN、SYNE1和ARID1A基因突变的影响,并且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等基因组特征相关。LRFN4在女性群体中的预后价值更高,且表达水平与免疫检查点VTCN1呈显着负相关、与嗜酸性粒细胞等3种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相关。相关性分析表明LRFN4与嗜酸性粒细胞之间存在LRFN4-IL33/TSLP–IL5–嗜酸性粒细胞的潜在调节通路。通路富集分析表明,LRFN4参与多条与肿瘤生长、增殖有关的代谢途径。共表达网络分析揭示了LRFN4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使STAD患者维持较好预后。(3)CTHRC1潜在生物学功能分析。CTHRC1在肿瘤进展后期表达水平更高,并且其在低龄患者中预后价值更高。免疫相关分析表明CTHRC1与7种免疫细胞浸润和5种免疫检查点表达水平相关。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揭示CTHRC1高表达与多条影响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侵袭的通路相关。根据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推断血浆中CTHRC1可以作为STAD患者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4)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细胞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巨噬细胞仅存在于肿瘤组织,而壁细胞仅存在于正常组织中。在已鉴定五种细胞中都检测到了LRFN4和CTHRC1的表达,表达LRFN4和CTHRC1的细胞在肿瘤组织细胞中占比高于正常组织,但是肿瘤组织中单个细胞的LRFN4和CTHRC1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织并无显着差异。因此,LRFN4和CTHRC1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不是由于单一细胞中基因表达水平升高,而是肿瘤组织细胞中表达LRFN4和CTHRC1的细胞占比增多。此外,6例样本病例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LRFN4和CTHRC1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但是在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并不高于正常细胞。LRFN4和CTHRC1在病人肿瘤组织高表达是因为肿瘤组织中表达LRFN4和CTHRC1的细胞占比升高,而不是单一细胞中表达量的升高。分析结果表明LRFN4和CTHRC1可以对STAD患者的预后情况做出预测。这些结果有助于开发新的STAD诊断和预后标志物、深入理解STAD发展的相关机制,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线索。
崔超宇,梁慧,章慧,邓湘琴,林宏远,龙梦铃,谭骏岚,李云辉[7](2020)在《肠复方对肠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趋化因子2、白介素10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肠复方对裸鼠肠癌原位移植瘤不同部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复制裸鼠肠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28只裸鼠随机分为肠复方高(72 g·kg-1)、中(36 g·kg-1)、低(18 g·kg-1)剂量组和蒸馏水组,每组7只。模型复制成功次日为第1天,于第14天开始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共干预3周。干预结束后处死裸鼠,剥离肿瘤标本,称质量计算抑瘤率;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肠癌肿块不同部位标本细胞学形态;流式细胞学法检测各组标本M1型、M2型TAM含量;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各组标本中趋化因子2(C-C motif ligand 2,CCL2)及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蒸馏水组比较,肠复方药物组肿瘤质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复方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6.01%、20.01%、18.00%。无药物干预的蒸馏水组中,M1型、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含量分布趋势一致:癌中心>癌浸润前缘>癌旁组织,与癌旁组织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蒸馏水组相应部位比,肠复方高、中、低剂量组癌浸润前缘及癌中心M1型TAM含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肠复方高、中剂量组M2型TAM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复方低剂量组M2型TAM虽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药物干预的蒸馏水组中:CCL2、IL-10蛋白及mRNA表达一致:癌中心>癌浸润前缘>癌旁组织,与癌旁组织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蒸馏水组相应部位比较,肠复方各组癌中心CCL2、IL-10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复方各组癌浸润前缘CCL2、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复方各组癌浸润前缘CCL2 mRNA(P<0.01)、IL-10 mRNA(P<0.05,P<0.01)表达均有所下降。结论癌组织(癌中心、癌浸润前缘)中M1、M2型TAM含量及CCL2、IL-10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癌中心尤甚。肠复方可降低TAM的含量,抑制裸鼠肠癌原位移植瘤中CCL2、IL-10蛋白及mRNA的表达,可能为其抑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王微[8](2020)在《敲低lncRNA NEAT1促进早期脓毒症巨噬细胞M2型极化改善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脓毒症是一种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急危重症,它是由于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的。这种疾病可能引起严重的免疫功能障碍、急性肾损伤、分解代谢甚至死亡。在全球范围内,脓毒症的发病率大幅增加,每年大约影响超过1900万患者,导致近600万人死亡。脓毒症由各种感染疾病引起,其它非感染疾病,如组织缺血、创伤、药物反应甚至癌症等也可以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继发感染,从而进一步诱发脓毒症,但潜在的致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巨噬细胞是先天免疫细胞的关键成员,作为抵抗各种病原体的宿主防御系统的第一线,巨噬细胞的功能改变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lnc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广泛表达的非编码RNA分子,可以通过ce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机制作用于下游蛋白调节功能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功能,在各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脓毒症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关于lncRNA调控脓毒症的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在脓毒症的发展过程中,lncRNA具体的分子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究lncRNANEAT1对miR-125a-5p/TRAF6通路的调控及其在脓毒症巨噬细胞极化中的作用,为脓毒症的研究及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LPS处理诱导巨噬细胞极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的M1/M2极化状态。RT-qPCR方法检测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TNF-α、IL-1β、IL-6和iNOS)、M2型标志物(IL-4、IL-10和Arg-1)、TRAF6和TAK1基因的表达水平。WB(Western Blot,WB)检测 TRAF6,p-TAK1,TAK1 的表达情况。通过 sh-NEAT1构建NEAT1敲低小鼠巨噬细胞模型,考察NEAT1基因表达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采用miR-125a-5p mimic和TRAF6过表达载体分别转染或共转染,观察miR-125a-5p与TRAF6之间的调控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找到lncRNANEAT1和miR-125a-5p可能作用的靶点,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NEAT1和靶基因miR-125a-5p以及miR-125a-5p和靶基因TRAF6的结合。采用CLP和尾静脉注射腺病毒包被的si-NEAT1构建NEAT1敲低脓毒症小鼠模型。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促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以及抗炎性因子(IL-4、IL-10和TGF-β1)的表达情况,IHC染色检测小鼠肺、肾脏和肝脏组织中M2标志物(CD163+)的表达情况,RT-qPCR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 NEAT1、miR-125a-5p、TRAF6、TAK1、M1 型标志物(IL-6、TNF-α 和iNOS)和M2型标志物(IL-10、IL-4和Arg-1)的表达情况。结果1.敲低lncRNA NEAT1促使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转化2.miR-125a-5p通过TRAF6/TAK1轴调节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3.敲低lncRNANEAT1有助于缓解脓毒症小鼠体内的炎症反应。结论本研究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表明了 lncRNA NEAT1在脓毒症中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1)敲低lncRNANEAT1促使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转化,且lncRNA NEAT1能够靶向结合miR-125a-5p;(2)miR-125a-5p通过TRAF6/TAK1轴调节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3)敲低lncRNA NEAT1有助于提高miR-125a-5p的表达水平,增强其对靶基因TRAF6的抑制作用,进而缓解脓毒症小鼠体内的炎症反应。
梁晨亮[9](2020)在《OPG/RANK/RANKL与miR-217调控在骨巨细胞瘤增殖和纤维化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骨巨细胞瘤(GCTB)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此同时较高复发率高也使该疾病成为了棘手的难题。目前研究结果表明Micro RNA与GCTB存在关联,但确切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Micro RNA与GCTB增殖和纤维化之间存在的关联,通过研究OPG/RANK/RANKL信号通路和GCTB增殖和纤维化来探讨Micro RNA在GCTB发生与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采用体外培养骨巨细胞瘤细胞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将培养所得细胞分成两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转染microRNA-217。随后检测OPG、RANK与RANKL的蛋白及m RNA表达,统计分析microRNA-217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利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iR-217、OPG、RANK、RANKL在骨巨细胞瘤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利用MTT和Br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利用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性;利用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分析miR-217表达变化与骨巨细胞瘤增殖和纤维化的关系。最后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miR-217在成骨细胞h FOB 1.19中高表达,OPG在骨巨细胞瘤细胞GCT0404中高表达;(2)OPG高表达于GCTB细胞中;RANK和RANKL高表达于h FOB细胞中;(3)miR-217高表达,GCTB细胞数量会减少,细胞生存率降低,抑制细胞增殖;(4)miR-217高表达,可抑制GCTB细胞的侵袭;(5)在GCTB细胞中,miR-217可使E-cadherin表达增高,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下降。结论:(1)Micro RNA与GCTB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2)在GCTB的发生过程中,OPG的蛋白及m RNA高表达,RANK与RANKL的蛋白及m RNA低表达;(3)在GCTB的发生过程中,miRNA-217通过调控OPG/RANK/RANKL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蛋白及m RNA,从而抑制GCTB增殖和侵袭,进而可能防止肿瘤的复发。
刘欢[10](2020)在《鼻咽癌关键microRNA的鉴定及其与mRNA调控途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发病相关的关键microRNAs(miRNAs)及其miRNA-mRNA调控网络,探讨miRNA在NPC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1)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搜索并下载与鼻咽癌相关的miRNA和mRNA表达谱数据。应用“limma”R包筛选NPC和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s(DEMs)和差异表达的mRNAs(DEGs)。2)通过“Venny”R软件包将各个miRNA数据集中的差异miRNAs相互重叠,任意两个数据集的共同DEMs被视为关键miRNAs。3)通过多个靶基因预测网站预测关键miRNAs调控的靶基因。4)通过“Venny”R软件包找出靶基因与DEGs的交集,这些基因被定义为交集基因。5)通过在线网站DAVID及R软件对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通路富集(KEGG)分析。6)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使用Cytoscape软件将PPI网络可视化。7)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了miRNA-mRNA调控网络。8)利用R软件分析计算关键miRNA对鼻咽癌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1)通过筛选标准,从GEO数据库中下载了miRNA表达微阵列数据集GSE70970、GSE32960、GSE43039,其中总共包含578例鼻咽癌组织样本和55例鼻咽正常组织样本。下载了mRNA表达微阵列数据GSE53819,其中含18例鼻咽癌组织样本和18例鼻咽正常组织样本。2)GSE70970数据集中鉴定出DEMs 142个,其中上调127个,下调15个;GSE32960鉴定出DEMs 80个,其中上调32个,下调48个;GSE43039鉴定出DEMs 95个,其中上调40个,下调55个。GSE53819数据集中鉴定出DEGs 4507个,其中上调2011个,下调2496个。3)通过韦恩图取交集,在三个miRNA数据集中共鉴定出16个关键miRNAs,其中上调4个,下调12个。4)通过多个靶基因预测网站,找到了16个关键miRNA靶向73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将这些靶基因与DEGs重叠,得到160个交集基因。5)GO分析表明上调交集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外基质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胶原三聚体复合物、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分解代谢过程(p<0.05);下调交集的基因主要集中在伤口愈合的积极调节、积极响应伤势、伤口愈合的调节、调节对受伤的反应、I-kappaB激酶/NF-kappaB信号的正调控(p<0.05)。KEGG通路分析表明,上调的交集基因与几种通路高度相关,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消化吸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小细胞肺癌(p<0.05),而下调交集基因主要集中在轴突指导、II型糖尿病通路(p<0.05)。6)根据交集基因的PPI网络,确定了2个中心基因:MYC和VEGFA。7)对关键miRNAs行生存分析表明,hsa-miR-29c低表达组较高表达组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明显下降(p=0.00036),而hsa-miR-93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无远处转DMFS明显下降(p=0.00048)。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NPC和正常组织之间的16个关键miRNA,它们可能参与鼻咽癌的发病调控机制。其中hsa-miR-29c、hsa-miR-93与鼻咽癌预后明显相关。这些发现增进了我们对鼻咽癌的发病机理以及潜在分子机制的了解,但关键miRNA作为鼻咽癌的潜在肿瘤标志物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
二、27E10阳性巨噬细胞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7E10阳性巨噬细胞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IL-3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
2 食管鳞癌组织中IL-38表达、TILs程度 |
3 鳞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L-38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免疫相关基因C5AR1可能是胶质瘤潜在的预后标志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胶质瘤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
2. VM的形成机制 |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
3.4 其他潜在靶点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提取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7 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资料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
3. 讨论 |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医药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治疗大肠癌概况 |
1.1 大肠癌的病因 |
1.2 大肠癌的发病及转移机制 |
1.3 大肠癌的诊断概况 |
1.4 大肠癌的治疗现状 |
2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概述 |
2.1 中医起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施治 |
2.4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疗效分析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及证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化疗/靶向治疗药物 |
1.7 记录内容 |
1.8 随访 |
1.9 统计学方法及数据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基本情况汇总 |
2.2 基线对比 |
2.3 生存概况 |
2.4 预后分析 |
3 讨论 |
3.1 一般资料 |
3.2 生存分析 |
3.3 预后分析 |
结语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第八版) |
附录二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2008版)大肠癌中医证型标准 |
附录三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胃腺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表 |
1 绪论 |
1.1 胃腺癌研究进展 |
1.1.1 胃腺癌简介 |
1.1.2 胃腺癌诊断和治疗方法 |
1.2 高通量数据在挖掘生物标志物中的应用 |
1.2.1 肿瘤相关数据库介绍 |
1.2.2 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肿瘤标志物的应用 |
1.2.3 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 |
1.3 STAD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1.4 生物信息学常用分析方法 |
1.4.1 差异表达分析 |
1.4.2 基因功能分析 |
1.4.3 生存分析 |
1.4.4 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
1.4.5 单细胞数据分析流程 |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2 胃腺癌预后模型的搭建和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数据来源 |
2.2.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2.2.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2.2.4 差异表达基因生存分析 |
2.2.5 预后模型的搭建和验证 |
2.2.6 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和免疫检查点分析 |
2.2.7 基因集富集分析 |
2.3 结果 |
2.3.1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
2.3.2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2.3.3 差异表达基因生存分析 |
2.3.4 预后模型的搭建 |
2.3.5 预后模型的验证 |
2.3.6 预后模型横向比较 |
2.3.7 高低风险组胃腺癌患者之间的免疫景观差异 |
2.3.8 高低风险组患者通路富集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LRFN4对胃腺癌患者预后效果分析及潜在作用机制探讨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LRFN4表达和多种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 |
3.3.2 LRFN4在多种人群中的预后效果分析 |
3.3.3 LRFN4表达和基因组特征之间的关系 |
3.3.4 女性群体中LRFN4表达和免疫之间的关系 |
3.3.5 女性群体中三种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和病人预后的关系 |
3.3.6 女性中LRFN4表达水平和多种细胞因子表达之间的关系 |
3.3.7 女性群体中LRFN4高低表达患者通路富集分析 |
3.3.8 女性群体中LRFN4共表达网络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CTHRC1对胃腺癌患者预后效果分析及潜在作用机制探讨 |
4.1 引言 |
4.2 分析方法 |
4.3 结果 |
4.3.1 CTHRC1表达和多种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 |
4.3.2 CTHRC1在多种人群中的预后效果分析 |
4.3.3 CTHRC1表达和基因组特征之间的关系 |
4.3.4 CTHRC1表达和免疫之间的关系 |
4.3.5 CTHRC1高低表达患者通路富集分析 |
4.3.6 CTHRC1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胃腺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分析工具 |
5.2.3 单细胞测序数据质量控制和细胞类型鉴定 |
5.2.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5.3 结果 |
5.3.1 数据质量控制 |
5.3.2 胃腺癌单细胞转录组聚类分析 |
5.3.3 胃腺癌转录组细胞鉴定 |
5.3.4 不同病人和组织中细胞占比差异 |
5.3.5 LRFN4和CTHRC1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病人组织样本和细胞实验验证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病人组织样本获取 |
6.2.2 病人组织样本总RNA提取 |
6.2.3 人体细胞获取和培养 |
6.2.4 人体细胞总RNA提取 |
6.2.5 RNA反转录 |
6.2.6 qRT-PCR实验 |
6.3 结果 |
6.3.1 qRT-PCR验证 |
6.3.2 细胞实验验证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本文主要R语言分析及作图所用代码 |
个人简介 |
(7)肠复方对肠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趋化因子2、白介素10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 |
1.2 动物 |
1.3 药物与试剂 |
1.4 中药的制备 |
1.5 主要仪器 |
1.6 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复制 |
1.7 分组及干预 |
1.8各组裸鼠生存状态及取材 |
1.9 计算抑瘤率 |
1.1 0 HE染色病理检查 |
1.1 1 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TAM的表达 |
1.1 2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标本中CCL2、IL-10蛋白的表达 |
1.1 3 RT-PCR法检测各组标本中CCL2、IL-10m RNA的表达 |
1.1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裸鼠的生存状态 |
2.2 各组裸鼠的瘤体质量及抑瘤率比较 |
2.3 各组肠癌裸鼠原位移植瘤HE染色比较 |
2.4 各组原位移植瘤裸鼠瘤体各部位M1、M2型TAM含量比较 |
2.5 各干预组CCL2、IL-10蛋白表达 |
2.6 各干预组CCL2、IL-10 m RNA表达 |
3 讨论 |
(8)敲低lncRNA NEAT1促进早期脓毒症巨噬细胞M2型极化改善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敲低lnCRNA NEAT1促使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化 |
2.1 弓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miR-125a-5p通过TRAF6/TAK1轴调节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lncRNA NEAT1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 巨噬细胞极化和脓毒症 |
参考文献(一) |
文献综述(二) 非编码RNA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
参考文献(二)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9)OPG/RANK/RANKL与miR-217调控在骨巨细胞瘤增殖和纤维化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步骤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OPG/RANKL/RANKL信号通路在骨巨细胞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鼻咽癌关键microRNA的鉴定及其与mRNA调控途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
第1章 前言 |
1.1 鼻咽癌的概况 |
1.2 microRNA与鼻咽癌 |
1.3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肿瘤中的应用 |
1.4 生物信息学及其分析技术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芯片数据 |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鉴定miRNA的靶基因 |
2.4 筛选交集基因 |
2.5 交集基因的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6 交集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网络) |
2.7 构建miRNA-mRNA网络 |
2.8 关键miRNA的生存分析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鼻咽癌微阵列数据集 |
3.2 鉴定DEMs和 DEGs |
3.3 鉴定交集基因 |
3.4 GO和 KEGG分析 |
3.5 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 |
3.6 miRNA-mRNA调控网络 |
3.7 生存分析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资助本课题的基金项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27E10阳性巨噬细胞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IL-38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D]. 陈益馨.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免疫相关基因C5AR1可能是胶质瘤潜在的预后标志物[D]. 罗小彬.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药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分析[D]. 马雨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鼻咽癌T细胞CD39、CD103表达与临床预后相关性及免疫功能研究[D]. 董丹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6]胃腺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生物信息学研究[D]. 韩松岭. 浙江大学, 2021(01)
- [7]肠复方对肠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趋化因子2、白介素10表达的影响[J]. 崔超宇,梁慧,章慧,邓湘琴,林宏远,龙梦铃,谭骏岚,李云辉.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0(09)
- [8]敲低lncRNA NEAT1促进早期脓毒症巨噬细胞M2型极化改善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王微.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OPG/RANK/RANKL与miR-217调控在骨巨细胞瘤增殖和纤维化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梁晨亮.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鼻咽癌关键microRNA的鉴定及其与mRNA调控途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 刘欢. 南华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