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小腿体积的观察

糖尿病患者小腿体积的观察

一、糖尿病人小腿容积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欢[1](2021)在《APOS理论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概念是初中生物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重要概念,注重探究性学习,但目前不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构建概念的思维过程,不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概念构建效果欠佳、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美国数学教育家杜宾斯基针对数学概念的构建提出了APOS理论,APOS理论认为概念构建要经历活动阶段(action)、过程阶段(process)、对象阶段(object)、图式阶段(schema),在活动阶段感知概念,在过程阶段内化抽象概念,在对象阶段使概念精致化,在图式阶段联系概念,适合抽象概念的教学,而生物学概念也具有的抽象性,为了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概念,本研究尝试将APOS理论运用于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探究APOS理论是否有助于学生构建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情感。本研究的意义是探讨APOS理论运用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构建运用APOS理论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策略并提供教学案例。本研究首先采用访谈调查法,通过对初中生物学教师关于概念教学的访谈调查,发现教师缺乏对APOS理论的了解,而实际课堂概念教学的环节和APOS理论的四个阶段有相似之处,因此,将APOS理论运用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接着以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为例,梳理了概念层次结构,有助于教师理清概念层次关系,更好地引导学生构建概念。然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进一步完善构建基于APOS理论的教学策略并基于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提出了运用APOS理论进行概念教学的原则,最后进行了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中,采用了课堂观察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选取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均基于APOS理论进行两个多月的教学研究,对两个班都进行了前测和后测。通过《学生生物学学习情况自测调查量表》数据表明:两个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概念认知与运用的情况均有显着改善(p<0.05),科学思维与探究情况有一定改善(后测均值提高);通过《学生课堂学习观察量表》数据表明:两个班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有了改善(后测均值提高);通过自编试题数据表明:两个班的学习成绩都有显着提升(p<0.05)。上述结果得出: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构建基于APOS理论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更适合生物学教学;APOS理论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概念构建和素养提升;APOS理论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情感态度。

崔梦钊[2](2021)在《长春地区肌少症的流行病学、基因多态性以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肌少症是一种增龄性疾病,表现为肌肉量流失、肌力下降以及躯体功能衰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肌少症是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目前,本地区缺乏肌少症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资料;另外,肌少症的遗传学相关研究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基因多态性与肌肉表型的相关性上,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种族差异、缺乏大样本量的验证等,导致该领域的研究结果不一;此外,如何用简便且高效的方法早期评估肌少症的发生还需要探索。目的:(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本地区肌少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2)探索与肌肉量下降以及肌少症发生有关的易感基因位点及基因型;(3)通过机器学习建立评估肌少症发生风险的模型,便于基层机构早期筛查肌少症。方法:(1)第一部分为横断面研究,随机抽取长春市3个社区900名50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查以及身体成分检查,根据2019年AWGS标准诊断肌少症。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可能肌少症和肌少症的患病率以及肌少症的影响因素;此外,对于肌少症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量和握力,分别进行影响因素的探讨。(2)第二部分为基因多态性与肌少症的相关性研究,应用Mass ARRAY技术,对流行病学调查中126个肌肉量下降的受试者及126个对照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最终对7个候选基因的28个SNP位点进行回归分析,明确与肌肉量下降和肌少症有关的SNP位点及易感基因型,从遗传学的角度探讨肌少症的发病机制。(3)第三部分为利用临床相关指标,基于机器学习来建立肌肉量下降的风险评估模型,并且通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模型优劣,为初步筛查肌少症提供一种简便高效的工具。结果:1.第一部分实际完成调查741人,可能肌少症组122人,占16.5%,肌少症组55人,占7.4%。男性可能肌少症占8.9%,肌少症占9.6%;女性可能肌少症占21.1%,肌少症占6.1%。2.肌肉量下降与肌力下降的影响因素在男性和女性中存在差异:(1)在男性中,年龄60-69岁(β=-0.098,95%CI:[-0.294,-0.028],p=0.018)、70-79岁(β=-0.195,95%CI:[-0.501,-0.207],p<0.001)及80岁以上(β=-0.121,95%CI:[-0.966,-0.305],p<0.001)与50-59岁相比,四肢脂肪量多(β=-0.284,p<0.001),腰臀比大(β=-0.142,95%CI:[-3.153,-1.153],p<0.001),肌肉量更低;而BMI高(β=1.078,95%CI:[0.263,0.315],p<0.001)肌肉量更高。(2)在女性中,四肢脂肪量多(β=-0.318,p<0.001)、腰臀比大(β=-0.112,95%CI:[-1.767,-0.606],p<0.001)、PHQ-9评分高(β=-0.058,95%CI:[-0.022,-0.002],p=0.025)、FT4水平高(β=-0.077,95%CI:[-0.037,-0.007],p=0.003),肌肉量更低;而BMI高(β=1.059,95%CI:[0.220,0.259],p<0.001)、雌二醇水平高(β=0.056,95%CI:[0.000,0.005],p=0.035)、骨钙素水平高(β=0.077,95%CI:[0.003,0.016],p=0.007)、骨密度高(β=0.080,95%CI:[0.019,0.117],p=0.007),肌肉量更高。(3)在男性中,年龄60-69岁(β=-0.329,95%CI:[-8.276,-2.916],p<0.001)、70-79岁(β=-0.377,95%CI:[-10.116,-4.004],p<0.001)及80岁以上(β=-0.211,95%CI:[-17.620,-5.320],p<0.001)与50-59岁相比,有糖尿病病史(β=-0.163,95%CI:[-4.519,-1.128],p=0.001)、脑卒中病史(β=-0.140,95%CI:[-6.085,-1.045],p=0.006),握力更低;而步速快(β=0.188,95%CI:[3.473,12.134],p<0.001)、小腿围大(β=0.139,95%CI:[0.122,0.758],p=0.007)、白蛋白水平高(β=0.154,95%CI:[0.175,0.808],p=0.00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高(β=0.105,95%CI:[0.001,0.031],p=0.037),握力更高。(4)在女性中,年龄60-69岁(β=-0.168,95%CI:[-2.862,-0.587],p=0.003)、80岁及以上(β=-0.126,95%CI:[-7.584,-1.175],p=0.008)与50-59岁相比,足月胎次多(β=-0.197,95%CI:[-1.909,-0.658],p<0.001)、糖尿病病程长(β=-0.143,95%CI:[-0.165,-0.043],p=0.001)、碱性磷酸酶水平高(β=-0.102,95%CI:[-0.035,-0.004],p=0.015),握力更低;而ASMI高(β=0.201,95%CI:[0.812,1.934],p<0.001)、生理评分高(β=0.119,95%CI:[0.043,0.254],p=0.006)、有规律中等强度运动(β=0.092,95%CI:[0.153,2.799],p=0.029),握力更高。3.肌少症的影响因素:年龄80岁及以上(OR=363.697,95%CI:3.769-35098.453)、糖尿病病史(OR=13.622,95%CI:1.979-93.770)、40岁以后身高变矮3cm以上(OR=6.053,95%CI:1.341-27.323)的男性,肌少症患病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病史(OR=4.868,95%CI:1.327-17.865)、40岁以后身高变矮3cm以上(O R=4.766,95%CI:1.167-19.468)、足月胎次多(OR=4.544,95%CI:2.015-10.246)、躯干脂肪量高(OR=1.001,95%CI:1.000-1.001)的女性肌少症患病风险增加。而胰岛素生长因子-1>201.0ng/m L(OR=0.038,95%CI:0.002-0.750)、小腿围大(OR=0.642,95%CI:0.436-0.945)、大腿围大(OR=0.68,95%CI:0.529-0.873)、MNA初筛分数高(OR=0.661,95%CI:0.439-0.996)、生理评分高(OR=0.772,95%CI:0.628-0.949)是男性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睾酮>0.34 ng/m L(OR=0.045,95%CI:0.002-0.898)、BMI高(OR=0.172,95%CI:0.086-0.347)、生理评分高(OR=0.831,95%CI:0.715-0.965)为女性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4.第二部分研究共对252人完成SNP分型,包括7个基因的28个位点检出率在90%以上,纳入最终分析。(1)ACTN3基因的rs2305534位点,杂合CT基因型比纯合TT、CC基因型的ASMI下降风险低(OR=0.44,95%CI:0.21-0.96);(2)IGF1基因的rs6218位点,杂合GA基因型比纯合AA、GG型的ASMI下降风险高(OR=2.98,95%CI:1.31-6.78);变异型GA、GG基因型比野生型AA基因型的ASMI下降风险高(OR=2.79,95%CI:1.25-6.23);变异型GG基因型比野生型AA基因型ASMI下降风险高(OR=2.02,95%CI:1.03-3.95)。(3)IGF1基因的rs2288377位点,变异型TT基因型相比于AA、AT基因型,发生肌少症的风险增高(OR=4.51,95%CI:1.15-17.69)。(4)IGF1基因的rs978458位点,变异型TT基因型相比于CC、CT基因型,发生肌少症的风险增高(OR=2.78,95%CI:1.03-7.48);变异型TT基因型相比于野生型CC基因型,发生肌少症的风险增高(OR=1.98,95%CI:1.12-3.49)。(5)在男性中,ACTN3基因的rs540874位点,变异型AA基因型比GG基因型的ASMI低(β=-0.1319,p=0.0488);IGF1基因的rs6218位点GG基因型比AA、GA基因型的ASMI高(β=0.1547,p=0.0218)。5.第三部分建立肌肉量下降的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年龄、性别、BMI及小腿围建立模型时,SVM分类模型的灵敏度为0.701±0.074,特异性为0.963±0.018,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0.794±0.101,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为0.939±0.019,平均ROC曲线下面积(averag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94±0.02。ANN分类模型的灵敏度为0.710±0.077,特异性为0.955±0.020,PPV为0.757±0.102,NPV为0.940±0.025,平均AUC为0.93±0.02。与其他模型相比,能够利用相对较少的指标得到相对更好的结果。此外,经过对所建模型的初步验证,SVM分类模型的灵敏度为0.586,特异性为0.993,PPV为0.895,NPV为0.910,AUC为0.96。回归模型的灵敏度为0.483,特异性为0.997,PPV为0.993,NPV为0.951,平均误差为0.374kg/m2,平均误差百分数为5.4%。ANN分类模型的灵敏度为0.517,特异性为0.986,PPV为0.789,NPV为0.953,AUC为0.95。回归模型的灵敏度为0.448,特异性为0.993,PPV为0.867,NPV为0.948,平均误差为0.365kg/m2,平均误差百分数为5.3%。提示该模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结论:1.长春地区男性的肌少症患病率高于女性;女性的可能肌少症患病率高于男性。2.肌肉量下降与握力下降的影响因素在男性和女性中存在差异。3.增龄、糖尿病病史对男性的肌少症患病影响较大;生育、骨质疏松病史对女性的肌少症患病风险影响较大。而营养、体力活动及激素水平也与肌少症的发生有关。4.遗传因素对肌肉量下降及患肌少症的个体间差异可能起一定作用。ACTN3基因的rs2305534位点和IGF1基因的rs6218位点多态性与肌肉量是否下降的个体间差异有关;IGF1基因的rs2288377位点、rs978458位点多态性与肌少症患病的个体间差异有关。男性ACTN3基因的rs540874位点、IGF1基因的rs6218位点多态性与肌肉量的个体间差异有关。5.在基层机构或者无法行DXA检查肌肉量时,可利用SVM或ANN算法,应用年龄、性别、BMI及小腿围这4个指标建立模型,进行初步评估是否有肌肉量下降,同时结合握力、步速的测量,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发生肌少症的可能。

张彬[3](2021)在《加味龙芪强肌饮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改善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加味龙芪强肌饮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改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通过比较,在常规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联合中药加味龙芪强肌饮与西药甲钴胺片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改善的治疗效果,明确加味龙芪强肌饮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改善辨证论治依据。方法:本研究严格遵循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出66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每组22例,其中,观察组术后予中药汤剂加味龙芪强肌饮+常规功能康复训练(中药组)、对照组术后予甲钴胺片+常规功能康复训练组(西药组)和单纯常规功能康复训练组(康复组),观察组在术后解除禁食后即可服用中药汤剂,每日一剂,早晚分服,2周作脊髓型颈椎病功能状态(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 JOA 评分)(1 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100分)、下肢大小腿肌容积(大小腿周径表示)、临床疗效及诊治期间不良反应等观察指标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两个月。三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2周、术后2月后进行随访,应用自制信息采集表格收集相关数据,观察和记录每位患者的脊髓型颈椎病功能状态(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 JOA 评分)(17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100分)、下肢大小腿肌容积(大小腿周径表示)、临床疗效及诊治期间不良反应等观察指标,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1.三组病例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学历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颈椎JOA评分(17分):术前三组患者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和西药组对比,P=0.187>0.05;中药组和康复组对比,P=0.530>0.05;西药组和康复组对比,P=0.485>0.05),存在可比性。组间对比:与术前对比,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相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P=0.449>0.05;中药组与康复组比较,P=0.115>0.05;西药组与康复组比较,P=0.500>0.05)。与术后第1天对比,治疗2周后,三组间患者颈椎JOA评分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西药组对比,P=0.029<0.05;中药组与康复组对比,P=0.000<0.05;西药组和康复组对比P=0.044<0.05);与术后2周对比,治疗2月后,三组间患者颈椎JOA评分对比存在显着性差异(中药组与西药组对比,P=0.001<0.05;中药组与康复组对比,P=0.000<0.05;西药组和康复组对比P=0.032<0.05)。组内对比:中药组、西药组、康复组分别在术后第1天、术后2周、术后2月与术前对比颈椎JOA评分获得持续性提升,存在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00<0.01、P=0.000<0.01、P=0.000<0.01;P=0.000<0.01、P=0.000<0.01、P=0.000<0.01;P=0.000<0.01、P=0.000<0.01、P=0.000<0.01);中药组、西药组、康复组治疗2周后的JOA评分较与术后第1天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P=0.000<0.01、P=0.000<0.01);三组在治疗 2 月后的 JOA评分与术后2周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00<0.01、P=0.000<0.01、P=0.000<0.01)。3.颈椎功能改善率:治疗2月后,中药组、西药组、康复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2%、52%、43%。根据三组患者治疗前JOA量表得分进行改善率分布统计,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得出χ2=12.781,P=0.002<0.05,三组间无显着差异。总体上可见中药组JOA平均改善率情况较西药组、康复组高。4.MBI评分(100分):三组患者术前两两相互对比MBI评分未见明显差异(中药组同西药组比较,P=0.615>0.05;中药组同西药组比较,P=0.880>0.05;西药组同康复组比较,P=0.513>0.05),具有可比性。组间对比:与术前对比,在术后第1天,中药组与西药组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585>0.05);中药组与康复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360>0.05);西药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0.05)。与术后第1天对比,治疗2周后,中药组与西药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980>0.05);中药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6<0.05);西药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5)。与治疗2周对比,治疗2月后三组间MBI评分两两相互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中药组与西药组对比,P=0.001<0.05;中药组与康复组对比,P=0.000<0.05;西药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9<0.05)组内对比:中药组、西药组、康复组在术后第1天、术后2周、术后2月与术前相比较,三组各随访时间点的MBI评分获得持续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各随访点均满足:P=0.000<0.01、P=0.000<0.01、P=0.000<0.01);中药组、西药组、康复组治疗2周后的MBI评分较与术后第1天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P=0.000<0.01、P=0.000<0.01);中药组、西药组、康复组治疗2月后的MBI评分较与术后2周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P=0.000<0.01、P=0.000<0.01)。5.下肢大小腿肌容积:5.1治疗前、后大腿周径的比较组间比较:三组术前相互大腿周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12>0.05、P=0.282>0.05、P=0.478>0.05),具有可比性;与术前对比,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大腿周径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0>0.05、P=0.273>0.05、P=0.450>0.05)。与术后第1天对比,治疗2周后中药组与西药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666>0.05);中药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279>0.05);西药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173>0.05)。与术后2周对比,治疗2月后,中药组与西药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6<0.05);中药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西药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5)。组内对比:术后第1天与术前对比,三组内大腿周径无统计学意义(P=0.730>0.05.、P=0.273>0.05、P=0.450>0.05);与术后第 1 天对比,治疗2周后,中药组大腿周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0.05);西药组大腿周径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中药组大腿周径组内对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0.01)。与术后2周比较,治疗2月后中药组大腿周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5>0.05);西药组大腿周径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5);中药组大腿周径组内对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0.01)。5.2治疗前后肌容积小腿周径的比较组间比较:三组术前肌容积小腿周径相互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83>0.05、P=0.223>0.05、P=0.882>0.05),具有可比性。与术前对比,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小腿周径两两相互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29>0.05、P=0.259>0.05、P=0.878>0.05);与术后第1天对比,治疗2周后,中药组与西药组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173>0.05),中药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16>0.05),西药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9>0.01);与术后2周对比,治疗2月后,中药组小腿周径与西药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9<0.05),中药组小腿周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西药组小腿周径与康复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1)。组内对比:术后第1天与术前对比,三组内小腿周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9>0.05、P=0.259>0.05、P=0.878>0.05);与术后第1天对比,治疗2周后,中药组小腿周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7>0.05);西药组小腿周径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康复组小腿周径组内对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0.01);与术后2周比较,治疗2月后,中药组小腿周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05);西药组小腿周径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康复组小腿周径组内对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0.01)。6.治疗2月后对三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判定,66例患者中,经治疗后治愈38例,好转22例,无效6例。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5.45%,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0.91%,康复组总效率为86.36%.三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7.三组患者在诊治期间未检测出肝功能和肾功能损害异常指标,除少数患者在治疗初期出现轻度腹泻、咳嗽症状且未予治疗短期自愈外,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加味龙芪强肌饮联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术后伴有残余神经患者的JOA评分和MBI评分,有效降低术后患者双下肢大小腿的肌容积下降程度,能明显延缓患者失神经性肌肉萎缩,可预防肌肉萎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质量。2.加味龙芪强肌饮联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改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功能康复训练治疗,与甲钴胺片联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大致相当;同时在短期时间内,加味龙芪强肌饮联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在预防下肢肌肉萎缩方面与单纯常规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和甲钴胺片联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均大致相当。长期疗效加味龙芪强肌饮联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明显优于单纯常规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和甲钴胺片联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预防下肢肌肉萎缩作用更加凸显。。3.三组患者整体临床疗效评价,加味龙芪强肌饮联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治疗4.口服中药汤剂加味龙芪强肌饮安全性可靠,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长期治疗接受度高。

张慧慧[4](2021)在《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目的:探讨低剂量CT灌注(CTP)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诊断PAOD患者90例,按不同管电压及管电流随机分为A组(120 k V、100 m As)、B组(80 k V、100 m As)、C组(80 k V、120 m As),行下肢CTP检查,均联合运用迭代重建降噪技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组图像质量指标、灌注参数值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1.90例患者中76例148条下肢被纳入研究,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图像客观质量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的SNR值、CNR值、主观质量评分均优于B组,A、C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灌注参数BF分别为(15.00±3.49)、(17.00±4.20)、(16.6±3.94)ml/100 ml/min,BV分别为(1.96±0.60)、(2.13±0.51)、(2.10±0.59)ml/100ml,TTP分别为(81.17±17.09)、(84.01±19.06)、(83.90±14.46)s,MTT分别为(8.93±1.83)、(8.92±1.90)、(9.19±2.05)s,PS分别为(13.23±3.41)、(12.90±3.74)、(12.98±3.33)ml/100ml/min。4.三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ED分别为(25.47±1.92)、(12.57±1.77)、(12.70±2.90)m Sv,C组较A组降低了49%。结论:对PAOD患者采用80k V、120m As进行下肢低剂量CTP检查是可行的,能在不影响灌注参数的情况下显着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第二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评估价值目的:探讨低剂量CTP成像在PAOD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搜集40例临床诊断PAOD患者,使用优化后的低剂量扫描参数进行下肢小腿CTP扫描,5分钟后行下肢CTA检查,根据CTA血管狭窄程度分为A组轻度狭窄(<50%)、B组中度狭窄(50%75%)、C组重度狭窄(>75%且≤100%),然后按临床Fontaine分级分为Ⅰ级无症状、Ⅱ级间歇性跛行、Ⅲ级静息痛、Ⅳ级溃疡或坏疽组,并选择其中20例中重度狭窄组中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一周的患者进行灌注检查。由2名医师用灌注专用软件处理获得灌注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灌注参数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及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2名医生测量的灌注数据间一致性与相关性。结果:1.40例患者中35例62条下肢被纳入研究,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灌注参数BF、BV、PS值在FontaineⅠ、Ⅱ、Ⅲ与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F、BV值在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值在Ⅰ级与Ⅱ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BF、MTT、PS值在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F、MTT值在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值在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名不同医师对CTP参数测量值的一致性及相关性较好,各参数差值均数均较小。5.20例患者中18例35条下肢被纳入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治疗有效侧肢体治疗前后BF、BV、MT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V、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P成像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PAOD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及血管狭窄程度,且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在PAOD患者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何燕青[5](2021)在《老年衰弱中医虚证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营养状况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使用Fried衰弱量表对260例住院老年人进行衰弱评估,通过对老年衰弱中医证候学及营养状况相关指标的分析,探究老年衰弱中医虚证证型的分布规律,明确营养状况相关指标与老年衰弱的相关性,为老年衰弱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使用Fried衰弱量表对260例住院老年人进行衰弱评估分组,纳入衰弱组、非衰弱组各130例,对纳入病例进行中医四诊资料、营养状况相关指标的收集并进行中医辨证确定中医证型,通过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各项研究指标及数据的检验分析,分析老年衰弱中医虚证证型的分布规律,以及营养状况相关指标与老年衰弱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研究病例260例。(1)衰弱组130例中男性58例(44.6%)、女性72例(55.4%);非衰弱组130例中男性70例(53.8%)、女性60例(42.6%),两组间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衰弱组平均年龄为(79.45±6.125)岁,其中年龄60-69岁8例(6.2%)、70-79岁55例(42.3%)、80-89岁67例(51.5%);非衰弱组平均年龄为(74.16±6.31)岁,其中年龄60-69岁33例(25.4%)、70-79岁68例(52.3%)、80-89岁29例(22.3%),衰弱组以80-89岁之间最为多见,非衰弱组以70-79岁之间最为多见,且两组间年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衰弱组的衰弱评分频数依次如下:3分(14例)、4分(30例)、5分(36例)、6分(33例)、7分(14例);非衰弱组衰弱评分频数依次如下:0分(49例)、1分(48例)、2分(33例),使用连续性校正X2检验分析,两组的年龄与衰弱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1)260例研究病例的中医证型各证型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如下:气血亏虚证84例(32.3%)、脾虚痰湿证57例(21.9%)、五脏虚弱证52例(20%)、肾精亏虚证38例(14.6%)、脾肾阳虚证29例(11.2%),衰弱组患者以气血亏虚证及五脏虚弱证最为常见;非衰弱组以气血亏虚证及脾虚痰湿证最为多见。(2)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得出各中医证型在两组间的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老年衰弱组各中医证型在性别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衰弱组各中医证型在性别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衰弱患者中医证型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其中衰弱组出现频率为前8位的症状分别为:精神疲惫92.3%、心悸气短86.2%、乏力80.0%、消瘦73.0%、头晕目眩56.2%、纳差52.3%、腰膝酸软45.4%、失眠41.5%;非衰弱组出现频率前8位的症状分别为:头晕目眩84.6%、心悸气短80.0%、乏力80.0%、失眠73.8%、腰膝酸软63.1%、纳差61.5%、耳鸣50.0%、消瘦36.2%;两组患者的舌脉象均以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最为多见。4、对比衰弱组与非衰弱组营养状况相关指标,两组间上臂围、小腿围、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间BMI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相关性回归分析得出营养状况指标中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与老年衰弱的发生呈独立负相关(B值为负值且P<0.05);BMI、上臂围、小腿围与老年衰弱无相关性(P>0.05)。结论:1、在260例老年人中衰弱组与非衰弱组患者性别无显着差异;两组年龄存在差异,老年衰弱发生以80岁以上最为多见;两组的衰弱评分在各年龄段间存在差异,越大的年龄段中衰弱评分高者更多,老年衰弱与增龄相关。2、260例老年衰弱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血亏虚证、五脏虚弱证最为常见,其余依次为脾虚痰湿证、肾精亏虚证、脾肾阳虚证;老年衰弱组中医证型在性别中存在差异,女性以气血亏虚证最为常见,男性则以五脏虚弱证及气血亏虚证多见,非衰弱组中医证型在性别中无差异;中医证型在两组间及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不显着。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表现存在差异,衰弱组以精神疲惫、心悸气短、乏力、消瘦、头晕目眩、纳差、腰膝酸软、失眠症状最为常见,非衰弱组以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乏力、失眠、腰膝酸软、纳差、耳鸣、消瘦症状常见,两组均以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舌脉象为多。4、260例老年人营养状况指标中上臂围、小腿围、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两组间存在差异;且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与老年衰弱呈独立负相关,即蛋白数值越低老年衰弱发生率越高;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可作为老年衰弱的观察指标;而营养状况指标中BMI、上臂围、小腿围与老年衰弱无直接相关性。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6](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沈俏微[7](2020)在《改进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摆放技术与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摆放技术的改进,观察改进后的手术体位摆放技术对患者术前手术体位舒适度、术中眼内压、平均动脉压、气道压,术后胸颈部的皮下气肿、下肢疼痛麻木、肩部疼痛的影响,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价值,为今后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循证依据。方法选择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调研对象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低臀高截石位,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头低足高截石位摆放技术,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体位舒适度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T1)、麻醉完成后平卧截石位(T2)、气腹并头低臀高后5min(T3)、气腹并头低臀高后30min(T4)及之后每30min(T5-T11)、气腹解除后恢复平卧位5min(T12)、麻醉结束恢复清醒前(T13)的眼压、平均动脉压、气道压值;比较两组术后胸颈部皮下气肿、下肢疼痛麻木、肩部疼痛情况。上述每个时间节点的眼内压均利用手持式接触式眼内压计进行测量,再取平均值作为该时间点的眼内压值;平均动脉压与气道压直接在心电监护仪和麻醉机上直接读取记录;在手术全麻前摆好平卧截石体位后由患者填写手术体位舒适性量表,调查患者手术体位舒适度;手术结束恢复平卧位立即用听诊器按压胸颈部位,听到类似捻动头发的声音即为发生皮下气肿;待两组术后24h、48h、72h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两组下肢疼痛麻木、肩部疼痛情况。采用IBM SPSS 21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频数和百分比,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数据的统计学描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皮下气肿发生率、肩痛发生率、下肢疼痛麻木发生率采用χ2;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平均眼压值、气道压峰值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多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眼压值、气道压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下肢疼痛麻木、肩痛程度评分及手术体位舒适度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T3至T13时间点的眼内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与T4这两个时间点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T4至T11时间点观察组的气道压峰值低于对照组,且术中变化趋势较平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发生皮下气肿,其中对照组发生人数为35例,占所在组总人数的70%,观察组发生人数为16例,占所在组总人数的32%,两组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有显着差异(χ2=14.446,P<0.001);观察组的舒适度评分(72.42±3.33分)高于对照组的评分(54.58±5.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28,P<0.001);观察组在术后24h下肢麻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χ2=10.176,P值=0.001<0.05),且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Z=-2.867,P值=0.04<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48h下肢麻木疼痛发生率也存在显着差异(χ2=4.640,P值=0.031<0.05),但疼痛VAS评分不存在显着差异(Z=-1.409,P值=0.159>0.05);观察组在术后24h、48h肩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48,P值<0.001;χ2=4.640,P值=0.031<0.05),且术后24h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Z=-3.378,P值=0.01<0.05),差异显着。结论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眼压值的变化随着头低臀高截石位以及CO2气腹的建立而发生变化,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使得患者眼压变化的趋势更加平稳,能有效地缓解患者术中眼压值的升高,更有利于维护患者术中的眼压安全;改进的体位安置技术里使用了新型截石位腿架,减少了患者术后下肢疼痛麻木的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手术患者疼痛的程度;减轻了术后皮下气肿、肩部疼痛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体位舒适度。

肖剑[8](2020)在《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同时,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群,整个社会均在致力于帮助他们保持与提升健康水平,以拥有更良好的生活质量、及减低社会卫生与医疗成本。毋庸置疑,身体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社会发展目标的第一要义,大量强有力的研究证据已证实参与体育运动是老年人群获得身体健康收益的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体育运动以身体锻炼为核心特征,不同人群(运动员、普通人、病患者等;老年、成年、青少年、幼儿等)对于身体锻炼的功能存在差异性,继而对于不同人群身体锻炼效果的评价、身体锻炼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均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对于普通人群而言,身体锻炼的功能是促进身心健康,身体层面的健康是基础与前提,也是身体锻炼的核心功能。围绕此核心功能展开针对老年人群身体锻炼效果的科学评价,进而有的放矢地实施科学化的锻炼内容、方法及手段以促进老年人群身体健康收益的最大化,即是本研究聚焦及试图解决的问题。依据运动训练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梳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依从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路径,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了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科学基础及功能需求,提出了我国现行老年人群身体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功效的相关评价标准有待完善与改进、身体锻炼内容及方法有待进一步科学探索的研究假设。基于现行评价标准与当代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编制了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测量工具,包括基础身体形态与基础运动功能两个大类,其中基础身体形态包含体成分与静态姿势两个部分,基础运动功能包含基础动作模式与基础运动素质两个部分。由于身体形态归属于身体锻炼的间接性效果,在实证研究中只选择了基础运动功能的测评以及针对性身体锻炼计划的实施。实验所选取的样本来源于武汉市以太极拳和广场舞等为主要锻炼形式的226名老年人(年龄介于60至76岁),分为实验组132人(男性66、女性66,平均年龄66.5±3.8)与对照组94人(男性40、女性54,平均年龄66.9±3.5)进行平行实验。前期测试结果显示,两组样本均普遍性存在身体主要肌群力量、神经肌肉协同工作能力、平衡能力、主要关节活动度及相关肌群伸展性不足的问题,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后续的12个月中,两组均继续保持太极拳和广场舞形式的运动习惯和内容,针对新解决前测共性问题,实验组额外增加每天一次、每周六次、每次两个练习动作、每次5-10分钟锻炼时长的的身体锻炼计划,后期测试数据显示,实验组的基础动作模式和基础运动素质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各项前后测数据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显着性。对照组相应指标提高幅度小于实验组,且在肌肉力量和平衡性两项基础运动素质指标上出现下降,各项指标前后测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自前后测数据差值进行比对,除下肢前后不对称发力的动作模式、侧撑动态稳定性的动作模式、以及肩关节活动度三个指标外,肌肉力量、协调、平衡、下肢柔韧性等指标的差异性均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验组实施的针对性身体锻炼计划对于对于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水平的改善具有较显着的效果。研究发现,我国现行的老年人群身体锻炼效果评价指标的覆盖性及有效性存在一定不足,现有针对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建议与指南需要进一步完善及细化,目前我国老年人群在锻炼实践中在锻炼目标、锻炼内容、练习方法、运动强度等层面存在一些偏差及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所编制的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评价方法通过受试者的直观感受,有效地使受试者了解基础动作模式、肌肉力量、协调、平衡、柔韧等运动素质的短板所在,有利于受试者对于身体锻炼“先补短而后均衡发展”理念和目标的正确理解与接受,所设计的身体锻炼计划对于提高老年人群的基础运动功能水平具有较为显着的效果。

郭晓鹏[9](2020)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多系统合并症的临床特征及术后改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垂体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腺瘤患者受到血中高水平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长期刺激易并发全身多系统合并症。合并症导致患者的平均死亡率升高2倍,平均寿命缩短约10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但是,目前针对垂体GH腺瘤患者合并症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在国内仍未受到广泛重视,且缺乏对患者合并症临床特征、术后可逆性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目的:1)分析垂体GH腺瘤患者四大主要系统合并症,包括心血管系统合并症、呼吸系统合并症、体成分及代谢合并症及骨骼系统合并症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2)所有垂体GH腺瘤患者进行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在术后3个月及1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观察,评估以上合并症的改善情况;3)探索激素水平及其他临床指标与患者合并症临床特征及术后改善的相关性。最终,通过完成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研究,增加对垂体GH腺瘤患者以上四大致死性合并症的认识,为提高患者预后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首先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垂体GH腺瘤患者合并症的术前概况,之后全面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患者四大系统23方面共105项指标展开术前特征及术后改善的研究。2)应用多种临床最新及金标准检测方法对患者合并症进行检测:①应用心脏超声及心脏磁共振对各心脏腔室径线及容积、心肌壁厚度、心肌纤维化及心室功能等进行检测;②应用夜间睡眠呼吸监测仪、上气道CT及磁共振、肺功能检测仪、血气分析仪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状态、上气道管壁各平面软组织厚度、气道腔各平面径线及截面积、肺容积、肺功能及血气情况等进行检测;③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及代谢测量仪对身体各主要组分、机体总能量消耗及基础代谢率进行检测;④应用骨密度测量仪对髋骨及腰椎区域多个部位骨质的骨密度进行检测。3)记录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index,BMI)、病程时间、GH水平、IGF-1水平等,与患者术前合并症的特征及术后合并症的改善进行系统性相关分析。结果:以下从四方面分系统对垂体GH腺瘤患者合并症进行描述。1)心血管系统合并症:①患者心房心室内径增大、心肌增厚、舒张功能下降、收缩功能上升、大动脉根部增宽,男性患者左室肥厚程度、双心室增大程度及肺动脉增宽程度均大于女性患者;患者发生左室增大、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右室增大、右室收缩功能下降、心肌纤维化的比例分别为13%、6.5%、4.3%、2.2%及12%;②术后患者左室心肌肥厚被逆转,左房结构发生重塑,室间隔先于术后近期增厚后于术后远期变薄,男性患者心脏改善程度大于女性患者;③高龄及高BMI是患者术前心肌肥厚及舒张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长病程是患者术前大血管增宽的独立危险因素;GH及IGF-1达到内分泌治愈的患者术后心肌肥厚改善显着。2)呼吸系统合并症:①患者肺容积增大,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而氧分压无明显变化,患者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及睡眠低氧的比例分别为62.4%及72.3%,睡眠中每小时呼吸暂停及低通气的平均次数为17次;②术后患者的OSAHS程度及肺功能异常较术前改善并不明显;③高龄是发生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高BMI是发生睡眠低氧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小气道阻塞的患者年龄偏大;发生OSAHS的患者软腭增厚且气道管腔截面积减小,OSAHS严重程度与软腭厚度及气道侧壁软组织厚度成正比、与气道管腔横径及截面积成反比,气道后壁软组织的厚度与IGF-1水平正相关。3)身体成分及代谢改变:①患者脂肪总量、内脏脂肪指数及三头肌皮褶厚度降低,蛋白、骨骼肌、骨质、细胞总水、细胞内水及细胞外水含量升高,总能量消耗及基础代谢率升高;②术后患者三头肌皮褶先增厚后恢复,腰围增加,骨质及骨骼肌含量下降,总代谢及基础代谢下降;③年龄及性别对体成分及代谢的不同指标存在不同影响。4)骨骼系统合并症:①患者第一腰椎、第二腰椎、股骨颈、瓦特三角、大转子及全髋的骨密度值均升高;②术后治愈患者的腰椎多部位骨密度均可下降至正常水平,而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值轻度上升;③病程时间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IGF-1负荷是腰椎骨密度下降的独立负性相关因子。结论:垂体GH腺瘤患者以上系统合并症可应用多种检测方法进行筛查及诊断,明确其定性及定量改变,男性与女性患者在不同系统合并症上存在差异。随病程延长,患者的合并症将逐渐进展;经垂体腺瘤切除手术,患者大部分合并症可有一定程度改善甚至完全逆转,GH及IGF-1达到内分泌治愈水平的患者合并症改善更为明显。高BMI水平、高IGF-1水平、高IGF-1负荷、高龄及长病程是患者合并症加重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加强对以上危险因素的识别及重视。通过鼓励患者减重、早期识别患者以降低患者就诊年龄及缩短病程时间、早期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迅速降低激素水平等措施,延缓患者合并症进展并促进合并症改善,以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患者远期死亡率。

李敏,张学武,沈文荣,邓志祥,董正超[10](2020)在《基于质子MRSI的肌细胞内脂测量技术的原理、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胰岛素抵抗作为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早在糖尿病发病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及早发现胰岛素抵抗对于糖尿病的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人类小腿肌肉细胞内脂质(intramyocellular lipid, IMCL)的含量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障碍有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联.因此,准确测量IMCL对于Ⅱ型糖尿病乃至多种精神疾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目前测量IMCL的"金标准"是创伤性的活检技术,不适于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和长期的临床应用.基于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ocpic imaging,1H MRSI)的IMCL测量技术提供了一种无辐射、无创伤、高精度的检测方法,有望成为明晰IMCL含量与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素抵抗与Ⅱ型糖尿病关系的重要技术并在临床上应用.本文基于1H MRSI的IMCL含量测量技术,阐述并总结了其发展历程,从小腿内部生理结构特征、肌纤维方向、脂肪分布、精确量化IMCL含量等方面指出目前该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最新的解决思路.本文特别探讨了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技术以及面向参数估计的磁共振指纹技术MRF(magnetic resonance fingerprinting)等新技术与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的结合,希望为IMCL高精度测量提供更加多样化、多维度、多尺度的可能和途径.

二、糖尿病人小腿容积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人小腿容积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APOS理论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过程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2 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进展
    2.3 APOS理论的研究进展
    2.4 理论基础
3 初中生物学教师概念教学访谈调查
    3.1 初中生物学教师概念教学访谈基本情况
    3.2 访谈结果
    3.3 访谈结论
4 运用APOS理论的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及案例
    4.1 初中生物学概念梳理
    4.2 运用APOS理论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
    4.3 应用APOS理论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原则
    4.4 运用APOS理论的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5 运用APOS理论的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评价工具
    5.4 研究过程
    5.5 研究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的不足
    6.4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长春地区肌少症的流行病学、基因多态性以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肌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遗传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肌肉系统与肌少症
        2.1.1 肌肉系统的生理学作用
        2.1.2 与年龄相关的肌肉纤维大小和类型的变化
        2.1.3 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收缩功能与兴奋-收缩偶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E-CC)的变化
        2.1.4 与年龄相关的线粒体功能的变化
    2.2 骨骼系统与肌少症
    2.3 神经系统与肌少症
    2.4 内分泌系统与肌少症
    2.5 慢性炎症与肌少症
    2.6 生活方式与肌少症
        2.6.1 营养状态
        2.6.2 运动
    2.7 肌少症发生的遗传学机制
第3章 长春市肌少症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危险因素分析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排除标准
        3.2.3 现场调查
        3.2.4 实验室检查
        3.2.5 身体成分及骨密度测量
        3.2.6 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及内脏脂肪面积测定
        3.2.7 相关公式计算
        3.2.8 诊断及评价标准
        3.2.9 数据整理
        3.2.10 统计学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肌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3.3.2 肌肉量和肌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3.4 讨论
        3.4.1 肌肉量的下降
        3.4.2 肌力的下降
        3.4.3 肌少症的影响因素
    3.5 小结
第4章 肌少症的候选基因多态性研究
    4.1 前言
    4.2 研究对象及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实验试剂及耗材
        4.2.4 候选基因及其SNP位点的筛选
        4.2.5 基因分型
        4.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SNP分型情况
        4.3.2 Hardy-Weinberg(H-W)平衡定律
        4.3.3 等位基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3.4 基因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机器学习建立肌肉量下降的风险评估模型
    5.1 前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挖掘方法
        5.2.3 肌肉量下降风险模型的评估
    5.3 结果
        5.3.1 应用SVM算法建立的模型
        5.3.2 应用ANN算法建立的模型
        5.3.3 ROC曲线及AUC
        5.3.4 模型的验证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加味龙芪强肌饮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改善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及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认识
        一、颈椎生理解剖结构
        二、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临床特点
        三、脊髓型颈椎病及术后残余神经症状形成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鉴别诊断
    第二节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脊髓与督脉的关系
        二、脊髓型颈椎病术后中医病因病机
        三、脊髓型颈椎病术后从脾胃施治的机理
        四、脊髓型颈椎病术后中医治疗辩证分型
    第三节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中西医治疗现状
        一、中医相关治疗
        二、西医相关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一般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西医诊断标准
        三、中医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含量
        二、治疗方案
        三、盲法
        四、观察指标和数据统计分析
        五、质量控制
        六、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三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的比较
        三、治疗前后MBI评分的比较
        四、治疗前后下肢大小腿肌容积的比较
        五、临床疗效评定
        六、三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检测证明

(4)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评估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汉对照
附录B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阶段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5)老年衰弱中医虚证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营养状况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3 中医四诊资料分布情况
    4、营养状况相关指标对比情况分析
    5、营养状况指标与老年衰弱logistic相关回归分析
讨论与结果分析
    1、老年衰弱的研究进展及理论认识
    2、流行病学及社会人口特征分析讨论
    3、中医学关于虚损性疾病的认识及中医证候分析讨论
    4、营养状况与老年衰弱相关性分析讨论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老年衰弱与营养状况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改进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摆放技术与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1. 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导致的并发症
        2. 国内外对头低臀高截石位改进的研究
        3. 国内外对手术体位舒适度的研究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对象
        1. 对象的选择
        2. 样本量的计算
    (三) 研究方法
        1. 实验分组
        2. 改进体位方案的设计构建(小样本预实验)
        3. 试验步骤
        4. 干预方式
        5. 观察指标
        6. 数据收集和分析
        7. 技术路线图
        8. 伦理原则
        9. 质量控制
二、结果
0.05)'>(一) 两组手术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0.05)'>(二) 观察组术中T3~T12的眼压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0.05)'>(三) 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在T3和T4较对照组低(P>0.05)
0.05)'>(四) 观察组从T4~T11的气道压峰值较对照组低(P>0.05)
0.05)'>(五) 观察组下肢麻木疼痛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P>0.05)
0.05)'>(六) 观察组术后肩部疼痛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P>0.05)
0.05)'>(七) 观察组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较低,体位舒适度较高(P>0.05)
    (八)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的访谈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在维持术中正常眼压值有显着效果
    (二)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能有效缓解术中因体位变化带来的血流动力学波动
    (三)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在维持术中气道压平稳有显着效果
    (四)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明显降低了术后下肢麻木疼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
    (五)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明显降低了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
    (六)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有效降低了皮下气肿的发生率
    (七)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有效提高了体位舒适度评分
    (八)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对改进体位技术的评价
    (九) 不足与展望
        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头低臀高截石位合并腹腔镜CO_2气腹对机体的影响及干预措施的进展
    参考文献

(8)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学科基础
        1.3.1 不同类型体育运动的参与主体及目标
        1.3.2 不同类型体育运动的运动训练特征
        1.3.3 老年人群身体机能的增龄性退化特征
        1.3.4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与基础运动功能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的操作性定义
2 文献综述
    2.1 身体锻炼的相关研究
        2.1.1 古代阶段(公元前至十九世纪)的相关研究
        2.1.2 现代阶段(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相关研究
        2.1.3 当代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相关研究
    2.2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相关研究现状与前沿问题
        2.2.1 老年人群体育运动受益的相关研究
        2.2.2 老年人群体育运动形式的相关研究
        2.2.3 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的相关研究
        2.2.4 中国老年体育特征的相关研究
        2.2.5 老年身体锻炼的应然与实然
    本章小结
3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评价
    3.1 我国老年人群身体健康评价的现行标准
    3.2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3.3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评价的方法
        3.3.1 身体基础形态评价
        3.3.2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基础动作模式)
        3.3.3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运动素质)
    本章小结
4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组织与实施
    4.1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前测)
        4.1.1 基础动作模式前测与分析
        4.1.2 基础运动素质前测与分析
        4.1.3 前测共性问题及原因
    4.2 身体锻炼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4.2.1 锻炼目标的确定
        4.2.2 锻炼内容的选择
        4.2.3 锻炼强度的控制
        4.2.4 锻炼方法的安排
        4.2.5 锻炼阶段的分期
    4.3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后测)
        4.3.1 基础动作模式后测结果与分析
        4.3.2 基础运动素质后测与分析
    4.4 身体锻炼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老年人群锻炼活动的建议
        5.2.2 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5.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1:实验组身体锻炼计划(2017.3-2018.2)
附件2:关于“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评价指标”的访谈提纲
附件3:关于“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多系统合并症的临床特征及术后改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全文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的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一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气道结构及肺功能改变的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身体组分及代谢改变的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髋骨及腰椎骨密度改变的研究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合并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于质子MRSI的肌细胞内脂测量技术的原理、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IMCL检测技术概况
    1.1 传统的生化检测方法
    1.2 基于1H MRSI的IMCL测量技术
2 基于1H MRSI的IMCL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2.1 肌纤维方向的离散性
    2.2 主磁场不均匀性
    2.3 皮下脂肪信号干扰
3 IMCL测量技术面临的挑战及新的机遇
    3.1 面临的挑战
    3.2 新的机遇
4 总结与展望

四、糖尿病人小腿容积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APOS理论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长春地区肌少症的流行病学、基因多态性以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崔梦钊. 吉林大学, 2021(01)
  • [3]加味龙芪强肌饮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改善的疗效观察[D]. 张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疗效评估中的价值[D]. 张慧慧.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老年衰弱中医虚证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营养状况相关性研究[D]. 何燕青.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7]改进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摆放技术与效果观察[D]. 沈俏微.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D]. 肖剑.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9]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多系统合并症的临床特征及术后改善的临床研究[D]. 郭晓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基于质子MRSI的肌细胞内脂测量技术的原理、现状及展望[J]. 李敏,张学武,沈文荣,邓志祥,董正超.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0(01)

标签:;  ;  ;  ;  

糖尿病患者小腿体积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