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网络在煤矿设备管理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钟文杰[1](2021)在《基于隐患数据融合的煤矿生产安全态势评估研究》文中认为
闫剑锋[2](2021)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主要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设备管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煤矿设备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内容,其具有提高煤矿设备管理效果、保护煤矿设备性能的优点,解决了煤矿设备管理难的问题。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煤矿设备管理的系统性、效率性,提高设备利用效益。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任萍[5](2019)在《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与路由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多种办法和措施来保障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建设智慧矿山,实现煤矿井下无人值守、少人作业就是一个重要举措。对煤矿井下物联网系统尤其是感知层和传输层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对于推进我国煤矿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煤矿产业结构更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煤矿井下无人值守、少人作业这一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本文从煤矿井下环境和设备参数获取和传输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矿井环境和现有煤矿网络感知层和网络层特点,对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的构建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利用煤矿井下现有网络资源和电机车、人员的移动,在不增加移动设备、少增加感知装置的情况下,通过“有线固定节点+无线固定节点+无线移动节点”的方式构建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从而对矿山人员、环境、设备进行全面感知,保证了煤矿环境及设备参数的实时传输和矿井上下实时动态响应。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了一种基于有线+无线固定节点+无线移动节点的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实现了对矿山人员、环境、设备状态信息的全面感知。(2)设计了煤矿井下物联网的智慧感知层与异构传输层。通过分级分类感控、协同感知、定义统一规范的接口,实现了煤矿井下多种信号的有效有序处理。研制的异构融合网关,实现了煤矿井下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3)提出了一种煤矿巷道无线通讯拓扑机制,建立了感知节点间方向性低误报感知模型,优化了煤矿井下异构融合网络及其节点拓扑结构,提高了煤矿井下移动机会感知网络的可靠性。(4)提出了一种煤矿井下移动机会感知网络布置策略,应用改进的卡尔曼节点交互预估模型,对受控移动节点的动态路线规划,以最小成本最大限度实现了井下物联网的全面覆盖。(5)为适应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中节点异质性、节点移动泛周期性等特点,设计了基于节点间历史相遇信息统计的路由算法,通过对节点历史信息的分析、受控移动节点与固定信息交互预估,实现了移动节点的路由和数据转发。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研制了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所需四类节点的软件和硬件,应用基于LoRa的低功耗广域网构建了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并在煤矿井下巷道部署网络进行现场实验。通过数据传输实验,节点间一次相遇的数据交互量最大达到1200KB/s,实现了煤矿井下环境中节点间有效通信。通过数据采集和网络覆盖实验比对,引入机会网络后,煤矿井下的网络覆盖率比只用固定有线节点的10%提高到95%,显着提高了煤矿井下网络覆盖率,引入受控移动节点后,网络性能和感知传输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工业性实验证明了该机会网络和路由算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我们将机会网络应用于煤矿井下斜巷运输系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的研究工作为煤矿物联网的智能感知和传输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基础,将进一步推动煤矿物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图[38]表[9]参[125]
王旭启[6](2020)在《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及覆盖研究》文中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各种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网关节点,以实现复杂的指定范围内目标的监测与跟踪。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其具有低廉成本、低耗能、便于部署,位置独立感测能力,即使在有毒和人类无法接近的区域也能进行工作等诸多优点,使其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军事、工业、农业等领域中,而在这些应用研究中,节点定位和网络覆盖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两个研究热点。其中传感器节点自身定位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支撑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各种应用的基础,节点自身的正确定位是提供监测事件位置信息的前提;而无线传感器网络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网络覆盖决定,同时它还对网络的成本以及应用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资助(No.2016YFC0801800)、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No.51674269)资助下,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煤矿井下精确定位算法及网络覆盖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论文在对国内外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节点定位与网络覆盖应用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结合目前主流的学习算法设计了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方法;在网络覆盖方面,主要针对三维空间中、动态覆盖中基于虚拟力的覆盖算法做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3D-Voronoi划分的栅栏覆盖算法。论文紧跟国内国外研究主流,以期对现有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环境下,达到提高节点自身定位精度、提升节点能量、减小定位误差等目标。论文对使用模糊理论的节点定位算法、分布式压缩感知和约束等距性质等方面也开展了较深入研究,课题还探索性的对电磁超材料在矿井TOA定位中抑制多径效应进行了一定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综合前期工作取得了如下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分析了节点定位测距技术应用与矿井的影响因素,提炼出了 TOA定位方法在产生多径效应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想将电磁超材料应用于矿井TOA目标定位系统中,借助电磁超材料的磁负特性去改变所监测区域内的磁场分布,进而减小电磁波传播至矿井通道顶、底板及侧壁分量,达到抑制多径效应的目的。(2)针对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自然启发的启发式算法的节点定位方法来解决矿井无线传感网节点定位的全局最优问题,即基于蝴蝶优化算法(BOA)的无线传感网节点定位方法,利用三维质心定位算法对目标节点进行初步定位;然后利用BOA对估计的目标节点的位置进行优化。(3)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三维空间应用场景中的目标事件覆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3D-Voronoi划分下的WSN栅栏覆盖算法来保证整体网络的连通性和高覆盖率。(4)针对煤矿井下海量数据信息,运用分布式压缩感知理论及约束等距性重点分析和研究基于空间相关性的节点定位算法,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压缩感知收敛距离的定位技术。该定位技术直接采用压缩感知信号对未知点进行定位,避免了一些距离定位技术中出现的误差叠加等问题,还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李汪洋[7](2019)在《计算机网络在煤炭销售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企业早期的基本运营实体为单矿井、单矿山,而煤炭销售则是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在不断推进煤炭资源深化改革的同时,大规模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先后开展实施,逐步构成了多元化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煤炭企业运营管理中,煤炭销售在整个管理体系内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做好煤炭销售管理显得尤为关键。主要对计算机网络在煤炭销售管理中作用、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唐宝军[8](2018)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调度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调度系统中的作用,研究了煤矿调度系统的设计以及关键技术,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在煤矿调度系统中应用的技术原理,为煤矿调度系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飞[9](2018)在《杨伙盘煤矿机电安全巡检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控制煤矿机电安全风险与消除煤矿机电设备故障与事故隐患、高效开展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为目的,针对煤矿现场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了机电设备安全巡检管理信息化的基础需求,并设计了满足煤矿机电设备信息管理、安全巡检任务计划制定、安全巡检、故障统计分析、机电设备安全运行评价、安全巡检管理考核实施等实际需求的煤矿机电设备安全巡检管理信息系统,并完成了系统实现与应用分析。首先通过分析煤矿现场机电安全管理制度,得出构建安全巡检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需求以及功能需求,基于此设计安全巡检业务相关数据结构及其内在关联关系,并提出了机电安全风险辨识与机电设备故障与问题的关联评估方法,采用贝叶斯分类方法综合评价方法实现了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状态的动态定量评价;其次,设计了系统软硬件技术架构,从运行环境、数据交互方式及关键技术方面阐述了系统设计的先进性;最后,以杨伙盘煤矿为实例开展系统实现与应用分析研究,重点实现了机电设备故障与问题的反馈式闭环管理以及检修维护信息管理与安全巡检管理考核。通过系统应用分析,以高效、便捷的方式促使煤矿的机电安全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实现了全员参与的机电安全信息化管理,对煤矿机电设备故障与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以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了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姬生波[10](2018)在《基于TPM理论的X煤矿设备管理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任何一家企业中的设备都是进行生产的主要物质技术基础,设备的维护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效率的高低、成本大小以及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良好的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我国的煤矿企业。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矿企业作为一种资金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受粗放经营和产品经济的影响,加之现场作业条件差,地质条件复杂,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煤矿企业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落后的设备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造成许多煤矿企业设备停机、误机率高,经济效益差。对煤矿企业的设备开展全员生产维护(TPM)管理是优化煤矿企业设备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对X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进行现场调研的前提条件下,从现场实际着手,研究适合X煤矿企业设备的管理体系,指导企业现场工作人员有效开展设备管理,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具体来讲,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现场设备管理体系松散、有效性较差、效率较低的问题,在对现场设备管理分析的前提条件下,构建X煤矿基于TPM的设备维护管理体系,以有效指导现场开展工作。(2)根据现场设备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构建的TPM管理体系,改善了现场设备管理组织机构,开展了 TPM设备管理相关活动,如5S、提案改善、OPL单点课以及寻找“六源”活动,激发了全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设备维护效率。(3)实施TPM设备管理关键技术,开展自主维护、专业维护与突发故障维护管理,同时对设备检修表进行优化,创建设备维护信息卡与设备维护履历,制定设备维护流程并规范各部室、单位的相关责任,同时开展人才育成活动,提升现场的设备管理人员水平,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二、计算机网络在煤矿设备管理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网络在煤矿设备管理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设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
1.1 工作内容规划 |
1.2 设备使用计划 |
1.3 设备采购归置 |
1.4 设备业务流程 |
2 煤矿设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
2.1 设备使用计划管理 |
2.2 设备采购规划管理 |
2.3 设备维修管理 |
2.4 设备库房管理 |
3 总结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与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山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异构网络研究现状 |
1.2.3 机会网络研究现状 |
1.2.4 煤矿物联网现状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煤矿井下物联网智慧感知层与异构传输层设计 |
2.1 煤矿井下物联网感知层设计 |
2.1.1 煤矿井下物联网感知层感控系统构建 |
2.1.2 煤矿设备和环境感知 |
2.1.3 煤矿井下物联网协同感知 |
2.1.4 煤矿井下感知层的感控分层和控制分级 |
2.2 煤矿井下物联网的网络层设计 |
2.2.1 硬判决实现关键信息及时可靠地传输 |
2.2.2 煤矿井下异构传输网络设计 |
2.2.3 煤矿井下巷道无线通讯拓扑机制 |
2.3 煤矿物联网感知与传输统一规范接口分析 |
2.4 煤矿物联网感传数据真实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模型构建 |
3.1 煤矿井下现有网络概述 |
3.2 煤矿井下异构机会感知网络构建方法 |
3.3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关键技术 |
3.3.1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节点移动预测建模及网络性能分析 |
3.3.2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部署策略 |
3.3.3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路由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井下移动机会感知网络拓扑研究 |
4.1 煤矿井下异构融合网络及其节点拓扑结构 |
4.2 感知节点间方向性低误报感知模型 |
4.3 感知节点间通讯丢失概率及冗余感知分析 |
4.4 井下节点间交互数据量分析 |
4.5 机会感知网络硬件设计 |
4.5.1 固定节点结构设计 |
4.5.2 移动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
4.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6.1 实验环境与数据采集 |
4.6.2 实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布置策略 |
5.1 概述 |
5.2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布置策略 |
5.3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四类节点的组成及功能 |
5.4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四类节点交互信息分析 |
5.5 下一周期受控移动节点与固定信息交互预估 |
5.6 本章小结 |
6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路由算法设计 |
6.1 机会路由算法概述 |
6.1.1 Epidemic算法 |
6.1.2 Spray and Wait算法和Spray and Focus算法 |
6.1.3 PRoPHET算法 |
6.2 煤矿井下机会路由策略 |
6.2.1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特点 |
6.2.2 路由策略 |
6.3 基于历史相遇信息统计的路由算法 |
6.3.1 基于历史相遇信息的机会路由性能指标 |
6.3.2 基于历史相遇数据统计路由算法设计 |
6.3.3 路由算法中消息的管理 |
6.4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节点交互预估模型分析 |
6.4.1 建立卡尔曼节点交互系统方程 |
6.4.2 卡尔曼节点交互状态预测与修正 |
6.4.3 卡尔曼节点交互状态的收敛性分析 |
6.4.4 卡尔曼节点交互状态预估与修正的机会路由算法 |
6.5 受控移动节点的动态路线规划 |
6.5.1 受控移动节点的路线规划 |
6.5.2 受控移动节点的路由算法 |
6.6 本章小结 |
7 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实验及应用 |
7.1 煤矿井下巷道实验 |
7.1.1 实验装置及环境 |
7.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7.2 煤矿斜巷运输系统中的应用 |
7.2.1 煤矿斜巷系统概述 |
7.2.2 无记忆性的连续时间系统模型构建 |
7.2.3 有记忆性系统的模型构建 |
7.2.4 具有反馈控制系统的模型构建 |
7.2.5 煤矿井下人机环物联网感知系统感控层离散模型构建 |
7.2.6 煤矿井下人机环物联网系统状态模型表示 |
7.3 煤矿井下斜巷运输系统感知模型构建 |
7.3.1 斜巷运输信号子系统感知模型构建 |
7.3.2 斜巷运输防错道子系统感知模型构建 |
7.3.3 斜巷运输防跑车子系统的模型构建 |
7.3.4 斜巷运输变频调速子系统模型构建 |
7.3.5 矿井斜巷运输系统模型构建 |
7.4 井下运输斜巷机会网络设计与应用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及覆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工作及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需求分析 |
2.1 矿井WSN应用环境分析 |
2.2 矿井WSN定位需求分析 |
2.2.1 矿井定位存在的问题 |
2.2.2 集中式定位系统和分布式定位系统 |
2.2.3 矿井无线传感网的主要功能 |
2.3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TOA定位误差抑制 |
3.1 节点定位技术概述 |
3.1.1 节点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
3.1.2 基本概念及定义 |
3.1.3 节点定位计算方法 |
3.2 定位算法分类 |
3.2.1 测距定位算法 |
3.2.2 免测距定位算法 |
3.3 衡量定位算法的性能指标 |
3.4 节点定位测距技术应用于矿井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矩形巷道电磁波衰减分析 |
3.4.2 形状因子对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
3.4.3 仿真分析 |
3.5 矿井TOA定位多径效应抑制 |
3.5.1 煤矿井下多径效应 |
3.5.2 矿井磁负超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 |
3.5.3 矿井TOA定位多径效应抑制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蝴蝶优化的矿井WSN节点三维定位方法 |
4.1 引言 |
4.2 相关理论 |
4.2.1 蝴蝶优化算法 |
4.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4.2.3 遗传算法 |
4.3 蝴蝶优化的WSN节点三维定位方法 |
4.3.1 BOA优化定位算法 |
4.3.2 矿井下三维空间节点定位模型 |
4.4 性能分析 |
4.4.1 时延分析 |
4.4.2 能耗分析 |
4.5 实验仿真 |
4.5.1 本文定位方法性能分析 |
4.5.2 本文定位方法与其他算法性能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3D-Voronoi划分的WSN栅栏覆盖算法 |
5.1 引言 |
5.1.1 栅栏覆盖 |
5.1.2 节点覆盖模型 |
5.1.3 覆盖性能评价指标 |
5.2 网络模型与定义 |
5.2.1 网络模型 |
5.2.2 问题描述 |
5.2.3 相关定义 |
5.2.4 3D-Voronoi模型 |
5.3 算法设计与步骤 |
5.3.1 虚拟力相关定义 |
5.3.2 虚拟力分析 |
5.3.3 节点之间相互作用力 |
5.3.4 目标事件对节点引力 |
5.3.5 边界障碍物与节点间斥力 |
5.3.6 基于3D-Voronoi的WSN栅栏覆盖算法 |
5.4 算法与性能分析 |
5.4.1 覆盖度分析 |
5.4.2 能耗分析 |
5.5 实验仿真及分析 |
5.5.1 仿真环境和参数设置 |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3 相关算法实验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6 压缩感知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定位算法 |
6.1 压缩感知基本理论 |
6.2 分布式压缩感知基础 |
6.3 压缩感知无线传感网节点定位方法 |
6.3.1 压缩感知约束等距模型构建原理 |
6.3.2 基于约束等距无线传感器节点定位模型 |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4.1 模拟仿真测试 |
6.4.2 误差特性分析 |
6.4.3 算法定位性能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计算机网络在煤炭销售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计算机网络在煤炭销售管理中的作用 |
2 计算机网络在煤炭销售管理中的应用 |
2.1 电子商务与煤炭销售 |
2.2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煤炭销售 |
2.3 大数据与煤炭销售 |
3 计算机网络下提高煤炭销售管理水平的建议 |
3.1 完善政府补助体系, 加大监管力度 |
3.2 利用财政收入推动转型发展 |
3.3 加强领导层互联网技术水平 |
3.4 引进信息管理人才, 加强职工培训 |
3.5 正确认识“互联网+”, 切实加强企业管理 |
3.6 做好数据平台建设, 实现部门集成管理 |
4 结语 |
(8)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调度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煤矿调度系统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作用 |
1.1 实现数据资源的信息化 |
1.2 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 |
2 煤矿调度系统的设计以及关键技术 |
2.1 煤矿调度系统的设计 |
2.2 煤矿调度系统的关键技术 |
2.2 B/S结构与C/S结构之间的区别 |
3 计算机网络在煤矿调度系统中应用的技术原理 |
4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调度系统中的优势 |
4.1 预警危险事件 |
4.2 保护地下工作人员 |
4.3 有效定位工作人员 |
5 结语 |
(9)杨伙盘煤矿机电安全巡检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巡检研究现状 |
1.2.2 煤矿机电设备运行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机电设备安全巡检信息化及运行评价方法 |
2.1 机电设备安全巡检的基本流程及相关管理制度 |
2.1.1 基本流程 |
2.1.2 相关管理制度 |
2.2 机电设备安全巡检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
2.3 机电设备运行状态评价方法 |
2.3.1 贝叶斯分类方法 |
2.3.2 机电设备安全运行动态评价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机电设备安全巡检系统设计 |
3.1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2 系统基础数据及关联性分析 |
3.3 系统工作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机电设备安全巡检系统实现及应用 |
4.1 矿井概况 |
4.2 系统实现 |
4.2.1 机电设备信息管理 |
4.2.2 巡检任务管理 |
4.2.3 巡检项目管理 |
4.2.4 安全巡检管理 |
4.2.5 检修维护管理 |
4.2.6 故障统计分析 |
4.2.7 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状态评价 |
4.2.8 安全巡检管理考核 |
4.2.9 系统管理 |
4.3 安全巡检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TPM理论的X煤矿设备管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TPM的理论基础 |
2.1 TPM的含义 |
2.2 TPM的起源与发展 |
2.3 TPM的目标 |
2.4 TPM的内容 |
2.5 本章小结 |
3 X煤矿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
3.1 X煤矿概述 |
3.2 X煤矿设备概况及设备特点分析 |
3.3 X煤矿设备管理组织机构概况及问题分析 |
3.4 X煤矿设备管理概况及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TPM的X煤矿设备管理体系设计 |
4.1 X煤矿引入TPM必要性分析 |
4.2 X煤矿设备管理体系设计原则 |
4.3 X煤矿设备管理体系设计内容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TPM的设备管理在X煤矿的优化应用 |
5.1 制定TPM设备管理体系应用方案 |
5.2 X煤矿设备管理组织机构的优化 |
5.3 开展TPM设备管理推进活动 |
5.4 TPM关键模块技术的应用 |
5.5 人才全面育成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TPM的X煤矿设备管理效果分析 |
6.1 有形效果分析 |
6.2 无形效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计算机网络在煤矿设备管理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隐患数据融合的煤矿生产安全态势评估研究[D]. 钟文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 闫剑锋. 西部探矿工程, 2021(02)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煤矿井下机会感知网络与路由算法研究[D]. 任萍.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3)
- [6]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及覆盖研究[D]. 王旭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
- [7]计算机网络在煤炭销售管理中的应用[J]. 李汪洋. 技术与市场, 2019(01)
- [8]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煤矿调度系统中的应用[J]. 唐宝军.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8(17)
- [9]杨伙盘煤矿机电安全巡检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王飞.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10]基于TPM理论的X煤矿设备管理研究与应用[D]. 姬生波.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