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酸模属植物保持水土(论文文献综述)
敖子强,梁景华,卜妹红,龙明忠,周名丁[1](2021)在《能源植物在黔西北炼锌废弃地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黔西北赫章县妈姑镇早期因土法炼锌严重破坏土壤资源,大多数受污染的农耕地无法使用处于荒废状态。通过在黔西北赫章县炼锌废弃地种植四种优势能源植物五节芒、巨菌草、酸模、大叶醉鱼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四种优势植物在炼锌废弃地的生长状况、重金属的累积特性。结果五节芒和巨菌草这两种能源植物生长速度和生物量明显大于酸模和大叶醉鱼草。对于铅(Pb)、锌(Zn)、镉(Cd)的蓄积性五节芒(转移系数(TF)=1.01、1.84、0.90,生物富集系数(BCF)=1.22、0.94、0.95)和巨菌草(TF=1.02、1.04、1.06,BCF=0.72、0.71、1.45)高于酸模(TF=0.71、0.73、1.05,BCF=0.30、0.17、1.25)和大叶醉鱼草(TF=4.99、2.4、6.11,BCF=0.47、0.24、0.61)。巨菌草和五节芒对土法废弃地的适应性较强,生物量大,可大面积种植,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未来前景广阔,可作为土法炼锌废弃地修复的备选植物。
张庭玮,张帆,何涛,高鸿永,高旭日,李厚华[2](2021)在《渭河河道蓼属植物资源调查和应用价值分析》文中提出蓼属植物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渭河河道蓼属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观赏特性和生态特性等。结果表明:渭河河道蓼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调查到的蓼属植物共有12种(含变种),半直立或平卧型种类最多(50.0%),以一年生草本为主(83.3%)。依据生态类型,渭河蓼属植物可分为陆生型(66.7%)、湿生型(25.0%)以及水生型(8.3%)。研究分析其园林应用价值、生态价值、药用价值,并提出在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园林应用三个方面的合理利用建议,为渭河河道蓼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谢玉斌[3](2021)在《黄金峡湿地植被群落修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引汉济渭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水资源配置系统工程,工程难度极大,牵涉面广,影响因素诸多。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必然对环境和生物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黄金峡水库在建成运行后,由于水库拦蓄及运行调度方式发生改变使得河道中水位、流速、污染物浓度等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将会影响库区湿地两岸的植被群落的生长状况,甚至导致一些对水淹、水质变化敏感的植被群落出现死亡现象,从而造成水土流失、水质恶化、植被群落生态系统退化等负面影响,对两岸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格局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分析水流和植被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植被群落生态修复对于维护当地物种、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托陕西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基金,采用实地调查研究、MIKE模拟、水工模型试验、Meta分析及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黄金峡湿地植被群落修复进行研究,旨在将减少由黄金峡水库建库后水动力、水质变化对植被群落的影响,起到固土育水、净化水体、减缓流速、维持研究区物种多样性平衡,保护朱鹮等珍惜鸟类的栖息地等多项功能。本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使用MIKE模型分析黄金峡建库前后对上游洋县段河道内的水位、流速、淹没范围、水质指标(氮、磷、化学需氧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由于水位、水质变化对植被带来的负面影响。(2)基于水工试验模拟不同流量、密度下挺水植物群落的缓流效果,发现当挺水植被密度为108株/m2时的缓流效果优于202株/m2、54株/m2;基于Meta分析研究6种挺水植物的净水去污能力,发现净水能力较好的挺水植物为芦苇、香蒲、美人蕉。并将其两种研究结果应用于黄金峡湿地植被群落生态修复设计中。(3)针对黄金峡库区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之建库后水流变化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挺水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配置方式;提出了 3种类型的驳岸设计型式和竖直+水平的空间配置方案,将研究区按受水流影响的程度划分为朱鹮栖息地湿地植被群落修复设计、河流湍落修复设计、普通河漫滩植被群落修复设计、水库库湾段植被群落修复设计4种不同区域的植被群落修复设计方案,并根据不同时期提出了植被群落管理方案。确保将因建库后对湿地植被群落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也更好的发挥涵养水土、净化水体、保护朱鹮栖息地、维持物种多样性等多项功能。
林红[4](2021)在《拉萨河流域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文中研究表明洪积扇作为西藏的重要地貌组成单元,了解其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等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对洪积扇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农牧民居住环境的建设和改善等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拉萨河流域12个洪积扇上的植被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植物的科属组成、生长型、区系地理分布及药用植物资源的基本特征;依据优势种和联名法对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与命名,并选用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对群落物种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别用CCA排序和相关性分析对植物群落及其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区共记录植物43科、135属、162种,其中以菊科、禾本科、唇形科、豆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紫草科的植物居多,共占植物总数的56.17%;植物生长型在划分的7个类型中均有分布,且以多年生草本分布最多,半灌木分布最少,分别占植物总数的52.47%和1.23%;植物地理区系类型表现出以温带分布型为主,且与其他类型区共存的特点;在155种药用植物中,以全株入药药用植物、平性药用植物、苦味药用植物最多,分别占药用植物总数的45.81%、27.10%、38.71%。(2)调查区中的120个样方可划分为27个群落类型,其中:草本群落共计12个,以牛筋草群落、鼠曲草群落、水葱群落分布较为广泛;灌木群落共计6个,以扁刺峨眉蔷薇-牛筋草群落分布较多;乔木群落共计3个,多为人工种植的“四旁林”及苗圃;作物群落共计6个,以青稞群落为主。(3)影响调查区草本群落和灌木群落的物种组成、分布格局及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环境因子主要有年均降雨、海拔及土壤pH。对草本群落及物种组成的分布有显着影响的还有坡度、坡向及土壤全氮含量;对灌木群落及物种组成有显着性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年均气温、土壤有机质含量。(4)在调查区的草本群落和灌木群落中,不同环境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与年均降雨之间呈现出显着正相关关系,年均降雨与海拔之间表现为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全钾含量与土壤pH间显示出显着负相关关系。
刘晶晶[5](2021)在《碱性耕地土壤镉、铅复合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修复是一种经济有效且二次污染少的环境友好型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现阶段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大多基于模拟真实环境的盆栽试验,真正大规模地投入大田应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研究了碱性耕地土壤Cd-Pb复合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首先,选择9种具有Cd-Pb污染修复潜力的植物,即龙葵(Solanum nigrum L.)、酸模(Rumex acetosa L.)、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刺玫(Rosa davurica)、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然后,在大棚中试种,利用BCF(富集系数)和TF(转运系数)筛选潜在修复植物。最后在大田中种植潜在修复植物,对其修复效果进行验证,并进行田间推广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1)大棚种植备选植物中,牡丹茎叶中的Cd含量最高,凤仙花根部的Pb含量最高;从植物富集能力而言,龙葵、酸模、金盏菊、月季、牡丹、万寿菊、刺玫以及凤仙花对Cd皆有一定的富集能力,且龙葵、酸模和凤仙花对Pb的富集能力强于其它几种植物;从植物转运能力而言,龙葵、金盏菊、月季、景天、刺玫、牡丹和凤仙花对Cd和Pb都具有一定的转运能力;但是从萃取量而言,刺玫、景天以及龙葵对Cd和Pb的萃取量过低,不适合作为该地区的修复植物,因此选择其它6种植物作为碱性耕地土壤Cd和Pb复合污染的修复植物。(2)大田富集效果验证结果表明,酸模、金盏菊、月季、牡丹、万寿菊和凤仙花6种复选植物中,万寿菊茎叶中Cd的含量最高,酸模茎叶中Pb的含量最高;从富集能力而言,金盏菊和月季对Cd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酸模、万寿菊和金盏菊对Pb都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从转运能力而言,酸模、月季、万寿菊和牡丹对Cd都具有一定的转运能力,酸模、月季和牡丹对Pb都具有一定的转运能力;从萃取量而言,牡丹对Cd和Pb的萃取量皆低于其余5种植物,金盏菊对Cd和Pb的萃取量皆高于其余5种植物。(3)大田种植酸模、金盏菊、月季、牡丹、万寿菊和凤仙花后,土壤中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下降了18.05%和9.01%,因此技术上可行;成本效益分析表明,种植金盏菊、月季、牡丹和万寿菊四种花卉植物具有经济可行性,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综上所述,金盏菊、月季、牡丹和万寿菊四种花卉植物可作为碱性耕地土壤Cd和Pb复合污染的修复植物推广应用。
杨千[6](2021)在《贵州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均对湿地资源有重要的响应,而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景观格局的变化,因此对湿地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典型喀斯特地区湿地公园景观格局特征及植物多样性特征,可为湿地范围内植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恢复等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的黔东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摆龙河(及独木河巩固乡段)国家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进行景观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进行景观类型的划分,对各景观类型内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再沿摆龙河两岸布设2条调查样线,并基于研究区内景观类型沿样线向外辐射以选取典型样地,在样地选取的基础上设置样方并开展野外植物调查,研究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及植物多样性特征,为今后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优化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出更直观的参考和建议。样地布设的主要依据景观类型和植物生活型,景观类型主要包括农田景观、林地景观、居住区景观、道路景观、河岸景观和库岸景观等,植物生活型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其中乔木样地设置规格10×10m,灌木样地5×5m,草本样地1×1m;在植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再基于RS和GIS技术,提取并分析研究区内景观格局特征,为贵定县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植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景观组分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各景观类型空间占比最高的为农田景观,依次为农田景观51.81%、林地景观35.25%、河岸景观8.25%、道路景观1.25%、居住区景观2.33%和库岸景观1.11%。不同景观类型变化结果显示,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均匀度指数(SHEI)、斑块丰度(PR)能够反映研究区域内的景观多样性特征;其中最大斑块指数(LPI)排序为,林地景观>农田景观>河岸景观>库岸景观>居住区景观>道路景观,反映出湿地公园内林地景观和农田景观占主导地位;边缘密度指数(ED)进一步反映了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特征,边缘密度指数排序为农田景观>河岸景观>林地景观>道路景观>居住区景观>库岸景观,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地地区,山地地形较为复杂,所以居住区景观和库岸景观边缘密度较小,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斑块形状也相对较为规则。综合分析显示,道路景观和居住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而库岸景观和河岸景观的破碎度较小,主要由于研究区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湿地公园内受山地地形影响,而河岸景观内斑块连续性较好。调查结果显示,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研究区中调查植物共78科167属188种(含变种、变型等),其中草本植物42科95属106种,灌木40种,乔木28种,藤本14种;其中草本植物更能反映出物种特征,优势科为菊科(20属22种)、禾本科(15属17种)、蔷薇科(10属13种)、豆科(8属9种)、唇形科(6属8种)、伞形科(4属5种)、玄参科(4属5种)、桑科(4属5种)。其中豆科所含生长型最多,包含落叶乔木、常绿灌木、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木质藤本;在所调查的植物中一、二年生草本马唐(禾本科)重要值最高,达8.2500。在植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层面上,林地景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景观类型,而居住区景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中林地景观最高,其次为道路景观、河流景观、居住区景观、农田景观和水库景观,其间差值不显着;Simpson优势度指数中林地景观最高,水库景观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中道路景观最高,农田景观最低。由此可知,林地景观和道路景观内的植物数量更为丰富,基调植物物种存在显着,优势度大,且群落内未知因素也最多。
汪启容[7](2021)在《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孢粉记录近700年来的植被演替及石漠化演变过程》文中认为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常见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目前,已成为继我国西北沙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后的第三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西南岩溶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植被退化是造成石漠化景观发生和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标志。在石漠化的演变过程中,植被种类组成由高大的木本植物逐渐退化成典型的低矮小灌木丛,并随着自然环境干燥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方向演替。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石漠化演变过程作为石漠化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反映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变迁,还会影响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截至目前,重庆地区古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述气候本身的变化上,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变迁却较少提及,特别是近1000年以来的生态环境演变格局研究,更是鲜有报道。洼地是岩溶地区极具特色的重要地貌形态,是进行古环境重建的重要场所,其沉积物真实地记录了包括植被演替、岩溶洼地的生态演化、人类活动等的详细过程,加之其沉积剖面连续,分辨率高等特点,为重建该区植被演替以及石漠化演变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此,本文选取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为研究对象,在137Cs、210Pb以及AMS 14C测年的基础上,对洼地沉积物62个样品进行孢粉以及炭屑指标分析,获得了重庆中梁山岩溶地区近700年来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石漠化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与区域相关记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重庆岩溶地区近700年来的植被气候变化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孢粉记录揭示重庆中梁山岩溶地区近700年来的植被演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1274-1754 cal a AD期间,研究区植被类型为以松属、柏科/杉科占优势的常绿针叶林,并混有少量的阔叶树种,林缘或荒坡上生长以禾本科、菊科、芒萁属为主的草本植物,气候偏干,其中1530-1640 cal a AD针叶林面积有所减少,草本植物开始增多;1754-1885 cal a AD期间,以松属、柏科/杉科为主的针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常绿栎属、落叶栎属、枫杨属等阔叶树种面积扩大,呈乔木状或灌木状,草本植物(禾本科、蒿属、菊科)大量增加,气候较上一阶段偏湿;1885cal a AD-至今,松树林有所恢复,常绿栎属、落叶栎属、枫杨属大幅度减少,草本植物繁盛。(2)中梁山岩溶洼地孢粉记录表明在1274-1530 cal a AD研究区植被以针叶乔木占优势,伴人植物花粉少量出现,人类活动微弱,生态环境良好,石漠化现象尚未发生;1530-1754 cal a AD松属花粉含量降低,伴人植物花粉含量增加,表明植被覆盖度降低,人类活动增强,水土流失现象加剧;1754-1820 cal a AD松树林面积大幅度减少,伴人植物禾本科、菊科、蒿属、十字花科以及玉米花粉含量大幅度增加,表明农耕活动范围大规模扩张,人类活动加强,石漠化现象出现;1820-1885 cal a AD松属花粉含量为整个剖面的最低值,柏科/杉科花粉零星出现,玉米花粉含量略有增加,蒿属、葎草属、十字花科等伴人植物含量大幅度增加,表明农耕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张,人类活动继续加强,导致松属、柏树被砍伐殆尽,石漠化现象进一步恶化;1885 cal a AD-至今,玉米花粉含量大幅度增加,表明人类活动更加强烈,石漠化现象加剧。近700年来不断增加的人类活动是当地石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3)根据孢粉资料重建的植被演变过程,与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阶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孢粉记录揭示的1530-1640 cal a AD、1754-1885 cal a AD和1950-1970 cal a AD三个森林减少阶段,分别对应于明朝(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清朝(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和“大跃进-文革”三个时期。近700年来气候变化对当地植被虽有一定影响,但历史时期以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是引起当地森林植被减少以及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1274-1530 cal a AD和1640-1720 cal a AD两个森林恢复阶段,分别对应于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频繁战乱,人口的大量减少和农业的荒废。孢粉重建结果与历史文献资料互为验证和补充,为充分了解历史时期以来重庆中梁山岩溶地区的植被动态过程以及石漠化演变过程提供了很好的证据支持。
张红梅[8](2021)在《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而石漠化作为喀斯特地区常见的生态退化现象,其大面积的发生导致区域植被结构单一、生态系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为了保护植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挖掘本地原生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以期为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石漠化治理植物配置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18年7~11月、2019年4~10月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共设置50个样方套;2020年8月在示范区选择典型的优势群落采集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圆果化香树(Platycarya longipes)、遵义十大功劳(Mahonia imbricata)、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四个物种的叶片进行试验分析。对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科属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植物区系划分、野生经济植物功能划分,揭示示范区植物资源多样性和现状;对示范区典型生态群落四个物种的叶厚(T)、叶长(L)、宽(W)、叶片组织含水量(LWC)等形态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探讨不同生态群落下四个代表物种的生态适应能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示范区的野生植物(不包括栽培种)共738种,隶属于132科439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科13属16种,裸子植物7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15科417属709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最多,有100科341属585种,单子叶植物较少,共15科76属126种。(2)喀斯特生境异质性与人为干扰活动共同作用,使得示范区物种的科属组成以寡种科、寡种属为主,科属多样性高,而种子植物的属和种趋向于集中在中等科及较大科内,中等科及较大科的优势明显,在示范区的区系组成和群落构建中占主导地位。(3)生活型方面,木本植物中以矮小灌木和小乔木为主,木质藤本植物较少,且落叶物种远多于常绿物种。草本植物丰富多样且以多年生为主,落叶矮小灌木和小乔木占优势,这既是喀斯特高原生态环境限制植物分布的表现,也是植物适应岩溶生态环境的结果。(4)示范区植物区系丰富,各种地理成分交错分布并有迭置的现象。蕨类植物的科、属、种区系分化小,种子植物科级水平上以热带成分为主;属、种级水平上温带成分占优势,热带成分次之,且有少数的地中海及中亚成分,中国特有成分占一定比例,且示范区有起源于侏罗纪的紫萁,起源于第三纪的槲蕨、凤尾蕨、海金沙以及第三纪残遗物种杉木、柳杉、红豆杉、罗汉松、水青树等。由此可见,撒拉溪示范区植物区系起源具有一定古老孑遗性质,特有成分较高,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且来源广泛,具有温带和热带双重性质和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特征。(5)研究区野生经济资源植物种类丰富且多样,按不同经济功能分类统计,其中药用类121科346属528种,蜜源植物73科169属318种,观赏类75科142属206种,纤维类42科80属87种,淀粉及糖类21科32属57种,芳香油类25科88属131种,油脂类63科114属139种,树脂及树胶类14科14属19种,鞣料类38科62属85种,食用类37科56属68种,材用类46科74属101种,其他类63科123属149种。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筛选出117种全国重点普查中药植物;优势经济植物中,落叶树种主要有西南栒子、云贵鹅耳枥、亮叶桦、滇榛、白栎、栓皮栎等,常绿树种有滇青冈、细叶青冈、杜鹃、十大功劳等;珍稀濒危植物有宽叶韭、天麻、蕙兰、七叶一枝花、领春木等32种,中国特有种88种。(6)单一群落的生态环境更脆弱,植物受逆境胁迫程度大。从形态结构上来看,示范区常绿物种在适应岩溶干旱等逆境胁迫时通常以叶被毛或厚角质保护叶表面,或减少暴露面积降低蒸腾作用;落叶物种通常选择落叶的形式来规避逆境的伤害从而顺利度过干旱时期。从生理生化来看,落叶物种P.longipes在群落里最容易受到逆境胁迫,其各项生化指标均较大;Z.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的耐旱性最强,在不同的生态群落下其适应能力最强。综合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来看,四个物种的抗旱性为Z.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M.imbricata>C.glaucoides>P.longipes。研究表明,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在植物种类、经济功能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物种的生态适应能力强,对于毕节喀斯特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研究为示范区经济植物的配置和栽培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过程中经济植物的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然而,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区生态恢复重建工作中,不同植被生态群落的基本情况与特征以及更多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卫红[9](2020)在《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防和核电工业对铀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在铀矿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大量铀废石和铀尾矿的产生不可避免。铀尾矿及周边污染土壤平均含铀量比天然本底值高410倍,其表面辐射剂量比一般土壤平均高570倍。铀尾矿渣还常含有超标的伴生重金属。因此,铀尾矿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放射性和重金属污染源。快速、安全地监测铀尾矿及周边土壤的放射性和重金属污染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现实需求。研究植物叶片反射光谱、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植物的富集与耐性特征之间的关联机制,特别是探索如何利用植物叶片反射光谱进行土壤和植物叶片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为最终实现利用遥感方法进行铀尾矿及周边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修复效果的大面积高效监测提供理论与技术创新,成为本论文提出和诠释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采用五种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湘苎7号)、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酸模(Rumex acetosa L.)、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玉米(Zea mays L.),分别在不同浓度的铀及伴生重金属镉、铅污染土壤中进行盆栽实验。作者分析了实验植物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从光谱角变异、敏感波长、光谱特征参数的角度分析了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实验植物叶片的反射光谱特征;尝试根据富集与耐性特征解释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对铀及伴生重金属的响应;分析了叶片与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叶片反射光谱特征为基础,用统计方法反演了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分别用统计方法、植被指数方法和物理方法反演了叶片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本文揭示了叶片反射光谱特征与土壤和叶片中铀及伴生重金属的定量关系,探索了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在叶片反射光谱的响应机制,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实现了土壤中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直接和间接反演,为利用遥感手段进行铀矿山、铀尾矿等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修复效果的大面积快速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和创新点表现在:(1)通过测量5种实验植物累积32个生长期的叶片反射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铀、镉、铅污染下,植物的光谱角、敏感波长、光谱特征参数均可能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光谱角变异反映了光谱的宏观变异情况,可直接用于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有16个生长期由光谱角变异成功反演了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从光谱角变异直接反演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角度衡量,油菜可以看作是土壤铀、镉、铅污染的指示植物。湘苎7号的光谱角变异对土壤的铀和铅污染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统计方法、植被指数方法和物理方法各具特点,三种方法相互补充,在32个生长期均成功实现了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土壤和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回归模型表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能定量反映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高低。从叶片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系来衡量,印度芥菜、酸模可以作为铀污染的指示植物和监视器,油菜对铀、镉、铅在大多数生长期也具有指示和监视的作用。以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为中介,扩大了由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反演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适用范围。(2)原始光谱敏感波长较集中分布在370、600、775和980nm附近,但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不同重金属污染下的原始光谱敏感波长之间均有较大的区别。一阶导数光谱敏感波长比较集中地分布在380、550、800和950nm附近,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不同重金属污染下的一阶导数光谱敏感波长一致性比原始光谱高。与原始光谱相比,一阶导数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更敏感。一般情况下,以一阶导数光谱敏感波长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比以原始光谱敏感波长为自变量的质量好。(3)在本文选择的51个光谱特征参数中,5种实验植物、3种重金属污染的累积29个生长期找到了与叶片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比值参数SDnir/SDre在苗期即能敏感地响应3种植物的铀和铅污染,而且与叶片的铀和铅含量呈现非常一致的显着强负相关关系,具有成为监测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理想光谱特征参数的潜质。绿峰、红谷、近红外平台等参数与叶片铀与伴生重金属含量关系密切,而以往研究比较多的红边参数表现平淡。从响应时间、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个数等方面比较,基于光谱参数比基于敏感波长的反演综合效果更好,证明光谱参数确实综合了多个敏感波长的特征,对信息有较强的提取能力。(4)确定了植被指数的52个具体形式用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对部分植被指数原始形式中的某些参数进行了替换,其中替换式RBRI3、PRI22、TVI3、CARI12和MCARI2比对应的原始形式更适合进行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5)利用敏感波长进行了PROSPECT模型中叶片结构参数N的反演,大幅度地提高了其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测量了叶片的解剖结构参数,发现在铀及重金属污染胁迫下,叶片整体厚度和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表皮细胞、维管束、栅栏组织、泡状细胞等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建立了叶片结构参数N与叶片解剖结构参数的回归方程,创新了确定叶片结构参数N的方法;并且完成了物理方法反演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6)如果从成功反演的生长期期数和回归方程最大决定系数R2来衡量,统计方法和植被指数方法的效果比物理方法效果更好。无论是富集植物还是非富集植物,都有可能得到质量高的回归方程。统计方法反演的结果表明:对铀具有富集作用的植物苎麻和印度芥菜整体上更有利于通过其生长早期的叶片光谱进行铀含量的监测;植物耐性强则很可能对反演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起反作用,尤其在生长晚期。但根据植被指数方法和物理方法反演时,该规律不明显。
王军亮[10](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二、利用酸模属植物保持水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酸模属植物保持水土(论文提纲范文)
(1)能源植物在黔西北炼锌废弃地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黔西北土法炼锌废弃地土壤调查 |
1.3 样品采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优势植物的生长情况 |
2.2 不同植物中的重金属含量 |
2.3 优势植物的转移系数和富集能力 |
3 讨论 |
4 结论 |
(2)渭河河道蓼属植物资源调查和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地区概况与调查方法 |
1.1 调查地区概况 |
1.2 调查方法 |
2 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渭河河道蓼属植物资源调查结果 |
2.1.1 两栖蓼(P. amphibium) |
2.1.2 萹蓄(P. aviculare) |
2.1.3 红蓼(P. orientale) |
2.1.4 水蓼(P. hydropiper) |
2.1.5 习见蓼(P. plebeium) |
2.1.6 丛枝蓼(P. posumbu) |
2.1.7 长鬃蓼(P. longisetum) |
2.1.8 圆基长鬃蓼(P. longisetum var. rotundatum) |
2.1.9 尼泊尔蓼(P. nepalense) |
2.1.10 酸模叶蓼(P. lapathifolium) |
2.1.11 绵毛酸模叶蓼(P. lapathifolium var.salicifolium) |
2.1.12 西伯利亚蓼(P. sibiricum) |
2.2 渭河河道蓼属植物性状分析 |
3 应用价值分析 |
3.1 园林应用价值 |
3.1.1 观赏价值 |
3.1.2 应用方式 |
3.2 生态价值 |
3.2.1 湿地修复 |
3.2.2 水土保持 |
3.2.3 环境污染修复 |
3.4 药用价值 |
4 讨论与建议 |
4.1 在资源上加强对渭河蓼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引种驯化 |
4.2 在生态修复上加强对渭河蓼属植物开发利用 |
4.3 在园林绿化上加强对渭河蓼属植物资源的推广应用 |
(3)黄金峡湿地植被群落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位变化扰动对湿地植被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1.2.2 湿地群落结构与水流相互作用的生态水力学机制研究 |
1.2.3 湿地植被群落修复与保护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试验方案和技术路线 |
1.4.1 试验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黄金峡水利枢纽 |
2.2 径流 |
2.3 洪水 |
2.4 土壤概况 |
2.5 植被概况 |
2.5.1 植物区系 |
2.5.2 植被类型 |
2.6 朱鹮自然保护区概况 |
2.7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洋县段水动力及水质模拟 |
3.1 模型选择 |
3.2 基础模型的构建方法 |
3.2.1 水动力模型模拟方法 |
3.2.2 水质模型的模拟方法 |
3.3 模型工况及计算区域选择 |
3.4 网格划分 |
3.5 模型率定及验证 |
3.5.1 水动力模型率定及验证 |
3.5.2 水质模型率定及验证 |
3.6 研究区水动力模拟 |
3.6.1 水位、淹没情况变化特征 |
3.6.2 流速变化特征 |
3.7 研究区水质模拟 |
3.7.1 COD变化特征 |
3.7.2 TN变化特征 |
3.7.3 TP变化特征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水工试验和Meta分析探究挺水植物和水流关系 |
4.1 基于水工试验探究挺水植物群落对水流结构的影响 |
4.1.1 生态水力学机制方程确立及理论分析 |
4.1.2 室内试验设置 |
4.1.3 室内实验结果分析 |
4.1.4 研究区实地测量结果分析 |
4.2 基于Meta分析探究最佳净水植物组合 |
4.2.1 研究方法:META分析 |
4.2.2 数据收集 |
4.2.3 挺水植物对不同水质处理效果 |
4.2.4 不同入流浓度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
4.2.5 结果与说明 |
4.3 本章小结 |
5 构建植被群落修复设计方案 |
5.1 黄金峡现有植被群落存在的问题 |
5.2 植被配置原则 |
5.3 陆生植物群落种类选择 |
5.4 相关驳岸设计 |
5.5 植被群落空间配置 |
5.6 植被群落生态修复设计 |
5.7 植被群落管理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拉萨河流域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群落组成结构 |
1.2.2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 |
1.2.3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
1.2.4 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
1.2.5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
1.2.6 青藏高原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及区系分布特征 |
2.1.2 洪积扇植被类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
2.1.3 洪积扇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区概况 |
2.2.2 洪积扇的选择 |
2.2.3 调查样地布设及植被调查 |
2.2.4 数据分析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及区系分布特征 |
3.1 结果与分析 |
3.1.1 植被物种科属组成 |
3.1.2 植被物种生长型组成 |
3.1.3 植被物种科、属区系地理分布 |
3.1.4 药用植物分布特征 |
3.2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洪积扇植被类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群落划分及其特征 |
4.1.2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
4.2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洪积扇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
5.1 结果与分析 |
5.1.1 植物群落及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5.1.2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5.2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及区系分布特征 |
6.1.2 洪积扇植被类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
6.1.3 洪积扇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环境解释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植物的科、属、种名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碱性耕地土壤镉、铅复合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
1.2.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1.2.3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修复植物小试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采样及测定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植物各部位中镉和铅的含量 |
2.3 植物对土壤中镉和铅的富集 |
2.4 植物对土壤中镉和铅的转运 |
2.5 植物生物量及萃取重金属量 |
2.6 小结 |
3 修复植物大田复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计 |
3.1.3 采集及测定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植物各部位中镉和铅的含量 |
3.3 植物对土壤中镉和铅的富集 |
3.4 植物对土壤中镉和铅的转运 |
3.5 植物对土壤中镉和铅的萃取效果 |
3.6 小结 |
4 修复植物推广可行性分析 |
4.1 植物修复效果分析 |
4.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4.3 技术推广建议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贵州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湿地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
1.4.2 景观格局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
1.4.3 湿地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1.4.3.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1.4.3.2 湿地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1.4.4 湿地植物及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1.4.4.1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1.4.4.2 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获取及野外调查方法 |
2.3.2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3.2.1 景观多样性指数计算 |
2.3.2.2 植物多样性指数 |
2.4 技术路线 |
3 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3.1 斑块特征分析 |
3.1.1 斑块级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3.1.2 小结 |
3.2 景观特征分析 |
3.2.1 景观级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3.2.2 小结 |
4 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组成及多样性 |
4.1 植物群落组成 |
4.1.1 植物的科属种分布特征 |
4.1.2 植物的科属种组成 |
4.1.3 植物生长型分析 |
4.1.4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4.1.5 小结 |
4.2 植物重要值特征分析 |
4.3 不同景观类型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及特征 |
4.3.1 丰富度指数 |
4.3.2 多样性指数 |
4.3.3 优势度指数 |
4.3.4 均匀度指数 |
4.3.5 小结 |
5 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与植物多样性优化建议 |
5.1 景观及生境设计营建 |
5.2 原则与策略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论文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孢粉记录近700年来的植被演替及石漠化演变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孢粉重建古植被、古气候研究进展 |
1.2.2 人类活动的孢粉指示体 |
1.2.3 石漠化研究进展 |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2.2.2 年代测定 |
2.2.3 孢粉实验室分析 |
2.2.4 炭屑分析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ZLM剖面岩性描述与年代框架的建立 |
3.2 表土孢粉分析结果 |
3.2.1 表土孢粉鉴定结果 |
3.2.2 表土孢粉主成分(PCA)分析 |
3.2.3 洼地周围表土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
3.3 ZLM剖面孢粉分析结果 |
3.3.1 主要孢粉类型及其对生态学的意义 |
3.3.2 孢粉组合带划分及其特征 |
3.4 ZLM剖面炭屑分析结果 |
第4章 孢粉记录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石漠化演变 |
4.1 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 |
4.2 人类活动与石漠化演变 |
第5章 对比分析与讨论 |
5.1 孢粉记录与本剖面磁化率指标的对比与讨论 |
5.1.1 磁化率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 |
5.1.2 孢粉记录与磁化率指标的对比 |
5.2 区域对比与讨论 |
5.2.1 近700 年来的植被及气候变化对比 |
5.2.2 人类活动变化对比与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立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进展 |
1.4.1 植物区系 |
1.4.2 野生经济植物 |
1.4.3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选择依据和代表性 |
2.2 撒拉溪示范区自然概况 |
2.3 撒拉溪示范区植物资源栽培与利用概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物种调查 |
3.2.2 野生经济植物分类及代表物种和指标选择依据 |
3.2.3 实验材料采集 |
3.2.4 叶片形态特征测量 |
3.2.5 叶片生化指标测量 |
3.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3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植物区系 |
4.1 物种组成 |
4.2 科属种特征 |
4.2.1 科、属多样性 |
4.2.2 生活型多样性 |
4.3 区系特征 |
4.3.1 科的区系特征 |
4.3.2 属的区系特征 |
4.3.3 种的区系特征 |
第五章 野生经济植物类型及特征 |
5.1 野生经济植物 |
5.1.1 药用类 |
5.1.2 蜜源植物 |
5.1.3 观赏类 |
5.1.4 纤维类 |
5.1.5 淀粉及糖类 |
5.1.6 芳香油类 |
5.1.7 油脂类 |
5.1.8 树脂及树胶类 |
5.1.9 鞣料类 |
5.1.10 食用类 |
5.1.11 材用类 |
5.1.12 其他野生经济植物 |
5.2 主要野生经济植物 |
5.2.1 全国重点普查野生药用植物 |
5.2.2 优势野生经济植物 |
5.2.3 珍稀濒危野生经济植物 |
第六章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
6.1 野生经济植物的形态适应特征 |
6.1.1 叶片形态学特性 |
6.1.2 叶片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6.2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理生化适应特征 |
6.2.1 不同植被群落四个物种叶绿素含量的特征 |
6.2.2 渗透调节物质 |
6.2.3 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
6.3 野生经济植物生态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 |
6.3.1 植物形态适应综合评价 |
6.3.2 植物生理生化适应综合评价 |
6.3.3 抗旱性野生经济植物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应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撒拉溪植物名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9)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的概念与危害 |
1.1.1 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的概念 |
1.1.2 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1.2 植物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
1.3 遥感探测土壤和植物重金属污染的理论基础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1 前期研究基础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1.6 创新性与意义 |
1.6.1 本论文提出和诠释的关键科学问题 |
1.6.2 创新性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与数据采集 |
2.3 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评价指标 |
2.3.1 富集特征评价指标 |
2.3.2 耐性特征评价指标 |
2.4 光谱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2.4.1 实测光谱求均值与内插 |
2.4.2 光谱去噪 |
2.4.3 包络线去除 |
2.5 叶片光谱特征参数 |
2.5.1 形状参数 |
2.5.2 比值参数 |
2.5.3 归一化参数 |
2.6 统计方法反演建模概述 |
2.7 常用植被指数概述 |
2.7.1 比值型植被指数 |
2.7.2 归一型植被指数 |
2.7.3 其他型植被指数 |
2.8 PROSPECT模型概述 |
3 实验植物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
3.1 湘苎7 号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
3.1.1 湘苎7 号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
3.1.2 湘苎7 号的镉富集与耐性特征 |
3.1.3 湘苎7 号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
3.2 印度芥菜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
3.3 酸模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
3.3.1 酸模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
3.3.2 酸模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
3.4 油菜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
3.4.1 油菜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
3.4.2 油菜的镉富集与耐性特征 |
3.4.3 油菜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
3.5 玉米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
3.5.1 玉米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
3.5.2 玉米的镉富集与耐性特征 |
3.5.3 玉米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
3.6 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4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植物叶片反射光谱特征 |
4.1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实验植物叶片反射光谱宏观变异情况 |
4.1.1 光谱角 |
4.1.2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湘苎7 号的光谱角变异 |
4.1.3 铀污染下印度芥菜的光谱角变异 |
4.1.4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酸模的光谱角变异 |
4.1.5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油菜的光谱角变异 |
4.1.6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玉米的光谱角变异 |
4.2 实验植物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
4.2.1 湘苎7 号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
4.2.2 印度芥菜光谱对铀污染敏感的波长 |
4.2.3 酸模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
4.2.4 油菜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
4.2.5 玉米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
4.3 与实验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
4.3.1 与湘苎7 号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
4.3.2 与印度芥菜叶片铀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
4.3.3 与酸模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
4.3.4 与油菜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
4.3.5 与玉米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
4.4 讨论 |
4.4.1 实验植物敏感波长综合分析 |
4.4.2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植物叶片光谱特征参数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 |
5.1 基于光谱角变异的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 |
5.2 土壤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回归模型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统计方法反演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
6.1 基于敏感波长的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
6.1.1 基于敏感波长的湘苎7 号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
6.1.2 基于敏感波长的印度芥菜叶片铀反演模型 |
6.1.3 基于敏感波长的酸模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
6.1.4 基于敏感波长的油菜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
6.1.5 基于敏感波长的玉米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
6.2 基于光谱参数的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
6.2.1 基于光谱参数的湘苎7 号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
6.2.2 基于光谱参数的印度芥菜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
6.2.3 基于光谱参数的酸模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
6.2.4 基于光谱参数的油菜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
6.2.5 基于光谱参数的玉米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
6.3 讨论 |
6.3.1 基于敏感波长的叶片重金属反演总结 |
6.3.2 基于光谱参数的叶片重金属反演总结 |
6.4 本章小结 |
7 植被指数方法反演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
7.1 植被指数的选择与参数确定 |
7.1.1 本文使用的比值型植被指数 |
7.1.2 本文使用的归一型植被指数 |
7.1.3 本文使用的其他型植被指数 |
7.2 植被指数反演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模型建立 |
7.2.1 植被指数反演湘苎7 号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
7.2.2 植被指数反演印度芥菜叶片铀含量 |
7.2.3 植被指数反演酸模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
7.2.4 植被指数反演油菜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
7.2.5 植被指数反演玉米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
7.3 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8 物理模型反演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
8.1 PROSPECT模型叶片结构参数N的确定 |
8.2 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与叶片解剖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8.3 由叶片解剖结构参数计算叶片结构参数 |
8.4 利用叶片结构参数反演叶片重金属含量 |
8.5 讨论 |
8.6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
2.2.1 天然草地退化 |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
2.4.1 自然因素 |
2.4.2 人为因素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调查结果 |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
3.2.2 材料与方法 |
3.2.3 调查结果 |
3.3 讨论 |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
3.4 小结 |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
4.2 试验材料 |
4.2.1 植物来源 |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
4.3.1 生物碱提取 |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
4.4 结果 |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
4.5 讨论 |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试验日粮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测定指标 |
5.2.4 数据统计 |
5.3 结果 |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
5.4 讨论 |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
6.1.1 人工防控技术 |
6.1.2 机械防控技术 |
6.1.3 物理防控技术 |
6.1.4 化学防控技术 |
6.1.5 生物防控技术 |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利用酸模属植物保持水土(论文参考文献)
- [1]能源植物在黔西北炼锌废弃地修复中的应用研究[J]. 敖子强,梁景华,卜妹红,龙明忠,周名丁. 广东化工, 2021(21)
- [2]渭河河道蓼属植物资源调查和应用价值分析[J]. 张庭玮,张帆,何涛,高鸿永,高旭日,李厚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1(07)
- [3]黄金峡湿地植被群落修复研究[D]. 谢玉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拉萨河流域洪积扇植被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D]. 林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碱性耕地土壤镉、铅复合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研究[D]. 刘晶晶.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贵州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研究[D]. 杨千.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7]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孢粉记录近700年来的植被演替及石漠化演变过程[D]. 汪启容. 西南大学, 2021
- [8]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D]. 张红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9]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D]. 王卫红.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9)
- [10]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