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恶性淋巴瘤患者血中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皎皎[1](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赵同德[2](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虞和君[3](2019)在《骨量减少的预测以及ARRY-614通过抑制骨量减少在乳腺癌骨溶解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在骨发育、生长、修复、重建过程中,破骨细胞(Osteoclast)作为骨吸收的主要功能细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破骨细胞起源于血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终末分化细胞,由其单核前体细胞通过多种方式融合形成巨大的多核细胞。破骨细胞前体分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主要依赖于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作用。RANKL大量表达于成骨细胞,骨基质细胞,T和B淋巴细胞,并可以激活破骨细胞受体 RANK。在 RANKL 刺激后,NF-κB、MAPK(JNK、p38、ERK)、Src/PI3K/AKT和NFAT等信号通路被激活,继而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相关的特异性基因表达,促使细胞分化成具有骨吸收功能的成熟破骨细胞,从而开始骨的重吸收。生理条件下,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与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之间保持平衡状态,以维持正常骨量。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如肿瘤骨转移引起的局灶性骨溶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或者骨硬化等疾病。乳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之一。乳腺癌转移到骨后,能分泌或者刺激其他细胞分泌相关因子,刺激破骨细胞的激活。作为骨吸收的效应细胞的破骨细胞的分化、活性的调节的失衡是乳腺癌引起的骨溶解的关键。目前,双膦酸盐仍是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主要药物。然而,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等相关并发症。因此,对于乳腺癌骨转移引起骨溶解的治疗药物仍然是关注的重点。MAPKs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它涉及许多细胞活动,如细胞增殖、分化、入侵、迁移和死亡。p38 MAPK在破骨细胞分化和乳腺癌转移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ARRY-614,一种新型p38 MAPK的抑制剂,已经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中完成一期临床研究,取得了满意疗效,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ARRY-614对破骨细胞及乳腺癌的作用的报道。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以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Bone microstructure)退行性改变为主要特征。尽管目前已有很多研究尝试探究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准确机制,但是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确切机制以及其与体内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仍不明确。外周血单核细胞是重要的破骨细胞来源之一,与破骨细胞生成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外周血单核细胞可能影响骨量及骨微结构,进而影响骨强度。然而,目前并未有文献证实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用来预测骨健康值。同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是临床上极易获得的一项指标,将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作为骨健康的预测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1.通过评估ARRY-614对破骨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作用,以及通过动物模型评估ARRY-614在小鼠体内对骨溶解的治疗作用,验证ARRY-614对破骨细胞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2.通过多中心大数据流行病学调查,评估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PBMC)与骨健康、骨量以及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根据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测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骨骼强度的影响,从而发现一个能够用于初筛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指标,进而指导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的双能x线吸收计量法(DXA)评估骨密度。方法:1.通过体外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实验确定了 ARRY-614对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NFATc 1,TRAP,DC-STAMP,CTSK基因的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来确定;ARRY-614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作用通过CCK-8,流式细胞分析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来确定;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了 ARRY-614对p38-STAT3信号轴已经NFATc1,MMP-2,MMP-9等蛋白的表达水平;最后,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评估了 ARRY-614对乳腺癌引起的骨溶解的治疗效果。2.联合中国华东浙江地区不同区域之内四家医学中心,共计纳入了 2806名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系统调取研究对象既往健康体检时的体检数据。通过标准问卷搜集记录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或者曼-惠特尼U检验检验连续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检验分类变量。最终通过协方差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评估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骨密度绝对值以及T值之间的关系并用多组模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检验水准α值取双侧0.05。结果1.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证明了一种新型p38抑制剂ARRY-614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并在乳腺癌细胞中发挥抗肿瘤作用。在破骨细胞中,ARRY-614使p38-STAT3-NFATc1信号轴受损,在乳腺癌中则抑制p38-STAT3-MMPs信号轴。此外,我们发现ARRY-614在体内抑制了乳腺癌细胞诱导的骨溶性损伤。2.2325例研究对象纳入最后的统计分析。其中569例研究对象纳入“至少骨量减少”组,剩余部分纳入正常对照组。我们发现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在“至少骨量减少”实验组中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高。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骨密度绝对值和T值随着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的增加,呈现出显着减少的趋势。在单变量的分析当中,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至少骨量减少”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结论:1.ARRY-614是一种可用于治疗乳腺癌诱发的骨溶解,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前景的药物。2.在老年男性人群中,骨质疏松症与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两者之间准确的关联机制需要更深入的探寻。
王倩[4](2017)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发热待查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周血及骨髓涂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和阳性率在发热患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同时分析NAP与其他炎性指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相关性与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10月30日期间发热待查患者402例,所有患者发热时均常规进行血NAP活性检测,分组配对分析,其中感染组患者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NC)、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结果进行差异及相关性分析;同时选取2014年9月1日到2016年10月30日期间发热待查患者180例,对其骨髓片行NAP染色,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NAP活性检测结果在外周血和骨髓涂片中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感染组中,细菌、真菌感染亚组,NAP活性明显高于病毒、结核、不典型病原体感染组,P<0.01;各炎症指标的阳性率比较:hs-CRP最高,NAP和ESR次之,WBC和NC相对较低,P<0.01,其中NAP与hs-CRP呈低中度相关,与ESR、WBC、NC无明显相关性;在结缔组织病组中,成人斯蒂尔病NAP活性最高,明显高于动脉炎、血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P<0.01;类风湿性关节炎NAP活性最低,但与其他结缔组织病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系统疾病组中,骨髓受侵犯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NAP活性降低,骨髓未侵犯者NAP活性升高;骨髓未侵犯的淋巴瘤中,B细胞淋巴瘤NAP活性增高较T细胞淋巴瘤明显,P<0.0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NAP活性较其他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明显减低,P<0.01。结论:NAP活性检测结果在血和骨髓中相关性良好,在发热待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秦卫华,李金秀,李亚霖,荣风燕,康寿磊[5](2014)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在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在革兰阳性(G+)球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快速偶氮偶联法对本科室收治的感染者141例及非感染者425例进行NAP阳性率和阳性积分检测,对比分析革兰阳性菌感染者、革兰阴性菌感染者以及非感染者的NAP阳性率和阳性积分的差异。结果革兰阳性菌感染者的NAP阳性积分为(127.4±55.7),显着高于非感染者的(89.3±46.3)和G-菌感染者的(87.3±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和非感染组阳性积分分别为(103.2±55.7)和(87.3±41.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菌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阳性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P阳性积分可以作为判断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参考依据。
钟礼瀑,吴青青,吕赛平,徐光明,邹学森,陈岳青,刘琴[6](2014)在《骨髓涂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骨髓涂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1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涂片为观察组,17例骨髓像正常的良性病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骨髓片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偶氮偶联法染色。结果⑴观察组骨髓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阳性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⑵早期与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骨髓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涂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可以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辅助诊断,但是对其病程的判断无参考价值。
张婷婷[7](2013)在《肝细胞癌术后预后因素分析及与炎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总结根治术治疗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信息,探讨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NLR、PLR、PNI值高低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炎症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关键蛋白在肝细胞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上述分子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寻找能够有效预测复发转移风险、死亡风险的分子标志物,为今后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行根治术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的肝细胞病理,对其临床病理特征、NLR、PLR、PNI及生存信息进行相关分析,将上述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MGB1、 RAGE、NF-KBp6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包统计分析上述分子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245例肝细胞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5.8个月,截至随访终点184例(75.1%)患者出现复发转移,178例(72.7%)的患者出现死亡。中位DFS为12.54个月,1年、3年和5年的无病生存率为50%、30%、23%;中位生存时间为28.95个月,1年、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3%、41%、31%。2.术前AFP水平、术中出血量、TNM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风险因素,术前AFP水平、术中出血量、TNM分期、肿瘤组织局部坏死、门静脉癌栓是影响OS的独立风险因素。3.NLR值≥3者DFS明显短于NLR<3, NLR值越低,OS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5,0.003)。通过COX多因素分析提示NLR接近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80,RR值1.220)。4.PLR值越低者其DFS较PLR值高者是明显延长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对总生存时间是无明显影响。多因素分析提示PLR并不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PNI:无论是DFS还是OS, PNI值高低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6. NF-KBp65高表达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DFS和OS的独立风险因素,NF-KBp65高表达的患者复发转移风险是低表达患者的1.615倍,死亡风险是低表达患者的2.054倍;HMGB1高表达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OS的独立风险因素HMGB1高表达患者的死亡风险是低表达者的1.379倍;RAGE低表达组患者较高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差异。7.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MGB1的表达和RAGE、NF-KBp65均具有相关性,而RAGE的表达与NF-KBp65无明显相关性。HMGB1和NF-KBp65共同高表达较两者均低表达或仅一个高表达时,肝细胞癌患者的DFS和OS均明显缩短(P值分别为0.003和0.000),HMGBK RAGE、NF-KBp65三者者共同高表达较三者均低表达时,肝细胞癌患者的OS是明显缩短的(P值为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MGB1和NF-KBp65的共表达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DFS和OS的独立风险因素,二者之间共同高表达者的复发转移风险是低表达者的1.620倍,死亡风险是2.459倍。[结论]1.术前AFP水平、术中出血量、TNM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风险因素,术前AFP水平、术中出血量、TNM分期、肿瘤组织局部坏死、门静脉癌栓是影响OS的独立风险因素2.245例肝细胞癌患者经分析其术前外周血NLR、PLR比值,单因素分析NLR、PLR值越高与DFS及OS越短相关,多因素分析中NLR接近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3.炎症相关分子HMGB1和NF-KBp65表达具有相关性,NF-KBp65高表达以及HMGB1和NF-KBp65共同高表达是影响DFS的独立风险因素。HMGB1NF-KBp65、HMGB1和NF-KBp65共同高表达是影响OS的独立风险因素OHMGB1和NF-KBp65可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可作为今后肿瘤治疗的潜在靶标,期待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来验证。
刘景华,周凡,刘彦琴,郭步云,白清宇,王吉刚,白颖,张晓琳[8](2011)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对淋巴瘤病理分型及病情评估的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对淋巴瘤病理分型及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偶氮偶联法对66例初诊的淋巴瘤患者进行外周血中NAP的监测,并与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细胞淋巴瘤NAP增高,T细胞淋巴瘤NAP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细胞淋巴瘤相比,B细胞淋巴瘤NAP明显增高(P<0.05)。(2)各病理类型B细胞淋巴瘤间NAP差异无显着性,伴巨大包块的B细胞淋巴瘤NAP明显减低(P<0.01)。(3)各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间NAP差异无显着性。(4)骨髓侵犯组B细胞淋巴瘤较非骨髓侵犯组B细胞淋巴瘤NAP明显减低(P<0.01),骨髓侵犯组T细胞淋巴瘤较非骨髓侵犯组T细胞淋巴瘤NAP明显增高(P<0.01)。(5)随疾病进展,B细胞淋巴瘤NAP呈下降趋势,T细胞淋巴瘤NAP呈上升趋势;随疾病好转,B细胞淋巴瘤NAP呈上升趋势,T细胞淋巴瘤NAP呈下降趋势。结论:NAP染色对淋巴瘤病理分型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郑丽梅,徐国洁,葛晓军[9](2011)在《rhG-CSF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NAP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36例使用rhG-CSF治疗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观测用药前后NAP活性的变化,另收集33例没有使用rhG-CSF治疗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使用rhG-CSF治疗后NAP的活性明显增高,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应用rhG-CSF治疗后可增强外周血中NAP的活性。
商保军[10](2009)在《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NAP)检测结果及意义。方法采集250例血液病患者和50名健康人的静脉血制备血涂片,经Kaplow偶氮偶联法进行NAP细胞化学染色,显微镜油镜观察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以五级积分值记录结果。结果①本组正常健康人群中男性的NAP阳性率为26.9%,积分为31.5;女性NAP阳性率为25.0%,积分为39.5。对正常健康人群中男性和女性NAP阳性率和积分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类白血病反应(LR)、再生障碍性贫血(AA)、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多发性骨髓瘤(MM)、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6组疾病NAP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恶性组织细胞病(M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T)、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4组疾病NAP积分明显低于上述6组疾病和对照组(P<0.01);AML患者NAP积分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ALL比较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结论 NAP活性检测是血液疾病中的重要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指标。
二、恶性淋巴瘤患者血中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淋巴瘤患者血中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
1 单味中药 |
2 中药药对 |
3 经典组方 |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
5 中成药 |
6 中药注射制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及内容 |
研究结果 |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
3 疗效指标 |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
6 中医疗效指标 |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骨量减少的预测以及ARRY-614通过抑制骨量减少在乳腺癌骨溶解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一种新型的p38抑制剂ARRY-614对乳腺癌导致的骨溶解的治疗应用及其机制探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总结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老年男性的骨质健康存在关联一个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本文创新点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发热待查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在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与阳性积分比较 |
二、G+感染组、G-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与阳性积分的比较 |
讨论 |
(6)骨髓涂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7)肝细胞癌术后预后因素分析及与炎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
245 |
例肝细胞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及预后分析 第一节 |
病例资料及方法 第二节 |
结果 第三节 |
讨论 第二部分 |
炎症基础上系统相关指标及评分系统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第一节 |
病例资料及方法 第二节 |
结果 第三节 |
讨论 第三部分 |
炎症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关键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第一节 |
材料及方法 第二节 |
HMGB1、RAGE、NF-κBp65 |
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第三节 |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页彩图 肝细胞癌和慢性炎症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
(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对淋巴瘤病理分型及病情评估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讨论 |
四、恶性淋巴瘤患者血中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2]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骨量减少的预测以及ARRY-614通过抑制骨量减少在乳腺癌骨溶解治疗中的应用[D]. 虞和君. 浙江大学, 2019(03)
-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发热待查诊断中的价值[D]. 王倩. 浙江大学, 2017(01)
- [5]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在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 秦卫华,李金秀,李亚霖,荣风燕,康寿磊.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4(06)
- [6]骨髓涂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价值[J]. 钟礼瀑,吴青青,吕赛平,徐光明,邹学森,陈岳青,刘琴.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4(01)
- [7]肝细胞癌术后预后因素分析及与炎症的相关性研究[D]. 张婷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S1)
- [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对淋巴瘤病理分型及病情评估的意义[J]. 刘景华,周凡,刘彦琴,郭步云,白清宇,王吉刚,白颖,张晓琳. 实用医学杂志, 2011(23)
- [9]rhG-CSF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NAP活性的影响[J]. 郑丽梅,徐国洁,葛晓军.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1(01)
- [10]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及意义[J]. 商保军.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10)
标签:中性粒细胞论文; 淋巴瘤论文; 碱性磷酸酶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