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洋参栽培技术(6)(论文文献综述)
曹佩[1](2021)在《基于生物肥料的根际微生物结构重建对西洋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被认为是“补而不燥”的补药,也是许多中成药、保健品的原材料。西洋参为多年生药用植物,栽培期间严重的根部病害和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均影响了其产量和品质。西洋参根结线虫病是西洋参的根部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西洋参减产70%以上,对西洋参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此外,西洋参病原线虫侵入后的伤口,又可成为锈腐病、根腐病病原等的侵入口,从而加重生产上的损失。为防治根结线虫病,生产上常采用五氯硝基苯或高毒农药98%的氯化苦等作为土壤消毒剂进行土壤消毒,但该类有机氯农药化学性质稳定,残效期长达60年,对用药安全、土壤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生命健康等造成不利影响。土壤有益微生物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有效成分积累、降解农药残留等重要作用。将以有益微生物为原料的生物肥料引入到西洋参的生态栽培中对于提供优质安全的西洋参药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作为土壤微生态体系的关键一员,与土壤功能和药用植物健康息息相关。本研究将分析施用生物肥料对西洋参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以及对西洋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探究不同类型生物肥料在西洋生态栽培中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的结果如下:(1)施用天下第一菌+五十钾生物肥料、谷乐丰聚谷氨酸生物肥料和酵素生物肥料分别提高了西洋参产量的83.84%(P<0.01)、88.61%(P<0.010)和56.33%(P<0.05),谷乐丰聚谷氨酸生物肥料和酵素生物肥料降低了西洋参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率(分别为57.25%和64.35%,P<0.05)和药材中As的含量(52.17%和43.48%,P<0.05)。宏基因组学分析表明,应用生物肥料后,土壤有益微生物,比如与生物固氮相关的Nordella和Nitrospira,与植物病原防控相关的Chaetomium、Microascus和Xylaria,与重金属吸附相关的Hyphomicrobium的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同时病原微生物Plectosphaerella和Rhiz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2)宏基因组学分析表明,在西洋参栽培两年后,植物生长促进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例如Bacillus和Lactococcus等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病原微生物Fusarium和Phhaeospaeria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施用生物肥料连续两年后发现,具有植物生长促进作用、环境修复、或植物病原防治作用的微生物,例如Cladophialophora、Exophiala、Gymnoascus、Leptodontidium、Metarhizium、Mortierella、Paraphaeosphaeria和Phialemoniopsis 等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着提高。此外,谷乐丰聚谷氨酸生物肥料、土修+五十钾生物肥料和酵素生物肥料显着的提高了西洋参产量的44.21%、32.02%和20.68%。谷乐丰聚谷氨酸生物肥料和酵素生物肥料处理显着降低了西洋参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率(分别为57.72%和 66.30%(P<0.05)。(3)在五氯硝基苯存在的条件下,提土榜生物肥料、微藻生物肥料和寡雄腐霉菌生物肥料将西洋参叶片中的五氯硝基苯含量分别降低了 64.17%、52.02%和42.83%(P<0.05),表明多功能生物肥料对农药五氯硝基苯的降解效果显着。宏基因组学分析表明,在应用提土榜生物肥料后,西洋参根际土壤中涉及到土壤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微生物Stenotrophomonas、Ralstonia、Sphingomonas和Pseudomonas等的相对丰度分别显着提高了 160.16%、117.31%、89.44%和35.15%;在应用酵素生物肥料、寡雄腐霉菌生物肥料和微藻生物肥料后,西洋参根际土壤中涉及到环境污染物降解的微生物,如Gaiella,Penicillium和Pseudogymnoascus等的相对丰度显着提高了 114.04%、580.16%和5937.04%。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应用生物肥料的生态栽培对西洋参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生物肥料显着地提高了西洋参的产量、降低了西洋参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率、重金属As含量和五氯硝基苯含量。连续两年土壤宏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肥料对于改善西洋参根际微生物结构和组成具有显着影响。本研究为生物肥料在药用植物的生态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吴晨[2](2021)在《基于“3414”试验优化西洋参氮磷钾施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氮磷钾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三大元素,参与完成植物体内众多生理生化反应,是调控植株生长,有效成分合成的重要因素。植物所需营养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施肥是提升土壤养分的有效手段。西洋参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药用植物,其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但目前西洋参种植过程中存在施肥不合理的现象,既造成肥料资源浪费,又带来环境问题,同时还影响土壤和西洋参质量,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不同产地西洋参品质和种植土壤养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3年生西洋参为研究对象,进行氮磷钾配施的盆栽试验。研究氮磷钾配施对土壤肥力、西洋参生长和皂苷含量的影响,为生产实践中西洋参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氮磷钾含量对西洋参皂苷含量的影响,吉林辉南地区土壤全碳、全氮、速效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高,该区Rg1含量高,为4.46 g/kg;山东威海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高;该区总皂苷、Rb1、Re含量高,分别为81.41、25.93、14.82 g/kg。总皂苷、Rb1、Re含量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呈正相关,Rg1含量与土壤全钾、速效钾、p H、全氮、全碳呈正相关。2.氮磷钾配施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发现氮磷钾肥的施入使土壤p H、全碳、全钾含量降低,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4.2%、17.9%、81.8%、13.7%和54.1%。土壤中铁、镁、铝元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中钙、硫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1%和67.9%。3.氮磷钾配施对土壤土壤酶活和微生物数量、多样性的影响:氮肥的施入促进了土壤脲酶活性,磷肥的施入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土壤酶活性是土壤养分综合作用的结果。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也发生着变化如Patescibacteria和Nitrospirae(硝化螺旋菌门),多数施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丰富、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但基本无显着差异,处理N1P2K2、N2P1K2的Chao1指数最高为7787.1和7712.5,群落组成结果存在相似性,但特征性微生物存在差异,不同处理的特有OTU数目在2518~3838之间。4.氮磷钾配施对西洋参生长的影响:氮磷钾肥的施用能促进西洋参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的增长,同时也有利于西洋参干物质的积累。氮肥处理下西洋参的增产率在19.38%~37.73%,磷肥对西洋参的增产率在3.48%~12.58%,钾肥对西洋参的增产率在10.07%~20.14%。氮磷钾的施入也促进西洋参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在高施肥量时,促进效果会减弱,碳元素含量呈根<茎<叶的趋势,氮含量呈现根>茎>叶的趋势,磷、钾元素含量各部位差别不大,同时西洋参对各元素间的吸收利用存在一定协同或拮抗作用。5.氮磷钾肥的施入对西洋参皂苷含量存在促进作用,总皂苷、Rg1、Rb1、Re含量均随着肥料的施用而增加,含量分别为78.1~108.1 g/kg、0.95~2.59 g/kg、15.87~26.39 g/kg、12.52~19.29g/kg,不同氮磷钾配比下增幅程度不同,对于其他含量较少的单体皂苷影响不明显或不具规律性。通过对不同种类皂苷含量综合评价,发现氮磷钾配施处理西洋参品质好于缺素处理好于CK处理。西洋参中皂苷含量与土壤养分,土样微生物也存在一定相关性。
钱佳奇[3](2021)在《西洋参对供镁水平的生理响应》文中研究说明镁(Mg)为植物生长必需元素之一,也是叶绿素的重要组分。镁具有促进多种酶的活化、提高植物抗逆性、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施用镁肥补充作物对镁的需求。西洋参(Panax quenquifolium L.)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部入药,具有抗疲劳、提高免疫力、清热解毒、滋阴补肾和口齿生津的功效,被医药及保健行业广泛应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成功引种后,经过40多年的栽培实践,栽培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吉林、辽宁和山东已成为我国西洋参的主要产地。西洋参生长的最适土壤p H范围为5.5~6.5,酸性土壤存在缺镁风险,在生产实践中,镁肥的使用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以水培试验(精准控制)结合室内盆栽试验(相对精准控制)的方式,解析供镁水平对西洋参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为西洋参镁素营养诊断、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水培,精准控制营养液中镁浓度进行调控,揭示了西洋参表型和光合生理响应规律,明确了适宜镁浓度(2~4 mmol·L-1)有利于西洋参生长并促进光合作用。当Mg2+浓度低于2mmol·L-1时,西洋参幼苗叶片的光合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会显着降低,从而降低光合效率,当镁浓度高于4 mmol·L-1时,镁浓度升高对西洋参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小于缺镁时的影响;在缺镁M0及高镁M16较M2胞间CO2浓度显着升高,而净光合速率显着降低,说明缺镁及高镁导致光合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光合机构活性降低的非气孔因素引起的,而不是气孔因素。2.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及相关性分析显示适量添加外源镁可促进西洋参对氮、磷、锰、锌、铜的吸收,但过量施加外源镁会抑制钾、钙元素的吸收及对有机质的利用。施入外源镁,可显着提升土壤中交换性镁含量及全镁含量;适量施用外源镁,根区土壤中的氮、磷、锰、锌、铜的含量随供镁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因此可推断,适量增施外源镁,可促进西洋参对土壤中氮、磷、锰、锌、铜等元素的吸收;过量施用外源镁,会抑制西洋参对土壤中钾、钙元素的吸收及对有机质的利用。3.外源镁影响西洋参对其他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西洋参的地上部与地下部的营养生理中存在镁-钙拮抗、镁-钾拮抗和镁-锰拮抗现象;氮、磷、钾、钙、铜、锌对于西洋参为生物富集元素(生物吸收系数>1.0);镁、铁、锰元素对于西洋参为生物贫瘠元素(生物吸收系数<1.0)。在低用量时(Mg1~Mg3)可促进西洋参对磷、钙、锌、铜的吸收利用(生物吸收系数升高);但过量施用外源镁会导致西洋参的营养生理过程受阻,对元素的吸收能力以及向地上部输送能力均会降低;适量施用外源镁,可促进西洋参对磷、锌、铜的吸收利用。4.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表明土壤中交换性镁和p H是西洋参品质形成的监视因子,其中施镁量在50~150 mg/kg有助于西洋参皂苷积累。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分结果为:Mg4(2.57)>Mg2(1.00)>Mg3(0.60)>Mg1(0.00)>Mg7(-0.77)>CK(-0.82)>Mg6(-0.92)>Mg5(-1.66),因此可以得出:本次试验中,种植前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为143.34 mg/kg,纯镁的施用量为50~150 mg/kg时品质较好,在施用量为150 mg/kg,综合评分最高,品质最好;PLS-PM分析表明除土壤中交换性镁外,土壤p H也是影响西洋参品质的重要因子。综上所述,土壤中交换性镁和p H可以作为西洋参品质形成的监视因子。科学施用镁肥不仅可以促进西洋参生长、增强光合作用,同时有助于西洋参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分配,促进西洋参皂苷的积累。
吴晨,钱佳奇,张亚玉[4](2021)在《四川古蔺县西洋参引种栽培研究》文中提出西洋参具有极强的忌连作特性,原产区适宜种参的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因此,寻找适宜西洋参种植新区域,可能是缓解西洋参种植土地紧张局面的一个有效途径。本研究首先对西洋参拟引种区域古蔺县进行生态信息调查,确定适宜引种区;接着引种东北产区西洋参幼苗和种子,记录研究西洋参在古蔺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病虫害发生特性,确定西洋参的播种移栽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收获期采收后,测定西洋参皂苷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古蔺县气候环境条件满足西洋参生长的基础条件;在海拔800 m以上区域,西洋参能正常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时间较原产区早,种类少,且防治效果好;西洋参皂苷含量符合药典标准。由此可知,西洋参在古蔺县某些区域内能正常生长发育,其自然环境适宜西洋参引种栽培,可为今后西洋参新区域引种提供技术基础。
蒋丽,郭瑞齐,管仁伟,林慧彬,闫雪生[5](2021)在《基于微生态平衡消减西洋参连作障碍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连作障碍严重威胁西洋参产业可持续发展。连作障碍可能与自毒/化感作用、根际微生态系统失衡、病害、虫害等因素有关,其中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失衡是关键因素之一。在西洋参栽培过程中根际土壤微生态逐渐失衡引发化感物质积累、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传病害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老参地尤为突出。本文综述了西洋参栽培过程中微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及微生态系统失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试图从平衡微生态系统方面提出西洋参连作障碍消减策略。
刘伟[6](2021)在《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多重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分析》文中认为五加科人参属的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是名贵中药材之一,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有“百草之王”的美称。人参的干燥的根茎中化学活性成分丰富多样,包括人参皂苷、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多糖、黄酮类、无机元素、有机酸等。人参属是五加科的一个小属,根据物种分类,为人参和西洋参。根据人参栽培环境分为野山参、林下参、园参;高丽参为朝鲜半岛出产的人参。目前,由于森林的不断砍伐,人参野生资源逐渐减少,而人参的需求量却在迅速增长,这使得人参的人工种植逐年扩大,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以次充好、质量不稳定、种源混乱、道地产区的种质特性保护不足等,严重影响着人参药材的品质。为快速精准鉴定人参种质资源,更好地为人参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优化、完善人参品种审定、品种保护等工作,利用DNA条形码结合产地信息,分子标记既是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中药材产品质量安全、防止资源流失及品种保护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初步比较了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种子形状、大小后,观察、确证了人参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部分形态特征。对34个人参属栽培居群材料的r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和核糖体基因间隔序列(IGS)进行了进行了扩增、测序和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接着对表达序列标签-简单序列重复(EST-SSR)进行了扩增和系统学分析;最后采、用步移技术克隆分析了人参皂苷合成途径中的4个关键酶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细胞色素P450(CYP450)、鲨烯环氧酶(SE)、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PS)的基因,并从其内含子、外显子及推定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位点中找到了分子指纹标记。同时还揭示出了每个基因在供试居群中的系统学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参属不同居群部分农艺性状初步观察对人参属种子形状、大小、生长发育形态进行了初步观察,以确定材料的真实可靠性。本部分通过对征集材料的参籽观察,发现西洋参参籽较人参类的种子要大,并且表面无皱纹,较粗糙;人参类参籽表面有皱纹,并且较光滑。在根材料中,林下参材料较为特殊,芦头相较于西洋参和园参更长,芦碗更大一些。人参的生长发育耗时很长(3-5年),并且在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对水分、光照的要求很严苛,并且在出苗时期,对土壤、气候要求很高。2人参属居群内转录间隔区(ITS)遗传多样性分析本部分PCR扩增、测序、多重比对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了人参属34个栽培居群的核糖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片段,并构建了人参属居群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研究表明:人参和西洋参5.8S区分别为162bp和160bp,其ITS1、5.8Sr DNA和ITS2区均存在人参和西洋参的鉴别指纹。人参与西洋参SNP变异位点主要集中分布在4个位点上,人参为:(ITS1)A 143---(5.8S)A/G 262---(ITS2)C 441---(ITS2)T 452,而西洋参为(ITS1)C 143---(5.8S)G 262---(ITS2)T 441---(ITS2)C 452。基于人参和西洋参的ITS2区序列可将西洋参完全聚为一小支,且将高丽参、林下参和园参区分开来;所有29个人参居群的ITS2序列聚类,可将大部分的园参聚在一起,说明在种内人参与园参的亲缘关系较远。3人参属居群核糖体基因间隔序列(IGS)遗传多样性分析ITS序列普遍应用于种间鉴定分析,而IGS序列由于种内进化速度较快,多用于种内分子鉴别。因此本部分对从34个人参属居群材料中克隆了基因间隔序列(IGS)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来自24个居群的IGS序列界定清楚,其非转录间隔区(NTS)遗传多样性高,而其外转录间隔区(ETS)相对保守;还发现了10个可能是人参属栽培居群的新的IGS序列,需待进一步研究界定。同时还揭示和分析了基于清楚界定了的24个ETS、NTS、完整IGS序列、以及从10个栽培居群检测到的10个可能新的IGS序列的系统关系。4人参属居群的EST-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SSR分子标记具有多态性高,共显性,重复性好,数量丰富,技术简单,特异性强的特点,SSR分子标记又包括基因组SSR和表达序列标签SSR(EST-SSR),后者从表达序列标签文库中寻找SSR位点,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已经在某些研究中取得成效。本部分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Powermarker软件进行引物多态性检测,并将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24对筛选引物对中发现能够区分人参居群与西洋参居群的引物对多达10对;还发现了能区分高丽参,以及能将居群X-HLJJX、L-JLTHQH、R-HG、S-JLBS区分的特异性标记条带。聚类结果表明,人参居群内部遗传距离基本在0.3之内,西洋参与人参类遗传距离在0.4以上,表明人参与西洋参两大类遗传距离较远。本研究结果能够很好地诠释人参属各居群的亲缘关系远近,也进一步证明EST-SSR的分子标记在人参属栽培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可靠性。5人参属居群有效成分合成关键酶基因克隆与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NCBI已经登录的人参皂苷合成的关键酶HMGR、CYP450、SE和FPS的基因序列,设计兼并同源引物,首次对34个人参属居群的相应基因进行分段(步移法)克隆、获得序列拼接和其序列结构比较分析。从这些基因的内含子和外显子序列中寻找特异SNP分子溯源指纹标记,还根据其拼接编码区序列检测和分析了其氨基酸序列变异位点。结果表明,根据SNP位点,人参属HMGR基因SNP指纹可将34种人参属居群全部区分,人参属CYP450和人参属SE基因可以将西洋参和人参居群区分开,人参属FPS基因可以区分19个人参属居群。推定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人参属HMGR的氨基酸序列在34个居群中有10个位点的差异,西洋参和人参的人参属CYP450氨基酸序列在165位分别为丝氨酸和苏氨酸,人参属SE的氨基酸序列在人参居群和西洋参居群存在4个位点差异,西洋参和人参的人参属FPS的氨基酸序列在341位的氨基酸分别为谷氨酸、谷氨酰胺。此外,本研究还进行了各基因序列及其推定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揭示了各居群间的亲缘关系。首次挖掘了人参皂甙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分子标记并成功运用于人参属栽培居群的分子鉴定。全文从ITS、IGS、EST-SSR、人参皂甙生物合成的4个酶基因(HMGR、CYP450、SE和FPS)建立起来的人参属栽培居群的多重遗传标记、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关系,丰富了人参属栽培居群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关系研究的内容和工具,为后续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春莲,万楚军,龚雪,赵方杰,陈荣信,胡小平[7](2021)在《西洋参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 L.)作为药食同源特色植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具有极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西洋参为常异交植物,生产周期长,目前农家栽培西洋参多为异质混杂群体,商品参品质退化极其严重,且西洋参多年生草本生长习性致使常规育种困难重重,难以选育出优良品种,造成目前西洋参品种资源极为缺乏。因此,培育出优良西洋参新品种,已成为当前西洋参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拟从西洋参遗传特性、种质资源收集及品种选育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探索西洋参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及瓶颈,以期为西洋参品种选育及改良提供新思路。
张亚玉,张正海[8](2021)在《四川省发展西洋参产业大有可为》文中提出本文简要阐述了西洋参在我国的应用和引种栽培历史、栽培环境、产地迁移以及四川省发展西洋参产业的优势,可为西洋参新产区的建立及四川省高海拔山区中药材品种选择提供指导。
赵方杰[9](2020)在《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成因及消减措施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西洋参(Panax quiquefolium L.),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珍贵的补益类中药材,药用部分为干燥根,一般需要4~5年的生长周期才能收获,在我国主要有吉林抚松、山东文登、陕西留坝三大主产区。连作障碍已成为西洋参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严重制约着西洋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2017~2020年,围绕西洋参连作障碍问题,我们开展了连作障碍情况评价、主要土传病害病原学研究、连作地土壤修复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以连作地土传病害种类、发病率、土壤理化性质以及连作地产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田间调查、实验室分离鉴定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留坝县西洋参主要种植区的连作障碍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地发病率均超过60%,是新耕地的3倍以上,主要土传病害有西洋参根腐病Fusarium spp.、锈腐病Cylindrocarpon spp.、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猝倒病Pythiaceae spp.、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等;连作后土壤p H值明显下降,土壤中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升高;连作障碍对西洋参产量影响极为显着,连作地4年生西洋参平均产量为3000 kg/hm2,比新耕地产量下降50%,严重时甚至出现绝收。推断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可能与连作地的理化性质改变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而使土传病害种类增加,土传病害加重有关。2.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和芬芳镰孢菌F.redolens是引起西洋参根腐病的主要致病病原,其中F.redolens为西洋参上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F.redolens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温度25℃;对大多数碳源、氮源均可利用,不同碳源对该菌营养生长影响较小,但显着影响产孢量,对有机氮和无机氮的利用存在显着差异;不同p H值下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 H值为6时生长状况最好,表明该菌适宜在西洋参根际微酸环境下生长。3.西洋参连作地修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修复处理对连作地西洋参出苗数和保苗数影响显着,其中采用MA14处理的1年生西洋参出苗数比对照提高了2.71倍,2年生西洋参保苗数提高了16.67倍,为最佳西洋参连作障碍土壤修复处理方式,对西洋参连作障碍的消减有明显的效果。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了1年生西洋参出苗数0.81~1.35倍和2年生西洋参保苗数6.67~12.0倍的蒸汽处理是一种绿色环保和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土壤修复方式,这也将是连作障碍的一种重要消减措施。
张淋淋,孙海,王秋霞,张亚玉[10](2020)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西洋参栽培研究现状》文中认为为了系统地了解西洋参栽培的研究动态和趋势,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了1996―2020年西洋参栽培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关键词共现以及高被引文章等方面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1996―2020年国内外期刊共发表587篇西洋参栽培相关文献,在CNKI中文数据库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高微微,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人参研究》;在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John T.A.Proctor,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Phytopathology;发文量前10的机构4个来自于中国、3个来自于美国、2个来自于加拿大、1个来自于韩国,表明中国在西洋参栽培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定地位;根据关键词共现分析,国内外西洋参栽培的相关研究热点均为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和连作障碍几个方面,但外文文献较少,中文文献相对较多;栽培技术研究已逐渐深入到生理、光合生理和土壤改良等几个方向,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西洋参栽培研究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根据文献被引次数可以反映出土壤微生物是近年来西洋参栽培方面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的计量分析结果揭示了西洋参栽培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以期为西洋参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我国研究机构和学者与其他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与交流提供信息资讯。
二、西洋参栽培技术(6)(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洋参栽培技术(6)(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肥料的根际微生物结构重建对西洋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西洋参栽培现状 |
1.1 根类病害爆发严重 |
1.2 连作障碍影响西洋参栽培 |
1.3 农药高频使用,威胁用药安全 |
2. 有益微生物与土壤肥力和药用植物生长 |
2.1 微生物与土壤肥力 |
2.2 根际微生物与药用植物生长 |
2.3 内生菌与药用植物生长 |
3. 生物肥料与药用植物栽培 |
3.1 生物肥料在药用植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
3.2 生物肥料在降解农药残留方面的应用 |
4. 复合生物肥料的主要类型 |
4.1 以芽孢杆菌为主的生物肥料 |
4.2 微藻生物肥料 |
4.3 植物酵素生物肥料 |
4.4 生物肥料在生态栽培中的现实意义 |
5. 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
6.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生物肥料对西洋参品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1.2 实验设计 |
1.3 DNA提取和PCR扩增 |
1.4 Illumi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1.5 测序数据处理 |
1.6 产量与健康状况的统计 |
1.7 人参皂苷含量的检测 |
1.8 As、Cd和Pb含量的检测 |
1.9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生物肥料对西洋参产量、健康状况的影响 |
2.2 生物肥料对西洋参中As、Cd和Pb含量的影响 |
2.3 生物肥料对西洋参中人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2.4 生物肥料对西洋参根际土壤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
2.5 LEfSe分析 |
3. 讨论 |
3.1 生物肥料影响西洋参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 |
3.2 生物肥料提高西洋参的产量 |
3.3 生物肥料降低药材中As含量 |
3.4 生物肥料促进人参皂苷Rbl和Re的积累 |
4. 小结 |
第三章 生物肥料对连作西洋参根际微生物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1.2 实验设计 |
1.3 DNA提取和PCR扩增和测序 |
1.4 Illumi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1.5 测序数据处理 |
1.6 产量与健康状况的统计 |
1.7 人参皂苷含量的检测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生物肥料对西洋参根际土壤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
2.2 LEfSE分析 |
2.3 生物肥料对西洋参产量、健康状况和人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连作降低了植物生长促进微生物的相对丰度 |
3.2 生物肥料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积累 |
3.3 生物肥料提高西洋参的产量 |
4. 小结 |
第四章 生物肥料降低西洋参中五氯硝基苯的含量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1.2 实验设计 |
1.3 DNA提取和PCR扩增 |
1.4 Illumi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1.5 测序数据处理 |
1.6 五氯硝基苯含量的检测 |
1.7 人参皂苷含量的检测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生物肥料对西洋参根际土壤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
2.2 LEfSe分析 |
2.3 生物肥料对西洋参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生物肥料提高与污染物降解相关的微生物相对丰度 |
3.2 生物肥料改善西洋参的品质 |
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3414”试验优化西洋参氮磷钾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西洋参产业概述 |
1.2 氮磷钾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3 施肥对人参、西洋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4 氮磷钾配施在中药材上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产地土壤养分对西洋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测试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产区土壤养分状况 |
2.2.2 不同产区西洋参主要皂苷含量状况 |
2.2.3 各产区土壤养分与西洋参皂苷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测试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p H的影响 |
3.2.2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碳、氮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5 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酶和微生物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测试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2.2 土壤养分状况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
4.2.3 土壤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
4.2.4 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 |
4.2.5 土壤微生物β分析和群落差异分析 |
4.2.6 土壤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
4.3 结论 |
第五章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测试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生长指标的影响 |
5.2.2 氮、磷、钾单因素下的肥效效应 |
5.2.3 二因素肥效交互作用 |
5.2.4 氮、磷、钾最佳施肥配比及用量预测 |
5.2.5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各部位碳、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5.2.6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根部钙镁硫含量的影响 |
5.2.7 根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测试方法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施肥配比对西洋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6.2.2 土壤养分因子与西洋参皂苷相关性分析 |
6.2.3 西洋参皂苷含量综合评价 |
6.2.4 西洋参品质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 |
6.3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西洋参对供镁水平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镁在植物中的作用 |
1.2.1 镁的生理功能 |
1.2.2 镁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
1.2.3 镁影响作物对其他元素的吸收利用 |
1.3 土壤中的镁 |
1.3.1 土壤中镁的含量 |
1.3.2 土壤中镁的形态 |
1.3.3 土壤中镁的有效性 |
1.4 西洋参营养元素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测量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生长的影响 |
2.2.2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各部位镁元素含量的影响 |
2.2.3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4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2.2.5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光合参数的影响 |
2.2.6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根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根区土壤中镁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2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根区土壤酸碱度与有机质的影响 |
3.2.3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根区土壤中植物所需大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4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根区土壤中植物所需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3.2.5 土壤因子中速效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植株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表型指标的影响 |
4.2.2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植株地上部营养元素的影响 |
4.2.3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植株地下部营养元素的影响 |
4.2.4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供镁水平对西洋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5.2.2 基于主成分分析对不同供镁水平下西洋参的品质评价 |
5.2.3 西洋参品质与各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四川古蔺县西洋参引种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3.1 气候信息数据采集 |
1.3.2 选地与整地 |
1.3.3 田间管理 |
1.3.4 不同海拔萌发实验 |
1.3.5不同基质贮藏实验 |
1.3.6 病虫害观察记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古蔺县气候条件分析 |
2.2 土壤改良结果 |
2.3 适宜种植海拔高度选择 |
2.4 种子贮藏方式 |
2.5 古蔺引种参物候期与病害情况 |
2.6 皂苷含量 |
3 讨论 |
4 结论 |
(5)基于微生态平衡消减西洋参连作障碍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维持微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
2 微生态系统失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2.1 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 |
2.2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
2.3 根际土传病害加重 |
3 基于微生态平衡的防治措施 |
3.1 接种微生物拮抗剂 |
3.2 菌根定植 |
3.3 轮作与施肥 |
3.4 选育强抗逆性品种 |
3.5 无土栽培 |
3.6 建立作物自动配对系统 |
4 展望 |
(6)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多重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人参属简介 |
1.1.1 人参属生物学特征 |
1.1.2 人参属的分类 |
1.1.3 人参属的活性成分相关研究 |
1.1.4 人参属药用价值 |
1.1.5 人参属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2 人参属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1.2.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 |
1.2.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 |
1.2.3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 |
1.2.4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
1.2.5 基于核糖体DNA的分子标记 |
1.3 人参皂苷有效成分合成关键酶研究进展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人参属不同居群部分农艺性状初步观察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结果分析 |
3.3.1 人参属种子外观形态的比较 |
3.3.2 人参属根苗外观形态的比较 |
3.3.3 人参生长发育过程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人参属居群内转录间隔区(ITS)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3 引物及试剂、仪器设备 |
4.3.1 引物及试剂 |
4.3.2 仪器设备 |
4.4 试验方法 |
4.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4.4.2 DNA的检测 |
4.4.3 PCR扩增 |
4.4.4 PCR产物测序 |
4.4.5 序列数据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人参居群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 |
4.5.2 不同人参居群ITS扩增检测 |
4.5.3 人参ITS序列特征 |
4.5.4 不同居群人参ITS的变异分析 |
4.5.5 人参属各居群ITS序列聚类分析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人参属居群核糖体基因间隔序列(IGS)遗传多样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 |
5.3 试验方法 |
5.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5.3.2 PCR扩增 |
5.3.3 PCR产物测序 |
5.3.4 序列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IGS扩增 |
5.4.2 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IGS序列分析 |
5.4.3 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IGS序列比对分析 |
5.4.4 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的IGS序列聚类分析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6章 人参属不同居群的EST-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 |
6.3 引物及试剂、仪器设备 |
6.3.1 引物及试剂 |
6.3.2 仪器设备 |
6.4 试验方法 |
6.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6.4.2 PCR扩增及电泳 |
6.5 人参属EST-SSR产物多态性分析 |
6.6 人参属栽培居群EST-SSR遗传聚类分析 |
6.7 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人参属居群有效成分合成关键酶基因克隆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
7.1 引言 |
7.2 试验材料 |
7.3 引物及试剂、仪器设备 |
7.3.1 引物及试剂 |
7.3.2 仪器设备 |
7.4 试验方法 |
7.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7.4.2 PCR扩增 |
7.4.3 PCR产物测序 |
7.4.4 序列数据处理 |
7.5 结果与分析 |
7.5.1 不同人参属居群HMGR基因扩增结果及序列分析 |
7.5.2 人参属栽培居群CYP450基因扩增结果及序列分析 |
7.5.3 不同人参属居群SE基因扩增结果及序列分析 |
7.5.4 人参属栽培居群FPS基因扩增结果及序列分析 |
7.6 小结与讨论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西洋参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洋参遗传特性 |
1.1 西洋参染色体核型分析 |
1.2 西洋参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类型 |
2 西洋参适生区及种质资源 |
2.1 地理起源及种植区域 |
2.2 近缘野生资源 |
2.3 西洋参遗传多样性 |
3 西洋参品种选育技术 |
3.1 引种栽培 |
3.2 常规系统选育 |
3.3 常规杂交选育 |
3.4 诱变育种 |
3.5 生物技术育种 |
3.5.1 花药单倍体育种技术 |
3.5.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 |
4 小 结 |
(8)四川省发展西洋参产业大有可为(论文提纲范文)
1 西洋参应用考证 |
2 西洋参的引种栽培 |
3 西洋参栽培的生态条件 |
4 西洋参产地迁移的必然性 |
5 四川省发展西洋参产业的几个优势 |
5.1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
5.2 政府重视 |
5.3 大健康助推产业发展 |
(9)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成因及消减措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西洋参概述 |
1.2 西洋参连作障碍 |
1.3 西洋参连作障碍发生原因 |
1.3.1 土壤理化性质及生化性状的改变 |
1.3.2 土传病害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 |
1.3.3 化感作用 |
1.4 西洋参连作障碍的消减措施 |
1.4.1 农业措施防治 |
1.4.2 科学施肥 |
1.4.3 土壤灭菌和消毒 |
1.4.4 生物制剂防治 |
1.5 留坝西洋参产业现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影响评价 |
2.1 试验方法 |
2.1.1 产量评估 |
2.1.2 土壤理化性质 |
2.1.3 西洋参出苗情况及土传病害调查 |
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留坝西洋参连作地产量评估 |
2.3.2 留坝西洋参连作地土壤理化性质 |
2.3.3 留坝西洋参连作地出苗情况 |
2.3.4 留坝连作地土传病害种类和发生情况 |
2.4 讨论 |
第三章 西洋参根腐病病原学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标本采集 |
3.2.2 病原菌分离 |
3.2.3 病原菌纯化与菌种保存 |
3.2.4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3.2.5 回接试验 |
3.2.6 致病菌的再分离 |
3.2.7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3.2.8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西洋参根腐病菌鉴定 |
3.4.2 西洋参根腐病菌F.redolens的生物学特性 |
3.5 讨论 |
第四章 西洋参连作地土壤修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土壤蒸汽杀菌处理预试验效果 |
4.2.2 不同土壤修复方式对1年生西洋参出苗数影响 |
4.2.3 不同土壤修复方式对2年生西洋参保苗数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情况评估 |
5.2 留坝连作地西洋参主要土传病害根腐病研究 |
5.3 留坝西洋参连作地土壤修复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西洋参栽培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
2 西洋参栽培研究文献现状的统计与分析 |
2.1 文献年度分布 |
2.2 发文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
2.3 作者分析 |
2.4 来源出版物分析 |
3 西洋参栽培的研究热点 |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
3.2 共被引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四、西洋参栽培技术(6)(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肥料的根际微生物结构重建对西洋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D]. 曹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基于“3414”试验优化西洋参氮磷钾施肥研究[D]. 吴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西洋参对供镁水平的生理响应[D]. 钱佳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四川古蔺县西洋参引种栽培研究[J]. 吴晨,钱佳奇,张亚玉. 特产研究, 2021(04)
- [5]基于微生态平衡消减西洋参连作障碍策略[J]. 蒋丽,郭瑞齐,管仁伟,林慧彬,闫雪生. 山东农业科学, 2021(04)
- [6]人参属不同栽培居群多重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分析[D]. 刘伟. 西南大学, 2021(01)
- [7]西洋参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J]. 李春莲,万楚军,龚雪,赵方杰,陈荣信,胡小平. 西北农业学报, 2021(03)
- [8]四川省发展西洋参产业大有可为[J]. 张亚玉,张正海. 特产研究, 2021(01)
- [9]陕西留坝西洋参连作障碍成因及消减措施初步研究[D]. 赵方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10]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西洋参栽培研究现状[J]. 张淋淋,孙海,王秋霞,张亚玉. 特产研究,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