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城市供水管网渗漏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会[1](2021)在《基于博弈论和灰色模型的高校节水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水资源短缺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国从节水理论和机制、技术和装备等多方面开展节水研究工作。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公众用水过程主要存在浪费行为随机难管、管道渗漏隐蔽难测、管网及节水器具复杂难控和全民节水机制乏力难行等问题。为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博弈论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典型用水单元(高校)节水技术与机制,从用水量与用水行为等方面分析挖掘节水潜力,确定了合同节水管理模式中较优适用模型-节水效益分享型,并针对性搭建智能节水管控平台。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高校用水量影响因素进行计算,确定与之关联度最紧密的三个主要因素为占地面积、用水人数和节水器具普及率。以河北工程大学2014-2016年用水数据为例,建立GM(1,1)模型,进行短期预测用水趋势分析,模型后验差比为0.089,模型精度良好。其次,基于博弈理论建立高校与学生的博弈模型,分析学校用水监管和学生节水行为策略,结合问卷调查提出高校用水监管和学生节水行为措施。运用博弈论分析三种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并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验证学校应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的科学合理性。最后,基于DMA独立计量分区原则和方法,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多个DMA,优化学校室外给水管网漏损管理。综合考虑用水量、用水行为和DMA技术等因素,设定预期目标及建设任务,构建系统功能架构、技术架构,设计主要功能模块,初步构建了高校节水管控平台。本文结合实际调研和数据分析方法,对节水机制与理论分析,并构建节水管控平台,可为高校及类似公共机构的节水管理提供参考,对促进社会资本参与节水、健全节水机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孙杨[2](2021)在《基于水力模型的抚宁区供水管网的建立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城镇化进程越发深入,中小型城镇数量越来越多,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对城市供水设施等基础建设的需求也在随之提升。致使城市供水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管网配水能力。近年来,国内城镇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任务显着增多,难度和复杂度也不断提高,传统的管网设计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工程优化设计需求。因此,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优化管网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城镇管网工程优化领域极为迫切的技术需求。本文首先对抚宁区的客观条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确定城区规模,为接下来需水量预测和水源选择打下基础。根据相关规范,使用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得出该地区的需水量为1.0×105m3/d。经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计算,对抚宁区供水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与研究,确定城区的供水管网输配水管线所选用管道的管材、管径、压力和走向的合理性,从而确保该区的供水稳定,水质安全,经济效益最大化。其次是将抚宁区供水管网改造优化设计当做具体的工程案例,采用EPANETH软件构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针对现状管网状况模拟,管网事故校核,同时采用EPANETH软件快速明确管网消防校核点,高效的实现对整个抚宁区的管网消防校核以及供水评价。在消防工况模拟的前提下,分析了火灾出现对其下游节点供水情况的影响状况。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了两个不同的主环网改造方案。之后分别采取模拟分析,构建一个多目标决策评价体系对方案模拟情况实施评估,站在技术性、经济性等角度对方案采取一个整体性的分析,把定性评价变为可以用数据衡量支管的定量计算,从而确定出最优的方案。
段博文[3](2020)在《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供水管网中现存较多的漏损情况主要包括明漏、暗漏和背景漏失,为解决环状管网暗漏问题和传统听音定位漏失点犹如“大海捞针”的不足,本文展开城市供水管网DMA(独立计量区域)调压漏失定位研究。(1)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方法的确定,即在管网水力微观模型和DMA分区的基础上确定该方法的主要内容及实现步骤:本文目标函数主要考虑DMA内所布置的上下游测压表在标准状态和减压状态下的水头损失变化值,通过深度优先算法确定该目标函数依赖于上下游测压表间的连接方式。进一步,由调压实验实测得到的在标准状态和减压状态下压力值并结合测压表间的连接方式和最大流量通路可从众多测压点中确定测压热点方案,从而确定真实的漏失点应该在测压热点所对应的区域点中,并由拟合结果确定最终测压热点。同时,模拟所用的漏失水量根据调压实验所获得的压力和流量数据通过拟合估计得到。最后,将漏失水量分配给测压热点对应的每个区域点进行模拟,并对比实测和模拟得到目标函数值,进行卡方检验从而精确定位漏失点。(2)对上述方法的验证:验证实验主要将所述方法应用于M区DMA进行调压单点漏失定位验证,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场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到的漏失点J29(58#东)的确为最接近漏失流量为1 L/s左右的放水消火栓的管网节点,从而论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算例模拟主要对算例环状管网DMA进行单漏失和多漏失的模拟验证。单漏失模拟最终精确定位的漏失点J32和J27相邻且都有较小的Bi值分别为0.720和0.758,而J27为实际的漏失节点,从而论证了其对环状管网单点漏失定位的适用性。多漏失模拟最终精确定位的节点分别为J24和J23,J23有较小的Bi值为0.593,与J27相邻,而J24和J27为实际的漏失节点,从而论证了其对环状管网多漏失定位的适用性。除此之外还对算例模拟中出现的误差进行详细分析并补充论述了针对多漏失定位在不同测压热点方案下的拟合估计,对影响该方法定位准确度的重要因素(调压范围、漏失水量、漏失点的数目)进行敏感性分析,完善并最终确定了整个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方法。(3)软件应用研究:通过对软件的需求、系统组成、系统流程、架构和各个步骤模块的应用研究,使该方法软件化,系统化。
王雪平[4](2020)在《某集中供暖项目直埋管道泄漏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某集中供暖项目直埋管道泄漏风险评估研究,遵循管道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并应用一定的风险评估技术开展研究。梳理与直埋供暖管道类似的城市燃气管道、供水管道、排水管道等市政管道的风险管理文献和集中供暖项目风险管理文献,在此基础上,分析某集中供暖项目直埋管道危害事件和其它基本情况。应用故障树分析法,经整理后识别出项目直埋管道泄漏风险危害因素3个方面的清单,分别是管道设备自身因素、管道运行环境因素和管道运行管理因素。3个方面的清单列为14个科目,分解为50个具体因素。项目管道分段后,选取输送段管道为例进行项目直埋管道泄漏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主要是2个方面的分析,一是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危害因素进行权重排序;二是应用专家调查法确定各危害因素导致管道泄漏的可能性和危害后果两方面的等级后,风险评估矩阵合成得出各危害因素所处的管道泄漏风险区域等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项目管道泄漏总体风险,结果为“中”风险等级。3个方面的风险因素中,“管道运行环境”评价为“高”风险等级,“管道设备自身”评价为“中”风险等级,“管道运行管理”评价为“低”风险等级。14个科目的因素中,“自然环境影响”,“介质工况差”,“运行误操作”共3个科目评价为“高”风险等级;“沟槽缺陷”,“安装缺陷”,“保温补口缺陷”,“水质监管不到位”共4个科目评价为“中”风险等级;其它的7个科目评价为“低”风险等级。对研究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联系项目实际情况,按照预先设定的风险处置原则,按层次,分因素,重点对中高风险因素提出了风险处置措施建议。本文中图13幅,表21个,参考文献57篇。
张孝中,郑憬文,蒋崎[5](2020)在《高校供水管网渗漏监测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提高高校供水管网渗漏监测效率,文章分析了渗漏监测技术,讨论了高校在渗漏控制方面图纸、消防系统、定性与定量监测、管网改造的重点问题,结合中国药科大学渗漏监测案例及效果,提出了渗漏监测的建议,以期为高校渗漏的监测管理提供参考。
米瑞鹏[6](2020)在《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内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11月住建部提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相关文件,为更加系统地完善城市安全体系,为城市排水系统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技术方向,为城市的内涝问题的解决提出策略。2015年4月,以迁安、西咸新区为首的16个城市入选首批试点名单。本文基于对国外海绵城市规划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及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分析,得出不同城市需求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从而指导国内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包含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本研究采用复杂系统求解的思路,设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实证分析”的研究框架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对于国际上关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进了综述研究,对问题进行聚焦,逐步深入的剖析。明确了不同城市需求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法,为城市需求类型的划分和规划建设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首先是对国外海绵城市的规划案例比较分析,得出对于国内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其次是对国内试点海绵城市的“海绵体”建设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筛选出研究对象,对筛选出的试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与策略。(3)通过对国内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总结出6种不同城市需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类型:以池州为代表皖南平原型亚热带中小城市、以济南市为代表的的北方山区-平原温带季风型城市、以厦门市为代表的滨海型亚热带海洋城市、以南宁市为代表的南部多类型地貌的亚热带城市、以遂宁市为代表的西南部盆地丘陵型亚热带城市、以重庆市为代表的山地型亚热带城市。(4)对前面筛选分析出来的6个试点海绵城市的规划概况以及海绵城市规划思路、规划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各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以及每个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特点,针对每种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侧重点进行针对性的提出其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参考性策略。为今后同需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5)通过上述得出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对信阳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的类型,提出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限制因素,得出信阳市及信阳市同种需求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
王妲[7](2019)在《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用水合理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供水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供水行业也面临了很多问题,而水资源是否满足水厂用水需求是水厂建设必备条件之一,如何对水厂的取用水做出合理性分析值得探讨研究。本文以德兴市为例,对德兴市新建供水工程的取用水进行合理性分析。德兴市现状地区的供水存在水厂供水能力不足、供水水源保证率偏低、水源水质不优等问题,源水水质受到农村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日益严重,为解决德兴市的供水紧张局势,让规划区居民喝上水量、水质均得到保障的饮用水,德兴市计划新建润泉水厂,该水厂近期设计供水规模为8×104m3/d,远期设计供水规模为12×104m3/d。经过对厂址及取水地点进行了实地查勘,收集区域自然地理、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区域供用水情况、河道水文等有关资料,通过对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水口位置的合理性分析、对取水水源的来水量及水质进行的分析计算、对该工程供水区域内的用水量及可供水量进行的定量分析,对规划年该区域总需水量及用水水平进行的分析预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取水合理性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水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水功能区划的要求,符合水量分配的要求,符合德兴市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的要求。本项目取水口位置合理,可供水量在上游双溪水库的合理调度下能够完全满足95%的水源供水保证率。因此。本项目以盘石山水库为取水水源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本项目取水合理。(2)用水合理性规划年该供水工程最高日总需水量为11.84万m3/d,低于12万m3/d的水厂设计规模;供水范围内城市综合用水指标为200L/人.d,略低于《江西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额》(DB36/T419-2011)中等城市的指标210-260L/人.d。因此,该供水工程用水量合理。(3)取水影响和退水影响该工程取水对盘石山水库河段水文情势及区域水资源有一定影响,对盘石山水库及坝址以下流域其他用户取用水有一定影响,耗水对区域水资源影响较小;该项目退水对区域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很小,对其他取水户基本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唐鹏翔[8](2019)在《阀门协同泵站联调联控的压力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适的供水管网压力能够在满足服务水压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背景漏失与爆管的发生。压力管理成为供水行业认可的降低漏失的最有效措施,对供水企业有着重要意义。针对目前供水管网中采用减压阀减压或者泵站控制等单一措施调控压力无法最大程度地降低压力的问题,本文在优化压力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阀门协同泵站调控的压力优化模型,旨在使管网压力最小化。(1)供水管网压力分区方法的研究:城市供水管网起端到末端压力变化会呈现分层现象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利用压力相似性这一原则,结合管网拓扑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广度优先搜索邻居聚类算法的压力分区方法:首先,将节点的自由水压、X坐标和Y坐标这三个参数进行节点相异度的计算,依次搜索各个节点的邻居点,把相异度类似的节点划为一类,直到完成所有节点的聚类;其次,将聚类结果结合DMA分区、管理分区和管网拓扑结构得到分区方案;最后,关闭各分区之间的边界阀,利用水力模型进行模拟计算,以节点压力是否满足供水服务水平来判断方案是否可行。(2)阀门协同泵站调控的压力优化模型的建立:首先,在进行了压力分区之后,在分区入口处设置减压阀;然后,以供水管网压力最小化为目标,以减压阀阀后压力和变速泵的转速比为决策变量,以压力驱动型水力模型、节点服务水平为约束条件,由此建立阀门协同泵站调控的压力优化模型,并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3)压力优化模型的应用研究:以南方某城市HX开发区供水管网为例进行压力分区,并实施阀门协同泵站调控技术以降低管网压力。调控后管网平均压力下降了10.4%,管网漏失率从15.01%降到11.8%。这表明,阀门协同泵站调控的压力优化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供水管网的压力管理中。
储子慧[9](2019)在《基于水力模型的供水管网漏损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公共设施中,城市供水系统具有极高地位。城市供水系统有利于保障城市建设及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社会文明与安全,还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当前我国各大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于管道铺设年限相对较长、管道材料使用不合理、管外岩土对地下水管产生作用力、管道周边地下工程建设等问题的存在,引起供水管网发生泄漏,产生漏损,甚至导致供水管网破裂、地基中空、地面下沉等现象时有发生。管网漏损可以转化为节点需水量急剧增加,使得节点流量突然增大。将已产生漏损管网的压力值转化为压力变化曲线,通过压力变化曲线对管网的漏损状态作出具体评价,对漏损位置进行定位与研究。建立供水管网漏损定位模型,当监测系统新收集的压力监测值和水力模型模拟值偏差过大时,可发出管网漏损预警,通过优化方法对压力监测值和压力模拟值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根据监测值与模拟值的差异来反推漏损信息,进行漏损定位。首先将基础数据导入到EPANET软件中建立拓扑结构,通过节点方程、压降方程、环方程进行数据计算,构建水力模型。借助监测点实测值和模型模拟值对比,对水力模型进行校核。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水力模型能够真实准确的体现实际管网运行状况,能够通过其进行管网漏损现状分析。通过EPANET模拟软件构建出H市北城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利用供水公司用户数据库结合现场实测将用户用水规律相似程度高的归成一类。该城区用户类型可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商业服务用水、工业生产用水、行政服务用水和特殊用水五类。选取各分类里的典型用户进行用水量现场实测,通过曲线拟合得到各类用水用户一天内的用水量变化规律曲线。考虑海曾-威廉系数对供水管道的过水能力的影响,通过现场实测,选取了北城区不同管径大小、不同管道材料、不同铺设年限的管道,利用四点测压法测定管道海曾-威廉系数,并结合其他城市的C值,拟合出主要管道材料的C值与铺设年限的关系函数。在供水管网系统中若某管道发生漏损现象,则该管段发生漏损处的漏损点相对压力会产生急剧改变,严重影响管网的正常运行状况。压力是能够体现管网实时运行质量的重要参数,管网产生泄漏的同时,各管段的压力也发生变化,导致漏损点上游水力分配关系、下游水力分配关系都发生变化,导致其他节点的压力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通过对管网日常运行和产生渗漏时两种工况进行模拟,采取基于优化分析的方法对漏损点进行定位。
单黎明[10](2019)在《北方某旗县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建立与漏损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在大力建设智慧城市的号召下,智慧水务的概念应运而生,以水力模型为核心搭建统一的管理系统即智慧水务系统,既能及时感知监测数据,准确模拟出管网当中的水力状况,又能判断及定位一些突发性的工况;既能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提高管网调度效率,又能科学合理地分配水资源,优化管网压力调配,提高水务运营管理水平;所以开展智慧水务系统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中的研究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次研究依托北方某旗县智慧水务系统平台建设项目,选择其中的一个独立片区(J区)作为研究对象,由于J区内营收系统、GIS系统及SCADA系统尚未建立,且现运行供水管网未经过科学规划,从而导致供水管网管控水平偏低,漏损率达30%,远超国家标准,浪费大量水资源的同时也损坏供水设施,成为该自来水公司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结合J区实际情况,通过收集J区供水管网中管长、管径、管材等关键数据,建立基于流量的供水管网水力模型,通过管网中布设的实际压力监测点的校核,使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模拟精度满足校核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利用校核完成的水力模型对J区开展漏损控制研究,从而达到降低管网漏损率,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度。本论文的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经过现场实测与调研,得到J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关键数据,依据此数据建立J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并对原有管网进行简化。(2)分析压力监测点回传数据,对初步建立的水力模型进行校核,校核结果满足国内外水力模型压力校核标准。(3)利用校核完成的J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对J区现运行工况进行模拟,开展基于夜间最小流的漏水分析及减压阀优化设置等研究;通过Kmeans聚类法结合节点漏损概率优化布置水压监测点,及基于一次二阶矩法分析监测点的波动范围,确定波动临界值;采用优化出流短管模型和Emitters构件进行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渗漏与爆管模拟,并结合BP神经网络建立供水管网漏损点预测模型。通过开展以上基于J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的研究,目的是降低J区供水管网漏损率及提供科学的管网运行和调度方案,同时在新增压力监测点时提出科学的指导,实现供水管网漏损预警,并依据漏损点预测模型可辅助确定漏损发生位置,实现漏损点准确定位。
二、中小城市供水管网渗漏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城市供水管网渗漏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博弈论和灰色模型的高校节水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
2.1 灰色关联度法 |
2.2 灰色预测模型 |
2.3 博弈论 |
2.4 逐步回归分析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用水量预测 |
3.1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用水要素分析 |
3.2 GM(1,1)灰色预测模型构建 |
3.2.1 参数选取与分析 |
3.2.2 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
3.3 模型预测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博弈论的高校节水管理研究 |
4.1 高校与学生节水行为博弈模型 |
4.1.1 模型假设及变量确定 |
4.1.2 博弈模型构建 |
4.1.3 博弈模型分析 |
4.2 基于博弈论的学生用水行为分析——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 |
4.2.1 调查问卷情况 |
4.2.2 高校节水策略 |
4.3 基于博弈论的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分析 |
4.3.1 合同节水管理假设 |
4.3.2 合同节水管理模型构建及分析 |
4.4 实例分析 |
4.4.1 参数确定 |
4.4.2 模型赋值计算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节水管控平台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2 DMA分区管理 |
5.2.1 DMA分区管理 |
5.2.2 DMA分区划分原则 |
5.3 框架设计 |
5.3.1 平台架构 |
5.3.2 体系结构 |
5.4 功能模块 |
5.5 服务设计 |
5.5.1 基于DMA技术的地下管网管理 |
5.5.2 用水量预测功能设计 |
5.5.3 节水管控博弈分析功能设计 |
5.5.4 系统管理服务设计 |
5.5.5 应急管理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2)基于水力模型的抚宁区供水管网的建立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供水管网建模软件及水力计算方法 |
2.1 供水管网建模软件选择 |
2.1.1 建模软件基本功能介绍 |
2.1.2 建模软件比较选择 |
2.1.3 抚宁区供水管网建模软件选择 |
2.2 水力计算方法 |
2.2.1 连续性方程 |
2.2.2 能量守恒方程 |
2.2.3 水头损失方程 |
2.2.4 梯度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项目区域自然条件 |
3.1 城市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行政区划 |
3.1.3 人口规模 |
3.1.4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3.2 项目区自然条件 |
3.2.1 地形地貌 |
3.2.2 河流水系 |
3.2.3 水文 |
3.2.4 地质 |
3.3 城市供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1 抚宁区现状 |
3.3.2 水厂现状 |
3.3.3 管网现状 |
3.4 城市总体规划及给水专项规划摘要 |
3.4.1 《抚宁县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 年)》 |
3.4.2 《河北抚宁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6-2030 年)》 |
3.5 需水量预测及供需水量平衡 |
3.5.1 规划水平年 |
3.5.2 供水范围和供水对象 |
3.5.3 现状用水量 |
3.5.4 供水范围需水量预测 |
3.5.5 供需平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抚宁区供水管网工程设计 |
4.1 设计目标 |
4.1.1 水量目标 |
4.1.2 水质目标 |
4.1.3 水压目标 |
4.2 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 |
4.2.1 工程内容 |
4.2.2 建设规模 |
4.3 配水工程设计 |
4.3.1 配水管网布置原则 |
4.3.2 配水管网水力计算 |
4.3.3 管材要求 |
4.3.4 管道附件 |
4.3.5 水表及水表井 |
4.3.6 管道施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应用 |
5.1 现状管网运行工况分析 |
5.1.1 抚宁区供水管网模型建立 |
5.1.2 最高日最大时工况模拟 |
5.1.3 爆管事故校核 |
5.1.4 消防事故校核 |
5.2 管网优化改造方案制定及方案模拟 |
5.2.1 方案一模拟及分析 |
5.2.2 方案二模拟及分析 |
5.3 改造方案比选 |
5.3.1 管网节点水压改造评价 |
5.3.2 管网管段改造评价 |
5.3.3 爆管事故校核评价 |
5.3.4 消防事故改造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1.抚宁区配水管网规划设计图 |
2.配水管网与热力管网对照图 |
3.中心城区、开发区关键点位布置图 |
4.新旧给水管网对比图 |
5.城区给水干管方案一 |
6.城区给水干管方案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城市供水管网DMA漏失及其客观原因 |
1.1.2 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原理及内容 |
1.3.2 M区DMA调压单点漏失现场定位实验 |
1.3.3 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算例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
1.3.4 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软件应用研究 |
第2章 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微观模型的构建和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城市供水管网DMA分区 |
2.2.1 供水管网DMA分区概述 |
2.2.2 供水管网DMA分区原则 |
2.3 城市供水管网DMA微观模型的建立 |
2.3.1 供水管网DMA传统静态水力模型 |
2.3.2 供水管网DMA压力驱动模型应用分析 |
2.4 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测压点的优化布置 |
2.4.1 基于管网DMA节点压力敏感矩阵的模糊分析 |
2.4.2 基于聚类分析的管网DMA节点组的确定 |
2.4.3 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测压点位置的确定 |
2.5 供水管网DMA测压点间连接方式的确定 |
2.5.1 基于图论的管网DMA搜索遍历 |
2.5.2 基于深度优先算法的测压点间连接方式的确定 |
2.6 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可疑测压点的确定 |
2.6.1 管网DMA现场调压实验 |
2.6.2 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模型的目标函数与假设 |
2.7 供水管网DMA测压点对应区域点的确定 |
2.7.1 节点敏感矩阵法 |
2.7.2 最小水头损失法 |
2.7.3 节点敏感矩阵和最小水头损失法 |
2.8 供水管网DMA漏失水量的估计 |
2.8.1 基于曲线拟合的管网DMA漏失水量估计 |
2.9 供水管网DMA漏失点的精确定位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M区DMA调压单点漏失定位现场实验 |
3.1 引言 |
3.2 M区DMA调压单点漏失定位准备部分 |
3.3 M区DMA单点漏失定位减压实验 |
3.3.1 减压实验之实验内容 |
3.3.2 减压实验之实验数据及分析 |
3.3.3 减压实验之实验结论 |
3.4 M区DMA单点漏失定位调压实验 |
3.4.1 调压实验之实验内容 |
3.4.2 调压实验之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及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算例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引言 |
4.2 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模拟方法及条件 |
4.2.1 算例管网DMA的选择 |
4.2.2 算例管网漏失模拟指数模型 |
4.2.3 算例管网测压点的优化布置 |
4.3 供水管网DMA调压单点漏失定位模拟验证 |
4.4 供水管网DMA调压单点漏失定位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4.1 调压范围对算例管网漏失定位效果的影响 |
4.4.2 漏失水量对算例管网漏失定位效果的影响 |
4.5 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多漏失定位模拟验证 |
4.5.1 最大流量通路 |
4.5.2 基于Dijkstra算法的通路确定 |
4.5.3 算例管网(环状)DMA调压多漏失定位模拟 |
4.6 供水管网DMA调压多漏失定位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6.1 漏失水量对算例管网多漏失定位效果的影响 |
4.6.2 漏失点数目对算例管网漏失定位效果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软件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系统概述 |
5.2.1 调压漏失定位软件需求分析 |
5.2.2 调压漏失定位软件系统组成及环境 |
5.2.3 调压漏失定位系统流程简图 |
5.3 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
5.3.1 调压漏失定位软件架构简述 |
5.3.2 调压漏失定位软件准备模块 |
5.3.3 调压漏失定位软件数据处理模块 |
5.3.4 调压漏失定位软件定位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表格附录 |
附录二 :部分程序附录 |
1.M区DMA调压漏失定位程序 |
2.M区DMA数据分析程序 |
3.算例管网测压点的优化布置和区域点的确定程序 |
4.算例管网单漏失精确定位程序 |
5.算例管网多漏失定位最大流量通路的确定程序 |
6.算例管网多漏失定位漏失水量的估计程序 |
7.算例管网多漏失精确定位程序 |
8.算例管网多漏失定位三个测压热点漏失水量的估计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某集中供暖项目直埋管道泄漏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燃气管道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城市供水管道以及市政管线综合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集中供热项目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论文各章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1.1 管道风险 |
2.1.2 管道风险评估 |
2.1.3 管道风险评估技术 |
2.2 直埋供暖管道工程建造及运行 |
2.2.1 直埋供暖管道工程组成 |
2.2.2 直埋供暖管道工程安装 |
2.2.3 直埋供暖管道工程运行 |
3 项目直埋管道泄漏风险识别 |
3.1 项目情况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3.1.2 项目运行危害事件 |
3.2 项目管道泄漏危害因素识别 |
3.2.1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管道泄漏危害因素识别 |
3.2.2 项目管道泄漏危害因素整理分类 |
4 项目直埋管道泄漏风险分析 |
4.1 项目管道分段及研究对象选取 |
4.2 管道泄漏危害因素权重的确定 |
4.2.1 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
4.2.2 判断矩阵的建立 |
4.2.3 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3 管道泄漏风险的专家评判 |
4.3.1 专家调查确定风险等级 |
4.3.2 风险等级的矩阵合成 |
5 项目直埋管道泄漏风险评价 |
5.1 管道泄漏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5.1.1 因素集和评判集的确定 |
5.1.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过程 |
5.2 管道泄漏风险处置措施建议 |
5.2.1 管道泄漏风险处置原则 |
5.2.2 研究结果分析及风险处置措施建议 |
6 结论 |
6.1 论文的总结 |
6.2 论文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管道泄漏危害因素相对重要性调查 |
附录 B 管道泄漏危害因素风险等级调查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高校供水管网渗漏监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校漏损率大的原因分析 |
1.1 管网建设质量 |
1.2 漏损监测不及时 |
1.3 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
2 常用漏损监测技术 |
2.1 被动检漏法 |
2.2 听音法 |
2.3 探地雷达法 |
2.4 相关分析检漏法 |
2.5 区域检漏法 |
3 渗漏监测常见问题分析讨论 |
3.1 图纸资料的共性问题 |
3.2 消防系统的渗漏问题 |
3.3 定性和定量的渗漏监测 |
3.4 老旧管网的更新 |
4 渗漏监测实例及效果 |
5 建议与结论 |
(6)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内涝灾害频繁发生 |
1.1.2 政策导向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海绵城市研究综述 |
2.1 海绵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
2.1.1 海绵城市的研究进展 |
2.1.2 海绵城市的概念内涵 |
2.1.3 海绵城市中的相关概念研究 |
2.2 海绵城市的实践体系综述 |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
2.2.2 低影响开发模式(LID) |
2.2.3 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 |
2.2.4 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 |
2.2.5 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 |
2.3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
3.1 国外海绵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
3.1.1 纽约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
3.1.2 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案例 |
3.1.3 美国高点社区的《低影响开发规划》 |
3.1.4 新加坡的ABC计划 |
3.1.5 国外海绵城市规划经验借鉴 |
3.2 国内试点海绵城市“海绵体”建设现状评估 |
3.2.1 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的区域分布 |
3.2.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
3.2.3 权重确立和系数计算 |
3.2.4 筛选分析 |
3.3 国内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评价分析 |
3.3.1 评价模型的确定 |
3.3.2 建设评价的实证分析 |
3.3.3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横向比较 |
3.3.4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分析 |
4.1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比较分析 |
4.1.1 区位概况分析 |
4.1.2 地形地貌比较分析 |
4.1.3 气候气象比较分析 |
4.1.4 水文条件比较分析 |
4.1.5 城市下垫面比较分析 |
4.1.6 经济社会特征比较分析 |
4.2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分析 |
4.2.1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求分析 |
4.2.2 试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概况及思路分析 |
4.3 不同城市需求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分析 |
4.3.1 皖南平原型亚热带中小城市 |
4.3.2 北方山区-平原温带季风型城市 |
4.3.3 滨海型亚热带海洋性城市 |
4.3.4 南部多类型地貌的亚热带城市 |
4.3.5 西南部盆地丘陵型亚热带城市 |
4.3.6 山地型亚热带城市 |
4.4 本章小结 |
5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实证分析 |
5.1 信阳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条件分析 |
5.1.1 信阳市概况 |
5.1.2 信阳市城市基础特征分析 |
5.1.3 信阳市经济社会特征分析 |
5.2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现状条件分析 |
5.2.1 海绵城市现状问题识别 |
5.2.2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 |
5.2.3 海绵城市建设的限制因素 |
5.3 信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 |
5.3.1 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
5.3.2 信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策略分析 |
5.3.3 信阳市海绵化设计指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用水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资源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水资源现状 |
1.3 国内外供水工程状况比较 |
1.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情况 |
2.2 河流水系与水利工程 |
2.3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
2.4 项目概况 |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取水合理性分析 |
3.1 取水口位置合理性分析 |
3.2 取水水源来水量分析 |
3.3 用水量及可供水量分析 |
3.4 水资源质量评价 |
3.5 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
第四章 用水合理性分析 |
4.1 用水环节分析 |
4.2 节水潜力分析 |
4.3 节水措施与管理 |
第五章 退水方案及影响 |
5.1 退水方案 |
5.2 退水影响 |
第六章 影响补偿和水资源保护措施 |
6.1 影响补偿 |
6.2 水资源及生态保护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阀门协同泵站联调联控的压力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状况 |
1.1.2 我国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现状 |
1.1.3 供水管网压力管理技术 |
1.2 供水管网压力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压力分区方法 |
1.2.2 减压阀调控压力 |
1.2.3 泵站调控压力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BFSN算法的供水管网压力分区 |
2.1 概述 |
2.2 BFSN算法 |
2.2.1 聚类分析概述 |
2.2.2 BFSN算法简介 |
2.3 基于BFSN算法的压力分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阀门协同泵站调控的压力优化模型 |
3.1 阀门协同泵站调控压力简介 |
3.2 阀门协同泵站调控压力原理 |
3.2.1 泵站调控原理 |
3.2.2 阀门调控原理 |
3.3 阀门协同泵站调控的压力优化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4 阀门协同泵站调控的压力优化模型的求解 |
3.4.1 粒子群算法简介 |
3.4.2 模型的求解 |
3.5 压力管理方案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阀门协同泵站调控在实际管网中的应用 |
4.1 供水管网基本情况 |
4.2 管网压力分区 |
4.3 泵站调节单一措施控制压力 |
4.4 减压阀减压单一控制压力 |
4.5 阀门协同泵站优化调控压力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1(BFSN聚类分区部分编程代码) |
附录 B.2(阀门协同泵站调控的压力优化模型求解部分编程代码) |
(9)基于水力模型的供水管网漏损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水资源现状 |
1.1.2 供水管网漏损现状 |
1.1.3 供水管网漏损研究的意义 |
1.2 管网漏损概念及内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从硬件方面进行供水管网漏损控制 |
1.3.2 从软件方面进行供水管网漏损控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建模理论及建模基础数据模拟分析 |
2.1 水力模型基本理论 |
2.1.1 管网水力建模的目的 |
2.1.2 水力模型构建基本理论 |
2.2 供水管网系统现状分析 |
2.2.1 城市供水管网总体布局 |
2.2.2 拓扑结构模拟及管网简化 |
2.3 监测系统及监测点动态数据变化规律 |
2.3.1 H市监测系统 |
2.3.2 节点流量分配方法 |
2.3.3 流量变化测定 |
2.3.4 流量测定结果 |
2.4 用户需水量变化规律测定 |
2.4.1 用水用户分类 |
2.4.2 用水量测定结果 |
2.4.3 用水量变化规律曲线拟合 |
2.5 管道阻力系数测定 |
2.5.1 管道阻力系数测定方法 |
2.5.2 实测数据结果和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构建 |
3.1 供水管网建模软件 |
3.2 管网建模基础数据收集与整理 |
3.2.1 供水管网基本属性数据 |
3.2.2 运行与监测数据 |
3.2.3 实测数据 |
3.3 建模数据模型导入 |
3.3.1 管网拓扑结构导入 |
3.3.2 管网基本属性数据导入 |
3.3.3 实测数据导入 |
3.4 建立供水管网水力模型 |
3.4.1 节点流量计算及校正 |
3.4.2 建立水力模型 |
3.5 模型校核 |
3.5.1 模型校核标准 |
3.5.2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校核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水管网漏损定位研究 |
4.1 漏损供水管网水力特性研究 |
4.1.1 管网运行现状分析 |
4.1.2 渗漏量计算 |
4.2 基于水力模型的管网漏损水力模拟 |
4.2.1 漏损水力模拟原理 |
4.2.2 案例分析 |
4.3 基于优化分析的管网漏损定位研究 |
4.3.1 供水管网漏损预警 |
4.3.2 构建目标函数 |
4.4 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北方某旗县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建立与漏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供水管网漏损原因 |
1.1.2 供水管网漏损防治措施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现阶段研究存在问题及不足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供水管网建模理论分析 |
2.1 建模软件比选 |
2.1.1 建模软件比较 |
2.1.2 建模流程 |
2.2 水力模拟原理 |
2.2.1 节点流量方程 |
2.2.2 管段压降方程 |
2.2.3 管道能量方程 |
2.3 建立水力模型数据库 |
2.3.1 管网属性数据库 |
2.3.2 运行与监测数据库 |
2.3.3 实测数据库 |
2.4 小结 |
第三章 J区供水管网模型建立与校核 |
3.1 J区概述 |
3.1.1 J区供水现状 |
3.1.2 J区供水管网情况 |
3.1.3 J区存在问题 |
3.2 J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建立 |
3.2.1 建模数据分析与整理 |
3.2.2 供水管网拓扑结构确定 |
3.2.3 供水管网摩阻系数确定 |
3.2.4 供水管网节点水量分配 |
3.3 J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校核 |
3.3.1 水力模型校核方法 |
3.3.2 水力模型校核标准 |
3.3.3 J区供水管网模型校核 |
3.4 小结 |
第四章 J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应用 |
4.1 J区现状运行工况分析 |
4.1.1 J区供水管网现状压力分布 |
4.1.2 J区供水管网现状流速分布 |
4.1.3 J区漏水分析 |
4.1.4 J区减压阀优化分析 |
4.2 J区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 |
4.2.1 压力敏感度矩阵的计算 |
4.2.2 Kmeans聚类法 |
4.2.3 节点漏损概率计算 |
4.2.4 J区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 |
4.3 J区供水管网漏损预警 |
4.3.1 基于一次二阶矩法分析参数变化范围 |
4.3.2 J区供水管网漏损预警 |
4.4 J区供水管网渗漏与爆管模拟 |
4.4.1 基于优化出流短管模型实现管网渗漏与爆管模拟 |
4.4.2 基于Emitters构件实现管网渗漏与爆管模拟 |
4.4.3 J区供水管网渗漏与爆管模拟 |
4.5 J区供水管网漏损定位 |
4.5.1 BP神经网络概述 |
4.5.2 BP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
4.5.3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J区供水管网漏损定位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四、中小城市供水管网渗漏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博弈论和灰色模型的高校节水研究与应用[D]. 李志会.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基于水力模型的抚宁区供水管网的建立及优化设计研究[D]. 孙杨. 河北科技大学, 2021(02)
- [3]城市供水管网DMA调压漏失定位研究[D]. 段博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某集中供暖项目直埋管道泄漏风险评估研究[D]. 王雪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高校供水管网渗漏监测管理研究[J]. 张孝中,郑憬文,蒋崎. 江苏科技信息, 2020(15)
- [6]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 米瑞鹏.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德兴润泉供水工程取用水合理性分析[D]. 王妲. 南昌大学, 2019(02)
- [8]阀门协同泵站联调联控的压力管理技术研究[D]. 唐鹏翔. 湖南大学, 2019(07)
- [9]基于水力模型的供水管网漏损定位研究[D]. 储子慧. 安徽建筑大学, 2019(08)
- [10]北方某旗县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建立与漏损控制研究[D]. 单黎明. 内蒙古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