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音乐可改善心脏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刘胜男[1](2021)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肺康复方案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制定肺康复(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R)方案,探讨基于SDT的肺康复方案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CRDs)患者的呼吸困难、生活质量、锻炼心理需求和锻炼行为调节以及康复依从性的影响,为临床完善肺康复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从长春市5所社区中根据纳排标准确定56名C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8人。干预组实施为期12周的基于SDT的肺康复干预,对照组维持原有生活方式。在干预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锻炼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量表(PNSE)、锻炼行为调节量表-2(BREQ-2)对研究对象进行基线评估,干预12周后使用mMRC、SGRQ、PNSE、BREQ-2和康复依从性记录表进行效果评估。使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最终共有50人完成本研究,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5人。干预组COPD、哮喘、支气管扩张患者分别有10人(40%)、9人(36%)、6人(24%);对照组分别有9人(36%)、9人(36%)、7人(28%)。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医保类型、月收入、居住情况、吸烟情况、病程和合并症等一般人口学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2.组间比较(1)康复依从性:在12周的干预后,干预组中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的患者分别有12人(48%)、9人(36%)、4人(16%),对照组则分别有6人(24%)、8人(32%)、11人(44%)。干预组的肺康复依从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呼吸困难:干预前对两组研究对象的mMRC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干预组CRDs患者与对照组相比,mMRC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生活质量:干预前对两组患者的SGRQ总分、呼吸症状、活动受限以及疾病影响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总分、活动受限以及疾病影响有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呼吸症状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4)锻炼心理需求与行为调节:干预前对两组患者的锻炼基本心理需求以及锻炼行为调节的总分、各维度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基本心理需求总分、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归属需求则没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锻炼行为调节的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内部动机和总分的改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无动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比较(1)呼吸困难:将干预组干预前后的mMRC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得分降低,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患者的呼吸困难也有显着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质量:与干预前相比,干预12周后干预组患者SGRQ的总分、呼吸症状、活动受限以及疾病影响得分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患者的总分、呼吸症状、活动受限有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锻炼心理需求与行为调节:在经过12周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的锻炼心理需求中的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归属需求以及总分和锻炼行为调节的无动机、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内部动机和总分都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对照组在12周干预后锻炼心理需求和锻炼行为调节的总分以及各维度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更能减轻CRDs患者的呼吸困难。2.干预组可改善SGRQ的各个维度和总分,对照组也可改善呼吸症状、活动受限和总分,干预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更高于对照组。3.基于SDT的肺康复方案能够满足CRDs患者的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显着调节患者的行为动机,促使患者锻炼动机内化。4.基于SDT的肺康复方案对CRDs患者的依从性具有积极作用,在满足患者的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后,能够促进患者坚持康复训练。
唐慧峰[2](2021)在《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对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即实施情绪放松疗法联合功能锻炼,对患者心境状态、穿刺点出血、术后术侧肢体疼痛、肿胀等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选自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拟行PCI手术的患者,最终纳入满足标准的患者246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123例、试验组123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干预措施:术前1天开始实施情绪放松疗法,每1h完成1次,共6次;术中完成1次情绪放松疗法;术后实施情绪放松疗法联合功能锻炼,每1h完成1次,至术后8h解除止血器结束,共完成8次。别于术前1天实施干预前、术后8h干预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简明心境状态量表得分;术后2h、4h、6h、8h记录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术侧肢体疼痛得分情况、疼痛程度、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肿胀程度。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最终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228例干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职业、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医保类型、合并的慢性病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量、手指周径之和、术中手术时长、肝素使用剂量、术后止血器初始压力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6h、8h穿刺点出血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6h、8h术侧肢体疼痛情况、疼痛程度、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肿胀程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情况、疼痛程度、肿胀情况、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前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愤怒-敌意、疲乏-惰性、有力-好动3个维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焦虑、抑郁-沮丧、困惑-迷茫3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围手术期干预措施不会导致术后穿刺点出血或血压波动;可缓解术后术侧肢体疼痛、肿胀情况,降低疼痛和肿胀程度;改善心境状态,促进情绪稳定;利于术后康复。
岑梅,袁丹丹,金铭,刘雪莲,尚伟伟[3](2021)在《心脏康复运动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阶段延伸的个性化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运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再住院率。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6MWT距离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ADL量表的躯体生活自理和工具性生活自理维度得分比干预前明显下降,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6个月内再住院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阶段延伸的个性化心脏康复运动方案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吕娅宁[4](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我国慢性心力衰竭防治现状;挖掘中医药物、非药物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中的价值,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作用及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依据;为本地区慢性心衰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门诊及住院的CHF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规范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不同的管理方案。住院期间的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疾病管理,包括心衰的基础知识、如何进行症状监控、药物治疗方案及依从性、饮食及运动指导、心理和精神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督促患者按时规范服药、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等)、定期门诊随诊,以及其他基础病和合并症的控制。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给予中医药物和非药物管理,教患者简单养生保健技能和方法,包括足浴、艾灸、穴位贴敷、药膳推荐、中医特色运动(太极拳)等。出院后管理:采取定期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出院后第3、6、9、12月各随访一次,随访时参照指南及Duffy设计的《标准电话随访手稿》对基础病防治情况、生活习惯、饮食、运动、心理等5个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指导及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明尼苏达生活质量(MLHFQ)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等。结果:管理前后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NYHA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LVEF、NT-pro BNP、MLHFQ评分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再住院次数均较纳入时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随访12个月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在病死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症状、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减少住院次数、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且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更明显,患者获益更多,但短期管理对病死率的影响不明显。
吴冬[5](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张钦钦[6](2020)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的认知水平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基于知信行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比较常规健康教育与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以期为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知识宣教和心脏康复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根据成组设计中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含量估算,确定每组所需研究对象为45例,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自2019年2月至5月在河南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抽取的信封中的数字,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最终纳入对照组41例、干预组43例患者。2.两组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本研究所需量表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生活质量水平、心理状态等,干预组采取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进行指导,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疾病知信行水平、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的改善效果。4.观察指标:量表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广泛性焦虑量表-7项(GAD-7)和健康问卷-9项(PHQ-9)量表得分;实验室数据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LDL-C值、血压值、LVEF值;健康行为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吸烟情况;5.采取EXCEL数据表格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所用统计方法有:统计描述,卡方检验(x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年龄、民族、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及工作情况、家庭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既往病史、冠脉病变情况、置入支架个数等疾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10.473,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SF-36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5.797,P<0.05)。干预组患者尤其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这四个维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4.干预前两组患者GAD-7、PHQ-9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血压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3.852,P<0.05)。结论1.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效果良好,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态度,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经过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患者的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血压情况控制良好,吸烟情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SF-36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提高。3.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量表可以作为衡量患者术后健康教育、疾病认知、行为改善的评价指标。
文秀[7](2020)在《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估量表、房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缺乏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的现状,遵循量表编制的规范化流程,制定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并对该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为临床测评房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科学的测量工具。【方法】(1)以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为理论依据构建量表的初始框架。(2)通过检索国内外房颤自我管理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回顾研究,结合对10名房颤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和对16名函询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形成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预试量表,从房颤门诊和心血管内科病房选取9名(信息量饱和)不同年龄(51~79岁,平均为63.00±7.98岁)、文化程度和职业的房颤患者进行预试验,根据患者的填表反馈结果对预试量表内容进行调整,使量表描述更加清晰、增加量表内容的可理解性,形成初始量表。(3)运用初始量表对160例房颤患者进行调查,将统计结果录入SPSS 23.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运用极端值法、相关系数法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进行量表的条目分析与筛选,形成正式量表。运用Cronbach’sα系数、重测信度法评价正式量表的信度,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评价正式量表的效度。【结果】(1)量表的构建结果:经文献研究后初步形成包含3个维度、20个条目的量表条目池;通过目标人群半结构化访谈补充完善量表内容,增加了4个量表条目,形成包含3个维度、24个条目的量表条目池;对16名函询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后,增加了4个量表条目,形成包含3个维度、28个条目的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预试量表,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31和0.884,专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68和0.216,经卡方检验P<0.01;经9名房颤患者的小样本预试验,调整量表个别条目的语言描述,形成包含3个维度、28个条目的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初始量表;经课题组对量表条目进行分析筛选,共删除6个量表条目,量表维度修改为5个维度,分别为:遵医行为管理、不良嗜好管理、情绪与社交管理、抗凝药物管理、疾病预防与监测管理,最终形成的正式量表共5个维度、22个量表条目。(2)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1,5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56、0.884、0.683、0.810和0.621,说明量表的内在一致性较好。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27,5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23、0.934、0.895、0.838和0.872,总量表及量表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均>0.70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量表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13~1.000,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26,内容效度较好;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值为56.49%,各量表条目在相应的因子上的载荷系数均>0.400且在其它的因子上载荷系数很低,结构效度较好。【结论】本研究遵循量表编制的规范化流程,编制的“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临床评估房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林燕语[8](2020)在《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对年轻人认知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对健康年轻久坐人群的认知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11名20-27岁的身体活动不足的久坐年轻成人(女:6名,男:5名;平均年龄:23.7±2.1岁;BMI:21.65±2.49kg/m2)。本研究为随机交叉实验,干预时长为9小时,将受试者随机分到以下3种实验条件:连续静坐(SIT):连续静坐9小时;步行间断干预(WALK):连续静坐+7次8min/h中等强度的步行;步行结合抗阻运动间断干预(WALK+RE):连续静坐+7次8min/h中等强度的步行结合抗阻运动,步行和抗阻运动相间进行(3次步行间断和4次抗阻运动)。每两个干预实验之间至少间隔5天。在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即刻、次日早上7点进行认知功能测试(Stroop词色试验、Tail Making Test、2-Back分别测量抑制功能、转换功能、工作记忆),统计正确率、反应时和速度-准确度性能指数。使用Polar RS800CX训练心率表监测24h(实验当日8:30-次日8:30)的心率变异性,主要测量运动干预结束后1h(17:08-18:08)、干预结束后5h(17:08-23:00)、夜间睡眠期间(23:30-次日6:20)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指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种干预条件下的24h、睡眠期间、运动干预期结束后5个小时心率变异性的差异;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三种干预条件下认知功能测试和心率变异性随时间变化的组内和组间差异。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检验干预前后(基线干预结束即刻)认知功能变化与心率变异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软件SPSS插件PROCESS进行心率变异性在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影响认知功能中的中介效应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24.0软件,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结果发现,时间因素对认知功能测试部分指标具有显着的主效应,干预方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进一步分析简单效应发现,与基线值相比,WALK干预结束后即刻(P=0.01)和次日7点(P=0.04)的Stroop反应时显着降低,Stroop速度-准确度性能指数显着升高(P=0.01);WALK+RE干预结束后即刻的Stroop反应时显着降低(P=0.042)。2-Back测试中,相对于基线值,WALK+RE的速度-准确度性能指数显着升高(P=0.031)。2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结束后即刻表现为RMSSD、PNN50、HF-nu的显着降低和LF-nu和LF/HF的升高,即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受抑制。然而三种干预结束后5h心率变异性、24h心率变异性和夜间心率变异性都无显着差异。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LF-nu和HF-nu的变化在急性久坐行为间断改善抑制功能的作用中具有显着的中介效应[βLF=-16.81,95%CI(-41.10,-0.65);βHF=-16.86,95%CI(-41.67,-1.04)]。研究结论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能够改善年轻健康久坐人群的抑制功能和工作记忆WALK+RE比WALK能够改善更多的认知功能领域。并且,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会降低干预结束后即刻的心率变异性,而对更长时间的心率变异性和夜间睡眠心率变异性无显着性的影响。心率变异性可以介导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改善抑制功能,建议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后短时的适度副交感神经活动的抑制和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强可能有助于促进认知功能的提高。未来需要增加影像学、血液指标等相关研究以提供更充分的证据和建立机制的支持。
袁丹丹[9](2020)在《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为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分阶段延伸的心脏康复运动干预,探讨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再住院率及心衰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慢性心衰患者开展安全、有效的心脏康复运动及此类患者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8例,常规干预)、干预组(38例,常规干预+心脏康复运动)。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心脏康复运动,根据慢性心衰患者疾病状况及六分钟步行试验评估结果综合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患者根据运动处方开展有计划、个体化的运动,共干预6个月。分别收集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及干预6个月后的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NT-proBNP、生活质量得分、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患者的再住院率及心衰疾病相关知识得分,评价两组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NT-proBNP、生活质量得分、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患者再住院率、心衰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的变化。【结果】1本次研究预设定了76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展过程中流失了7例患者,最后共完成了69例研究对象的全部资料收集,其中干预组35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功能(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NT-proBNP):干预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提高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NT-proBNP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质量:在干预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和身体活动领域、情绪领域、其他领域3个维度评分下降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日常生活能力:在干预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总评分、工具性生活自理评分下降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躯体性生活自理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躯体性生活自理评分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再住院率:在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再住院率较基线时比较有一定的下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再住院率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心衰疾病相关知识水平:干预组基线时,干预3个月、6个月后的心衰疾病相关知识平均分分别是36.5分、48.1分、72.3分;对照组基线时,干预3个月、6个月后的心衰疾病相关知识平均分分别是37.1分、56.6分、72.3分;基线时,两组患者的心衰疾病相关知识得分平均分差异不大,但干预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心衰疾病相关知识得分的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心脏康复运动可提高CHF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功能,提高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对血清NT-proBNP水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短期效果不明显。2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身体活动、情绪及其他领域得分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提示心脏康复运动可提高CHF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3心脏康复运动对日常生活能力总评分、工具性生活自理评分及躯体性生活自理评分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表明心脏康复运动能提高CHF患者日常生活能力。4心脏康复运动过程中的健康宣教可提高CHF患者对心衰疾病及心脏康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可保障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康复疗效。5依据六分钟步行试验、患者自身疾病情况及患者危险分层制定的心脏康复运动处方适用于CHF患者院内院外的康复治疗,安全性、疗效好,经济适用,值得临床中推广。
肖世成[10](2019)在《音乐类型与运动时间对低心肺耐力大学生运动疲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实验收集心率、反应时、下肢肌力、主观体力感觉(RPE)等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在中等强度跑台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音乐和运动时间相匹配的运动方案对运动性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影响的效剂差异,探求中等运动强度下,延长运动时间,有效延缓运动疲劳的辅助音乐类型,继而为改善低心肺耐力大学生在中等强度跑步运动中运动性疲劳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以18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被试内重复测量实验设计,且被试者对实验选定的快节奏流行音乐、快节奏摇滚音乐、快节奏民族音乐三种类型音乐的喜好程度无显着差异,在最大心率60%HRmax运动强度下选取30分钟与40分钟两种运动时间,全部被试按照随机配伍原则,分别完6种60%HRmax强度的时间和音乐配伍的运动方案。采集运动前与运动后即刻心率、下肢肌力、反应时、主观体力感觉;运动后填写锻炼诱导情绪问卷。对各因变量分别进行2*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 ANOVAS)。实验结果:(1)音乐类型与运动时间交互作用方面,两者在各指标地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2)音乐主效应方面,音乐类型对平均身心平静分量表结果影响有差异(P<0.05)。事后检验分析结果显示:6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下,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身心平静低于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身心平静(P<0.05)。且30分钟运动时间的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身心平静分量表结果与40分钟运动时间的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身心平静分量表结果无显着差异(t=0.89,P=0.38);30分钟运动时间的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身心平静分量表结果与40分钟运动时间的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身心平静分量表结果无显着差异(t=0.83,P=0.42);30分钟运动时间的快节奏民族音乐分量表结果的平均身心平静与40分钟运动时间的快节奏民族音乐的平均身心平静分量表结果无显着差异(t=1.12,P=0.28)。音乐类型对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地主效应显着(P<0.01)。事后检验分析结果显示:6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下,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显着低于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P<0.01)。且30分钟运动时间里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与40分钟运动时间里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无显着差异(t=-0.84,P=0.41)。音乐类型对平均生理疲惫分量表结果地主效应显着(P<0.01)。事后检验分析结果显示:6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下,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生理疲惫分量表结果显着高于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生理疲惫分量表结果(P<0.01);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生理疲惫分量表结果显着低于快节奏民族音乐分量表结果(P<0.01)。且30分钟运动时间的快节奏民族音乐的平均生理疲惫分量表结果与40分钟运动时间的快节奏民族音乐的平均生理疲惫无显着差异分量表结果(t=-1.98,P=0.06)。音乐类型对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地主效应显着(P<0.01)。事后检验分析结果显示:6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下,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显着低于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P<0.01);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显着高于快节奏民族音乐的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P<0.01)。且30分钟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与40分钟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无显着差异(t=1.36,P=0.19);30分钟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与40分钟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无显着差异(t=1.51,P=0.15);30分钟快节奏民族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与40分钟快节奏民族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无显着差异(t=1.32,P=0.21)。(3)运动时间主效应方面,运动时间对运动中平均心率主效应显着(P<0.01)。事后检验分析结果显示:6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下,三种类型音乐匹配30分钟运动时间的平均心率显着低于其匹配40分钟运动时间的平均心率(P<0.01)。运动时间对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主效应显着(P<0.01)。事后检验分析结果显示:6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下,三种类型音乐匹配30分钟运动时间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显着低于其匹配40分钟运动时间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P<0.01)。在30分钟运动时间里: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高于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t=2.83,P<0.05)。在40分钟运动感时间里: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显着高于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t=3.48,P<0.01);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显着低于快节奏民族音乐的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t=-4.12,P<0.01)。运动时间对平均活力激发分量表结果主效应显着(P<0.01)。事后检验分析结果显示:6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下,三种类型音乐匹配30分钟运动时间的平均活力激发分量表结果显着高于其匹配40分钟运动时间的平均活力激发分量表结果(P<0.01)。运动时间对平均生理疲惫分量表结果主效应显着(P<0.01);事后检验分析结果显示:6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下,三种类型音乐匹配30分钟运动时间的平均生理疲惫分量表结果显着低于其匹配40分钟运动时间的平均生理疲惫分量表结果(P<0.01)。在40分钟运动时间里,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生理疲惫显着高于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生理疲惫(t=4.26,P<0.01);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生理疲惫显着低于快节奏民族音乐的平均生理疲惫(t=-3.83,P<0.01)。运动时间对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主效应显着(P<0.05);事后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类型音乐匹配30分钟运动时间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高于其匹配40分钟运动时间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P<0.05)。在30分钟运动时间里,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显着低于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t=-3.60,P<0.01);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显着高于快节奏民族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t=3.25,P<0.01)。在40分钟运动时间里,快节奏流行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低于快节奏摇滚音乐的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t=-2.13,P<0.05);快节奏摇滚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高于快节奏民族音乐的平均积极投入分量表结果(t=2.56,P<0.05)。结论:(1)与快节奏流行音乐和快节奏民族音乐相比,在中等运动强度的跑步运动中,匹配快节奏摇滚音乐可以有效的延长跑步时间,延缓跑步运动中锻炼者的主观疲劳感觉的发展,唤醒、激发参与者积极的情绪,促进其积极的参与到运动锻炼中。(2)与运动40分钟相比,中等强度的30分钟跑步运动中匹配快节奏流行音乐,快节奏摇滚音乐,快节奏民族音乐均具有改善唤醒被试者的主观疲劳及主观情绪效果。建议:在中等运动强度跑步运动中,若运动时间超过30分钟,辅以快节奏摇滚音乐,可有效的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
二、听音乐可改善心脏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听音乐可改善心脏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肺康复方案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相关概念 |
1.1.1 肺康复 |
1.1.2 自我决定理论 |
1.1.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1.2 研究背景 |
1.2.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经济负担沉重 |
1.2.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负担重,影响生活质量 |
1.2.3 肺康复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具有积极作用 |
1.2.4 患者的康复依从性较低,降低康复效果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肺康复的研究进展 |
2.1.1 肺康复的概念及发展 |
2.1.2 肺康复在CRDs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
2.1.3 肺康复运动锻炼的形式与内容 |
2.2 SDT在健康领域的应用进展 |
2.2.1 SDT在国外的应用进展 |
2.2.2 SDT在国内的应用进展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1.2 样本量的计算 |
3.1.3 分组方法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设计 |
3.2.2 研究工具 |
3.3 干预方案 |
3.3.1 基于SDT肺康复方案的制定 |
3.3.2 具体干预内容 |
3.3.3 具体方案实施 |
3.4 资料收集与分析 |
3.4.1 资料收集 |
3.4.2 资料分析 |
3.5 质量控制 |
3.6 伦理原则 |
3.7 技术路线图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4.2 一般资料分析 |
4.3 两组基线评估结果 |
4.3.1 干预前两组受试者呼吸困难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
4.3.2 干预前两组受试者锻炼心理需求满足和锻炼行为调节的比较 |
4.4 基于SDT的肺康复对CRDs受试者各观察指标的影响 |
4.4.1 干预后两组受试者依从性的组间比较 |
4.4.2 干预后两组受试者呼吸困难及生活质量的组间比较 |
4.4.3 干预后两组受试者呼吸困难及生活质量的组内比较 |
4.4.4 干预后两组受试者锻炼心理需求满足和锻炼行为调节的组间比较 |
4.4.5 干预后两组受试者锻炼心理需求满足和锻炼行为调节的组内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基于SDT的肺康复方案对CRDs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 |
5.2 基于SDT的肺康复方案对CRDs患者呼吸困难的影响 |
5.3 基于SDT的肺康复方案对CRD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4 基于SDT的肺康复方案对CRDs患者锻炼心理需求和锻炼行为调节的影响 |
5.5 本研究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6.2.1 本研究的创新 |
6.2.2 本研究的不足 |
6.2.3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2.1 国外发展现状 |
2.2 国内发展现状 |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手术入路发展现状 |
4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及影响 |
4.1 穿刺点出血及影响 |
4.2 术侧肢体疼痛及影响 |
4.3 术侧肢体肿胀及影响 |
5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干预现状 |
5.1 术侧手部抬高干预现状 |
5.2 术侧手部功能锻炼干预现状 |
5.2.1 手指操干预现状 |
5.2.2 握力锻炼干预现状 |
5.3 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干预现状 |
5.3.1 中药外敷干预现状 |
5.3.2 穴位按摩干预现状 |
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理变化 |
7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围手术期负性情绪及影响 |
7.1 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 |
7.2 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影响 |
8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现状 |
9 文献小结 |
10 本研究干预方法形成的理论依据 |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临床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入选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脱落病例 |
2.3 样本量计算 |
3 研究方案 |
3.1 对照组研究方案 |
3.1.1 术前护理措施 |
3.1.2 术中护理措施 |
3.1.3 术后护理措施 |
3.2 试验组研究方案 |
3.2.1 干预措施 |
3.2.1.1 情绪放松疗法 |
3.2.1.2 功能锻炼 |
3.2.2 干预时间 |
3.2.3 干预流程 |
3.2.4 注意事项 |
4 评价指标 |
4.1 一般资料(见附录2) |
4.2 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见附录3) |
4.3 术后术侧肢体疼痛情况(见附录4) |
4.4 术后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见附录5) |
4.5 心境状态变化情况(见附录6) |
4.6 安全性指标及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资料收集 |
6.1 资料收集前准备 |
6.2 资料收集方法 |
7 质量控制 |
7.1 样本分组质量控制 |
7.2 手术质量控制 |
7.3 干预质量控制 |
7.4 评价指标测量质量控制 |
7.5 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
8 伦理原则 |
9 技术路线 |
10 研究结果 |
10.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10.2 两组患者干预前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数量对比 |
10.3 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长和肝素使用剂量对比 |
10.4 两组患者桡动脉止血器初始压力值对比 |
10.5 两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对比 |
10.6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疼痛情况对比 |
10.7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疼痛程度对比 |
10.8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手指肿胀情况对比 |
10.9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手指肿胀程度对比 |
10.10 两组患者干预前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 |
10.11 两组患者干预后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 |
10.12 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
10.13 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
2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穿刺点出血的影响 |
3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术侧肢体疼痛的影响 |
4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术侧手指肿胀的影响 |
5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患者心境状态的影响 |
6 围手术期干预过程的探讨 |
6.1 围手术期干预过程安全性的探讨 |
6.2 围手术期干预内容、干预方式、干预时间的探讨 |
7 研究局限性 |
8 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PCI术患者一般资料问卷 |
附录3 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记录表 |
附录4 术后疼痛情况记录表 |
附录 5 术后手指肿胀情况记录表 |
附录 6 简明心境状态量表(Brief Profile Of Mood States,BPOMS) |
附录7 指导手册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概述 |
一、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
1 全球流行病学特点 |
2 我国心衰流行病学 |
二、我国心衰患者药物治疗现状 |
1 “金三角”的使用情况 |
2 新型药物的使用 |
三、中医学对慢性心衰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心衰与五脏及气血阴阳的关系 |
4 辩证分型 |
四、我国慢性心衰疾病管理现状 |
五、中医药在CHF防治中的优势 |
1 未病先防-控制危险因素 |
2 既病防变-稳定病情 |
3 病后防复-促进心脏康复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病例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终止试验标准 |
7 病例脱落与处理 |
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资料采集 |
3 管理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效果评价标准 |
6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1.1 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
1.2 入组时两组患者实验室数据比较 |
1.3 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1.4 入组时两组患者服药情况 |
2 管理后效果评价 |
2.1 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 |
2.2 N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比较 |
2.3 NT-ProBNP比较 |
2.4 LVEF比较 |
2.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6 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比较 |
2.7 MLHFQ比较 |
2.8 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2.9 再住院次数比较 |
2.10 因心衰恶化病死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的管理方案及临床实施效果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
7 小结 |
8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3 小结 |
4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4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
7 小结 |
8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部分 |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
(6)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现状 |
1.1.2 心脏康复的现状 |
1.1.3 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
1.3.1 操作性定义 |
1.3.2 知信行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量计算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纳排标准 |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2.1 干预组 |
2.2.2 对照组 |
2.3 干预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
2.3.1 量表评价指标 |
2.3.2 实验室评价指标 |
2.3.3 健康行为评价指标 |
2.3.4 资料收集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设计阶段 |
2.4.2 研究实施阶段 |
2.4.3 调查结束 |
2.5 伦理原则 |
2.5.1 知情同意原则 |
2.5.2 不伤害原则 |
2.5.3 保密原则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比较 |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得分比较 |
3.2.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2.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2.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量表的得分比较 |
3.3.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3.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比较 |
3.4.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4.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4.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
3.5 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的比较 |
3.5.1 组间比较 |
3.5.2 组内比较 |
3.6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长度的比较 |
3.6.1 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
3.6.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7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血压情况改变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抽烟人数情况改变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 |
4.2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
4.3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焦虑、抑郁的情绪 |
4.4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健康状况 |
4.5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4.6 今后的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一般人口学资料 |
附录C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
附录D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 |
附录E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
附录F 患者健康问卷-9项量表(PHQ-9) |
附录G 患者疾病资料(医护人员填写) |
致谢 |
论文发表及课题基金申请情况 |
(7)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房颤流行病学 |
1.1.2 房颤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理论依据 |
1.4.1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
1.4.2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
1.4.3 自我管理理论(Self-Management Theory) |
1.4.4 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1.5 相关概念 |
1.5.1 房颤 |
1.5.2 自我管理能力 |
1.5.3 疾病医学管理 |
1.5.4 日常生活管理 |
1.5.5 情绪认知管理 |
1.5.6 遵医行为管理 |
1.5.7 不良嗜好管理 |
1.5.8 情绪与社交管理 |
1.5.9 抗凝药物管理 |
1.5.10 疾病预防与监测管理 |
1.6 研究主要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维度及条目池的建立 |
2.1 量表编制策略 |
2.2 量表维度及条目池的建立 |
2.2.1 文献研究 |
2.2.2 半结构化访谈 |
2.3 量表维度及条目池内容 |
第三章 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形成 |
3.1 德尔菲专家函询 |
3.1.1 成立课题小组 |
3.1.2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
3.1.3 函询专家遴选标准 |
3.1.4 实施专家函询 |
3.1.5 条目筛选 |
3.1.6 统计分析 |
3.1.7 结果 |
3.2 小样本预试验 |
3.2.1 预试验方法 |
3.2.2 伦理原则 |
3.2.3 预试验结果 |
第四章 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1 研究对象 |
4.1.1 样本来源 |
4.1.2 纳入标准 |
4.1.3 排除标准 |
4.1.4 剔除标准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工具 |
4.2.2 量表结构及计分方法 |
4.2.3 样本量估算 |
4.2.4 质量控制 |
4.3 伦理原则 |
4.4 资料发放与收集 |
4.5 资料整理 |
4.6 统计学方法 |
4.7 结果统计分析 |
4.7.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4.7.2 量表条目分析与筛选 |
4.7.3 量表的信度分析 |
4.7.4 量表的效度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量表编制的必要性 |
5.2 量表的构思与设计原则 |
5.2.1 量表的构思 |
5.2.2 量表的设计原则 |
5.3 量表条目分析 |
5.3.1 质的分析 |
5.3.2 量的分析 |
5.4 量表的信度评价 |
5.5 量表的效度评价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小结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6.4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研究构建的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维度和条目池 |
附录2 :房颤患者访谈对象基本信息及访谈提纲 |
附录3 :房颤患者半结构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初始维度和条目池 |
附录5 :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6 :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7 :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预试量表 |
附录8 :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初始量表) |
附录9 :房颤患者基本信息登记表 |
附录10 :临床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11 :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正式量表) |
(8)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对年轻人认知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久坐行为与认知功能 |
1.1.1 认知功能的相关概念 |
1.1.2 久坐行为的定义及特征 |
1.1.3 久坐行为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1.2 身体活动与认知功能 |
1.2.1 身体活动定义 |
1.2.2 身体活动对认知功能的益处 |
1.3 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
1.4 心率变异性与久坐、运动、认知功能 |
1.4.1 心率变异性定义 |
1.4.2 心率变异性生理学基础 |
1.4.3 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与常用指标 |
1.4.4 久坐行为与心率变异性 |
1.4.5 运动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1.4.6 心率变异性与认知功能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流程 |
2.2.2 实验干预条件 |
2.2.3 实验测试项目 |
2.3 数据统计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基本特征 |
3.2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认知功能测试结果 |
3.3 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3.3.1 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对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的影响 |
3.3.2 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对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的影响 |
3.3.3 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对睡眠期间心率变异性、24h心率变异性和干预结束后至睡眠前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3.4 认知功能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性以及心率变异性在间断久坐行为影响认知功能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3.4.1 干预前后认知功能变化与心率变异性变化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
3.4.2 心率变异性在久坐行为间断影响认知功能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4 讨论 |
4.1 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4.2 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4.3 研究优势和局限性 |
4.3.1 研究优势 |
4.3.2 研究局限性 |
4.4 未来研究设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心脏康复 |
2.1 心脏康复内涵 |
2.2 心脏康复运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心脏康复运动 |
2.3.1 CHF患者开展心脏康复运动的必要性 |
2.3.2 我国CHF患者开展心脏康复运动的现状及不足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4 评价指标 |
5 资料收集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分析 |
8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干预后资料比较 |
2.1 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 |
2.2 NT-proBNP |
2.3 生活质量 |
2.3.1 生活质量总分 |
2.3.2 身体活动领域 |
2.3.3 情绪领域 |
2.3.4 其他领域 |
2.4 日常生活能力 |
2.4.1 日常生活能力总分 |
2.4.2 工具性生活自理评分 |
2.4.3 躯体性生活自理能力 |
2.5 再住院率 |
2.6 心衰疾病相关知识水平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
1.1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的影响 |
1.2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NT-proBNP的影响 |
2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
4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再住院率的影响 |
5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疾病及心脏康复相关知识水平的影响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音乐类型与运动时间对低心肺耐力大学生运动疲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疲劳与运动疲劳 |
1.2 运动疲劳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方法 |
1.2.1 运动方式对运动疲劳的影响 |
1.2.2 运动强度对运动疲劳的影响 |
1.2.3 运动时间对运动疲劳的影响 |
1.2.4 运动疲劳的监测指标与干预方法 |
1.3 音乐对情绪的影响 |
1.4 音乐对运动疲劳的减缓改善作用 |
1.5 操作性概念陈述 |
1.5.1 运动疲劳 |
1.5.2 音乐类型 |
1.5.3 心肺耐力 |
1.5.4 运动时间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被试者筛选 |
2.2 实验设计 |
2.2.1 实验运动方案 |
2.2.2 运动时间 |
2.2.3 运动强度 |
2.2.4 音乐选用 |
2.2.5 实验控制 |
2.2.6 测试指标及仪器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被试者的基本情况 |
3.2 运动前各项测试指标的组间比较 |
3.3 运动中及运动后即刻各组指标数据分析结果 |
3.3.1 运动中平均运动心率 |
3.3.2 运动中平均主观体力感觉(RPE) |
3.3.3 运动后即刻平均下肢肌力 |
3.3.4 运动后即刻平均反应时 |
3.4 运动后锻炼诱导情绪唤醒 |
3.4.1 运动后活力激发分量表 |
3.4.2 运动后身心平静分量表 |
3.4.3 运动后生理疲惫分量表 |
3.4.4 运动后积极投入分量表 |
4 讨论 |
4.1 相同音乐类型不同运动时间对低心肺耐力大学生运动疲劳的影响 |
4.2 相同运动时间不同音乐类型对低心肺耐力大学生运动疲劳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听音乐可改善心脏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肺康复方案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D]. 刘胜男. 吉林大学, 2021(01)
- [2]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D]. 唐慧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心脏康复运动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岑梅,袁丹丹,金铭,刘雪莲,尚伟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05)
- [4]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D]. 吕娅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6]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D]. 张钦钦. 河南大学, 2020(02)
- [7]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D]. 文秀. 南京大学, 2020(02)
- [8]急性久坐行为间断干预对年轻人认知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D]. 林燕语.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 袁丹丹.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音乐类型与运动时间对低心肺耐力大学生运动疲劳的影响[D]. 肖世成.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