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论文结果部分的写作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卢星彤[1](2021)在《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论述创作过程的专着,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置为研究对象,试图将《文赋》之创作观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重在探究《文赋》的创作观对当下高中写作教学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对当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了解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方面,主要有五个问题:缺少课标意识,教学目标含混不清;课程安排不规范;针对具体写作教学的环节的缺失;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建构的不完善;课程评价模式单一化。在学生方面,主要是写作动机与兴趣的缺失,写作主体素养的缺乏,思维能力的缺失,文体意识的淡化以及写作技巧知识的匮乏。第二章,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理论价值。分别从写作主体修养、艺术想象构思、文章整体表达、文章文术文病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指导价值与意义。第三章,《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其实践启示。其一,通过组织课外写作活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心向。其二,通过各种思维活动训练学生写作构思能力,做到文句有意蕴而不空泛。其三,构建教授文体知识,加强学生文体意识,做到规范之下的“自由写作”。其四,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力求达到“文质彬彬”。笔者从《文赋》的创作论出发,旨在探究其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致力于优化现阶段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王莹莹[2](2021)在《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写作是学生内部思维的输出,也是思维结构和知识构建能力的具体反应;高中阶段是二语习得和基础语言教学的关键期,我国现行的高中英语写作课堂,其组织形式较为规范、系统,但易出现课堂模式化、缺乏互动性的现象,以及学生英语写作心态低迷、能力提高缓慢等问题。随着课堂设计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利用和整合不同的课堂模式、教学方法,创设一套新教学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弥补传统课堂缺陷,极具现实价值。追溯相关中外文献可知:项目教学法能够为写作教学提供实操框架,实现学生主导的合作式学习,但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并不明确;对分课堂模式把学生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通过确定师生权责去完成写作课堂任务,但对教学方案的计划和把控有待加强。因此,本研究将项目教学法和对分课堂模式结合起来,作为新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并将探讨和回答以下2个研究问题:1.新教学模式下,是否能激活英语写作课堂上的活力,激发高中英语写作的兴趣及动机?2.新教学模式下,是否能促进英语写作成果的个性化转化,并显着提高其写作成绩?本研究立足于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做为研究方法;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重点高中高一(10)、(11)班共计102名学生的写作成绩、兴趣、课堂气氛等方面作为样本空间,应用新教学模式后,对所获得的数据结果以统计的形式处理和分析。通过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应用后,实验班的写作表现相对于对照班显着提高;具体说来,实验班的英语写作课堂的活跃度有明显的反差式增强,学生对英语写作也表现出更积极的状态,自主学习意识也随之提升;实验班学生在新教学模式中找到了个性化的书写途径,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其写作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发现证实,新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值得更深入推广。这启迪和鼓舞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优化、调整教学方案,践行合作学习理念,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最后,由于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的应用周期相对短,且样本空间容量有限,导致教师对突发事件、课堂时间管理的处理备案明显不足,该局限性及问题有待进一步地精细研究和解决。
姜秀娟[3](2021)在《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中的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是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正在研发的“英语教师证书考试”的一部分,拟测量职前中学英语教师用于理解与赏析英语故事类文学作品的文学素养。本研究旨在验证该测试任务的效度,以确保其开发质量。基于论证的模式是当今语言测试效度验证的前沿模式,能够较好地保证效度验证结论的说服力。但现有效度论证框架均用以指导整项测试效度验证,不适合直接用于开发阶段测试任务效度验证。因此,本研究以Bachman&Palmer(2010)的AUA框架为理论指导,立足测试任务开发阶段构念界定、任务设计和评分标准制定三大核心环节,聚焦分数解释有意义性、概括性和评分一致性,构建语言测试任务开发与效度论证框架。根据该框架中测试任务设计和评分标准制定推理证据收集的需要,确定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探究性次序式混合研究设计,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效度证据。质性研究方面,分析6名专家参与的焦点小组访谈录音转写文本,探究测试内容的相关性、取样的充分性以及任务特征的恰当性;分析59名试测对象的作答文本,判断测试任务充分考查拟测文学素养以及试测对象的作答反映评分标准各等级关键特征的程度;分析5名评分员的反馈信息,考察评分标准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量化研究方面,对5名评分员评阅出的30份答卷的分数进行多面Rasch模型分析,判断测试任务的区分性、评分标准等级划分的恰当性以及评分一致性;就上述分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进一步检验评分员间的一致性;将5名评分员对不同水平组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打出的分数进行K多个独立样本检验,验证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与评分结果间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测试任务具有代表性和区分性,说明测试任务设计恰当;评分标准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各等级难度设置恰当、区分性较好,评分员自身以及评分员之间的一致性达到理想水平,不同水平组试测对象的测试表现与其分数之间存在显着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评分标准制定得当。上述证据均用于支撑效度论证框架内的相应主张及其理由,形成自上而下从“测试任务构念界定”到“分数”、自下而上从“分数”到“分数解释有意义性”的双向闭合推理链,测试任务效度得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语言测试任务开发与效度论证框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效度验证框架的不足,为开发阶段的语言测试任务效度论证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采用读、写、说相结合的综合型测试任务形式,全面考查职前中学英语教师理解与赏析英语故事类文学作品应具备的文学素养,对我国现行英语教师资格考试设计的完善以及职前英语教师教育中相关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杨艳林[4](2021)在《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专科护士培训,专科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但是,目前我国专科护士的管理和使用现状不容乐观,专科护士经过资格培训后,工作岗位和职责并无明显变化,“重培训轻使用”现象普遍,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资格认证和培训标准,致使专科护士专业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科护士队伍的稳定和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护士层级管理体系是以专业能力的高低对护士分层、定岗、定薪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各层级护士的护理能力,受到全球护理管理者的广泛关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专科护理发展较早的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科护士管理制度,而我国尚未形成系统的专科护士岗位管理体系。因此,构建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尤为必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并初步应用于临床,以期为今后专科护士的选拔、培养、分层、任用、晋级与考核等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专家预咨询,参考国内外专科护士管理经验,依据我国专科护士发展现状、专家意见,初步构建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2)采用德尔菲法选取25位专家进行2轮咨询,通过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和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对本研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使用条目的合理性赋值均数、变异系数和满分比,结合专家指导意见等筛选、修改条目,最终形成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3)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7个专科科室为试点专科,成立管理小组对管理体系进行修订形成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办法、专科护士初次定级申请表,采取自愿申请的原则对试点科室的护士进行初次定级。研究结果(1)本研究初步构建的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包含层级框架、培训准入标准、认证机构最低标准、再认证标准、核心能力、岗位职责、继续教育课程安排、考核标准、初次定级标准和晋级标准共10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252个三级指标。(2)本研究第1轮专家咨询,共发放问卷25份,全部回收,专家积极程度100%,专家权威系数0.862,平均协调系数0.171;第2轮专家咨询,发放问卷25份,回收24份,专家积极程度96%,专家权威系数0.894,平均协调系数0.210,两轮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经过卡方检验,均P<0.05,符合统计学要求。构建的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包含专科护士准入标准、核心能力、层级框架、岗位职责标准、初次定级标准、晋级标准、继续教育课程、考核标准和岗位绩效9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250个三级指标,其中专科护士层级框架为:S1级专科助理护士、S2级初级专科护士、S3级中级专科护士、S4级高级专科护士以及S5级护理专家。(3)本研究初步应用的7个试点专科为手术室专科、急诊急救专科、重症专科、麻醉专科、血液净化专科、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新生儿专科;共有251名专科护士提交初次定级申请,经管理小组审核后,最终纳入专科护士232名,初次定级后S1级专科助理护士94名(40.52%)、S2级初级专科护士75名(32.33%)、S3级中级专科护士42名(18.10%)、S4级高级专科护士18名(7.76%)、S5级护理专家3名(1.29%),专科护士从低层级到高层级呈金字塔状,符合理论依据。研究结论本研究咨询专家的代表性强、权威性高,构建的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包括9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250个三级指标,专家意见集中、内容全面、结构合理,体系初步应用切实可行且结果符合理论依据,有望为医院在临床专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宋心宇[5](2021)在《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构建的评价指标调查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情况,找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开展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教育培训提供导向,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方法:(一)在文献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基础上,运用Delphi法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指标权重系数;(二)依据构建的科研能力指标体系编写调查问卷,利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兰州市4所三甲医院48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研,调研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本研究共邀请了18名专家进行电子邮件式函询,问卷回收率两轮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9和0.90,表明专家在指标选取上依据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变异系数小于0.25,第一、二轮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32和0.341(P<0.01),上述各指标说明专家问函调查结果可信。研究确立了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及各指标权重系数,该指标评分体系包括了6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二)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分低水平(0-40分)350人,占79.7%,中水平(41-80分)89人,占20.3%,高水平(81-120分)11人,占2.5%。总体得分分布在5-106分之间,平均为38.94±1.87分。其中发现问题能力指标得分跨度2-12分,均分为2.06±0.62分;科研设计能力指标得分跨度2-17分,均分为1.28±0.66分;沟通协作能力指标得分跨度2-12分,均分为1.72±0.17分;资料处理能力指标得分跨度0-20分,均分为1.51±1.06分;文献运用能力指标得分跨度0-12分,均分为1.62±0.85分;研究报告撰写及投稿能力指标得分跨度0-18分,均分1.22±1.11分;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在不同学历、职称、职务、是否带教、有无科研团队情况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不同年龄分组得分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构建了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二)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个体差异较大;建议管理者有针对性地设置护理科研进阶课程,提升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及科研素养,建设护理科研小组,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以期有效激励护理人员开展科研活动。
古晓君[6](2020)在《“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论文以“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中的教学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对广东省佛山市三所性质不同的中学语文说明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调查,发现存在说明文“读”与“写”目的手段混淆不清;说明文“以读促写”,“读”能促写什么,目标和路径不清晰;说明文“以读促写”所选择的“促写点”不典型;“读写结合”在说明文教学中缺乏系统训练等问题。然后根据数据调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原因有:教学模式陈旧,阅读写作“一刀切”;教育体制死板,师生“淡然置之”;教学要求繁杂,教师“独木难支”;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力不能及”等阻碍“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顺利实施的不利情况,接着笔者参考语文教育家郑桂华教授的观点,从“以读促写”(包括:识别对象辨类型、细观事物抓特征、深透文本学构思、精读课文学技法、品读语言明表达、专题训练促写作共六种技法)和“以写促读”(包括:立足课堂“以写促读”,质疑问难以疑促读,拓展阅读以趣促读共三种技法)两个大方面提出有效开展“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的教学策略,意在帮助学生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最后补充了两个说明文教学课例分析作为实践指导,力图能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本论文是立足于久经不衰的语文教学“读”与“写”两个方面的研究,希望研究成果可以为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读写结合”以及说明文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语文教育者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帮助。
邱芳菲[7](2020)在《基于清单的初中写作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被视为“老大难”。学生难写、怕写,教师难教、怕教,教学低效、无序。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写作教学内容较为模糊,且常用的写作能力训练途径与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不契合。为此,本研究立足于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现状,在广泛吸纳国内外写作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引进美国过程写作流派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本土实际,探索过程写作教学法的本土化实践路径——“基于清单的初中写作教学”,分析其可行性、有效性,期望为优化写作“教”与“学”的效能、改善我国写作教学困境提供参考路径。本研究聚焦“清单写作”,以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为基本方法,研究涵盖“写作清单的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实施”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提出:清单设计应以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写作心理能力发展特征及学情需求为依据,遵循“教材研读——目标提炼——难度定准——清晰表述”的设计流程,保证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以写作清单、合作学习小组为教学基础,按照“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三个阶段,将教学环节划分为“确定素材——理解清单——片段写作——分享总结”,通过层层递进的写作环节,使学生能在写作课上保持较高的兴趣度,呈现较为活跃的写作思维。对比传统的写作教学发现,基于清单的写作教学有助于学生主体对写作知识的构建,能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能的提升,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全程提供了新思路。从创新层面来看,本研究借鉴过程写作法的教学理念,是我国写作教学从“结果”本位转向“过程”本位的一次创新实践;但本研究构建的写作教学模式主要集中于写作指导方面,对写作评改方面的内容有待开发。
王瑗[8](2020)在《中学常用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写作课堂的选用案例分析 ——以A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初中生是锻炼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随着部编本教科书的使用,写作教学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写作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时具有盲目性和局限性,这既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对写作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师该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发放师生问卷,调查案例学校的写作教学现状,及教师在写作课堂中教学方法选用的情况。深入写作课堂观察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活动、学生如何对教学活动进行反馈等,搜集该校写作教学课例,分析教师在写作课中教学方法选用的相关情况。在查阅相关文献及整理师生问卷、分析课例的基础上,明确写作教学方法的选用情况,并对其进行优点与不足方面的分析。针对优点总结经验,针对不足提出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使用频率上看,初中语文写作课堂中,使用频率高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使用频率低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使用频率中等。从运用效果上看,讲授法、练习法总体呈现的课堂效果比较好;情境教学法存在使用范围过小的问题;讨论法存在不好掌控课堂的问题;演示法使用效果良好,但使用次数太少;发现法和读书指导法由于课时、适用范围等原因,几乎不在写作课堂使用。根据上述情况,针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选用方面,总结出以下经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技巧地传授知识技能、科学进行写作训练、直观展示思维过程。提出以下建议:深度运用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素养提升。
刘铠齐[9](2020)在《《瑶台风露》研究》文中提出《瑶台风露》是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未刊刻的李白五言古诗选本,由鲍瑞骏、王鸿朗二人合编,精选精评,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李白的五言古诗成就非凡,而《瑶台风露》作为现存唯一的李白五古诗选,对于李白的诗歌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百余年来,该书却并未受到学术界的充分关注,其编校者鲍瑞骏、王鸿朗亦是名不见经传,莫不如沧海之遗珠,殊为抱憾。本文通过检索地方志文献,大致梳理出了鲍瑞骏与王鸿朗的生平履历,并根据鲍瑞骏的存世诗文,勾勒出鲍、王二人的交游经过。该书对李白五言古诗的体裁界定与今人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编选者有意选入一些似古似律的篇目,以彰显李白擅用律句写古诗的特点。论文依照《李白诗文系年》与《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对选诗篇目的编年,主要从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应酬对象三个方面讨论了《瑶台风露》的选诗倾向。同时,结合鲍瑞骏与王鸿朗的评点,进一步归纳出该书在思想情旨上崇尚诗教传统、在艺术风格上以“高古”为主、在写作技巧上重视行文章法的选诗宗旨。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对《瑶台风露》的评点特征与论诗主张展开研究。《瑶台风露》在评点中重视探寻李白五言古诗的渊源和影响,尤善以诗法、文法来分析李白五古的创作技巧,并从中归纳出了起法、接法、转法、提法、锁法、顿法、收法、结法等多种写作方法。鲍瑞骏与王鸿朗二人还特别重视从整体上来解读李白的五古组诗,注意探求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以《古风》组诗为例,提出《古风》五十九首“首尾回合成一篇大文字”的论诗主张。此外,《瑶台风露》还继承了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之说,将桐城派的文论引入诗评之中,分别从字句、音节、神气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进行评点,较好地展现出了李白五言古诗超凡的艺术造诣。
李娟[10](2019)在《高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研究》文中提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高中生的读写现状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读写结合的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读写结合的意识与习惯;同时也缺少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系统教材。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写作的要求,笔者查阅大量的资料,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目前阅读写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策略。阐释了读写结合遵循的原则,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系统性,注重写作实践性。就具体的实施而言,提升学生读写结合的意识,突出其主体地位。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思维广度;通过仔细精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通过搭建作文生成的平台,培养学生思维灵敏度。以读的序列形成写的序列,从阅读中获取系统知识、思想、情感并进而获得新的感悟,使之成为写作内驱力。体味文本构思,明确写作思路;丰富写作素材,力求信手拈来;汲取写作技巧,开拓写作视野;把握语言风格,提升表达能力。注重作文教学的实践,以一课一得为目标,通过读、悟、写、评、改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总之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着力,建立阅读与写作的序列,在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怎样引导学生高效阅读、安排好文章的谋篇布局、写好议论文的开头、打造议论文的精彩片段、结尾续写、空白补写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以期对语文教学有现实的促进作用。
二、医学论文结果部分的写作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论文结果部分的写作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一、高中学生写作现状及分析 |
二、高中教师写作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授的问题 |
二、学生写作的问题 |
第二章 陆机《文赋》的创作观 |
第一节 《文赋》之写作主体修养 |
一、“玄览”:察览万物 |
二、“典坟”:阅读经典 |
第二节 《文赋》之艺术想象构思 |
一、“收视反听”:审视态度,专心致志 |
二、“精骛八极”:驰骋想象,心游万仞 |
三、“游鱼翰鸟”:抓准时机,倾漱言辞 |
四、“应感通塞”:回溯思路,重视灵感 |
第三节 《文赋》之文章整体表达 |
一、“选义考辞”:谋篇布局,注重本末 |
二、“体有万殊”:文体风格,认识周详 |
第四节 《文赋》之文章文术文病 |
一、“定立戒济”:掌握写作技巧,修饰文本作品 |
二、“应和悲雅艳”:学习语言表达,体会文章之美 |
第三章 《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实践启示 |
第一节 重视写作主体素养生成 |
一、组织课外写作活动,激发写作动机 |
二、开展经典阅读活动,采取以读促写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二节 重视训练写作构思能力 |
一、写作之前,心静神凝 |
二、构思之中,思维发散 |
三、写作过程,灵感激发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三节 加强文体意识,重视文体训练 |
一、构建教授文体知识 |
二、进行文体写作训练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教学实际) |
第四节 重视训练写作技巧 |
一、剪裁:锱铢必较,删减得当 |
二、警策:忌文繁理富,要突出中心 |
三、秀句:蕴玉山辉,怀珠川媚 |
附:导学案(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学生版) |
附录二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版) |
致谢 |
(2)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创新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对分课堂 |
2.1.1 对分课堂的定义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1.3 国内研究现状 |
2.1.4 对分课堂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2.2 项目教学法 |
2.2.1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3 国内研究现状 |
2.2.4 项目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2.3 项目教学法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理论 |
3.2 多元智能理论 |
3.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法 |
4.3.2 教学实验法 |
4.3.3 问卷调查法 |
4.3.4 访谈法 |
4.4 研究工具 |
4.4.1 英语写作测试题 |
4.4.2 调查问卷 |
4.4.3 访谈提纲 |
4.5 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的研究过程 |
4.5.1 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的应用准备阶段 |
4.5.2 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的应用步骤 |
4.5.3 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的应用后测 |
4.6 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案例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测试数据分析 |
5.1.1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前测对比分析 |
5.1.2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后测对比分析 |
5.1.3 实验班成绩前后测对比分析 |
5.1.4 实验班高、中、低三组成绩前后测对比分析 |
5.1.5 对照班成绩前后测对比分析 |
5.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2.1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和检验 |
5.2.2 实验班与对照班问卷前测对比分析 |
5.2.3 实验班与对照班问卷后测对比分析 |
5.2.4 实验班问卷前后测对比分析 |
5.2.5 对照班问卷前后测对比分析 |
5.3 访谈分析与总结 |
5.3.1 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应用中访谈的分析与总结 |
5.3.2 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应用后访谈的分析与总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发现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提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中学英语教师的典型文学素养 |
2.1.1 文学素养 |
2.1.2 中学英语教师典型文学素养的界定及其内涵 |
2.1.3 中学英语教师典型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
2.2 文学素养测试 |
2.2.1 文学科目考试中的文学素养测试 |
2.2.2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中的文学素养测试 |
2.3 综合型测试任务研究 |
2.4 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 |
2.5 效度及效度验证框架 |
2.5.1 效度及其内涵的演变 |
2.5.2 效度验证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 |
3.1.2 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评分标准 |
3.2 研究设计 |
3.2.1 混合研究法 |
3.2.2 探究性次序式设计 |
3.3 研究参与者 |
3.3.1 受访专家 |
3.3.2 试测对象 |
3.3.3 评分员 |
3.4 研究工具 |
3.4.1 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
3.4.2 评分记录表 |
3.4.3 评分员反馈信息记录表 |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5.1 专家意见和建议 |
3.5.2 试测对象测试表现 |
3.5.3 评分结果和评分员反馈信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测试任务及其评分标准有效性的质性分析 |
4.1.1 测试任务的代表性 |
4.1.2 试测对象对拟测文学素养的运用 |
4.1.3 评分标准的可靠性 |
4.2 测试任务及其评分标准有效性的量化分析 |
4.2.1 多面Rasch模型分析 |
4.2.2 评分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
4.2.3 评分结果与试测对象测试表现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测试任务效度论证 |
5.1.1 测试任务测量拟测能力的充分性 |
5.1.2 测试任务的区分性 |
5.2 评分标准效度论证 |
5.2.1 评分标准对测量目标的体现 |
5.2.2 评分标准的区分性 |
5.2.3 评分结果的可靠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发现 |
6.2 研究贡献 |
6.3 研究启示 |
6.4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引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国外文学素养测试样题及评分标准 |
附录2 测试样题 |
附录3 各等级试测对象作答文本示例 |
附录4 样题(初稿)试测调查问卷 |
附录5 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
附录6 焦点小组访谈录音转写文本示例 |
附录7 评分标准 |
附录8 评分员培训材料 |
附录9 评分记录表 |
附录10 评分员反馈信息记录表 |
附录11 FACETS软件数据分析指令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操作性定义 |
1.3.1 专科护士 |
1.3.2 护士层级管理体系 |
1.4 理论基础 |
1.4.1 护理职业三阶梯理论 |
1.4.2 Benner理论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方法与步骤 |
2.1 体系构建原则 |
2.1.1 科学性 |
2.1.2 动态性 |
2.1.3 实用性 |
2.1.4 系统性 |
2.2 构建体系基本框架 |
2.2.1 成立研究小组 |
2.2.2 文献分析法 |
2.2.3 头脑风暴法 |
2.2.4 专家预咨询 |
2.3 实施德尔菲法 |
2.3.1 遴选咨询专家 |
2.3.2 实施专家咨询 |
2.4 初步应用体系 |
2.4.1 成立管理小组 |
2.4.2 研究对象 |
2.4.3 研究工具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2.6 伦理原则 |
2.7 质量控制 |
2.7.1 管理体系构建的质量控制 |
2.7.2 体系初步应用的质量控制 |
2.8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专家基本信息 |
3.2 专家积极程度 |
3.3 专家权威程度 |
3.3.1 专家的判断依据 |
3.3.2 专家的熟悉程度 |
3.3.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5 第一轮专家咨询意见 |
3.5.1 专科护士层级框架 |
3.5.2 专科护士培训准入标准 |
3.5.3 专科护士认证机构标准 |
3.5.4 专科护士再认证标准 |
3.5.5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 |
3.5.6 专科护士岗位职责 |
3.5.7 专科护士继续教育课程安排 |
3.5.8 专科护士考核标准 |
3.5.9 专科护士初次定级标准 |
3.5.10 专科护士晋级标准 |
3.6 第二轮专家咨询意见 |
3.6.1 专科护士层级框架 |
3.6.2 专科护士培训准入标准 |
3.6.3 专科护士认证机构标准 |
3.6.4 专科护士再认证标准 |
3.6.5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 |
3.6.6 专科护士岗位职责 |
3.6.7 专科护士继续教育课程安排 |
3.6.8 专科护士考核标准 |
3.6.9 专科护士初次定级标准 |
3.6.10 专科护士晋级标准 |
3.6.11 专科护士岗位绩效 |
3.7 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 |
3.8 体系初步应用结果 |
3.8.1 初次定级专科护士基本信息 |
3.8.2 专科护士初次定级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 |
4.2 体系的内容 |
4.2.1 专科护士准入标准 |
4.2.2 专科护士层级框架 |
4.2.3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 |
4.2.4 专科护士岗位职责 |
4.2.5 专科护士初次定级标准 |
4.2.6 专科护士晋级标准 |
4.2.7 专科护士继续教育课程 |
4.2.8 专科护士考核标准 |
4.2.9 专科护士岗位绩效 |
4.3 体系的实用性 |
4.3.1 专科护士培养层次有待提高 |
4.3.2 体系的可行性强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
1.研究背景 |
2.相关概念 |
3.国内外研究现状 |
4.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1.初步确定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
2. 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3.结果 |
4.指标体系权重赋分 |
5.讨论 |
6.小结 |
第三部分 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现况调查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质量控制及统计分析 |
4.研究结果 |
5.讨论 |
6.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提升对策 |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
1.结论 |
2.研究的创新性 |
3.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我国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6)“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意义 |
(四)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 “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依据和教学价值 |
(一)“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依据 |
1.学习迁移理论是“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 |
2.语文课程标准是“读写结合”的理论支持 |
3.“读写结合”在“统编本”说明文教材的资源分析 |
(二)“读写结合”在“统编本”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价值 |
1.弥补写作教材缺失,提升说明文写作水平 |
2.深化阅读理解,从理论走向实践 |
二 “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调查及问题分析 |
(一)“读写结合”在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
1.调查范围 |
2.调查内容 |
3.重点调查内容和调查数据汇总 |
(二)“读写结合”在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读”与“写”目的手段混淆不清 |
2.“读”能促写什么,目标和路径不清晰 |
3.选择的“促写点”不典型 |
4.缺乏系统训练,运用水平不高 |
(三)“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学模式陈旧,阅读写作“一刀切” |
2.教育体制死板,师生“淡然置之” |
3.教学要求繁杂,教师“独木难支” |
4.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力不能及” |
三 “读写结合”运用于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
(一)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
1.识别对象辩类型 |
2.细观事物抓特征 |
3.深透文本学构思 |
4.精读课文学技法 |
5.品读语言明表达 |
6.专题训练促写作 |
(二)“以写促读”教学策略 |
1.立足课堂“以写促读” |
2.质疑问难以疑促读 |
3.拓展阅读以趣促读 |
(三)“读写结合”教学建议 |
1.多阅读多观察生活 |
2.构建语言模型 |
3.培养学生各种写作能力 |
抽丝剥茧——《蝉》“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
顺藤摸瓜——《神奇的极光》“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清单的初中写作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写作清单概述 |
第一节 写作清单的分类及功能 |
一、清单的分类 |
二、写作清单的功能 |
第二节 写作清单的设计 |
一、写作清单的设计依据 |
二、写作清单的设计步骤及要求 |
第二章 基于清单的写作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启示 |
第二节 写作心理转换理论 |
一、写作心理转换理论概述 |
二、写作心理转换理论的研究启示 |
第三节 合作学习理论 |
一、合作学习理论概述 |
二、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启示 |
第四节 思维可视化原理 |
一、思维可视化原理概述 |
二、思维可视化原理的研究启示 |
第三章 基于清单的写作教学构想与实施 |
第一节 基于清单的写作教学构想 |
一、教学基础 |
二、教学设计 |
第二节 基于清单的写作教学的实施 |
一、实施过程描述 |
二、典型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基于清单的写作教学有效性测试 |
一、测试目的 |
二、测试设计 |
三、测试过程 |
四、数据分析 |
第四章 基于清单的写作教学实践反思 |
第一节 基于清单的写作教学的反思 |
一、适切性 |
二、局限性 |
第二节 基于清单的写作教学的改进 |
一、关注学生需要,保障清单效能 |
二、创建高效课堂,增强交流意识 |
三、鼓励合作学习,激发内在动机 |
四、拓宽发表渠道,树立写作自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中学常用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写作课堂的选用案例分析 ——以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案例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
1.2.2 关于写作教学方法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教学方法 |
1.5.2 写作教学 |
1.5.3 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
2.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
2.1 研究对象选取 |
2.2 研究方法选择和运用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观察法 |
2.2.3 访谈法 |
3.A中学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选用现状描述 |
3.1 A中学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现状 |
3.2 A中学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现状 |
3.2.1 讲授法运用现状 |
3.2.2 练习法运用现状 |
3.2.3 情境教学法运用现状 |
3.2.4 讨论法运用现状 |
3.2.5 演示法运用现状 |
4.A中学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选用现状分析 |
4.1 A中学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现状分析 |
4.1.1 教学方法适用范围 |
4.1.2 教学时间 |
4.1.3 教学理念 |
4.1.4 学生需求 |
4.2 A中学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现状分析 |
4.2.1 讲授法运用现状分析 |
4.2.2 练习法运用现状分析 |
4.2.3 情境教学法运用现状分析 |
4.2.4 讨论法运用现状分析 |
4.2.5 演示法运用现状分析 |
5.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选用经验与建议 |
5.1 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选用经验 |
5.1.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
5.1.2 有技巧地传授知识技能 |
5.1.3 科学进行写作训练 |
5.1.4 直观展示思维过程 |
5.2 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方法选用建议 |
5.2.1 深度运用教学方法 |
5.2.2 重视教师素养提升 |
结语 |
附录 |
附录 1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2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 3 《如何突出中心》听课记录(共 1 课时) |
附录 4 《心理描写指导》听课记录(共 1 课时) |
附录 5 《新闻写作》听课记录(共 2 课时) |
附录 6 《学习描写景物》听课记录(共 1 课时) |
附录 7 《有创意地表达》教学设计(共 1 课时) |
附录 8 《抓住细节》教学设计(共 1 课时) |
附录 9 A 中学初中语文教师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瑶台风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选题意义 |
第一章 《瑶台风露》编校者考 |
第一节 鲍瑞骏考 |
第二节 王鸿朗考 |
第二章 《瑶台风露》的选诗研究 |
第一节 《瑶台风露》的选诗体例研究 |
第二节 《瑶台风露》的选诗篇目研究 |
第三节 《瑶台风露》的选诗宗旨研究 |
第三章 《瑶台风露》的评点研究 |
第一节 《瑶台风露》的评点特征研究 |
第二节 《瑶台风露》的论诗主张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瑶台风露》书影 |
附录二 :《瑶台风露》批注整理 |
致谢 |
(10)高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写作缘起 |
(一)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待提升 |
(二)高中读写结合的研究尚待完善 |
二、研究内容 |
(一)读写结合含义界定 |
(二)读与写结合有效的策略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古代大家对阅读与写作经验描述 |
(二)五四运动之后读写结合研究情况 |
(三)中外读写结合比较获研究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关系、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阅读与写作关系紧密 |
一、以读促写,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契机 |
二、以写促读,写作是阅读的扩展和升华 |
三、阅读与写作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阅读与写作现状调查 |
一、高中学生阅读现状 |
二、写作教学的现状 |
三、高中读写结合的现状 |
第三节 高中阅读与写作难以结合的根源 |
一、缺少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系统教材 |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读写结合的意识与习惯 |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读写结合的技能和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理性思考 |
第一节 读写结合的依据 |
一、读写结合的历史传统 |
二、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原则 |
一、读写结合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 |
二、读写结合教学强调写作序列化 |
三、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注重写作实践性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结合的意义 |
一、读写结合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 |
二、读写结合对于作文教学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及其实施 |
第一节 提升读写结合的意识,突出学生主体性 |
一、广泛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
二、仔细精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
三、搭建作文生成的平台,培养学生思维灵敏度 |
第二节 建立序列,获取系统知识 |
一、体味文本构思,明确写作思路 |
二、丰富写作素材,力求信手拈来 |
三、汲取写作技巧,开拓写作视野 |
四、把握语言风格,提升表达能力 |
第三节 高中读写结合的案例研究 |
一、写好文章的开头 |
二、打造议论文的精彩片段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读写结合现状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读写教学成果 |
附录三 教案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后记 |
四、医学论文结果部分的写作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D]. 卢星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项目教学法下的对分课堂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莹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英语教师证书考试文学素养测试任务效度研究[D]. 姜秀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专科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D]. 杨艳林. 兰州大学, 2021(09)
- [5]兰州市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D]. 宋心宇.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D]. 古晓君.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7]基于清单的初中写作教学实践研究[D]. 邱芳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中学常用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写作课堂的选用案例分析 ——以A中学为例[D]. 王瑗.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9]《瑶台风露》研究[D]. 刘铠齐.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研究[D]. 李娟. 苏州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