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下多发性巨大类风湿结节1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魏[1](2021)在《二甲双胍对低中度疾病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reg计数及Th17/Treg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减少、辅助T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Treg失衡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二甲双胍可通过促进Treg增殖,恢复Th17/Treg平衡诱导免疫耐受。但是,低中度疾病活动期RA患者的Treg、Th17/Treg等淋巴细胞的计数情况鲜有报道,其次,二甲双胍对低中度疾病活动期RA患者Treg、Th17/Treg的影响仍未知。因此,我们研究二甲双胍干预前后低中度疾病活动期RA患者Treg等淋巴细胞、Th17/Treg的变化,并探讨二甲双胍在RA中的应用前景。目的:1.分析低中度疾病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计数;2.探讨二甲双胍对低中度疾病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Treg计数及Th17/Treg的影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记录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The 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2010年RA分类标准确诊为RA患者的28个关节肿胀关节数(swollen joint count,SWC28)、28个关节压痛关节数(tender joint count,TJC28),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收集临床资料,抽取外周血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计数,化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计算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28-joint 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28)。选择2.6≤DAS28≤5.1、近1月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RA患者60例组成病例组,3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组成对照组。病例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接受为期24w的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和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治疗。治疗12w、24w后再次检测ESR、淋巴细胞计数,记录ESR、DAS28、临床疾病活动度指标(clinical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等疾病活动评分。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广义估计方程、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低中度疾病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Th17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Treg显着低于健康人((49)=0.006),Th17/Treg显着高于健康人((49)<0.001),其他淋巴细胞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12w后,二甲双胍组Treg明显升高((49)=0.008),Th17稍升高,Th17/Treg稍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传统治疗组Th17、Treg稍下降,Th17/Treg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w后,二甲双胍组Treg升高((49)=0.025)至正常范围,且高于传统治疗组((49)=0.001),Th17稍升高,Th17/Treg下降至正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传统治疗组Th17、Treg稍下降,Th17/Treg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w与12w相比,二甲双胍组Th17、Treg稍升高、Th17/Treg稍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传统治疗组Th17、Treg稍下降、Th17/Treg稍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w、24w后,2组ESR、DAS28、CDAI指标均明显降低((49)<0.001),2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w后,二甲双胍组使用DMARDs的患者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低中度疾病活动期RA患者Treg计数减少,Th17/Treg升高;2.二甲双胍可增加低中度疾病活动期RA患者Treg计数,从而使Th17/Treg维持平衡,促进临床缓解,安全性良好。
陈世泠(TRAN THE LINH)[2](2020)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与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多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门诊医案为基本资料,运用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对医案进行研究,探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辨治思路、用药经验,总结、整理、提炼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学术思想,以利于临床运用,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疗效打下基础。(2)运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主要治法及组方用药,进行疗效观察,验证治法方药的确切疗效。研究方法:(1)收集并整理1985-2014年间周仲瑛教授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门诊病案,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14诊次病案,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方药之间的规律,结合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归纳。(2)采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学术思想、主要治法治疗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予中药汤剂口服,每日一剂,3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月后、2月后、3月后采集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于治疗前、治疗3月后采集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指数(DAS28),并根据中西医疗效评价标准判定疗效,观察治疗效果。运用Excel2016以及SPSS 24.0软件分析包分析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1)共收集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病案50例,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22-69岁,平均48.07±10.35岁。共有114次诊次,在所有诊次中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肢节疼痛、怕冷、关节僵硬、关节肿胀、汗出、畏寒、屈伸不利、关节疼痛、怕风,分别占61.40%、29.82%、20.18%、15.79%、14.91%、13.16%、12.28%、11.40%、10.53%,主要舌象为苔薄、苔薄腻、质暗、质淡,主要脉象为细、弦、滑;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脏腑病位多在肾、肝,病理因素以湿、风、寒、痰、瘀为主,病性虚实参半,实性病机可归纳为风寒湿痹、痰瘀互结,虚性病机可归纳肾阳不足、肝肾亏虚;所有诊次中共使用药物有124种,其中祛风湿药所用药物种类以及所占频次最高,频次最高药物为青风藤,其次为补虚药,频次最高药物为黄芪。关联规则研究显示,症状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是腰痛与肢节疼痛、遇寒加重与肢节疼痛、关节变形与肢节疼痛、肢冷与肢节疼痛、晨僵与肢节疼痛、发麻与肢节疼痛、关节肿胀与肢节疼痛、关节僵硬与肢节疼痛、屈伸不利与肢节疼痛;舌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是质暗紫与苔薄腻、质隐紫与苔薄、质淡紫与苔薄、质淡有紫气与苔薄、有齿印与苔薄;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细滑、细弦;病机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是风寒湿痹与痰瘀阻络、风寒湿痹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与肝肾亏虚;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桂枝、生黄芪、细辛、制川乌,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2)采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学术思想、主要治法治疗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治疗3月后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3月后患者DAS28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治疗3月后,患者关节疼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关节压痛积分、畏/恶风寒积分、腰膝酸软积分等中医症候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经治疗1月后,总有效率33.33%,有效10例,显效0例,20例无效。治疗2月后,总有效率达96.67%,其中有效27例,显效2例,无效1例,与治疗1月后数据相比总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月后,总有效率达96.67%,其中有效18例,显效11例,无效1例,与治疗1月后数据相比总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论:(1)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医案患者主要症状是肢节疼痛、怕冷、关节僵硬、关节肿胀、汗出、畏寒、屈伸不利、关节疼痛、恶风等,其中肢节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病性总属于本虚标实,气血亏虚、肝肾亏损为本虚,风、寒、湿、痰、瘀为标实,治法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经活络、化痰除瘀、蠲痹通络、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为主。用药种类上祛风湿药物较多,辅以补益气血药扶正,尤其善用藤类药物,活血化瘀药、化痰类药物、虫类药物,并围绕以“病机证素”为核心,归纳为三大治法,并列出基础方剂。以病理因素风、寒、湿为主要病机的治法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代表方有麻黄加术汤、乌头汤、薏苡仁汤、麻附细辛汤、阳和汤等;以病理因素痰、瘀为主要病机的治法为化痰祛瘀、蠲痹通络,代表方有青州白丸子方、桃红饮: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治法为扶正祛邪、治本顾标,代表方有独活寄生汤、蠲痹汤等。(2)运用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思路与方药治疗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经中药汤剂治疗3月后,患者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病情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患者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观察结果表明,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吴超,晋红中[3](2019)在《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61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诱因、皮疹分布、皮疹形态、误诊情况、并发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患者比例1. 2∶1,年龄8~72岁,平均年龄(40. 2±17. 0)岁。12例(19. 67%)患者起病前有明确诱因,包括外伤相关因素8例、过度劳累2例、UVB光疗1例、药物1例。52例(85. 25%)表现为多发性皮损,小于18岁及大于60岁者皮疹均多发。皮疹好发于四肢、躯干,尤其双下肢,头皮、阴囊、口腔黏膜、肺门等部位偶见受累。61例患者中溃疡型47例(77. 05%),脓疱型9例(14. 75%),增殖型3例(4. 92%),大疱型2例(3. 28%)。起病初期最常被误诊的疾病依次为细菌感染(19. 67%)、血管炎(18. 03%)及结节性红斑(8. 20%)。38例(62. 30%)患者出现系统受累,最常见的系统并发症依次为血液系统疾病、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除并发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外,其余患者的并发症均先于坏疽性脓皮病出现。结论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表现丰富多样,起病初期易误诊。将坏疽性脓皮病起病初期的皮疹总结为4种类型,即丘疹结节型、脓疱水疱型、红斑坏死型及皮下结节型,有利于对本病的早期识别。明确诊断后应重点筛查是否并发血液系统疾病。
刘聪聪[4](2019)在《艾拉莫德与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尪痹(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艾拉莫德与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尪痹(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王成武教授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72名,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艾拉莫德25mg,日2次口服;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20mg,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观察点,共观察12周。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周期中各观察点的相关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生化学改善率(ESR、CRP)、HAQ量表、VAS评分及DAS28评分改善情况,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7.7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3.89%,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组内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3.关节疼痛数、压痛数、肿胀数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ESR(mm/h)、hs-CRP(mg/L)组内对比,P<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两组ESR(mm/h)、hs-CRP(mg/L)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可显着降低ESR、hs-CRP,但尚不能认为两组在治疗方法上有显着区别。5.治疗后两组的HAQ量表、VAS评分情况:治疗后HAQ量表、VAS评分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后DAS28有效性、ACR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在DAS28及ACR评价上的对比,艾拉莫德组优于雷公藤多苷片组(P<0.05)。结论:1.艾拉莫德组较雷公藤多苷片组能更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状态,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少。2.艾拉莫德可显着降低炎症指标,抑制疾病活动,同时对中医辩证为尪痹湿热痹阻证的患者有疗效。
舒碧莹[5](2019)在《补肾通络方治疗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炎症相关因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补肾通络方治疗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在探讨补肾通络方临床疗效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实验室指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科门诊符合中西医诊断及中医肝肾阴虚型诊断标准的6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方法,将6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补肾通络方治疗+甲氨蝶呤;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疗程均为12周。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具体包含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休息痛、患者对疾病活动性的整体评价、医生对疾病活动性的整体评价)、患者关节功能评估、疗效评估、中医症候及积分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白介素1β、白介素2受体、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及安全性指标(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肌酐、尿常规、粪常规+OB)。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休息痛、患者对疾病活动性的整体评价、医生对疾病活动性的整体评价、患者关节功能评估均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能降低CRP、ESR、RF、抗CCP抗体、IL-6、TNF-α水平,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不能有效降低IL-1β、IL-2R、IL-8、IL-10(P>0.05)。3、治疗组患者ACR20的有效率80.63%与对照组60.00%相近(P>0.05)。4、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有效率83.37%优于对照组50.00%,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5、两组均对安全性指标无影响(P>0.05)。结论:一、补肾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和实践。二、补肾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CRP、ESR、RF、抗CCP抗体、IL-6、TNF-α水平下降更明显。提示除CRP、ESR、RF、抗CCP抗体外,考虑IL-6、TNF-α也参与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过程。
车祥晴[6](2019)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特点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RA患者骨密度水平及骨折概率,对RA患者不同中医证候的骨密度水平进行初步探析,为中医药对于RA合并骨质疏松在临床中的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调查患者为符合课题要求的RA患者,在研究者的指导下,确定参加课题的患者填写调查表。利用调查表提供信息,获取患者骨密度、主要中医证型等相关数据,并计算患者的骨折概率。最终将其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在调查的141例RA患者中,60岁及以下患者占56.74%,60岁以上患者占43.26%;女性占88.65%,男性占11.35%;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7.58%。2.各证型RA患者临床资料:①湿热瘀阻证是所有证型中患者数最多的证型。②不同证型间RA患者骨质疏松情况:60岁以上患者,在年龄上进行比较,P>0.05,无显着差异。在骨质疏松和非骨质疏松方面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在骨质疏松所占比重上,肝肾不足组>气血两虚组>湿热瘀阻组>风寒湿瘀组(包括风湿痹阻、寒湿痹阻、痰瘀痹阻)。在此之后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风寒湿瘀组和气血两虚组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风寒湿瘀组和肝肾不足组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绝经后患者,在年龄上进行比较,P>0.05,无显着差异。在骨质疏松和非骨质疏松方面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在骨质疏松所占比重上,肝肾不足组>气血两虚组>湿热瘀阻组>风寒湿瘀组。在此之后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风寒湿疲组和肝肾不足组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③不同证型RA患者各因素比较:在调查的141例RA患者中,实证与虚证患者在年龄、既往是否有骨折外伤史方面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四组证型患者在年龄方面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再进行两两比较,湿热瘀阻和气血两虚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各证型四组患者在是否有骨折外伤史方面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在此之后进行两两比较,风寒湿瘀组与肝肾不足组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湿热瘀阻组与肝肾不足组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3.骨质疏松与非骨质疏松RA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病程、腰椎和股骨颈BMD、骨折概率上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两组女性患者在是否绝经上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着差异。4.RA患者发生OP的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以上患者相对于60岁及以下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OR=2.775 95%CI:1.249-6.165);病程5年以上患者相对于病程5年及以下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OR=6.617 95%CI:2.810-15.582);BMI≥24kg/m2患者相对于BMI<24kg/m2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降低(OR=0.351 95%CI:0.147-0.838)。女性RA患者发生OP与是否绝经情况无回归关系。研究结论:1.RA各中医证型中湿热瘀阻证患者最多。2.60岁以上RA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在风寒湿瘀、湿热瘀阻、气血两虚、肝肾不足四组间有显着差异。绝经后RA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在风寒湿瘀、湿热瘀阻、气血两虚、肝肾不足四组患者间有显着差异。3.RA合并OP患者较未合并OP患者,年龄更大,身高体重值更低,病程更长,腰椎和股骨颈BMD更低,骨折概率更大,已绝经者所占比重更大。4.年龄大、病程长是RA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BMI高是发生OP的保护因素。
何静[7](2018)在《结缔组织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1、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确诊为CTD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687例,筛选出合并IFD的患者有25例作为感染组,并随机选择同时期未发生IFD的CTD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2、根据国内外近年来对CTD合并IFD的相关研究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并结合我科患者的情况,制定出“结缔组织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患者信息采集表”,并录入Epidata中(详见附录1)。3、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感染组和对照组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15-2017年期间共有687例CTD患者,其中合并IFD的患者有25例(3.64%),对感染组及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平均住院天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年龄、性别、民族及病程均无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结果分析筛选出14个危险因素,显示与CTD合并IFD有相关性,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激素使用剂量、激素使用疗程、存在合并症等等。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个独立危险因素:SLEDAI评分、激素使用剂量、激素使用疗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升高。[结论]:1、我科在2015-2017年期间CTD合并IFD的患者有25例,发生率为3.64%。2、单因素分析选出14个危险因素,有SLEDAI评分、激素使用剂量、激素使用疗程、存在合并症等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病情出现活动、PCT水平的升高是CTD继发IF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何春晓[8](2018)在《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及对CIA大鼠关节TNF-α和MMP-13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全国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经验方补肾祛寒治尪汤联合甲氨蝶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盛证的疗效与安全性,探究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RA的优势;观察补肾祛寒治尪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肿胀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关节软骨及骨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补肾祛寒治尪汤抑制RA炎症反应、减轻骨质破坏的机制,为临床使用补肾祛寒治尪汤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门诊及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51例。按照2:1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采用补肾祛寒治尪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两组疗程为12周。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SJC)、28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健康状况问卷(HAQ)、中医证候积分等资料的变化,以及ACR20、ACR50应答情况。2.实验研究购买健康SPF级SD大鼠共24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7天开始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ml/kg,对照组给予MTX10ml/kg,治疗组给予补肾祛寒治尪汤10ml/kg,每天1次,共4周。自购入大鼠起每周记录大鼠体重和膝关节肿胀厚度,4周后取左后肢踝关节进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关节组织中TNF-α和MMP-13的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①两组患者入组时年龄、病程、ESR、CRP、抗CCP抗体阳性率、RF阳性率和DAS28之间无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ESR、CRP、DAS28、TJC、SJC、VAS、HAQ、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DAS28、VAS、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12周后,治疗组ACR20应答率(85.3%)显着高于对照组(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CR50应答率无显着差异(P>0.05)。④治疗组总有效率82.4%显着高于对照组70.6%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显着低于对照组11.8%(P<0.05)。2.实验研究①四组大鼠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体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第21天-第35天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关节肿胀厚度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第42天-第49天治疗组大鼠关节肿胀程度明显下降与空白组无显着差异;第21天时治疗组关节肿胀度低于对照组(P<0.05)。③模型组大鼠关节TNF-α和MMP-13表达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TNF-α和MMP-13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MMP-13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TNF-α表达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补肾祛寒治尪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明确,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疼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和VAS评分,降低患者DAS28评分,提高ACR20的应答率和治疗的有效率。2.补肾祛寒治尪汤可以缓解CIA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并下调关节组织中TNF-α的表达,且补肾祛寒治尪汤组CIA大鼠关节组织中MMP-13的表达较模型组和MTX组显着降低,说明该方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关节中骨和软骨的降解,具有骨保护作用。
肖会[9](2017)在《TNF-α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分析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和正常人群TNF-α、TNFR1、TNFR2、BAFF、BAFF-R、HLA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寻找基因多态性与RA的相关临床指标和评分,如:RF、CRP、ESR、PLT、抗CCP抗体、HAQ、DAS28、VAS评分等的相关性;同时探讨TNF-α在RA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参与RA发病的具体机制。方法2014年7月-2017年3月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募集汉族初诊RA患者140例,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募集汉族健康体检者149例。从RA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PCR-连接酶检测反应(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LDR)法检测TNF-α、TNFR1、TNFR2、BAFF、BAFF-R和HLA基因的7个SNP位点基因型,并应用SHEsis在线软件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患者RF、CRP、ESR、PLT、抗CCP抗体、HAQ、DAS28、VAS评分等实验室和临床指标,分析SNPs与它们的相关性。采集40例RA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TNF-α的含量。分离PBMCs后用流式细胞术直接检测RA患者和正常人群CD19+B细胞、CD19+CD27+B细胞、CD19+CD20+CD27+B细胞的百分比;进一步将洗涤后PBMCs加入TNFR2单克隆抗体、FITC标记的山羊抗小鼠二抗、抗人CD19-APC抗体进行标记染色测定CD19+TNFR2+B细胞百分比;体外TNF-α刺激PBMCs实验中,用终浓度为100ng/ml的TNF-α刺激正常人PBMCs培养48小时,流式细胞仪检测TNF-α刺激前后PBMCs的B细胞亚群百分比。免疫磁珠分选获得B细胞,运用Western blot检测RA患者和正常人群的MKK3-P38MA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KK3、Phospho-p38MAPK和Phospho-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经TNF-α刺激前后正常人B细胞MKK3、Phospho-p38MAPK和Phospho-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Whitney U法);SNP基因型应用SHEsis在线软件(http://analysis.bio-x.cn/my Analysis.php)进行分析,对照人群需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数据分组比较运用Bonferroni检验校正检验水准。结果(1)RA患者和正常人群TNF-α、TNFR1、TNFR2、BAFF、BAFF-R和HL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差异:本研究显示:TNFR2基因rs1061622位点的G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人群和RA患者间有显着性差异(22.8%vs15.7%,P=0.031,OR=0.631,95%CI:0.4140.960),其它基因SNP位点基因频率在正常人群与RA患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进一步对TNFR2基因rs1061622位点的基因型模式分析显示,TNFR2基因rs1061622位点GG基因型在正常人群中的频率高于RA患者,TT基因型在RA患者中的频率高于正常人群,提示TNFR2基因rs1061622与RA发病相关。而HLA基因在正常对照的频率分布与理论评估值有显着差别(P<0.05),不符合HWE,予以剔除。(2)RA患者TNF-α、TNFR1、TNFR2、BAF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RF、CRP、ESR、PLT、抗CCP抗体、HAQ、DAS28、VAS评分等实验室和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TNFR2基因rs1061622位点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主要分布于DAS28评分中等值组和高值组(分别为16.7%和18.5%),而在DAS28低值组明显减少(4.2%),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Bonferroni检验)。其它实验室和临床指标与上述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均无明显相关。(3)流式细胞术检测RA与正常对照组B细胞分化的比较:结果显示:RA患者B细胞(CD19+)、活化B细胞(CD19+CD27+)、记忆性B细胞(CD19+CD20+CD27+)的比例均高于健康人群,而且RA患者外周血中表达TNFR2的B细胞所占百分比也显着高于健康人群;健康人外周血B细胞经TNF-α刺激后发现B细胞(CD19+)、活化B细胞(CD19+CD27+)、记忆性B细胞(CD19+CD20+CD27+)的比例显着升高。ELISA法检测RA患者血清中TNF-α平均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群(P<0.01)。(4)Western blot检测显示:RA患者B细胞中MKK3、Phospho-p38MAPK和Phospho-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正常人B细胞经TNF-α刺激后,MKK3、Phospho-p38MAPK和Phospho-NF-κB p65的表达水平也显着上调。结论(1)TNFR2基因rs1061622位点的G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RA患者和正常人群有显着性差异,TNFR2基因rs106162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RA发病相关;TNFR2基因rs1061622位点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与DAS28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RA的活动性相关;(2)RA患者外周血中TNF-α水平和B细胞活化程度高于正常人群,TNF-α可能通过与B细胞TNFR2结合激活MKK3-P38MAPK/NF-κB信号通路,促进了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参与RA的发病。
饶晶[10](2014)在《对陈纪藩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学术经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主要是以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慢性疾病,由于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现在临床治疗仅仅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或控制炎症,缓解临床症状,尽可能保持受累关节的功能,预防关节畸形,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由于RA的致残率高,因此防止关节骨侵蚀在RA治疗中显得异常重要。祖国传统医学把关节、肌肉、筋骨的酸楚、麻木、疼痛和屈伸活动不利,甚至是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临床表现的疾病归属于”痹病”范畴,出现关节畸形、屈伸不利影响功能活动时称为“尪痹”,此类病证病因不明,病机复杂,证候多变,因此治疗难以取得速效。陈纪藩教授在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领域擅长运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着作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陈教授明确指出类风湿关节炎基本病理特征为“筋伤骨损”,其病因是肝肾气血亏虚导致筋骨失养,而“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入侵痹阻经脉,因此“风、寒、湿、痰、瘀”是病之标,肝肾不足和气血虚弱是病之本,虚实相兼,寒热错杂、阴阳失衡是其主要的临床病理特点;另外,陈教授辨证注重整体,治疗推崇从本论治,调和阴阳,平补平泻,陈教授结合广东的气候水土特点,在治疗上根据不同时期病理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在早期、中期,治疗上宜疏风清热、祛湿活血等驱邪为主,减轻“筋伤”并预防“骨损”;晚期患者肝肾气血亏虚,关节畸形,“筋伤骨损”病理特征明显,当补益肝肾,调和营卫,制止“骨损”的进一步发展,陈教授另外强调该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有别,但“顾护脾胃”的指导思想需贯穿治疗的始终。为更好地总结陈纪藩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以探索其临证规律及学术特色,挖掘其科学内涵,并加以升华和创新,本课题研究即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陈教授多年的临床临证经验,客观评价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RA的抗筋伤骨损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以便于更好地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完善中医学理论,弘扬和繁荣中医药事业。方法:本课题选用小样本的平行随机对照实验,为同时性前瞻性研究,该研究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RA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1的比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均分成治疗组、对照A组、对照B组和对照C组共4组,指导每一组患者坚持康复运动治疗和按摩康复等一般治疗措施,其中治疗组给予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对照A组予塞来昔布胶囊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对照B组单用通痹灵片治疗,对照C组单用二藤通痹合剂治疗。疗程12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所有与治疗本病有关的内服外用药物。治疗期间采用DAS-28疗效标准进行临床观察,记录每例入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的28处关节疾病活动积分(DAS-28)变化,并观察记录患者压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SJC)、疼痛程度患者整体评价(GH)等症状体征的变化,并于治疗前后比较所有入组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综合疗效评价,整个实验进行期间密切观察并客观记录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以客观准确评价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抗筋伤骨损的近期疗效。成果:参与研究的120例患者随机分组后的统计结果显示,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构成比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的构成方面基本均衡,入组患者治疗前对比DAS-28评分、肿胀关节数(SJC)、压痛关节数(TJC),以及血液生化学检查RF、CRP、ESR等方面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性,提示入组患者基本均衡,具有可比性;经过12周治疗后,四组患者在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患者对疾病的整体评价(GH)、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ESR、CRP、RF)等方面与治疗前相对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以DAS-28标准评价最终疗效,四组治疗效果分别为治疗组86.7%,对照A组76.7%,对照B组63.3%和对照C组的70.0%,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在在改善患者DAS-28积分和减少SJC、TJC及降低ESR、CRP、RF等方面与其它各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性明显(P<0.05),提示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RA疗效较对照A组塞来昔布胶囊联合甲氨蝶呤片、对照B组单用通痹灵片,及对照C组单用二藤通痹合剂治疗RA方案效果更好;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和对照C组相比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RA时安全性良好;对照A组塞来昔布胶囊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与对照B组和对照C组相比,对照A组在减少SJC、TJC,以及降低CRP、ESR、RF等方面效果均优于对照B组和对照C组,组间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和对照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A组,但统计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塞来昔布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RA虽不良作用较多,但在减轻患者症状及控制病情方面效果优于单用通痹灵、二藤通痹合剂;对照B组在改善患者患者DAS-28积分和减少SJC、TJC及降低ESR、RF、CRP等上述指标方面对比较治疗前改善(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对照B组与对照C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别(P>0.05),提示单用二藤通痹合剂较单用通痹灵能够更好地改善RA症状、控制病情。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可消失,并未对持续用药造成影响,各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损伤及对血细胞不良影响。结论:总结了陈教授提出的RA病机在于“筋伤骨损”,其病因是肝肾气血亏虚、筋骨失养,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入侵痹阻经脉;风、寒、湿、痰、瘀是病之“标”,肝肾气血虚弱才是病之“本”,寒热错杂、阴阳失衡,虚实相兼是该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治疗需全程“顾护脾胃”。基于陈教授提出的治疗RA主要在于控制“筋伤骨损”并需“顾护脾胃”这一认识制成的二藤通痹合剂和通痹灵功能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其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单用二藤通痹合剂和单用通痹灵均可改善RA临床症状、控制病情,阻止筋伤骨损的进展,且二藤通痹合剂效果优于单用通痹灵组;塞来昔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效果优于分别单用二藤通痹合剂、通痹灵,但前者的不良作用却多于单用中药治疗组;以抗筋伤骨损为指导原则的治疗组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方案对比分别单用二藤通痹合剂、通痹灵,及西药塞来昔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近期临床疗效更加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RA指明了方向。
二、皮下多发性巨大类风湿结节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下多发性巨大类风湿结节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二甲双胍对低中度疾病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reg计数及Th17/Treg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探究低中度疾病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的表达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病例组和健康组的基线临床特点 |
2.2 病例组和健康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基线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二甲双胍对低中度疾病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二甲双胍组和传统治疗组基线临床特点 |
2.2 二甲双胍组和传统治疗组治疗0w、12w、24w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变化 |
2.3 二甲双胍组治疗24w后和健康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 |
2.4 有效性和安全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5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二甲双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研究 |
1 类风湿关节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类风湿关节炎流行病学的特征 |
1.2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征 |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
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2.1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名的历史沿革 |
2.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各个时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代表性认识 |
3.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中医治疗 |
3.1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治法 |
3.2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中医内治方法 |
3.3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中医外治方法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病案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数据采集 |
3.1 数据录入 |
3.2 数据检索 |
3.3 数据清洗 |
4 医案数据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入选医案的基本资料 |
5.2 入选医案临床资料频次频率分布 |
5.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从病机辨证角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探讨 |
1. 周仲瑛教授构建病机辨证新体系的意义及内涵 |
2. 病机证素与复合病机 |
2.1 病机证素学说 |
2.2 复合病机学说 |
3. 周仲瑛教授对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病机认识 |
3.1 复合病机的认识 |
3.2 审证施治 |
4. 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用药规律 |
4.1 常用药物解析 |
4.2 症候用药规律 |
4.3 病机辨证用药规律 |
4.4 围绕以“病机证素”为核心的基本治法及基础方剂 |
4.5 复法组方的用药经验 |
4.6 小结 |
第四部分 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中医药治疗临床观察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疾病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治疗时间 |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
3.1 观察和评价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不良反应评价 |
4 统计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剔除、脱落情况 |
5.2 一般资料 |
5.3 临床评分结果 |
5.4 疗效结果 |
5.5 安全性评价 |
5.6 小结 |
结论 |
1. 研究亮点 |
2. 研究结论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医案症状分布 |
附录2 医案药物分布表 |
附录3 DAS28疗效评估表 |
附录4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评分表 |
附录5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
致谢 |
(3)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诱因 |
2.3 皮疹分布 |
2.4 皮疹形态 |
2.5 误诊情况 |
2.6 并发疾病 |
3 讨论 |
(4)艾拉莫德与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尪痹(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
1.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
2.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
3.诊断 |
3.1 西医诊断及分级、分期标准 |
3.2 中医诊断及辨证 |
4.治疗 |
4.1 西医治疗方面:逐步发展,提出早期联合治疗 |
4.2 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医药为RA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雷公藤植物提取剂:雷公藤多苷片 |
4.3 |
4.4 外科手术治疗 |
5.中医治疗方面 |
6.预后评估 |
7.不足与展望 |
试验研究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案 |
4.治疗方案 |
5.统计分析方法 |
6.研究结果 |
讨论 |
1.个人体会 |
2.药物选择 |
3.结论 |
4.本文创新点 |
5.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5)补肾通络方治疗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炎症相关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汇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内容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3 统计学分析 |
4 伦理学要求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疗效评价 |
2.1 总体疗效 |
2.2 中医证候疗效 |
3 临床症状和体征 |
4 实验室指标变化 |
4.1 治疗前后两组ESR、CRP、RF、抗CCP抗体变化 |
4.2 治疗前后两组IL-1β、IL-2R、IL-6 变化 |
4.3 治疗前后两组IL-8、IL-10、TNF-α变化 |
5 安全性检测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实验室指标 |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
1.5 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治疗药物 |
1.6 小结 |
2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4 各医家经验方 |
2.5 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补肾通络方的组方依据 |
4 补肾通络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补肾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
5.1 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 |
5.2 临床症状和体征 |
5.3 实验室指标的观察 |
5.4 安全性指标的观察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文献综述 ANCA、IL-1、IL-6、TNF-α四项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论着 |
附录三: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四: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五:伦理 |
附录六:病例报告表 |
(6)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特点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RA中医证型与骨密度 |
2.3 中医药研究 |
2.4 展望 |
3.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3.1 流行病学研究 |
3.2 发病机制 |
3.3 骨质疏松风险评估 |
3.4 骨质疏松检查方法 |
3.5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设计临床调查表 |
2.2 调查方法 |
2.3 主要观察指标的判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各证型RA患者临床资料 |
3.3 骨质疏松与非骨质疏松RA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3.4 骨密度与各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
3.5 RA患者发生OP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RA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4.2 各证型R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
4.3 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分析 |
4.4 预防与治疗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结缔组织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及对CIA大鼠关节TNF-α和MMP-1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ABBREVITION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祛寒治旌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前言 |
一、补肾祛寒治尪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肾虚寒盛证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补肾祛寒治尪汤对CIA大鼠关节组织TNF-α和MMP-13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9)TNF-α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类风湿关节炎调查表 |
类风湿关节炎遗传学研究知情同意书 |
(10)对陈纪藩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学术经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学研究 |
三、发病机制 |
四、病理改变 |
五、临床表现 |
六、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
八、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
九、预后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一、不同时期对该病的认识发展 |
二、病因病机 |
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疗法 |
第三节 陈纪藩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学术思想初探 |
一、陈纪藩教授简介 |
二、陈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色 |
三、通痹灵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
四、二藤通痹合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实验设计 |
二、实验方案 |
三、统计方法 |
第三节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
第二节 治疗结果 |
一、疗效性指标比较 |
二、安全性指标比较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一、通痹灵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二、二藤通痹合剂的临床疗效 |
三、陈纪藩教授经验总结 |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皮下多发性巨大类风湿结节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二甲双胍对低中度疾病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reg计数及Th17/Treg的影响[D]. 郑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2]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与临床应用[D]. 陈世泠(TRAN THE LINH).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征[J]. 吴超,晋红中.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9(03)
- [4]艾拉莫德与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尪痹(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研究[D]. 刘聪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补肾通络方治疗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炎症相关因子的研究[D]. 舒碧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特点初探[D]. 车祥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结缔组织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D]. 何静.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8]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及对CIA大鼠关节TNF-α和MMP-13的影响[D]. 何春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TNF-α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及分子机制研究[D]. 肖会.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7)
- [10]对陈纪藩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学术经验的研究[D]. 饶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