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消灭私有制”到“重建个人所有制”——从两方面理解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韩芳,周绍东,陈艺丹[1](2021)在《重建个人所有制:基于劳动力所有权的解读》文中研究表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理论设想。"重建个人所有制"不仅意味着生产资料层面的"个人所有",还要实现劳动力所有形式的"否定之否定",才有可能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双重意义上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将全人类的解放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微观基础上。通过梳理学界在该问题上的代表性观点,将劳动力所有权纳入分析视野,从"劳动力个人所有"与"劳动社会占有"两个维度提炼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内涵,概括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形态和现实形态,即萌芽的现实形态、局部的半完成形态以及可能的发展形态,并分别以华为公司、塘约道路和网约车平台为例,刻画了个人所有制的三种现实形态的运行机制。要推动个人所有制现实形态向理论形态转变,就应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层面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以进一步探索和丰富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特别是要关注信息技术条件下劳动力个人所有和社会占有新的结合方式。
李风华,易晨[2](2021)在《消灭私有制与重建个人所有制:基于多级所有的解释》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论述集中体现在"消灭私有制"和"重建个人所有制"两个命题上。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表明,如何理解个人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一性构成关键性问题。基于社会主义实践而提炼出来的多级所有概念,是一个描述各种所有制形式中的个人所有因素与公有因素共存的中微观理论工具。它可以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财产、事务和人权,解释人类历史的重要社会变革,充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库。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的前提下,多级所有可以对马克思在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论给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蒋永穆,王运钊[3](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所有制理论探索和争鸣》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特色所有制理论由点到面日臻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最重要内容。百年来,我国所有制理论探索和争鸣不断,与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同步发展。所有制理论探索和争鸣涵盖了所有制的概念、所有制的结构、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及实现形式等诸多方面。百年来所有制理论探索和争鸣的回顾尤其需要关注非公有制经济性质、地位及作用,以及国有企业性质、地位与效率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百年所有制理论探索和争鸣集中体现了四方面的基本特征。新发展阶段将围绕中国特色所有制理论构建中的一些重要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高雪倩[4](2020)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蕴含着深远的内涵,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进行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不仅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还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建立在古典哲学家的思想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碰撞之上,是以社会基本矛盾深化和新兴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为背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完善,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形成阶段以及成熟完善阶段。经典着作作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产生的温床,在对其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主要包括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等。同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深刻剖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进步性,也指出私有制是产生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了规划,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重建个人所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挖掘和探索,不仅满足了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需要,更是满足了目前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对所有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思考。总之,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是为了挖掘其重要的价值指向,包括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研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有指导意义,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陈梦香[5](2020)在《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论争研究》文中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在深刻批判私有财产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科学设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这一设想进行了经典论述。改革开放之前,理论界依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相关阐释而对“重建个人所有制”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即认为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是指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改革开放以后,基于对改革方向存在不同主张等原因,学术界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其中涉及到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客体、性质以及实现形式等方面的论争。多年来,虽然学界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并不仅仅局限于就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本身来研究个人所有制。通过对学界关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直接论争的分析,笔者发现,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作“单个个人”还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对“重建个人所有制”客体和性质等问题的不同认识。既然“个人所有制”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出的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那么就需要在梳理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以及未来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当代论争的研究来把握这一思想的确切内涵。在原始社会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始公有制逐渐解体,私有制的产生成为了必然。奴隶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财产,同时占有奴隶人身。封建社会的所有制是分散的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在封建社会所有制中,地主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通过占有地租的方式对农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自由得一无所有,只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劳动主体和劳动的客观条件在未来社会再次实现了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直接分配生产要素和产品。但是不管在何种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生活资料归个人占有的客观事实,否则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在马克思看来,应该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他既是物质生产的能动的承担者,同时又受到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现实的人”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是处在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结成了社会,但社会也在影响着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狭隘和贫乏的。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在这种物化的社会关系中,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处于对立状态。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消亡了——个人是具有自由个性的个人,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是没有了阶级差别的社会个人。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由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全社会的生产资料。未来社会中商品和货币等形式都不再存在,每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要素和产品由社会直接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因此在消费资料的分配上,只能实行遵循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的按劳分配制度。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由于此时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在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能够满足社会成员一切合理需要的按需分配制度。在“个人所有制”的客体究竟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的问题上,离不开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关“个人所有制”解释的澄清。笔者认为,恩格斯的解释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需要基于两个不同的层次来判断。恩格斯是从每一个个人出发来谈“个人所有制”的,那么他所说的“个人所有制”实际上就是“个人财产”的意思,在未来社会中,生活资料就是作为个人财产存在的,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恩格斯的解释是正确的。然而马克思所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从“联合起来的个人”着眼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能被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的只能是生产资料,因此,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层面来说,恩格斯关于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的解释就是错误的。持消费资料说的学者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两种“个人所有制”之间的差别,将恩格斯的解释作为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权威解释,从而对“个人所有制”的客体产生了错位的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否定之否定”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辩证否定,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不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都存在,因此谈不上重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消费资料的分配,只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因此没有必要在“重建”的意义上加以强调。在“个人所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上,股份公司仍然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扬弃,并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商品、货币和资本等,因此也就不会有股份公司的存在,股份制根本谈不上是“个人所有制”最好的实现形式。在马克思明确说明这种否定不是要重建私有制的情况下,依旧有学者将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歪曲为“人人皆有的私有制”,这实际上是打着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旗号,行否定公有制,鼓吹私有化之实。因此,研究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真正内涵,同时对于我国坚持正确的所有制改革方向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赵丽[6](2020)在《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马克思对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开始于他在《莱茵报》担任编辑时遇到的现实物质利益的难题,后来便与经济学和历史观的研究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在不断地研究、批判和超越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在科学的唯物史观下,通过对分工、劳动与所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所有制的基本内涵,即所有制就是指个人与生产资料包括劳动材料、劳动工具以及劳动产品的关系。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分析后,马克思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论断,这是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历史地分析所有制的更替,马克思明确了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同时分析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和无产阶级的觉醒、以及消灭私有制的内容。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另一重点是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虽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还存在国家,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因而还是在私有制的范围之内,个人所有制的核心还是劳动所有权,只是是普遍的劳动所有权;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国家、阶级、分工等一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病都已消失,整个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个人所有制的核心是需要所有权,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的真正形式。
彭巨水[7](201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所有制问题是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制问题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演进、更替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来看,所有制的演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现实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所有制改革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方位,所有制改革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所有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的战略方位和时代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所有制改革提出新部署、做出新动员,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时代命题,从“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强调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举措,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还存在“混合就是私有化”“混合就是新的公私合营”等理论争议、“混合是否要国有股‘一股独大’”“混合到底是‘谁混谁’”等实际操作难题,影响了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深入辨析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脉络,从中找出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而通过回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以此为基础,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从宏观、微观层面探讨如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提出总体性思考和针对性举措,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对策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问题。首先,从一般理论层面入手,对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了综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要探讨混合所有制理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入手。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并将其与西方产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希望能够对混合所有制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接着,从实践层面出发,讨论了建国以来所有制理论发展和实践情况,总结了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规律和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就是混合所有制,这是一种经济发展规律,也是一种生产力发展趋势。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混合所有制理论及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再次,从对策层面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和探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坚持原则、构造环境、改革重点,然后从宏观层面转入微观层面,具体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选择的路径。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讨论的逻辑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从整体上阐释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轨迹、演化趋势和内在规律,对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党的十九大,把“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在所有制变革方面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二是研究分析的结构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在阐释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具体领域中,构建了一个涵盖“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分析视阈,在差异化问题导向下分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发展中所需的条件保障和应坚持的科学路径;三是研究结论的实践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全盘私有化”和“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新的公私合营”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了混合所有制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的结论,以此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讨论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所有制的混合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大课题。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观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探索一种新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才能积极拓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要深刻认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动性、引领性,也要发挥民营经济倒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参与性;既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预期,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共识。
高雪倩[8](2019)在《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形成,分析了学界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内涵解读的代表性观点,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内涵。
王超男[9](2019)在《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在“跨越”视角下的解读》文中研究指明正确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首先要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原文出发,了解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同时,还要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重要作用。“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论断,只有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对其进行更深入地探索,才能将这个理论更好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文从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的演变发展过程的梳理中发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个人所有制的观点是不断完善的,这其中包含着对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及其基础即生产资料所有制两个方面的思考。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标志着该理论的成熟建立。正确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内涵的关键可以通过对一下三个问题的回答来说明。一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之“重建”的到底是什么?这也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中存在争议最多的问题。只有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重建”理论。从马克思的原文加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该问题的强调,可以看出实际上马克思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已经非常清楚。二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之“个人所有制”:为什么讲“重新建立”?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解读。从个人所有制的基础即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否存在社会阶级以及在社会生产中有无剥削的存在这三个方面的阐述,进而对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内涵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说要“重新建立”。三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时机:什么时候建立?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吗?回答这个问题要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出发,不能僵化教条地将马克思的观点固定于某一时期。“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应当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得以发展,使之能够更好地运用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中。最后,文章将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方法论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相结合来说明“重建”理论的实际应用问题。“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是股份制,要警惕有人表面上是探讨对股份制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应用而实则目的为鼓吹私有化的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肯定了我们“跨越”式的道路的发展成果,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以“跨越”发展的方法论发展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在“跨越”的方法论与视角下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和实现形式进行探索。
石向迪[10](2019)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56年我国完成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基本特征为:消灭私有制、存在阶级。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宜立即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重新划分,在理论上为私有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指导下的所有制改革使得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由原先的单一所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此,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朝单一公有制的方向发展;二是推行市场化改革,打破国有企业“壁垒”,实现“公”“私”平等。我们须明确的是,发展私有制是基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因此,对现阶所有制结构的讨论离不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一言以蔽之,关于所有制结构的争论需要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出场。依据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可以把社会形态的演进整理成这样的历史序列:原始社会(原始公有制)——前资本主义社会(奴隶主所有制、地主所有制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向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过渡的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存在阶级)——向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过渡的高级阶段(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但还没有消灭阶级,还存在工农差别)——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私有制、剥削消灭,阶级、商品生产消亡,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私有制、剥削消灭,阶级、商品生产消亡,按需分配)。从社会特征上讲,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为向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过渡的初级阶段。在明确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研究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为:“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此为限制是“公”“私”共同发展。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确保所有制结构是朝单一的公有制方向迈进,而非是私有化。因此,我们需要批判“立即消灭私有制论”和私有化论的错误倾向。在切实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新的方式和实践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根本上为创造新的美好社会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
二、从“消灭私有制”到“重建个人所有制”——从两方面理解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消灭私有制”到“重建个人所有制”——从两方面理解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重建个人所有制:基于劳动力所有权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 政治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
二、 劳动力所有权视角下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
(一) 劳动力意义上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
(二) 准确理解“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与共同占有的辩证统一 |
(三) 公有制的建立与劳动的社会占有 |
(四) 劳动力个人所有和社会占有的分析框架 |
三、 “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中国探索 |
(一) 萌芽的现实形态: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 |
(二) 局部的半完成形态:以贵州塘约为代表的农地股份合作制 |
(三) 可能的发展形态:网约车平台为代表的平台经济 |
四、 结 语 |
(2)消灭私有制与重建个人所有制:基于多级所有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关马克思未来社会所有制理论的核心争议梳理 |
二、多级所有的含义及其应用 |
三、从多级所有的角度理解马克思未来社会所有制理论 |
(4)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 |
2.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 |
2.1.1 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 |
2.1.2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 |
2.1.3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 |
2.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社会基础 |
2.2.1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观点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 |
2.2.2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
2.2.3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趋严重 |
第3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演进 |
3.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萌芽阶段 |
3.1.1 开始研究物质利益问题 |
3.1.2 形成对私有财产及其与国家关系的最初认识 |
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初步探索阶段 |
3.2.1 揭示私有财产与国家和法之间的关系 |
3.2.2 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和本质 |
3.2.3 论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命运及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扬弃 |
3.3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阶段 |
3.3.1 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私有制问题进行科学阐释 |
3.3.2 批判蒲鲁东对所有制问题的错误认识并考察所有制范畴 |
3.3.3 揭示资本的本质并阐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
3.3.4 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过渡性和未来社会的特征 |
3.4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成熟完善阶段 |
3.4.1 在理论上构建科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 |
3.4.2 深刻揭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
3.4.3 深入研究分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问题 |
第4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
4.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核心要义 |
4.1.1 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 |
4.1.2 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 |
4.1.3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 |
4.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认识 |
4.2.1 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
4.2.2 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
4.2.3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4.3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设想 |
4.3.1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是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 |
4.3.2 共产主义社会要“重建个人所有制” |
第5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及现实意义 |
5.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 |
5.1.1 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 |
5.1.2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 |
5.1.3 所有制形式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 |
5.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现实意义 |
5.2.1 为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提供理论指导 |
5.2.2 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
5.2.3 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论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2.1 学界关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探究 |
1.2.2 学界关于马克思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探讨 |
1.2.3 学界有关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 |
1.2.4 学界关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争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个人所有制 |
2.1 所有制 |
2.2 所有制的演变 |
2.2.1 原始社会的所有制 |
2.2.2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所有制 |
2.2.3 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所有制 |
3.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与个人所有制 |
3.1 马克思对人的理解 |
3.2 马克思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
3.3 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解 |
4.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论与个人所有制 |
4.1 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体构想 |
4.2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 |
5.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真正内涵 |
5.1 个人所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 |
5.2 对“共同占有”的理解 |
5.3 个人所有制与股份制的关系 |
5.4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真正内涵 |
参考文献 |
专着类 |
期刊类 |
(6)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形成 |
一、物质利益难题的凸显 |
二、洛克论劳动所有权 |
三、卢梭论私有制与人类的不平等 |
四、黑格尔论法、国家与所有权 |
五、国民经济学家对私有财产的辩护 |
六、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
第二章 马克思语境中所有制的基本内涵 |
一、分工与所有制 |
(一)自然的分工、社会的分工与个别的分工 |
(二)五种所有制形式 |
二、劳动与私有制 |
三、分工、劳动与所有制 |
第三章 马克思所有制思想中的“消灭私有制”问题 |
一、唯物史观与消灭私有制 |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消灭 |
(二)历史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 |
二、异化与消灭私有制 |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异化 |
(二)无产阶级在消灭私有制中的作用 |
三、消灭分工、劳动与消灭私有制 |
第四章 马克思所有制思想中的“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 |
一、普遍的劳动所有权: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过渡 |
(一)所有者:生产劳动者而非非生产劳动者 |
(二)分配:按劳分配 |
(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 |
二、需要的所有权:个人所有制的最终形式 |
(一)社会:自由人联合体 |
(二)个人:自由而全面的人 |
(三)分配:按需分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
一、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研究评述 |
二、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研究评述 |
三、当前所有制改革研究评述 |
四、存在问题及深化方向 |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
一、论文内容 |
二、结构安排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混合所有制思想综述 |
一、建国初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
一、混合所有制理论探索阶段的研究综述 |
二、混合所有制理论成长阶段的研究综述 |
三、混合所有制理论完善阶段的研究综述 |
四、混合所有制理论突破阶段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简要评述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列宁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三、斯大林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二节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
一、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 |
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
三、如何认识重建个人所有制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演进规律 |
一、所有制演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规律 |
二、所有制演进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统一规律 |
三、所有制演进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统一规律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对比研究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产权解析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所有权概念 |
二、马克思注意区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
三、产权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应有之义 |
四、简要评述 |
第二节 西方产权理论的综述 |
一、西方产权理论的概念 |
二、西方产权的属性和功能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辨析 |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联系 |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 |
三、两种产权理论对比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突破 |
第一节 我国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
一、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
三、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僵化固化阶段 |
第二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三次突破 |
一、“单一到补充”: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一次突破 |
二、“补充到共同”: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二次突破 |
三、“共同到混合”: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三次突破 |
第三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
一、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 |
二、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教训 |
第五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发展实践、基本经验及现实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产生的必然 |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实践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回顾 |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逻辑 |
第三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 |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 |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第四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的现实问题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形式主义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意识形态争论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混合所有制失灵”现象 |
第六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完善的环境和把握的重点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
一、坚持“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态 |
二、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混合所有制判断标准 |
三、坚持共同富裕的混合所有制价值取向 |
四、坚持互利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发展理念 |
五、坚持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方向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完善的环境 |
一、宏观制度层面 |
二、中观体制层面 |
三、微观机制层面 |
第三节 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
一、宏观层面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微观层面国有企业异质股权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七章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一节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意义重大 |
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二、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
三、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
四、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 |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理论困境 |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现实难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途径 |
一、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
二、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 |
三、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四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境构造 |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
二、平等保护各类产权 |
三、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第八章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一节 农村所有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所有制变革 |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所有制改革历程 |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目前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实现方式 |
一、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 |
二、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 |
三、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
一、加快理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关系 |
二、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
第九章 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 |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念 |
二、从所有制角度看民营经济 |
三、民营经济存在发展的内在逻辑 |
第二节 民营经济是混合所有制内在要素的逻辑分析 |
一、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
二、民营经济是提升国有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
三、民营经济融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分析 |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 |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分析 |
第四节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
一、自上而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
二、自下而上激发民营经济发展 |
三、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
结语与展望 |
一、研究预期达到目的 |
二、本文的政策建议 |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文图表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8)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形成 |
二、学界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内涵解读的代表性观点 |
三、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内涵 |
(9)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在“跨越”视角下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阐述 |
2.1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的思想脉络 |
2.2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在国内的争鸣与评析 |
2.2.1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之“重建” |
2.2.2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之“个人所有制” |
2.2.3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时机 |
第3章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
3.1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阐述 |
3.2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实践 |
第4章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与中国的跨越发展之路 |
4.1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
4.2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应在跨越的方法论下进行探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学者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所有制结构的研究 |
1.2.2 国内学者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所有制结构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及不足 |
2. 理论基础: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
2.1 所有制一般 |
2.2 资本主义所有制与消灭私有制 |
2.2.1 消灭私有制与扬弃私有制之争 |
2.2.2 正确认识“消灭私有制” |
2.3 社会主义所有制:重建个人所有制 |
2.3.1 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争论 |
2.3.2 重建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合一 |
3. 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
3.1 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
3.2 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所有制建立 |
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确立 |
3.4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现状与困境 |
4. 当下论争:中国学界关于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分歧与争论 |
4.1 关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不同理解 |
4.1.1 公有制“主体论” |
4.1.2 公有制“主导论” |
4.2 关于“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的争论 |
4.2.1 “国进民退”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
4.2.2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
4.3 关于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前景的争论 |
4.3.1 私有制经济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4.3.2 私有制经济存在于人类发展阶段始终 |
4.4 对学界关于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争论的回应和思考 |
5. 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高度认识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
5.1 区分两种社会主义以及两种公有制 |
5.1.1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两种社会主义 |
5.1.2 区分两种公有制 |
5.2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确保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保证 |
5.2.1 公有制主体地位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性质 |
5.2.2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
5.3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5.3.1 坚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
5.3.2 确保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做大做强 |
5.3.3 在国企改革中处理好与非公经济之间的关系 |
5.4 批判两种错误倾向 |
5.4.1 批判私有化论 |
5.4.2 批判“立即消灭私有制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从“消灭私有制”到“重建个人所有制”——从两方面理解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建个人所有制:基于劳动力所有权的解读[J]. 韩芳,周绍东,陈艺丹.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消灭私有制与重建个人所有制:基于多级所有的解释[J]. 李风华,易晨.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 [3]中国共产党百年所有制理论探索和争鸣[J]. 蒋永穆,王运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7)
- [4]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高雪倩.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0)
- [5]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论争研究[D]. 陈梦香. 浙江大学, 2020(08)
- [6]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研究[D]. 赵丽. 武汉大学, 2020(04)
-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D]. 彭巨水.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J]. 高雪倩. 新西部, 2019(18)
- [9]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在“跨越”视角下的解读[D]. 王超男.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10]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研究[D]. 石向迪. 浙江大学, 2019(02)
标签:所有制论文; 公有制论文; 混合所有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