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变接口及其在数字炮控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旋变接口及其在数字炮控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一、旋转变压器接口及其在数字炮控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迪[1](2021)在《交流伺服系统位置解码算法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工业生产中对于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性能要求日益提高。磁场定向控制作为常用的控制策略,其控制性能与转子位置角的检测精度密切相关。本文对交流伺服系统的旋转变压器位置传感器进行多种方式解码,提高位置解算精度并降低解算延时和硬件成本。本文首先基于TMS320F28379D芯片设计了交流伺服系统磁场定向控制的平台和伺服控制算法,实现了旋转变压器反馈信号的ADC与Sigma-Delta的双路采样方案。其次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对旋变信号处理得到旋变信号的包络线,完成了转子位置角的开环算法即反正切法解算。此外,对半波傅氏法与1/4波傅氏法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将反正切解算法的位置角刷新率从10k Hz提升至20k Hz和40k Hz的可行性。最后设计了基于锁相环原理的数字R/D转换电路,实现了旋变位置角的闭环软解算。实验测试两种分辨率数字R/D转换电路的解算精度和延时,控制伺服电机在不同转速区间使用不同分辨率解算系统实现全速段的跟踪误差降低。通过提高闭环锁相频率以及误差补偿进一步降低了跟踪误差,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伟鹏[2](2020)在《旋转变压器高精度解码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指出旋转变压器以其高效、可靠、环境耐受性强,常常被用于电动汽车和伺服控制领域中的位置和速度的测量。旋转变压器通过把高频输入信号转换成成一定函数关系的待解码信号。然而,要从该输出信号中获取有用的角位置信息,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因此,本课题设计了基于单芯片的解码系统,并在研究该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线性解码技术的方案,针对解码算法中的误差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精度补偿算法,并针对误差补偿后最终的解码误差进行了理论计算,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该方案所涉及的电路和各模块的程序实现,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作对比,总结了两种解码思路各自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工程实用价值。首先,论文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旋转变压器解码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同时构建了单芯片解码系统,并对该系统中涉及的重要电路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实际测试,组成了可靠的解码系统,编写了上位机测试界面,并针对串口上传的数据进行转换后以数据和图形曲线显示。其次,对跟踪型轴角转换算法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线性解码算法,并对线性解码算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建模分析验证,并根据实验数据与仿真数据对两种方案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同时针对线性解码算法中解码精度有待提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精度补偿算法,使得精度发生了明显改善。最后,根据系统精度对比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满足技术要求,同时对实验数据和解码系统进行分析,对存在的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实验数据对误差曲线进行函数拟合,并对拟合结果进行了验证。论文以实际工程指标为出发点,结合旋转变压器角位移测试平台,完成了对各种分辨率下角位移解码精度的测试与分析,得到了多组解码数据,同时根据解码数据结果,分析其存在的误差原因,提出误差补偿措施,对补偿结果进行了验证。

刘盟[3](2020)在《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光电吊舱是一种可以搭载红外探测设备的机载装置,具有抑制载体干扰的能力,同时具备稳定跟踪和目标检测的功能,目前被广泛用于无人机、侦察机等探测设备。由于工作环境较为特殊,在使用过程中,光电吊舱容易受到载体摇晃以及空气摩擦等外部干扰,从而影响探测设备的成像精度,严重时会造成探测设备成像模糊,因此需要提高光电吊舱的隔离载体扰动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探测设备的精度以及工作效率。本文以某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为研究背景,首先阐述了伺服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以及性能要求,其次根据系统要求提出了伺服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然后对系统隔离载体扰动能力进行了研究,最后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了控制系统DSP软件设计开发以及系统的软硬件调试,验证了吊舱伺服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根据系统的研制需求,制定了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完成了系统的负载计算,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系统主要器件的选型,给出了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案。(2)基于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对系统进行建模,并根据电机的环路控制原理对系统各个环路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在仿真工具matlab中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器对环路性能进行调节。随后基于隔离度的定义,对系统的隔离度进行了建模仿真分析,并引出了一种在没有摇摆台的情况下测试系统隔离度的方法。(3)分析了陀螺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采集本系统所使用陀螺数据并从功率谱密度的角度对系统噪声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算术平均滤波法对陀螺噪声进行补偿,从而减小陀螺噪声对系统隔离度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手段对陀螺噪声的补偿方法进行了验证。(4)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需要有抑制载体干扰的能力,因此对吊舱伺服控制系统的稳定机理进行了分析,采用方向余弦法推导出了载体扰动补偿公式。对系统采用的PID控制算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根据伺服控制系统的要求,采用分模块设计的思想完成了系统DSP软件开发。完成了控制部分DSP软件初始化模块、自检模块、功能模块等模块的设计与开发以及驱动部分DSP软件的开发。(5)在软硬件开发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系统进行调试,完成了系统三环的PID控制参数的选取,并对系统的功能设计进行了测试,最后验证了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张晨[4](2020)在《吊舱控制系统接口与旋变解码的研究开发》文中提出本课题来源于某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的研制。论文首先根据项目的设计要求完成了系统的总体方案规划和电路设计,着重介绍了基于FPGA的吊舱控制系统数字接口的设计与开发;随后,重点对旋变解码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误差补偿技术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旋变解码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及针对多极旋转变压器的数据融合误差的解决方法。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依据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要求,制定了基于FPGA+DSP的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同时完成了关键器件的选型以及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2)完成了基于FPGA的吊舱数字接口设计开发。根据整个控制系统的接口功能要求,完成了基于FPGA的控制系统数字接口方案设计,并对跨时钟域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着重介绍了上位通信模块、驱动通信模块、陀螺通信模块、RDC模块、DI/DO模块、XINTF模块以及时钟模块的开发和调试工作。最后通过实验平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符合要求,并投入了产品的实际使用。(3)完成了旋变解码系统的设计开发。根据系统对旋变解码的技术要求,完成了基于RD19230的旋变解码系统研制工作。接着根据系统的低成本需求,研制了一款基于AD2S1210的旋变解码系统。对两种不同的解码系统都分别完成了联试联调工作,并投入了实际产品应用。(4)对多极旋转变压器中的数据融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首先,介绍了多极旋转变压器中的粗、精通道的数据融合原理;然后,针对数据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理论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能够补偿这种误差的算法(固定区间判断法和随动区间判断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王群[5](2020)在《一体化注塑机合模伺服驱动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注塑机发展的主要方向是高效精密和节能环保,要求其伺服驱动器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一般注塑机采用的合模驱动系统存在参数时变、扰动大、控制精度差等问题,不适应一体化立式注塑机的合模驱动性能要求。为此,本文在广东省中山市重大科技专项“高性能一体化立式注塑机研制及产业化(2017A1031)”的资助下,根据合模工艺对合模伺服驱动器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要求,研究并设计了一体化注塑机合模伺服驱动器。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结果如下:(1)以一体化立式注塑机的合模工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一体化注塑机注塑成型工艺及其合模驱动系统,给出了一体化注塑机合模伺服驱动器的设计要求;选择STGIPN20H60三相全桥IPM为功率元件,构建了一体化注塑机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拓扑结构;完成了主要元器件的选型,提出了一体化注塑机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控制算法研究方案和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案。(2)根据合模伺服驱动器的硬件设计方案,选择DSP F28335作为主控制器,完成了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包括主功率IPM驱动电路、主控制器的最小系统电路、信号检测电路、其他电路的设计。其中,信号检测电路包括电流与电压检测、位置与转速检测、压力检测、故障检测与保护;其他电路包括光电隔离电路、通信接口电路、电源电路。(3)根据一体化注塑机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算法研究方案,完成了合模伺服驱动器的矢量控制算法研究。在分析PMSM坐标变换及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采用交流伺服驱动技术,给出了合模伺服驱动器的矢量控制原理,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了滑模速度控制器,推导出电流环、速度环及位置环的传递函数。使用Matlab/Simulink 2016a仿真工具,构建了合模伺服驱动器矢量控制仿真模型,并完成了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性能仿真研究。通过仿真验证了本文理论研究结果及其合模伺服驱动器矢量控制系统的有效性。(4)根据一体化注塑机合模伺服驱动器的软件设计方案,采用中断方式,使用模块化的方法,完成了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系统的主程序处于不断循环的运行状态,DSP调用相应的程序完成指定的功能,当有外部命令请求时,跳转并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从而快速精准的实现“PMSM速度与转矩的精确控制,压力流量的计算,故障检测与保护,与上位机实现通信”等功能。(5)利用本文理论结果,构建了合模伺服驱动器试验平台,完成了空载启停和空载加减速试验。速度状态调整时间都在45ms以内,超调量小于10%。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体化注塑机合模伺服驱动器,仿真研究与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合模伺服驱动器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稳定性和鲁棒性,满足了合模工艺中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要求。研究结果为实现合模工艺的高效精密注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使用价值。

孙磊[6](2020)在《基于预测控制的EMA数字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机电作动器(EMA)在航空航天领域中作为飞行控制系统和起落架系统的执行机构,一般需具备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和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本文以良好的动态响应和抗干扰性能为目标,以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智能功率模块为核心,设计一套全数字化的EMA伺服驱动控制系统,在控制器中应用预测控制算法,研究基于预测控制的EMA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的性能。首先,介绍本文EMA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别建立永磁同步电机和机械传动系统两部分的数学模型。以矢量控制三环级联结构和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作为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根据预测控制算法原理,设计包含延时补偿、非线性补偿和参数辨识的无差拍电流预测控制器和包含预测模型、反馈校正和滚动优化的速度模型预测控制器以改善传统PI控制的不足,通过搭建各控制器及EMA整体系统的仿真模型验证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其次,设计以TMS320F28335和EPM240T100C5N为核心的数字控制硬件电路,以PM300DV1A120为核心的功率驱动硬件电路。采用程序语言设计嵌入式软件系统,实现EMA伺服驱动系统中的故障保护、预测控制算法等功能。最后,基于软硬件搭建试验平台,试验验证基于预测控制的EMA数字伺服控制驱动系统的有效性。

曹彬[7](2020)在《基于FPGA的多路旋转变压器解码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旋转变压器是一种电磁式传感器,可以用于角位置和角速度的测量。旋转变压器结构简单可靠,具有抗冲击、抗振动、耐高温等特点,使用寿命长,可以用于环境恶劣的场合。此外,旋转变压器精度高、抗共模干扰,能够满足一些系统对于高精度的要求。因此,旋转变压器广泛应用于机械设计制造、航空航天、数字转台、电动汽车等领域。但旋转变压器的输出信号是由高频载波与低频角位移信号调制而成的模拟信号,需要专门的解码系统进行解码才能得到角位置或角速度信息。而在一些应用中,例如工业机器人、雷达运动平台等需要多个旋转变压器用作位置反馈,如果能够使用一个可以解码多路旋转变压器的解码系统进行统一解码,不仅能提高系统的集成化,还能节约系统成本。FPGA是在PAL、GAL、CPLD等可编程器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半定制集成电路,具有独立可分配的I/O接口和可编程逻辑块。目前,FPGA由于具有容量大、速度高、集成度高及灵活性强等特点,可以完成极其复杂的时序和组合逻辑电路功能,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以FPGA为核心设计一个可以对多路旋转变压解码的解码系统即可以在提高该系统集成度、可靠性的同时能够保证解码精度与运算速度。本文对基于FPGA的旋转变压器解码算法进行研究,并对闭环跟踪解码算法进行改进。仿真结果显示,相比传统闭环跟踪解码算法,改进的闭环跟踪解码算法的阶跃响应更快、稳态误差更接近理论值。结合旋转变压器自身的特性,本文对多路旋转变压器解码系统的硬件电路进行设计,使用数字功率放大器对多路旋转变压器提供统一的激励信号,以总线开关与模数转换器配合的方式依次对多路旋转变压器输出信号进行采样,减少了硬件电路的布置,降低了系统成本。以改进的闭环跟踪解码算法为核心,结合对硬件电路的控制进行解码系统的软件设计,使得解码系统能够稳定、精确的对多路旋转变压器进行解码。最后搭建实验平台,以PGA411-Q1的数字轴角转换器为参照,通过实验进行系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多路旋转变压器解码系统能够较为精确的对8路旋转变压器进行解码。

杨志达[8](2020)在《空间系绳用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相比于传统张力伺服系统,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具有高精度、高动态响应、高功率密度以及高可靠性等一系列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等对系统体积、重量有苛刻限制的特殊领域,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更是备受青睐。高性能永磁张力伺服系统的实现需要多项关键技术,而控制技术就是其中之一。鉴于此,本文以空间系绳应用为背景,着重围绕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的控制技术展开研究。本文从应用背景出发,分析了空间系绳对张力伺服系统的控制需求,并介绍了空间系绳用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阐述了该系统中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以及矢量控制方法等基本原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减小空间系绳用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的体积和重量,本文永磁电机的齿槽转矩被刻意设计增大以取消电机制动器。该设计会造成永磁电机低速运行时转速波动加大进而影响张力控制效果。针对这一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齿槽转矩的特性及其对转速的影响,接着提出了虚拟稳定平衡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利用移动的虚拟稳定平衡点来吸引转子平滑运动从而抑制齿槽转矩,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稳定平衡点的齿槽转矩抑制策略,并给出了具体实现方案。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齿槽转矩抑制策略,本文所提策略能显着抑制齿槽转矩,有效降低了永磁电机在低速下的转速波动,为实现张力高性能控制提供了有力保证。另一方面,航天器、系绳与目标物组成的空间绳系系统对张力冲击比较敏感。在张力建立过程中,系绳张力冲击会导致系绳因张力过大而断裂甚至造成目标物加速过快从而撞向航天器,严重影响航天器的安全。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本文首先建立了捕获后的空间系绳-空间负载模型,基于该模型,对传统张力控制策略产生张力冲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在空间系绳应用中的局限性;接着,本文采用积分调节器来建立系绳张力,通过重置积分输出值来迅速调整系绳速度,进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间系绳的防冲击张力控制策略。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张力建立过程中,相比于传统张力控制策略,本文所提策略能有效抑制张力冲击,从而可以减小对航天器安全的影响。为了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本文研制了一套空间系绳用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地面模拟实验平台,包括具有航天特殊要求的硬件以及相应的软件、测试监控系统等。基于该实验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对比实验研究,充分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唐冲[9](2020)在《基于RBF参数整定的某多管火箭炮负载扰动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战争对多管火箭炮的响应速度和精度有着严格的要求,然而其工作过程中往往承受着不平衡力矩、大范围变化的转动惯量以及负载扰动的影响,这些都对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快速响应性能不利。只有提高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的鲁棒性和快速性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因此本文选取某型多管火箭炮为研究对象,就抗负载扰动这一特性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就多管火箭炮的机械结构以及伺服系统中负载扰动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进一步分析了多管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利用矢量控制方法建立了位置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位置伺服系统承受负载扰动这一问题考察了目前国内外主流的控制方法,并最终决定选取自抗扰控制器。设计了对系统输入起到过渡作用的微分跟踪器、能够实时观测“总和”扰动的扩张状态观测器、以及综合了系统状态误差和总扰动量进而生成实际控制量的非线性控制律。通过Simulink数字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PID控制,自抗扰控制对负载扰动的抑制作用突出。由于自抗扰控制器内待定参数过多,且计算复杂,给该方案的实际应用增添了极大的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M算法且网络结构可在线优化的RBF神经网络,并将其用于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整定工作中。经Simulink数字仿真实验表明,相较于经典自抗扰控制器,结合了LM-RBF的自抗扰控制器显着提高控制系统的敏捷性和抗扰能力。最后搭建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将自抗控制器和基于LM-RBF神经网络的自抗扰控制器分别在该实验平台进行性能测验。结果表明两种控制方案均能够满足性能指标,且相比之下,基于LM-RBF神经网络的自抗扰控制器抑制负载扰动的能力更强,响应速度也更快,证明了该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王健[10](2019)在《高精度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文中提出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伺服控制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伺服相关的各类元器件的精度和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和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需要;随着各种高性能数字控制器被广泛应用到伺服控制当中,多种智能控制算法的工程应用得以实现。目前,数字控制器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集成度也越来越高,普遍具有丰富的外设接口,能够适应各类电机和多种传感器。论文以永磁直流力矩电机为驱动元件,ARM芯片STM32F103ZE为控制核心,实现了位置和转速的高精度运动控制。本文论述了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了关键元件、通讯方式、驱动方法的选取,阐明了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原理以及硬件电路的设计原理;给出了双轴光电转台的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其中包括控制板、解锁板、基于A3941的驱动板、接口板的PCB板的设计实现;给出了双轴光电转台的软件实现,包括控制驱动软件和数据采集软件两大部分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了电流环、速度环、位置环三环数字控制器的参数设计,并最终确定了运动控制系统控制算法的软件实现;本文通过数字硬件电路和三环数字控制器控制算法,解决了传统光电转台转动范围小、转动速度慢、位置不精确、动态特性不稳定的问题,达到了高精度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字化工程应用的目标。本文设计的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具有高精度、动态特性好、数字化程度高的特点,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实用性,目前已实际应用于国内某军研所的大型光电设备中。

二、旋转变压器接口及其在数字炮控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转变压器接口及其在数字炮控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交流伺服系统位置解码算法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位置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位置解算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交流伺服系统控制平台
    2.1 实验硬件平台简介
        2.1.1 TMS320F28379D
        2.1.2 功率控制板
        2.1.3 交流伺服电机
        2.1.4 功率驱动板
        2.1.5 位置检测模块
    2.2 实验软件平台简介
        2.2.1 控制策略
        2.2.2 算法流程
    2.3 小结
3 旋转变压器位置开环解算系统
    3.1 旋转变压器工作原理
    3.2 Sigma-Delta(Σ-Δ)采样
        3.2.1 采样硬件电路
        3.2.2 采样原理
    3.3 开环解算系统反正切法
    3.4 实验结果
        3.4.1 可行性验证
        3.4.2 精度分析
    3.5 低延时反正切算法研究
    3.6 小结
4 基于锁相环原理的多精度旋变位置闭环解算系统
    4.1 锁相环原理
    4.2 数字R/D转换电路软件设计
        4.2.1 相敏解调算法
        4.2.2 闭环解算系统算法
    4.3 Matlab仿真
        4.3.1 位置信号锁相
        4.3.2 速度信号锁相
        4.3.3 正弦波位置信号锁相
    4.4 实验结果
        4.4.1 精度对比
        4.4.2 延迟分析
    4.5 小结
5 闭环解算系统的精度提升
    5.1 采样频率提升
        5.1.1 CLA模块简介
        5.1.2 数字R/D转换电路算法优化
    5.2 绝对式光电编码器
        5.2.1 MAX485
        5.2.2 测量结果
    5.3 误差补偿
        5.3.1 延时误差
        5.3.2 旋变定转子偏心误差
        5.3.3 气隙磁场畸变补偿
    5.4 小结
6 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2)旋转变压器高精度解码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角位置传感器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2 旋转变压器解码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旋转变压器单芯片解码系统电路设计
    2.1 旋转变压器概述
        2.1.1 正余弦旋转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1.2 正余弦旋转变压器畸变消除
    2.2 跟踪型轴角转换芯片解码法分析
    2.3 硬件电路设计整体方案
    2.4 解码电路设计
        2.4.1 AD2S1210管脚配置及功能描述
        2.4.2 AD2S1210配置电路
        2.4.3 激励信号处理电路
        2.4.4 正余弦信号处理电路
    2.5 核心控制器电路设计
        2.5.1 STM32F103配置电路
        2.5.2 通信接口电路
        2.5.3 电源电路
    2.6 本章小结
3 提高精度的线性解码技术研究
    3.1 线性解码技术简介
    3.2 线性解码算法的原理及补偿技术
        3.2.1 线性解码算法的变换原理
        3.2.2 提高精度方法
        3.2.3 算法建模仿真分析
    3.3 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角位移测量系统电路设计
        3.3.1 数模转换电路
        3.3.2 增益调节电路
        3.3.3 低通滤波器电路
        3.3.4 AD转换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旋转变压器解码系统软件实现
    4.1 控制器软件整体结构
    4.2 控制程序及算法程序设计
        4.2.1 AD2S1210通信接口配置程序
        4.2.2 UART接口程序
        4.2.3 激励信号产生程序
        4.2.4 ADC转换程序
        4.2.5 线性解码算法程序
    4.3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4.3.1 单片机与上位机界面通信设计
        4.3.2 上位机软件框架及界面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验及误差分析补偿技术
    5.1 实验准备与系统调试
        5.1.1 实验准备
        5.1.2 系统调试
        5.1.3 实验数据
        5.1.4 实验结论
    5.2 解码系统误差分析
        5.2.1 幅值不平衡误差
        5.2.2 不完全正交误差
        5.2.3 感应谐波误差
        5.2.4 相移误差
        5.2.5 激励谐波误差
    5.3 误差补偿方法
        5.3.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方面
        5.3.2 系统软件设计方面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2 光电吊舱国内外发展历史以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历史以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功能要求以及性能要求
        2.1.1 系统功能要求
        2.1.2 系统性能要求
    2.2 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2.3.1 负载计算
        2.3.2 主要元部件选型
    2.4 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2.4.1 DSP基本配置电路设计
        2.4.2 FPGA相关配置电路设计
        2.4.3 驱动部分基本配置电路设计
        2.4.4 RDC解码电路
        2.4.5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建模仿真
    3.1 控制系统建模
        3.1.1 电机模型
        3.1.2 陀螺模型
        3.1.3 驱动器模型
    3.2 控制系统闭环建模与仿真
        3.2.1 控制系统环路结构
        3.2.2 控制系统闭环建模
        3.2.3 控制系统环路仿真
    3.3 隔离度仿真
        3.3.1 隔离度的定义
        3.3.2 稳定环隔离度仿真
        3.3.3 陀螺噪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4.1 控制系统稳定机理分析
        4.1.1 坐标转换
        4.1.2 载体扰动补偿分析
        4.1.3 PID控制算法
    4.2 控制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4.2.1 控制系统软件结构
        4.2.2 伺服控制软件需求
        4.2.3 驱动软件需求
    4.3 伺服控制系统DSP软件设计以及开发
        4.3.1 伺服控制软件流程
        4.3.2 伺服控制软件模块化设计
        4.3.3 伺服控制软件模块开发
        4.3.4 驱动软件开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调试
    5.1 控制系统调试
        5.1.1 电流环调试
        5.1.2 速度环调试
        5.1.3 位置环调试
        5.1.4 隔离度
    5.2 控制系统功能测试
        5.2.1 随位置运行功能
        5.2.2 扫描功能
        5.2.3 跟踪功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吊舱控制系统接口与旋变解码的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电吊舱发展概况
        1.2.2 旋变解码的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光电吊舱稳定平台概述
    2.2 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
        2.2.1 功能要求
        2.2.2 性能指标
    2.3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 控制系统的电路方案设计
        2.4.1 电路方案设计
        2.4.2 主要器件选型
        2.4.3 处理器芯片选型
    2.5 FPGA的接口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PGA接口模块的设计
    3.1 FPGA设计的关键技术
        3.1.1 状态机设计
        3.1.2 跨时钟域信号处理
        3.1.3 流水线设计
    3.2 FPGA接口模块的开发
        3.2.1 上位通信接口模块
        3.2.2 驱动通信接口模块
        3.2.3 陀螺通信接口模块
        3.2.4 DI/DO接口模块
        3.2.5 XINTF接口模块
        3.2.6 时钟模块
    3.3 FPGA功能上机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RD19230的旋变解码系统研制
    4.1 旋转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4.2 旋变解码系统方案设计
    4.3 旋变解码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3.1 RDC芯片配置电路
        4.3.2 励磁信号产生电路
        4.3.3 运算放大电路
        4.3.4 电平转换电路
        4.3.5 电源部分电路
    4.4 FPGA控制程序设计
    4.5 多极旋转变压器的数据融合
        4.5.1 旋变粗、精通道误差分析
        4.5.2 固定区间判断法
        4.5.3 随动区间判断法
    4.6 旋变解码系统实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D2S1210的旋变解码系统研制
    5.1 系统方案设计
    5.2 硬件电路设计
        5.2.1 RDC芯片配置电路
        5.2.2 运算放大电路
        5.2.3 FPGA配置电路
        5.2.4 电源部分电路
    5.3 FPGA控制程序设计
    5.4 旋变解码系统实验
        5.4.1 硬件电路实验
        5.4.2 角度测量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一体化注塑机合模伺服驱动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塑机的研究现状
        1.2.2 注塑机驱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内模控制在交流伺服驱动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2.4 滑模变结构控制在交流伺服驱动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合模伺服驱动器的设计要求
    2.2 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拓扑结构
    2.3 合模伺服驱动器主要元器件选型
    2.4 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5 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算法研究方案
    2.6 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功率IPM驱动电路
    3.2 主控制器的最小系统电路
    3.3 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3.3.1 电流电压检测电路
        3.3.2 位置与转速检测电路
        3.3.3 压力检测电路
        3.3.4 故障检测与保护电路
    3.4 其他电路设计
        3.4.1 光电隔离电路
        3.4.2 通信接口电路
        3.4.3 电源电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模伺服驱动器的矢量控制算法研究
    4.1 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及数学模型
    4.2 合模伺服驱动器矢量控制原理
    4.3 合模伺服驱动器矢量控制系统传递函数
        4.3.1 电流内模控制器传递函数
        4.3.2 滑模速度控制器传递函数
        4.3.3 位置PI控制器传递函数
    4.4 合模伺服驱动器矢量控制仿真模型构建
    4.5 仿真试验方案设计
    4.6 速度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4.6.1 转速突变时速度控制
        4.6.2 负载转矩突变时速度控制
        4.6.3 电机内部参数失配时速度控制
    4.7 位置控制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合模伺服驱动器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主程序设计
    5.2 ePWM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5.2.1 位置与转速检测子程序设计
        5.2.2 压力与流量计算子程序设计
        5.2.3 位置PI控制子程序
        5.2.4 滑模速度控制子程序
        5.2.5 电流内模控制子程序
        5.2.6 SVPWM子程序设计
        5.2.7 电流与电压检测子程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试验与结果分析
    6.1 合模伺服驱动器试验平台构建
    6.2 试验结果分析
        6.2.1 空载启停试验
        6.2.2 空载加减速试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6)基于预测控制的EMA数字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EMA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EMA系统的关键技术
    1.4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EMA数字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组成及模型
    2.1 EMA系统结构与原理
    2.2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2.1 数学模型及坐标变换
        2.2.2 矢量控制技术
        2.2.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2.3 机械传动系统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MA数字伺服驱动系统预测控制算法研究
    3.1 基于DBC的电流环控制策略
        3.1.1 无差拍控制原理
        3.1.2 DBC电流控制器设计
        3.1.3 仿真验证
    3.2 基于MPC的速度环控制策略
        3.2.1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3.2.2 MPC速度控制器设计
        3.2.3 仿真验证
    3.3 EMA系统整体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MA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设计
    4.1 硬件电路设计
        4.1.1 电源转换电路
        4.1.2 功率驱动电路
        4.1.3 数字控制电路
    4.2 软件系统设计
        4.2.1 软件系统结构
        4.2.2 初始化程序
        4.2.3 定时中断预测控制算法程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MA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试验
    5.1 电流环性能试验
    5.2 速度环性能试验
    5.3 基于预测控制器的EMA系统性能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FPGA的多路旋转变压器解码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旋转变压器解码技术研究现状
    1.3 系统工具简介
        1.3.1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简介
        1.3.2 硬件描述语言简介
        1.3.3 QUARTUSⅡ简介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旋转变压器解码系统设计方案
    2.1 旋转变压器基本原理
    2.2 旋转变压器解码方案
        2.2.1 专用解码芯片
        2.2.2 分离器件搭建的解码系统
    2.3 几种解码方案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变压器解码算法研究
    3.1 开环解码算法
        3.1.1 CORDIC算法原理
        3.1.2 改进的CORDIC算法
    3.2 传统闭环跟踪解码算法
        3.2.1 传统闭环跟踪解码算法基本原理
        3.2.2 传统闭环跟踪解码算法的不足
    3.3 改进的闭环跟踪解码算法
    3.4 旋转变压器解码算法仿真与分析
        3.4.1 旋转变压器解码算法的FPGA实现
        3.4.2 抗干扰仿真
        3.4.3 阶跃响应仿真
        3.4.4 稳态误差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路旋转变压器解码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总体硬件电路设计
    4.2 激励发生模块
    4.3 采样模块
    4.4 FPGA模块
    4.5 通信模块
    4.6 电源模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路旋转变压器解码系统软件设计
    5.1 总体软件设计
    5.2 SPWM波发生模块
    5.3 采样模块
    5.4 多路闭环跟踪解码模块
    5.5 以太网通信模块
        5.5.1 三速以太网IP核的初始化配置
        5.5.2 以太网数据发送
        5.5.3 数据发送程序
    5.6 多路旋转变压器解码系统软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分析
    6.1 实验平台构成
    6.2 多路旋转变压器解码实验
        6.2.1 激励发生实验
        6.2.2 以太网通信与信号采样实验
        6.2.3 解码数据和结果
    6.3 实验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多路旋转变压器解码系统顶层模块程序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空间系绳用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张力伺服系统概述
    1.3 张力伺服系统发展趋势
    1.4 空间系绳用张力伺服系统的特殊性
    1.5 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研究现状
        1.5.1 张力伺服系统结构设计
        1.5.2 永磁电机控制策略
        1.5.3 张力控制策略
    1.6 本文研究内容的提出
    1.7 本文研究内容的安排
第二章 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的应用分析及基本原理
    2.1 空间系绳对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的控制需求
    2.2 空间系绳用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4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张力伺服机构永磁电机齿槽转矩抑制策略研究
    3.1 本文永磁电机齿槽转矩特性及分析
        3.1.1 齿槽转矩的产生原因
        3.1.2 齿槽转矩的特性
        3.1.3 齿槽转矩的影响
        3.1.4 PI调节器抑制齿槽转矩的局限性
        3.1.5 直接补偿齿槽转矩抑制策略的局限性
    3.2 虚拟稳定平衡点的基本原理
        3.2.1 虚拟稳定平衡点的概念
        3.2.2 实际稳定平衡点对虚拟稳定平衡点的影响
    3.3 基于虚拟稳定平衡点的齿槽转矩抑制策略
        3.3.1 虚拟稳定平衡点的移动
        3.3.2 虚拟平衡转矩振荡的消除
        3.3.3 本文所提齿槽转矩抑制策略的具体实现
    3.4 仿真验证
        3.4.1 本文所提齿槽转矩抑制策略仿真
        3.4.2 不同齿槽转矩抑制策略下转速性能对比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系绳高性能张力控制策略研究
    4.1 空间系绳-空间负载模型分析
    4.2 空间系绳传统张力控制策略
        4.2.1 空间系绳张力控制模型
        4.2.2 张力冲击问题分析
    4.3 基于积分分离PI调节器的空间系绳张力控制策略
        4.3.1 积分分离PI调节器原理
        4.3.2 张力控制局限性分析
    4.4 本文所提适用于空间系绳的防冲击张力控制策略
        4.4.1 原理分析
        4.4.2 实现方法
    4.5 仿真验证
        4.5.1 静止负载条件下不同张力控制策略对比仿真
        4.5.2 自由负载条件下不同张力控制策略对比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平台研制及实验研究
    5.1 实验平台整体设计
    5.2 张力控制器设计
        5.2.1 硬件设计
        5.2.2 软件设计
    5.3 测试监控系统设计
    5.4 实验结果
        5.4.1 低速齿槽转矩抑制实验
        5.4.2 空间系绳张力控制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9)基于RBF参数整定的某多管火箭炮负载扰动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多管火箭炮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
        1.2.1 发展历史
        1.2.2 未来趋势
    1.3 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1.4.1 主要工作
        1.4.2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节
2 多管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建模
    2.1 引言
    2.2 某多管火箭炮的机械结构
    2.3 伺服系统负载扰动分析
        2.3.1 阻尼力矩干扰
        2.3.2 惯性力矩干扰
        2.3.3 不平衡力矩干扰
        2.3.4 燃气流冲击力矩干扰
    2.4 位置伺服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4.1 交流位置伺服系统的组成
        2.4.2 交流位置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
    2.5 PMSM的数学模型
        2.5.1 PMSM电机基本方程
        2.5.2 d,q轴数学方程
    2.6 某火箭炮伺服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7 本章小结
3 自抗扰控制在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控制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自抗扰控制理论概述
        3.2.1 自抗扰控制器组成
        3.2.2 跟踪微分器
        3.2.3 扩张状态观测器
        3.2.4 非线性反馈控制率
        3.2.5 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3.3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3.3.1 跟踪微分器设计
        3.3.2 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
        3.3.3 误差反馈控制律设计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LM-RBF神经网络在火箭炮位置伺服系统控制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神经网络概述
        4.2.1 RBF神经网络结构
        4.2.2 RBF神经网络映射关系
        4.2.3 RBF神经网络训练方法及其不足
    4.3 Levenberg-Marquard算法概述及改进
        4.3.1 Levenberg-Marquard算法基础
        4.3.2 针对RBF的LM算法改进研究
    4.4 基于LM-RBF神经网络的ADRC参数整定设计
        4.4.1 RBF神经网络的结构优化
        4.4.2 改进型LM-RBF神经网络在ADRC中的应用
    4.5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半实物仿真平台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火箭炮伺服系统试验平台
        5.2.1 火控计算机与随动控制计算机
        5.2.2 旋转变压器和RDC模块
        5.2.3 伺服放大器
        5.2.4 减速器和加载装置
    5.3 位置控制器设计
        5.3.1 硬件设计
        5.3.2 软件设计
    5.4 半实物仿真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5.4.1 仿真试验中的典型控制信号
        5.4.2 火箭炮伺服系统的品质指标
        5.4.3 火箭炮伺服系统的控制指标
        5.4.4 试验内容
        5.4.5 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高精度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目的
    1.3 工程应用价值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发展动态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1.5.1 论文主要内容
        1.5.2 关键技术
    1.6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精度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1 引言
    2.2 系统设计的主要性能指标
    2.3 系统组成的设计
        2.3.1 系统组成
        2.3.2 系统用途
        2.3.3 系统工作原理
        2.3.4 系统工作过程
    2.4 运动控制系统关键元件的选型
        2.4.1 主控芯片
        2.4.2 电机
        2.4.3 电机驱动芯片
        2.4.4 高精度反馈元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控制系统数字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3.3 电流环的PI调节器
    3.4 速度环的PI调节器
    3.5 位置环复合控制设计
    3.6 数字控制器的参数调整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控制系统硬件方案
    4.1 引言
    4.2 运动控制系统硬件总体架构
    4.3 电气设计
        4.3.1 控制板的电路设计
        4.3.2 解锁板的电路设计
        4.3.3 驱动板的电路设计
        4.3.4 接口板的电路设计
        4.3.5 电源电路的设计
        4.3.6 通讯电路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运动控制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5.3 控制驱动软件设计
        5.3.1 通信模块
        5.3.2 控制模块
        5.3.3 数据处理模块
        5.3.4 测试调试模块
    5.4 数据采集软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运动控制系统的实现和应用
    6.1 引言
    6.2 运动控制系统测试
        6.2.1 软件功能性
        6.2.2 性能指标
        6.2.3 系统性能测试及验证
        6.2.4 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3 硬件实现
        6.3.1 单板调试
        6.3.2 应用场景和试验
        6.3.3 单板外观
    6.4 上位机软件
    6.5 技术性能指标对照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旋转变压器接口及其在数字炮控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交流伺服系统位置解码算法及控制策略研究[D]. 王迪. 浙江大学, 2021(08)
  • [2]旋转变压器高精度解码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 张伟鹏. 中北大学, 2020(09)
  • [3]光电吊舱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刘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吊舱控制系统接口与旋变解码的研究开发[D]. 张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一体化注塑机合模伺服驱动器的研究与设计[D]. 王群.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6]基于预测控制的EMA数字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研究[D]. 孙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基于FPGA的多路旋转变压器解码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D]. 曹彬.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8]空间系绳用永磁电机张力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 杨志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基于RBF参数整定的某多管火箭炮负载扰动抑制研究[D]. 唐冲.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10]高精度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D]. 王健.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旋变接口及其在数字炮控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