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理会怎么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毛瑞鹏[1](2021)在《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文中研究表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中国持续融入国际体系,对联合国事务的参与和贡献日益提高。冷战结束后,由于一些国家国内冲突加剧及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强势地位,国际社会对安全威胁来源及联合国作用的认识发生显着变化,由此引发联合国国际和平安全议程的重大调整及规范竞争。中国将联合国安理会作为推行国际和平安全理念及方案的重要平台。安理会中的议程设置、方案选择、投票权、联盟结构等四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参与和塑造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基本制度框架。中国日益重视利用担任轮值主席国的机会塑造安理会议程,但未能充分参与决议草案起草且被排斥在美英法组成的核心磋商圈之外。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安理会关键性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力,并在叙利亚等问题上显示了使用否决权的意志。中国在安理会注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协调,并与俄罗斯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然而美国及西方国家在安理会仍居于主导地位。展望未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中的角色应随着客观环境和需求的改变而作出调整;提升中国理念和方案的吸引力,通过交流、交锋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将是中国联合国外交面临的长期任务。
成向东[2](2021)在《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国际合作”问题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国际合作现象与行为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使理论研究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碰撞交融、竞争合作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发展问题。在多元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如何走向和合共生、命运与共的道路既是扬弃旧的世界秩序,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合作文明的重大实践课题。从全球的视野和胸怀去理解“合作”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合作”理应成为当今世界“大理论”视阈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现实主义者们看到的是世界之乱与大国冲突的种种现实,但人类终究是向前看的“智慧生灵”,需要以非凡的勇气、足够的“智慧”走出冲突的困境。冲突与合作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只要有解决冲突的架构,就会有合作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逻辑。如何以“大合作”的实践形式走向未来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问题驱动发展转型,危机生成发展共识。当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时,如何促进人类对全球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走向。如果国际合作世界观、国家能力与国际制度三个变量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层面的增量改进与优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国际秩序和谐化的可能性要素就会不断积累增加。“霸权稳定”的终结与新的“合作稳定”秩序的产生将不可避免,代替旧有观念的,将是新的“合作文明”的实践与真正“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础概念、立论基础、范式结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出发,以系统化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探求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个基本变量因素,即“世界观-能力-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怎样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动,促进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规律。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从复杂的国际合作现象中发现合作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研究起点。集中阐释了国际合作的相关基本概念,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立论基础。主要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渊源,构成了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即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能力-制度”系统结构,着力探讨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根本上揭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规律性。第四章是实践考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变;从“世界观-能力-制度”结构范式出发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进行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现实困境。从世界观、国家能力、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是深化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
朱天祥,谢乐天[3](2020)在《金砖国家政治安全合作的内涵与挑战》文中提出政治安全合作是金砖国家合作的初衷之一,也是目前金砖国家合作的支柱之一。金砖国家能否以及如何有效地在政治安全领域开展务实合作至关重要。总的来讲,金砖国家政治安全合作就是要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框架下,应对和解决各个层面、各种领域的和平与安全问题。具体而言,金砖国家主张在理念上维护《联合国宪章》规定的"集体办法"与"和平方法",在制度上推动联合国全面改革尤其是安理会权力结构的调整,在行动上支持联合国授权、参与或认可的国际实践,从而确保实现金砖国家政治安全合作关于"合法性""合理性"与"合规性"的价值追求。在此过程中,金砖国家需要重点处理好与发达国家集团之间的竞合关系,协调好不同类型金砖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管控好涉及金砖国家核心利益的争端与冲突。另外,金砖国家还有必要探索一些诸如内外协作和双多边互动的创新性路径与方式,以便更好地确保政治安全合作的顺利开展。虽然政治安全合作实属不易,但是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形势的变化为金砖国家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提供了必要的动力与难得的契机。
廖博宇,刘梓南[4](2020)在《美国对伊朗二级制裁国际法合法性问题分析》文中提出美国实施的二级制裁可分为直接采取长臂管辖措施的制裁和不直接采取长臂管辖措施但具有长臂管辖效果的制裁两种形态。这两种制裁手段在国际法上争议颇大,联合国大会决议明确否定了单方面域外强制性经济措施的国际法合法性,但美国针对伊朗二级制裁的诸多法案援引了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的制裁决议。因此,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是否可以作为美国实施二级制裁的违法阻却事由,需要综合考量安理会决议内容、《联合国宪章》条款及《关于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的条款草案》等。此外,联合国安理会2231号决议撤销了对伊朗的制裁,所以就与伊朗问题有关的二级制裁而言,联合国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也有着巨大影响。
罗杭[5](2020)在《国际组织决策的智能体计算实验——以欧盟成员构成演变与决策机制变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际组织的成员构成与决策机制是国际组织研究的重要议题。以欧洲联盟为例,成员规模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影响欧盟发展方向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对于相同的政策提案(条约草案),不同的成员结构和决策机制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作者基于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型的完整建模过程构建了一个国际组织决策的网络化多智能体模拟系统,在微观决策层面以群体决策理论构建成员国的行为互动机制,在宏观结构层面以加权极性社会网络模型描述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演化规则,并基于系统动力学设计心理反馈机制实现微观层面国家主体行为和宏观层面国家间关系结构之间的双向交互。进而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范式,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构建严格的实验条件,模拟运行和比较不同的决策机制设计以及不同的成员扩张或收缩方案对欧盟决策过程及结果的长周期影响,为事关欧洲一体化前景的关键性、争议性议题研究提供理论思考和计算支撑。该研究是人工智能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一次前沿拓展,尝试了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工具的集合,也是"计算政治科学"这一新兴交叉领域的一次新的探索和推进。
熊轩[6](2020)在《论《联合国宪章》的宪法化解读》文中认为国际组织宪政是思考全球治理的众多路径之一,基于《联合国宪章》建立的联合国组织在国际政治协调和促进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上发挥着核心作用,宪章不仅仅是以所有联合国会员国为公约当事国的多边公约,还被普遍视为当今国际法律秩序的重要基石。众多的文献从文本、理论、规范、现象和运行过程等方面对宪章进行宪法化解读,那么,宪章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国际社会的宪法?在其基础上的联合国机构的运行发展又遵循着怎样的宪法逻辑?国内法中的宪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而在国际法领域引入宪法概念的数种主流理论路径中,国际共同体学说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国际社会是以宪法秩序为基础构建的法治共同体,《联合国宪章》是宪法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本上,宪章名称的选用体现了宪章起草者们将其视为宪法的倾向,宪章的编排结构也体现出了类似的倾向。在性质上,宪章施加于会员国的义务尤其是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义务具有优先性,宪章对于包括非联合国会员国的所有国际社会成员具有普遍影响力;宪章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联合国人民”的间接参与,宪章的修改程序也体现了联合国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被授予了独立宪法权威;在基于宪章构建的联合国治理体系中,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和国际法院等主要机构之间形成了并不严格的原始的权力分立,纵向来看,人权及基本自由的保护和联合国组织的超国家性也是该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行上,宪章中没有关于解释权和解释方法的明确规定,不同的主体或明确或含蓄地解释宪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解释网络,宪法中的默示权力和演化解释等解释方法在宪章解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组织作为有能力自我发展的宪法化的组织,必须有独立合法机构对联合国机构之间以及联合国与会员国之间的行为进行合宪章性审查,实践中国际法院进行司法审查存在缺乏强制管辖权等障碍。最后,在肯定宪章的宪法化解读趋势的基础上,对宪章及联合国机构的相关发展改革提出想法,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着一个新的国际宪法时刻,宪章及联合国机构亟待改革,但改革不能突破宪章价值原则的限制。不可否认,国际法律秩序的特征仍然是主权的扩散,而不是国家对宪章所体现的国际公共秩序的统一全面服从,宪章作为国际法律共同体的宪法并不等同于国家宪法,国际法中的宪法概念必须被理解为一个自主的而非从国内宪法中推断出来的概念。仅仅是将宪章打上宪法的标签并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作用,但认真对待宪章的宪法品质是迈向实现宪章所宣示的价值观的起点。
李艳秋[7](2020)在《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目的和影响》文中认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是在大国一致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状况结合的产物。否决权实质上是大国享有的一种特权,借此大国可以阻挡安理会通过自己所不满意的提案。中国对待否决权一贯持谨慎克制的态度,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使用否决权最少的国家。本文通过联合国官网上中国行使否决权的议案与会议记录,梳理了中国行使否决权的历史脉络。从国家利益论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是出于维护主权利益、责任利益与发展利益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维护中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二是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三是21世纪以来对美国干涉主义的抵制。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实践,对于扩大中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践行中国的外交政策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且作为中国联合国外交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球治理的实现。中国行使否决权的次数显示出逐步增长的趋势,这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从参与者到引领者、构建者的定位有关。中国行使否决权的环境是不确定的,从近期看,中美关系对否决权的行使有着重要影响;从远期看,联合国否决权若进行实质化改革,权力分配的变化将会对行使否决权产生冲击。中国行使否决权的原则和立场是确定的,中国一直以来的处事原则是谨慎行事,负责克制。
乌倩[8](2020)在《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每年三月份“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招待会现场口译对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使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铿锵有力,中方领导人在发言中经常使用各种汉语修辞格来丰富语言,这为口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口译员要在短时间内正确理解修辞语言背后的真正内涵,并通过有效翻译策略和方法将严肃的政治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又要在不会造成误解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留原文风格,向国外表明中国态度,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2017-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以释意理论为指导,结合汉语修辞格的特点和难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将招待会中常见修辞格分为句法修辞格和词义修辞格两类,其中句法修辞格包括排比、对偶和修辞疑问句;词义修辞格包括明喻、暗喻、引用和委婉语,并分别对各修辞格的口译策略进行总结,证明了释意理论用于指导记者招待会发言中汉语修辞格口译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希望为口译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王煜[9](2020)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文中提出本文以美国与联合国的互动为分析框架,从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不同时期多边外交政策与联合国自身角色演变及主要机构改革两条线索出发,分析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特点,并对两者互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绪论部分提出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及相关理论工具。然后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大致梳理,以此为基础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问题。第一章回顾冷战前美国与联合国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理论流派。第二章分析冷战终结对美国的联合国政策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并由此明确贯穿全文的两条分析线索,一是美国国别线索,重在析清冷战终结对美国国内外政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美国对待多边外交工具的态度演变及其国际组织战略特点。二是联合国发展演变线索,重在分析冷战终结对联合国角色的影响及联合国面临的改革压力。通过两条线索交织互动分析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双重性特点。第三章重点运用历史和比较分析方法,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各届政府对联合国政策进行逐一梳理。在回顾各届政府多边外交政策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表象特征和内在动力。第四章重点运用案例分析,以美国对联合国具体事务的政策(包括秘书长人选、安理会改革、发展与人权问题,联合国会费等)为案例展开研究,一方面分析了美国的联合国政策对联合国机构的直接影响和效力,另一方面研究了美国与联合国互动中后者对前者存在的反作用,以及前者对此做出的反应。第五章尝试展望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重在分析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外交政策目标的调整及其制约因素,以及现阶段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可能对二者互动带来的深远影响。本文分析研究表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存在较为明显的功能性定位,从政策表层看,美国对联合国政策在不断调整变化;但分析其内在动因则发现,美国从联合国擭取权力与利益的的本质从未改变,变化的只是维护利益的方式和手段。本文尝试梳理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变”与“不变”,揭示美国利用联合国服务其国家利益的内在本质,探寻未来多边格局的走向与应对之策。
王灏雯[10](2020)在《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程度加深使国际社会的金融关联度越来越强,金融制裁的特点和优势使之成为制裁实施主体实现目的的进一步选择。近年来,尤其在联合国框架下,有关金融制裁的国际法理论和实践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以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为研究对象,明确金融制裁在国际法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本文除结论外,正文部分共分为3章。第一章:本章厘清了文中的相关概念,强调国际法上的制裁及相应的制裁机制会随着国际法的完善而发展和演进。金融制裁是经济制裁的一个分支,但金融制裁具有更加容易实施、成本更低、威力更强大、难以规避等优势和特点。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归纳总结出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本质上是一种多边的“聪明制裁”,也是安全理事会保障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方式。通过考察联合国宗旨与目的,论述了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具有的合法性、正当性以及必要性。第二章:本章以“卡迪(Kadi)案”为例,分析了当前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所遇到的困境,并从决策、执行、救济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制裁的意见和建议。本章进一步研究了其他能够完善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意见和建议。文章强调,尽管联合国框架下实施金融制裁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潜在问题,但仍是有待改进的国际法上的制裁。第三章:本章通过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应倡导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金融制裁,反对违背国际法的单边金融制裁。我国不仅要督促决议遵循国际法并推动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改革和发展,也要依照安理会的决议,履行会员国的应尽义务。同时,我国还要完善国内立法,确保实施联合国框架下的金融制裁时有法可依。近年来,美国将欲打击目标包装为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对象,来实现外交战略和政治目的,我国要警惕被包装在联合国多边框架之中的单边金融制裁,并对此予以识别和分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和核心思路,提出了研究、构建应对机制和反制机制的思路与方案,以维护国家的正当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安理会怎么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理会怎么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及其规范竞争 |
(一)冷战后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发展 |
(二)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中的规范竞争 |
二中国参与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历程和理念 |
(一)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关系的特征 |
(二)中国的国际和平安全理念 |
三中国参与和塑造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能力 |
(一)议程设置 |
(二)方案选择 |
(三)投票权 |
(四)联盟结构 |
1.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关系 |
2. 非常任理事国的倾向 |
四中国与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 |
(一)中国关于达尔富尔问题的立场 |
(二)中国推进达尔富尔问题政治解决方案 |
五结语 |
(2)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议题界定 |
第一节 基础概念及关系辨析 |
一、“合作”与“国际合作” |
二、国际合作与竞争、斗争 |
三、国际合作与冲突、战争 |
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
第二节 研究议题界定 |
一、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之辩 |
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之题 |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之维 |
第二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立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思想的指导 |
一、国际合作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
二、国际合作的本质属性:国家的阶级性 |
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民族独立自主平等 |
四、国际合作的价值旨归:人类的解放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的滋养 |
一、人的范畴:人性善与道义传统 |
二、国家范畴:“和合主义” |
三、世界范畴:“天下主义” |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经验教训 |
一、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 |
二、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 |
三、大国争霸的历史镜鉴 |
第四节 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的批判 |
一、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立场”批判 |
二、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观点”批判 |
三、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方法”批判 |
第三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一种系统框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
一、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结构范式 |
二、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 |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形式 |
第二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运行规律 |
一、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二、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三、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属性 |
一、人民性 |
二、实践性 |
三、发展性 |
四、包容性 |
五、正义性 |
第四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实践考察 |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进 |
一、起点与基础:实现“站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二、开创与拓展:实现“富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三、传承与创新:实现“强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第二节 三种类型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基于“世界观-能力-制度”的案例分析 |
一、“维护支持型”国际合作: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 |
二、“参与塑造型”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
三、“倡导引领型”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 |
一、党的领导:国际合作的根本保证 |
二、独立自主: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
三、求同存异: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 |
四、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基本精神 |
五、和平发展:国际合作的核心目标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认同困境 |
一、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与分化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挑战 |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困境 |
第二节 国际合作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
二、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 |
三、国际合作的责任能力的不对称性 |
第三节 全球合作体制“低效失灵” |
一、联合国权威体系受到挑战 |
二、全球合作治理的制度供给滞后 |
三、国际合作机制运行功能紊乱 |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深化路径 |
第一节 增强国际合作“世界观”的认同 |
一、“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
二、“和平发展”的“诚意决心” |
三、“和合共生”的“文化自觉” |
第二节 提升实现和平发展的竞合“能力” |
一、国际合作中的动力与原则底线 |
二、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与斗争本领 |
三、国际合作中的能力与责任共担 |
第三节 推进全球合作体系的“制度”创新 |
一、国际合作的“核心”体制 |
二、国际合作的“制度”供给 |
三、国际合作的“关系”网络 |
结论:人类合作文明的理论前景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3)金砖国家政治安全合作的内涵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 金砖国家政治安全合作的概念辨析 |
二 金砖国家政治安全合作的合法性主张 |
三 金砖国家政治安全合作的合理性诉求 |
四 金砖国家政治安全合作的合规性举措 |
五 结语 |
(5)国际组织决策的智能体计算实验——以欧盟成员构成演变与决策机制变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计算的国际组织理论:多智能体系统“遭遇”国际组织研究 |
三国际组织决策系统的模型构建:以欧盟为例 |
(一)系统运行机理分析 |
(二)概念模型:因果关系图设计 |
(三)数学模型:变量定义与规则设计 |
1.定义变量 |
1.1决策行为类变量 |
1.2网络结构类变量 |
1.2.1影响权重的极性 |
1.2.2影响权重的强度 |
2.设计规则 |
2.1期望结果规则 |
2.2实际结果规则 |
2.2.1影响后的偏好 |
2.2.2个体投票选择 |
2.2.3群体投票结果 |
2.3期望心理规则 |
2.3.1期望结果—实际结果比较和不匹配计数 |
2.3.2期望心理反转 |
2.3.3弱化“对抗” |
2.4比较心理规则 |
2.4.1比较心理状态的衡量 |
2.4.2弱化“追随” |
(四)计算机模型:多智能体建模与仿真 |
四国际组织决策系统的模拟实验:以欧盟为例 |
(一)欧盟决策机制的变革 |
1.简单多数制 |
2.加权票数制 |
3.双重多数制 |
(二)欧盟成员规模的扩张与收缩 |
1.英国退欧前 |
2.英国退欧后 |
3.第一阶段扩张:塞尔维亚、黑山、北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 |
4.第二阶段扩张:土耳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冰岛 |
(三)模拟实验结果及比较分析 |
1.相同扩张(收缩)方案下不同决策机制的影响效果统计 |
2.相同决策机制下不同扩张(收缩)方案的影响效果统计 |
五总结 |
(6)论《联合国宪章》的宪法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创新和方法 |
第一章 联合国宪章概述 |
一、宪章文本的宪法化解读 |
(一) 宪章名称 |
(二) 宪章结构 |
二、作为国际共同体宪法的宪章 |
(一) 国内法中的宪法概念 |
(二) 国际法中的宪法和宪章 |
第二章 宪章性质的宪法化解读 |
一、宪章效力的宪法化解读 |
(一)宪章义务的优先效力 |
(二) 宪章的普遍适用 |
二、宪章制定和修改的宪法化解读 |
(一) 制宪权 |
(二) 宪章修正案 |
三、宪章治理体系的宪法化解读 |
(一) 联合国机构的权力分立 |
(二) 纵向治理体系 |
第三章 宪章运行的宪法化解读 |
一、宪章解释 |
(一) 解释权 |
(二) 解释方法 |
二、合宪章性审查 |
第四章 宪章发展的宪法化解读 |
一、宪法时刻-宪章时刻 |
二、宪章变动及其限制 |
(一) 宪章变迁 |
(二) 宪章修改及其限制 |
三、会员国资格 |
四、安理会改革的原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目的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历程 |
第一节 安理会否决权机制的产生与发展 |
一、否决权的产生与概念 |
二、否决权的实质与作用 |
第二节 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实践 |
一、冷战时期否决权的行使 |
二、冷战结束后到2010年间否决权的行使 |
三、2010年以来否决权的行使 |
第二章 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目的 |
第一节 中国行使否决权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中国行使安理会否决权的出发点 |
一、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
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声 |
三、反对美国新干涉主义 |
第三章 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中国的影响 |
一、扩大了在联合国的影响力 |
二、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
三、贯彻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
四、表现了中俄相似的战略追求 |
第二节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
一、有利于全球治理的实现 |
二、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
第四章 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前景展望 |
第一节 否决权与中国国家角色定位的变化 |
第二节 行使否决权的国际环境不确定 |
第三节 行使否决权的原则与立场不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1.3 Overview of the Thesis |
ChapterⅡ Literature Review |
2.1 Definition of Figure of Speech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Figures of Speech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ve Theory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NPC and CPPCC Press Conferences |
2.5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
Chapter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Interpretive Theory |
3.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2 The Definition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3 Basic Concepts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3.1 Deverbalization |
3.3.2 Sense |
3.3.3 Cognitive Inputs |
3.3.4 Equivalence and Correspondence |
3.4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
3.4.1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ation |
3.4.2 Three Stages of Interpreting |
3.5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3.5.1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Sense |
3.5.2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Explicit Sense and ImplicitSense in Re-expression |
Chapter IV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4.1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of the Case Study |
4.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yntactical Figures of Speech |
4.2.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Pai Bi |
4.2.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Dui Ou |
4.2.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Question |
4.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emantic Figures of Speech |
4.3.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Simile |
4.3.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Metaphor |
4.3.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Allusion |
4.3.4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Euphemism |
Chapter V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Appendix Ⅲ |
Acknowledgements |
(9)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历史和理论渊源 |
第一节 冷战结束前的美国与联合国 |
第二节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理论渊源与权力诉求 |
第二章 冷战终结对美国联合国政策的影响 |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大辩论 |
第二节 联合国地位与角色的变化 |
第三节 冷战结束后美国联合国政策演变的双重逻辑 |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对联合国政策之比较分析 |
第一节 老布什政府:保守主义的有限合作 |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积极的多边主义 |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美国式的国际主义” |
第四节 奥巴马政府:实用的多边主义 |
第五节 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 |
第六节 冷战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变”与“不变” |
第四章 美国对联合国具体事务的政策 |
第一节 美国对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政策主导和博弈 |
第二节 美国对安理会改革的政策演进 |
第三节 美国对联合国发展机构及发展议程的政策 |
第四节 美国对联合国人权等社会事务的政策 |
第五节 美国的联合国预算政策 |
第五章 美国对联合国政策的未来走向 |
第一节 美国外交政策目标及其可能受到的制约 |
第二节 联合国改革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美国联合国政策的未来走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概述 |
第一节 本文相关概念的厘清 |
一、国际法上的制裁 |
二、金融制裁 |
三、联合国框架下的金融制裁 |
第二节 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合法性 |
一、当前国际法未明确禁止使用金融制裁 |
二、《联合国宪章》为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提供法律基础 |
第三节 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
一、单边金融制裁及其弊端 |
二、多边金融制裁是金融制裁的必然趋势 |
三、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优势 |
小结 |
第二章 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实施及完善 |
第一节 卡迪(Kadi)案的启示 |
一、卡迪(Kadi)案回顾 |
二、对卡迪(Kadi)案的思考 |
第二节 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决策的完善 |
一、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国际法限制 |
二、用国际法治的概念影响和约束安理会的决策过程 |
第三节 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执行的完善 |
一、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执行困境 |
二、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执行的建议 |
第四节 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救济制度的完善 |
一、对安理会决议的司法审查权 |
二、发挥国际法院的的作用 |
第五节 完善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其他建议 |
一、明确安理会金融制裁决议的相关内容,提高制裁透明度 |
二、对安理会决议的外部监督 |
三、善意遵守和履行联合国框架下的金融制裁 |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参与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建议 |
第一节 秉持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
一、构建话语权,否决超过国际法应有之义的金融制裁决议 |
二、完善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的国内执行体系 |
第二节 警惕“包装下”的联合国金融制裁 |
一、我国面临“包装下”的联合国金融制裁的可能性 |
二、研究、构建我国的应对机制及反制机制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安理会怎么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J]. 毛瑞鹏. 国际安全研究, 2021(05)
- [2]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成向东. 兰州大学, 2021(09)
- [3]金砖国家政治安全合作的内涵与挑战[J]. 朱天祥,谢乐天. 拉丁美洲研究, 2020(06)
- [4]美国对伊朗二级制裁国际法合法性问题分析[J]. 廖博宇,刘梓南. 国际法学刊, 2020(04)
- [5]国际组织决策的智能体计算实验——以欧盟成员构成演变与决策机制变革为例[J]. 罗杭.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0(07)
- [6]论《联合国宪章》的宪法化解读[D]. 熊轩. 山东大学, 2020(02)
- [7]中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目的和影响[D]. 李艳秋. 青岛大学, 2020(02)
- [8]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D]. 乌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联合国政策探析[D]. 王煜. 外交学院, 2020(08)
- [10]联合国框架下金融制裁问题研究[D]. 王灏雯. 外交学院,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