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社会因素在型糖尿病发生中作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穆晓敏[1](2021)在《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现象,共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要隐患。与单一慢性病相比,共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药物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等,给慢性病防控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但目前慢性病管理侧重于单病种管理,与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不一致,开展共病模式挖掘研究对了解共病现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医疗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现有的大量且异构化的医疗数据中挖掘共病模式,提取出能够辅助共病管理的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对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共病的管理及防控策略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方法:(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明晰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共病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探讨共病的影响因素类型及其作用机理;厘清数据驱动共病管理决策的过程;基于信息管理的DIKW体系构建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2)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利用c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共病影响因素,抽取疾病-疾病关联关系和疾病-影响因素关联关系建立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叠社区发现算法识别社区结构,挖掘共病模式。(3)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基于慢性病管理理论和协同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老年共病防控机制,并提出具体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共病的发生发展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的影响,构建了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所组成的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并对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阐述。(2)构建了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是由共病数据(数据层)、共病中的关联信息(信息层)、共病模式(知识层)和共病管理(智慧层)组成,基本要素之间的转化通过数据驱动实现。(3)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5年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睡眠时间、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肥胖、抑郁、生活满意度是老年慢性病人群共病的影响因素;识别出的共病模式包括5个社区,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24≤BMI<28、BMI≥28}、{慢性肺部疾病、哮喘、70-79岁、BMI<18.5、对生活满意度一般、睡眠时间<4小时}等。(4)通过共病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提出以全人管理、分类指导、预防为主和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构建慢性病共病防控模式,分析共病管理中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患者参与主体的职责,提出共病防控的主要措施。结论:(1)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包含了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共病关联关系抽取、共病模式挖掘和共病管理决策,其核心任务是利用共病模式挖掘结果,驱动共病管理决策。(2)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既可以发现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又可以发现共病模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联。(3)利用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出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4)基于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可以为共病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优化共病防控策略。
任辉[2](2021)在《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验证现有理论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探索理论驱动下的癌症复发恐惧与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关系;探寻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以及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因果预测关系,根据现有研究发现制定对策与建议,为制定此方面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某省四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乳腺癌术后5年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945位患者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57份(有效回收率为90.7%)。采用的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简表、简明疲劳量表、疾病感知问卷简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限制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分析,采用R软件4.1.0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疲劳、社会支持和社会限制为自变量,以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为中介变量,以癌症复发恐惧为因变量,采用SPSS-PROCESS 3.3宏程序和基于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疾病感知和非适应认知策略在每个自变量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上的链式中介效应,采用AMOS 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多个自变量同时存在的整体路径作用。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本研究为纵向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中选取300名术后第3个月的患者进行了三次追踪调查,最终有267人完成全部调查(失访率为11.0%)。采用Mplus 8.3软件,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以描述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构建交叉滞后模型分别验证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跨时间因果预测关系。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结合增加样本多样性原则和饱和原则,对857名有效样本中的17人进行了质性访谈。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Nvivo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逐层整理、编码和分析。结果: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857位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量表总分平均为(14.95±7.22)分;其中523人报告了高水平的癌症复发恐惧,占样本总人数的61.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手术方式、化疗史和放疗史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总分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癌症复发恐惧与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社会限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经济困境呈显着正相关(r=0.255~0.572),与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0.511)。(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因素根据贡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社会限制、疲劳、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焦虑症状、社会支持、疾病感知、化疗史和放疗史,上述变量总共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61.5%的变异,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分别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19.8%、18.2%和11.6%的变异;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中,按重要性评分对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疾病感知、社会限制、社会支持、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经济困境、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疲劳、受教育程度、个人每月可支配收入、职业、放疗史、化疗史和手术方式。随机森林模型发现,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评分结果不同。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链式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疲劳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89,占总效应的28.81%;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支持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53,占总效应的48.88%;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限制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8,占总效应的28.58%。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发现,疲劳、社会限制和社会支持相互关联的情况下,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同样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癌症复发恐惧被上述变量共同解释的变异量为60.0%。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潜变量增长模型发现,乳腺癌患者在术后3~9个月期间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呈线性下降,且初始水平与后期的发展趋势存在显着关联。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分别对癌症复发恐惧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经过半结构化访谈和主题分析,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题:癌症复发恐惧的感受、癌症复发恐惧的态度以及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其中,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媒体的报道、复查、认识人的复发或死亡消息),个人因素(躯体症状和疾病特点)、家庭因素(家庭支持和家庭情感负担)和医疗因素(医生支持和医疗体验)。结论:(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平均水平较高,高水平癌症复发恐惧检出率也较高,现状不容乐观。(2)年龄<39岁的患者其癌症复发恐惧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且不同年龄段患者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不同,提示我们应根据各年龄段患者的特点采取适龄的、灵活的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个体化的支持服务。虽然化疗史和放疗史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较低,但也为寻找最佳干预时机和重点干预人群提供了科学指导。(3)社会、认知和心理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明显超过人口、疾病与治疗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上述这些可通过干预进行改善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相关防控措施的开展和扶持政策的改进。其中,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和社会限制在两种模型中都表现出最强的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患者的认知应对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尽管疾病感知与社会支持在多元线性回归中预测能力较低,却出现在随机森林模型重要性排序的前三位,这可能与随机森林模型能考虑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有关,提示我们应结合多种统计方法的优缺点综合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能力,并深入探索重要因素间的路径关系。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没有显着意义的经济困境,在随机森林中却比较重要,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弥补了从癌症的经济副作用角度探索癌症复发恐惧的研究空白。(4)疲劳、社会限制、社会支持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均受到了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的链式中介影响,验证了疾病自我调节模型和社会认知加工模型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强化了认知与应对在癌症复发恐惧发生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此外,疲劳、社会限制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互动关联,提示当内部和社会因素同时作为触发因素时,也可以通过激活认知与应对过程,对癌症复发恐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提示我们应从生理、社会与认知多个角度综合理解癌症复发恐惧的发生机制,从而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与社会支持服务。(5)在术后3~9个月期间,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且初始水平低者其后期下降速度较快,提示我们术后尽早开展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控制后期癌症复发恐惧的进展。(6)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的升高可以引起癌症复发恐惧水平的升高,为明晰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并提示我们从改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角度寻找控制癌症复发恐惧的突破口将会大有裨益。(7)乳腺癌患者对癌症复发恐惧有着积极和消极的感受,并采取着乐观、寻找意义或逃避的态度,合理运用其积极态度,为其寻找正向意义,可能有利于促进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减轻癌症复发恐惧。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医疗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我们,为乳腺癌患者增强支持网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预措施,将是缓解癌症复发恐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及其能提供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癌症复发的恐惧。
洪壮[3](2021)在《泰安市老年人睡眠与跌倒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越来越长,当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项功能减退,包括骨密度的降低,反应能力的弱化,使得老年人更容易遭遇跌倒伤害,而且老年人跌倒会伴随严重的后果,包括影响身心健康,造成生活受限,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甚至会导致死亡。较短的睡眠时长与较差的睡眠质量等都会影响白天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成为跌倒的危险因素,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存在着更普遍的睡眠问题。因此,重点关注容易发生睡眠问题的老年人群体,探讨老年人的睡眠情况与跌倒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了解泰安市老年人睡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了解泰安市老年人跌倒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泰安市老年人睡眠质量和跌倒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降低老年人跌倒伤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设计与策略完善—基于城乡供需双方的实证研究”(71974118)的数据库。选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在泰安市6个区县进行按人口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在每个区(县)随机抽取三或四个街道(乡镇);其次,在每个乡镇或街道分别随机抽取8个村或居;最后,在每个样本村(居)中随机抽取50户。调查对象是15周岁以上的人群,在本研究中选取了 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研究问卷使用自行设计的问题、认知与精神状态简易量表(MMSE)和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收集数据。数据库建立以及数据录入均采用Epidata软件,数据的初步分析使用SPSS 24.0,使用Stata 14.0绘制限制性立方样线条。首先,选取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完成单因素分析,之后,采纳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别对睡眠情况和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探讨睡眠情况和跌倒之间的关联。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展示睡眠质量与跌倒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研究一共纳入3864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总体的睡眠平均得分为(5.66±4.49)。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睡眠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自评经济状况,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多吃蔬菜水果的习惯,锻炼情况,喝茶习惯,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患有糖尿病,听力水平,视力水平,认知状态,是否孤独(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着差异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分析中,结果表明性别为女,无配偶,自评经济状况差,没有多吃蔬菜水果的习惯,没有喝茶习惯,自评身体状况差,高血压患病,视力水平差,感到孤独,认知状态差的老年人睡眠得分更高,更容易有睡眠问题(P<0.05)。泰安市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6.26%,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老年人的跌倒发生有关的因素有年龄,婚姻情况,文化水平,自评经济情况,多吃蔬菜水果的习惯,自评健康状况,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患有糖尿病,听力水平,视力水平,认知状态,孤独感(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着差异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年龄大(P<0.05),自评经济状况差(P=0.016),自评身体状况差(P=0.001),感到孤独(P=0.001)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跌倒。睡眠质量与跌倒之间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01),睡眠障碍与跌倒之间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共线性诊断显示容差值均小于1,且值均大于0.1;VIF值均小于10,表明模型中变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模型较为稳定。PSQI得分与跌倒的剂量反应关系显示随着PSQI得分的增加,跌倒的比值比增大,发生跌倒的风险增加(p<0.05)。睡眠质量与跌倒之间呈非线性相关(P<0.05)。结论与建议:泰安市老年人睡眠情况和跌倒之间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剂量反应关系显示睡眠越差,跌倒发生的风险越大。为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为老年生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应采取下列几点措施:(1)改善老年人睡眠状况,定期对老年人进行睡眠专题的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对睡眠问题所引发健康危害的认识;(2)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增强老年人对跌倒的防范意识,对于高危老年人进行重点预防;(3)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高龄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
雍娴婷[4](2021)在《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获取新疆煤矿工人健康现状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并且研究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探讨心理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最终为煤矿工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9家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460份,回收率93%,剔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有效问卷4409份,问卷有效率98.8%;2)采用工作要求-工作自主量表(JDC)、职业倦怠量表(MBI)、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情况调查;3)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健康体检资料,血压、生理生化指标、特殊检查(肺功能、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4)采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倾向性评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性;5)随机抽取440名煤矿工人进行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干预分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220人)和常规干预(220人),实施7个月后使用JDC、MBI、SCL-90、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认知评估量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73%。维吾尔族、年龄50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饮酒、工龄≥30年、掘进工、三班两倒的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高。对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民族、工种、工龄、学历、倒班情况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P<0.05);2)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情况,零倦怠688(15.60%),轻度倦怠1450(32.89%),中度倦怠1891(42.89%),重度倦怠380(8.62%)。年龄≥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丧偶、工龄20~29年、固定夜班、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性、工龄≥30年、电钳工、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高,对心理障碍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龄、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职业倦怠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血脂异常检出率29.20%,血压异常检出率28.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2.50%,职业体检结果显示,听力异常检出率14.30%;5)人口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发现:男性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50岁以上煤矿工人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行为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吸烟、饮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职业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工龄30年以上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移架工、四班三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不同心理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职业紧张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中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心理障碍阳性的煤矿工人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检出率高。6)对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是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种、倒班情况、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心理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7)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可知,肌肉骨骼损伤年患病率高达58.70%,近一年出现3个部位以上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为59.60%,好发的部位为:腰部、颈部、肩部、背部。近一年因肌肉骨骼损伤缺勤率高达27.42%,其中,因腰部患病导致的缺勤率最高(37.2%),年龄30岁以下、月收入(元)<6000、工龄20~29年、安全检查员、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因MSDs缺勤率高;8)对煤矿工人MSD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工龄≥30年、维修工、固定夜班、静态负荷因素、动态负荷因素、体力负荷因素、环境工效学因素、振动因素、重复性操作因素、劳动组织因素的煤矿工人MSDs患病率高。9)利用倾向性评分分析心理因素(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对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多因素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职业紧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44),职业紧张正向影响职业倦怠(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1.164),职业倦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25),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分别为0.289、0.144、0.145,中介占比约为50.1%。11)不同干预组间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听力异常、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值得关注。2)心理健康水平可影响生理健康状况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因此,在煤矿工人疾病预防时,应考虑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3)对心理因素与MSDs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MSDs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肌肉骨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及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为今后提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徐瑜[5](2020)在《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弹性与自我管理、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翻译汉化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TM3.2Diabetes Module,Peds QLTM3.2-DM),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对其进行信、效度分析;应用家庭弹性量表、自我管理量表和中文版PedsQLTM3.2-DM评估患者的家庭弹性、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状况,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影响患者家庭弹性、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因素,为改善家庭弹性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在烟台及青岛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内分泌及儿科就诊的175名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在征得原作者同意后,遵循Brislin翻译原则,对源量表进行翻译、修订及语义调适,形成中文版PedsQLTM3.2-DM,通过专家评价确定量表的内容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价其结构效度,用Cronbach’sα系数考察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应用家庭弹性量表、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和中文版PedsQLTM3.2-DM,分别评估患者的家庭弹性、自我管理及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状况。应用SPSS2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及构成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研究对象家庭弹性、自我管理及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之间的差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对象家庭弹性、自我管理及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中文版PedsQLTM3.2-DM共有33个条目,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及专家意见,划分为4个维度,包括疾病相关症状、治疗依从性、疾病担忧感、沟通与交流。经专家小组评定,量表的平均内容效度为0.97,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0~1.00。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4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依次为0.89、0.91、0.83、0.80。(2)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弹性总量表条目均分为3.03±0.30分,各维度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赋予逆境意义的能力3.19±0.41分、持有积极看法3.15±0.29分、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3.11±0.33分、家庭连结2.93±0.39分、利用社会和经济资源2.67±0.46分。(3)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总量表条目均分为7.07±1.09分,各维度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遵医嘱用药8.34±2.02分、饮食控制7.22±1.70分、自我血糖监测6.91±2.24分、身体锻炼6.86±1.94分、随诊6.59±1.35分。(4)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总量表条目均分为66.24±12.60分,各维度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治疗依从性72.94±16.90分、疾病相关症状64.60±12.78分、疾病担忧感60.75±19.36分、沟通与交流57.86±23.43分。(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弹性及各维度(除外利用社会和经济资源维度)与自我管理及各维度之间呈正相关(r=0.18~0.34,P<0.05),家庭弹性及各维度与生活质量及各维度之间(除外赋予逆境意义的能力与疾病担忧感维度)呈正相关(r=0.19~0.52,P<0.05),自我管理及饮食控制维度与生活质量及各维度之间呈正相关(r=0.15~0.43,P<0.05)。(6)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β=0.24,P<0.01)是家庭弹性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β=0.23,P<0.01)、性别(β=-0.23,P<0.01)、家庭弹性(β=0.21,P<0.01)及主要照顾者学历(β=0.19,P<0.01)是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β=0.28,P<0.01)、身体锻炼(β=0.26,P<0.01)、利用社会和经济资源(β=0.25,P<0.01)、性别(β=-0.17,P<0.01)及年龄(β=-0.16,P<0.01)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1)中文版PedsQLTM3.2-DM信、效度良好,可作为8~19岁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评估其特异性生活质量状况的简易工具。(2)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弹性、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3)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弹性与自我管理、生活质量之间呈两两正相关关系。患者家庭弹性越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越高,生活质量越好。(4)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家庭弹性越强;男性、主要照顾者学历越高、家庭人均月收入越多、家庭弹性越高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男性、年龄越小、身体锻炼依从性越高、家庭越善用社会和经济资源、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能力越高者,生活质量水平越优。
迪拉热·阿布来[6](2020)在《消渴健脾胶囊对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清瘦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证实消渴健脾胶囊减轻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体重,降低血清瘦素水平;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FPG、2hPG、肝肾功、血常规及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确定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盐酸二甲双胍片口服,治疗组予消渴健脾胶囊联合二甲双胍片口服,观察两组治疗12周后的血清LEP水平、体重、腹围、BMI及FPG、2hPG变化。结果:消渴健脾胶囊联合二甲双胍片可有效降低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肥胖的LEP水平(P<0.05),减轻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体重、BMI(P<0.05),有效降低患者FPG(P<0.05)、2hPG(P<0.05),改善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P<0.05)。结论:(1)通过此次研究得出消渴健脾胶囊对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2)通过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的统计分析,证实消渴健脾胶囊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更佳。(3)消渴健脾胶囊与西药联合使用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可减轻患者体重,降低血清瘦素水平,降低血糖,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张富花[7](2020)在《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危害严重。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武威市为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Ⅰ类致癌因子。本研究利用大规模自然人群建立的武威队列,开展了人群Hp感染状况及主要毒力因子的基线调查研究。第一部分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利用建立的武威市大规模(25000人)自然人群队列开展横断面基线调查,探讨当地人群Hp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Hp感染与胃及胃外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为探询武威市人群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高发的原因,帮助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武威队列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队列人群中Hp的感染状况,胃镜检查诊断胃部疾病,并根据需要取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Hp在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开展武威队列的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及社会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胃肠外疾病病史等。统计学分析不同人口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Hp感染的关系、以及人群常见胃外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武威队列中最终有21291人完成了14C呼气试验,其中21265人行胃镜检查,9479人取活检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Hp感染率为52.95%(11275/21291),其中男性的感染率是52.79%(5290/10021),女性的感染率是53.11%(5985/11270),(P=0.644)。Hp感染阳性人群的平均年龄(50.10±7.47岁)显着低于阴性人群(51.04±7.85岁)(P<0.001)。2.Hp的感染率在<40岁、40~、5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中的感染率依次为56.53%、55.12%、52.56%、46.83%,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的趋势(P<0.001)。有配偶人群Hp的感染率(53.19%)显着高于无配偶人群(47.99%)(P=0.002);农民人群中Hp的感染率(53.42%)显着高于非农民人群(46.18%)(P=0.002);文盲中Hp的感染率(49.25%)显着低于接受了小学(51.83%)和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55.26%)(P<0.001);家庭年收入在10000-19999元的人群Hp感染率(55.59%)显着高于家庭年收入为20000-29999元人群(52.79%)和收入超过30000元的人群(49.66%)(P<0.001)。Hp感染率在不同BMI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队列中每年进食蔬菜和水果大于6个月人群Hp的感染率(51.15%)显着低于少于1个月(55.36%)、1~个月(55.54%)和4~个月(53.62%)的人群(P<0.001);进食速度快的人群Hp感染率(51.35%)显着低于进食速度慢的人群(53.39%)(P=0.014);Hp在睡眠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53.53%)显着高于轻度失眠(49.20%)、中度失眠(50.50%)及重度失眠(46.67%)的人群(P=0.001)。Hp感染率在是否吸烟、饮酒及进食烫食习惯、进食油炸饮食及不同体力活动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p感染的风险降低12%(OR:0.88,95%CI:0.84-0.91);家庭年收入增加到30000元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6);每年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6个月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7);具有快速进食习惯者Hp感染的风险降低8%(OR:0.92,95%CI:0.86-0.98)。和文盲相比,接受小学教育、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Hp感染的风险增加1.11倍(OR:1.11,95%CI:1.07-1.16);从事农业生产者Hp感染的风险增加1.39倍(OR:1.39,95%CI:1.24-1.57)。5.Hp在胃镜诊断的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6.59%、慢性萎缩性胃炎55.29%、胃溃疡69.5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76%、复合型溃疡76.36%、胃息肉53.69%、十二指肠炎55.16%、胃癌49.32%、胃黄色素瘤72.06%、急性胃炎41.51%、黏膜下病变4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不同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Hp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4.31%、萎缩性胃炎54.28%、肠化生56.5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53%、胃癌4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武威队列人群有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哮喘病史者Hp的感染率显着低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50.13%vs 53.37%)(48.73%vs 53.67%)(47.49%vs53.05%)(P<0.05)。Hp的感染率在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塞、贫血及病毒性肝炎等病史人群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率为52.95%,呈随年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Hp感染在40岁前已经达到高峰,和胃癌低发区相比高峰提前,这可能与当地胃癌的高发有关。2.年龄的增加、家庭年收入的提高、足量进食蔬菜和水果的天数增加、快速进食的习惯是降低武威市人群Hp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农民以及接受了小学以及初中以上教育是增加Hp感染的风险因素。3.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胃部疾病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密切相关。4.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及哮喘的发生呈负相关。第二部分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尿素酶(Ure)、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 A)、热休克蛋白60(Hsp60)是幽门螺杆菌(Hp)产生的重要毒力因子。硝基还原酶(Rdx A)与Hp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密切相关,上述因子的表达对Hp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武威队列Hp感染者血清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的检测,明确当地Hp上述因子的血清抗体的阳性状况及血清分型;明确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血清抗体结果与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为当地Hp的精准治疗及胃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武威队列中1162例14C-UBT阳性者的血清,用免疫斑点法检测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分析当地Hp感染血清分型。结合对目标人群的问卷调查、胃镜检查和胃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Hp感染者血清抗体及血清分型与人口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与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Hp感染者血清中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00%、89.50%、85.97%、9.90%和18.24%。Ⅰ型Hp感染占90.10%,Ⅱ型占9.90%。2.CagA、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者的平均年龄均低于阴性者(P<0.05),女性的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率(88.25%和22.06%)高于男性(83.59%和13.93%),不吸烟者Rdx A抗体阳性率(18.66%)高于吸烟者(13.11%)(P<0.05)。其他人口社会学因素间血清Hp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检查有胃息肉者CagA抗体阳性率和Ⅰ型Hp感染率分别是82.14%和83.93%,显着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2.05%)(P<0.05)。CagA抗体阳性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8%(OR:0.52,95%CI:0.28-0.97)、Ⅰ型Hp感染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7%(OR:0.43,95%CI:0.24-0.85);萎缩性胃炎者Hp Hsp60抗体阳性率(10.59%)显着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53%),Hsp60抗体阳性者胃镜下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1.66倍(OR:1.66,95%CI:1.01-2.73)。其他Hp血清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胃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血清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5.38%、86.06%、90.15%和92.41%,血清CagA抗体阳性者增加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分别为3.09倍(OR:3.09,95%CI:1.22-7.82)、4.70倍(OR:4.70,95%CI:1.73-12.8)及6.50倍(OR:6.50,95%CI:2.38-17.8)。Ⅰ型Hp感染率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中依次为80.77%、87.27%、90.15%和92.41%,呈升高趋势,感染者患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Hp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在胃癌前病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武威市人群中流行的Hp以高致病Ⅰ型菌株感染为主,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武威市人群感染CagA阳性的Hp显着增加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CagA抗体阳性、Ⅰ型Hp感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胃息肉发生的风险;Hp Hsp60的表达增加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风险。3.武威市人群感染Hp者CagA、Vac A和Rdx A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和不吸烟者中Rdx A抗体阳性率高,提示这些人对甲硝唑敏感性高。
杨思源[8](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现状;2.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与体力活动、焦虑、抑郁、自我管理和社会支持的作用关系和强度,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便利选取天津市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572例。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衰弱量表(FRAIL)、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IPAQ)、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血液透析自我管理量表以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为研究工具,调查5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人口学情况、衰弱、体力活动、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情况。采用SPSS21.0软件中的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衰弱水平与体力活动、焦虑抑郁、自我管理、社会支持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以衰弱得分为因变量,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体力活动问卷得分、焦虑抑郁量表得分、自我管理量表总分和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明确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状况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专业知识,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理论模型。采用Amos21.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方式。结果: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发生率为39.33%,衰弱前期的发生率为41.25%,无衰弱的发生率为19.4%。其中73.4%的患者自感疲乏,其次是62.2%的患者有5种及以上的疾病,35.7%的患者存在体重下降,33.6%的患者无法自行上楼以及22.6%的患者步行能力较差。2.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得分,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态、透析龄、合并症个数、尿量、血钙、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磷、血清肌酐、C反应蛋白、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和握力得分有统计学意义;而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水平、医疗付费方式、BMI指数、透析频率、有无肾移植、有无跌倒、血管通路方式以及血钾的衰弱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不同衰弱组的体力活动、焦虑、抑郁、自我管理和社会支持得分有统计学差异。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衰弱分别与体力活动、自我管理以及社会支持均呈负相关关系(r=-0.493,-0.601,-0.478,p<0.01),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关系(r=0.476,p<0.0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症个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尿素氮、血清肌酐、握力、体力活动、焦虑抑郁、自我管理和社会支持11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共同解释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总变异的7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数据与理论模型拟合良好,(34)2/df=2.844,GFI=0.951,AGFI=0.927,RMSEA=0.057;自我管理在体力活动、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水平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其中疲乏和患病数量占比最高。患者的年龄、合并症个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尿素氮、血清肌酐、握力、体力活动、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和自我管理会对衰弱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自我管理既可以单独对衰弱产生影响,又可以作为其他因素产生作用的桥梁,建议医务人员可据此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制定相应的卫生保健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并预防和治疗衰弱。
何民富[9](2019)在《抑郁在中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病是当前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对公共卫生造成巨大挑战。慢性病伴随的精神冲击、躯体症状、生命质量下降、工作能力受限,以及医疗费用支出,都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抑郁的风险升高。另一方面,抑郁导致的负性认知及行为改变反过来可能会对患者生命质量、疾病预后、就医行为等产生负面影响,增加疾病负担。由于慢性病患者数量巨大,对任何影响其疾病负担的因素进行研究,都具备显着的公共卫生价值。【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描述中国慢性病人群中抑郁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预后、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预防抑郁发生,改善预后和生命质量为目的提出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的综合性对策建议,为卫生资源配置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2011年基线调查和2013年随访调查。选择2011年基线问卷调查中,所有自我报告患有问卷所列慢性病中至少一种,且抑郁、年龄和性别信息非缺失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基线调查信息,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分析慢性病人群中抑郁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然后利用基线调查收集的抑郁状态和影响因素,以及随访调查收集的结局信息,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分析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预后以及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抑郁影响因素包括社区环境因素、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健康行为及状态。生命质量包括生理状态(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睡眠)、心理状态(认知)、社会功能状态(社会活动参与度),以及主观判断和满意度(自评健康、生活满意度)。预后包括总体健康状况变化、身体机能改变(呼吸功能、握力、平衡能力、步行速度、站起能力)、病情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心脏病发作、中风复发)和患者死亡。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指住院和门诊就诊情况以及相应费用。使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多重填补(Multiple imputation)的方法对相关变量存在缺失值的研究对象数据进行预处理。描述性分析中,分类变量采用构成比(置信区间),数值变量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或分位数表示。两组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频数分布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抑郁的影响因素以及抑郁对生命质量、预后、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因变量是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时分别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生存资料的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学检验显着性水平设定为0.05。【结果】整体慢性病患者中,抑郁检出率为40.3%(95%CI,38.7-41.9%);同时患2种、≥3种慢性病的患者抑郁风险分别是患1种慢性病者的1.24倍(PR1.24,95%CI 1.17-1.31)和1.55倍(PR 1.55,95%CI 1.47-1.64)。多因素分析显示,中部和西部社区抑郁风险高于东部社区;女性高于男性;教育水平高中或中专者低于初中及以下者;家庭人均年收入位于第4四分位区间者低于第1四分位区间者;从事农业工作、退休、失业/从未工作者均高于从事非农业工作者;未婚/离婚/分居和丧偶者均高于已婚或同居者;过去一个月参加社会活动者低于未参加者;超重和肥胖者均低于正常体重者;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和身体疼痛均增加抑郁风险。其它比较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状态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2.1%和21.1%,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29%(RR 1.29,95%CI 1.12-1.49);疼痛发生率分别为24.6%和39.3%,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26%(RR 1.26,95%CI 1.14-1.40);无抑郁者随访时睡眠时间未减少,有抑郁者减少0.4小时,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减少0.3小时(95%CI 0.2,0.5)。心理状态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认知功能电话调查量表评分分别下降0.2和0.6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6分(95%CI 0.4,0.7);字词回忆评分分别上升0.1分和下降0.2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3分(95%CI 0.2,0.4);绘图测试失败率分别为24.1%和32.9%,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32%(RR 1.32,95%CI 1.15-1.50);认知功能总体评分分别下降0.3分和0.9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7分(95%CI 0.5,0.9)。社会功能状态方面:基线调查时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慢性病患者中,无抑郁和有抑郁者随访调查时未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例分别为27.2%和34.9%,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不参加社会活动的风险高10%(RR 1.10,95%CI 1.00-1.20,P=0.045)。主观判断和满意度方面:基线无抑郁者随访时健康状况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的比例分别为5.0%、11.0%、56.8%、22.7%和4.5%,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3.2%、8.0%、50.2%、30.5%和8.0%,有抑郁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风险升高18%(OR 1.18,95%CI 1.06-1.32);无抑郁者随访时生活满意度为极其满意、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一点也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5%、20.9%、65.1%、8.7%和1.8%,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2.9%、16.9%、61.2%、14.1%和4.9%,有抑郁者生活满意度较差的风险升高41%(OR 1.41,95%CI 1.25-1.58)。总体健康状况变化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自我报告总体健康状况变差的比例分别为43.3%和57.9%,有抑郁者健康变差的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4%(RR 1.14,95%CI 1.09-1.19)。身体机能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呼气峰值流速分别上升11.7升/分和下降4.3升/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11.9升/分(95%CI5.9,17.9);无抑郁者握力上升0.1千克,有抑郁者握力下降0.8千克,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7千克(95%CI 0.2,1.2);无抑郁和有抑郁者平衡能力测试失败率分别为18.1%和24.6%,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18%(RR 1.18,95%CI 1.06-1.32);无抑郁和有抑郁者步行速度分别提升4.5米/分和2.7米/分,有抑郁者提升量比无抑郁者少1.7米/分(95%CI-3.1,-0.4);无抑郁者站起测试用时减少0.6秒,有抑郁者站起测试用时增加0.1秒,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增加0.6秒(95%CI 0.3,0.9)。病情控制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高血压患者随访时自我报告血压未得到控制的比例分别为16.2%和24.8%,有抑郁者风险比无抑郁者高29%(RR 1.29,95%CI 1.12-1.48);无抑郁和有抑郁的糖尿病或血糖升高患者血糖未得到控制的比例分别为23.6%和33.7%,有抑郁者风险比无抑郁者高40%(RR 1.40,95%CI1.12-1.75);无抑郁和有抑郁的心脏病患者发作的比例分别为31.2%和41.3%,有抑郁者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9%(RR 1.19,95%CI 1.02-1.39);无抑郁和有抑郁的中风患者复发的比例分别为12.5%和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患者死亡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038.7/10万人年和1456.6/10万人年,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住院治疗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者随访前一年内住院率分别为15.2%和19.9%,有抑郁者住院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2%(RR 1.12,95%CI 1.00-1.24,P=0.041);无抑郁者一年内住院1次、2次和≥3次的比例分别为10.7%、2.7%和1.7%,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13.3%、3.8%和2.7%,有抑郁者住院次数增加的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4%(OR 1.14,95%CI 1.01-1.29);有抑郁与无抑郁者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门诊就诊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者随访前一月内门诊就诊率分别为23.9%和31.5%,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门诊就诊风险高10%(RR 1.10,95%CI 1.01-1.20);无抑郁者一月内门诊就诊1次、2次和≥3次的比例分别为12.6%、4.9%和6.3%,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14.8%、6.9%和9.7%,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门诊就诊次数增加的风险高13%(OR 1.13,95%CI 1.02-1.26);有抑郁与无抑郁者门诊总费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结论】(1)慢性病患者中抑郁比较普遍;慢性病共患病数量与抑郁风险呈正相关关系。(2)抑郁风险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的风险可能受社区环境(地理位置)、人口学特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职业状态、家庭人均年收入)、社会支持(婚姻状态、社会活动参与度)、健康行为及状态(体重、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身体疼痛)的影响。(3)抑郁可能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有负性影响:抑郁可能对慢性病患者生理状态(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睡眠)、心理状态(认知)、社会功能状态(社会活动参与度),以及主观判断和满意度(自评健康、生活满意度)均有负面影响。(4)抑郁可能增加慢性病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抑郁可能对慢性病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变化、身体机能改变(呼吸功能、握力、平衡能力、步行速度、站起能力)、病情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心脏病发作)均有不良影响。(5)抑郁可能增加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但对医疗费用影响不明显:抑郁可能增加慢性病患者住院和门诊服务利用,但对相应的住院和门诊费用无显着影响。
王永斌[10](2019)在《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1探讨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高温、噪声、粉尘、一氧化碳、夜光暴露、倒班)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及组分的关联性,寻找影响钢铁工人MetS及组分的优先可干预的职业环境因素;2探讨昼夜节律相关基因(CLOCK、RORA和PER2)、相关激素受体基因(MTNR1A和MTNR1B)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为钢铁工人MetS发生的遗传流行病学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3探讨昼夜节律相关基因、相关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之间及其与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之间的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为钢铁工人MetS发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1基于课题组在2017年2月至2017年6月建立的京津冀地区职业人群健康效应队列研究的基线资料,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问卷及体检信息完整的7664名钢铁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个体的机体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和工作情况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职业危害因素暴露量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收集;血压、血糖、血脂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通过实验室检测收集;人体测量学指标(腰围、腹围和颈围等)通过体格检查获取。以有害因素暴露组作为主要研究因素,采用限制性三次性样条函数(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探索有害因素暴露组和MetS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有害因素暴露组和MetS的关联性(包括累积效应和交互效应),并使用健康危险因素评分法(Health risk factor score,HRFS)探讨职业有害因素联合暴露对MetS的影响。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SAS9.4编程从7664人中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621名患MetS的职工作为病例组,选择898名与病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职工作为对照组。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CLOCK(rs6850524和rs1801260)、RORA(rs8034880)、PER2(rs934945和rs2304672)、MTNR1A(rs2119882)和MTNR1B(rs10830963和rs1387153)基因多态性。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与MetS之间的关联性。3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两两之间的相乘和相加交互及其累积效应;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GMDR)方法分析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之间的高维交互作用。结果 1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1)钢铁工人MetS的患病率为37.0%,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7.9%,女性患病率为26.1%;MetS组分中,腹型肥胖、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压升高和血糖水平升高的职工分别占46.6%、32.2%、21.4%、57.9%和60.8%。2)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加权倒班作业指数(Weighted shift index,WSI)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9.351,P=0.025;非线性检验x2=0.180,P=0.915);高温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8.611,P=0.035;非线性检验x2=0.532,P=0.766);噪声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21.400,P<0.001;非线性检验x2=7.182,P=0.028);未发现粉尘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有关联(总体关联性检验x2=2.910,P=0.406;非线性检验x2=0.582,P=0.746);CO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10.070,P=0.018;非线性检验x2=8.071,P=0.017)。3)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参照组(WSI<551.278天)相比,钢铁工人WSI指数在551.2781475.082、1475.0822384.207和≥2384.207天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075(0.9291.243)、1.088(0.9381.262)和1.204(1.0371.397);与参照组(<393.270℃·年)相比,钢铁工人高温累积暴露量在393.270619.876,619.876769.623和≥769.623℃·年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096(0.9231.301)、1.286(1.0481.579)和1.455(1.1701.809);与参照组(<1004.68d B(A)·年)相比,钢铁工人噪声累积暴露量在1004.6802048.770和≥2048.77d B(A)·年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175(1.0571.306)和1.274(1.0761.509);与参照组(<35.299mg/m3·年)相比,钢铁工人CO累积暴露量在35.299133.51和≥133.51mg/m3·年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237(1.0351.478)和1.056(0.7891.413);与“最暗”相比,夜光暴露在“中等”和“最亮”时,钢铁工人MetS患病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275(1.1491.415)和1.387(1.2041.598)。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除CO累积暴露量外,其他有害因素暴露组可以显着增加男性钢铁工人MetS的患病风险(均P<0.05);在女性职工中,未发现有害因素暴露组与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性(均P>0.05)。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夜光暴露—WSI、年龄—高温累积暴露量、民族—高温累积暴露量、民族—噪声累积暴露量和年龄-CO累积暴露量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有关。6)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组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噪声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腹型肥胖、血糖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相关;高温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血糖、血压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相关;WSI与钢铁工人血压水平升高相关。7)HRFS分析结果显示:在单一危险分数模型(Single risk score model,SRSM)中,与SRSM参照组(00.604)相比,钢铁工人暴露在0.6040.924,0.9241.159和≥1.159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488(1.2751.736)、1.605(1.3501.909)和2.173(1.8052.616);在组合危险分数模型(Hybrid risk score model,HRSM)中,与HRSM参照组(00.472)相比,钢铁工人暴露在0.4720.708,0.7080.902和≥0.902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310(1.1291.519)、1.577(1.3391.858)和1.991(1.6682.377)。2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基因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显示,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1)在6种遗传模型下,均未发现CLOCK基因rs6850524和rs1801260位点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2)RORA基因rs8034880位点在等位基因模型下,携带G等位基因的钢铁工人MetS发病风险是携带A的1.16(95%CI:1.011.32)倍;在共显性模型下,携带GG基因型的职工发生MetS的风险为携带AA基因型的1.35(95%CI:1.031.76)倍;在加性模型下,随着携带G等位基因个数的增加,职工发生MetS的风险可增加16%(OR=1.16,95%CI:1.011.33)。3)PER2基因SNPs位点在6种基因模型下,未发现rs934945位点与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性。而rs2304672位点在等位基因模型下,携带G等位基因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等位基因的1.37(95%CI:1.081.72)倍;在共显性模型和显性模型中,携带CG+CG或GG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分别是携带CC基因型的1.36(95%CI:1.041.78)和1.39(95%CI:1.071.80)倍;在超显性模型模型下,携带CC+GG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G基因型的1.34(95%CI:1.031.76)倍;在加性模型下,随着携带G等位基因个数的增加,职工患MetS的风险增加36%(OR=1.36,95%CI:1.081.72)。4)MTNR1A基因rs2119882位点在6种遗传模型下,均未发现其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性。5)MTNR1B基因SNPs位点中,rs10830963位点在共显性模型下,携带CC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G基因型的1.30(95%CI:1.011.66)倍;在超显性模型下,携带CG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C基因型的1.26(95%CI:1.011.56)倍。6)8个目标SNPs等位基因之间构建的单体型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无统计学关联性。3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显示,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1)rs1387153位点与CO累积暴露量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07),其它位点和有害因素暴露组之间均未观察到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2)ROAR基因rs8034880位点,MTNR1B基因rs10830963和rs1387153位点和PER2基因rs2304672位点之间及其与有害因素暴露组之间的累积效应可以显着增加钢铁工人患MetS的风险。3)GMDR识别的最佳单因子(rs1387153)和三因子基因(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交互作用模型的训练准确性分别为0.538和0.567,测试准确性分别为0.525和0.527,交叉一致性均达到92.8%。最佳三因子交互作用模型中携带对应基因纯合突变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纯合野生型的1.753(95%CI:1.2942.376)倍。4)GMDR识别的最佳五因子(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WSI-夜光暴露)和六因子基因-环境(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高温累积暴露量-WSI-夜光暴露)交互作用模型的训练准确性分别为0.677和0.718,测试准确性分别为0.562和0.534,交叉一致性分别为100.0%和91.7%。最佳五因子交互作用模型中携带对应基因纯合突变型的WSI在“2384.207”组和夜光暴露在“最亮”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纯合野生型和暴露于相关有害因素最低暴露量的4.248(95%CI:3.1205.784)倍;在六因子模型中为6.068(95%CI:4.4108.351)倍。结论 1 WSI、夜光暴露、高温累积暴露量、噪声累积暴露量和CO累积暴露量单独及联合效应可使钢铁工人MetS的患病风险增加,在男性钢铁工人中尤为明显。2 ROAR基因rs8034880位点,MTNR1B基因rs10830963和rs1387153位点和PER2基因rs2304672位点可能是男性钢铁工人MetS的易感位点。3 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高温累积暴露量-WSI-夜光暴露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显着增加男性钢铁工人患MetS的风险。图24幅;表63个;参511篇。
二、心理社会因素在型糖尿病发生中作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社会因素在型糖尿病发生中作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来源及共病患病率 |
1.2.2 共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共病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
1.2.4 共病管理相关研究 |
1.2.5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章节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共病的概念 |
2.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2.2.1 医学模式的转变 |
2.2.2 医学模式的内容 |
2.2.3 医学模式对共病的指导意义 |
2.3 复杂网络理论 |
2.3.1 复杂网络相关概念 |
2.3.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
2.3.3 复杂网络社区发现 |
2.3.4 复杂网络在共病模式识别中的适用性 |
2.4 协同管理理论 |
2.4.1 协同理论 |
2.4.2 协同管理理论 |
2.4.3 协同管理在共病管理的适用性 |
2.5 慢性病管理理论 |
2.5.1 慢性病管理概况 |
2.5.2 慢性病管理模式 |
2.5.3 慢性病管理的过程 |
第3章 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研究 |
3.1 共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1 生物因素 |
3.1.2 心理因素 |
3.1.3 社会环境因素 |
3.1.4 生活行为因素 |
3.1.5 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 |
3.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研究 |
3.2.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分析 |
3.2.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研究框架 |
3.3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流程 |
3.3.1 数据驱动决策过程 |
3.3.2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过程分析 |
3.4 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 |
3.4.1 DIKW体系 |
3.4.2 基于DIKW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构建 |
第4章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 |
4.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流程 |
4.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构建 |
4.2.1 疾病-疾病关联的一模网络 |
4.2.2 疾病-影响因素关联的二模网络 |
4.2.3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 |
4.3 基于重叠社区发现的共病模式识别 |
4.3.1 重叠社区发现的适用性 |
4.3.2 LFM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
4.3.3 节点重要性分析 |
4.4 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评价研究 |
4.4.1 评价原理 |
4.4.2 对比方法的选择 |
第5章 基于CHARLS的我国老年共病模式挖掘与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预处理 |
5.2 老年共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5.2.1 老年共病的患病情况 |
5.2.2 共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5.2.3 共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5.3 老年共病模式挖掘结果 |
5.3.1 共病关系抽取 |
5.3.2 共病网络 |
5.3.3 共病模式 |
5.4 共病模式挖掘结果评价 |
5.4.1 结果评价 |
5.4.2 方法对比评价 |
第6章 老年共病防控策略研究 |
6.1 共病管理现状研究 |
6.1.1 现状分析 |
6.1.2 存在问题 |
6.2 共病防控机制 |
6.2.1 基本原则 |
6.2.2 模式构建 |
6.3 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责 |
6.3.1 政府层面 |
6.3.2 医疗机构层面 |
6.3.3 社区层面 |
6.3.4 个人层面 |
6.4 共病防控主要措施 |
6.4.1 加强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
6.4.2 完善慢性病信息系统建设 |
6.4.3 借助新媒体进行健康指导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3.1 局限性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统计分析与方法学基础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准则 |
2.7 技术路线 |
第3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
3.4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4.1 条件检验 |
4.2 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3 社会支持、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4 社会限制、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5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 |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 |
5.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的关系 |
5.4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6.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6.2 信效度检验 |
6.3 主题分析框架 |
6.4 质性资料分析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讨论与对策建议 |
7.1 讨论 |
7.2 对策建议 |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泰安市老年人睡眠与跌倒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睡眠 |
1.3 跌倒 |
1.4 睡眠与跌倒的关系 |
2 研究目的 |
3 资料与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法 |
3.2.1 调查对象 |
3.2.2 抽样方法 |
3.3 资料收集方法 |
3.4 调查内容与调查工具 |
3.4.1 调查内容 |
3.4.2 调查工具 |
3.5 数据处理分析 |
3.6 技术路线 |
3.7 质量控制 |
4 结果 |
4.1 基本情况 |
4.1.1 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 |
4.1.2 健康行为因素 |
4.1.3 健康状况 |
4.2 老年人睡眠的影响因素研究 |
4.3 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因素研究 |
4.4 老年人睡眠与跌倒的相关性研究 |
4.5 老年人睡眠与跌倒的剂量反应关系 |
5 讨论 |
5.1 睡眠的影响因素 |
5.1.1 社会人口学因素 |
5.1.2 健康行为相关因素 |
5.1.3 自评身体状况因素 |
5.1.4 经济状况因素 |
5.2 跌倒的影响因素 |
5.2.1 社会人口学因素 |
5.2.2 健康行为相关因素 |
5.2.3 自评身体状况因素 |
5.2.4 经济状况因素 |
5.3 睡眠与跌倒的相关性 |
5.4 睡眠与跌倒的剂量反应关系 |
5.5 研究展望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附录: 调查问卷(摘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方法 |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生理健康及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生理健康检查 |
1.3 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 |
1.4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心理健康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方法 |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
1.4 干预方法 |
1.5 健康干预的质量控制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肌肉骨骼损伤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5)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弹性与自我管理、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伦理原则 |
5 质量控制 |
6 研究技术路线 |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 中文版Peds QL~(TM)3.2-DM的效度 |
3 中文版Peds QL~(TM)3.2-DM的信度 |
讨论 |
第二部分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弹性与自我管理、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伦理原则 |
5 质量控制 |
6 研究技术路线 |
结果 |
1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弹性 |
3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
4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5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弹性与自我管理、生活质量的相关关系 |
6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弹性、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 |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消渴健脾胶囊对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清瘦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来源 |
3. 诊断标准 |
3.1 T2DM西医诊断标准 |
3.2 肥胖诊断标准 |
3.3 中医辨证标准 |
4. 病例选择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4.3 病例剔除和脱落 |
4.4 脱落病例的处理 |
4.5 终止试验的标准 |
5. 研究方法 |
5.1 总设计 |
5.2 技术路线图 |
5.3 治疗方法 |
5.4 观察指标 |
5.5 疗效评定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
第一章 前言 |
1.1 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1.2 螺旋菌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历史 |
1.3 Hp的感染与致病性 |
1.3.1 Hp的流行病学 |
1.3.2 Hp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 |
1.3.3 Hp感染的风险因素 |
1.3.4 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 |
1.3.5 Hp的致病性 |
1.4 Hp的诊断 |
1.5 Hp感染的防治 |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筛查人群选择 |
2.1.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
2.1.3 人群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14)C-UBT检测方法 |
2.2.3 胃镜检查 |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3 变量定义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武威队列Hp流行病学研究人群构成情况 |
3.2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状况 |
3.3 武威队列人群不同人口经济学因素与Hp感染 |
3.4 武威队列人群生活方式暴露因素与Hp感染 |
3.5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6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7 武威队列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间Hp感染的关系 |
3.8 武威队列Hp感染与既往消化性溃疡及家族消化道肿瘤病史的关系 |
3.9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1.1 Hp的重要毒力及耐药因子 |
1.1.1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
1.1.2 空泡细胞毒素A |
1.1.3 尿素酶 |
1.1.4 热休克蛋白60 |
1.1.5 硝基还原酶 |
1.2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人群 |
2.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
2.3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 |
2.4 研究方法 |
2.4.1 问卷调查 |
2.4.2 血标本收集和保存 |
2.4.3 ~(14)C-UBT检测 |
2.4.4 胃镜检查 |
2.4.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4.6 免疫斑点检测法 |
2.4.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Hp感染者Ure、CagA、VacA、Hsp60及RdxA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与Hp感染分型 |
3.2 Hp感染者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及不同血清分型与人口及社会因素比较 |
3.3 不同胃疾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在结果比较 |
3.3.1 1154例Hp感染者胃镜检查结果 |
3.3.2 不同胃疾病中Ⅰ型、Ⅱ型Hp感染状况分析 |
3.3.3 不同胃疾病中血清Hp 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分析 |
3.3.4 武威队列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对不同胃疾病的风险评估 |
3.4 武威队列胃癌及胃癌前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分析 |
3.4.1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阳性间胃癌及胃癌前病病理检查结果 |
3.4.2 胃癌及癌前病变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 |
3.4.3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检测结果与胃癌前病变的风险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
3.1 全文总结 |
3.2 本研究的优势 |
3.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相关概念 |
4 理论框架 |
研究设计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各量表信度检验 |
2 MHD患者的基本特征 |
3 MHD患者的衰弱状况 |
4 MHD患者体力活动得分情况 |
5 MHD患者负性情绪状况 |
6 MHD患者自我管理得分情况 |
7 MHD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
8 MHD患者衰弱的单因素分析 |
9 衰弱与体力活动、焦虑抑郁、自我管理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
10 MHD患者衰弱的多因素分析 |
11 衰弱与体力活动、焦虑抑郁、自我管理及社会支持的结构方程模型 |
讨论 |
1 MHD患者的一般特征分析 |
2 MHD患者衰弱的现状分析 |
3 MHD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的探讨 |
结论和建议 |
1 结论 |
2 局限性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与衰弱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抑郁在中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慢性病的患病和死亡现状 |
1.1.2 抑郁的评估、疾病负担及影响因素 |
1.1.3 抑郁在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1.1.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现状 |
1.1.5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现状 |
1.1.6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2.1 慢性病患者抑郁检出率 |
1.2.2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 |
1.2.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
1.2.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
1.3 理论基础 |
1.3.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1.3.2 应激-抑郁理论 |
1.3.3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
1.3.4 生命质量理论 |
1.3.5 认知行为理论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数据来源 |
2.1.2 样本选择 |
2.1.3 样本量 |
2.2 研究方法 |
2.2.1 总体设计 |
2.2.2 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
2.2.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
2.2.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
2.2.5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
2.3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
2.3.1 慢性病 |
2.3.2 抑郁 |
2.3.3 结局变量 |
2.3.4 协变量 |
2.4 质量控制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5.1 总体思路 |
2.5.2 缺失值的多重填补 |
2.5.3 关联强度指标 |
2.5.4 协变量筛选 |
2.5.5 一般统计方法 |
2.5.6 多水平模型 |
2.5.7 统计分析程序 |
2.6 技术路线 |
第3章 抑郁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1.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3.1.2 慢性病患病情况 |
3.1.3 社区水平特征 |
3.1.4 个体水平特征 |
3.2 抑郁检出情况 |
3.2.1 抑郁总体检出情况 |
3.2.2 不同共患病数量群体中抑郁的检出情况 |
3.3 抑郁的影响因素 |
3.3.1 社区水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2 个体水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3 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
4.1 抑郁对BADL的影响 |
4.1.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4.1.2 协变量对BADL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1.3 抑郁对BADL的影响 |
4.2 抑郁对身体疼痛的影响 |
4.2.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4.2.2 协变量对身体疼痛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2.3 抑郁对身体疼痛的影响 |
4.3 抑郁对睡眠的影响 |
4.3.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4.3.2 协变量对睡眠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3.3 抑郁对睡眠时间的影响 |
4.4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TICS评分 |
4.4.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4.4.2 协变量对TICS评分下降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4.3 抑郁对TICS评分下降的影响 |
4.5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字词回忆评分 |
4.5.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4.5.2 协变量对字词回忆评分下降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5.3 抑郁对字词回忆评分下降的影响 |
4.6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绘图测试 |
4.6.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4.6.2 协变量对绘图测试结果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6.3 抑郁对绘图测试结果的影响 |
4.7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总体评分 |
4.7.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4.7.2 协变量对认知功能总体评分下降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7.3 抑郁对认知功能总体评分下降的影响 |
4.8 抑郁对社会活动参与度的影响 |
4.8.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4.8.2 协变量对社会活动参与度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8.3 抑郁对社会活动参与度的影响 |
4.9 抑郁对自评健康的影响 |
4.9.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4.9.2 协变量对自评健康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9.3 抑郁对自评健康的影响 |
4.10 抑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
4.10.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4.10.2 协变量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10.3 抑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
5.1 抑郁对总体健康状况变化的影响 |
5.1.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5.1.2 协变量对总体健康状况变化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5.1.3 抑郁对总体健康状况变化的影响 |
5.2 抑郁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
5.2.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5.2.2 协变量对呼气峰值流速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5.2.3 抑郁对呼气峰值流速的影响 |
5.3 抑郁对握力的影响 |
5.3.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5.3.2 协变量对握力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5.3.3 抑郁对握力下降的影响 |
5.4 抑郁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
5.4.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5.4.2 协变量对平衡能力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5.4.3 抑郁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
5.5 抑郁对步行速度的影响 |
5.5.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5.5.2 协变量对步行速度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5.5.3 抑郁对步行速度测试成绩提升的影响 |
5.6 抑郁对站起能力的影响 |
5.6.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5.6.2 协变量对站起用时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5.6.3 抑郁对站起用时的影响 |
5.7 抑郁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 |
5.7.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5.7.2 协变量对血压控制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5.7.3 抑郁对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 |
5.8 抑郁对糖尿病或血糖升高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 |
5.8.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5.8.2 协变量对血糖控制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5.8.3 抑郁对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 |
5.9 抑郁对心脏病患者发作情况的影响 |
5.9.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5.9.2 协变量对心脏病发作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5.9.3 抑郁对心脏病发作情况的影响 |
5.10 抑郁对中风患者复发情况的影响 |
5.10.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5.10.2 协变量对中风复发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5.10.3 抑郁对中风复发情况的影响 |
5.11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死亡的影响 |
5.11.1 总体死亡情况 |
5.11.2 协变量对慢性病患者死亡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5.11.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死亡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
6.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
6.2 抑郁对住院的影响 |
6.2.1 协变量对住院率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6.2.2 抑郁对住院率的影响 |
6.2.3 抑郁对住院次数的影响 |
6.2.4 抑郁对住院总费用的影响 |
6.3 抑郁对门诊就诊的影响 |
6.3.1 协变量对门诊就诊率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6.3.2 抑郁对门诊就诊率的影响 |
6.3.3 抑郁对门诊就诊次数的影响 |
6.3.4 抑郁对门诊总费用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7章 讨论 |
7.1 抑郁在慢性病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 |
7.1.1 流行情况 |
7.1.2 影响因素 |
7.2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
7.2.1 生理状态 |
7.2.2 心理状态 |
7.2.3 社会功能状态 |
7.2.4 主观判断和满意度 |
7.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
7.3.1 总体健康状况 |
7.3.2 身体机能 |
7.3.3 病情控制 |
7.3.4 患者死亡 |
7.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
7.4.1 住院 |
7.4.2 门诊就诊 |
7.4.3 医疗费用 |
第8章 慢性病人群抑郁防控的对策与建议 |
8.1 健全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机制 |
8.1.1 完善政策和行动计划 |
8.1.2 丰富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 |
8.1.3 加强多部门合作 |
8.2 强化社区在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中的职能 |
8.2.1 建立社区支持环境 |
8.2.2 打造多部门合作平台 |
8.2.3 加强慢性病管理能力 |
8.3 建设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
8.3.1 以家庭作为健康干预单元 |
8.3.2 加强慢性病患者家庭支持 |
8.3.3 家庭成员参与健康管理 |
8.4 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项目实施 |
8.4.1 建立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团队 |
8.4.2 创建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档案 |
8.4.3 心理健康及危险因素现状分析 |
8.4.4 制定慢性病人群抑郁的防控方案 |
8.4.5 慢性病人群抑郁防控的措施 |
8.4.6 干预措施效果评估 |
第9章 结论与创新点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社区调查表 |
附录二 :个人调查表 |
附录三 :体检调查表 |
附录四 :血样采集、运输与储存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清单 |
引言 |
第1章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 |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1 研究设计 |
1.1.2 研究对象 |
1.1.3 样本量 |
1.1.4 研究现场 |
1.1.5 研究内容 |
1.1.6 资料的收集 |
1.1.7 MetS诊断标准 |
1.1.8 研究因素定义与分类 |
1.1.9 职业危害因素累积暴露量计算 |
1.1.10 其他关联变量的定义及分组 |
1.1.11 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处理 |
1.1.12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描述 |
1.2.2 钢铁工人MetS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 |
1.2.3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
1.2.4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多因素分析 |
1.2.5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各组分多因素分析 |
1.2.6 健康危险因素评分中有害因素暴露组权重的确定 |
1.2.7 健康危险因素得分在钢铁工人MetS中的分布 |
1.2.8 基于健康危险因素评分预测钢铁工人MetS患病风险的模型性能评价 |
1.2.9 健康危险因素评分与钢铁工人MetS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
1.2.10 健康危险因素评分与钢铁工人MetS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1.2.11 单一有害因素及健康危险因素评分和钢铁工人MetS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比较 |
1.3 讨论 |
1.3.1 钢铁工人中MetS及各组分的患病和影响因素 |
1.3.2 倒班与钢铁工人MetS |
1.3.3 高温与钢铁工人MetS |
1.3.4 噪声与钢铁工人MetS |
1.3.5 CO与钢铁工人MetS |
1.3.6 夜光暴露与钢铁工人MetS |
1.3.7 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 |
1.3.8 本研究优势和劣势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与钢铁工人MetS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设计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研究对象的入选及排除标准 |
2.1.4 样本量及检验效能的估算 |
2.1.5 研究内容 |
2.1.6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2.1.7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8 资料整理与处理 |
2.1.9 质量控制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描述 |
2.2.2 目标SNPs的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 |
2.2.3 目标SNPs与钢铁工人MetS的易感性分析 |
2.2.4 目标SNPs之间连锁不平衡分析 |
2.2.5 目标SNPs之间构建的单体型与钢铁工人MetS关联性分析 |
2.3 讨论 |
2.3.1 CLOCK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
2.3.2 RORA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
2.3.3 PER2 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
2.3.4 褪黑素受体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
2.3.5 本研究的优势和劣势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交互作用对钢铁工人MetS易感性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及设计 |
3.1.2 研究内容 |
3.1.3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基于对数线性模型的基因—基因交互和累积效应分析 |
3.2.2 基于对数线性模型的基因—环境交互和累积效应分析 |
3.2.3 基于GMDR的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综述 昼夜节律紊乱的生物医学效应研究进展 |
4.1 倒班介导的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缺失 |
4.1.1 睡眠缺失和急性昼夜节律紊乱属于一种生理应激源 |
4.1.2 昼夜节律的分子起搏器 |
4.2 昼夜节律紊乱与代谢性疾病 |
4.3 昼夜节律紊乱与癌症发生风险 |
4.4 昼夜节律紊乱与心血管疾病 |
4.5 昼夜节律紊乱与心理疾病 |
4.6 结论,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心理社会因素在型糖尿病发生中作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D]. 穆晓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D]. 任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3]泰安市老年人睡眠与跌倒的相关性研究[D]. 洪壮. 山东大学, 2021(11)
- [4]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 雍娴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5]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家庭弹性与自我管理、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 徐瑜. 青岛大学, 2020(01)
- [6]消渴健脾胶囊对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清瘦素的影响[D]. 迪拉热·阿布来.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7]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张富花. 兰州大学, 2020(04)
- [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思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抑郁在中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D]. 何民富. 吉林大学, 2019(10)
- [10]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D]. 王永斌.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