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瓷质砖坯釉料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甄燕萍,夏昌奎,余剑峰,樊叶利,谢明锋[1](2021)在《多元复合装饰技术在瓷质砖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普通喷墨、丝网印刷、辊筒印刷以及其组合的方式,在瓷质砖坯体的瓷质装饰面材层上形成装饰纹理,然后印刷瓷质印刷面料,最后渗透喷墨装饰赋予瓷质砖明艳的色彩纹理和丰富的层次感。通过XRD、SEM、TG/DSC、热膨胀系数分析等测试,分别对瓷质印刷面料和瓷质抛光砖坯体的晶相组成、微观结构、热处理过程中经历的化学反应、两者的热膨胀系数匹配性等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对瓷质印刷面料的印刷参数、多元着色技术与传统着色技术的优缺点等进行了探索和比较。研究表明,瓷质印刷面料配方组成中Al2O3含量为16%~22%,K2O+Na2O含量为5%~8%,可得到良好的瓷质砖表面耐磨性和防污性;瓷质印刷面料和瓷质抛光砖坯体的晶相组成较为接近,主要为石英和莫来石等,保证了瓷质砖良好的表面耐磨性;瓷质印刷面料与瓷质坯体发生结构水脱除(520.79℃和526.33℃)和铝硅尖晶石析出(997.27℃和994.57℃)等化学变化温度点十分接近,前者体膨胀系数(190.2×10-7/℃)略小于后者(215.3×10-7/℃),使得两者匹配性良好。瓷质印刷面料的粘度控制在20~50 d Pa·s,比重控制在1.60~1.80 g/cm3,丝网目数选用60~150目可以得到较好的印刷装饰效果。经实际应用发现,多元着色技术兼具丝网或辊筒印刷发色明艳,以及普通或渗透喷墨图案设计可控的优点,因而装饰色彩和层次更丰富,纹理更自然。
汪超[2](2020)在《抛釉废料在瓷质砖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抛釉砖因图案丰富、色彩绚丽、表面明亮光滑,集仿古砖和抛光砖的优点于一身,近年来受到业界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中。抛釉砖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对表面进行抛光处理,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抛釉废料。抛釉废料由于生产工艺导致其中含有Si C(来自于抛光磨头的损耗)这一高温发泡成分,因此作为坯体的生产原料使用时会对坯体的性能产生影响。本论文探究了高含量抛釉废料制备瓷质砖的可行性,详细研究了抛釉废料对坯体烧结行为和性能的影响。抛釉废料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节约企业生产成本,而且对解决陶瓷固体废料污染问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XRF、XRD、SEM等技术手段对抛釉废料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抛釉废料的化学组成介于抛釉和砖坯之间,其主晶相为石英晶体,并且含有少量的Si C相和氯氧镁水泥相,说明抛釉废料是釉面废料和砖坯磨边废料的混合产物。抛釉废料颗粒细小,平均粒径约为24.7μm,纯的抛釉废料加热到1050℃后开始发泡。这些研究表明抛釉废料能够作为原料用于陶瓷砖坯体中,但是需要控制其在高温下的发泡现象。其次,研究了在同一化学组成体系下抛釉废料的加入量对坯体物相组成、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抛釉废料的加入对坯体的晶相种类没有影响,但会显着影响坯体的烧结行为。理化性能测试表明,当烧成温度≤1100℃,随抛釉废料的适当的加入,坯体吸水率下降、收缩增大、体积密度增加,说明低温下抛釉废料能够促进坯体烧结。而当烧成温度>1100℃,坯体体积密度和强度随抛釉废料的增加而降低。再次,由于抛釉砖特殊的抛光工艺,磨头引入的Si C可能被磨削下的釉料成分包裹或相互接触,因此探讨了坯体内常见的熔剂氧化物在熔块基体中对Si C腐蚀分解的影响规律。熔剂氧化物对样品烧结发泡的抑制作用为Ca O>Mg O>K2O>Na2O。最后,通过配方和工艺参数的优化,在低温快烧条件下成功制备出高废料含量性能优异的瓷质砖坯体。获得的最优配方为:抛釉废料29.0wt%、高岭土24.2wt%、石英12.6wt%、钾长石22.3wt%、钠长石6.8wt%、硅灰石4.8wt%、烧滑石0.3wt%。最佳工艺条件为:成型压力10MPa,烧成温度1150℃,升温速度20℃/min,保温时间20 min。后续将在此基础之上,辅助以企业生产陶瓷原料将抛釉废料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张国涛,杨景琪,吉永发,文圆,黄辛辰,李光伟[3](2019)在《硅灰石在陶瓷砖的应用以及对瓷质砖坯体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硅灰石在陶瓷砖坯体中的应用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简单总结概述,并在瓷质砖坯体配方中引入硅灰石,对硅灰石在瓷质坯体中的影响做了基础性能研究。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硅灰石,引入瓷质釉面砖坯体片配方观察烧结后的抗折强度、吸水率等性能的变化。研究发现添加量为7%,抗折强度最高;添加量为9%,吸水率最低;选取2种比例添加量探究烧成温度的变化,发现烧成温度1080℃,保温15 min,抗折强度和吸水率表现最优异,与无硅灰石瓷质坯体对比,烧成温度降低80~100℃。
高安一[4](2019)在《华亭市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省华亭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随着煤炭的开采,产生了大量的煤矸石。本文首先对华亭市东霞、陈家沟矿的煤矸石进行了化学、矿物组成和烧失量分析。东霞煤矸石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和Al2O3,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和高岭石,烧失量为4.74%;陈家沟矿煤矸石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Al2O3和CaO,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石英和方解石,其烧失量为28.65%。以低烧失的东霞煤矸石为主要原料,对快速磨球磨时间、造粒喷水量、干燥时间、成型压力、烧成温度及煤矸石的添加量对坯体性能的影响进行单因素研究,并以煤矸石、黏土、石英砂的添加量和成型压力等四个因素进行正交分析;然后通过釉料配方和釉层应力研究,优化了琉璃瓦的烧成工艺。结果表明:当煤矸石:黏土:石英砂:硅灰石:黑泥:钾长石为60:6:19:5:5:5时,采用球磨时间5 min、造粒喷水量7%、干燥时间6 h和成型压力25 MPa成型生坯,施釉厚度为0.20.3 mm,采用室温-280℃升温速度为25℃/min、280℃-750℃升温速度为50℃/min、750℃以上升温速度为25℃/min、1000℃保温4 min和1180℃烧成温度下保温10 min的烧成条件,制得的琉璃瓦吸水率为0.57%,抗折强度为40.6 MPa,坯釉结合良好,符合GB/T21149-2007《琉璃瓦》的要求。应用高烧失的陈家沟煤矸石为主要原料,分别以煤矸石添加量、成型压力、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煤矸石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煤矸石和膨润土添加量分别为55%和45%,采用25 MPa成型压力压制坯体,并在烧成温度1175℃保温50 min的条件下烧成煤矸石砖样品,制得的煤矸石砖样品体积密度为1740kg/m3,吸水率为8.35%,抗折强度为11.60 MPa,符合GB/T5101-2017《烧结普通砖》的要求。
朱红宇,王瑞峰,陈志川[5](2017)在《一种低温快烧全抛釉配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已有的低温快烧平台下研究一种适用于全抛釉产品的釉料配方。平台的烧成温度10701110℃,烧成时间4555分钟。使用钛系化妆土替代锆系化妆土,提高产品白度、降低成本、减少辐射;透明釉中通过引入熔块降低烧成温度,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配方。通过高温影像仪和膨胀系数检测验证坯釉匹配性。
陈巧[6](2017)在《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表面装饰工艺,近年来,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成为行业内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相比于传统渗花釉,油溶性渗透墨水的金属有机衍生物更稳定,色系更丰富,扩散梯度更均匀;而比之于颜料墨水,除了抛光砖自身硬度和耐磨性的天然优势外,渗透墨水渗透到砖坯内部,经烧成和抛光后,颜色从坯体表层到内部均存在,使图案具有烟熏、明暗和深度渗透等效果。呈色表现和渗透性能是评价渗透墨水的两个关键指标:墨水的浓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理化性质影响其渗透性能,这就需要对异辛酸盐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而添加在釉中的助色剂则能改善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借鉴于涂料工业中催干剂异辛酸盐的合成工艺,本文选择合适的金属无机盐和异辛酸钠反应,分别合成了异辛酸钴、异辛酸铁和异辛酸铬,它们依次是蓝色、红棕色及黄色渗透墨水的主发色成分,针对呈色性能和渗透性能,重点对它们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发现:合成三种异辛酸盐的最佳反应摩尔比并不是理论上的2:1、3:1、3:1,而是4.2:1、5.7:1和5.4:1,这是由参加反应的异辛酸钠的弱酸根离子水解造成的;复分解反应前,异辛酸钠溶液调节的最佳pH值在6.97.0(23oC40oC);复分解反应的最佳温度为60oC70oC;复分解反应的最佳时间在30min45min。本文以钛酸丁酯作为钛源,将异辛酸与钛酸丁酯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当酸/酯(摩尔比)≥4:1时,得到的酯交换剩余物能够很好的与异辛酸铬在溶剂中互溶,解决了钛酸丁酯作为钛源在空气中易水解的问题,提高了黄色渗透墨水的稳定性。本文还研究了不同结构的二氧化硅对异辛酸铁在陶瓷釉中的呈色色调的影响,通过多种分析方法证实,异辛酸铁在高温烧结后呈色的变化主要受二氧化硅结构的影响,这些结构因素包括颗粒比表面积、孔洞数量、孔径大小以及颗粒孔洞结构的稳定性等。由异辛酸铁烧结形成的Fe2O3粒子的粒径及粒径分布是受二氧化硅颗粒内的孔洞大小控制,该氧化铁粒径的大小和分布直接影响氧化铁的色调;多孔二氧化硅的比表面积、孔容越大,则异辛酸铁高温灼烧后形成的色剂氧化铁进入孔洞被包裹的机率越大;孔洞结构越稳定,则被包裹的Fe2O3粒子也越稳定,在陶瓷釉中呈现的色调也越稳定。最后,在陶瓷坯体孔隙结构稳定的条件下,主要研究了墨水粘度和助渗剂用量分别对渗透深度的影响,单一降低墨水粘度并不能有效的改变其渗透性能;助渗剂可以有效的协助墨水下渗,对红棕和蓝色渗透墨水,助渗次数为两次时,50%灰度下墨水的渗透深度大于0.5mm,可以进行适当的抛光;对黄色墨水,在100%灰度下且助渗次数大于三次时,渗透深度才能满足抛光的要求。
黄惠宁,张国涛,柯善军,孟庆娟,赵玉宝[7](2015)在《特殊结构氧化铝(Al2O3)乳浊剂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笔者对ARZ/AFRZ氧化铝替代硅酸锆进行了试验研究,对ARZ/AFRZ氧化铝引入瓷质砖坯体、化妆土和面釉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得出:添加一定量的ARZ/AFRZ氧化铝可以替代相近比例的硅酸锆,既获得相同效果,又扩大了陶瓷生产企业原材料的选择范围,还对其应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程贤春,彭方针[8](2015)在《用孟加拉、印度原料制备高档墙地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孟加拉国AKIJ公司委托,利用孟加拉当地劣质原料和部分印度进口原料,施大宇釉料以装饰,研制高档的墙地砖(如:墙砖、地砖、瓷质砖)。实践证明:以孟加拉国红土、黄砂、石灰石等为主要原料,并添加印度进口的长石、球土、叶腊石等原料,经过精心配制,同时施大宇优质色釉料,控制好生产工艺,以及调节好坯体、釉料的COE,是完全可以生产出高档的墙砖、地砖及瓷质砖。
黄惠宁,张国涛,柯善军,孟庆娟,赵玉宝[9](2014)在《特殊结构氧化铝(Al2O3)乳浊剂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笔者对ARZ/AFRZ氧化铝替代硅酸锆进行了试验研究,对ARZ/AFRZ氧化铝引入瓷质砖坯体、化妆土和面釉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得出:添加一定量的ARZ/AFRZ氧化铝可以替代相近比例的硅酸锆,既获得相同效果,又扩大了陶瓷生产企业原材料的选择范围,还对其应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李喜宏[10](2013)在《无釉瓷质砖废瓷循环回用的研究》文中认为废瓷是经高温烧成后产物,是陶瓷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废料,同时也是一种可回收再利用的宝贵资源。将废瓷回用于高附加值的瓷质砖生产不仅可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利于环境保护,对陶瓷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无釉瓷质砖废瓷粉的各项理化性能并通过正交试验法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基础配方(无废瓷加入)料浆,在此基础上以不同含量、细度及化学组成的废瓷粉替代基础配方中砂石原料,研究了废瓷粉对料浆性能及试样生坯强度、烧结性能、力学性能、显微结构等的影响。此外,对瓷质试样进行了生产线小试初探。通过XRD、SEM、DTA-TG等测试技术对废瓷粉的物相、形貌、热性能等进行分析,发现废瓷粉的主要物相组成为石英、莫来石和玻璃相,具有无规则、多棱角状显微形貌,在煅烧过程中无明显化学变化,热性能稳定。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了固相含量、解凝剂含量、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含量、pH值四个因素对基础配方料浆流动性、稳定性等的影响,最后结合工厂生产实际,确定制备料浆的最佳方案为:固相含量68%,解凝剂含量0.2%,CMC含量0.03%。分别以坯料重量0%(即基础配方)、10%、20%、30%、40%、50%、60%的废瓷粉替代上述基础配方中砂石原料,研究了废瓷含量对料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浆筛余量及流动性随着废瓷替代量增加而增加,触变性降低。不同废瓷含量的料浆均表现出“剪切变稀”特性,为假塑性流体。将上述各料浆干燥并制得生坯,对生坯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废瓷替代量的增加,生坯密度与强度逐渐降低。生坯性能降低会导致烧结性能降低。烧后试样抗弯强度及抵抗高温变形能力的测试结果发现,随着废瓷含量增加,不同温度烧成的试样的抗弯强度整体均呈增加趋势,试样抵抗高温变形能力依次增强。综合以上各性能得出试样最佳烧成温度为1180℃。对1180℃烧成的试样的SEM分析表明:试样内莫来石晶相含量随废瓷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莫来石晶体在烧成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长大。对以“底料”(含废瓷粉)制备的生坯试样和以底料与工厂的“面料”(不含废瓷粉)经布料后制得的生坯试样进行了生产线小试初探,结果表明:废瓷含量从0%增到60%时,前者试样烧成后色泽较深,收缩率由8.0%增加到10.7%;后者试样烧成后色泽取决于面料,收缩率介于底料和面料之间,由8.0%增至9.1%。试样的其他各项性能优良,符合瓷质砖质量检测要求。最后,考虑废瓷来源及破碎的复杂性,对原料中引入不同细度和不同化学成分的废瓷粉对瓷质试样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废瓷粉细度变化对瓷质试样各性能的影响大于废瓷粉化学组成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且废瓷粉细度减少时,有利于坯体烧成过程的致密化进程。
二、瓷质砖坯釉料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瓷质砖坯釉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复合装饰技术在瓷质砖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瓷质印刷面料的开发 |
1.1 瓷质印刷面料的成瓷性能 |
1.2 坯面匹配性 |
1.3 印刷性能 |
2 多元着色技术的开发 |
2.1 传统着色技术 |
2.2 多元着色技术 |
3 结论 |
(2)抛釉废料在瓷质砖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陶瓷砖分类及抛釉砖的制备工艺 |
1.2.1 陶瓷砖的分类 |
1.2.2 抛釉砖的制备工艺 |
1.3 抛釉砖的性能指标 |
1.3.1 抛釉砖的强度 |
1.3.2 抛釉砖的吸水率 |
1.3.3 抛釉砖的热稳定性 |
1.4 抛釉砖废料的来源及利用现状 |
1.4.1 抛釉砖废料的分类和来源 |
1.4.2 抛釉砖废料的治理和利用情况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标 |
1.5.1 课题的意义 |
1.5.2 课题的研究目标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工艺流程 |
2.4 实验样品的性能检测和表征 |
2.4.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2.4.2 原料及球磨后坯料的粒度分析 |
2.4.3 吸水率、开气孔率及体积密度的测定 |
2.4.4 收缩率的测定 |
2.4.5 样品抗折强度的测定 |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4.7 X射线衍射分析 |
3 抛釉废料的表征与分析 |
3.1 抛釉废料的性能表征 |
3.1.1 抛釉废料的化学组成分析 |
3.1.2 XRD分析 |
3.1.3 粒径分析 |
3.1.4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3.1.5 抛釉废料的形貌分析 |
3.2 抛釉废料的烧结性能分析 |
3.2.1 抛釉废料在不同温度下的XRD分析 |
3.2.2 煅烧温度对抛釉废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
3.2.3 烧结温度对抛釉废料吸水率的影响 |
3.2.4 烧结温度对抛釉废料线性收缩的影响 |
3.2.5 烧结温度对抛釉废料体积密度和强度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抛釉废料对坯体烧结性能的影响 |
4.1 配方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
4.2 抛釉废料含量在不同温度下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
4.2.1 抛釉废料对试样晶相组成的影响规律 |
4.2.2 抛釉废料对试样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 |
4.2.3 抛釉废料对试样的理化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在熔块体系中熔剂氧化物对SiC分解的影响规律 |
5.1 主要原料分析 |
5.1.1 熔块的化学组成 |
5.1.2 SiC的基本性能 |
5.2 熔剂氧化物对SiC分解的影响规律 |
5.2.1 SiC在熔块中样品的SEM分析 |
5.2.2 SiC在熔块中的分解情况 |
5.2.3 在熔块基体中熔剂氧化物对SiC分解的影响规律 |
5.3 本章结论 |
6 抛釉废料制备瓷质砖坯体的研究 |
6.1 基础配方组成 |
6.2 原料配方的单因素实验 |
6.2.1 高岭土的加入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
6.2.2 硅灰石的加入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
6.3 工艺参数的优化 |
6.3.1 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 |
6.3.2 优化工艺参数后的样品性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3)硅灰石在陶瓷砖的应用以及对瓷质砖坯体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硅灰石在陶瓷砖的应用 |
2.1 硅灰石在陶瓷坯体中的应用 |
2.2 硅灰石在陶瓷釉料中的应用 |
2.3 硅灰石在陶瓷砖坯体中的作用机理 |
3 硅灰石对瓷质砖坯体物理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方案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 小结 |
(4)华亭市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煤矸石概述 |
1.1.1 煤矸石的危害 |
1.1.2 煤矸石的组成和特性 |
1.2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现状及研究 |
1.2.1 直接利用 |
1.2.2 作为低热值燃料 |
1.2.3 提取化学产品 |
1.2.4 生产建筑材料 |
1.3 琉璃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煤矸石砖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煤矸石的预烧实验 |
2.1.3 仪器设备 |
2.2 原料分析 |
2.3 琉璃瓦坯体的制备研究 |
2.3.1 琉璃瓦坯体配方优化实验 |
2.3.2 琉璃瓦坯体工艺优化实验 |
2.3.3 琉璃瓦坯体的正交实验 |
2.3.4 釉料的制备实验 |
2.3.5 釉层厚度的实验 |
2.3.6 琉璃瓦烧成制度的实验 |
2.4 煤矸石砖的制备实验 |
2.4.1 煤矸石砖配方优化实验 |
2.4.2 煤矸石砖工艺单因素实验 |
2.4.3 煤矸石砖正交实验 |
2.5 性能分析测试 |
2.5.1 原料的筛余量测试 |
2.5.2 坯体烧制收缩率测试 |
2.5.3 坯体的吸水率测试 |
2.5.4 样本瓦耐急冷急热性测试 |
2.5.5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5.6 化学成分分析 |
2.5.7 热分析 |
2.5.8 釉面性能测试 |
2.5.9 微观形貌分析 |
第三章 煤矸石的特性分析 |
3.1 煤矸石的预烧实验结果 |
3.2 煤矸石成分分析 |
3.3 煤矸石的热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煤矸石制备琉璃瓦的工艺及性能 |
4.1 快速磨球磨时间对原料筛余量的影响 |
4.2 造粒过程喷水量对成型效果的影响 |
4.3 干燥时间对坯体烧成情况的影响 |
4.4 成型压力对坯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烧成温度的研究 |
4.6 煤矸石添加量对坯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4.7 正交分析 |
4.7.1 正交实验设计 |
4.7.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4.8 琉璃瓦坯料的综合热分析 |
4.9 釉料的研究 |
4.9.1 釉料配方的研究 |
4.9.2 釉层厚度对釉层应力的影响 |
4.10 琉璃瓦的烧成制度及性能分析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煤矸石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煤矸石的添加量及工艺参数对煤矸石砖性能影响 |
5.1.1 煤矸石添加量 |
5.1.2 成型压力 |
5.1.3 烧成温度 |
5.1.4 保温时间 |
5.2 煤矸石添加量及工艺条件正交分析 |
5.2.1 正交实验设计 |
5.2.2 煤矸石砖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5)一种低温快烧全抛釉配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仪器和方案 |
2.1 原料 |
2.2 实验条件和仪器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低温一次快烧坯体分析 |
3.2 釉料调整思路及化妆土的选择 |
3.3 透明釉配方研制 |
3.4 验证坯釉匹配性 |
4 结论 |
(6)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陶瓷表面装饰技术 |
1.2 陶瓷装饰墨水 |
1.2.1 传统渗彩釉 |
1.2.2 颜料墨水 |
1.2.2.1 水性颜料墨水 |
1.2.2.2 溶剂型颜料墨水 |
1.2.3 渗透墨水 |
1.2.3.1 水溶性渗透墨水 |
1.2.3.2 油溶性渗透墨水 |
1.2.3.3 瓷质渗花砖 |
1.3 金属有机衍生物 |
1.3.1 异辛酸钴 |
1.3.2 异辛酸铬 |
1.3.3 异辛酸铁 |
1.3.4 钛的有机衍生物 |
1.3.5 其它异辛酸盐 |
1.4 陶瓷釉料 |
1.5 陶瓷渗透墨水呈色机理 |
1.6 陶瓷渗透墨水助色剂 |
1.6.1 二氧化钛 |
1.6.2 二氧化硅 |
1.7 陶瓷渗透墨水的研究现状 |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8.1 研究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和测试方法表征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及规格 |
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手段 |
2.3.1 金属离子含量测试 |
2.3.2 墨水粘度测试 |
2.3.3 墨水表面张力分析 |
2.3.4 色度值测量(L*a*b) |
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6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8 粒度分析 |
2.3.9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
第三章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
3.1 引言 |
3.2 异辛酸铁的合成 |
3.2.1 反应装置缩略图 |
3.2.2 实验过程 |
3.2.2.1 异辛酸钠溶液的pH调节 |
3.2.2.2 混入溶剂 |
3.2.2.3 复分解反应 |
3.2.2.4 萃取分液 |
3.2.2.5 蒸馏浓缩 |
3.2.3 异辛酸盐产率计算公式 |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4.1 异辛酸钠与硝酸铁反应摩尔比(皂盐比)对合成的影响 |
3.2.4.2 异辛酸钠溶液的pH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
3.2.4.3 复分解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
3.2.4.4 复分解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
3.2.4.5 蒸馏过程异辛酸铁浓度的控制 |
3.3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制备 |
3.4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性能检测 |
3.4.1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红外光谱分析 |
3.4.2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粘度与表面张力测试 |
3.4.3 墨水稳定性能 |
3.4.4 红棕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蓝色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
4.1 引言 |
4.2 异辛酸钴的合成 |
4.2.1 实验过程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2.1 异辛酸钠与硫酸钴反应摩尔比(皂盐比)对合成的影响 |
4.2.2.2 复分解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
4.2.2.3 复分解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
4.2.2.4 蒸馏过程中异辛酸钴浓度的控制 |
4.3 蓝色渗透墨水的配制 |
4.4 蓝色渗透墨水的性能测试 |
4.4.1 蓝色渗透墨水的红外光谱分析 |
4.4.2 蓝色渗透墨水的粘度与表面张力测试 |
4.4.3 墨水稳定性能 |
4.4.4 蓝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色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
5.1 前言 |
5.2 异辛酸铬的合成 |
5.2.1 实验过程 |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2.1 异辛酸钠与氯化铬反应摩尔比(皂盐比)对合成的影响 |
5.2.2.2 复分解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
5.2.2.3 复分解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
5.2.2.4 蒸馏过程异辛酸铬浓度的控制 |
5.3 钛酸丁酯的酯交换反应 |
5.3.1 酯交换反应实验过程 |
5.3.1.1 反应物的混匀 |
5.3.1.2 酯交换反应 |
5.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3 酯交换反应剩余液体的红外图谱分析 |
5.4 黄色渗透墨水的制备 |
5.5 黄色渗透墨水的性能检测 |
5.5.1 黄色渗透墨水的粘度与表面张力测试 |
5.5.2 墨水稳定性能 |
5.5.3 黄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结构的二氧化硅对异辛酸铁在陶瓷釉中的呈色影响研究 |
6.1 前言 |
6.2 试验部分 |
6.2.1 原料与表征手段 |
6.2.2 红棕色渗透墨水在添加有不同类型二氧化硅的釉面上的呈色实验 |
6.2.3 红棕色渗透墨水与不同结构二氧化硅高温混烧实验 |
6.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6.3.1 红棕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
6.3.2 混烧粉末的呈色表现 |
6.3.3 墨水及混烧粉末的物相分析 |
6.3.4 混烧粉末的红外光谱分析 |
6.3.5 多孔二氧化硅颗粒比表面积和孔隙度测试 |
6.3.6 二氧化硅和混烧粉末的微观形貌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渗透墨水在陶瓷坯体中的渗透性能研究 |
7.1 前言 |
7.2 陶瓷坯体的孔隙结构 |
7.3 渗透墨水与孔隙表面的相互作用 |
7.3.1 吸附作用 |
7.3.2 界面作用 |
7.3.3 毛细管作用 |
7.3.4 墨水粘度对渗透深度的影响 |
7.4 助渗剂的作用机理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用孟加拉、印度原料制备高档墙地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内容 |
2.1 坯用原料的选择 |
2.2 配方实验 |
2.2.1 坯料实验 |
2.2.2 釉料实验 |
3 墙地砖的制备工艺及参数 |
3.1 泥浆的制备参数 |
3.2 釉料的制备参数 |
3.3 砖坯成型与干燥的工艺及参数 |
3.4 施釉 |
3.5 烧成 |
4 墙地砖性能测试结果 |
5 结论 |
(9)特殊结构氧化铝(Al2O3)乳浊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普通氧化铝性能及应用 |
2 ARZ和AFRZ的性能 |
3 ARZ/AFRZ的应用研究 |
3.1 ARZ/AFRZ在陶瓷坯体中的应用 |
3.2 ARZ/AFRZ在化妆土中的应用 |
3.3 ARZ/AFRZ在亚光釉中试验结果与讨论 |
4 ARZ/AFRZ替代硅酸锆理论分析 |
4.1 硅酸锆在传统陶瓷中的作用机理 |
4.2 合成硅酸锆的机理分析 |
4.3 ARZ/AFRZ作用机理分析 |
5 结论 |
(10)无釉瓷质砖废瓷循环回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瓷质砖生产概述 |
1.2.1 陶瓷砖分类 |
1.2.2 瓷质砖需求、生产现状 |
1.3 废瓷的利用现状 |
1.3.1 废瓷的来源 |
1.3.2 废瓷的利用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思路及主要内容 |
1.4.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4.2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废瓷粉对料浆性能的影响 |
2.1 实验条件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用仪器与设备 |
2.1.3 料浆性能测试方法 |
2.2 废瓷理化性能研究 |
2.2.1 废瓷化学成分分析 |
2.2.2 废瓷物相及显微结构分析 |
2.2.3 热分析 |
2.3 高流动性、稳定性料浆制备 |
2.3.1 陶瓷料浆及其解凝、稳定机理 |
2.3.2 正交实验 |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 不同废瓷含量料浆的制备 |
2.5 废瓷粉对料浆球磨性能的影响 |
2.5.1 球磨后料浆细度 |
2.5.2 筛余物相分析 |
2.6 废瓷粉对料浆流动性的影响 |
2.7 废瓷粉对料浆流变性的影响 |
2.8 废瓷粉对料浆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废瓷粉对瓷质试样性能的影响 |
3.1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过程 |
3.2.2 性能测试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废瓷粉对瓷质试样生坯性能的影响 |
3.3.2 废瓷粉对瓷质试样相组成的影响 |
3.3.3 废瓷粉对瓷质试样密度、烧成线收缩率及吸水率的影响 |
3.3.4 废瓷粉对瓷质试样强度的影响 |
3.3.5 废瓷粉对瓷质试样抵抗高温变形能力的影响 |
3.3.6 废瓷粉对瓷质试样显微结构的影响 |
3.3.7 生产线小试初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细度及化学组成废瓷粉对瓷质试样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方法 |
4.1.1 废瓷粉粒径分布 |
4.1.2 废瓷粉化学组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细度及化学组成废瓷粉对瓷质试样烧成体积密度的影响 |
4.2.2 不同细度及化学组成废瓷粉对瓷质试样烧成线收缩率的影响 |
4.2.3 不同细度及化学组成废瓷粉对瓷质试样吸水率的影响 |
4.2.4 不同细度及化学组成废瓷粉对瓷质试样高温变形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瓷质砖坯釉料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复合装饰技术在瓷质砖上的应用研究[J]. 甄燕萍,夏昌奎,余剑峰,樊叶利,谢明锋. 中国陶瓷, 2021(08)
- [2]抛釉废料在瓷质砖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 汪超.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3]硅灰石在陶瓷砖的应用以及对瓷质砖坯体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J]. 张国涛,杨景琪,吉永发,文圆,黄辛辰,李光伟. 佛山陶瓷, 2019(04)
- [4]华亭市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 高安一.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5]一种低温快烧全抛釉配方的研究[J]. 朱红宇,王瑞峰,陈志川. 广东建材, 2017(02)
- [6]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巧.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7]特殊结构氧化铝(Al2O3)乳浊剂的应用研究[A]. 黄惠宁,张国涛,柯善军,孟庆娟,赵玉宝. 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
- [8]用孟加拉、印度原料制备高档墙地砖的研究[J]. 程贤春,彭方针. 佛山陶瓷, 2015(06)
- [9]特殊结构氧化铝(Al2O3)乳浊剂的应用研究[J]. 黄惠宁,张国涛,柯善军,孟庆娟,赵玉宝. 陶瓷, 2014(12)
- [10]无釉瓷质砖废瓷循环回用的研究[D]. 李喜宏.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