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大功率系列平地机国产化项目通过验收(论文文献综述)
孙艳云[1](2019)在《基于4V理论的中浙高铁轴承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愈演愈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启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旨在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自我保障水平。轴承作为机械装备重要的基础零部件,多年来国内发展水平一直偏低,很多高端轴承产品需要依赖进口,国产化需求迫切。本文以4V营销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STP战略、4V营销理论以及轴承市场相关理论知识,并以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为例,客观分析了公司的营销现状以及营销环境,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影响公司发展的因素进行评价,进而提出了基于4V理论的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和保障措施,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开拓市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本研究认为,目前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应采取STP战略与4V营销策略相结合的营销方式。通过STP战略分析,明确了铁路轴承、特种轴承以及深沟球轴承三大细分市场,在市场选择基础上,定位于成为国际先进的特种精密、轨道交通轴承整体方案解决的供应商,服务和保障国家重大装备。运用4V营销策略,从差异化营销、功能化营销、附加价值营销和共鸣四个层面,明确了依托现有技术和管理优势,生产个性化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平台建设、重视美学应用、强化创新能力、促进服务转型、塑造品牌等路径选择,从而在产品效用、品牌价值和情感互动上实现与用户的共鸣,确保双方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最后提出营销的保障措施,即组织结构保障、营销团队保障、制度保障以及文化保障,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虽然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刚刚起步,但其所面临的问题相对于整个轴承行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本研究对整个轴承行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2](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董友[3](2016)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推动风机行业的持续发展——风机行业“十二五”期间重大技术及国产化成果》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风机行业加大科研投入,而取得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成果,并展示了风机行业重大技术及国产化新亮点,并展望了"十三五"风机应用形势。
张朝祥,霸磊,蒋戎,刘素玲,韩小红,张焜,刘富利[4](2015)在《长输管道输油泵国产化进展综述》文中认为列述了多年来我国大型长输管道输油泵国产化工作的发展历程,介绍我国长输管道输油泵国产化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杨明[5](2014)在《HXN5机车配套机引进项目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使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主要产品领域取得了突破,满足了国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高速动车组等“高铁”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轨道交通C公司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管理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参考意义。从2005年开始,轨道交通C公司按照国务院“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国家战略总体要求,在铁道部统一部署下,参与到我国铁路史上规模最大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当中。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在当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轨道交通C公司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管理的案例研究价值,本文在研究问题过程中,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思维模式,结合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对该案例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首先,本文对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介绍,并就轨道交通C公司推进项目管理现状及问题做了概述;其次,结合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轨道交通C公司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过程管理的案例作了深入分析,并得出全文的主要观点(结论和建议):项目管理在国有企业的实施,是实现企业战略并支撑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保障;建立健全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企业应以项目管理为驱动力,加快新产品开发,推进企业转型升级;G公司的新产品导入流程(NCI)是非常有特色的新产品开发工具和流程,是产品质量保证的优秀模式;在推进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关注传统组织结构文化对项目管理的影响。本文从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着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最终总结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引进项目战略和操作层面应关注的关键问题,力图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尤其是在行业推广和实施现代项目管理做出有益的研究、探索与建议。
马一娜[6](2013)在《功能语法下《辽宁名品》(第一部分)的汉译英翻译报告》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辽宁省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内外经贸往来的不断增强,更多的辽宁省内企业渴望有机会走出国门,与先进的国际企业进行贸易洽谈与商务合作,《辽宁名品》翻译项目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辽宁名品》是辽宁省有关部门借外事出访之际向外商展示本土企业的宣传文本,由笔者与另一名同学在导师的监督下共同完成。本篇翻译报告基于《辽宁名品》公司简介翻译项目,以韩礼德功能语法为理据,旨在说明《辽宁名品》第一部分汉译英翻译实践中,笔者对译文语义特征建构的过程与不足。报告首先介绍了公司简介的一般性概念以及《辽宁名品》翻译项目的背景及概要;其次对本次翻译实践中应用的功能语法思想进行简要分析与介绍;再次详细论述了《辽宁名品》翻译实践中语义特征的建构过程,其中共分前期准备与过程分析两项环节。首先在前期准备中,笔者对原文与译文的语境层面进行分析比照,并对原文的及物性、语态、语气、情态、主位-述位、衔接等各项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形成译文语义构建的基础,其次根据原文与译文相似的语境特征,对原文的各语义系统进行转换,并根据原语和译入语词汇语法特征的异同对译文进行语义表征,除外,在构建过程中,笔者依据具体语境在适当之处对原文语义进行了修改,另外,报告还分析了笔者在语义构建中的不足,并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对导师的修改建议进行阐述;基于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最终得出结论,指明语义建构的重要性,并根据笔者在语义系统转换中的适度发挥,提出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最后,在翻译实践的总结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功能语法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理论知识的认知,并根据功能语法的导向,提出对译者自身素质的要求,作为此次翻译实践对今后翻译工作的启示。
刘堃[7](2013)在《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转变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以此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面临的资源和环境两大发展瓶颈,整体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十二五”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攻方向。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现有的一些探讨多限于应用分析,缺乏既能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又能体现海洋产业内在属性的深层次理论分析和系统思考。本文以“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对策研究”为研究主线和基本思路,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和案例分析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海洋高效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深海油气业如何培育逐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和贡献包括:(1)对海洋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及组成门类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界定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基于“战略性”“新兴性”两个视角,构建了评价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遴选了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等六类产业作为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组成门类。(2)尝试探讨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举措,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即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要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建立有效投融资机制,保证科技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注重国际合作,相互取长补短。(3)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即技术创新、自然资源、资金支持、人才资源、需求条件、政府行为,归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演化路径,即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着力点并以此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模型。(4)对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海洋高效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深海油气业如何培育逐一分析。分别阐述了以上六类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六类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与现实问题,基于技术创新、投融资、人才引进与培养、需求激励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机制。(5)基于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的结果,从六类产业的共性问题出发,主要立足政府角度,提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扮演的角色和应采取的三类政策措施。
商小虎[8](2013)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倒逼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升级也即意味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崛起的机遇。作为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载体的装备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建立是我国经济从投资导向发展到创新导向阶段的重要基础。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崛起无一不是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前提。因此,这也是选择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作为本论文主题的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我国装备产业国家竞争优势演进路径恰恰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在装备子行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往往是并非高精尖的机械装备行业,譬如造船、铁路车辆、集装箱、工程机械,这些大多归属运输设备的范畴;而我国所需的精密数控机床、高档轻工设备、高端冶金化工能源设备等大多依赖进口设备。未来我国工业化深化的内涵体现为装备工业由初级层次向纵深发展、由追求数量的投资驱动粗放式增长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总结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傅家骥(199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不仅仅包括企业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还包括了相应的管理、组织、市场等方面的成功创新。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创新缺乏与市场、组织、制度、文化、战略等软技术因素方面的协同匹配。而当企业在产品、管理、市场、制度等多维度的创新同时出现时,就产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在成熟阶段的创新中大量出现。尽管经济生活中创新很重要,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一直未得到主流的经济学家的重视。传统上,经济学主要研究创新资源配置及其经济效果,而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过程本身一直被视为难以捉摸的“黑匣子”。尽管经过了大量对创新的研究,但了解得更多的是创新能带来什么,对它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了解甚少。而如果刺激创新以及创新的模式这一问题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追赶特征的经济体却极为重要。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笔者通过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获取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装备子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比较分析、以及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从而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产业支持政策提供深度的视角。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内容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模型、创新系统理论以及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回顾了技术创新在全球工业化过程各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征,梳理了我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并揭示了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装备产业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应当积极抓住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技术经济范式更迭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后来居上”。第三章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范畴和产业发展特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集中在中低端、机械基础件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差、重大装备项目的成套设备系统集成与工程技术能力薄弱等方面的问题。本章进一步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精选了低压电器、机床、专用设备、大型成套装备的优秀企业技术创新案例进行研究,从而归纳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内处于上下游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未来创新方向。未来我国投资拉动带来的装备市场增长空间有限,装备制造业未来将逐步面临着成长的“天花板”。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创新资源集成化,各个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化,技术、组织制度与组织文化创造性整合,构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第四章回顾了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归纳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路径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本章还从中观层面出发,从创新成效的差异、产业的劳动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异角度,精选了我国装备制造不同子行业进行比较研究。从产业角度,本章对于我国重点装备子行业--机床行业、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特征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从空间角度,本章分析了我国机床工具产业集群、船舶产业集群的案例,尝试探讨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方法。第五章以我国装备类上市公司群体为样本,进行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通过在装备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从而进一步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箱。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结果验证了我国装备企业研发投入带来了新产品较高定价能力、工艺效率的提升,最终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力资源结构、企业固定资产和运营资产的周转能力、外部需求推动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显着影响。第六章为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综合本论文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结果,提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积极促进经济转型、扶持新兴产业、培育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装备龙头企业、优化装备制造和下游用户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装备产业集群、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和先进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人才和资金要素市场机制。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本论文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创新理论、装备制造技术及工程理论等等,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探讨我国装备制造的产业竞争特征、技术创新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2、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笔者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通过获取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提供深度的视角。3、本文理论研究中,从微观和中观的层面,采用分析与归纳、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打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匣子”。通过研究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建立、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绩效,从而为如何引导产业创新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思路。4、实证分析方面,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把创新过程分解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以我国装备制造类上市公司群体为对象,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王玲玲,秦伟,赵爽[9](2012)在《国家超级工程——西气东输装备国产化之路》文中提出它,西起新疆,东达上海,横贯神州,气壮山河;它,穿大漠,翻太行,过黄河,跨长江,浩荡八千里路,福泽数十个省市;它就是被称为国家超级工程的能源供给国脉——西气东输管线。大型长输管线压缩机组,西气东输的"心脏"设备,从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建设之初,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就一直在等待机会,希望能用中国"心"驱动国之命脉。
龚信[10](2012)在《喜迎党的十八大:中国工业黄金十年巡礼》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黄金十年",也是工业坚持科学发展、综合实力显着增强的关键十年。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2012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落实新型工业化总体部署提出了"六个着力推进"的要求。中央决策部署为工业和信息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中国工业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工业持续较快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本刊推出重要报道:中国工业黄金十年巡礼,向广大读者展示中国工业黄金十年成就。
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大功率系列平地机国产化项目通过验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大功率系列平地机国产化项目通过验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4V理论的中浙高铁轴承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营销理论的基础研究 |
1.2.2 关于4V营销理论的应用研究 |
1.2.3 关于轴承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市场营销理论 |
2.1.1 STP战略 |
2.1.2 4V营销策略 |
2.2 轴承市场营销概述 |
2.2.1 轴承产品分类 |
2.2.2 轴承市场营销特征 |
2.2.3 影响轴承购买的因素分析 |
第3章 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3.1 轴承制造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3.1.1 国际轴承行业发展状况 |
3.1.2 中国轴承行业发展状况 |
3.1.3 中国轴承制造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3.2.1 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简介 |
3.2.2 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营销现状 |
3.3 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1 营销理念贯彻不到位 |
3.3.2 营销战略规划不明晰 |
3.3.3 营销策略差异化不明显 |
3.3.4 营销产品功能不完善 |
3.3.5 营销服务附加价值不高 |
3.3.6 客户管理互动性不强 |
3.3.7 营销团队力量薄弱 |
第4章 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分析 |
4.2.2 内部环境分析 |
4.2.3 竞争者分析 |
4.2.4 目标顾客分析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SWOT矩阵分析 |
第5章 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营销策略 |
5.1 中浙高铁轴承STP战略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4V营销策略 |
5.2.1 基于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
5.2.2 基于功能化的营销策略 |
5.2.3 基于附加价值的营销策略 |
5.2.4 基于共鸣的营销策略 |
第6章 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优化组织机构 |
6.2 提升营销团队 |
6.3 完善企业制度 |
6.4 强化企业文化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市场营销调查问卷 |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3)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推动风机行业的持续发展——风机行业“十二五”期间重大技术及国产化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科研经费投入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增加 |
三、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大科研成果显着 |
四、风机行业国产化及重大装备新亮点 |
五、结语 |
(5)HXN5机车配套机引进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轨道交通C公司电机业务概述 |
1.1.2 国内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轨道交通C公司技术引进项目管理现状及SWOT分析 |
2.1 轨道交通C公司技术引进项目管理的现状 |
2.1.1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特点 |
2.1.2 项目管理在轨道交通C公司的应用现状 |
2.1.3 轨道交通C公司技术引进项目的管理模式分歧讨论 |
2.2 轨道交通C公司技术引进项目SWOT分析 |
第3章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过程管理 |
3.1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组织设计 |
3.1.1 项目管理组织 |
3.1.2 建立项目管理构架 |
3.2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计划编制 |
3.2.1 范围管理在计划编制的应用 |
3.2.2 时间管理在计划编制的应用 |
3.2.3 集成管理在计划编制的应用 |
3.3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成本管理 |
3.3.1 项目成本管理内容 |
3.3.2 技术引进项目的成本管理 |
3.4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质量管理 |
3.4.1 技术引进项目的质量控制 |
3.4.2 新产品导入流程(NCI) |
3.5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 |
3.5.1 项目的组织规划 |
3.5.2 项目人员配备 |
3.5.3 项目组织成员开发 |
3.5.4 项目团队建设 |
3.6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沟通管理 |
3.6.1 沟通是技术引进项目不可间断的重要工作 |
3.6.2 技术引进项目的信息处理 |
3.7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采购管理 |
3.7.1 技术引进项目采购管理的内容 |
3.7.2 技术引进项目采购管理的重点 |
3.8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验收 |
3.8.1 技术引进项目的验收范围和流程 |
3.8.2 技术引进项目质量验收 |
第4章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 |
4.1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 |
4.1.1 技术引进项目的风险管理内容 |
4.1.2 技术引进项目风险评价 |
4.2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风险控制 |
第5章 HXN5机车配套电机引进项目效果分析 |
5.1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经济效果 |
5.2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人才育成效果 |
5.3 HXN5机车配套电机技术引进项目的技术进步效果 |
结论与建议 |
项目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并支撑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保障 |
建立健全企业项目管理模式 |
以项目管理为驱动力,加快新产品开发,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
新产品导入流程(NCI)是非常有特色的新产品开发工具和流程,是产品质量保证的优秀模式 |
重视改善和传统组织结构文化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功能语法下《辽宁名品》(第一部分)的汉译英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公司简介概述 |
1.2 《辽宁名品》翻译项目 |
1.2.1 项目背景 |
1.2.2 项目概要 |
第2章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 |
2.1 功能语法的建构基础 |
2.1.1 系统的思想 |
2.1.2 语境观 |
2.2 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
2.2.1 概念功能 |
2.2.2 人际功能 |
2.2.3 语篇功能 |
第3章 《辽宁名品》汉译英中语义建构的前期准备 |
3.1 原文与译文语境层比较 |
3.1.1 文化语境 |
3.1.2 情景语境 |
3.2 原文三大元功能分析 |
3.2.1 概念功能分析 |
3.2.2 人际功能分析 |
3.2.3 语篇功能分析 |
第4章 《辽宁名品》译文语义建构及不足分析 |
4.1 概念功能建构 |
4.1.1 及物性系统转换 |
4.1.2 语态系统转换 |
4.2 人际功能建构 |
4.2.1 语气系统转换 |
4.2.2 情态系统转换 |
4.3 语篇功能建构 |
4.3.1 主位-述位转换 |
4.3.2 衔接转换 |
第5章 结论 |
5.1 《辽宁名品》汉译英过程总结 |
5.1.1 语义建构的重要性 |
5.1.2 译者主观能动性的适度发挥 |
5.2 今后相关翻译工作的启示 |
5.2.1 功能语法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
5.2.2 译者的要求 |
参考文献 |
附录A:《辽宁名品》第一部分汉语原文 |
附录B:《辽宁名品》第一部分学生译文 |
附录C:《辽宁名品》第一部分导师译文 |
附录D:及物性系统、语态系统原文序号 |
附录E:主述位结构原文序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0.2.1 国外研究进展 |
0.2.2 国内研究进展 |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0.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0.3.2 技术路线 |
0.4 研究方法 |
0.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0.5.1 可能的创新点 |
0.5.2 不足之处 |
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分析 |
1.1 海洋产业 |
1.1.1 概念界定 |
1.1.2 海洋产业分类 |
1.2 海洋新兴产业 |
1.2.1 海洋产业发展时序与海洋新兴产业 |
1.2.2 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 |
1.2.3 海洋新兴产业的选择 |
1.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
1.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
1.3.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 |
1.3.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它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1.4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
1.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1.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1.4.3 运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
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
2.1 海洋高效渔业 |
2.2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
2.3 海洋生物医药业 |
2.4 海水利用业 |
2.5 海洋电力业 |
2.6 深海油气业 |
2.7 主要经验与启示 |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的理论分析 |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素 |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路径 |
3.2.1 高新技术产业化 |
3.2.2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
3.3.1 技术创新机制 |
3.3.2 投融资机制 |
3.3.3 人才配置机制 |
3.3.4 需求激励机制 |
4. 海洋高效渔业培育机制分析 |
4.1 海水健康养殖业培育机制分析 |
4.1.1 产业界定 |
4.1.2 海水健康养殖与传统养殖模式的比较分析 |
4.1.3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4.1.4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5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的培育路径 |
4.2 远洋渔业培育机制分析 |
4.2.1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历程 |
4.2.2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
4.2.3 我国远洋渔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
4.2.4 案例分析:南极磷虾产业的培育机制 |
5.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机制分析 |
5.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5.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5.3 产业集群视角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路径分析 |
5.3.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 |
5.3.2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的特征 |
5.3.3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
5.3.4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
5.3.5 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
6. 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机制分析 |
6.1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6.2 产业链视角下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路径分析 |
6.2.1 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一般形式 |
6.2.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特殊性 |
6.2.3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4 优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路径选择 |
7. 海水利用业培育机制分析 |
7.1 我国海水利用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7.1.1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7.1.2 海水直接利用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7.2 我国海水利用业存在问题分析 |
7.2.1 成本问题 |
7.2.2 管理问题 |
7.2.3 生态问题 |
7.3 我国海水利用业培育机制 |
7.3.1 技术创新机制 |
7.3.2 管理协调机制 |
7.3.3 投融资机制 |
8. 海洋电力业培育机制分析 |
8.1 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储量及分布状况 |
8.2 我国海洋电力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8.3 我国海洋电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8.3.1 成本方面 |
8.3.2 政策规划方面 |
8.3.3 投融资方面 |
8.4 我国海洋电力业培育机制 |
8.4.1 技术创新机制 |
8.4.2 政策引导机制 |
8.4.3 投融资机制 |
9. 深海油气产业培育机制分析 |
9.1 产业界定 |
9.2 深海与浅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区别 |
9.3 深海油气资源分布 |
9.4 我国深海油气开发历程及现状 |
9.5 典型的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模式 |
9.5.1 不定量税收 |
9.5.2 PSA 模式 |
9.6 我国深海油气业的培育路径 |
9.6.1 制定国家级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战略 |
9.6.2 选择适应于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技术装备 |
9.6.3 打造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基地 |
10. 促进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
10.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
10.2 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
10.2.1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供给型政策措施 |
10.2.2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性政策措施 |
10.2.3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其它政策措施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技术与知识 |
1.3.2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1.3.3 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
1.3.4 技术创新模型的发展 |
1.3.5 国家、区域、集群创新系统理论 |
1.3.6 产业(部门)创新系统与产业的技术范式 |
1.3.7 装备制造业概念及分类 |
1.3.8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限制与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全球工业化 |
第一节 工业文明以来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
2.1.1 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
2.1.2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
2.1.3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
2.1.4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技术创新特征 |
2.1.5 小结 |
第二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主要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分析 |
2.2.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回顾 |
2.2.2 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波特模型分析 |
2.2.3 德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波特模型分析 |
2.2.4 日本制造业技术追赶中的经验和教训 |
2.2.5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所处阶段 |
2.2.6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机遇 |
第三节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以及未来制造业创新的方向 |
2.3.1 技术-经济范式内涵 |
2.3.2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形式 |
2.3.3 传统技术-经济范式的局限性 |
2.3.4 知识经济-新型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装备产业总体发展特征及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内涵及特征 |
3.1.1 装备制造业的范畴 |
3.1.2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征 |
3.1.3 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来源 |
3.1.4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构成 |
3.1.5 装备制造业的商业模式 |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总体产业特征 |
3.2.1 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分工格局 |
3.2.2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内部结构 |
3.2.3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特征 |
3.2.4 我国装备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特征 |
第三节 我国装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
3.3.1 技术创新模型理论发展回顾 |
3.3.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装配产品案例研究 |
3.3.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组件产品案例研究 |
3.3.4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系统和组合产品案例研究 |
3.3.5 装备企业未来技术创新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系统特征 |
第一节 我国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发展特征 |
4.1.1 创新的系统属性 |
4.1.2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过程 |
4.1.3 我国装备产业创新系统特征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机床及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
4.2.1 我国机床行业创新能力分析 |
4.2.2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
4.2.3 机床与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我国装备产业集群案例比较研究 |
4.3.1 长三角手工具产业--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案例研究 |
4.3.2 船舶重工产业—横向产业集群转型的案例研究 |
4.3.3 小结:我国装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以及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回顾 |
5.1.1 技术创新涵义回顾 |
5.1.2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
5.1.3 多函数结构方程(CDM)创新绩效分析模型介绍 |
第二节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 |
5.2.1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思 |
5.2.2 装备企业创新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
5.2.3 装备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
5.2.4 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分析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政策回顾 |
6.1.1 产业政策理论回顾 |
6.1.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
6.1.3 我国装备产业振兴政策演进的思路分析 |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6.2.1 本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来全球技术创新特征回顾 |
6.2.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路径回顾 |
6.2.3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大功率系列平地机国产化项目通过验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4V理论的中浙高铁轴承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孙艳云.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3]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推动风机行业的持续发展——风机行业“十二五”期间重大技术及国产化成果[J]. 董友. 通用机械, 2016(03)
- [4]长输管道输油泵国产化进展综述[J]. 张朝祥,霸磊,蒋戎,刘素玲,韩小红,张焜,刘富利. 水泵技术, 2015(03)
- [5]HXN5机车配套机引进项目管理研究[D]. 杨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6]功能语法下《辽宁名品》(第一部分)的汉译英翻译报告[D]. 马一娜. 东北大学, 2013(09)
- [7]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D]. 刘堃.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8]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商小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12)
- [9]国家超级工程——西气东输装备国产化之路[J]. 王玲玲,秦伟,赵爽. 装备制造, 2012(12)
- [10]喜迎党的十八大:中国工业黄金十年巡礼[J]. 龚信. 中国经贸导刊, 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