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学习周年回顾

电子学习周年回顾

一、eLearning周岁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赫[1](2021)在《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对服务补救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社会责任形象越来越被国内和国外的学者与企业所关注。一方面,在学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且大多数都揭示了其对企业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在企业实践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并重视对自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在服务补救领域,之前的研究成果都只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积极的一面,认为高水平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可以对服务失误的发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并提高消费者的服务补救满意度。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在服务补救中也可能存在着负面影响。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一方面,已有学者在其他领域发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在满足某些边际条件下,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在研究企业形象时,发现当企业发生了与自己企业形象相悖的负面事件时,原有的企业形象反而会加深大众对该企业的负面评价,而企业社会责任又和企业形象是强相关的,因此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也会有类似的负面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两个问题的探究。其一,在服务补救场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负面影响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那么正面影响是否也存在,即,是否存在双重影响;其二,如果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双重影响是存在的,那么导致正负面影响发生的边际条件分别是什么。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可以补充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白,丰富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相关的理论文献;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者如何更好地利用企业社会责任形象,让其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优势,并规避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引入了“感知公平”这一中介变量,并运用了认知失调理论。通过两个实验,采用情景模拟与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对总共1029份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确实会对服务补救效果产生双重影响。具体来说,在发生服务失误后、员工进行服务补救时,对于那些高水平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来说,如果员工的表现和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一致(员工以友善的态度,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服务补救),那么企业社会责任就会对服务补救发挥其正面影响,提高消费者的服务补救满意度;而如果员工的表现与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不一致(员工不友善、态度消极地进行了服务补救),此时企业社会责任的负面影响就会出现,对服务补救效果发挥负面影响,降低消费者的服务补救满意度。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表现对消费者服务补救满意度的交互影响路径中,感知公平起到了中介作用。

贺建平,黄肖肖[2](2020)在《城市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与实现幸福感:基于代际支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整合了幸福感理论和代际支持理论,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建构了一个扩展的技术接受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感知有用性显着影响智能手机的使用态度,感知易用性通过中介感知有用性显着影响智能手机的使用态度;代际技术支持显着影响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态度、使用意愿、实际使用和实现幸福感;而感知趣味性对使用态度无显着影响。本研究提出在信息技术程序开发设计上应考虑惠老,方便老年人使用;社会应倡导年轻一代对老年群体的代际技术支持以提升其幸福感。本研究的"代际技术支持"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研究和技术接受模型建构有拓展和贡献。

李慧迎[3](2019)在《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开放教育资源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终身教育的有生力量。如今开放教育资源不仅是学术机构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且也备受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关注。伴随着开放教育资源数量的持续增长,再加上市场运作和国际竞争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英国的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历史悠久,特别是二战后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的推动下,英国的开放教育资源无论是开放维度还是资源形式都越来越丰富。同时,英国高等教育素以“精英教育”着称,它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所做的努力举世瞩目。本文通过对战后英国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所做的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维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及其相应的管理机制,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以时间为纵轴,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以质量文化为分析视角,考察五种不同形式的开放教育及其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机构的内部质量保障程序和内外部的质量评估过程,最后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及动因进行总结,并从中得出有利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几点启示。全文由9个部分组成,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共7章。第一章回顾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情况。尽管英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英国大学最早的开放教育资源可能要追溯到19世纪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本章阐述了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的开放背景、开放教育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影响,为理解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章探讨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海外办学将本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向海外扩张,消除了学习者在地理空间上的障碍,但它并未降低门槛,也不免费。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和管理模式三类,其质量保障主要由各院校负责。本章试以英国诺丁汉大学为例,介绍了它为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内部评估机制、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跨国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外部评估。第三章考察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大学以“四个开放”为使命,不设门槛,为所有希望实现梦想和潜力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由开放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课程材料、热心的员工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开放大学为确保其开放教育资源质量,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保障体系,并每年发布详细的质量数据。同时,这些开放教育资源作为开放大学的一部分,也要接受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院校审计和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评估。第四章分析产业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产业大学是英国政府利用技术力量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的一次有益尝试,其主要的开放教育资源是产业大学提供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以及在产业大学组织的培训中担任各种角色的员工。产业大学经历了由政府投资到自主经营的过程,为了提升品牌质量,产业大学既要遵循国家标准,也制定了一系列内部质量保障措施。作为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大学主要接受教育标准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组织的评估。第五章阐述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学习项目以“免费向全世界任何人开放教育”为宗旨,将开放大学的部分优质资源免费提供给全世界使用。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主要是课程资源,它不仅可以免费获取,而且遵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其资源可以被再次利用。这是开放教育资源在开放维度上的重大尝试,开放大学在这个项目上也是且行且思。一方面严格确保开放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结果对开放学习项目进行改进。对于开放学习项目中的资源虽然没有官方评估,但一些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组织进行的评估可供参考。第六章剖析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慕课是开放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发展,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既包括慕课课程也包括慕课平台。慕课课程的质量由课程提供者把关,慕课平台的质量则由创建者负责。英联邦学习共同体颁布的《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为慕课提供者如何保障质量提供了指南。作为一种新事物,暂时没有官方组织对慕课进行评估,但一些学术团体和民间组织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了评价。第七章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审思。战后英国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提供方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和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为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驾护航,使开放教育资源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新名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传统、国际思潮、供需失衡和技术发展,并指出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启示。结语部分强调指出开放教育资源的目的决定了其开放的维度,技术的发展为开放教育资源提供了无限可能,质量文化是理解质量内涵和推进质量管理的关键元素。然而质量文化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在借鉴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管理机制时,应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

吴楠[4](2018)在《基于元素养模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络时代的新媒体环境改变着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模式。在信息时代里,人们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中提升适应性,更好地生活与学习,这是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新时代信息素养应关注的问题。2010年,Mackey和Jacobson提出了元素养概念和模型,对信息素养进行了重新阐释与整合,为元素养理念与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元素养模型和理念,并依托于灵活多样的混合式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研究。本文分析了元素养、混合式学习以及学习活动设计的相关研究情况;在界定研究关键词的基础上,明确了本研究的研究范围;之后,通过分析元素养理念、学习活动设计、混合式学习活动中要素及相关结构关系,设计了基于元素养模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系统、构建了其混合式活动设计模式以及学习活动流程。其中,详细分析了一般学习活动设计模式要素,并以课程为案例对活动一般模式要素进行设计。本研究的模式共分为五个主要模块,分别为前端分析,元素养核心要素设计,混合式学习活动序列设计,学习活动实施以及学习活动评价,本研究特别对嵌入式元素养学习活动以及新媒体环境中的活动进行设计。笔者基于元素养模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一般模式,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针对案例的具体活动设计,并依据该设计方案,准备工作较好完成后,进行了教育实践研究,以验证该设计模式与案例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实际实施效果。实践结论为第一,基于元素养模型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式与方案能达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且能提升学习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二,基于元素养模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能培养学习者的元素养理念下的核心素养,特别是使学习者达到元素养核心素养高阶层中参与性地使用新媒体环境、协同合作与分享、生产等的培养要求;第三,针对具体专业课程,设计并实施基于元素养模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可以推动学习者元素养的培养;同时,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元素养理念并达到元素养培养要求时,又可以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

刘锦辉[5](2018)在《冀华律师事务所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上世纪末最新的组织理论,它挖掘、释放、整合组织成员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淬炼出高于任何个人智慧总和的集体智慧,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律师事务所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律师个体通常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如何在律师事务所内部共享提炼,形成新的知识是增强律师事务所办案能力、提高业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以冀华律师事务所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获得研究思路,建立了四个二级指标、十二个三级指标的评级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人员访谈等方法对冀华律师事务所的管理现状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取得原始数据,评价结果显示冀华律师事务所学习型组织建设状况处于一般偏下水平。对冀华所日常运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冀华律师事务所在运行中存在责任漂移、管理模式落后、团队合作意识缺乏、知识资源与案件特点及客户需求不能有机匹配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律师事务所本身的松散合伙机制不能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干预,对高级律师所承担的管理职能缺少有效的激励,律师行业单打独斗的展业方式根深蒂固,这些原因使冀华律师事务所的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之路并不一帆风顺。鉴于此,提出如何落实好五项修炼、成功打造冀华律师事务所学习型组织的对策:系统思考,重构管理体系;自我超越,塑造更加积极进取的文化;改善心模,建立更加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团队学习,培育集体对话的技术和能力;共同愿景,打造律师与律师事务所的命运共同体。

胡云婷[6](2017)在《工业4.0时代F制造集团的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工业4.0时代来临,传统制造业面临全方位转型,相对应的员工培训体系也将顺应时代潮流及企业发展新方向进行改善升级,以便于为员工提供持续、完善和实用的培训课程。外资企业F制造集团在培训体系初创期,大量投入人力物力,招贤纳士,建立了以F制造集团大学为主体,各分事业处培训中心为分体的培训组织,并在培训体系发展过程中广泛借鉴各企业大学优秀范例,培养了一批集团内部讲师作为集团重点培养对象,为F制造集团大学和员工之间搭建起了知识互通的桥梁。然而在全球制造业新形势新环境的影响下,F制造集团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利于可持续地培育处于不同层级、岗位、厂区及工作班别的百万员工。事实证明,F制造集团大学的培训体系,在实践中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不尽快解决这些隐患,任其发展,那么长此以往,集团大学培训体系与企业发展战略新方向不适配问题,必将成为企业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障碍,也将同时间接影响F制造集团留才的吸引力。本文以F制造集团大学的培训体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检索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针对目前培训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最新科技及自身优势硬件资源,从培训需求分析、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管理、制度设定以及培训评估等六个方面对培训体系进行全方位优化升级,并在重构体系后有目的的选取样本学员进行优化效果对比,以检验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F制造集团培训体系的完善与优化,要以企业战略为指导方针,坚持不断改善的原则,从人员、制度、分析评估、组织网络及资源等方面着手,保障企业培训体系的有效性。(2)为顺应F制造集团在工业4.0时代不断扩张的企业版图,集团大学的培训管理体系需借助云端科技及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结合自身硬件制造代工背景优势,建立一个知识共享和自主学习的智能化教育培训平台,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培训效益。(3)在产业高速发展急速转型的过程中,F制造集团企业培训团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把每一个培训中发生的问题当作一次改善机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员工能切实受益并参与到培训体系持续优化项目中来,从而从员工综合素质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基。

万楚[7](2016)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培训模式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带宽的迅速普及,推动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移动互联设备,影响着现代人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孕育了一种全新的、无处不在的教育模式——移动学习。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员工该如何适应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工作需求?笔者从在岗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移动学习环境下培训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希望找到一种将微信学习与传统培训有效融合的培训模式,塑造线下培训为主,线上培训为辅的培训新形态,形成非正式学习、自主学习、共同提升的培训文化,营造管理者主导的、员工自主学习、促进交互与经验共享的学习型组织。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其一,对移动学习理论、活动理论、微信的教育应用进行研究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构成了本课题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探索出微信支持的、以活动过程设计为核心的培训设计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下的微信学习活动形式。其二,在此设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以某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为背景,实施并结合访谈、问卷、微信学习数据,对该设计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试验表明,设计微信支持的培训活动能提高员工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弥补传统培训的不足,实现对在岗员工进行精准的培训,快速地提升教育培训的绩效,但培训效果也受到手机性能、资源建设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邹洁,沈鸣雁[8](2016)在《集束化护理在小儿肝移植术后腹胀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改善小儿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胀的效果。方法选择105例行肝移植的患儿,按照手术日期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取集束化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症状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早期腹胀的发生率、持续时间、两组家长喂养知识认知程度的差异,统计护士执行集束化护理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早期腹胀发生率、腹胀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家长喂养知识的认知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对集束化护理认可度高,执行依从性良好。结论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总结整理的集束化护理有助于降低肝移植患儿术后早期腹胀的发生率,缩短腹胀持续时间,提高患儿家长术后喂养及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王东[9](2016)在《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研究 ——以S市“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技术变革教育的样式和形态,在人类历史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其发展速度极其缓慢,以至于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总是远离技术变革教育的实践研究。20世纪中叶,斯金纳关于“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革命之争开启了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关系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关于“新科技革命与教育”的热烈争论,拓展了技术与教育的学术研究;直至当前有关“互联网+教育”抑或“教育+互联网”的观点纷争,尤其是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教育实践变革的主动或被动的深刻影响,表明技术与教育的学理研究业已构成教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本研究选取的正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或谓之“教育信息化变革学校教育实践”)这一在当前的教育学理论研究中不太受到重视,同时也是在教育社会学常规的学术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或许还能称之为“教育技术社会学”范畴的研究主题),研究的问题是:以技术为支撑的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及其制约因素是什么?本文主要采取质性研究结合实地研究的方法,以S市“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项目”为研究对象,借助于结构功能论的理论视角,运用“课堂结构一教育功能”的分析框架,以文献法、课堂观察、访谈录音、实物搜集、拍摄照片、课堂视频搜集、个案搜集等方法收集资料。研究者自2015年3月份进驻研究现场,尽可能以务真求实的态度,借助于同事、学习者、帮手、朋友多重身份与“未来教室”的建设运维者、研发者、使用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①,通过走进“未来教室”的研发建设现场、项目管理现场、课堂应用现场和走进教师的教学生活进行研究资料的搜集工作。经过近7个月的实地研究,笔者收集了大众媒体、学生、家长、教师和研发者对“未来教室”的认知、疑问和建议等资料;目睹了未来教室在学校中的境况、遭遇及课堂教学应用的场景;掌握了项目管理者推进未来教室课堂应用的策略和措施等材料。自2015年10月起,笔者采用录音文字整理、主题编码、选择性编码等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并在多重角色不断重复、交叉、最终走向归位的资料分析过程中,尽可能秉持价值中立的立场解释研究发现,在不断地进行理论思考和反思发现的前提下对研究发现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及发现如下:一、未来教室和未来课堂是一对歧异术语,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重新定位:未来教室是一种以技术为支撑的新教学环境,未来课堂是建立在未来教室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二、未来教室的课堂结构相比于传统课堂结构更加复杂,课堂结构的组成要素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五要素”(一个教师、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学习的学生、固定的时间、封闭的空间)演变为技术背景下的“新教育五要素”(多位教师、分层分类的教学内容、个性化学习的学生、灵活的时间、开放的空间)。三、在S市借助未来教室的课堂变革实践中,未来教室教育功能的演进过程大致经历了“承担展示参观场所的功能”、“承担做公开课场所的功能”、“成为常态化教学场所的功能”三个阶段,其过程是循序渐进和坎坷复杂的。四、概而言之,未来教室主要具有四项教育功能:①显性正功能重点表现为两方面: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接受和发现;更有利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②显性负功能表现为由于技术的不稳定、教师操作技能的不熟练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性;③隐性正功能变现为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④隐性负功能表现为削弱学生读写算能力的培养、导致思维方式的碎片化。五、未来教室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制于一项新的课堂教学规范,即教师的“课堂技术规范”的遵守和运用。这种课堂技术规范主要涉及教师对待技术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责任与义务等方面。六、透过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可以发现: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期目标基本达成;但是整体上尚处于适应阶段;未来教室能够整合传统教室的功能;未来课堂教学形态的维持模式正在形成。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一、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学校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和结果,在延展和深化未来课堂教学教育正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鲜明的教育负功能。以技术为支撑的未来教室一方面具有教育的正功能,表现为更有利于知识的接受和发现、有利于增强课堂内外的人际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负功能,表现为受制于技术本身和教师操作技术的能力从而弱化了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尤其是对学生读写算能力的限制以及思维碎片化的可能影响。二、未来教室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宏观和政策层面依赖于行政发动,在微观和实际操作层面取决并受制于一项新的课堂教学规范:本文称之为“课堂技术规范”,课堂技术规范是未来教室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育正功能、加强未来课堂教学秩序稳定性的重要变量,同时也是衡量和评判教师教育能力要素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姚婷婷[10](2016)在《结合慢病临床路径管理的医技预约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的医技预约系统与疾病的诊疗常规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基于疾病诊断的检查项目顺序及优先级别并没有体现在预约系统中,同时预约系统所侧重的在于快速有效的完成检查,可以节约病人的时间,尽管在这一点上二者并没有相矛盾,但如何融合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一步探讨及构建。本研究主要目的:1.针对部分疾病谱系的临床诊疗路径尤其是慢性疾病如:慢支、糖尿病骨关节炎等,结合慢病临床路径管理,进行合理化及规范化预约检查,提高医技检查的工作效率及病人检查的准确率。2.构建以疾病诊治为基础的预约系统,分别针对目前所开展的各项检查进行归类、排序,以疾病发展及转归为主要条件,兼顾快速有效的手段,按一定的先后条件进行预约;针对结果的反馈同时进行系统的完善与整合,达到以疾病诊治为基础的要求。以诊疗常规为先导的医学检查包括体液检查(血液、尿液、脑脊液等)还有影像医学检查,比如超声波以及核医学等、实时动态监测(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有各自的独特性,在特定情况下存在一定的排它性及矛盾性,同时在诊疗常规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检查结果的干扰及重复性需要合理时机进行检查,如在抗生素使用前后血像的检查存在一定变化,并且抗生素的使用量和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以及使用的时间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相应的影响。在预约系统中的优先性主要以合理及快速安排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以最经济最高效的手段及时间安排检查,不仅仅局限于挂号预约、检查预约等初级服务。慢性疾病的慢病临床路径管理与预约系统的嵌合:由于老龄化进程,慢性疾病占用医疗资源的比率越来越高,导致部分预约系统及门诊资源不能及时、高效解决医疗问题。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的诊疗常规包括: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影像学检查、血气分析检查等,在基于门诊就诊时,可以将体液与肺部影像学检查一站式完成,完善资源的优化与组合。本研究综合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在研究综合以往的数据针对慢性疾病的诊疗过程及预约程序、医院门诊服务现状及预约诊疗服务现状,合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与整合,保证医疗质量与效率。

二、eLearning周岁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Learning周岁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对服务补救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2.1 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与服务补救
        2.1.1 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2.1.2 服务补救的定义
        2.1.3 服务补救满意度
        2.1.4 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对补救的正面影响
    2.2 感知公平
        2.2.1 公平理论与感知公平分类
        2.2.2 感知公平与服务补救
        2.2.3 感知公平与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2.3 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对补救效果的双重影响
        2.3.1 认知失调理论介绍
        2.3.2 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双重影响探讨
第3章 实验1的设计与实证分析
    3.1 情景模拟设计
    3.2 问卷设计
    3.3 数据收集
    3.4 数据分析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3.4.3 假设检验
    3.5 实验1结果讨论
第4章 实验2的设计与实证分析
    4.1 情景模拟设计
    4.2 问卷设计
    4.3 数据收集
    4.4 数据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4.3 假设检验
    4.5 实验2结果讨论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理论贡献
    5.3 管理启示
    5.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城市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与实现幸福感:基于代际支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实现幸福感
    (二)代际支持与老年人幸福感
    (三)互联网使用与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四)技术接受模型
        1.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
        2. 使用态度、行为意愿与实际使用
        3. 代际技术支持
        4. 实现幸福感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二)研究变量与测量
        1. 研究变量的操作化
        2. 测量
四、模型分析与结果
    (一)测量模型的信度与聚合效度
    (二)测量模型的区分效度
    (三)结构模型的拟合度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 结构模型中变量之间的显着影响
        2. 代际技术支持对使用态度、使用意愿、实际使用和实现幸福感有显着影响
        3. 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感知和实际使用对实现幸福感影响的解释力
    (二)讨论
        1. 代际支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2. 移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关系
        3. 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重要性
    (三)研究限制与未来研究

(3)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开放教育资源被广泛关注
        (二)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需求的兴起
        (三)战后英国大学在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成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开放
        (二)教育资源
        (三)开放教育资源
        (四)质量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
        (二)关于英国开放教育及其资源的研究
        (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四)关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五)文献评析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视角及思路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回顾
    第一节 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
        一、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背景
        二、考试机构时期的学位管理
        三、联邦制大学时期的学位管理
        四、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影响
    第二节 大学推广运动中的开放教育资源
        一、大学推广运动的缘起
        二、大学推广运动中大学开放的特色资源
        三、大学推广运动中开放教育资源的意义
第二章 海外办学:面向国际学生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战后英国的海外办学
        一、殖民地时期的海外办学
        二、现代英国的海外办学
    第二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课程开发与审批
        二、教师发展与激励
        三、教学管理与支持
    第三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三章 开放大学:基于教育公平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开放大学的创建与特色
        一、开放大学的创建背景
        二、开放大学的特色
    第二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开发高质量的课程材料
        二、培养热心远程教育的员工
        三、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
    第三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四章 产业大学:促进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产业大学的成立与特色
        一、产业大学的成立背景
        二、产业大学的特点
    第二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
        二、严格要求的员工队伍
    第三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五章 开放学习项目:向全世界免费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和特点
        一、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
        二、开放学习项目的特色
    第二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严谨的课程材料转换流程
        二、明确的第三方材料使用标准
    第三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六章 英国慕课:以社会互动为特色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英国慕课的产生及发展
        一、慕课的产生
        二、英国慕课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慕课课程的组织方式
        二、《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
    第三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七章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审思
    第一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丰富多彩的开放资源
        二、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
        三、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
    第二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
        一、文化传统: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本
        二、国际思潮: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缘
        三、供需失衡: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因
        四、技术发展: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力
    第三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启示
        一、坚持开放资源的多样性
        二、鼓励资源标准的内生性
        三、倡导资源管理的民主化
        四、关注资源质量的反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基于元素养模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元素养模型的概念界定
        2.1.1 元素养的概念
        2.1.2 元素养模型的内涵与特征
        2.1.3 元素养的学习目标
    2.2 学习活动的概念阐释
        2.2.1 学习活动内涵
        2.2.2 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
    2.3 混合式学习活动的概念界定
        2.3.1 混合式学习活动内涵
        2.3.2 混合式学习活动特点
    2.4 基于元素养模型实施混合式学习活动的合理性分析
    2.5 基于元素养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2.5.1 元认知理论
        2.5.2 活动理论
        2.5.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5.4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基于元素养模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模式构建
    3.1 元素养模型对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的启示
        3.1.1 培养学习者的多阶能力
        3.1.2 注重学生的协同合作与分享生产的意识
        3.1.3 强调学习者与信息、环境、人的多方协同
    3.2 元素养视角下混合式学习活动要素构成分析
        3.2.1 元素养模型核心要素描述
        3.2.2 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中核心要素的确定
        3.2.3 元素养视角下混合式学习活动要素结构关系及特征分析
    3.3 元素养视角下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目标与原则
        3.3.1 设计目标
        3.3.2 设计原则
    3.4 元素养视角下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式
        3.4.1 学习活动设计一般模式分析
        3.4.2 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典型模式分析
        3.4.3 元素养视角下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式
    3.5 元素养视角下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模式分析
        3.5.1 混合式学习活动前端分析与设计阶段
        3.5.2 混合学习活动序列设计阶段
        3.5.3 混合式学习活动实施阶段
        3.5.4 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评价、监控与反思阶段
第四章 基于元素养模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案例设计
    4.1 混合式学习活动前端分析阶段
        4.1.1 学习问题的分析
        4.1.2 学习者分析
        4.1.3 学习目标的确定
        4.1.4 学习内容分析
    4.2 混合式学习活动中元素养核心要素设计
        4.2.1 元素养基本层的设计
        4.2.2 元素养高阶层的设计
        4.2.3 元素养媒体环境的设计与应用
    4.3 混合式学习活动案例的活动序列设计
        4.3.1 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
        4.3.2 支持性学习资源的设计
        4.3.3 学习活动成果形式
        4.3.4 混合式学习活动任务单的设计
        4.3.5 评价规则与监管规则的设计
    4.4 混合式学习案例的具体实施活动设计
        4.4.1 混合学习案例活动设计表
        4.4.2 混合式学习案例的活动流程设计
第五章 基于元素养模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与前提假设
        5.1.1 实验的目的
        5.1.2 实验的前提假设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对象的选择
        5.2.2 实验的类型与变量
        5.2.3 实验工具
        5.2.4 评价设计
    5.3 实验实施过程
        5.3.1 实施的时间、空间安排
        5.3.2 实验的准备
        5.3.3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5.3.4 实验具体实施过程
    5.4 实验效果评价与反思
        5.4.1 实验实施效果分析
        5.4.2 实验结论
        5.4.3 实验反思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主要的研究工作
        6.1.2 主要的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的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冀华律师事务所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学习型组织含义
    2.2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2.3 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
    2.4 知识管理的概念
    2.5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关系
        2.5.1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2.5.2 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关系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冀华律师事务所学习型组织建设基础分析
    3.1 冀华律师事务所简介
    3.2 冀华律师事务所业务开展状况
    3.3 冀华律师事务所现行组织管理状况
    3.4 冀华律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现状
        3.4.1 知识管理取得的成果
        3.4.2 冀华律师事务所组织学习状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冀华律师事务所学习型组织建设现状调查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1 评价指标选择
        4.1.2 权重确定
    4.2 问卷编制
        4.2.1 问题设计
        4.2.2 确定指标的评价标度
        4.2.3 调查过程
        4.2.4 信度检验
    4.3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
    4.4 冀华律师事务所学习型组织建设调查结果与分析评价
        4.4.1 冀华律师事务所学习型组织建设总体情况
        4.4.2 学习子系统建设状况
        4.4.3 组织子系统建设状况
        4.4.4 人员子系统状况
        4.4.5 知识子系统建设状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冀华律师事务所学习型组织建设方案
    5.1 共享愿景,打造律师与律所的命运共同体
        5.1.1 建立冀华律师事务所的共同愿景
        5.1.2 实施冀华律师事务所的CIS战略
    5.2 系统思考,重构组织管理制度
        5.2.1 适度集权提高运行效率
        5.2.2 实施兼顾内外部、近远期的绩效考核策略
    5.3 改善心模,建立更加便捷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
        5.3.1 引入“Alpha”软件系统
        5.3.2 改造“Alpha”系统为“学习型组织”所用
    5.4 团队学习,培育集体对话的机制和能力
        5.4.1 构造具有适度约束性的学习型小组
        5.4.2 各学习型小组的内部的整合
    5.5 自我超越,塑造更加积极的进取文化
        5.5.1 建立能促进个人成长的制度
        5.5.2 以文化力孕育强化个人愿景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个人简历

(6)工业4.0时代F制造集团的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主要内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现代企业培训
        2.1.2 相关理论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3 F制造集团培训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F制造集团概况及战略布局分析
    3.2 F制造集团培训体系现状介绍
        3.2.1 F制造集团培训对象介绍
        3.2.2 F制造集团培训类别介绍
    3.3 F制造集团培训体系的主要构成
    3.4 F制造集团培训体系主要问题及根源分析
        3.4.1 培训目标有待明确
        3.4.2 培训计划流于形式
        3.4.3 培训制度需要衔接
        3.4.4 培训组织有待完善
        3.4.5 培训方式有点固化
        3.4.6 培训评估机制须建立
4 工业4.0下的F制造集团培训挑战及培训需求分析优化
    4.1 工业4.0背景下的F制造集团面临的培训挑战
    4.2 工业4.0背景下的F制造集团培训需求分析优化
5 工业4.0下的F制造集团培训体系优化
    5.1 结合大数据背景技术的F制造集团培训体系优化
        5.1.1 教学模式优化-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及传统教学)模式
        5.1.2 教学课程客制化设置
        5.1.3 教学师资管理体系优化--可持续企业内部讲师能力培养
        5.1.4 创新的制度管理体系—培训制度与人力资源制度的有效结合
        5.1.5 基于柯氏评估模型与CIPP模型的培训评估体系优化
    5.2 新旧培训体系对比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Appendix 1
附表2 Appendix 2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移动学习环境下培训模式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在职培训
        1.1.2 微信的教育应用价值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与各章概要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移动学习
        2.1.1 概念与内涵
        2.1.2 研究现状分析
    2.2 基于微信平台的学习
        2.2.1 微信的教育特征
        2.2.2 研究现状分析
    2.3 活动理论
        2.3.1 概念内涵
        2.3.2 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教学设计模式
第3章 微信培训活动设计模型
    3.1 设计原则
    3.2 基于微信的培训活动的属性分析
        3.2.1 微信培训活动的三个维度
        3.2.2 微信培训活动的组成要素
        3.2.3 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层级关系
    3.3 基于微信的培训活动的教学设计
        3.3.1 微信培训活动的设计框架
        3.3.2 微信培训的学习活动设计
    3.4 基于微信的培训模式分析
        3.4.1 培训活动准备阶段的设计
        3.4.2 培训活动实施阶段的设计
        3.4.3 培训活动评价阶段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信培训教育应用案例
    4.1 培训活动准备阶段
        4.1.1 培训需求分析
        4.1.2 参训员工分析
        4.1.3 培训目标分析
        4.1.4 培训内容分析
    4.2 培训活动实施阶段
        4.2.1 学习环境建设
        (一) 微信学习资源设计
        (二) 微信工具设计
        (三) 划分微信学习共同体
        (四) 培训策略设计
        4.2.2 学习活动过程设计
        (一) 操作层的活动
        (二) 行为层的活动
        (三) 活动层的活动
        (四) 活动规则设计
    4.3 培训活动评价阶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效果分析
    5.1 员工满意度调查
        5.1.1 评估方法设计
        5.1.2 评估结果分析
    5.2 微信学习数据分析
        5.2.1 评估方法设计
        5.2.2 评估结果分析
    5.3 评估总结与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与结论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附录A 学习者调查问卷
附录B 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C 访谈提纲
附录D 第一阶段教学安排表
附录E 交互效果图(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8)集束化护理在小儿肝移植术后腹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对照组
        1.2.2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腹胀发生率、腹胀持续时间、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进奶时间比较
    2.2 护士对集束化护理的执行率
    2.3 两组患儿家长对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程度比较
3 讨论
    3.1 小儿肝移植术后腹胀的原因分析
    3.2 集束化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3.3 护士的依从性是集束化护理成功实施的关键
    3.4 开展多元化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

(9)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研究 ——以S市“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技术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学校教育
        二、学校课堂教学形态正在发生着变革
        三、个性与创新凸显为未来教学的目标
        四、大数据有助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定制
        五、技术的应用承担着教育价值和目标
    第二节 研究问题
        一、问题缘起
        二、问题变更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概念和理论基础
        二、研究对象和观察单位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第一章 未来教室与课堂变革研究综述
    第一节 未来教室的研究与启示
        一、国外研究概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状分析与研究启示
    第二节 课堂变革综述
        一、教室、课堂与课堂形态
        二、课堂的五种形态
        三、技术在课堂变革中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的课堂变革
        一、课堂变革动因的系统分析
        二、课堂变革主体的冲突分析
        三、教育要素的结构功能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未来教室认知及结构分析
    第一节 传媒眼中的未来教室
        一、昂贵的教室
        二、先进的教室
        三、“落后”的教室
    第二节 学生和家长眼中的未来教室
        一、可触控双屏,整合黑板和投影
        二、希望稳定、更加便捷、智能化
        三、希望老师与时俱进、互动关爱
        四、家长的建议
    第三节 教师眼中的未来教室
        一、数字环境,优势突出
        二、常态化教学是个考验
        三、学生的适应性不乐观
        四、大班教学的现实困难
    第四节 研发者眼中的未来教室
        一、StarC电子双板系统
        二、Clicker师生互动系统
        三、远程交互式教学系统
        四、基于StarC的资源平台
        五、多样化布局的课桌椅
        六、研发者期望的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未来教室教育功能发挥的演进过程
    第一节 承担展示参观场所的功能
        一、校际交流参观的亮点
        二、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绩
    第二节 承担做公开课场所的功能
        一、录制一师一优课的教室
        二、开设市级优质课的教室
        三、开设校内公开课的教室
    第三节 成为常态化教学场所的功能
        一、未来教室“罢工”暴露其致命弱点
        二、映射不同教师的课堂技术价值观
        三、未来教室满足教师的需求很关键
    第四节 未来教室应用过程中的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遭遇瓶颈
        二、成为未来教室种子教师
        三、成为未来教室专家型教师
        四、建立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分析
    第一节 显性正功能
        一、优化知识传递和增强课堂互动
        二、支持情境教学和自主探究学习
        三、便利翻转课堂和小组协作学习
    第二节 显性负功能
        一、破坏课堂系统稳定性
        二、导致课堂交互不通畅
    第三节 隐性正功能
        一、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发展
        三、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四节 隐性负功能
        一、削弱学生读写算能力的培养
        二、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碎片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未来教室发挥教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 未来教室的功能发挥依赖于行政发动
        一、培养种子教师
        二、培养专家型教师
        三、培训部分学校全体教师
        四、评价驱动未来教室应用
        五、开办信息化教改实验班
    第二节 未来教室的功能发挥有赖于系统模式重建
        一、尚在适应环境之中
        二、前期目标基本达成
        三、能够整合传统教室
        四、维持模式正在形成
    第三节 未来教室教育功能发挥的基础条件
        一、意识和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三、应用与创新
        四、责任与义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研究结论
    第三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结合慢病临床路径管理的医技预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慢病临床路径管理发展现状
        1.2.2 医学诊疗常规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章节安排
2 CPMC技术综述
    2.1 临床路径管理技术
        2.1.1 临床路径管理概述
        2.1.2 临床路径管理的应用
        2.1.3 结合CPMC医技预约系统的特点
    2.2 医学诊疗常规技术
        2.2.1 医学诊疗常规概述
        2.2.2 基于MDT排队的医技预约系统特点
    2.3 本章小结
3 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结合CPMC的医技预约业务分析
        3.1.2 系统功能分析
        3.1.3 非功能性需求
    3.2 系统架构设计
        3.2.1 逻辑架构
        3.2.2 技术架构
        3.2.3 部署架构
    3.3 本章小结
4 核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 结合CPMC的医技预约
        4.1.1 设计思路
        4.1.2 结合CPMC的预约规则
        4.1.3 结合慢病CPMC预约规则的检查项目验证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2 基于MDT的医技预约
        4.2.1 设计思路
        4.2.2 基于慢病MDT的预约规则
        4.2.3 基于慢病MDT预约规则的检查项目排序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 系统验证
    5.1 结合慢病CPMC医技预约功能的验证
        5.1.1 运行实例
        5.1.2 应用效果及分析
    5.2 基于慢病MDT医技预约功能的的验证
        5.2.1 运行实例
        5.2.2 应用效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的回顾
    6.2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eLearning周岁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对服务补救效果的影响[D]. 张宏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城市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与实现幸福感:基于代际支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J]. 贺建平,黄肖肖. 国际新闻界, 2020(03)
  • [3]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D]. 李慧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基于元素养模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D]. 吴楠.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5]冀华律师事务所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D]. 刘锦辉. 河北科技大学, 2018(12)
  • [6]工业4.0时代F制造集团的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D]. 胡云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7]移动学习环境下培训模式的设计与研究[D]. 万楚.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8]集束化护理在小儿肝移植术后腹胀中的应用[J]. 邹洁,沈鸣雁. 护士进修杂志, 2016(12)
  • [9]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研究 ——以S市“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项目”为例[D]. 王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9)
  • [10]结合慢病临床路径管理的医技预约系统[D]. 姚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标签:;  ;  

电子学习周年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