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规疗法加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魏鹏路,邢文龙,李享,武红莉,龙德怀,谭玉培,刘红旭[1](2022)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中药注射液(TCMI)辅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8个数据库收集常规治疗联合TCMI(治疗组)对比单纯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UA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起至2021年3月31日,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9项RCT,3 407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注射液对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排序为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治疗>香丹注射液+常规治疗>刺五加注射液+常规治疗=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冠心宁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对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排序为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常规治疗>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治疗>刺五加注射液+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冠心宁注射液+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对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序为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香丹注射液+常规治疗>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冠心宁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刺五加注射液+常规治疗,对减少纤维蛋白原(FIB)排序为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对降低C反应蛋白(CRP)排序为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对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排序为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亚组分析结果与整体Meta分析基本一致。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液可改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情况,同时对FIB,CRP,hs-CRP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不同中药注射液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存在差异,临床应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况。
石兆峰[2](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尹聪,程静,孙辉,李娟[3](2021)在《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不同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 Data)、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有关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研究员均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采用OpenBUGS和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涉及22种干预措施,在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方面,舒血宁、丹红、血塞通、参芎葡萄糖、疏血通、银杏达莫、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复方丹参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甘油三酯(TG)方面,舒血宁、丹参、红花黄色素、丹红、血塞通和疏血通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丹参、红花黄色素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优于复方丹参或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血塞通联合常规西医优于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舒血宁、血塞通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红、复方丹参、丹参川芎嗪、参芎葡萄糖、疏血通、银杏达莫、丹参、血必净、灯盏花素、瓜蒌皮、苦碟子和香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舒血宁、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红花黄色素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或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参川芎嗪或灯盏细辛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红、疏血通、血必净、复方丹参、银杏达莫、血塞通、葛根素、苦碟子和参芎葡萄糖联合常规西医。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根据SUCRA排序结果,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脂方面成为最好的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推荐临床使用。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所得结论仍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
郭思宇[4](2021)在《基于整合大数据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上市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显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全球非传染性疾病中排名第一。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诊断标准,ACS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在临床中,西医常规疗法常被用来治疗ACS,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不少患者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了并发症,从而提高了 ACS患者的再住院率。为了增强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医药辅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丹参类注射剂被推广于ACS的辅助治疗中,且研究显示它们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功效。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生物信息学以及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丹参类注射剂治疗ACS的临床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甄选出丹参类注射剂治疗ACS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相关治疗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科学地预测和辨识影响ACS发生、发展的关键差异基因,从网络的角度系统地揭示丹参类注射剂优势品种治疗ACS的“关键成分”、“核心靶点”、“重要通路”之间的密切关系,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ACS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首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中检索丹参类注射剂治疗AC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章。随后,根据PICOS原则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并筛选文献。同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数据汇总整理和风险评价。应用WingBUGS 1.4.3、Stata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及绘制网状关系图、发表偏倚检测图、一致性检验图和多维聚类分析图,得出丹参类注射剂治疗ACS的优势品种。2.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在GEO数据库中检索ACS相关数据集,应用R3.6.1软件中的“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信息,导入Cytoscape 3.7.1软件中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且采用MCODE、CytoHubba插件分别进行模块分析以及确定关键基因。随后,应用R软件中“ClusterProfiler”包和“GOplot”包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3.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PubMed、CNKI等数据库检索丹红注射剂相关的化学成分,通过PubChem数据库查找候选化合物的SMILES结构信息,并使用ChemDraw软件绘制候选化合物的2D 结构。通过 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 和 BATMAN-TCM 等数据库预测化合物靶点。通过DisGeNET、DigSee、TTD、OMIM和GEO等数据库收集已知或预测ACS的靶点。之后,使用R软件中的“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相关蛋白互作数据信息。基于以上信息,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相关网络。最后,使用Autodock Tools、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以观察关键靶点与对应化合物的结合活性。研究结果:1.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3个研究,包含6401个患者,所涉及的丹参类注射剂品种为:丹参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丹参川芎嗪注射剂、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丹参多酚酸注射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冠心宁注射剂。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相比,所有丹参类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在每个结局指标下有较好的疗效。多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丹参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和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同时,通过对结局指标主次、干预措施排序、多维聚类分析结果等结果进行综合考虑,将丹红注射剂作为治疗ACS的优势品种进行下一步的作用机制研究。另外,在安全性方面,所报道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性皮疹、呕吐、嗜睡、潮红、头痛和轻度胃肠道反应等。2.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急性心肌梗死关键差异基因研究结果经严格筛选后,从GEO数据库中下载AMI芯片数据集:GSE66360。对该芯片数据集进行分析,共得到351个差异基因,包括289个下调基因和62个上调基因。随后,通过蛋白互作、富集分析、模块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表达水平分析,最终得到10个可能与AMI发生和发展有关的关键基因,即IL1B、CXCL1、CXCL8、TNF、FPR2、JUN、PPBP、MMP9、TLR2和FCER1,均为上调基因,且呈正相关关系。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与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有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NF-κB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NF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上。3.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间关键差异基因研究结果经严格筛选后,从GEO数据库中下载同时包含AMI与UA的芯片数据集(GSE29111,GSE60993)。由于这两个芯片的注释平台、采血时间以及患者来源不同,故分别对这两个数据集进行分析。“GSE29111”共得到242个差异基因:128个上调基因和114个下调基因;“GSE60993”共得到44个差异基因:4个上调基因和40个下调基因。“GSE29111”得到的 10 个关键基因为:BDKRB1、BDKRB2、CCL25、HRH1、KISS1、NPBWR1、GRPR、TACR3、HTR2B和ORM1。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与炎症反应、G蛋白偶联受体和质膜有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和TRP通道的炎性介质调节信号通路上。“GSE60993”所涉及的 10 个关键基因包括 IFI44、FFAR2、GNG10、CXCR2、MCEMP1、FPR2、CLEC4D、IFIT3、RSAD2和PLSCR1。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与中性粒细胞活化、免疫反应、炎症反应、颗粒、质膜和细胞因子有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主要体现在信号传导方面,如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红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机制研究结果通过构建网络、富集分析以及分子对接,共得到10个关键靶点:MAPK1、MAPK3、PIK3CA、MAPK8、JUN、TNF、EGFR、STAT3、SRC、APP。并且这些关键靶点与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等化合物之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主要富集在调节血管大小、血液循环、细胞膜、G蛋白偶联以及酶活性等生物过程中。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靶点主要富集在糖尿病并发症中AGE-RAGE信号通路、恰加斯病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上。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红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机制研究结果通过构建网络、富集分析以及分子对接,共得到4个关键靶点:TNF、TLR4、NFKB1和SERPINE1,且它们与迷迭香酸、咖啡酸等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主要与凝血、止血、细胞膜区域、血小板α颗粒和肽酶活性相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基因主要参与NF-κB、TNF、补体和凝血级联、Toll样受体及IL-17等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结论:基于网状Meta分析研究结果,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相比,丹参类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ACS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缓解不良反应以及降低hs-CRP、CRP、IL-6、FIB水平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揭示了与ACS发生、发展有关的关键基因及所调控的潜在重要通路,且从系统层面阐释丹红注射剂治疗ACS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作用机制。然而,由于每个患者对注射剂的反应不同,因此仍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医生用药经验以及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贾飞凡,刘子馨,胥淑娟,辛高杰,韩笑,李磊,郭浩,孟红旭,刘建勋,付建华[5](2021)在《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有关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研究人员均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采用Open BUGS软件和Stata软件进行分析。共纳入58项研究,涉及20种干预措施。在有效率方面,灯盏细辛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16种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具有显着优势;在心电图疗效方面,葛根素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等8种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和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在心绞痛持续时间方面,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结果表明,灯盏细辛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疗效显着,推荐临床使用,同时也要结合患者病情特点选择适宜的干预措施。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所得结论仍待进一步验证。
余萍[6](2021)在《丹红注射液治疗ACS的系统评价及其ADR预测模型的验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丹红注射液作为中药注射剂的典型代表,虽然近年来医保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严格限制,但其应用频次和使用量依然很大,随之而来的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为例,评价丹红注射液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不合理用药及ADR发生情况,并对已建立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与评价。方法:一、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对丹红注射液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查询,利用Rev Man5.3软件对已纳入研究进行定量分析、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二、基于丹红注射液集中监测研究,对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及ADR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三、基于课题组前期开发的丹红注射液ADR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与评价。结果:一、系统评价中,研究共纳入3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3152例患者。结果显示,对于PCI术后ACS患者,相对于单纯常规治疗,联合丹红注射液能够显着降低ET-1(SMD=-1.76,95%CI[-2.35,-1.17],P<0.00001)、v WF(MD=-35.86,95%CI[-50.02,-21.68],P<0.00001)、IL-6(SMD=-1.12,95%CI[-1.72,-0.52],P=0.0003)、hs-CRP(MD=-1.84,95%CI[-2.32,-1.37],P<0.00001)、MMP-9(P<0.01)、c Tn I(SMD=-1.01,95%CI[-1.54,-0.49],P=0.0002)、CK-MB(MD=-14.02,95%CI[-17.42,-10.62],P<0.00001)、BNP(SMD=-0.52,95%CI[-0.96,-0.07],P=0.02)、CD62P(MD=-2.25,95%CI[-2.48,-2.03],P<0.00001)、s CD40L(MD=-0.70,95%CI[-0.78,-0.62],P<0.00001)、GPⅡb/Ⅲa(P<0.01)和MDA(MD=-2.69,95%CI[-4.92,-0.45],P=0.02)水平,升高NO(MD=10.16,95%CI[6.46,13.86],P<0.00001)、FMD(MD=1.90,95%CI[1.32,2.47],P<0.00001)、LVEF(MD=7.00,95%CI[4.85,9.14],P<0.00001)、SOD(SMD=1.58,95%CI[0.93,2.23],P<0.00001)水平与治疗总有效率(RR=1.17,95%CI[1.12,1.23],P<0.00001),降低患者心肌梗死面积(RR=-5.53,95%CI[-6.31,-4.75],P<0.00001)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RR=0.55,95%CI[0.42,0.71],P<0.00001),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两组的ADR发生率(RR=1.39,95%CI[0.38,5.14],P=0.62)无统计学差异。二、集中监测共收集6331例病例,其中ADR病例50例,不良反应率为0.79%。大多数病例用药符合说明书规定,存在部分应用不合理情况,主要包括缺少中医辩证、超适应症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合并用药多且存在相互作用等。丹红注射液的ADR常出现在应用第1~2天,滴注开始后前30分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大多数能在1~2内好转或痊愈。三、参与验证研究的病例共计1099例,其中ADR病例11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logistic回归、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和整体模型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整体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60%、72.73%和89.77%,AUC值为0.88,Gini系数为0.759,模型区分度较高。结论:丹红注射液应用于PCI术后ACS时能够显着降低患者心肌梗死面积与MACE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但其临床应用合理性仍需提高,说明书规定模糊或缺失与中药注射剂用药培训缺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丹红注射液ADR预测的整体模型准确度高、区分度好,可以考虑用于下一步的模型优化与实践。
夏娟娟[7](2020)在《宽胸除痹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宽胸除痹汤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估宽胸除痹汤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西医诊断标准,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宽胸除痹汤,疗程8周。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TG、TC、HDL-C、LDL-C)、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统计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及安全性指标,通过SPSS24.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宽胸除痹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电图ST-T段均较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效率为73.33%,研究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好转,研究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硝酸甘油使用剂量均较前减少,其中研究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90.00%,对照组停减率为70.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基于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统计中医证候疗效,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均较前降低、HDL-C较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调节TG、TC、LDL-C、HDL-C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后两组患者血hs-CRP、FIB、HCY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8.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且治疗后相关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结论:宽胸除痹汤与西医基础治疗方案联合应用在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时,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心电图心肌缺血样改变,降低TG、TC、LDL-C、hs-CRP、FIB、HCY水平,升高HDL-C,且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的西医基础疗法,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支英杰,赵君,赵晖,于丹丹[8](2018)在《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系统评价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全面检索国内外8大电子数据库及临床试验注册库,收集关于灯盏花素注射剂(以下简称"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2人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对最终纳入的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定量分析和相应的描述分析。共纳入36个研究,涉及3 058名患者,试验组为1 552人,对照组为1 506人,男性1 846人,女性1 212人,所纳入的临床研究总体质量偏低。Meta分析显示: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方面,常规治疗+灯盏花素优于常规治疗(RR心绞痛疗效=1.29, 95%CI[1.23,1.35],P<0.000 01;RRECG1=1.25,95%CI[1.12,1.38],P<0.000 1;RRECG2=1.38,95%CI[1.27,1.49],P<0.000 01),单个研究的描述性分析显示,中医疗效均有统计学差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优于常规治疗。在血液流变学方面,常规治疗+灯盏花素的LBV,EAI低于常规治疗(MDLBV=-1.27,95%CI[-1.55,-0.99],P<0.000 01;MDEAI=-0.38,95%CI[-0.60,-0.16],P=0.000 6);单个研究的描述性分析显示,在WBV,HCT方面,常规治疗+灯盏花素低于常规治疗。在血脂方面,常规治疗+灯盏花素的TC,TG,LDL-C低于常规治疗(MDTC=-0.30,95%CI[-0.51,-0.10],P=0.003;MDTG=-0.32,95%CI[-0.77,0.13],P=0.16;MDLDL-C=-0.45,95%CI[-0.76,-0.14],P=0.004)。在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高敏C-反应蛋白,提高运动耐量方面,常规治疗+灯盏花素优于常规治疗(MD心绞痛发作次数=-3.30,95%CI[-4.06,-2.54],P<0.000 01;MD心率=-9.38,95%CI[-12.78,-5.98],P=0.000 2;MDhs-CRP=-0.56,95%CI[-0.85,-0.27],P=0.000 2;MD运动耐量=0.88,95%CI[0.41,1.35],P=0.000 2)。在研究过程中,2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头晕、心悸、恶心、腹胀、皮肤瘙痒和潮红、过敏反应,由于在原始研究中存在合并用药,以及报告的信息不全面,为此,灯盏花素注射剂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基于现有证据,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的疗效优势。由于研究存在合并用药问题以及报告的信息不全面,灯盏花素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探讨。另外,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及自身存在不足,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尚需更多设计严谨、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张丹,李婕,吴嘉瑞,张冰[9](2017)在《基于meta分析的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1979-2016年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数据中有关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资料并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累计1 202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使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可提高心绞痛疗效[RR=1.23,95%CI(1.17,1.30),Z=7.74,P<0.01],心电图疗效[RR=1.32,95%CI(1.21,1.44),Z=6.26,P<0.01]。灯盏花素注射液还可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提高疗效,但本研究仍有局限性,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范娅丹,韩江全[10](2017)在《灯盏花乙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指出灯盏花乙素为灯盏细辛活性成分之一,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循环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对灯盏花乙素药理作用及主要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二、常规疗法加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规疗法加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网状Meta分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检索策略 |
1.5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4 纳入研究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4.1 证据网络 |
2.4.2 Meta分析结果 |
2.4.3 发表偏倚 |
2.4.4 常见不良反应 |
2.5 亚组分析 |
3讨论 |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6 数据综合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收敛性评估 |
2.4 网状meta分析 |
2.4.1 TC |
2.4.2 TG |
2.4.3 HDL-C |
2.4.4 LDL-C |
2.5 排序概率 |
2.6 异质性和不一致性评价 |
3 讨论 |
(4)基于整合大数据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上市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现状 |
综述二 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网状Meta分析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
一、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评价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二、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急性心肌梗死关键差异基因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关键差异基因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红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五、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红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临床有效率 |
2.3.1 传统Meta分析 |
2.3.2 证据网络 |
2.3.3 网状Meta分析 |
2.3.4 SUCRA概率排序 |
2.4 心电图疗效 |
2.4.1 传统Meta分析 |
2.4.2 证据网络 |
2.4.3 网状Meta分析 |
2.4.4 SUCRA概率排序 |
2.5 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 |
2.5.1 传统Meta分析 |
2.5.2 证据网络 |
2.5.3 网状Meta分析 |
2.5.4 SUCRA概率排序 |
2.6 不一致性检验 |
2.7 GRADE证据质量评级 |
3 讨论 |
(6)丹红注射液治疗ACS的系统评价及其ADR预测模型的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
1.1.2 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与安全性 |
1.1.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
1.2 丹红注射液应用于ACS的研究现状 |
1.3 临床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1 模型的建立 |
1.3.2 模型的评价与验证 |
1.4 本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丹红注射液治疗PCI术后ACS患者的系统评价 |
2.1 研究内容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文献检索 |
2.2.2 文献纳入标准 |
2.2.3 文献排除标准 |
2.2.4 文献筛选 |
2.2.5 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 |
2.2.6 统计学方法 |
2.2.7 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 |
2.3 纳入文献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纳入文献信息 |
2.3.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系统评价结果 |
2.4.1 丹红注射液对PCI术后ACS患者的有效性评价 |
2.4.2 丹红注射液对PCI术后ACS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
2.4.3 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 |
2.4.4 发表偏倚分析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与ADR发生情况分析 |
3.1 研究内容 |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3 数据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4.1 患者基本情况 |
3.4.2 中西医诊断 |
3.4.3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情况 |
3.4.4 不良反应病例情况分析 |
3.5 讨论 |
3.5.1 中西医诊断 |
3.5.2 用法用量 |
3.5.3 合并用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丹红注射液ADR预测模型验证 |
4.1 研究内容 |
4.2 数据来源 |
4.3 研究方法 |
4.3.1 数据处理 |
4.3.2 搭建验证数据流 |
4.3.3 评价指标 |
4.3.4 分析软件 |
4.4 研究结果 |
4.4.1 数据基本情况 |
4.4.2 模型验证结果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宽胸除痹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情况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脱落、剔除、中止试验标准 |
1.8 伦理审查 |
2 研究方案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疗效指标 |
1.1 临床疗效指标 |
1.2 实验室指标 |
2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概述 |
1.2 主要危险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治疗 |
1.5 实验室指标选择的意义 |
2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学认识 |
2.1 病名来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古代医家治疗方法 |
2.4 现代中医治疗方法 |
2.5 宽胸除痹汤的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2.6 宽胸除痹汤干预SAP的疗效评价 |
结论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从瘀论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资料提取 |
1.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2.2.1 纳入研究情况 |
2.2.2 研究对象及干预措施 |
2.2.3 疗效标准 |
2.2.3.1 心绞痛疗效标准和心电图疗效标准 |
2.2.3.2 中医疗效标准 |
2.2.3.3 综合疗效标准 |
2.2.3.4 疗效标准的补充说明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 |
2.4.1 心绞痛疗效 |
2.4.2 心电图疗效 |
2.4.3 中医疗效和综合疗效 |
2.4.4 血液流变学 |
2.4.5 血脂 |
2.4.6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2.4.7 心绞痛发作次数 |
2.4.8 运动耐量 |
2.4.9 心率 |
2.4.10 CRP |
2.4.11 安全性评价 |
2.4.12 其他结局指标 |
2.4.13 漏斗图分析 |
2.4.14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灯盏花素治疗心绞痛的机制 |
3.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2.1 随机方法、盲法及随机方案的隐藏 |
3.2.2 结局数据的完整性 |
3.2.3 选择性报告 |
3.2.4 样本含量 |
3.2.5 发表性偏倚 |
3.3 干预措施 |
3.4 结局指标 |
3.5 疗效标准 |
3.6 不良反应 |
4 结论 |
(10)灯盏花乙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特性 |
2 药理作用 |
2.1 抗炎 |
2.2 抗氧化 |
2.3 抗凋亡 |
2.4 抗纤维化 |
2.5 神经保护 |
2.6 抗凝及改善循环 |
3 临床应用 |
3.1 脑血管疾病 |
3.2 心血管疾病 |
3.3 肾病 |
4 展望 |
四、常规疗法加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 魏鹏路,邢文龙,李享,武红莉,龙德怀,谭玉培,刘红旭.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J]. 尹聪,程静,孙辉,李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8)
- [4]基于整合大数据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上市后评价研究[D]. 郭思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J]. 贾飞凡,刘子馨,胥淑娟,辛高杰,韩笑,李磊,郭浩,孟红旭,刘建勋,付建华.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6]丹红注射液治疗ACS的系统评价及其ADR预测模型的验证研究[D]. 余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宽胸除痹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D]. 夏娟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支英杰,赵君,赵晖,于丹丹.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9)
- [9]基于meta分析的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评价研究[J]. 张丹,李婕,吴嘉瑞,张冰.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7(05)
- [10]灯盏花乙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 范娅丹,韩江全. 海南医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