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的创建研究述评

新时期党的创建研究述评

一、新时期党的创建研究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苏彬[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徐蒙翔[2](2020)在《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严肃认真的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发展、保证党的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开启了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门,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形成的基础。它源于马、恩、列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发表的相关阐述,又继承了毛泽东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研究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对党内政治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论证了邓小平开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第二章主要归纳了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在新时期重新恢复和贯彻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方针,即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其提供思想基础,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为其提供实现路径,依托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为其提供制度保障,落实干部“四化”的干部路线为其提供组织支持,践行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为其提供内外合力,邓小平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恢复了正常化和走向了制度化。本文最后一章总结了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时代价值。一方面,它是对“文革”结束后管党治党的经验总结,提升了新时期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党内政治生活服从和服务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提高党的领导执政能力奠定了基础,加深了党群联系,从而推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回归正轨。另一方面,它历久弥新,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而且为当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经验借鉴,也为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现实引领,从而助力新时代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刘洋[3](2020)在《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指出在新时期,陈云凭借自身丰富的治党经验与前人总结出的理论指导,在从严治党的倡导与实践中,逐步形成比较丰富的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新时期党的纪律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关于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学界已有研究,但存在诸多不足。无论是结合当时的实际还是运用新的框架,新时期陈云的纪律建设思想都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特别是在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今天,学习借鉴陈云这方面的思想,更是具有重要价值。论文以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遵循人们对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评价定位”的一般认识逻辑,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讲述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论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横向的条件和纵向的历史两个维度来开展研究。从生成发展的条件来看,陈云在新时期所形成的一系列党的纪律建设思想,源于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与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论述,为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渊源。改革开放以后陈云领导的中央纪委正风肃纪的丰富实践,为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代主题的改变,工作重心的转移,党的目标任务和自身状况的新情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新特点,构成了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从生成发展的过程来看,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因为党的目标任务和党风党纪的状况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生成发展过程可以分为1978-1982年初步探索阶段、1982-1987年新的探索阶段、1987-1995年继续探索阶段。论文第二章讲述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运用系统归纳法,对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力图构建为一个框架体系,以体现思想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些内容包括新时期陈云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性的论述,新时期陈云关于党的各方面纪律建设的论述,以及新时期陈云关于党的纪律监督保障工作的论述。对于新时期陈云关于党的各方面纪律建设的论述,可以按照党章关于党的纪律的分类,将其划分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论述、党的组织纪律建设论述、党的廉洁纪律建设论述、党的工作纪律建设论述、党的群众纪律建设论述、党的生活纪律建设论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认识。论文第三章对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进行历史评价与定位。论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概括提炼出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历史贡献。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特点,既反映了新时期区别于其以前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的理念、方法、措施,也反映出陈云一贯的思想、作风、党性修养和创新品格。正是具备了这些特点,使得陈云关于党的纪律建设思想不仅继承发展了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严明无产阶级执政党纪律的理论。如果从实践层面进行观照,它无疑有效地改善了党风、严明了党纪、促进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发展,为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和党内环境。论文第四章探讨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论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发掘新时期陈云党纪建设思想在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的价值。“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对新时期陈云党纪建设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立足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实际,进一步探究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为当前正在推进正风肃纪反腐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张丽丽[4](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强化政治纪律作为纪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以此带动其他各项纪律严起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重点强化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把讲政治守规矩贯穿于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本文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为研究对象,以政治纪律建设的运行环节为主要线索,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层面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加强的基本路径。本研究由引言、正文和结语组成,具体内容包括:引言部分主要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理路,阐述了开展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研究的问题缘起,系统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重难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与不足,为开展本研究奠定重要基础。第一章是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相关基础性问题概述。从概念界定入手,对党的政治纪律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深入分析政治纪律与其他各项纪律之间的关系,把握政治纪律的基本内涵,论述了其对于维护和巩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政治生活规范有序、保证党的政治路线贯彻落实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在包含着政治纪律法规体系制定与完善、政治纪律教育、政治纪律执行和政治纪律监督等四大运行环节。其中,制定完善政治纪律法规体系是起始环节,确保“有纪可依”;政治纪律教育是基础环节,确保“知纪懂纪”;政治纪律执行是关键环节,确保“执纪必严”;政治纪律监督是重要保障,确保“违纪必究”,四大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章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理论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渊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纪律建设理论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直接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演进。以党的发展历程和党开展政治纪律建设的实践为依据,系统梳理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演进过程,将其划分为起步与探索、发展与曲折、重新恢复与科学推进三个发展阶段。深刻考察各个历史时期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把握发展过程中深刻变化与相对稳定的交织与共进,总结其发展演进的特点与规律。第四章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现状分析。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准确把握政治纪律建设的现实状况,明确其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得了哪些成就,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深刻探析其原因。从成就来讲,党的政治纪律法规数量增多、体系性增强;政治纪律教育效果初显;政治纪律在管党治党中作用彰显;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助推政治纪律监督落实。从问题来看,尚未形成科学、完备的政治纪律体系;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意识仍然比较薄弱;政治纪律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问题依然存在;政治纪律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政治纪律建设动力不足、实施不力,政治纪律建设系统性、协调性不够,党内外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第五章是新时代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路径。采用建构主义的逻辑思路,从原则遵循、实践要求、具体举措等方面构建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路径。具体来说,坚持政治性、凸显人民立场、突出问题导向是政治纪律建设的原则遵循;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整体推进与重点建设、“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的有机统一是政治纪律建设的实践要求;以党章、党内法规体系为基础加强政治纪律体系建设,以教育理念、方法、内容及机制创新落实政治纪律教育效果,以执纪工作机制、监督问责体制机制强化政治纪律实施,从政商关系、党性修养等方面优化政治纪律建设生态环境,是政治纪律建设的具体举措。结语部分主要对新时代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提出本研究关于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结论与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本研究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究和深化的方面。

刘栋[5](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重点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建设思想,总结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以求“研之有理”。厘清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是实现“研之有据”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现实所需。从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又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战斗力。从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阶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边区经济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从党的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围绕自身政治建设进行了丰富实践,主要包括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方向和效果,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在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斗争中突出了理论指导的创新性,出于革命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在军队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法宝。循着历史逻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方向引领、核心领导、路线遵循、示范引领、整风运动、纪律约束等方面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结合复杂环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陈沛岳[6](2015)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决定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党制定各方面工作方针和政策的依据。什么时候政治路线对了,党和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政治路线偏了或者错了,党和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要遭受挫折,停滞不前。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主线,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生命线”。实践已经证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对于党的发展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从来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它是对党的具体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统摄,是它们的“总纲”。它的确立,不仅为制订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指导原则,而且有利于全面地、准确地贯彻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防止和避免出现片面性。没有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巩固和发展,就没有新时期以来党的发展巩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巨大成功。实践也还将继续证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的唯一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它能否得到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全面系统地贯彻,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本文研究的立意不在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发展史的研究,而是在于始终紧扣“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关系着党的兴衰以及党领导的事业的成败”这一基本原理,通过系统地对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客观性、意义以及内涵的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进一步把握坚持和发展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经验,充分论证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产生的历史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充分回答党是怎样在“摸索”中依靠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来领导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稳步前进和实现党的发展这两个根本问题。本文的研究,首先就是考察“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是关于发展历程问题的研究,这一部分会涉及到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制定的历史背景、必要性、可行性、具体内容以及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在实践中的贯彻、调整和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充分回答党是怎样依靠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稳步前进和实现党自身的发展这两个根本问题。紧接这个问题后,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剖析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客观性和理论内涵,并透过新时期政治路线指导下的新局面来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论证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伟大性。最后是立足于这个党在新时期的政治“主旋律”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关于基本历史经验的总结,借以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的根本结论,借以从基本历史经验的层面和高度来明确未来继续坚持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不动摇的思路和方向。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由此线索可以确定“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研究”主要包含七个大的方面,分别是绪论、形成与发展历史梳理、客观性分析、理论内涵剖析、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阐释、历史经验总结以及结束语。文章结构相应地体现为以下七个部分:开篇是绪论部分。从厘清“党的政治路线”的基本内涵以及“党的政治路线与思想路线”、“党的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基本关系出发,交代选题的依据和价值,将重点放在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上,并进一步说明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介绍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是考察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分为前期探索、初步确立、成熟巩固三个部分。前期探索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中共八大对政治路线的探索,这个探索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并从反面——中共八大政治路线中断给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带来重大挫折来论证其正确性;初步确立主要研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由此即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重新探索的起点;成熟巩固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展开以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科学化、具体化以及鲜明化进行研究。本章的重点在于以历史的、具体的方法研究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表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以及执政党发展巩固上的决定作用。本章的特点在于通过对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历史进程的考察,充分阐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对中共八大政治路线的恢复和发展”的基本观点以及“思想路线决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保证政治路线”的基本原理。第二章是分析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形成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是基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立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着重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着眼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必然结论。这四个客观性突出了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伟大性和科学性。第三章是关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的探讨。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剖析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彻底显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性、深刻体现了社会有机体的时代特点、着力突出了改革和开放的历史作用、内在蕴含了国家职能的辩证关系以及高度阐发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突出了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哲学理论内涵和社会实践内涵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本质属性。第四章是阐述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形成的意义。理论意义主要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形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复归、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形成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三个方面进行分述:而实践价值即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具有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实践价值首先体现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现实存在的特殊作用,其次也体现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对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普遍意义。更重要的在于,这种实践价值还将继续体现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对于一种相继到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未来存在的指导意义。第五章是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经验的概括总结。整体上主要从如何制定、如何贯彻、如何保障一条正确政治路线三个角度着眼,涉及到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正确地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以党内民主保障政治路线这四个方面。这几条历史经验与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相一致,是一般意义上的规律总结,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最后是结束语部分。鲜明地提出“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自信”的观点。通过论证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形成之间的逻辑贯通,来说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坚持了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自信,并进一步说明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自信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杨天雄[7](2015)在《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 ——以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是党一贯持有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化解各种风险、应对各种挑战、取得不断胜利,关键在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戴和支持。党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客观地看,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开创了群众工作的生动局面,积累了开展群众工作的丰富经验,形成了指导群众工作的基本理论。然而,在执政条件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尤其是社会群体的新变化,使党的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破解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难题。因此,本文以党的群众工作为研究主题,择取革命战争年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南梁革命根据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构建理论、梳理文献、总结经验、挖掘启示为研究进路,通过对党的群众工作基本理论的建构,按逻辑顺序依次研析南梁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特色、理论贡献、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旨在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全文由导论、正文(五章)、结语三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导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前沿性和创新性分析。第一章是理论建构部分,从群众工作概念解析入手,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进行理论研析,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本质在于密切联系群众,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为研析南梁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本章的创新性在于对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基本理论特别是相关概念的深入研究,其前沿性体现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工作基本理论。第二章是史料研究部分,通过对南梁革命武装初步创立时期、寺村原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照金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南梁革命根据地创立时期四个阶段党的群众工作典型事例和重要文献的梳理,勾勒出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脉络,折射出研究南梁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取向。本章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全面梳理了南梁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典型事例,其前沿性在于为把握新时期群众工作规律提供实践依据。第三章是领袖引航部分,通过对南梁革命根据地主要创立者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开展群众工作的思想品格、个体特征及理论思维的研析,诠释了无产阶级革命群众领袖的基本内涵,阐明了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大作用,展现了南梁革命根据地主要创立者的领袖风范。本章的创新性在于历史地、具体地研究提炼了南梁革命根据地主要创立者开展群众工作的思想理念与实践特色,其前沿性在于为新时期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提供样板标本。第四章是理论贡献部分,从价值维度、实践维度、作风维度探究了南梁革命根据地群众路线的理论体系,从鲜明实践特色角度归结了南梁精神的基本内涵,从概念界定、基本要素、基本模式等方面对南梁革命根据地协商民主模式进行了研究。本章着眼构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理论体系,力求在民主协商、南梁精神等方面有所创新,并从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理论动态发展视角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第五章是经验启示部分,通过对南梁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的分析总结,研析了历史经验的现实启示,提出必须探索把握新时期群众工作基本规律、改革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手段、构建新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本章的创新性在于挖掘南梁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尤其是对新时期群众工作基本规律、方式方法、制度机制的研究探索,旨在为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提供有益指导。结语主要对本文进行总结以及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刘建城[8](2014)在《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一直是人类历史舞台上两股最活跃的力量,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进入21世纪后,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并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后,继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向共产主义理想拼搏奋进的道路上实现着一个又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作为这两个伟大历史发展力量共同推动的一个结果,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在新时期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二十世纪自然科学一个最新发展的系统科学和系统论,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做出了新的继承和丰富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和崭新的思维方式,对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思考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发作用。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实力迅猛发展,实现了世界科技发展史上迅速崛起的伟大奇迹。基于我国新时期以来科技发展的事实,本文将尝试提出并分析的这样一个问题: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实力为什么如此之快地实现其跨越式发展?这个发展的路径机制和路径是如何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将参考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现代发展——系统论方法之中的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将我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的科技思想和理论、实践层面的科技战略、方针政策,以及科技思想和政策的科技实践成果,以明晰的形式对其组成要素和结构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演进的理论和逻辑脉络,并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中将细致介绍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主要考察的问题,应对问题的逻辑思路以及所要应用的方法论、主要的文献来源等,并对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最后介绍本文的若干创新点和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在文章的第二章将对本文所讨论的“新时期”,“科技思想”,“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及“演进”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解析和界定,并对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探索和梳理。最后,介绍了系统论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方法论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中科学技术思想及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一社会现象的可行性与优势。第三部分,包括文章的第三到第六章,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将视野聚焦在在我国的政治和经济社会环境内,科技思想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驱动科技水平和实力快速提升的运行机制和路径上。考察新时期各个历史阶段中,科学技术思想如何具体化为各项科学技术政策,并最终得以实现在各项科技和经济社会成果之中。我党关于如何发展科学技术的观点和理论,构成了特定时期内科技思想的主体内容之一,而作为一个执政党的科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策性的思想,与科学技术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但同时又有明显的区别。因而,考察一定历史阶段内科技思想与科技政策的内在联系,以及科技思想如何演化为科技政策并最终在实践中结出累累硕果,是考察科技思想“演进”一个应有的纬度。第四部分,即第七章。对前述四章对新时期以来科技工作领域的运行机制,科技水平得以快速提升和科技成果得以实现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本章将对新时期科技思想理论作为一个整体,从科技理论的主体内容入手,分析理论整体中各主要组成要素在不同历史演化和继承发展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最后,文章从中概括出党的科学技术思想在新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具有一般性的特征,以及科技工作中突显出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张雨[9](2013)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领域和史学领域新产生的一个名词概念。中国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中,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失业人口,繁荣了经济,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也非常迅速。同时,通过缴纳税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民营经济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显出其特有的弊端,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解决将这一问题最小化的有力武器,本文期望通过对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总结归纳,找出促进民营企业主向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的方法与规律。

陈振亮[10](2012)在《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的创新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它不仅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等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必然影响与之相联系的党的组织工作,要求党的组织工作做出适应市场化发展的深刻变革。本论文正是站在组织工作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如何改革创新的思考维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理,运用我们党党的建设及组织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包括运用学术界已经采用的一些西方当今政治理论研究的积极成果,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基本规律出发,论述了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论述了党内民主、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干部人事制度、组工文化等组织工作主要内容改革创新的理论遵循、必要原则,并在研究中提出新见解,旨在探索新形势下党的组织工作的规律。组织结构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组织工作是政党保持先进、维护和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重要方面。本文从阐释政党理念的内涵切入,剖析了政党组织工作的构成要素,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时代特征及时代使命。并溯本求源,追溯了马克思恩格斯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理论渊源、列宁斯大林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开拓与探索、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的历史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论述。同时,对西方政党理念创新与组织建设的合理内核进行梳理。在全球化、信息化大潮的激荡下,政党的传统组织建设方式也受到了冲击。一些外国政党为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探索建设现代化政党的新方式。首先,国外政党都十分注重以组织和干部队伍为重点的组织创新。在加强组织动员能力的实践探索上,创新之一就是扩大党内民主,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针对许多社会精英远离政党和政治生活的问题,西欧社会党认为,为了使党员结构能够反映社会组成,必须吸引足够的社会精英以及游离于政党之外的政治资源,建立更为现代化的党组织。为此,一要更加分权,即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的权利,提高上级组织的服务意识;二要更加民主,特别是加强直接民主。比如德国社民党提出,由全体党员而不是党代会选举总理候选人;三要更加多元化,设立专题支部,引进“项目党员制”,吸引更多的党员参与党内讨论和决策;四要更加开放,设置更多的论坛和对话平台,为社会精英参与党内工作铺设更多、更快捷的渠道。越南共产党认为,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有助于释放党内日益增强的民主需求,有助于在新形势下开拓越共的新局面。创新之二就是吸引、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建设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原苏共长期实行领导职务委任制和终身制,严重阻碍了各级领导的新老交替。领导者个人意志起决定作用,广大党员和普通民众对党离心离德,对党的事业和前途漠不关心。1991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苏共时,党的各级组织和1500万党员已很难做出有效反应,发人深省。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选拔干部方面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制度,通过笔试、一般性考察、面试、中执委考察、心理测试、中执委裁决等程序,广泛吸纳精英,组成了一支无论是学识水平还是思想、道德方面都很突出的精干的干部队伍,为其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法国社会党1997年把党的第一书记由执行委员会选举改为全体党员直接选举。其次,国外政党也都努力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在维护党员民主权利、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古共在党章中规定,在党的会议上对任何党员,无论其功劳多大、职位多高,都可以提出批评。意大利左翼民主党明确表示,党的“每一个党员都是民主进程中和党的活动的核心主体”,应为此积极参加党内生活。西方政党把扩大党员直接选举党内主要领导人以及国家公职人员,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路径,并以党章等形式固定化、制度化。西方国家政党注重扩大决策过程中的党员民主参与。英国工党建立全国和地方各级政策论坛,让广大党员充分参与党的政策制定过程。第三,国外共产党都在改革自身、加强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方面作出了许多创新性尝试。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关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外共产党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和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及失败,各国共产党努力调整路线纲领和政策主张,试图更加贴近时代环境和本国现实斗争,尽量保存力量和影响。总体上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处于低潮,但经过纲领和政策调整,国外共产党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和令人振奋的新气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压力和困境中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共产党自我变革和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难以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要求。一是应对阶级基础分化不力。二是理论探索不成熟,政策纲领缺少新意。三是党的组织建设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自我改革自我整顿——越南共产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越南共产党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方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索,文章指出:革新、整顿党是调整、改变、废除一些过时、落后、不符合规律的因素,吸纳、发扬、改善一些新的进步的因素,使党按照符合规律的方向发展前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适应新时期的领导任务和要求的过程。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我们的党从领导中国革命的党变为领导中国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所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一种精神,不断加以实践,不断形成新的理论依据,不断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组织工作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一直就没有停顿。本文认真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创新的实践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推荐、民主评议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推行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发展党员公示制等组织制度创新;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到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等,组织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如何实现党的组织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党的许多理论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思想观念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等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许多基层组织工作者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工作对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也做了许多探索,创造了许多经验。本论文从不同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借鉴。但是,如何使党的组织工作建设从制度层面走向操作层面;如何实现党的组织工作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如何使党的组织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如何使党的组织工作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这是组织工作创新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事实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组织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保持党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新时期的组织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尤为重要。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推动党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就要不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抓住党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核心;就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握党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就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掌握党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重点。本论文基于时代使命和形势变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建设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党的组织工作与新时期政治发展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思路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以期在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的路径上做出明确的选择和突破。必须坚持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基础,应当围绕组织设置、组织制度、自身建设、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等关键要素展开。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形势新情况,努力强化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集中破解党建工作现实难题,重点解决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和私营企业主入党等问题。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否拥有一批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坚定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逐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各项机制,逐步形成知人善任、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正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把民主集中制作为组织工作创新的立足点,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实现组织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从而为实现党内民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必须从党的先进性和党内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先进组工文化建设。组工文化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工干部广泛认同、自觉秉持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积淀着组工干部对工作的历史认知、实践体悟和精神追求。建设先进组工文化,要求我们推动形成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倡导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全面素养,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总之,全文力求通过以上探究,填补系统研究论述新时期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理论空白,为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提高改革创新本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大胆探索、创新和解决组织工作存在的不适应问题,推动组织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实现组织工作的科学发展,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积极贡献。

二、新时期党的创建研究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党的创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基础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无神论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形成基础
    第一节 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阐述
        二、毛泽东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论述
    第二节 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形成的实践需要
        一、思想路线偏差使党内政治生活内容僵化和党性弱化
        二、政治路线“左”倾使党内政治生活经济建设重任受阻
        三、组织路线扭曲使党内政治生活组织建设陷入混乱
第二章 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思想基础
        一、领导全党冲破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束缚
        二、做好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性教育
    第二节 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实现路径
        一、用两条战线斗争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分歧
        二、阐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坚持以党的政治路线为路径
    第三节 依托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一、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关系
        二、党内民主与集中相统一健全党内政治生活规章制度
    第四节 落实干部“四化”的干部路线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组织支持
        一、明确干部选拔原则和平反冤假错案转变干部路线
        二、抓好“四化”培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需要的新干部
    第五节 践行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内外合力
        一、密切联系群众为其落实培养内生依靠力量
        二、加强群众监督为其落实构建外部监督机制
第三章 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推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回归正轨
        一、提升了新时期广大党员的思想和党性素养
        二、使党内政治生活服从和服务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奠定了新时期党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基础
        四、密切了新时期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第二节 助力新时代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一、为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
        二、为当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经验借鉴
        三、为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现实引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成果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与论文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条件
        1.时代背景
        2.理论渊源
        3.实践基础
    (二)发展过程
        1.初步探索时期的思想(1978-1982)
        2.深入探索时期的思想(1982-1987)
        3.进一步探索时期的思想(1987-1995)
第二章 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性思想
        1.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2.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3.保证党规党法的严格执行
        4.推动与保障党的其他各项建设
    (二)关于党的各方面纪律建设的思想
        1.关于政治纪律建设思想
        2.关于组织纪律建设思想
        3.关于廉洁纪律建设思想
        4.关于群众纪律建设思想
        5.关于工作纪律建设思想
        6.关于生活纪律建设思想
    (三)关于党纪监督保障的思想
        1.要加强党性党纪教育
        2.要增强执纪力度
        3.要加大党内监督
第三章 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评价定位
    (一)主要特点
        1.问题导向明确
        2.坚持系统思维
        3.注重榜样引领
        4.集中体现了陈云的精神和品质
    (二)历史贡献
        1.理论贡献
        2.实践贡献
第四章 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把政治纪律放首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二)加强党的组织纪律,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三)严明党的廉洁纪律,保持党的清正廉洁
    (四)严肃党的群众纪律,密切维护党群关系
    (五)重视党的工作纪律,提高党的工作质量
    (六)维护党的生活纪律,自觉保持党的形象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重难点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相关基础性问题概述
    一、党的政治纪律的概念界定
        (一)纪律
        (二)党的纪律
        (三)党的政治纪律
    二、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作用
        (一)维护和巩固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
        (二)确保党内政治生活规范有序
        (三)保证党的政治路线贯彻落实
    三、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运行机制
        (一)政治纪律制定
        (二)政治纪律教育
        (三)政治纪律执行
        (四)政治纪律监督
第二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理论
        (一)严明的纪律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首要条件
        (二)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是自觉的纪律
        (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建立政治权威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理论
        (一)实行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
        (二)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反对党内派别活动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纪律建设理论
        (一)围绕革命建设而形成的政治纪律思想
        (二)贯彻执行三中全会路线的政治纪律思想
        (三)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纪律思想
        (四)以“两个维护”为核心的政治纪律思想
第三章 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演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起步与探索
        (一)中共创建及国民革命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发展与曲折
        (一)过渡时期政治纪律建设逐步规范化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纪律建设曲折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纪律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恢复与推进
        (一)政治纪律建设恢复与重建
        (二)政治纪律建设全面推进
        (三)政治纪律建设深入发展
第四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政治纪律法规数量增多、体系性增强
        (二)政治纪律教育效果初步显现
        (三)政治纪律在管党治党中作用彰显
        (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助推政治纪律监督落实
    二、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纪律规定笼统、不具体
        (二)政治纪律意识比较薄弱
        (三)政治纪律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
        (四)政治纪律监督体制机制不健全
    三、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纪律建设动力不足、实施不力
        (二)政治纪律建设系统性、协调性不够
        (三)党内外环境对政治纪律建设的冲击
第五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原则遵循
        (一)坚持政治性
        (二)坚守人民立场
        (三)突出问题导向
    二、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实践要求
        (一)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建设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的有机统一
    三、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以党章、党内法规为基础加强政治纪律体系建设
        (二)以教育理念、方法、内容及机制创新强化政治纪律教育效果
        (三)以监督执纪问责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治纪律实施
        (四)从政商关系、党性修养等方面优化政治纪律建设生态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情况
        (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延安时期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一)延安时期
        (二)党的政治建设
        (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二、政治和讲政治
        (一)政治
        (二)讲政治
    三、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一)党的建设
        (二)党的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三)国家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一)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必须坚定政治信仰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事业的政治领导
        (三)政治能力的提高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思想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
        (二)中国传统政治忠诚观涵养政德
        (三)中国传统大局观给予历史启迪
        (四)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养料滋养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建设积累的经验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化的要求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着眼点
        (四)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
    一、历史条件: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创建
        (一)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二)局部执政奠定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共产国际的变化增强了党的自主性
    二、实践需要: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应对外部困境和危机的内在要求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
    三、党建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使然
        (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政治信仰
        (二)党的政治领导弱化的状况需要及时扭转
        (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亟待提高
        (四)保持党的自身肌体健康需净化政治生态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提高党的战斗力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
    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
        (一)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四)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
    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二)彰显边区各机关政治属性
        (三)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在政治历练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促进全党团结统一
        (三)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以确保德才兼备
        (四)建设廉洁政治以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第五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
        (一)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方向和效果
        (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三)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
        (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五)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形势严峻彰显任务艰巨性
        (二)理论指导方面创新性突出
        (三)具体实践方面侧重于军队
        (四)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
第六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坚持正确政治路线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五)延安时期以整风形式加强政治建设是党的伟大创举
        (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二)将维护党的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
        (三)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四)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 相关研究的基本概况
        2. 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
        3.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 相关研究的基本概况
        2. 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
        3.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研究的逻辑思路、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的逻辑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 研究的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
    五、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 研究中的相关概念
        1. 历史唯物主义
        2. 党的政治路线
        3. 政治路线与思想路线、组织路线
        (二) 研究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前期探索
        (一) 党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后的思想认识
        1.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后党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认识
        2. 由“以苏联为借鉴”转变为“以苏联为戒鉴”的认识
        3. 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认识
        (二) 中共八大政治路线及其发展
        1. 关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路线
        3. 中共八大政治路线的继续发展
        (三) 中共八大政治路线的中断
        1. 反右派扩大化和主要矛盾的重新论断
        2. 中共八大路线的中断
        3. “斗争”和“建设”并举的二元化
    二、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的初步形成
        (一) 初步确立前的决定性工作
        1. “徘徊”中的转机
        2. 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
        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路线
        1. 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转移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路线在各方面的展开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路线的继续发展
        1. 四项基本原则的确立
        2.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政治路线的发展
        3. 全面改革开放的提出
    三、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的成熟巩固
        (一) 理论内涵的科学表述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
        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科学表述
        (二)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巩固
        1. 平息“政治风波”从实践上的巩固
        2. 向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从组织上的巩固
        3. 邓小平“南方谈话”从思想上的巩固
        (三)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拓展
第二章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形成的客观性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
        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2.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
        (二)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1.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2.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
        (一)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后的历史选择
        1.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客观性
        2.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后的必然选择
        (二)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
        (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1. 总结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经验
        2. 汲取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教训
        3. 汲取苏联改革和苏东剧变的教训
        (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1. 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左”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2.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3. 对人民群众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
    四、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必然选择
        (一)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二)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结论
第三章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一、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彻底显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性
        (一)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确立具有世界历史一般性
        1. 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
        2.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时代背景
        3. 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回应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总依据
        (二)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确立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和平与发展”意蕴
        2.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驳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有力武器
    二、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深刻体现了社会有机体的时代特点
        (一)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基本思想
        (二) 新时期党政治路线深刻体现社会有机体的时代特点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积累中国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的根本途径
        2.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有机体的自我更新与完善
        3. “四项基本原则”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主义有机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 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5.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有机体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向
    三、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着力突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一)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改革和开放的基本思想
        1. 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2. 开放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二)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2.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内在蕴含了国家职能的辩证关系
        (一)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国家职能的基本思想
        (二) 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辩证关系的时代特点
        (三)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内在蕴含国家职能的时代特点
        1. 新时期国家职能的表现形式
        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架构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统一
    五、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高度阐发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
        (一)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创造者的基本思想
        1.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主体的基本思想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思想
        (二) 人民群众是实践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主体力量
        1.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主体力量的构成
        2.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来源和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3. 人民群众是实践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决定性力量
        (三) 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同社会心理的反作用有机统一
        1.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心理的基本观点
        2.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第四章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意义
    一、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意义
        (一)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复归
        1. 离开生产力标准的历史唯心主义到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复归
        2. 生产关系反作用绝对化到辩证化的复归
        3. 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到科学化的复归
        4. 民主法制的偏废到重新科学认识的复归
        5. 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分离到辩证统一的复归
        (二)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
        1.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界定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理论
        3. 改革开放的创新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增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
        (三)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实践价值
        (一)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中国价值
        1. 既防“左”又反右,保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
        2. 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3. 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
        4. 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 推进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世界价值
        1. 拓宽了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2. 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创新之路
        3. 开辟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4. 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格局
        (三)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
        1.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4.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5.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6.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五章 坚持和发展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经验
    一、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3. 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基本经验
        (二) 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
    二、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一) 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是基础
        (二)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关键
    三、正确地反对错误倾向
        (一)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发生原因的多维度审视
        1.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发生的哲学认识根源
        2. “左”、右倾两种错误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 “左”、右倾两种错误发生的国际背景
        (二) 正确地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1. 首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2. 坚持两点论,防“左”和反右相结合
        3. 坚持重点论,有重点地反对主要错误倾向
    四、以党内民主保障政治路线
        (一) 党内民主同党的政治路线的天然联系
        1. 党内民主的破坏导致党政治路线上的失误
        2. 党内民主的破坏导致党内自我纠错的机能损坏
        (二) 以党内民主保障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
        1. 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
        2. 正确看待党内斗争
结束语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自信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 ——以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的“创新点和闪光点”
        (二) 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能否跳出“兴亡周期率”
        (三) 南梁革命根据地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样板标本
        (四) 南梁革命根据地为新时期开展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群众工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课题
        (二) 把握群众工作规律特点是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三) 探索建立群众工作科学运行机制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制度保障
        (四) 研究南梁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能够为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前沿性和创新性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前沿性分析
        (三) 创新性分析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基本理论
    第一节 “群众工作”概念解析
        一、“人民”及“群众”的基本内涵
        二、“人民大众”及“人民群众”的内涵辨析
        三、“群众工作”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一、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
        二、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
        三、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论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一、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的“四维”架构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与形成脉络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本质和核心
        一、群众工作的本质:密切联系群众
        二、群众工作的核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章 南梁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典例与文献梳理
    第一节 南梁革命武装初步创立时期(1928.10-1932.1)
        一、群众工作典例
        二、群众工作文献
    第二节 寺村塬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1932.2-1932.10)
        一、群众工作典例
        二、群众工作文献
    第三节 照金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1932.11-1933.10)
        一、群众工作典例
        二、群众工作文献
    第四节 南梁革命根据地创立时期(1933.10-1934.11)
        一、群众工作典例
        二、群众工作文献
第三章 南梁革命根据地主要创立者开展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主要创立者开展群众工作的理论品格
        一、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坚定的政治立场
        三、科学的理论思维
        四、艰苦的奋斗品格
    第二节 主要创立者开展群众工作的个体特征
        一、刘志丹开展群众工作的创造性
        二、谢子长群众工作的艺术性
        三、习仲勋群众工作的科学性
    第三节 主要创立者开展群众工作的领袖风范
        一、群众领袖基本理论解析
        二、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
        三、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大作用
第四章 南梁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南梁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理论体系
        一、价值维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实践维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作风维度:密切联系群众
    第二节 南梁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核心精神
        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四、实事求是、崇尚实干的求实精神
        五、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大局精神
        六、面向群众、勤政为民的公仆精神
    第三节 南梁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协商模式
        一、协商民主内涵探源
        二、南梁根据地协商民主的基本要素
        三、南梁根据地协商民主的基本模式
第五章 南梁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南梁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保障群众利益是开展群众工作的核心内容
        三、组织动员群众是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
        五、严格的纪律是开展群众工作的制度保障
    第二节 南梁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
        一、多维审视群众工作的现实状况
        二、探索把握新时期群众工作基本规律
        三、改革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手段
        四、建立健全群众工作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思路
    (二) 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五) 研究意义
二、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界定及理论渊源
    (一) 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界定
        1、 党的科技思想“新时期”发展的时间起点
        2、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演进的阶段划分及依据
        3、 新时期科党的科技思想的内涵
        4、 “演进”概念的两层含义
    (二) 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渊源
        1、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
        2、 毛泽东科技思想
    (三) 系统论简介
        1、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2、 马克思主义中的系统思想与方法
        3、 系统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四) 小结
三、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萌芽:1975-1978
    (一) 新时期科技思想孕育的政治经济形势
    (二)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
        1、 形成脉络与逻辑构成
        2、 科技属性的重新定位与科技工作规律的认识
        3、 科学技术的地位与功能
        4、 科技发展策略思想
    (三) 科技方针与政策的起步
        1、 文革前科技政策回顾
        2、 文革后初期科技工作的整顿与恢复
    (四) 新时期初期科技事业的恢复
        1、 1976 年科技战线的状况
        2、 1978 年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普查
        3、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科技水平统计
    (五) 小结
四、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探索与发展:1979-1989
    (一) 科技体制改革启动的社会形势
    (二)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1、 科技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条件
        2、 开拓人才培养渠道
        3、 科技体制改革思想
        4、 发展高技术的思想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 科技体制改革的酝酿与开展
        1、 “依靠 面向”的战略方针
        2、 “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
        3、 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人才政策
        4、 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
    (四) 科技体制改革驱动科技实力快速提升
        1、 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着
        2、 年度数据分析:1988 至 1990 年
        3、 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成果:六五和七五期间
    (五) 小结
五、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成熟:1990-2000
    (一) 新科技革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二) 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
        1、 党工作重心的进一步战略转移——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着眼点
        2、 科教兴国战略——党的新的战略工作重心的具体展开
        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4、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5、 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在人才
        6、 社会主义科技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7、 科技伦理思想
    (三) 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科技政策
        1、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落实
        2、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
        3、 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展开
        4、 科技人才政策改革日益深化
        5、 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四) 科技思想成果的全面进步
        1、 八五期间的主要科技成就
        2、 九五期间科技进步情况与 2000 年科技发展状况
    (五) 小结
六、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完善:2000-2010
    (一) 新世纪开篇的经济政治新形势
    (二) 21 世纪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胡锦涛科技思想
        1、 战略方针的深化和任务目标的提出——胡锦涛科技思想的出发点
        2、 胡锦涛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新世纪的科技发展政策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
        2、 创新人才政策
        3、 新世纪国际科技合作政策
    (四) 小结
七、 新时期我党科技思想的主体内容演进分析与启示
    (一) 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历史演变
        1、 科技思想历史转折实现的历史背景
        2、 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3、 世纪之交的科技发展新环境
    (二)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理论的逐步推进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
        2、 科学技术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3、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三) 科技体制改革思想的不断深化
        1、 “双管齐下”的科技体制改革思路
        2、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体制改革思路
    (四) 科教兴国战略的酝酿与完善
        1、 科技教育两手抓
        2、 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五) 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发展理论的演进
        1、 鼓励科技探索与创新
        2、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 从“国家创新体系”到“创新型国家”
        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强国梦
    (六) 新时期以来党的科技思想的主要特征与启示
        1、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学技术的优越性
        3、 坚持和深化科学技术领域的改革开放
        4、 坚持以人为本,坚定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附录 2 九五期间科技进步检测结果
    附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附录 4 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 论文选题研究现状
        (一) 研究现状
        (二) 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与成果
        (三)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 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课题难点
        (三) 课题创新点
    五、 概念辨析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 概念辨析
        (二) 问题说明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及非公有制经济业主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端
        (一) 对民族资本的初步认识
        (二) 对民族资本的科学认知
        (三) 对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的初期尝试
        (四) 对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教训
    二、 民主革命时期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对私营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
        (二)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对私营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
        (三) 民主革命时期党对中国私营资本主义认识上的经验教训
        (四) 民主革命时期党对中国私营工商业主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
        (五) 民主革命时期党对中国私营工商业主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与特点
    三、 建国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业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确立经济体制,宣传经济政策
        (二) 对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思想工作的方法
        (三) 对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
    一、 新时期党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成型、调整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曲折
        (二) “南方谈话”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性突破与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发展
    二、 科学界定民营企业主群体
        (一) 科学界定民营企业主群体
        (二) 确认民营企业主阶层的合法地位
    三、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
        (一) 基本方针的确定
        (二) 民营企业主阶层发展目标设定
        (三) 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途径的设定
        (四) 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确定
第三章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 改革开放初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创造发展条件,开展政策教育
        (二) 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密切关系,打消顾虑
    二、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南方谈话”精神教育
        (二) 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教育成果体现
    三、 新世纪民营经济转型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二) 民营经济发展曲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 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阶段
        (一) 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新主体
        (二) 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
        (三) 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第四章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 政治观教育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理念的认知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树立
        (三) 政治诉求、政治参与引导
    二、 法制观教育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要求
        (二) 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 遵纪守法习惯养成
    三、 道德观教育
        (一) 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二) 回报社会意识培养
        (三) 援助弱势群体意识培养
    四、 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一) 人生理念教育
        (二) 世界观方法论教育
        (三) 人生观教育
第五章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
    一、 制定工作制度,建立工作平台
        (一) 基本制度与工作流程的规范
        (二) 民企党组织工作平台的建立
        (三) 民企党建干部队伍人才培养
        (四) 方针政策宣传贯彻优势展露
    二、 民企职工政治核心、政治引领作用探索
        (一) 以发展生产为企业中心任务
        (二) 以职工竞赛为科技更新动力
        (三) 以排忧解难为组织工作宗旨
        (四) 以自身优势为企业制造先机
    三、 拓宽沟通渠道,构建和谐企业
        (一) 拓宽沟通渠道,促进相互了解
        (二) 明确工作任务,构建和谐企业
        (三) 提示民企业主,注意生活节俭
    四、 党组织在民企内部的角色转变
        (一) 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者
        (二) 成为职工道德素质的提升者
        (三) 成为企业干部能力的培训者
    五、 民营企业主思想教育载体建设
        (一) 文化载体建设
        (二) 传媒载体建设
        (三) 活动载体建设
第六章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 民营企业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义
        (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是各级党组织工作实践的重点之一
        (三)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二、 民营企业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各方面诉求的支持
        (一) 帮助企业健康发展,满足业主合理需求
        (二) 提供学习提高机会,促进职工成长进步
        (三) 建立企业文化品牌,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三、 民营企业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展现
        (一) 民营企业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维度
        (二) 党和国家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广度
        (三) 自身优势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度
    四、 民营企业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意展现
        (一) 以改革的精神为指导
        (二) 以制度的建立为根本
        (三) 以形式的创新为内容
结论
    一、 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层思考
        (一)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逻辑起点
        (二)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保障
        (三) 深化研究是人们思维发展的具体体现
        (四)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 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责任
        (一) 与国家经济安全间的关系
        (二)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
    在学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研究的目的
        1.1.2 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研究的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依据
        1.3.1 理论依据
        1.3.2 历史依据
        1.3.3 现实依据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
        1.6.1 唯物辩证方法
        1.6.2 历史方法
        1.6.3 系统方法
        1.6.4 比较方法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政党组织工作的内涵与功能的科学审视
    2.1 政党及其时代特征
        2.1.1 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2.1.1.1 政党的产生
        2.1.1.2 政党的发展
        2.1.2 政党的性质与特点
        2.1.2.1 政党的性质
        2.1.2.2 政党的特征
        2.1.3 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时代内涵
    2.2 政党政治及其当代使命
        2.2.1 政党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2.2.2 政党政治的性质与特点
        2.2.3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特殊使命
    2.3 政党组织工作及其特殊内涵
        2.3.1 组织及其属性
        2.3.2 政党组织工作的构成要素
        2.3.3 政党组织工作的独特功能
        2.3.4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与党的组织建设的内在联系
        2.3.5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的特殊内涵与时代使命
        2.3.5.1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的特殊内涵
        2.3.5.2 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的时代使命
第三章 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局势呼唤着党的组织工作创新
    3.1 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及理性思考
        3.1.1 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建设的实证分析
        3.1.1.1 越南共产党对党的建设进行的创新探索
        3.1.1.2 古巴共产党对党的建设进行的创新探索
        3.1.1.3 朝鲜劳动党对党的建设进行的创新探索
        3.1.1.4 老挝人民革命党对党的建设进行的创新探索
        3.1.2 西方代表性国家在政党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
        3.1.2.1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政党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
        3.1.2.2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政党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3.1.3 世界政党理念创新与政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启示
    3.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格局与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的迫切性
        3.2.1 全球化的内涵与实质
        3.2.2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3.2.3 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挑战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3.3.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多元对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3.3.1.1 价值多元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3.3.1.2 价值多元削弱着党的思想基础
        3.3.1.3 价值多元挑战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3.3.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主政治建设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3.3.2.1 对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提出新的要求
        3.3.2.2 对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3.3.2.3 对于党的组织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3.3.3 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对党的组织基础的影响
        3.3.4 新时期社会阶层的变迁对党的阶段基础的影响
第四章 组织工作创新是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
    4.1 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石
        4.1.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4.1.2 列宁、斯大林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发展
        4.1.3 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贡献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的时代创新探索
    4.2 党的组织工作创新是新时期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4.2.1 党的组织工作创新是依法治国的逻辑必然
        4.2.2 党的组织工作创新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
        4.2.3 党的组织工作创新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内在诉求
        4.2.4 党的组织工作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2.5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的动力
    4.3 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的基本原则
        4.3.1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4.3.2 坚持以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3.3 坚持以科学化作为组织工作创新的重要目标
        4.3.4 坚持统筹推进组织工作的各项改革创新
        4.3.5 坚持充分相信和依靠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
        4.3.6 坚持民主集中制根本原则,遵循民主集中制根本方法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创新总体评价
    5.1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创新的实践进程
        5.1.1 1921 年-1949 年“革命党”时期的组织工作
        5.1.2 1949 年-1978 年组织工作的曲折发展
        5.1.3 改革开放以来组织工作取得突出成就
        5.1.4 党的十六大以来组织工作创新的经验
        5.1.5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创新成功实践的经验总结
    5.2 当前党的组织工作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5.2.1 如何实现党组织和党的活动全社会覆盖,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5.2.2 如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在更高要求更深层次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2.3 如何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创新活力
        5.2.4 如何在组工文化创建上迈出较大步伐,巩固形成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人文保障
第六章 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
    6.1 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6.1.1 巩固和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6.1.1.1 优化党的组织设置
        6.1.1.2 改善党的组织运行机制
        6.1.2 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
        6.1.2.1 大力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6.1.2.2 更加深入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6.1.2.3 认真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
        6.1.3 巩固党的阶段基础
        6.1.4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6.1.4.1 深入扎实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6.1.4.2 积极培育、扶持和引导民间组织发展
        6.1.4.3 健全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6.1.4.4 积极推进参政党的自身民主建设
        6.1.5 加大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党工作力度
        6.1.6 研究解决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
        6.1.6.1 对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曲折探索的历史考察
        6.1.6.2 从执政党制度创新层面看待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
        6.1.6.3 严格私营企业主入党的标准要求
    6.2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6.2.1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6.2.2 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6.2.2.1 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6.2.2.2 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
        6.2.2.3 加大干部交流力度
        6.2.2.4 匡正选人用人风气
        6.2.2.5 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
        6.2.2.6 建立完善干部信息公开制度
        6.2.2.7 从严管理干部
        6.2.3 实现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常态化
        6.2.4 创新干部选任提名制度
        6.2.5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水平
        6.2.5.1 确立按需选学的培训理念
        6.2.5.2 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实用性、高效性、开放性
        6.2.5.3 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有序性、规范性
        6.2.5.4 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科学性、创造性
        6.2.6 奠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坚实基础
        6.2.6.1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广泛发扬民主的辩证统一
        6.2.6.2 优化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6.2.6.3 重视应用研究和可行性分析
    6.3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6.3.1 坚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组织工作创新的指导原则
        6.3.2 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6.3.2.1 充分激发和大力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
        6.3.2.2 强化党务公开保证机制
        6.3.2.3 畅通党组织和党员沟通交流渠道
        6.3.3 推进组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6.3.3.1 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
        6.3.3.2 建立组织决策听证制度
        6.3.3.3 强化对组织决策的民主监督
    6.4 建设先进组工文化
        6.4.1 组工文化建设是组织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支撑
        6.4.1.1 组工文化的内涵
        6.4.1.2 组工文化的特性
        6.4.2 推动形成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
        6.4.3 倡导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
        6.4.4 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全面素养
        6.4.5 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结束语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新时期党的创建研究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邓小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研究[D]. 徐蒙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新时期陈云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刘洋. 鲁东大学, 2020(01)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D]. 张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6]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研究[D]. 陈沛岳.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7]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 ——以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为例[D]. 杨天雄.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5)
  • [8]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演进研究[D]. 刘建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9]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10]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创新研究[D]. 陈振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新时期党的创建研究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