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脏MR检查与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伟,王婷婷,温辉,路彦宾[1](2022)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特点及CT、MRI影像征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病理特点及CT、MRI影像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3例HIM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发生的部位、大小、形态、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3例HIMT患者中,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3例。肿瘤位置:肝左叶4例,肝右叶9例,肿瘤直径1.28cm~5.67cm,平均直径3.61cm。病理表现:2例可见假包膜;7例组织切面呈黄色,6例呈灰白色,可见脓液流出;CT可见6例呈圆形,4例呈椭圆形,3例呈葫芦状,病变边缘可见小棘样突起;3例患者MRI平扫时T2WI上呈高信号;9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可见4例呈结节状强化,3例呈分隔状强化,6例边缘强化。结论 HIMT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和CT检查能够有效体现HIMT的病理特点,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可有效诊断和鉴别诊断HIMT。
季学闻,马利兵[2](2022)在《1.5T MR多序列检查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1.5T磁共振(MR)多序列检查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影像科收治的4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48例患者共52个病灶,均经CT扫描、1.5T MR常规扫描及增强扫描,MR常规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DWI,比较不同方法的小肝癌检出率,分析1.5T MR扫描各序列的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小肝癌检出率分别为67.31%、90.38%、73.08%、75.00%,1.5T MR扫描T1WI、T2WI、DWI序列及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小肝癌检出率分别为75.00%、84.62%、100.00%,92.31%、79.08%、80.77%,MR平扫小肝癌检出率显着高于CT平扫(P<0.05),两种检查方式增强扫描小肝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T MR较CT平扫具有更高小肝癌检出率,1.5T MR多序列检查中DWI序列想肝癌检出率最高,1.5T MR多序列检查可明显提高小肝癌检出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李建志[3](2021)在《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癌症,也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其对病人的危险因素是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肝细胞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式是外科手术根治术及非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术是目前非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早期的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可以获得根治性的效果,而对于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可以作为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行减瘤术。近年来,具有定量或半定量功能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DCE-MRI可以模拟对比剂在肝脏病灶区域的代谢过程,获得定量和半定量的功能性参数,定量分析肿瘤组织的血供变化以及灌注性、渗透性微循环改变,弥补常规MRI序列不能定量分析的不足,在肝细胞癌诊断和射频疗效评估方面具有潜力。第一部分DCE-MRI在HCC评估中的应用肝细胞癌筛查和检测的主要诊断指标通常是基于实验室肿瘤血清标志物和影像学多期增强的成像。磁共振是肝癌诊断与术前评估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MRI评价肝细胞癌主要依靠常规序列,通过病变形态学、组织信号的改变以及病灶的强化方式得以诊断,其结果主要依赖于诊断医师的经验,主观性较强。DCE-MRI是一种根据病变中异常的微循环改变评估病变组织病理生理性质的功能成像技术,能够获取较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技术更多的半定量和定量的功能性参数,这些参数能够提供包括组织的血供、灌注性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等信息,其中肿瘤组织渗透性改变的研究引起广泛重视。目前,利用DCE-MRI评价病变渗透性改变的常用模型包括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参照物模型等,其中双室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评价肝脏疾病更加简单易用。研究目的探讨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在HCC评估中的价值;应用Extended Tofts与Exchange两种药代动力学模型测量组织血管功能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两种模型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资料与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肝癌组1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对象行MRI常规序列及动态增强MRI扫描(DCE-MRI)检查。采用图像后处理OmniKinetics(0.K.,通用医疗,中国)软件,获取肝细胞癌病灶及癌旁肝组织感兴趣区和对照组正常肝组织感兴趣区的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肝癌组和对照组各参数在不同病变组间的差异以及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两种模型之间渗透性参数的差异,并对肝癌和对照组肝组织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诊断试验评价。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mol/L)、IAUC(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肝癌:0.87±0.25、1.18±0.79、1.41±0.84 和 4.20±3.01;2)癌旁肝组织:0.99±0.22、0.67±0.24、0.90±0.32 和 2.15±0.94;3)对照组肝组织:0.92±0.23、0.65±0.22、0.84±0.25 和 2.14±0.99;4)四个半定量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在肝癌与癌旁肝组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l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肝癌:202.00±132.0、39.34± 19.07 和 0.25±0.13;2)癌旁肝组织:163.34±88.49、32.46±13.48 和 0.27±0.12;3)对照组肝组织:139.66±74.18、25.65±12.50 和 0.24±0.12;4)三个灌注性参数在各组之间对比分析:在肝癌与癌旁肝组织、与对照组肝组织比较,BF值和B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的P值分别为0.3016、0.3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和 HPI的结果如下:1)肝癌:1.13±0.74、3.10± 1.84、1.91±1.38、0.29±0.21 和 0.68±0.17;2)癌旁肝组织:0.85±0.51、2.86±1.35、1.42±1.23、0.23±0.14 和0.30±0.15;3)对照组肝组织:0.91±0.73、3.09±1.87、1.57±1.67、0.16±0.10 和0.29±0.12;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与癌旁肝组织比较,Kt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0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对照组间,Kt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94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结果如下:1)肝癌:1.85±0.8、1.69±1.07、0.78±0.20、0.31±0.20、0.57±0.26和1.76±0.79;2)癌旁肝组织:2.45±0.75、2.96± 1.65、0.74±0.21、0.35±0.21、0.09±0.10和 2.31±0.76;3)对照组肝组织:2.33±0.84、3.02±1.83、0.73±0.19、0.26±0.17、0.10±0.10、2.23±0.84 和 2.23±0.84。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与癌旁肝组织比较,所有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对照组间,Ktrans(min-1)、kep(min-1)、ve、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比较的P值为0.1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s模和Exchange模型在肝癌、癌旁肝组织、对照组中相同参数分别在同一种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比较:肝癌组别内Krans、kep、ve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参数P值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肝组织组别内Krans、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参数P值为0.7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别内K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参数P值为0.8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组别中的相关性:肝癌组别中,Ktrans、kep、vp和HPI呈弱至低、中度相关,r范围是0.2532~0.7217,ve的相关系数r的P值为0.9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旁肝组织中,Ktrans、kcp、ve、vp和HPI呈低度相关,r范围是0.2484~0.4303;在对照组中,Ktrans、kep和ve的呈低度相关,r范围0.3290~0.5253,vp和HPI相关系数r的P值为0.0967和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区分肝癌的各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试验评价(p为概率)5.1 半定量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1.1093+0.8603 × MS,(model 1);ROC曲线下面积0.787,灵敏度77.5%,特异度68.4%。5.2 灌注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0.2627+0.0505 ×BV,(model 2);ROC曲线下面积0.709,灵敏度52.9%,特异度78.9%5.3渗透性参数区分肝癌回归分析和诊断试验评价: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8.7445+7.9343 × Vp+17.5833×HPI,(model 3);ROC曲线下面积0.975,灵敏度94.9%,特异度94.7%。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6.2373+1.3379 ×Ktrans+19.6095×HPI,(model 4);ROC 曲线下面积 0.969,灵敏度90.6%,特异度92.1%。5.4两种模型分别联合半定量参数和灌注性参数区分肝癌的logistic回归分析和诊断试验评价:1)Extended tofts模型联合各类型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11.7921+20.1850 × HPI+6.4564 × IAUC-1.0543 × MS,(model 5)。ROC曲线下面积0.978,灵敏度92.8%,特异度97.4%。2)Exchange模型联合各类型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5.7357+15.9189 × HPI+0.1045 × BV,(model 6)。ROC 曲线下面积 0.975,灵敏度97.1%,特异度 89.5.4%。结论1 DCE-MRI结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微循环的量化信息,是常规MRI序列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补充,在评估肝细胞癌病理生理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2药代动力学渗透性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在肝细胞癌评价中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中Exchange模型提供信息较丰富。3肝细胞癌MRI量化诊断的较好方式是半定量参数IAUC和MS联合Extended tofts模型中的参数HPI,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78,灵敏度为92.8%,特异度为97.4%。第二部分DCE-MRI在HCC射频消融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对于早期发现的小肝癌或者不适宜手术切除行减瘤术的肝癌,射频消融术是最佳治疗选择之一。动态增强磁共振的半定量参数以及灌注性和渗透性的参数可反映消融治疗后病变区域内组织微循环的改变情况,为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更多的病理生理学的特征信息,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最大化的实现精准评价。研究目的分析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在HCC射频治疗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指导临床医生精准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研究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是收集到的69例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的患者,其中完全消融病例42例,不完全消融病例27例;与该组病例比较的研究对象组别同第一部分肝癌组及对照组。肿瘤仅做射频消融治疗。图像后处理软件是OmniKinetics(0.K.,通用医疗,中国),勾画肝癌射频消融灶、肿瘤残留组织、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的感兴趣区,获取DCE-MRI动态增强曲线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完全消融病灶、不完全消融病灶的消融区域、肿瘤残留组织的各参数在不同组织间的差异性以及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两种模型间渗透性参数在同一组别的差异性。结果一、完全消融组半定量及定量参数研究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mol/L)、IAUC(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1.17±0.37、0.23±0.13、0.22±0.16 和 0.84±0.44;2)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1.01±0.21、0.66±0.23、0.91±0.32 和 2.04±0.90;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半定量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与肝癌组之间TTP、MC、IAUC和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1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16.20±10.76、3.48±1.34、1.50±0.10;2)消融灶旁肝组织:152.34±72.96、31.69±12.32、0.29±0.17;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灌注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间、与肝癌组之间BF、BV和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和 HPI 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0.09±0.07、1.11±0.81、3.94±2.36、0.03±0.03 和0.82±0.12;2)消融灶旁肝组织:0.92±0.58、3.04±1.58、1.38± 1.24、0.21 ±0.14 和0.27±0.13;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之间、与肝癌组之间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0.30±0.23、2.77±1.67、0.39±0.29、0.06±0.11、0.75±0.24 和 0.25±0.20;2)消融灶旁肝组织:2.48±0.73、3.07±1.58、0.73±0.20、0.31±0.15、0.08±0.07 和 2.32±0.71;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比较,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4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灶与对照组间,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9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种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射频消融灶组别内Ktrans、kep、v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参数的P值分别为0.9462和0.0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灶旁肝组织组别内Ktrans、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7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型之间对应参数在肝癌射频消融灶、消融灶旁肝组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射频消融灶组参数Ktrans、kep、vp和HPI呈低、中度相关,r范围0.5926~0.7811,ve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0.1489/0.3468,P>0.05);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组参数Ktrans、kep、ve、vp和HPI呈低、中度相关,r范围0.3407~0.5712,参数Ktrans、vp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0.1802/0.2534,0.3011/0.0526,P>0.05)。二、不完全消融组半定量及定量参数研究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ol/L)、IAUC(m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0.83±0.24、1.64±1.27、1.91±1.35 和 5.80±4.34;2)消融区域:1.22±0.39、0.24±0.13、0.24±0.17 和 0.86±0.45;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半定量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消融区域的比较,TTP、MC、IAUC和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MC、IAU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MC、IAU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1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263.17±157.76、43.88±19.90 和 0.24±0.12;2)消融区域:16.74±10.21、4.00±1.24 和 1.50±0.10;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灌注性参数各组别之间比分析:灌注性参数在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组织比较,参数BF、BV和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BF、BV和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BF和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c、vp和 HPI 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1.54±0.83、3.90±1.96、1.36±1.06、0.35±0.22 和 0.68±0.18;2)消融区域:0.09±0.06、1.06±0.89、4.36±2.60、0.04±0.03 和 0.81±0.14;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比较,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参数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Ktrans、kep、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的P值为0.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2.03±0.75、1.88±1.40、0.81 ±0.20、0.35±0.21、0.55±0.29和 1.95±0.76;2)消融区域:0.32±0.25、2.41±1.56、0.44±0.29、0.07±0.13、0.73±0.27和 0.26±0.21;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比较,参数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0.1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的比较,所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比较,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的P值为0.07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和Exchange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比较:两种模型相同参数在肿瘤残留组织的差别性检验:Ktrans、ve、ke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的P值0.9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融区域的差别性检验:Ktrans、kep和v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的P值分别为0.9551和0.05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模型在肿瘤残留组织中参数Ktrans、vp和HPI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993、0.6136、0.8694(P<0.05),kep和ve的相关系数,的P值分别为0.3939,0.5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融区域中参数Ktrans、kep、ve和HPI的r分别为0.5931、0.7644、0.6626、0.7729(P<0.05),vp相关系数r的P值为0.3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相关系数r的P值为0.7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消融病灶、肿瘤残留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微循环功能状态改变的信息。2 DCE-MRI多参数成像结合应用药代动力学模型可以量化评价肝癌射频疗效,提高了疗效评估的客观性,是常规MRI形态学及解剖学评价的重要补充。全文结论1 DCE-MRI联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微循环的量化信息,在评估肝细胞癌病理生理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2药代动力学渗透性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在肝细胞癌评价中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中Exchange模型提供信息较丰富。3 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消融病灶、肿瘤残留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微循环功能状态改变的信息。4 通过联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DCE-MRI多参数成像对于肝细胞癌诊断及其射频消融疗效的评估,可以提供更丰富、更精确的组织微循环改变信息,是常规MRI序列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补充,具有重要价值。5 DCE-MRI在肝癌和射频疗效评估应用方面的扫描方案、评价标准,尚需要多中心大数据的支持。
刘翠红[4](2021)在《基于MRI偏置场校正的容积成像评估浸润性肝癌TACE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浸润性肝癌占所有肝癌的7%-20%,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通常用于浸润性肝癌患者的姑息治疗,能有效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期。肝癌TACE治疗后,对残余肿瘤的评估有利于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由于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影像学评价较困难。TACE治疗疗效的评价指标为是否能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目前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是评价肝癌TACE治疗效果的常用方法。然而,在磁共振图像形成过程中,脉冲梯度磁场由梯度线圈产生,该脉冲也会同时在线圈周围导体结构中感应出涡流场,从而导致总磁场改变,使图像产生变形或伪影,即偏置场效应。偏置场校正成为磁共振图像后处理必不可少的一步。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偏置场校正技术对肝脏MR图像进行后处理并评价技术优势;评价浸润性肝癌TACE治疗前后偏置场校正后图像的治疗反应,探讨应用偏置场校正后的全肝肿瘤三维容积定量成像评估浸润性肝细胞癌TACE术后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1年8月至2013年11月间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进行TACE手术治疗的患者。本研究得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浸润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包括活检或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浸润性肝癌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包括T1加权图像上显着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较均质的轻中度高信号;强化图像表现为动脉期粟粒样显着强化和延迟期的显着对比剂流出现象;伴有新生血管的门静脉癌栓形成。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面的临床检查,包括相关实验室检查。所有入组患者均根据机构标准流程、由多学科肿瘤委员会决定实施TACE治疗。TACE治疗均由一名介入放射科医生采用标准化方法进行。所有患者均使用1.5T西门子(Magnetom Avanto,西门子,德国)全身磁共振扫描仪,采用8通道相控阵体部线圈,扫描范围从横膈顶至肝脏下缘。所有入组患者均在首次TACE治疗前6周内和治疗后2-6周以内分别进行磁共振扫描,成像参数保持前后一致,以确保图像采集的一致性。扫描方案包括:(1)轴向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图像;(2)轴向单次屏气梯度回波扩散加权回波平面图像;(3)轴向屏气进行强化前和强化后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20s、70s和180s后依次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扫描,进行T1加权三维脂肪抑制的梯度回波图像扫描。强化前和强化后20s的MRI图像用于进行图像后处理和3D增强量化分析。所有图像均以通信和医学数字成像形式(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的格式导出。为了减少肝脏不同相位间的位移和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使用3D自动配准软件(BioImage Suite,耶鲁大学,美国)对强化前和强化后20秒的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应用半自动3D容积肿瘤定量软件(Medisys,Philips Research,Suresnes,法国)进行图像分割。为了消除伪影带来的信号变换,使用偏置场校正软件(BioImage Suite,耶鲁大学,Xenophon Papademetris,美国)将分割好的肝脏MR图像进行校正。计算经过偏置场校正前、后整个肝脏的强化肿瘤体积(enhancing tumor volume,ETV)三次并取其平均值。软件自动计算后得到强化肿瘤负荷(enhancing tumor burden,ETB),其定义为强化肿瘤信号占整个肝脏组织的比例。计算经过和未经过MR偏置场校正的ETV的绝对和相对改变:绝对ETV改变(cm3)=TACE治疗前ETV-TACE治疗后ETV;相对ETV改变(ETV%)=绝对ETV改变/TACE治疗前ETV×100。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从第一次TACE到任何原因死亡的日期或最后一次随访仍然存活。分别对TACE治疗前后的MR图像进行3D容积定量分析及计算。计算ETV和ETV(%)的临界值以识别应答组和不应答组。统计采用SAS 9.4软件包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基线特征。分类变量使用频数表示,连续变量使用平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患者使用和未使用偏置场校正的差异。总体生存率使用从基线MRI检查直至死亡的时间。未进行随访的患者或后续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未纳入统计分析。分别对TACE治疗前ETV和治疗前后ETV%改变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从TACE到死亡的总生存期。将连续变量转换为二分类变量并使用Q统计方法计算临界值以识别应答组和不应答组。使用log-rank来比较应答组间生存曲线。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识别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双侧的P<0.05值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1例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25例。患者接受TACE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60.3±18.7岁。研究队列的总体生存期中位数是12.8(95%可信区间10.29-16.08)个月。截止至观察日期(2016年2月),共计78名患者(77%)死亡。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使用和未使用MR偏置场校正后的ETV改变。TACE治疗前,使用和未使用MR偏置场校正的ETV平均值分别为823.98cm3和502.71cm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ACE治疗后,使用和未使用MR偏置场校正的ETV平均值分别为629.91cm3和322.05cm3,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使用MR偏置场校正测量的ETV和ETV%均与预后相关;而未使用MR偏置场校正时只有ETV与预后相关。因此,后续研究只对经过MR偏置场校正后的图像进行分析。通过Q统计分析,对于TACE治疗前ETV,具有统计学意义临界值为415cm3(P=0.003);具有统计学意义的ETV减少率临界值为41%(P=0.01)。根据治疗前ETV的临界值所做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治疗前分别有43名患者(42.6%)处于ETV<415cm3组和58名患者(57.4%)属于ETV≥415cm3组;他们的生存时间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9.66(15.58-31.79)和9.21(6.21-11.64)个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别有56名患者(55.4%)属于ETV减少率<41%组和45名患者(44.6%)属于ETV减少率≥41%组;生存时间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8.71(6.12-11.21)和19.20(14.53-21.17)个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校正一些相关因素诸如年龄、性别、种族、TACE类型(Lipiodol或药物洗脱凝珠)、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级和Child-Pugh评分后,分别对ETV改变和TACE治疗后浸润性肝癌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治疗前ETV和ETV%改变是影响浸润性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单因素分析表明,治疗前ETV≥415cm3组的患者死亡危险比是<415cm3组的两倍(P=0.01);ETV%≥41.4%组的患者死亡率比 ETV%<41.4%组低 42%(P=0.02)。结论:经过MR偏置场校正后,全肝肿瘤3D容积定量分析可预测浸润性肝癌患者首次TACE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通过对偏置场效应校正前后的图像进行计算分析,发现经过校正后能够去除伪影带来的虚假信号的干扰,从而能够提高对TACE治疗前后肿瘤强化范围测量的准确性,更有效评价TACE治疗效果。本研究发现浸润性肝癌治疗前ETV小于415 cm3和TACE治疗前后ETV减少率超过41%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更长。此外,我们通过对101例浸润性肝癌TACE治疗的前后肿瘤负荷容积定量和生存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ACE治疗明显延长了应答组患者生存时间。这些信息有助于识别从TACE治疗中获益的浸润性肝癌患者,尽早选择治疗方案或尝试其他替代治疗。MR偏置场校正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浸润性肝癌TACE治疗前后全肝肿瘤的定量分析,有利于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生存预后,有助于指导浸润性肝癌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目的:磁共振成像T1 mapping技术可测量组织的T1弛豫时间,T1弛豫时间是肝脏疾病潜在的磁共振成像生物标志物,T1弛豫时间的变化可用于评价肝纤维化和炎症等肝脏疾病。常用的T1 mapping扫描技术中,look-locker序列不受B1场的不均匀性影响,但一次憋气扫描只能获取一层图像、无法完成全肝扫描。可变翻转角(variable flip angle,VFA)T1 mapping可以采集全肝信息,然而在图像形成过程中,由于磁场的脉冲导致线圈周围导体结构中感应出涡流场,从而导致总磁场改变,使图像产生变形或伪影,会限制图像分析、分割和量化的准确性。本研究旨在采用改良的look-locker序列(modified look-locker inversion recovery,MOLLI)和 B1场校正的 VFA(B1 inhomogeneity-corrected VFA)序列扫描获得T1 mapping来测量正常人的肝脏T1弛豫时间,并比较两种扫描方法测量肝脏T1弛豫时间的优缺点,探讨B1场校正的效果及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由山东省立医院审查委员会批准,自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对招募的52例无局灶性或弥漫性肝病的健康志愿者和20例肝硬化患者行3T磁共振肝脏扫描。所有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24.35±2.19岁,无肝病及酗酒史,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面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使用3.0T西门子(MAGNETOM PRISMA,西门子,德国)全身磁共振扫描仪,扫描范围从横膈顶至肝脏下缘。采用18通道相控阵体部线圈获取T1 mapping,采用MOLLI序列和B1不均匀校正VFA序列扫描。成像参数保持一致,采用MOLLI和B1偏置场校正VFA序列扫描获得T1 mapping。扫描方案包括:对于MOLLI序列T1 mapping,在一次屏气内获得二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TrueFISP)序列。在肝内下腔静脉汇合处、门静脉和胆囊窝水平获得三个轴向切片。对于B1偏置场校正VFA序列,3D容积插值体部成像(volume interpolated body examination,VIBE)T1加权序列。两名放射专家将感兴趣区域放在相应的T1 mapping上,分别在肝脏的右叶和左叶进行T1弛豫时间的测量。采用Bland-Altman、线性回归、Student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将正态分布的连续数据归纳为均值和标准差,计算两种方法定量数据的相关系数(ICC)。构建Bland-Altman图评价MOLLI和B1不均匀校正VFA序列的一致性。为了评价T1弛豫时间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左叶和右叶的平均T1弛豫时间。采用独立t检验比较男女之间的平均T1弛豫时间。所有检验均以P<0.05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OLLI序列测量的所有健康志愿者的T1弛豫时间显示,多个肝叶观察者一致性良好:全肝(ICC:0.842,95%CI:0.745~0.892)、肝右叶(ICC:0.924,95%CI:0.868~0.956)和肝左叶(ICC:0.905,95%CI:0.835~0.942)。B1 场校正 VFA 序列获得的 T1 弛豫时间在全肝(ICC:0.928,95%CI:0.875~0.958)、肝右叶(ICC:0.915,95%CI:0.858~0.953)和肝左叶(ICC:0.934,.95%CI:0.901~0.965)。使用 MOLLI 及B1校正VFA法测量健康受试者的全肝平均T1弛豫时间平均为:900.09±36.39ms;947.72±31.31ms。回归分析显示两种方法在全肝中的相关性较强(R2=0.80,P<0.0001),相关系数为0.9(P<0.0001)。配对t检验显示两种方法在全肝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MOLLI和B1偏置场校正VFA之间的Bland-Altman图显示两者的平均差值为-47.63(95%可信区间=-52.11~-43.15)。MOLLI测得的肝右叶平均T1弛豫时间为(906.91±37.79)ms,B1 偏置场校正 VFA 为(952.13±33.58)ms。MOLLI 测得的肝左叶平均T1弛豫时间为(893.28±42.94)ms,B1偏置场校正VFA为(943.31±36.78)ms。采用MOLLI和B1偏置场校正VFA方法,肝右叶和左叶T1弛豫时间差异显着(P<0.05)。两种方法测量的肝硬化患者的T1值均显着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MOLLI和B1场校正VFA序列测量了正常肝脏的T1弛豫时间,为确定正常肝脏和肝脏病变提供一个参考值。两种扫描方法获得的结果具有相关性。B1场校正VFA序列可以实现对B1场的校正。
张艳[5](2021)在《Gd-EOB-DTPA MRI和CT动态增强对不同病理分级HCC增强模式及CM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HCC的动态增强模式:Gd-EOB-DTPA动态增强MRI与CT的比较目的:基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实体肿瘤大小(≤2cm),评估Gd-EOB-DTPA增强MRI和CT检查对HCC的动态增强模式及其有无差异;同时分析Gd-EOB-DTPA增强MRI和增强CT检查对不典型增强模式HCC的诊断能力,旨在提高肝癌的术前诊断准确性,预估其恶性程度的可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10月58例HCC患者共计67个病灶,术前均行Gd-EOB-DTPA动态增强MRI及动态增强CT扫描,根据手术的病理结果将HCC患者可分为高分化组(18个)、中或低分化组(49个);根据肿瘤大小可分为≤2cm和>2cm的两组;将HCC增强模式分为典型增强模式和不典型增强模式,进而基于肿瘤分化程度及大小来评价Gd-EOB-DTPA MRI和CT检查对HCC动态增强模式的差异,并评估对其不典型增强模式的诊断能力。结果:对于中或低分化HCC的典型增强模式,在GD-EOB-DTPA增强MRI检查上显示优于增强CT检查(P=0.009),但对于高分化HCC的典型增强模式,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和增强CT检查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180);且对中或低分化HCC,两种检查对其典型增强模式的显示都优于高分化HCC(EOB-MRI:P=0.030;CT:P=0.041)。对于直径≤2cm的HCC,GD-EOB-DTPA增强MRI比增强CT检查更加敏感地描绘了HCC的典型增强模式(P=0.002),但在直径>2cm的HCC典型增强模式上两种检查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217),且仅在肿瘤直径>2cm上增强CT检查更加敏感地显示HCC的典型增强模式(P=0.018),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对于不同大小的HCC典型增强模式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789)。对于不典型增强模式的HCC,可以通过肝胆期图像提高诊断HCC的效能,但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对于中或低分化HCC的典型增强模式,在GD-EOB-DTPA增强MRI检查上的显示优于增强CT检查。对于直径≤2cm的肝细胞肝癌,GD-EOB-DTPA增强MRI比CT更能显示HCC的典型增强模式。对不典型增强模式的HCC,肝胆特异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MRI诊断能力。第二部分:GD-EOB-DTPA MRI和CT动态增强对HCC血供的评估及其病理对照分析目的:基于GD-EOB-DTPA动态增强MRI和动态增强CT检查来探讨HCC的血供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旨在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动态各期血供的差异性,并通过动脉期血供及肝胆期图像来预测HCC细胞分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10月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患者术前的GD-EOB-DTPA动态增强MRI及动态增强CT影像资料,共计67个病灶。根据手术的病理结果将HCC患者可分为高分化组(18个)、中分化组(35个)和低分化组(14个)。根据动态增强各期图像观察HCC在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减退及延迟期减退的情况;同时分别计算动态增强各期HCC-肝脏对比度(CM)和肝胆期CM及相对强化率(CER),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EOB-MRI检查与CT动态增强中,二者在动脉期强化对HCC的检出,EOB-MRI检查与CT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69);在门静脉期减退对HCC的检出中,EOB-MRI检查优于CT(P=0.005);延迟期减退对HCC检出,EOB-MRI检查优于CT(P=0.003)。结果还发现CT检查动脉期CM大于EOB-MRI(P=0.018),而EOB-MRI检查延迟期CM值远小于CT(P<0.001)。另外,与动脉期CM值及肝胆期CM值相比,肝胆期CER与HCC分化程度之间相关性更好(r=0.367,P=0.001)。结论:对于HCC血供的显示,动脉期动态增强CT检查优于EOB-MRI,而延迟期EOB-MRI检查优于动态增强CT;肝胆期相对强化率越大进而预示HCC分化程度较好。
刘泽蔚[6](2020)在《IVIM联合化学位移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联合应用3.0T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扩散加权成像技术(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与化学位移成像技术(Chemical shift imaging,CSI)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中,探讨两者联合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更佳指导依据。材料与方法:1.搜集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经组织学活检确诊或追踪随访的肝占位肿物患者,包含肝血管瘤23例、肝囊肿38例、原发性肝癌24例、转移瘤患者10例,总计95例患者。2.病例进行常规MRI序列、IVIM DWI序列扫描,共12个b值(b=10、20、30、50、80、100、200、400、600、800、1000、2000s/mm2)及同、反相位成像序列扫描,经Functool MADC后处理软件获得瘤体实性最大层面并且避开囊变、血管、胆管走行区和坏死区域的IVIM参数,具体数值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真实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使用PACS后处理软件选取病灶组织相同层面同反相位区域,并计算其信号强度的变化。3.所有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分析,计量参数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则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分析IVIM-DWI参数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效能及其阈值。结果:肝脏良、恶性肿瘤中,良性组ADC、D、f值显着大于恶性组(U=218.50,t=8.911,t=5.006,P均<0.05);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25.00,P>0.05)。良性肝囊肿的ADC、D、f值均显着大于肝血管瘤(U=30.00,P<0.001;t=3.31,P<0.005;t=6.38,P<0.001);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01.50,P>0.05)。而恶性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癌的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7.00,P<0.05),ADC、D、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组中信号指数1、2显着大于良性病变组(t=2.25,t=3.05,P均<0.05),信号指数3显着小于良性病变组(t=-2.15,P<0.05)。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0.903,当D值<1.43mm2/s时,敏感度85.2%,特异度91.2%,此时诊断效能最好。此外,IVIM参数联合化学位移信号后,AUC值提高至0.97。结论:在IVIM-DWI各个参数中,ADC、D、f值,以及化学位移成像在肝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明显作用;其中在IVIM-DWI多参数中,D值能更可靠用来区分肿瘤良恶性。当IVIM参数联合化学位移信号后,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能力明显提高。
祁汉雄[7](2020)在《MR T1rho成像评估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及肝脏炎症活动度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MR T1rho黑血成像技术评估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脏损伤的进展及转归过程,并探究肝脏T1rho值对肝纤维化分期和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使用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2)、进展组(n=36)和恢复组(n=24)。所有大鼠于实验前均完成基线MR T1rho扫描。进展组和恢复组大鼠通过颈背部皮下注射CCl4进行肝纤维化模型建立,其中进展组连续注射12周CCl4,恢复组连续注射6周CCl4后改为注射橄榄油。对照组和进展组大鼠于建模开始后第4、6、8、10和12周末进行肝脏MR T1rho扫描。恢复组大鼠于建模开始后第4、6周末和CCl4停止注射后第1、2、4、6周末进行肝脏MR T1rho扫描。对照组大鼠于基线扫描结束后随机选取6只进行病理学检查,余下大鼠于实验结束后进行病理学检查。进展组和恢复组于每次MR检查后随机选取5-6只大鼠进行病理学检查,分析肝脏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度。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独立盲法测量各组大鼠肝脏T1rho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而后取平均值作为肝脏T1rho值。采用Z-score进行数据标准化,去除相同时间点肝脏T1rho值离群值,观察各组大鼠肝脏T1rho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而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肝脏T1rho值的差异,采用Bonferroni校正。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肝脏T1rho值与肝纤维化分期及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间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组间和不同程度肝脏炎症活动度组间肝脏T1rho值的差异,并以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采用ROC曲线评估肝脏T1rho值对肝纤维化及肝脏炎症活动度的诊断效能。结果:(1)2名医师测量的肝脏T1rho值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ICC=0.982)。(2)进展组大鼠肝脏T1rho值随着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8周末达到最大值,随后8-12周逐渐下降,除第4周末与第6周末、第10周末与第12周末大鼠肝脏的T1rh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12、0.346),其他相邻两个时间点大鼠肝脏T1rho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恢复组大鼠肝脏T1rho值随着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停止CCl4注射后肝脏T1rho值逐渐下降,相邻两个时间点大鼠肝脏T1rh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大鼠相邻时间点肝脏T1rho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病理分析显示肝纤维化F0-F4的大鼠数量分别为12、16、5、7、20只。大鼠肝脏T1rho值与肝纤维化分期呈中度正相关(r=0.423,P<0.001)。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将其分为无肝纤维化组(F0)、轻度肝纤维化组(F1)、中重度肝纤维化组(F2、3)及肝硬化组(F4),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1rho值比较无肝纤维化组(F0)与其他各组(F1、F2-3、F4)间肝脏T1rho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0 vs F1,P=0.005;F0 vs F2-3,P=0.003;F0 vs F4,P=0.003)。(4)肝脏T1rho值在鉴别是否存在肝纤维化(F0 vs F1-4)、轻度以下肝纤维化组与中度以上肝纤维化组(F0-1 vs F2-4)时具有中度诊断效能(AUC值分别为0.859和0.728),在鉴别是否存在肝硬化(F0-3 vs F4)时具有低度诊断效能(AUC=0.645)。(5)病理分析显示肝脏炎症活动度G0-G3的大鼠数量分别为12、25、17、6只。大鼠肝脏T1rho值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呈中度正相关(r=0.634,P<0.001)。不同程度肝脏炎症活动度大鼠肝脏T1rho值比较G0与G1(P=0.002)、G0与G2(P<0.001)、G0与G3(P<0.001)、G1与G2(P=0.025)、G1与G3(P=0.032)间肝脏T1rho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2与G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6)肝脏T1rho值对鉴别G0与G1-3具有高度诊断效能(AUC=0.912),对鉴别G0-1与G2-3具有低度诊断效能(AUC=0.669),且无法用于鉴别G0-2与G3。结论:肝脏T1rho值对监测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进展及转归过程具有一定价值。对预测是否存在纤维化,判断临床干预起始点具有一定意义,但不可单独用于肝纤维化的分期。对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具有一定意义,但对G2与G3的鉴别能力不足。
欧阳舒曼[8](2020)在《基于MR深度学习模型在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分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基于多序列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的深度学习模型自动分割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诊断及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304例临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等)、血清学结果(血常规、HBV DNA、乙肝两对半、肝功能等)、肝穿活检的病理结果以及穿刺前后7日内完成标准化扫描的MR图像(T2加权、T2加权压脂序列以及T1加权增强扫描的延迟期)。患者年龄范围16-86岁,平均40.34±11.62岁,男213例,女91例。由两名影像科诊断医生手动分割肝Ⅵ段,再将多序列MR图像输入到模型中,在肝内进行自动分割ROI,比较自动分割和手动分割的结果。将数据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213例)和验证集(91例),将训练集数据用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验证集数据用于检验模型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最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估单独临床指标、单独MR图像、MR图像-临床指标联合模型以及单序列模型和多序列融合模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诊断效能,计算并比较进展期纤维化(≥S2)和显着性纤维化(≥S3)的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自动分割ROI,45秒内可以自动分割约2000张图像,多序列联合的MR图像分割结果高达0.85。在进展期纤维化(≥S2),单独临床指标、单独MR图像以及MR图像-临床指标联合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6618、0.5516、0.7544,准确度分别为0.6703、0.5312、0.6909,敏感度分别为0.6935、0.5321、0.6912,特异度分别为0.6207、0.5309、0.6908;在显着性纤维化(≥S3),单独临床指标、单独MR图像以及MR图像-临床指标联合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466、0.6654、0.7810,准确度分别为 0.7912、0.6143、0.7285,敏感度分别为0.5152、0.6146、0.7289,特异度分别为0.9483、0.6139、0.7281。MR图像-临床指标联合模型的AUC在三个模型中最高;在进展期纤维化(≥S2),单序列模型(T2加权、T2加权压脂序列以及T1加权增强扫描的延迟期)和多序列融合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330、0.7010、0.7578、0.7544,准确度分别为0.6641、0.6462、0.6804、0.6909,敏感度分别为0.6654、0.6479、0.6892、0.6912,特异度分别为 0.6635、0.6454、0.6880、0.6908;在显着性纤维化(≥S3),单序列模型(T2加权、T2加权压脂序列以及T1加权增强扫描的延迟期)和多序列融合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902、0.7576、0.6999、0.7810,准确度分别为 0.7412、0.7061、0.6472、0.7285,敏感度分别为 0.7418、0.7087、0.6475、0.7289,特异度分别为 0.7389、0.6974、0.6462、0.7281。T2 加权压脂序列的 AUC、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低于T2加权、T1加权增强扫描的延迟期以及多序列融合模型。结论:基于多序列MR的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不仅可以提高ROI分割的效率;还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纤维化分级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早期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估提供辅助手段。
韩雪[9](2020)在《SWI及IVIM在肝细胞癌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肝细胞癌分级诊断中的价值目的:研究在术前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预估HCC病理级别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上肝占位性病变并且无治疗史131例首诊患者,术前均使用联影3.0 T MR检查进行常规上腹部扫描及SWI序列扫描,有57例患者(66个癌灶)的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两个病理医生依据Edmondson-Steiner分级标准,将66个癌灶分为高、低级别,两个影像医生在未知病理分级结果的情况下分析HCC病灶内部肿瘤内磁敏感信号(ITSS),根据小静脉及出血灶的数量进行评分,并计算单位面积ITSS数量,将两者先后与Edmondson-Steiner分级结果进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这两种评估方法的诊断价值通过接收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的57例患者66个病灶中,低级别HCC组35例,高级别HCC组31例。ITSS评分结果中,肝细胞肝癌低级别组分数(1.43±1.09)低于高级别组(2.1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在单位面积ITSS数量结果中,低级别组数量(0.16±0.22)高于高级别组(0.14±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在与肝细胞癌灶病理级别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结果中,ITSS评分的结果为0.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位面积ITSS数量的结果为0.12(P=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结:SWI的ITSS在术前区分HCC病理分级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有待更多的数据进行更深入研究。第二部分磁共振IVIM直方图分析预测HCC病理分级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评估全肿瘤IVIM直方图参数对区分肿瘤病理分级和预测HCC增殖潜力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上肝占位性病变并且无治疗史131例首诊患者,术前均使用3.0 T MR检查进行常规上腹部扫描及IVIM功能成像技术,术后病理诊断52例患者为肝细胞癌,随后进行Edmondson-Steiner分级和免疫组化,获得分级结果及Ki67表达率,两个影像医生在未知病理分级及免疫组化结果的情况下手动绘制覆盖整个肿瘤的ROI,使用编程平台软件matlab计算直方图参数,选取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来评估直方图参数与肝细胞癌病理分级及Ki67表达率的相关性。结果:本课题最后共纳入了52例肝癌患者,按照肝细胞癌病理分级准则,低级别组(I和II级)25例,高级别组(Ⅲ和IV级)27例。Ki-67分为高表达组Ki67(+)35例,低表达组Ki67(-)17例两组。IVIM得出的直方图参数,包括D图的均值、中值、第10、第25、第40、第70、第75和第90百分数,f图的均值、中值、第25、第40、第70、第75和第90百分数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f图的偏度、峰度及Dp图的标准差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另外,D图的均值、方差、第25和第40百分位数,f图的均值、中值,第40、第70和第75百分位数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当D图的第75百分位数等于0.001时,其划分HCC病理级别高低的最佳界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和96.3%。当f图的第70百分位数等于0.260时,其划分Ki67表达高低的最佳界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4%和68.6%。小结:通过从IVIM图像中提取多个直方图参数,助于术前区分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和评价HCC的增殖潜力,为临床医生的进一步规划治疗计划指明方向。
岳庆红[10](2020)在《比较CT和MR检查对肝脏囊性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比较CT和MR检查对肝脏囊性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方便抽取2016年4月—2018年8月这个时间段中入住该院的肝脏囊性转移瘤患者总计20例,按照每组10例分为两组,给予其中一组CT检查并划分为对照组,剩余一组接受MR检查,将其划分为观察组,综合分析两种检查方法下肝脏囊性转移瘤的病症表现,研究不同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选取选取患者总计58个病灶,其中3例患者为单发病灶,其余患者均为多发病灶,CT检查结果显示其中8例患者存在囊壁不规则增厚症状,2例患者被误诊为肝囊肿。MR检查中T1WI中1例患者呈现为混杂信号,其余9例患者均呈现为低信号,7例患者信号均匀,其余3例患者信号不均匀,T2WI中所有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3例患者信号均匀,其余7例患者信号不均匀。结论 T检查以及MR检查在肝脏囊性转移瘤的诊断中均具有较为显着的应用价值,可以将肝脏转移瘤的特征显示出来,有利于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与CT检查进行比较,MR检查在病灶出血、囊变、分割以及囊壁情况的显示中敏感性更高,具有更高的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
二、肝脏MR检查与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MR检查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特点及CT、MRI影像征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CT检查 |
1.2.2 MRI检查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病理结果 |
2.2 CT表现 |
2.3 MRI表现 |
3 讨论 |
3.1 影像学表现 |
3.2 鉴别诊断 |
(2)1.5T MR多序列检查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CT检查: |
1.2.2 MR检查: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T扫描结果 |
2.2 1.5T MR扫描信号特征 |
2.3 小肝癌检出率比较 |
3 讨论 |
(3)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DCE-MRI在HCC评估中的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CE-MRI在HCC射频消融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DCE-MRI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Article 1 in English |
Article 2 in English |
(4)基于MRI偏置场校正的容积成像评估浸润性肝癌TACE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基于MRI偏置场校正的容积成像评估浸润性肝癌TACE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及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B1场校正的VFA T1 mapping测量正常人肝脏T1弛豫时间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及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癌TACE影像学疗效评估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English Paper 1 |
English paper 2 |
(5)Gd-EOB-DTPA MRI和CT动态增强对不同病理分级HCC增强模式及CM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图标 |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第一部分:HCC的动态增强模式:Gd-EOB-DTPA动态增强MRI与CT的比较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GD-EOB-DTPA MRI和CT动态增强对肝癌血供的评估与病理对照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GD-EOB-DTPA增强MRI对原发性肝癌分化程度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6)IVIM联合化学位移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检查方法 |
2.1 检查前准备及扫描体位 |
2.2 仪器与方法 |
3.图像分析及数据处理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良恶性肝占位性病变两组之间IVIM定量参数比较 |
3.良性占位性病变组间IVIM定量参数比较 |
4.恶性占位性病变组间IVIM定量参数比较 |
5.良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两组之间化学位移信号指数比较 |
6.各组之间ROC曲线下参数分析 |
7.良恶性各组MRI影像表现图 |
讨论 |
1.IVIM成像基本原理及特点 |
2.IVIM成像参数应用价值 |
2.1.ADC、D值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
2.2.D*值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
2.3.f值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
2.4.IVIM成像参数诊断效能分析 |
2.5.IVIM参数其他影响因素 |
3.化学位移成像原理及特点 |
4.化学位移成像应用价值 |
5.IVIM 联合化学位移技术诊断效能分析 |
6.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语表 |
(7)MR T1rho成像评估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及肝脏炎症活动度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建模 |
1.1.1 大鼠饲养及分组 |
1.1.2 肝纤维化模型建立 |
1.2 MR检查设备及方法 |
1.2.1 MR检查设备 |
1.2.2 MR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
1.3 病理学检查 |
1.4 数据测量及后处理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2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
2.2 各组大鼠肝脏T1rho值随模型建立时间的变化 |
2.3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1rho值比较 |
2.3.1 肝脏T1rho值与肝纤维化程度间的关系 |
2.3.2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组间肝脏T1rho值的差异 |
2.3.3 肝脏T1rho值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 |
2.4 不同程度肝脏炎症活动度大鼠肝脏T1rho值比较 |
2.4.1 肝脏T1rho值与肝脏炎症活动度间的关系 |
2.4.2 不同程度肝脏炎症活动度间肝脏T1rho值的差异 |
2.4.3 肝脏T1rho值对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的诊断效能 |
3.讨论 |
3.1 肝脏MRT1rho技术对肝纤维化进展及转归评估分析 |
3.2 肝脏MRT1rho技术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评估价值 |
3.3 肝脏MRT1rho技术对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的评估价值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R T1rho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MR深度学习模型在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分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肝纤维化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分期 |
第二节 影像技术在肝纤维化分级中的诊断价值及研究现状 |
一、超声弹性成像在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
二、磁共振成像在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
第三节 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应用及在其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病例收集 |
一、病例来源 |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二节 磁共振扫描设备及参数 |
一、扫描设备 |
二、扫描方法 |
三、扫描参数 |
第三节 临床指标和图像的筛选和存储 |
一、临床指标的筛选与存储 |
二、图像的存储与筛选 |
第四节 感兴趣区分割 |
一、手动分割 |
二、自动分割 |
第五节 模型构建 |
一、分割部分 |
二、分类部分 |
第六节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
第二节 肝纤维化病理分组 |
第三节 自动分割结果 |
第四节 单独临床指标、单独MR图像、MR图像-临床指标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比较 |
第五节 单序列模型和多序列融合模型诊断效能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SWI及IVIM在肝细胞癌分级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肝细胞癌分级诊断中的价值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磁共振IVIM直方图分析预测HCC病理分级及Ki-67 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SWI及 IVIM原理及在肝脏方面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比较CT和MR检查对肝脏囊性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检查方法 |
1.3.2 影像学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肝脏MR检查与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特点及CT、MRI影像征象分析[J]. 刘晓伟,王婷婷,温辉,路彦宾.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02)
- [2]1.5T MR多序列检查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 季学闻,马利兵.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02)
- [3]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李建志. 山东大学, 2021(11)
- [4]基于MRI偏置场校正的容积成像评估浸润性肝癌TACE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D]. 刘翠红. 山东大学, 2021(11)
- [5]Gd-EOB-DTPA MRI和CT动态增强对不同病理分级HCC增强模式及CM值的研究[D]. 张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IVIM联合化学位移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D]. 刘泽蔚.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MR T1rho成像评估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及肝脏炎症活动度的价值研究[D]. 祁汉雄.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基于MR深度学习模型在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分期的应用研究[D]. 欧阳舒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SWI及IVIM在肝细胞癌分级诊断中的价值[D]. 韩雪.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比较CT和MR检查对肝脏囊性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价值[J]. 岳庆红. 中外医疗,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