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素质与市场经济

论人文素质与市场经济

一、论人文素质与市场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谭珺[1](2021)在《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重要发展。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许多挑战,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还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人文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需求,所以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视角有很多,包括具体的融合路径、方式方法以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等,本研究重点是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人文情怀为逻辑起点,按照知情意行的逻辑层次,以环境、思政课教师、学生三位一体为需求关系,在系统化理论指导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情怀的现实依据、缺失的表现和原因,以及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研究表明,只有环境、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人文情怀,并将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才能更加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王琼娟[2](2020)在《对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与城市学前教育质量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师资水平是决定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重要因素。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的师资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表现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与班级幼儿数量之间的比例差距、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差距等。因此,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幼儿园任教成为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把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它对人文关怀所体现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人文关怀能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提高人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将人文关怀融入农村幼儿教师的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发挥农村幼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人文关怀是教育所追求的魅力所在,同时,人文关怀的内涵是丰富的、变化的、复杂的,具体到不同的群体和情境中的体现是不同的。本研究借鉴“人文关怀”理论相关的研究,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儒家文化思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国家层面的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的相关政策文件为政策依据。对人文关怀内涵的梳理和理解得出,人文关怀是关注个体的生命、关切个体的人格尊严、肯定个体的价值和关照个体的发展前途。结合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访谈,采用学者孙国胜对人文关怀的维度的划分标准,将人文关怀分为生命关怀、尊严关怀、价值关怀、发展关怀,初步构建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理论框架。以初步建构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了解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如下:一是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度不够;二是所需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不足;三是教师合法权益保障不充分;四是福利待遇保障力度不够;五是专业发展受限。在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上分别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方面、幼儿园方面、幼儿教师自身方面提出相应改善策略。

杨雪[3](2020)在《绿色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的关键时刻,高校教师资源作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资源,对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以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教育生态理论、绿色管理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人本思想、生态平衡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为核心理念,并将以人为本、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为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寻觅一条更为契合的道路。首先,对绿色发展及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绿色发展、高校教师资源、高校教师资源结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阶段等概念进行界定。其中高校教师资源结构分为硬结构和软结构,硬结构指高校教师群体素质结构,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包括生师比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软结构指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结构,是教师素质的内在表现,包括理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道德结构、生理心理素质。接着对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把握政府和市场在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并明确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遵循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本文从高校教师资源的硬结构、软结构两方面透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主要采取定量分析、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全国范围内选取样本调查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的硬结构、软结构现状,从而判断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复次,本文把高校看作独立的生态系统,教师资源在系统中不断流动,按照教师资源的流动路径,可分为教师资源流入阶段、教师资源维持阶段和教师资源流失阶段。同时结合人本思想、绿色管理、生态平衡等原理审视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高校教师资源数量难以充足,涉及引进难、均衡难、平衡难等问题;二是高校教师资源结构难以合理,管理方面陈旧与落后并存,差距与不公并行;三是高校教师资源难以留住,存在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现象。依据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探寻成因:一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人本位”绿色发展理念缺失;二是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绿色管理能力缺乏;三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教师与高校存在发展冲突。最后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正确的导向,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的视角,提出优化配置教师资源的三个策略:一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提升绿色发展理念,规划教师人才建设。从和洽性筛选、科学化设岗、诚信聘任、职业发展规划、按需分配等方面严控教师资源合理流入;二是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夯实绿色管理。从务实培训、优化薪酬结构、优化考核体系、构建合理化激励机制、实行绿色发展评价机制、加强民主参与等方面管理教师资源;三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维持教师个体生态平衡,优化教师流动机制。从营造和谐学术氛围、增添人文关怀、实行行政管理职业化、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等方面降低教师资源流失率。

李宜英[4](2020)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文中认为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之举,要求教育者把人本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关注和呵护人的精神、情感、心理等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品格,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研究生与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心智更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较为稳定,但在就业、人际关系、经济、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学会对自身状态进行调整,学会对压力与矛盾进行正确处理,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和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社会竞争。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追求的目标一致,人文关怀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彰显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从理论的层面来说,可以使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更加深刻;从实践的层面来说,可以帮助研究生培养健康的人格,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更好地应对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受到重视,人文关怀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效展开。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在主观和客观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坚持以研究生为本的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

李俏丽[5](2019)在《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申人文教育不仅是面对当下人文教育的困境,传统人文智慧的复兴既是为中华民族筑魂,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逻辑起点。本文从中华传统智慧的角度探索适合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以及方式路径。知行合一具有双重内涵,在认知层面,知行合一意味着口念心行;在实践层面,知行合一体现在理念与行动的统一;这两者是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的。促进学生成己是教育的本心,向着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是教师的生命本质,知行合一是教师成就学生成己的现实之源,通过教师的“教行合一”和学生的“学行合一”营造生命体验性的教学课堂,促成师生生命的卓越。人文学科迥异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以灵明知觉的人心为关涉对象,以可经验的生活世界为研究内容,以人的终身成长为其根本指向,以价值性、精神性、经典性等为其知识特性。为此,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在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下应以“以文化人”为圆心,以师生双主体的“行”为半径。秉持有效性和经济性原则,依据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应然特征,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对S大学文学院作了案例分析,发现目前S大学的人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从学生个案看,“知之不深,行之尚浅”和“有知识没精神”;从人文教师个案看,人文教师在政治经济体制和价值相对主义的裹挟下,教育理想平庸化,关注学生的“道问学”远胜于“尊德性”,过分强调客观环境呈现大学老师小学生心态。当下大学的人文教育需要“返本归心”,重在践履。因此,大学人文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作为开展的大前提,以文史哲贯通培养的人文实验班作为超越,以中国传统经典作为主要课程,以感悟和体证作为人文教学的本体功夫,在围绕知情意实施多元开放的学业考核评价的同时,“生活即教育”,注重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以此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文化使命。

马海燕[6](2019)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文化动力,展现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不断提升、发展和超越自身的内在动力。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人文精神水平的高下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本文关注于这批伴随着我国经济腾飞、国力日益强盛时代而成长的90后、00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在新时代来临之际,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必然要面临许多新问题,因此,如何培育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了重大的时代命题。通过对人文精神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整理,以及对现状的分析,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第一,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虽然由于全球化进程加速,人类文明进一步趋同,但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国当代之人文精神意义重大。第二,探讨了当代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阐述了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导向。第三,本文基于互联网革命性发展和国外媒体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提出在大学建立融媒体平台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建设。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对文章撰写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等进行了论述,对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为全文作了基础铺垫。第二部分是人文精神的理论概述。这部分主要对人文精神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首先从三个方面对人文精神的理论来源进行了阐述:马克思关于人文精神的主要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借鉴;然后讨论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三个内在要素:核心是人,具有强烈的社会取向、道德取向和价值指向;最后对人文精神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科学精神、大学精神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关系论证。第三部分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要义。这个部分首先从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民族复兴两个角度讨论了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意义;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的三个培育原则;以及“真、善、美”三个方向的培育内容;指出了两个培育方向,即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部分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分析。这部分主要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缺失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与原因分析,辩证地阐述了因当代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等因素对大学生人文精神造成的诸多影响。文章的第五部分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是从践行真、善、美的角度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培育方案;二是从高校角度,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融媒体平台建设这两个重点途径;三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运用;家庭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自我完善这四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在提升人文精神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当代,我们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人类古老的文明和智慧,另一方面要与时代发展和变革相俱进,以促进人文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培养中国的大学生以卓越的精神面貌带动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继而推动世界文明的前进,以期共赴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共同的未来。

章颖洁[7](2018)在《高中政治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研究 ——以湖北省黄陂一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人文性质的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任务,还应该承担培养学生人文觉悟,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一系列任务。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考察,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值得思考的建议。本文除去摘要、绪论和结语之外,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为两个小块,其一是对人文相关概念的解释,其中包括对人文的内涵、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人文教育的内涵进行阐述;其二是对高中政治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人文教育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实地发放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思想政治课开展人文教育的现状,并进行总结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人文教育的一些建议。主要给出了三个建议,其中包括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创造人文的教学环境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随着全球范围内教育改革活动的深入,人们越发明白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的教育。当代中国要想达到复兴中华民族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梦想,就必须从人文教育着手,实施素质教育,走好国民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赵玉萍[8](2017)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主流是好的,但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功利化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主要表现为信仰缺失、价值观迷失、道德失范、精神动力缺乏等多个方面。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有利于新时期高校德育功能的实现;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这部分剖析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概念、分析了人文精神及相关概念的关系: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与文化素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本主义、人文精神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人文精神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第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紧迫性。首先,从主流上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健康向上,总体是好的,但是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存有一些不容乐观之处。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高校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培养方法缺乏实践性与创新性,培养方法缺乏层次性与整体性。因此,探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推进路径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现实任务。第三,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原则和内容建构。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原则,包括现实性原则,科学理性原则,以学生为本原则。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法治观念教育。本文提出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体系,并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第四,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推进路径研究。在分析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路径。这些对策具体包括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对人文精神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思想政治理论中渗透人文精神、专业课中增加人文精神的内容、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本文同时提出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以及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本选题以研究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推进路径作为最终目的,从理论上探究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根据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成因的分析,尤其是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推进路径。这将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新红[9](2017)在《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对人的尊重、认可、关心、爱护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更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其必要性、重要性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最为突出和显着。医护人员对病患的关怀,不仅体现在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还应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情感的服务,在关注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维护患者尊严,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对医科大学生而言,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不但是自身全面成长成才和职业良知生成的需要,更是医科大学生科技与人文情怀融合发展的需要。培育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人文关怀的哲学思考,也有利于构建医疗文明,优化健康服务,更有利于树立“大健康”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基本规律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更有利于促进新医学模式的转换,进而推动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在全球化浪潮及互联网影响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格局。社会层面上,出现了思想意识多样化、科技主义泛化、精神生活物化及价值取向功利化等现象。医学高等教育层面上,出现了教学价值观取向偏离教育目标,“当代医学人文观”培育缺失,“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滞后等现象。医科大学生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专业学习特点突出,普遍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表现出专业发展职业性强,大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医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一定影响。从对10所医学高等院校的5000名在校生、3500名实习生、200家医疗用人单位的问卷反馈与调查来看,医科大学生整体上思想要求进步、乐观积极向上,能认识到具备人文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认同医疗卫生事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并具有一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但同时也存在职业情感淡薄、仁爱精神欠缺、沟通情怀缺位、人文素养薄弱等消极的一面。本文对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现状也做了积极探索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突出问题在于:一是培养目标偏重医学专业教育。这不仅表现在培养理念上“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素养”,专业建设上弱化医学人文教育,培养课程体系上偏重医学课程教学,而且在培养课程设置上忽视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二是培育内容不能满足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需求。目前培育内容存在功用化色彩较浓、针对性不强、实践性不够等系列问题。三是培育方式难以促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具体表现为医学课程人文文化欠缺、实验实训人文文化薄弱、临床实践人文文化不足,和校园医学人文文化不浓厚等。四是培育队伍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当前培育队伍不仅存在教学观念有待转变和自身人文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而且还存在培育队伍“以人为本”思想意识淡薄的现象。当前,国家在医学学位的培养方案中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放在了专业素质之前,既表明了伦理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重要性,又表明了构建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内容体系的必要性。一要培育仁爱精神。所谓“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培育学生仁爱精神就是促使学生爱人、利人、宽厚待人,不仅爱亲人,还应爱他人、爱人类,爱整个自然界。二要培育沟通情怀。医学的价值和目的在于治病救人、维护健康,有效的医患沟通不仅使医者更详实、全面、准确的了解病情,而且也促进医患间情感交流和彼此的信任。三要培育至善心理。向学生传授“善”的思想,培育医科大学生医者仁心、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善良行医的理念。四要培育慎独精神。医疗卫生工作的独特性要求医者在无人监管的自我状态下,对无菌的规范操作,对患者的抢救,对医嘱的下达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力以赴。五要培育敬业精神。好医生就像工匠一样,不敢省人工减物力,坚守传承医技,把治疗的每名患者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环节、多维度、多角度的复杂体系,在充分发挥多方面因素关联性的基础上,力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效果的最大化。在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意识能动作用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理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理论”等思想引领指导下,在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思想、济世救人的“人命至重”思想、淡泊名利的“廉洁行医”思想、大医精诚的“普通一等”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启示下,借鉴“敬畏生命”思想、“允许原则”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国外理论资源,对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路径的探索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通过在国家层面上修订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合,定位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第二,通过塑造大学生精神支柱和依托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陶冶大学生性情、优化大学生情趣、抚慰大学生心灵的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健全德性的道德教育,通过培育学生“关注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的高尚境界的人文教育等,提升大学生内在素养。第三,通过践行基于尊重、理解、承认前提下的“人文关怀”取向的教学价值观,发扬教师“教学伦理”“学术伦理”“师生伦理”等“职业伦理”精神,对学生“教以事”“喻诸德”,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取向的培育队伍。第四,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医学课程教学,使每门课程都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实验实训教学,使学生获得医学技能的同时,也感知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后期临床教学,使带教老师在诊疗过程中关心人、关怀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营造“医者仁心”的人文文化氛围等,共同创建医学人文文化氛围。第五,通过优化医疗卫生体质改革创造择业环境,通过体现对医护工作者人文关怀创造执业环境,通过巩固媒体正面解读与宣传创造舆论环境,通过引领学生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创造大众环境,真正为医务工作者营造“尊医、重卫”的良疑社会环境。

曾维华[10](2017)在《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文中指出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指涉人性的完整、关注健全人与整全人的培育,关注人的自由与通达,二者都为的是人性的整全、人格的独立与个性的张扬以及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是对大学教育本身的一种超越,是对人与大学的超越性的一种哲学思考,更是对大学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大学教育事业原本是一项成“人“的事业,让人成为更为智慧、更为通达与健全的人,达成人的解放的归旨。这一目的的达成则需要大学人文教育,需要大力加强大学人文教育,重启人文教育在大学的价值。因为大学人文教育的旨归在于人的解放,使人不断的走向自由,并不断维护和发展自由。人的解放是一个过程,是人的自由度不断跃升的过程,人的解放也是为着维护与发展自由的,从而促进人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了人的解放的目的的达成,就必须依托于大学人文教育。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教育在大学的不断引入并得到加强,使得人文教育受到了科学教育的挤压,专业主义、职业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也浸染着整个大学教育,大学人文教育遭遇着诸如:功利主义的排斥,人文学科边缘化,人文课程的地位旁落,工具理性,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大学人的自由的遮蔽,等等困境,致使了人文教育在大学旁落、式微,进而给大学教育发现人、成全人与解放人的目标带来了阻力,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就成为了人的解放的解决之道。人文教育能够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超越功利与欲望,进而促进人不断地走向解放。人的解放就是意味着要摆脱束缚,摆脱压制,超越功利,超越欲望,从各种旧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防止唯科学主义的侵蚀,防止各种限制或压抑人的枷锁,阻止人的过于功利性与物质主义的倾向,使人的发展具有人文性,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和发展,促进人不但获得物质的解放、肢体的解放等外在的解放,更为重要的,也是更为深层次的是促进人走向思想的解放、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解放,这是人的解放的本真意义所在。作为人的解放之途的大学人文教育就需要从体制、观念、理念以及教育实践(行动)上加强大学人文教育。为了更好的彰显大学教育的神圣,凸显大学教育的灵性,施展好大学教育的智慧,让大学这一生命体更具有活力,大学这一学术组织则必然需要彰显大学人文教育,以求得人的解放。因此对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进行思考与审理是必要的。

二、论人文素质与市场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人文素质与市场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法
        1.4.3 系统分析法
    1.5 研究重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
        1.6.2 不足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人文情怀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2.1.3 人文情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2 马克思主义人文情怀
        2.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2.2.3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主要原则
3 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现实依据
    3.1 人文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需要
    3.2 人文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3.3 人文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需要
4 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4.1.1 教育准备阶段人文情怀融入不足
        4.1.2 信息交流阶段人文情怀融入不够
        4.1.3 理论内化阶段人文情怀融入不深
        4.1.4 理论外化阶段人文情怀融入欠缺
        4.1.5 反馈调控阶段人文情怀融入不充分
    4.2 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市场经济环境带来的人文危机
        4.2.2 教师有待自主提高人文素养
        4.2.3 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待提升
5 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现对策
    5.1 创造良好的人文情怀环境
        5.1.1 加强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优化社会人文环境
        5.1.2 加强校园制度和活动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5.2 从个人层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5.2.1 调整人文知识结构,厚实人文情怀
        5.2.2 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涵养人文情怀
        5.2.3 自觉践行人文行为,诠释人文情怀
    5.3 增强大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自觉意识
        5.3.1 明确核心素养内容,注重人文情怀
        5.3.2 自觉内化教育内容,习得人文情怀
        5.3.3 知行合一自觉践行,提升人文情怀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对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呼唤
        二、农村幼儿教师对人文关怀的诉求
        三、个人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人文关怀
        二、农村幼儿教师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文关怀的研究
        二、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一、理论基础
        二、政策依据
    第二节 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概念、意义
        一、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概念
        二、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意义
    第三节 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基本维度的初步确立
        一、生命关怀
        二、尊严关怀
        三、价值关怀
        四、发展关怀
    第四节 基于NVivo11.0的一线农村幼儿教师访谈资料的分析
        一、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访谈提纲
        三、NVivo11软件简介
        四、访谈资料的收集及处理
        五、讨论与结果
    第五节 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指标体系的筛选与修订
第三章 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实施途径
    第一节 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现状
        一、生命关怀方面
        二、尊严关怀方面
        三、价值关怀方面
        四、发展关怀方面
    第二节 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存在问题
        一、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度不够
        二、所需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不足
        三、教师合法权益保障不充分
        四、福利待遇保障力度不够
        五、专业发展受限
    第三节 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二、幼儿园方面
        三、幼儿教师自身方面
    第四节 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
        一、地方政府行政部门方面
        二、幼儿园方面
        三、幼儿教师自身方面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绿色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6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发展
        2.1.2 高校教师资源
        2.1.3 高校教师资源结构
        2.1.3.1 硬结构
        2.1.3.2 软结构
        2.1.4 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与配置阶段
    2.2 理论基础
        2.2.1 古代“天人模式”的绿色思想
        2.2.2 教育生态学的绿色价值
        2.2.3 绿色管理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及绿色追问
    3.1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
        3.1.1 以计划方式为主的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
        3.1.2 以市场方式为主的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
    3.2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绿色追问
        3.2.1 必要性:认知与反思
        3.2.2 可能性:革新与发展
第四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透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
    4.1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硬结构现状
        4.1.1 生师比结构现状
        4.1.2 年龄结构现状
        4.1.3 职称结构现状
        4.1.4 学历结构现状
        4.1.5 学缘结构现状
        4.1.6 学科结构现状
    4.2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软结构现状
        4.2.1 理论知识结构现状
        4.2.2 能力结构现状
        4.2.3 思想道德结构现状
        4.2.4 生理心理素质现状
第五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审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
    5.1 高校教师资源数量难以充足
        5.1.1 引进难
        5.1.2 均衡难
        5.1.3 平衡难
    5.2 高校教师资源结构难以合理
        5.2.1 陈旧与落后
        5.2.2 差距与不公
    5.3 高校教师资源难以留住
        5.3.1 隐性流失
        5.3.2 显性流失
第六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探寻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成因
    6.1 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人本位”绿色发展理念缺失
        6.1.1 人主义思想未能被接受
        6.1.2 对教师作为“人”的遗忘
    6.2 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绿色管理能力缺乏
        6.2.1 未能贯彻绿色管理
        6.2.2 绩效薪酬制度未契合教师主体特性
        6.2.3 口号管理多于行动管理
        6.2.4 激励手段过于物质性
    6.3 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教师与高校存在发展冲突
        6.3.1 学术与行政关系冲突
        6.3.2 非升即走与追求安稳冲突
        6.3.3 教师劳动权与高校自主权冲突
        6.3.4 合理流动与退出机制冲突
第七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提出我国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7.1 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提升绿色发展理念,规划教师人才建设
        7.1.1 提升人本位的绿色发展理念
        7.1.2 合理规范教师引入,科学规划人才建设
    7.2 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夯实绿色管理
        7.2.1 进行务实培训,理论实际结合
        7.2.2 优化薪酬结构,加强民主参与
        7.2.3 优化考核体系,实行绿色发展评价机制
        7.2.4 构建合理化激励机制,坚持公平正义原则
    7.3 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维持教师个体生态平衡,优化教师流动机制
        7.3.1 维持教师个体生态平衡
        7.3.2 优化教师流动机制,加强人文关怀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人文”与“关怀”
        2.1.2 人文关怀
        2.1.3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2.2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2.2.1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追求的目标一致
        2.2.2 人文关怀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
        2.2.3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彰显的重要载体
    2.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价值
        2.3.1 化解负面情绪
        2.3.2 满足精神需求
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思想来源
    3.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的人文关怀思想
        3.1.1 重视人的需要和个性
        3.1.2 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
        3.1.3 重视人的关系的全面发展
    3.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人文关怀的思想
        3.2.1 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3.2.2 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3.2.3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3.2.4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3.2.5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论述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
        3.3.1 儒家的“仁学”思想
        3.3.2 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
        3.3.3 佛家的“普度众生”情怀
    3.4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
        3.4.1 古希腊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
        3.4.2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
        3.4.3 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4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4.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取得的成效
        4.1.1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得到重视
        4.1.2 人文关怀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融合
        4.1.3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4.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不足的问题
        4.2.1 部分研究生与导师缺乏沟通
        4.2.2 教育内容欠缺情感教育
        4.2.3 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4.2.4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没有形成合力
        4.2.5 研究生自我关怀能力欠缺
        4.2.6 环境的负面影响
5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5.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5.1.1 增设情感教育类课程
        5.1.2 导师要因材施教
        5.1.3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5.1.4 辅导员要真正关心和服务研究生
    5.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5.2.1 实行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准入机制
        5.2.2 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关怀评价机制
        5.2.3 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合力
    5.3 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5.3.1 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关怀能力
        5.3.2 学会寻求帮助,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5.4 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5.4.1 丰富教育内容
        5.4.2 创新教育方法
    5.5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5.5.1 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5.5.2 打造“绿水青山”的网络空间环境
        5.5.3 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和述评
        (一)有关知行合一思想的相关研究概况
        (二)关于人文学科的相关研究概况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阅读法
        (二)实证调查法
        (三)教育叙事法
    六、核心概念界定
        (一)人文学科
        (二)知行合一
第一章 知行合一:成己成人与教学之道
    第一节 知行合一说的涵韵
    第二节 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一、共时性
        (一)同时发动
        (二)永远共存
        二、相互作用性
        (一)知行互促
        (二)知行互释
        三、动态性
        (一)真知必能行
        (二)知行互动永不停歇
    第三节 知行合一说的教育意蕴
        一、实现成己成人教育之魂
        二、彰显生命体验性教学之魅
        三、突出师生双主体性之义
第二章 人文学科的特征及其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第一节 人文学科的人学本质
        一、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人心
        (一)作为客观对象的人
        (二)作为主体性的人
        (三)心之灵明知觉
        二、人文学科的研究内容:生活世界
        (一)“挑水砍柴即是妙道”:以生活实践为“理”
        (二)“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以具体生活情境为据
        (三)“田野工作法”:以回到生活事实本身为法
        三、人文学科的归旨:终身成长
    第二节 人文知识的特性
        一、价值性
        (一)个体独特性
        (二)评价的而非纯描述的
        (三)人文认知结论的相对有效性
        二、精神性
        (一)不可替代
        (二)不可转让
        (三)不可停歇
        三、经典性
        (一)内容的永恒性
        (二)时间的久远性
    第三节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以“以文化人”为圆心,以“行”为半径
第三章 个案研究:S大学文学院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和分析
    第一节 文学院学生个案分析:七个维度解读
        一、选择人文专业的原因
        (一)发自内心喜爱人文知识
        (二)高考分数不够,被动调剂或者退而求其次
        (三)创业的内在驱动
        (四)国学班知识视野广
        二、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一)通识性课程过多,精深度不够
        (二)课程内容重复度高,系统性不足
        (三)局限于课堂教学,不注重人文的感悟特质
        (四)传统文化课程与现代学术训练有冲突
        (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十分合理
        三、对人文课堂教学的感受
        (一)文本解剖式教学,失去诗性育人精神
        (二)做笔记是课堂的关键
        (三)去生活化,就文本分析文本,无感
        (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是老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五)结合生活故事分析让学生更有代入感
        四、对人文教师的评价
        (一)更多是知识传授,做人的教育鲜涉及
        (二)流派性与同质性兼具,且教学风格难以更新
        (三)教行合一的教师更让学生尊重,并感染学生
        五、人文知识对学生的影响
        (一)精神滋养浅
        (二)促使理性地看待问题
        (三)专业技能获得少
        (四)学历证明仅此而已
        六、对人文文本的学习方法
        (一)概念推理和纯粹记忆的比例高
        (二)身心融进文本进行体悟的少
        七、对本专业培养的满意度
        (一)水课多,获得感低
        (二)与预期有相当的距离
        (三)很满意,没什么抱怨的
        八、问题与讨论
        (一)知之不深,行之尚浅
        (二)知识对象化,未触动学生心灵
    第二节 人文教师个案分析:五个维度解读
        一、对大学人文教师的身份认知
        二、对本专业学习目的的看法
        三、对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化人”功能的理解
        四、对人文教学的感受
        五、对教学生态环境的感知
        (一)科研考核权重大,教学地位被淡化
        (二)教学过程行政化,教学独立被干预
        六、问题与讨论
        (一)偏重学生道问学,少留意尊德性问题
        (二)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呈现大学老师小学生心态
第四章 关于知行合一的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讨论
    第一节 基本开展形式
        一、通识教育:人人都要上
        二、建立人文实验班:文史哲贯通培养
    第二节 核心课程设置:以中国经典为主
        一、坚持少而精原则
        二、设立以诚为体的会读课程
        三、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构建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
    第三节 人文教学过程:凸显感悟体证
        一、隐喻性课堂教学:注重切己体察
        (一)由唯概念思维走向“象”思维
        (二)摆脱满堂灌,预留对话反思闲暇
        二、小班讨论课:以学生准备为主
        (一)以问题为导向
        (二)以深刻的学术阅读为前提
        (三)创设讨论的心理准备
        (四)上交读书报告并给予反馈
        三、行走式的现场教学:亲寻文化之源
        (一)边看书,边走书中路
        (二)在现场中直接认知
        (三)事上磨与成长自己
    第四节 校园氛围营造:发挥生活即教育功能
        一、因材施评:加快人文教师考核评价的转型
        (一)时间维度
        (二)内容维度
        二、“教师即课程”:挖掘人文默会知识价值
        (一)现代师徒式导师制
        (二)寓教育于生活的现代书院
        三、“做中学”:师生合力同创课余文化活动
    第五节 学业考核:以多元性和开放性为主
        一、考核内容:知情意并重
        二、实施操作
        (一)实行全过程评价
        (二)提升试题的开放性空间
        (三)超越标准化的试卷考试,多样考核并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关于S大学文学院学生的访谈提纲
    二、关于人文教师的访谈提纲
    三、访谈人物
    四、关于人文教学的课堂观察提纲
    五、关于S大学文学院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中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本文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实证研究法
    1.4 本文创新点
        1.4.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影响
        1.4.2 中国当代人文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
        1.4.3 大学建立融媒体体系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第2章 人文精神的理论概述
    2.1 人文精神的理论来源
        2.1.1 马克思关于人文精神的主要理论
        2.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1.3 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借鉴
    2.2 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内在要素
        2.2.1 人文精神的内涵
        2.2.2 “人”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
        2.2.3 人文精神中的社会取向
        2.2.4 人文精神中的道德取向
        2.2.5 人文精神中的价值指向
    2.3 人文精神相关概念辨析
        2.3.1 人文精神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区别
        2.3.2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2.3.3 人文精神与大学精神
第3章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要义
    3.1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意义
        3.1.1 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3.1.2 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2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原则
        3.2.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3.2.2 坚持以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为依托
        3.2.3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
    3.3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容
        3.3.1 “真”是人文精神的基础
        3.3.2 “善”是人文精神的根本
        3.3.3 “美”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3.4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方向
        3.4.1 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4.2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4章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提升的表现
        4.1.1 创新活跃度增强
        4.1.2 自由而全面发展意识的提升
    4.2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提升的原因分析
        4.2.1 良好的社会支持
        4.2.2 “后喻时代”的激励
    4.3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4.3.1 缺乏对“真”的执着追求和客观评判
        4.3.2 缺乏对“善”的信仰笃定和知行统一
        4.3.3 缺乏对“美”的审视能力和独立思考
    4.4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4.4.1 高等教育办学中的功利倾向
        4.4.2 “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裹挟
        4.4.3 网络媒体传播下多元文化的冲击
第5章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途径
    5.1 大学教育践行人文精神之“真善美”
        5.1.1 鼓励和培育大学生探求和坚定“真”
        5.1.2 引导大学生悟“善”的道德情怀
        5.1.3 提升大学生审“美”的创造力
    5.2 高校改革发展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
        5.2.1 高校改革发展须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
        5.2.2 融媒体平台建设助力引领信息时代话语权
    5.3 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支持与配合
        5.3.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
        5.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智慧运用
        5.3.3 中国家庭教育在新时代的转变
        5.3.4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高中政治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研究 ——以湖北省黄陂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 研究背景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人文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 有关人文的概念
        1. 人文的内涵
        2. 人文精神的内涵
        3. 人文教育的内涵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 高中思想政治课面临人文困境
        2. 人文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人文教育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基本情况
        1. 调查背景
        2. 调查对象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现状调查
        1. 学生问卷调查
        2. 教师访谈调查
    (三) 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 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偏低制约了人文教育的渗透
        2. 应试教育及学校氛围限制了人文教育的渗透
        3. 功利化的社会思想大背景及对开展人文教育的限制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1. 不断丰富个人的人文知识
        2. 不断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
        3. 不断提升人文态度和人文情怀
    (二) 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努力寻找人文教育切入点
        1. 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2. 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3.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
    (三) 创造利于开展人文教育的环境
        1. 教师要努力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2. 学校要营造人性的教育管理环境
        3. 教育管理部门要确保人文教育实施的环境
四.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高中政治课渗透人文教育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Ⅱ 高中政治课教学渗透人文教育调查问卷(教师卷)
致谢

(8)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0.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0.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0.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0.2 选题的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方法
        0.3.1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0.3.2 文献研究方法
        0.3.3 比较研究方法
    0.4 论文创新点
        0.4.1 提出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原则
        0.4.2 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0.4.3 深化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理论基础的研究
第1章 大学生人文精神相关概念界定
    1.1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内涵界定
        1.1.1 “人文”
        1.1.2 “人文精神”
        1.1.3 “大学生人文精神”
    1.2 人文精神与其它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1.2.1 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1.2.2 人文精神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1.2.3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1.2.4 人文精神与人本主义
        1.2.5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
    1.3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3.1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1.3.2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1.3.3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2章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
        2.1.1 实践:生命活动的根本存在方式
        2.1.2 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加“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1.3 最高价值目标: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2.1 与“天文”相对应的人文精神
        2.2.2 “仁”、“爱”思想
        2.2.3 知行合一等日常伦理道德
        2.2.4 自强不息
    2.3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3.1 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发端
        2.3.2 中世纪时期对人文精神的压抑
        2.3.3 文艺复兴时期主体意识的觉醒
        2.3.4 启蒙运动时期人性的高扬
        2.3.5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人文精神的辩证建构
第3章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紧迫性
    3.1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
        3.1.1 大学生人文精神主流积极向上
        3.1.2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3.2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3.2.1 高校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3.2.2 培养方法缺少时代感与创新性
        3.2.3 培养内容缺乏层次性与整体性
        3.2.4 高校人文精神培育具有知识化与科学化倾向
        3.2.5 大学生自身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4章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原则和内容建构
    4.1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应该遵循的原则
        4.1.1 现实性原则
        4.1.2 科学理性原则
        4.1.3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4.2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4.2.1 人文知识的教育
        4.2.2 道德教育
        4.2.3 价值观教育
        4.2.4 法治教育
    4.3 建构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体系
        4.3.1 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体系的内涵
        4.3.2 确立自由全面发展的培育目标
第5章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推进路径
    5.1 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体系
        5.1.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管理
        5.1.2 营造管理育人氛围
        5.1.3 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育人作用
    5.2 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5.2.1 重视对人文精神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人文精神
        5.2.3 专业课程增加人文精神的内容
        5.2.4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5.3 人文精神培养的实施保障
        5.3.1 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5.3.2 完善高校人文环境
        5.3.3 营造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
    5.4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5.4.1 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5.4.2 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5.4.3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5.4.4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内涵及价值
    一、概念界定
        (一) 人文关怀
        (二) 人文关怀精神
        (三)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
    二、人文关怀精神对医科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 医科大学生自身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 医科大学生职业良知生成的需要
        (三) 医科大学生科技与人文情怀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价值
        (一) 加深对人文关怀的哲学思考
        (二) 构建医疗文明,优化健康服务
        (三) 树立“大健康”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二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作用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教育理论
        (四) 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理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
        (一) 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思想
        (二) 济世救人的“人命至重”思想
        (三) 淡泊名利的“廉洁行医”思想
        (四) 大医精诚的“普通一等”思想
    三、国外相关理论
        (一) “敬畏生命”思想
        (二) “允许原则”思想
        (三) “人道主义”思想
第三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调查问卷设计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内容
        (三) 调查方法
    二、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积极表现
        (一) 认可人文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
        (二) 认同医疗卫生事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三) 具备一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消极表现
        (一) 职业情感淡薄
        (二) 仁爱精神欠缺
        (三) 沟通情怀缺位
        (四) 人文素养薄弱
第四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突出问题
        (一) 培养目标偏重医学专业教育
        (二) 培育内容不能满足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需求
        (三) 培育方式难以促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
        (四) 培育队伍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二、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不足之处的成因分析
        (一) 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取向功利化
        (二) 教学价值观取向偏颇,“当代医学人文观”培育缺失
        (三) 医科大学生认知片面,人文素养养成不足
第五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内容的凝练
    一、仁爱精神
        (一) 众善之源,德近佛者可为医
        (二) 仁者爱人,彰显医者父母心
    二、沟通情怀
        (一) “双赢”沟通,重在医患共情
        (二) 主动热情,呼唤沟通情怀
    三、至善心理
        (一) 敬佑生命,追求终极价值
        (二) 善待生命,向善施善积善
    四、慎独精神
        (一) 独居自律,恪守职业良知
        (二) 省察克治,救死扶伤尽天职
    五、敬业精神
        (一) 坚守执着,才近仙者可为医
        (二) 精益求精,临病胜于临敌
第六章 完善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定位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 国家层面上修订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
        (二)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
        (三) 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合
    二、注重内在素养提升
        (一) 理想信念教育
        (二) 渗透审美教育
        (三) 渗透道德教育
        (四) 渗透人文教育
    三、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取向的培育队伍
        (一) 践行“人文关怀”取向的教学价值观
        (二) 发扬教师队伍“职业伦理”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四、创建医学人文文化氛围
        (一) 加强医学课程人文文化渗透
        (二) 强化实验实训课人文文化培养
        (三) 督促临床实践人文文化践行
        (四) 营造“医者仁心”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五、创建“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 优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建择业环境
        (二) 体现对医护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创建执业环境
        (三) 巩固媒体的正面解读与宣传——创建舆论环境
        (四) 引领学生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创建大众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一: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10)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解析
    第一节 人文的概念
        一、知识的类型
        二、人文的外延
        三、人文的内涵
    第二节 人文教育的概念
        一、人文教育的外延
        二、人文教育的内涵
    第三节 人的解放的概念
        一、解放的概念
        二、人的解放的外延
        三、人的解放的内涵
第二章 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
    第一节 大学人文教育的式微: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一
        一、功利主义对大学人文教育的排斥
        二、人文学科/人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的下降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
    第二节 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二
        一、工具理性与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
        二、大学精神的失落
        三、信仰教育的偏离
    第三节 大学人的自由的遮蔽: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三
        一、大学人的主体地位的滑落
        二、大学人的自由的束缚
        三、学术自由的限制性
        四、自由教育的缺失
第三章 大学人文教育达致人的解放
    第一节 人文教育能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
        一、知识的性质
        二、知识的教育立场
        三、通过人文教育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
    第二节 人文教育能使人超越功利与欲望
        一、教育功利的三层次
        二、教育功利化的审视
        三、通过人文教育能使人超越功利与欲望
第四章 走向人的解放的大学人文教育的路径
    第一节 体制:保障大学的自由
        一、大学与自由的关联
        二、大学需要守护自由
        三、给予自由的制度支撑
    第二节 观念: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人文教育的价值
        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三、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第三节 理念:复兴人文教育
        一、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之间的关联
        二、守护自由教育
        三、复兴通识教育
    第四节 教育:落实人文课程与教学
        一、大学教育中的人文课程
        二、加强人文课程与教学
结语 人的解放:大学人文教育的归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人文素质与市场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文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 谭珺.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对农村幼儿教师人文关怀的研究[D]. 王琼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绿色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D]. 杨雪.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 李宜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5]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D]. 李俏丽. 深圳大学, 2019(09)
  • [6]中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 马海燕. 辽宁大学, 2019(05)
  • [7]高中政治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研究 ——以湖北省黄陂一中为例[D]. 章颖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8]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D]. 赵玉萍. 辽宁大学, 2017(02)
  • [9]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D]. 孙新红. 山东大学, 2017(03)
  • [10]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D]. 曾维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论人文素质与市场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