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朱华丽[1](2020)在《干旱胁迫下不同硅制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干旱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导致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东北三省是我国最易发生干旱胁迫的地区之一。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硅对干旱胁迫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本研究采用水培的方法,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环境,将天农九、先玉696两个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四种硅制剂(Si-50G、Si-60G、Si-TG、Si-EG)在正常水分条件及干旱胁迫下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玉米喷施的硅制剂种类,为不同种类的硅制剂调控玉米抗旱性及硅肥材料的研发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天农九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先玉696小,原因是在面对同样程度的干旱胁迫时,天农九具有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当PEG-6000浓度处于20%及以下时,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和CAT活性均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与干旱胁迫程度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和POD活性均与干旱胁迫程度呈正相关。(2)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喷施硅制剂可提高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于天农九,喷施Si-50G、Si-60G使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显着,其中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8.84%、25.46%,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18.06%、17.32%;喷施四种硅制剂对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显着提高效果。于先玉696,喷施四种硅制剂对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显着提高效果;喷施Si-50G、Si-60G对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有显着提高效果,其中根系活力依次提高17.67%、16.74%,游离脯氨酸含量依次提高14.96%、16.56%;喷施Si-60G使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提高17.43%。因此,喷施Si-50G、Si-60G对玉米幼苗作用效果较好。(3)在干旱胁迫下,于天农九,喷施Si-TG、Si-50G使可溶性蛋白含量有较为显着的提高效果,分别提高38.09%、38.25%;喷施Si-TG使叶绿素含量提高效果最显着,为34.13%;喷施Si-TG还使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和CAT活性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32.98%、30.05%、35.71%;喷施Si-50G使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效果最显着,为34.25%;喷施Si-50G还使SOD活性和MDA含量改善幅度最大,分别为31.76%、31.06%;喷施Si-60G使根系活力提高幅度最大,为24.27%。于先玉696,喷施Si-TG、Si-50G使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提高较为显着;喷施Si-TG使根系活力、MDA含量和SOD活性改善幅度最大,分别为38.85%、44.85%、62.10%;喷施Si-50G使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效果最显着,为54.18%;喷施Si-50G还使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44.84%、48.87%、32.85%。因此,硅制剂在干旱胁迫下对玉米苗期生理指标的作用效果显着,其中Si-50G、Si-TG的作用效果较好。综上,硅制剂在干旱胁迫下对生理指标的作用效果优于正常水分条件,硅制剂对先玉696生理指标的作用效果优于天农九。
王德信,杨晓莹[2](2018)在《玉米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文中研究指明探明玉米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为玉米抗旱育种及生产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土培盆栽及人工控制浇水量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研究耐旱玉米品种鲁玉14在3叶期幼苗受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24h、48h和72h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幼苗随干旱胁迫强度增加和胁迫时间延长,其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升高,且随胁迫时间延长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的趋势渐缓,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均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明显。
罗春红[3](2012)在《菘蓝DUS测试指南研制及主要类型抗逆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从国内主要菘蓝栽培产地收集31份种子,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了菘蓝的植物学性状、品质性状,并以指南研制中筛选的主要菘蓝类型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对菘蓝的耐盐性和抗涝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2年大田试验,对菘蓝的1个定性二元性状、12个定性多态性状和16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田间观测,经变异系数、t检验等对这些性状进行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分析,各样本定性二元性状和大部分定性多态性状的一致性较好,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各样本的定性二元性状稳定性最好,定性多态性状次之,数量性状的变异最大。共筛选出可用于DUS测试的必测性状22个,选测性状6个。2.对菘蓝叶和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样本之间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供试菘蓝叶中靛蓝含量在1.64~10.18mg.g-1之间,SL-29叶中靛蓝含量最高,是含量最低的SL-04的6.21倍;各样本叶中靛玉红含量在0.39~3.22mg.g-1之间,SL-23含量最高,SL-30含量最低,两者相差7.36倍;有19个样本根中R,S-告依春含量在0.60~3.50mg.g-1之间,占所测样本数的73%;多糖含量主要集中在4.00%~8.50%之间,平均含量为6.10%。3.以白菜叶型、芥菜叶型、甘蓝叶型和四倍体菘蓝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用50mmol·L-1NaCl溶液处理,以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盐处理显着降低了菘蓝的单株鲜重和干重;随着盐处理时间的延长,Pn、Tr、Gs、SPAD值均呈明显下降趋势,Ci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绿素含量也较对照显着减少,叶绿素a比叶绿素b下降更快,导致叶绿素a/b值也下降;菘蓝根中R,S-告依春的含量因胁迫而下降,多糖合成则得到促进,累积量显着增加。4.以白菜叶型、芥菜叶型、甘蓝叶型和四倍体菘蓝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轻度、中度和重度淹水胁迫对菘蓝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类型菘蓝的抗涝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菘蓝受伤害叶面积比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明显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根中ADH活性也增强;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4种类型菘蓝综合抗涝性依次为:芥菜叶型>甘蓝叶型>四倍体>白菜叶型。5.以白菜叶型菘蓝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定淹水胁迫下不同浓度EBR(0.010.05、0.10、0.50、1.00mg·L-1)处理的菘蓝相关酶活性和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当EBR浓度为0.10、0.50mg.L-1时,菘蓝的黄叶数最少;随着EBR浓度的增加,抗氧化酶、ADH、NR活性先增后降,Pro、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呈相同变化趋势,MDA含量变化则与之相反。
李德明,张秀娟,邓丹凤[4](2009)在《涝渍对小白菜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以盆栽小白菜(四月蔓)为试材,研究涝渍及恢复期间小白菜表观伤害及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涝渍后小白菜植株黄化严重,涝渍4d,8d和12d(恢复4d)后植株死亡率分别为20%,50%和80%;涝渍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呈直线下降趋势,恢复4d略有回升;涝渍使小白菜叶片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强;涝渍后造成活性氧代谢平衡体系破坏,涝渍期间叶片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OD)活性持续升高,恢复期间有所下降;受涝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后降,恢复期间逐渐升高;受涝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持续升高,恢复期间缓慢下降;受涝及恢复期间叶片的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变化同AsA-POD一致。总之,涝渍造成小白菜活性氧代谢失常,引起小白菜产量显着降低。
张晓燕[5](2009)在《不同树种在涝渍胁迫下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模拟涝渍胁迫,研究了15个树种1年生的实生苗在3种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所发生的生长和生理生化响应,结果表明:1.涝渍胁迫下各树种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产生明显响应。涝渍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较对照有明显的上升,但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抗涝性强的树种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抗涝性较强的树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抗涝性弱的树种则在淹水前期就明显下降。2.保护酶系统在抗性上表现出了很大作用。在涝渍胁迫下,抗涝性强的树种SOD、AsA、AsA-POD、GSH呈现出显着上升,胁迫越强、上升幅度越大;不抗涝树种在胁迫前期就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较抗涝的树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利用主成份分析法把13项指标转换成相互独立的4个综合指标,计算抗涝性综合评价值(D值),并以此作为树种抗涝性的综合评价标准,由综合评价标准以及生长,最终将15个树种的抗涝能力由大到小排列为:柳树>水杉>白蜡>落羽杉>枫杨>水松>枫香>重阳木>杨树107>乌桕>美国山核桃>喜树>蓝果树>银杏>黄连木。4.通过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将15个树种分为不抗涝型、较抗涝型和抗涝型4个等级。即不抗涝型:黄连木、银杏、蓝果树和喜树;较抗涝型:美国山核桃、乌桕和杨树107;抗涝型:柳树、水杉、白蜡、落羽杉、水松、枫香、重阳木和枫杨。5.涝渍胁迫下,根干重、苗高、抗坏血酸含量、SOD活性、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地径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率与抗涝性关联度较大,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茎干重、叶面积和叶干重等指标的变化率与抗涝性关联度较小。
姚艳丽[6](2008)在《自制油菜壮苗素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为探讨油菜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壮苗素)的应用效果和壮苗素作用机理,于2005-2007年采用不同双低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华油杂6号和中油杂11号,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壮苗素不同配方及合理配方的不同浓度对油菜幼苗生长特性,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最终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0.1%的T2(壮苗素第2配方)效果最佳,其次为T3(壮苗素第3配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促进油菜幼苗生长稳健移栽后施用壮苗素,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油菜幼苗绿叶数,降低越冬期幼苗高度和开展度,增粗根颈,使幼苗株型紧凑,从而提高油菜幼苗素质,为油菜幼苗安全越冬打好基础。其中,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可提高6.00%-11.03%,绿叶数和根颈粗分别增加2.49%和3.50%,而苗高可下降18.86%-22.28%,开展度减小1.29%-6.10%。2提高越冬期油菜功能叶可溶性糖含量壮苗素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后促,其变化趋势可明显划分为三个阶段。不同处理在移栽后43d之前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较对照降低8.5%;而移栽43d之后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较对照可提高6.1%。这有利于提高油菜越冬期间的抗寒能力。油菜苗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表现出5次周期为15d的升-降趋势。但0.1%T2降低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3提高了越冬前的C/N比壮苗素对C/N比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后促,其变化趋势可明显划分为四个阶段。不同处理在移栽后43d之前降低了C/N比,下降幅度为8.8%,促进了油菜的营养生长。移栽43d之后C/N比升高,较对照提高32.4%,有利于花芽分化。不同处理C/N比在冬至前后出现双高峰。4提高越冬期油菜抗性酶活性油菜苗期功能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周期为10d左右。0.1%T2和0.1%T3在DAT11-DAT47,DAT74-DAT99之间,SOD活性介于两对照之间,即高于清水对照而低于多效唑(PP333)处理;在DAT47-DAT74之间SOD活性均较两对照明显降低,但T2>T3。壮苗素对POD活性的影响处理间存在差异,0.1%T2的POD活性表现为前低后高。0.1%T3的POD活性介于两对照之间。5增加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和根颈粗,但降低分枝高度移栽后施用壮苗素,可增加一次有效分枝数,增加幅度为17.32%-19.32%;主花序长度增加8.87%;根颈粗增加6.1%-18.03%。壮苗素处理还可降低分枝高度,降低幅度达17.08%-19.64%。分枝高度降低有利于提高油菜的抗倒伏能力。6增加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施用壮苗素可增加单株角果数,提高干粒重。试验结果表明,单株角果数可提高11.91%-19.28%,千粒重可提高4.92%-5.98%。而每角粒数略有下降,下降幅度0.67%-1.34%。单株角果数是影响产量的三因素之一,也是变化幅度最大的一个因素,增加单株角果数,有利于提高产量。7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壮苗素处理可显着提高油菜产量。壮苗素配方筛选试验中,T2产量最高,达到0.29t/hm2,增产20.4%。其次为T3,产量为0.27t/hm2,增产11.5%。T4增产3.7%。壮苗素浓度筛选试验中,0.1%的T2配方增产效果最好,产量为0.31t/hm2,0.1%的T3配方产量为0.29t/hm2,位居其次,分别增产14.69%和7.49%。8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籽粒含油量壮苗素处理可提高油菜籽的含油量(3.8%-4.9%)和蛋白质含量(2%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油菜品质。
张艳馥,沙伟,徐忠文[7](2007)在《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两种玉米(K3401和F302)幼苗进行自然干旱胁迫,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保护酶SOD、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玉米的游离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初期有所下降,而后又有所上升。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种玉米均具有一定的抗旱性,但K3401的抗旱性能强于F302。
王义强,谷文众,姚水攀,唐隆平,蒋舜村[8](2005)在《淹水胁迫下银杏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以3年生的银杏幼树为实验材料,经过淹水处理后,测定不同时间银杏叶片内主要生化指标——丙二醛(M DA)、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糖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淹水后的前9天,银杏叶片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变化,第10天,其M DA含量显着增加,达到18.7μm o l/g,比对照M DA含量(7.2μm o l/g)增加1倍多;淹水后第8天,银杏叶片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显着增高,达到101.4μg/g,为对照的2倍多;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银杏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逐渐增加,第9天达到32.9 m g/g,随后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在淹水后前几天,SOD的活性增加较快,第5天,SOD活性达到最高值854.6 U/g,第6天开始下降,到第11天时,其活性为78.8 U/g,远远低于对照组.
苏冬梅,罗丽华[9](2004)在《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波钦诺克XH法研究了田间和室内栽培的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在pH值5.0、温度55℃时活性最强;该酶的米氏常数为3.7×10-2mol·L-1;室内盆栽的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的活性显着高于田间栽培的同龄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的活性。
二、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干旱胁迫下不同硅制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2 PEG模拟干旱胁迫 |
1.2.3 硅对植物的影响效应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玉米幼苗培养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叶绿素含量 |
2.3.2 根系活力 |
2.3.3 可溶性糖含量 |
2.3.4 可溶性蛋白含量 |
2.3.5 游离脯氨酸含量 |
2.3.6 丙二醛含量 |
2.3.7 抗氧化酶系统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1 叶绿素含量 |
3.1.2 根系活力 |
3.1.3 可溶性糖含量 |
3.1.4 可溶性蛋白含量 |
3.1.5 游离脯氨酸含量 |
3.1.6 丙二醛含量 |
3.1.7 抗氧化酶系统 |
3.2 不同硅制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1 叶绿素含量 |
3.2.2 根系活力 |
3.2.3 可溶性糖含量 |
3.2.4 可溶性蛋白含量 |
3.2.5 游离脯氨酸含量 |
3.2.6 丙二醛含量 |
3.2.7 抗氧化酶系统 |
4 讨论 |
4.1 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 硅制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玉米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玉米品种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2 种子预处理 |
1.3 试验过程 |
1.4 试验设计 |
1.5 指标测定 |
1.6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旱胁迫玉米幼苗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
2.2 干旱胁迫玉米幼苗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 |
2.3 干旱胁迫玉米幼苗丙二醛的含量 |
2.4 干旱胁迫玉米幼苗游离脯氨酸的含量 |
3 结论与讨论 |
(3)菘蓝DUS测试指南研制及主要类型抗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
1.1 植物新品种的概念 |
1.2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概念 |
1.3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 |
2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
2.1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产生 |
2.2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机构和相关条约 |
2.3 国外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 |
3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
3.1 植物新品种保护实施的背景 |
3.2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机构 |
3.3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 |
3.4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现状 |
4 植物DUS测试技术研究进展 |
4.1 DUS测试和DUS测试指南 |
4.2 DUS判定的统计学方法研究 |
4.3 分子标记技术在DUS测试中的应用 |
5 菘蓝种质资源概况及抗逆性研究 |
5.1 菘蓝种质资源分布 |
5.2 不同种质菘蓝的差异研究 |
5.3 菘蓝的抗逆性研究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菘蓝DUS测试指南的研制 |
第一节 菘蓝植物学性状一致性、稳定性与特异性的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菘蓝品种的一致性分析 |
2.2 性状稳定性分析 |
2.3 品种特异性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3.1 菘蓝品种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
3.2 菘蓝品种的特异性 |
3.3 DUS测试性状的筛选 |
第二节 菘蓝主要活性成分特异性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产地来源菘蓝叶中靛蓝、靛玉红含量 |
2.2 不同产地来源菘蓝根中R,S-告依春、多糖含量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菘蓝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初稿 |
1 总体技术要求 |
1.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1.4 符号 |
1.5 繁殖材料的要求 |
1.6 测试方法 |
1.7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判定 |
1.8 分组性状 |
2 性状表 |
2.1 概述 |
2.2 表达类型 |
2.3 表达状态和相应代码 |
2.4 标准品种 |
3 对性状的解释 |
3.1 菘蓝生育阶段 |
3.2 涉及多个性状的解释 |
3.3 涉及单个性状的解释 |
4 技术问卷 |
第三章 4个主要类型菘蓝抗逆性研究 |
第一节 盐胁迫对菘蓝光合特性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盐胁迫对菘蓝生物量的影响 |
2.2 盐胁迫对菘蓝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 盐胁迫对菘蓝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盐胁迫对菘蓝根中R,S-告依春和多糖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 盐胁迫对植物叶绿素的影响 |
3.3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3.4 盐胁迫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关系 |
3.5 结论 |
第二节 淹水胁迫对菘蓝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淹水胁迫对菘蓝受伤害叶面积比率的影响 |
2.2 淹水胁迫对菘蓝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3 淹水胁迫对菘蓝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淹水胁迫对菘蓝叶中抗氧化酶的影响 |
2.5 淹水胁迫对菘蓝根中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2.6 淹水胁迫对菘蓝叶中MDA、Pro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
2.7 各指标的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叶面喷施EBR对淹水胁迫下菘蓝相关指标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BR对菘蓝黄叶数的影响 |
2.2 EBR对菘蓝叶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3 EBR对菘蓝根中ADH活性的影响 |
2.4 EBR对菘蓝叶中NR活性的影响 |
2.5 EBR对菘蓝叶中MDA、Pro、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EBR对植物叶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2 EBR对植物根中ADH活性的影响 |
3.3 EBR对植物叶中NR活性的影响 |
3.4 EBR对植物叶中MDA、Pro、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4)涝渍对小白菜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涝渍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
2.2 涝渍对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涝渍对小白菜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
2.4 涝渍对小白菜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5)不同树种在涝渍胁迫下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结构适应 |
1.2 代谢适应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2.1.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处理 |
2.3 观测方法 |
2.3.1 苗高、地径的测定 |
2.3.2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3.3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2.3.4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2.3.5 生物量的测定 |
2.3.6 单株叶面积的测定 |
2.3.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苗木存活率与苗木胁迫症状 |
3.2 不同淹水处理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1 不同淹水处理对苗木高生长的影响 |
3.2.2 不同淹水处理对苗木地径的影响 |
3.3 不同淹水处理对苗木抗氧化系统酶的影响 |
3.3.1 不同淹水处理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3.2 不同淹水处理对抗坏血酸含量(ASA)的影响 |
3.3.3 不同淹水处理对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AsA-POD)的影响 |
3.3.4 不同淹水处理对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GSH)的影响 |
3.4 不同淹水处理对苗木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4.1 不同淹水处理对苗木脯氨酸的影响 |
3.4.2 不同淹水处理对苗木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5 耐涝性综合评价 |
3.5.1 各测定指标的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
3.5.2 主成份分析 |
3.5.3 不同树种的抗涝性鉴定与排序 |
3.5.4 聚类分析 |
3.6 涝渍胁迫下不同树种抗涝性鉴定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
3.6.1 分析方法 |
3.6.2 涝渍胁迫下不同树种抗涝相关指标间灰色关联度分析 |
4 讨论 |
4.1 涝渍胁迫对不同树种抗氧化系统酶的影响 |
4.2 涝渍胁迫对不同树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4.3 涝渍胁迫对不同树种形态特征及其生长的影响 |
4.4 关于抗涝指标综合评价的探讨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6)自制油菜壮苗素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油菜生产的重要性及现状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研究应用概况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念和种类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历程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油菜生产上的应用 |
1.3.1 在油菜生产上应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其特点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油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
1.3.2.1 对油菜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2 对油菜株型的影响 |
1.3.2.3 对油菜抗逆性的影响 |
1.3.2.4 对油菜内源激素的影响 |
1.3.2.5 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 |
1.3.2.6 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1.3.2.7 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壮苗素不同配方的比较试验 |
2.1.1 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3.1 幼苗素质考察 |
2.1.3.2 产量及其性状考察 |
2.1.3.3 品质分析 |
2.1.4 统计分析 |
2.2 壮苗素不同浓度的比较试验 |
2.2.1 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3.1 幼苗素质考察 |
2.2.3.2 生理指标测定 |
2.2.3.3 产量及其性状考察 |
2.2.3.4 品质测定 |
2.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配方SSA应用效果 |
3.1.1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幼苗绿叶数的影响 |
3.1.2 不同配方SSA对LAI的影响 |
3.1.3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4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冬至苗情的影响 |
3.1.5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6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
3.1.7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3.1.8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3.1.9 越冬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简单相关分析 |
3.1.9.1 叶绿素含量SPAD值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
3.1.9.2 LAI与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的简单相关分析 |
3.1.10 冬至苗情与产量和品质的简单相关分析 |
3.1.11 主要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
3.1.12 不同经济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3.1.12.1 不同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 |
3.1.12.2 不同经济性状与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 |
3.2 不同浓度SSA应用效果 |
3.2.1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绿叶数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LAI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SSA对越冬前油菜幼苗素质的影响 |
3.2.5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5.1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功能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5.2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功能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5.3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C/N的影响 |
3.2.5.4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功能叶SOD活性的影响 |
3.2.5.5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功能叶POD活性的影响 |
3.2.6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
3.2.6.1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6.2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
3.2.6.3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3.2.7 壮苗素不同浓度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3.2.8 越冬期油菜功能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
3.2.9 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3.2.10 主要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3.2.10.1 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 |
3.2.10.2 主要性状与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1.1 油菜SSA最佳配方筛选 |
4.1.2 油菜SSA合理配方最佳使用浓度筛选 |
4.2 讨论 |
4.2.1 SSA处理增产的原因分析 |
4.2.2 SSA改善油菜品质的原因分析 |
4.2.3 SSA与PP333作用效果差异的可能原因分析 |
4.2.4 SSA应用效果分析 |
4.2.5 SSA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淹水胁迫下银杏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方法 |
1.3.1 丙二醛 (MDA) 测定方法 |
1.3.2 游离脯氨酸 (PRO) 测定方法 |
1.3.3 可溶性糖类化合物的测定 |
1.3.4 SOD测定方法[7]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淹水胁迫下银杏叶片丙二醛 (MDA) 含量的变化 |
2.2 淹水胁迫下银杏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2.3 淹水胁迫下银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2.4 淹水胁迫下银杏叶片SOD活性的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9)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酶液的制备和酶活性的测定 |
2 试验结果 |
2.1 pH值对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 底物浓度对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不同温度对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室内盆栽与田间栽培的银杏幼苗叶片的比较 |
3 讨 论 |
四、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旱胁迫下不同硅制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D]. 朱华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2]玉米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王德信,杨晓莹. 贵州农业科学, 2018(04)
- [3]菘蓝DUS测试指南研制及主要类型抗逆性研究[D]. 罗春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4]涝渍对小白菜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 李德明,张秀娟,邓丹凤. 长江蔬菜, 2009(24)
- [5]不同树种在涝渍胁迫下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响应[D]. 张晓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6]自制油菜壮苗素应用效果研究[D]. 姚艳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3)
- [7]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张艳馥,沙伟,徐忠文. 种子, 2007(06)
- [8]淹水胁迫下银杏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J]. 王义强,谷文众,姚水攀,唐隆平,蒋舜村.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5(04)
- [9]银杏幼苗叶片转化酶活性及其动力学[J]. 苏冬梅,罗丽华. 经济林研究,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