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拍卖藏品

张学良拍卖藏品

一、张学良拍卖收藏品始末(论文文献综述)

祝勇[1](2021)在《故宫文物南迁》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1931年9月19日早上九点,时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的李宗侗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出北京南城丞相胡同的家门,乘一辆洋车前往故宫博物院上班,过顺直门1,听到路边叫卖号外的声音,他让车夫停车,买了一张报纸。上面的大字标题,让他悚然一惊。2

杨晓晶[2](2017)在《安岐与《墨缘汇观》》文中认为论文主要讨论安岐和他的《墨缘汇观》,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首先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我所发现的新材料叙述安岐和他的家世以及交友,尽力呈现他的身份和所处的社会背景。其次写他早年的重要文化活动即出版《书谱》。最后讨论他的鉴定老师顾维岳,这是一个几乎要被遗忘的人物,想尽力把他唤起,以彰显其在鉴藏史上的意义。下篇是对《墨缘汇观》的研究,通过对其收藏的王羲之、倪瓒和董其昌等人的作品,讨论隐含在《墨缘汇观》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正统书画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奠定了安岐的收藏,使他的藏品超越其时代,也成了乾隆收藏的基础。

蔡炯昊[3](2017)在《共和时代的清代历史记忆与政治文化 ——以清史馆、《清史稿》、故宫为中心》文中认为历史文本并非一种纯然透明的介质,通过它们即可以直接抵达“客观”的过去,而更像是一种在不同政治力量和文化立场的博弈之下形成的一种类似于透镜的东西。我们通过历史文本所看到的只是事实经过一定角度折射后所呈现的“像”。在不同人类社会和文化中,历史记忆每每以不同的方式与现实政治纠葛缠绕。历史并非一个尘封于棺木中的木乃伊,而是与当下的政治文化息息相关,成为一个不同政治势力相互争斗的场域和容器。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史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无定于一尊的宗教信仰和晚近传入的西方诸种社会科学,史学说明并论证着关于天道、人事,以及文化和政治认同等各项基本理念,也验证着君主统治的正当性。自辛亥革命、清室覆亡之日起,如何叙述和理解刚刚过去的清代历史就成为一个众声喧哗的场域,清代历史书写与记忆亦随之呈现出各异的形态。在政治文化已经变易的情形下,最后的王朝历史记忆如同碎裂一地的镜子,从中折射出叙述者自身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文化态度。这种碎裂的图景,至今仍在牵扯着我们对于清代历史的不同理解和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现实情境的判断。因为政治文化的转型,传统“正史”的命运亦如同许多传统时代的许多儒家经典一样逐渐被边缘化,梁启超在晚清时曾说:“于今泰西同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似乎有为传统史学正名的意味,但其立论的目标在于将中国旧史进行彻底地改造。有论者将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后至1925年大革命前后之间的大约三十年时间称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转型时代”。辛亥革命所处的时间点,恰恰是三十年转型时代的中点,绵延二千余年的传统帝制在短时间内被终结,加上自清末新政以来的废科举、兴学堂、设立咨议局等举措,皆对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冲击甚大。其引起的变化决不仅在政治体制等层面,思想观念等领域亦随流风所及而发生巨变。在这一转型时代中,如何看待清代历史,与立说者自身的政治立场与文化态度皆密不可分,可以说不同的清代历史记忆所呈现的正是不同人物、不同群体对于当下以及未来中国的态度。透过考察民国初年清史馆的开馆修史的历程,以及当时宣付清史馆立传的案例,分析在共和政体之下,旧的正史是如何在新旧杂糅的过渡时代因应新的政治现实,中央政府、地方社会、个人是如何利用宣付史馆立传这一帝制时代的遗存机制表达自身的诉求。个人情谊、不同的政治态度、文化理念又是如何在这些宣付史馆立传的案例中体现的;考察北伐前后《清史稿》的刊行和被国民政府查禁以及最终被作为一种“史料”的命运,我们可以理解在民国这样一个政治文化和学术都在进行转型的“过渡时代”,史学是如何与政治发生纠葛,新旧各方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理念是如何缠绕互动的。通过考察紫禁城——故宫,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在辛亥鼎革之后所承载的清代历史记忆的变迁。展现其从唤起故国旧君之思的空间转变为共和与专制对比的场所,最终转变为国宝与阶级斗争等历史记忆的承载空间的历程。然而,政治势力与精英学者所汲汲于形塑的清代历史记忆,在各自的场域中博弈、斗争之外,一般民众亦通过小说戏曲、稗官野史、影视剧作等通俗文本接受和调适他们的清代历史记忆,这些历史记忆更为复杂多元。民众心目的中的清代历史记忆,并非与官方、精英学者所希望建构的版本截然对立,而是通常叠加了上述几个版本的记忆糅合在一起,而又添加了若干受一般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宫闱秘辛和香艳传奇等元素。而且,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族群、性别的人们,对于清代历史记忆的汲取和认知通常也有着极大差别。以往的史学史领域,研究者较多关注到职业史家和学者所建构的历史叙述,而最近的研究则越来越注意到政治文化等因素在一个时代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记忆层面所起到的作用。现代中国所经历的政治文化转型,无疑使得在此前后的人们对包括历史在内的重要文化因素的理解皆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清代历史记忆这样的个案研究得以呈现。

许嘉[4](2016)在《绣画—中国江南传统刺绣研究》文中指出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专属妇女的独特一支。它的传承不仅仅发生在作坊里,更普遍的是发生在家庭中,这保持了刺绣者幽闲贞静的创作状态,但也限制了刺绣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一门女红技巧,刺绣长期以来得不到艺术殿堂的认可,也得不到理论研究界的重视,为文化史界忽略。其实中国传统刺绣在漫漫发展历程中,除了实用性、装饰性、民俗性及技巧成分,也包涵着相当程度的书画艺术性,从宋代绣画到晚明顾绣,文献记录中不乏“针神”之赞誉,相当一部分保存至今的古代绣画精品呈现了刺绣技法与绘画功力的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绣”与“绘”之溯源比较显示刺绣与绘画自古关系密切,刺绣的工具——“针”的名称发展探源亦暗示其文化内涵。中国江南传统刺绣与绣画有着久远密切的联系,绣画传统始终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与文人画紧密结合的历代绣画之巅峰——晚明顾绣就诞生于松江地区,并深刻影响了明清江南苏绣的发展。中国第一本刺绣专书清代云间丁氏《绣谱》也诞生于此。本文将追溯中国江南传统刺绣之代表——“苏绣”的历史,着眼于对绣画传统的挖掘,聚焦于顾绣和丁氏《绣谱》,从个案的文献整理及理论的文本分析两个角度切入,并通过对绣与绘、针与箴的史学溯源,及历代女性绣绘兼备者的比较搜集,来对中国江南传统刺绣中的绣画的“艺”之内涵进行有美术史研究价值的针对性阐述,同时结合今日苏绣之乡镇湖的考察调研为其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雯[5](2016)在《海外华人捐赠中华文物回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海外华人约已超过6000万人,遍布于世界的198个国家和地区;自古以来迁徙于海外的华人与中国有着血缘、民族、文化及经济上密不可分的关联;从20世纪末开始,华人除了回国回乡捐赠金钱、捐赠建筑、投资设厂等之外,还逐步将境外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文物,或是个人及家族收藏的文物藏品捐赠回国,或于家乡盖纪念馆或在大学内设立文物馆等。文物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亦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这样的特点促进海外华人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收藏或捐赠中华文物回归祖国。海外华人与中华文物的结合更形成海外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凝聚、辐射、行销更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和影响,亦形成一个多元学科结合的新研究领域。以往海外华人研究偏重于对“人”的研究,即通过对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等方面的研究解读海外华人的历史面貌,迄今为止对于海外华人之中华文物收藏及其回归捐赠所具有的文化意义鲜有涉及,笔者冀藉此课题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新面向材料。研究内容先就海外中华文物的分布现状进行梳理;其次,分述国内1949年至2015年的海外华人文物捐赠回归的历史。分为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期以及新世纪以来三个时期,探讨海外华人文物捐赠回归的特点;再由调研中得知,国内官方的国家级(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省市级(上海博物馆、广东华侨历史博物馆)、高校(华侨大学四端文物馆)和民间的(单声珍藏文物馆、昆仑堂美术馆)文博单位,已超过30家的文博单位接受海外华人将中华文物回归捐赠;另海外华人捐赠者的代表如招思虹、韩槐准、杜祖贻和麦继强等为中华文物捐赠回归的典型范例。本文以海外华人捐赠给国内官方和民间的中华文物回归事例进行梳理、统计与分析,进一步探讨海外华人促进中华文物捐赠回归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意义。海外华人捐赠中华文物回归,不仅展现了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地多样的生活面貌,亦呈现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及其海外中华文化传承的历史轨迹,藉此研究领域为海外华人相关研究提供一新的视角。

周琳[6](2016)在《革命与艺术之间—民国艺术家韩乐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韩乐然,民国时期的革命家、政治活动家、画家、考古艺术家。一生经历了政治与文化两个领域的活动,在两个领域中皆具历史价值。活动范围涉及政治活动、文化社团、报刊传媒、艺术教育、艺术考古等多个门类的经历,在艺术家之中极具特殊性。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韩乐然辗转中国十几个省份和欧洲十个国家从事无产阶级革命,限定与促成了韩乐然身兼多职且热衷于艺术创作与文化活动的经历。革命视域中的艺术活动,不仅与革命活动相辅相成,也凝结了浓重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倾向。从“青年画会”的建立到“奉天美术专科学校”再到“克孜尔艺术考古”,其艺术活动逐步加深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联,艺术活动起到了多重社会性的功能。宏观社会革命的理想与目标主导下,韩乐然的艺术创作致力于反叛动荡的社会现实,超越社会与时代乃至学术的限制;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反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需求与审美,在意识上传递积极向上的战斗精神。以此形成独立于他所在的“表现主义”、欧洲“现代主义”与抗战美术“革命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风格,艺术追求超越学术局限表现社会理想,探索“大众美术”与现代绘画结合的实践方式,表现出融合性的民俗美术风格特征。本文结合历史背景,运用社会学、文献学、分类学与图形学结合的方法,经研究得出观点:1.韩乐然是最早确立无产阶级文艺观并进行“大众美术实践”的艺术家;2.艺术活动同时作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途径,使他成为最早的“左翼美术家”,建立了第一个“左翼美术社团”,建立东北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同时也是沈阳最早的共产党组织的根据地。3.韩乐然的艺术创作在形式与内容上受到革命活动与艺术观念的限制,其研究价值并非在艺术创新与学术层面的代表性,而是作为艺术家兼有革命贡献与历史价值以及特殊艺术家的典型意义。本研究认为探究个案的特殊经历涉及多个门类艺术活动及其具有多领域的开创性意义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章晖[7](2013)在《西庐残照 ——王时敏晚年的生活与艺术》文中指出本研究讨论王时敏晚年生活与艺术的几个问题。首先是王时敏晚岁困於贫的原因。本文旨在提出与以往研究不同的考察视角,由王氏家族内部和王时敏本人的作为来分析其家在明末清初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其次是通过梳理他与两位清初权贵人物的交往,考察入清後面临家族危机时刻,王时敏爲了保全家族平安和谋求生存做出的努力。王时敏在清初画界的领导地位,使他的收藏和绘画活动均对当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他收藏的赵令穰《湖庄清夏图卷》在明末清初的递藏历史为起点,考察其收藏活动对清初山水画图式发生的作用。本文还对王时敏与学生王翬之间属於商业范畴的书画交往进行探讨,揭示这两位清初重要画家交往的实质,以及王时敏对王翬绘画题跋背後的潜台词。本研究所有话题的产生均基於康熙初年王时敏致王翬的七通信劄。由此信劄提供的线索,清初另一位重要画家王监的生年也将被重新考订。本研究尽量依据第一手史料。除七通信劄外,还利用王时敏、王监、王撰等人的绘画、诗作和家书等原始史料,综合其他史料进行考证和梳理,同时希望纠正以往因为史料不足造成的史实偏差或误读。

彭建[8](2013)在《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动词(如:扮演,抄送)由两个施事相同的动词语素V1V2构成,两动作先后发生,且V1在V2发生时终止,两者之间除必备的时间逻辑上先后顺序关系外,还可能同时具有结果、方式、目的中的某一种伴随关系。本文主要穷尽性筛选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及其它部分词典中的连动词共358个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且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检索出3000余条例句作为封闭语料。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出主题,第二、三、四为文章的论述主体,第五章为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学界有关连动词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大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体内容,语料来源和选取方法,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最后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连动词的各种特征、研究状况以及对它们的评价。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将认知语言学里的象似性和凸显观整合成一个IS新模型作为研究连动词的理论基奠,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创新之处。第四章为语料分析,首先基于IS语料分析了连动词的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特征并辅以详细的语料。第五章为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第一是弥补长期以来连动词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的缺陷,努力丰富连动词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在了解前人对连动词研究情况的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IS模型对连动词的研究赋予新的视角。不足之处:由于语料的有限性,可能分析的全面性不是那么的足够,另外本文的提出的理论模型难免带有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首次提出了IS认知模型来解释现代汉语中连动词的潜在认知机制。第二,首次建立了一个由358个连动词、3000多CCL中句子组成的封闭语料库

孙瑜婕[9](2013)在《路有拾遗 ——北京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北京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为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阐述了连环画的基本概念,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其次,阐述了国内外旧书市场的概况,梳理了新中国连环画的发展,着重阐述了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的概况、种类与特点;第三,介绍了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经营情况及其市场价值,分析了近年来连环画市场的发展趋势,潘家园连环画市场的经营模式以及近年来潘家园连环画市场的交易情况,具体分析了影响连环画价值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最后对潘家园连环画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本文以采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实证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潘盈盈[10](2010)在《试论金融博物馆 ——兼谈沈阳金融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金融博物馆。对于这类博物馆,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金融博物馆的系统总结与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国际博物馆学领域内还没有关于金融博物馆的明确定义,本文将金融博物馆从博物馆的大家庭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一类博物馆进行研究分析,在一般博物馆学的理论框架内,对金融博物馆的地位、定义以及金融博物馆产生的文化背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还考察了国内外主要金融博物馆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金融类博物馆及国内一些主要的金融类博物馆概况介绍,对比分析了中外金融类博物馆的异同,结合影响金融博物馆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沈阳金融博物馆的创办过程以及策划起因、展览内容与展览特色,并着重从展览特色方面论述了沈阳金融博物馆与其他金融博物馆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及实现的突破与创新。文章最后则从沈阳金融博物馆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与国际金融博物馆的发展趋势相比较,初步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并对沈阳金融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了初步的探讨。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此章节对论文的整体进行了把握,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动机与目的及研究问题与架构,同时对文章的章节架构做了整体性的描述。第二部分:博物馆相关概念与文献的探讨。文章首先从专家学者对博物馆的定义及博物馆的分类入手,总结出了金融博物馆的定义,划分出了金融博物馆的两个层次,并指出金融博物馆属于专门性(专题性)博物馆;然后从博物馆的功能与特性面向、博物馆公众面向(参观博物馆之民众特性、民众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博物馆社会资源面向(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分析了影响博物馆设立的因素。之后,综合上述各项影响因素,对金融博物馆一般性的设立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外国主要金融博物馆介绍。文章通过对世界金融博物馆的统计学分析,简要介绍了世界各地区金融博物馆的设立情形,不同所得国家的金融博物馆设立情形以及各国金融博物馆的面积、设立地点、人员配置、收费情形等。然后在世界范围内分区域对欧美、亚洲等主要的金融博物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概述,指出金融博物馆在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发展,尤其在欧美,一个国家有很多个金融类博物馆。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对金融业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导致各国的金融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差异也较大。相对而言,欧美金融博物馆更注重与人类社会发展相结合,不再局限于收藏珍贵的物品和远古文化的遗物,它们把博物馆的展览融入当代世界,从而把博物馆的活动带给人民,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贴近社会生活。第四部分:中国主要金融类博物馆简介。本部分从国家级金融博物馆、高校金融博物馆、地方金融博物馆、民营金融博物馆等四种性质的金融博物馆进行了典型博物馆举例,介绍了中国金融类博物馆的概况。第五部分:影响金融博物馆的因素分析。本部分将前几章对博物馆功能的阐释、观众分析、社会资源等方面之相关文献探讨及对国内外金融博物馆基本资料的归纳整理作为实证分析之基础,详细说明了可能影响金融博物馆的各种因素,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资源因素、观众因素等。第六部分:沈阳金融博物馆综述。本着理论研究要结合实际的精神,本章对笔者所处的沈阳金融博物馆进行了论述。主要对沈阳金融博物馆的创办过程、展览内容与展览特色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着重从展览特色方面论述了沈阳金融博物馆与其他金融博物馆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及实现的突破与创新。同时,也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沈阳金融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如藏品不足、宣传不够、经费不足、人才不足等,并从沈阳金融博物馆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与国际金融博物馆的发展趋势相比较,初步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并对沈阳金融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了初步的分析与评论。

二、张学良拍卖收藏品始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学良拍卖收藏品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1)故宫文物南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
    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
    二、日人不可不防,文物不可不迁
    三、宫殿前小山般堆起文物箱
    四、文物连夜运出故宫
    五、列车停在浦口,不知道往哪里开
    六、请你明天九点钟再来一次
第二章一番风雨路三千:徘徊京沪
    一、上海仁济医院的“临时周转房”
    二、故宫文物中存在赝品
    三、马衡被任命为第二任院长
    四、影印《四库全书珍本》
    五、上海预展会取得“轰动效应”
    六、中国文物第一次有组织地走向国际
    七、文物在六朝古都安家
    八、易培基不可能活着看到洗清冤案了
    九、千军万马的内迁洪流
    十、运出南京的最后机会
第三章谁念客身轻似叶:西迁南路
    一、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飞机炸平了
    二、长沙至贵阳有土匪出没
    三、安顺郊外的理想山洞
    四、烟波一笠,回首江天
    五、赴苏展品的安全,令故宫同人感到揪心
    六、安顺待不下去了
    七、在巴县的竹海中隐匿形迹
第四章千军万马一条江:西迁中路
    一、把两千多箱文物抛在南京,让马衡无比自责
    二、不易受潮湿的物品暂存重庆
    三、宜宾也不安全
    四、装满文物的木船纤绳断了
    五、轰炸乐山的纪录片成为日本空军的“样板片”
    六、当学术巨匠遭遇大足石刻
第五章到晚才知身是我:西迁北路
    一、一个家庭的“南迁”
    二、军火库做文物库房
    三、在大雪中翻越秦岭
    四、大慈寺僧人要遵守来自故宫的“戒规”
    五、古佛青灯,伴他写下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
    六、大火向存满故宫文物的武庙蔓延过来
    七、为守护国宝而牺牲的军人
第六章覆巢犹幸能完卵:沦陷之城
    一、故宫人员关闭了故宫大门
    二、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搞了件大事情
    三、日本收藏的大量文物,实为我国家博物馆之无上妙品
    四、日本投降了,有人半信半疑
    五、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
    六、文物工作者的胜利“纪念碑”
第七章八千里路云和月:东归北返
    一、故宫文物走了,文化的种子留下了
    二、接二连三的翻车事故
    三、你不是学生,你是共产党的代表
    四、台湾,是什么地方啊
    五、南迁文物回到出发地
    六、追缴“小白楼”散佚书画
    七、“故宫盗宝案”尘埃落定
第八章人间毕竟晴方好:一宫两院
    一、文物迁出北平以来最大一次损失
    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三、生命中最后两个字

(2)安岐与《墨缘汇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缘起
上篇 安岐研究
    第一章 安岐及其家世
    第二章 安岐的老师顾维岳
    第三章 安刻本《书谱》
下篇 《墨缘汇观》研究
    第四章 《墨缘汇观》中的书画鉴定
    第五章 书圣风华:《墨缘汇观》中的王羲之(I)
    第六章 书圣风华:《墨缘汇观》中的王羲之(II)
    第七章 南宗高逸:《墨缘汇观》中的倪云林
    第八章 烟云供养:《墨缘汇观》中的董其昌
    第九章 《墨缘汇观》与《石渠宝笈》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安岐的新材料》
    附录二 《安岐的肖像与安岐的书法》
    附录三 《书画变相:关于王石谷的两幅作品》
参考书目

(3)共和时代的清代历史记忆与政治文化 ——以清史馆、《清史稿》、故宫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界说
    二、论文结构
    三、研究综述
    四、材料略述
第一章 众声喧哗中的清代历史记忆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清代历史记忆
    第二节 族群认同与清代历史记忆
    第三节 国家危亡与历史记忆的纠葛 ——日本帝国主义威胁下的清代历史记忆
    第四节 1949年之后的清代历史记忆与政治现实
    小结
第二章 清史馆开馆与官修正史的式微
    第一节 清史馆开馆与立意
    第二节 新史学观念下传统正史的式微
    第三节 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与史学观念的新旧杂陈
    小结
第三章 新国体下的旧史学——民国初年的宣付清史馆立传(1914—1927)
    第一节 宣付清史馆立传的程序与案例
    第二节 个人情谊与政治立场的纠葛——湖南提督黄忠浩
    第三节 族群认同与历史书写:辛亥殉难的非汉族官员
    第四节 前朝忠烈还是革命先声:戊戎六君子宣付清史馆立传的争议
    第五节 光耀门楣——谋求亲人进入正史的努力
    第六节 女性与正史——唯一一例宣付清史馆立传的女性
    小结
第四章 党国干预下的前代历史——政治文化转型视野下的《清史稿》修撰、刊印与被禁
    第一节 清史馆修史的过程略述
    第二节 两个民国政府的不同政治文化与清代历史记忆
    第三节 北伐前后《清史稿》的刊印与被禁
    小结
第五章 共和时期作为清代历史记忆之场的故宫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黍离之悲与革命痕迹:辛亥革命与清宫的部分开放
    第三节 溥仪出宫与故宫博物院的成立
    第四节 北伐之后的故宫博物院与变动中的清代历史记忆
    第五节 再度鼎革之后被展览的清代历史记忆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4)绣画—中国江南传统刺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引子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第一章 绣与画
    刺绣之定义
    绣画和画绣
    刺绣与绘画
    针与箴
    苏绣和顾绣
第二章 顾绣研究
    顾绣研究小史
    露香园顾氏
    善绣顾氏女眷
        顾姬
        韩希孟
        张来妻顾氏与顾兰玉
        其他
    顾绣精品释例
        《东山图》
        《十六应真图册》
        《韩希孟绣花卉虫鱼册》
    顾绣之特点
    顾绣之影响
第三章 丁氏《绣谱》研究
    绣谱之历史
    《绣谱》之后继者
    为绣作谱
    丁氏《绣谱》
        择地第一
        选样第二
        取材第三
        辨色第四
        程工第五
        论品第六
    丁佩考
    小结
结语
    顾绣、绣谱和绣画
        一
        二
        三
        四
    女性与刺绣
    今日绣画
附录 镇湖调研报告
    今日镇湖
    当代的绣与画
    梁雪芳访谈录
    采访马惠荣老人
    绣厂的三位绣娘访谈录
    走访杵山村
图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海外华人捐赠中华文物回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海外华人研究梳理
        1.2.2 海外中华文物现状研究梳理
    1.3 概念限定
        1.3.1 华侨、华人、华裔和海外华人
        1.3.2 文物的定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理论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1.4.4 不足之处
第2章 海外中华文物的分布及回归途径
    2.1 海外中华文物的分布
        2.1.1 美国
        2.1.2 英国
        2.1.3 法国
        2.1.4 日本
    2.2 海外中华文物的回归途径
        2.2.1 追索
        2.2.2 市场收购
        2.2.3 捐赠
    2.3 本章小结
    2.4 本章附图
第3章 新中国以来海外华人文物捐赠概述(1949年~2015年)
    3.1 兴起与停滞(1949~1976年)
        3.1.1 建国后十七年
        3.1.2“文革”十年
    3.2 复苏与发展(1976~2000年)
        3.2.1“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2年)
        3.2.2 全面现代化建设时期(1983~2000年)
    3.3 繁荣与挑战(2000~2015年)
        3.3.1 新世纪
        3.3.2 未来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外华人文物捐赠典型范例
    4.1 海外文物捐赠方
        4.1.1 个人捐赠
        4.1.2 团体捐赠
    4.2 捐赠回归受赠方
        4.2.1 国家级博物馆
        4.2.2 省市级博物馆
        4.2.3 高校博物馆
        4.2.4 民间博物馆
    4.3 本章小结
    4.4 本章附图
第5章 海外华人促进文物捐赠回归的文化意义
    5.1 海外华人捐赠文物回归的原因
        5.1.1 中华文化的传承
        5.1.2 中华文化的需求
        5.1.3 中华文化的认同
    5.2 海外华人文物回归捐赠的意义
        5.2.1 从海外华人角度
        5.2.2 从文物角度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附录二:关于印发华侨大学接受捐赠管理办法的通知
    附录三:文物、博物馆单位接受国外及港澳台同胞捐赠管理暂行规定
    附录四:海外捐赠新闻报章整理
    附录五:杜祖贻捐赠华侨大学文物简表
    附录六:麦继强教授捐赠华侨大学文物一览
    附录七:美籍华人招思虹与团队无偿捐赠回国文物简表
    附录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
    附录九:麦继强先生手稿
致谢

(6)革命与艺术之间—民国艺术家韩乐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文章结构与相关概念
第一章 韩乐然的革命活动
    第一节 早期成长经历
    第二节 民族主义革命活动(1919—1923)
        一、参与民族独立运动
        二、在境外的革命活动
        三、与共产国际代表访华相关的活动
        四、参加高丽共产党和韩国临时政府活动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革命活动(1924-1937)
        一、建立沈阳第一个党支部
        二、推进哈尔滨北满党建工作
        三、组织进步社团、创办报刊杂志
        四、领导政治运动
        五、组织国共合作活动
        六、共产国际情报工作
    第四节 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938-1947)
        一、在“东北救亡总会”的抗战活动
        二、去抗战前线视察联络
        三、协调国共两军战事关系
        四、和平解放新疆西藏的筹备工作
    小结
        一、繁重与多变动的革命活动
        二、广泛的个人才能
第二章 韩乐然的艺术生涯
    第一节 萌芽时期的绘画自修
    第二节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习
        一、上海美专的“新学”教育
        二、“表现主义”的学习环境
        三、艺术师从
    第三节 去法国巴黎的艺术深造
        一、流离转徙的欧洲经历
        二、进入卢浮宫美术学院学习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宣传与创作
        一、组织“东总”抗战宣传活动
        二、从事抗战美术宣传
    第五节 西北时期的创作活动
        一、深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二、创作民众题材作品
    小结
        一、认同后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
        二、对巴黎区域性绘画思潮的思考
        三、对超现实主义艺术的推介
        四、提倡抗战美术与民族化美术
第三章 韩乐然艺术作品研究
    第一节 自然题材作品
        一、20年代作品
        二、30年代作品
        三、40年代作品
    第二节“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一、劳动者为题材的写生创作
        二、民俗题材创作
        三、人物肖像创作
    第三节 抗战题材作品
        一、抗战宣传画
        二、参与绘制《全民抗战》
        三、木版封面画
    第四节 民族与民俗题材作品
        一、民族题材创作
        二、洞窟壁画临摹
    第五节 实用美术作品
        一、革命宣传的新春贺卡
        二、建筑类设计
    小结
        一、创作方式——“写生即是创作”
        二、表现形式——速写入画
        三、造型特征——符号性的造型元素
        四、构图特征——形式感与程式化
        五、关注点——强调光线的作用与效果
        六、绘画风格——象征性与表现性融合
第四章 韩乐然的艺术活动
    第一节 美术教育活动
        一、东北早期美术教育环境
        二、沈阳美术专科学校的开创
        三、美术执教
        四、对黄胄的艺术启蒙
    第二节 艺术展览
        一、东北时期的美展
        二、欧洲时期的画展
        三、抗战时期的展览
        四、西北时期的展览
    第三节 艺术社团组织
        一、组织“青年画会”
        二、开办“奉天美术研究院”
        三、组织“中国留法艺术学会”
    第四节 艺术考古
        一、新疆考古的动因
        二、克孜尔艺术考古发现
    小结
        一、多元活动中的内在关联
        二、艺术活动的社会性特征
第五章 韩乐然的艺术观念
    第一节 艺术本质论的表述
        一、艺术来源:积极的生命观
        二、艺术表现宗旨:源于自然超越自然
        三、艺术功能:“潜势力”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艺术表现形式的认知
        一、提倡求“真”的表现性
        二、提倡艺术“超越时空限制”
        三、倡导非功利性的艺术创作
        四、倡导面向大众的艺术方向
    第三节 艺术观念的阶级视角
        一、强调艺术的阶级性
        二、倡导艺术家承担社会责任
    第四节 从“进化”视角看待艺术流派
        一、主张艺术反抗传统的束缚
        二、批判古典主义绘画
        三、对西方现代绘画流派的辨析
        四、提倡艺术家形成自己的风格
    小结
        一、以情感与观念为衡量艺术的基础
        二、以社会作用为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
第六章 革命限定中的艺术特质
    一、限定中的艺术经历
    二、艺术观念中的革命视角
    三、艺术创作的政治意图与功用
    四、艺术活动服务于政治
    五、艺术家身份的政治作用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西庐残照 ——王时敏晚年的生活与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缘起
第一章 王时敏家经济的衰落。兼论其收藏
    一、经济衰落的原因
    二、王氏三代收藏及散出
    三、王时敏身边的新朝收藏家
        1、贵戚收藏家王永甯
        2、贰臣收藏家张若麒及其子张应甲
第二章 王时敏与权贵
    一、拙政园里的书画赏鉴—王时敏与王永宁的交往
    二、王时敏父子为范承谟所作诗画考析
第三章 王时敏收藏对清初山水画图式的影响—以《湖庄清夏图卷》为例
第四章 王时敏与王翬
第五章 《王时敏与王翬七劄卷》考证
    一、信劄释文
    二、写作年代考
    三、信剳人物考 (以出现於信剳的先後爲序)
    四、王监生年考
结语
附录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1.1.1 Motivation
        1.1.2 The Significance
    1.2 Research Scope
        1.2.1 The Targets of the Paper
        1.2.2 The Main Content
    1.3 Data Selection and Method
        1.3.1 The Data Selection of This Thesis
        1.3.2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1.4 The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VC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2.2.1 The Review of Different Studies on the SVC in Chinese
        2.2.2 The Comments on the State of the SVC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Theoretical Basis
        3.2.1 The Iconicit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2.2 Salien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3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S Model
        3.3.1 Ordering Iconicity and the SVC in Chinese
        3.3.2 Salience and the SVC
        3.3.3 The Necessity of IS Model
        3.3.4 Case Study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Introduction
    4.2 Data Description and Distribution
        4.2.1 The Data Statistics
        4.2.2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the SVC
    4.3 Data Analysis
        4.3.1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SVC
        4.3.2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3.3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4 IS Model and Data Discussion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in Contribution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9)路有拾遗 ——北京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连环画的基本概念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概况及种类与特点
    2.1 国内外旧书市场概况
    2.2 中国连环画与潘家园连环画市场
    2.3 小结
第三章 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的经营情况及其市场价值
    3.1 国内连环画市场的发展趋势
    3.2 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的经营情况
    3.3 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的市场价值及其影响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存在的问题
    4.2 建议及措施
    4.3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经营者调查问卷
附录二 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三 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概况及分类表
附录四 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经营者访谈
附录五 全国第一届——第四届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目录
附录六 潘家园第十三届连环画精品拍卖会(2012)拍品列表
附录七 关于连环画《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小人书》的创作及其他

(10)试论金融博物馆 ——兼谈沈阳金融博物馆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架构
    第四节 章节架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文献探讨
    第一节 博物馆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博物馆的功能
    第三节 博物馆的观众分析
    第四节 博物馆的社会资源
第三章 外国主要金融博物馆简介
    第一节 世界金融博物馆统计学分析
    第二节 欧美着名的金融类博物馆简介
    第三节 亚洲着名的金融类博物馆简介
第四章 中国主要金融类博物馆简介
    第一节 中国国家级金融类博物馆介绍
    第二节 高校金融博物馆举例
    第三节 地方金融博物馆举例
    第四节 民营金融博物馆
第五章 影响金融博物馆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治因素
    第二节 经济因素
    第三节 资源因素
    第四节 观众因素
第六章 沈阳金融博物馆综述
    第一节 边业银行简史
    第二节 沈阳金融博物馆创办过程
    第三节 沈阳金融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第四节 沈阳金融博物馆的展览述评
    第五节 沈阳金融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六节 沈阳金融博物馆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后记

四、张学良拍卖收藏品始末(论文参考文献)

  • [1]故宫文物南迁[J]. 祝勇. 当代, 2021(04)
  • [2]安岐与《墨缘汇观》[D]. 杨晓晶.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4)
  • [3]共和时代的清代历史记忆与政治文化 ——以清史馆、《清史稿》、故宫为中心[D]. 蔡炯昊.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8)
  • [4]绣画—中国江南传统刺绣研究[D]. 许嘉.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2)
  • [5]海外华人捐赠中华文物回归研究[D]. 文雯. 华侨大学, 2016(02)
  • [6]革命与艺术之间—民国艺术家韩乐然研究[D]. 周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7]西庐残照 ——王时敏晚年的生活与艺术[D]. 章晖. 中国美术学院, 2013(05)
  • [8]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D]. 彭建.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S1)
  • [9]路有拾遗 ——北京潘家园连环画旧书市场调查研究[D]. 孙瑜婕. 北京印刷学院, 2013(S2)
  • [10]试论金融博物馆 ——兼谈沈阳金融博物馆的发展方向[D]. 潘盈盈. 吉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张学良拍卖藏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