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啤酒中酒精度的快速测定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芬,李循媛,黄梦婷[1](2021)在《葡萄酒酒精度及干浸出物的快速测定》文中研究表明使用酒类快速蒸馏仪-全自动天平密度测定仪快速测定葡萄酒酒精度及干浸出物。对不同种类的葡萄酒的酒精度及干浸出物进行测定,其测定结果与GB/T 15038—2006中的方法测定结果一致,可在40 min左右完成两个项目的测定。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分析结果重现性好,可广泛应用于日常大批量不同种类葡萄酒中酒精度及干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谭玲龙[2](2019)在《地龙炮制工艺、药效及辅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测定11批次黄酒的总糖、总酸、氨基酸态氮、PH值、酒精度等指标去制定黄酒标准,并撰写黄酒草案,建立黄酒的指纹图谱,探讨黄酒的稳定性及重复性。优选生地龙和酒地龙的炮制工艺,以次黄嘌呤和肌苷含量为指标,通过加权得分,得出最优工艺。探讨生地龙和酒地龙不同炮制品药理作用差异,研究地龙不同炮制品的平喘和抗血栓作用,完善地龙药理药效作用,并建立有效的地龙炮制方法。方法:(1)采用滴定法测定黄酒的总糖,氨基酸态氮和总酸;通过酒精计测定黄酒酒精度;PH计测定黄酒PH值;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测定黄酒钙因素的含量;采用气相方法测定黄酒中甲醇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黄酒的氨基酸指纹图谱。(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地龙的次黄嘌呤和肌苷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加权得分分析最佳工艺。(3)以哮喘潜伏期为评价指标,采用药物喷雾致豚鼠哮喘法进行实验,比较地龙生品及其炮制品酒制地龙水煎液高剂量和低剂量的平喘作用。将小鼠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阳性药组,生品地龙组、酒制地龙组,通过凝血时间,尾出血时间以及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的血栓形成模型小鼠偏瘫和死亡率的影响来研究不同炮制品抗血栓作用的差异,将SD大鼠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生品地龙低剂量组,生品地龙高剂量组,酒制地龙低剂量组,酒制地龙高剂量组,通过血流变实验和血清中的TXB2、6-keto-PGF1α的含量来研究地龙炮制品的抗血栓作用。结果:(1)总糖含量标准制定为21.81-32.71g/L、总酸含量标准制定为4.74-7.10g/L、氨基酸态氮含量标准制定为0.66-0.98g/L、PH值标准制定为3.13-4.69、酒精度标准制定为12.8-19.2%、非糖固形体标准制定为30.48-45.72g/L,钙因素标准制定为249.17-373.76g/L,甲醇含量不得过0.04g/L,黄酒的指纹图谱共有19个共有峰,其中已对应了五种氨基酸,相似度均大于0.98。(2)生地龙最佳炮制工艺为切短段(5mm),淘洗2分钟,40℃烘干。酒地龙最佳炮制工艺为每100g饮片加酒12.5g,闷润90分钟,140℃炒制。地龙最佳中试工艺为:取适量原药材,除去杂质,在切药机上切成58mm的短段,在洗药机上冲洗2min,然后取出于60℃烘房中干燥。酒地龙中试最佳条件为:取净地龙饮片5kg,加入黄酒(每100kg地龙饮片,加入黄酒12.5kg)拌匀,在密闭容器内闷润90min,置滚筒式炒药机中,220℃加热,转速设置为45 r/min,炒制8分钟,取出,摊开,放凉。(3)地龙水煎液对喷入2%氯化乙酰胆碱和0.1%磷酸组胺的等量混合液而致喘的豚鼠,能导致它的哮喘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或P<0.01),而出现十分显着的缓解哮喘的作用。其中,酒制地龙低剂量的平喘作用效果最好。从凝血时间、尾出血时间和血栓模型实验结果来看生品地龙组和酒制地龙均有抗血栓作用。从急性血淤模型大鼠血流变实验来看,与模型组比,各地龙组的全血还原粘度指标均有明显的降低,血清中的TXB2含量各地龙组均有下降,各地龙组的6-keto-PGF1α含量均有升高。结论:制定了黄酒质量标准,且11批次黄酒各指标合格率均大于80%,证明本课题制定标准范围合理,地龙酒制后可以增强其平喘作用,生地龙抗血栓作用比酒地龙略强。本课题建立合理的黄酒标准,建立了有效的炮制工艺,对黄酒和地龙质量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李国辉,常迪,张世伟,钟其顶[3](2018)在《啤酒酒精度快速测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快速蒸馏仪与酒精度快速测定仪分析啤酒的酒精度。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1.28%和1.56%,对于不同类型啤酒的酒精度测定值与密度瓶法测定结果一致(p>0.05),可在4 min内完成蒸馏测定。该方法分析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广泛应用于相关检测机构以及相关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生产指导等方面。
商曰玲[4](2015)在《啤酒大麦麦芽引起酵母提前絮凝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酵母提前絮凝(premature yeast flocculation,PYF)一直是一个长期困扰啤酒酿造行业发展的难题,因其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及诸如PYF发生机理及PYF因子物质本质不确定等问题困扰,对啤酒酿造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制约着啤酒行业的发展,并对麦芽制造企业及啤酒酿造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污染及各种恶劣天气的出现,啤酒酵母提前絮凝的发生日渐频繁。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大麦麦芽来源的PYF因子,揭示PYF因子物质特性及形成的主要机制,并对PYF的改善和控制提出可行性策略,为解决啤酒麦芽加工生产存在的PYF难题,提供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生产指导方法。论文主要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1)通过对收集到的19种麦芽进行PYF倾向性的检测,发现不同品种的麦芽均具有PYF倾向性;同一品种麦芽来自不同制麦厂,其PYF值有较大差异;来自同一制麦厂的同一品种麦芽,分属不同年份,其PYF值也有显着差异。制麦厂制麦工艺、啤酒大麦原料的生长或生产年份等,是影响成品麦芽PYF的主要宏观因素。(2)通过比较发酵过程的悬浮酵母细胞数,发酵结束时发酵残糖、酒精含量,筛选到4个PYF阳性(PYF+)麦芽(编号为PYF+1,PYF+3,PYF+5,PYF+6),选择该PYF+麦芽与PYF阴性(PYF-)麦芽进行皮壳互换实验。PYF+1皮壳分离后导致原有的PYF不再发生,说明麦芽中的PYF因子随皮壳的分离而分离;而PYF+3,PYF+5,PYF+6分别与PYF-麦芽皮壳互换后,均会发生PYF,说明PYF因子不仅存在于麦芽的皮壳部分,还存在于麦芽非皮壳部分。通过分析两部分来源PYF因子的物质特性,发现不同分子量大小的多糖均可引起PYF发生,PYF因子与阿拉伯木聚糖侧链的分支程度相关。(3)筛选获得同一制麦工艺同品种大麦制备的PYF+和PYF-麦芽,研究发现PYF+麦汁含有较高的结合态阿魏酸(Ferulic Acid,FA)。通过乙醇分级沉淀PYF+和PYF-麦芽协定麦汁中的多糖,比较各沉淀部分导致PYF的能力,发现麦芽中的PYF因子主要与乙醇40%(v/v)沉淀的多糖有关,且随着多糖含量的增加,导致PYF越严重。PYF+麦汁经40%乙醇沉淀FA含量显着高于PYF-麦汁同浓度乙醇沉淀,且FA/AX值也显着高于PYF-麦汁组分。能够导致PYF发生的阿拉伯木聚糖分子量在2027 kDa之间,单糖组成显示PYF+麦汁乙醇40%沉淀组分中阿拉伯木聚糖侧链分支程度显着高于PYF-麦汁。(4)来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阿拉伯木聚糖酶作用PYF-麦芽皮壳,会导致严重的PYF发生,且随着酶作用活力的升高,导致PYF越明显;来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阿拉伯木聚糖酶作用PYF-麦芽皮壳,也会导致PYF发生,而随着酶作用活力的升高,导致PYF的作用不再显着,且两种酶作用后,均可显着增加麦汁中40%乙醇沉淀组分结合态FA含量、FA/AX比值升高。糖化初始添加Bacillus subtilis阿拉伯木聚糖酶导致PYF的作用明显,而添加Aspergillus niger阿拉伯木聚糖酶,导致PYF的作用不明显。Bacillus subtilis阿拉伯木聚糖酶的添加显着增加了麦汁中AX的含量,且当酶量添加至500 U·50 g-1麦芽时麦汁中结合态FA含量急剧升高;真菌阿拉伯木聚糖酶的添加,对麦汁中AX含量的影响较小,加酶后,麦汁中FA含量变化不明显。(5)高通量测序发现PYF+麦芽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均大于PYF-麦芽,在微生物目、科、属、种分类水平上均高于PYF-麦芽。在PYF+样品中,有14个细菌菌种、6个真菌菌种;在PYF-样品中,有11个细菌菌种、6个真菌菌种与NCBI基因数据库中含有木聚糖酶基因的种属对应。PYF+麦芽中产木聚糖酶的微生物种属主要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geniculata、Pseudomonas sp.S1、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akei、Lactobacillus mali),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 hispanicum、Chryseobacterium homini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核腔菌属(Pyrenophora Chaetomium、Pyrenophora teres)和曲霉属(Aspergillus niger)。对于PYF+麦芽样品来说,与麦芽PYF相关的主要微生物是Lactobacillus sakei、Lactobacillus mali、Flavobacterium sp.和Aspergillus niger。(6)比较获得PYF+和PYF-麦芽碱性差异蛋白点21个,共鉴定出8个斑点。其中,PYF-麦芽中检测到2个斑点为内切几丁质酶(26 kDa endochitinase 1),含量显着高于PYF+,同属于病程相关蛋白。另通过对不同麦芽中几丁质酶活力的测定,发现PYF+麦芽相比PYF-麦芽含有较低的几丁质酶活力。(7)构建了大麦木聚糖酶抑制剂(Hordeum vulgare L.xylanase inhibitor,HVXI)基因的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到毕赤酵母X33中克隆表达并分离纯化。将重组蛋白rHVXI在PYF+麦芽糖化初始加入,可以改善阳性麦芽的PYF倾向;重组蛋白rHVXI可以抑制阿拉伯木聚糖酶对阿拉伯木聚糖的水解作用,从而减弱PYF的发生。
林英男[5](2014)在《复合酶法制备发酵型山药酒及其澄清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以山药为原料,研究了一种山药酒的酿造及其澄清工艺,为山药产品的开发开辟了新途径。首先,探讨了鲜山药浆的制备及其护色工艺;其次,研究了通过复合酶法降低鲜山药浆黏度的工艺参数,制备了优质的山药发酵液;再次,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探索了酿造山药酒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最后,研究了5种单一澄清剂的澄清效果,并将单一澄清剂三个为一组进行复合,研究复合澄清剂对山药酒的澄清效果。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鲜山药浆护色的研究:最佳复合护色剂为NaCl质量分数为1.9%,柠檬酸质量分数为1.0%,VC质量分数为0.5%,L-半胱氨酸质量分数为0.12%,复合护色剂的最佳护色温度为15℃,最佳护色时间为1.5h。2.复合酶法制备山药发酵液:当复合酶配比(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为2:1、复合酶添加量1.0%、复合酶酶解时间100min、复合酶酶解温度50℃时,对铁棍山药粘液质黏度的降低效果最好。最佳α-淀粉酶的添加量为0.2%,最佳糖化酶添加量为0.15%。3.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实验研究了酵母接种量、发酵液初始pH、(NH4)2SO4的添加量及发酵温度四个因素对山药酒品质的影响,研究得出的山药酒最佳发酵工艺为酵母接种量9%,发酵液初始pH值3.7,(NH4)2SO4的添加量4mg/L,发酵温度20℃。在此条件下发酵的山药原酒经过专家品评,综合评分都在90分以上。4:山药酒澄清工艺的研究:研究发现使用单一澄清剂对山药酒进行澄清处理,最佳用量分别为:壳聚糖0.20%、皂土0.25%、明胶0.40%、硅藻土0.8%、蛋清2.5%。复合澄清剂效果最好的组合为壳聚糖-皂土-硅藻土组合,经过澄清的山药酒透光率可以达到95.3%。经过复合澄清剂处理后,山药酒酒体呈金黄色、澄清透明、香气浓郁、口感细腻、酸涩适宜、风味协调、风格典型。酒精度为11.1度,总酸量4.35g/L,残糖量1.5g/100mL。卫生指标为:总SO2≤150PPM,细菌菌落总数≤30个/mL,大肠杆菌菌群≤2个/100mL,致病菌未检出。
刘海芹[6](2013)在《瓶装醋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具有诸多优点,它能在几分钟内,仅通过对被测样品完成一次近红外光谱的采集测量,即可完成其多项性能指标的测定(最多可达十余项),避免了传统分析技术繁琐的工作。目前国内对醋的检测都是把溶液倒入容器中采集光谱数据,进行指标分析,虽然比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迅速,但是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快速无损检测。为此,本文对不打开包装的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分析。1、收集了无色透明的玻璃瓶、绿色的啤酒瓶、大、小烧杯,分别以它们为参照,检测瓶装醋的光谱图,分析不同玻璃瓶的近红外光谱特性,分析不同玻璃瓶为参照时对光谱检测的影响。2、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瓶装醋光谱数据,发现其光谱信息非常弱,不利于后续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本研究对采集装置做了改进,检测获得的谱图效果明显提高。3、本文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分别对四种醋和瓶装醋采集光谱数据,比较它们的光谱之间的差异,分析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解释引起波峰和波谷的原因,观察玻璃材料对光谱检测的影响,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减少或消除这种影响。提高检测的效率,实现真正的无损检测。4、对四种瓶装醋进行分类:用一阶导数处理采集到的瓶装醋的原始光谱,消除玻璃瓶的影响。应用主成分进行降维处理,结合马氏距离判别方法,建立定性判别模型。结果表明,校正集和预测集的正确分类结果均达到了100%。结果证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不同品种瓶装醋进行定性判别研究。5、文章还对醋中的挥发酸、总酸、可溶性固形物三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神经网络建立了这些指标的近红外光谱定量预测模型,对比发现原始数据建模效果较好。为了避开光谱数据中噪声的影响,选取范围为750-1870nm的光谱数据,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降维处理。选取贡献率较大的3个主成分进行建模,结果表明总酸、挥发酸、可溶性固形物的真实值和预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8、0.9670、0.913。研究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检测食醋主要力量指标(总酸、挥发酸、可溶性固形物)的方法是可行的。该研究为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尚光华,何玉韩,刘强,张照昱,李彦威[7](2012)在《化学计量学―光谱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化学计量学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化学量测方法。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有小波变换、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化学计量学方法与光谱法相结合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体现出化学计量学在数据处理、信号解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化学计量学―光谱法的建立为工、农业生产中多组分混合物的快速、准确测定及满足质量监控等要求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陆振群[8](2012)在《产酯类酵母菌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发祥地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酒文化。中国酒品种繁多,生产工艺独特,质量优异,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在白酒的发酵过程中适当地添加产酯酵母,对于提高各种香型白酒的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本课题先从优质白酒曲中筛选出较好的产酯酵母菌株,并对其进行紫外诱变选育,然后对诱变得到的菌株的发酵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本文首先从中温优质酒曲中筛选出11株生香酵母,并对其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近而确定其种属。通过发酵产酯实验,筛选出产酯较高的菌株。在11株产酯酵母中,产酯最高的菌株是S8,其发酵液总酯含量达到1.78g/L对生香酵母S8菌液经紫外线照射处理后进行平板培养,挑选出直径较大的菌落接种到试管培养,用杜氏发酵管通过产二氧化碳体积进行初筛,再进行发酵总酯复筛获得一株优良菌株Y16,其发酵产总酯量可达3.21g/L原始S8的发酵产总酯量为1.78g/L,诱变后产酯总量提高了75.28%左右,产酯酵母紫外处理的最佳时间为2min。再对该产酯最高的酵母菌株Y16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以产酯酵母的生理条件为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该酵母菌株最佳产酯培养基的pH为5、酒精添加量为2%,而且静止定期通气培养比振荡培养产酯要高。再选取温度、糖度、发酵时间三因素作响应面分析得出:当培养基中黄豆芽汁浓度为100g/L、温度28℃、发酵时间为6d时,发酵液中总酯可高达4.033g/L。这些研究的结果对进一步探索产酯酵母的生理生化性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浓香型白酒的主题香味成分是己酸乙酯,但产酯酵母所产酯类大多是乙酸乙酯。通过研究产酯酵母与白酒窖泥中筛选出己酸菌的复合培养得出以下结论:己酸菌能产生大量己酸与酵母所产乙醇在产酯酵母酯化酶的作用下转化成己酸乙酯。而且产酯酵母与己酸菌的接种量的比例为1:2时,效果最为明显,总酯为4.815g/L,己酸乙酯为1.720g/L。其己酸乙酯的产量最高。此结论对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车康[9](2012)在《低嘌呤脱脂豆腐粉的检测与性质分析》文中提出豆粕是大豆以浸出法或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保留了大豆中除脂肪外的其余大部分营养成分。本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以高温脱脂豆粕为原料,制备了适合于痛风患者食用的低嘌呤方便豆腐粉。本研究中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与无机定磷法两种测定高温豆粕中的嘌呤含量的方法,并对以高温豆粕为原料制备的低嘌呤脱脂豆腐粉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1)豆粕中嘌呤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通过对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无机定磷法的比较,确定高效液相色谱法为豆粕中嘌呤含量的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豆粕粉中嘌呤含量的条件为:色谱柱为UltimateAQ-C18,5μm,4.6×250mm;柱温25℃,进样量10μL,流速1.0mL/mim,紫外检测器波长为254nm;流动相为水、冰乙酸、四丁基氢氧化铵以997:1.5:1.5的混合后,再与无水甲醇以99:1混合。腺嘌呤、鸟嘌呤、黄嘌呤、次黄嘌呤以该方法测定时的精密度分别为:0.31%、0.27%、0.50%、0.41%,回收率分别为:89.00%、86.90%、88.10%、81.30%。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高温豆粕粉中的嘌呤含量为253.0mg/100g,属于高嘌呤食品。(2)低嘌呤脱脂豆腐粉的检测分析①低嘌呤脱脂豆腐粉蛋白质含量56.2%,总糖含量28.4%,脂肪含量为零,嘌呤含量123.5mg/100g,符合高营养低脂低嘌呤的标准;低嘌呤脱脂豆腐粉色泽、外观、气味与滋味、杂质等感官符合标准;灰分与铜含量超标,冲调性与溶解性较差,溶解度低,沉淀指数偏高;大肠菌群、致病菌与霉菌符合标准,菌落总数超标;溶解性低,流动性与堆积密度较小,氯化钙、硫酸钙与葡萄糖内酯三种凝固剂的凝胶性能各有特点。②通过分析电镜扫描得到的图片可以看出,超声波处理后的豆腐粉的颗粒粒径大,逞干瘪、多孔状,相对未超声处理的豆腐粉更利于溶解;红外光谱检测结果可以得出,脱脂豆浆中的大豆蛋白经超声处理后二级结构发生变化,β-折叠、无规则卷曲总含量上升,α-螺旋与β-转角总含量下降,大豆蛋白溶解性得到了改善。但在低嘌呤脱脂豆腐粉的加工时豆浆未经保护直接喷雾干燥会导致蛋白的严重变性,使低嘌呤脱脂豆腐粉溶解性能下降。③小鼠饲养实验的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经超声波处理后部分降解,低嘌呤脱脂豆腐粉的利用率与消化吸收率有显着改善。
薄艳秋,张秀玲[10](2012)在《酵母的固定化及在蓝莓酒发酵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为了研究固定化酵母的优越性,将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进行比较。用加有SiO2和Al2O3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和加有SiO2和Al2O3的PVA-海藻酸钠载体进行实验,确定较优的载体。测定海藻酸钠、PVA、SiO2和Al2O3的最适添加量,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为1.5%,PVA添加量为0.6%,Al2O3添加量为0.8%,SiO2添加量为1.4%时,发酵效果最好,发酵周期短,为3d,蓝莓酒风味也最好。因此,用加有SiO2和Al2O3的PVA-海藻酸钠载体发酵得到的蓝莓酒各方面性质最好。
二、啤酒中酒精度的快速测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中酒精度的快速测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葡萄酒酒精度及干浸出物的快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设备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传统国标方法 |
1.4 快速测定方法 |
1.4.1 样品的蒸馏 |
1.4.2 全自动天平密度测定仪的模式设定与样品测定 |
1.4.3 空白样品的测定 |
1.4.4 结果计算 |
1.5 探究起泡葡萄酒除气方式对酒精度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起泡葡萄酒除气方式对酒精度的影响 |
2.2 样品蒸馏时消泡剂使用量,12%氧化钙、馏出液重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2.3 试剂空白酒精度及总浸出物结果 |
2.4 方法准确性分析 |
3 结论 |
(2)地龙炮制工艺、药效及辅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地龙的炮制沿革 |
2 地龙炮制方法和品种概况 |
3 炮制对地龙成分的影响研究 |
3.1 蛋白质 |
3.2 多肽 |
3.3 核苷酸 |
3.4 氨基酸 |
3.5 脂肪酸 |
4 炮制对地龙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 |
4.1 平喘 |
4.2 抗凝血、抗血栓 |
4.3 抗肿瘤 |
4.4 降血压 |
5 小结与展望 |
第一章 黄酒质量控制研究 |
第一节 黄酒常规指标质量控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材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方法 |
2.2 PH值、酒精度及非糖固形物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黄酒中甲醇的含量 |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
2.3 供试品制备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2.5 精密度试验 |
2.6 重复性试验 |
2.7 稳定性试验 |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9 样品含量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黄酒钙因素含量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和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1.1 线性关系考察 |
2.1.2 精密度试验 |
2.1.3 稳定性试验 |
2.1.4 重复性试验 |
2.1.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 测定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节 黄酒指纹图谱及5种氨基酸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方法学考察 |
3.1 精密度试验 |
3.2 稳定性试验 |
3.3 重复性试验 |
3.4 HPLC指纹对照图谱及相似度评价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炮制工艺 |
第一节 炮制工艺制备与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试验仪器 |
1.2 试验药材 |
1.3 试验试剂 |
2 正交实验优选生地龙和酒地龙炮制工艺 |
2.1 生地龙正交试验水平和因素 |
2.2 酒地龙正交试验水平和因素 |
3 实验与方法 |
3.1 色谱条件 |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 方法学考察 |
4.1 标准曲线制备 |
4.2 精密度试验 |
4.3 稳定性试验 |
4.4 重复性试验 |
4.5 加样回收实验 |
5 结果与分析 |
5.1 结果 |
5.2 生地龙分析 |
5.3 生地龙验证试验 |
5.4 酒地龙分析 |
5.5 酒地龙验证试验 |
第四节 炮制工艺中试 |
1 生地龙和酒地龙中试工艺优选 |
1.1 生地龙炮制工艺中试结果 |
1.2 酒地龙炮制工艺中试结果 |
2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地龙的药效作用 |
第一节 地龙不同炮制品平喘作用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药材 |
2.3 炮制品制备 |
2.4 样品的制备 |
3 实验方法 |
3.1 平喘实验 |
3.2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节 地龙不同炮制品的抗血栓作用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药材 |
2.3 炮制品制备 |
2.4 样品的制备 |
3 实验方法 |
3.1 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
3.2 对小鼠尾出血时间的影响 |
3.3 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的血栓形成模型小鼠偏瘫和死亡率的影响 |
3.4 急性血淤模型大鼠血流变实验 |
3.5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
4.2 对小鼠尾出血时间的影响 |
4.3 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的血栓形成模型小鼠偏瘫和死亡的影响 |
4.4 急性血淤模型大鼠血流变实验 |
5 小结与展望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个人简历 |
答辩委员名单 |
(3)啤酒酒精度快速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密度瓶法 |
1.2.2 快速蒸馏法 |
1.2.2. 1 除气 |
1.2.2. 2 酒精度快速测定方法 |
1.2.2. 3 精密度与准确性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啤酒除气方法对酒精度测定的影响 |
2.2 馏出液重量对酒精度测定的影响 |
2.2 方法精密度 |
2.3 方法准确性分析 |
3 结论 |
(4)啤酒大麦麦芽引起酵母提前絮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啤酒 |
1.1.1 啤酒 |
1.1.2 大麦麦芽 |
1.1.3 啤酒酵母 |
1.2 啤酒酵母絮凝 |
1.2.1 酵母絮凝 |
1.2.2 啤酒酵母絮凝的影响因素 |
1.2.3 啤酒酵母絮凝的类凝集素机理 |
1.3 酵母提前絮凝 |
1.3.1 酵母提前絮凝概述 |
1.3.2 PYF的机理假说 |
1.3.3 PYF因子的存在部位及物质特性 |
1.3.4 PYF因子的形成机制 |
1.3.5 PYF的检测方法 |
1.3.6 PYF的控制方法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麦麦芽中PYF因子存在部位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试剂与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麦芽PYF倾向性测定 |
2.3.2 PYF+麦芽的筛选 |
2.3.3 PYF因子在麦芽中的存在部位 |
2.3.4 麦芽皮壳与非皮壳部分PYF因子的比较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麦麦芽中PYF因子的物质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剂与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YF+与PYF-麦芽的筛选 |
3.3.2 麦汁及其乙醇分级沉淀组分中阿拉伯木聚糖及阿魏酸含量比较 |
3.3.3 乙醇分级沉淀组分添加对PYF的影响 |
3.3.4 乙醇分级沉淀组分分析 |
3.3.5 乙醇沉淀组分中阿拉伯木聚糖的组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生物阿拉伯木聚糖酶对PYF的影响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试剂与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Bacillus subtilis阿拉伯木聚糖酶作用麦芽皮壳对PYF的影响 |
4.3.2 Aspergillus niger阿拉伯木聚糖酶作用麦芽皮壳对PYF的影响 |
4.3.3 糖化过程添加微生物阿拉伯木聚糖酶对PYF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YF+与PYF-麦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原料 |
5.2.2 试剂与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YF+与PYF-麦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
5.3.2 PYF+与PYF-麦芽蛋白质组比较 |
5.3.3 PYF+与PYF-麦芽差异蛋白鉴定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麦木聚糖酶抑制剂抑制PYF因子产生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试剂与仪器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HVXI基因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重组蛋白的表达 |
6.3.2 HVXI基因组成型和诱导型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6.3.3 重组蛋白rHVXI的表达及活性测定 |
6.3.4 重组蛋白rHVXI的分离纯化 |
6.3.5 重组蛋白rHVXI对PYF因子产生的抑制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复合酶法制备发酵型山药酒及其澄清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山药的介绍 |
1.1.1 山药的简介 |
1.1.2 山药的化学成分 |
1.1.3 山药的保健作用 |
1.2 山药食品的研究进展 |
1.2.1 山药食品加工概况 |
1.2.2 山药食品加工的难点 |
1.3 保健酒概况 |
1.3.1 保健酒简介 |
1.3.2 保健酒的分类 |
1.3.3 我国保健酒行业的发展 |
1.4 山药酒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4.1 山药酒的研究发展现状 |
1.4.2 山药酒生产中的主要难点 |
1.4.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鲜山药浆的制备及其护色工艺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材料 |
2.2.2 试剂 |
2.2.3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鲜山药浆的制备工艺流程 |
2.3.2 操作要点 |
2.4 分析测定方法 |
2.4.1 铁棍山药中多酚氧化酶(PPO)的提取及其活力的测定 |
2.4.2 多酚氧化酶最适条件的确定 |
2.4.3 相对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
2.4.4 护色剂单因素试验 |
2.4.5 正交试验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多酚氧化酶(PPO)最适 pH 的确定 |
2.5.2 多酚氧化酶(PPO)最适温度的确定 |
2.5.3 NaCl 最佳浓度的确定 |
2.5.4 柠檬酸最佳浓度的确定 |
2.5.5 VC 最佳浓度的确定 |
2.5.6 L-半胱氨酸最佳浓度的确定 |
2.5.7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5.8 复合护色剂最佳组合的验证试验及分析 |
2.5.9 复合护色剂最佳护色温度和时间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酶法制备山药发酵液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材料 |
3.2.2 试剂 |
3.2.3 仪器设备 |
3.3 分析测定方法 |
3.3.1 黏度的测定 |
3.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3.3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3.3.4 DE 值的测定 |
3.4 实验方法 |
3.4.1 山药发酵液的制备工艺流程 |
3.4.2 铁棍山药粘液质的制备 |
3.4.3 温度对山药粘液质粘度及多糖、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4.4 酶解 |
3.4.5 复合酶种类的选择 |
3.4.6 复合酶法单因素试验 |
3.4.7 复合酶法正交试验 |
3.4.8 α-淀粉酶添加量的确定 |
3.4.9 糖化酶添加量的确定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温度对铁棍山药粘液质黏度及多糖、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5.2 复合酶的选择 |
3.5.3 复合酶添加比例的确定 |
3.5.4 复合酶添加量的确定 |
3.5.5 复合酶酶解时间的确定 |
3.5.6 复合酶酶解温度的确定 |
3.5.7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5.8 α-淀粉酶添加量的确定 |
3.5.9 糖化酶添加量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药酒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材料 |
4.2.2 试剂 |
4.2.3 仪器设备 |
4.3 分析测定方法 |
4.3.1 酒精度的测定 |
4.3.2 总糖及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4.3.3 总酸含量的测定 |
4.3.4 山药酒品评方法 |
4.4 实验方法 |
4.4.1 单因素试验 |
4.4.2 山药酒发酵正交试验 |
4.4.3 最佳发酵条件的验证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不同酵母菌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
4.5.2 不同发酵液初始 pH 值对发酵的影响 |
4.5.3 不同(NH4)2SO4 的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 |
4.5.4 不同发酵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4.5.5 山药酒发酵工艺正交试验 |
4.5.6 最佳发酵条件的验证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山药酒澄清工艺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材料 |
5.2.2 试剂 |
5.2.3 仪器设备 |
5.2.4 澄清剂的配制方法 |
5.3 实验方法 |
5.3.1 壳聚糖澄清实验 |
5.3.2 皂土澄清实验 |
5.3.3 明胶澄清实验 |
5.3.4 硅藻土澄清实验 |
5.3.5 蛋清澄清实验 |
5.3.6 复合澄清剂实验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壳聚糖澄清效果 |
5.4.2 皂土澄清效果 |
5.4.3 明胶澄清效果 |
5.4.4 硅藻土澄清效果 |
5.4.5 蛋清澄清效果 |
5.4.6 复合澄清剂的澄清效果 |
5.4.7 山药酒的感官、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鲜山药浆的制备及其护色的研究 |
6.1.2 复合酶法制备山药发酵液的研究 |
6.1.3 山药酒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
6.1.4 山药酒澄清工艺的研究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6)瓶装醋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食醋品质的检测方法 |
1.1.1 近红外光谱技术介绍 |
1.1.2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
1.1.3 光谱的重叠性和复杂性 |
1.1.4 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食醋检测的原理 |
1.2 国内外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 |
1.3 本研究的背景、创新点和内容 |
1.3.1 本研究的背景 |
1.3.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3.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方法 |
2.1 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的简介 |
2.1.1 导数 |
2.1.2 小波变换 |
2.1.3 数据的平滑方法 |
2.1.4 归一化 |
2.2 近红外光谱数据的数学建模方法 |
2.2.1 主成份分析(PCA) |
2.2.2 马氏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 |
2.2.3 多元线性回归的简介 |
2.2.4 BP神经网络 |
3 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数据采集 |
3.1 FieldSpec 3便携式光谱仪 |
3.1.1 光谱仪内部结构 |
3.1.2 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
3.1.3 仪器光源介绍 |
3.1.4 光纤 |
3.2 软件介绍 |
3.3 实验材料 |
3.4 光谱采集过程 |
3.5 化学指标的测定方法及仪器 |
3.5.1 总酸的化学方法测定 |
3.5.2 挥发酸的化学方法测定 |
3.5.3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4 实验的开展及遇到问题的解决 |
4.1 遇到的问题 |
4.2 分析问题并解决 |
4.3 玻璃瓶近红外光谱特性的研究 |
4.4 不同玻璃瓶作参照瓶装醋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特性 |
4.5 瓶装醋检测与有损检测效果的比较 |
5 定性判别分析 |
5.1 定性判别分析的步骤 |
5.2 玻璃影响的消除 |
5.3 瓶装醋的定性分析 |
5.3.1 不同瓶装醋的近红外光谱图 |
5.3.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5.3.3 马氏距离判别分析 |
6 食醋理化指标的模型研究 |
6.1 引言 |
6.2 异常点剔除 |
6.2.1 检测光谱数据的异常点 |
6.2.2 剔除异常样品的方法 |
6.3 选择光谱区间 |
6.4 模型预测效果的评价 |
6.5 总酸的定量模型建立 |
6.6 挥发酸的定量模型建立 |
6.7 固形物的定量模型建立 |
6.8 讨论与结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8)产酯类酵母菌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酿酒微生物的起源与发展 |
1.1.1 酒曲的起源 |
1.1.2 酒曲的分类体系和应用 |
1.2 生香酵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生香酵母概述 |
1.2.2 生香酵母产生的主要芳香气味物质 |
1.2.3 生香酵母培养的基本条件 |
1.2.4 生香酵母发酵液中总酯的检测方法 |
1.2.5 生香酵母在白酒中的应用 |
1.2.6 生香酵母在葡萄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2.7 生香酵母在醋生产中的应用 |
1.2.8 生香酵母在黄酒生产中的应用 |
1.2.9 生香酵母在果汁饮料和香精、香料生产中的应用 |
1.3 产酯酵母配合己酸菌在白酒中的应用 |
1.4 酿酒微生物的菌种保藏技术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二章 酒曲中生香酵母的分离及生理生化鉴定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研究材料 |
2.1.2 主要实验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实验培养基 |
2.1.4.1 富集培养基 |
2.1.4.2 筛选培养基 |
2.1.4.3 鉴定培养基 |
2.1.4.4 发酵产酯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生香酵母的分离方法 |
2.2.1.1 生香酵母的初筛 |
2.2.1.2 酵母菌的分离复筛 |
2.2.2 酵母菌的鉴定 |
2.2.2.1 形态学鉴定 |
2.2.2.2 生理学初步鉴定 |
2.2.3 产酯试验 |
2.2.4 发酵 |
2.2.5 总酯测定方法 |
2.2.5.1 皂化中和滴定法 |
2.2.5.2 气相色谱法(HPLC)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酵母菌的分离与纯化 |
2.3.2 酵母菌的鉴定 |
2.3.2.1 酵母菌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观察 |
2.3.2.2 酵母菌生理生化特性结果 |
2.3.2.3 酵母菌发酵情况 |
2.3.3 总酯测定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紫外诱变选育高产酯酵母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最佳紫外诱变时间的确定 |
3.2.2 分离诱变菌株 |
3.2.3 杜氏发酵管初筛 |
3.2.4 产酯酵母复筛 |
3.2.5 总酯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紫外致死率曲线的制作 |
3.3.2 生香酵母发酵液的产气与总酯关系的探讨 |
3.3.3 杜氏管发酵初筛情况 |
3.3.4 突变株复筛产酯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香酵母培养条件的优化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 |
4.1.3 培养基 |
4.2 实验方法 |
4.2.1 空气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2.2 各单因素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2.2.1 pH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2.2.2 豆芽汁浓度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2.2.3 发酵时间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2.2.4 酒精度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2.2.5 温度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2.3 因素水平响应面实验 |
4.2.4 总酯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最佳培养方式的确定 |
4.3.2 各单因素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3.2.1 pH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3.2.2 豆芽汁浓度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3.2.3 发酵时间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3.2.4 酒精度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3.2.5 温度对产酯酵母产酯能力的影响 |
4.3.3 响应面因素和水平的确定及其结果 |
4.3.3.1 响应面设计方案及结果 |
4.3.3.2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
4.3.3.3 响应面分析图和验证性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香酵母配合己酸菌的产酯的应用研究 |
5.1 材料与试剂 |
5.1.1 材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
5.1.2 主要试剂 |
5.1.3 培养基 |
5.2 实验方法 |
5.2.1 己酸菌的分离纯化 |
5.2.1.1 己酸菌的初筛 |
5.2.1.2 己酸菌的纯化 |
5.2.2 己酸菌的培养 |
5.2.3 硫酸铜快速测定法 |
5.2.4 产酯酵母和己酸菌复合培养 |
5.2.4.1 种子液的制备 |
5.2.4.2 复合发酵培养 |
5.2.5 气相色谱法测发酵液中的酯含量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己酸菌的分离筛选 |
5.3.2 硫酸铜快速测定法结果 |
5.3.3 复合发酵培养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低嘌呤脱脂豆腐粉的检测与性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嘌呤与痛风 |
1.1.2 大豆与豆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嘌呤食品的研究现状 |
1.2.2 豆粕加工豆腐的研究现状 |
1.2.3 豆腐粉的研究现状 |
1.2.4 豆腐粉的检测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豆粕中嘌呤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豆粕中嘌呤含量的研究 |
2.2.2 无机定磷法测定豆粕中嘌呤含量的研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豆粕中嘌呤含量的研究 |
2.3.2 无机定磷法测定豆粕中嘌呤含量的研究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嘌呤脱脂豆腐粉的检测与性质分析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低嘌呤脱脂豆腐粉感官指标的检测 |
3.2.2 低嘌呤脱脂豆腐粉理化指标的检测 |
3.2.3 低嘌呤脱脂豆腐粉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
3.2.4 低嘌呤脱脂豆腐粉物性指标的检测 |
3.2.5 低嘌呤脱脂豆腐粉微结构的检测 |
3.2.6 低嘌呤脱脂豆腐粉功能性的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低嘌呤脱脂豆腐粉感官、理化、微生物检测结果 |
3.3.2 低嘌呤脱脂豆腐粉物性检测结果 |
3.3.3 低嘌呤脱脂豆腐粉微结构检测结果 |
3.3.4 低嘌呤脱脂豆腐粉功能性检测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个人情况 |
教育背景 |
该论文项目来源 |
在研期间参与的课题与发表的论文 |
四、啤酒中酒精度的快速测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葡萄酒酒精度及干浸出物的快速测定[J]. 黄志芬,李循媛,黄梦婷. 现代食品, 2021(07)
- [2]地龙炮制工艺、药效及辅料研究[D]. 谭玲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啤酒酒精度快速测定方法研究[J]. 李国辉,常迪,张世伟,钟其顶. 中外酒业·啤酒科技, 2018(05)
- [4]啤酒大麦麦芽引起酵母提前絮凝的研究[D]. 商曰玲. 江南大学, 2015(06)
- [5]复合酶法制备发酵型山药酒及其澄清工艺的研究[D]. 林英男. 齐鲁工业大学, 2014(08)
- [6]瓶装醋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 刘海芹.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7]化学计量学―光谱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 尚光华,何玉韩,刘强,张照昱,李彦威. 广州化学, 2012(02)
- [8]产酯类酵母菌的选育[D]. 陆振群. 安徽工程大学, 2012(05)
- [9]低嘌呤脱脂豆腐粉的检测与性质分析[D]. 车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2(10)
- [10]酵母的固定化及在蓝莓酒发酵中的应用[J]. 薄艳秋,张秀玲. 食品工业科技,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