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护肾脏(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豪[1](2021)在《610名老年人BMI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61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现况、日常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探讨老年人BMI的影响因素,为老年人预防体质指数异常提供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为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课题研究调查对象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来自我国不同省份地区的部分城区和村庄。以方便抽样的方法,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利用课题组制定的膳食问卷对自愿参加本次课题调查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本次课题研究共计发放问卷650份,剔除身高和体重数据缺失的问卷样本,最终得到有效问卷样本610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有一般情况、饮食及生活方式、既往病史、日常膳食情况、日常膳食结构及饮食摄入频率调查等。数据录入和数据库的建立应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定量资料采用(?)±s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2检验分析各变量与老年人BMI的相关关系,将(?)2比较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到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探求老年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610名老年人中,男性为287人(47.05%),女性323人(52.95%)。平均年龄为(70.36±0.28)岁。其中,60-70岁的老年人为355人(58.20%),70-80岁的为196人(32.13%),80岁以上的为59人(9.67%)。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老年人为260人(42.62%),3000-5000元的有193人(31.64%),家庭月收入在5000以上的有157人(25.74%)。2.调查对象BMI现况:BMI为消瘦(<18.5kg/m2)的老年人为29人(4.75%),BMI正常(18.5-23.9kg/m2)的为335人(54.92%),有205名(33.61%)老年人超重(24-27.9kg/m2),41名(6.72%)老年人肥胖(≥28kg/m2)。男性超重/肥胖率为43.56%,消瘦率为3.48%;女性超重/肥胖率为37.46%,消瘦率为5.88%。3.调查对象BMI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职业、近三个月调查对象饮食量变化、饮食是否规律、一天的餐次、主食量、新鲜水果食用频率、新鲜蔬菜食用频率、鱼虾水产品食用频率、奶类及其制品食用频率、豆类及其制品食用频率、日食用盐量、吃饭时间、是否午休是调查对象BMI的影响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年龄:与年龄在60-70岁的老年人相比,年龄在80岁以上是老年人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值为0.475(95%CI:0.244,0.925)。(2)居住地:与居住地为城镇的老年人相比,居住地为农村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值为0.418(95%CI:0.277,0.629)。(3)家庭月收入:家庭月收入是老年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相对于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老年人,家庭月收入在5000以上是老年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值为1.698(95%CI:1.080,2.668)。(4)吃饭时间:相对于吃饭时间≤20min,吃饭时间在21-30min及>30min是老年人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266(95%CI:0.127,0.557),0.241(95%CI:0.090,0.645)。5.调查对象BMI与慢性疾病:高血压患者构成比、糖尿病患者构成比、骨关节病患者构成比与BMI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P<0.05、P<0.05)。超重老年人中高血压患者构成比(57.07%)和肥胖老年人中高血压患者构成比(58.54%)均高于BMI正常老年人(42.09%);超重老年人中糖尿病患者构成比(23.90%)和肥胖老年人中糖尿病患者构成比(31.71%)均高于BMI正常老年人(18.21%);肥胖老年人中骨关节病患者构成比(26.83%)高于BMI正常老年人(13.13%)。结论:1.本研究调查对象BMI正常率为54.92%,超重肥胖率为40.33%,消瘦率为4.75%,与全国老年人BMI水平大致保持一致。2.610名调查对象中,高血压患者构成比最高,为47.38%,这与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水平保持一致。其次为糖尿病患者构成比(20.49%),脑血管和眼病患者构成比(16.89%),心脏病患者构成比(13.11%),骨关节病患者构成比(12.79%),肿瘤患者构成比(8.52%)。3.居住地、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职业、近三个月调查对象饮食量变化、饮食是否规律、一天的餐次、主食量、新鲜水果摄入频率、新鲜蔬菜摄入频率、鱼虾水产品摄入频率、奶类及其制品摄入频率、豆类及其制品摄入频率、日食用盐量、吃饭时间、是否午休是调查对象BMI的影响因素。4.年龄>80岁、居住地为农村、吃饭时间在21-30min及>30min是调查对象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家庭月收入>5000元是调查对象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洪钰蕾[2](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CHB人群中出现肾功能损伤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性,探讨CHB患者发生肾功能损伤的生化学特征。从中医方面入手,为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筛选2019年0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病例资料,依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合并肾功能损伤的CHB患者(共176例),记录病例资料,并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制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最后采用SPSS 20.0对所收集病例的中医证型、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176例患者中,男性占86.9%,女性占13.1%;年龄以36-50岁为主,占47.2%;病程大多在1-9年,占53.3%;经统计分析,有治疗史与无治疗史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肾功能指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布:176例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内结证56例(31.8%)>脾肾阳虚证52例(29.5%)>肝郁脾虚证30例(17.1%)>肝肾阴虚证26例(14.8%)>瘀血阻络证12例(6.8%);经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在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各中医证型与肾功能指标的关系:(1)各中医证型中e GFR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2)各中医证型中Ccr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各中医证型中BUN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4)各中医证型中UA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5)各中医证型中血磷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6)在各中医证型中血钙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7)各中医证型中Scr、Cys C、血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中,男性比例较女性高;2.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湿热内结证、脾肾阳虚证;3.e GFR、Ccr联合BUN、UA、血磷、血钙检测可为合并肾功能损伤的CHB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较全面的客观化依据。
胡莹莹[3](2021)在《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回顾性方法研究慢性肾脏病(CK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其中医证候特点与一般资料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病、CKD分期等)以及实验室客观指标(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等)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患该疾病的患者在中医临床辨证中提供指导意义。方法:1.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病房住院的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根据纳排标准严格筛选,最终收入12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70人(58.33%),女性50人(41.67%),男女比例为1.4:1,研究的患者中年龄最小和最大的分别为29岁和75岁,平均年龄为58.96±10.37岁;本次研究的患者高血压病的病程在0-4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27±10.87年;本次研究中的原发病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多见,有48例,占比40%,其次为糖尿病36例(30%),痛风性肾病11例(9.17%);在CKD的分期中以CKD4期最为多见,有47例,占比39.17%,高血压分级中多见于高血压3级,有82例,占比68.33%。2.运用Excel数据表格纳入原始数据,SPSS25.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于一般资料的分析采用构成比或率;中医证候与一般资料之间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若服从正态分布及满足方差齐性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不服从正态分布或不满足方差齐性时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1.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在本次研究中的病例中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出现的频率最多,脾肾阳虚证次之,然后按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另以肝肾阴虚证相对比较少见;标实证中以湿浊证出现的频率最高,然后按照出现的频率大小排列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和水气证,另以风动证相对来说较为少见;在本虚证兼标实证中以脾肾阳虚证兼湿浊证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则为脾肾气虚证兼血瘀证。2.中医证候与一般资料的关系:中医证候的本虚证和标实证均与年龄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与CKD分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与CKD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和标实证均与高血压分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中医证候的本虚证和标实证均与实验室指标的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血钙、血磷、尿蛋白定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与二氧化碳结合力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与二氧化碳结合力水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与血红蛋白水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与血红蛋白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KD3-4期合并高血压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为多见,标实证以湿浊证最为多见,本虚证兼标实证以脾肾阳虚兼湿浊证为多见。2.CKD3-4期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多数CKD患者是从脾肾气虚证逐渐发展为脾肾阳虚证;在高血压病的早期以脾肾气虚证和湿热证多见,总体发病人数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增多。3.CKD3-4期合并高血压患者中,肝肾阴虚证和风动证患者相对更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脾肾阳虚证的患者发生贫血的风险更高。
周欢欢[4](2021)在《基于BIA分析Ⅲ-Ⅳ期DKD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我院糖尿病肾脏病(DKD)患者的营养状况,观察人体成分指标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同时,结合患者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探讨DKD患者的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为DKD患者中医中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符合本研究制定Ⅲ、Ⅳ期DKD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9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实验室指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符合本课题要求的患者进行人体成分的测量,将营养不良定义为瘦组织指数(LTI=去脂体重/身高2)低于参考人群的第10个百分位数。通过spss 20.0结合Excel分析处理原始数据,以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分析研究DKD患者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①性别与年龄:共纳入了 195例Ⅲ-Ⅳ期DKD患者,Ⅲ期患者108人(55.38%),Ⅳ期患者87人(44.62%),年龄最大者85岁,年龄最小者37岁,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岁左右,56-65岁是所占比例最高人群,其次是66-75岁和45-55岁。②DM病程:在DKD患者的DM病程中,16-20年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11-15年,再次是5-10年,可知随着DM患者患病时间越长,发生DKD的可能性越高。③营养状况:本次入组的195例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好,其中,营养不良者24人(12.31%),Ⅲ期患者 15 人(7.69%),Ⅳ期患者 9 人(4.62%)。(2)人体成分相关:①人体成分与DKD不同分期的相关性:在偏回归系数(β)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基础上,β>0,Exp(β)>1的自变量为细胞外水分,表明在Ⅳ期患者中,其细胞外水分的值较Ⅲ期患者高。β<0,Exp(β)<1的自变量为腹围,表明在Ⅳ期患者中,其腹围的值较Ⅲ期患者低。②DKD患者与DM患者的人体成分:瘦组织指数(LTI)在DKD患者与DM患者中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β<0,Exp(β)<1,表明在DKD患者中,其LTI的值较DM患者要低。③人体成分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FTI、LTI分别与TP、TG呈正相关(P<0.05);体脂百分比与TP呈正相关;细胞外水分与HCT呈正相关,与TP呈负相关;腹围与Hb、RBC、HCT、ALB、TP、TG均呈正相关,且各项均为低度相关。④以LTI分组讨论:正常LTI组与低LTI组之间的理化指标未见明显差异,表明目前常见的标志物如Hb、ALB等,不能预测由BIA确定的营养不良。(3)中医证候相关:①中医证型与分期:在195例DKD患者的本证中,Ⅲ期患者中最多见的证候是阴虚燥热证(42.59%),其次是气阴两虚证(38.89%)、脾肾气虚证(12.96%),最少的见是阴阳两虚证(5.56%);Ⅳ期患者中,最多见的证候是气阴两虚证(33.33%),其次是脾肾气虚证(28.74%)、阴虚燥热证(25.29%),最少见的是阴阳两虚证(12.64%)。在标证中,Ⅲ期患者最多见的证候是湿热证(47.22%),其次是痰瘀证(23.15%)、血瘀证(16.67%),最少见的是水湿证(12.96%);Ⅳ期患者最多见的证候是水湿证(42.53%),其次是湿热证(34.48%)、痰瘀证(19.54%),最少的见是血瘀证(3.45%)。②中医证候与营养状况:在DKD患者本证中,最易发生营养不良的证型为气阴两虚证(14.08%),其次是脾肾气虚证(12.82%),然后是阴阳两虚证(11.76%)和阴虚燥热证(10.29%);在DKD患者标证中,最易发生营养不良的证型为血瘀证(28.57%),其次依次是水湿证(13.73%)、湿热证(11.11%)、痰瘀证(4.76%)。③中医证候与LTI:LTI值在各中医证型间无明显差异。以各证候LTI均值比较,本证中: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标证中:湿热证>痰瘀证>血瘀证>水湿证。④中医证候与存水量:在本证和标证中,各中医证型的细胞外水分比率的值有明显差异。从均值来看,本证中细胞外水分比率: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燥热证;标证中细胞外水分比率:血瘀证>水湿证>痰瘀证>湿热证。结论:(1)DKD的分期不同,人体成分的组成不同,其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与DKD Ⅲ期患者的人体成分相比,Ⅳ期患者的细胞外水分增多,腹围减小,提示Ⅳ期患者可能在水液代谢失调及营养失衡方面的情况更为严重。(2)在人体成分与理化指标中的关系中,FTI、LTI分别与TP、TG呈正相关;体脂百分比与TP呈正相关;细胞外水分与HCT呈正相关,与TP呈负相关;腹围与Hb、RBC、HCT、ALB、TP、TG均呈正相关,且各项均为低度相关。但目前常见的标志物如Hb、ALB等,不能预测由BIA确定的营养不良。(3)东直门医院DKD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好,但Ⅲ期与Ⅳ期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LTI可作为重要的营养状况评估指标,能良好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从而预测患者的存活率,在营养良好的患者中LTI的值越高;反之患者的营养状态越差,LTI的值越低,提示生存率越低。DKD患者的LTI值较DM患者要低,表明DKD患者的营养状况较DM患者差,故应尽早关注DM患者的营养状况,在DM发展为DKD的进程中,也应时时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4)DKD患者在不同时期证型分布不同,DKDⅢ期患者本虚证最多的证候是阴虚燥热证,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Ⅳ期患者本虚证多见于气阴两虚证,标实证以水湿证为主。(5)脾肾气虚证与血瘀证的患者营养状况相对较差,临床上应重视这类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6)各证型的细胞外水分比率有明显差异,本证中细胞外水分比率的值脾肾气虚证最高,标证中细胞外水分比率的值血瘀证最高,应注意这类患者的水液代谢问题。
周婧雅[5](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三阴三阳体质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糖尿病肾脏疾病是以糖、脂、蛋白等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及肾小球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中医诊断中属于“消渴病肾病”的范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的支出逐年递增,加重了人们的负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深远。证候是病因病机形成的概括,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证候的产生与体质从化相互联系。导师赵进喜教授行医多年,致力于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秉承“熟读经典勤临床”的精神,将疾病诊断与传统辨证、体质辨识相结合,提出“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的诊疗思路,具有极高的临床研究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DKD各期患者证候、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特点,以及DKD不同分期下证候与三阴三阳体质的相关性,给临床防治DKD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治疗的DKD患者,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四诊信息等,并依据“DKD中医证候收集表”进行中医临床证候的资料收集。将患者的基本资料、证候及三阴三阳体质等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运用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指标采用频数及构成比,计量资料采用X±S,率与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证候分布与DKD分期、实验室指标以及三阴三阳体质的相关性,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DKD不同分期与三阴三阳体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基本情况分析:本研究共纳入300例DKD Ⅲ~Ⅴ期患者。其中Ⅲ期199例(66.3%),Ⅳ期37例(12.3%),Ⅴ期64例(21.3%)。纳入患者的年龄段在24~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左右。DKD Ⅲ~Ⅴ期患者的体重指数平均值为25kg/m2。在糖尿病病程方面,Ⅲ期为11年,Ⅳ期为16年,Ⅴ期为17年。在发现蛋白尿时间方面,Ⅲ期为1年,Ⅳ期为4年,Ⅴ期为4年。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方面,Ⅲ期为0.2年,Ⅳ期为0.8年,Ⅴ期为1.4年。在发现肌酐升高病程方面,Ⅲ期为0.2年,Ⅳ期为1.6年,V期为2.9年。DKD V期患者的24hUTP、Cr、BUN、ALB、HbAc、eGFR等实验室指标与Ⅲ期、Ⅳ期患者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FBG两项指标在DKD Ⅲ~V期患者中无明显差异。在联合ARB类药物方面,DKD Ⅴ期患者ARB类药物的使用率较DKD Ⅲ期、Ⅳ期患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证候分布情况:在本虚四证中排名前三位的证候,DKD Ⅲ期为阴虚证136例(11.2%),气虚证102例(8.4%),阳虚证77例(6.3%)。DKD Ⅳ期为阴虚证20例(10.2%),气虚证11例(9.3%)、阳虚证12例(5.6%)。DKD V期为阴虚证37例(8.4%),血虚证31例(7%),阳虚证28例(6.4%),气虚证27例(6.1%)。在标实十二证中排名前三位的证候,DKD Ⅲ期为血瘀证152例(12.5%),郁热证121例(10%),结热证105例(8.7%)。DKD Ⅳ期为血瘀证27例(12.5%),痰热证20例(9.3%),痰湿证18例(8.4%)。DKDV期为血瘀证55例(12.5%),郁热证41例(9.3%),痰湿证40例(9.1%)。综上,在本虚证中,DKDⅢ~Ⅳ期以阴虚证、气虚证、阳虚证为主,DKDV期以阴虚证、血虚证、阳虚证、气虚证为主。在标实证中,血瘀证始终伴随DKD的病程进展。DKD Ⅲ期多伴郁热证、结热证;DKD Ⅳ期多伴痰热证、痰湿证;DKD V期多伴郁热证、痰湿证。③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BUN升高者常表现为气虚证的风险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降低者常表现为血虚证的风险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降低者常表现为水湿证的风险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证候与DKD分期的相关性:在本虚证中,DKD Ⅲ期与阴虚证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 V期与血虚证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标实证中,DKD Ⅲ期与郁热证、热毒证、肝阳证、气滞证、血瘀证、痰热证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 Ⅳ期与郁热证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 Ⅴ期与痰湿证、水湿证、饮停证、湿浊证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三阴三阳体质分布情况:300例DKD Ⅲ~Ⅴ期患者中,厥阴体质113例(37.67%);少阳体质106例(35.33%);阳明体质57例(19%);少阴体质9例(3%);太阴体质9例(3%);太阳体质6例(2%)。综上可知,本研究纳入的DKD患者以厥阴体质、少阳体质及阳明体质多见,太阳体质、太阴体质及少阴体质较少见。⑥三阴三阳体质与DKD不同分期的相关性:DKD Ⅲ期与阳明体质和少阳体质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 Ⅳ期与阳明体质和少阳体质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 V期与三阴三阳各体质未见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三阴三阳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在DKDⅢ期,阳明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热毒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阳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肝阳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阴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水湿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厥阴体质分别与标实证候中的血瘀证、阴虚证、气滞证、肝阳证、血虚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KD Ⅳ期,少阳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肝阳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KD V期,厥阴体质分别与标实证候中的血瘀证、肝阳证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①DKD不同分期的证候分布特点不同。证候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为证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②DKD的发生、发展与体质密切相关,不同体质对于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本组研究资料显示:阳明体质、少阳体质者获得DKD的风险较其他体质类型者更高。③证候与体质之间具有相关性。阳明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热毒证有相关性;少阳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肝阳证有相关性;太阴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水湿证有相关性;厥阴体质与标实证候中的血瘀证、肝阳证等具有相关性。三阴三阳体质辨识为疾病预防、辨证施治提供了新思路。
陈子龙[6](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年龄、发病季节和体重指数(BMI)对其证素分布的影响,总结脑病科治疗IS后遗症期的核心治法,探索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并依据“以药测证”及“异病同治”理念,探索IS和ED的核心病机相关性。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常见证素量表》为基础制作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S合并ED的受试者共计425例,IS组患者共11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并根据年龄、季节、BMI等对IS合并E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IS合并ED患者中医证素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2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IS合并ED组纳入标准的住院治疗的IS后遗症期患者共90例,按照观察期间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是否接受中药辨证治疗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最终中药组共纳入50例,对照组共纳入40例,中药组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时长为4周,总结中药组中药用药规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勃起功能及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1.1本调查中IS合并ED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7个,病性证素是25个,IS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6个,病性证素是23个,其中IS合并ED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肾、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IS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痰、湿、阴虚;1.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相比,证素肝、经络、湿、血瘀、阴虚分布相同,而在肾、痰、阳虚、气虚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1.3 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比青中年患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证素肺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肝春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经络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热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气滞春季组、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阳虚秋季组、冬季组>夏季组(P<0.05);1.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与IS组患者比较,IS合并ED的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合病的情况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瞻性队列研究1.1 IS后遗症期的使用的中药四气是以温、寒及平性药物为主,五味是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归经是以肝、脾、心、肺、胃、肾经为主,中药药效归类主要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1.2治疗4周后,中药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更多,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IEF-5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高频证素肝、肾、经络、气虚、阳虚、血瘀、阴虚、痰、湿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IS合并ED患者主要病位在肝、肾、经络,主要病性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可知IS合并ED患者的基本病理基础为痰浊、血瘀,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痰浊血瘀内生;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在证素肾、痰、阳虚、气虚上存在差异,IS合并ED患者多属于络脉瘀滞,久病及肾,而更多表现为气虚、阳虚等虚性的证候特点,而IS组患者处于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病位在肝和经络,尚未及肾,标实为主,表现为邪壅经络的实性证候特点为主;3相较于青、中年患者,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要更高,提示我们在针对老年IS合并ED患者的治疗上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应加强扶正固本的治疗;4不同季节中,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P<0.05),提示我们在治疗IS合并ED患者时应该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因时制宜,根据病机不同有所侧重;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提示我们对于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干预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健脾化痰的治疗思路,另外,超重及肥胖患者还需要警惕阳亢的发生。6抑郁、焦虑可能对于IS合并ED的发生是危险因素,同时IS合并ED的患者多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障碍,故临床在治疗时应该注意患者情绪的疏解,采用心理疗法或者疏肝解郁的中药配合常规治疗,对于疾病的防治会有更好的疗效;7IS后遗症期的中药四气主要为温、寒及平性药物,五味主要为苦、辛、甘味药物,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肺、胃、肾经;中药功效归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可知IS合并ED组中药核心治法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依据“以药测证”中医理念可见IS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8IS后遗症期“益气养血、化痰祛瘀”核心治法对于IS合并E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勃起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可知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念,可见IS与ED可能具有相同的核心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并且治疗前后患者证素积分改善与神经功能及勃起功能改善具有较强相关性,可见证素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7](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常见病与多发病,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DK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颁布了多种有关糖尿病诊断、治疗、管理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也涉及了DKD诊疗的部分内容,但并不能满足肾科医生的需求。对DKD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规范诊疗、细化管理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另外,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有关DKD的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拓展了DKD诊疗策略,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DKD诊疗指南。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了专家组编写了这部《DKD临床诊疗中国指南》。该指南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整合了中国肾脏病专家的临床经验,系统地介绍了DKD诊断、肾脏病理活检、治疗与管理、合并症处理及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问题。另外,专家组在编写过程中本着严谨、简明、权威的原则,参阅了国际指南格式,提出诊疗要点、逐条列证说明。该指南反映了当今DKD诊疗的新趋势、新观点,对进一步加强DKD认识、规范DKD诊疗体系、制定合理治疗原则、指导精准用药、延缓肾脏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可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朱昊希[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色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以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医案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用药经验,结合对典型医案的研读,总结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学术思想,探索治疗本病的中医药诊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继承与传扬名老中医经验。研究方法:通过“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应用创新联盟大数据平台”,严格筛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医案,收集到经孙伟教授诊疗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78例,共计498诊次,建立数据库。借助R语言程序编程系统、SPSS 21.0以及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药物关系网络分析等方法,对证型治法、用药配伍、核心处方等进行分析,结合研读医案,客观总结孙伟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患者共78例,共计498诊次。其中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8.92±15.12)岁。(2)四诊分布:498诊次病案中出现频数>50次的症状为:泡沫尿(291次)、下肢水肿(139次)、倦怠乏力(131次)、寐差(105次)、腰膝酸软(100次)、大便不实(72次)、夜尿频多(66次)、口干(56次)。舌象中,较为常见的舌苔为:苔薄白腻(150次)、苔薄腻(133次)、苔白腻(78次)、苔薄腻微黄(48次);较为常见的舌质为:舌淡红(206次)、舌偏胖(93次)、舌偏淡(63次)、舌胖大(59次)、舌淡胖(58次);较为常见的舌下络脉为:瘀紫2/3(261次)、瘀紫>2/3(167次)、瘀紫1/3(63次)。脉象较为常见的为:脉小弦(239次)和脉细弦(217次)。(3)证型分布:498诊次病案中,虚证主要为脾肾气虚证(97.19%);实证主要为血瘀证(92.77%)、湿浊证(69.08%)和湿热证(21.69%);常见证型为脾肾气虚兼夹湿浊、血瘀证(56.63%)及脾肾气虚兼夹湿热、血瘀证(17.07%)。(4)药物分析:①药物及性味归经分布:498诊次中较为常用的药物有黄芪(100.00%)、虎杖(100.00%)、石韦(100.00%)、炒白术(99.60%)、郁金(99.40%)、杜仲(97.59%)、党参(95.78%)、苏梗(95.18%)、炒当归(93.57%)、制苍术(92.97%)、穿山龙(90.96%)、土茯苓(88.96%)、川芎(86.95%)、菟丝子(82.13%)、续断(81.12%)、白花蛇舌草(77.91%)、白英(67.07%)、泽泻(67.07%)、泽兰(66.87%)、猕猴桃根(65.26%)、怀牛膝(61.24%)、炒赤芍(60.44%)。药性以寒(33.03%)、温(32.11%)、平(23.85%)为主;药味以甘(47.71%)、苦(47.71%)、辛(40.37%)为主;药物归经以肝(57.80%)、脾(40.37%)、肾(38.53%)、肺(34.86%)、胃(30.28%)为主。药物类别中以清热药(17.41%)、利水渗湿药(16.73%)、活血化瘀药(14.24%)、补气药(11.77%)、补阳药(10.61%)、解表药(5.32%)为主。②药物因子分析:将除去必用药物黄芪、虎杖、石韦以外的频数≥50次的42味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11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土茯苓、炒赤芍、白英、泽泻、猕猴桃根、怀牛膝组成;因子2由鸡血藤、黄蜀葵花、玉米须、茯苓皮、黑大豆衣、葫芦瓢、积雪草组成;因子3由茵陈、鬼箭羽、荷叶、蚕砂组成。③药物关联规则分析:通过药物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见药对,如炒白术-菟丝子、郁金-川芎等。运用关联规则分析症状与药物之间关系,如:与泡沫尿密切相关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全蝎、川芎、怀牛膝、玉米须、淫羊藿、茵陈、猕猴桃根、炒当归、续断;与下肢水肿相关的药物有黄蜀葵花、全蝎、白花蛇舌草、猕猴桃根、穿山龙。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证型与药物之间关系,如:脾肾气虚证与党参、制苍术、炒当归、菟丝子、川芎、炒白术、土茯苓密切相关;脾肾气虚兼夹湿浊、血瘀证与芡实、醋柴胡、法半夏、淫羊藿、葛根、干姜、炒赤芍、炙僵蚕、杠板归、茵陈、荷叶、瞿麦、泽泻、积雪草、菟丝子、泽兰、山药密切相关。④核心处方:核心处方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炒白术、制苍术、苏梗、郁金、川芎、炒当归、虎杖、杜仲、石韦、土茯苓、穿山龙。研究结论:孙伟教授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机为肾虚湿(热)瘀,脾肾亏虚是基本病机,湿浊(湿热)、瘀血是关键因素。病理性质本虚标实,病位主要在脾、肾,与五脏相关。孙伟教授治疗本病时,强调抓病机,扶正祛邪并举,辨病辨证相结合,辨证辨症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结合,治以“益肾清利活血”大法,兼顾祛风,从多角度、多方法、多途径出发补益正气、分消邪气。
周宁[9](2020)在《滋肾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尿路感染气阴两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客观评价运用滋肾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尿路感染气阴两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总结其用药规律,并观察其安全性。进一步探索研究中医药扶正祛邪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的辨证施治规律及优选方药,在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前提下,为寻找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的方法另辟蹊径。方法:(1)经过筛选后选择符合各项标准的8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2)两组均给予一般基础治疗,包括休息、对症处理、酌情使用抗生素等。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予以滋肾参芪地黄汤颗粒剂治疗,每日一剂,水冲400ml,早、晚饭后温服,对照组予以口服泌尿宁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3)入组前和治疗后对相关的指标以及数据进行逐一收集、整合、归纳、分析。需要观察的指标有: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如尿中白细胞、清洁中段尿细菌菌落计数等,治疗后纳入统计病例84例,应用SPSS22.0统计分析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对滋肾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评价。结果:(1)疾病疗效上: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5%,两组数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疾病疗效更明显。(2)证候疗效上: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数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证候疗效更明显。(3)证候积分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自组内比较和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单项症状积分上:除食少纳呆症状的对照组积分治疗前后无明显降低(P>0.05)外,两组各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说明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除口干舌燥症状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尿频、尿急、尿痛、遇劳即发、腰膝酸软、体倦乏力、食少纳呆状积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尿频、尿急、尿痛、遇劳即发、腰膝酸软、体倦乏力、食少纳呆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5)实验室指标上:白细胞计数较入组前有所改善(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尿β2-MG治疗后较入组前有所改善(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中段尿细菌培养细菌转阴率都较高,且试验组转阴率较对照组高。(6)安全性评价:治疗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事件发生,说明滋肾参芪地黄汤治疗气阴两虚湿热型慢性尿路感染临床运用安全。结论:滋肾参芪地黄汤加减用药治疗对慢性尿路感染症状的改善较为满意,尤其在尿频、尿急、尿痛、遇劳即发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亦能有效减少尿中白细胞、尿中细菌菌落计数,且安全性好。有效证明了滋肾参芪地黄汤是治疗慢性尿路感染气阴两虚湿热证型的有效方剂,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张亚楠[10](2020)在《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及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课题通过对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C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研究CKD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CKD中医证型及病机的现代化研究做补充,并对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方法:收集2017.1-2019.12在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住院的CKD患者,并填写统一的临床观察表(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型等),将表中信息录入“肾科患者优势病种管理平台”,形成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CKD患者,从而将其数据导出。通过对C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索我科CKD患者的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借助SPSS 22.0综合统计功能以找出不同证型下的差异性指标,将差异性指标、中医证型分别定义为自变量和因变量,构建多元logistics回归方程,以分析影响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影响CKD各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代入ROC曲线,找出对辨证分型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临床指标并确定其诊断界值。最后结合导师临床对CKD中医病机认识及加减用药特点,对其经验进行小结。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21例符合标准的CKD患者。患者主要分布在45-60岁和60-75岁年龄层,总体男女性别比为1.83:1,经检验不同年龄层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CKD患者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较高,分别占85.5%、80.5%。经统计,221例CK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4种,分别是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103例)、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74例)、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20例)、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24例)。CKD1-5期患者分别有43例、42例、56例、31例、49例。中医证型在CKD各分期下的分布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证型间比较,发现11个组间存在差异性的临床指标,分别是年龄、既往有无糖尿病、SCr、BUN、HUA、β2-MG、TP、ALB、UTP、Hb、D-D。通过运用多元 Logistics回归方程分析中医证型与差异性指标的相关性,发现UA明显升高(UA>460umol/L)、轻度贫血(90≤Hb<110g/L)是CKD患者中医辨证为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血β 2-MG升高(β 2-MG>3.11mg/L)是CKD患者辨证为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年龄增长、UTP是CKD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亦是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的危险因素。通过进一步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UA、Hb在诊断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07(95%CI:0.533,0.779)、0.298(95%CI:0.230,0.367);β 2-MG在诊断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645(95%CI:0.569,0.721);年龄、UTP在诊断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这一证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 0.538(95%CI:0.398,0.679)、0.734(95%CI:0.631,0.838);年龄、UTP在诊断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这一证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37(95%CI:0.512,0.716)、0.683(95%CI:0.544,0.823)。结论:1.我科就诊的CKD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总体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患病率逐渐趋于平衡。这可能与中老年人多伴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以及雌激素对女性具有保护作用有关。2.我科CKD中医证型分为4种,其中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主要集中分布在CKD1-3期;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及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主要集中分布在CKD3-5期。在CKD进展过程中,中医病机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即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水湿证候随着CKD进展而逐渐加重。3.运用多元logistics回归方程和ROC曲线分析,得出UA>456umol/L对CKD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β 2-MG>3.11mg/L对CKD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TP>0.975g/24h对CKD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TP>6.6845g/24h和年龄>77.5岁对CKD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二、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护肾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护肾脏(论文提纲范文)
(1)610名老年人BMI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体质指数 |
1.2 BMI影响因素 |
1.2.1 个人因素 |
1.2.2 家庭因素 |
1.3 BMI指数异常的危害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
2.1.1 调查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2 调查内容 |
2.2.1 问卷调查 |
2.2.2 体格测量 |
2.3 调查对象BMI判定标准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分析 |
2.5.1 资料的录入与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 调查对象饮食行为和膳食摄入情况 |
3.2.1 调查对象饮食行为 |
3.2.2 调查对象各类膳食摄入习惯 |
3.2.3 调查对象各类膳食每周摄入频率 |
3.3 调查对象生活方式基本情况 |
3.4 调查对象既往病史基本情况 |
3.5 调查对象BMI单因素分析 |
3.5.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BMI的单因素分析 |
3.5.2 调查对象饮食行为和膳食摄入习惯对BMI的单因素分析 |
3.5.3 调查对象生活方式对BMI的单因素分析 |
3.6 BMI与既往病史情况 |
3.7 调查对象超重或肥胖的单因素分析 |
3.8 调查对象超重或肥胖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调查对象BMI现况 |
4.2 影响调查对象BMI因素分析 |
4.2.1 基本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
4.2.2 饮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2.3 膳食摄入习惯影响因素分析 |
4.2.4 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
4.3 BMI与老年慢性病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西医诊断标准 |
3.1 CHB西医诊断 |
3.2 肾功能损伤诊断 |
3.3 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的西医诊断 |
4 中医辨证分型 |
5 纳入标准 |
6 排除标准 |
7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8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1.1 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1.2 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病程、药物治疗史分布情况 |
1.3 有药物治疗史与无药物治疗史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性别、年龄、主要肾功能指标分布情况 |
2 CHB合并肾损伤患者相关肾功能指标水平 |
3 CHB合并肾损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 CHB合并肾损伤患者各中医证型中一般资料的分布情况 |
4.1 各中医证型性别分布情况 |
4.2 各中医证型年龄分布情况 |
4.3 各中医证型病程分布情况 |
5 CHB合并肾损伤患者各中医证型中相关肾功能指标分布情况 |
5.1 各中医证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分布情况 |
5.2 各中医证型胱抑素C(Cys C)、尿素(BUN)、尿酸(UA)分布情况 |
5.3 各中医证型血磷、血钙、血镁分布情况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理论基础 |
2 西医临床原因分析 |
2.1 乙肝相关性肾病 |
2.2 肾毒性药物的因素 |
2.3 其他因素 |
3 一般情况分析 |
4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
5 各中医证型一般情况分析 |
6 中医证型与相关肾功能指标分析 |
7 CHB合并肾功能损伤的治疗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浅述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肾功能损伤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BIA分析Ⅲ-Ⅳ期DKD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Ⅲ-Ⅳ期DKD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非透析阶段DK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 |
3 DKD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
4 改善DKD患者营养状况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DKD患者的中医研究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各家临证经验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资料收集 |
1.7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人体成分相关 |
2.3 分组讨论 |
2.4 中医证候相关 |
3 讨论 |
3.1 一般资料讨论 |
3.2 人体成分分析相关讨论 |
3.3 LTI分组讨论 |
3.4 中医证候与营养状况 |
3.5 不足与展望 |
3.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糖尿病肾脏疾病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三阴三阳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流行病学 |
3 发病机制 |
4 诊断标准 |
5 临床分期 |
6 治疗措施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辨证方法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医证候变化特点及其三阴三阳体质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剔除病例标准 |
7 观测指标 |
8 样本量计算 |
9 数据分析 |
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DKD不同分期的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性 |
3 三阴三阳体质分布及其与证候的相关性 |
讨论与分析 |
1 DKD患者的临床特点 |
2 DKD不同分期的证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 |
3 三阴三阳体质分布及其与证候的相关性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
1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2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
综述二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证素研究的进展 |
1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
2 勃起功能障和缺血性脑卒中证候要素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
一、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调查表制定 |
7 调查方法 |
8 样本量估算 |
9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人口学资料 |
2 一般情况统计 |
3 脑梗情况统计 |
4 IS合并ED组勃起功能情况统计 |
5 两组证素分布一般规律 |
6 IS合并ED组证素季节分布规律 |
7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 |
8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 |
9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 |
三、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两组患者证素分布一般规律讨论 |
3 IS合并ED患者证素季节分布规律讨论 |
4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讨论 |
5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讨论 |
6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前瞻性队列研究 |
一、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6 观察指标 |
7 研究方法 |
8 中药标准化 |
9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中药用药规律 |
2 患者一般情况 |
3 治疗前后病位证素积分情况 |
4 治疗后神经功能与勃起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5 两组治疗后证素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
三、讨论 |
1 用药规律分析 |
2 中药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分析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西医研究概况 |
1.1 概述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 |
1.4 预后影响因素 |
1.5 治疗 |
2.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
2.1 病名 |
2.2 病因 |
2.3 病机 |
2.4 辨证论治 |
2.5 中成药 |
2.6 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确切 |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
3.1 因子分析 |
3.2 关联规则 |
3.3 聚类分析 |
3.4 决策树 |
3.5 人工神经网络 |
第二部分 基于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频数分布与分析 |
3.2 主要药物因子分析 |
3.3 关联规则分析 |
3.4 药物关系网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情况与临床症状 |
2. 舌象脉象 |
3. 证型方面 |
4. 用药治法 |
5. 核心处方 |
6. 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探讨 |
6.1 病因病机 |
6.2 治则治法 |
6.3 调摄养护 |
6.4 典型医案 |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就 |
致谢 |
(9)滋肾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尿路感染气阴两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结果 |
3.1 病例分组完成情况 |
3.2 治疗前病例资料可行性分析 |
3.3 治疗后结果分析 |
3.4 安全性评价 |
4.讨论 |
4.1 课题理论基础及研究背景 |
4.2 滋肾参芪地黄汤的组方分析 |
4.3 不足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及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慢性肾脏病定义 |
2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 |
3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特点 |
5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现代名家经验 |
2 李建民教授之“肾络瘀痹”理论体系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及资料获取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CK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2.3 一般资料在CKD各中医证型下的分布 |
2.4 实验室指标在CKD各中医证型下的分布 |
2.5 影响CKD辨证分型的危险因素 |
2.6 危险因素对CKD中医证型的诊断价值分析 |
3 讨论 |
3.1 CKD一般资料分析 |
3.2 CKD中医辨证分型及中医病机探讨 |
3.3 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 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 |
结语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护肾脏(论文参考文献)
- [1]610名老年人BMI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志豪. 吉林大学, 2021(01)
- [2]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D]. 洪钰蕾.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 胡莹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BIA分析Ⅲ-Ⅳ期DKD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D]. 周欢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糖尿病肾脏疾病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三阴三阳体质相关性研究[D]. 周婧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D]. 陈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J].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03)
- [8]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色研究[D]. 朱昊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滋肾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尿路感染气阴两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周宁.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CK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及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经验[D]. 张亚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