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孟加拉)加工技术设备及商品展览、投资洽谈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仁腾骏[1](2021)在《图示理论视角下2019年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示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及第五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模拟同声传译的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一篇涵盖中译英及英译中的模拟带稿同声传译实践报告,所选用的材料主体为2019南亚东南亚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致辞,内容涉及共九篇发言,其中中文四篇,英文发言五篇;此外,口译材料截取了三篇2018第五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开幕式中文发言。报告所涉及的中文发言稿内容较为正式,严谨,英文发言稿生动、形象。案例分析对象主要取自主体部分的翻译实例。图示理论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第二外语阅读,听力的心理过程,且取得了诸多成果;相应图示的激活对于第二外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的补偿和引导作用也已经得到了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带稿同传作为口译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涵盖了视觉输入,听觉输入以及口语输出等各个重要部分,与图示理论的应用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笔者在模拟同传中录音文件,本文从图示理论的视角,探索了图示的激活对口译活动中策略应用的影响。在图示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分析了译者在准备过程中做视译准备时所遇到的两个主要翻译挑战,并以此为依据,对所采用的省略,顺句驱动,预测,增译和转换五个翻译方法,从源语中所含图示,译者所具备的图示,以及发言人与听众之间的图示差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闫晓燕[2](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王乾润[3](2020)在《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棉花全产业链国际合作的潜力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师源[4](2019)在《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与沿线各国共商共建绿色发展之路,即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来统摄“一带一路”倡议决策和实践全局,努力将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与经验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去,并积极与沿线国家互学互鉴、共同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现实举措。本文选择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这一前沿研究问题,以国家政策重点和学术研究热点为选题导向,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本文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分别在现状考察、对象评价、模式选择、潜力研判、合作影响、政策建议等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上提出见解和主张,为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问题作出有益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及观点有:第一,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顺应全球绿色发展合作潮流,是全球绿色发展合作体系的有益补充,回应了沿线国家驱动经济增长及缩小发展差距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及保障社会稳定的需求、集约利用资源及降低污染排放的需求、支撑绿色创新及提高科研水平的需求、保护生存环境及维护生态平衡的需求。绿色发展的共同利益将中国与沿线国家结成强大纽带,各方在合作理念、合作共识、合作行动等方面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第二,在比较与借鉴国内外绿色发展相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一个由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评价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实证评价发现,沿线国家以及区域间绿色发展能力差异显着,而绿色发展能力平均水平在2007-2016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三,论文对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模式选择进行了研判。根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能力的差异,文章提出四类合作模式,分别为低能合作模式、赋能合作模式、高能合作模式和引能合作模式,并对各类合作模式的特点、合作内容、典型案例进行全面分析。第四,论文对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潜力进行了分析。文章分别从能力要素提升的潜力、空间区域协作的潜力、协调诉求差异的潜力角度分析未来绿色发展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客观地分析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未来合作方向。第五,论文实证检验了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对沿线国家绿色发展的影响。基于合作模式选择和合作潜力研判的主要结论,文章提出三项实证假设内容,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此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对沿线国家及其周边国家分别具有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且不同合作途径对南北国家产生不同影响。第六,本文从创新合作模式、激发合作潜力和拓宽合作路径三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因应了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这一新型区域合作安排的理论与现实需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一方面,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绿色发展相关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也为阐明中国如何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这一重大学术问题抛砖引玉。另一方面,本文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能力评价结果研判中国推进合作的模式选择和未来潜力,为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提供客观依据和实践指导,是服务于国家重大决策的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才凌惠[5](2019)在《中国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研究 ——基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视角》文中认为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各国贸易、投资往来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对外经济处于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以及东道国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的改善和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资合作逐渐加深。目前,我国正在探索与国外市场建立全新的合作模式,随着一系列专项建设和领域合作的扩大开展,不仅释放出了中国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形成的优势,也为国内电子信息技术、能源环保、海洋工程、文化教育等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加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和直接投资规模。然而,在世界经济复苏基本面总体良好的背景下,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全球贸易、投资摩擦升级,这既抑制了国际贸易、投资的持续稳步增长,也给中国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新形势,中国应该结合自身产能优势,在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效率较低与潜力较大的国家扩大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基于东道国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条件选择合理精准的出口贸易和投资区位。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对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基础设施质量、关税水平、自由贸易协定、通关程序负担等因素对潜力的影响,少有学者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角度对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潜力进行分析。在贸易投资一体化逐渐加深的背景下,基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视角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贸易投资便利化视角,研究中国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具体而言,主要沿着以下思路展开:(1)分析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理。首先从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关系理论和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的内涵重合两方面对贸易投资便利化指标体系构建的机理进行分析;然后再分别研究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出口贸易潜力的作用机理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的作用机理。(2)贸易投资便利化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分析。首先分析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体系的研究成果;然后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贸易投资便利化体系;最后对各国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及一级指标进行分析。(3)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中国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通过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东道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对出口贸易效率损失的影响,并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进行预测;再基于贸易投资便利化视角分析中国出口贸易潜力,并分别从总样本和分样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和非“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分析。(4)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的实证分析。通过随机前沿投资引力模型分析东道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对直接投资效率损失的影响,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效率及潜力进行预测;再基于贸易投资便利化视角分析中国直接投资潜力,并分别从总样本和分样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和非“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东道国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在2007-2016年间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但大部分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仍有待提升。除此之外,基础设施质量、市场准入、科学与技术水平指标在2007-2016年间均处于上升的状态,营商环境和政治环境指标均处于下降的趋势。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指标体系构建中,制度环境的权重最大,其次是科学与技术环境、营商环境、基础设施质量、海关环境和政治环境,而市场准入的权重最小。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对比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在2007-2016年间的变化较小;发达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在2007-2016年间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质量、制度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海关环境和营商环境的便利性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市场准入和政治环境条件与发展中国家相似。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走势来看,“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在2007-2016年间呈上升的趋势。第二,从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来看,中国及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正向影响;东道国的人口规模促进中国的出口贸易,而中国的人口规模抑制中国的出口贸易;双边地理距离与中国的出口贸易呈负相关关系;当中国与贸易国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边界时,均有利于增加中国的出口贸易。出口贸易效率损失是阻碍出口贸易潜力实现的最主要原因,东道国的贸易投资便利化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效率损失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7个一级指标进行分析可知,东道国的制度环境与出口贸易效率损失并未表现出稳健的相关关系;东道国的基础设施质量、市场准入和科学与技术环境指标均与中国出口贸易效率损失呈正相关关系,东道国的海关环境、营商环境和政治环境指标与中国出口贸易效率损失呈负相关关系。在2007-2016年间,中国的出口贸易效率均较低,中国的出口贸易潜力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比来看,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高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更大,但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增长率更快。从“一带一路”国家和非“一带一路”国家对比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相对较低,且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增长率高于非“一带一路”国家。在“一带一路”国家中,中国的出口贸易潜力存在较大的差异,由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出口贸易潜力相对较高;中国对西亚北非地区的出口贸易潜力相对较低。因此,相较于西亚北非地区,中国更应该增加对“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第三,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来看,中国及东道国的经济规模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双边地理距离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负相关关系。除此之外,双边是否有共同语言、双边是否有共同边界以及东道国自然资源环境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均呈正相关关系。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损失是阻碍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实现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损失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贸易投资便利化并未表现出与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损失的显着性关系。对7个一级指标进行分析可知:基础设施环境、市场准入指标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损失呈正相关关系;制度环境、海关环境、营商环境和政治环境指标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损失呈负相关关系;科学与技术环境指标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损失的关系并不稳健。在2007-2016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在10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增长率波动较大。整体来看,中国对大部分国家的直接投资效率均较低,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和中国出口贸易潜力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出口贸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的提升更为迅速。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比来看,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效率及潜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整体较低,但相较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效率更低。在中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实际值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中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仍有巨大的潜力。从“一带一路”国家和非“一带一路”国家对比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潜力更为突出。然而,中国对所选取“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潜力水平参差不齐,这直接导致了投资分布格局的不均衡,其中,对东南亚国家直接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潜力相对较小。根据以上实证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1)积极参与并推进东道国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协助改善东道国的海关环境和营商环境,增加对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东道国进行合理谈判,创造良好的市场准入条件。(2)深入了解东道国的贸易投资便利化环境,制定合理的贸易投资规划,持续快速增加出口贸易规模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3)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增加信息交流,形成贸易投资合作新格局等。
宋俊[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城市外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在一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必要性日益凸显。城市外交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有益补充,从而受到日益增多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城市外交活动获得了长足发展。国际友城数量位居西部城市前列,而且在南亚东南亚的友城数量更是位居全国首位,昆明的友城格局逐渐拓展。昆明开展城市外交活动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结交国际友好城市起步,逐步发展到加入城市国际组织、创立城市国际组织等不同形式。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澜湄等合作机制下,昆明的城市外交获得了日益平稳的机制性平台。昆明的城市外交实践,既促进了自身发展,又带动了边疆地区的进步,还践行了我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从而能够发挥服务中国总体外交的作用。昆明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外交资源,随着互联互通建设的推进,区位优势的作用将会不断凸显,外交资源也将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一带一路”也为昆明推进城市外交带来了巨大机遇。但昆明的城市外交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为友好城市交往的民间参与不足、实质性合作有待提升等不同方面。与此同时,缺乏有辨识度的城市品牌、多边城市外交较为落后也是昆明城市外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上述问题与昆明的国际化水平较低、国内地方政府的竞争和国家间关系波动一同阻碍了昆明开展城市外交。但结合昆明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提出积极参与澜湄合作、完善人才培养、创新友城工作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建议以期能消除这些阻碍。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调动,昆明的城市外交大有可为。未来昆明要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城市外交活动中,并塑造国际化的城市品牌。城市外交的发展,将为昆明发展带来宝贵机遇。
刘明广[7](2015)在《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研究 ——基于周边战略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正在深刻的影响着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的格局和未来走向,特别是正在影响着中国所在的亚洲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边疆地区开始由发展的边缘地带逐步向发展中心和发展前沿地带过渡,各种类型的区域合作机制应运而生,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异军突起。2004年到2014年11年间,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和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等五大边疆地区博览会先后诞生,基本形成了旨在促进区域一体化的覆盖中国周边所有地区的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体系。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创办以来,不仅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和周边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而且开始逐步影响到中国和周边地区国家间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其他领域的交往和合作,成为具备多种功能的中国周边战略载体,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和周边战略的一大创新。本文试图对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这一新的博览会历史现象进行解释。以往的研究呈现时效性、碎片化、视角单一等特点,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未能全面解释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动力及其作用发生机制。本文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寻找到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产生、发展及其作用的规律。首先,本文对要论述的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根据历史脉络对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总结、概括和归纳,并结合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国际战略观念的变革对其运营模式进行了考察。随后,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国际体系层次、国家行为体层次和次国家行为体层次对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动力进行了探索。本文认为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动力机制是一种复杂的多种作用力的合力,即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动力来自于新世纪以来国际体系转型塑造的中国周边和平发展的环境动力、中国崛起的外部性所带来的发展动力及中国战略调整所形成的政策动力,当然中国边疆地方政府的国际合作行为也成为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方动力。接着,在周边战略视角下,本文重点考察了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三种独有的功能,即多边贸易治理功能、周边战略载体功能和认同建构功能,并结合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具体的发展论述了这些功能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功能的发挥相应的在三个方面发挥了影响,也就是说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促进了中国和周边地区一体化的进程,塑造了中国崛起过程中所需要的有利的地缘战略环境,同时也在多个方面提升了中国在周边地区的软实力。至此,本文建构了周边战略视角下的解释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动力机制、功能分布和影响维度的分析框架。为了验证分析框架的有效性,本文对中国-东盟博览会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发现,冷战结束以后,东亚国际体系转型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产生塑造了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创造了巨大的国际制度需求,同时安全观、发展观和地区观等观念的更新,特别是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观念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战略的调整回应了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内容和需求,中国不断推动地区合作议程的更新和发展也为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中主动寻求定位于中国-东盟合作高地,并主动承担国家周边战略地方化的重任,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不可或缺的地方动力。作为最早和最成功的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所具备的地缘战略功能和区域治理功能发挥的更为全面,不仅改善了中国在东南亚方向上的地缘战略环境,而且促进了中国和东盟一体化的进程,提升了东亚地区认同和中国在该地区的软实力。本文在最后对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未来将会有大发展,并且其区域合作机制的属性和市场化的导向将更为突出,但是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必须克服周边战略和国内区域战略、国家权力和市场作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角色扮演、边疆地区博览会之间的竞争这四对矛盾才能有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边疆地区举办国家级博览会的热情日益升温,但是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这种新型博览会的认知还不够深入,甚至存在一定误区,因此,对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研究迫在眉睫,我们不仅需要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视角,更要从中国周边战略的视角来研究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生、演变和作用规律,从而为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陈燕[8](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李炳康[9](2006)在《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经贸合作服务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相互推动,并存发展的同时,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冲破了“疆土相邻”的天然纽带,开始向跨区域集团方向发展。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也面临日益增大的外部冲击,而区域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为回避全球化的风险提供了一个避风港,也有助于减少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与主要经济体的摩擦。因此,积极参与跨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中国内地与葡语国家不仅具有资源禀赋的互补性,而且葡语国家的辐射范围包括欧盟、南方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共同体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与葡语国家的跨区域经贸合作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潜力不可估量,双方有望形成一种多边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而澳门因其语言、文化、营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正在成为双方经贸往来的平台。本论文是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实际工作和政策现状的应用性论文。在跨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的背景下,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澳门在中国与葡语国家展开跨区域经贸合作中的战略定位——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经贸合作服务平台。论文首先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即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采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了澳门在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优势、劣势等实际情况;此后,分析了中国新一轮对外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澳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现状、特点,从而对双方展开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存在的障碍深入的进行了研究。最后,探讨了澳门在中国与葡语国家跨区域经贸合作中成为服务平台的战略定位,并提出了实现这一定位的相关对策建议。经贸合作服务平台
罗胜仗[10](2003)在《商机你抓住了吗》文中认为 对于商人来说,商机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商人无时无刻不在制造商机、等待商机、把握商机。商人一旦拥有商机,就拥有财富。作为一个经济类刊物的记者,我最想做的就是把中国一些有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在国内市场竞争处于劣势的企业,通过媒体宣传和系列活动,推向国际市场。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都曾经提出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引进来"就是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人才、设备、产品、经营理念;"走出
二、中国(孟加拉)加工技术设备及商品展览、投资洽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孟加拉)加工技术设备及商品展览、投资洽谈会(论文提纲范文)
(1)图示理论视角下2019年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示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及第五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模拟同声传译的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Source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3 Featur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4 Objectiv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5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6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2.Interpreting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for the Interpreting Task |
2.1.1 Thematic Preparation |
2.1.2 Material Preparation |
2.1.3 Terminology Preparation |
2.1.4 Plans Preparation |
2.2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2.3 Post-interpreting Issues |
2.3.1 Interpreter Evaluation |
2.3.2 Others’Evaluations |
2.3.3 Mistakes and Analysis |
3.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to Schema Theory |
3.2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to Related Fields |
3.3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to Interpretation |
4.Case Studies in Details |
4.1 Challenges of the Task |
4.2 Interpretation Methods Adopted |
4.2.1 Omission |
4.2.2 Syntactic Linearity |
4.2.3 Anticipation |
4.2.4 Addition |
4.2.5 Conversion |
5.Summary of the Report |
5.1 Experience from the Interpreting Task |
5.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nterpreting Practice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
Appendix I:Original Transcripts of the Speech |
Appendix II:Actual Transcrip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
Appendix III:Improved Transcrip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
AppendixⅣ:Terminology |
AppendixⅤ:Publications and Honors |
AppendixⅥ:Acknowledgments |
(2)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次区域合作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合作特征 |
2.2 府际治理 |
2.2.1 理念演进 |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
2.3 地域分工理论 |
2.3.1 中心—外围理论 |
2.3.2 地缘区位论 |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
2.3.4 经典博弈理论 |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
3.1.3 战略推力(Thrust) |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
3.2.1 有限理性概念 |
3.2.2 群体策略选择 |
3.2.3 演化稳定策略 |
3.2.4 合作博弈机制 |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
4.1.1 合作成效 |
4.1.2 存在问题 |
4.2 阶段特征 |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
4.3 重点合作区域 |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
4.3.5 境外合作区 |
4.4 主要合作领域 |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
4.5 问题与瓶颈 |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
4.5.3 交通瓶颈 |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
5.1.1 泰国利益诉求 |
5.1.2 缅甸利益诉求 |
5.1.3 越南利益诉求 |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
5.1.5 老挝利益诉求 |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
6.1.1 实施前稳态 |
6.1.2 策略扰动者 |
6.1.3 实现路径 |
6.1.4 模型设计 |
6.1.5 策略模拟 |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
6.2.1 实施前稳态 |
6.2.2 策略扰动者 |
6.2.3 实现路径 |
6.2.4 模型改进 |
6.2.5 策略模拟 |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
6.3.1 辐射中心策略 |
6.3.2 策略模拟 |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
6.4.2 府际合作领域 |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
7.1 府际合作路径 |
7.1.1 促进互联互通 |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
7.1.5 促进贸易畅通 |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
7.2.1 要素流动保障 |
7.2.2 企业主导保障 |
7.2.3 政府推动保障 |
7.2.4 辐射功能保障 |
7.2.5 改革赋权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致谢 |
(4)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
1.2.2 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绿色“一带一路”内涵的研究 |
1.3.2 关于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基础的研究 |
1.3.3 关于绿色“一带一路”合作路径的研究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结构安排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创新之处 |
1.5.2 研究难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定义及其内涵 |
2.1.1 “一带一路”倡议 |
2.1.2 绿色发展理念 |
2.1.3 绿色“一带一路” |
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 |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绿色发展理论 |
2.3 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绿色经济增长理论 |
2.3.2 环境制度理论 |
2.4 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
2.4.1 国际分工理论 |
2.4.2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
第3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现实考察 |
3.1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全球背景 |
3.1.1 全球绿色发展合作目标趋于明确 |
3.1.2 全球绿色发展合作体系持续完善 |
3.1.3 全球绿色发展合作潜在挑战犹存 |
3.2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现实需求 |
3.2.1 驱动经济增长及缩小发展差距的需求 |
3.2.2 提高生活质量及保障社会稳定的需求 |
3.2.3 集约利用资源及降低污染排放的需求 |
3.2.4 支撑绿色创新及提高科研水平的需求 |
3.2.5 保护生存环境及维护生态平衡的需求 |
3.3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现实进展 |
3.3.1 合作理念不断演进 |
3.3.2 合作共识日渐夯实 |
3.3.3 合作行动逐步展开 |
第4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对象评价 |
4.1 合作对象评价方法的提出 |
4.1.1 相关评价方法的比较与借鉴 |
4.1.2 绿色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提出 |
4.2 绿色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内容 |
4.2.1 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
4.2.2 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
4.2.3 评价体系的计算模型 |
4.3 合作对象评价的样本选择 |
4.3.1 样本选择的标准 |
4.3.2 样本数据的处理 |
4.4 合作对象评价结果分析 |
4.4.1 评价得分和排名情况 |
4.4.2 评价结果的梯队差异状况 |
4.4.3 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特征 |
4.4.4 评价结果的历史变化趋势 |
第5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模式选择 |
5.1 合作模式的分类与选择 |
5.1.1 合作模式选择的基本假设 |
5.1.2 合作模式的情境模型构建 |
5.2 低能合作模式的分析 |
5.2.1 低能合作模式的合作方向 |
5.2.2 低能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
5.3 .赋能合作模式的分析 |
5.3.1 赋能合作模式的合作方向 |
5.3.2 赋能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
5.4 高能合作模式的分析 |
5.4.1 高能合作模式的合作方向 |
5.4.2 高能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
5.5 引能合作模式的分析 |
5.5.1 引能合作模式的合作方向 |
5.5.2 引能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
5.6 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 |
5.6.1 合作模式的横向比较 |
5.6.2 合作模式的纵向比较 |
第6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潜力分析 |
6.1 能力要素提升的潜力分析 |
6.1.1 能力要素结构性短板尚待弥补 |
6.1.2 经济发展能力需要注入新活力 |
6.1.3 中国绿色发展能力提升空间较大 |
6.2 空间区域协作的潜力分析 |
6.2.1 “俱乐部”空间壁垒尚需打破 |
6.2.2 区域间绿色发展合作平台尚待建立 |
6.3 合作诉求协调的潜力分析 |
6.3.1 合作诉求差异较大 |
6.3.2 合作基础互补性强 |
6.3.3 推进合作需破解“囚徒困境” |
第7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对沿线国家影响的实证检验 |
7.1 实证检验的理论逻辑和变量关系假设 |
7.1.1 合作建设对绿色发展影响的理论逻辑 |
7.1.2 合作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变量关系假设 |
7.2 实证模型建立和变量度量 |
7.2.1 空间杜宾模型的选择 |
7.2.2 模型主要变量的设定 |
7.3 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 |
7.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
7.3.2 空间面板回归计算结果 |
7.3.3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解 |
7.3.4 分样本回归结果 |
7.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7.4.1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会对绿色发展水平产生影响 |
7.4.2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
7.4.3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对南北国家影响程度不同 |
第8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政策建议 |
8.1 创新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模式 |
8.1.1 突破低能合作限制瓶颈,挖掘更多潜在合作机会 |
8.1.2 承担赋能合作国际义务,积极回应全球绿色治理诉求 |
8.1.3 巩固高能合作示范作用,向更高层次领域合作前进 |
8.1.4 激发引能合作后发优势,主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
8.2 激发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潜力 |
8.2.1 制定差异化的绿色发展合作策略,提高中国合作引导力 |
8.2.2 完善现有合作机制,以绿色发展合作平台突破空间壁垒 |
8.2.3 关注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薄弱环节,积极回应关切诉求 |
8.3 拓宽绿色“一带一路”合作路径 |
8.3.1 以经济合作为先导,推动经贸合作转型升级 |
8.3.2 关注社会民生领域合作,促进理念传播和人才教育 |
8.3.3 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推动传统能源利用技术改造 |
8.3.4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合作,支撑绿色治理技术要求 |
8.3.5 发挥基础设施合作优势,完善工程建设环境管理 |
第9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1 中国与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协议及绿色发展合作内容 |
附录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能力各要素评价得分及排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研究 ——基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国际贸易理论 |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三、交易费用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研究综述 |
二、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三、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研究综述 |
四、贸易潜力和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的研究综述 |
五、文献评述 |
第二章 中国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一、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概况 |
二、中国出口贸易的区域分布 |
三、中国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变化 |
四、中国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 |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 |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
一、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贸易现状 |
二、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现状 |
三、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第三章 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理 |
第一节 贸易投资便利化指标体系构建的机理分析 |
一、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关系理论界定 |
二、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内涵的融合 |
第二节 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出口贸易潜力的作用机理 |
一、贸易投资便利化与出口贸易潜力的内在关系 |
二、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出口贸易潜力的均衡分析 |
第三节 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的作用机理 |
一、贸易投资便利化与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的内在关系 |
二、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的均衡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贸易投资便利化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分析 |
第一节 国际组织关于贸易投资便利化指标体系的研究 |
一、国际组织关于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国际组织关于投资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三、国际组织关于贸易投资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四、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其它相关指标体系 |
第二节 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
一、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指标选取 |
二、贸易投资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
第三节 贸易投资便利化体系的测度与分析 |
一、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
二、基础设施质量的测度与分析 |
三、制度环境的测度与分析 |
四、海关环境的测度与分析 |
五、市场准入的测度与分析 |
六、营商环境的测度与分析 |
七、科学与技术环境的测度与分析 |
八、政治环境的测度与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中国出口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
一、贸易引力模型 |
二、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 |
第二节 变量设定及数据说明 |
一、变量的设定 |
二、数据的说明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设定 |
二、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贸易投资便利化对中国出口贸易效率损失的影响 |
第四节 贸易投资便利化与中国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
一、总样本潜力分析 |
二、分样本潜力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三、分样本潜力分析:“一带一路”国家和非“一带一路”国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贸易投资便利化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
一、投资引力模型 |
二、随机前沿投资引力模型 |
第二节 变量设定及数据说明 |
一、变量的设定 |
二、数据的说明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随机前沿投资引力模型设定的检验 |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贸易投资便利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损失的影响 |
第四节 贸易投资便利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分析 |
一、总样本潜力分析 |
二、分样本潜力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三、分样本潜力分析:“一带一路”国家和非“一带一路”国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贸易投资便利化测度的主要结论 |
二、中国出口贸易潜力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积极参与并推进东道国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 |
二、持续快速增加出口贸易规模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
三、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形成贸易投资合作新格局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城市外交的概念界定 |
(四) 研究方法与全文结构 |
一、昆明城市外交的发展概况 |
(一) 广结国际友好城市 |
(二) 积极加入城市国际组织 |
(三) 创立昆明国际友城旅游联盟 |
(四) 在区域合作机制下的城市外交 |
(五) 广泛开展对外经济与文体交往 |
二、昆明开展城市外交的作用 |
(一) 对昆明城市发展的作用 |
(二) 对边疆发展的作用 |
(三) 对国家总体外交的服务作用 |
三、昆明城市外交存在的问题 |
(一) 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存在较多问题 |
(二) 城市特色不鲜明 |
(三) 多边城市外交较为落后 |
四、推进昆明城市外交的SWOT分析 |
(一) 优势:对外开放资源丰富 |
(二) 劣势:城市国际化水平低 |
(三) 机遇:“一带一路”倡议 |
(四) 挑战:国内竞争和国家间关系波动 |
五、推进昆明城市外交的对策 |
(一) 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提升城市外交能力 |
(二) 利用友城资源,开展互利互惠合作 |
(三) 了解城市优势,城市发展精准定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研究 ——基于周边战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由来和研究范围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范围 |
二、研究价值和创新 |
(一) 学术价值 |
(二) 现实意义 |
(三) 创新 |
三、文献综述 |
(一) 对博览会的一般研究 |
(二) 边疆地区博览会研究 |
(三) 相关研究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中国边疆博览会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博览会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
二、中国边疆地区 |
三、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 |
第二节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兴起和发展 |
一、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萌芽阶段(1992-2003) |
二、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逐步形成阶段(2004-2013) |
三、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发展调整阶段(2014-至今) |
第三节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运作模式 |
一、战略观念变革与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 |
二、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运作模式 |
第二章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国际体系转型 |
一、权力结构的变化 |
二、国际制度的转型 |
三、观念分布的转型 |
第二节 中国的崛起和战略调整 |
一、中国崛起的外部性 |
二、中国国际战略调整 |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国际合作行为 |
一、地方政府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理论解释 |
二、中国边疆地方政府区域合作的实践 |
第三章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功能分析 |
第一节 多边贸易治理功能 |
一、繁荣国际经济贸易 |
二、区域贸易和投资治理 |
第二节 周边战略载体 |
一、地缘经济战略功能 |
二、周边政治战略功能 |
三、地缘文化战略功能 |
第三节 认同建构功能 |
一、认同与地区认同 |
二、认识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认同建构功能 |
第四章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推动中国周边一体化的进程 |
一、推动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 |
二、促进社会文化领域的广泛合作 |
第二节 对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影响 |
一、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的改善 |
二、周边地缘经济环境的改善 |
三、周边地缘文化环境的改善 |
第三节 提升中国在周边地区的软实力 |
一、一系列中国主导的地区国际制度建立 |
二、中国的观念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传播 |
三、中国的发展模式吸引力增强 |
四、中国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形象提升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中国-东盟博览会 |
第一节 周边战略视野下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发展 |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发展概括 |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宗旨、组织和行动 |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行动策略 |
四、评价 |
第二节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动力机制 |
一、国际体系层次动力 |
二、国家层次动力 |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的动力 |
第三节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功能分析 |
一、地缘战略功能 |
二、区域治理功能 |
第四节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分析 |
一、改善中国地缘战略环境 |
二、促进中国和东盟的一体化 |
三、影响地区认同 |
四、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 |
第六章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展趋势 |
一、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将进入大发展的时期 |
二、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区域合作机制的属性将更为突出 |
三、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市场化方向将更加明确 |
第二节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发展中的挑战 |
一、周边战略和国内区域战略执行中的冲突问题 |
二、国家权力和市场作用边际划分问题 |
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角色扮演问题 |
四、边疆地区博览会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协作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基础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角度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
3.1 演出产业 |
3.2 音像产业 |
3.3 影视产业 |
3.4 艺术品业 |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
4.1 文艺体制改革 |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经贸合作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
导论 1.1 |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
论文的研究重点与方法 1.3 |
论文的逻辑结构 第2章 |
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2.1 |
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2 |
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2.3 |
小型经济体的比较研究及发展战略分析 2.4 |
本章结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是小型经济体的发展之道 第3章 |
澳门在跨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战略 3.1 |
澳门回归前后的经济发展 3.2 |
澳门产业结构的调整 3.3 |
澳门发展成为经贸合作服务平台 3.4 |
澳门发挥平台作用的SWOT |
分析 3.5 |
本章结语:构建“经贸合作服务平台” 第4章 |
中国内地进行跨区域经济合作与澳门 4.1 |
市场多元化战略 4.2 |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与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4.3 |
对澳门经济影响的分析 4.4 |
本章结语:中国进行跨区域经济合作对澳门是利大于弊 第5章 |
中国与葡语国家进行跨区域合作的经济分析 5.1 |
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的现状和特点 5.2 |
加强跨区域合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5.3 |
影响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因素分析 5.4 |
本章结语:互补性强和潜力大 第6章 |
以澳门为平台发展中国与葡语国家的经济合作 6.1 |
“澳门平台”的现存优势 6.2 |
“澳门平台”的发展初见成效 6.3 |
“澳门平台”的现存问题 6.4 |
“澳门平台”的发展目标 6.5 |
本章结语初具成效的平台 第7章 |
进一步推进“澳门平台”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
把握“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机遇 7.2 |
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发展 7.3 |
推动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资源产品开发 7.4 |
强化产、官、学三方的合作机制 7.5 |
完善中国内地、澳门及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的运作机制 7.6 |
完善“澳门平台”功能的具体措施 7.7 |
本章结语: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平台 第8章 |
结 |
论 8.1 |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
论文的探索和创新之处 8.3 |
论文尚存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
A |
中国与葡语国家地理位置图 附录 |
B |
巴西介绍暨澳门与巴西经贸关系资料 附录 |
C |
葡萄牙介绍暨澳门与葡萄牙经贸关系资料 附录 |
D |
安哥拉介绍暨澳门与安哥拉经贸关系资料 附录 |
E |
莫桑比克介绍暨澳门与莫桑比克经贸关系资料 附录 |
F |
几内亚比绍介绍暨澳门与几内亚经贸关系资料 附录 |
G |
佛得角介绍暨澳门与佛得角经贸关系资料 附录 |
H |
东帝汶介绍暨澳门与东帝汶经贸关系资料 附录 |
I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介绍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中国(孟加拉)加工技术设备及商品展览、投资洽谈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图示理论视角下2019年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示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及第五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模拟同声传译的研究报告[D]. 张仁腾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棉花全产业链国际合作的潜力与路径研究[D]. 王乾润. 新疆农业大学, 2020
- [4]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研究[D]. 李师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中国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研究 ——基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视角[D]. 才凌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城市外交研究[D]. 宋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研究 ——基于周边战略的视角[D]. 刘明广.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 [8]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9]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经贸合作服务平台研究[D]. 李炳康. 清华大学, 2006(02)
- [10]商机你抓住了吗[J]. 罗胜仗. 企业家天地, 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