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公安消防总队五支队车站中队被授予“模范消防中队”称号——国务院中央军委在沪举行命名大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丽[1](2021)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重要人民武装力量,民兵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广泛动员群众的基础上组织创建的,是坚持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坚持抗战的关键力量。本文以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的领导机构、教育整训、后勤保障以及对日伪军的斗争活动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发挥的作用和民兵工作成功开展的经验,为新时代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山东人民在抗日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民兵工作是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以及坚持山东抗日战争的必然要求。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内斗争环境十分艰难。一方面山东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有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投降派、反共派、土匪、会道门等势力,都对初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产生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人民长期受军阀混战、土匪及会道门等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十分落后,日本侵略军的残暴侵略活动,更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数量繁杂、势力庞大的敌对力量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民兵群众的力量才能坚持巩固与扩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坚持山东的抗战。因此,保护群众的利益、动员组织群众积极参加民兵组织、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必须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在创建初期,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地方党委和军事系统双重领导体制。中国共产党通过支部掌握民兵、党员军事化等方式加强了对民兵的绝对领导和一元化领导,并在民兵的发展过程中,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民主集中方式由下而上产生各级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有关民兵发展的方针、原则问题,由人民武装部门负责贯彻实施,由各级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直接领导民兵执行。山东抗日根据地为巩固发展民兵组织,提高民兵战斗力和积极性,对民兵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整训:在政治教育方面,主要对民兵进行平时经常性的武装、阶级、政治、经济教育,劳武结合教育,战时提高民兵情绪的教育、对日伪军政策的教育等;在军事整训方面,山东抗日根据地通过对民兵的三次军事整训,训练民兵站队、集合、新旧武器使用、扔手榴弹、麻雀战、地雷战等战时勤务能力和战斗技能。在中共山东省政府和山东军区的扶持帮助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兵通过独立作战或配合主力作战的方式,积极参加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的战斗,并积极参军、开展对日特的政治攻势作战。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对日伪军作战多达8.55万余次,为坚持巩固与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坚持山东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晓瑾[2](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金成杰[3](2017)在《朝鲜建国时期核心领导集体的构成及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核心领导集体的构成及其特点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其形成过程、人员构成、主要活动及其历史特点,阐释朝鲜“白头山革命精神”、“白头山血统”的历史渊源,通过分析核心领导集体特点,客观而正确阐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历史。全文包括绪论、本论及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目的、选题意义;介绍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阐明创新之处。本论部分共分为四章,即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二章论述朝鲜半岛光复前后国内外局势与南北各自政权的成立。光复后,美苏分别对北纬三八线两侧实行军事占领。1948年5月南朝鲜举行普选,8月15日宣布成立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面对此局面,北方亦在8月25日进行普选。9月9日成立以金日成为内阁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样,朝鲜半岛三八线两侧便出现了同一民族、两个不同体制的新生国家。第三章论述朝鲜反日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特点、东北抗联集体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1910年日本强制吞并朝鲜后,由于先后实施了残暴的“武断统治”及高智能的“文化统治”,朝鲜反日民族解放斗争无法在其国内持久开展和扩大,主要在境外发展,虽然在日帝极其严密的殖民统治下朝鲜国内独立运动以秘密结社、地下斗争等各种方式从未间断过,但究其组织力量、斗争规模、社会影响等方面与境外开展的斗争是无法相比较的。朝鲜反日民族解放斗争主要在中国东北地区、前苏联远东等境外展开,在斗争环境、政治背景等方面呈现出分散的特点,终究未能形成一支统一而具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作为朝鲜建国领导核心力量的东北抗联集体是朝鲜民族抗日武装力量中最优秀的一支,在特殊的地区长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经过在东北地区的锻炼和苏联远东地区的军政训练,成为一支有素而坚定的革命群体,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朝鲜革命传统即“白头山革命精神”。第四章论述“延安派”、“苏联派”、“朝鲜国内派”的形成过程、人员构成及其历史渊源。首先,通过追溯朝鲜独立同盟与朝鲜义勇队(军)的渊源、抗日斗争经历、主要代表人物等内容,分析“延安派”的人员构成、历史特点、地位和作用。其次,阐述“苏联派”的形成过程,即苏联形成朝鲜民族社会概况、人员构成、“苏联派”出身人士对朝鲜建国发挥的作用等。最后,分析以朴宪永为代表的“朝鲜国内派”形成过程、人员构成、社会文化背景等。第五章论述朝鲜建国时期领导集体的特点。本章将着重分析东北抗联集体、“延安派”、“苏联派”、“朝鲜国内派”等各不同历史背景与斗争经历,进一步论述朝鲜建国领导集体及特点。东北抗联集体依托东北各地朝鲜民族聚居区开展抗日武装游击斗争,金日成领导的抗联集体在朝鲜国内和东北朝鲜民族社会中树立了光辉形象,享有盛名。与此相反,以朝鲜义勇队(军)组成的“延安派”、苏联籍朝鲜民族组成的“苏联派”远离故国,其组织内部成员人数较少且分散,几乎在朝鲜国内没有群众基础。东北抗联集体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这是其它政治力量无法比较的。东北抗联集体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帮助下,分别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前苏联远东地区开展了抗日武装斗争。他们在革命活动中,受到中、苏两国、两党思想、组织等方面的影响。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
钟靖[4](2014)在《空间、权力与文化的嬗变上海人民广场文化研究》文中提出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媒介无处不在,它对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因如此,将媒介作为环境研究逐渐成为传播学重要的研究范式。同时,近年对于“空间”的研究在学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空间实则为媒介。从媒介环境的视角研究空间,不但能发掘空间作为信息载体的特点,并且更能专注于探讨空间与社会的关系。由此,本文以“空间”和“权力”为逻辑起点,以上海人民广场作为空间媒介文本,将其作为研究城市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针对它展开文化研究,重点在于研究广场空间的生产,空间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建构,进而探究广场空间的文化政治、文化实践与差异变化,以此解读人民广场的文化嬗变。并期待从一个侧面关照上海这座城市不同时期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特点,折射出上海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城市民众生活与文化水平变化,进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把握不同时代上海城市空间的文化特征。并且期盼通过对上海人民广场的解析,揭示全国同类型城市中心广场的变迁特点、规律及广场文化嬗变的深刻原因。研究发现人民广场空间媒介的风格经历了由人为主导到物为支配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人民广场,作为群体而出现的人构成了广场的主体;九十年代以来的人民广场,标志性建筑组成的符号取代了散落于广场的个体建构出了广场的主要媒介景观。人民广场空间媒介生产或编码存在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其前身跑马厅长久持续性地传递着殖民者的权力话语,并且不断以此固化人们对跑马厅功能的认知。建国后的人民广场被打造成为巩固和强化政党合法性权力的政治空间,被重塑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符号。九十年代改建后的人民广场,由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人民大厦以及城市规划展示馆等风格不一的标志性建筑拼贴共同组建的人民广场整体空间,被作为集中传播与展示上海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新形象的窗口。广场空间传播呈现支配性(及主导性)、协商性和对抗性三种不同解码方式,以支配性和协商性为主要解码特点。支配性和协商性的解码行动总体上都可以归为符合权力编码的空间活动,占广场空间消费、传播与实践的绝大部分。而挑战性的解码行为则是对空间控制权的逾越与背反。人民广场的空间再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空间,但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空间解码实践,由此会产生多维度的再现空间。其中由支配性解码空间实践活动建构而成的再现空间属于正式、主流的空间,符合权力的构想与定位。反之,挑战或对抗式的空间解码形成的再现空间则是边缘化的空间,并且仅有狭小有限的空间余地。人民广场的空间实践活动呈现由多元趋向于单一再回归多元的特点。权力控制力强化时,各种社会关系趋于组织化,被规范、整合,空间中的各种社会活动就趋于单一。权力控制减弱时,各种社会关系更加多维,空间消费、传播和实践的活力才会被真正释放,呈多元化特点。权力具体作用于人民广场空间(涵盖跑马厅时期),管理风格不断变化,体现出规范化——行政化——规范化的转变特点。在广场的整体空间-权力运作中,体现出从政治化到去政治化的风格转变,但去政治化并不意味着权力作用的减弱,权力是以一种更加隐而不显的方式进行着潜藏化运作,实则是去政治化的政治。
李鸿均[5](2010)在《公共危机应急治理中武警水电部队作用研究与建设思考》文中认为在当前公共危机已呈频发态势下,如何发挥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作用,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应急救援力量,使公共危机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已经摆上责任政府有所作为的突出位置,也是当前亟待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介绍和简要分析了危机和危机治理的涵义、危机事件带来的巨大损害,并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危机治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研究回顾,分析探讨了我国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比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先进之处,阐述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并着重结合武警水电部队发展历程,多年来承担的建设任务和参与应急救援的实践,特别是以今年武警水电二总队参加的江西抚州唱凯堤封堵成功战例为案例,对水电部队在政府危机治理的应急救援行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当前管理体制的不足、建立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尚需要完善的机制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武警水电部队在应急救援具有强大的指挥能力、迅捷的应急机动能力、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很强的装备能力。探讨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建设好、使用好和管理好武警水电部队。本文旨在通过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危机应急治理机制,以及建强武警水电部队这支应急救援“国家队”、“专业队”的观点,对改进当前我国危机治理机制、决策指挥体系和建强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对有效提高我国应对危机的能力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我国危机应急治理体制,以及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改革传统的决策指挥机制、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决策指挥机制、加速与国际应急救援惯例接轨是十分必要的。武警水电部队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在抗击自然灾害中发挥的国家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作用日益凸显。武警水电部队作为刚刚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体系中的一支部队,已经具备了发展、壮大应急救援作战能力的诸多条件,建设应急救援的“国家队”势在必行。
葛钢,吴学华[6](2008)在《脚印始于1978 30年难以忘却的消防英雄和他们的历史记忆》文中研究表明2008,是中国改革开放第30个年头,是一个注定永载史册的特殊年份。30年里,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当灾难来临,消防官兵总是冲锋在抢险救灾第一线,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集体和个人。他们的事迹构成消防部队30年行进中的光辉脚印,成为历史难以磨灭的记忆。
孔嘉文[7](2004)在《119今年不一般 上海市第十四届"119消防日"活动全面部署实施》文中提出今年11月9日,是本市第十四个法定的"119消防日"。上海公安消防部门紧紧围绕公安部消防局确定的"整改火灾隐患,珍爱生命安全"这一主题,把开展"119消防日"活动与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上海公安消防总队第五支队车站中队"模范消防中队"荣誉称号5周年纪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当前轰轰烈烈开展的"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改、保安全"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快本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消防宣传"四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早酝酿,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现在"119消防日"活动的总体方案已经部署实施,上海城乡又将掀起新一轮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热潮。 从市消防局今年第11次局长办公会议上获悉,今年上海
尤殿武,曾庆强[8](2002)在《浦江潮头看消防》文中指出“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南江北水拍天”不知是谁的好句子,却恰如其分地描述了4月下旬我们在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消防期刊年会期间的所见所感。年会期间,各家消防期刊的主编、编辑们共同探讨消防期刊的未来,一起感受了上海的快速发展,领略了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的可喜变化。编辑、记者们还实地采访了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
肖方[9](1999)在《江泽民、朱镕基签署命令 授予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车站中队“模范消防中队”荣誉称号 命名大会11月9日在上海隆重举行》文中提出
丁图,志浩[10](1999)在《赴汤蹈火载誉归 车站消防中队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范称号》文中认为 由江泽民、朱熔基签署命令、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范消防中队”荣誉称号的上海市公安消防总第五支队车站中队,担负着上海市区7.8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公安消防保卫任务,该队自1990年以来,出警300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100余人,保护财产数百万元,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车站中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连续8年被消防总队评为先进中队。 命名大会上,解放军总政治织部部长喻林祥宣读了由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签署的国务院、中央
二、上海公安消防总队五支队车站中队被授予“模范消防中队”称号——国务院中央军委在沪举行命名大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公安消防总队五支队车站中队被授予“模范消防中队”称号——国务院中央军委在沪举行命名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由来 |
二、选题论证 |
三、学术史综述 |
四、学术要点 |
前言 |
第一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群众动员 |
第一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
第二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发展 |
第二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组织的筹划与领导 |
第一节 民兵的来源与中共对民兵的筹划 |
第二节 民兵各级领导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三节 民兵领导的特点和误区 |
第三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的教育与整训 |
第一节 民兵教育整训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对民兵的教育 |
第三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对民兵的军事整训 |
第四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的斗争活动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日伪军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特务发展情况 |
第三节 战术与战法结合下的民兵反侵略斗争 |
第五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的武器来源和后勤保障 |
第一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的武器来源 |
第二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与武委会活动经费 |
第三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对民兵的奖励抚恤政策 |
第六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战斗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海阳地雷战为例 |
第一节 海阳民兵组织的创建及其发展 |
第二节 海阳地雷战广泛开展与战斗经验 |
第三节 海阳县抗战前后农村各阶层社会变化 |
第七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建设的作用与历史经验 |
第一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取得的成绩 |
第二节 民兵在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与坚持抗战中的作用 |
第三节 民兵工作成功开展的历史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朝鲜建国时期核心领导集体的构成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动态 |
1.2.1 中国方面 |
1.2.2 朝鲜方面 |
1.2.3 韩国方面 |
1.2.4 其它国家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朝鲜半岛光复及南北各自政权的成立 |
2.1 朝鲜半岛光复及苏美对朝鲜半岛政策 |
2.1.1 “八·一五”光复 |
2.1.2 涉及“朝鲜问题”的主要国际会议 |
2.1.3 苏、美对朝鲜半岛政策 |
2.2 光复后北、南社会状况 |
2.2.1 北半部社会状况 |
2.2.2 南半部社会状况 |
2.3 南北各自政权的成立 |
2.3.1 国内外抗日民族解放力量的汇集 |
2.3.2 大韩民国成立 |
2.3.3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 |
小结 |
第三章 东北抗联集体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 |
3.1 朝鲜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特点 |
3.1.1 日帝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
3.1.2 反日解放运动的特点 |
3.2 东北朝鲜民族抗日解放运动 |
3.2.1 东北朝鲜民族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 |
3.2.2 朝鲜民族在中国东北的抗日革命运动 |
3.2.3 马列主义的传播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
3.3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形成以金日成为首的领导核心 |
3.3.1 金日成诞生、家庭背景 |
3.3.2 学生时代及早期反日爱国运动 |
3.3.3 金日成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
3.4 东北抗联集体其它主要干部 |
小结 |
第四章 “延安派”、“苏联派”、“国内派”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 |
4.1 “延安派” |
4.1.1 “延安派”的形成 |
4.1.2 朝鲜义勇军挺进东北 |
4.1.3 “延安派”主要代表人物 |
4.2 “苏联派” |
4.2.1 前苏联形成朝鲜民族社会概况 |
4.2.2 “苏联派”形成及人员构成 |
4.2.3 “苏联派”代表人物—许嘉谊 |
4.3 “国内派” |
4.3.1 “国内派”形成过程及主要活动 |
4.3.2 主要代表人物 |
小结 |
第五章 朝鲜建国时期领导集体的历史特点 |
5.1 以金日成为首的核心领导集体的形成 |
5.1.1 成立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北朝鲜人民委员会 |
5.1.2 两党合并、召开北朝鲜劳动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
5.1.3 创建正规人民武装力量、召开北朝鲜劳动党“二大” |
5.1.4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组成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新朝鲜政府 |
5.2 东北抗联集体历史特点 |
5.3 “延安派”、“苏联派”、“国内派”历史特点 |
5.3.1 “延安派”历史特点 |
5.3.2 “苏联派”历史特点 |
5.3.3 “国内派”历史特点 |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录2: 东北抗联第二军发展情况表 |
附录3: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二军情况表 |
附录4: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二、三方面军情况表 |
附录5: 朝鲜劳动党主要会议(1945-1948) |
附录6: 北朝鲜人民会议主要会议 |
(4)空间、权力与文化的嬗变上海人民广场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广场意义的演变 |
三、空间、权力的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五、研究主题、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人民广场前尘回顾 |
第一节 权力角逐下的跑马厅 |
第二节 跑马厅——新型公共空间的出现 |
第三节 微型公共政治舞台——权力的显性展示 |
第四节 体育休闲娱乐之所——权力的隐性渗透 |
第五节 跑马厅的衍生空间 |
第二章 空间生产与权力敞视 |
第一节 “政治化”广场的生产 |
第二节 城市市民广场的重构 |
第三节 广场空间品质的进深解读 |
第三章 单音独鸣与众声喧哗 |
第一节 庆典仪式:政治狂欢的集体记忆 |
第二节 泛政治化宣传的形成与消解 |
第三节 展览:观看的单一到多元 |
第四节 体育:革命化向休闲化的演进 |
第五节 娱乐的遮蔽与启封 |
第四章 广场空间的控制与对抗 |
第一节 广场“规训”:权力的控制 |
第二节 广场管理下的遵从与挑战 |
第三节 非常态:广场的异质活动 |
第四节 案例分析:摊贩与黑车管理下的生存博弈 |
第五章 人民广场的叙事与扩散 |
第一节 广场叙事与印象 |
第二节 人民广场的扩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公共危机应急治理中武警水电部队作用研究与建设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论文选题的提出 |
1.2 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背景 |
1.3 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方法、思路及意义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公共危机治理概述 |
2.1 公共危机概述 |
2.1.1 危机的涵义 |
2.1.2 公共危机涵义 |
2.1.3 公共危机类型 |
2.2 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害 |
2.2.1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
2.2.2 减缓经济发展速度 |
2.2.3 引起政治动荡 |
2.2.4 引起心理恐慌、改变社会文化 |
2.2.5 损失数据分析 |
2.3 公共危机应急治理 |
2.3.1 公共危机应急治理涵义 |
2.3.2 公共危机应急治理的本质和特征 |
2.3.3 危机应急救援的紧迫性 |
第三章 国内外危机应急治理对比研究 |
3.1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
3.1.1 有专门机构统一指挥与协调 |
3.1.2 有专业的救援队伍 |
3.1.3 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
3.2 当前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进程 |
3.2.1 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
3.2.2 队伍建设进程加快 |
3.3 国内应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危机预警机制较弱 |
3.3.2 组织运行机制不顺畅 |
3.3.3 领导决策指挥机制有弊端 |
3.3.4 专业救援力量建设不够强 |
第四章 武警水电部队在应急救援中的实践 |
4.1 多次抗震救灾行动回顾 |
4.1.1 参加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灾战斗 |
4.1.2 参加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救灾战斗 |
4.1.3 参加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救灾战斗 |
4.2 多次抗洪抢险战斗回顾 |
4.2.1 参加1981年黄河洪灾抢险战斗 |
4.2.2 参加1998年抗洪抢险战斗 |
4.2.3 参加2009年广西卡马水库抢险战斗 |
4.2.4 参加2010年江西抗洪抢险战斗 |
4.3 抗击其他灾害及应急救援战斗回顾 |
4.3.1 参加2000年西藏易贡河抢险战斗 |
4.3.2 参加2006年四川宣汉天然气溢流抢险 |
4.3.3 参加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战斗 |
4.3.4 参加2008年涉奥电力目标应急安保勤务战斗 |
4.3.5 参加2009年重庆武隆堰塞湖抢险战斗 |
4.3.6 参加2010年舟曲抗击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战斗 |
4.4 经典战例:唱凯大堤决口封堵抢险战斗 |
4.4.1 任务背景 |
4.4.2 任务简介 |
4.4.3 决口封堵抢险战法及措施 |
4.4.4 安全保证措施 |
4.4.5 质量保证措施 |
4.4.6 战斗结论 |
第五章 武警水电部队应急救援中的困境及政府对策 |
5.1 武警水电部队在应急救援中的优势所在 |
5.1.1 具有强大的指挥能力 |
5.1.2 具有迅捷的应急机动能力 |
5.1.3 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 |
5.1.4 具有很强的装备能力 |
5.2 武警水电部队应急救援中的体制困境 |
5.2.1 部队几经改变的管理体制及经济建设中的光辉业绩 |
5.2.2 与现行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 |
5.3 武警水电部队纳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后的政府政策 |
5.3.1 改革现行的经费保障体制,经费保障"皇粮"化 |
5.3.2 改变现有的任务来源方式,工程保障"指令"化 |
5.3.3 调整现有的部队兵力部署,基本部署"合理"化 |
5.3.4 改组现有的分队工种设置,队伍建设"专业"化 |
第六章 武警水电部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思考 |
6.1 武警水电部队在应急救援中担负的任务及兵力部署 |
6.1.1 担负的任务定位 |
6.1.2 兵力编成及任务区分 |
6.2 武警水电部队在应急救援中的行动原则及机动方式 |
6.2.1 行动原则 |
6.2.2 机动方式 |
6.3 武警水电部队在应急救援中的组织指挥 |
6.3.1 兵力调动 |
6.3.2 指挥关系及机构 |
6.3.3 情况处置 |
6.4 武警水电部队在应急救援中的各类保障 |
6.4.1 军事保障 |
6.4.2 政治工作 |
6.4.3 后勤保障 |
6.5 加强武警水电部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主要措施 |
6.5.1 加强队伍建设 |
6.5.2 加强装备建设 |
6.5.3 加大培训力度 |
6.5.4 加强人才建设 |
6.5.5 加强内外协调 |
结论 |
1.本文主要结论 |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上海公安消防总队五支队车站中队被授予“模范消防中队”称号——国务院中央军委在沪举行命名大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研究[D]. 李艳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3]朝鲜建国时期核心领导集体的构成及特点[D]. 金成杰. 延边大学, 2017(03)
- [4]空间、权力与文化的嬗变上海人民广场文化研究[D]. 钟靖.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5]公共危机应急治理中武警水电部队作用研究与建设思考[D]. 李鸿均. 南昌大学, 2010(02)
- [6]脚印始于1978 30年难以忘却的消防英雄和他们的历史记忆[J]. 葛钢,吴学华. 新安全 东方消防, 2008(12)
- [7]119今年不一般 上海市第十四届"119消防日"活动全面部署实施[J]. 孔嘉文. 上海消防, 2004(10)
- [8]浦江潮头看消防[J]. 尤殿武,曾庆强. 安徽消防, 2002(06)
- [9]江泽民、朱镕基签署命令 授予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车站中队“模范消防中队”荣誉称号 命名大会11月9日在上海隆重举行[J]. 肖方. 上海消防, 1999(12)
- [10]赴汤蹈火载誉归 车站消防中队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范称号[J]. 丁图,志浩. 检察风云, 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