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哲学意义

修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哲学意义

一、修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哲学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黎学军,卜南[1](2021)在《世界观的转向:从物质到心灵——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建构为中心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哲学史上有过三次研究旨趣的转向,这是在同一个连续进程中人们关注点不同而导致的三个事件,实际上哲学家们思考的对象一直是同一个,世界始终还是那个世界。伴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和自身开发世界的力量加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在加深,看世界的视角也有变化。从历史和语义视角看,人类世界观体系演变走的是两条路线,其一是以物质为基始,其二是以心理活动为基始。由一个庞大的信念库组成的世界观体系的演变与生产力水平的飞跃、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和人类社会形态变迁线性相关,四者具有内在强关联性。其演变的逻辑有生产力提升的内在需要、科学研究的发展、哲学研究的重大转向和不同时期的语义转换等方面。

梁丽,苏湛[2](2021)在《计算机模拟的认识不透明性》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模拟具有与实验同等的地位,其可靠性问题本质上是由认识不透明性带来的。认识不透明性不是一个二元属性,而是具有程度之分的,大体可以分为认识不透明性(EO)和本质认识不透明性(EEO)。基于理论的计算机模拟具有的是本质认识不透明性,它受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的认知本质的限制;而基于主体的计算机模拟的不透明性程度除了受认知本质限制,还与主体的知识状态有关。本质认识不透明性不可消除,但主体可根据需要通过减少计算复杂性来降低其程度。计算复杂性不仅与计算模型有关,还与数学解析技术有关。

黄竹鋆[3](2021)在《科斯与波斯纳法律经济学方法论预设差别的研究》文中指出

李伯聪[4](2021)在《哲学视野中的“物”和“器”与“物理”和“器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哲学史上的"物"范畴和"器"范畴的含义与这两个范畴有着多变的命运。现代哲学不但应该把"(自然)物"和"器(人工物)"当作两个并列范畴进行研究,而且应该把"物理"和"器理"当作两个新的哲学范畴进行研究。"物"和"物理""器"和"器理"问题的核心内容是殊相和共相问题。"物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自然物"自身的"规律",而"器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器"的"规则"——"器的结构规则"和"制器用器规则"。这些主题与"发现""发明""创造"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现代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要求我们从"发现""发明""创造"的视野对"物、器、物理、器理"问题进行新的解读和研?究。

潘俊男[5](2021)在《三种语言在N体模拟中的计算效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空间中N个粒子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的问题被称之为N体问题,该问题是天体物理学、流体力学和分子动力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大数据模拟计算的重要领域。N体模拟是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N体问题进行计算,它既是研究宇宙演化和天体构成的主要方法,也是研究分子动力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N体模拟还是探索宇宙的一种方式,可以对天文学中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进行理论模拟,同样也可以对计算机能力进行检验,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使用三种编程语言对N体问题进行模拟计算,并比较不同编程语言下的计算效率,旨在找到一种适合N体模拟的编程语言,从而提高该问题的研究效率,推广N体模拟方法,增加N体问题的研究人群,推动N体问题的研究。传统的N体模拟计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熟练掌握编程技巧、储备大量的天体物理知识,这导致研究N体模拟的人群固定化、N体模拟研究推进缓慢。因此,为了高效、便捷、低成本地推广N体模拟,本课题采用PP算法,在不影响计算效率和结果精度的同时尽量简化N体模拟。针对N体问题的模拟,目前有很多编程语言可供选择。本课题考虑了研究领域、使用人群、语言特性、编程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最终选择了FORTRAN、C、Python三种最有潜力的编程语言来进行N体模拟的比较实验。首先,本文对几种常见的N体模拟算法进行了总结,引出并阐述了PP算法的基本原理。其次,为了对N体模拟进行有效积分,本文参考差分方案、独立时间步长、邻域算法和K-S正则化,设计出力的四阶多项式,使算法的效率与精度得到平衡,最终编写出符合本课题的程序代码。然后,本文通过三种编程语言的N体模拟实验和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将这三种语言在N体模拟研究中的推广潜质进行科学评估。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本研究选择两组包含不同数量级的粒子样本分别进行实验,通过对比计算所需时间来分析计算的效率,并分析三种语言的CPU使用率。通过对三种语言在N体模拟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得出FORTRAN语言最适合用于N体模拟的研究特别是硬件配置一般时,Python语言更适合在高性能计算机上工作使用。

柏航[6](2021)在《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文中指出麦克斯韦在1859年的报告中首次将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气体动理论的研究,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理学的定律都是统计的”这一伟大思想。该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在物理学上促成了统计物理的诞生,在哲学上让机械自然观发生了动摇,促使一些科学家重新思考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法则。事实上,统计力学的诞生不仅由于杰出人才,也与当时科学的背景紧密相关。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的起源关系甚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也是统计力学诞生的重要知识基础。研究热力学发展和统计思想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统计力学的诞生。本文基于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位关键人物的论文、着作等原始文献、一些围绕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研究,以及其他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着作,对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简要描述,分析了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个关键概念的变化,澄清了一些长期以来的误解,并在此基础上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探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程。作为统计力学的主要数学背景,概率论和统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认为,基于概率论的发展,统计物理学拥有了数学工具。第二,分析人类对热本质概念的理解的变化,尤其是热质说是如何变为热运动说的,又是如何与能量概念相结合的。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助于思考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历程。通过研究发现,学界长期以来未将伦福德的热理论中“相对的”特点表现出来,因而对其理论的意义产生了误解。第三,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建立,分析力、活力、功、能量、能率、功率等概念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以及热力学定律的提出与热力学建制的紧密联系。可以认为,技术实践中的工人为热力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针对能量的讨论,是“同时发现”的典型例证,亦是抛弃旧的热本质概念的必要因素。第四,就气体动理论的发展进行总结,回溯麦克斯韦伟大的历史成就,思考科学共同体对一个新观点的接纳需要哪些条件。从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看出,科学共同体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伴随着精英科学家的观念转变而变化。第五,回顾整篇文章,对一些埋藏在其中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另外,就自己关于科技史研究的方法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论证。从中可以发现,相比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可有可无的。

张健[7](2021)在《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的推进》文中研究说明与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所受到的广泛关注相比,卡西尔的认识论思想相对较少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和系统研究。由于这样一种反差,不仅制约了我们对卡西尔思想整体性的把握,还影响了我们对其符号形式的哲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也使人们难以认识到卡西尔在康德以来认识论思想发展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卡西尔哲学作为一种广义的认识论体系建构,包含着对康德认识论思想推进的整体思路,并克服了康德哲学中的一些局限和不彻底性。只有当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推进的内在逻辑被揭示出来之后,卡西尔思想才能获得更为全面地理解。康德为了解决传统认识论假定观念符合对象而导致无法解释认识的客观性问题,通过哲学的“哥白尼革命”把对象到主体的认识思路转变为主体到对象的认识思路。通过区分经验的形式与质料,康德把形式的作用视为对感性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因而经验或认识对象就是被形式所建构起来的,而批判哲学的先验方法即试图确定使经验得以可能的先天形式。卡西尔将这种先验方法和建构论思想作为其哲学的原则,并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对象化领域。在卡西尔思想发展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来源。首先,尽管通常把符号形式的哲学视为卡西尔对其早期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视野的超越,但可以肯定的是,卡西尔还是受到柯亨和纳托普等人思想的影响。而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思想,也可以追溯到马堡学派提出的文化哲学,马堡学派的先验方法即是要从那些作为既有事实的科学和文化中寻找和确定支撑这些文化事实的思维原则或先天形式。卡西尔把这种先验方法推广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例如神话、语言和艺术的研究,因而了解马堡学派的先验方法思想是理解卡西尔哲学的重要方面。其次,由于意识的符号化功能是文化形式的“演绎”的基础,所以心理学承担着为符号形式的哲学进行逻辑奠基的职能,其中卡西尔受到意向性心理学思想的影响较大。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影响了卡西尔对于意识活动和本质的理解,而胡塞尔对于意向对象和意向活动的区分,则影响了卡西尔对于意识的代显功能的阐发。而格式塔心理学关于知觉整体大于元素之和的观点,使卡西尔把知觉中的感性因素和意义因素看作不可分的统一体,并影响了卡西尔提出的“符号性孕义”概念。通过吸收意向性心理学思想,卡西尔实现了对感觉主义的进一步修正,克服了康德哲学中的感觉主义残余。最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卡西尔的影响则是文化形式的整体观,卡西尔坚持认为哲学必须涵盖各种文化形式的全体。卡西尔依照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把不同的符号形式视为辩证地上升过程,把所有符号形式视作一个知识现象学发展过程的必要部分,神话意识辩证地演化为语言,语言又辩证地演化为科学。卡西尔并且把人类精神和意识的起源从黑格尔的感性确定性进一步追溯到神话意识阶段。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的推进涉及广泛。在自然科学范围内,卡西尔基于功能论观点用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先天形式思想取代了康德静态的、绝对的先天形式理论。在文化科学范围内,卡西尔将康德哲学的建构论原则和先验方法推广到文化事实和一般经验领域,从而试图克服由素朴实在论世界观和感觉主义认识论导致的文化客观性与价值危机,并为文化科学提供充分的方法论基础,实现了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卡西尔通过符号形式的思想把康德的形式学说扩展为各种“文化形式”对于经验的“赋予意义”作用以及对质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并试图展示每种符号形式和对象化领域的“构型”规则。卡西尔在符号形式的哲学中也致力于像康德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那样,完成一种文化批判或文化形式的“演绎”,即说明每一种文化形式如何使经验建构成有结构的意义整体,从而确证各种文化形式的客观有效性和统一性。在文化形式的“演绎”中,意识的符号化功能尤其是意识的代显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代显功能既是“演绎”的关键,也是意识构建与形式统一性的前提。通过代显作用,在意识中替代地显现另一个内容的感性内容,就成为相对被代显内容而言的符号。意义因素通过代显作用才能把自身转变成相应符号,意识的具体内容变成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符号,卡西尔的符号思想也克服了康德图型论的一些困难。所以对于符号形式这一概念来说,应该理解为“符号化的形式”或“形式以符号为媒介而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形式自有其本质,符号则作为其实现的媒介或手段,因而符号就成为人类精神活动的能量。卡西尔的广义认识论最终把康德的认识对象扩展为一般的意义对象,将形式对于对象的建构作用推广到所有客观性领域,并把康德的先验人类学发展为哲学人类学。

冯雷[8](2021)在《论法教义学的科学性》文中提出法教义学的科学性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法哲学问题,围绕着“法教义学是不是科学”、“如果是,法教义学是什么样的科学”、“法教义学的科学性是什么”等问题,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和社会中,进行着旷日持久的争论。法教义学是一门关于法律解释(理解)与适用(为司法做准备)的实践学科。科学是一种高于常识与经验的“典范(高端)知识”,科学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法教义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决定了科学性应当厘定在“客观性”、“可检验性”和“体系性”三个着力点上。科学性在“广义科学”和“狭义科学”(“自然科学”)两个领域存在差异,对科学性的理解应当突破狭义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限制,而进入到“广义科学”的领域之中,即一门学科只要具有典范(高端)知识的全部特征,就应当被称为科学。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都可以称为科学。法教义学的科学性问题贯穿了自19世纪以来近代、现当代法哲学、法学理论发展的全部历史,不同的科学立场(科学观)对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认识存在着差别。总体上看,对“法教义学科学性”问题存在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重新肯定”的认识过程。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体系科学观”肯定了法教义学的科学性。深受“体系”科学观影响的“历史法学”与“概念法学”致力于法教义学概念化、逻辑化的体系构建,历史法学认为法教义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概念法学认为法教义学是一门“形式科学”,法学家耶林认为,科学必须存在于法教义学之中。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实证主义”哲学对科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而形成的“实证科学观”对法教义学的科学性持否定态度。柏林检察官基尔希曼对法教义学的科学性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作为科学的法教义学是无价值的。持实证科学立场的“自由法学”(法社会学运动)认为法教义学不是一门科学,持逻辑实证主义立场的“纯粹法学”同样否定了法教义学的科学性。20世纪初期,反对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潮开始兴起,哲学开始了价值论的转向。在新康德主义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利益”和“价值”重新回到了科学的领域,利益法学认为法教义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新康德主义法学认为法教义学应当是一门“文化科学”。二战后,随着自然法的复兴,“价值”和“正义”认知的客观化、可普遍化使得“价值科学”登上历史舞台。在价值科学的视域下,“评价法学”认为法教义学是一门“价值评价”的科学。受“评价法学”的影响,当代法教义学在维护和扞卫实在法规范所建立的“法秩序”的前提下,已经具有了开放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具有了科学的方法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学家拉伦茨充分肯定了法教义学的科学性:即作为科学的法教义学具有不可或缺性。当代持价值科学观的其他法理论也认同了法教义学的科学性:伽达默尔的“法律诠释学”理论、哈贝马斯的真理的“共识论”理论和阿列克西的“法律论证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法教义学的科学性。尽管“体系科学”、“实证科学”与“价值科学”三种科学观对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认识并不相同,但依据各自的科学立场,都具有合理性。可以说,三种科学观都描述了科学真理的一部分,体系科学观重视知识的形式,实证科学观重视知识的方法,而价值科学观重视知识的实质。因此,只有把三种科学观通过“正反合”辩证认识加以综合,才能完整地解释法教义学科学性的内涵。按照“广义科学”的标准,法教义学是一门科学。它的科学性具有三方面的涵义:即“客观性”、“可检验性”与“体系性”。具体而言,法教义学的“客观性”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理解,其中,价值论维度的“共识性”是理解法教义学客观性的关键。由于法教义学知识缺少不证自明性,因而,必须通过“规范”、“论证”和“案例”的“检验”来获得知识的确定性(正确性);受“体系性”等同于“科学性”的观念影响,法教义学不仅致力于构建“概念规范体系”(“外在体系”),而且也重视构建“法律解释体系”与“价值判断体系”(“内在体系”)。总之,法教义学既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完全通过逻辑演绎和数学运算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和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是法律人对法律“天马行空”的理解与法官“恣意任性”的言说。法教义学是关于法律理解与适用的实践科学,它因价值评价的“共识性”而具有“客观性”,因科学的方法论而获得了“可检验性”,因概念、规则和原则的融贯性与统一性而获得了“体系性”,因此,法教义学具有科学性。

陈中梅[9](2019)在《秘—逻模式与西方文化基本结构的形成及其展开态势研究续篇——从怀特海教授关于宗教与科学的一段论述谈起》文中研究说明内容提要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形态,而这一基本结构形态一经大致形成,就会以其形成本身,在哲学、宗教、法律、政治、语言、文艺和社会等视角以外,提供考察该文化历史发展进程并会旁及上述视角的另一个重要、有时甚至是关键的切入点。有鉴于此,对于研究西方文化的中外学者来说,把它的基本结构揭示出来并赋予其尽可能贴切的概念表达,便是一份不应推辞的责任。在笔者提出的秘(索思)—逻(格斯)理论中,秘索思(■)和逻格斯(■)是构成西方文化基本框架的两个配套的根源性结构要素,也是认知与解析这一基本框架的两个元概念。秘索思和逻格斯既对立冲突,又互补合作,二者都有各自的存在价值和独立品格。纵观历史,我们得知西方文化的秘—逻品质会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主流表现样式。较之其他配套词语和二元模式,秘索思和逻格斯更为贴近西方文化的词源学和古典学根基,具备更强的掌控力、更好的学理对称性和更丰富的学术含量,发挥了前者难以替代的总括性表义功能。在本文提出的概念谱系中,统括性非元概念二元术语的叙事地位有所变动,却依然不可或缺。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启示与实证、神话与逻辑、文学与科技、诗与哲学、诗性真理与科学真理、唯灵论与机械论、浪漫主义与启蒙精神、耶路撒冷与雅典、狄俄尼索斯与阿波罗、超越的传统与理解的传统、价值理性(或精神和道德因素)与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及其人文图谱中的关系和作用,依然是西方主流思想家们极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其他二元模式理论设计上的包容者和总括性代表,秘—逻模式受益于自身的元概念地位和构成系统性,拥有很强的分辨效能和更精致的解释效力。在该模式的细密爬梳比对下,西方思想和人文脉络的可思辨格局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种有别于一些西方着名学者所持观点的展开态势,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以前不曾有过的智性体验。事实表明,一个对西方文化基本架构以及评判它的一些主要理论成果进行认真梳理与重新评估的重大学术机遇,很可能已经悄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西方文化崇尚"力",因此也容易造成对立。一部西方思想史既是一部二元冲突的历史,也是一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断尝试将对立的双方调和与综合起来的历史。如同帕斯卡尔以降的许多伟大思想家一样,怀特海牢牢抓住了影响近当代西方文化发展进程的宗教与科学这两个基本要素,通过长期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在西方乃至全球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然而,尽管他很正确地看到了冲突所造成的负面结果,但对它的正面或积极作用却似乎略显估计不足。为了多角度解析西方文化的二元构成,有时亦会有意无意地借此扩展宗教的概念外延,他采用了包括机体论与机械论以及美学与理性在内的各种配套术语,却因为心仪于冲突的化解与事态的终极谐和,而始终未能形成一种周全且层次分明的系统表述。

赵中健[10](2021)在《社会现象指标体系及其认识论旨归研究 ——以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量化方法为核心特征之一的自然科学方法为自然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社会科学期望通过引进这种自然现象量化研究方法,来推进社会现象研究的进展。然而,量化方法是否适用于社会现象研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社会现象研究,这个问题在科学哲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争论。自然主义主张在社会现象中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现象研究十足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弥合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缝隙,从而构建一种统一的自然化的人类知识体系。而反自然主义则反对这种主张,他们以心灵的内容和性质为核心,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各个层面论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所固有的区别。然而,本文认为在坚持心灵所具有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依然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某种程度上的量化研究。首先,本文通过详细研究自然科学量化方法的历史确立过程,总结分析出量化方法的核心内涵特征在于通过建立指标实现对现象的量化描述,并进一步在指标之间建立数学关系形成数学模型,完成对现象的量化表征研究。然后,在明确量化研究核心方法的前提下,深入考察社会现象量化研究在历史实践中是如何确立和发展的。然后指出社会现象量化研究的核心任务就在于通过量化测量外在化的行为表现特征,进而把握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明确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在于针对社会现象中的各核心要素,建立指标体系,实现对社会现象综合完整地量化表征。接下来,进一步论证指标体系方法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之所以在要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采用指标体系方法,关键在于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复杂性特征。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社会现象中的各因素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非还原特征,而指标体系量化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这种性质特征并触碰可描述的界限。指标体系方法的有效性体现在社会现象本身内在的规律性、外在的可测量性以及连续性问题和复合本体论问题上。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方法论原则要求。紧接着,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构建作为案例研究,探讨如何针对与科学理性相对立的宗教信仰情感建构指标体系。在本文的最后一章,对社会现象指标体系开展认识论旨归研究,从指标与实在的关系问题、指标测量问题、指标与认知问题等几个方面,多维度地揭示指标体系方法在认识论上所涉及的哲学问题,通过系统地认识论反思,以期进一步推动社会现象指标体系量化研究的发展。

二、修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哲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修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哲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观的转向:从物质到心灵——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建构为中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理世界观
二、心灵世界观的内涵
三、心灵世界观的外延
    1. 泛灵论世界观
    2. 宗教世界观
    3. 科学世界观
    4. 哲学世界观
四、演变的逻辑
五、余论

(2)计算机模拟的认识不透明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计算机模拟的认识不透明性
二、计算复杂性与计算机模拟的认识不透明性
结论

(4)哲学视野中的“物”和“器”与“物理”和“器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日常词语和哲学范畴的“物”和“器”
    (一) 作为日常词语的“物”和“器”及其日常语义与指称
    (二) “物”和“器”之成为哲学范畴及二者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体系中的位置
        1.“器”之成为哲学范畴
        2.战国时期“物论”之显赫一时和“物”之成为哲学范畴
        3.“物”范畴和“器”范畴在后世中国哲学范畴体系中的命运变迁
    (三) “器”成为哲学范畴时发生的核心语义转变
    (四) 由于“器”范畴核心语义转变而引发的多重吊诡
    (五) 现代社会和现代哲学要求把作为人工物的“器”“升格”为“真正独立的哲学范?畴”
    (六) 现代哲学中“(自然)物”范畴的新定义与新解释
二、作为哲学范畴的“理”与“物理”和“器?理”
    (一) 作为哲学范畴的“理”
    (二) 汉语词汇“物理”从日常词语到专业词语再到哲学范畴的演变
    (三) 作为哲学范畴的“物理”的核心语义和内容
    (四) 作为哲学新范畴的“器理”的核心语义和内容
三、“物”“器”“物理”“器理”与“发现”“发明”“创造”的关系
    (一) “发现”“发明”“创造”的对象、内容和语义
        1.“发现”和“发明”是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领域中被严重忽视的主题
        2.对“发现”“发明”“创造”的对象和语义的若干哲学分析
    (二) “物”“器”“物理”“器理”与“发现”“发明”“创造”的关系
        1.从“物”“器”“物理”“器理”的“来源”看它们与“发现”“发明”“创造”的关系
        2.从“物理”和“器理”的表现形式、存在形态和功能发挥特点与途径看它们与“发现”“发明”的关系
        3.从“物”和“器”的“自在性”“自主性”“人工性”“属人性”看它们与“发现”“发明”“创造”的关系

(5)三种语言在N体模拟中的计算效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N体模拟的算法选择与设计
    2.1 数值计算技术的发展
    2.2 PP算法的基本原理
    2.3 差分方案
    2.4 独立时间步长算法
    2.5 邻域算法
    2.6 标准算法
第3章 三种编程语言的选择
    3.1 FORTRAN语言概述
    3.2 Python语言概述
    3.3 C语言概述
第4章 N体模拟程序设计
    4.1 实验的准备工作
    4.2 程序架构及设计
第5章 N体模拟的实验
    5.1 小样本的N体模拟中的实验
    5.2 基于较大样本的N体模拟中的实验
    5.3 比较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6)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统计思想
    1.1 统计的起源及其局限
    1.2 概率论如何到数理统计?
    1.3 传统物理学研究中的统计行为
第二章 热质说的建立和毁灭
    2.1 近代早期对热的研究
    2.2 伦福德和他的热理论
    2.3 伦福德之后的热质说
第三章 技术看上去引导了科学
    3.1 瓦特于蒸汽机发明的意义
    3.2 卡诺于蒸汽机发展的意义
    3.3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扶持
第四章 能量与功——热力学第一定律
    4.1 “活力”之争是语义之争还是事实之争?
    4.2 什么是“功”?
    4.3 能量转化——不同形式有着同一本质
    4.4 转化的能量是守恒的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5.1 卡诺定理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矛盾
    5.2 两个汤姆逊
    5.3 “第三个”热力学第二定律
    5.4 “反常”的科技——热力学建立过程的反思
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研究
    6.1 早期气体动理论
    6.2 气体动理论的复兴
    6.3 《气体动理论的图景》
第七章 早期热力学研究的深层意义
    7.1 经典热力学与气体动理论的关系
    7.2 热究竟应当被怎么看待?
    7.3 统计与统计力学关系的哲学思考
    7.4 科学家贡献的判定标准初探
    7.5 科学研究的方法刍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的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1章 卡西尔与康德哲学认识论思想
    1.1 “认识之谜”与“哥白尼革命”
    1.2 批判哲学的先验方法
        1.2.1 先天形式与客观性问题
        1.2.2 建构性与范导性
    1.3 综合统一与图型论
        1.3.1 综合统一与知觉问题
        1.3.2 图型论与规定性判断力
第2章 卡西尔哲学的其他思想来源
    2.1 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
        2.1.1 卡西尔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
        2.1.2 马堡学派的发生认识论思想
        2.1.3 先验方法与文化哲学
    2.2 意向性心理学思想
        2.2.1 胡塞尔现象学与布伦塔诺意向性思想
        2.2.2 格式塔心理学思想
    2.3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2.3.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与康德哲学
        2.3.2 精神现象学与知识现象学
第3章 卡西尔认识论思想的进展
    3.1 功能论:从静态的先天形式到动态的先天形式
    3.2 扩大的认识论与先验方法
        3.2.1 认识论的扩展与客观性问题
        3.2.2 文化哲学与文化的批判
    3.3 卡西尔的符号形式思想
        3.3.1 符号形式的概念解析
        3.3.2 代显问题与图型论
第4章 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推进的理论意义
    4.1 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推进的逻辑与结论
    4.2 作为思维方式变革的符号形式的哲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论法教义学的科学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进路与方法
        1.4.1 研究进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规范意旨
    2.1 法教义学概念的界定
        2.1.1 法教义学的涵义:作为法律解释与适用的实践学科
        2.1.2 法教义学的边界
        2.1.3 法教义学的任务与功能
    2.2 科学性概念之厘定
        2.2.1 科学性的载体:作为典范知识的科学
        2.2.2 科学性的涵义:科学的本质属性
        2.2.3 科学性的两个领域:“广义科学”与“狭义科学”
    2.3 法教义学科学性命题的意涵
        2.3.1 作为“科学范式”的法教义学的科学性
        2.3.2 作为“广义科学”的法教义学的科学性
第3章 法教义学的科学性:体系科学视域下的肯定
    3.1 历史法学对法教义学科学性的承认
        3.1.1 法教义学是一门历史科学
        3.1.2 法教义学作为历史科学的科学性
        3.1.3 法教义学作为历史科学的方法论
        3.1.4 本节小结
    3.2 概念法学对法教义学科学性的确信
        3.2.1 法教义学是一门形式科学
        3.2.2 法教义学作为形式科学的科学性
        3.2.3 法教义学作为形式科学的方法论
        3.2.4 本节小结
    3.3 耶林对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认可
        3.3.1 反思实证主义需要科学的法教义学
        3.3.2 社会现实需要科学的法教义学
        3.3.3 科学的法学需要科学的法教义学
        3.3.4 本节小结
第4章 法教义学的科学性:实证科学视域下的否定
    4.1 基尔希曼对法教义学科学性主张的批判
        4.1.1 实在法的变动性与主观性
        4.1.2 实在法桎梏了法教义学
        4.1.3 法教义学摧毁了实在法
        4.1.4 本节小结
    4.2 自由法学对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质疑
        4.2.1 法教义学不符合实证主义的科学标准
        4.2.2 “书本上的法”脱离现实
        4.2.3 作为实践学科的法教义学只是技艺
        4.2.4 本节小结
    4.3 纯粹法学对法教义学科学性的否认
        4.3.1 法教义学不是科学
        4.3.2 纯粹法学的法科学理论
        4.3.3 纯粹法学对法教义学科学性认识的启示
第5章 法教义学的科学性:价值科学视域下的重新肯定
    5.1 利益法学对法教义学科学性的尊重
        5.1.1 法教义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5.1.2 法教义学作为应用科学的科学性
        5.1.3 法教义学作为应用科学的方法论
        5.1.4 本节小结
    5.2 新康德主义法学对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辩护
        5.2.1 法教义学是一门文化科学
        5.2.2 法教义学作为文化科学的科学性
        5.2.3 法教义学作为文化科学的方法论
        5.2.4 本节小结
    5.3 评价法学对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肯认
        5.3.1 法教义学是一门(价值)评价的科学
        5.3.2 法教义学作为(价值)评价科学的科学性
        5.3.3 法教义学作为(价值)评价科学的方法论
        5.3.4 本节小结
    5.4 拉伦茨对基尔希曼“批判”的批判
        5.4.1 法律解释需要科学的方法
        5.4.2 法律“续造”与体系化需要科学的方法
        5.4.3 规范社会生活需要科学的法教义学
        5.4.4 本节小结
    5.5 其他法理论对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认同
        5.5.1 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认同:法律诠释学理论
        5.5.2 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认同:法律真理的“共识论”
        5.5.3 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认同:法律论证理论
第6章 法教义学科学性的再认识
    6.1 法教义学科学性的内涵之一:客观性
        6.1.1 法教义学本体论维度的客观性
        6.1.2 法教义学认识论维度的客观性
        6.1.3 法教义学价值论维度的客观性
    6.2 法教义学科学性的内涵之二:可检验性
        6.2.1 规范的可检验性
        6.2.2 论证的可检验性
        6.2.3 案例的可检验性
    6.3 法教义学科学性的内涵之三:体系性
        6.3.1 概念规范的体系性
        6.3.2 法律解释的体系性
        6.3.3 价值判断的体系性
    6.4 法教义学科学性的内在逻辑
        6.4.1 客观性表征法教义学科学性的目的
        6.4.2 可检验性表征法教义学科学性的方法
        6.4.3 体系性表征法教义学科学性的路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秘—逻模式与西方文化基本结构的形成及其展开态势研究续篇——从怀特海教授关于宗教与科学的一段论述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译文
评论与阐发(以下简称“评论”)

(10)社会现象指标体系及其认识论旨归研究 ——以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社会现象量化研究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现状
        二、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社会现象量化研究问题
    第一节 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争论
        一、自然主义的主张
        二、反自然主义的主张
        三、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争论的实质
    第二节 量化研究方法的确立和方法特征
        一、量化研究方法的确立过程
        二、自然现象量化研究的方法特征
    第三节 量化方法在社会现象研究中的应用
        一、社会现象量化研究方法的确立
        二、社会现象量化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第四节 社会现象指标体系研究
        一、指标体系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的必要性
        二、指标体系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的有效性
        三、指标体系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的局限性
        四、社会现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 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建构
    第一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的代表性
        一、作为认识来源的互联网信息
        二、以主观体验为核心的宗教信息
    第二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的基本特征
        一、互联网宗教信息内容繁杂
        二、互联网宗教信息数量庞大
        三、互联网宗教信息具有互动特征
    第三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构建
        一、互联网宗教信息汇集指标
        二、互联网宗教信息监测和安全预警指标
        三、对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的反思
第三章 指标体系认识论旨归
    第一节 指标体系与实在关系反思
        一、作为万物本源的数
        二、作为认识工具的数
    第二节 指标体系有效性问题
        一、数学经验论
        二、有条件的有效性
    第三节 指标体系测量问题
        一、测量行为塑造结果
        二、测量渗透理论
    第四节 作为认识维度的指标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修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哲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观的转向:从物质到心灵——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建构为中心的分析[J]. 黎学军,卜南. 浙江社会科学, 2021(12)
  • [2]计算机模拟的认识不透明性[J]. 梁丽,苏湛.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11)
  • [3]科斯与波斯纳法律经济学方法论预设差别的研究[D]. 黄竹鋆.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哲学视野中的“物”和“器”与“物理”和“器理”[J]. 李伯聪. 哲学分析, 2021(03)
  • [5]三种语言在N体模拟中的计算效率比较研究[D]. 潘俊男. 大理大学, 2021(08)
  • [6]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D]. 柏航. 山西大学, 2021(12)
  • [7]卡西尔对康德认识论思想的推进[D]. 张健. 吉林大学, 2021(01)
  • [8]论法教义学的科学性[D]. 冯雷. 辽宁大学, 2021
  • [9]秘—逻模式与西方文化基本结构的形成及其展开态势研究续篇——从怀特海教授关于宗教与科学的一段论述谈起[J]. 陈中梅. 文学, 2019(02)
  • [10]社会现象指标体系及其认识论旨归研究 ——以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为例[D]. 赵中健. 黑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修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哲学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