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与现实沟通 提高制图课教学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林奔豪[1](2021)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思政教育要融入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更要增强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化与细化,越来越多的中职教师己经着手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然而,当前中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针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以及案例实证研究。论文首先从选题的背景和价值阐明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较为全面地对国内外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了解已有的研究基础以及寻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方向。然后就课程思政和思政元素的概念进行科学性解读,针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进行阐述,本文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梳理,着重围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等三方面要素展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同时,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育性教学理论,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时遵循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理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一致性理念以及主导性与主体性目标一致性理念,为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理念。在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结果,整理分析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现状以及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以及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造成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专业教师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使得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以及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课程思政局限于课堂教学也会造成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笔者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包括深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认真梳理课程思政元素,着重围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三个方面整理形成三条课程思政知识主线,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然后针对教学过程进行课程思政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精讲多练,讲练评相结合、合作探究教学以及课堂情境创设;此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教育渠道,将专业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相关视频或者案例的分享,组织课外专题活动以及榜样示范等方式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最后,分别就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三个方面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案例和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制图练习前后测、课堂活动表现情况、学生感受的词云图分析以及教师专家点评等形式对案例进行效果分析并总结反思。经过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文中提出的相关建议与对策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德育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研究中发现的《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中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刘美佳[2](2021)在《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建设一直不断进行着改革,但是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仍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如学生毕业后社会认可度较低,就业仍存在困难。中等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选定了方向,本文通过梳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我国目前现代学徒制下课程体系的模式,总结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下课程构建的思路。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构建的观念和要点,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机械制图》课程进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能忽略“学生”这个主体,没有学生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配合,再好的课程设计也如同纸上谈兵,仍旧难以保证教学的高质量要求。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诸多方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剖析了“教的方式”与“学的态度”存在矛盾的原因,并提出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体系下《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策略:(1)以师徒关系为依托,利用课程整体的环节步骤设置和单次课程的工作执行章程,使得师徒均有行为约束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符合学生学习认知逻辑的项目式或任务式工作方法,将学生能力训练作为训练本位,设计课程目标。(3)设置单次课程的工作执行章程,应符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构建观念,抓住校企共同参与和突出实践特点的课程构建要点,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出发点,以训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课程实操过程。(4)创新课程考核方式,规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擅长的学科考试,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注重课程工作过程中正向激励和考核,关注学生素质的提升,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在职业岗位方向上的成长。依托课程设计的现实依据分析对《机械制图》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具体设计,其中在进行设计时引入需要理论,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的需要这一新视角,给出了提升学生课堂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措施,并在教学实践案例中进行了效果验证。
钟飞燕[3](2021)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其主要实践载体——学校劳动教育,却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使命,也必然遇到新问题。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是各种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现象,形成高投入与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理论和现实回应,是促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和学生新特点,参照“泰勒原理”,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教育活动科学化程序,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和现实回应,界定其内涵和本质是前提。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劳动”为核心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知识性或通识性教育活动,学校劳动教育是国家进行国民教育的专门化教育实践。其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即传播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理论回应层面,本文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论建构,系统分析了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及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构成要素。其一,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学校劳动教育曾被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泛化为综合社会实践的方式,这些都被历史证明是违背劳动教育客观规律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追求回归到育人本质中来,引导学生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领悟“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理解“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其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超越“工具”取向,回归“人本”取向,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社会、劳动与伦理等主题,并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组织起来。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性,应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既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又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既与传统接轨,又与未来同向。其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为了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要挖掘其困境症结,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评价体系的创新。在现实回应层面,本文针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既从长远角度做出宏观的战略思考,又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规范的措施。面对复杂的形势,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如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等,导致其陷入形式化、片面化、工具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中。为此,学校应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此外,还应通过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的劳育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的。为了提高实效性,应以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立足时代之需,在长期的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于英健[4](2020)在《中职《机械制图》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说明
吴雪艳[5](2020)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以其沉浸感、交互性、构象性、多感知性的特点,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多种可能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现有《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并通过教材分析、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的方式了解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现状,发现《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直观教学理论进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课堂教学设计。依据授课进度和教学实际,选择“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虚拟现实教学案例开发,运用Photoshop、solid works、Unity3D等软件,选用手机虚拟现实眼镜为教学工具,完成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资源开发。依据上述组合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实施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课堂教学。并从课堂学习风气、两个班成绩差异和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三方面的情况,分析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本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的“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的教学资源,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研究发现,虚拟现实教学内容的开发和硬件设备具有重要的价值,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翔,郭伟,吕强,丁杰雄[6](2019)在《“工程制图”课程探究式小班教学模式探索》文中指出工程制图课是典型的工程素质类课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课时面临着大幅削减。针对电子科技大学"探究式小班教学"本科教学重大改革,探讨了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探究式小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课程结合学校学科背景,开展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教学模式探索。采用学科特色为背景、先进软硬件为手段、挑战性项目为引领、学科前沿为拓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和方法上总结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欧亚[7](2019)在《建筑工程制图课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认为针对当前城市建筑施工情况,了解高校建筑工程制图课教学现状,明确新时代发展对建筑工程制图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分析如何在解决以往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改革建筑工程制图课教学工作,以此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人才。
马振国[8](2019)在《中职服装制图课教学新探》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注重教学时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等。服装专业是中职学校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该专业现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为培养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综合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服装制图课教学模式出发,对当前中职服装制图课的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就此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中职服装制图课的教学效果。
赵博[9](2015)在《基于“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是各中职学校所需要思考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就业岗位,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通过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来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贴近企业实际用工标准,提高人才质量,满足企业要求,造就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提升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通过对中职机械专业学生智能特征的认识和了解,对照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课程结构及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学校《机械制图》的课程结构应由学科性和系统性向着实践性和工程性方向发展,教学过程应由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性向着行动性和双向性方向发展。本研究以“项目设计”为切入点,对《机械制图》课程内容重新进行选择、组织与编排,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观为指导,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构建“行动化”的教学。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对研究的相关背景、意义、目的、内容、方法等进行阐述,界定相关概念,同时对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中职人才培养的内涵、定位及培养规格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分析,表明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对人才培养特点的影响。第三章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对学生、教师群体分别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现状分析,提出影响制图课教学效果的因素。第四章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设计,通过新的教学设计,形成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项目结构的教学内容、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小组形式的教学组织、以及综合考核的学习评价。第五章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以邢台现代职业学校为例,全面阐述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项目与行动导向”改革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通过实验对比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对教学改革研究进行有力佐证。第六章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对新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指出“项目与行动导向”的问题与局限,突破观念的束缚,提出实现中职机械制图课程“项目化”、“行动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张德强[10](2014)在《制图课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文中提出制图课教学改革是适应新世纪条件下,机械制造人才培养需要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仅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在制图课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和现状、目标、框架、内容、教学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探讨。
二、加强与现实沟通 提高制图课教学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与现实沟通 提高制图课教学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导向 |
2.社会发展的使命要求 |
3.教师职业性质的趋向性 |
4.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迫切性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课程思政 |
2.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
(二)理论基础 |
1.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
2.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
三、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调查研究 |
(一)调查设计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法 |
4.调查内容 |
(二)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现状调查 |
1.中职学生关于《机械制图》课程的看法 |
2.思政元素在学生制图学习中的体现情况 |
(三)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现状调查 |
1.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形式 |
2.教师对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 |
3.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 |
(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1.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
2.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保持较差 |
3.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 |
(五)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与思政元素未形成联系 |
2.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与教学相脱离 |
3.课程思政限于课堂教学,未充分利用多渠道教育 |
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议与对策 |
(一)深挖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思政知识主线 |
1.以“制图国家标准”为知识主线,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 |
2.以“图样尺寸注法”为知识主线,训练学生的工匠精神 |
3.以“图样的表达法”为知识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
(二)教学过程融入思政,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合理恰当 |
1.各类情境创设,讨论交流共鸣 |
2.课堂精讲多练,讲练评相结合 |
3.合作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渠道多样化 |
1.相关视频资源分享,交流感受陶冶情感 |
2.组织课外专题活动,参与体验提高认知 |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毕业生经验分享交流 |
五、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
(一)渗透职业精神案例——以《0-1 图样的内容与作用》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实施过程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二)渗透工匠精神案例——以《1-2 尺寸注法》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过程实施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三)渗透探究精神案例——以《5-2 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过程实施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调查(学生) |
附录二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师) |
附录三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情况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四 组合体视图画法学习任务书 |
附录五 尺寸标注前后测题目及答案 |
附录六 尺寸标注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
附录七 组合体视图画法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
附录八 部分批改后学生试卷 |
附录九 教学案例实施教师评课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拟创新点 |
第2章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设计基本理论分析 |
2.1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 |
2.1.1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概念界定 |
2.1.2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优势 |
2.2 课程基本理论 |
2.2.1 课程概念 |
2.2.2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课程 |
第3章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 |
3.1.1 学生现状分析 |
3.1.2 学生特点分析 |
3.1.3 教学现状分析 |
3.2 问题分析 |
3.3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策略 |
3.3.1 课程改革策略 |
3.3.2 课程改革实践场地布置 |
第4章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的内容分析 |
4.1 课程整体步骤设置 |
4.1.1 需要理论的概述 |
4.1.2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需要的分析 |
4.1.3 课程整体步骤设置内容 |
4.2 课程知识目标的编写 |
4.2.1 课程知识目标方向的确定 |
4.2.2 课程技能学习目标和德育培养目标 |
4.3 课程知识点的重构 |
4.4 课程工作过程的设计 |
4.5 课程的考核方式设计 |
第5章 工作室模式学徒制《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的案例分析 |
5.1 教学案例 |
5.1.1 工作情景的引入 |
5.1.2 技能与德育目标的明确 |
5.1.3 教学过程实施 |
5.2 教学效果的评价 |
5.2.1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
5.2.2 效果评价 |
5.3 问题反思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在校生调研问卷 |
(3)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历史必然: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培育 |
1.1.2 理论应然: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建构 |
1.1.3 实践使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发展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
1.2.2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历史的研究 |
1.2.3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
1.2.4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
1.3.1 问题确立: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1.3.2 背景鸟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
1.3.3 切入视角: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及学生新特点 |
1.3.4 分析框架:基于泰勒原理分析学校劳动教育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 |
1.4.2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概述 |
2.1 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
2.1.1 劳动 |
2.1.2 劳动教育 |
2.1.3 学校劳动教育 |
2.2 学校劳动教育的功能 |
2.2.1 个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2.2.2 社会功能:弘扬劳动幸福的社会风尚 |
2.2.3 教育功能:完善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 |
2.3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
2.3.1 学校“劳”育与家庭“劳”育、社会“劳”育的比较 |
2.3.2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比较 |
2.3.3 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
2.3.4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
第3章 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 |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 |
3.1.1 “劳力”与“劳心”之辩 |
3.1.2 “耕读文化” |
3.1.3 “工匠精神” |
3.2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基础奠基: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 |
3.2.1 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思想 |
3.2.2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
3.2.3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
3.3 西方教育理论的有益补充: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 |
3.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
3.3.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贡献:“教劳结合”思想 |
3.4.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2 列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3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4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3.4.5 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4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阐释 |
4.1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畸变表征 |
4.1.1 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 |
4.1.2 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 |
4.1.3 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 |
4.1.4 泛化为社会实践的方式 |
4.2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理论审视 |
4.2.1 劳动教育目标的生成逻辑: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4.2.2 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在矛盾:“劳动”与“闲暇” |
4.2.3 劳动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指向: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
4.3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 |
4.3.1 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4.3.2 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 |
4.3.3 践行“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 |
4.3.4 感悟“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 |
第5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构建 |
5.1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 |
5.1.1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取向:“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 |
5.1.2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 |
5.1.3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主题: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 |
5.2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组织 |
5.2.1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2.2 在生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2.3 在服务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
5.3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化 |
5.3.1 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 |
5.3.2 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 |
5.3.3 与传统接轨,与未来同向 |
第6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
6.1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症结 |
6.1.1 形式化: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 |
6.1.2 片面化: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 |
6.1.3 空心化: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 |
6.1.4 工具化: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 |
6.1.5 碎片化: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 |
6.2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对策思考 |
6.2.1 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
6.2.2 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平台 |
6.2.3 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学校劳动教育方法 |
6.3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
6.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
6.3.2 整合劳育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
6.3.3 融通“大中小”,建立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
6.4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
6.4.1 评价理念:突出发展导向,重在劳动观养成 |
6.4.2 评价内容:基于劳动素养,完善评价指标 |
6.4.3 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
6.4.4 评价操作:记录劳动过程,建立劳动档案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
1.1.2 《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 |
2.1.2 虚拟现实技术 |
2.1.3 基于手机VR眼镜的虚拟现实技术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力理论 |
2.2.3 直观教学 |
2.3 虚拟现实系统分类与课堂教学优势 |
2.3.1 虚拟现实系统的分类 |
2.3.2 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
3 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3.1 《机械制图》课程教材分析 |
3.2 调查实施 |
3.3 教师访谈提纲 |
3.4 学生调查问卷 |
3.5 结果分析 |
3.5.1 访谈结果分析 |
3.5.2 问卷结果分析 |
3.5.3 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4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设计 |
4.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
4.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 |
4.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课堂教学流程 |
4.4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案例设计 |
4.4.1 教学案例一: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 |
4.4.2 教学案例二:识读零件图 |
5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案例开发 |
5.1 虚拟教学案例开发的总体框架 |
5.2 虚拟教学案例开发的条件 |
5.2.1 虚拟教学案例开发的软件工具 |
5.2.2 虚拟教学案例开发的硬件设备 |
5.2.3 虚拟教学案例开发的实践条件 |
5.3 虚拟教学案例开发的实现过程 |
5.3.1 组合体模型创建 |
5.3.2 组合体图纸绘制 |
5.3.3 贴图选择和场景设计 |
5.3.4 虚拟现实手机APK的制作和打包 |
5.3.5 制作组合体3D互动展示模型 |
5.4 虚拟教学案例开发的成果 |
6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实践与结果分析 |
6.1 教学实践的前期准备 |
6.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教学实践 |
6.2.1 教学实验的设计 |
6.2.2 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
6.2.3 教学辅助用具 |
6.2.4 “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 |
6.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教学结果 |
6.3.1 课堂学习风气的统计与分析 |
6.3.2 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
6.3.3 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6.4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工程制图”课程探究式小班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制图”课程基本情况 |
2 电子信息特色的探究式小班教学设计与实践 |
2.1 以电子信息领域为背景,结合实际启发思考 |
2.2 采用电子信息手段和工具探索问题答案 |
2.3 以电子信息项目为挑战,综合理解与应用 |
2.4 以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为引导,推进教学改革 |
3 教学效果 |
4 结束语 |
(7)建筑工程制图课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工程制图课设计 |
1.1 课程认识 |
1.2 课程内容 |
2 当前建筑工程制图课教学现状 |
3 建筑工程制图课教学改革 |
3.1 改善教学大纲 |
3.2 优化教材建设 |
3.3 构建教学网络平台 |
3.4 创新教学方法 |
3.5 强化学生学习能力 |
3.6 推广全面动态考核 |
4 结束语 |
(8)中职服装制图课教学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服装制图课的教学现状 |
1. 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
2. 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
二、中职服装制图课教学的探索 |
1. 转变教学理念, 摒弃陈旧思想。 |
2. 确定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计划。 |
3. 丰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兴趣。 |
4. 强化校企合作, 提高实践能力。 |
(9)基于“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机械制图课程 |
1.2.2 项目及项目课程 |
1.2.3 行动及行动导向教学 |
1.2.4 项目与行动导向 |
2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与“技能型”人才 |
2.1 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 |
2.1.1 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定位 |
2.1.2 中职人才培养的规格 |
2.2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人才培养 |
2.2.1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
2.2.2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与人才培养 |
3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
3.1.1 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 |
3.1.2 学科结构的教学内容 |
3.1.3 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 |
3.1.4“从讲到练”的教学过程 |
3.1.5 较低投入的教学成本 |
3.1.6“学问化”的教师与“受教式”的学生 |
3.2 问题分析 |
3.2.1 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
3.2.2 依托于教材的模式化教学影响了师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
3.2.3 师生双方缺乏适应教学改革的素质和能力 |
4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设计 |
4.1 现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
4.2 基于“项目与行动导向”的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设计 |
4.2.1 教学目标的编写——从知识学习到能力提高 |
4.2.2 教学内容的重构——从学科结构到项目结构 |
4.2.3 教学方法的改革——从以讲为主到行动导向 |
4.2.4 教学组织的改变——从班级组织到小组形式 |
4.2.5 学习评价的制定——从一卷考试到综合考核 |
5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案例 |
5.1 基于“项目与行动导向”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案例 |
5.1.1 项目描述,确定学习目标 |
5.1.2 分组、制定项目计划 |
5.1.3 项目的实施与行动 |
5.1.4 项目的检查与评价 |
5.2 《机械制图》课程的“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效果评价 |
5.2.1 学情调查 |
5.2.2 效果评价 |
5.3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 |
5.3.1 中职《机械制图》项目课程实施的保障 |
5.3.2 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10)制图课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图课教学改革的意义和现状 |
2 制图课教学改革的目标 |
3 制图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 |
4 制图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
5 制图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6 结语 |
四、加强与现实沟通 提高制图课教学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D]. 林奔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工作室模式学徒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D]. 刘美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 钟飞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职《机械制图》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D]. 于英健. 天津大学, 2020
- [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 吴雪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工程制图”课程探究式小班教学模式探索[J]. 李翔,郭伟,吕强,丁杰雄.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9(04)
- [7]建筑工程制图课教学改革探索[J]. 欧亚. 居舍, 2019(12)
- [8]中职服装制图课教学新探[J]. 马振国. 新课程研究, 2019(05)
- [9]基于“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D]. 赵博. 河北师范大学, 2015(08)
- [10]制图课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 张德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