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和保健(论文文献综述)
吴阿华[1](2021)在《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住院患儿病历数据,分析该医院儿童住院病种以及年龄分布情况,了解儿科住院患儿的疾病谱和年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通过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健康相关行为与小儿肺炎的相关性,为小儿肺炎的预防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20年5月至11月住院患儿病历信息,包括临床诊断和年龄等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对住院患儿的临床诊断、年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5月至11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就诊的1~3岁肺炎住院患儿作为病例组,按同一个月入院、年龄相差2个月以内的匹配原则选取外科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出可能的混杂因素,并进一步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法调整混杂因素,以P≤0.05为纳入标准,P≥0.10为剔除标准。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如被动吸烟、开窗通风、洗手次数、户外活动时间等有序多分类变量与结局变量是否存在着线性相关趋势。结果:1.2020年5月至11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共收治住院患儿23637例,其中因肺炎而住院的患儿排在首位,共1785例,早产仅次于肺炎,是导致儿童住院的第二病因,住院人数为1081例,上呼吸道感染、腹股沟疝和癫痫三个病种均达到800例以上,依次位列儿童住院病种顺位的第三至五名。儿童住院病种排名第五至十名分别为腹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颅脑损伤以及发热性惊厥。2.肺炎住院患儿高度集中在0~3岁儿童,其中新生儿肺炎位居首位,共567例,而幼儿期肺炎住院人数位列第二位,为557例。3.本次病例对照研究共募集到110对符合要求的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患儿平均月龄为(21.47±6.62)月,对照组患儿平均月龄为(21.36±6.46)月;病例组中男患儿69例,女患儿41例,对照组中男患儿94例,女患儿16例;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居住地均以城镇为主,其中病例组患儿80.9%居住地在城镇,对照组患儿72.7%居住地在城镇。4.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次数(Waldχ2=7.466,P=0.006)、过敏史(Waldχ2=4.835,P=0.028)、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Waldχ2=10.584,P=0.001)、洗手次数(Waldχ2=5.865,P=0.015)、户外活动时间(Waldχ2=7.138,P=0.008)、专心吃饭(Waldχ2=6.287,P=0.012)等6个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可能为小儿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为小儿肺炎发病的保护因素。其中,平均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的幼儿相较于每天视屏时间低于2h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增加2.529倍(OR=3.529,95%CI:1.566~7.952,P=0.002);与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低于30分钟的幼儿相比,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30分钟~1小时之间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75.8%(OR=0.242,95%CI:0.078~0.754,P=0.014),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1~2小时之间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83.7%(OR=0.163,95%CI:0.045~0.595,P=0.006),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幼儿患小儿肺炎的风险降低88.1%(OR=0.119,95%CI:0.027~0.522,P=0.005)。6.对洗手次数进行χ2趋势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日洗手次数与小儿肺炎之间可能存在线性相关趋势(趋势χ2=5.818,P=0.016)。结论:1.本研究得出的儿科住院患儿病种分布情况与我国多地分析结果较一致。肺炎位居儿科住院病种首位,小儿肺炎的预防仍然是减少小儿疾病负担的重要一环。2.肺炎住院患儿高度集中在0~3岁,应重点关注该年龄段儿童肺炎的防治。3.健康相关行为与小儿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今后的1~3岁幼儿肺炎防治工作中,可加强宣传合理控制视屏时间、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从而达到预防小儿肺炎的目的。
李泓涛[2](2021)在《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小儿推拿在人群中认知情况,从而发现并探究其在人群中推广方式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推广小儿推拿病谱创造条件。2.探索现代小儿推拿病谱情况,生成相应循证病谱和频次病谱,与现当代不同流派小儿推拿专着文献病谱进行比较,从而为现代小儿推拿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结果分析通过问卷访谈法开展预调查,收集了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小学和米格国际幼儿园5位老师或家长的观点意见,并结合相关教材和指导教师意见攥写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涉及基本情况、普及程度、认知程度、推广方式四个方面,问卷共15项,多选题5项,单选题9项,开放题1项。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种方式估计调查问卷样本量大小,通过计算至少需要423份调查问卷才能满足调查需要。采用微信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电子问卷发放,全部问卷采用电子终端填写,每位调查对象问卷的最大填写次数设置为1次,同时通过海报和社团进行问卷推广。历时一个月(2020年10月11日8点-2020年11月10日8点),调查终端实际回收电子问卷511份,剔除2份(非天津IP地址),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09份,实际回收率为120%(509/423)。最终数据通过问卷星网站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通过SPSS22.0绘制相应条形、扇形统计图,以了解各个选项实际选择情况。2.小儿推拿病谱文献计量学研究通过万方(Wan Fang)医学主题词库、Pubmed中MeSH及多次预检索确定主题词,采用主题词法通过选择八大国内外数据库,国外四大数据库即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国内四大数据库即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 Fang)、中国生物医学(CBM),全部数据库检索的时间段为197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全部搜索文献题录导入Note Express3.3进行查重和疾病系统分类,疾病分类与病名确定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并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儿科学》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中医儿科学》教材进行系统分类、病名症状规范及合并,同时采用文献研究中“孤证不立”原则剔除相应文献,最终获得病谱数据。3.小儿推拿等级病谱研究选择研究二中病谱文献结果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独立干预RCT文献、RCT文献、其他临床文献四个分类进行手工分类筛选,文献筛选过程采用PRISMA原则,根据相应标准制定小儿推拿循证病谱等级和小儿推拿频次病谱等级划分。其中循证病谱等级根据现有小儿推拿病谱研究情况与文献实际情况,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原则进行文献证据等级评价和文献质量偏倚评价,文献证据等级评价参照导师杜元灏教授《现代针灸病谱》评价标准及牛津大学循证医学(EBM)中心关于文献类型的“新五级”证据标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九级”证据标准自拟等级标准,遵循循证证据等级原则,采用自拟的三级五等等级评价标准。文献质量偏倚评价采用改良的Jadad评价(7分法)和Cochrane手册(版本号:5.1.0)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频次等级病谱研究采用普莱斯定律确定频次病谱数,区分高频病谱与低频病谱。全部研究由两名研究人员严格根据纳排标准严格筛选文献,提取相关信息,遇到分歧则引入第三名研究人员协商决定。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基本情况方面,根据本问卷调查实际人群,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低年级同学对于本问卷的参与程度较高(占88.88%),且81.53%的调查者为女生,75.44%的调查者为医学生。普及程度方面,96.86%的调查者知晓小儿推拿,“网络”(占47.46%)及“电视节目”(占47.06%)是调查者对于小儿推拿知晓主要的来源途径,同时不能忽视“学校影响”(占12.17%)的信息来源。认知程度方面,具体认知不足,存在认知偏差。99.61%调查者认可小儿推拿具有治疗效果,但无法认知其具体治疗价值;对于治疗范围存在认知模糊,对于治疗脾胃疾病(占87.23%)较为支持;调查者不了解小儿推拿的具体治疗方式,认可小儿推拿“相比抗生素副作用少”(占87.62%)及“疾病远期预防效果”(占73.87%),同时担心其“延误病情”(占52.65%)及“皮肤损害”(占47.35%)的不良反应。推广方式上,调查者最认可是“医生的推广影响”(占92.34%)和“义诊活动”(占88.61%),但对于开展“基础医学研究”(占64.44%)与“循证医学研究”(占55.6%)的认识不足。2.现代小儿推拿文献计量学研究通过万方医学主题词库、Pubmed中MeSH主题词及预检索确定中文检索主题词25个,外文检索主题词4个。通过八大数据库搜索,其中CNKI16222篇,VIP207篇,Wang Fang20075篇,CBM1978篇,Pubmed190篇,Cochrane29篇,Web of science85篇,Embase21篇,中文数据库共检索文献38482篇,外文数据库共检索文献315篇,一共38797篇。论文摘要导入Note Express3.3,通过查重后获得文献篇,通过手工筛选剔除文献篇,最终获得具有明确分类的临床文献8119篇,279项病谱,通过文献研究中“孤证不立”原则剔除文献109篇,最终获得8010篇文献共计170项病谱纳入最终研究,最终筛选出170项现代小儿推拿学病谱,其中西医病名共有133项(占78.24%),西医症状或体征有22项(占12.94%),中医病名有15项(占8.82%)。在15个疾病系统分类中,病谱种类前三的是消化系统疾病41项(占24.12%)文献数3327篇(占41.54%),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或损伤疾病37项(占21.76%)文献数1099篇(占13.72%),呼吸系统疾病16项(占9.41%)文献数1293篇(占16.14%),三类系统疾病占总病谱的比例为55.29%,占总病谱文献量的比例为71.40%。单个病种中,腹泻文献数最多,为1756篇(占21.92%)。3.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等级研究循证病谱筛选得出共有Ⅰ级病谱(Ⅰ)14项,Ⅱ级病谱(Ⅱ)68项,其中Ⅱa级病谱7项,Ⅱb级病谱10项,Ⅱc级病谱51项,Ⅲ级病谱(Ⅲ)88项,从而构建起小儿推拿循证等级病谱。频次等级病谱中采用普莱斯(Price)文献定律,通过公式计算频率界定值m=31.39,取整数为32,在170项病谱中共有高频病谱(High Frequency Spectrum,HFS,A级)34项,低频病谱(Low Frequency Spectrum,LFS,B级)136项,34项病谱疾病文献总数超过50%(达到86.05%),基本符合普莱斯定律,高频病谱(A级)主要存在于消化系统(26.47%)、呼吸系统(17.65%)和肌肉骨骼系统(17.65%)与前一种循证病谱研究方法较为一致。将两种等级病谱统计结果合并,按照文献循证等级原则排序构建起小儿推拿病谱等级表。将现代不同小儿推拿学术流派和来源的7本小儿推拿专着中的病谱进行统计,生成小儿推拿专着病谱共获得病谱64项,占总病谱170项的37.64%,专着病谱总覆盖率为92.18%,64项中Ⅰ级14项,Ⅱ级24项,其中Ⅱa6项,Ⅱb6项,Ⅱc12项,Ⅲ21项,其中Ⅰ级病谱(Ⅰ级病谱14项)全部被覆盖。64项中高频病谱(A级)为27项占42.19%(27/64)。同时通过绘制词云(Word Cloud,WC)比较专着病谱与小儿推拿病谱,发现小儿推拿病谱基本包含专着病谱,同时内容范围更广而丰富。结论:1.本问卷调查情况更能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低年级女性医学生对于小儿推拿的认识水平。结果表明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的知晓度较高,但对于治疗范围、治疗方式认知不足。表明需要结合医师群体加大小儿推拿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小儿推拿基础医学和循证医学研究和推广。2.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最终筛选出170项现代小儿推拿学病谱,其中西医病名133项,西医症状或体征22项,中医病名15项。3.通过循证评价研究方法,筛选得出Ⅰ级病谱(Ⅰ)14项,Ⅱ级病谱(Ⅱ)68项,其中Ⅱa级病谱7项,Ⅱb级病谱10项,Ⅱc级病谱51项,Ⅲ级病谱(Ⅲ)88项。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筛选得出高频病谱34项,低频病谱136项。最终构建起包含循证等级病谱和频次病谱的现代小儿推拿等级病谱,基本符合现代病谱研究范围趋势。
朱贤[3](2021)在《中西部不同民族地区养育照护与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中西部不同民族地区5岁以下儿童的养育照护和早期综合发展状况,分析各民族地区儿童在体格发育、常见病、伤害和早期发展等维度的早期综合发展情况差异,并探究看护人的养育照护对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养育照护改善措施,为中西部各地区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干预服务提供参考,也为未来持续关注该脆弱群体的早期综合发展状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课题专家组统一设计的问卷,通过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对河南省、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6个县的家庭最小5岁以下儿童的看护人进行现场面对面问卷调查,并对儿童进行血红蛋白、身高和体重测量。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对儿童养育照护、体格发育、常见病和伤害采用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对儿童早期发展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或方差分析和最优尺度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共在中西部地区调查了1348对5岁以下儿童及其看护人。河南地区483对,全为汉族;四川地区720对,以彝族为主(彝族占83.3%);西藏地区145对,全为藏族。2养育照护状况:被调查儿童留守率为45.5%;看护人健康知识素养合格率为34.0%;看护人至少在3个关键时刻洗手率为31.2%,看护人用肥皂洗手率为47.0%,饮用水来源受保护率为52.8%;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为54.2%,及时辅食添加率为39.3%;1岁以内体检4次及以上率为7.6%,预防接种建卡率为95.2%;暴力管教率为72.7%;参加早教活动率为24.8%,良好亲子互动率为51.3%。不同民族地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状况:(1)体格发育:营养不良率为17.8%(西藏最高,33.1%),超重肥胖率为8.0%(河南最高,10.6%)。(2)常见病:贫血率为41.7%(四川最高,49.9%);腹泻两周患病率为17.6%(四川最高,25.4%);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两周患病率为35.5%(河南最高,40.6%)。(3)意外伤害:意外伤害率为2.1%。(4)早期发展:早期发展总得分为(2.95±2.38)分。不同民族地区儿童体格发育、常见病和早期发展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1)营养不良:≥12~月龄组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可能性高于0~月龄组(12~:OR=2.006,95%CI=1.196~3.366;24~:OR=4.312,95%CI=2.513~7.400;36~:OR=3.295,95%CI=1.743~6.230;48~59:OR=4.771,95%CI=2.461~9.252),看护人文化程度为文盲和小学的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可能性高于高中及以上(文盲:OR=3.473,95%CI=1.512~7.978;小学:OR=2.701,95%CI=1.163~6.272),饮用水未煮沸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可能性高于煮沸(OR=1.627,95%CI=1.039~2.549),看护人仅用清水洗手的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可能性高于肥皂洗手(OR=1.448,95%CI=1.002~2.093),西藏和四川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可能性高于河南(西藏:OR=5.437,95%CI=2.400~12.319;四川:OR=3.518,95%CI=1.801~6.874)。(2)常见病:<36月龄组儿童发生贫血的可能性高于48~59月龄组(6~:OR=7.575,95%CI=3.874~14.812;12~:OR=4.822,95%CI=2.609~8.912;24~:OR=2.164,95%CI=1.166~4.016),未达到最低进食频率儿童发生贫血的可能性高于达到(OR=1.494,95%CI=1.032~2.162),未预防接种建卡儿童发生贫血的可能性高于建卡(OR=2.562,95%CI=1.017~6.453),西藏儿童发生贫血的可能性低于四川(OR=0.395,95%CI=0.200~0.780)。<24月龄组儿童发生腹泻的可能性高于48~59月龄组(0~:OR=5.751,95%CI=1.881~17.580;12~:OR=5.542,95%CI=1.890~16.247),留守儿童发生腹泻的可能性高于非留守儿童(OR=1.724,95%CI=1.172~2.538)、西藏和四川儿童发生腹泻的可能性高于河南(西藏:OR=3.267,95%CI=1.374~7.770;四川:OR=5.080,95%CI=2.208~11.689)。河南和四川儿童发生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的可能性高于西藏(河南:OR=3.445,95%CI=1.681~7.061;四川:OR=4.163,95%CI=2.112~8.207),家庭第一个孩子发生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的可能性高于第三个及以上(OR=1.530,95%CI=1.021~2.294)。(3)暴力管教:24~和48~59月龄组儿童遭受暴力管教的可能性高于12~月龄组(24~:OR=2.615,95%CI=1.674~4.086;48~59:OR=2.602,95%CI=1.459~4.638),看护人为母亲的儿童遭受暴力管教的可能性高于非母亲(OR=1.824,95%CI=1.266~2.628),看护人支持体罚儿童遭受暴力管教的可能性高于不支持(OR=9.447,95%CI=6.165~14.475)。(4)早期发展:月龄越大(β=0.429,P<0.001)、良好亲子互动(β=0.189,P<0.001)、至少拥有3本读物(β=0.116,P=0.001)、正确引导(β=0.070,P=0.002)和参与早教活动(β=0.164,P<0.001)的儿童早期发展得分越高;低体重(β=-0.055,P=0.034)、孩次数越大(β=-0.064,P=0.033)的儿童早期发展得分越低。结论中西部被调查5岁以下儿童的养育照护状况较差,不同民族地区差异较大。暴力管教、缺乏早教活动、缺乏良好亲子互动、1岁以内体检次数不够等问题突出;看护人健康知识素养欠缺、卫生洗手行为较差、儿童缺乏科学喂养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儿童的早期综合发展方面,藏族和彝族地区营养不良、常见病、伤害和早期发展4个维度均形势严峻、亟待改善。4个维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儿童月龄、看护人角色、看护人文化程度、留守儿童、饮用水煮沸、看护人洗手方式、最低进食频率、预防接种建卡、体罚态度、亲子互动、读物、低体重、孩次数、正确引导和早教活动情况。建议将藏族和彝族地区作为未来儿童健康发展干预项目的重点地区,采取改善饮用水习惯、看护人手卫生,加强儿童科学喂养、预防接种,改变传统的暴力管教观念,促进良好亲子互动、加强儿童系统早期教育、多购买图书和多进行正确引导等养育照护方面针对性措施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周波[4](2021)在《从肠-肺轴出发探讨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探索母亲孕前肥胖和妊娠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研究子代儿童期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2.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从肠道菌群-肠肺轴探索母亲妊娠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3.通过动物实验从肠-肺轴对母体肥胖影响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肺损伤修复过程的机制进行研究,用抗生素抑制实验验证肠道菌群的作用。4.从肠-肺轴的角度探索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现代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横断面研究: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从北京市16个区抽取3-6岁学龄前儿童7524例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母亲孕前肥胖和妊娠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并用Logistic回归、建模、交互作用等方法研究子代儿童期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2.临床队列研究:从中日友好医院产科纳入30例妊娠期肥胖的孕妇,同期匹配30例正常对照组孕妇,纵向随访18个月子代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HIC)染色检测胎盘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的表达,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子代新生儿胎便的肠道菌群。3.动物实验研究:分别建立母鼠孕前和孕期肥胖模型,子鼠出生后选出雄性子鼠喂养至6周龄,孕前及孕期肥胖组和对照组子鼠组内再随机分为造模组、对照组,造模组小鼠建立博莱霉素诱导的肺损伤修复模型,造模后3周和5周对造模组和对照组进行取材,并检测以下项目:子鼠的肺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子鼠的肠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用免疫组化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鼠肺组织中的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表达;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子鼠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子鼠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Occludin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子鼠血清中脂多糖(LPS),肺、肠组织中TNF-α、白介素-6(IL-6)和IL-4的水平。4.进行抗生素抑制验证实验,孕期肥胖、对照组母鼠产下子鼠后,两组子鼠均予四联抗生素水建立抗生素抑制模型。抗生素抑制子鼠6周龄时建立博莱霉素诱导的肺损伤修复模型,造模后3周、5周进行取材,检测以下项目:对抗生素抑制子鼠的肺、肠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抗生素抑制子鼠肺组织中SP-B的含量,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生素抑制子鼠肠组织中ZO-1的含量。结果:1.临床横断面研究结果:(1)母亲孕前肥胖组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孕期肥胖组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孕前和孕期肥胖组与对照组之间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2)子代儿童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母亲孕前肥胖、妊娠期肥胖、哮喘、过敏、第一次使用抗生素<6月龄、母乳喂养时长<6月,比值比(OR)值分别是:1.05(95%置信区间(CI):1.03-1.07,P<0.001),1.01(1.00-1.02,P=0.035),7.76(5.34-11.29,P<0.001),2.32(2.07-2.59,P<0.001).1.73(1.50-2.00,P<0.001),1.27(1.11-1.46,P=0.001)。(3)对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发现,母亲孕前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是一个显着的危险因素,与初次使用抗生素<6月龄、有过敏或母乳喂养<6月进行交互时有协同作用,其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OR值分别为2.09、2.46和1.75(P均<0.001)。2.临床队列研究结果:(1)随访至子代18个月,妊娠期肥胖组子代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哮喘/喘息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胎盘中TNF-α、IL-4的表达:妊娠期肥胖组胎盘中TNF-α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肥胖组胎盘中IL-4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新生儿胎便的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母亲妊娠期肥胖组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不动杆菌、拟杆菌、乳酸菌等增多,假单胞菌、链球菌、罗尔斯通菌、嗜碱菌等降低。3.母鼠孕前和孕期肥胖组得到相似的结果如下:(1)病理形态学:造模后3周为肺损伤期,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造模组可见肺实质结构紊乱肺泡融合塌陷,间质水肿,大量绿色胶原纤维沉积,肠道粘膜绒毛排列整齐度下降,有炎性细胞浸润,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对照组均可见正常的肺泡结构和肠道粘膜。造模后5周为肺恢复期,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仍有肺实质结构紊乱,肺泡融合塌陷,大量绿色胶原纤维沉积,肠道粘膜绒毛排列不整齐,炎性细胞浸润。正常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结构和肠道粘膜恢复较好。表明子鼠肺损伤修复模型造模成功,肥胖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结构和肠道粘膜的损伤后修复能力较正常子鼠造模组差。(2)肺组织中SP-B、SP-D的表达:肺损伤期,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造模组与对照组相比,SP-B、SP-D的表达均显着减少(P<0.05),造模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肺恢复期,两造模组SP-B、SP-D的表达回升,正常子鼠造模组恢复良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SP-B、SP-D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仍显着减少(P<0.05)。(3)子鼠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肺损伤期肥胖子鼠乳酸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升高,粪杆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肺修复期,与正常子鼠造模组相比,肥胖子鼠造模组乳酸菌、脱硫弧菌、厚壁菌明显升高,粪杆菌、拟杆菌明显降低。(4)肠组织中ZO-1,Occludin的表达:肺损伤期,肥胖子鼠和正常子鼠造模组与对照组相比,ZO-1,Occludin的表达均显着减少(P<0.05),两造模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肺修复期,两造模组ZO-1,Occludin的表达均有回升,正常子鼠造模组恢复良好,ZO-1,Occludin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ZO-1,Occludin的表达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血清中LPS,肺、肠组织中TNF-α、IL-6和IL-4的表达:肺损伤期,肥胖子鼠和正常子鼠造模组血清中LPS、肺肠组织中TNF-α、IL-6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肺肠组织中IL-4含量显着减少(P<0.05),造模组之间无差异(P>0.05)。肺修复期,正常子鼠造模组恢复较好,LPS、TNF-α、IL-6含量大幅下降,IL-4回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与对照组比较血清LPS、肺肠TNF-α、IL-6仍显着增加(P<0.05),肠组织的IL-4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但肺组织中的IL-4仍显着减少(P<0.05)。4.抗生素抑制验证实验结果:肺损伤期,抗生素抑制的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造模组均可见肺泡、支气管、肠粘膜的病理损伤,肺组织中SP-B、肠组织中ZO-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肺修复期,抗生素抑制的肥胖子鼠和正常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结构、肠粘膜恢复均较好,SP-B、ZO-1的表达均回升,两个造模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也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从临床研究证实母亲孕前孕期肥胖增加子代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影响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肠肺轴在母亲肥胖影响子代呼吸系统疾病过程中可能起作用。2.通过动物实验表明母亲肥胖对子代肺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肠-肺轴造成的。母鼠孕前孕期肥胖可能通过改变子鼠肺损伤修复期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引发炎性因子高表达,抑炎性因子低表达,增加肥胖子鼠的肠道屏障通透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和炎性因子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进入机体,随血液、淋巴循环迁移至肺部,进而影响肥胖子鼠的肺损伤修复能力。3.肠-肺轴可能是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机制之一。
施岱瑜[5](2021)在《儿童哮喘与就医看护人焦虑和患儿行为异常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探讨儿童哮喘与就医看护人焦虑和患儿行为异常的关系,从而为哮喘儿童和就医看护人预防心理行为问题以及患儿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次研究设计为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将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哮喘中心门诊作为病例调查现场,收集甘肃省妇幼保健医院确诊的337例6~14岁的哮喘儿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患儿就医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一对一询问,同时选择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和体检科的674例非哮喘儿童作为对照组。调查数据经建库、录入、整理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在多因素分析中儿童哮喘与就医看护人焦虑和儿童行为异常之间的关系,采用对数伽玛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就医看护人焦虑程度与儿童行为异常的关系。结果:(1)在病例组儿童中就医看护人焦虑患病率为23.15%,其中轻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患病率分别为11.27%、8.61%和3.26%,而对照组儿童中就医看护人焦虑患病率远低于病例组,为9.79%,其中轻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患病率分别为7.12%、2.23%和0.44%。(2)病例组儿童行为异常率为37.39%,对照组儿童行为异常率较病例组低19%;儿童行为异常分型分析表明,在病例组中,儿童为A型、M型和N型行为异常率分别为14.54%、6.53%和16.32%,而对照组三型行为异常率分别10.68%、4.15%和3.86%,均低于病例组对应各型水平。(3)儿童哮喘与就医看护人焦虑及焦虑程度关系的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就医看护人焦虑患病率与儿童哮喘有关(aOR=1.406,95%CI:1.080~1.830);但未发现轻度焦虑与儿童哮喘有关(aOR=1.130,95%CI:0.795~1.606),中度焦虑(aOR=1.686,95%CI:1.142~2.490)和重度焦虑(aOR=2.401,95%CI:1.270~4.541)与儿童哮喘显着相关。(4)儿童哮喘与儿童行为异常率和异常分型的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儿童哮喘与儿童行为异常率的提高相联系(aOR=1.455,95%CI:1.160~1.825);但儿童A型行为异常(aOR=1.249,95%CI:0.910~1.713)和 M 型行为异常(aOR=1.203,95%CI:0.772~1.875)与儿童哮喘无关,仅N型行为异常(aOR=1.897,95%CI:1.402~2.566)与儿童哮喘显着相关。(5)与对照组儿童正常行为相比,病例组儿童A型、M型和N型行为异常的就医看护人焦虑程度分别提高了 0.476、0.672、0.857个单位(对数尺度:β=0.476,95%CI:0.414~0.538;β=0.672,95%CI:0.583~0.761;β=0.857,95%CI:0.797~0.916)。与对照组儿童正常行为相比,对照组儿童行为A型、M型和N型异常的就医看护人焦虑程度分别提高了 0.269、0.513、0.985个单位(β=0.269,95%CI:0.219~0.320;β=0.513,95%CI:0.434~0.592;β=0.985,95%CI:0.905~1.065)。结论:(1)儿童哮喘提高了就医看护人中重度焦虑的患病风险。(2)儿童哮喘仅提高了儿童N型行为异常率。(3)儿童行为异常均可提高就医看护人焦虑的程度,但哮喘患儿就医看护人焦虑的提高幅度略高于对照组;在儿童行为异常分类中,A型和M型行为异常哮喘儿童的就医看护人焦虑程度提高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詹晓冉[6](2021)在《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应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健康的睡眠可以强有力地调整儿童的情绪、表现、行为以及个性,应成为现代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准……同时,睡眠健康也关系到我国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乃至国民的身体素质。然而,随着各式各样电子产品的涌现,幼儿不可避免被暴露在各种电子产品中,多频率、长时间的接触电子产品,很可能导致幼儿不良睡眠行为发生。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电子产品使用是否会影响幼儿睡眠质量,据此通过干预活动完善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改善幼儿不良睡眠行为,提高其睡眠质量。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方法,具体包括两部分:研究一采用《幼儿电子产品使用问卷》和《儿童睡眠质量问卷》对成都市四所幼儿园592名3-6岁学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睡眠质量情况并着重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基于知信行模式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理论,选择成都市一所幼儿园的一个大班作为实验组,根据对幼儿前期电子产品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基于同质性原则选择另一个大班作为对照组,每班20名幼儿,接着对实验组20名幼儿展开了16次干预活动,对照班按照原教学计划进行。最后,干预活动全部实施完成后,对两个班幼儿睡眠质量进行后测。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幼儿电子产品使用人数最多的电子产品依次是电视、手机、电脑,学习机和游戏机使用人数相对较少;睡眠行为中发生率最高的是“不愿独自睡觉”;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和时间会增加幼儿睡眠行为的发生率;(2)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睡眠行为总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实验组后测成绩要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前后测比较,在睡眠行为总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后测得分显着低于前测。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幼儿电子产品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电视、手机、电脑、学习机、游戏机。(2)幼儿睡眠行为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不愿独自睡觉、入睡困难、说梦话或者独自哭、比多数孩子睡得少、做噩梦、夜间经常醒来。(3)幼儿睡眠行为总分在五个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电子产品使用频率越高,使用时间越长,睡眠质量越差。(5)活动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提高睡眠质量。
熊文[7](2021)在《玉屏风颗粒佐治婴幼儿喘息远期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访6个月,研究玉屏风颗粒治疗婴幼儿反复喘息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婴幼儿反复喘息提供新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或儿科病房住院治疗诊断为喘息(包括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喘息、毛细支气管炎)、近1年发作喘息次数≥3次及年龄1-3岁的儿童。将所有符合入组条件,家长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分组的105例患儿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治疗依据病情的不同选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组患儿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玉屏风颗粒治疗2月,并对全部患儿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儿在治疗后6个月的观察结果,如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喘息发作次数、β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喘息持续时间及每次呼吸道感染治疗天数等指标,以此综合评估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以中医证候计分(盗汗、食欲不振)为中医证侯改善疗效,并观察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成率及一般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常规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喘息发作次数、β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每次喘息持续时间、每次呼吸道感染治疗天数均较治疗前减少或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6个月后盗汗评分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盗汗评分6个月后与入组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食欲评分6个月后与入组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食欲评分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玉屏风颗粒能够减少婴幼儿喘息患儿的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喘息发作次数,使喘息持续时间、使用β受体激动剂次数及治疗天数缩短,说明玉屏风颗粒对婴幼儿喘息相关疾病远期防治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2、玉屏风颗粒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婴幼儿喘息患儿的盗汗症状。3、玉屏风颗粒对于治疗婴幼儿喘息相关疾病的安全性良好,对婴幼儿喘息患儿的长期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李贺[8](2021)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研究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s)患儿血清维生素A、D、E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明确维生素A、D、E与RRTIs的关系,从而为儿童RRTI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278名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串联质谱法对入组患儿维生素A、D、E水平进行测定。其中RRTIs患儿138例作为观察组(RRTIs组),尚未达到RRTIs诊断标准的患儿140例作为对照组(非RRTIs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维生素A、D、E水平以及维生素A、D、E正常、不足及缺乏检出率进行比较;每组患儿根据年龄不同分为: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期组,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分为:上呼吸道感染组和下呼吸道感染组,分别对两组患儿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感染部位组血清维生素A、D、E水平进行比较,并对影响RRTIs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RRTIs组和非RRTIs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RRTIs组与非RRTIs组血清维生素A(vitamin A,VA)水平分别为0.18±0.08mg/L、0.21±0.07 mg/L,RRTIs组低于非RRT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TIs组与非RRTIs组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分别为21.13±8.56ng/m L、23.31±8.10ng/m L,RRTIs组低于非RRT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TIs组与非RRTIs组血清维生素E(vitamin E,VE)水平分别为:6.02±1.65mg/L、6.24±1.72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RTIs组与非RRTIs组VA缺乏检出率分别为:66.7%、47.9%,RRTIs组高于非RRT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TIs组与非RRTIs组VA不足检出率分别为:24.6%、42.1%,RRTIs组低于非RRT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TIs组与非RRTIs组VA正常检出率分别为:8.7%、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TIs组与非RRTIs组25-(OH)D缺乏检出率分别为:30.4%、17.1%,RRTIs组高于非RRT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TIs组与非RRTIs组25-(OH)D不足检出率分别为:23.2%、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TIs组与非RRTIs组25-(OH)D正常检出率分别为:46.4%、62.9%,RRTIs组低于非RRT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TIs组与非RRTIs组VE缺乏检出率分别为:30.4%、22.9%,不足检出率分别为:45.0%、51.4%,正常检出率分别为:24.6%、25.7%,两组VE缺乏、不足及正常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RRTIs患儿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期组血清VA水平分别为:0.18±0.06 mg/L、0.18±0.08 mg/L、0.20±0.08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26.73±9.00 ng/m L、20.35±7.79 ng/m L、16.89±6.91 ng/m L,血清VE水平分别为:6.88±2.11mg/L、5.83±1.48 mg/L、5.56±1.11 mg/L,其中学龄前组和学龄期组血清25-(OH)D、VE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幼儿组血清25-(OH)D、VE水平均高于学龄前组和学龄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RRTIs患儿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期组血清VA水平分别为:0.21±0.07mg/L、0.21±0.07 mg/L、0.21±0.08 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30.41±6.88 ng/m L、21.83±7.48 ng/m L、18.89±5.62 ng/m L,血清VE水平分别为:7.15±1.59 mg/L、6.25±1.78 mg/L、5.06±0.83 mg/L,其中幼儿组血清25-(OH)D、VE水平均高于学龄前组和学龄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和学龄期组比较,血清V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5-(OH)D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5.RRTIs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组血清VA、25-(OH)D、VE水平分别为0.18±0.10mg/L、19.68±7.67ng/m L、6.30±1.79mg/L,下呼吸道感染组VA、25-(OH)D、VE水平分别为0.18±0.07mg/L、21.48±8.76ng/m L、5.95±1.61mg/L,两组VA、25-(OH)D、V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RRTIs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组VA、25-(OH)D、VE水平分别为0.21±0.07mg/L、21.51±6.97ng/m L、6.21±1.56mg/L,下呼吸道感染组VA、25-(OH)D、VE水平分别为0.21±0.07mg/L、23.80±8.35ng/m L、6.25±1.77mg/L,两组VA、25-(OH)D、V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母乳喂养(OR=0.489,95%Cl=0.290-0.825)、VA缺乏(OR=2.366,95%Cl=1.430-3.915)、25-(OH)D缺乏(OR=2.402,95%Cl=1.330-4.337)是儿童发生RRTIs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母乳喂养为RRTIs的保护因素,而VA缺乏和25-(OH)D缺乏是RRTIs的危险因素。结论:1.血清维生素A、D缺乏可增加儿童RRTIs发生的风险,而血清VE水平与儿童RRTIs的发生无明显关联。2.无论RRTI还是非RRTIs患儿,幼儿组血清维生素D、E水平最高,而血清VA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无明显差异。3.血清维生素A、D、E水平在不同感染部位患儿中无明显差异。
金文[9](2020)在《小儿中医养生观在幼儿园保育保健工作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黄帝内经》中强调"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即强调"天人相应",认为人必须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才能保持健康;《伤寒论》中有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的论述,意在强调"治未病",即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幼儿园出勤率统计数据显示,幼儿日常缺勤大多是因为患有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根据中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可以分析得出:幼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大,但是,由于幼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
王连雪[10](2020)在《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调查,对泄泻患儿的证型、相关因素、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为临床儿童泄泻的辨证论治及规避发病风险、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参考,起到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客观真实填写“小儿泄泻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6月-6岁儿童中医体质自测表”或“7-14岁儿童中医体质自测表”,将完整有效的数据整理并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3.0、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统计结果。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8例因资料填写不完整给予剔除,8例因资料填写未按要求,最终共纳入184例。1.泄泻患儿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中的年龄、病程、发病季节、既往史、过敏史、发病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病情、体型、胎龄、分娩方式、新生儿疾病史、出生体重、孕期特有疾病史、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时间无相关性(P>0.05)。2.泄泻患儿体质分布中,平和质103例,气虚质46例,阳虚质41例,特禀质34例,湿热质21例,阴虚质10例,痰湿质8例,血瘀质4例,气郁质3例。相关性分析中,体质的不同体系对泄泻患儿的证型表达无影响;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在泄泻证型中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P(阳虚质)=0.000<0.050,P(湿热质)=0.002<0.050,P(平和质)=0.003<0.050,P(血瘀质)=0.023<0.050)。结论:1.泄泻患儿证型分布与患儿年龄、病程、发病季节、既往史、过敏史、发病因素等具有显着相关性。2.泄泻患儿体质分布中,平和质最多,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为多,血瘀质、气郁质最少。平和质与湿热泻、伤食泻、风寒泻等实性泄泻密切相关;阳虚质与脾虚泻密切相关;湿热质患儿泄泻多表现为湿热泻;脾肾阳虚泻患儿都有阳虚体质,多有气虚体质;血瘀质患儿泄泻多表现为风寒泻。可以通过患儿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改善,药物、外治疗法等的应用,来调理体质,佐以预防及治疗泄泻。
二、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和保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和保健(论文提纲范文)
(1)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住院病种及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年龄分期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住院患儿病种统计情况 |
2.2 肺炎住院患儿年龄分布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1~3 岁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变量的定义及其赋值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匹配因素分布情况 |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临床诊断分布情况 |
2.3 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分析 |
2.4 小儿肺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小儿肺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2.6 健康相关行为频次与小儿肺炎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1-3岁幼儿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认知度和普及度的调查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问卷设计 |
3.问卷结果 |
4.问卷调查分析 |
5.小结 |
研究二 现代小儿推拿病谱文献计量学研究 |
1.研究方法 |
2.小儿推拿文献检索 |
3.结果 |
4.小结 |
研究三 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等级研究 |
1.针灸循证病谱等级划分 |
2.小儿推拿循证等级病谱 |
3.小儿推拿频次等级病谱 |
4.现代小儿推拿等级病谱 |
5.现代小儿推拿专着病谱比较 |
6.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儿推拿认知度和普及度采访问卷提纲 |
附录2 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认知度和普及度调查问卷 |
附录3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ICD-11MMS简明编码列表)ICD-11各章节名称及查询简表(括号内以excel标码标记) |
附录4 |
附录5 改良后JADAD量表(1-3分视为低质量,4-7分视为高质量) |
附录6 Cochrane协作网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
附录7 独立干预RCT文*信息提取表(20项信息)(Excel格式) |
综述 现代针灸病谱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西部不同民族地区养育照护与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抽样方法 |
1.3 研究工具与内容 |
1.4 调查方法 |
1.5 儿童身体测量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1.7 相关定义及评价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1.9 分析框架 |
2 结果 |
2.1 儿童基本情况 |
2.2 不同地区养育照护情况比较 |
2.2.1 看护人及家庭一般情况 |
2.2.2 看护人健康知识素养 |
2.2.3 家庭卫生情况 |
2.2.4 儿童喂养情况 |
2.2.5 儿童预防保健 |
2.2.6 儿童管教情况 |
2.2.7 儿童早期教育情况 |
2.3 不同地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状况比较 |
2.3.1 儿童体格发育情况 |
2.3.2 儿童常见病患病情况 |
2.3.3 儿童意外伤害情况 |
2.3.4 儿童早期发展情况 |
2.4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儿童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2 儿童常见病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3 暴力管教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4 早期发展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中西部地区养育照护状况 |
3.1.1 看护人健康知识素养情况 |
3.1.2 家庭卫生情况 |
3.1.3 儿童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情况 |
3.1.4 儿童预防保健服务情况 |
3.1.5 儿童早期教育情况 |
3.2 中西部地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儿童体格发育 |
3.2.2 儿童常见病患病情况 |
3.2.3 儿童伤害管教情况 |
3.2.4 儿童早期发展情况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养育照护与儿童早期发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成果 |
(4)从肠-肺轴出发探讨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肠道菌群-肠-肺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1. 肠道、呼吸道菌群概述 |
2. 肠-肺轴 |
3. 肠道菌群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源流及机制研究与应用 |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传统中医理论源流 |
2. 现代医学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机制研究 |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运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本课题整体研究思路如图1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横断面研究: 母亲孕前孕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队列研究: 从肠-肺轴探索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机制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研究三: 从肠-肺轴研究母鼠孕前孕期肥胖对子鼠呼吸系统损伤修复的影响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横断面研究CRF表 |
附录2: 队列研究CRF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儿童哮喘与就医看护人焦虑和患儿行为异常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哮喘流行现状 |
1.1.1 哮喘 |
1.1.2 全球儿童哮喘流行现状 |
1.1.3 我国儿童哮喘流行现状 |
1.2 儿童哮喘患病因素 |
1.2.1 遗传因素 |
1.2.2 环境因素 |
1.2.3 心理因素 |
1.3 儿童哮喘与看护人或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现状 |
1.3.1 儿童看护人及患儿心理行为量表 |
1.3.2 儿童哮喘与就医看护人焦虑关系的研究现状 |
1.3.3 儿童哮喘与患儿行为异常的关系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内容 |
2.2.1 调查问卷 |
2.2.2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及行为异常评定 |
2.2.3 焦虑自评量表及焦虑评定 |
2.2.4 量表评价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本量的估计 |
2.3.2 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
2.3.3 广义线性模型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5 医学伦理陈述 |
2.6 质量控制 |
2.6.1 准备设计阶段 |
2.6.2 现场调查阶段 |
2.6.3 数据录入阶段 |
2.6.4 数据整理分析阶段 |
2.7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 |
3.1.1 问卷情况 |
3.1.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2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就医看护人焦虑状况分析 |
3.2.1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就医看护人焦虑患病率 |
3.2.2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就医看护人焦虑程度分析 |
3.3 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行为异常情况分析 |
3.3.1 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行为异常率 |
3.3.2 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行为异常分型情况分析 |
3.4 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行为异常不同分型间就医看护人焦虑状况分析 |
3.5 儿童哮喘与就医看护人焦虑的关系 |
3.6 儿童哮喘与儿童行为异常的关系 |
3.7 就医看护人焦虑程度与儿童行为异常的关系 |
3.7.1 病例组就医看护人焦虑与儿童行为异常的关系 |
3.7.2 对照组就医看护人焦虑与儿童行为异常的关系 |
3.7.3 病例组和对照组就医看护人焦虑与儿童行为异常关系差别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儿童哮喘与就医看护人焦虑的关系 |
4.2 儿童哮喘与儿童行为异常的关系 |
4.3 就医看护人焦虑与儿童行为异常的关系 |
4.4 研究不足 |
4.5 研究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儿童睡眠问题已成全球公共性问题 |
1.1.2 幼儿身处多种多样的电子产品之中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睡眠质量 |
1.3.2 电子产品使用 |
1.3.3 电子产品使用与幼儿睡眠质量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电子产品 |
1.4.2 电子产品使用 |
1.4.3 幼儿 |
1.4.4 睡眠质量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思路 |
1.5.4 研究方法 |
2 研究一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质量影响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理论基础 |
2.4 研究方法 |
2.4.1 研究对象 |
2.4.2 研究工具 |
2.4.3 研究过程 |
2.4.4 数据分析 |
2.5 研究结果 |
2.5.1 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 |
2.5.2 幼儿睡眠质量情况 |
2.5.3 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质量影响 |
2.6 分析与讨论 |
2.6.1 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 |
2.6.2 幼儿睡眠质量情况 |
2.6.3 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质量的影响 |
2.7 研究结论 |
3 研究二电子产品使用干预提高幼儿睡眠质量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3.3 理论基础 |
3.3.1 知信行模式 |
3.3.2 社会学习理论 |
3.3.3 生态系统理论 |
3.4 研究方法 |
3.4.1 研究对象 |
3.4.2 研究工具 |
3.4.3 研究流程 |
3.4.4 方案设计 |
3.4.5 数据处理 |
3.4.6 研究伦理 |
3.5 研究结果 |
3.5.1 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电子产品使用和睡眠行为前测的同质性检验 |
3.5.2 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电子产品使用和睡眠行为前后测的差异检验 |
3.5.3 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电子产品使用和睡眠行为后测差异检验 |
3.6 分析与讨论 |
3.6.1 干预内容的趣味性及针对性 |
3.6.2 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
3.6.3 家园合作的契合性 |
3.7 研究结论 |
4 总讨论 |
4.1 电子产品使用影响幼儿睡眠质量 |
4.2 教育建议 |
4.2.1 父母亟需管控幼儿看电视的时间 |
4.2.2 家园亟盼把握电子产品的教育契机 |
4.3 本研究价值 |
4.4 不足与展望 |
5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幼儿电子产品使用问卷 |
附录 B 幼儿睡眠质量问卷 |
附录 C 电子产品使用的干预活动系列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玉屏风颗粒佐治婴幼儿喘息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婴幼儿喘息的特点 |
1.2 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
1.3 玉屏风颗粒在儿童中运用的现状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脱落标准 |
2.1.4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
2.2 研究设计及给药方案 |
2.2.1 随机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基线指标 |
2.3.2 有效性评价指标 |
2.3.3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2.3.4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
3.2.1 治疗前后两组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情况比较 |
3.2.2 治疗前后两组喘息发作次数情况比较 |
3.2.3 治疗前后β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比较 |
3.2.4 治疗前后两组每次喘息持续时间比较 |
3.2.5 治疗前后两组每次呼吸道感染治疗天数比较 |
3.2.6 治疗前后两组盗汗评分情况比较 |
3.2.7 治疗前后两组食欲评分情况比较 |
3.3 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其中西医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8)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研究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维生素 A、D 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小儿中医养生观在幼儿园保育保健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饮食养生 |
二、起居养生 |
三、运动养生 |
四、穴位养生 |
(10)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表设计 |
2.2 调查内容 |
2.3 调查方法 |
2.4 中医体质判断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收集整理 |
2.7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证型分布 |
3.2 证型与体质 |
3.3 证型与相关因素 |
分析与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1.2 西医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1.3 中医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
2 结果分析 |
2.1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2.2 体质分布特点及与泄泻证型的关系 |
2.3 相关因素分布特点及与泄泻证型的关系 |
2.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四、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和保健(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儿健康相关行为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D]. 吴阿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研究[D]. 李泓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西部不同民族地区养育照护与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研究[D]. 朱贤.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从肠-肺轴出发探讨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周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儿童哮喘与就医看护人焦虑和患儿行为异常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 施岱瑜. 兰州大学, 2021(11)
- [6]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詹晓冉. 成都大学, 2021(07)
- [7]玉屏风颗粒佐治婴幼儿喘息远期疗效观察[D]. 熊文. 南昌大学, 2021(01)
- [8]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研究及相关因素分析[D]. 李贺.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9]小儿中医养生观在幼儿园保育保健工作中的应用[J]. 金文. 好家长, 2020(87)
- [10]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D]. 王连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