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eg”的寓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冉[1](2021)在《《民艺学论纲》(第六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翻译研究者有义务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因此,《民艺学论纲》的翻译将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民艺学论纲》是国内第一部以民艺学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理论专着,对民艺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对中国民艺思想的源流、民艺形态、民艺的审美特征、传播方式、文化比较等一系列学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此外,《民艺学论纲》未被翻译过,选择其作为翻译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为此类民艺学理论专着翻译提供参考。本翻译实践报告以《民艺学论纲》第六章中“穿戴类”和“起居类”素材为翻译研究对象。源文本中具有大量专业术语、民族名称和地名,且有大量长句和意义被动句,是本次翻译的重难点。本次翻译实践以李长栓教授的“理解、表达、变通”为指导,在分析源文本语言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查阅中英文词典、平行文本、权威文献、官方文件等途径,力求准确理解原文、恰当表达译文,希望为相关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本次翻译实践发现,在理解上,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找相关书籍和文献了解民艺类术语的相关信息,增加专业知识;在理解包含多个修饰语的句子时,借助词汇搭配和语境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原文。在表达上,主要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词汇层面上,音译加注法用于翻译中国特色民艺类术语和地名,既能准确地传递源文本信息,又能保留中国语音特色。在句子层面上,长句翻译可以先拆分再根据英语表达习惯重新组合成句,保证源文本信息的清晰传递以及译文的可读性;对于源文本中的意义被动句,在英译时转化成形式被动句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变通上,应结合具体语境,适当的增加、删减或重新组织原文信息,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
李兆庆[2](2021)在《下肢单、双侧超等长训练对篮球运动员腿部爆发力与变向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腿部爆发力与变向能力密切关联,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频繁地完成冲刺、减速及变向动作,快速攻防转换下的变向表现是影响比赛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腿部爆发力是完成高强度爆发性动作的前提条件。变向动作凭借单腿在垂直、水平方向发力,调整身体完成制动减速、支撑转换以及再加速,其肌肉收缩形式与伸缩循环机制(SSC)相似,单侧超等长训练内容一定程度符合变向过程中的力学特征与肌肉收缩形式。然而,鲜有研究调查单、双侧超等长训练对篮球运动员下肢单、双侧爆发力与变向能力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究8周下肢单、双侧超等长训练对篮球运动员腿部爆发力与变向能力的影响,选择一种较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来发展篮球运动员腿部爆发力与变向能力,为制定发展腿部爆发力与变向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20名运动训练专业篮球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抽签随机分到实验组(n=10)与对照组(n=10),进行为期8周(每周2次)单、双侧超等长训练,实验组群体进行单侧超等长训练,对照组群体对应进行双侧超等长训练。实验前后分别采集腿部爆发力与变向能力测试成绩,腿部爆发力测试内容包括单侧反向跳、双侧反向跳、单侧反应力量指数、双侧反应力量指数、下肢不对称指数;变向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左侧变向赤字、右侧变向赤字以及V型切入。腿部爆发力测试成绩借助Optojump仪器采集,变向能力测试成绩借助Smartspeed分段计时仪器采集。所有测试成绩分别使用Excel和SPSS 26进行处理、分析,测试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SD)显示,前测组间测试成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其两组前测成绩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实验后测采用重复测量法方差分析,显示交互作用结果(组别×时间),事后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表明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结果:实验前后组内腿部爆发力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干预前后在单侧反向跳、双侧反向跳、单侧反应力量指数、双侧反应力量指数成绩上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在双侧反向跳与双侧反应力量指数成绩上差异显着(P<0.05)。实验后组间腿部爆发力结果对比表明,两组仅在左侧反向跳交互作用显着(P<0.05),其他测试结果无显着交互作用(P>0.05)。实验前后组内变向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干预前后在左侧变向赤字、右侧变向赤字以及V型切入成绩上差异非常显着(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在左侧变向赤字及V型切入成绩上差异显着(P<0.05)。实验后组间变向能力结果对比表明,两组在左侧变向赤字、右侧变向赤字以及V型切入交互作用显着(P<0.05)。结论:下肢单、双侧超等长训练,对于篮球运动员的腿部爆发力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变向能力及降低下肢不对称水平方面,单侧超等长训练的效果明显优于双侧超等长训练;与双侧超等长训练相比,单侧超等长训练更符合变向动作的力学特点和肌肉收缩形式,对于改善腿部肌力、变向指标数量上多于双侧超等长训练。
石玮丹[3](2021)在《《呐喊》(5-9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新西兰文学发展几经波折。20世纪30年代是新西兰民族文学兴起与发展的鼎盛时期。毛利文学文本兼具文学性和多语言性,语言简练,措辞优美,受到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原文选自新西兰作家贝基·马纳瓦图(Becky Manawatu)的作品《呐喊》。贝基·马纳瓦图从小便对新西兰土着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因此长大后立志扎根于毛利文学写作的浪潮之中。她的小说《呐喊》一经出版便广受赞誉,荣获2020年新西兰奥卡姆小说奖。《呐喊》属于民族文学,讲述了新西兰底层毛利人民的生活。鉴于该小说目前尚无正式出版译文,笔者节选正文第5章至第9章内容进行翻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要遇到两个方面的难点,分别是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难点。词汇层面的难点集中于翻译专有名词、复合词、同义异形词和同形异义词。针对这些难点,译者主要采取音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及语义延申的方法。而句法层面的难点集中于口语化的句子和省略句。译者采取意译和增译的方法来解决。因此,该翻译实践报告的目的是先总结翻译文本时遇到的难点,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利用翻译方法解决这些难点。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共有两方面的收获。首先,对原文主要内容和语言风格的清晰把控非常重要。对原文清晰透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译文的流畅度。其次,运用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有助于提高译文的可读性。此次翻译实践希望译文能够让中国读者了解新西兰土着毛利人的生活现状,以及小说反映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家庭暴力、毒品、枪支文化等。本报告旨在提高翻译能力,希望如若发表,能为新西兰小说《呐喊》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良友[4](2021)在《邳州喜床画视觉形态研究》文中提出
张博文[5](2021)在《第三十届“哈洽会”宴请菜单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文化外宣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报告,因为文化外宣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务宴请是经贸类展会上宣传当地文化的重要交流活动,本次翻译的文本是商务菜单翻译,是宣传本地饮食文化的途径之一。由于场合、用途、版面要求的种种特殊性,商务菜单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餐厅的菜单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商务菜单的翻译也有其特殊性。本文通过探讨第三十届“哈洽会”宴请菜单的部分菜品名称的英译,从食材、烹饪方法和修辞手法的翻译三个视角,分析了商务菜单的英译策略。笔者还将烹饪方式进行归类,整理了中西方常见烹调方式的翻译,深刻剖析了每一种烹调方法的操作,目的是为菜单中烹饪方式的翻译提供借鉴。最后,笔者提出,由于宴会场合的特殊性,译文往往会受到菜单篇幅的影响,菜单翻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菜名的翻译,还应该补充对菜名的含义的解释,把菜单上不能展示出来的文化、食材的特色和营养等信息补充出来,方便宴请活动中口译员为菜单做补充翻译。希望此举能够更加全方位地为外国友人介绍中华饮食文化,从而大大提升外国客人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为宣传我国饮食文化和美味佳肴做贡献,同时也能为文化外宣翻译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周蕾[6](2021)在《基于儿童视角下《这就是故宫》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实践报告材料节选自何孝荣教授主编的《这就是故宫》。本文旨在能通过此类译本向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故宫。翻译材料原文介绍了从雍正帝时期开始故宫各项机构的职能,以及各个宫殿的位置及用途。此外还介绍了故宫特有的各色珍品以及读者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在译文中,作者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儿童读者能够兴趣盎然。本文重点基于目的论的目的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结合翻译案例,分析在专有名词译法以及句式译法上的不同翻译策略,并将着重从受众角度分析本次翻译实践。在目的性原则指导下,作者使用了同义替换,增译法和减译法使译文生动流畅;在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笔者使用了直译法,音译法以及意译法来使故宫特色文化能更好的被国外小读者所理解;在连贯性原则的指导下,作者使用拆分法以及语序调整法使长句变短句,并且使句子逻辑更清晰,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在面向儿童的图书翻译中,译者要着重于受众角度,使用的词汇应尽量生动但又不缺乏准确性,而在特有词汇的翻译上更应下足功夫,使文章更好的呈现在小读者面前。
胡跃川[7](2021)在《《山西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第六、七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张慧霞、余可文编着的《山西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的第六章和第七章进行翻译。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山西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研究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专着。笔者从生态翻译学的“多维”转换视角出发,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转换,然后通过多个翻译实例详细阐述并讨论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为实现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本次翻译目的一方面是为外国读者展示山西的民俗风情和城乡风貌,从而更好地宣传山西省的文化,另一方面,也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借鉴,并对原有的外宣翻译研究起到补充的作用。本篇实践报告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介绍,由任务内容、翻译的目的及意义构成。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笔者按照笔译前期准备阶段、笔译中期过程控制阶段和笔译后期审校阶段分别阐述。第三部分的实践案例分析是本篇实践报告的重点部分,笔者经过笔译实践中的归纳、整理和分析,运用生态翻译学“多维”转换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并找出翻译策略。第四部分是对翻译任务进行反思与总结。希望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能对宣传山西省的旅游景点以及研究旅游文本的翻译有所裨益。
程璐[8](2020)在《《中国古代艺术:埃里克松藏品》(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翻译材料节选自美国着名汉学家何慕文所着的《中国古代艺术:埃里克松藏品》一书,节选部分主要介绍了欧内斯特·埃里克松赠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百余件中国古代艺术藏品。在中国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将国外文本译介到国内,对促进中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理解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翻译实践报告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翻译材料的来源,作者及作品简介和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主要介绍了译前准备工作,如原文文本分析、背景知识补充、文档格式转换和翻译辅助工具,以及译中遇到的重难点和译后对译文的修改、润色。第三部分翻译案例分析是此篇报告的重点部分,笔者结合文物实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对重难点案例进行了分析。词汇层面包括对威妥玛式拼音转换、专有名词、文物器型、文物名称等案例的详细分析;句子层面包括无灵主语句、双重否定句、插入语翻译,以及句子的增译;语篇层面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利用语序调整和信息增译来提升语篇的连贯性。第四部分是翻译实践总结,笔者从积累专业术语、使用网络资源和运用翻译方法等方面对此次翻译实践过程进行了总结。通过翻译实践,笔者认识到了积累文物知识、使用辅助工具和扎实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笔者不仅要加深对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还要培养严谨认真的译者责任意识。
郭莹莹[9](2020)在《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时期是中日两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历程是从破关开始的,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开启了西化的历程,中国和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西方化”。在中日近代化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艺术的交融、家具技术的传入,为中日传统家具走向现代家具奠定了基础;又由于中日两国近代的国情、社情、文化、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差异,使中日本家具在近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了两条结果迥异的发展道路。本文以中日两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史为背景,从社会史、生活史、艺术史、技术史等方面对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1)自近代19世纪初至民国的近代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家具已经明显的显现出西方艺术的特色。中国传统家具由借鉴西方艺术风格的装饰工艺与装饰形式,到引入西方家具的制作工艺与家具材料的“近代化”过程,也正如近代时期的中国建筑与绘画艺术一样,其实质是一个中国传统家具的“西化”历程。(2)对中日家具的近代化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家具概况进行了分析,对中日近代化时期的室内装饰陈设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一时期两国家具品类的演化进行了比较。当时许多公共建筑的室内配套家具、装饰陈设设计与施工,有部分是由建筑师来完成,这正是近代室内设计师由建筑师中脱胎而出的一个缩影。中国家具品类的增多与西化是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和发展的,更多是功能的丰富和演进,而日本家具品类的演化是以高形制家具品类的普及为标志,更多的新的家具品类以日本前所未有的面貌形式展现。(3)对两国家具在近代西化过程中的“样式、造型与装饰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西化初期,中日传统家具都借鉴并沿用了西方家具艺术风格的样式,但中国传统家具在造型与装饰手法的演绎轨迹是由简入繁再入繁的演变过程,而日本家具在造型与装饰手法的演绎轨迹是一条由简入繁再入简的演变过程。西化时期中日两国对于西方家具样式的选择、家具装饰造型的模仿、家具装饰手法的运用,以及在吸纳、模仿、融合、创新之后走出的不同轨迹,反映了两国审美意识不同的表象下,深层“质”的不同,即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的差异。(4)对两国家具近代西化时期在“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的演变进行了对比研究。日本对新鲜事物、先进技术的学习、吸收具有天生的主动性,近代西化时期两国对于虫胶漆、胶合板、弯曲木等新材料与技术的引入过程中,日本对弯曲木、胶合板等技术的应用比中国早很多年;在家具图样绘制标准化技术方面,无论从西方家具图样的引用时间,还是使用广度与绘制的标准化程度等方面,都直观的显示出中国在家具发展中工业化水平与家具科学系统化方面与日本的差距。从中日传统家具在近代化演变中的“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晰的意识到,在中国家具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文化自信,既要积极的借鉴与学习,也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既要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对外来先进技术与文化进行选择吸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家具风格,并傲立于世界家具之林。
阮静雯[10](2020)在《多模态视角下图文交互关系翻译研究 ——以《画如人生、生活如画:卡罗·弗里达的画语人生》译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artinec&Salway的多模态图文交际理论以Halliday(1994)的系统功能语言论为基础,又结合Barthes对社会符号学的补充,明确提出把语言结构以及其他文化符号结构统一在同一理论框架之内,以及吸收Kress&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的精华,对图文关系的地位和语义有了更细致系统的描述。《画如人生、生活如画:卡罗?弗里达的画语人生》一书内含数百张图片与画作,以及丰富的文字解释,因而笔者这里结合视觉和语言的多模态交互理论来说明《画如人生、生活如画:卡罗?弗里达的画语人生》使用的多种翻译方法,并通过若干典型示例和Martinec&Salway的图文交际理论框架(2005)进行详细分析,试图为涉及图文关系的翻译实践提供优化的翻译策略,如增译,改写,以及文末加注等。
二、“leg”的寓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eg”的寓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民艺学论纲》(第六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
2.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2.1 Lexical Features |
2.2.2 Syntactic Features |
2.3 Requirements of the Target Readers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
3.1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Translation |
3.1.1 Preparation of Academic Knowledge |
3.1.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
3.2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during the Translation |
3.2.1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Vocabulary Translation |
3.2.2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Sentence Translation |
3.3 Feedback after the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Comprehension |
4.1.1 Folk Arts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4.1.2 Sentences Containing Multiple Modifiers |
4.2 Expression |
4.2.1 The Accurate Expression of Vocabulary |
4.2.2 The Idiomatic Expression of Sentences |
4.3 Adaptation |
4.3.1 Amplification |
4.3.2 Omission |
4.3.3 Reconstruc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5.3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of Compendium of Folk Arts(Chapter Six) |
Appendix Ⅱ Terms |
Main Research Achievements during Postgraduate Study |
(2)下肢单、双侧超等长训练对篮球运动员腿部爆发力与变向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单、双侧超等长训练 |
2.1.2 爆发力与反应力量 |
2.1.3 灵敏素质与变向能力 |
2.1.4 交叉迁移现象 |
2.2 关于下肢单、双侧训练的研究现状 |
2.3 影响变向能力的腿部力量因素 |
2.3.1 腿部最大力量 |
2.3.2 腿部爆发力 |
2.3.3 腿部反应力量 |
2.3.4 下肢不对称 |
2.4 变向动作过程的生物力学特征的研究 |
2.5 关于变向能力指标的研究 |
2.6 发展变向能力的训练方法手段的研究 |
2.7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测试法 |
3.2.4 数据统计法 |
4 结果 |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对比 |
4.2 实验前后组内腿部爆发力测试结果 |
4.3 实验后测组间腿部爆发力测试结果对比 |
4.4 实验前后组内变向能力测试结果 |
4.5 实验后测组间变向能力测试结果对比 |
5 分析 |
5.1 下肢单、双侧超等长训练对腿部爆发力的影响 |
5.1.1 单侧超等长训练对腿部爆发力的影响 |
5.1.2 双侧超等长训练对腿部爆发力的影响 |
5.1.3 单、双侧超等长训练对腿部爆发力影响差异性 |
5.2 下肢单、双侧超等长训练对变向能力的影响 |
5.2.1 单侧超等长训练对变向能力的影响 |
5.2.2 双侧超等长训练对变向能力的影响 |
5.2.3 单、双侧超等长训练对变向能力影响差异性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的局限性 |
8.参考文献 |
致谢 |
(3)《呐喊》(5-9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3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Practice |
2.2 Translation Practice |
2.3 Proofreading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
3.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
3.1.1 Proper nouns |
3.1.2 Compound words |
3.1.3 Synonymous and homonyms |
3.2 Translation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
3.2.1 Transliteration |
3.2.2 Annotation |
3.2.3 Combin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
3.2.4 Semantic extension |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
4.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
4.1.1 Colloquial expressions |
4.1.2 Elliptical Sentences |
4.2 Translation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
4.2.1 Free translation |
4.2.2 Amplific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Experience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
5.2 Limitations and Reflec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5)第三十届“哈洽会”宴请菜单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Client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The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
2.1.1 Reading of Parallel Texts |
2.1.2 Preparation for Theory |
2.1.3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2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2.2.1 Translation Process Design |
2.2.2 Emergency Preparation |
2.3 Works after Translation |
2.3.1 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
2.3.2 Feedback of Translation |
Chapter3 Case Stud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3.1 Translation of Raw Materials |
3.1.1 Substitution of Hyponyms with Superordinates |
3.1.2 Cultural Compensation |
3.2 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 |
3.2.1 Blank Filling |
3.2.2 Substitution with Synonyms |
3.3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
3.3.1 Allusion Omission |
3.3.2 Change from Metaphor into Noumenon |
Chapter4 Reflection and Inspiration |
4.1 Summary |
4.2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ture Translat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6)基于儿童视角下《这就是故宫》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Selected Book |
1.1 Source of the Original Text |
1.2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Parallel Texts |
2.1.2 Glossary |
2.2 In-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Applicability of Skopos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Books |
3.1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
3.2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
3.3 Guiding Role of Skopos Theor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Strategies Guided by the Skopos Rule |
4.1.1 Semantic Substitution |
4.1.2 Amplification |
4.1.3 Omission |
4.2 Strategies Guided by the Coherence Rule |
4.2.1 Splitting |
4.2.2 Word Order Adjustment |
4.3 Strategies Guided by the Fidelity Rule |
4.3.1 Literal translation |
4.3.2 Transliteration |
4.3.3 Liberal Translation |
Chapter Five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
5.1 Self-Assessment |
5.2 Client-Assessment |
5.3 Tutor-Assessment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Implications |
6.2 Limitations |
Acknowledgement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 Glossary |
Appendix B Authorization |
Appendix C Tutor-Assessment Table |
Appendix D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7)《山西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第六、七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Content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1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Translation |
2.1.2 Introduction to the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
2.1.3 Study of Parallel Texts |
2.1.4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2.1 Arrang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
2.2.2 Establishment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2.3 Post-translation Review |
2.3.1 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
2.3.2 Translation Evaluation |
Chapter 3:Case Analysis |
3.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y on the Language Dimension |
3.1.1 Translator’s Adaptation of Proper Nouns |
3.1.2 Translator’s Adaptation 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
3.1.3 Translator’s Adaptation of Poems |
3.1.4 Conversion of Long and Short Sentences from C-E |
3.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y o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
3.2.1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Words |
3.2.2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Semantic Abbreviated Sentences |
3.3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y on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
3.3.1 Express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3.4 Achievement of the Purpose of External Publicity |
Chapter 4 Conclusion |
4.1 Inspiration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
4.2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4.3 Impress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Bibliography |
Appendix: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 |
(8)《中国古代艺术:埃里克松藏品》(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翻译任务描述 |
1.1 材料来源 |
1.2 作者简介 |
1.3 作品简介 |
1.4 选材意义 |
2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原文文本分析 |
2.1.2 背景知识补充 |
2.1.3 文档格式转换 |
2.1.4 翻译辅助工具 |
2.2 译中难点 |
2.3 审读、润色、定稿 |
3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 |
3.1.1 威妥玛式拼音转换 |
3.1.2 专有名词的翻译 |
3.1.3 文物器型的翻译 |
3.1.4 文物名称的翻译 |
3.1.5 常见词汇的翻译 |
3.2 句子层面 |
3.2.1 无灵主语句 |
3.2.2 双重否定句 |
3.2.3 句子增译 |
3.2.4 插入语翻译 |
3.3 语篇层面 |
3.3.1 语序调整 |
3.3.2 信息增译 |
4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语原文 |
汉语译文 |
术语表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西风东渐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
1.3.2 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相互影响 |
1.3.3 以建筑、园林、美术等为背景的中日传统文化艺术近代化的研究现状 |
1.3.4 关于中国传统家具与近代化进程的研究 |
1.3.5 日本传统家具及近代化进程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2 本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 |
2.1 近代与近代化 |
2.1.1 近代 |
2.1.2 近代化 |
2.2 西方化与西化 |
2.3 家具的近代化 |
3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家具业概况 |
3.1 锁国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 |
3.1.1 历史背景 |
3.1.2 西方文化传来 |
3.2 开埠后的影响 |
3.2.1 被迫开埠的中国 |
3.2.2 被迫破关的日本 |
3.3 近代化历程中的中日家具概况 |
3.3.1 中国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的家具业概况 |
3.3.2 近代化历程的日本家具业概况 |
3.4 小结 |
4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中家具品类的演化 |
4.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日传统家具的影响 |
4.1.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影响 |
4.1.2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日本传统家具的影响 |
4.2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家具品类变化 |
4.2.1 中国传统家具品类的变化 |
4.2.2 日本传统家具品类的变化 |
4.3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西化”家具品类演化的比较 |
4.4 小结 |
5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样式、造型与装饰手法比较 |
5.1 西洋家具的导入 |
5.2 西化家具的样式 |
5.2.1 中日“西化”之初西洋家具样式 |
5.2.2 中西合璧与和洋折衷时期的西洋家具样式 |
5.3 “西化”的家具造型 |
5.3.1 西方古典家具的导入 |
5.3.2 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的影响 |
5.4 “西化”的家具装饰手法 |
5.4.1 引入西方家具装饰纹样 |
5.4.2 家具装饰手法的“西化” |
5.5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主要样式与造型、装饰手法比较 |
5.5.1 “西化”时期中日家具样式与造型、装饰手法异同 |
5.5.2 异同的历史文化成因 |
5.6 小结 |
6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比较 |
6.1 家具材料的“西化” |
6.1.1 “西化”初期家具材料 |
6.1.2 “西化”成熟期的家具材料 |
6.2 家具结构与技术“西化” |
6.2.1 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工艺的“西化” |
6.2.2 中日传统家具技术的“西化” |
6.3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比较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 |
7.2 日本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对我国当代家具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多模态视角下图文交互关系翻译研究 ——以《画如人生、生活如画:卡罗·弗里达的画语人生》译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原文及译文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原文及作者介绍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国外的研究状况 |
2.2 多模态话语分析国内发展情况 |
2.3 Martinec & Salway 的多模态图文交际理论 |
3、译例分析 |
3.1 详述类图文关系 |
3.2 增强类图文关系 |
3.3 图文相互关照下对译文的改写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leg”的寓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民艺学论纲》(第六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刘冉.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2)
- [2]下肢单、双侧超等长训练对篮球运动员腿部爆发力与变向能力的影响[D]. 李兆庆.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呐喊》(5-9章)翻译实践报告[D]. 石玮丹.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邳州喜床画视觉形态研究[D]. 张良友.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第三十届“哈洽会”宴请菜单翻译实践报告[D]. 张博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儿童视角下《这就是故宫》的翻译实践报告[D]. 周蕾.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7]《山西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第六、七章)翻译实践报告[D]. 胡跃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中国古代艺术:埃里克松藏品》(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程璐. 郑州大学, 2020(02)
- [9]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D]. 郭莹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10]多模态视角下图文交互关系翻译研究 ——以《画如人生、生活如画:卡罗·弗里达的画语人生》译文为例[D]. 阮静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