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环保总局将制订电池回收的技术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苏小倩[1](2021)在《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越发重视对美好生活环境的保护,因此环境保护这个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也一直是两会的热点话题。我国环保产业在过去几年有所发展,但仍然面临许多难题。由于环保问题的复杂化程度较高,仅依靠市场难以解决其外部性问题,这就务必需要政府进行政策指引,借助税收手段来缓解市场失灵,保证生态这一公共品的供给。在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税收优惠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规范、科学、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而我国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研究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税收优惠与环保产业的相关概念,阐明了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理论分析,解释了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原因、支持路径以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其次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支持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企业外部与内部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次利用国泰安数据库有关上市环保企业的财务数据,对相关财务指标,即经营能力、科研投入水平以及盈利能力进行权重分析,定义了相关变量并设计多元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效应进行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有利于环保企业的经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而不利于科研投入水平。同时从税收优惠的估计参数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支持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程度还有所不足,税制结构还有待优化,这表明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本文依据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计量分析结果,针对我国环保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税收优惠政策主体权责、合理界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健全环保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灵活选择税收优惠方法、加大环保产业税收优惠力度以及提升税务部门服务能力与效率的对策建议。
孙亦辰[2](2021)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新能源汽车召回规模达到35.7万辆,动力电池产生的各种问题常常导致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因动力电池问题而导致的火灾占到58%。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但是现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研究不足,特别是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存在网络结构不完善、网络内基础功能落后、网络时效性差等现状,并且还存在网络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不足、网络仅能做到局部优化而不是整体最优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相关部门和召回企业无法实现协同、准确、快速、科学响应。动力电池一旦发生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召回,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数学建模法,把动力电池召回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如可能存在漏液、漏电、自燃等情况)以及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纳入到考量因素之中,指出现有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本研究创新性对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进行探讨,将安全环保风险、召回响应时间、社会责任、经济效益融入到多目标多周期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之中,促进整个网络安全、环保、高效的运行,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本研究为动力电池召回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并为与动力电池召回的相关企业管理者或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首先,本研究对研究背景做了相关阐述,说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召回量以及动力电池相关事故频发的现实情况,并且世界各国都对动力电池回收予以极大的重视。通过对现有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说明了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的迫切性,明确了构建该模型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阐述了本文的基本框架内容与研究的创新点。接着对逆向物流、闭环供应链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与综述,探讨其内涵、特征与分类等内容,讨论了这些理论在构建动力电池逆向物流网络时的应用。然后,本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现状,与动力电池的定义、分类与特征紧密结合,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市场发展情况和回收制度的现状,同时从回收体系不健全、回收网络不完善、回收网络利益难平衡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动力电池回收现存的问题,根据相关问题出发得出了构建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的必要性。构建合理的动力电池召回网络模型既可以维护消费者权益,又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还能保护生态环境,使得社会总体效益最大化。其次,在相关理论和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考虑召回风险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行了逆向物流网络设计,包括对相关问题的界定、模型的合理性假设、模型的建立、目标函数的设定以及约束变量确立等内容。最终建立了考虑逆向物流召回时间、检测成本、包装成本、设置规模、运输成本、运营成本、创造就业岗位数量、仓储成本等各个因素,以社会效益(包括社会责任、响应时间、城市安全)和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成本、经济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多周期混合整数非线性模型,并给出了策略建议。最后,本研究搜集了上海364家动力电池服务网点及其他相关数据,利用傅里叶预测模型对未来的销售量和召回量进行预测与计算,利用Lingo 18.0对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求解,从而确定各个召回逆向物流设施的位置和数量,以及各个召回网点的分配和动力电池逆向物流走向,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给企业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保证了上海市建立安全、绿色、高效的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综合来看,本研究采用了傅里叶预测模型和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了动力电池的特殊性,结合了其它逆向物流、闭环供应链等相关理论,实现了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的分析,给出了策略建议,并对上海市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进行定量化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对于预测未来动力电池可能的召回量、召回的逆向物流设施的选址、网络设施间流量的走向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芳[3](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梅雪芹,毛达,池田武[4](2019)在《北京城市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状况调研报告(续)》文中研究表明为有效解决北京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分类回收和资源化作为能够联系事先预防和末端处理的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是北京市在今后应优先实施的垃圾处理原则。因调研时间和人力所限,报告将调查的重点确定为城市生活垃圾的一个类别即有害垃圾,并依据中国有关"危险废物"的定义和范围以及国外的相关文献和做法,确定了需要重点考察的七类有害垃圾。围绕这一对象,报告运用废物流分析方法,通过考察相关垃圾的产生、丢弃、收集(回收)和处置等内容,从一个方面切实深入地把握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以便对有害垃圾的收集、处置和管理提出具体建议,并为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和公民参与机制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这项调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是环境史研究者和环境问题的学习者接触实际、了解现实问题的一种方式,是环境史研究的社会功能或现实意义的一种体现。
李玉洋[5](2018)在《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价值与风险研究》文中提出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车用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和报废量将与日俱增。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会达到20万吨的规模。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出货量持续增长。动力电池定向循环可生产高能量密度、高压实、高倍率的动力电池材料,不仅能为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还可减少因开采原矿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动力电池定向循环利用的技术与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邦普公司是国内废旧电池循环利用的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国家发改委重点扶持的高科技项目——废旧电池的循环利用。首先,本文以湖南邦普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内部资源与能力以及项目实施的条件。其次,本文介绍了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的基本情况,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该项目的投资价值。再次,本文阐述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并详细说明了应对这些风险而采取的措施,以保障该项目的顺利进行。本文的研究基于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的实际情况,希望能给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的投资与工作开展带来指导性意义。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给同行业动力电池企业的项目投资与风险控制带来了借鉴意义。
张大成,王俊[6](2018)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动力电池生产、回收、利用产业链如图1所示。在整个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全生命周期(图2)中,动力电池再利用是指介于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资源化的中间环节,通过对汽车使用后的动力电池进行拆解、检测和分类后的二次使用,实现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从而降低动力电池30%~60%的成本。一般来说,新能源汽
国务院[7](2017)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国发[2016]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1月29日(此件公开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国务院[8](2017)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国发[2016]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1月29日(稿件来源:中国政府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国务院[9](2017)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国发[2016]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1月2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
姚海琳,王昶,黄健柏[10](2015)在《EPR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率低而导致处理率低、回报率低的产业发展瓶颈,在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设计EPR制度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模式,提出保障该模式运行的相关政策,对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国家环保总局将制订电池回收的技术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环保总局将制订电池回收的技术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定性分析法 |
1.4.3 计量研究法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环保产业 |
2.1.2 税收优惠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政府干预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论分析 |
3.1 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
3.1.1 环保产业所具有的外部性需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
3.1.2 环保产业所具有的高新技术产业性质需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
3.1.3 环保产业所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需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
3.2 税收优惠政策如何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 |
3.2.1 确定政策目标 |
3.2.2 选择政策手段 |
3.2.3 明确支持方式 |
3.2.4 把握政策力度 |
3.2.5 制订政策依据 |
3.3 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
3.3.1 税收优惠政策应遵循法定原则 |
3.3.2 税收优惠政策应遵循协调原则 |
3.3.3 税收优惠政策应遵循规范原则 |
3.3.4 税收优惠政策应遵循便利原则 |
3.4 小结 |
第4章 我国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经验分析 |
4.1 我国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梳理 |
4.1.1 环保专用设备及技术的税收优惠政策 |
4.1.2 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
4.1.3 环境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 |
4.2 我国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
4.2.1 税收政策主体不协调 |
4.2.2 税收优惠政策客体范围较窄 |
4.2.3 税收优惠政策依据不充分 |
4.2.4 税收优惠方式不完善 |
4.2.5 税收优惠力度不足 |
4.2.6 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效率有待提高 |
4.3 我国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外部原因 |
4.3.2 内部原因 |
4.4 小结 |
第5章 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计量分析 |
5.1 样本选取与说明 |
5.2 指标选取与权重计算 |
5.2.1 指标选取 |
5.2.2 权重计算 |
5.3 变量定义和模型设定 |
5.3.1 被解释变量 |
5.3.2 解释变量 |
5.3.3 控制变量 |
5.3.4 研究假设 |
5.3.5 模型设定 |
5.4 实证分析 |
5.4.1 描述性分析 |
5.4.2 回归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发达国家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启示 |
6.1 发达国家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
6.1.1 发达国家环保专用设备及技术的税收优惠政策 |
6.1.2 发达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
6.1.3 发达国家环境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 |
6.2 发达国家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启示 |
6.2.1 加大环保产业研发环节的税收优惠力度 |
6.2.2 扩大消费和投资环节的税收优惠范围 |
6.2.3 以税收优惠带动企业综合利用资源 |
6.3 小结 |
第7章 完善我国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对策 |
7.1 明确税收优惠政策主体权责 |
7.2 合理界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 |
7.3 健全环保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
7.4 灵活选择税收优惠方法 |
7.5 加大环保产业税收优惠力度 |
7.6 提升税务部门服务能力与效率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召回量增长快 |
1.1.2 事故频发的动力电池受到广泛关注 |
1.1.3 各国均助推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召回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逆向物流 |
2.1.1 逆向物流的定义与内涵 |
2.1.2 逆向物流的分类及特征 |
2.1.3 逆向物流网络设计 |
2.1.4 本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
2.2 闭环供应链 |
2.2.1 闭环供应链的定义与内涵 |
2.2.2 闭环供应链的特征 |
2.2.3 闭环供应链的阶段 |
2.2.4 本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现状 |
3.1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概述 |
3.1.1 动力电池的定义与分类 |
3.1.2 动力电池的基本特征 |
3.2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现状 |
3.2.1 动力电池召回规模现状 |
3.2.2 动力电池召回流程现状 |
3.2.3 动力电池召回制度现状 |
3.2.4 动力电池召回企业现状 |
3.3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存在的问题 |
3.3.1 回收体系不健全,召回体系未建立 |
3.3.2 召回网络不完善,网络时效性差 |
3.3.3 回收利益难权衡,责任分工不明确 |
3.4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改善的必要性 |
3.4.1 提高召回效率,减少安全风险与环境污染 |
3.4.2 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技术升级,便于政府监管 |
3.4.3 协同各方利益,推动建立生态文明社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模型构建 |
4.1 问题定义 |
4.2 模型介绍 |
4.2.1 傅里叶预测模型 |
4.2.2 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 |
4.3 模型假设 |
4.4 模型建立 |
4.5 目标函数 |
4.6 约束变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分析——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为例 |
5.1 案例分析 |
5.2 计算结果 |
5.3 灵敏度分析 |
5.4 策略建议 |
5.4.1 召回应优先考虑安全与环境污染风险 |
5.4.2 奖惩结合,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5.4.3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召回技术创新 |
5.4.4 推动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降本增效 |
5.4.5 形成国际标杆示范,掌握世界话语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循环经济理论 |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2.1.5 产业创新理论 |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
7.1.2 实证结果分析 |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7.2.1 理论假设 |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
7.2.4 假设检验 |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北京城市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状况调研报告(续)(论文提纲范文)
四、有害垃圾的危害性和相关法规政策要求 |
(一)危险废物与有害垃圾 |
(二)与有害垃圾相关的法规政策的总体要求 |
(三)废电池 |
1. 危害性 |
2. 法规政策要求 |
(四)含汞物品 |
1. 危害性 |
2. 法规政策要求 |
(五)打印耗材 |
1. 危害性 |
2. 法规政策要求 |
(六)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 |
1. 危害性 |
2. 法规政策要求 |
(七)装修垃圾 |
1. 危害性 |
2. 法规政策要求 |
(八)家用杀虫剂 |
1. 危害性 |
2. 法规政策要求 |
(九)日用化学品和其他危险或有害废品 |
1. 危害性 |
2. 法规政策要求 |
五、北京市有害垃圾的废物流状况及相关的应对措施 |
(一)废电池 |
(二)含汞废物 |
(三)打印耗材 |
(四)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 |
1. 处理方式和后果 |
2. 过期药品进入环境的途径 |
3. 过期药品产生的原因 |
4. 国内过期药品回收的行动 |
(五)装修垃圾 |
(六)家用杀虫剂 |
1. 卫生杀虫剂废弃后处理的实际措施尚不存在 |
2. 缺乏研究 |
3. 监督体制混乱,管理缺乏权威性 |
(七)日用化学品和其他危险或有害废品 |
六、北京市有害垃圾问题的总体分析 |
(一)与有害垃圾处理相关的主要问题 |
1. 垃圾分类工作背离了实质 |
2. 缺乏有害垃圾的专门管理 |
3. 缺乏整体、全面的相关研究 |
4. 缺乏对相关单位和项目的扶持 |
5. 对相关的社会某些群体的不公正 |
(二)实施有害垃圾综合管理的可行性 |
1. 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
2. 减少不必要的高风险物品消费 |
3. 正确使用高风险物品 |
4. 有害垃圾的分类回收 |
5. 有害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
6. 有害垃圾回收处理收费 |
7. 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
七、总结与政策建议 |
后记 |
(5)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价值与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动力电池回收资源利用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创新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3 动力电池回收项目风险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
2.1 湖南邦普公司概况 |
2.1.1 湖南邦普公司基本情况 |
2.1.2 湖南邦普公司经营财务情况 |
2.2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概况 |
2.2.1 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业务 |
2.2.2 项目基本情况 |
2.2.3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2.3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外部环境分析 |
2.3.1 政策环境分析 |
2.3.2 经济环境分析 |
2.3.3 技术环境分析 |
2.3.4 社会环境分析 |
2.4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项目内部环境分析 |
2.4.1 技术能力 |
2.4.2 生产工艺 |
2.4.3 市场销售 |
2.4.4 运营管理 |
2.4.5 人力与资本 |
2.5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实施条件分析 |
2.5.1 自然环境情况 |
2.5.2 技术条件 |
2.5.3 营销条件 |
2.5.4 产能条件 |
第3章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价值分析 |
3.1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经济价值 |
3.1.1 项目投资概况 |
3.1.2 营业收入结构 |
3.1.3 项目成本分析 |
3.1.4 项目盈利模式 |
3.1.5 项目税收分析 |
3.1.6 投资收益分析 |
3.1.7 现目现金流量分析 |
3.1.8 现目投资回收期分析 |
3.2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社会价值 |
3.2.1 创造税收增加就业机会 |
3.2.2 落实电池回收责任 |
3.2.3 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
3.2.4 优化行业结构调整 |
3.3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生态价值 |
3.3.1 减轻环境污染 |
3.3.2 避免矿产过度开采 |
3.3.3 推动下游产业链发展 |
第4章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风险分析 |
4.1 政策风险 |
4.1.1 环保政策变化风险 |
4.1.2 税收优惠政策变化风险 |
4.2 技术风险 |
4.3 市场风险 |
4.3.1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
4.3.2 产品滞销风险 |
4.3.3 营销环境变化风险 |
4.4 运营风险 |
4.5 财务风险 |
4.5.1 应收款帐风险 |
4.5.2 净资产收益率下降风险 |
4.5.3 融资不当风险 |
第5章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实施与风险应对措施 |
5.1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实施 |
5.1.1 项目实施目标 |
5.1.2 项目实施步骤 |
5.2 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5.2.1 政策风险应对措施 |
5.2.2 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
5.2.3 市场风险应对措施 |
5.2.4 运营风险应对措施 |
5.2.5 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商业模式 |
2 国外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案例分析 |
2.1 日本:企业牵头建立退役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
2.2 美国:以市场调节为主, 辅以环境保护标准进行管理性约束 |
2.3 德国: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3 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EPR)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的构建 |
3.1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分析 |
3.2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的前提:生产者责任延伸 (EPR) 制度 |
3.3 EPR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的设计 |
3.3.1 回收模式的选择及回收网络的确定 |
3.3.2 终极回收拆解商制度的设立 |
3.4 保障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运行的政策设计 |
(10)EPR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分析 |
1.1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 |
1.2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资源效益 |
1.3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环境效益 |
2基于EPR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设计 |
2.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分析 |
2.2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的前提: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 |
2.3EPR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设计 |
3保障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运行的政策设计 |
四、国家环保总局将制订电池回收的技术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 苏小倩.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召回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D]. 孙亦辰.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3]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4]北京城市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状况调研报告(续)[J]. 梅雪芹,毛达,池田武. 鄱阳湖学刊, 2019(04)
- [5]湖南邦普公司动力电池定向循环项目价值与风险研究[D]. 李玉洋. 湖南大学, 2018(06)
- [6]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分析[J]. 张大成,王俊.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8(21)
- [7]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国务院.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文告, 2017(01)
- [8]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国务院.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17(12)
- [9]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01)
- [10]EPR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研究[J]. 姚海琳,王昶,黄健柏.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