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用天然气储气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泓霏[1](2020)在《天然气加气站能耗评价与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发现天然气可作为替代燃料以缓解车用汽油、柴油供应紧张的问题。我国经过近五十年的探索和推进,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已得到广泛应用。天然气加气站作为天然气燃料推广的基础设施之一,已在我国大量建成。然而在加气站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气站能耗也在大幅增长。因此,需要对加气站用能进行研究,对耗能设备进行能耗测试和能效水平分析,以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和管理方法,降低加气站运行成本,提高效益。本文在掌握各类加气站工艺流程与耗能环节的基础上,确定了加气站能耗分析总体方案,建立了涵盖CNG、LNG、L-CNG三大类共9项指标的加气站能耗指标体系,并重点对CNG加气站压缩机组效率这一关键能耗指标进行研究。本文应用用能系统能量平衡原理,首次提出基于热力学开口系统能量方程的加气站压缩机组效率数学模型;同时研究确定了加气站能耗指标体系中其他8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这项研究填补了加气站能耗测试计算方面的空白。在确定各项能耗指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统计学原理,结合加气站现场实际情况,明确了加气站现场测试要求与测试方法。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全国范围内126台加气站的增压设备进行现场测试。测试过程及分析结果表明:加气站能耗指标测试和计算方法切实可行;降低槽车余压、增大槽车水容积可有效降低加气站能耗;得到目前我国加气母站与常规站单位加气量电耗的节能参考值;相关部门或企业可应用本文提出的加气站能耗指标测试和计算方法,按需结合抽样方法对加气站能耗进行测试以获得天然气加气站能耗指标的能效限定值和节能评价值,从而加快推进加气站的节能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气站建设运行技术经济分析。将现场测试数据的计算与统计结果应用于加气站生产成本的估算,并给出各类场站的单位加气量成本的计算方法以指导加气站建站方案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Matlab编程,综合考虑5种影响因素,对常用天然气运输车类型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加气站压缩机组的选型原则,推荐液压活塞式压缩机组作为加气子站的增压设备。
周顺[2](2019)在《A市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保护环境意识的加强以及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及价格的增加,车用天然气在目前来看是一种最理想的新兴的车用替代新能源。目前车用天然气加气站已成为了各大能源投资公司争相发展的项目,但是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在建设中也会遇到来自选址用地、项目合作股东方、天然气气质等相关问题与风险,如果不能对这些风险及时的采取控制措施,就会对车用加气站项目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本文以A市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为例,探讨车用加气站项目建设中的风险管理问题。论文在参考国内外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评估等管理方法,在对A市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的实施建设、运营期间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发现该项目中存在股东合作、天然气气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些对策包括引进合作股东方选择机制、增设脱硫脱水设备、增设降噪设备等,以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本文研究可以为类似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投资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宋凯[3](2019)在《泾县城镇燃气气管网中长期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燃气作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工商企业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燃气专业规划的编制对城市燃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泾县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新的发展对城市的规模、功能布局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规区的能源保障工作,适度超前进行城市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燃气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使城市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本文对泾县的燃气发展进行专项规划。结合泾县整体规划,分析经县气源概况、用气现状,对市场用气量进行预测,基于Pipeline Studio软件,对泾县燃气的输配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对门站设计、CNG常规站及LNG加气站、施工组织设计及环保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规划。主要成果如下:(1)对泾县现有气源及管道情况进行研究确定了未来泾县气源的选择——泾县将引进“川气东送”江南联络线天然气作为主气源,引入管道气源后,将CNG和LNG作为应急气源。(2)依据《泾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年)》对泾县的工业、商业、民用和车辆用气、采暖及空调、分布式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及研究,确定了泾县未来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同时确定了泾县调峰及应急需求量。(3)依据泾县原有管道情况结合泾县未来气量需求,通过研究3条城区管网线路结合考虑投资、覆盖率、安全、环保等因素最终确定方泾县主城区管网规划线路。(4)依据泾县近、远期需求量对结合气源管网布局,确定泾县门站定于205省道与322国道交叉口西北角,紧邻205省道,占地面积12127 m2(约18.19亩)。门站的供气规模为1.5×108 m3/a,小时供气能力为2.0×104 m3/h,高压出口设计压力为2.5 MPa,中压出口设计压力为0.4 MPa。(5)通过水力计算研究确定方案中所有管道规划符合设计要求,根据管道的压力级别及使用条件,经过对管材各方面优缺点进行比较后确定了泾县县城区内中压燃气全部采用埋地管采用PE管,经过对比LNG储罐储气及高压储罐储气的优缺点最终确定由LNG储罐进行储气。(6)根据泾县实际车辆用气需求情况并研究实际优缺点确定加油车辆、出租车及部分长途车由CNG常规站进行加气,大货车,长途车,和部分公交车由LNG加气站进行加气。通过泾县加油站实际分布结合投资、安全、后期管控等方案对比最终确定不建设油气合建站而单独建设CNG常规站,和LNG加气站。设计结合城市现状,既考虑了近期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又充分为更长远期城市发展对燃气供应的需要预留了空间,方案具有分期实施操作性。远期城市中压输配系统多点供气,有效利用压能,充分提高中压管网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规模。为确保城市安全平稳供气、提高供气生产调度能力、运行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等各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张书铭[4](2018)在《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天然气是一种由沼气经过净化提纯工艺生产的生物质燃气,其安全性能好、单位热值高,是一种较为优质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国家对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的支持,我国生物天然气行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内专门针对生物天然气制定的标准缺失严重,未形成完整的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现有标准难以满足生物天然气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促进生物天然气行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急需开展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生物天然气产业对于标准的需求。一是通过对生物天然气产业构成的分析,明确了生物天然气产业各环节的标准需求;二是通过对赤峰元易、民和牧业、安平和临漳四处生物天然气工程的实地调研,总结了实际工程建设运行中对标准的需求;三是通过对国内外生物天然气现有标准的归纳分析和比较,提出国内生物天然气标准研究的重点方向。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需求主要集中在原料收贮运和预处理、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厌氧发酵和提纯净化工艺及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以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为依据,结合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构成特点,本文构建了包含级别维、过程维和对象维的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专业结构图。结构图以沼气工程和净化提纯工程为核心,突出产业体系的建立和产品的商业化。参照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和要求》,编制生物天然气标准明细表。生物天然气标准明细表分为行业基础标准、行业通用标准和行业专用标准三个层次,包括术语及制图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验收标准、试验方法、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等7类标准。生物天然气明细表中共计51项标准,其中3项现行标准、4项在编标准、44项待编标准。本文作者在对生物天然气产品标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参与了《生物天然气产品质量》和《沼气提纯后进入天然气管网接网》两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生物天然气产品质量》主要规范生物天然气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测规则;《沼气提纯后进入天然气管网接网》主要规范沼气提纯以及提纯后进入天然气管网的输配、利用、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两项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推动生物天然气的商品化进程,促进生物天然气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江河,陈建荣[5](2017)在《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2016年中国油气政策综述》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我国油气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与防范产能过剩,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有效供给,构建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深化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成品油、管道运输、储气库与化肥用气定价机制均有重大调整;加快市场准入,在勘探开发、管道运输、原油进口等领域鼓励多投资主体进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环保立法进程提速;加快推进油气行业体制改革,部分省区先行启动油气改革试点,石油企业加快专业化重组步伐。展望2017年,我国将继续在供给侧改革、油气体制改革、油气价格改革、油气行业准入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加快推进。
冯培育[6](2016)在《南京市汽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大车用天然气的推广力度对发展天然气汽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意义重大。然而,近两年来国际油价下跌,油气价差大幅收缩,车用天然气成本优势有所减弱。同时,车用天然气消费上涨乏力,在局部地区和应用领域“油改气”步伐被迫中止。为应对石油相关产品价格变化带来的不利局面,2015年发改委两次调整天然气价格,使得车用天然气相对汽油、柴油的价格优势再次彰显。在此复杂背景下,江苏石油销售公司亟需评估市场环境,灵敏洞悉政策导向,变挑战为机遇,重新绽放市场活力。本文以南京市车用天然气市场为研究对象,从南京市天然气车辆发展状况、车用天然气消费情况、车用天然气定价、加气站基本情况等方面入手,对南京市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现状展开深入调研,结合数据分析指出了南京市汽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消费增速明显放缓、成本优势有所削弱、加气站数量少且布局失衡等问题;其次,针对面临的问题,通过实地走访与文献计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发现绿色发展战略、天然气价格走势及气价改革、管网建设、加气站网络布局及新能源补贴政策是影响车用天然气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接着,进一步剖析了资源、竞争、技术、政策、消费等五大因素对市场的驱动作用;最后,立足于南京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现状,提出政府应加强汽车用天然气行业政策引领,健全相关法规标准并且实施天然气与竞争能源价格联动的有效措施,为相关企业铺路搭桥;企业应当紧随市场风向,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和天然气供应结构,配合政府部门优化加气站网络布局,满足潜在客户的相关需求;相关部门应当协作规划,精简审批手续以及强化加气站规划监管,为车用天然气的安全供应提供保障等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南京市车用天然气市场的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目前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虽然受到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的阻碍,但是我国发展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政策导向没有改变,未来车用天然气市场前景依旧广阔。企业应当牢固树立市场信心,时刻洞悉市场变化,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力图“逆”中取胜。
党美娟[7](2015)在《CNG加气站能耗分析与节能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能降耗”是工业用能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当今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rual Gas,简称CNG)作为绿色环保能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我国的车用CNG技术已经发展近三十年,但是现有CNG加气站仍然存在运行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CNG行业的发展。本文对CNG加气站全生产过程进行能耗分析评价,确定有效节能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途径。论文针对当前CNG加气站能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加气站工艺和设备方面主要的能耗表现形式和环节,分析了不同种类能源消耗量的计算方法,提出单位销量综合能耗分析方法。针对CNG生产工艺过程和特点,建立可用于CNG加气站生产过程能耗评价的理论体系;辨识了CNG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消耗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主要能耗环节;建立CNG生产过程能耗的评价模型,分析评价CNG生产过程中主要工艺的能源消耗状况。其次,结合所调研的数座CNG常规加气站,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CNG加气站压缩系统、脱水装置、储气装置及加气装置能耗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到对设备能耗的影响因素和规律结果,为加气站的节能运行提供指导。基于以上分析,针对CNG加气站最大节能点,即压缩系统电耗,以本文选择四川省的数座CNG常规加气站为实例,结合加气站实际情况和实施节能途径的可能性,分析其能耗过高的原因,并从工艺技术、设备水平、运营的节能管理等方面,通过合理调节工艺参数、优化压缩机结构、优化工艺流程、优化储气规模及节能管理,提出节能途·径。节能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1)针对进气压力低的现状,优化工艺流程后,生产能力提高达37%,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压缩机启停频率降低,耗电量下降;(2)优化压缩机结构,降低各级进排气温度,单耗降低,节能率达4.13%,每年可节省电费25988元;(3)优化加气站储气规模,减少了4h的电力高峰用电,实现了调峰和减少高峰用电的目的,每年将节省电费23万元,具有较好的节能效益,实现了压缩系统的节能降耗。对CNG加气站进行能耗分析及节能途径研究,可以有效的预测工艺过程和不同参数组合后的能耗变化,为工艺优化、设备匹配及能耗的控制等决策行为提供依据,对CNG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指明了方向。
刘勇,赵忠德,李广,王占黎,杨义,张高杰[8](2014)在《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天然气利用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市燃气行业整体处于快速成长期,形成了以五大跨区经营的燃气公司为主导的市场格局,竞争重点开始由"粗放经营"进入"精耕细作"时代;天然气逐渐成为燃气领域里的主导气源,2012达到865亿立方米,按热值换算占比为78.6%,其他为LPG和人工煤气。截至2012年底,全国用气总人口达4.96亿人,城镇人口天然气气化率仅为33.9%,且发展不均衡;全国城市燃气配气管道总里程超过46万千米,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速达到13.9%;全国天然气应急储气能力仅为5.5亿立方米,仅相当于供气量的0.6%,多数企业自有储气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天然气汽车发展迅速,车用天然气价格逐步调整到位。未来随着我国燃气行业政策形势的整体利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燃气行业的需求量将会保持快速增长,同时燃气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企业数量不断减少,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高。
韩金丽[9](2010)在《复合型压缩天然气加气站供应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压缩天然气(CNG)作为燃气供应的一种有效方式,运营方式灵活,日益成为车用及管网未达区域民用市场共同的气源,逐渐形成复合型压缩天然气加气站供应系统。本文对该系统的核心环节进行了研究:加气站站型适用性比较研究、影响加气站规模的储气安全性研究、加气站供应规律研究、运输调度的合理优化研究,从而使燃气供应系统更合理、安全,促进国内压缩天然气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从国内压缩天然气行业发展的研究背景出发,以北京市压缩天然气车用、民用两大供应系统为例,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了压缩天然气加气站方面的研究重点和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复合型压缩天然气供应系统模式的研究思路;针对单一母子站供应系统的弊端,将车用气常规站作为(母子站供应系统)的有效补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母子站和常规站进行了综合分析,为合理匹配各种站型提供指导;通过建立稳态(静态)、瞬变流状态的数学模型,采用流体稳态、动态仿真计算软件,对加气站周边管网进行了不同工况条件的静、动态模拟分析,对模型参数的确定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进行加气站选址需要满足的天然气管网条件。运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和ARMA模型的优缺点,引入主成分分析法PCA,参考大量历史数据,建立了复合型加气站的压缩天然气负荷预测模型,实际预测效果良好;通过研究压缩天然气负荷全年各段时间变化规律,在不同时段采用相应的模型预测,包括神经网络、时间序列、线性回归等,使得全年综合预测模型最优化。以北京市为例,对历史数据进行了用气规律分析,得出了加气(母子)站年、月、日、时不均匀系数,为复合型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规划布局、负荷分配提供预测方法和依据。以影响加气站供应规模和安全间距的储气设施为典型(分析对象),确定了储气利用率的提高方法和储气瓶组的分配方案;通过对可能引发储气瓶组的泄漏火灾事故的调查,构建了CNG储气瓶组的故障树,对实例进行了危险等级的判断。借鉴管道失效泄漏模型,对储气设施泄漏发生火灾的个人、社会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为衡量加气站的安全措施、建站规模提供了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加气环节的转运车排队模型、多车场(目标)运输的最小费用模型,对母子加气站供应系统中的CNG转运车的运输问题,进行了全过程的优化研究,应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引入运输风险指数,作为评价CNG转运车的运输道路事故和泄漏事故及后果的指标,构造了多目标路径优化模型。为优化CNG转运车的运输调度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北京市压缩天然气供应系统为例,把加气站作为城市天然气管网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利用建立的管网动、静态负荷预测模型、失效泄露模型、运输模型,对影响加气站发展规模的站型模式、管网条件、负荷变化规律、储气规模和危险范围及连接站点的运输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取得的储气设施火灾影响程度、加气站负荷不均匀系数、运输合理调配方案,可为其他城市的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加气站对管网瞬态影响、转运车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评价,涉及到流体分析、自控联网、交通、环境等多方面动态因素,应该与燃气管网的SCADA系统、交通指挥系统等联动控制,统一规划和调度。
卜宪标[10](2008)在《车用天然气吸附储存及热效应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汽车排放物对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与汽油相比,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是一种相对清洁的燃料,它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目前使用天然气做汽车燃料的关键是发展一种合适的储气方式,压缩天然气(CNG)储存技术比较成熟,已广泛应用于天然气汽车,但CNG高压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液化天然气(LNG)储气方式,低温冷却技术复杂,建设投资巨大,且液化气瓶维护困难。吸附天然气(ANG)储存量大,储存状态是常温、中低压(3MPa4MPa),尤其适用于车用燃料。但目前吸附储存天然气应用于汽车的主要瓶颈问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吸脱附过程热效应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加气站完成的充气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必须对系统降温;另一方面汽车行驶中完成的放气脱附过程,需要吸热,必须给系统补充热量。本文针对车用天然气储罐吸脱附过程产生的热效应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模拟计算了吸脱附过程中储罐内温度、压力和吸附量的变化,分析了影响吸脱附量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热效应的措施,具体工作如下:首先,从吸附的原理和本质出发,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选取了吸附等温线模型,并利用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计算得到等量吸附热。通过研究吸脱附过程的热力学路径,分析了热效应对吸脱附过程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吸附天然气用于汽车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以车用吸附储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储罐吸附过程的数学模型,用SIMPLER算法求解了压力速度和温度耦合问题,得到储罐内部压力场、温度场和速度场。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快速充气时,储罐内部温度迅速升高,严重影响充气量,长时间的充气和外壁面采用强迫对流的方式散热能缓解热效应,增加充气量。再次,根据车用储罐脱附过程中天然气流动和换热的特点,建立了车用储罐脱附过程的动态模型,通过分析脱附过程中储罐壁温、罐内压力、吸附剂温度以及罐外自然对流等参数的变化,得到影响脱附量和脱附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得出:脱附过程中,储罐中心附近温度最低;罐壁外侧的自然对流换热对脱附性能的影响很小。本文进一步提出利用发动机余热作为加热热源,补充脱附过程所需热量的可行方案,通过模拟计算,得出应用发动机冷却水和烟气进行脱附,可使脱附效率提高12.34%和14.17%。最后,本文针对活性碳纤维(ACF)具有高吸附存储性和良好导电发热性的特点,通过实测碳纤维的电阻,研究了发动机余热加热储罐外壁面和通电加热碳纤维吸附剂两种工况下的脱附性能。通过分析得到:电加热碳纤维能从根本上改善储罐内部温度场的不均匀性。我国吸附天然气汽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吸附储存天然气热效应的合理解决,吸附天然气汽车必将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为吸附天然气汽车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车用天然气储气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用天然气储气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气加气站能耗评价与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气源概况 |
1.2.1 天然气 |
1.2.2 压缩天然气 |
1.2.3 液化天然气 |
1.3 加气站的工艺流程与耗能环节 |
1.3.1 CNG加气母站 |
1.3.2 CNG常规加气站 |
1.3.3 CNG加气子站 |
1.3.4 LNG加气站 |
1.3.5 L-CNG加气站 |
1.4 研究现状 |
1.4.1 加气站的设计建设 |
1.4.2 加气站的安全管理 |
1.4.3 加气站的节能降耗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气站能耗指标分析方法研究 |
2.1 加气站能耗分析总体方案 |
2.1.1 加气站能耗指标体系的建立 |
2.1.2 总体思路及框架设计 |
2.2 CNG加气站压缩机组效率数学模型 |
2.2.1 加气站能量平衡分析 |
2.2.2 加气站压缩机组的理论效率 |
2.2.3 加气站压缩机组的平均效率 |
2.2.3.1 加气站压缩机组测试阶段内新增气量 |
2.2.3.2 天然气比内能与比焓值 |
2.2.3.3 加气结束时储气设施内气体温度 |
2.3 CNG加气站压缩机组单位加气量电耗 |
2.4 液压平推子站液压系统效率 |
2.5 LNG与 L-CNG加气站能耗指标 |
2.5.1 LNG加气站能耗指标 |
2.5.1.1 潜液电泵的单位加液量电耗 |
2.5.1.2 潜液电泵机组效率 |
2.5.2 L-CNG加气站能耗指标 |
2.5.2.1 柱塞泵的单位加气量电耗 |
2.5.2.2 柱塞泵机组效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气站能耗指标测试方法研究 |
3.1 参数收集与测试仪器要求 |
3.2 测试方法 |
3.2.1 测试抽样理论分析 |
3.2.1.1 样本统计与分析 |
3.2.1.2 抽样方法与抽样误差 |
3.2.2 测试要求与测试方法 |
3.2.2.1 测试要求 |
3.2.2.2 测试方法 |
3.3 现场测试与分析 |
3.3.1 加气母站压缩机组现场测试分析 |
3.3.1.1 测试方案 |
3.3.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2 国内部分CNG加气站能耗测试统计分析 |
3.3.2.1 测试方案 |
3.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3 LNG加气站现场测试与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气站建设运行技术经济分析 |
4.1 加气站建站方案研究 |
4.1.1 单位加气量成本计算方法 |
4.1.2 计算方法应用案例 |
4.2 天然气运输车选择方案研究 |
4.2.1 天然气运输车概况 |
4.2.2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2.3 应用层次分析法选择运输车 |
4.3 加气站压缩机组设备选型 |
4.3.1 加气母站与常规加气站 |
4.3.2 加气子站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录1 |
(2)A市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概述 |
2.1.1 项目风险管理的含义 |
2.1.2 项目风险的特点 |
2.1.3 项目风险的类别 |
2.2 项目风险管理的作用 |
2.3 项目风险管理的程序 |
2.3.1 项目风险识别 |
2.3.2 项目风险分析 |
2.3.3 项目风险应对 |
第三章 A市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概况 |
3.1 项目基本情况 |
3.2 项目市场前景 |
3.3 项目的工艺流程 |
3.4 涉及的主要工艺设备 |
3.4.1 液压增压撬 |
3.4.2 卸气系统 |
3.4.3 加气机 |
3.4.4 液压子站压缩天然气槽车 |
3.4.5 PLC控制柜 |
3.4.6 仪表风气源 |
3.5 管道组成件的选用 |
3.5.1 管道 |
3.5.2 阀门 |
3.5.3 管件 |
3.6 项目合作股东方基本情况 |
第四章 A市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价 |
4.1 A市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风险识别 |
4.1.1 选址用地风险 |
4.1.2 项目合作股东方风险 |
4.1.3 天然气气质风险 |
4.1.4 环境污染风险 |
4.1.5 安全管理风险 |
4.2 A市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
4.2.1 风险概率分析法 |
4.2.2 层次分析法 |
第五章 A市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的风险应对 |
5.1 选址用地的应对措施 |
5.1.1 选址用地的总体要求 |
5.1.2 选址用地的具体要求 |
5.2 项目合作股东方的应对措施 |
5.3 天然气气质的应对措施 |
5.4 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 |
5.4.1 施工期的应对措施 |
5.4.2 运行期的应对措施 |
5.5 安全管理的应对措施 |
5.5.1 设计中可采取的措施 |
5.5.2 制造和安装可采取的措施 |
5.5.3 运行中可采取的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泾县城镇燃气气管网中长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规划编制背景 |
1.2 城市基本概况 |
1.2.1 区域概况 |
1.2.2 人口现状 |
1.2.3 经济发展 |
1.2.4 交通体系 |
1.3 城市能源结构概况 |
1.4 城市燃气供应现状 |
1.5 规划内容 |
第2章 规划范围及目标 |
2.1 规划范围 |
2.2 规划年限 |
2.3 规划目标 |
2.4 规划原则 |
第3章 气源 |
3.1 气源现状 |
3.2 气源参数 |
第4章 用气规模 |
4.1 燃气负荷预测 |
4.2 用气量预测 |
4.3 高峰用气量预测 |
第5章 天然气输配系统 |
5.1 径县天然气输配系统现状 |
5.2 城市输配系统组成 |
5.3 输配系统压力级制 |
5.4 高压管道规划 |
5.4.1 选线原则 |
5.4.2 管道走向 |
5.5 中压管网系统规划 |
5.5.1 规划原则 |
5.5.2 管网布置 |
5.6 管材、防腐及主要设备 |
5.6.1 管材选取 |
5.6.2 防腐 |
5.6.3 主要设备 |
第6章 燃气输配管网系统仿真 |
6.1 输气管道稳态仿真 |
6.1.1 管道元件数学模型 |
6.1.2 非管元件数学模型 |
6.1.3 稳态模型求解 |
6.2 输气管道动态仿真 |
6.2.1 管道元件数学模型 |
6.2.2 非管元件数学模型 |
6.2.3 节点流量平衡方程 |
6.2.4 中心隐式差分法求解 |
6.3 基于TGNET的天然气中压管网设计比选研究 |
6.3.1 基本参数 |
6.3.2 模型建立与求解 |
6.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4 投资预算分析 |
6.3.5 方案比选 |
第7章 泾县天然气场站规划 |
7.1 选址原则及要求 |
7.2 泾县天然气场站现状 |
7.3 场站规划设计 |
7.3.1 泾县门站规划 |
7.3.2 储配站规划 |
7.3.3 瓶组站规划 |
第8章 投资匡算与效益分析 |
8.1 投资匡算 |
8.2 效益分析 |
8.2.1 社会济效益分析 |
8.2.2 环保效益分析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一 学术论文与技术报告 |
二 主持、参与的主要工程项目 |
(4)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生物天然气标准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生物天然气标准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生物天然气标准研究现状 |
1.3 标准体系研究综述 |
1.3.1 标准体系的基本概念 |
1.3.2 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图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生物天然气产业标准需求分析 |
2.1 生物天然气产业构成分析 |
2.1.1 原料收集 |
2.1.2 沼气生产 |
2.1.3 净化提纯 |
2.1.4 产品应用 |
2.1.5 生物天然气产业链的标准需求 |
2.2 生物天然气工程案例分析 |
2.2.1 赤峰元易生物天然气工程概况及分析 |
2.2.2 民和牧业生物天然气工程概况及分析 |
2.2.3 安平生物天然气工程概况及分析 |
2.2.4 临漳生物天然气工程概况及分析 |
2.2.5 生物天然气工程的标准需求 |
2.3 生物天然气现有标准分析 |
2.3.1 国内生物天然气现有标准分析 |
2.3.2 国外生物天然气现有标准分析 |
2.3.3 国内外生物天然气标准对比分析 |
2.4 生物天然气标准的需求和标准体系建立的意义 |
2.4.1 生物天然气标准的需求 |
2.4.2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建立的意义 |
第3章 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构建 |
3.1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
3.1.1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构建依据 |
3.1.2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
3.1.3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
3.2 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
3.3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表的编制 |
3.3.1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 |
3.3.2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结构图 |
3.3.3 生物天然气标准明细表 |
3.3.4 生物天然气标准统计表 |
3.3.5 编制说明 |
3.4 优先编制的标准建议 |
第4章 生物天然气产品质量标准制定 |
4.1 范围 |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3 术语和定义 |
4.4 产品分类和技术要求 |
4.5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
4.6 输送、存储和使用 |
4.7 检验 |
4.8 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
第5章 沼气提纯后进入天然气管网接网标准制定 |
5.1 范围 |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5.3 术语和定义 |
5.4 总则 |
5.5 沼气提纯 |
5.6 生物天然气输送 |
5.7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
5.8 检验 |
5.9 维护 |
5.10 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2016年中国油气政策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化油气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1.1 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给 |
1.2 化解石油化工产业过剩产能 |
1.3 构建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行业效益 |
2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
2.1 成品油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 |
2.2 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加速 |
2.3 推进管输价格市场化改革 |
2.4 储气价格改革启动 |
2.5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运行 |
3 扩大市场准入 |
3.1 持续深化矿权改革 |
3.2 油气管网信息公开 |
3.3 继续放开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 |
3.4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能源领域 |
4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
4.1 加大环保领域立法力度 |
4.2 构建市场化的碳减排机制 |
5 加快推进油气体制改革 |
5.1《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备受期待 |
5.2 先行试点积极进行改革探索 |
5.3 石油企业加快专业化重组步伐 |
6 2017年展望 |
(6)南京市汽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2 车用天然气研究综述 |
2.1 国内车用天然气发展优势研究 |
2.2 国内车用天然气发展局限性研究 |
3 南京市汽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现状 |
3.1 南京市天然气车辆发展情况 |
3.2 南京市车用天然气消费情况 |
3.3 南京市车用天然气定价情况 |
3.4 南京市加气站基本情况 |
4 南京市汽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 |
4.1 消费增速明显放缓 |
4.2 成本优势有所削弱 |
4.3 加气站数量少且布局失衡 |
5 南京市汽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 |
5.1 绿色发展战略 |
5.2 天然气价格走势及气价改革 |
5.3 天然气管网建设 |
5.4 加气站网络布局 |
5.5 新能源补贴政策 |
6 南京市汽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
6.1 绿色发展强化“资源驱动” |
6.2 油价走低形成“竞争驱动” |
6.3 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驱动” |
6.4 交通服务设施建设激发“政策驱动” |
6.5 新能源补贴退坡强化“消费驱动” |
7 南京市汽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7.1 政策主导,引领消费潮流 |
7.2 推进价改,探索联动机制 |
7.3 统筹配套,站点布局网络化 |
7.4 强化供给,紧随市场走向 |
7.5 规范监管,保障安全供气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CNG加气站能耗分析与节能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CNG加气站的节能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CNG加气站的节能研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现有CNG加气站生产过程能耗面临的问题 |
1.3.1 压缩系统 |
1.3.2 脱水系统 |
1.3.3 充装工艺系统 |
1.4 CNG加气站能耗计算方法 |
1.4.1 各种能源消耗量的计算方法 |
1.4.2 CNG加气站销售量与单位销量综合能耗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CNG加气站生产过程能耗分析与评价 |
2.1 CNG加气站工艺流程与能耗分布 |
2.1.1 CNG加气母站 |
2.1.2 CNG常规加气站 |
2.1.3 CNG加气子站 |
2.2 CNG生产过程能耗分析的理论框架体系 |
2.2.1 CNG生产工艺过程能耗评价范围确定 |
2.2.2 CNG生产工艺过程能耗清单分析 |
2.2.3 CNG生产工艺过程能耗影响分析 |
2.2.4 CNG加气站生产工艺单元能耗影响的理论框架 |
2.3 CNG站生产过程能耗实例分析 |
2.3.1 CNG加气站概况 |
2.3.2 CNG站工艺系统的能耗计算分析 |
2.3.3 CNG站能耗数据特征化、潜值计算与标准化 |
2.4 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CNG加气站能耗评价 |
2.4.1 投入产出法 |
2.4.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2.5 CNG加气站投入产出能耗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CNG加气站脱水与充装系统节能分析研究 |
3.1 CNG加气站用气规律分析 |
3.2 脱水装置工艺及节能分析 |
3.2.1 高、低压脱水工艺 |
3.2.2 脱水方式对比 |
3.2.3 分子筛脱水装置操作参数对其节能降耗的影响 |
3.3 储气井工作过程及节能分析 |
3.3.1 储气井工作过程分析 |
3.3.2 储气井组给汽车加气过程数学模型及节能分析 |
3.4 加气时间数学模型及节能分析 |
3.4.1 加气时间理论分析 |
3.4.2 阀门前后参数对加气时间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CNG加气站压缩系统节能途径研究 |
4.1 CNG常规加气站基本情况 |
4.2 CNG加气站能耗现状 |
4.2.1 加气站能耗现状 |
4.2.2 压缩机能耗过高情况分析 |
4.3 CNG加气站压缩系统节能分析 |
4.3.1 压缩系统组成 |
4.3.2 影响压缩机节能的因素 |
4.3.3 变工况下压缩机能耗分析 |
4.4 设备相关节能途径及效益分析 |
4.4.1 部件的整改 |
4.4.2 压缩机的节能设计与驱动方式建议 |
4.4.3 设备选型的节能建议 |
4.4.4 优化压缩机结构 |
4.5 工艺相关节能途径及效益分析 |
4.5.1 合理调节工艺参数 |
4.5.2 优化工艺流程 |
4.5.3 优化储气规模 |
4.6 管理相关节能途径分析 |
4.6.1 充装车辆调度与调峰的节能管理 |
4.6.2 完善加气站节能降耗制度 |
4.6.3 加强降耗的管理工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天然气利用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国城市燃气行业发展现状 |
1. 我国城市燃气行业整体处于快速成长期 |
2. 燃气企业由“粗放经营”进入“精耕细作”时代 |
3. 市场格局基本成形 |
4. 天然气用气人口超过LPG, 成为燃气行业主导气源 |
5. 城镇人口天然气气化水平整体不高, 全国发展不均衡 |
6. 应急储气能力不足 |
7. 车用CNG业务快速发展, 价格逐步调整到位 |
二、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 机遇 |
2. 挑战 |
三、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前景展望 |
1. 未来几年燃气行业天然气需求量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
2. 燃气企业数量不断减少, 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
(9)复合型压缩天然气加气站供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压缩天然气供应系统介绍 |
1.3 压缩天然气汽车发展前景分析 |
1.3.1 天然气汽车的环保性分析 |
1.3.2 天然气汽车的经济性 |
1.4 民用压缩天然气发展前景 |
1.5 加气站建设及相关产业链 |
1.6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7 存在的问题 |
1.8 技术路线 |
1.9 主要研究内容 |
1.10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常规站与母子站模式比较研究 |
2.1 加气站模式 |
2.2 我国 CNG 加气站模式的分析 |
2.3 母子站与常规站应用范围 |
2.4 母子站建设与运行存在的问题 |
2.5 加气站站型方案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2.6 加气站站型方案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
2.7 加气站站型方案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2.8 模糊综合评价结论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压缩天然气常规站管网条件研究 |
3.1 稳态(静态)仿真模型 |
3.2 瞬变流动态模型 |
3.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3.4 稳态(静态)仿真模拟 |
3.5 子站改为常规站管网必要条件 |
3.6 改进管网压力控制方案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缩天然气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
4.1 影响因素分析 |
4.2 负荷预测方法 |
4.2.1 神经网络与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ze)方法 |
4.2.2 BP 算法 |
4.2.3 PCA (primary component analyze)理论 |
4.2.4 线性回归分析法 |
4.3 压缩天然气负荷预测模型 |
4.3.1 压缩天然气负荷预测三层神经网络模型 |
4.3.2 压缩天然气负荷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4.4 CNG 负荷预测结果分析 |
4.5 CNG 负荷预测结论 |
4.6 CNG 加气母站不均匀系数汇总 |
4.7 CNG 加气母站的负荷曲线 |
4.8 CNG 加气母站的日加气量与日平均气温的关系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储气利用率及安全性分析 |
5.1 加气母子站储气方式及利用率 |
5.1.1 加气站储气瓶组储气利用率分析 |
5.1.2 储气利用率分析结论 |
5.2 储气设施安全风险性分析 |
5.3 加气站工作环境危险特性分析 |
5.4 高压储气瓶组故障树安全评价 |
5.4.1 理论基础 |
5.4.2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储气瓶组火灾爆炸事故分析 |
5.4.3 构建故障树 |
5.4.4 结果及分析 |
5.5 加气站高压储气瓶组火灾事故后评价 |
5.5.1 压力容器的失效模式 |
5.5.2 储气瓶组失效概率模型 |
5.5.3 储气瓶组泄露危害概率模型 |
5.6 储气瓶组火灾失效后果评价模型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NG 气瓶转运车运输调度优化模型 |
6.1 大系统优化理论 |
6.2 基于 Markov 理论建立母站转运车加气排队时间最小化模型 |
6.2.1 加气排队模型的建立 |
6.2.2 实例分析 |
6.3 费用最小的母子站间运输调度方案 |
6.3.1 转运车母子加气站站间运输调度模型的建立 |
6.3.2 站间运输调度模型的求解 |
6.3.3 站间运输调度模型的实例应用 |
6.4 压缩天然气运输路径优化模型 |
6.4.1 最优路径模型的建立 |
6.4.2 最优路径模型的实用意义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7.3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10)车用天然气吸附储存及热效应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吸附天然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天然气吸附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高性能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
1.2.3 吸附过程中热效应的研究现状 |
1.2.4 吸附天然气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车用天然气吸附理论基础及工作过程 |
2.1 吸附等温线的实验测定 |
2.2 吸附热效应 |
2.2.1 吸附热产生机理 |
2.2.2 吸附热的计算 |
2.2.3 吸附热效应的影响分析 |
2.3 车用吸附天然气的可行性 |
2.4 车用天然气吸附储罐的设计与布置 |
2.5 吸附天然气汽车的工作过程 |
2.6 车用吸附天然气存在的关键问题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车用储罐吸附过程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3.1 充气过程的数学模型 |
3.1.1 几点假设 |
3.1.2 数学模型 |
3.1.3 初值和边界条件 |
3.2 模型的求解方法 |
3.2.1 方程的离散 |
3.2.2 求解步骤 |
3.3 车用储罐充气过程模拟算例 |
3.3.1 储罐几何模型 |
3.3.2 初始条件 |
3.3.3 物性参数 |
3.3.4 计算约束条件 |
3.4 车用储罐充气过程的模拟结果 |
3.4.1 充气过程的计算结果 |
3.4.2 减小热效应影响的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用储罐脱附过程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4.1 脱附过程的数学模型 |
4.1.1 几点假设 |
4.1.2 脱附过程的数学模型 |
4.1.3 初值和边界条件 |
4.1.4 边界对流换热系数ha的计算 |
4.2 模型的求解方法 |
4.2.1 方程的离散 |
4.2.2 方程的求解步骤 |
4.3 车用储罐脱附过程模拟计算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4.4.1 储罐温度场分析 |
4.4.2 脱附速率的影响 |
4.4.3 自然对流的影响 |
4.4.4 储罐壁面热容量的影响 |
4.4.5 热阻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发动机余热用于脱附吸热的分析 |
5.1 脱附性能的影响因素 |
5.1.1 导热系数的影响 |
5.1.2 外加热源的影响 |
5.1.3 储罐内初始压力的影响 |
5.1.4 储罐几何形状的影响 |
5.2 汽车发动机余热用于脱附吸热 |
5.2.1 汽车发动机余热用于脱附的可行性 |
5.2.2 利用发动机余热的车用储罐设计 |
5.2.3 冷却水用于脱附的数学模型 |
5.2.4 排气用于脱附的数学模型 |
5.3 发动机余热用于脱附的模拟算例 |
5.4 模拟结果 |
5.4.1 冷却水用于脱附的计算结果 |
5.4.2 排气用于脱附的计算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车用活性碳纤维储罐的脱附热效应 |
6.1 活性碳纤维的结构特性 |
6.2 活性碳纤维的吸附性能 |
6.3 活性碳纤维储罐脱附过程的模拟 |
6.3.1 活性碳纤维用作吸附剂的可行性 |
6.3.2 控制方程的建立 |
6.3.3 控制方程的求解 |
6.4 计算结果分析 |
6.4.1 自然对流情况下的脱附 |
6.4.2 通电加热吸附剂情况下的脱附 |
6.4.3 发动机冷却水用于脱附 |
6.4.4 发动机烟气用于脱附 |
6.4.5 发动机余热和活性碳纤维电加热的联合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车用天然气储气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气加气站能耗评价与技术经济分析[D]. 李泓霏.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2]A市车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周顺. 广西大学, 2019(06)
- [3]泾县城镇燃气气管网中长期规划研究[D]. 宋凯.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研究[D]. 张书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2016年中国油气政策综述[J]. 江河,陈建荣. 国际石油经济, 2017(02)
- [6]南京市汽车用天然气市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冯培育.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4)
- [7]CNG加气站能耗分析与节能途径研究[D]. 党美娟.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8]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天然气利用现状与展望[J]. 刘勇,赵忠德,李广,王占黎,杨义,张高杰. 国际石油经济, 2014(09)
- [9]复合型压缩天然气加气站供应模式研究[D]. 韩金丽. 天津大学, 2010(05)
- [10]车用天然气吸附储存及热效应模拟研究[D]. 卜宪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