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9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全能冠军王维肖成套动作的创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聪[1](2021)在《中外艺术体操个人带操器械技术动作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申婧雯[2](2021)在《形式美法则下街舞啦啦操的成套动作编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街舞啦啦操在大中小学、社会人群中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参与人数和技术水平也不断呈现出上升趋势。通过对近三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ICU)赛事分析,可以发现,一直处于翘楚地位是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但是在近年的赛程中,并未看到中国代表队伍的出现。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的街舞啦啦操距离世界强队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成套动作的编排。通过对街舞啦啦操评判规则、赛事回放和专家访谈结果等资料的整理,可以看出编排在成套动作中的核心地位。根据评分规则,编排在整体评分中占据30%,若想街舞啦啦操在世界中跻身前列,除了提升技术水平,还需要在编排上多下功夫。街舞啦啦操主要受众群体是大中小学人群和社会人群中的青年群体,对于动作的审美、内涵会有更高的追求和要求。街舞啦啦操的动作编排本身也必须考虑美学特征,节奏、韵律、变换、统一、对比、调和、尺度、比例、对称、均衡等,都是影响动作展现美的关键。形式美法则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从形式美法则下提高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是广大啦啦操教练和运动员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2017-2019三届啦啦操世锦赛集体街舞项目前三名(9个成套)的成套动作编排作为研究对象,形式美法则下,从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变化与统一和尺度与比例这几个编排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寻找美国、日本、菲律宾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的编排特征,并提出形式美法则下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思路,为我国街舞啦啦操成套编排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如下:1.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在形式美法则下有以下编排要素:(1)节奏与韵律是音乐的节奏和舞种的风格中的编排要素。(2)对称与均衡是队形的对称和造型的均衡中的编排要素。(3)对比与调和是层次的对比和服饰的调和中的编排要素。(4)变化与统一是队形的变化和技术的统一中的编排要素。(5)尺度与比例是主题的尺度和形态的比例中的编排要素。2.形式美法则下日本、美国、菲律宾街舞啦啦操的成套动作有以下编排特征:(1)日本队成套动作编排特征:选用较高的难度技术动作,动作与队形的变化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成套动作元素丰富且分配较均衡,在对比层次的设计上更具特色。(2)美国队成套动作编排特征:服装设计独具特色文化,难度动作、过渡连接和托举配合动作完成质量高、运用巧妙且有特色,但在队形与技术动作的设计上还需创新。(3)菲律宾成套动作编排特征:队形多变、造型独特、动作编排动静皆宜,成套动作与音乐融合的较好,动作清晰,力度控制准确,但技术动作和托举配合的综合水平不足。3.提出形式美法则下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思路:(1)在节奏与韵律中实现音乐美,实现街舞啦啦操音乐选编的丰满与融合。(2)在对称与均衡中体现编排美,体现街舞啦啦操队形结构的变化与连接。(3)在变化与统一中呈现运动美,呈现街舞啦啦操技术动作的配合与运用。(4)在对比与调和中涌现造型美,涌现街舞啦啦操服装搭配的独特与舒适。(5)在尺度与比例中展现精神美,展现街舞啦啦操主题风格的能量与价值。
刘佩佩[3](2021)在《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成绩分析及制胜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奥委会执委会上,武术被纳入2022年世界青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对武术和中国体育而言都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提升了武术国际影响力,为武术成为奥运会常设项目奠定基础。当前是我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武术如何在青奥会这个国际舞台上迸发出更大的文化活力,取得优异成绩,增强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我国武术套路教练员、运动员值得深思和考虑的问题。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文献发现,往届参加全运会、世界锦赛等重大武术赛事的运动员多从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中选拔,且查阅以往文献表明武术套路女子运动员成绩呈现不稳定趋势,武术套路女子全能项目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由于2020年疫情影响未举行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依据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规程和2012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以及近三年各单项目和全能项目中的报项、成绩动态等方面进行研究,掌握与了解现阶段武术套路女子全能项目竞争格局、态势,梳理前八名运动员制胜因素,并提出制胜策略,为我国武术套路女子运动员全能项目的训练、科研、竞赛等提供客观参考依据。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出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运动员全能项目制胜因素为:第一,熟悉竞争态势,吃透规则、规程是制胜的前提;第二,夯实技术动作规格是武术套路制胜的基础;第三,演练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是制胜的不竭动力;第四,难度动作零失误是制胜的关键;第五,克服外在客观因素干扰是制胜的保障。基于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运动员全能项目的制胜因素,推理出其制胜策略为:第一:吃透规程结合自身条件,优化组合报项夺金;第二:扎实基础,打牢武术规格根基;第三:体悟项目技法技理特点,提升演练水平得分;第四:加强专项核心区域素质,为难度稳定和突破打下基础;第五:提升教练员综合素质;第六:加强武术套路运动队科研攻关保障。
宋梦娇[4](2021)在《中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球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修改与完善,球作为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四项器械中体积最小且有弹性的器械,其不稳定的因素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失误影响最终成绩的获得,逐渐得到业内人士关注。本文依据规则运用文献综述、录像分析、数理统计、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以2019年第37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和2019年“扬州印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的个人单项球操决赛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共计16套难度和完成各项动作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中外选手球操编排特征并寻找其差距,挖掘球操创编新思路和导向,个人单项成绩的提高必将带动个人项目的整体价值,为下一周期我国艺术体操编排与训练奠定基础。研究结论:(1)评分规则的与时俱进,对难度组和完成组的编排要求更细化。在新周期规则的变化特点下,球操编排难度评分标准更加注重身体与器械合二为一;完成评分标准更加重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运动员要结合球的典型特点。唯有高水准的技术难度和高质量的完成同步发展才能更取得更好的成绩。(2)中外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在个人项目球操成套动作中,国内选手身体难度的跳跃难度选编类型均衡,但选编分值和数量落后于国外;平衡难度类型少于国外,低分值动作堆积且缺少多样化;旋转难度国外选手选择的动作基础分数更高,国内选手旋转周数不足导致缺乏类型和三维立体感。中外运动员舞步组合数量选择均衡。国内运动员结合旋转的动力性动作缺少惊险性且附加标准低,器械难度的类型少影响了器械技术容量,数量也明显低于国外。(3)中外优秀运动员在个人项目球操成套动作中,国内运动员完成艺术性编排缺少结合球的特征来诠释个人风格,不能完美表达主题;音乐与动作不连贯,缺乏统一性;身体部分参与不够、不注重细节展示;多样化缺少展示球特点的选编,影响空间效果呈现。运动员器械熟练性不够导致技术错误发生,一味追求难度忽略了运动员身体素质导致失误,完成情况不如国外运动员。(4)我国艺术体操球操编排发展导向:身体技术编排应强调个性化与多样化;器械技术编排重在创意性和娴熟性;艺术编排应赋予主题化和风格化,凸显球的器械特点;确保完成的基础上选择难度,以此体现艺术体操的内在价值。
马艾琳[5](2021)在《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对比研究 ——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集体项目中国队与前八名队伍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艺术体操的不断发展,除了对运动员难度动作价值要求过高外,对编排的创新性要求也有所提升。特别是在集体全能项目上,自2008年我国艺术体操集体全能项目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第二名成绩后,我国在集体全能项目上的成绩并不十分理想。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也未能够取得决赛的资格,除了运动员受伤等不可控因素外,在编排创新性上与国外优秀队伍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结合艺术体操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与国外优秀队伍在编排创新性的差距,找出影响我国集体全能项目编排创新的诸多因素,以及我国在集体项目编排上存在的优势劣势。通过以上的研究与对比,讨论如何将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融入到今后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创编过程中,来提升我国集体全能项目编排的创新性是本文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编排提供合理化的参考资料。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影像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据分析法,对2016年里约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比赛中中国队与前八名队伍的编排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与前八名队伍相比除了在协作动作及动力性动作的编排上差距略小外,在其余编排要素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2)我国运动员在器械熟练性运用较弱,直接影响我国集体全能比赛编排或完成效果,主要存在抛接类型和抛接位置上的偏差。(3)我国运动员运动速度上相对优秀国家运动员要慢,在转体圈数、变换队形速度上都有一定差距,从而影响编排整体的紧密性。(4)我国与前八名队伍相比在编排艺术性上存在一定差距,创新不够,在整套动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与前八名队伍存在一定的差距。(5)我国在动作难度编排上重心多放于难度动作数量上,在难度编排分值上大多选择在0.3分以下的动作,比较保守,难度动作编排单一,缺乏创新。(6)我国在辅助编排因素上还需要大胆尝试,并且多借鉴优秀国家队伍的流行元素,并融合中国元素在其中,不要太过保守,要大胆尝试,进行创新。针对我国艺术体操集体全能在编排上存在的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的编排上,不要只注重单一要素编排,要注意多方面要素编排。难度动作编排上应该不要将注意力全部放到难度动作数量上,还应注意难度动作编排类型多样化以及完成动作质量。(2)要更高标准进行选材,对我国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平均水平要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强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从而提升我国集体全能项目整体的编排难度价值。(3)在我国艺术体操集体全能的编排中要凸显中国特色,例如:音乐、舞步组合、服饰、队形等的融合,并大胆创新,同时在协调与过渡链接要配合巧妙,注意动作细节,加强运用轻器械的熟练性。
贾玮维[6](2020)在《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艺术体操作为现代体操项目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艺术体操竞技水平在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21年是全运会年,各省市都在为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而全力准备。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历届全运会上争金夺银,同样在备战中尤其是在技战术方面的科学有效备战,对四川队在艺术体操项目比赛中夺取最好成绩至关重要。本文以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在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训练中采取的技战术策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视频分析法、逻辑归纳法法等方法,从竞赛和训练两个角度出发,针对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在备战全运会期间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技战术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四川艺术体操队内在的技战术方向和战略发展策略进行深层次研究,为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备战训练中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表明:(1)四川队强化训练与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为首要;(2)着重提升集体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能力水平;(3)强化队伍整体基本功训练水平及强化集体成套动作完成规格;(4)四川队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体成套编排的战术水平;(5)四川队集体组队员整体表演风格特点的定位要精准;对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2)大幅度提升四川队各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独创性;(3)建立四川艺术体操队国际交流比赛与训练有效机制。
李萍[7](2020)在《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我国的竞技性体操项目一直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大众性体操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备受人们的青睐。竞技性体操和大众性体操自诞生之日起就交织在一起,时分时合,相互依撑,协同发展。大众性体操抓普及,为竞技性体操项目的发展输送人才;竞技性体操项目抓提高,为国争光。如何保证竞技性体操项目的持续优势,扩大其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又充分发挥大众性体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更有效地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奥运争光、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以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体基础、存在样态、动因机理与理论构想,考察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案例,提出了推进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体操内涵的源于竞技性,宽于大众性,形成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轨共同发展与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表现了“强身心、悦身心、美身心”的内涵属性与价值效应。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为本质基础;以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为实践旨归。2.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竞技性项目与大众性项目从分离到并行,到促进融合。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表现为组织主体的协同、联动性的赛事活动平台,互助式的推广普及模式与合作性的组织管理体制。其发展动因机理表现为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其面临困境包括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大众性体操与竞技性体操发展的失衡,以及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3.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项目间的兴强扶弱、项目互动与主体互支为基本原则;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表现的同质性与管理主体关系表现的同构性,以及解决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是促动其协同发展的主要现实依据;管理机构、发展方式、运行过程的协同发展是其整体构想;项间协同、内外协同、纵横协同、竞赛协同与校社协同是其主要的呈现方式。4.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组织管理表现为政府、协会、学校协同管理的模式;总体特征表现为协同项目的大众性与多样性,协同主体的多元性;运行机制表现为运动项目间的协同、组织主体间的协同与裁判的协同。5.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要在更新理念、创新制度、强化治理、优化资源、赛事建构与目标融入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需要不断明晰其管理主体职能与责权利益,促进其项目结构优化与均衡,以及管理制度的科学与规范,形成同时代与社会发展相应的运行机制。
吴煜若曦[8](2020)在《艺术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中国队与世界强队难度动作的对比分析 ——以30届、31届奥运会为例》文中指出当今艺术体操的发展,对艺术性与创新性的要求不断提升,但难度动作依旧是运动员成套动作的基础与核心。近年来世界大赛中,我国艺术体操项目曾经取得过较好的成绩,竞技水平有所提升,但与世界强国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个人项目在奥运会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第30届与31届奥运会个人全能项目中国队员均未进入决赛。通过中国队与世界强队难度动作的对比分析,找出中国队与世界强国在难度动作上的差距,找到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发展的方向,以及如何利用我国部分身体难度的优势和弥补我国的劣势,不断改进训练方法,更新理念,为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获得提升,并再创佳绩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影像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第30届、31届奥运会个人全能项目中国运动员与奥运会前6名运动员个人全能项目的身体难度动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中,评价体系更加简洁清晰,难度的价值在成套动作中的比重增加,强调竞技性与艺术性共同发展。(2)第30届、31届奥运会个人项目成套动作中跳跃难度我国运动员身体难度价值高,我国运动员复合难度运用较多,但起评分低,旋转难度相对较弱。前六名运动员单个难度运用较多,起评分高。(3)第30届、31届奥运会个人项目成套动作器械难度价值方面,我国运动员身体难度结合器械技术的难度动作与国外优秀选手差距大,我国运动员器械技术的运用不够娴熟,与身体结合不够紧密,动作类型单一,缺乏创新,与身体难度、舞步组合等结合较多,高难度和惊险性动作少。(4)其中第31届奥运会个人项目成套动作中,中外运动员运用的器械技术均明显增加,国外运用较多器械其他技术组动作,我国运动员运用器械基本组动作较多,前六名运动员选择的器械技术动作数量和类型比我国运动员更加丰富。(5)我国艺术体操个人全能项目的训练,首先应把握规则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身体综合素质,注重成套动作编排、个性化、多样化和独特的风格,同时提升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不断提升运动员难度动作技术水平。增加动作和音乐的高度配合,使我国运动员在动作的完成上和艺术表现方面,提升层次,从而更好的发展艺术体操项目。(6)通过录像观察总结数据,主要对比身体难度动作,从得出的数据来看更直观准确的看到我国明显的难度动作的数量、类型、分值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为日后提升我国艺术体操项目的名次提供参考对比,从难度动作个数、类型上加以充实和丰富,利用我国身体难度动作平衡难度上相比其他方面优势,发挥专长,加强训练提高其他身体难度动作的不足,力争在个人项目上再进步。针对个人项目难度动作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我国艺术体操个人全能项目的训练,首先应把握规则发展方向,科学运用训练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身体综合素质。(2)注重成套动作编排、个性化、多样化和独特风格。(3)提升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不断提升运动员难度动作技术水平。(4)不断提升教练员执教的理论与训练水平,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以帮助提升运动员技术水平。(5)借鉴世界强国成套动作编排思路与方法,不断探索与创新,提升编排的创新能力,找到适合我国运动员的成套编排思路与风格。(6)运动员应在训练中重视身体难度的优势,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能力,在赛场上更加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更应努力找出难度方面的劣势,加强针对性训练力争提升自己的竞技能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张梦瑶[9](2020)在《新规则指导下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编排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在近几年的比赛中,我国艺术体操水平虽有所提升,但是和前三名队伍仍然差距较大,为了促进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新规则指导下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成套编排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优秀队伍的优势,找出我国运动员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和我国运动员的自身优势,并从2017-2020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为新周期的成套编排提供参考,以便促进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新规则指导下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编排特征研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在新周期下集体项目的发展趋势,为中国队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编排新思路。研究表明:身体难度方面的编排特征,在身体难度的编排数量上中国队和前三名的队伍基本一致,身体难度编排表现特征为动作简单,得分效果好的特点。交换难度方面的编排特征,中国队在编排交换难度时选用的加分因素较少,在交换动作的丰富性上和前三名队伍存在较大的差距,交换难度动作形式单一。协作方面的编排特征,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中协作动作的编排选用动作分值较低,前三名队伍均在11分以上,中国队为9.5分。舞步方面的编排特征,中国队舞步编排是以单一舞步为主的特征,前三名队伍的舞步编排是以结合身体难度为主的特征,这方面中国队在编排和训练中还需要加强。在队形变换上,中外艺术体操均以梯形和之字形队形为主,具有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特点,附带其它队形(三角形、丁字形等)的特征。从器械与身体不同各部位的接触来看,手部、背部、肩部、脚部、前臂等均与器材有所接触,其中手部接触最多。器械在不同平面不同方向的运用方面,中国队与前三名队伍无论是3球2棒还是集体5球,均是垂直面使用最多,其次是纵切面,横切面最少的特征。其他方面艺术编排的特征,音乐的选择较为多样,风格不同。在器械装饰和艺术装饰方面,艺术装饰以不影响技术动作发挥为原则,器械装饰和艺术装饰的色彩以符合服装特色为前提,均衡的色彩搭配,吸引观众和裁判注意力的特征。
王佩玲[10](2020)在《2019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全能项目身体难度动作运用分析》文中指出在艺术体操项目中身体难度动作是成套动作的核心,作为难美项群技能主导类竞技项目,竞赛规则是比赛评判的重要因素。本文以2017-2020版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为基础,通过分析评分规则总结规则的变化发展动向,为教练员与运动员在日常训练和成套动作编排中提供技术性建议。通过分析视频资料整理出2019年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全能项目前六名有关身体难度数据,分析成套动作中身体难度编排设计与运用并对艺术体操身体难度发展的动态做出归纳总结,探索身体难度可发展空间,分析其他国家艺术体操的优势,希望为我国艺术体操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集合分析视频得出以下结论:1.2017-2020版国际规则不再设置身体难度数量上限,只计算9个分数最高的身体难度,艺术体操规则的不断更新变化促进着身体难度的发展。同时细化了裁判组的分工,更加明确每一名裁判的职责。2.世锦赛前六名在四项器械的成套动作编排中均选用的单个分值较高的身体难度动作,跳跃类集中在后屈反跨跳与后屈反鹿跳,分值在0.5-0.6之间。平衡类集中在自由高举腿在不同方向,身体直立、水平或在水平高度以下位置均无手帮助的平衡中的俯平横、踹燕平衡、后倒平衡与浮埃迪平衡,分值集中在0.4-0.5之间。转体类集中于单周高分值转体动作和低分值累计旋转分数与复合型两种。3.世锦赛前六名运动员转体类身体难度在身体难度分值中占比较大,主要是通过单周转体中高分值与复合类转体难度中依靠累积更多的旋转周数来获取更高的分值。4.两名俄罗斯运动员在完成分值上处于优势地位,从身体难度完成的质量、器械的难度与熟练度、成套动作中体现的艺术性都要优于其他四位选手。5.难度分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身体难度,而且在于身体难度、舞步组合、器械难度与结合动力性旋转的动作是否协同发展。
二、‘99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全能冠军王维肖成套动作的创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9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全能冠军王维肖成套动作的创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形式美法则下街舞啦啦操的成套动作编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街舞啦啦操不断受到关注 |
1.1.2 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的重要性 |
1.1.3 美学对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街舞啦啦操 |
2.1.2 形式美法则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街舞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
2.2.2 难美项群编排的相关研究 |
2.2.3 啦啦操审美价值的研究 |
2.2.4 形式美法则的国内外研究 |
2.2.5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视频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形式美法则下街舞啦啦操的成套动作编排要素 |
4.2 形式美法则下街舞啦啦操的成套动作编排分析 |
4.2.1 节奏与韵律在成套动作编排中的应用情况 |
4.2.2 对称与均衡在成套动作编排中的应用情况 |
4.2.3 对比与调和在成套动作编排中的应用情况 |
4.2.4 变化与统一在成套动作编排中的应用情况 |
4.2.5 尺度与比例在成套动作编排中的应用情况 |
4.3 形式美法则下日本、美国、菲律宾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 |
4.3.1 形式美法则下日本队的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 |
4.3.2 形式美法则下美国队的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 |
4.3.3 形式美法则下菲律宾队的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 |
4.4 提出形式美法则下街舞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思路 |
4.4.1 节奏与韵律中实现音乐美 |
4.4.2 对称与均衡中体现编排美 |
4.4.3 对比与调和中涌现造型美 |
4.4.4 变化与统一中呈现运动美 |
4.4.5 尺度与比例中展现精神美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形式美法则下街舞啦啦操的成套动作编排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成绩分析及制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释义 |
1.3.2 有关武术套路全能项目方面的研究 |
1.3.3 有关同类项群全能项目方面的研究 |
1.3.4 有关武术套路制胜因素方面的研究 |
1.3.5 有关同类项群制胜因素方面的研究 |
1.3.6 有关套路成绩评判方面的研究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视频分析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拳术项目运动成绩统计分析 |
3.1.1 A组成绩得分、扣分情况分析 |
3.1.2 B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
3.1.3 C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
3.1.4 难度动作选做、连接难度完成情况统计分析 |
3.1.5 各组别评分与最后得分相关性分析 |
3.1.6 近三年报项、成绩统计分析 |
3.2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短器械项目运动成绩统计分析 |
3.2.1 A组成绩得分、扣分情况分析 |
3.2.2 B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
3.2.3 C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
3.2.4 难度动作选做、连接难度完成情况统计分析 |
3.2.5 各组别评分与最后得分相关性分析 |
3.2.6 近三年报项、成绩统计分析 |
3.3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长器械项目运动成绩统计分析 |
3.3.1 A组成绩得分、扣分情况分析 |
3.3.2 B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
3.3.3 C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
3.3.4 难度动作选做、连接难度完成情况分析 |
3.3.5 各组别评分与最后得分相关性分析 |
3.3.6 近三年报项、成绩统计分析 |
3.4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对练项目运动成绩统计分析 |
3.4.1 A组成绩得分、扣分情况分析 |
3.4.2 B组成绩得分情况分析 |
3.4.3 各组别评分与最后得分相关性分析 |
3.4.4 近三年报项、成绩统计分析 |
3.5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员各项目最后得分与总成绩统计分析 |
3.6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员各单项排名与全能排名统计分析 |
3.7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员近三年全能项目成绩统计分析 |
4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员制胜因素分析 |
4.1 熟悉竞争态势,吃透规则、规程是制胜的前提 |
4.2 夯实技术动作规格是武术套路制胜的基础 |
4.3 演练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是制胜的不竭动力 |
4.4 难度动作零失误是制胜的关键 |
4.5 克服外在客观因素干扰是制胜的保障 |
5 武术套路女子全能项目的制胜策略 |
5.1 吃透规程结合自身条件,优化组合报项夺金 |
5.2 扎实基础,打牢武术规格根基 |
5.3 体悟项目技法技理特点,提升演练水平 |
5.4 加强专项核心区域素质,为难度稳定和突破打下基础 |
5.5 提升教练员综合素质 |
5.6 加强武术套路运动队科研攻关保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二 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前八名运动员各项目得分统计 |
附件三 2019 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竞赛规程 |
附件四 2012 年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节选(与本研究相关的部分内容)自选项目的评判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中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球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综述法 |
2.2.2 录像分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分析比较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国际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评分结构的变化特征 |
3.1.1 难度评分结构特点 |
3.1.2 完成评分结构特点 |
3.2 中外艺术体操个人球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 |
3.2.1 球操成套动作难度编排特征分析 |
3.2.2 球操成套动作完成编排特征分析 |
3.3 我国艺术体操个人球操成套动作编排发展导向 |
3.3.1 身体技术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编排特点 |
3.3.2 器械技术的创意化与娴熟化编排特点 |
3.3.3 艺术性编排的主题化与风格化特点 |
3.3.4 完成质量保障成套动作整体价值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对比研究 ——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集体项目中国队与前八名队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艺术体操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艺术体操 |
2.1.2 编排 |
2.1.3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 |
2.1.4 艺术体操编排创新 |
2.2 国内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发展趋势分析 |
2.2.1 国内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发展趋势 |
2.2.2 国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发展趋势 |
2.3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基本研究 |
2.4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编排与创新 |
2.5 在2008-2020年度赛事中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创新性分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影像资料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据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013-2020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评分规则的修改对比 |
4.2 中国队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创新的研究 |
4.2.1 中国队艺术体操集体项目5x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的研究 |
4.2.2 中国队艺术体操集体项目3x+2x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的研究 |
4.3 国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创新的分析 |
4.3.1 国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5x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的研究 |
4.3.2 国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3x+2x成套动作编排创新的研究 |
4.4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创新的对比分析 |
4.4.1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中各核心要素的对比分析 |
4.4.2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艺术性编排创新的对比分析 |
4.4.3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优势的分析 |
4.4.4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劣势的分析 |
4.4.5 中国队与前八名队伍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创新性的对比 |
4.4.6 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有待深化 |
4.5 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 |
4.5.1 运动员身体条件弱、运动速度慢影响我国艺术体操编排创新 |
4.5.2 运动员运用器械的熟练程度影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 |
4.5.3 在编排上太过保守缺乏创新 |
4.5.4 规则的变化对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有一定影响 |
4.5.5 后备人才不足和缺乏 |
4.5.6 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与强国之间存在差距 |
4.5.7 运动员所完成难度较国外运动员少 |
4.5.8 队形变化单一,流动性较弱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艺术体操训练方面的探究 |
2.3 艺术体操竞赛方面的探究 |
2.4 艺术体操备战方面的探究 |
2.5 艺术体操发展现状方面的探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视频分析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逻辑归纳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全国所处的水平分析 |
4.1.1 四川艺术体操队的优势 |
4.1.2 四川艺术体操队的劣势 |
4.2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现状分析 |
4.2.1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4.2.2 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
4.2.3 裁判员基本情况分析 |
4.3 四川省队面临第十四周期全国主要对手现状分析 |
4.4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第14届全运会面临的技术问题 |
4.4.1 身体素质训练 |
4.4.2 集体运动员个人技术能力的提升 |
4.4.3 成套动作质量不足 |
4.4.4 成套成功率稳定性不高 |
4.5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第14届全运会面临的战术问题 |
4.5.1 成套动作编排 |
4.5.2 难度动作的设计 |
4.5.3 临场应变与专注力 |
4.5.4 心理素质 |
4.6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中技术训练的改进策略 |
4.6.1 增强四川队体能素质的训练 |
4.6.2 增强队伍基本功训练及强化成套规格 |
4.6.3 以测代练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
4.6.4 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 |
4.7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中战术训练的改进策略 |
4.7.1 提升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 |
4.7.2 提升动作难度及协调队员流畅性 |
4.7.3 精准定位四川队的表演风格特点 |
4.7.4 优化成套动作细节及锻炼弥补能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四川队强化训练与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为首要 |
5.1.2 着重提升集体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能力水平 |
5.1.3 强化队伍整体基本功训练水平及强化集体成套动作完成规格 |
5.1.4 四川队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体成套编排的战术水平 |
5.1.5 四川队集体组队员整体表演风格特点的定位要精准 |
5.2 建议 |
5.2.1 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
5.2.2 大幅度提升四川队各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独创性 |
5.2.3 建立四川艺术体操队国际交流比赛与训练有效机制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综述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文献综述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技术路线 |
2.本体诉求: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属性基础 |
2.1 体操类项目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
2.1.1 体操类项目的内涵与外延 |
2.1.2 体操类项目的特点与分类 |
2.1.3 体操类运动的价值与功能 |
2.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质 |
2.2.1 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 |
2.2.2 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 |
2.2.3 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 |
2.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旨归 |
2.3.1 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 |
2.3.2 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 |
2.4 小结 |
3.存在样态: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表现形态 |
3.1 我国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1 体操类项目竞赛发展现状 |
3.1.2 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现状 |
3.2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方式呈现 |
3.2.1 组织主体的协同助推大众体操发展 |
3.2.2 联动性的体操类项目赛事活动平台 |
3.2.3 互助式的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模式 |
3.2.4 主体合作性的体操类项目管理体制 |
3.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动因机理 |
3.3.1 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 |
3.3.2 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 |
3.3.3 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 |
3.3.4 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 |
3.4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
3.4.1 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 |
3.4.2 竞技体操与大众体操的失衡 |
3.4.3 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 |
3.5 小结 |
4.理论构想: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性思考 |
4.1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
4.1.1 兴强扶弱——促进均衡发展 |
4.1.2 项目互动——优化资源利用 |
4.1.3 主体互支——保障高效发展 |
4.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主要依据 |
4.2.1 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的同质性 |
4.2.2 体操类项目管理主体关系的同构性 |
4.2.3 解决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实困惑 |
4.3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整体构想 |
4.3.1 管理机构的协同 |
4.3.2 发展方式的协同 |
4.3.3 运行过程的协同 |
4.4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具象规划 |
4.4.1 项间协同——体操类项目间的协同 |
4.4.2 内外协同——体操与其它项目的协同 |
4.4.3 纵横协同——管理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
4.4.4 竞赛协同——基层比赛的裁判协同 |
4.4.5 校社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 |
4.5 小结 |
5.实例呈现: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个案探析 |
5.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
5.1.1 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 |
5.1.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
5.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
5.2.1 社会变迁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
5.2.2 学校体育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
5.2.3 体育文化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
5.3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总体特征 |
5.3.1 协同项目的大众性 |
5.3.2 协同项目的多样性 |
5.3.3 协同主体的多元性 |
5.4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机制 |
5.4.1 运动项目间的协同 |
5.4.2 组织主体间的协同 |
5.4.3 裁判间的协同 |
5.5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
5.5.1 参赛对象来源与类型存在不平衡 |
5.5.2 制度要求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矛盾 |
5.5.3 赛事组织管理还存在提高的空间 |
5.5.4 赛事资金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
5.6 小结 |
6.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现策略 |
6.1 更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念 |
6.2 创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制度 |
6.3 强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治理 |
6.4 优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资源 |
6.5 构建体操类项目的四级竞赛体系 |
6.6 融入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目标 |
6.7 小结 |
7.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8)艺术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中国队与世界强队难度动作的对比分析 ——以30届、31届奥运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艺术体操 |
2.1.2 艺术体操个人全能项目简述 |
2.1.3 身体难度动作 |
2.1.4 器械技术动作 |
2.2 艺术体操个人全能项目现状研究 |
2.3 艺术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中外运动员难度动作分析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影像资料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2.5 数理分析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009 -2017 年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修改 |
4.1.1 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难度动作评分规则沿革 |
4.1.2 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评分规则难度构成沿革 |
4.1.3 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评分规则难度动作类型沿革 |
4.2 奥运会艺术体操个人项目中国队与前六名队伍身体难度动作的对比 |
4.2.1 艺术体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对比 |
4.2.2 艺术体操转体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对比 |
4.2.3 艺术体操平衡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对比 |
4.2.4 小结 |
4.3 奥运会艺术体操个人项目中国队与前六名队伍器械技术动作对比分析 |
4.3.1 艺术体操圈操器械技术动作对比分析 |
4.3.2 艺术体操球操器械技术动作对比分析 |
4.3.3 艺术体操棒操器械技术动作对比分析 |
4.3.4 艺术体操带操器械技术动作对比分析 |
4.3.5 小结 |
4.4 奥运会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身体难度与器械技术动作的结合对比分析 |
4.4.1 “前六名”优秀运动员身体难度动作与器械技术动作结合分析 |
4.4.2 中国艺术体操运动员个人项目身体难度动作与器械技术动作结合分析 |
4.4.3 中国艺术体操运动员与“前六名”选手身体难度动作与器械技术结合对比分析 |
4.4.4 小结 |
4.5 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难度动作存在的问题 |
4.5.1 身体难度动作存在的问题 |
4.5.2 器械技术难度动作存在的问题 |
4.5.3 身体难度动作与器械技术动作结合存在的问题 |
4.5.4 小结 |
4.6 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难度动作的发展方向 |
4.6.1 继续对规则和艺术体操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把握 |
4.6.2 根据规则变化提升运动员运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
4.6.3 成套动作编排、个性化、多样化和独特的风格 |
4.6.4 提升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和感染力 |
4.6.5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9)新规则指导下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编排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 |
1.3.2 艺术体操评分规则方面的相关研究 |
1.3.3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方面的相关研究 |
1.3.4 艺术体操艺术性方面的相关研究 |
1.3.5 2017 -2020 版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评分规则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分析法 |
2.2.4 分析比较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编排要素重要程度分析 |
3.2 2019 年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难度编排特征分析 |
3.2.1 身体难度(BD)编排特征 |
3.2.2 交换难度(ED)编排特征 |
3.2.3 舞步组合(S)编排特征 |
3.2.4 结合旋转的动力性动作(R)编排特征 |
3.2.5 协作动作(C)编排特征 |
3.3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艺术编排特征分析 |
3.3.1 队形变化数量与种类特征 |
3.3.2 队形变化方向与轨迹特征 |
3.3.3 器械在不同部位运用特征 |
3.3.4 器械在不同方向运用特征 |
3.3.5 器械在不同平面运用特征 |
3.3.6 其他方面艺术编排特征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10)2019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全能项目身体难度动作运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相关概念界定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录像观察法 |
(3)数理统计法 |
(4)逻辑分析法 |
(5)比较分析法 |
二、相关概念分析 |
(一)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 |
(二)个人项目难度动作 |
(三)身体难度及构成 |
1.跳跃类难度动作 |
2.平衡类难度动作 |
3.转体类难度动作 |
三、2017-2020 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变化与发展 |
(一)裁判组的变化 |
(二)2017-2020 版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中难度的变化发展 |
四、2019 世锦赛个人全能项目前六名身体难度动作运用分析 |
(一)2019 世锦赛赛个人全能项目前六名身体难度数量及价值分析 |
1.个人项目前六名圈操身体难度动作数量及价值分析 |
2.个人全能项目前六名球操身体难度动作数量及价值分析 |
3.个人全能项目前六名带操身体难度动作数量及价值分析 |
4.个人全能项目前六名棒操身体难度动作数量与价值分析 |
(二)2019 世锦赛个人全能项目前六名身体难度动作类型及价值分析 |
1.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类型及价值分析 |
2.平衡类身体难度类型及价值分析 |
3.转体类身体难度及价值分析 |
(三)2019 世锦赛个人全能项目前六名身体难度与器械结合分析 |
(四)2019 世锦赛个人全能项目前六名动作完成情况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99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全能冠军王维肖成套动作的创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艺术体操个人带操器械技术动作的对比研究[D]. 王聪.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2]形式美法则下街舞啦啦操的成套动作编排研究[D]. 申婧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2019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全能项目前八名运动成绩分析及制胜策略研究[D]. 刘佩佩.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球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的研究[D]. 宋梦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编排的对比研究 ——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集体项目中国队与前八名队伍为例[D]. 马艾琳.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6]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D]. 贾玮维.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2)
- [7]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D]. 李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艺术体操个人全能项目中国队与世界强队难度动作的对比分析 ——以30届、31届奥运会为例[D]. 吴煜若曦.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9]新规则指导下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编排特征研究[D]. 张梦瑶.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2019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全能项目身体难度动作运用分析[D]. 王佩玲.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标签:体操论文; 艺术体操论文; 里约奥运会艺术体操论文; 艺术体操训练论文; 奥运会体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