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论文文献综述)
江峰,洪显认,范家棉[1](2021)在《延长客运车辆发动机大修间隔及使用寿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分析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的生产应用,制订系统化的管理规定且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强对发动机维护保养的力度,以延长车辆柴油发动机大修间隔里程以及使用寿命。
李卓昂[2](2021)在《基于电池寿命预测的增程式电动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行业走出困局的重要途径,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政策鼓励。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目标,仍受到成本、能量密度和电池寿命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普及推广。而增程式电动车在纯电动车构型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套增程器,降低整车成本的同时延长了车辆续驶里程,是向纯电动车过渡的优良选择。增程式电动车主要能量来源是动力电池组,而电池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老化,进而影响其容量和功率等。因此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动力电池寿命衰退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增程式电动车的整车控制策略,合理进行能量分配来使考虑寿命在内的车辆总运行成本最低,同时保护电池,延长其使用寿命。文章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课题组的纵向项目,设计一款微型增程式物流车。在明确了动力系统结构、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后,对增程式电动车的电机、电池组和增程器三个主要动力部件进行参数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在市场上进行产品选型。(2)分析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寿命衰退机理和寿命影响因素。在实验室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电池循环寿命的实验。结合应用广泛的磷酸铁锂电池基础循环寿命预测模型,利用回归拟合等知识对基础寿命模型中的待定参数进行了辨识。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并将预测模型离散化到汽车的行驶过程,做到行驶过程中变因素条件下的寿命预测。(3)在分析了整车控制系统结构和增程车各种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基于增程式电动车的运行特点以及改善动力电池寿命衰退的目的,制定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由于电池在不同SOC,温度和电池健康度的条件下,功率状态会发生改变,因此给出了SOP表以及电池功率随电池寿命衰退的规律。设计了APU模糊控制策略,由于控制策略中,关键的隶属度函数的参数是根据经验值初步选择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为了达到整车运行成本最优的目的,结合电池功率状态,引出了遗传算法,在不同条件下实时优化隶属度函数的参数直至寻到目标函数下的最优解。最后以尽可能多的能量回收为目标,在满足ECE法规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再生制动力并给出了再生制动控制的流程图。(4)根据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的匹配结果和制定的整车控制策略,在Advisor中建立了整车仿真平台,在MATLAB/Simulink中编写了控制策略算法,两者进行联合仿真,验证了整车能够满足动力性能指标要求。接着在不同环境温度,起始SOC和运行时长的情况下,比对以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控制策略和传统单点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利用APU补偿动力电池放电的模糊控制策略,可以在每日工况循环中,减少电池的寿命衰退,延长其使用寿命。比对将电池损耗纳入考虑的总成本可以发现,有些情况下相对于传统单点控制策略不会有太大的提升。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起始SOC的降低和运行时长的增加,优化模糊控制策略对整车经济性的提升会越明显。
谭巍[3](2021)在《气门油封磨损失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门油封安装在发动机缸头的气门导管上端,主要是对气门导杆进行密封,其密封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近几十年来,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发动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带来的是对气门油封的更高密封性能要求。传统的气门油封一般都是经验设计,且只有当成品出来,才能通过实验检测得到其密封性能,导致开发周期延长,成本升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仿真分析逐渐成为开发设计气门油封的新方法。本文先在Abaqus软件中建立气门油封的二维轴对称模型,然后研究了气门油封结构参数对其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最终结果显示,气门油封唇口最大接触压力正相关于气面唇角的变化,与油面唇角、过盈量、弹簧刚度和唇口圆角半径的变化呈负相关;气门油封的单位周长径向力正相关于气面唇角、过盈量的变化,与油面唇角、弹簧刚度和唇口圆角半径的变化呈负相关。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正交设计来优化设计气门油封的结构参数,由极差分析结果得到油封结构参数对其密封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再进行均值计算,以最大接触压力和最小单位周长径向力为优化目标,最终获得了气门油封优化结构参数组合。在进行油封的磨损分析时,先通过实验测得四组磨损系数,再以这四个点进行曲线拟合,最后算得在接触压力为2.797 Mpa时的磨损系数。接着根据Archard磨损理论公式推导出磨损深度公式,结合测得的磨损系数,前面仿真得到的接触压力算出气门杆上下运动一次的磨损深度。以正交试验设计得到的优化模型为基础,再经过反复仿真实验,得到磨损失效的总深度。最后结合总深度和磨损深度,算得气门油封磨损寿命,并与额定寿命进行比较,看是否满足要求。以正交试验设计得到的油封为基础,结合已经算出的每次磨损的磨损深度,对气门油封经过5×106次、1×107次、2×107次、4×107次磨损后的密封性能进行分析,并研究油封密封性能随磨损次数的变化规律,由此来探究油封磨损对其密封性能的影响。
张静静[4](2020)在《航空发动机主轴三点球轴承参数优化及表面抗损伤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主轴轴承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支撑部件,既要满足长寿命和高可靠性需求,还要不断适应持续发展的高速、重载、高温、乏油、断油等极限工况及变速、变载等复杂循环工况。三点接触球轴承作为航空发动机用典型主轴轴承类型,在复杂苛刻工况环境下经常发生疲劳、点蚀、磨损、甚至套圈和保持架断裂等失效,而且多种失效模式并存且相互转换,严重制约轴承延寿和可靠性增长。本文主要从轴承服役工况和结构特点、典型失效机制、结构参数优化、表面抗损伤设计及试验评价五方面,开展三点接触球轴承设计分析与验证研究,发展完善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设计体系,对长寿命主轴轴承的结构参数优化、抗损伤设计及寿命考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航空发动机用三点接触球轴承的典型服役工况、核心结构特点和典型失效模式进行系统地梳理,提出了轴承典型循环工况参数、供油方式、结构特点和工作状态特征,分析了服役条件下失效模式的宏观及微观形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轴承主承载区的滑滚接触分析模型,研究了主承载区瞬时温升、应力分布和表层材料剪切塑性变形等力-热耦合响应,分析了轴承表面疲劳和磨损等典型失效产生的原因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润滑状态下,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失效遵循传统的规律,主要是由最大剪切应力引起的次表层起源疲劳;但当轴承转速及载荷等发生突变、断油、乏油时,轴承润滑状态恶化,摩擦系数升高,使主承载区接触界面的应力和温度急剧升高,表层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累积,导致轴承接触表面磨损失效。因此主轴轴承的设计在考虑动态力载和润滑等服役性能的同时,还需覆盖轴承抗疲劳和抗磨损性能评价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针对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高速性能及微区接触特征,采用轴承拟动力学方法、热分析方法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等,分析了轴承典型服役工况下内外圈最大接触应力、滚动体的“漂移”、法向剩余间隙等三点接触性能,保持架运动特性以及轴承的润滑状态、摩擦功耗及温度,系统阐明了三点接触球轴承在典型服役工况下的力载和运动行为、热响应、润滑状态等性能指标变化规律,为轴承参数优化和抗损伤设计提供了输入。研究表明:在起飞、爬升和巡航等典型服役工况下,轴承三点接触行为、高速性能、润滑状态等呈现出工况随动特征;而且在高速工况下,内圈和保持架会引发强度和稳定性问题。因此,开展工况包络的轴承结构参数优化及抗损伤设计,是最大限度提升三点接触球轴承性能及寿命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三点接触球轴承主承载面和引导面的疲劳和磨损失效问题,与套圈/保持架典型接触表面状态特征密切相关。本文考虑了制造工艺对表面状态和材料性能影响,采用粗糙表面数值模拟方法和膜基体系接触分析方法,分析了粗糙表面形貌、残余应力分布和表面涂层等对接触微区承载性能的影响,获取了粗糙接触界面的最优残余应力梯度和涂层梯度结构参数,为表面抗损伤设计提供了量化参数指标输入。研究表明:粗糙表面产生的局部应力集中,会导致次表层最优残余应力增大,且最优残余应力极值位置趋于表面;针对低摩擦系数的点接触状态,主承载表面梯度涂层的优选弹性模量沿深度方向逐渐减小,而在高摩擦系数下,其优选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对于线接触下引导面涂层,其优选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建立了包含六个设计参数的三点接触球轴承长寿命优化设计模型,面向典型服役工况条件,分析了轴承结构参数对寿命影响的主次顺序,确定了循环工况下的最优设计参数组合。开发了轴承性能分析及参数优化的设计软件,为轴承优化设计与分析提供了系统平台和快速优化方案。利用双滚子接触疲劳试验机,对不同表面形貌、残余应力的试验样件进行了滚动接触疲劳性能试验评价,确定了表面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力的寿命修正系数;基于优化后的轴承结构参数及表面状态,完成了三点接触球轴承试制,利用高速轴承试验器,开展了优化后轴承的模拟工况等效加速寿命考核试验,优化后寿命由440h提高到6560h,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法的可靠性。
姜娜[5](2020)在《涡扇发动机性能退化预测与维修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提高机械设备或加工设备利润率的一种方法是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减少操作和维护费用。发动机是飞机和工业应用中最昂贵的设备之一,可靠性和可用性是最理想的两个属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在发动机的运行和维护上投入了数万亿美元。然而,由于它们在快速增长的行业中不断上升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市场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开发并实施更加强大、高效、灵活的维护策略是必然趋势。目前,虽然航空发动机的维护方式正在由周期检修、定时维护的模式向及时修复、提前的数据处理及故障诊断、智能算法及故障分析的数字化维修模式迈进。但是,即使实现这样的数字化维修也只是一种被动模式下的维修。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智能维护必将成为继数字化维修之后新的发展趋势。智能维护作为一种新的维修理念,现在只是刚刚起步,研究也只是刚刚开始。但它作为未来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将不会改变。目前我国对该技术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不是很成熟,本课题即围绕智能维护的主要技术(发动机性能衰退趋势预测与维修决策研究)展开。气路系统作为发动机核心结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气路部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如下工作:首先,针对相关研究所需数据获取昂贵的问题,采用模块化建模思想对发动机进行机理建模并搭建能够表征各个部件退化的模块,并对退化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在该模型基础上,研究了退化传播的建模方法并仿真产生各个部件因为不同原因导致退化的全寿命传感器数据,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数据基础。之后,开展了发动机健康状态评价相关的研究,综合传感器数据建立了能够表达设备健康状态的参数—发动机健康参数(HI),为后续预测工作奠定基础。分别针对发动机短期与长期的维护需求,开展发动机状态的短期与长期预报。在进行发动机短期趋势预测时,选择健康参数HI作为预测指标展开预测,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该问题属于时间序列趋势预测范畴,因而采用能够刻画时序依赖性的长短时记忆网络进行趋势预测。并且针对由于数据不足导致预测趋势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迁移式的预测模型。在进行发动机长期预测时,为提高预测的准确度,采用指印图的方式识别待测机的退化原因,此后选择剩余使用寿命作为预测指标,综合基于相似性分析和基于回归的两种常用预测方法,提出了基于相似性的高斯过程回归预测模型,实现了剩余寿命的确定性预测及不确定性预测。最后,在上述建立的预后模型基础上,以运行成本最小化作为优化指标,在基于状态维护策略(CBM)的基础上建立了状态回退模型,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设计了一种动态非周期性的主动维护方法,从而能够在维修成本和维修时间中找到折衷的维护计划,有效避免设备维护不足或维护过度,在保障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同时最大化了资本的可用度。
张晓俊[6](2020)在《基于非理想修复的航空装备可靠性及更换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靠性及更换策略是影响航空装备和子系统运行及维护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综合保障部门来说进行有效的管理非常具有实际意义。在实际工程中,服役阶段修复过程的可靠性及维修策略是装备系统的重要数据指标。通过调研得知,基于非理想的修复过程更加符合实际维修状况。因此,全文从如何描述装备系统全寿命周期的非理想修复过程,及其基于非理想修复的实际可用度及更换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从实际工程需求出发,根据准更新理论确定了装备及子系统的非理想修复模型,同时也构建了系统的可用度及更换策略模型。全文基于所选择的非理想修复模型开展研究,其主要内容及成果包括:首先,对航空装备的非理想修复模型及策略进行选取,且给出了装备系统在其中继级维修体制层面中当决策变量为预防性维修周期和两次预防性维修之间所进行非理想修复次数的情况下所构建的维修费用模型。通过相应的费用模型对更换策略进行优化,同时对最佳更换策略进行了可用度验证。其次,基于非理想修复模型对劣化系统的备件开展研究,给出了在非理想修复模型下的最优备件预测过程。根据工程中系统随着正常运行时间不断减少和修复时间不断增加会逐渐劣化这一特性,利用准更新理论分析了系统实际可用度的上下界。同时,采用数值方法给出了最优的备件需求。使得备件年度采购数量达到最佳,以满足实际运行可用性要求,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模型进行论证。再次,对考虑质保的劣化系统更换策略开展研究,在建模过程中为了突出不可忽略的修复时间在保修成本分析中的重要性而构建了固定保修模型,并与忽略修复时间的成本模型进行了比较。同时,为了研究系统承制方和使用方的成本也构建了延保模型。其中,承制方采用两种更换策略为使用方提供延保选项。然后,基于单位时间的平均成本对承制方进行了效益分析。最后,对非理想修复模型下的多态系统更换策略进行研究,对文中非理想修复模型仅用于两状态系统进行了补充。在实际工程中,系统维修计划的实施并不是取决于系统中部分构件性能状态的变化,而是由整个系统的性能状态变化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文中采用了一种根据多态系统“整体性能”而确定的最佳更换维修策略对子系统进行分析,同时确定了多态系统长期情况下单位时间的平均效益。
阎闽[7](2019)在《长里程机油过滤材料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动机机油滤材是用于过滤机油的过滤材料,过滤机油中的灰尘、金属颗粒、碳沉淀物等杂质,从而延缓发动机零部件磨损,降低能量损耗,确保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因国家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这促进了很多发动机新技术的出现,同时也引起了机油滤材的使用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发动机废气循环系统,密闭曲轴箱通风系统等系统的使用,都使发动机系统的机油含有更多发动机燃烧所产生的烟尘及酸性物质,因此对滤材的化学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为应对环保节能的需求,发动机厂家主动推广长里程的机油及机油滤清器(更换里程大于十万公里的车载发动机机油及机油滤清器),这对机油滤材的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里程机油滤清器配套工作基本都被外资滤清器品牌垄断。国内滤清器厂家对于长里程机油滤清器的研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产品的技术方案及可靠性验证基础较为薄弱。因此为填补国内滤清器行业研发空白,解决机油滤清器使用寿命提高的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的研究:首先,针对目前国内机油滤材旧件过滤性能尚无检测标准的问题,建立了一套机油滤清器(滤材)使用后的性能的评价体系和检测方法,具体设计并验证了长里程机油滤清器滤材过滤效率测试、可靠性测试、寿命测试的实验方法。利用发动机台架实验模拟机油滤清器使用工况,实验结果表明,传统机油滤材经过发动机搭载台架实验后,滤材力学性能出现明显下降(耐破度107 kPa),导致机油滤清器可靠性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其次,以不同种类的机油滤材为研究对象,对滤材的材料组成、滤材形貌结构、基本物理性能、耐老化性能、材料台架性能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滤材的过滤效率、容尘量、力学性能、耐油老化性能,分析滤材相关性能对机油滤清器使用寿命的影响,研究满足发动机长里程应用需求的机油滤材结构。并筛选出满足长里程机油过滤性能要求的3#(玻纤纤维)、4#(聚酯纤维)滤材。最后,使用3#、4#滤材制备机油滤清器,通过机油滤清器的台架及实况道路测试滤清器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3#、4#制备的机油滤清器可靠性、寿命、过滤效率均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台架与路试完成长里程机油滤清器匹配设计,使用3#、4#滤材可以满足市场对长里程机油滤清器十万公里保养的需求。
曹文翰[8](2019)在《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盖封密封件延寿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活塞杆密封性能及寿命直接决定了斯特林发动机的使用效率及功率。盖封密封件是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密封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满足服役工况所提出的高压、高速、高温及无油润滑等条件的同时,需要实现低摩擦功耗及长使用寿命,故密封件的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尤为重要。目前盖封密封件存在性能低、寿命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斯特林发动机的可靠性、极限性及稳定性。开展盖封密封件的延寿设计,对斯特林发动机的应用及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延长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盖封密封件服役寿命为目标,按照层层递进关系,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研制耐磨自润滑密封件材料;在此基础上,研究密封服役工况对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材料摩擦磨损模型;依据所得参数及模型,提出多场耦合下密封动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密封件在不同工况下的寿命变化规律;基于建立的模拟方法,研究结构参数对密封件性能及寿命的影响规律,进行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最后对所得研究结论进行试验验证。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从原理上分析了盖封密封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包括过量磨损现象、热堆积失效及形变与破坏。研制了PPS、纳米氧化铝、纳米氧化锆及纳米碳化锆改性增强的四种PTFE基复合材料。考察了复合材料基础力学、热学、摩擦学性能及增强相的增强机理。发现纳米颗粒能有效增强材料的硬度、导热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且对摩擦转移起到机械加强作用,并促进摩擦转移膜的化学吸附。采用基于半梯型分布隶属度函数及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优选出了最佳密封件材料,该材料由PTFE、PPS及纳米氧化锆组成。(2)搭建了高温摩擦磨损试验装置,研究了高温下载荷及速度对密封件材料摩擦系数、磨损率、磨损机理及自润滑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而揭示出载荷及速度的增加增强了材料自润滑性,但进一步提升后会对转移膜形成严重刮擦或剥蚀,导致材料摩擦磨损性能显着降低。提出了一种改进灰狼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参数的方法,依据经典摩擦磨损理论及试验结果,建立了密封件材料摩擦系数及磨损率的回归模型。(3)基于盖封密封功能需求及密封结构设计准则,设计了组合结构的CL盖封密封件。提出了结合有限元技术及修正的Archard磨损模型的密封热-应力-磨损耦合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并将材料参数及磨损模型植入计算中,模拟了密封件的运行过程,考察了密封件等效结构应力、密封接触特性、表面温升及磨痕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静压状态下,密封接触压力与结构应力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往复运行时,外行程内易发生密封失效;磨损过程中,密封接触面底部随时间推移会出现明显应力集中;工质压力对密封件性能及寿命的影响强于活塞杆往复速度的影响。(4)研究了磨损过程中结构参数对密封件性能及寿命的影响规律,并以密封件寿命最长和综合密封性能最佳为目标,采用中心复合响应面设计法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AG-II相结合的策略,进行了结构参数的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密封件的使用寿命及综合性能均得到了提高。(5)搭建了斯特林活塞杆密封试验台及磨痕检测装置,试验验证了延寿设计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制及设计的密封件材料及结构的磨损量明显低于原密封件,C形环内表面磨痕分布及整体衍变趋势实测值与数值仿真结果较为一致,经过结构优化设计后的CL密封件的密封压降较之前显着降低,使用CL密封件的活塞杆密封组件工质泄漏量减少了30%。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将为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盖封密封件的设计、使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及理论支持。
蔡峻青[9](2019)在《新型水洗设备下航空发动机水洗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发动机水洗是一种恢复发动机性能、延长在翼时间的有效手段,现已成为发动机维护基本程序之一被列入了飞机维修手册。目前我国航空公司所采用的简易水洗设备清洗工序复杂,作业时间长,在机队规模飞速增长的情况下已无法满足要求,一款新型水洗设备便由此应运而生。由于航空发动机的使用可靠性与水洗后气路性能恢复状况高度相关,而以往的研究均以航空公司原有水洗设备为平台,因此,在新型水洗设备条件下执行航空发动机水洗并进行可靠性研究成为了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可靠性的定义、包含要素、常用指标等基础理论,结合航空发动机的特点,分别描述了历史故障数据以及性能退化数据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然后以某航空公司CFM56-7发动机在新型水洗设备及原有设备条件下的历史水洗间隔作为数据基础,结合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统计学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使用可靠性的水洗间隔预测模型,指出了两套设备水洗效果的维持时间及建议的水洗间隔,并与厂家建议的水洗间隔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以目前两种水洗设备的性能,在厂家建议水洗间隔下均无法满足航空发动机高可靠性的要求。接着,为了使新型水洗设备清洗效果达到最佳,以某航空公司B737-800机队服役时间5年左右、受污程度相近的CFM56-7涡扇发动机作为水洗对象进行了基于响应曲面设计的清洗液配置优化实验,得到结论:水温85℃,水质为去离子水,清洗剂浓度6%时EGTM恢复最大,达到10.013℃。最后,针对水洗前后EGTM时间序列,提出了一种箱形图法与二次指数平滑法相结合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并在使用线性模型进行趋势项提取的基础上进行了性能退化可靠性的对比研究,通过综合比较,得出了相同情形下使用新型水洗设备进行水洗效果更佳的结论。本文以新型水洗设备为平台,以可靠性基本理论及分析手段为主干,结合统计学、实验设计、时间序列、比较分析等知识对新型水洗设备条件下航空发动机水洗可靠性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我国水洗技术,进行科学的水洗计划安排提供参考。
郭欣[10](2018)在《司家营铁矿对KTA-50-C康明斯发动机使用寿命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大型矿用汽车是矿山、钢铁、港口等生产中广泛使用的运输车辆,目前这些大型矿用汽车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的研究一直是内燃行业和企业的问题,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降低发动机的维修费用和运行成本,降低发动机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对企业的降本增效和保护社会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河北钢铁集团司家营北区分公司针对矿用汽车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问题,对KTA-50-C康明斯发动机先后进行了燃油系统改造,加装燃油油水分离器,发动机尾气消音器,加装曲轴接地装置,以延长该型号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解决发动机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大的各种问题,达到了降低该发动机的运行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为企业的降低成本,节能增效做出了贡献。
二、怎样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论文提纲范文)
(1)延长客运车辆发动机大修间隔及使用寿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的因素 |
1.1 新车动力系统与整车的匹配度(发动机的选装) |
1.2 新车动力系统中发动机的磨合 |
1.3 发动机燃油、润滑油以及冷却液的选装型号以及更换周期 |
1.4 驾驶员日常驾驶技术以及维护 |
2 延长营运车辆发动机大修间隔及使用寿命的应用技术 |
2.1 合理选配新车的发动机型号 |
2.2 新车投入运营前进行充足的磨合 |
2.3 选装符合技术标准的燃油、润滑油以及冷却液型号以及科学制定更换周期 |
2.4 制订驾驶员操作规程,对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进行规范管理 |
3 结语 |
(2)基于电池寿命预测的增程式电动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增程式电动车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增程式电动车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3 车用动力电池的发展和寿命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
2.1 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结构 |
2.2 整车性能指标 |
2.3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
2.3.1 最高车速条件下驱动电机参数计算 |
2.3.2 加速性能条件下驱动电机参数计算 |
2.3.3 最大爬坡度条件下驱动电机参数计算 |
2.4 动力电池组参数匹配 |
2.5 增程器参数匹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研究 |
3.1 锂离子动力电池寿命衰减机理 |
3.1.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3.1.2 锂离子电池寿命衰减机理 |
3.1.3 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衰减影响因素 |
3.2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基础模型 |
3.3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性能实验 |
3.3.1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性能实验方案设计 |
3.3.2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实验测试系统 |
3.3.3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实验结果分析 |
3.4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1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2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的精度验证 |
3.4.3 行驶工况下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寿命预测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电池寿命的增程式电动车控制策略 |
4.1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 |
4.1.1 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 |
4.1.2 基于优化的控制策略 |
4.2 考虑电池寿命的增程式电动车控制策略设计原则 |
4.3 不同条件下电池功率状态的变化 |
4.4 增程式电动车驱动模糊控制策略的制定 |
4.4.1 模糊控制 |
4.4.2 增程式电动车APU模糊控制策略 |
4.5 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的隶属度函数 |
4.5.1 遗传算法 |
4.5.2 遗传算法优化APU模糊控制的隶属度函数 |
4.6 增程式电动车制动控制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车控制模型的搭建与仿真分析 |
5.1 Advisor软件简介 |
5.2 整车动力系统模型的搭建和校核 |
5.2.1 动力系统模型的建立 |
5.2.2 整车动力性仿真校核 |
5.3 整车控制策略的搭建 |
5.4 仿真与分析 |
5.4.1 仿真工况的选择 |
5.4.2 考虑电池寿命的整车运行过程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气门油封磨损失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油封概述 |
1.1.1 油封结构和分类 |
1.1.2 气门油封的主要结构参数 |
1.1.3 气门油封的常用材料 |
1.1.4 油封的密封原理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门油封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概述 |
1.2.2 磨损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概述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气门油封有限元建模及结构参数分析 |
2.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2.1.1 有限元法简介 |
2.1.2 有限元软件Hypermesh介绍 |
2.1.3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2.2 气门油封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1 油封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
2.2.2 材料参数的计算及设置 |
2.2.3 油封压紧弹簧的模拟 |
2.2.4 气门导杆与油封接触分析及设置 |
2.2.5 边界条件的确立 |
2.3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分析 |
2.3.1 初始油封有限元分析结果 |
2.3.2 油面唇角α对油封密封性能的影响 |
2.3.3 气面唇角β对油封密封性能的影响 |
2.3.4 过盈量δ对油封密封性能的影响 |
2.3.5 弹簧刚度k值对油封密封性能的影响 |
2.3.6 唇口圆角半径r对油封密封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气门油封结构参数设计及优化 |
3.1 正交试验设计 |
3.1.1 各种试验方法简介 |
3.1.2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
3.1.3 正交试验设计的特点 |
3.1.4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
3.2 气门油封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3.2.1 实验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
3.2.2 正交试验表的确定 |
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3.1 极差分析 |
3.3.2 均值计算 |
3.4 油封优化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气门油封磨损分析 |
4.1 橡胶材料的相关磨损理论 |
4.1.1 橡胶材料基本特征 |
4.1.2 磨损定义及基本特征 |
4.1.3 磨损的分类 |
4.1.4 一般工件的磨损失效的过程 |
4.1.5 橡胶磨损研究的新进展 |
4.2 橡胶材料的磨损系数测定实验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实验设备及材料 |
4.2.3 实验步骤及方法 |
4.2.4 实验参数 |
4.2.5 实验结果 |
4.3 橡胶材料磨损分析 |
4.4 气门油封磨损寿命预测 |
4.4.1 磨损深度理论公式 |
4.4.2 磨损深度计算 |
4.4.3 磨损失效寿命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气门油封磨损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5.1 磨损后的气门油封密封性能分析 |
5.1.1 磨损5×10~6 次时的油封密封性能分析 |
5.1.2 磨损1×10~7次时的油封密封性能分析 |
5.1.3 磨损2×10~7次时的油封密封性能分析 |
5.1.4 磨损4×10~7次时的油封密封性能分析 |
5.2 气门油封密封性能随磨损次数的变化规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4)航空发动机主轴三点球轴承参数优化及表面抗损伤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 |
1.2.2 滚动轴承性能分析技术 |
1.2.3 滚动轴承表面抗损伤技术 |
1.2.4 航空发动机主轴用三点接触球轴承设计技术 |
1.2.5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试验评价技术 |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航空发动机三点接触球轴承典型失效模式与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航空发动机三点接触球轴承的典型服役工况 |
2.3 航空发动机三点接触球轴承结构特点 |
2.4 航空发动机三点接触球轴承典型失效模式 |
2.4.1 轴承滚道次表层起源疲劳失效 |
2.4.2 轴承滚道表面起源点蚀失效 |
2.4.3 轴承滚道及保持架表面磨损失效 |
2.4.4 轴承套圈及保持架断裂 |
2.5 航空发动机三点接触球轴承主承载区失效机理 |
2.5.1 轴承主承载区滑滚接触分析模型 |
2.5.2 轴承主承载区接触界面力-热耦合分析 |
2.5.3 轴承主承载区接触界面典型失效机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工况的航空发动机三点接触球轴承服役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面向服役工况的轴承主承载区三点接触状态分析 |
3.2.1 三点接触球触轴承拟动力学分析方法 |
3.2.2 三点接触球轴承主承载区接触应力 |
3.2.3 滚动体的漂移 |
3.2.4 三点接触法向剩余间隙分析 |
3.3 三点接触球轴承内圈与保持架高速性能分析 |
3.3.1 基于环向应力的内圈结构强度分析 |
3.3.2 高速离心作用下的保持架受力分析 |
3.3.3 三点接触球轴承保持架振动特性分析 |
3.3.4 高速保持架质心稳定性 |
3.4 典型工况下三点接触球轴承润滑状态分析 |
3.5 三点接触球轴承的摩擦功率损耗及温度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表面微观状态的三点接触球轴承接触性能分析与抗损伤设计 |
4.1 引言 |
4.2 三点接触球轴承表面微观形貌对接触状态的影响 |
4.2.1 轴承滚道表面粗糙度分布表征 |
4.2.2 考虑粗糙表面的接触状态 |
4.3 基于最优残余应力的三点接触球轴承抗疲劳设计 |
4.3.1 基于最大剪切应力的轴承疲劳寿命 |
4.3.2 最优残余应力梯度求解方法 |
4.3.3 考虑粗糙表面微观形貌的最优残余应力梯度分析 |
4.4 基于膜基系统力学分析的轴承表面抗损伤涂层微观结构设计 |
4.4.1 轴承主承载区抗疲劳涂层承载行为分析与优化 |
4.4.2 轴承引导面抗磨损涂层承载行为分析与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长寿命的航空发动机三点接触球轴承参数优化 |
5.1 引言 |
5.2 循环工况下航空发动机三点接触球轴承参数优化 |
5.2.1 面向长寿命的三点接触球轴承参数优化方法 |
5.2.2 载体轴承参数优化设计 |
5.3 航空发动机三点接触球轴承参数优化设计软件研制 |
5.3.1 三点接触球轴承参数优化设计软件 |
5.3.2 载体轴承参数优化设计算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航空发动机长寿命三点接触球轴承试验验证 |
6.1 引言 |
6.2 滚动摩擦副模拟接触疲劳试验 |
6.2.1 双滚子接触疲劳试验机及试验条件 |
6.2.2 试验样件的表面形貌和残余应力 |
6.2.3 接触疲劳成组试验与寿命修正 |
6.3 全工况模拟的三点接触球轴承寿命试验验证 |
6.3.1 高速轴承试验器及试验工况环境条件 |
6.3.2 载体轴承结构参数与表面参数优化 |
6.3.3 优化后载体轴承寿命试验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涡扇发动机性能退化预测与维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问题分析 |
1.3 发动机性能退化状态评价、预测及维修策略研究现状 |
1.3.1 发动机状态评价研究现状 |
1.3.2 发动机性能退化预测研究现状 |
1.3.3 发动机维修策略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4.1 发动机模型的构建及性能退化仿真研究 |
1.4.2 发动机性能退化传播仿真与健康状态评价方法研究 |
1.4.3 发动机性能衰退状态短期预测 |
1.4.4 发动机剩余寿命预测 |
1.4.5 基于运行成本最优化的维护策略 |
第2章 发动机模型建立及性能退化仿真 |
2.1 引言 |
2.2 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各部件模型分析 |
2.2.1 大气模型的建立 |
2.2.2 进气道部件模型的建立 |
2.2.3 风扇部件模型的建立 |
2.2.4 压气机模型的建立 |
2.2.5 燃烧室放热模型的建立 |
2.2.6 高压涡轮部件模型的建立 |
2.2.7 低压涡轮部件模型的建立 |
2.2.8 转轴模型的建立 |
2.2.9 尾喷管部件模型的建立 |
2.2.10 反推装置计算模型的建立 |
2.2.11 容腔效应模型 |
2.3 发动机性能退化机理及影响分析 |
2.4 发动机性能退化建模 |
2.4.1 发动机性能退化建模介绍 |
2.4.2 气路部件性能参数 |
2.4.3 发动机性能退化仿真模型的搭建 |
2.5 发动机性能退化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动机性能退化传播仿真与健康状态评价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发动机退化传播建模方法及仿真分析 |
3.2.1 发动机性能退化传播建模方法 |
3.2.2 发动机性能退化传播仿真分析 |
3.3 基于因子分析的发动机性能衰退状态评价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迁移式的长短时记忆网络发动机性能衰退状态短期预测 |
4.1 引言 |
4.2 发动机性能衰退状态预测问题分析 |
4.3 迁移式LSTM算法介绍 |
4.3.1 基于网络的深度迁移学习 |
4.3.2 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 |
4.4 发动机性能衰退状态短期预测实例 |
4.4.1 基于迁移式LSTM模型建立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相似性的高斯过程回归的发动机剩余寿命预测 |
5.1 引言 |
5.2 发动机剩余寿命预测问题分析 |
5.3 发动机气路性能退化模式识别 |
5.4 基于相似性的高斯过程回归预测算法介绍 |
5.4.1 动态时间归整算法 |
5.4.2 高斯过程回归预测模型 |
5.4.3 基于相似性的高斯过程回归预测模型建立 |
5.5 发动机剩余寿命预测预测实例 |
5.5.1 基于相似性的高斯过程回归预测过程 |
5.5.2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运行成本最优化的动态非周期性自适应维护策略 |
6.1 引言 |
6.2 建立不同维修等级下的发动机状态回退模型 |
6.2.1 维修等级的划分 |
6.2.2 建立不同维修等级的状态回退模型 |
6.3 基于单位时间运行成本最小化的维修决策策略 |
6.3.1 发动机健康状态等级划分 |
6.3.2 基于单位时间运行成本最小化的维修决策策略 |
6.4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发动机最佳维护时间求解方法 |
6.5 基于单位时间运行成本最小化的发动机维修决策算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基于非理想修复的航空装备可靠性及更换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装备可靠性及备件预测研究现状 |
1.2.2 装备的非理想修复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装备的维修策略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航空装备的非理想修复模型及策略选取 |
2.1 引言 |
2.2 非理想维修的相关要素 |
2.2.1 非理想修复 |
2.2.2 运行中故障率增速变快 |
2.2.3 故障修复时间增加 |
2.3 非理想修复建模及更换策略 |
2.3.1 方法建立过程 |
2.4 空中加油机的中继级维修体制分析 |
2.4.1 空中加油机发动机各子系统 |
2.4.2 空中加油机的环境剖面及任务剖面 |
2.4.3 模型的基本规则与假设 |
2.4.4 子系统维修数据分析 |
2.5 非理想维修策略优化分析 |
2.5.1 非理想预防性维修模型优化 |
2.5.2 实际可用性分析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非理想修复的劣化系统备件研究 |
3.1 引言 |
3.2 劣化型系统备件研究理论 |
3.2.1 准更新理论 |
3.2.2 全寿命周期修复历程 |
3.2.3 非理想修复建模过程 |
3.3 可靠性及备件分析 |
3.3.1 可用度函数分析 |
3.3.2 实际可用度函数 |
3.3.3 备件供应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质保的劣化系统更换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建立非理想维修模型 |
4.2.1 系统质保期内的维修模型 |
4.2.2 系统延长质保的维修模型 |
4.3 更换策略模型的费用分析 |
4.3.1 系统固定质保期内的维修费用 |
4.3.2 系统延长质保的“K-策略”费用 |
4.3.3 系统延长质保的“T-策略”费用 |
4.4 案例分析 |
4.4.1 固定质保期内的模型对比 |
4.4.2 系统承制方的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非理想修复的多态系统更换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通用生成函数法 |
5.3 系统可靠性建模 |
5.4 装备系统更换策略建模 |
5.5 案例分析 |
5.5.1 装备系统任务过程 |
5.5.2 装备系统可靠度分析 |
5.5.3 装备系统策略分析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长里程机油过滤材料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发动机用机油滤清器概述 |
1.1.1 机油滤清器的分类与结构 |
1.1.2 机油滤清器的工作原理 |
1.1.3 机油滤清器的性能评价指标 |
1.2 发动机用机油过滤材料 |
1.2.1 机油滤材的分类及发展 |
1.2.2 机油过滤材料性质及过滤机理 |
1.2.3 机油滤材的性能 |
1.3 长里程机油过滤材料研究现状 |
1.3.1 长里程机油滤清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滤材对机油滤清器寿命的影响因素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机油滤清器使用后的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机油滤清器旧件性能试验方法 |
2.2.1 机油滤清器旧件可靠性试验方法 |
2.2.2 机油滤清器旧件使用寿命试验方法 |
2.2.3 机油滤清器旧件过滤效率试验方法 |
2.2.3.1 机油滤清器旧件过滤效率试验方法设计 |
2.2.3.2 机油滤清器旧件过滤效率试验方法验证 |
2.3 传统机油滤清器发动机台架实验后的性能测试分析 |
2.3.1 发动机台架搭载实验 |
2.3.1.1 机油滤清器参数 |
2.3.1.2 发动机台架参数 |
2.3.2 实验结果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长里程机油过滤材料的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测试与表征实验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滤材的物理性能 |
3.3.2 滤材形貌结构及纤维组成 |
3.3.3 滤材耐油老化性能 |
3.3.4 滤材过滤效率及容尘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里程过滤材料的台架及路试研究 |
4.1 引言 |
4.2 长里程过滤材料台架搭载验证分析 |
4.2.1台架搭载实验 |
4.2.2 台架搭载实验结果分析 |
4.3 长里程过滤材料路试验证分析 |
4.3.1 路试计划 |
4.3.2 路试油品抽样检测情况 |
4.3.3 路试发动机零部件拆解检测情况 |
4.3.4 路试机油滤清器及机油颗粒含量检测情况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盖封密封件延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活塞杆往复密封研究的发展现状 |
1.3 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往复密封的研究现状 |
1.4 往复密封件延寿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1 耐磨密封件材料研究 |
1.4.2 密封件结构设计研究 |
1.4.3 密封件结构优化研究 |
1.4.4 密封件试验技术研究 |
1.5 拟解决的问题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耐磨自润滑密封件材料研制及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盖封密封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分析 |
2.2.1 过量磨损现象 |
2.2.2 热堆积失效 |
2.2.3 形变与破坏 |
2.3 密封件材料的基本要求 |
2.4 PTFE基复合材料研制及性能分析 |
2.4.1 密封件材料研制方案 |
2.4.2 材料性能试验测试方法 |
2.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4 材料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延寿设计的密封件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温摩擦磨损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
3.2.1 试验装置 |
3.2.2 试验方案 |
3.3 服役工况对密封件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分析 |
3.3.1 载荷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3.3.2 转速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3.3.3 材料摩擦磨损结果的方差分析 |
3.3.4 磨损机理及自润滑特性分析 |
3.4 密封件材料摩擦磨损模型的建立 |
3.4.1 理论模型构建 |
3.4.2 模型回归估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盖封密封件结构设计及多场耦合下的寿命分析 |
4.1 引言 |
4.2 盖封密封功能分析及结构设计准则 |
4.2.1 功能分析 |
4.2.2 结构设计准则 |
4.3 盖封密封件结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 |
4.3.1 密封件结构设计 |
4.3.2 工作原理及参数选择 |
4.4 盖封密封热 - 应力 - 磨损耦合模型的建立 |
4.4.1 热 - 应力 - 磨损耦合场的数学描述 |
4.4.2 盖封密封的有限元模型 |
4.5 基于热 - 应力 - 磨损耦合模型的密封件寿命分析 |
4.5.1 静压及往复状态下的密封特性 |
4.5.2 磨损过程中密封件寿命的变化规律 |
4.5.3 运行工况对密封件寿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延寿的盖封密封件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
5.1 引言 |
5.2 盖封密封件结构的影响参数 |
5.3 盖封密封件结构参数化分析 |
5.3.1 顶面宽度C_A对密封性能及寿命的影响 |
5.3.2 底面宽度C_B对密封性能及寿命的影响 |
5.3.3 底内侧面角C_a对密封性能及寿命的影响 |
5.3.4 腰内侧面角C_b对密封性能及寿命的影响 |
5.4 盖封密封件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 |
5.4.1 优化设计原理 |
5.4.2 参数优化问题描述及设计步骤 |
5.4.3 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盖封密封件延寿设计验证试验 |
6.1 引言 |
6.2 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密封试验平台 |
6.3 密封件磨痕检测仪器 |
6.4 盖封密封件延寿设计验证试验 |
6.4.1 密封件磨损对比试验 |
6.4.2 环面磨痕检测试验 |
6.4.3 密封压降监测试验 |
6.5 盖封密封组件泄漏对比试验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9)新型水洗设备下航空发动机水洗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空发动机水洗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航空发动机水洗设备研究现状 |
1.2.3 航空发动机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可靠性分析基础 |
2.1 可靠性基本理论 |
2.1.1 可靠性定义 |
2.1.2 可靠性包含要素 |
2.1.3 可靠性常用指标 |
2.2 历史故障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
2.2.1 可靠性数据采集 |
2.2.2 可靠性数据分析 |
2.2.3 改进提高 |
2.3 性能退化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
2.3.1 性能退化数据采集 |
2.3.2 性能退化数据分析 |
2.4 水洗与航空发动机可靠性的关系 |
2.4.1 水洗及水洗设备 |
2.4.2 水洗对航空发动机的影响 |
2.4.3 航空发动机水洗中重要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使用可靠性的水洗间隔对比研究 |
3.1 水洗间隔确立方法 |
3.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3.2.1 水洗间隔数据采集 |
3.2.2 水洗间隔数据预处理 |
3.3 模型拟合及检验 |
3.3.1 参数估计 |
3.3.2 分布检验 |
3.4 水洗间隔对比研究 |
3.4.1 新型水洗设备下水洗间隔可靠性分析 |
3.4.2 原有水洗设备下水洗间隔可靠性分析 |
3.4.3 新旧水洗设备条件下水洗间隔对比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响应曲面方法的参数优化及效果对比 |
4.1 参数优化实验设计 |
4.1.1 实验设计方法 |
4.1.2 实验因子及水平 |
4.1.3 实验实施及结果 |
4.2 参数优化实验分析 |
4.2.1 模型拟合评价 |
4.2.2 因子效应评价 |
4.2.3 残差诊断及模型建立 |
4.3 响应曲面优化 |
4.4 优化前后效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性能退化的航空发动机水洗可靠性研究 |
5.1 EGTM退化概论 |
5.1.1 EGTM退化原因 |
5.1.2 EGTM退化规律 |
5.2 性能退化数据采集与处理 |
5.2.1 误差剔除 |
5.2.2 数据平滑 |
5.2.3 趋势项提取 |
5.3 性能退化数据可靠性分析 |
5.3.1 发动机EGTM时间序列可靠性分析 |
5.3.2 性能退化可靠性对比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怎样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论文参考文献)
- [1]延长客运车辆发动机大修间隔及使用寿命的研究[J]. 江峰,洪显认,范家棉. 内燃机与配件, 2021(18)
- [2]基于电池寿命预测的增程式电动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D]. 李卓昂. 吉林大学, 2021(01)
- [3]气门油封磨损失效研究[D]. 谭巍.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4]航空发动机主轴三点球轴承参数优化及表面抗损伤设计[D]. 张静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涡扇发动机性能退化预测与维修策略研究[D]. 姜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非理想修复的航空装备可靠性及更换策略研究[D]. 张晓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7]长里程机油过滤材料的应用研究[D]. 阎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斯特林发动机活塞杆盖封密封件延寿设计研究[D]. 曹文翰.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9]新型水洗设备下航空发动机水洗可靠性研究[D]. 蔡峻青.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10]司家营铁矿对KTA-50-C康明斯发动机使用寿命的研究及应用[A]. 郭欣. 第二十五届粤鲁冀晋川辽陕京赣闽十省市金属学会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