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岛年接待外国游客63万人次

湄洲岛年接待外国游客63万人次

一、湄洲岛年接待境外游客63万(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彬[1](2020)在《全域视角下长沙市湘江北古镇群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长沙湘江北古镇群位于长沙湘江北段的望城区境内,是长沙西北门户,距长沙市中心区仅20公里。在湘江北两岸不到30公里岸线范围内,分布着铜官、靖港、乔口、书堂、新康、丁字、霞凝等七个古镇,毗邻的古镇之间距离不到5公里,十分有利于集群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一种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跳出原有单个古镇谋划发展的小旅游格局,充分利用古镇群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景区进行开发,既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也是抓抢发展机遇,整合优势资源,带动古镇群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本课题选择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深入分析长沙市湘江北古镇群旅游开发现状,探讨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并提出古镇群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论文一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等基本情况。第二章对本文中涉及的全域旅游、古镇群、旅游开发模式等概念进行释义并对区域经济、旅游经济、旅游管理等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选取了国内外发展较好的古镇群保护与开发模式进行分析,为长沙市湘江北古镇群的开发提供经验借鉴。第四章介绍了古镇群旅游发展现状,对其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第五章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其旅游开发条件,从全域视角提出了古镇群旅游开发模式,并探讨从各自为政转变为联动发展、从复制古镇转变为特色原真体验、从无产业支撑转变为产业带动的思路。第六章,基于全域开发模式,提出了古镇群旅游开发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梳理总结全文,并指出其意义、作用和不足之处。

江宇[2](2018)在《基于RMP方法的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来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亚健康人群的增多、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传统的旅游产业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人们对旅游产业有了新的需求和消费点,乡村康养旅游正好满足了这种新的市场需求。目前,乡村康养旅游已开始引起了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但理论研究较少,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开展乡村康养旅游研究尤为必要。本文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以雅安市为例,运用昂谱(RMP)分析法等方法,对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开发的最主要因素资源、市场、产品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对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开发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本文包含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内容、具体的方法和现实意义以及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乡村康养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分析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第三部分:乡村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主要对本文运用的昂谱(RMP)分析理论等多个理论进行阐释。第四部分:雅安市发展概况以及乡村康养旅游开发现状。对雅安市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以及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况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调查和简单分析。第五部分: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的昂谱(RMP)分析。对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的资源(R)、市场(M)和产品(P)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第六部分: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基于对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的昂谱(RMP)分析结果,从定位、市场、产品、营销、标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乡村康养旅游产业的开发对策与建议。第七部分:结论。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以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殷杰[3](2018)在《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分析及其动态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旅游活动已呈常态化与大众化,出游人数急剧增加,热门景区景点、特定游览场所频频出现游客“爆棚”、“井喷”、“挤爆景区”、“人山人海”等现象。在特定时空条件作用下,会出现特殊游客群体——高聚集游客群(局部空间内聚集游客数在50人以上且游客密度高于3.0人/m2的游客群体)。这类游客群体是游客聚集数量和聚集密度的极大化表现,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人群变化的复杂性,往往难控难疏,风险隐患众多,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后,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全面系统探究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问题,强化保障高聚集游客群安全成为旅游安全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本研究将重点聚焦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相关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主要围绕“是什么——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问题的特征与规律”、“为什么——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影响因素和事故发生机理”、“会怎么样——动态评估高聚集游客群的发展态势与安全状态”以及“怎么办——构建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保障体系”等四个主要问题开展研究。本研究按照“理论回顾-现象分析-原理解析-动态评析-策略研析”的思路开展研究。第一,全面文献梳理与理论回顾:界定基本概念,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具体研究问题,并选定开展研究所需的基础理论;第二,探究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问题的现象表征:搜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相关案例,剖析高聚集游客群的风险类型与事故特征,利用最优尺度分析时空因素与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的关联关系;第三,探究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和事故发生机理:剖析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机理,借助扎根理论分析探究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因果关系分析模式提炼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和应对路径;第四,仿真模拟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发展态势与安全状态:对武夷山天游景区(易在节假日出现年轻游客为主的高聚集游客群)、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易在白天出现家庭游客为主的高聚集游客群)和台北士林观光夜市(易在夜间出现大众游客为主的高聚集游客群)开展实地调研,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构建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和安全评估的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模拟不同条件下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发展变化态势,评估不同条件下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安全度变化;第五,构建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借鉴国内外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管理策略,构建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仿真模拟安全管理策略在不同条件下的管理效果,提出保障体系实施建议。本研究的研究发现简述如下:(1)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问题的现象表征:资源吸引是高聚集游客群形成的主要刺激因素,山岳类场所是其出现的主要场所;其面临自然灾害风险、社会安全风险、公共卫生风险、事故灾难风险、人群聚集风险以及场所空间性风险,同时也存在违反、破坏、竞争、冲突和骚乱等高风险行为;此外,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安全事故与时空因素也存在相应的关联关系;(2)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的原理剖析:多源压力子系统、状态变异子系统和管理响应子系统共同构成了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而系统安全受到多源压力、状态变异和管理响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不同状态均是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耦合产生的系统状态。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的安全路径为“多源压力→+状态变异→+优质管理响应→-多源压力”;多源压力子系统、状态变异子系统以及管理响应子系统三者之间并未形成高效协同耦合是高聚集游客群出现安全事故根源;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应对路径则为“多源压力→+状态变异→+劣质管理响应/管理响应缺失→+事故→+多源压力→+状态变异→+优质管理响应→-多源压力”;(3)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动态评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表明多源压力、状态变异以及管理响应是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高聚集游客系统仿真模拟显示:多源压力子系统呈现近指数式增长,状态变异子系统和管理响应子系统会随着多源压力子系统增长而增长;另外,游客激增、游览环境恶化等突变情形会造成多源压力子系统明显增长,且增幅明显高于状态变异和管理响应子系统;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度呈现“提升-下降-回升”的变化态势;游客激增、游览环境恶化等会使得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安全度下降;此外,本研究分别提出了平稳状态下、突变情形下高聚集游客群在不同时段、不同预警等级层面的安全预警方案;(4)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控的策略研析: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经验,构建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提出宏观管理层面的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建议,并分别从人员层面、设施设备层面、环境层面、管理响应层面提出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的预防预备子体系、监测预警子体系、控制响应子体系和善后恢复子体系,并提出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的“3-4-7”运行机制。此外,不同情形下安全保障体系中管理策略的效果模拟显示:平稳状态下,提前客流预警、强化客流预警、快速执行管理响应、强化客流管理响应、强化管理方案响应和强化管理单位响应能有效提升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安全度;突变情形下,管理响应整体强化、提前强化客流预警、快速执行管理响应、强化客流管理响应、强化管理方案响应和强化管理单位响应能有效提升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安全度。基于管理策略的效果模拟发现,本研究提出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的执行实施建议,进一步提升了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操性。本研究重点探究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怎么样”以及“怎么办”等4个相关议题,取得了一定的创新与贡献:一方面,本研究在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研究方面实现了一定的创新与突破。借助系统动力学原理与仿真模拟技术,仿真模拟不同条件下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动态评估不同条件下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状态,模拟安全管理策略在不同条件下的管理效果,这是本研究方法应用创新。此外,从理论推演和案例解析双重视角来探究高聚集游客群系统构成、从质性和量化双重视角来探究、检验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这是本研究的视角创新。另一方面,本研究在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取得了一定贡献。理论层面,抽象、提炼出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提出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实现路径、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发生机理和事故应对机理,推进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理论研究。实践层面,本研究提出了不同条件下的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预警方案,构建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提出了保障体系的实施建议,这有助于强化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管理实践。

史慧珂[4](2018)在《我国沿海省域旅游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各地区纷纷掀起旅游投资热潮,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增收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普遍存在,成为制约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十分必要,因而,对旅游效率问题的研究显得较为重要。沿海11个省级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其成为研究的典型,再加上该地区旅游业发展虽然较为成熟,但是短期化倾向严重,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亟待提升。对该区域旅游业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评价,既有助于该地区旅游业效率的提升,又能为我国其他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树立榜样。文章首先对沿海省域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然后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CCR、BCC和Malmquist模型,以沿海11个省级区域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依据,从静态技术效率和动态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方面对其旅游业发展效率进行全面评价。之后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旅游业综合效率的因素进行深度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静态技术效率方面,我国沿海省级区域整体旅游业综合效率水平不高,可提升空间较大,相对较低的规模效率是其主要的制约因素。各省级区域之间综合效率水平差异较大,表现最好的为天津市,海南省则最不理想,且制约各省综合效率的因素也有所差异;(2)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我国沿海省域整体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达10.7%,增长较快。各省级区域也均呈正向增长,增长幅度可以分为较快增长和增长两种类型。无论对于整体还是各个省份而言,技术进步变化都是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3)影响因素方面,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居民文化程度对综合效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交通便利程度则呈负相关。在文章的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六个方面给出了提高沿海省域旅游业效率的建议。

董斌彬[5](2016)在《目的地游客安全:网链现象、套链管理结构与模式创新》文中指出游客安全作为旅游业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在我国社会加速转型以及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常态下,源自游客自身、人群交织以及目的地环境所引致的游客安全事件日趋复杂,游客安全管理的困难性凸显,社会综合治理的作用明显。随着游客游览路线由“景点-酒店”两点一线逐渐向周边社区扩展,周边社区承担着游客安全管理与服务功能。本研究以景区及周边社区的小尺度目的地游客安全为研究命题,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遵循从现象入手构建理论,用案例实践佐证理论的研究思路,得到以下结论:目的地游客安全案情呈现复杂网链特征,游客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主体间关联度以及方案体系与其游客安全案情的网链现象以及目的地行政环境密切相关。(1)从八个案例地五年来近十万条警情数据中筛选出9587条游客安全案情,分析不同旅游吸引物类型、封闭程度、地理环境的目的地的游客安全案情在表现形态、时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复杂性。游客安全案情的引致因素包括人、机、环、管四个大类60个直接引致因子,游客进入目的地空间范围的时间周期内,与不同群体交织、与景区管理方博弈、与环境不安全状态的耦合的过程中各种引致因子单一或随机组合所生成的游客安全案情呈现网链现象特征。(2)通过实地调研,归纳出小尺度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景区管委会主导、社区主导、景区安全委员会主导、外包、分类管理等五种模式,各种模式的套式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但共同面临着政府部门间横向协作不足、公安部门承担过重的管理职责、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目的地原生安全管理系统的各主体以追求游客安全度为目标,通过主体自组织运行链优化、主体间横纵向链搭建演化而成的符合游客安全管理和服务需求的立体性结构,即“套链管理结构”。研究对游客安全管理的主体要素、链结构、套结构、套链结构等进行了界定,结合游客安全案情处置及游客安全风险防控实践归纳出套链管理结构类型,研究发现,五种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呈现在游客安全案情处置中高度依赖于公安部门的纵向单链及纵向链状结构、通过方案体系搭建的横向链状结构和网状结构不稳定性的共性,进而提出优化路径。套链管理结构在游客安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从两方面展开探讨:第一,选择福建崇武作为案例地,分析案例地警务“旅游+”模式实施前后的套链管理结构差异,通过公安派出所实现政府科层结构与多源网络结构的“握手”,是公共安全资源服务于游客安全管理的尝试,但存在基层推动力不足、科层制藩篱难以破除、考核体系缺乏等不足;第二,借鉴国内外游客安全管理经验,从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两方面对崇武模式进行套链管理结构优化,探索性地提出“政府负责、警务主导、社区参与、社会支撑”的旅游警务模式。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将景区与周边社区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拓展了小尺度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研究范畴;(2)以公共安全部门的游客警情数据为基础,翔实地分析了游客安全案情的复杂网链特性;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小尺度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五种模式;(3)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4)构建了适用于小尺度目的地的旅游警务模式。

周运瑜[6](2015)在《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启动新时期全国旅游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旅游城市作为最典型的旅游目的地,比较多地涉及到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因而旅游综合改革将以旅游城市为重点。2010年12月,国家旅游局确定张家界市、成都市、秦皇岛市和舟山市为首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并要求在五个领域先行先试。三年多过去了,这四个先行试点城市所进行的旅游综合改革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怎样对这些成果进行评价,它们的做法对相似旅游城市改革可以提供什么经验、模式、做法、理念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选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作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归纳法、频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及主观赋分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阐明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理论、增长极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在了解我国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定义,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内涵、性质、分类,并对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评价体系进行了阐述,构建由共有指标与特有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框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张家界市为实证研究,建构了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依照评价体系对其建设成果进行了评估(截止到2013年底),针对张家界市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张家界市缩小目标差距的对策。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是指为顺应国家深化改革的趋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先行试验一些国家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发挥旅游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功能,最终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改革性质就是打破束缚旅游城市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旅游城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主要涉及国家旅游局和旅游城市两大主体,由于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动机不同,从而形成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动力机制。(4)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评价体系框架主要由共有指标和特有指标组成。共有指标体系主要有旅游业增加值指标、生态文明指标、体制机制创新指标等组成;特有指标主要由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改革目标、主要任务所反映出的相关指标组成。(5)构建了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该体系由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旅游业、环境优美度和社会发展五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构成。(6)评估认为到2013年底,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建设成果获评为良好等级。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进行评估研究,可丰富旅游综合改革研究内容,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概念、性质与类型进行探讨,可丰富旅游综合改革研究的相关理论。文中研究结论与对策对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具有指导价值,对与张家界相类似的旅游城市进行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阐述了“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概念、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性质、分类与形成机制,同时构建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评价体系,丰富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研究理论与内容,也丰富了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领域。

郑虎[7](2013)在《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的趋海性越来越明显。热带、亚热带海区的海岛因其独的“4S”风光(阳光、沙滩、海水、海鲜)成为全球旅游主要目的地。但是与此同时,旅游型海岛由于其本身的封闭性、陆域面积有限,受海洋与陆地界面的影响而呈现资源环境的脆弱性,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更导致海岛旅游资源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型海岛的脆弱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已有的成果较多论述海岛生态、单体自然资源的脆弱性问题,较少考虑旅游因素(旅游开发、旅游流)叠加等对海岛旅游资源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考察,以人地关系地域理论、脆弱性循环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适应性等理论基础为支撑,遵循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和相关性原则,结合专家评分,建立了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3个二级指标,29个四级指标组成)。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分为5个等级,即潜在、微度、轻度、中度和重度。文章在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以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旅游型海岛——湄洲岛为例,运用RS、GIS空间技术,得出了湄洲岛脆弱性的空间分布图。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平均值为0.6627,整体属于中度脆弱区。这表明海岛旅游资源本身抵抗外界因素干扰的能力较小,自身的恢复和修复能力较差,旅游资源面临巨大的挑战。(2)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失衡、海岸侵蚀、旅游业的脆弱性等4个方面,与海岛敏感因子和恢复力因子紧密相关。(3)旅游海岛脆弱性不仅仅是海岛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更是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人地关系压力下(尤其是大规模旅游开发影响下)整个海岛环境和系统的脆弱性。(4)在湄洲岛资源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中,影响资源环境脆弱性强弱的要素中前六位的依次为人为压迫、经济能力、气候因子、自然环境、人力资本、地形因子。治理措施首先必须限制旅游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增强海岛防御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

蒋长春,张瑜[8](2013)在《耗散结构视角下的海岛型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以妈祖圣地湄洲岛为例》文中认为海岛旅游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国的一个旅游热点。选取福建湄洲岛作为研究区域,采用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湄洲岛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海岛型旅游地发展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湄洲岛旅游地系统主要负熵来源有自然过程、社会过程、旅游开发过程以及旅游运营过程的负熵输入,海岛旅游地演化实质是基于耗散结构负熵不断输入的结果;湄洲岛旅游地系统演化的动力主体呈多元化格局,由于海岛用地的多功能性,更应注重演化动力主体的协调作用;作为海岛型旅游地更多的是受到旅游需求、海岛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外部交通网络改善等背景动力的影响,通过动力主体的协调作用,进而促使系统内部有序性增加;湄洲岛当前处于系统优化阶段,应适时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协调好发展旅游与传承妈祖文化之间的冲突,实现旅游者与海岛居民共享设施,做到宜居、宜行、宜游,从而提高游客的体验度,是湄洲岛旅游地系统优化的关键所在。

林朝晖[9](2012)在《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朝着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由重视共性,重视大规模的单一体育,向重视文化,重视个性,重视生活方式,重视活动环境的多元化体育形式转变,度假区体育正是这种新形式的一个重要代表。体育作为人们从传统度假向积极度假转变的重要载体,在度假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度假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无论是对度假区而言,还是大众的体育度假需求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实地研究、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来研究度假区体育,结果表明:第一,基本理论部分。度假区是指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满足游客度假等需求,具有相对独立管理的区域场所。度假区体育是指以度假为目的,以体育为手段,以游客为对象而开展的区域性特色体育服务。在旅游、度假、度假区、体育旅游和度假体育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度假区体育系统由体育需求系统、体育供给系统、体育空间系统、体育支持系统以及外部环境影响系统(包括经济、政策、自然、行业、文化、基础设施等)等组成。其中,体育供给与需求系统仍是度假区体育系统中最基本的关系,而要素体育资源、设施与服务等在度假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度假区体育具有度假区与体育的双重特征及地域性、市场性、休闲性、文化性、服务性、综合性等特点。度假区体育的功能是满足人们休闲度假生活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度假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为度假体育提供基地和载体;丰富社会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活动内容。第二,实证研究部分。围绕着国外度假区体育的相关案例分析以及国内度假区体育的个案研究表明:国外在度假区体育资源的保护方面政策力度大,有明确的度假体育主题,注重体育运作的共性与个性,在体育活动与设施开发的精细化和系列化方面以及体育组织联盟运作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国内度假区在体育资源、体育设施以及基本服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存在着重外延,轻内涵;管理模式中的越位与缺位;体育景观设施与度假区整体规划缺乏一致性;以及体育人才缺乏等问题。通过对福建省度假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发现:一是度假区体育资源得到初步开发,然而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不集约、地域特色不明显。二是漂流、温泉等主题度假体育产品发展受到游客喜爱,游客对度假区体育服务呈基本满意态度。但度假区体育仍存在活动种类不丰富,体育主题不突出,产品体系不完善。三是度假区体育参与呈户外化趋势,但仍然处于一种比较初级和简单的阶段。四是度假区缺少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五是企业是度假区体育管理运作的主体方式,度假区缺乏专业化的体育组织与运作手段。第三,现状模式部分。通过对度假区体育系统、国外度假区的案例以及国内度假区体育发展的综合分析,总结与提炼出度假区体育的现状模式:资源型的体育地格模式;产品型的体育主题模式;市场型的体育需求模式;形象型的体育品牌模式以及企业型的度假区体育组织管理模式。文章论述了现状模式的内涵、开发原则、相关案例等,并总结与分析了度假区体育现状模式的特点、优点、不足与可开发项目等,最后提出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具有动态性、节约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等特点。第四,发展模式部分。论文首先论述了度假区体育发展面临的冲突:一是度假区体育环境开发与保护的冲突;二是度假区体育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与社会和谐需要的冲突;三是度假区体育政策的机遇以及国情现实挑战的冲突;四是度假区体育文化中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五是度假区体育活动主体完整与缺失的冲突。其次,提出度假区体育发展趋势是:体育在度假区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积极、主动式的度假体育将成为度假区体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家庭体育及亲情友情的社交体育将在度假区体育中占居重要的位置;生态体育将成为在度假区中的主流体育活动方式;体育主题产品创新与体育资源深层次开发将成为度假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度假区体育的多元化与综合化;度假区室内体育建设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度假区内外体育的融合发展。最后,从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和发展策略等提出了我国度假区体育地格发展、度假区体育主题发展、度假区体育需求发展、度假区体育品牌形象发展、度假区体育支持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的发展模式。

佘赛芬[10](2012)在《福建世界级自然型旅游景区客流时空特性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武夷山、太姥山、泰宁金湖作为世界级旅游景区,游客人数增长迅速,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开展它们的客流时空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对各景区旅游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大量数据获取的基础上,借助统计分析工具,采用年度变动指数、年际变化强度指数、季节变动指数、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客源吸引半径模型和旅游气候舒适度模型等方法,对武夷山、太姥山、泰宁金湖三个景区的客流时空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2004—2011年三个景区的年游客数量总体上呈递增趋势,武夷山景区年游客接待量最大,年均增长幅度最高,太姥山景区客流年际变动最小,泰宁金湖景区年际变动幅度最大;武夷山景区客流年内变化最小,变化曲线呈“三峰三谷”型,太姥山为“两高峰、三次谷、一低谷”,泰宁金湖景区则为不规则的双峰型,且客流年内变化最大;三景区黄金周游客接待量逐年增长,周内变化明显,第二天到第四天是客流高峰期。②三个景区与福建省的国内游客主要市场基本一致,主要为省内和临近东部沿海省市;武夷山国内客源市场分布广泛均匀,太姥山和泰宁金湖客源市场集中程度较大,省内游客比重大;三个景区旅游客流空间使用曲线基本上属于Maxwell-Boltzman型;三个景区中武夷山的国内客源吸引半径最大,吸引范围最大,吸引力最强,太姥山和泰宁金湖吸引范围相对较小;近年来武夷山客源市场集中度有所降低,吸引半径逐渐扩大,而泰宁金湖的市场集中性有稍微加强、吸引半径有略微减小的不稳定趋势。本文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三个风景区客流时空分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相应的提出风景区开发建议。

二、湄洲岛年接待境外游客63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湄洲岛年接待境外游客63万(论文提纲范文)

(1)全域视角下长沙市湘江北古镇群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战略背景
        1.1.2 旅游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古镇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1.3.2 全域旅游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全域旅游
        2.1.2 古镇群
        2.1.3 旅游开发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理论
        2.2.2 旅游经济理论
        2.2.3 旅游管理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古镇群旅游开发的经验借鉴
    3.1 云南丽江古城的开发经验
        3.1.1 保护开发经验
        3.1.2 文化经营经验
        3.1.3 品牌营销经验
        3.1.4 大项目带动经验
    3.2 日本奈良古城的开发经验
        3.2.1 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3.2.2 文化旅游开发经验
    3.3 对长沙市湘江北古镇群旅游开发的启示
第四章 长沙市湘江北古镇群旅游发展现状
    4.1 古镇群范围及发展现状
        4.1.1 古镇群范围
        4.1.2 古镇群旅游发展现状
    4.2 古镇群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4.2.1 古镇群自然景观资源
        4.2.2 古镇群文化旅游资源
        4.2.3 古镇群旅游资源评价
第五章 全域视角下长沙市湘江北古镇群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5.1 古镇群旅游开发SWOT分析
        5.1.1 开发优势
        5.1.2 开发劣势
        5.1.3 开发机遇
        5.1.4 开发挑战
    5.2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5.2.1 “四新”发展理念
        5.2.2 “五全”开发模式
        5.2.3 “三变”重点突破
第六章 全域视角下长沙市湘江北古镇群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6.1 营建全域旅游的空间结构
        6.1.1 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思路
        6.1.2 全域旅游景区功能规划
    6.2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6.2.1 构建“旅游+”产业体系
        6.2.2 加强全域产业引导
    6.3 加强全域旅游产品策划
        6.3.1 升级全域旅游产品结构
        6.3.2 打造三大核心产品
        6.3.3 培育三大主题项目集群
        6.3.4 策划四条精品旅游线路
    6.4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6.4.1 加快完善传统配套服务设施
        6.4.2 积极打造智慧旅游信息平台
    6.5 强化区域旅游营销策划
        6.5.1 强化新形象,塑造大品牌
        6.5.2 活用新媒体,线上线下全力推广
        6.5.3 突出大事件,重点突破引领全域
    6.6 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
        6.6.1 建立适应长沙湘江北古镇群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
        6.6.2 建立和完善经营体制
        6.6.3 引入有效的投融资模式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RMP方法的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之处
        1.3.4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乡村康养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乡村康养旅游的定义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乡村康养旅游概念的界定
        2.2.2 国外对于乡村康养旅游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国内关于乡村康养旅游概念的界定
        2.3.2 基于昂谱(RMP)分析的旅游研究
        2.3.3 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的旅游研究
        2.3.4 关于旅游资源分析
        2.3.5 关于旅游市场分析
        2.3.6 关于旅游产品分析
        2.3.7 关于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2.4 乡村康养旅游研究特点综述
第三章 乡村康养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3.1 昂谱(RMP)分析理论
    3.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 关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3.4 ASEB栅格分析理论
第四章 雅安市发展概况以及乡村康养旅游开发现状
    4.1 雅安市自然条件
    4.2 雅安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4.3 旅游资源概况
    4.4 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发展历史
    4.5 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4.5.1 乡村康养旅游产业辐射力强
        4.5.2 乡村康养旅游处于初级阶段
        4.5.3 客源市场相对固定
        4.5.4 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多
第五章 基于昂谱(RMP)理论的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分析
    5.1 昂谱(RMP)分析
    5.2 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资源分析(RESOURCES ANALYSIS)
        5.2.1 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5.2.2 旅游资源评价
        5.2.2.1 资源类型呈现多样性
        5.2.2.2 资源品质总体较高
        5.2.2.3 自然资源区域特征显着
        5.2.2.4 人文资源丰富多彩
    5.3 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市场分析(MARKET ANALYSIS)
        5.3.1 游客构成分析
        5.3.1.1 空间构成以省内游客为主
        5.3.1.2 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
        5.3.1.3 消费偏好
        5.3.2 客源市场ASEB分析
        5.3.3 客源市场结构
    5.4 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产品分析(PRODUCT ANALYSIS)
        5.4.1 产品的弹性
        5.4.2 产品划分类型
        5.4.3 产品分析
        5.4.3.1 农业康养旅游产品
        5.4.3.2 森林康养旅游产品
        5.4.3.3 阳光康养旅游产品
        5.4.3.4 温泉康养旅游产品
        5.4.3.5 医疗康养旅游产品
    5.5 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昂谱分析结论
第六章 基于分析结果的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6.1 明确开发定位
        6.1.1 坚持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
        6.1.2 深挖雅安市本地以及成渝经济圈城市市场
        6.1.3 打造中国西部生态乡村康养旅游目的地
    6.2 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6.2.1 精尖产品
        6.2.2 主要产品
        6.2.3 基础产品
    6.3 优化旅游开发模式
        6.3.1 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6.3.2 项目引领发展模式
        6.3.3 PPP发展模式
    6.4 探索建立行业标准
    6.5 强化旅游宣传营销
        6.5.1 宣传营销方式
        6.5.2 宣传营销媒介
        6.5.3 宣传营销时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分析及其动态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逻辑框架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密集与聚集
        2.1.2 人员密集场所和密集人群
        2.1.3 高聚集游客群和游客高聚集场所
        2.1.4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与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
        2.1.5 相关概念辨析
    2.2 文献回顾
        2.2.1 游客安全研究
        2.2.2 密集人群安全研究
        2.2.3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研究
        2.2.4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群集风险理论
        2.3.2 事故致因理论
        2.3.3 系统论
        2.3.4 PSR模型
        2.3.5 系统安全理论
        2.3.6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7 系统耦合理论
        2.3.8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对相关理论的借鉴
    2.4 本研究的探索方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问题的现象分析:风险类型与事故特征
    3.1 高聚集游客群的聚集特征
        3.1.1 数据来源
        3.1.2 高聚集游客群的聚集因素分析
        3.1.3 高聚集游客群的聚集场所空间类型
        3.1.4 高聚集游客群的聚集场所特征
    3.2 高聚集游客群的高危性
        3.2.1 高聚集游客群面临的风险类型
        3.2.2 高聚集游客群的高风险行为
    3.3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类型与特征
        3.3.1 事故类型
        3.3.2 事故的时间特征
        3.3.3 事故的空间特征
    3.4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与时空因素的关联性
        3.4.1 分析方法
        3.4.2 空间因素与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的关联性
        3.4.3 时间因素与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的关联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的原理解析:影响因素与发生机理
    4.1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构成
        4.1.1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特征
        4.1.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构成的理论分析
        4.1.3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构成的案例解析
    4.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分析
        4.2.1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机理
        4.2.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内涵
    4.3 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
        4.3.1 研究方法
        4.3.2 资料分析
    4.4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
        4.4.1 安全状态下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机理
        4.4.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理剖析
        4.4.3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应对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动态评析:仿真模拟与动态评估
    5.1 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验证
        5.1.1 案例地选择原则
        5.1.2 案例地选择
        5.1.3 研究设计
        5.1.4 研究方法
        5.1.5 结果分析
    5.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的仿真模拟
        5.2.1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5.2.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构建准备
        5.2.3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构建
        5.2.4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的动力学仿真模拟
    5.3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安全评估与预警
        5.3.1 评估模型与方法
        5.3.2 评估等级划分
        5.3.3 评估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控的策略研析:保障体系与实施建议
    6.1 国内外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6.1.1 国内外高聚集游客群客流管理经验
        6.1.2 国内外大型活动人群安全管理经验
        6.1.3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启示与借鉴
    6.2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6.2.1 宏观层面的安全管理内容
        6.2.2 微观层面的安全管理内容
    6.3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运行机制
        6.3.1 安防审查机制
        6.3.2 实时监管机制
        6.3.3 问题反馈机制
        6.3.4 动态预警机制
        6.3.5 状态控制机制
        6.3.6 应急处置机制
        6.3.7 优化提升机制
    6.4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策略效果评估
        6.4.1 平稳状态下的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策略效果评估
        6.4.2 突变情况下的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策略效果评估
    6.5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实施建议
        6.5.1 强化客流预警程度
        6.5.2 注意管理响应时间
        6.5.3 优选管理响应方案
        6.5.4 优化安全保障体系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1 高聚集游客群的风险和事故具有明显的特征
        7.1.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状态源于三个子系统的相互耦合作用
        7.1.3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发展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复杂性
        7.1.4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是多元融合的防控体系
    7.2 研究贡献与创新
        7.2.1 研究贡献
        7.2.2 本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开放式编码过程
附录B 武夷山天游景区游客安全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C 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游客安全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D 士林观光夜市游客安全感知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我国沿海省域旅游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创新之处及技术路线
        1.4.1 创新之处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业
        2.1.2 效率与旅游业效率
        2.1.3 全要素生产率
    2.2 相关理论
        2.2.1 投入产出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沿海省域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沿海省域概况
    3.2 旅游资源分析
    3.3 旅游市场发展情况
    3.4 旅游产业要素投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沿海省域旅游业效率实证分析
    4.1 数据包络分析法
        4.1.1 CCR模型
        4.1.2 BCC模型
        4.1.3 Malmquist指数模型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指标选择与解释
        4.2.3 数据来源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静态技术效率分析
        4.3.2 动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海省域旅游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TOBIT模型介绍
    5.2 变量选取与解释
        5.2.1 变量选取
        5.2.2 指标解释
    5.3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5.3.1 模型建立
        5.3.2 结果分析
第六章 沿海省域旅游业效率提升策略
    6.1 合理掌控旅游业发展规模
    6.2 注重人才引进,并大力发展旅游教育培训
        6.2.1 注重人才引进,提高高等教育人才比重
        6.2.2 大力发展旅游教育,做好旅游人才储备
        6.2.3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6.3 扩大沿海省域对外开放程度,并积极寻求国际旅游合作
    6.4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6.5 推动旅游业技术创新,引导旅游产业智慧化建设
    6.6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力求协同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目的地游客安全:网链现象、套链管理结构与模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预期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理论
        2.1.2 生态系统和生物链理论
        2.1.3 供应链理论
        2.1.4 治理理论
        2.1.5 国内外安全管理模式
        2.1.6 游客安全管理对相关理论的借鉴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旅游目的地
        2.2.2 游客安全、游客安全管理、游客安全管理模式
        2.2.3 网链现象、套式结构、套链管理结构
    2.3 文献综述
        2.3.1 目的地游客不安全现象研究
        2.3.2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研究
        2.3.3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2.3.4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研究述评
第3章 目的地游客安全案情的“复杂网链”现象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样本地选取
        3.1.2 研究方法
    3.2 游客安全案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分析
        3.2.1 游客安全案情表现特征的多样性分析
        3.2.2 游客安全案情的时间特征的复杂性分析
        3.2.3 游客安全案情的发生空间的复杂性分析
        3.2.4 游客主体特征所导致的游客安全案情复杂性分析
    3.3 游客安全案情的发生机理分析
        3.3.1 游客安全案情生成机理的“层链结构”分析
        3.3.2 游客安全案情引致因素分析
    3.4 游客安全案情的网链现象分析
        3.4.1 游客安全案情的“人际交织”网链现象分析
        3.4.2 游客安全案情的“客管博弈”网链现象分析
        3.4.3 游客安全案情的“人环耦合”网链现象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1 研究设计
    4.2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2.1 景区管委会主导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2.2 社区主导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2.3 景区安全生产管委会主导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2.4 外包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2.5 分类管理模式的“套式结构”分析与评价
    4.3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引发肇因
        4.3.1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的现实问题
        4.3.2 基本肇因
    4.4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现实趋势
        4.4.1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主体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提升
        4.4.2 目的地政府与多元主体横向协作的逐渐增强
        4.4.3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纵向职责的横向整合
    本章小结
第5章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构建
    5.1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的思维与认知
        5.1.1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思维变迁的推动力分析
        5.1.2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思维”的阐释
        5.1.3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认知
    5.2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的阐释
        5.2.1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主体要素分析
        5.2.2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链”结构和“链层”结构
        5.2.3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套”结构
    5.3 基于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实践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评价
        5.3.1 目的地游客安全案情的安全管理等级划分
        5.3.2 基于游客安全案情网链现象的套链管理结构类型分析
        5.3.3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评价
        5.3.4 小结
    5.4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优化
        5.4.1 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优化的价值取向
        5.4.2 策划环节优化——组织架构的优化调整和管理方案的制度化
        5.4.3 实施环节、检查环节、反馈与修正环节优化——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的长链机制创新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警务:一种基于套链管理结构的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创新模式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案例地的选取
        6.1.2 研究方法选取
    6.2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的网链特征分析
        6.2.1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类型、表现形态及损失规模分析
        6.2.2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的时空特征分析
        6.2.3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的网链特征分析
        6.2.4 小结
    6.3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与评价
        6.3.1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6.3.2 案例地警务“旅游+”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分析
        6.3.3 案例地警务“旅游+”模式的套链管理结构评价
    6.4 旅游警务模式:一种目的地游客安全套链管理结构的创新
        6.4.1 国内外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6.4.2 结合我国具体实践的旅游警务模式构建
        6.4.3 旅游警务模式的学理性、法理性和可行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目的地游客安全案情呈现复杂网链特征
        7.1.2 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模式与目的地行政环境及游客安全案情网链现象密切相关
        7.1.3 提出目的地游客安全的套链管理结构,系统分析其内涵、类型、特征
        7.1.4 基于套链管理结构构建一种适用于小尺度目的地的旅游警务模式
    7.2 主要创新点
        7.2.1 研究内容创新
        7.2.2 研究素材创新
        7.2.3 研究尺度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游客安全案情的表现形态和损失规模的交叉列联表
附录B 不同旅游吸引物类型目的地的游客安全案情类型及表现形态
附录C 案例地游客安全案情时刻聚类分析表
附录D 游客安全案情的发生场所、发生区域的聚类分析及风险地图
附录E 案例地游客安全管理半结构访谈大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依据
        (三)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综述
        (二) 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研究综述
        (三) 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一、制度创新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章 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概述
    一、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发展概述
        (一) 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
        (二) 云南省国家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情况
        (三) 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情况
        (四) 海南岛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情况
    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发展概述
        (一) 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二) 秦皇岛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三) 成都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四) 舟山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第四章 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理论探讨
    一、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内涵、性质与分类
        (一)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内涵
        (二)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性质
        (三)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分类
    二、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形成机制分析
        (一) 形成原因
        (二) 形成机制分析
    三、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评价体系
        (一) 设计原则
        (二) 评价体系框架
第五章 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设计
    一、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二、设计思路
    三、选取方法
    四、指标选取依据
        (一) 低碳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二) 生态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三) 宜居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四) 国际旅游城市指标选取依据
        (五) 五个领域先行先试指标选取依据
        (六) 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第一轮结果
    五、指标的筛选
        (一) 专家咨询(德尔菲法)
        (二) 第一轮统计结果分析和指标体系框架的提出
        (三) 第二轮统计结果和指标体系的修正
        (四) 第三轮统计结果
    六、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 问卷调查与回收情况
        (二) 量表检验
        (三) 评价体系最终结果
第六章 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成果评估
    一、评估方法
        (一) 层次分析法
        (二) 主观赋分法
    二、评估结果
    三、评估结果分析
        (一) 得分较高项目
        (二) 得分较低项目
第七章 张家界市缩小目标差距的对策
    一、发展经济是中心任务,两区两县应各有侧重
    二、加快市中心城区建设,接轨国际旅游城市
        (一) 加快市中心城区、县城建设
        (二) 重视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 加强教育与宣传,提高商业服务水平
    三、提升国际旅游业水平,建成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一) 继续拓展国际航空线,提高国际游客比重
        (二) 继续向国际旅游市场推介张家界
        (三) 继续按国际旅游城市标准优化旅游环境
    四、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优美度
        (一)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
        (二) 实施水污染防治
        (三) 实施噪声污染整治
        (四) 加大城市绿化力度
    五、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促进社会发展
    六、继续创新旅游综合改革体制机制
        (一)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二) 加快旅游产业转型
        (三) 创建智慧旅游景区,提升游客满意度
        (四) 率先行动,创建低碳旅游示范景区
        (五) 继续拓展开放合作范围,创建开放合作示范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 理论结论
        (二) 实践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一)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相关理论的再研究
        (二) 其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估研究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参考文献
致谢

(7)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海岛旅游发展趋势
        1.1.2 旅游型海岛自身特性的需要
        1.1.3 研究区域的社会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脆弱性
        1.3.2 旅游型海岛
        1.3.3 海岛旅游资源
        1.3.4 海岛旅游资源环境
    1.4 文献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文献研究总结
    1.5 研究理论与方法
        1.5.1 研究理论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我国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表现及成因分析
    2.1 海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表现形式
        2.1.1 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2.1.2 资源环境失衡
        2.1.3 海岸受到侵蚀
        2.1.4 旅游业的脆弱性
    2.2 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因子分析
        2.2.1 敏感性因子
        2.2.2 恢复力因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湄洲岛旅游资源开发与脆弱性评价框架
    3.1 湄洲岛区位概况
        3.1.1 湄洲岛旅游开发的优势
        3.1.2 湄洲岛旅游开发的劣势
        3.1.3 湄洲岛旅游开发历程
    3.2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评价框架
        3.2.1 评价原则
        3.2.2 指标选取和体系的建立
        3.2.3 指标解释
        3.2.4 权重值的确定
        3.2.5 脆弱性评价指标的权重
        3.2.6 脆弱性评价方法
        3.2.7 资源环境脆弱性的等级界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湄洲岛资源环境脆弱性计算与分析
    4.1 资料来源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4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4.4.1 旅游开发的迅速发展
        4.4.2 景区环境容量有限
        4.4.3 城镇化的急速推迸
        4.4.4 气候灾害
        4.4.5 地形因素
        4.4.6 特殊的生境组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整治与优化
    5.1 降低风险度的措施
        5.1.1 提高对气候的关注度
        5.1.2 控制旅游资源开发强度
        5.1.3 景区的时空分流
    5.2 降低敏感度的措施
        5.2.1 加强的绿化建设
        5.2.2 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5.3 增强适应度的措施
        5.3.1 防灾应急管理
        5.3.2 强化旅游行业监管
        5.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6.3.1 存在问题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耗散结构视角下的海岛型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以妈祖圣地湄洲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与案例区
    1.1 研究方法
    1.2 案例区选择
2 湄洲岛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
    2.1 系统萌芽阶段 (1978—1987)
    2.2 系统形成阶段 (1988—2001)
    2.3 系统发展阶段 (2002—2007)
    2.4 系统优化阶段 (2008至今)
3 湄洲岛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分析
    3.1 演化实质
    3.2 演化的动力主体
        3.2.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3.2.2 旅游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3.2.3 海岛居民发挥人地和谐作用
        3.2.4 旅游者发挥对旅游供给的引导作用
    3.3 演化的背景动力
        3.3.1 旅游需求
        3.3.2 海岛发展政策引导
        3.3.3 外部交通网络的改善
4 结论和启示

(9)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理论研究问题
        1.1.2 实践研究问题
        1.1.3 社会现实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视角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视角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度假区研究进展
        2.1.1 度假区基础理论研究
        2.1.2 度假区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
        2.1.3 小结
    2.2 度假区体育研究进展
        2.2.1 国外度假区体育相关研究
        2.2.2 国内度假区体育相关研究
        2.2.3 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度假区体育的基本理论
    3.1 度假区及度假区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3.1.1 度假区的产生与发展
        3.1.2 度假区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3.2 度假区体育的相关概念
        3.2.1 旅游(Tourism)
        3.2.2 度假(Vacationing)
        3.2.3 体育旅游(Tourism sports)
        3.2.4 度假体育(Vacation sports)
        3.2.5 度假区(Resort)
        3.4.6 度假区体育(Resort sports)
        3.2.7 相关概念辨析
    3.3 度假区体育系统及构成要素
        3.3.1 度假区体育系统的理论脉络:旅游系统、体育旅游系统、度假体育系统
        3.3.2 度假区体育系统构成
        3.3.3 度假区体育系统要素分析
    3.4 度假区体育的特点
        3.4.1 地域性
        3.4.2 市场性
        3.4.3 休闲性
        3.4.4 文化性
        3.4.5 服务性
        3.4.6 综合性
    3.5 度假区体育的功能
        3.5.1 满足人们休闲度假生活的需要
        3.5.2 促进度假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3.5.3 为度假体育提供基地和载体
        3.5.4 丰富社会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活动内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外度假区体育案例
    4.1 美国国家公园
        4.1.1 发展概况
        4.1.2 发展特点与优势
    4.2 日本自然公园---以广岛中央森林公园为例
        4.2.1 日本自然公园的发展概况
        4.2.2 广岛中央森林公园的基本概况
        4.2.3 发展特点与优势
    4.3 农业休闲度假区---奥地利(SCHWEITZER HOTEL)生态旅馆
        4.3.1 发展概况
        4.3.2 发展特点与优势
    4.4 地中海俱乐部
        4.4.1 发展概况
        4.4.2 发展特点与优势
    4.5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度假区
        4.5.1 发展概况
        4.5.2 发展特点与优势
    4.6 马尔代夫岛屿度假区
        4.6.1 发展概况
        4.6.2 发展特点与优势
    4.7 国外度假区体育启示
        4.7.1 法律框架下度假区体育发展的整体性与科学性
        4.7.2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度假区体育运作
        4.7.3 重视明确的度假体育主题
        4.7.4 体育形象塑造的长期性
        4.7.5 度假区体育的组织形式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度假区体育的个案研究
    5.1 青岛石老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5.1.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1.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1.3 存在的问题
        5.1.4 发展对策
    5.2 千岛湖度假区
        5.2.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2.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2.4 发展对策
    5.3 珠海海泉湾度假区
        5.3.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3.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3.3 存在的问题
        5.3.4 发展对策
    5.4 婺源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
        5.4.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4.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4.3 存在的问题
        5.4.4 发展对策
    5.5 庐山度假区
        5.5.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5.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5.3 存在的问题
        5.5.4 发展对策
    5.6 河南嵩山少林寺度假区
        5.6.1 度假区的基本概况
        5.6.2 度假区体育发展概况
        5.6.3 存在的问题
        5.6.4 发展对策
    5.7 综合分析
        5.7.1 我国度假区体育的优势
        5.7.2 我国度假区体育的不足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福建省度假区体育现状
    6.1 度假区体育发展的基本背景
        6.1.1 区位概况
        6.1.2 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
        6.1.3 历史文化特征
        6.1.4 经济与产业状况
        6.1.5 人口和居民生活基本情况
        6.1.6 旅游业及度假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6.2 福建省度假区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6.2.1 样本的基本情况
        6.2.2 游客体育参与
        6.2.3 度假区体育满意度分析
        6.2.4 影响游客参与度假区体育的主要原因
    6.3 实例研究
        6.3.1 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6.3.2 鼓浪屿度假区
        6.3.3 湄洲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6.3.4 大金湖度假区
        6.3.5 贵安温泉度假区
        6.3.6 牛姆林生态旅游示范区
        6.3.7 崇武滨海旅游度假区
        6.3.8 长泰漂流度假区
        6.3.9 东山岛度假区
        6.3.10 太姥山度假区
        6.3.11 白水洋度假区
        6.3.12 九龙谷度假区
    6.4 福建省度假区体育的启示
        6.4.1 度假区体育资源开发的启示
        6.4.2 度假区体育产品开发的启示
        6.4.3 度假区体育市场开发的启示
        6.4.4 度假区体育品牌开发的启示
        6.4.5 度假区体育组织管理及运作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度假区体育现状模式
    7.1 资源型:体育地格模式
        7.1.1 模式内涵
        7.1.2 开发原则
        7.1.3 相关案例
    7.2 产品型:体育主题模式
        7.2.1 模式内涵
        7.2.2 开发原则
        7.2.3 相关案例
    7.3 市场型:体育需求模式
        7.3.1 模式内涵
        7.3.2 开发原则
        7.3.3 相关案例
    7.4 形象型:体育品牌模式
        7.4.1 模式内涵
        7.4.2 开发原则
        7.4.3 相关案例
    7.5 企业型:度假区体育组织运作模式
        7.5.1 度假区组织结构模式
        7.5.2 度假区体育组织的运作模式
        7.5.3 相关案例
    7.6 综合分析
        7.6.1 对度假区体育现状模式的综合分析
        7.6.2 相关启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度假区体育的发展模式
    8.1 构建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8.1.1 区域体育发展新方式的需要
        8.1.2 拓展度假区体育功能的需要
        8.1.3 度假区体育发展复杂性的需要
    8.2 度假区体育发展面临的冲突
        8.2.1 度假区体育环境---开发与保护
        8.2.2 度假区体育经济----市场与社会
        8.2.3 度假区体育政策---机遇与挑战
        8.2.4 度假区体育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
        8.2.5 度假区体育主体---完整与缺失
    8.3 度假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8.3.1 体育在度假区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8.3.2 由被动的旅游观光体育向积极主动的度假体验体育转化
        8.3.3 度假区体育开发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
        8.3.4 亲情友情的社交体育将在度假区体育中占居重要的位置
        8.3.5 生态体育将成为在度假区中的主流体育活动方式
        8.3.6 度假区体育的多元化
        8.3.7 度假区室内体育建设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8.3.8 度假区内外体育的融合发展
    8.4 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
        8.4.1 度假区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8.4.2 度假区体育地格发展
        8.4.3 度假区体育主题发展
        8.4.4 度假区体育需求发展
        8.4.5 度假区体育形象发展
        8.4.6 度假区体育支持体系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福建世界级自然型旅游景区客流时空特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 数据来源
第一章 研究对象概况
    1.1 世界“双遗产”武夷山
        1.1.1 旅游景区发展基础
        1.1.2 旅游业发展概况
    1.2 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
        1.2.1 旅游景区发展基础
        1.2.2 旅游业发展概况
    1.3 世界自然遗产和地质公园泰宁金湖
        1.3.1 旅游景区发展基础
        1.3.2 旅游业发展概况
    1.4 景区基本特征比较
第二章 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性比较研究
    2.1 武夷山、太姥山、泰宁金湖旅游客流年际变化分析
        2.1.1 武夷山、太姥山、泰宁金湖客流量年际变化
        2.1.2 年度变动指数
        2.1.3 年际变化强度指数
    2.2 武夷山、太姥山、泰宁金湖旅游客流年内季节变化分析
        2.2.1 旅游季节性
        2.2.2 季节变动指数
        2.2.3 季节性强度指数
    2.3 武夷山、太姥山、泰宁金湖黄金周客流变化分析
        2.3.1 黄金周客流量年际变化
        2.3.2 黄金周内客流量变化
第三章 旅游客流空间特性比较研究
    3.1 武夷山、太姥山、泰宁金湖国内客源地空间分布
        3.1.1 武夷山、太姥山、泰宁金湖国内客源空间分布结构
        3.1.2 太姥山和泰宁金湖省内客源地空间分布
    3.2 旅游客流空间使用曲线
    3.3 客源吸引半径
    3.4 武夷山和泰宁金湖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
        3.4.1 客源吸引力变化分析
        3.4.2 客源市场集中度变化分析
第四章 客流时空分布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宏观因素
        4.1.1 政治环境因素
        4.1.2 济环境因素
        4.1.3 社会因素
    4.2 中观因素
        4.2.1 气候因素
        4.2.2 景区知名度
        4.2.3 对外交通条件
        4.2.4 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
        4.2.5 旅游管理制度及管理水平
    4.3 微观因素
        4.3.1 旅游价格水平因素
        4.3.2 景区旅游投资变化情况
        4.3.3 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4.3.4 景区营销对客流的影响
第五章 风景区开发建议
    5.1 强调开发与保护并重
    5.2 充分挖掘地域自然和文化特色,丰富景区旅游产品结构
    5.3 加大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5.4 合理化解季节性客流量差异
    5.5 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及从业者服务水平
    5.6 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湄洲岛年接待境外游客63万(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域视角下长沙市湘江北古镇群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D]. 张宏彬.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基于RMP方法的雅安市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研究[D]. 江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3]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分析及其动态评估研究[D]. 殷杰. 华侨大学, 2018(12)
  • [4]我国沿海省域旅游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D]. 史慧珂. 广西大学, 2018(12)
  • [5]目的地游客安全:网链现象、套链管理结构与模式创新[D]. 董斌彬. 华侨大学, 2016(12)
  • [6]张家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评价体系构建与建设成果评估[D]. 周运瑜. 云南大学, 2015(09)
  • [7]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D]. 郑虎. 华侨大学, 2013(08)
  • [8]耗散结构视角下的海岛型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以妈祖圣地湄洲岛为例[J]. 蒋长春,张瑜. 中国农学通报, 2013(11)
  • [9]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 林朝晖.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10]福建世界级自然型旅游景区客流时空特性比较研究[D]. 佘赛芬.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湄洲岛年接待外国游客63万人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